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教学方法范文

2024-09-22

精读教学方法范文(精选12篇)

精读教学方法 第1篇

一、精读课现状

在高职学校教授英语, 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参差不齐, 英语底子相对薄弱的学生。随着他们的成长, 以及对学校的了解和上课的经历, 逐渐在不少学生眼里, 精读课已成为乏味枯燥的代名词。课堂沉闷安静, 教学方法呆板单一、千篇一律, 精读课变成了“学生烦, 老师难”的这样一个状态。记得课下, 偶尔听到学生抱怨, 精读课没有意思, 学不进去, 文章没有新意;而老师抱怨, 精读课让人痛心疾首, 自己讲的声嘶力竭、筋疲力尽, 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无聊难耐。课堂上的提问和互动, 也演变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自问自答。久而久之, 精读老师对于这门课越来越犯难和头疼, 学生对于这门课也越来越失去兴趣和信心。老师辛苦备课换来的是学生的冷漠, 而学生对这门课的辛苦投入换来的却是收获甚微的结果。这种不同的心态, 使得老师和学生对这门课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失望。

二、造成现状的原因

1. 第一个原因来自己于学生本身。

记得, 去年我同时接两个班的精读课, 一个是本部的普通班学生, 一个是来自于外地分校区的学生, 两个班的英语学习水平相差很多, 一年之后, 两个班分别暴露出了一些精读课的问题, 自己也感触很深。本部普通班的学生, 英语成绩在入学时会差一些, 所以在听课过程中, 有很多难题。一方面, 他们本身的基础弱, 随着文章的加深, 觉得有点吃力, 跟不上老师教的内容;另一方面, 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 很难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还有一方面, 是学生的矛盾心理:他们深知精读是门主课, 又不想从心里彻底放弃这门课;三方面加在一起, 就出现了“课上学生都在, 却听众少、无人配合老师的一种混日子”的现象。而分校区的学生, 遇到的却是另一个显著问题, 分校区的学生之前都是由老师来抓学习, 学习成绩一直很高, 学习热情都来源于老师的鼓励和督促;而来到本部后, 接受的是大学学习模式, 即, 自主学习。环境变了, 老师变了, 这就难住了很多学生, 他们一下子变得盲目和慌乱, 渐渐地, 学习成绩大不如以前, 进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结果, 两个班的学生都会觉得精读课索然无味, 分校的学生一味凭借已有的英语老本在应付, 而本部普通班的学生, 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2. 第二个原因来自于教师本身。

一方面, 大多数教师在讲精读时仍受着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即, 教师讲解单词、短语和语法, 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最后完成课后练习题。这种教学模式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 弄懂了语言难点, 但还不能做到真正理解课文, 也不能证明学生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在精读课上, 教师会受到英语专四专八, 英语四六级这些英语考级的影响, 在课堂上反复让学生做大量语法、辨析词汇等练习, 而顾此失彼, 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原汁原味文章的精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方面的作用, 加重了教师每一节精读课的备课量, 可是教学效果却甚微。一篇精读文章, 本是打算让学生慢慢去品味其中的文化, 背景, 优美的词藻, 以及作者的立意;但因为教师还加入了更多的语法练习和词汇, 使得学生一瞬间对这篇文章的重点产生了迷惑:是非常透彻的把文章理解到位呢还是把所有练习题攻克呢?结果, 文章也是一知半解, 做题也做得一塌糊涂。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没有达到共赢的目的, 即, 教师顺利传达知识, 学生成功接收知识。最终, 这样的模式, 导致教师对所教精读课的热情度和满意度大减, 精读课也变成了教师心中出力不讨好的一门课。

3. 第三个原因来自于精读课本。

高职学校所选用的精读教材, 比较陈旧、缺乏新意, 有不少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或者离现实生活太远, 还有不少内容比较抽象, 不够实用, 学生也提不起兴趣。他们希望教材要更有实用价值一些, 多一些生活题材, 多一些经贸英语、商务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时事政治英语等等。书本里的很多内容缺乏针对性, 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内容相对偏少, 而且更新速度也比较慢, 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难以满足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感兴趣, 可是, 面对一本陈旧的精读教材, 很难想象学生对精读课能保持多久的兴趣度。

三、改变精读课现状的途径

1. 发挥精读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怎样把精读课“一言堂”变成“群言堂”, 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精读课的综合教学任务, 这对精读教师是一个严峻挑战。要想做到这两点, 教师就得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做到课上精讲多练, 通过多提问、多讨论、多延伸、多分析来确保学生对每一课难重点的理解, 总而达到很好的师生互动。

2.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加入多种教学方法。

精读课每天都在学一篇篇的文章, 怎样把语篇学习和单一的语法词汇讲解联系到一起, 这是值得考虑的。首先要做到点面结合, 即, 把语言点和整篇文章的理解放到一起, 通过对词, 句子的理解来分析全篇文章的含义、结构及作者的立意;其次, 对于词语的讲解, 可像“树根到树枝-----直线性扩展的模式”, 讲一个单词时可进行延伸或者联想, 让学生全面的更好的掌握这个词的意思;第三, 精读课在选取例句时, 一定要精、要新颖, 精在于让学生容易理解, 新颖在于让学生容易记忆。这些就要求精读教师在备课时, 不打无准备之仗;最后, 通过精读课来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英语能力, 比如:课前的听力, 课上的口语表达和翻译, 课后的写作, 这些都要在精读课上一一体现。

3. 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教材的缺陷。

本人深有感触, 身为精读教师, 跟学生较亲密一些, 而且说的话会显得权威可信一些, 所以精读教师可给学生一些真诚的建议, 比如:大量阅读21st Century、China Daily等一些英语报刊或杂志来积累更多的词汇以及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弥补教材的不足。

4. 提高精读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

精读教师自身的全面与否, 跟这门课是息息相关的。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学习上会稍逊一些, 但活跃、热情、充满好奇心、才艺出众而富有朝气, 他们会希望拥有一位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才能与智慧兼备, 时尚现代, 全面的优秀的精读教师。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还有“教学相长”等等这些话语, 都在告诉每一位教师, 尤其是英语专业课的精读教师, 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是必须的。

四、结语

每一节精读课都是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作为教师, 要随时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及时解决和完善, 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带动好学生, 达到双赢的课堂效果。

摘要:本文从自身的精读授课经历和经验出发, 分析和探讨高职英语精读课的现状, 以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 并最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精读课现状,原因,改变

参考文献

[1]李晓娜.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现状及对策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7) .

[2]王云燕.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 (10) .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投影 (实物)课外书若干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

2、精读和略读

齐读课题(题目是课文的重组成部分 )

3、你从课题中读懂什么?…… 你能就课题提出些疑问吗?

(相机板书:精读?略读?)

二、初读课文 领会大意

1、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到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长句可多读两遍。

②试着解决刚才的疑问。

③画出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词语,注意积累。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2)师生共同评出“朗读之星”声明评议要求:(A)正确: 不读错、 不添字、漏字(B)流利 :不结巴、回读 ,读破

(3)刚才解决了哪个问题?

(4)你是怎样解决的?〈读了第一节〉

(5)PPT出示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需要精读。我们以前学过的《“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课文,讲的就是精读的方法。

a、圈画出来什么是精读?学生上台圈画〈指导读〉

b、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

c、引导体会“”。

还知道了什么是略读?

出示: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了解大意后,再次引导质疑(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读好像有些矛盾)你这时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合作学习2~7节

1、出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7节(自读、圈画、讨论、解决)

(1)什么要进行略读?

(2)略读有什么作用?

(3)怎样进行略读?

(等会儿选择本小组最拿手的方式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学习小组采用读读 讲讲、演演等方式汇报。师鼓励师生评价(相机引导、理解:浩如烟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等词)

四、引导小结

1、课文2~7节重点介绍了略读,精读与略读看似矛盾,实际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正如最后小节说的(出示)只要我们把精读的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的读书效果。

(指名读 你读懂了这个句子吗?说说你的理解)

2、又到了“我积累、我精彩”的时候了。说说这篇课文中的积累。

(词语、句子等方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略谈)

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学会略读?

略读有什么作用?

怎样进行略读?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第3篇

关键词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11-02

1 前言

作为日语专业主干课程,日语精读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做出相应探究。

2 日本语言文化概述

语言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代表着不同国家和种族人们的思想感情。像日本这样,全国只有一个民族和使用一种语言的国家实为罕见,这种民族语言和思想统一的情况会比其他国家更具优势,人们言语交谈之间有很多心领神会的东西,而在外国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在对日语进行进修时,可能不会被日语语法所困扰,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还需从深层次的交流中感受心领神会的语言魅力。中日在语言表达上倡导不一样的表达风格,中国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行一致的民族美德,而日本则主张少说为妙、含蓄唯美、以心传心的民族美德。“体察”文化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力求把语言交流的文化降到最低,并依据听者心理研究自身举止,重点表现在人们暧昧和无言的语言交流。

3 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策略

1)加强基础语音训练,应用多样化词汇记忆法。发音纯正与否是学生日语掌握好坏的重要评判标准,正确的发音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润滑剂”作用,拉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亲切感,流畅语调在彼此交流中产生深入了解欲望。因此,对基础语音的阶段学习十分重要。

首先要注重语音学习阶段的字形与发音比较法,基础语音学习极为枯燥,假名辨认及促音等使其难上加难,采用合理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日语与中文有形同意同的,有形异意异的,也有形同意不同的,举例与比较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十分有效。让学生对英语、日语及汉语发音音调等进行综合对比,找出其中共性与个性发音规律,从而深刻理解发音技巧。日语假名发音与汉语拼音、英语音标发音有其相似之处,日语单词发音规律却区别于英汉语言,整体呈现平稳状态,高低起伏落差较少。在学生语音学习的初始阶段,套用汉语音调导致发音走调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要理性对待,在对假名、词汇发音上面重点进行比较练习,学生感受到本质差别才能真正掌握与牢记正确发音。

其次要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注重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词汇量大、记忆过程单调枯燥是初学者感受最深的问题,多样化教学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可提升学生继续学习兴趣,如组织学生进行填词游戏、接龙背单词、看图说词、抢答词汇等有趣小游戏来激发兴趣,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积极。

2)精讲语法重点,注重听说训练,要做到强化语法讲解中的例句听练,鼓励日常性主题演讲,尝试定期户外授课;导入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综合技能培养,要做到正确使用课件与网络工具,活用视频资料和尝试制作;注重培养逻辑归纳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都是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策略。具体表现在:在课堂讲解重要词汇或语法时,要避免学生只顾笔记积累的方式,而缺少课堂主动思考能力锻炼,可采取例句听力训练方法,例句尽可能采用口述形式表达,让学生锻炼在公众面前表达的能力,上课听讲注意力得以加强,原本枯燥的讲解可变得活跃起来,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对语法理解程度加深,听力与听写的能力也得到相应锻炼。

一个经常可以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一般在课程开课两个月左右,基本词汇量或句型教学完成后,就可在课堂安排4分钟左右时间,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对话与进行演讲练习,其余学生翻译所讲内容,然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找出语法错误或更好表述方式,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自觉复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提供口语展示平台,使学生适应不同人发音特色,训练耳朵灵敏度,师生共同努力,加深对日本文化与日语语法的理解。当下日语精读课程一般都在教室进行授课,为辅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实用性,也可适当打破常规,定期开展室外授课,依据不同授课内容因地制宜,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当下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要求较高,不仅包括语言水平,而且对电脑操作与专业词汇的掌握也有很高要求。因此,在学生学习假名或词汇的基础阶段,可通过一些图片色彩或人物动作构成的课件向学生展示日本风景或背景文化,标记假名单词发音,刺激学生听觉与视觉,新奇感可加深学生课堂印象。等学生具备一定日语基础知识后,就可让学生观看相应日语对话场景等,教师发问,学生作答。依据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公开发表观点,为熟悉计算机软件创造机会,加深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4)很多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后期会深刻体会到日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困惑与经典之处,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很大关系,也是对语言深处文化背景的重要彰显途径。恰到好处地对日语表达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对学生将来更为深刻理解日本语言文化大有裨益。如在回避肯定事物时的暧昧表达时,公司某员工问另外一个员工是否三点开会,如果“是”,欧美国家的人一般会直接回答“YES”,中国人一般会回答“是的”,而日本对“はい、そうです”的使用则相对较少,“はい、そういうことになります”是其一般采用的回答方式,意思是指“公司三点开会是一种客观事实,无论是谁都应该按时遵守,这个决定和我个人并无关系”。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团体中,拥有浓厚的团体意识发言特征。

又如在避免直接判断表达自身观点时,日本人会转为自发句来表达自身内在情感,「ようにと思われます」或「思われます」就会比「と思います」更加含蓄。把主观判断句划为不确定的商量句,说话者的立场被委婉隐藏起来,语气更加缓和。为避免自身理念成为一种强加于人的想法,「と思う」常被加在最后,意思是“我是这么认为的”。强调个人见解,意为含蓄谦逊。

对日语精读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深刻理解日本背景文化。可营造一种柔和的会话氛围,彼此交流的摩擦减少,以和为贵。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点,保持了日本2000多年的有序发展,尤其是在语言交流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策略多种多样,无论是我国日语精读课程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应以熟悉和掌握日语表达为根本目标,最终通过一代又一代学生与教育者的努力,实现两国人民语言及文化层次上的深层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博.“日语精读”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3-34.

[2]王雅楠,刘硕.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生参与型的精读教学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3-36.

[3]金锦善.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商业经济,2008(14):11-14.

高职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探析 第4篇

一、辅读探索

这个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读书, 是学生初步的认识活动, 这是学习起步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时应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看准知识点, 定出教学目标, 据此设计供学生的学习提要, 通过提要来体现教学目标知识点。具体内容包括词类辨析、句子释义、英汉互译等。每一课提要的内容随着课文的内容而灵活编写。选题时既兼顾A、B级考试中的题型同时又反映课文特色。在提要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及工具书, 以便在学习中使用, 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提要进行学习时, 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 在分配学生时, 还要兼顾层次搭配。这时候的读, 以个人探索为主, 互相不交流, 互不询问,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每个人都能潜心思考, 互不干扰, 使思维保持连续向前的势态。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疑难, 学生可以列出问题, 首先在小组内讨论, 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指导。“辅读”, 顾名思义, 是在教师辅导下的读书学习活动, 因此, 教师始终站在主导地位, 不断地接收学生在探索中反馈的信息。对个别性的问题, 做个别性的点拨指导;对典型性的问题和学生的共性问题, 则留到“讲读练习”这一环节去处理, 告诉他们先越过这一关, 继续向前探索。

二、讲读练习

讲读练习虽然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这一环节必须兼顾到两个整体性:第一是学生的整体性, 第二是教材整体性。因为这一环节是深化认知, 使感性上升为理性的重要阶段。

从学生方面讲, 学生的认识水平至少可以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 只照顾任何一个层次都会丢掉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果教师忽视了其中任何一部分学生, 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影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并且使师生情感产生裂痕而出现厌学等情况, 最后造成两极分化。

从教材上说, 无论是句型、语法现象、篇章结构、思想意义等, 都必须从整个课文出发, 根据课文的编辑意图, 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归类, 突出重点、难点, 用讲练把感性升华, 实现教学目标。

照顾这两个整体, 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地把握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因素, 进行讲读练习。讲读练习应该是不破坏文章的逻辑性、情节的连续性、知识的贯通性。比如讲一个问题的因果联系, 不要跨课时, 语法现象的对比不能搞悬念式的“连续剧”, 而中断了学生的思维流。同时, 所交代的知识要把各个部分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 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知其然, 更重要的是使之知其所以然, 从中获得正确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加以储存和使用。这就是系统论中所说的“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 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

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如此, 练习的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项。练习的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的, 应当以读写为主, 听说辅助, 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三、总结测补

总结测补是强化认知的一项活动, 也是浓缩全篇课文知识的环节。如果说前两个环节是认知活动中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实践和应用, 那么这一环节的总结是对知识的抽象与概括,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认知高级阶段, 是具有较高程度的理性化。总结的形式可以由教师归纳, 也可以由师生共同概括,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必须使学生获得准确无误的“板上钉钉”的结论。

检测不同于练习。检测是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形成情况的评价。因此, 检测题的题型、内容都应当有较高的层次 (但又要照顾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 和灵活性, 它既检测学生的知识的形成信度, 又检测教师教学的质量及教学达标的可靠性。因此, 检测题应是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 而不是根据当时的教学进程进行取舍。教师通过检测, 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特别是要注重差生的检测结果, 从中发现他们认知的不足乃至缺漏加以弥补。差生之所以差,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上一课欠了债, 新课自然费力难以弄通, 长此以往而造成认知基础差而形成情感上的自卑厌学。因此, 查缺补漏的重点是差生, 教师一定要设法把他们的成绩提上来,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

精读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它能够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和灵活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独立运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综合素质。“双边教学三部曲”的教学方法虽然实施时间不长, 但收效明显。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 不断探索实践, 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英语精读课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 包含多种技能训练,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针对高职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法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精读课,教学方法,双边教学

参考文献

[1]夏纪梅, 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英语精读教学大纲 第5篇

执笔人: 黄治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英语精读》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属A类(理论)课程。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该门课程是英语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高等学校英语教育专业的专科学生。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学习本课程,学生是在已初步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语音、语法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口笔头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词汇、语法、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为适应走向社会和进一步接受英语教育打下全面的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以课文教学为中心,采用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注意归纳,演绎并用,以归纳为主,演绎为辅。讲课中注意知识的层层递进,具有连续性,语言点突出,讲解清晰准确,通过典型例句解释语言现象。启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地以各种表述来表达同一个语句,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包括:初高中基础知识(基本语法,2100左右的词汇量)学好本课程,能为学生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教学总时数为 268学时。

I级(第一年第一学期)的任务:在64学时内完成第一册第一至第七单元的教学,要求大力盘活中学所学内容,狠抓语音,侧重听说。具体为:

Unit 1

Half a day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省略疑问句和修辞疑问句;倒装句;“with”独立结构

2.构词法:前缀 教学难点: 文学作品的赏析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

2.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 3.掌握修辞疑问句、倒装句等修辞手法;

4.熟练掌握三类构词法;

5.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和相关的讨论能力;6.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Unit 2

Going Home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1.理解Vingo 回家路上忐忑不安的心情;

2.Vingo 的缄默不语与年轻人的活泼快乐之间的对比; 教学难点: 理解黄丝带的意义。

教学内容:掌握本课知识点并理解一个人重获新生的感觉与迷惑,领略爱情故事的动人之处,歌颂人间情暖。

Unit 3

Message of the Land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掌握、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 明喻和暗喻

2.通过句子释义,理解课文中难句

3.通过篇章结构分析,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词汇及其同义、同形词辨析

2.明喻和暗喻写作修辞手法

3.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

教学内容: 1.了解文章的作者Pira Sudham

2.掌握afford, now and then, mind, bleed, barter, replace, litter, fashion, spring(v.), occur, pass sth.on to sb.,tie sb.down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教学重点: 1.掌握、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 明喻和暗喻 2.通过句子释义,理解课文中难句

3.通过篇章结构分析,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词汇及其同义、同形词辨析 2.明喻和暗喻写作修辞手法 3.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

Unit 4

The Boy and the Bank Officer 教学时数: 10课时(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词汇及其同义、同形词辨析

2.加强学生的口语练习

教学难点: 通过句子释义,理解课文中难句 教学内容: 了解银行的发展历史。

掌握“happen to do, in the first place, overlighted, authority, more than, think twice about, as to whether, no„but to, one cannot but do, move in sth,.zero in on sth, damn”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Unit 5

Angles On a Pin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识别关键语汇(形容词、名词和短语)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分析活动场景写作中的行为动词、象声词、同义词、短句、断句;

2.通过多种方式赏析精彩段落的修辞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活动场景写作的要素和技巧 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发展顺序,带领学生了解我们平时遇到的许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看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这与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些不合,但是相信这样更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

Unit 6

The monsters on the Maple Street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识别关键语汇(形容词、名词和短语)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分析活动场景写作中的行为动词、象声词、同义词、短句、断句和比喻及其效果。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发展顺序,带领学生了解科幻小说以及戏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

3.通过多种方式赏析精彩段落的修辞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活动场景写作的要素和和技巧。

Unit 7

Mandela’s Garden

教学时数:

10课时(理论加实践)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该文的主人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难点: 文章的课后讨论,及所学语言点的融会贯通

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曼德拉的一生以及他所作出的贡献;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同时讲解每段伴随出现的重点语言点;

期末复习: 4课时 II级(第一年第二学期)的任务:在68学时内完成第一册第八到第十五单元的教学,要求继续大力盘活中学所学内容。巩固学生良好语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如记笔记、会使用参考书查阅课文相关背景及人物等)具体为:

Unit 8

My personal Manager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本文结构;

2.文章的语言点;

教学难点:

文章的课后讨论,及所学语言点的融会贯通。

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同时讲解每段伴随出现的重点语言点;

Unit 9

Against All Odds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识别关键语汇(形容词、名词和短语)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精彩段落写作的要素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描写该种情形的技巧,并能够进行相似主题的短文欣赏和写作。

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发展顺序,带领学生了解霍金生平,提高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意识;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

Unit10

The Green Banana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识别关键语汇(形容词、名词和短语)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分析活动场景写作中的行为动词、象声词、同义词、短句、断句和比喻及其效果。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发展顺序,带领学生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

3.通过多种方式赏析精彩段落的修辞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活动场景写作的要素和技巧。

Unit 11

The Midnight Visitor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讨论精彩段落写作的要素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描写该种情形的技巧,并能够进行相似主题的短文欣赏和写作。

教学难点:

识别关键语汇(形容词、名词和短语)以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及其效果; 教学内容:

1.以形象的方式结合课文内容发展顺序,带领学生理解课文;

2.启发学生寻找关键语汇,总结全文整体的逻辑结构和各个部分的行文安排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

Unit 12

Kindness of Strangers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掌握come upon ,leave sb./sth.done, intrigue, take a gamble, watch out,run contrary to, shoulder, would rather...than..., run sb.over, in spite of, 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With和它的复合宾语作状语

3.复习动词+名词的搭配,英语中复合词的构成

教学难点:

训练 when 引导的定语从句,what 引导的主语从句,以及同位语从句的用法

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主题为美国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道德观。

Unit 13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背景文化: 赛珍珠及圣诞节;

2.文学作品的赏析:倒叙;

教学难点: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头韵和委婉语.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

2.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

3.掌握比喻、头韵及委婉语等修辞手法;

4.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关爱之心和相关的讨论能力,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Unit 14

After Twenty Years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掌握on the beat, barely, to empty, air(n.), to work out, lose track of, to turn up, get stuck, 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1.复习让步状语从句,分析含有三个现在分词短语做伴随状语的复杂句子

2.熟悉一般疑问句的否定形式表示惊讶的用法

3.掌握委婉语 教学内容:

1.作者及作品简介

2.了解文章结构

3.分析人物角色

4.理解故事主题

Unit 15

Touched by the Moon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掌握to touch, to miss, to reflect on, to bathe in, typical of, to shape, to drum into 等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及用法。

复习被动语态的用法,教学难点:

掌握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段――明喻和暗喻

教学内容: 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期末复习: 4课时

III级(第二年第一学期)的任务:在68学时内完成第二册第一到第八单元的教学,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在狠抓听说的前提下,加强对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提高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具体为:

Unit 1

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的赏析;

2.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委婉语的使用

3.构词法:词缀 教学难点:

1.掌握委婉语;

2.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和相关的讨论能力,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

2.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

Unit 2

Maheegun My Brother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关于作品主题的赏析与讨论;

2.深入了解背景知识;

3.丰富的动作语汇;多样的狩猎语汇和天气语汇; 教学难点:

1.理解熟悉描述动物动作语汇;

2.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相关的讨论能力,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教学内容:

1.熟悉本文使用的主要语言风格;

2.熟练掌握倒装、明喻与暗喻等修辞手法;

Unit 3

More Crime and Less Punishment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教学重点: 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文中大量表达方式的学习与强化 教学难点: 1.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议论性文体中显著的写作特征。教学内容: 1.了解美国司法制度中的关键概念。

2.学习文中一些长句的写法。

3.通过课文理解与主题讨论使学生能够使用相关短语与表达方式。

Unit 4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汇及完成练习;

教学难点: 识别关键词汇及分析理解难句。

教学内容: 通过《夜莺与玫瑰》使学生对神话故事中的爱情展开讨论并理解作者Oscar Wilde 透过表面的神话故事所隐含的对人生的评论。

Unit 5

Say Yes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寻找重点词汇,运用文章中的语言和短语词汇复述故事,帮助学生把扩充词汇量和在具体情景中使用词汇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讨论提供不同的故事结局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构词法和一些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

1.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借助一些文化背景资料和图片使学生通过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西方国家中存在的社会尖锐问题。

2.通过问答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对社会尖锐问题获得感性认识。

3.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提高学生讨论问题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Unit 6

The Man in the Water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识别关键词汇及分析理解难句。教学难点: 赏析叙事技巧。

教学内容: 1.讨论灾难中普通人所体现出的非凡的英雄主义;

2.掌握重点词汇及完成练习.Unit 7

The Greatest Invention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大量常用表达方式的运用。

2.通过课文主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对科学的目的,科学对社会的作用,科学家的动力等话题有所思考并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难点:

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与学生对主题的讨论

2.了解现代寓言

教学内容:

1.讲述作者生平,著作,作品特色以及文中提到的细菌战争,使学生认识到细菌战对人类的危害。

2.通过精彩的故事线索对课文进行分析通过神幻小说,寓言,现代寓言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相近文体的相同与不同。

期末复习:4课时

Ⅶ级(第二年第二学期)的任务:在 68学时内完成第二册第八到第十五单元的教学,要求继续完成基础阶段的训练,努力加强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训练。具体为:

Unit 8

Psychologically Speaking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精讲课文使学生掌握语言点启发学生寻找重点词汇,运用文章中的语言和短语词汇复述故事,帮助学生把扩充词汇量和在具体情景中使用词汇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讨论提供不同的故事结局。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深入探讨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提高学生讨论问题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 1.借助多种教学途径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2.熟悉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一对美国普通家庭的母女观念上的冲突,引发了不同时代人的观念差异。文章多以普通对话为主,口语交流,语言通俗简单易懂,揭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3.采用多样形式,结合本课特点和授课实际,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饰角色,以话剧的形式表现故事和结局。布置练习,通过课后练习随堂做使学生加深对所涉及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设计话题激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两代人的代沟问题。

Unit 9

Quick Fix society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文中大量表达方式的学习与强化 教学难点:

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了解文中提到的Pennsylvania Dutch town 的独特风格

2.学习文中当代的一些表达方式和缩略语

3.学习说明性文体中显著的写作特征

Unit 10

The Richer, the Poorer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的赏析;

2.文章中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讲解与介绍

教学难点: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仿拟,提喻,对比等的使用 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

2.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

3.掌握仿拟,提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4.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和相关的讨论能力,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Unit 11

You Have to Get Me Out of Here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2.文中动作动词的学习与强化 教学难点:

3.学习叙述性文体的特征。教学内容:

1.了解登山常识。

2.学习文中动作动词的用法。

3.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能够使用动作动词与相关表达方式。

Unit 12

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词汇、难句及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文章写作技巧分析

2.语言技能训练

教学内容:

1.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

2.语言点及若干难句的逐一解释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提高理解颇具难度文章的能力。

Unit 13

Blueprint for Success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讲解与介绍 教学内容:

1.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2.精讲课文使学生掌握语言点启发学生寻找重点词汇

3.熟悉本文的写作手法

Unit 14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教学时数: 8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理解与主题讨论使学生能够使用相关短语与表达方式。

2.文章中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讲解与介绍 教学难点: 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和文体风格 教学内容: 1.背景知识

2..结构分析

3.写作风格

4.语言理解――长难句解析,核心词汇学习

5.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人类在科学研究和发现中所作出的奉献和牺牲,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但人类从没把探索的脚步放慢。

Unit 15

The Riddle of Time 教学时数:

10课时

(理论加实践)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作者从独特的视角阐述问题

2.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点词汇及重点句型的讲解与介绍

教学内容: 1.通过课文主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对“我们是谁? 我们在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而活? 等问题有所思考并能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理解时间对我们生活所带来的重要影响。2.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

3.语言点及若干难句的逐一解释

4.文章写作技巧分析

期末复习:4课时

五、考核

本课程属考试课,采用闭卷形式考核,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期成绩评定由出勤、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出勤10%,平时占30 %,期末占60 %。考核内容重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名为《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由杨立民总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版本为2002年版。

作业说明:

诗歌意象精读教学探微 第6篇

【关键词】诗歌 意象 精读教学

诗歌教学以鉴赏为主要的教学活动,鉴赏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从“象”的角度切入,探究诗歌之“意”,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而准确理解“象”,应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为前提。诗歌意象精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养成把握主旨的良好习惯并形成能力意义重大。在诗歌意象精读教学活动中,可按释题与介绍创作背景、解读意象、体悟主旨及综合探讨等四个步骤进行。笔者以郑愁予《错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为例,对诗歌意象精读教学略作试探。

一、释题与介绍创作背景

诗人通常用题目来表现诗歌内容、主旨、创作目的或诗歌体裁。题目中关于诗歌的一切内容均需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

介绍创作背景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步骤。诗人因受环境的刺激而心有所动,发而为诗。因此,创作背景决定了诗人创作动机与所表达的情感。

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可借指导预习来引导学生先对文题进行初步了解,引导学生思考题目《错误》指什么,老师再与学生讨论文题的含义。

对于作者,应介绍其生平经历、时代背景、重要著作、思想人格及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尤其是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品与作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错误》一诗为例,作者是郑愁予。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笔名愁予,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及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祖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出身军人世家,四岁正值中日战争爆发。逃亡、流浪及战争的悲惨情景,深深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他说:“我从小在战争中长大,所以我是在战乱中接受文学、艺术、人生的种种影响。我父亲曾参加抗战,这期间我和母亲住过不少地方。因此我自小便习惯流浪,而且懂得在流浪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和意义。”①这样的成长背景,使“浪子情怀”不断出现在他的作品中。《错误》一诗中的“过客”正是“浪子”的身份。本诗创作于作者二十二岁时,是郑愁予早期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1949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辍笔十五年后,诗人重新执笔,此后的作品表达对家国、岁月的感触增多,对生命的体悟也更深刻,与早期充满感性、浪漫情调的风格迥异。诗人在回答本诗是否为其经验之作时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它与某些传统诗歌非常类似;可见诗从古代到现代,内容是没有改变的,只有表达的方式有所不同。语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方言的限制,当我们用广东话去朗诵这首诗时,在味道上当然与用国语来念不同,却有一种美感。至于为什么会写这首诗?有人以为这是诗人流浪生活的一些体验,这也是对的,这并不是记录一个时间的事情,而是把片片断断的生活经验整理起来,最后写成了这些作品。我说过自己因为逃避敌人,走过许多地方,看见许多不同的情景,如等待中的妇人,我母亲就是很好的例子,那时候我父亲在前线作战,她便跟我相依为命,成了这首诗最根本的因素。”②

《错误》和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闺怨”诗的主题相同,即诗人所说的和古典诗歌的内容相同,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诗人也指出这首诗创作的根源是他流浪经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解读诗歌,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

二、解读意象

诗歌是文学中最精致的体裁,以简洁的形式表达无限的情思,解读意象是理解诗歌内容和体味诗人无限情思的基础和关键。意象即诗中的事物。诗人以“象”明“意”,借“象”表情达意。教学中,必须仔细解读意象,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们要认识诗歌,应当从哪里起步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意象’!如果说,写一首诗就是从事一项工程建设,那么,作为这项工程的整体构成的最基本的单位,就是意象。无比瑰丽的诗歌殿堂,就是由它叠成的。诗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也就是这个意象!意象,是诗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③

对“象”的解读就是对“材料”进行分析,了解材料(象)与主旨(意)之间的关系,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材料来表达主旨。入诗的材料包括事情和事物两类。解决诗中之“象”,需要对这两类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如教学《错误》一诗,对材料可作如下解读。

(一)事情(事件)材料

1.“我打江南走过”──浪子流浪

这句诗叙述一名浪子从江南走过之事,整首诗描述的内容正是该流浪的过客的所见、所感。正因是流浪的“过客”,充满落拓不羁、飘泊不定的心态,所以“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而造成“美丽的错误”。来去匆匆的浪子意识,正是造成“错误”的原因之一。

2.“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思妇漫长的等待

这是造成“错误”的另一原因。正是思妇坚贞执着的等待,使过客的“达达马蹄”声成为“错误”,造成思妇心中巨大的失落,失落愈大寂寞便愈深。

此诗以“过客流浪”与“思妇等待”两条线索相结合,在“过”与“等”,“归”与“等”之间交错盘结,造成“错误”。

(二)事物材料(物象)

1.人物性材料:“过客”与“归人”

诗中的“过客”与“归人”构成矛盾,“过客”非“归人”,而“过客”造成的“归人”假象使思妇产生误会而与期待形成强烈反差,这反差正是“错误”。

2.自然性材料

思妇是闺怨诗中的主要形象。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描写一闺中少妇,春日登楼,看见盎然春意时的心理变化。从“不知愁”到“悔教夫婿觅封侯”表现出思妇心中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最终是思念丈夫之愁绪,浓于“教”丈夫建功立业之愿望。功名富贵对思妇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与所爱之人朝夕相守才最真实。而《错误》一诗并未直言“思妇”,而是以“莲花”、“柳絮”等物象来象征。

“莲花”——象征思妇形象。“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句中以“莲花”象征思妇,取莲花高洁、坚贞之义,用以表现思妇高洁、坚贞且清新的形象。而“莲”与“怜”同音,因此借“莲”喻女子惹人怜爱的姿态。如此一思妇,让“过客”为之动心,然而思妇早已心有所属,坚贞不为所动,使这份邂逅对“过客”而言也成为“美丽的错误”。

“柳絮”——象征思妇的心绪。“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句中“柳絮”象征思妇的心绪,如柳絮一般,随着归人的归来与否而飞扬或沉寂。而“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有希望对方留下之意。因此,在此也象征思妇期待归人早日归来之意。

“东风”——象征“归人”。“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句中“东风”象征“归人”,“归人”之于思妇,正如“东风”之于万物。“东风”带给万物和煦、温暖,更为大地带来生机;“归人”之于思妇,也同样带给思妇温馨,为思妇的生命、生活注入活力;而“归人”不归,思妇生命的春天就永远不会到来。

“江南”——比喻美丽、绚烂。“我打江南走过”,“江南”风景秀丽,自古即是文人骚客笔下浪漫、多彩的地方。白居易《忆江南》说:“江南好,風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谁不忆江南?”道尽江南的美丽和绚烂。暮春三月更是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此地的男男女女更该是儿女情长。诗中以“江南”的美丽与绚烂,反衬出思妇“独憔悴”的寂寞形象。

“季节”、“三月”——是时间意象。“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中,“季节”是泛指,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思妇的等待也随着季节的流转周而复始,可见其等待的漫长。“三月”为暮春时节,眼看一年中的春天又将过去,而思妇等待的春天,仍未到来。诗人以这两个时间意象,暗示思妇漫长的等待,希望与失望也随时间不断流转,在心中起伏。更突显思妇寂寞的形象。

“马蹄”——马是古代男子的骑乘工具,过客骑马流浪各地,勾画出过客潇洒飞扬的情采,与浪子潇洒不羁、落拓不群的形象相吻合。而诗中特写“达达”的马蹄声,与“跫音”相照应,写出思妇无心外出,只凭“跫音”与“马蹄声”来判断归人是否归来,因此产生希望落空的“错误”。

3.人工性物象

(1)跫音——指人的脚步声,行人的声音。古时女子由于礼教的束缚,再加上思妇紧闭的心扉,所以于门户重掩的家中等待归人,只能以“跫音”来判断,以听觉代替视觉,此处诗人勾勒出一位深闺少妇静坐屋中,侧耳倾听“跫音”的深情孤寂画面。

(2)城、青石街道、窗扉——“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城”比喻思妇寂寞而坚贞的心,“城”的坚固特征,正与思妇坚守爱情的执著坚贞心志吻合。以“青石街道”象征思妇寂寞心绪的无限绵长,如街道般延伸。“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的“窗扉”象征思妇的心。以紧掩的小小“窗扉”象征思妇紧闭的心扉。“城”→“青石街道”→“窗扉”,空间不断地凝缩,思妇把自己锁在这小小的空间中,其孤寂的形象便渐次凸显出来。

三、体悟主旨

探究诗义主旨,是语文精读教学最高目标之一。对名篇主旨的探究,应从文义到主旨。教学中,应先讲解诗文的辞面意义,通过词语分解、语句剖析来解说文辞的意义,才能初步了解文辞所表达的事理或感情。有些诗歌,从文辞中即显出主旨;有些诗歌,无法从文辞中读出主旨;另一些诗歌,文辞意义中显出部分主旨,却在文辞之外隐含另一层含义。这些或显或隐的主旨,都须先了解文辞意义,再配合诗题、背景详加推敲,随文义参悟,逐处阐明,解说补充,学生才能充分了解。

如对《错误》进行主旨精读教学指导时,可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一)文义讲解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此诗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交代故事的背景——“我”经过江南,邂逅了一个“等待”中的美丽女子,故事便由此开始。“走过”可见“我”的“浪子”身份;而“等”则表明女子正是“等”着归人的思妇。“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容颜”显然是指“红颜”,用“容颜”在“等”,可见其因等待而青春不再。“如莲花开落”中的“开落”,可见岁月流逝,彷佛莲花已经历几度“开落”,已经历几载岁月的绽开、凋零。而“如莲花”的美丽容颜,正是造成“我”的“美丽错误”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诗人极力铺写思妇的坚贞与寂寞。“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以景寓情,“东风”喻思妇所等待的人,“柳絮”喻思妇,等待之人“不来”,思妇的心“不飞”。若没有东风,便无法造就柳絮飞扬这份美丽。诗人由东风柳絮推及于人,“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等待之人的“跫音不响”,思妇的“春帷不揭”,等不到归人,思妇不会揭开心中遮挡浓郁情愫的帷幕,可见思妇的等待虽遥遥无期,却坚定执著。而“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本令人惆怅,“青石的街道向晚”少有行人,凄凉昏黄的街道,更令人感到寂寞。而此刻“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通过比喻与空间的凝聚,凸显思妇的坚贞,也让人对她的孤寂投以更多的同情。

最后一节,“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点出诗题,呼应“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如果“达达的马蹄”是期待已久的“跫音”,该是多么令人喜出望外的,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在你(思妇)深切的期待中,“我”达达的马蹄声在无意之中造成了你的失望,所以对彼此而言这原本美丽的邂逅却是“错误”。诗人借“美丽的错误”,营造了一种反常却合理的美,让读者不禁在怦然心动后随着思妇与过客幽幽喟叹。

(二)整合提炼主旨

诗歌精读教学,要就诗歌主旨的“主题类型”与“显隐类型”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整合提炼。

王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提出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即惜时、相思、出处、怀古、悲秋、春恨、游仙、思乡、黍离、生死。笔者以此为基础,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结合重新归纳为七大主题。一是怀思,包括相思、思友、思乡、思父母手足之情等;二是怀古;三是咏怀;四是关怀国家社会;五是别离;六是惜时;七是哲理。

根据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主旨的显隐方式,主旨的显隐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主旨全显类型”,即主旨在诗中完全显出;二是“主旨全隐类型”,即将主旨隐于篇外;三是“主旨顯中有隐类型”,即在显出的主旨中隐含另一深意。

教学《错误》,探讨完诗文的文辞意义后,可概括出此诗的显旨是篇末的“错误”,整首诗,从一开始的“走过”与“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中,一“过”一“等”之间便产生“错误”;而篇末的“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明确点出“错误”。然而,这却是一份“美丽的错误”,虽是“错误”却仍是一份美丽的邂逅,更显出这份“错误”所带给人的惆怅感。于篇末点明,不但戛然而止,画龙点睛,更令人回味无穷。

综观本诗,此诗与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主题相同,都是抒闺中少妇相思之情。此诗虽然表面写一位女子,因期待归人落空而造成美丽的错误,却是从过客“我”的视角,观察女子的心境变化。而女子心境之所以会产生由期待到失落的强烈反差,主要因为思念归人之深情,与期待归人的坚贞与执著,因而产生过客所见、所感的“美丽错误”。再从诗人创作的背景看,诗人以“母亲”等待在前线作战的父亲的心境为基础,由此可知此诗更深层的主旨应是表现思妇的坚贞与无尽的寂寞,而这与中国传统闺怨诗的情感表现是相合的。因此,此诗显旨是“错误”,但隐旨是表达“思妇的坚贞与寂寞”,主旨的显隐类型为“显中有隐”。

四、综合探讨

文辞是文章的外在形式,主旨是文章的生命,生命有赖于形体的提供,而形体需要生命的支撑。在诗歌精读教学中,文意需细细咀嚼,细细阐释;主旨要细细品味,细细发挥。在这细细体味之中,语文教学的能力训练、主旨欣赏、精神陶冶等功用,可以一并实现。所以,诗文中主旨与材料如何通过文辞结合,教师应当讲清。这个步骤是探讨如何通过“意”与“象”来构成整首诗歌。从“意”与“象”的角度切入分别分析之后,进而将两者结合探讨,关涉“意”与“象”的结合、表现与组织,即探讨诗的主旨如何与诗歌中所选用的材料相结合,作者所选用的材料如何形成个别意象或意象群来表现主旨,选用哪些词汇,又通过什么修辞来完成艺术表现,使用什么文句结构将个别词汇或概念组合起来,使用什么结构将整首诗歌的“象”与“象”、“意”与“象”、“意”与“意”组织起来,等等,均属诗歌意象教学综合探讨的范畴。

如《错误》一诗,其意象构成如下。

实景(含事)——过客:“我打江南走过”;思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虚景——(含情)(含情:大):“东风不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含情:小):“跫音不响……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实景——(含情):“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实景(含事):“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此诗前后两段为实景,但含着事件,以过客和思妇为线索展开。中间写情的部分,是以景抒情,将思妇内心寂寞与等待的坚贞通过景物来比喻,最后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收束,从马蹄声在思妇心中造成的错误期待,到原来“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的错误,两线又合并在一起,更带出“美丽的错误”的莫大惆怅感。整首诗通过虚景、实景交错,以事件呈现,将情感蕴含其中,含蓄地表达出彼此的深情。

此诗的显旨是“错误”,而隐旨是“思妇的坚贞与寂寞”,以下便从显、隐旨与材料的表达两方面,加以综合,可见其连结的方式。

意:显旨──美丽的错误←象(事件材料):过客、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思妇),“过”、“等”,“我是过客,不是归人”、思妇等待归人、寂寞的城。

意:隐旨──思妇坚贞与寂寞←象(事物材料):莲花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青石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达达马蹄。

从上述连结方式可知,此诗通过“事件材料”来表现显旨,正是“过客”、“思妇”与“归人”之间一系列错误之事,显出主旨“美丽的错误”之情。而这“美丽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是隐旨“思妇坚贞与寂寞”,显旨将隐旨包含于其中。通过“事物材料”来暗示情感,具有含蓄温婉的美感。如此一显一隐的主题,将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动人,形成美丽浪漫却又令人惆怅的古典情调,令人再三回味咀嚼。

在教学中,对诗歌范例进行意象精细解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充分阐发探求诗人内在的情思,同时使学生了解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了解诗歌主旨的类型与表现方式等知识,不但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诗歌,而且通过鉴赏学习如何创作诗歌,应该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注释】

① 张灼祥. 作家访问录:郑愁予——心灵的流浪[M]. 香港:素叶出版社,1994:153.

② 张灼祥. 作家访问录:郑愁予——心灵的流浪[M]. 香港:素叶出版社,1994:153.

③ 王长俊. 诗歌意象学[M]. 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17.

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精读教学,德育教育

教书的目的是育人, 面对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大、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等心理问题, 我们不应只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或心理咨询课程去解决。作为精读课程的教师, 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传授学习方法外, 如何结合课程特点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 以帮助学生消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认为是精读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适应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然而, 一朝远离父母踏入大学, 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 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对、处理时, 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 (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的最为突出) 。大学学习自主性强的特点, 对习惯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大学新生一开始很不习惯。面对陌生的新环境, 自理能力的不足、理想和现实的反差, 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现实认可、生活适应乃至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或不快都可能使他们感到茫然无措, 并由此产生失意、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2. 人际关系障碍。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 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 不愿与人沟通, 更有少部分同学在与人交往上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一方面希望社交、渴望友谊, 另一方面又不愿主动敞开心扉, 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

3. 择业的难题。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 他们既向往又担扰, 既对自已有很高的期盼, 又怕自己失败受挫。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寻找到理想的职业, 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 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 害怕竞争中的失败, 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 畏惧探索中的困难, 自卑恐惧, 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

4. 生活空虚无聊。

一些大学生因“雄心大志”一次次受打击, 感到前途无望, 目标渺茫;或是对自己太没信心;或是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不太满意, 但又无奈;或是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 生活空虚, 精神十分怠倦, 自己认为“活得太累”。这些学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表面上看起来很潇洒, 实际上内心很痛苦。

二、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

1. 社会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刃剑作用, 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道德行为显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倾向。在社会变革时期, 旧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已不适用, 而新的道德伦理体系还没建立完善, 道德伦理教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缺乏市场经济下新的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市场经济讲求利益导向、公平竞争、效益优先原则, 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要求奉献精神、利他主义。两个适用领域不同的伦理原则的价值矛盾, 使学生在道德理想价值选择时产生困惑和冲突。如果将市场经济伦理原则无限制地扩展到社会领域的道德伦理中, 就产生了学生道德价值追求的误区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的冲突与失范。

2. 个人因素。

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辨别善恶、好坏、美丑的道德能力, 一旦遇到挫折, 便会失去自信, 出现孤独、压抑、精神麻木等现象。尽管这是大学校园中的个别现象, 但也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问题。

三、精读教学与德育教育

精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内容包括词汇、语法、语言点、课文精讲、阅读理解、翻译等知识, 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传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和分析鉴别。精读课程课文是核心, 教材所选课文均属精心挑选之作, 课文不仅语言精彩, 风格多样, 而且内容文化内涵丰富, 人文价值厚重。精读课文教授正确得法, 引导适度得当,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 同时能激发他们的心智, 开阔他们的视野,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而且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下面笔者就自己多年来通过精读教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借选精读课本中的几篇课文作为例子进行例证。

例1, 精读课程第一册第十三课, 选取的是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的作品《圣诞节的早晨》 (“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 。该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回忆儿时帮父亲挤牛奶的情景。父亲每天很早就叫他起床去挤牛奶, 他觉得父亲根本不爱他。直到有一天, 他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让儿子那么早起床他很心疼。这时他才深刻地感到了父爱, 并以爱的行动回报了父爱, 继而将这种爱给予了他的爱人、儿女和其他人。文章最后指出“爱本身能唤醒爱” (Love alone could waken love。)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 我组织学生讨论“爱能不能唤醒爱?”这个论题。经过积极、热烈的讨论, 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踊跃发言, 最终一致得出结论:爱本身能唤醒爱;爱是不求回报的真心付出, 不是无休止地一味索取;有爱的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幸运和幸福的人!学生课下跟笔者交流时说:“老师, 原来我们只是想当然地接受来自父母的爱而不自知, 甚至还怨恨父母。通过这次讨论, 我们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与帮助!我们也要学着去爱父母、爱老师、爱朋友、爱同学、爱身边的人, 学会付出。因为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在更多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几乎全班学生都有意识地给父母买礼物、送祝福、洗脚、捶背、假期帮着做家务等等, 这让笔者甚感欣慰!能让学生心中装满爱的一堂课该是多么有意义的啊!

例2, 精读课程第一册第一课《半天时间》 (“Half a Day”) , 讲的是一个孩子一天早晨去上学, 下午放学回家时却发现周围的一切全变了!马路不是原来的马路, 无边的旷野被林立的高楼替代, 曾经宁静的街道转眼满是喧嚣, 更可怕的是, 自己由一个学龄儿童瞬时变成了白发老翁!该文主旨是“世上永不改变的就是变化”。在讲解该课文时, 笔者先让学生们回顾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美好的中小学时代, 又让他们回顾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变化。通过回顾, 让学生们感到时间飞逝。此时, 笔者适时地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 发奋努力。从他们庄重的表情中, 笔者读出了他们“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的决心。

例3, 精读第二册第一课《大学教给你什么?》 (“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 主要讲大学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什么, 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时光。文章指出:大学, 不同于职业院校, 其任务不仅教给学生技能, 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 应积极阅读哲学、历史、文学、文化、逻辑等书籍, 以提升自己人文素养及理性思维能力。这一课正好回答了有些同学心中的困惑:大学到底要学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的疑惑解除了, 目标更明确了, 主动到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课下交流时学生们说:“老师, 中学应试阶段老师和家长都限制我们, 所以我们看文学作品都是偷偷摸摸的, 现在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在周末看与专业无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了。”听完之后, 笔者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只要有心, 你会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是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 焕发着德育教育的光芒。只要老师引导得法, 就一定能对学生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生动的课文讲解、热烈的课堂讨论, 教师每一次所做的正面、积极的评价, 耐心细致的鼓励,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 消除了学生的顾虑,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集体荣誉感, 加深了师生、同学们间的了解, 增进了相互的友谊。所有这些不正是精读教师最生动的德育教育吗?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策略 第8篇

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口语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主要是使用交际教学法。而精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需要理解词汇,句子以及各段落的涵义;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等。

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二、精读的教学法

对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需结合多种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有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语法翻译法、暗示教学法等。

1. 交际教学法

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但不可否认语言学对语言教学有很深的影响,同时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看待语言。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结构。所以交际教学法和语言学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强调语义和交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语言涵义和功能的种类而不仅仅是语法和结构的因素来组织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的发展,成熟,语言教学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现阶段交际教学法也日趋受到重视。交际教学法实际上一个是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系统,它包括语法纠正、接受能力、合适度还有实践操作等方面。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曾经指出:“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at it pays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as well as structural aspects of language.”

2. 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就是将语言学习情境转为语言学习应用,并训练学习者放弃母语作为参考的框架。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每一个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不经过母语翻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尽快丢掉“心译”直接用外语思维。课本是基础,相应地辅以图片和物体展示,强调的是问题、回答,口头叙事,听写,模仿等课堂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新的语法练习。

作为面对大学生的英语精读课,教师会尽可能地创造英语语言的环境氛围,如教师会尝试用英语解释而不是翻译成中文,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思考和发言。

3. 社团语言学习法

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是由古兰创立的。它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为顾问,辅助者,学生是当事人,也被称之为人性化教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材料的设计上具体表现出这种人性化的想法。这种教学法典型的教学活动就是人际关系间的交流。教师作为顾问给予学生建议,辅助,和支持。通过社团语言学习法,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在顾问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而教师对教学材料则会更加熟悉。

4. 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法,其最简单的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尽管语法翻译教学法现在似乎显得过时,但在某种类型的课上仍然有它的应用价值,譬如英语精读课。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地如直接教学法所建议的用英语解释一切,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教师会用到过时但有效的语法翻译法。例如,当教师想要解释几个语言点时,如果用中文解释会更清楚,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混淆不清。

5.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建议的是这样的一种语言观,词汇是中心,强调的是词汇翻译而不是语境化。暗示是暗示教学法的重点,它认为想象力和放松、舒服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用这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当学生遇到课文不认识的新单词时,教师不会即刻告诉他们意思,而是列举此单词几种用法的例子让学生去猜它的意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

怎样上好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1. 课堂设计

英语教师准备教授一门课时,他需要了解教授的对象—学生的情况,年龄,学了多久英语,学了多少英语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决定课堂的设计。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大学英语精读,那么教授对象就是大学生,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英语水平,课程大纲要求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堂活动主要用交际教学法。在交际教学法里,学生是焦点,教师会组织一些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会要求学生阐述关于课文标题等方面的见解,教师也会给出几个课前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的深层意义。通过这类的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型的课堂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被动的,只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角色,从导师变成了辅助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活动期间,教师实际也参与其中,首先教师要把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全班的课堂活动。其次,教师是辅助者,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 教学环节

不管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实施的规模如何,第二语言的教授都要求教师考虑到教学环节是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包含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而且是激发学生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的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使用事前准备,选择性注意,事先练习等元认知策略预习课文。预习后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的深层意义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他们也知道上课时应该更专心听课文的哪一部分。

(2)课堂。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使用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学习策略。首先,给出几个课前阅读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可以是关于题目的、课文的深层含义、文章暗示的意义、又或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建议学生使用团体合作的学习策略,这也是社团语言学习法的具体体现。其次,课前活动环节结束后,教师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然后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补充。接着教师就是详细讲解课文,在讲解这部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充当被动的聆听者,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成为活跃的自觉学习者。例如,在讲解词汇时,鼓励学生用推理的学习策略,就是给出新单词的几个用法,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较难的句子,教师会要求学生首先尝试用英语意译难点句而不是直接翻译成中文,如必要的话,教师会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解析疑难。教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告知学生课文的字面意思,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包括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

(3)课后。教师布置几个课后问题提供给学生课后思考,并提醒学生运用提问的学习策略来提出若干问题而教师则作进一步的解析。

四、结束语

怎样运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策略实际是没有统一的做法,但在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策略的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修正,相信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质量会不断地提高。

摘要:教师尝试在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这篇论文主要是以教学方法,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来讨论怎样掌控好大学英语的精读课。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Arnold,Jane.情感与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红,龙如银.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2).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龙萨金,侯大为.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知识经济.2008(10).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精读教学方法 第9篇

1. (板书梅花) 请学生们朗诵关于“梅花”的古诗。

2. (板书魂) 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梅花魂》。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文中的事都是作者的回忆。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 可是她又能懂多少呢?作者对外公的言行产生了很多疑问, 你们能从课文中替她找到答案吗?

3.不谙世事的作者, 怎么能读懂饱经沧桑的外公的心呢?回忆起一幕幕往事, 成年的作者读懂外公的心了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4.教师让学生读找出的句子。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从一件件读不懂的往事中, 作者怎么就看到了外公眷恋祖国的心?请同学们找出外公流泪的语句、段落, 细细品味, 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从疑问入手, 初步感知外公的遗憾, 为深入体会外公的爱国之情作铺垫。)

三、精读感悟, 入情入境

(一) 探究“三次流泪”的原因

1. 学生汇报外公第一次流泪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出示课件:“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类的句子, 一两颗冰凉的泪珠常会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 让学生读后谈感受, 带着感受再读。 (2) 让学生抓住“每当”“常”等来体会, 再读句子。

2.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外公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4~11自然段) ,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1) 此时的你, 能不能理解这位老人的心? (2) 教师提出:外公如此想家, 为什么不在年龄允许的情况下回家呢?

(补充资料: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当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居住海外的一些爱国人士受到了种种限制, 不能回国。他们中的一些人, 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是更多的人却只能在他乡遥望祖国。)

3. 学生汇报外公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教师相机问:“外公如此舍不得让作者走, 为什么还把她送走了呢?外公为什么把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

(二) 探究“梅花魂”

1. 探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过渡: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外公非常喜欢梅花?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以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1) 你觉得在外公的心目中“古玩”的分量重, 还是“墨梅图”的分量重?为什么? (2) 你觉得哪几个词语最能体现外公的爱梅之情? (“唯独”“分外”“碰也碰不得”)

2. 探究“梅花魂”。

过渡: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外公非常喜欢梅花, 那么外公为什么如此喜爱梅花呢?你能在文中找到有关的语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以课件出示课文的第13自然段。

(1) 从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2) 你们能说说自己心中有骨气的中国人吗?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很多有气节的人物,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受到怎样的欺凌, 他们从来不肯低头折节, 就像梅花一样。外公爱梅花, 爱这些中国人, 更爱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 (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对外公三次流泪的原因及对“梅花魂”的探究, 让学生深刻体会外公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外语教学法与日语精读课程教学 第10篇

国内目前的外语教学中, 日语是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种。日语教学的发展前后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当时教学规模小、学生少, 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译读资料以获取有关知识和信息, 因此采用教授语法和读译为主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即能满足当时的教学需要, 所以基本上是哑巴日语, 这一阶段可称为译读阶段。日语教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72年, 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之后两国的关系在诸多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交际意识开始萌生。交流中对语言上的要求逐渐提高, “哑巴日语”的缺陷日益突出 (宿久高, 2003, (2) :50) 。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被提上教学议程, 高校的专业日语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 听说技能的培养遂即成了日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日语教育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语教学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教学规模日益扩大, 教学多层次化, 从公共普及型、专项培训到专科、本科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 其中又以本科日语教学为主线。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的不同, 教学内容、教学重心随之转移, 对日语教学法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外语教学法, 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从外部传入的, 但是这些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奏效,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 a]因此, 探求与之相适应的适合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教学法遂成为每一位日语教学者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二、国外外语教学法及其特点

外语教学法产生于16世纪,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沿用“语法翻译法”。自20世纪60年代后, 语言学随着哲学的语言转向研究重心和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各种语言交叉学科, 各种语言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领域便形成了各种教学法流派, 可分为结构主义教学法、功能主义教学法和认知主义教学法。这三类教学法又包含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 如自然法、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交际法、认知法等。此外, 还出现了诸多外语教学模式, 如任务型教学、交互式教学、语篇教学、反思性教学、文化教学等。[2, b]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主要有:

1. 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法中最早的教学法, 有着很长的历史, 直至19世纪, 人们一直以语法、翻译为中心的方法学习外语。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以讲授语法为主, 让学生记忆目的语的语法规则, 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互译来理解意义、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文献。其不足之处在于重视语言知识, 而忽视了对语言技能的培养。

2.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进入19世纪, 随着工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对外语, 特别是对口语提出了新的要求, “语法翻译法”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需求, 进而产生了以“幼儿学语论”为基本原理的“直接法”。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学过程中拒绝使用母语作媒介而全部使用目的语, 以此排除母语干扰。但直接法忽视成人学习外语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 对成人已有知识利用不够, 往往造成资源浪费。

3. 听说法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它强调把听说放在首位, 主张先听、后讲, 通过反复操练达到熟练掌握外语。其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它将语言视为口头表达方式, 教学中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 注重句型操练, 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听说法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 忽略了对语言知识、内容及含义的理解。

4. 视听法 (Audio-visual Method)

视听法于上世纪50年代首创于法国。主张情景结合, 广泛利用幻灯、电影等电化教学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组织教学, 因此又叫情景法 (Situational Method) 。视听法发扬了直接法、听说法的长处, 使语言与形象得以紧密结合。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促使学生学得快、印象深。但视听法过于重视机械性模仿, 忽视讲解、语言分析及交际能力的培养。

5. 认知法 (Cognitive Approach)

认知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 (J.B Carroll) 提出的, 认知法强调人类大脑的智能作用, 把语言学习看作是智力活动, 离开智力活动, 就谈不上语言, 也谈不上语言学习。认知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去发现语言规律, 掌握语言知识,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6. 交际法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法又称为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 于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兴起。其理论来源是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法强调语言的语用功能, 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 将语法按功能和意念分类, 用真实、自然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将语言置于某一情景之中, 以交际为目的进行训练, 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 也难以进行评价测试。

这些教学方法通过外籍专家、外语教学专家、外语教师等都不同程度地引进到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并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由于这些教学法样式新颖, 起初都颇具吸引力, 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但这并不等于舶来的外语教学法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由于国外的这些外语教学法都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对象, 各有偏颇。特别是高校的本科日语精读课程, 只凭单一的某种教学法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 如何有针对性地合理取舍、有效利用这些舶来的外语教学法进行教学才是关键。

三、外语教学法在本科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本科日语教学可分为低年级基础阶段和高年级提高阶段, 两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均不相同。为了达到各个阶段的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而日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 因此探索日语精读课的教学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1.本科低年级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及教学法

(1) 基础阶段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

本科低年级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扎实学习, 掌握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 逐步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为后续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我国本科日语教学的生源情况来看, 除少数地区外, 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生源, 中学阶段从未接触过日语, 即刚进入大学的日语学习者都为“零起点”。可以说教学对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所谓特殊不仅是指这一群体都为“零起点”,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群体是由具有相当程度的智力及思维能力的人组成的。已有的智力资源是外语学习的财富, 有效利用这一资源是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

(2) 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法

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传授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 为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基本功。由于该阶段的日语学习者为“零起点”, 且又是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特殊群体, 日语精读课宜采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 兼用“视听法”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重理性认知轻感性认知的特点, 在针对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利用学习者已有母语知识资源、快速理解目的语意义和掌握语法规则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教学手段采用传统板书与“视听法”即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佳。传统板书的魅力在于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 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 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而且板书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符合大学本科不仅要培养学习者的外语素质, 还要培养人文素质的宗旨。而“视听法”, 可充分利用其视觉形象提供的形象思维条件, 使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语言;听觉形象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及遣词造句的能力和习惯。适当合理地利用“视听法”还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基础阶段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日语精读课程, 不宜采用“直接法”, 一是缺乏外语环境, 二是由于成人学习外语与儿童习得母语的不同特点, 直接法对成人已有知识利用不够, 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再者, 处在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生由于听不懂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的解释, 不仅易造成理解时间上的浪费, 还易引发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虑。建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适当插入“直接法”。“认知法”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去发现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知识的一种教学法。而“交际法”则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采用的教学法, 因此, 这两种教学法也不适用于基础阶段日语精读课程教学。

2.高年级提高阶段日语精读课程及教学法

(1) 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

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锤炼语言基本功, 巩固和提高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对各种文章的体裁、各种类型的日文原文的阅读理解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及分析文章、理解语言心理和语言文化背景的能力。经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学习, 学习者积累了基本的日语语言知识, 初步掌握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 在语言基本功方面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并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语言对象国的基本文化特征, 初步具备区分母语国与语言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前期铺垫。

(2)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法

高年级日语精读课程是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的日语综合技能课,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锤炼语言基本功, 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词汇的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并在课外自学中逐渐养成查阅各种工具书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经过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积累了基本的语言知识, 且也已基本具备了语言能力及异文化理解能力, 高年级精读课程可采用以“直接法”为主, 交叉融入“认知法”、“交际法”进行教学。“直接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语言对象国的思维方式, 并逐渐掌握地道的目的语。如高年级阶段继续沿用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法则易造成学生对母语的过分依赖。而“认知法”可利用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作用。视课时安排适当加入“交际法”, 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主, 教学形式多样化, 开展各种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提高其表达能力。

四、结语

外语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元性。由于每一种根植于西方土壤中的外语教学法都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 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教学环境, 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对象, 因此, 从事日语教学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特点、条件形成, 自身的实际情况, 博采众长, 灵活、适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法, 特别是在本科精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教学法之间的互补功能, 采用既重视语言体系知识教学, 又重视语言功能训练的综合教学法, 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我国现行的日语教学, 大多是借鉴国外外语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学习日语人数急剧增加, 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日语教学及教学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几种主要的外语教学法及其特点的分析, 着重探讨了外语教学法在本科日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日语,精读课程

参考文献

[1]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2) :50-53.

[2]张绍杰.对舶来教学法说“不”——我国当今外语教学现状考察与反思[J].中国外语, 2007, (3) :4-9.

[3]铁军.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1) :53-56.

[4]王忻.找出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的分割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 (3) :30-33.

[4]吴进业.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精读教学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方法

精读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课。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立民教授率领专家组编写的《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该套教材体裁涵盖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戏剧、散文等;题材广泛、生动,内容涉及西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政治等,既有小故事,也有大作品,兼具趣味性和信息性;每篇文章的语言都特色鲜明,有韵律性、对称性、修辞性等语言形式美,张剑屏还曾就这套教材的语言表现形式美做过专门的分析(张剑屏,2004)。由于该教材中选的文章集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和系统性于一体,所以仅仅简单地给学生讲解课文中出现的重点短语、翻译文章大意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笔者来自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对这套教材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将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就《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中文章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愿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一、课前,对所学文章背景及文化的了解

美国语言学教授Stephen D. Krashe认为:“足够的输入量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有效的语言输入,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噪音。”为了使“输入”可理解,教师应建议学生对所学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有足够的了解,并且课堂上教师要强调某些与文章背景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点,这样才能避免课文讲解时学生的语言输入太过突兀。比如,在学习“Christmas Day in the Morning”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导入圣诞节的由来,顺带讲解一些圣经知识,让学生知道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相关习俗,如圣诞歌曲和圣诞老人等;在学习Mandela’s Garden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有关曼德拉的重要信息,使学生在欣赏文章时能体会到曼德拉是如何凭借着坚强的信念在监狱里熬过27年的,也能理解到为何监狱院墙边的一条狭长菜地能给他带来如此大的满足感。语篇教学必然涉及文化差异,不同语言社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因此不只在课前阶段要重视文化背景导入,在课文的讲解阶段也要重视用文化的观点研究语言,帮助学生探索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来体现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

二、课中,基于语篇的课文讲解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课文学习是精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难点,它涉及重点词汇的辨析、长难句的分析、语法点的掌握以及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关于课文学习,笔者采用的是基于语篇宏观理解的教学模式。以语篇为起点讲解课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比如,在讲解精读第四册的“Thinking as a Hobby”时,已经提前让学生预习过,因此笔者先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的Theme & Style,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把文章结构划分成三大部分。Part One: Introduction; Part Two:The three grades of thinking;Part Three: Conclusion。然后以各种灵活的形式引导学生浏览文章并找出答案。比如,在本文第二部分的开头,笔者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对比文章作者是如何分别描述Venus,Leopard,和Rodin’s Thinker的,并思考作者描述的这三件事物所隐含的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语篇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同类语篇体裁的纲要式结构,举一反三。另外,文章中用到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提喻(synecdoche)、反语(irony)、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夸張(hyperbole)等的使用,引导学生找出,并说明其作用,以便学生理解文章并体会文章的形式之美。

对文章中的长难句,笔者采用sentence paraphrase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Thinking as a Hobby”这篇文章中的“Nature had endowed the rest of the human race with a sixth sense and left me out.”这句话,可以先给学生解释,endow with意思是to provide sb. with a natural quality or talent,本句意即“Everybody, except me, are born with the ability to think.”关于语法讲解,笔者认为,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它不再是重点。但是考虑到我校学生是本科三批,入学分数普遍不高、语法基础不扎实的实际,我们精读课堂上某些重要语法点的讲解就是必要而且重要的环节。

Dr. Krashen的“互动假说论”的核心是“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因此,有效的课堂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课堂。这套精读教材中的很多经典文章都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无意识地习得语言。比如,“The Man in the Water”这篇文学报道讲的是1982年发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次飞机失事,飞机坠落撞击大桥掉进冰冷的河水里,被称为“水中人”的普通乘客每次都把传到他手中的救生圈让给其他乘客,最终自己永远沉入了冰冷的河水中。“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的亲身感受,在旅途中,他得到了很多陌生人的帮助,所以他得出结论:人们应该接受陌生人的帮助,也要尽力帮助陌生人。讲这两篇课文时,可以结合近来的一些新闻事件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如,当遇到陌生老人摔倒时到底该不该扶?这样结合真实社会现象的讨论或辩论贴近生活,同时又与所学课文形成鲜明对比,学生感兴趣,也就能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思考,从而在低焦虑的无意识交流中习得语言。

三、课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

精读课堂教学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就所学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些课下思考题,使其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加深理解。如,雷切尔·卡逊的“The Silent Spring”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是毫无生机的春天。就这篇文章,笔者安排学生课下分小组讨论,并作出与本篇文章主题相关的PPT展示出来。结果,学生做出的PPT及其思想深度远超笔者的预料。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辅助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录像或电影,鼓励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文化背景相关的书籍或杂志等。

本文结合作者本人的教学经验,就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前注重学生对所学文章背景及文化的了解,课中基于语篇讲解课文,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结合最新的真实社会现象让学生讨论与文章相关的话题,使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观点,达到在低焦虑的无意识交流中习得语言的目的。课下就所学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使其进一步思考所学文章,加深理解。毫无疑问,笔者的实践探索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本研究也只是抛砖引玉,旨在与同行一起探索这套精读教材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剑屏.浅析语言形式美:《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语言特色赏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论日汉语精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第12篇

选择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个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会产生不错的效果。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容易形成自然、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日本学生消除紧张心理,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 结对子。将班上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一对一的对子, 比如男女搭配、性格搭配等, 作为同桌, 两个人上课时始终都是互动伙伴, 互相促进, 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再比如, 分小组。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 比如每小组可四人至六人, 通过小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因为参与的人多了些, 这样气氛也会更活跃。

日本人在汉语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方面较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由于对汉字的依赖性和民族性格的内向谨慎。日本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最薄弱的方面是“说”, 所以在对日汉语阅读教学法选择上我们可以扬其“读”之长, 补其“说”之短, 以“读”促“说”、助“说”, 用“读”为“说”提供话题和丰富的语料, 以增强他们的表达欲,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可能胜于一般的精读课。所以, 教师应想办法创造令他们开口的条件, 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 消除心理障碍, 可尝试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进行动员、启发、教育, 使他们意识到不克服过于小心谨慎的弱点, 不多开口, 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就不可能提高, 从而增强克服自身弱点的自觉性, 愿意开口。

2、对要精读的段落进行大声的朗读, 可以让比较大胆的日本学生先读, 营造出轻松地氛围, 带动其他日本学生, 解除紧张、拘谨、怕说错的心理, 做到不顾及面子, 勇于开口。

3、通过点名和大家轮流等方式, 给他们以外在的推动力, 使他们觉得无法回避, 必须开口, 从而鼓起勇气大胆发言和朗读课文, 有了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 习惯后就爱开口了。

4、事先布置, 给他们准备的时间, 背诵或者复述课文等, 有了充分的准备, 畏缩心理就会大大减小, 这样大部分日本学生都会认真准备, 发言质量也比较好。

5、进行概述性的成段表达训练时, 应选择日本学生一些感兴趣的文章内容, 然后就此文章进行一些概述和相关话题性的探讨。但是对于争论性较强的话题尽量避免, 这样会减少日本汉语学习者的压力。

6、日本人的表达方式比较客气、委婉、含蓄, 可以让他们早点接触汉语中的谦词、敬语、客套话等, 掌握这方面的表达方式, 因为比较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 也可以帮助他们去掉汉语口头表达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田苗:《试论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10 (09) 。

[2]回海滨:《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1 (01) 。

[3]马世才:《对外汉语精读课教学研究与探索》, 《甘肃科技》, 2009 (20) 。

[4]金春花:《对汉语精读课教学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05) 。

[5]王衍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用字情况调查——以五套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为例》,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 (02) 。

[6]曹沸:《促进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理解》,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12) 。

[7]李杨: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 (02) 。

[8]金婷:《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03) 。

[9]蔡云凌:《对建立“对外汉语各课型题型库”的思考——从汉语精读课的试卷分析谈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2010 (06) 。

上一篇:竞技口语训练下一篇:理论联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