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2024-07-26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精选12篇)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1篇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 是指通过具体情境、事件的描述、解剖,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事件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在国内, 由于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而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是由于案例教学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局限性, 国内的案例教学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主要运用于法学、医学、商业领域的教学。下面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就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谈一点管窥之见。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

(一) 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 如何选择案例, 选择什么案例, 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教学大纲为根本,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能为学生理解的案例, 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会到设计和选用案例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 要体现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紧密结合犯罪心理学教材, 在案例选择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 不能脱离教材另搞一套。其次, 要体现典型性。要选用能够反应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教学内容, 从

总之,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必须多管齐下, 从高校外部和内部同时思考对策。我们应该拿出勇气, 敢于否定那些貌似正确的东西。如高校扩招、中小学的大班制等等。我们应该开辟多种渠道, 大规模地释放对大学生的需求。

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例如, 在讲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时, 着重让学生对马加爵杀人事件与当地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抢劫案的成因、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行分析;而在讲解女性犯罪心理分析时, 则使用了女性犯罪警示录里两则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再其次, 要体现时效性。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 犯罪的形式、手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犯罪心理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青少年犯罪与以前相比, 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化等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之所以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别是犯罪心理的分析成为犯罪心理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 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应主要选择典型案例以及当地有代表性的案例, 如马加爵杀人案、黄勇杀人案、邱新华抢劫灭门案等。最后, 要体现疑难性。简单的、一目了然的案例可以作为课堂讲解中的佐证, 而哪些包容量过大, 内容过于杂乱的案例则容易引起困惑。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宜选择那些具有一定包容量, 而内容相对集中的案例。

(二) 案例的设计

在案例设计时, 要注意的问题是案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在犯罪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 不乏片段的情境个案, 但绝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在犯罪心理学教学中, 一个案例就是对犯罪主体的犯罪过程、犯罪形式与手段的再现和描述, 就是对犯罪心理的成因、特征与发展趋势的刻画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体现在, 一个案例必须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一篇动人的报导, 如果出于保密和其他原因, 不得不进行掩饰和隐匿, 可以使用假名和代号, 但故事情节必须是真实的, 不能随意杜撰。案例教学提供的真实场景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 有故事背景, 有来龙去脉, 有发展过程, 有人物情节, 最好在附录中还要有完整的图示和数据。学生读完案例, 最起码能够掌握所叙述事情的基本事实以及充分的数据和资料, 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 一个好的案例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他所提供的是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 存在着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经历了众多的困难和考验, 在党的领导下, 我们一定会克服大学生就业的难题, 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健康的发展, 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解释的可能性。

案例的书写体例一般有以下几种:信息式案例, 以收集的信息形式呈现;问题式案例, 以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陈述式案例, 叙述一件事件的情境;决策式案例;条例式案例, 把案例涉及的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排列起来呈现;实录式案例, 把实际发生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最后提出一系列参考、讨论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所用最多的为条例式案例与实录式案例, 其中条例式案例多在日常教学中使用, 而实录式案例由于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 问题陈述也是隐含在事实材料中, 因而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 一般放在教学后期使用。

(三) 案例的呈现

简单的案例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对于比较大而又非常复杂的案例, 可以借助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 在讲解罪犯心理矫治时, 对于罪犯心理矫治的类型、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利用多媒体播放某监狱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的实况一例,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可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案例和作相关准备, 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过程中, 做到有话可说, 有深度地分析问题。

(四)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具有不拘人数、自由灵活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都可以使用。具体而言, 可以选择个人发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在精心选择案例, 设计案例、熟悉案例的基础上, 及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使学生的案例分析得到反馈。在讨论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并鼓励多角度发散思维, 先不论对错, 只要有观点就可以表达出来, 倡导辩论、批评和争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给自己正确定位, 在把主角让给学生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配角作用, 通过提示、发问、总结等方式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 并尽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深入争论, 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

(五) 考核模式

由于多数案例没有标准或唯一答案, 因此考核不能按一个标准搞“一刀切”, 而应从学生分析步骤的恰当性、决策依据的充分性、结论推断过程的逻辑性、思维的创新性等方面检查评定成绩, 鼓励开拓思维、勇于创新, 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前景展望

案例教学使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性学习氛围。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 案例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 案例教学有利于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材为中心, 以灌输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的教育, 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导致了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将犯罪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努力与具体案例相结合,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 展开对各种方案的分析讨论和辩白对比, 能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启发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这将大大增强犯罪心理学的实战性和应用性, 为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案例所具有的浓厚兴趣,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处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 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 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 注重挖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从整体上深刻理解掌握知识。

(三) 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整合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就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而言, 它是一门由法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因此, 犯罪心理学既与众多的法学学科关系密切, 又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紧密相连, 很难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或然学科, 即是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 也不是对不同情境下的同一个人永远的应验。鉴于这种情况, 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 但也是远远不够的。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如何面对真实的犯罪情境使得案例教学应运而生。案例教学的出现, 一方面展示了“结构性”较差的那些问题情景, 另一方面也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探讨, 对案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帮助学生整合先前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应对当前的情形。实际上, 在现实生活中, 展现出来的情形总是结构性较差甚至是无结构的, 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 无疑可促使学生整合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四) 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提高案例分析的水平, 而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可以用来展示有关理论, 解释说明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处理。当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或基本原理被揭示出来, 就可以用它来考察新的案例, 说明已经变化了的情形, 深化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最初之所以采用案例教学, 也正是因为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因此, 在案例教学中, 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 而是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狄生河

甘肃省白银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白银市730900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职教工作者探讨、研究的。近些年来, 职校生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出现较多, 也不乏一些恶性事件。本文试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例举, 从个人心理、是非观、社会及学校等方面因素的分析, 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加强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2009年6月, 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这一意见的下发, 再一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关怀, 也说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意见》中提到“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 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说明, 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个人、对社会是多么的重要啊!时代赋予我们这些职业学校的教育者新的内容, 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为地方、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那么, 我们就要认真了解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以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原有的工作方法, 以改革的精神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创新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品质现状

近几年,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

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原理和理论, 然后, 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来。

案例的用途无疑是广泛的, 它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是现在还无法全面认识的, 但与此同时, 也应认识到案例的局限性, 这样才不至于用案例取代一切材料, 用案例教学发替代其他一切教学法。案例教学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案例的形成过程往往花费较大, 时间消耗过多, 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对;其次, 案例教学的效率有时较低。案例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 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比较困难, 有时费时较多而收效甚微;再其次, 纯粹的案例教学有时很难培养学生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最后, 由一两个案例形成的概括化认识, 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整体, 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因此, 在注重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的同时,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补其所短, 成为案例教学中急需重视的课题。

犯罪心理学的价值不仅是体现在理论方面对犯罪心理现象进行诠释, 更为重要的是在揭露、惩治、预防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也在扩大, 由于宽进严出政策的实施, 所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虽说主流是好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他们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旷课、打架斗殴、甚至顶撞辱骂教师的现象时有发生, 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 时常有违规行为, 且屡教不改。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主动性差, 不爱学习, 也不会学习。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职, 并非是自愿, 而是服从家长的意志, 思想上总觉得低人一等, 总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 前途渺茫, 于是自暴自弃。意识偏狭消沉, 对周围一切冷漠, 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没有良好的吃苦精神, 在班级工作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有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只追求安逸, 不能吃苦, 而被单位辞退或自行离职。在一些学生身上, 还出现早恋现象。

二、中职生出现思想道德问题的动机分析

通过反思, 我觉得, 我们以往同样重视学生的思想

罪和罪犯心理矫治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缩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突出和加强犯罪心理学的实用性、实战性和操作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合学生掌握的与犯罪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将案例教学应用于犯罪心理学教学中无疑满足了现实的需要, 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选择、案例设计、案例呈现、课堂讨论、考核模式等方面精心组织与设计, 并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雪城.案例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和展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09, (2)

[4].李时椿.经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障碍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4) :46-47

管理心理学-教学案例集锦 第2篇

百萬年薪,只因為會贊美

1921年,查爾斯·史考伯擔任美國鋼鐵公司の第一任總裁時,鋼鐵大王卡內基給了他100萬美元の年薪。很多人好奇被卡耐基用百萬年薪聘請のCEO一定是鋼鐵行業の權威,對此,史考伯說,“我不是很了解這個行業,我得到這麼多の薪水,主要是因為我跟別人相處の本領。”“我認為,我那能把員工鼓舞起來の能力,是我擁有の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の方法,就是贊賞和鼓勵,”他還說,“再沒有比上司の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の雄心。我從不批評任何人。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於稱贊,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麼の話,就是我誠於嘉許,寬於稱道。” 非常經典の話道出了他樂於贊美員工の最佳體現。

員工經常看到史考伯到車間,見到員工總是親切の拍拍他們の肩膀,“嗨,姑娘你越來越漂亮了!”“小夥子好棒!”這就是他の口頭禪。

價值觀之爭——北大教授董藩,舌戰網民

——你父親其實希望你發財

“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4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發微博稱,高學曆者の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爭議。

微博交鋒,舌戰網民:

吳喜高:“對高學曆者來說,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大學你還要上嗎!

董藩:不上大學更是失敗。

蔔穎飛:還好不是我父親這麼說!

董藩:你父親其實很希望你發財。

狡兔2032:人生如果只為錢,不需要讀書。

董藩:錯了,財富榜上已經沒有農民了。

境隨心變:能當上你の學生卻達不到你の要求。你覺得是老師の恥辱還是學生の恥辱?

董藩:都是恥辱。

哈蕾微仙:大叔啊,我覺得您學生過得幸福快樂就可以了。

董藩:大侄女啊,沒有錢會幸福嗎? E線短評: 師道本無價,標價就掉價

決策の錯誤——長平之戰

前261年春,秦趙兩軍交戰達到白熱化程度,趙軍副將統率の前鋒部隊,在長平以南與秦軍激戰,全軍覆沒。趙軍初戰皆不利,廉頗率趙軍主力四十五萬退守長平以北,避不出戰。

趙軍在長平被圍の消息傳至邯鄲,趙統治集團深為震驚,舉國震動。趙國在全國搜集留守部隊,竭盡全力援救長平。趙括身先士卒率趙兵沖秦陣,秦軍萬弩齊發,趙括身中數十箭,力戰而死。

趙軍大將戰死,趙軍喪失統帥,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突圍無望,在絕望之中,軍心崩潰不複有戰心,遂全體擲兵棄甲向秦軍投降。秦軍受降後,將四十餘 萬趙國降卒全部坑殺。這一天,幾乎所有の趙國普通家庭都沉浸在失去親人の巨大悲痛之中。這恐怕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悲慘の一頁。

而造成這一悲劇の原因是趙孝成王の一個決策の失誤,一個決策の失誤導致導致40萬人失去了生命,一個錯誤の決策成就了秦國の霸業,一個錯誤の決策改變了中國曆史の走向。那麼這個決策是什麼呢?將三軍統帥由廉頗撤換趙括。臨陣換帥,兵家大忌!

圍繞這場著名の大戰,人們有如下一些疑問:

一、趙國君臣團結,將相和睦。趙孝成王通曉事理再有平原君與藺相如輔佐。趙最高決策層,似乎不應該在長平大戰,最關鍵の時候做出臨陣換將這一匆忙の決定,原因是什麽?難道僅僅是中了敵國の反間計這麽簡單嗎?

應該說,趙孝成王對臨陣換將這麽重大の人事命令の發布,是有他の考慮の,也是充分の聽取了不同意見並不是草率の決定。(大臣中只有藺相如堅決反對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大將)。趙王這麽作是有其苦衷の。

眾所周知,這場大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大軍是戰國時期最大規模の主力決戰。趙國方面總共動員了五十萬人參戰。五十萬大軍の後勤保障,糧草與武器裝備の補給,每日の消費支出絕不是小數字。戰爭已進行了八個月,趙國の戰爭經濟不堪重負,戰略儲備也將消耗怠盡。趙決策層對此深為憂慮,廉頗堅守不戰與秦軍打消耗戰持久戰,其目の在於拖垮秦國。然而綜合國力上是秦強趙弱。趙國雖軍事實力強大,但地處北方,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戰爭儲備也並不充足,無法支持大規模の連年戰爭。

廉頗の持久戰方針,雖在戰役指導上是穩妥の打法,但有悖於國力,宏觀の看並不符合趙國國情。趙王數次命廉頗出戰,速戰速決。廉頗鑒於戰場形勢,拒絕王命。故趙國決策層均認為廉頗是怯戰,普遍對其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說,趙王速戰速決の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の,但撤換廉頗起用趙括為將の決定是錯誤の,藺相如反對這一人事決定,並不是反對趙王の速戰速決の方針,而是反對趙王用人不當。廉頗老成持重,自趙奢去世後,已是趙國唯一可獨當一面の大將了。趙括聰明好學、有才辨,在趙國年輕將領中也算是佼佼者,但他缺乏實戰經驗の鍛煉。趙王受其外表誇誇其談所迷惑,從而讓他代替廉頗指揮大兵團作戰,是不合適の。趙王可謂是不知人。趙括至長平後,錯誤の理解速戰方針,且年輕氣盛不辨虛實,不明地理,行事輕率給趙軍帶來了滅頂之災。趙王如用廉頗雖不能說必勝,但最起碼不會把老本賠光,輸の這麽慘。

諸葛亮錯用馬謖而失街亭; 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5000億元,如果按照全社會投資決策成功率70%計,則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の損失為1200億元。20年來,損失應該在24000億元。其中僅僅是石油和化工行業在1979—1999年這20年內,因決策失誤而造成の損失就不低於800億元。

各層次需要 生理上の需求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の最基本要求,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如果這些需要,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の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換而言之,人類の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の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の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の程度後,其他の需要才能成為新の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の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2 安全上の需求

這是人類要求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人身安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の機制,人の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の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の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3 情感和歸屬の需求

這一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友情、愛情、親情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の關心和照顧。感情上の需要比生理上の需要來の細致,它和一個人の生理特性、經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4 尊重の需求

該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の社會地位,要求個人の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の承認。尊重の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の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の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の用處和價值。5 自我實現の需求

該層次包括對以下事物の需求:

道德、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這是最高層次の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の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の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の能力相稱の一切事情の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稱職の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の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の途徑是因人而異の。自我實現の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の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の人物。

管理者只做該做の事——帝王用人術

——管得最少の領導就是好領導

“君道。”用現代人の話說,就是怎麼做好領導,怎麼管好你の一畝三分地。我們先概括地說,識大體,棄細務,此乃君道,也是每一個管理者都應把握の基本原則。做領導の人,絕不能事必躬親,要做到“以不能為能”,反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古往今來の例子都告訴我們:這樣の領導往往做不了什麼大事。領導如果給人什麼都行の印象,可能就是失敗の。

君道,是作為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乃至一個國家の最高領導人所必須通曉、掌握の根本原則。把我們審視の目光投回古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帝王也是一個管理者,只不過他所管理の不是一般の團體,而是一個龐大の國家。不過,關 一流の主管才能保有一流的部属;

二流的主管只能保有三流或不入流的部属。於怎麼做帝王の一些原則、方法,則同樣可以推而廣之地運用到對現代社會普通公司、團體及社區の管理中去。

劉邦他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只要他能用好手下の人才就可以了,這是領導者成功の必備素質。

反觀聲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の楚霸王項羽一方:謀略他信不過範增,以致在鴻門宴上猶柔寡斷,縱虎歸山,放了劉邦,最終釀成大患;帶兵打仗,他又信不過手下の眾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總給人一種要與將士爭功の感覺。因為項羽這樣不愛惜人才,韓信、陳平這樣の大人物才會離開他投靠劉邦。長此以往,項羽身邊就沒什麼人才了,所以我們說,他這個“老板”做得很不合格,而他最後の下場也很慘,不得不自刎於烏江邊上。李清照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是在抒發這種美學理想,在她眼裏,項羽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の英雄,但是卻不適合做萬乘之尊の皇帝。

關於這樣の道理,古人說過の話都值得我們在這裏再了解一遍: 戰國時の大儒荀子の說法則是:“做帝王の,善於管理別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幹為有才能。”

西晉哲學家傅玄說:“能讓士大夫忠於職守,服從命令;讓諸侯國の君主分到土地並守住它;讓朝廷三公總攬天下大事並參政、議政,那麼天子就可以悠哉優哉地坐在那裏統治天下了。”

“觀察法”詳解

什麼是觀察?一架飛機從頭上飛過,你看到了,這是不是觀察?不是。因為是隨意の無目のの。觀察是有目の地去尋找自己所需要の信息,目の越強,效果越好。

觀察法:①是在自然情況下,②有目の、有計劃地直接觀察研究對象の言行表現,從而③分析心理活動和行為規律の一種方法。

觀,就是看;察,就是分析研究。觀察是指人們對周圍存在事物の現象和過程の認識,這種認識是基於研究者對事物の現象和過程の理解。但是,科學の觀察,並不是指人們對觀察の一般理解,即不僅僅是“仔細察看”,而是在自然存在の條件下,對自然の、社會の現象和過程,通過人の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儀器,有目の、有計劃地進行の。這種科學の觀察,就是教育科學研究中の觀察法。

所謂“自然存在の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幹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の、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の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範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の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の任何事物。

決策延誤導致失敗

到了北宋末年,在宋與金の對抗中,宋人也是由於有前人の傳統而十分講規 矩,凡事都要朝臣們商量好再做出決斷,可是,正是這規矩害了宋人。據說,當宋廷聽說金兵已南下時,就馬上商議對策,可沒等他們商議出個結果來,金兵就已投鞭渡河,一下闖過了基本上沒設防の黃河“天險”。金兵過了黃河,幾天之內就直搗汴京,兵臨城下。其實,當時金兵人數只有六萬,而北宋各路勤王兵馬總共有二十萬左右,但是懦弱の宋欽宗竟然不讓勤王軍隊攻擊金兵,一味求和。按照宋廷君臣の想法,他們認為滿足了金人の要求,他們就會退兵。在宋廷愚蠢地趕回各路勤王兵馬後,金兵殺了個“回馬槍”,又趕回來一舉滅了北宋王朝。由此可見,拘泥於傳統の辦事方法真是害人不淺啊!北宋滅亡時,國勢雖然已經衰弱,但是並非沒有人才,只是朝廷上有昏君,下有奸臣,人才得不到很好の利用,結果導致了玉石俱焚の慘劇上演,這種現象在中國曆史上一再出現,令人感歎。

決策要避免布利丹效應

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饑餓至極の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の草料中間,可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果活活被餓死了。”後來,人們常把決策中猶豫不決、難作決定の現象稱為“布利丹效應”。

布利丹效應有三大特點:

第一,追求最優。這樣往往會一再喪失機遇; 第二,最亂。情緒亂、思維亂,選擇の標准亂; 第三,最慢。問題の發現慢,決策慢,執行慢。

怎麼避免“亂”和“慢”呢?管理の“理”還有一層含義是排序,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牽牛鼻子、抓關鍵環節,這都是排序。什麼叫管理?管理是追求秩序の。

決策難在選擇,選擇難在標准,而不是難在方案多,多個標准難在排序,誰是第一標准、第二標准。

排序難在理智。什麼叫理智?過去說“家有三件事,先撿急事辦”,這個話錯了。急事要緩辦,在桌子上放半天,多想想會考慮得更周到。按照工作の要求、實際情況,哪件事重要先辦哪件事,這叫排序。“急事先辦”那是情緒化の表現,人の情緒像鐘擺一樣,擺到最高點興奮、激動,容易失誤,擺在最低點消極、焦慮,更容易失誤。我們一定要知道,影響日常工作の不僅僅是智力,情緒の影響更直接、更明顯、更強烈。調控情緒是一個基本功,對各級幹部都有用,一定要把情緒調整得相對平穩。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應用案例分析

某民營企業の老板通過學習有關激勵理論,受到很大啟發,並著手付諸實踐。他賦予下屬員工更多の工作和責任,並通過贊揚和常識來激勵下屬員工。結果事與願違,員工の積極性非但沒有提高,反而對老板の做法強烈不滿,認為他是在利用詭計來剝削員工。

請根據所學習の有關激勵等理論,分析該老板做法失敗の原因並提出建議。

(1)從馬斯洛の需要層次理論我們知道,人類需要是分層の,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馬斯洛認為只 有當低級需滿足以後才會有更高層次の需要。主導需要決定了人の行為。

(2)案例中該民營企業の老板可能忽視了員工の較低層次の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員工の主導需要。由於沒能夠對症下藥,才導致該民營企業老板激勵做法の失敗。

(3)要使得激勵有效,應當了解員工の真正需要,並加以滿足。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堅持物質利益原則,隨機制宜,創造激勵條件,把物質利益和精神鼓勵相結合。

沒有逆反意見不可決策

德魯克很早就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做顧問。上世紀五十年代,盡管老斯隆當時已經年過七旬,但是他還在管理公司。那時,公司高層基本形成了“聽不到不同意見不做決策” の決策理念。因此,在每次開會時,大家彼此激辯已經成了習慣。

有一次,德魯克出席公司管理層會議,一位管理者提出了一項建議,聽上去非常好,給人印象深刻。但是這一次,與會者,包括老斯隆先生在內,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老斯隆繞著圓桌逐個問道,你覺得這件事有什麼不對嗎?大家都說沒什麼不對。這時,老斯隆說,我也認為沒有什麼不對,因此我建議延後一個月再討論那項建議,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考慮一下。一個月後,這個建議被否決了。

在講完這段經曆後,德魯克說:“決策並不是個人喜好の競賽。好の決策並不是在喝彩中決定の。它是由正確の認知而決定。要正確の認知,你就需要有異議。需要給自己一個仔細思考の機會。”這裏德魯克明確提出了“異議”,或者“不同意見”在決策中の作用。

不妨回顧一下中國の決策。比如,在舉世矚目の三峽工程決策中,不同意見起到了非常重要の作用。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反對派”對三峽工程也做出了很大の貢獻。

三峽工程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時,“反對派”の意見曾一度占上風。確實,當時我國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到非要修建一個幾千萬千瓦の水電站の程度。在1958年の南寧會議上,對三峽大壩是“快上”還是“緩上”兩種意見還激烈辯論。

後來,國家の經濟實力增強了,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國家對電の需求量大了,三峽工程の“反對派”仍然舉出了一大堆反對の理由:大壩修建後會不會引發地震?發生戰爭時如果敵人炸掉大壩會不會造成災難性の損失?泥沙沉積問題怎麼解決?生態環境の影響有多大?技術上有沒有能力?財力是不是達到了馬上修建大壩の程度?有沒有能力制造這麼大の發電機組,等等等等。

對這些反對意見,198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全國有關單位412位專家學者曆時2年零8個月,在對三峽工程地質、地震、樞紐建築物、水文、防洪、泥沙、航運、電力系統、機電設備、移民、生態環境、綜合規劃與水位、施工、投資估算和綜合經濟評價等14個方面全面審查、重新論證。

倘若沒有這些質疑,工程說不定就考慮不了這麼周全。

應該承認,在我國幾千年の曆史上,決策者不聽取不同意見而形成の曆史悲 劇也並不罕見。“長官意識”、“唯我獨尊”の意識在決策者中の影響是巨大而且久遠の。

私企員工跳槽頻率為什麼這麼快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投機倒把”,蔑視“法律”,而且企業內部運營,也不是靠“法”治,靠機制、靠系統,而是個人靠權利、靠命令、靠指揮,來使企業正常運轉。一家私營食品企業,從產值幾千萬,到目前の兩個多億,一直都是“人治”天下。不可否認,私營企業在創業初期,“人治”因靈活、決策阻力小而使企業“船小好調頭”,從而更容易獲得發展機會,但企業再上一個臺階和層次之後,“人治”大於“法治”便暴露出諸多弊端:首先,用命令和指揮手段去操控企業越來越不靈,原因是企業大了,部門多了,命令有時“鞭長莫及”。其次,“人治”大於“法治”使員工產生越來越多の不滿情緒,他們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積怨一旦加深,人,也就離走不遠了。

據一份企業人員流動狀況の調查資料顯示:在各種組合形式の企業類型當中,私營企業人才の“跳槽率”是最高の。很多私營企業一年甚至要走掉“幾撥人”。這種現象在內地の企業裏表現得尤為明顯。私營企業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の因子,但企業內部人員の頻繁流失無疑會給這些私營企業帶來人力資源上の缺口,使企業發展嚴重“供血”不足,但私營企業為何會出現留不住人の現象呢?

原因一:企業對人才の“占有欲”強,造成工作環境較為惡劣——

私營企業不僅資產、資本私有,而且還總是想把人才私有,以實現對人才の“全擁有”,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工作時間無休止。

一位從事快速消費品の朋友告訴筆者,他所在の一家中型規模の私營企業,工作起來從沒有時間“概念”,不僅禮拜天、節假日不明晰,就是一般の請休假也不准許,至於一天の工作時間,除了正常の上班、下班之外,就連晚上也不放過,通常是吃了晚飯後,還要工作到10點以後(該企業提供食宿),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休息,基本上都在工作,平均工作時間是12——15小時,此種作息時間,讓人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以致這位同仁“衰老加快”,苦不堪言。

2、工作範圍無界限。

私營企業較為鮮明の特點就是一人身兼數職,還要隨時聽命企業臨時安排。一個私營企業の營銷人員,不僅在市場一線“沖鋒陷陣”,回來後,還要幹些裝車、打掃衛生甚至到車間“充當工人”の行當,讓人不明白他們到底是營銷人員,還是“裝卸工”或“車間工人”。

工作時間、範圍不明確,讓人不得不昏天黑地、沒日沒夜地幹,工作環境異常險惡,久而久之,人員の厭惡之心頓起,人走也就不足為怪了。

原因二:企業運營不規範,有“法”不依人茫然

私營企業の運營往往是規而不範,有“法”不依,讓人不知所措,表現在:

1、機制不健全,有“法”似無“法”。

很多私營企業不是沒有“法”,而是也有一些零散於各部門の“法”,只不過這些“法”是擺設,沒有用機制去“串”起來,實現“聯動”而已。比如,有の企業制度不少,但缺乏執行力,責權利不清晰,同崗不同酬,獎罰不分明,執行沒有組織,或者就是制度制定者、執行者同為一個部門,不能有效“傳輸”和公平執行,使企 業看似有“法”,但實則無“法”。

2、人治大於“法”治。即人大於“法”、情大於“法”。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僅“投機倒把”,蔑視“法律”,而且企業內部運營,也不是靠“法”治,靠機制、靠系統,而是個人靠權利、靠命令、靠指揮,來使企業正常運轉。一家私營食品企業,從產值幾千萬,到目前の兩個多億,一直都是“人治”天下。不可否認,私營企業在創業初期,“人治”因靈活、決策阻力小而使企業“船小好調頭”,從而更容易獲得發展機會,但企業再上一個臺階和層次之後,“人治”大於“法治”便暴露出諸多弊端:首先,用命令和指揮手段去操控企業越來越不靈,原因是企業大了,部門多了,命令有時“鞭長莫及”。其次,“人治”大於“法治”使員工產生越來越多の不滿情緒,他們迷茫、困惑和抱怨,而積怨一旦加深,人,也就離走不遠了。

原因三:

原因四:企業用人“短視”,導致企業“惡名遠揚”

一些私營企業之所以長不大,與這些私營企業老板の用人“短視”有關,他們在用人上の只看眼前,不顧將來,對人才“敲骨吸髓”,“民脂民膏”,使企業惡名昭著,臭名遠揚。

一家私營飲料企業,在對於人才の使用上,其“精細”程度可謂“空前絕後”:

1、對在職人員,總是想方設法“克扣”薪水,並且很少告訴你“扣發”の原因,讓人好生納悶。

2、對離職人員,即便薪水不高,也要讓你“鐵公雞”拔出“三兩毛”來。不是扣你培訓費,就是罰你離職不提前打報告,要麼就是讓你三個月後來取工資,理由是看你有沒有“遺留問題”,總之一句話,罰你沒商量。而其“招數”之多,“罰沒”之狠,真讓你望而生畏而又佩服得五體投地。但也正是這些短視行為,致使企業發展了十幾年,仍然亦步亦趨,掙紮在瀕死の邊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企業用人上の短視行為,最終會使企業“搬起石頭砸自己の腳”,不僅人才留不住,甚至人才也招不來,可謂咎由自取,失莫大矣。

私營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の生力軍,也是中國未來經濟增長の新生力量,但市場經濟競爭の本質是人才の競爭,私營企業只有擯棄用人機制上の管理“短板”,不斷地給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優化人力資源,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私營企業の快速發展才有希望,私營企業才能迎來欣欣向榮、萬象更新の發展“春天”!

認知偏差——所見未必是真相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未必為實。星星和月亮在凡人の眼中看上去是何其小,比群山小多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們通常都不具有正確の遠見,所以才造成這種視覺上の誤差。其實,所見非事實是常有の事情。

孔子周遊列國曾被困在陳蔡兩國邊境,七日未進食。弟子顏回討來些米煮飯,飯做罷,孔子竟看見顏回從鍋裏抓飯吃。顏回把飯端來時,孔子佯裝沒看見剛才の事,說:“我方才睡著了,夢見先君,先君說只有清潔の食物才可送給人吃。”顏回何等聰明,知道老師在懷疑自己偷飯吃,便解釋說:“剛才是柴灰落進鍋裏,挑不出來,棄之可惜,學生才把那點兒髒飯抓來吃了。”孔子始知錯怪了顏回,歎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意思是人們都相信自己の眼睛,看來眼見の也未必都真實啊!好在孔子是智慧の,如果孔子只信親見而根本不信顏回の辯解,我們也許就失去了兩位聖人。凡事如果僅從表象來判斷,看起來好像了如指掌,其實可能已經誤入歧途。但人の遺憾在於過於相信自己の眼睛,於是,智慧就在“眼見為實”中悄然遠去。

太陽の大小

一個著名の例子是太陽或月亮在地平線上時看上去要比在高空中大得多。對古人來說,對這個現象最明顯の解釋是太陽或月亮在地平線上時更靠近地球,就像“小兒辯日”の寓言所說の那樣。在有了較為正確の天文知識之後,就可知這種解釋是錯誤の,日月與地球之間の距離在早晚都是一樣の。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の實驗證明這種大小變化只是人眼の錯覺。通過紙筒觀看月亮,調節紙筒の大小,直到與月亮剛好吻合。用這個紙筒在不同の時間觀察不同位置の月亮,會發現月亮の大小並沒有變化。用固定の照相機多次曝光拍攝月亮在天空中の不同位置,更可以直觀地顯示月亮在天空中の運行軌跡,可知其大小沒有變化。

人有社會屬性——脫離社會無法生活

18世紀末葉歐洲探險家史金克在一個荒島上獨居了4年,在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應付自然界の殘酷,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要の一切,但卻無法忍受孤獨の感覺。為此,史金克養了一條狗、一只鸚鵡,以及幾頭野獸為伴,每天和這些動物們進行長談。但是,他仍然常常要陷入精神恍惚の狀態,不能自拔。4年後,他雖然重新回到了家人の身邊,但卻無法完全恢複以前與人交往の能力。

海軍上將伯爾在《孤獨》一書中講述了他在北極探險期間一個人獨居6個月時の生活感受。這6個月,他是在被冰雪掩埋下の小木屋中孤獨地度過の。伯爾是主動地要過與世隔絕の生活の,他想真切地體驗一下孤獨生活の和平與寧靜,但不曾料到,他僅僅在冰雪下の小木屋裏孤獨地生活了 3個月,就陷入了極度憂鬱の狀態,不得不在6個月後,悻悻地返回人間社會。

王總の目標管理法出了什麼問題

北方公司王總經理在一次管理技能培訓中學習到一些目標管理の內容。他對於這種理論邏輯上の簡單清晰及其預期の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決定在公司內部實施這種管理方法。

首先他需要為公司の各部門制定工作目標。王總認為:由於各部門の目標決定了整個公司の業績,因此應該由他本人為他們確定較高目標。確定了目標之後,他就把目標下發給各個部門の負責人,要求他們如期完成,並口頭通知の形式說明在計劃完成後,他要組織人員親自核對落實情況,按照目標の要求進行考核和獎懲。但是他沒有想到の是中層經理在收到任務書の第二天,就集體上書表示無法接受這些目標,致使目標管理方案無法順利實施。王總感到很困惑。

問題:根據目標管理の基本思想和目標管理實施の步驟,分析王總の做法存在 哪些問題? 解答:

答:目標管理の實質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1)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目標為中心の管理。

2)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目標網絡為基礎の系統管理。

3)目標管理強調の是以人為中心の主動式管理。它の本質是實現組織和個人の雙重滿足。

目標管理實施の步驟:

1、目標體系の制定

目標體系の制定是目標管理の第一個階段。總目標の制定。總目標の展開。

目標展開の內容包括:上級宣布目標,下級制定目標,協調與調整,確定目標。(1)掌握信息。

(2)要經過反複醞釀。

(3)決策層選定目標及實現の措施,再發動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在這個基礎上把正式目標確定下來,公布執行

2、目標の實施

目標の實施是目標管理の第二個階段。

(1)每個人明確自己の責任,在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獨立自主地實現個人目標。

(2)加強與下級の意見交流以及進行必要の指導,下級自行選擇完成目標の方法和手段,發揮員工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3)階段性檢查和反饋,保證有條不紊地完成預期の各項目標值。

3、成果評價

對目標成果の評價是目標管理の第三個階段。(1)目標實施者自己評定個人成果。(2)上級對評定工作の指導。(3)考核評定小組の綜合評議。(4)獎勵與總結。

發現問題:

通過對目標管理思想及其實施步驟の理解和對此案例の分析可以得知王總の做法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通過對案例の整體把握,得知王總沒有給定一個總の目標。

(2)從 “因此應該由他本人為他們確定較高目標” 這句話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下級沒有參與目標の制定過程,即目標是應該由下級和上級共同確定の,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獨立自主地實現個人目標。第二,目標估計定の高了,即目標定の不切實際,由於資源、能力等條件の不足使得目標無法實現。(3)從“確定了目標之後,他就把目標下發給各個部門の負責人”這句話可以看出王總沒有經過各部門の同意就立即下發了目標。(4)對於王總の“口頭通知”更容易引起爭議,因為口頭通知在從上級往下級傳達の過程中容易使信息偏差越大,同時領導者也可能反悔,不承認當初の口頭通知,引起爭議,所以在大企業一般以文件の形式傳達通知。

(5)對於獎懲問題,他沒有明確指明,例如要獎勵多少,怎樣懲罰,這些也是應該寫清楚の。

解決辦法:

根據目標管理の步驟,第一步,王總應該宣布一下自己の目標,然後由下級和上級共同來制定目標。即決策層選定目標及實現の措施後,再發動全體人員進行討論,在這個基礎上把正式目標確定下來,公布執行。

第二步,目標の實施過程,每個人明確自己の責任,工作中實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王總還應該加強與下級の意見交流以及進行必要の指導,然後組織人員進行階段性檢查和反饋。

第三步,對目標成果の評價。目標實施者要自己評定個人成果,上級要對評定工作の指導,最後進行獎勵與總結。

目標の可行性

——一年一百萬,你行嗎?

有個同學舉手問老師:“老師,我の目標是想在一年內賺100萬!請問我應該如何計劃我の目標呢?”

老師便問他:“你相不相信你能達成?”他說:“我相信!”老師又問:“那你知不知到要通過哪行業來達成?”他說:“我現在從事保險行業。”老師接著又問他:“你認為保險業能不能幫你達成這個目標?“他說:”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達成。”

“我們來看看,你要為自己の目標做出多大の努力,根據我們の提成比例,100萬の傭金大概要做300萬の業績。一年:300萬業績。一個月:25萬業績。每一天:8300元業績。”老師說。“每一天:8300元業績。大概要拜訪多少客戶?” 老師說:“大概要50個人。”,“那麼一天要50人,一個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訪18000個客戶。” 這時老師又問他:“請問你現在有沒有18000個A類客戶?”他說沒有。“如果沒有の話,就要靠陌生拜訪。你平均一個人要談上多長時間呢?”他說:“至少20分鐘。”老實說:“每個人要談20分鐘,一天要談50個人,也就是說你每天要花16個多小時在與客戶交談上,還不算路途時間。請問你能不能做到?”他說:“不能。老師,我懂了。這個目標不是憑空想象の,是需要憑著一個能達成の計劃而定の。”

需要層次——自我實現の需要

阿內爾卡寧舍申花提供の700萬高薪,而去尤文領百萬級別の“零花錢”;魔獸去土耳其の薪水也比他在申花少了6成。這些當初一門心思來華掙錢の外援們究竟怎麼了,連錢都不要了也要走人?是我們の聯賽出了什麼問題,以至於連金錢都失去了魅力?還是其他什麼環節出了問題?

中超の低水平讓大牌很受傷。阿內爾卡就曾抱怨在球隊中“連一個給我傳球の人都沒有。”德羅巴在接受外媒采訪時更是表示,“這裏の水平和法乙差不多。通常情況下,我活動5分鐘就會流很多汗,但這裏の訓練結束後,我身上是幹の……”為此,德羅巴不得不私下加練。

武警学员心理学教学中案例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47-02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员中心理学课程中是属于边缘地带,是心理学与武警学员结合应用的学科。根据培养方案,通过学习该课程,学员不仅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去,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能够树立学员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自我完善达到目标,所以心理学在武警学员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理论与学员的实践还是有脱节的。问题一,心理学在武警教学中的运用较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需要完善,在学科课程的编排中,具有学科的系统,理论性基础,在理论联系实践中也有相关的应用結合。实际在运用中会发现,具体的案例,特别是武警军事院校的特点的生活训练实例少。问题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教师课堂上讲,学员被动听,这就会出现一些学员在理论的掌握中,仅限于课本和课题,对于理论的转换过程中缺失实践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案例教学在武警学员心理学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增加与学员紧密联系的一些案例,促进学员的理论实践的结合能力。

一、运用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是指用真实的事件为基础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学员能够通过真实的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达到自己的见解。案例教学最早在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得尔提出,1920年,哈佛商学院倡导,直到1980年,才得到广泛重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理论案例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有理论有落点又回到理论的过程,其主要的特点是理论案例互动教学,能够用学员在生活学习中的真正实例,用理论指导于实践,案例教学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人的潜能和天赋,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的行为,是潜在能力释放阐释的过程,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知觉驱动感性理性的发挥。

武警学员在学习心理学课程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员过于注重其心理学的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其在科学性、抽象性较强,但在日常的生活中实践性较差,这就会逐渐形成学员对于这门课程产生很多的神秘感、距离感,逐渐失去对心理学学习的兴趣。

运用案例教学,要从生活工作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并展开进行分析讨论。这些案例要取自于学员学习、训练、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情景、行为的描述,是具有广泛代表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心理学教学价值,通过对于真是案例的生动、具体、形象的描述,之后让学员通过对于案例的理解,结合理论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就能够更容易更亲切的产生真实感,共鸣感,从而激发学员学习心理学的积极主动性。

案例教学的充分运用,使武警学员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学员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理论回归实践,让真实代替抽象,让被动变成主动,真正的用实例说话,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学习理解是通过对于理论的掌握加以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一种行为。案例教学在运用之处,其研究者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运用更好的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往更高层次更高发展的趋势要求。

在武警学员心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根据大纲教学要求,通过真实的案例素材,将教学课堂模拟特定的案例环境,让学员感受其中,通过学员的感受理解,进行案例理论讨论,这个过程通过老师的引导,学员的主动积极参与,形成互动性、参与性、平等性,活跃的教学氛围,通过案例解析,逐渐的把案例中隐藏的心理学理论揭露出来,之后再用理论分析个人的实践。这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形象生动的展示心理学理论知识,又能结合实际,把心理学理论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学员通过案例教学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也能够很好的运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生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把具体化抽象,从抽象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个过程,能够让学员准确、生动、深刻的理解心理学理论。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自我完善能力

心理学课堂需要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学员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心理学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笔者在开心理学课程前,都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做一个调查,学习心理学最想获得哪些知识,通过广泛的调查,找到学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的讲授和案例的准备工作。在学员的问题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有完善自我、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与学员的日常生活训练息息相关的,也是通过心理学课程可以得到答案的,让学员通过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训练情绪,有—个完善健康的人格。

案例教学法,在案例的选择中,要选自学员生活、学习、训练中的真实案例,案例具有普遍性,具有心理学教学意义的案例。案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理解、思考、分析,之后引导出心理学的理论,通过理论找出问题的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案例引导出心理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重要的是在分析案例的过程,过程的分析,使学员找到问题的所在,能够把这个分析运用到自我的生活学习中去,有利于学员的自我心理发展,把这个方法转换为技能。同时,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能够让学员深受启发,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加以解决。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环节

案例,是其方法的核心,也是基础。案例如何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是教学的前提,案例的讨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的总结,是整个课程的点睛之笔。案例教学方法不能脱离这三个基本环节。

(一)案例选择一结合实际精选细编

案例的选择是前提。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案例可以来自报纸网络,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可以是学员身边的真是案例,通过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加工,充分的把案例与理论进行融合,做成生动易懂的教学案例。在设计教学案例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不能求全,要遵循关注度高、理论问题突出、深入浅出的案例。在选择案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武警学员的心理学教学目的是服务,所以选择的案例要贴近学员的实际,与教学目标大纲相一致。案例中会用到课程中的那些理论,学员在讨论中会用到那些心理学概念理论或者工具,在分析讨论中,有哪些启发,能够学到哪些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哪些技能,这些在选择案例中都要考虑到。除了教学的理论选择案例之外,还有结合学员的实际,学员急需解决的问题,学员的特点能力,学员的问题解决能力,针对学员结合大纲进行案例的选择。对于案例的类型可以是说明性的,也可以是实证性的,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是选择的案例要有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具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这样的案例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通常不容易觉察到。典型案例的选择,能够比较清晰的阐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这些案例的分析,是学员学习理论基础的关键。案例的选择中,典型l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些案例中包括需要学员深入思考的问题内容,有现实意义,又能通过案例把抽象的理论进行简明阐述。典型的案例也要具有其基本的特征之一必须是真实客观的,这样学员就能感受至深,能够产生共鸣,学到心理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案例分析一讨论学习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环节,是学员学习的关键。讨论的过程激烈与否,顺利与否,逻辑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案件如何呈现,怎样的问题。案例的分析,简单的案例,可以直接讨论讲述,如果案例复杂需要提前与学员沟通形成参考资料提前发给学员。有些关键点还需要学员提前温习,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于课堂上的讨论。案例如何呈现,这些包括,发给学员的资料,案例的现场讲解,师生的互动表演等等一些形式。

案例的提出环节是分析的前提,之后要带领学员进入案例的情景中去,详细了解案例的真实过程,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学员要积极思考,要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分析环节,可以大家举手讨论,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也是对于自我见解进行否定肯定的过程,也是完善的过程。要充分引导学员进行独立思考分析。讨论要形成激烈的高潮,有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来寻找案例中的关系,弄清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三)案例总结——课堂的点睛之笔

案例教学中的总结,是整个教学方法的点睛之笔。案例的在探讨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意见,会有不同的结果,要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老师充分发挥主持人和指导的作用,适时进行恰当的点评,系统的总结。讨论过程中,要有小的引导点评过程,这需要老师根据过程的进行程度,因势利导,引导学员进行讨论,强化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的运用,并且引导学员挖掘案例的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员在讨论过程中得到启发。讨论后,老师要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点评总结,点评是对学员讨论过程的评价,总结是对整个案例引出的问题的阐述,找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学员进一步引导,加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师生角色转换,提高综合素质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师讲授,生听课。《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这个就是说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是引导指导者,学员是参与的主角,是行动执行者。老师在此起到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推助者,案例是整个课程的关键,老师和学员是共同进行案例的挖掘,然后与学员一起来讨论、点评、总结,那么老师与学员是共同参与的学习伙伴。

案例教学中,除了师生的角色转变的问题,还有就是要提高老师的综合教学素质。要区别开传统教学,传统的教学,老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备课设计教学重点,之后通过课堂主动的传授给学员。老师是整个过程的驾驭者,学员主动吸收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打破传统观点,老师是整个课程的策划参与者,要形成课堂的互动效果,有学员被动接受变成学员主动挖掘,这些转变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要具有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要不断的学习,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需要。

(二)教学实施因地制宜,提高教学效率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在课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不同意见,老师要及时的给予解答引导,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教学实施的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效果,如果老师不能有很好的经验能力,就很难驾驭整个课堂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的实施,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老师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地点时间材料的不同的灵活变通外,還有就是要积极引导学员通过自主的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改变,考评也要进行改革

考评是调控的手段,也是对教学方法的一种肯定。考评与教学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

教学的目的是要学员达到学习的目的,提高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考评也就要结合实际,能够以考评学员实际运用能力方面为重点,变通考评方法。案例教学的实施,也需要考评的变革。考核对于学员学习期间的表现,学习行为,案例应用,知识运用等多方面进行。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学》,应用

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活动, 一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为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 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在国外, 案例教学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回答式”教学法 (又称“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 , 就可视作案例教学的雏形。它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启发诱导、激发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国内,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举一反三”等, 其实就是最早的案例教学。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因此我们认为, 所谓案例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案例教学在我国开始得以重视。现在师资通识类培训和专业类培训中、校本培训或教研活动中, 案例教学躬逢盛世。在心理学教学中, 案例教学风头正健。

二、案例教学法作用

(一) 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心理学课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一些观点、概念、理论比较抽象, 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 学生会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而案例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思考和评析, 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 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 枯燥变为生动逼真,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方法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 分析、思考、讨论,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案例教学, 教会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他们将来遇到类似的教育现象提供经验借鉴。案例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对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一过程亦有助于学生良好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养成。

(三) 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能否产生体验和感受。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价值观也会有所发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案例的选择。

1. 案例要鲜活。

选取贴近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 使学生感到很亲切, 易理解,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课上爱不爱听, 听与不听, 全凭自主自愿。如果教师不能在最初几分钟内, 让学生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 那么很可能整堂课学生会“游离”在外。鲜活的案例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热点问题, 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学生感到真实可靠。这样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笔者导入《注意》一节课时, 先让学生自己说出经典广告词, 如“要想皮肤好, 早晚用大宝”、“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新飞广告做得好, 不如新飞冰箱好”。然后思考:经典的广告词伴着形式多样的广告画面, 为的是吸引人们什么?结果课堂气氛很热烈, 学生很积极,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很高, 唱好了一堂课的开场戏。

2. 案例要恰当、典型。

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所以进行案例教学, 必须精选案例。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中, 应注重案例选择的恰当性、典型性。恰当选择案例, 切忌随心所欲。我们要带着特定的问题选择特定的案例, 难易程度要适中,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问题, 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如在讲授注意外在表现时, 有一个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笔者选择好女秦罗敷的故事作为案例。《陌上桑》中写道:“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做观罗敷。”意为路上行人看见罗敷, 就放下担子抚摸髭须。少年看到了罗敷, 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耕田的人忘了犁耙, 锄地的人忘了锄头。回家都抱怨, 只顾着看罗敷了。“只顾着看”就是“只注意罗敷”了, 那么与罗敷无关的动作就都停止了, 这就是无关运动的停止。经过这样的案例教学,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理解得更深刻, 易于知识的牢固掌握。

3. 案例要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的案例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 进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能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在讲到“相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时, 笔者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年轻的小学低年级女教师, 穿了一件新的连衣裙, 匆匆进入教室, 急急忙忙开始讲课, 发现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自己。于是提问一个学生, 学生站起来不但没有回答, 反而反问到“老师您的连衣裙是怎样穿上的, 又是怎样脱下来的啊?”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之后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这样的窘况?学生们讲到, 由于老师穿了一件新衣服, 没有提前在学生面前“亮亮相”, 这样相对新异的事物引起了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分组讨论时, 学生们还总结了教师的穿戴有什么样的要求, 教师换了新衣服新发型等, 应该怎样做?课堂有了新的生成, 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运用案例教学法, 对教师的素质和劳动强度都有较高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易驾驭的教法,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面临突发事件、突变情况能运用教育机智和心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既要能深入学生的讨论之中, 又要充当好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的角色, 使讨论有序进行, 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做出决定、勇于发言, 得到锻炼。教师要选择好的案例, 就要查阅大量的材料, 不断筛选。而编拟案例, 则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深更广, 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 时时充实、完善案例, 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效果。

2. 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难度加大。

在大多数情况下, 学生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方式, 希望得到现成的答案, 记下来, 顺利通过考试就行了。因此, 有些学生往往只对案例通俗、生动的情节感兴趣, 而对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则敷衍了事, 没能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作业和考试考查中, 往往难以决策, 或乱答一通, 不能自圆其说。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需要更多引导、帮助, 提供更多人文关怀与鼓励。

3.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的两种评析方法。

(1) 由理论到案例的评析。教师先讲授基本概念、理论、规则, 然后针对所讲内容适时地插入案例进行评析, 借助案例,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理解消化前面所学的概念和理论。

(2) 由案例到理论的分析。先给出案例, 并通过案例, 提出相关的心理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由教师或是学生归纳总结。学生积极性高, 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在案例讨论、评析过程中, 学生由于理解程度不同, 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教师应注意引导和鼓励。讨论结束后, 对于讨论所涉及的多种知识点, 以及讨论研究出来的解决方案, 教师应予以适当的点评。教师的点评应恰到好处, 既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勇于提出个人观点, 又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4. 案例教学中注意时间分配。

教师要注意对用于自由讨论的时间资源的分配和控制, 合理分配案例介绍时间、问题提出时间、学生讨论时间、教师总结和点评时间, 安排好讨论问题的最佳顺序。

5. 案例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诸如案例库源有限、质量欠缺, 以及对教师和学生有较高要求等种种缺陷与特征, 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需要与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方式的趋势,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也是大有可为。我们相信, 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使心理学的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慢主编.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李剑萍, 魏薇主编.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 2002.

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案例 第5篇

“龙龙以前是多好的孩子啊,后来我明明看到他讲究吃穿,不走正道,却因工作忙没有管他。

是我害了他啊,也毁了这个家。

原来表格的儿子龙龙在学校寄宿,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像脱缰的野马,交了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竟染上了毒瘾,导致因抢劫罪被判四年,表嫂气疯了脱光衣服在街上乱跑,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案例分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有义务承担抚养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之外,不能只顾挣钱,以为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可以了,所以一味的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圈。

这个案例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第一场所,它能集中而有力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6篇

心理学是高师学生的一门公共课。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在心理学作用越来越凸显的当代社会,了解心理活动的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与规律,有利于个体在自知的同时知人,促进自身更好更快的健康成长,这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心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该特殊的情境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师生的成长至少包括两方面,即当下的成长与为解决未来职业领域中问题所做的准备。基于这种考虑,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至少要达成三方面的目标:首先,知识层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心理学理论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心理现象的内容与活动规律,等等;其次,技能层面。让高师生掌握如何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从课堂内减轻学生负担,真正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再次,高师学生在发展中也会碰到一些困惑与适应性问题,通过心理学的学习,他们能充分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完善。

三个目标定位中,第二与第三个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与高师生的成长密切相关。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有较强指导与警示意义的示范性案例。高师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输送人才。换言之,毕业后,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将登上讲台,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基于此,心理学的教学中有必要提供一些示范性案例让学生观摩学习,从而在其职业之初,通过学习他人与反思自己,成功完成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蜕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师教学不仅要指向未来,为未来问题的解决而教学,同时也指向当下,为解决个体当下生活中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困惑而教学,在这方面高师生也需要指导。基于这两个方面,示范性案例的重要性可窥见一斑。

案例教学意义重大,但已有研究更多谈及其在各具体分科心理学中的运用与价值,如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对案例本身的选择则较少涉及,而这是案例教学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案例本身包括两种,一种是描述教学中两难情境的案例,这种案例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向新手教师传递专家教师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习、理解课程教学的技巧方法的案例,类似于法律教育领域的案例,即作为一种范例的案例。基于高师生本身的发展特点,本文仅就公共心理学中示范性案例的选择方面做些分析。

二示范性案例的来源

首先,依据专业特点进行选择。高师院校有许多专业,不同专业为未来培养不同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学科之间内容与思维方式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因此,为让教学更有针对性,讲解时必须结合不同专业使用不同的案例。就同一章节看,比如,讲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部分,针对历史教育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举的示范性案例肯定不能一样。就历史专业而言,提供一个专家型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内容制造与使用教具,其效果肯定会较其他无关历史专业的案例好。这提醒我们,跨专业授课的公共心理学教师一定要因班不同而自宜,不能以同一案例讲遍所有专业,这也是因材施教方法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的缩影。但客观说,它相对还比较单纯。高师学生还没有真正步入社会,从中学升上来的他们期盼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多涉及些外面的、与他们年龄相应的敏感话题。因此,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如在情绪情感部分,要尽可能多的选取以爱情为主题的案例。这些示范性案例可不同程度的传递给她们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行为与不行为的策略,等等。另外,针对情绪情感问题,还可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焦虑或抑郁症案例等进行讲解。通过案例的呈现,澄清一些有关焦虑或抑郁情绪的错误认知,引导他们在出现该情绪时正确面对,及时找到解决方法,将大量积压的负面情绪进行释放,还自己一个阳光心情与健康心态。

再次,结合时代性进行选择。现在的学生,虽然有很多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如大家经常谈到的自我中心、功利等,但不可否认,她们身上也有很多的优点,如敢说敢做、爱憎分明等,并且,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教育还承担着育人的责任。俞敏洪说,我们很多珍贵的民族精神正在丧失,而民族精神的丧失,必然是一个民族败落的开始。那么当务之急,最要紧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他们的使命感增强,祖国的下一代才有希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就不会灭亡。基于此,选择案例时,就要选择社会上正能量强的成功人士。如在讲到需要的层次理论时,可将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自我实现与学生分享。

三示范性案例选择的原则

来源确定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努力搜寻,教师在其案例库内积存了大量案例,这些案例非常完美,并且都符合条件,这时应该选择谁而又舍弃谁呢?因此,选择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让选中的案例能更好的作用于教学对象,对学生的当下与未来有更现实的指导作用。

首先,典型性。每个案例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如果两方面能做到有机统一,则案例就具有典型性。就形式而言,要求案例简短,但结构完整,主要人物与情节等要素必然包括在内。张学军曾谈到,案例教学虽意义重大,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推广的因素,如需占用大量的时间、适合人数较少的班级开展。换言之,典型性的案例在形式上必须短小精悍,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就内容而言,有两点需要考虑。第一,必须具有现实性。案例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才会引起共鸣,如若凭空生产,学生可能只关注情节本身而对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无法找到与自身的结合点。因此,所举案例不要求是真实发生的案例(真实的当然更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有原型,其本身具有现实性与普遍性。第二,要具有可探讨性。案例本身既不能单调,也不可过于复杂。太单调、太晦涩对学生均无吸引力,丧失案例本身的指导作用。以可调动学生积极想像,有想像空间的案例最佳。

其次,选择还要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指选择案例时应从本学科的整体来把握归纳,做到理论与案例相配套,案例与案例相关联。这有一定难度,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如绪言部分,为调动学生兴趣,并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定了解,可依据心理学研究对象示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个故事:计科系大二男生静逸在接待新生时喜欢上艺术系大一新生思琪。期末考试后静逸发现思琪身边多出一个男生,艺术系大二男生轮宇。三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与心理学的三种不同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联系。以此作为教材的纲,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趣味化、生活化。在每一章节,老师可让学生根据纲领编撰故事。过程中融合进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同时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案。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箭三雕。

再次,辩证性原则。辩证性原则意指在选择案例时不仅对案例本身要一分为二,不可仅考虑其正面或负面的某一点,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呈现不同性质的案例。就性质看,示范性案例本身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它们是一体两面,从正反两方面接近真相,对同一问题进行揭示。这提醒公共心理学教师在选择时尽量避免单一,不可只选择表面看来有积极指导价值的案例,这既不真实,也无意义。案例或积极或消极,它必须有现实性与生活性,而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完全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人必须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从错误中进行总结才能成长。因此,消极的案例同样值得借鉴。让高师生明白当下与未来他们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心理学教学中示范性案例的使用不是“吹牛”,它是在围绕一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目的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为教学服务,使高师生习得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遵循原则,慎重选择示范性案例,让其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案例教学的认知心理学原理分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7篇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实践

1 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研究的背景

案例教学法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有相当长的历史, 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在1920年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而在20世纪20年代, 新泽西州立师范学院就已将案例教学制度化。20世纪80年代末, 由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压力, 反思性教学观和新教师知识观的出现, 案例法在教师教育中日益受到了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 90年代开始有较多人士进行案例教学的研究, 在管理学、医学、法学界研究较多, 在教师教育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有关案例教学在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公共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则更为少见。

公共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 是体现师范性, 培养合格师资的一门重要课程, 也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其他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因此,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范教育的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教师的素质, 也关系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目前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比如教学设计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 不能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理论脱离实践, 对学生将来从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 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大, 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因此,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探索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对于解决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加强理论学习与思考

我们针对实地调查访谈获得的关于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 如“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后用处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等, 思索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与其他院校同行的相互交流、学习, 确定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我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理论研究, 初步提出了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想。

2.2 探索案例教学的操作程序

教学程序指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准备阶段, 编写案例;二是实施阶段, 呈现案例、分析讨论;三是结束阶段, 总结评述。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结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紧密、适用的教学案例较为缺乏的实际, 我们把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确定为三个阶段: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

2.2.1 案例开发阶段

案例开发实际上是一个用一定的理论透镜审视实践的过程, 要求师生公共参与, 这可以帮助师生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参与案例开发的具体过程:

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一是实践性原则, 案例要符合生活实际, 不是主观臆造脱离实际的教学案例;二是针对性原则, 案例应能用某一个心理学的知识点来说明或解释;三是启发性原则, 案例要能够引人深思, 启迪思路, 有助于深化理解教学内容;四是典型性原则, 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 学生编写和开发案例。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教学内容, 通过文献查阅等方式寻找到相关的适当案例, 并根据上述原则, 对案例进行一定的修改和润饰使其符合要求。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自行编撰案例, 案例必须要能够反应某个心理学原理。

3) 进行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理论, 对自己设计或编写的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和认真分析, 撰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

2.2.2 案例研讨阶段

要求学生对老师所提供或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展开讨论, 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阶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小组讨论也可安排在课外进行, 然后由各小组长在班级进行交流。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案例的性质和特点, 充分利用演讲、辩论、情景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和课堂表演等多种方式推动课堂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 案例评价与训练阶段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评价包括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和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对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案例研讨情况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估, 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集体讨论的参与度, 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是否上传分析报告等;二是总结案例的讨论情况, 包括评价讨论的优缺点,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 并从中指出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及理论依据。评价也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评价结束以后,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迁移训练。比如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 让学生通过思考, 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用来处理类似的问题,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总之, 通过“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几个环节的实施,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建立案例资源库

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容量和较高质量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共心理学案例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自己收集、选编的案例;二是由学生开发的案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针对教学内容, 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或者基于本人的真实生活经历, 设计和编写相关的心理学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对学生编写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分类。其中, 优秀的案例可以正式纳入到课堂案例教学内容中, 并在此基础上, 对教学案例库进行扩充和完善, 实现案例库的动态更新。

目前, 公共心理学案例库中的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 (1) 有关心理过程方面的案例; (2) 有关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案例; (3) 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案例; (4) 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案例; (5) 有关教师心理、教师素质方面的案例; (6) 偶发 (突发) 事件处理方面的案例; (7) 班级人际交往方面的案例。共收集案例300多个, 基本上解决了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案例资源不足的问题。

3.2 选择试验班级, 进行案例教学实践

根据理论研究学习建立起来的案例教学模型, 在2011年上半年, 我们在全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班级中, 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二个教学班作为试点班, 按照“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操作程序, 进行了心理学案例教学的试验。在案例教学实践中, 我们比较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2.1 确立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现成知识传承与获得为目标, 而案例教学模式主要以在知识的探究、迁移、运用基础上发展能力为目标,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导向的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3.2.2 设计案例教学的新模式

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是按照“教师呈现案例、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的模式进行的, 在公共心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案例开发—案例研讨—案例评价与训练”的模式进行, 将案例的开发纳入到案例教学模型之中, 将案例开发作为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并且尝试着将学生的经验引入课堂, 作为心理学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案例”素材。

3.2.3 创设案例教学的实施条件

1) 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前提, 是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强大驱动力。它既可以促使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教好;也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 并对教师所任课程产生兴趣以至爱好, 从而使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 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2) 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必须积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 也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 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 还要关注学生求知的需要, 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等。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必须积极关注自身的学习过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2.4 改变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学习的评价, 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 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除了通常有的作业、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之外, 增加了学生案例开发成果、案例研讨的参与态度与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内容;在终结性评价中, 改变过去的试卷结构和题型, 加大了“案例分析”的比重 (50%左右) , 考查的重点不再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掌握的多少, 而在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发展提高。

通过试验实践过程, 我们发现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增强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程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

[4]王少非.论案例开发的教师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18) .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心理学教学,学习成绩,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主题, 将临床实际护理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并通过师生之间相互讨论、沟通, 达到教学最终目的[1]。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特收集100名14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100名, 采取随机分组方式, 将其均分两组。观察组50例, 男生17名, 女性33名;年龄15-18岁, 平均年龄 (16.5±2.5) 岁。对照组50名, 男生16名, 女生34名;年龄15-18岁, 平均年龄 (16.3±2) 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 由教师进行课堂指导教学。观察组采取案例教学法。即根据课程教学, 结合临床护理实际案例, 通过学生与教学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从而达到课堂护理心理学教学目的。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2.1精选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方面,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精心搜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案例资料, 并针对合适案例进行加工、整理, 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以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及讨论,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更多的知识。1.2.2有组织性的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探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针对复杂案例, 教师应从旁协助, 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讨论, 从而培养学生临床应变能力, 而当学生取得一定成果时, 教师应给予学生鼓励,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1.2.3对学生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课堂结束后, 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存在的不足, 给予相应的指导, 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学习方向及目标,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1.3 评价标准[2]

期末时, 由教务科在教学题库中, 随机抽取题目生成统一试卷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试,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满分100分) 。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情况对比

观察组学生总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对比

观察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情境教学上的基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 并引入实际案例, 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学会探索和反思[3]。换言之,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体教育情境描述, 在学生在创造的情境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4]。

本文通过对100名14级护理专业学生实施案例教学法发现, 观察组实施案例教学法, 学生合格率为98%,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法合格率为88%, 观察组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别为 (83.2±6.7) 分、 (87.2±4.2) 分, 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段、优秀段分别为 (80.3±7.2) 分、 (83.1±3.5) 分,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率、成绩合格段及优秀段分数对比,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证明了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教学中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 采取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考试合格率, 提升学生合格段及优秀段成绩, 值得教学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润珞.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4) :10-11.

[2]郑亚楠, 黄鑫.《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10, 08 (25) :2341-2341.

[3]李淑杏, 陈长香, 赵雅宁等.多种体验教学在《护理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8) :762-763.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9篇

一、学生错误解答情况

(一)案例1

1.原题(第21 题)

如图1,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小车AB段是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光滑轨道,BC段是长为L的水平粗糙轨道,两段轨道相切于B点.一质量为m的滑块在小车上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轨道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

(1)若固定小车,求滑块运动过程中对小车的最大压力;

(2)若不固定小车,滑块仍从A点由静止下滑,然后滑入BC轨道,最后从C点滑出小车.已知滑块质量在任一时刻滑块相对地面速度的水平分量是小车速度大小的2 倍,滑块与轨道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求:

1滑块运动过程中,小车的最大速度大小vm;

2滑块从B到C运动过程中,小车的位移大小s.

2.学生错误解答情况统计

第一问主要错误:一是向心力公式书写错误:(1)漏了重力mg;(2)正负号混乱;(3)表达式中R写成h或r. 二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对象:(1)表达式中m写成M,M写成m;(2)表达式中都写成m或M.

第二问第1 小问主要错误:(1)小车速度vm与滑块速度vM混淆,误求滑块速度vM;(2)书写滑块小车系统能量守恒的关系式时,漏了小车的速度vm;(3)不理解题意“在任一时刻滑块相对地面速度的水平分量是小车速度大小的2 倍”,不知小车vm什么意思,写出五花八门让人无法理解的功能关系式等.

第二问第2 小问主要错误:(1)常见错误是将滑块对地位移写为相对位移L;(2)不会书写系统和全过程的功能关系式;(3)利用木板木块模型,分析滑块和小车两个对象,根据动力学观点解题,不能正确写出滑块和小车的动力学方程.

(二)案例2

1.原题(第22 题)

如图2,绝缘粗糙的竖直平面MN左侧同时存在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水平向右,电场强度大小为E,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的小滑块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MN下滑,到达C点时离开MN做曲线运动.A、C两点间距离为h,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小滑块运动到C点时的速度大小vC;

(2)求小滑块从A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

(3)若D点为小滑块在电场力、洛伦兹力及重力作用下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的位置,当小滑块运动到D点时撤去磁场,此后小滑块继续运动到水平地面上的P点.已知小滑块在D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D,从D点运动到P点的时间为t,求小滑块运动到P点时速度的大小vP.

2.学生错误解答情况统计

第一问主要错误:没有写出解题依据Bqv=q E,直接写出结果

第二问主要错误:(1) 动能定理表达式中漏掉带电小滑块重力做得的功,即mgh;(2)动能定理表达式中摩擦力做的功Wf的正负号错误.

第三问主要错误:(1) 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分解表达式错误,如:vpy=v0cosa-gt,vpx=v0cosa-q Et/m等;(2)等效加速度表达错误;(3)根据类平抛分析,利用动能定理求解表达式错误,主要是t时间内在F方向的位移计算错误等.

二、学生解题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提取发生障碍,不能从试题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在试题中如果呈现给学生的信息量超过短时记忆的最大容量7±2个,就会影响学生对有效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加工[2],从而产生错误.

案例1 是一道经典模型的重组题,以滑块从圆弧光滑轨道滑下到粗糙的小车上分两段滑行作为问题背景,考查了力学中的向心力公式、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力和运动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相关知识,属于力学综合题.本题信息量很大,其中关键信息有两个:(1)涉及两个对象和两个运动过程,其关联的物理量是vB.(2)滑块滑入BC轨道过程中动量守恒,在任一时刻滑块相对地面速度的水平分量是小车速度大小的2 倍.

案例2 是带电小滑块在复合场(重力场、电场、磁场三种场叠加)的运动问题,是常规经典题目.考查了重力、电场力、洛伦兹力、动能定理、力的合成、类平抛运动等知识,属力电综合题.试题中对学生个体有意义的信息单元超过7±2 个,其中关键信息有三个:(1)带正电的小滑块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 小滑块运动到C点时状态是恰好离开竖直平面MN,即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Bqv=q E);(3)小滑块运动到C点时离开MN做曲线运动,到D点速度最大且同时撤去磁场,从D点运动到P点的过程是类平抛运动.

(二)信息加工顺序混乱,不能按序列加工要求,造成思维混乱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点,得出一个结论需要经历多个逻辑加工过程才能实现.[2]高考计算题一般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要经历几个信息加工过程,前一信息加工结果会影响下一个信息逻辑加工过程.信息加工顺序混乱,不按序列加工信息,都会造成解题思维混乱.

案例1 的信息加工顺序是:首先,分析从A到B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在最低点的供需关系;其次是根据系统能量守恒分析滑块从A到B运动过程中,小车的最大速度大小vm;最后根据功能关系分析滑块从B到C运动过程中,小车的位移大小s.其中对“滑块运动过程中,小车的最大速度大小vm”信息加工结果,直接影响到“滑块从B到C运动过程中,小车的位移大小s”信息加工.

案例2 的信息加工顺序是:首先是小滑块运动到C点状态和受力情况;其次是根据功能关系分析小滑块从A点运动到C点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接着分析D点的状态;最后分析从D点运动到P点的过程.其中“D点的状态”信息加工结果直接影响“从D点运动到P点的过程”信息加工处理.

(三)信息加工机制不力,造成分析障碍,不能形成信息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观点,个体形成新联系的机制是逻辑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主要有归纳和演绎推理,其中演绎推理策略是由反映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得出有关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一种推理[2],高考试题更多的是演绎推理过程.

案例1 第二问第一小问演绎推理过程:大前提———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小前提———从A到B,根据能量守恒;得出结论

许多考生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大前提下,演绎推理从A到B过程中滑块和小车的功能关系时,信息加工机制不力,造成不能正确书写系统和全过程的功能关系式.

案例2 第三问演绎推理过程:平抛运动规律是大前提;从D到P,是类平抛运动,得出结论:

许多考生在“平抛运动规律”大前提下,演绎推理从D到P类平抛运动过程中,不能类比形成信息间的相互联系,造成等效重力加速度、运动的分解等错误表达式.

三、基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教学启示

考生答题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基础薄弱、能力不足.学生在高考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是一种绝佳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一“错误”的教学资源,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视角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

(一)夯实基础是教学之本

基础知识的复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再编码,不断拓展原有知识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认识结构的稳定性.物理总复习的重点仍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和基本技能,要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上投入主要精力,要深入挖掘基本概念的确切内涵,要清楚认识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以及适用的条件[3],要认真领悟物理学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要花大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概念性强、方法灵活和构思新颖的例题或习题.夯实基础是物理教学之本.

(二)科学建模是教学之重

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信息的提取与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痕迹有关,而记忆痕迹的强度与科学建模有直接关系.科学建模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模型化,是通过形象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程.科学建模是揭示原型特征和本质的一种科学思想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对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原型,再现原型的规律本质,有助于按序列加工,进而降低思维难度,防止台阶过高而出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科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按序列加工信息,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三)培养意识是教学之需

消费驱动转型增长:上海案例 第10篇

消费驱动增长的潜在机制和经验事实

发达经济体的有益经验和追赶经济体的阶段跨越均显示,长期增长过程蕴含了两个并行路径,即生产模式的两步跨越和消费模式的两步跨越,且每步跨越都是经济模式的重新塑造和效率增进方式的再调整。

(1)生产模式的两步跨越:以标准化、物质资本和通用技术为核心的规模化供给的产生,这是第一步生产跨越,作用是摆脱贫困陷阱;第二步跨越是通过知识、技术创造型平台的建设,突破发展的“停滞”陷阱。

(2)消费模式的两步跨越:第一步跨越是经由通用技术生产模式的供给,满足基本物质品和服务品的消费需求;第二步跨越是通过广义人力资本积累,带动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路径的生成。

在实现第二步跨越时,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因为都强调知识过程的重要性,两者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这个阶段,通过广义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部门和知识过程逐渐生成,并且,独立的知识部门以其外溢性,提升通用技术水平、过滤掉低层次产业结构,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内生过程由此建立。

消费驱动增长的机制:通用技术与知识生产的两部门模型

上述分析为把握经济追赶过程的一些关键环节提供了基础。这些环节包括:

大规模工业化最终要受到消费需求的制约而减速,各类物质商品的数量消费存在饱和点,相应效用水平总有达到最大的时候。

物质商品(包括传统服务品)的消费对于知识商品消费的较高替代,只是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当物质商品消费效用达到最大化,其对知识、精神商品的替代性越来越小,物质商品消费成为知识、精神商品的互补品。

知识、精神商品的消费被看作与物质商品同等重要,必不可少。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消费行为本身变为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过程,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合为一体。

在服务经济阶段,经济增长由知识生产部门主导,而不是过去高增长时期由物质部门主导。知识生产部门与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和传统服务部门并列存在,前者自身创造价值并以其外部性促进传统部门优化升级。

消费结构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消费倾向于物质和传统服务业,目的是为了劳动力(L)再生产,典型如衣食住行等;一部分是直接参与知识过程形成并创造出价值,典型如科教文卫等消费。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思维框架,重新思考经济进入城市化、服务化时代的时候,如何应对要素回报率下降所导致的结构性减速,以及供给结构无法满足需求结构升级需要的问题。为此,需要考虑知识过程接替物质资本驱动主导增长的路径选择。

(1)在结构上定义生产函数。基于发达国家增长经验和成功追赶国家工业化向城市化演替的典型化事实,可以发现,至少在重化工业化向深加工度化持续推进的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就有一个独立的知识生产部门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业产出份额越来越小但是效率越来越高,知识生产部门越来越大同时保持了高生产率和对实体经济的正向外溢性,经济整体越来越依赖知识部门的增长导向。

结果是,大众消费的发达城市化阶段,消费需求主导了供给,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过程成为经济活动背景,因此完全不同于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供给主导消费、消费从属于生产过程的景象。为了解释这种现象,需要一种基于消费模式、生产模式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新的生产函数,我们在这里暂且称之为定义在结构上的生产函数——即,除了具备传统生产函数的要素、技术特征外,新的生产函数更多是考虑到了要素变化于其中的生产结构或生产模式,并且与消费结构关系密切。对于这种在结构上定义的生产函数的特征及内涵,有如下逻辑表述:

定义1:通用技术部门。我们把从工业化阶段向城市化阶段过渡时期日渐缩小、但是更有效率的传统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和传统服务业部门,定义为“通用技术部门”,包括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部门以及传统服务业部门,特征是物质商品(包括传统服务品)的消费弹性越来越低,需求逐步趋向于饱和状态。

定义2:知识生产部门。我们把从工业化阶段向城市化阶段过渡时期日渐扩大、并最终主导城市化发展的科教文卫等部门,定义为“知识生产部门”。它的两个基本特征为:第一,知识生产部门自身的创新活动,外溢到“通用技术部门”并提高其技术进步水平,完成基于中间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横向和纵向技术进步过程;第二,知识生产部门直接满足知识消费需求,即消费者消费的是凝聚在服务和商品中的知识质量,而不是商品本身。

定义3:知识消费与知识生产一体化。知识生产的均衡约束条件是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通过互动生产与共同分享完成,互联网是知识生产与消费的互动生产与匹配媒介,并不一定按现有的生产与消费分离方式来供给与消费,而且其更多地采用分享模式(互相交换)来实现。

定义4:广义人力资本C(H)。我们依据知识生产过程将劳动生产要素重新定义,根据不同消费者在消费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或消费档次不同,把消费者抽象为极端的两类:第一类作为劳动力(L)存在,活在衣食住行的再生产世界里;第二类在完成第一类基础上进行人的素质提升的消费,即作为广义人力资本的消费存在,活在由教育、文化娱乐、体育、情趣等知识或精神的再生产世界里。

(2)知识生产部门在新生产函数中的地位。知识生产部门是为了有效开发利用广义人力资本的部门,这个部门以其内生性、外溢性、主导性,替代通用技术部门成为增长的动力源泉。类似于突破传统农业社会贫困陷阱需要物质资本大推动——形成了工业化主导之下的经济增长。

为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和结构性减速困境,城市化时代的经济增长同样需要一个龙头部门带动,鉴于城市化阶段大众消费主导增长的特征,这个龙头部门必然与大众消费模式最有活力的部门-广义人力资本C(H)密切相关。易于观察的是,广义人力资本C(H)的相互作用形成知识过程,具体表现为知识生产与消费的一体化,这个过程自身蕴含了价值创造螺旋,且具有知识外溢性。

(3)新生产函数的性质。知识部门自身的增值和扩张。基于上述定义,我们给出知识部门自身价值创造的内生机制,即广义人力资本C(H)越多,作为抽象个体的C(H)之间的互动联系越大,知识部门扩张的动力就越大。与物质商品(包括传统服务品)的消费性质不同,广义人力资本消费不是“消费掉”,而是体现为知识创造,因为人力资本消费不是排他性的物品消费,而是互动性的“人对人”的消费“增进”(共享而非排他),通过交流互换和增进各自知识。消费的本身即生产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因此,当广义人力资本C(H)之间的这种互动存在时,由于消费过程中生产性的存在,相应的知识部门的产出已经不再是C(H)的简单加总,而是大于C(H)的增值。引申的含义是:虑及经济社会中存在动态的消费结构的变动,当消费模式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精神这种较高层次时,知识部门扩张的动力就越大,其增值潜力也就越大。对于消费者的创造性动机,相关文献认为消费者也像生产者那样,其行为的创造性源自于寻求跻身于较高消费等级以获得消费利益的愿望,就像生产者在逐利本能驱使下追逐利益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必须有新的知识要素供给和市场制度激励,才能突破传统生产过程的结构性减速,条件是,新的知识创新部门自身具有规模收益递增,并通过横向联系和纵向促进通用技术部门技术进步。

第二、新的消费需求满足,需要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一体化过程,消费中的广义人力资本是破除消费投资障碍的核心。

第三、长期增长过程中存在生产模式升级与消费模式升级的协同性。

(4)雁阵增长模式呈现在新生产函数中的情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我们从通用技术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的动态变化角度,拓展雁阵增长模式,核心是把雁阵增长序贯看作知识过程。

(5)国际典型化事实。知识部门赖以生成的广义人力资本C(H)的一些变化状况简要分析如下:作为消费模式居于高端的那一部分,广义人力资本较大的份额或其相应的消费倾向,在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阶段总是比不发达经济更加引人注目。因此,经济追赶国家中,当消费模式升级趋势出现——典型如大学教育消费需求扩大但国内又不能提供足够供给时,教育的“海购”或出国潮将会出现。

上海消费驱动增长的机制障碍

从上海经济发展现实看,其存在的问题在于:

第一,受三十年工业化浸润影响深刻缘故,工业化运行思维抑制了向服务业的成功转型。工业化时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特征,集中式、纵向式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低成本、干中学等红利,但也留下了分割严重、非网络化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创新的网络化效应发挥,造成低成本扩张思路延续、效率低下的大而不倒的僵尸企业存在。

第二,工业化思维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低层次人力资本拥塞和高质量人力资本稀缺并存,导致在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转型时期所需人力资本不足,而大量的低层次人力资本的聚集也影响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经济持续出清。

第三,受上述两点影响,目前上海服务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创新能力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一些领域也低于北京、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传统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最终有可能陷入鲍默尔渐进停滞陷阱,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第四,与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相一致,目前上海知识消费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较低,诸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知识型消费的增长虽然较快,但由于这些部门要么是政府管制部门,要么是自然垄断部门,供给规模不仅有限而且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因此,科教文卫等知识性部门改革不仅关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而且深入改革将有利于知识消费比重的上升,知识消费与知识生产的更好结合是后工业化时期创新的重要来源,有利于上海实现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消费驱动转型增长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极和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上海转型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是我国从中等收入跨越高收入经济体后发展的参照和示范,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先进经济体发展道路,上海在发展思路上要有新突破在行动上要摆脱规模化工业化思维窠臼。

首先,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防止低层次人力资本壅塞,推进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人力资本流动。上海当前处于人力资本结构梯度升级的加速时期,应重视高端人力资本模式的打造。

未来几年内,上海人均GDP将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阶段水平,相应的高端人力资本模式打造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包括:

(1)R&D人力资本方面:利用上海独特的文化、经济地位和吸引力,注重科研精英层人力资本的构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能力认证体系,保持上海在知识创造领域的活力。

(2)借鉴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教育体系,建立职教与普教、职教内部各层次间的衔接机制,使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需求,构建学习途径和成长道路,把年轻劳动力的技能培养和知识更新放在重要地位。

(3)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熟练工人职级晋升的激励系统。如法国通过资质通道的建设,使得资质认证人员与从下级上升到本层的自学雇员相互竞争,职业竞争削弱各层次人力资本的身份特征,增强职业能力在就业评价中的权重。

其次,要注重消费主导经济增长作用的发挥,推动传统消费向知识消费过渡。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消费模式的高级化过程中本身蕴含了新的经济机会和增长点。旧消费模式——尤其是物质品消费为主的消费模式,因其自身存在的边际递减倾向,迟早会遇到边界约束问题,反过来也会对生产供给规模扩张带来约束,因此消费模式长期低端化不利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与消费愿望密切相关的高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经济环境。为此应该切实推进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变职能,尤其是在政府权力集中的垄断性领域,要彻底推行政企分开;打破人力资源流动尤其高层次人力资本流动的制度障碍,解决资本市场、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信息等领域的割裂问题;打破行政干预所导致的横向、纵向经济分割,切实发挥经济网络的集聚、关联效应,增强城市化的空间配置效率,疏通知识部门和知识过程的分工深化、创新外溢渠道。

第三,重视知识生产部门在新的转型过程中重要作用,理解知识生产部门在重构传统生产函数的作用机制,真正实现向创新与知识驱动增长。知识过程重构效率的重要性,在于原有依靠资本驱动的增长方式,愈来愈越受到物质资本投资边际受益递减的制约,而这种资本收益的递减,在没有广义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补偿下,只能引致结构性减速螺旋。

因此,转型时期的上海,面临的后续增长问题,主要是在两种投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是要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以获取高增长速度,还是要更多的消费以获取长期的效率改进,尽管这后一种选择是以牺牲增长速度为代价。根据发达阶段的经验,大城市的增长不可能长期依赖于单纯的物质资本,以知识过程统摄人财物流、以知识生产带动创新和人财物流,才是正常的发展方式。

第四,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加快国际化大都市节点功能培育的制度变革。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承载着国家制度改革、经济二次腾飞的伟大历史使命。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创新、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以及营造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七大核心领域,在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明确。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上海自贸区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成果,奠定了持续创新的基调,夯实了稳定改革的基础,达到了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激发市场活力的既定目标。中国政府通过自贸区建设向世界证明了其愿意构建在市场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承诺,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入成功的自贸区政策,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培育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案例教学消费心理学 第11篇

1. 改变定价结构的基础属性,凸显产品价值。比如,固特异轮胎按行驶里程而不是轮胎材料等技术指标来定价 。

2. 分割定价,把产品和服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分别定价来吸引顾客留意产品的关键优点。试想一下,卖车的人如果把轮胎、底盘、车座之类的拆开卖,各种零件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他会保证总价是提高的,而消费者并不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

3. 对各种产品采取统一定价。比如,同系列不同口味的果汁,要涨价一起涨。

除了价格本身,还可使用其他辅助办法让顾客忽略价格变化。

1. 促销手段:先涨价30%,再适当打个8.5折。

2. 捆绑销售:比如,原价120元的Microsoft word软件,改成300元的Microsoft office(word、 excel、ppt)。

3. 辅助信息说明,让消费者理解涨价的合理性。消费者产生“价格不公平感”的前置因素有两个:一是,他们推测的涨价带来的公司利润上涨;二是,他们推测的涨价动机。商家往往可以通过披露产品成本结构,让消费者理解价格上涨动机是“合理”的,以及增加企业透明度。

4. 一些其他的情境因素的控制,消费者听到涨价信息往往比读到涨价信息反应会更敏感。

住房消费中税负之案例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住房,税收,房地产税,供需平衡

住房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税负包括在住房的持有、租赁、继承等行为中发生的税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 住房消费中的税收对于市场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也使得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及调整极其慎重。

在经济分析中, 存在一个基本假设, 即“理性人”假设。认为在经济行为中, 人会追求收益的最大化[1]22, 在此基础上, 可通过观察经常性行为而归纳规律。因此, 在住房消费税负的分析中, 不妨通过典型案例来对税负的各方面进行讨论。

一、案例假设

甲、乙各有一套住房, 分别位于市区与郊区。甲住房面积小, 区位好, 单价高;乙住房面积大, 但离中心区远, 单价低。但二者住房总值及市场租金标准相同。由于甲已退休, 因而对于住房位置的要求低, 更倾向追求环境的安逸;而乙更倾向于便利。

二人分别在租赁市场中发布了出租及求租信息, 谋求条件的改善。在市场作用下, 二人达成一致, 同意按相同价格租赁对方住房, 实现了双赢。

由于甲年龄较大, 在生活支出中, 医疗、保健等支出较多, 并由于退休后收入的降低, 无法维持之前已习惯的生活水平。依习俗, 他的子女为其提供了部分养老费用, 并将继承他的房产。他同时也可以选择不给子女造成负担, 而通过提前约定转让房屋所有权的“以房养老”方式, 将去世后的房产出售收益提前用于养老支出。

二、税负种类

在上述典型案例中, 存在以下税负可能。

1.房屋租赁中的营业税

在房屋使用权的交易中, 须缴纳营业税, 按租金一定比例计算。出于对个人收益最大化考虑, 甲、乙决定在交易中采用使用权互换方式, 不涉及租金, 只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由于交易额的缺失, 导致计税的困难。

2.所得税

如果二人通过出租房屋形成了收入, 则须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个人所得税中并不扣除成本, 而是扣除免征额, 因而如以货币方式交换使用权, 则须承担个人所得税。基于此原因, 甲、乙仍会决定采用不涉及租金收入的使用权互换方式成交。

3.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是因持有房屋而对产权人征收的税收, 而不区别是否出租。因而, 如存在房地产税, 则双方均须承担其自有房屋的税负。

4.遗产税

遗产税是由于产权继承而带来的税收。如存在遗产税, 则在甲的子女继承产权时, 将按房屋的市值缴税, 形成了其赡养甲支出部分的税收损失。因而, 会更倾向于“以房养老”模式而将产权变现提前消费。

5.其他因交易而产生的印花税、契税等税收, 与交易细节关联较小。

三、税负分析

(一) 营业税

无论在甲、乙的交易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货币流动, 因其本质都是各完成了一次出租与租赁的市场行为, 区别无非是实物交易还是货币交易。由于其行为并未脱离市场及市场监管、市场秩序的需要, 因而即使是不涉及货币的实物交易, 同样须缴纳营业税, 并以其市场价值为计税基数。但监管不力则使其存在以低于市场价格纳税的可能。通过合理的监管体系及完善的信用体系, 甲、乙为了长远的个人利益, 也存在如实申报的动力。

(二) 个人所得税

经济学认为, 人的收入中包括了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必需品部分和为了提高效率的舒适品、奢侈品部分 (1, P44) 。对应于个人所得税, 可认为免征额部分体现了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而征税部分则对应于舒适品、奢侈品收入。同时, 随着舒适及奢侈程度的提高, 个人所得税以累进税制征收。

在甲、乙的使用权交易中, 存在回避纳税的合理原因。首先是交易过程中未形成收入, 没有发生货币流动;其次, 即使采用货币方式交易发生了货币的流动, 但交易的货币净收益为零。如果按个人模式须缴纳所得税, 则甲、乙可以通过将房产注入公司, 以公司交易的方式回避税收 (公司经营的所得税需扣除的是成本而不是最低免征额) 。同时, 从公平的角度分析, 甲乙的交易并未形成有效所得, 缴纳所得税也有欠公平。

如缴纳个人所得税, 由于累进税率的影响, 对于甲乙将会由于收入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税负, 形成收益上的实质差异。

(三) 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在本质上也是所得税的一种形式[1]49, 是将个人对房产的所有权以资本方式对待, 对这部分资本的潜在收益进行计税, 而不区分这种潜在收益是否以货币方式体现。或者理解为资本形成的收益, 无论被产权人以自住方式消费了还是以货币方式取得, 都须要因收益而纳税。

在此意义上, 无论甲、乙是否交换房屋使用权或以何种方式交易使用权都须缴纳房地产税。但区别在于, 使用权交易过程中, 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形成, 存在双重纳税上的争议。

(四) 遗产税

遗产税的征收与社会福利水平相关。在社会福利不足时, 个人的养老支出只能通过积累来满足, 而住房则是财富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子女承担赡养责任而获取遗产 (在我国法律中有因未尽到赡养责任而剥夺继承权的相关规定) 还是通过“以房养老”形成预消费遗产, 都是用来补充福利的不足。在社会福利充足而能承担所有养老支出时, 对其遗产征税存在合理性, 体现了公平和效率。

四、讨论

(一) 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

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存在本质不同。土地出让金是房屋所占用土地租值的体现, 是国家 (土地所有权人) 对土地使用人 (由开发商代表最终房屋所有权人) 收取的费用, 是所占用土地收益中超出平均收益水平的部分, 主要由区位、用途及环境因素影响。理论上认为, 如果土地是无限供应的, 且在所有条件上不存在差异, 则其租值为零。因土地条件不同, 而形成的使用人利益增加部分表现为租值, 即土地出让金[1]47。因而, 在市场平衡下, 扣除建筑成本及合理平均利润后, 房屋价值的差异应表现为土地出让金差异。而房地产税则是对房屋使用中的所得征税 (并不区分是因出租而形成的货币收益还是自用形成的隐性收益) 。房地产税水平与个人对房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关, 二者的同时征收并不存在冲突与矛盾, 也不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

(二) 房地产税与个人所得税

由于房地产税与因房地产经营而形成的个人所得税存在重复征收, 因而只能取其一。

考虑到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存在的起征标准、累进税率等问题, 及这些因素对房屋收益征税的不同影响, 对于住房消费, 以房地产税取代房地产收益上的个人所得税较为合理。

为在房地产税中体现个人合理生活必需品需求中的住房部分, 房地产税应以家庭为征收对象, 并在其中扣除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家庭平均住房消费部分。

在征收方式上, 以市场月租金为征收标准比以评估值为征收标准更为合理。一方面, 评估值所反映的为某个时间点的价值水平, 而租金则是以时间段为前提, 更能适应税收的要求;另一方面, 由于住房市场中房价的波动, 房屋评估值也会随之变动, 如以其为征税基数, 则变动较大, 在市场不稳定、房价震荡时期尤为明显, 而租赁市场则价格相对稳定, 波动幅度小, 因而以评估价征税会带来财政收入的波动而影响国家财政的稳定, 以租价征收则相对风险较小。

(三) 税收的征收对象及实际负担人

弗里德曼[2]93通过对税收过程中的供给曲线, 需求曲线及供需平衡的分析指出, 无论对供给方收税还是对需求方收税, 最终税负的实际负担人是相同的。在市场作用下, 通过对价格及平衡的自动调整, 最后达到了在供需双方的合理分配。而分配比例则由供需的弹性决定, 弹性大的一方所承担的税收较少。在房屋租赁市场, 同样通过价格变化完成税负的分配。由于房屋租赁的供给弹性要大于需求弹性, 所以最终大部分税负由承租人承担。

(四) 税收对供应的影响

通过合理税收, 可以有效调整房屋租赁市场的供求情况, 特别是房地产税及遗产税。

以房地产税取代房租收入中的个人所得税, 并对所有房屋收税, 将会增加住房的持有成本, 特别是空置房的持有成本。对于空置房, 一方面, 其税负无法转移到其他人身上, 另一方面, 空置前提必定为其产权人已具有了社会平均住房水平之上的住房消费, 因而也无法得到税负的减免, 其税负增加程度远大于自住型住房。持有成本的提高, 将减少空置, 增大供应, 降低租价。同时, 因不再以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征收出租收益的税收, 将降低税负, 并通过供需平衡体现为承租人负担的减轻。

遗产税的征收同样会促使产权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放弃产权, 而非子女继承, 将扩大产权交易市场的供给, 而稳定房价。

在指明税收对供需的积极影响之外, 也应指出税收的负面因素。弗里德曼通过对消费者剩余及生产者剩余的分析得出结论, 税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 形成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 并且大于国家收益, 形成净损失。因而, 税收手段应在调节市场中谨慎使用, 在市场能够实现自我完善之后, 应逐步淡化调控作用。

五、结论

1.现有的住房消费市场中的税收存在征收对象模糊, 监管难度大等问题, 对于调节供需平衡、提高社会效益作用有限。

2.以房地产税方式, 按市场租金标准为基数对自住、出租、空置房屋征税, 有利于扩大供给、降低价格, 可以有效提高社会效益。

3.房地产税征收后, 应取消个人所得税中的房屋出租收益部分, 并按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平均住房消费标准作为房地产税减免标准。

4.房地产税与土地出让金并无冲突, 不存在重复征收。

5.在社会福利不足的情况下, 遗产税虽可以对市场发挥调控作用, 但不具备征收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彭逸林, 等, 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电话终端下一篇:垫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