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2024-06-10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精选12篇)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1篇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所以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膀胱癌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HOLRBT) 、部分膀胱切除术及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经尿道电切 (TURBt) 术或激光切除术适用于生物学行为低度恶性的非浸润性的肿瘤, Tα~1期, G1或G2。有研究显示钬激光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膀胱冲洗例数少、导尿管留置时间短、术后并发症风险小、原位癌复发率低等优点, 能够有效防止传统TURBT治疗导致的肿瘤切除不彻底、癌细胞种植转移等问题。它的并发症风险及原位癌复发率明显低于TURBT术式, 安全有效, 是膀胱癌临床治疗的可靠的微创术式[1]。生物学行为中度恶性、T1~2期、G2级肿瘤以及Tis者, 若病情发展缓慢且稳定, 治疗方案可首选TURBT或HOLRBT, 若治疗不理想应根据情况行膀胱部分切除或膀胱全切术, 国内学者研究提示保留膀胱, 会由于膀胱内残留的肿瘤, 导致肿瘤的很快的复发。不能盲目地为追求保留膀胱而延误手术的最好时机。但也有临床资料分析膀胱部分切除术近期复发率及远期生存率均无优势[2], 所以膀胱部分切除术只应用于单个肿瘤位于膀胱顶部且不适宜行TURBT者[3]。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分期为T2~4的G3级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高, 除部分患者可行膀胱部分切除外, 均应行膀胱全切术。对于膀胱内的多发癌病变, 累及膀胱颈部和尿道内口者应行经耻骨全膀胱后尿道切除术。对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 手术可分为两期进行。先一期行尿流改道, 3~4周后再二期作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式有多种, 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直肠膀胱、乙状结肠造口术、直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手术和可控回肠袋代膀胱术。其中输尿管-皮肤乳头术对患者损伤最小, 且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大型手术的患者尤其适用。但根治性手术毕竟创伤大,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大, 所以近年临床上随着放化疗的不断精进, 根治性膀胱切除用得越来越少

2 化学治疗

2.1 术前的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的分期, 提高部分膀胱切除率, 降低术中、后的复发转移。新辅助化疗对T1~2期生存率的意义不大, 还可能会延误手术时机, 但能提高T3~T4α的生存率。新辅助化疗主要用于局部肿瘤超过根治性手术范围的患者。目前推荐的做法是, 用以铂类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1~2周期, 如果无效则停止而转入手术或其他治疗, 如有效可再用1~2周期后在行转入手术或其他治疗。临床实验证实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术后的并发症[4]。Niu等[5]近期对中国356例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预后情况做了多因素分析, 发现新辅助化疗在5年无病生存率中具有统计学意义 (RR=0.46, P=0.016) 。但癌症数据库 (National Cancer Database) 1998~2003年的数据显示[6]716例期膀胱癌的患者中, 只有1.2%的患者接受了新辅助化疗。

2.2 膀胱内术后灌注联合化疗

术后灌注联合化疗多用于浅表性膀胱癌, 可降低肿瘤复发的机会及手术切除过程中瘤细胞种植转移的几率[7], 特别是具有高度复发风险的胱肿瘤。膀胱内灌注的药物主要有免疫制剂 (如BCG、IL-2、IFN) 和细胞毒类药物 (如噻替哌、阿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羟基喜树碱等) 。其中羟基喜树碱总体效果优于BCG及阿霉素等目前常用的抗癌治疗药, 而副作用又少[8]。膀胱热灌注化疗 (IVHC) 把热疗和化疗综合性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了对膀胱肿瘤的疗效。近年来Halachmi[9]、Colombo等[10]均有研究表明, 给予膀胱内灌注MMC并局部微波热疗热能有效地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

2.3 动脉灌注化疗 (IA)

IA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杀伤力强等特点, 其疗效优于全身化疗, 常用于新辅助化疗。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和新生血管的生成, 对膀胱黏膜下肌层、膀胱周围组织、盆腔内浸润的癌细胞、淋巴结和血管内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11]。经IA新辅助化疗部分患者可得到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2.4 全身联合化疗

联合化疗多用于晚期不能切除或已有远处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 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改善生活质量。一直以来M-VAC化疗方案是晚期膀胱癌的标准化疗方案。近年来一些新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 (GEM) 、紫杉醇 (PTX) 和多西他赛 (DXL) 等研制并应用于临床。GEM与铂类药物有协同抗肿瘤作用, 而且副作用较温和。临床研究表明GC方案与MVAC方案在有效率、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等方面均相近, 但不良反应及化疗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 因此GC方案已取代MVAC方案成为晚期膀胱癌新的标准化疗方案, 它得以广泛应用并推荐至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2011年NCCN指南也已指出:GC方案被推荐为晚期转移性膀胱癌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对不能耐受顺铂的可用GEM+CBP代替[12]。近年来进行的I、Ⅱ期临床研究资料表明, 长春氟宁[13]对铂类耐药的膀胱癌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3 放疗

膀胱癌的放疗常用的形式主要有膀胱内照射和体外照射。但膀胱癌对放疗不敏感, 主要用于手术和化疗的辅助治疗或不能手术的晚期膀胱癌改善症状的姑息性治疗。如放疗可以缓解肿瘤巨大造成的血尿、尿痛、尿急等症状。Higano等[14]报告对于那些患有多种并发症而无法耐受顺铂为主的化疗以及膀胱切除手术的患者, 5-Fu与放疗联合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4 中医治疗

膀胱癌在中医属“尿血”、“血淋”、“隆闭”、“淋病”等范畴, 中医许多文献都有记载。现代孙桂芝教授[15]就认为补益脾肾是治疗的关键, 所以在治疗选方时, 多采用补益脾肾、清利湿热、泻火祛瘀, 攻补兼施, 辨证施治。

四君子汤可益气健脾, 温而不燥, 健运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另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联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清利湿热用八正散加减, 以瞿麦、篇蓄通利下焦湿热, 兼凉血分之热。若血热明显则可加生地、紫草。栀子清三焦之湿热从小便出。木通苦寒利心火下行, 清小肠之火。车前子、滑石除膀胱湿热, 滑利尿道。合灯芯草、甘草梢, 缓急止痛, 通利尿道;酌加莲子心去除心火。

临床上膀胱癌多出现无痛性的血尿, 除手术外临床上常用的各种止血药物对这种肿瘤性出血的止血效果并不理想。中医的针灸治疗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中医说, 实证尿血者, 可选小肠俞、中极、太冲、膀胱俞;虚证尿血者, 可选肾俞、气海、大钟、三阴交。赵勇也有研究报道针灸注射止痛药或麻醉药治疗癌痛具有起效快, 止痛时间长, 且无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优点, 是今后研究癌性疼痛治疗的一个方向。

5 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是提取、培养自身体的体细胞、细胞因子、树突状细胞疫苗和生物反应调节剂回输到患者体内对抗肿瘤细胞, 或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它是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效应的一种治疗手段。免疫治疗用的体细胞是从人体提取后在体外大量扩增的患者自身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NK、LAK、TIL、CIK、DC、CD3AK和AKM细胞等;而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白介素、造血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修复因子等, 如IL-2、IFN-γ、IL-1α;树突状细胞是体内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诱导机体对肿瘤产生特异、持久的主动免疫应答;生物反应调节剂则有细菌类、微生态型和真菌多糖类等。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 生物治疗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 所以具有安全性好、作用广泛、持久性和彻底性的特点。目前CIK/NK的免疫治疗已经广泛的在临床推广,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6 靶向治疗

近几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研究和认识, 分子靶向治疗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常用的靶向药物有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Herceptin、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IMC-C225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Avastin等, 研制中的新药有针对HER-2产物的TAK-165[16]。常用小分子化合物类药物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ZD1839与OSI774等[17]。Ⅱ期临床试验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通路单独作为治疗标靶或与标准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18], 结果令人鼓舞。用舒尼替尼治疗小鼠膀胱癌结果显示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生存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有实验研究[20]表明舒尼替尼联合表柔比星具有协同细胞毒作用, 能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增殖、侵袭和转移, 这也提示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有针对性的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在未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晚期膀胱癌。

7 其他治疗方法

放射免疫疗法 (radioimmunotherapy, RIT) 是把释放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与单抗交联, 注入患者体内与肿瘤细胞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出α或β射线, 通过射线的辐射作用破坏或干扰肿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起到抑制、杀伤或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目前已经进行一些Ⅰ/Ⅱ期的临床试验, 并得到一定成绩, 但一些具体技术问题仍需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基因治疗主要包括阻断癌基因、基因抑制、用基因替代恢复和增强抑癌基因的功能。Kunze等[21]将si RNAs转染膀胱肿瘤细胞中, 发现si RNAs可以抑制膀胱癌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是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且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

总之, 手术治疗仍是膀胱癌的首选的标准治疗手段, 特别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 (HOLRBT) 和膀胱癌根治术。放化疗和靶向、免疫治疗等对膀胱癌的控制和防治复发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膀胱癌的综合和个体化治疗仍需更深入和更具体的临床研究, 相信会有更好的方案应用于临床。

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 第2篇

1、脾肾两虚型

症见结石日久,腰痛,腿膝酸软无力,精神倦怠,饮食欠佳,大便溏薄,排尿不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培补脾肾,通淋化石,健脾温肾、壮阳化石、清利湿热、化瘀排石。

2、气滞血瘀型

症见患者腰部或下腹部阵发绞痛,或有血尿,或仅见腰或少腹胀痛,尿涩滴沥不尽,症状时重时轻,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宜:行气活血,通淋排石。

可服:尿塞通、少腹逐瘀丸、清淋冲剂等。

3、下焦湿热型

症见腰部或下腹部持续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大便不爽,或有血尿、脓尿、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3篇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光敏剂 膀胱癌

中图分类号:R9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63

Abstract In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chlorin and its derivatives as photosensitizers in anti-tumor, antimicrobial and anti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has good bioactivity. It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field of the photosensitizer is developed for the study. Through the chlorin derivatives MMPP ultraviolet and fluorescenc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to stud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t the cellular level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compound of bladder cancer.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und of the bladder cancer cell (T24) has strong killing effect.

Key words PDT; photosensitizer; Bladder cancer

光动力疗法(PDT)也称作光辐射疗法(PRT)和光化学疗法(PCT),是一种正在快速发展成为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①光动力疗法主要用于各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疗,部分也用于浅表性皮肤病,如鲜红斑痣。其通过给予光敏药物,经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光敏剂在光动力疗法中起核心作用,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动力疗法的效果。②最早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光动力治癌药物均为成分不定的复杂卟啉混合物,但其在红光区的吸收系数小,其能达到的皮肤或机体深度不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因此,经不断深入研究,叶绿素a 降解产物二氢卟吩及其衍生物,开始问世。二氢卟吩及其衍生物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在600-750 nm之间,在光动力治疗中能对较深的肿瘤进行治疗,因此逐渐成为了光敏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③本文就二氢卟吩衍生物MMPP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二氢卟吩衍生物MMPP为本实验室自主设计合成。本实验中所用化学试剂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细胞培养所用的材料均购自上海元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膀胱癌细胞T24,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

1.2实验方法

1.2.1 MMPP的紫外、荧光吸收光谱特性研究

以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溶剂,将化合物MMPP配制成浓度为10€%eM的溶液,以DMSO建立基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化合uwde紫外吸收光谱。根据紫外吸收光谱特性用荧光光谱仪测定化合物的荧光光谱。

1.2.2 MTT法检测MMPP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将T24细胞以5€?04的密度铺板于96孔培养板,待细胞长到70%~80%的96孔板时,去除原培养液,于避光条件下分别加入含0.001, 0.01, 0.1, 0.2, 0.4, 0.6, 0.8, 1, 5, 10, 20 €%eM浓度MMPP的RPMI-1640细胞培养液,避光培养24h;吸除原培养液,加入新鲜的培养液。将96孔板的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650nm波长的激光进行照射,光照剂量分别为0,2,4,8,16J/cm2,对照组不进行光照,来得出化合物的暗毒性;处理后继续培养4h。终止培养,吸去孔内原培养液,每孔加入150€%eL DMSO,振荡10 min。使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测定各孔光吸收值(OD)。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所得所有数据均经Excel或者Origin8.0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法,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MMPP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

二氢卟吩化合物MMPP的紫外光谱如图1,荧光光谱如图2和图3。由试验结果可知,化合物二氢卟吩在410 nm和660 nm左右有较强紫外吸收峰,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410 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660 nm。

2.2 MMPP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MTT实验结果显示(如图4(a)、(b)所示),正常T2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MMPP处理后,并用不同剂量的激光光照后,化合物对T24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反应,且随着药物浓度和光剂量的增加,T24细胞的死亡率增大。然而在经MMPP处理但未经光照的实验组,化合物对T24的毒性作用非常小。本实验说明化合物MMTT经一定波长的光照后对人膀胱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即化合物MMPP可能在膀胱癌的治疗中有显著作用。

3 结果与讨论

光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利用光化学反应起到破坏病变组织和细胞的方法,④而光敏药物的选择直接影响光动力治疗的效果。本文我们对二氢卟吩的紫外和荧光光谱及其作为光动力药物对膀胱癌的杀伤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由其紫外光谱可知, 化合物MMPP在660 nm 波长处有一强吸收带, 说明其对教深部肿瘤具有较好的光动力疗效。在体外,化合物MMPP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具有很强的光动力杀灭活性,且随着浓度和光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说明化合物MMPP可能对人膀胱癌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实验数据表明,化合物对人膀胱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为可用于膀胱癌细胞的PDT治疗,为化合物在膀胱癌方面的治疗应用提供了基础,并为光动力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注释

① Thomas J.Dougherty. Photodynamic therapy[J].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1993.58(6):895-900.

② 陈慧慧,王飞,汪涛,朱捷.二氢卟吩類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光动力学疗法中的应用[J].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Anhui.2013, 48(6):717-720.

③ 方勇,许德余,刘建飞.卟啉还原合成二氢卟吩及其光生物活性研究[J].Chin J Laser Med Surg,2001.10(2):82-85.

探讨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综合治疗 第4篇

关键词:女性膀胱颈部梗阻,治疗

女性膀胱颈梗阻是膀胱出口梗阻常见病因之一。我院于1993年7月~2006年7月共收治52例。现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年龄40~75岁, 年均55岁。其中>55岁者36例, <55岁者16例。病程3个月~15年。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尿困难, 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其中单纯排尿困难2例, 排尿困难合并尿频、尿急者18例, 排尿困难合并排尿终末疼痛4例, 排尿困难合并尿失禁者2例, 单纯排尿终末排尿疼痛者8例, 肾功能不全者4例。全部病例由主治医师以上高年资医师经膀胱镜确诊。其中膀胱颈部抬高者21例, 环状狭窄者14例, 颈部不规则增生6例, 伴有乳头样、绒毛样增生者8例, 经病理活检除外膀胱癌。38例行尿流率测定, 最大尿流率Qmax<15ml/s 30例, Qmax≥15ml/s 8例。全部病例均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除外神经源性膀胱。

1.2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16例。其中12例口服特拉唑嗪2mg, 1次/d;4例行膀胱颈部扩张, 最大探针F30号, 对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给雌激素治疗, 尼尔雌醇2mg每2周1次, 连服1年。手术治疗36例, 均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依据梗阻的程度及范围确定切除的深度及范围。深度达浆肌层约0.5~0.7cm, 单纯膀胱颈部抬高者切除宽度约2~2.5cm, 术后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环状狭窄者, 应用T型电极于5、7、12点切开挛缩的纤维环使颈部充分扩张, 暴露挛缩的肌层, 再依此平面切除环状纤维组织。合并乳头状及绒毛状增生者一并切除, 止血后保留三腔管5天。术后出血较多者, 给持续或间断冲洗24h,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

2结果

非手术治疗16例, 10例自觉好转, 维持治疗6例, 4例停止治疗, 4例治疗前Qmax<12ml/s, 治疗后复查Qmax>18ml/s, 4例非手术治疗6个月, 自觉无效, 改手术治疗, 2例失访。手术治疗36例, 术后残余尿量均<30ml, 平均15ml, Qmax18~30ml/s平均22ml/s。术后病人无尿瘘6例, 病人有短暂膀胱刺激征;12例排尿终末疼痛, 经对症治疗后1周内消失。全部病例术后无尿失禁, 2例随访期间间断出现尿路感染, 需用维持剂量抗生素治疗。1例3年后复发经再次电切除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是女性膀胱出口梗阻 (BOO) 常见病因。其主要病理机制可分为: (1) 机械性因素, 即膀胱颈部排尿期开放不全, 其主要病因为颈部局部组织肥厚、增生、纤维化。 (2) 动力性因素:膀胱颈部富含α受体, 当病人受劳累、寒冷等刺激, α受体兴奋使颈部肌扩张增高, 出现排尿困难、尿频等症。 (3) 混合性因素:以上两者均存在, 共同作用, 造成颈部梗阻[1,2]。本组19例病理显示, 膀胱颈部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症改变。女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尿流率、膀胱镜检查而定。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对女性膀胱颈部梗阻病因认识十分重要, 女性尿道周围腺体受内分泌影响与控制, 中老年女性可因激素平衡失调而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 为膀胱颈部梗阻的重要病因之一。

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出现尿频、排尿困难, 病史较长者, 应考虑膀胱颈部梗阻的可能, 但女性膀胱颈梗阻也可出现在<50岁的患者。本组收治2例。剩余尿和尿流率是判断梗阻程度的重要指标, 结合本组病例将膀胱颈部梗阻依据症状及尿流率拟分为Ⅲ级。Ⅰ级:病史<1年, 膀胱颈抬高不明显, Qmax<15ml/s[3], 无残余尿量。Ⅱ级:1年<病史<5年, 膀胱颈部明显抬高或颈部环状狭窄, 5ml/s≤Qmax≤10ml/s, 有残余尿<50ml, 但无尿潴留病史。Ⅲ级:病史>5年, 膀胱颈部严重狭窄, 挛缩, Qmax<5ml/s, 残余尿>100ml, 有尿潴留病史, 伴有肾积水和慢性膀胱炎。

女性尿道周围腺体从胚胎学上与男性前列腺同源, 也同样受内分泌影响与控制。因而在中年与老年妇女可因激素失调而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4], 尿道周围腺体受其他理化因素反复刺激引起梗阻及感染, 长期作用致尿道及周围组织硬化, 弹性降低, 排尿期颈部扩张受限。加之颈部受神经支配的作用, 张力增高, 共同促成女性膀胱颈部梗阻的发生, 发展。

膀胱颈部梗阻的治疗, 应依据分级而定, 对于Ⅰ级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1) α受体阻滞剂, 如高特灵。 (2) 定期扩张膀胱颈部, 多数可缓解症状, 老年妇女可给雌激素治疗, 尼乐雌醇2mg每周1次, 连服1年, 对Ⅱ级患者主张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治疗膀胱颈部梗阻的首选方法, 其损伤小, 恢复快, 治疗可靠。我们以膀胱颈部观察到的增生情况确定切除范围: (1) 颈部抬高者, 电切5~7点深至浆肌层, 一般小于0.8cm, 宁少勿多防止穿孔。可先切除0.5cm, 再换用球状电极小心加深至纤维环, 完全切开, 在沿此平面切除5~7点间抬高部分, 电切后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 (2) 对颈部抬高不明显者用0度膀胱镜与躯体平行进入时, 颈部不超过半个视野者, 可切除突出的颈部组织以术后局部平坦为标准。 (3) 对环状狭窄者主张颈部全部电切, 以完全解除梗阻。 (4) 对Ⅲ级患者, 如合并膀胱炎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宜先行膀胱造瘘引流尿液, 抗感染治疗两周, 等肾功能恢复或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电切术, 此类病人因病史较长, 膀胱炎症明显而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卫中庆, 周志耀, 郑世广, 等.女性下尿路梗阻的尿流动力学及处理 (附42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4, 15:129-132.

[2]李龙坤, 宋波.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1992-1994.

[3]CroutzA, BIaivas JG.Non-neurogenic female voiding bysfunction[J].Currcj pin, 2002, 12:311~316.

膀胱瘤的治疗方法 第5篇

2.阴虚湿热证:尿血,或伴小便淋涩灼痛,口苦,口粘腻,肢体困重,消瘦,低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滋阴清热化湿。知柏地黄汤加减。

3.脾肾气虚证:尿血,血色淡红,小便余沥不尽,或有涩痛,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弱。补益脾肾。补中益气汤合水陆二仙丹加减。

4.气阴两虚证:尿血,尿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面色淡红或颧红,舌苔薄,苔少或有裂纹,脉弱而数。益气滋阴。五阴煎加减。

膀胱肿瘤的个性化治疗 第6篇

膀胱肿瘤首发症状往往是无痛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的血尿不经特别治疗也会“自愈”。因此特别容易造成患者的忽视,认为就偶尔一次小便出血还不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有些患者一年后再次因血尿回来就诊,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对于中老年患者任何无痛性血尿,都建议做一个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排除膀胱肿瘤或者其他尿路上皮肿瘤的可能。

区分类型很关键

膀胱肿瘤绝大多数属于尿路上皮肿瘤。又根据其是否伴有膀胱肌层的侵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MIBC)两大类。这两类肿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其中NMIBC以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为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经尿道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逐渐成为NMIBC治疗的新标准,其与传统的TURBT相比更具有优势。同时,激光en bloc剜除膀胱癌技术可以获得完整的肿瘤标本,病理学分级和分期更加准确,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而且止血效果彻底,还能减少TURBT中较常见的闭孔反射,避免膀胱穿孔的发生。

对于MIBC,由于肿瘤已经侵犯膀胱肌层,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和淋巴向周围及远处转移的机会大大增加,原则上需要行膀胱全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同时行尿流改道手术。如果勉强保留膀胱,虽然短期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对于患者长期的肿瘤复发、局部和远处转移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因此,从膀胱肿瘤治疗的总体效果上看,对已经诊断为MIBC的患者及时进行膀胱全切除显得尤为重要。

微创手术恢复快

目前NMIBC治疗以各类经尿道手术为主,包括传统的TURBT和最新的膀胱肿瘤激光剜除术。后者手术范围更彻底,术后出血少,恢复快。而MIBC可以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切除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腹腔镜手术就是在患者腹壁打几个0.5~1.0厘米大小的小孔,并通过腔镜摄像头把局部的病灶放大,在高清屏幕的实时监视下完成手术精细操作。因此,腹腔镜手术比起传统的开放手术,不仅仅是刀疤变小,更重要的是手术解剖更加精细和准确。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手术出血量明显减少,基本可以做到术后不输血。

个性治疗是关键

膀胱肿瘤由于肿瘤性质、大小、部位、数量和是否复发等情况,治疗上的选择存在一定差别,合理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最新的欧洲泌尿外科诊疗指南建议,对每位膀胱肿瘤的患者按照肿瘤侵犯深度、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是否多发肿瘤、是否复发肿瘤、是否伴有原位癌等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组不同级别。对于部分膀胱肿瘤已经侵犯黏膜固有层,或者肿瘤较大、多发,或者怀疑第一次肿瘤切除不彻底,Re-TURBT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病理诊断结果。对于高危以上的NMIBC,二次切除和肿瘤基底部活检能够提供更好的膀胱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和预后判断。同时综合激光剜除、二次切除和肿瘤基底部活检、定期膀胱内灌注化疗和膀胱镜复查等规范化和个性化的综合治疗,也能够大幅度提高膀胱肿瘤的治疗效果。

对于MIBC的患者,切除膀胱后需要利用肠道进行膀胱替代。其中又主要分为不可控尿的流出道(如回肠膀胱Brick术)、可控尿的流出道(如Kock术)和原位膀胱术。其中回肠膀胱术适合于膀胱颈部、三角区和前列腺部尿道受侵犯的膀胱肿瘤,手术相对简便,并发症较少;而原位膀胱是利用肠道重新排列后和尿道直接吻合,手术后还可以维持正常排尿状态,生活质量较高,但不适合上述部位的膀胱肿瘤,同时也需要患者配合进行术后膀胱训练和定期随访。个性化地针对每一个MIBC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尿流改道手术,一方面能够控制好肿瘤复发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定期复查防复发

膀胱肿瘤手术后的复查非常重要。由于膀胱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术后复查的目标主要也围绕上述两方面。术后定期膀胱镜复查,首次一般术后3月,然后根据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等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复查。膀胱镜检查应该作为首选,结合CT、胸片等影像学检查,能够较好预防或早期发现膀胱肿瘤复发,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

尽管NMIBC恶性程度相对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要低,但肿瘤的复发率却较高。膀胱内灌注化疗就是一项预防肿瘤复发的重要手段,其又分为术后即刻灌注(手术后6小时内)和术后持续灌注。手术后即刻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可以杀灭膀胱内残留的肿瘤组织;手术后膀胱内定期灌注化疗药物还能预防膀胱肿瘤的复发;对于高危以上膀胱肿瘤患者,膀胱内灌注卡介苗更能调动全身免疫应答反应,防止肿瘤向肌层浸润性进展。

戒烟拒染好预防

膀胱肿瘤虽然较常见,但还是有办法可以进行预防的。从多项研究结果来看,吸烟被认为是造成膀胱癌最大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个造成膀胱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化学染料,这往往多见于职业因素暴露。《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也指出,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研究表明,吸烟能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4 倍,而通过戒烟能使膀胱癌的发生率下降60%。同时长期染发,密切接触油漆、含苯染料、汽车废气和人造甜味剂,伴发膀胱结石、膀胱憩室、慢性炎症和尿潴留等,都会增加罹患膀胱肿瘤的风险。主动预防膀胱肿瘤还要注意保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酗酒。平时要多喝水,不长时间憋尿,多吃西红柿、西兰花、洋葱、苹果等抗氧化食物。

膀胱肿瘤虽然较常见,但该肿瘤的恶性程度与其他国内常见的实体瘤(肺癌、胃癌、肝癌等)相比不高。患者只要做到“早期检查不遗漏、规范治疗个性化、微创技术来保障、积极随访勤预防”,其疾病总体预后还是较好的。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48例, 均为女性, 年龄45~71岁, 平均58岁。其中, >55岁32例, <55岁16例, 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下尿路梗阻症状, 包括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疼、尿中断、尿失禁、尿流细等。其中, 单纯排尿困难6例, 排尿困难合并尿频、尿急17例, 排尿困难合并排尿终末疼痛7例, 排尿困难合并尿失禁4例, 单纯排尿终末排尿疼痛12例, 肾功能不全2例。查体:肛周感觉和肛门扩约肌张力均正常。影像尿动力学:均明确显示膀胱颈梗阻。除神经性膀胱外, 膀胱镜检查:膀胱壁广泛小梁小室形成, 其中, 膀胱颈抬高者21例, 环状狭窄者14例, 颈部不规则增生13例。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12例, 适用于症状较轻、排尿困难不明显、无剩余尿、无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肾功能损害者。其中, 8例口服特拉唑嗪2 mg, 每天1次, 4例行膀胱颈部扩张, 最大探针F30号。对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给予雌激素治疗, 尼尔雌醇2 mg, 每2周1次, 连服1年。

手术治疗36例, 适用于有明显膀胱颈梗阻以及保守治疗无效者。 (1) 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后, 取膀胱截石位, 置入电切镜, 切除部位从6点开始, 先用钩形电刀切至膀胱肌层, 切开狭窄的纤维环, 然后以此点为中心半月形电切5~7点的组织。切割长度为1~2 cm, 深度为0.5~1.0 cm, 电切后使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 可避免尿失禁和阴道损伤造成尿瘘等并发症。止血后保留三腔管6 d。术后出血较多者, 给持续或间断冲洗24 h。 (2) 膀胱颈Y-V成形术:适用于严重的膀胱颈梗阻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无效者, 可与膀胱颈楔形切除术并用。方法:打开膀胱后, 于膀胱颈远侧约1 cm处尿道前壁缝一标志, 在标志近侧至膀胱前壁做倒Y形切口, 各臂长2~3 cm, 交角位于膀胱颈上方, 将V形膀胱瓣与切口远端创缘缝合, 然后依次将膀胱颈做V形缝合。

2 结果

非手术治疗12例, 9例自觉好转, 维持治疗2例, 1例停止治疗。5例治疗前Qmax<12 ml/s, 治疗后复查Qmax>18 ml/s;4例非手术治疗6个月, 自觉无效, 改手术治疗;3例失访。手术治疗36例, 术后残余尿量均<30 ml, 平均15 ml, Qmax20~30 ml/s, 平均22 ml/s。术后平均排尿量 (305±122) ml, 明显大于术前 (185±82) ml, 提示术后、术前平均排尿量有显著性差异。术后患者有短暂膀胱刺激征, 8例排尿终末疼痛, 对症治疗后3 d内消失, 2例随访期间间断出现尿路感染, 需用维持剂量抗生素治疗, 2例2年后复发, 经再次电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全部病例术后无尿失禁。

病理结果显示, 8例临床诊断膀胱颈硬化患者的结果类似, 病理报告:膀胱颈黏膜上皮增生, 鳞状上皮化生, 固有膜水肿, 慢性炎细胞浸润, 平滑肌纤维组织增生。2例临床诊断为膀胱颈后唇抬高合并功能性膀胱颈硬化患者, 病理报告为变性增生的平滑肌纤维组织。

3 讨论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病因、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主要病因有膀胱颈纤维组织增生、膀胱颈部肌肉肥厚、慢性炎症所致的硬化以及老年女性激素平衡失调所导致的尿道周围腺体增生等。临床上有些女性患者可出现膀胱颈部硬化症, 从而导致不稳定膀胱。本组48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包括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中断、尿失禁、尿流细等。女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尿流率、膀胱镜检查而定, 女性尿道周围腺体受内分泌影响与控制。中老年女性可因激素平衡失调而致尿道周围腺体增生, 为膀胱颈部梗阻的重要病因之一。排尿时, 如果逼尿肌收缩良好, 平均最大逼尿肌压力>50 cm H2O, 而膀胱颈不开放或开放不全, Qmax<15 ml/s, 可诊断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2,3];如果逼尿肌收缩及膀胱颈开放均良好, 而尿道膜部开放不良, 则为失调性排尿或假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失调;如果逼尿肌收缩无力, 膀胱颈开放良好而膜部开放不良, 则诊断为外扩约肌痉挛或远端尿道狭窄。功能性膀胱颈梗阻的女性患者经α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有效率为56%, 但机械性梗阻药物治疗效果差。对于50岁以上的女性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病史较长者, 应考虑膀胱颈梗阻的可能。剩余尿和尿流率是判断梗阻程度的重要指标, 结合本组病例将膀胱颈部梗阻依据症状及尿流率拟分为Ⅲ级。Ⅰ级:病史<1年, 膀胱颈抬高不明显, Qmax<15 ml/s, 无残余尿量。Ⅱ级:1年≤病史≤5年, 膀胱颈部明显抬高或颈部环状狭窄, 5 ml/s≤Qmax≤10 ml/s, 有残余尿<50 ml, 但无尿潴留病史。Ⅲ级:病史>5年, 膀胱颈部严重狭窄, 挛缩, Qmax<5 ml/s, 残余尿>100 ml, 有尿潴留病史, 伴有肾积水和慢性膀胱炎。

膀胱颈梗阻的治疗, 应依据分级而定, 对Ⅰ级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α受体阻滞剂, 如高特灵;定期扩张膀胱颈部, 多数可缓解症状;老年妇女可给雌激素治疗, 尼尔雌醇2 mg, 每周1次, 连服1年。对Ⅱ级患者主张行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经尿道膀胱颈部电切术是治疗膀胱颈梗阻的首选方法, 其损伤小, 恢复快, 治疗可靠。笔者以观察到的膀胱颈部增生情况确定切除范围, (1) 颈部抬高者, 电切5~7点深至浆肌层, 一般小于0.8 cm, 宁少勿多, 防止穿孔。可先切除0.5 cm, 再换用球状电极小心加深至纤维环, 完全切开, 在沿此平面切除5~7点间抬高部分, 电切后后尿道与膀胱三角区接近同一平面。 (2) 对颈部抬高不明显者, 用0°膀胱镜与躯体平行进入时, 颈部不超过半个视野, 可切除突出的颈部组织以术后局部平坦为标准。 (3) 对环状狭窄者主张颈部全部电切, 以完全解除梗阻。 (4) 对Ⅲ级患者, 如合并膀胱炎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宜先行膀胱造瘘引流尿液, 抗感染治疗2周, 肾功能恢复或一般情况改善后再行电切术。此类患者因病史长, 膀胱炎症明显而预后较差[4]。

摘要:目的:探讨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病因及临床分期, 实施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加膀胱颈扩张及手术治疗。结果:48例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 术后自觉症状、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残余尿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女性膀胱颈梗阻的病因是复杂的, 应结合临床分期, 给予综合治疗。

关键词:女性膀胱颈梗阻,综合疗法,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卫中庆, 周志耀, 郑世广, 等.女性下尿路梗阻的尿流动力学及处理 (附42例报告) [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4, 15:129-132.

[2]李龙坤, 宋波.女性膀胱流出道梗阻的压力-流率测定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5:1992-1994.

[3]王辉, 耿德伟, 陶梅.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1) :37-38.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 例, 均为2012 年4 月~2014 年12 月在我科住院, 诊断患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其中男36 例, 女4 例, 年龄为25~76, 病程为5 个月~2 年, 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 (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 制定的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并发尿道或膀胱损伤、畸形和狭窄等;②并发严重前列腺增生症;③有肾积水、严重泌尿系统感染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本组40 例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 对膀胱容量和压力进行评估, 明确神经源性膀胱类型和安全容量, 根据患者残余尿量制定治疗计划。 治疗时间为30~45 d, 如仍不能排尿, 则只能执行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

1.2.1 饮水计划:是患者进行间歇导尿前的准备工作及当实行间歇导尿期间要遵从的, 以避免膀胱因不能排尿而过度膨胀, 损害膀胱及肾脏功能。 饮水计划中每日饮水量约1500 ~1650 ml, 见表1。

1.2.2 间歇导尿:间歇导尿是利用导管经尿道引出尿液, 使膀胱规律性充盈排空接近生理状态, 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规律排出残余尿量, 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 是目前公认的科学尿路管理方法[3]。 每隔4~6 h导尿一次, 每日不宜超过6 次, 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尿100 ml以上, 残余尿量300 ml以下时, 每6 h导尿一次;两次导尿之间能自行排出200 ml以上, 残余尿量200 ml以下时, 每8 h导尿一次; 当残余尿量少于100 ml或为膀胱容量20%以下时, 即膀胱功能达到平衡后, 可停止导尿。

1.2.3 膀胱再训练是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1.2.3.1 行为技巧训练:习惯培养, 定时排尿。

1.2.3.2 排尿意识训练: 留置导尿患者放尿时指导全身放松, 想象在安静宽敞的卫生间, 听潺潺的流水声, 自我排尿;或通过视觉反馈, 嘱患者做排尿动作, 看放尿过程。 每日数次。

1.2.3.3 反射性排尿训练:导尿前半小时寻找扳机点, 以轻叩耻骨上区或大腿上内上1/3 处;牵拉阴毛;刺激肛门收缩等方法诱发排尿。

1.2.3.4 代偿性排尿训练:患者取坐位, 身体前倾, 屏气做排便动作, 引出尿液。

1.2.3.5 盆骶肌训练[4]: ①吸气同时收紧盆底肌群, 维持5~10 s, 呼气时放松, 反复多次;②桥式运动, 配合吸气时收缩盆底肌肉, 收缩10 秒后放松, 反复数次;③缓慢牵拉肛门, 使盆底肌发松, 然后屏气用力做排便动作, 排空尿液;④提捏脊柱两旁肌肉2~3次, 每日2 次;⑤坐位下, 缓慢由后向前收缩肛门、阴道、尿道周围等盆底肌肉, 收缩10 s后放松;⑥坐位排尿过程中, 有意识的反复多次中断尿流至排尿结束。

1.2.4 中频电脑治疗仪膀胱区理疗: 采用广州生产的YK-2000中频电脑治疗仪, 选12 号处方将150 cm大小电极板在下腹部并置或耻骨与骶尾部对置, 强度以患者耐受度为限, 一日两次, 每次20 分钟。

1.2.5 生物反馈治疗[5]:治疗开始前向患者讲解肌电图生物反馈的机制和方法, 使其能够轻松配合。患者取侧卧位, 采用LABORI公司生产的Urostym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系统, 在肛门探头表面均匀涂抹耦合剂, 将探头插入患者的肛门内, 由治疗师引导患者做肛缩训练, 根据治疗师的口令行最大收缩, 使信号达到最大, 采集到括约肌的表面肌电信号, 嘱患者根据显示器上动画轨迹进行收缩和放松, 其间治疗师通过口令鼓励患者努力控制收缩或放松, 使显示器上反馈的图案与提示轨迹吻合, 每次15 min, 每天1 次。

1.3 疗效评定

①痊愈:小便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有尿意时能自控超过2 min, 每次排尿间隔时间超过2 h, 无滴尿与遗尿;③有效:有模糊尿意时, 能自控超过1 min, 每次排尿间隔时间超过1 h, 偶有滴尿与遗尿;④无效:小便功能无明显改善[6]。

2 结果

40 例中痊愈1 例 ( 2.5%) , 显效8 例 ( 20%) , 有效31 例 ( 77.5%) 。

3 讨论

由于神经源性膀胱病理机制较复杂, 单一用一种治疗训练方法效果欠佳, 因而我们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性治疗。 患者在训练前一定要接受尿动力学检查, 以确定膀胱类型和安全训练方法;由于饮水量或进食量会直接影响其排尿的次数及容量, 甚至影响膀胱及肾功能等, 所以正确的饮水计划至关重要;间歇导尿可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接近生理状态, 防止膀胱过度充盈, 规律排出残余尿量, 减少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感染;使膀胱间歇性扩张, 有利于保持膀胱容量和恢复膀胱的收缩功能;膀胱再训练是通过患者的主观意识活动或功能锻炼来改善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膀胱区理疗可促进平滑肌运动, 增加膀胱舒缩, 具有消炎消肿, 促进血流循环, 兴奋神经肌肉组织, 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盆骶肌锻炼可使盆骶神经改变, 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加强, 为膀胱、尿道提供结构支撑, 另外尿道括约肌与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支配均来自骶丛阴部神经, 肛门括约肌的牵张松弛可反射性引发尿道括约肌的松弛, 使尿液顺利排出。 盆骶电刺激可刺激神经和肌肉, 通过形成冲动, 兴奋交感通路并抑制副交感通路, 抑制和降低膀胱收缩能力。 生物反馈治疗仪借助置于阴道或直肠内的电子探头, 监测盆骶肌肉的活动状态, 并将信息转化为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给治疗师和患者, 使其了解盆骶肌肉锻炼情况, 从而制定更适宜的锻炼计划, 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自主的进行盆骶肌锻炼并形成条件反射, 以达到恢复正常排尿模式, 促进排尿反射弧的形成, 由此可见综合性治疗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91.

[2]廖利民, 丛惠玲.神经源性膀胱诊断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8 (11) :725-729.

[3]吴介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286.

[4]南登?, 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48.

[5]赵海红, 曹效, 孙爱萍, 等.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 2014, 36 (9) :698.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5至2011年我院肾内科, 泌尿外科、妇产科、肝病科、消化科、急诊科表现为腹水, 少尿, 肾功能异常并最终确定为膀胱破裂的患者18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6例, 年龄20~65岁 (平均40.5岁) 。分别为酗酒3例, 妊娠分娩2例, 外伤6例, 膀胱肿瘤1例.膀胱结核1例, 妇科肿瘤手术中误伤 (医源性) 1例, 尿储留3例, 神经源性1例。

1.2 误诊情况

这些患者均由于表现为腹水, 少尿, 肾功能异常而误诊为肝腹水及肝肾综合征。

1.3 诊断方法

患者入院后排除了肝腹水及肝肾综合征, 可疑膀胱破裂。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检查—— (尿道) 膀胱造影:应用30%泛影葡胺注射液400mL, 经尿道注入后进行X线造影, 行膀胱前后位摄片, 侧位摄片, 然后排空对比剂后再行拍片, 可发现对比剂外溢[1]。

最终确诊为膀胱破裂。

2 结果

这些患者经过膀胱造影确诊为膀胱破裂, 均给予及时有效治疗, 获得痊愈。膀胱破裂分为三种类型:腹膜内型, 腹膜外型, 混合型, 又称为内外型[2]。其中腹膜内型8例, 混合型3例, 均给予破裂修补术。腹膜外型7例, 给与留置导尿后自愈。

3 讨论

3.1 误诊分析

临床上遇见腹水, 少尿, 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时, 临床医师往往容易归类为肝硬化腹水及肝肾综合征, 但仔细检查发现, 患者腹水常在数天内迅速出现, 并无明显腹痛, 查肝功能正常, 无球白倒置, 无脾大及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而有尿急尿频不适, 化验肾功能异常。肝肾综合症, 又称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严重肝脏疾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的损害, 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异常, 导致肾脏血流量的减少和滤过率降低所引起, 而其肾脏并无解剖和组织学方面的病变。肝肾综合症主要由于肾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所致, 肾脏无病理性改变, 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3]。经进一步深入检查, 最终确诊为膀胱破裂。膀胱破裂诱因:酗酒, 妊娠分娩, 外伤, 膀胱肿瘤, 膀胱结核, 手术误伤 (医源性) , 尿储留, 神经源性。膀胱破裂分为自发性, 外伤性, 医源性3类。膀胱造影检查确诊率可达85%~100%, 是诊断膀胱破裂的最直观、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 多角度摄片可显示膀胱形态, 裂口的大小及部位[4]。治疗方法: (1) 腹膜ā型, 与腹腔相通。行手术探查及破裂修补术; (2) 腹膜外型, 与腹腔不相通。留置导尿, 观察有自愈倾向; (3) 混合型, 又称为内外型, 行手术探查及破裂修补术[5]。膀胱破裂往往导致肾衰竭, 目前很多观点倾向是假性肾衰竭, 个人认为, 其实应该是肾后性肾衰的一种特殊类型。

误诊预防:临床上遇到腹水, 少尿, 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时, 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并全面检查患者, 若怀疑膀胱破裂应及时进行膀胱造影, 诊断明确后进一步进行正确分型, 并进行规范的处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误诊误治, 减少患者的痛苦, 让他们早日重获健康。

参考文献

[1]佟爽, 沈殿瑞.外伤性膀胱破裂的诊治[J].现代实用医学, 2007, 19 (4) :274-275.

[2]孙延水, 杨淑艳.膀胱造影诊断18例创伤性膀胱破裂[J].重庆医学, 2010, 39 (21) :2934-2935.

[3]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081.

[4]张勇, 孙凤岭, 臧桐.外伤合并腹膜外型膀胱破裂19例诊治分析[J].山东医药, 2008, 48 (18) :79.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尿频、尿急或膀胱区疼痛,膀胱充盈时疼痛加重,排尿后疼痛减轻,女性患者多见[1]。因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治疗效果不满意,临床上目前主要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患者心理和精神压力较大,生活质量较差,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3]。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本院分别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或联合口服索利那新治疗20例女性IC/PBS患者。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例IC/PBS患者,均为女性;采用NID-DK(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诊断标准诊断,并经尿培养、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尿找抗酸杆菌、麻醉下水扩张及膀胱黏膜随机活检等检查,排除泌尿生殖系感染、肿瘤、结核等明确引起下尿路症状的疾病。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10例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A组),年龄28~52岁,平均(42.2±10.3)岁,病程21~60个月,平均(37.5±12.4)个月;10例采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联合口服索利那新(B组),年龄22~58岁,平均(44.6±12.2)岁,病程20~58个月,平均(35.3±11.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相比均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膀胱内留置单腔导尿管,排空膀胱,透明质酸钠(商品名:西施泰,购自康哲药业公司)40mg/50 m L经尿管缓慢注入膀胱,保留时间>30 min,尽可能长时间地保留,每周1次,连续12周。B组患者灌注方法、药物、剂量和保留时间与A组相同,连续灌注8周后开始口服索利那新(商品名:卫喜康)5mg,1次/d,连续4个月。治疗方法见附图。

疼痛程度评分按10分法计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膀胱灌注第8周、第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的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各项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排尿量和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P<0.05,两组膀胱灌注12周和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与膀胱灌注8周相比较均P<0.05。A组内膀胱灌注12周与时各项评价指标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均P>0.05,B组内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4周)与时各项评价指标治疗后6个月相比较均P>0.05。A组膀胱灌注12周及治疗后6个月时各项评价指标与B组膀胱灌注12周(口服索利那新)及治疗后6个月口服索利那新相比较除疼痛程度评分外,其余各项指标均P<0.05。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女性IC/PBS临床症状。膀胱灌注8周后联合使用索利那新比单独膀胱灌注能更好地缓解除膀胱区疼痛症状以外的临床症状。见附表。

3 讨论

1887年SKENE[4]首先提出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名称后一直沿用至今。1915年HUNNER[5]在膀胱镜下发现了著名的“Hunner溃疡”,关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镜下特异性表现影响了间质性膀胱炎诊断100余年。1949年HAND[6]报道,典型的Hunner溃疡仅占间质性膀胱炎的13%,如果严格按此诊断,漏诊率极高。1978年WALSH[7]提出了水扩状态下“小球状出血”,亦为间质性膀胱炎的特异表现,提高了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率。1988年美国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肾脏疾病协会(NIDDK)确定了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标准,目前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但该项标准并不是给间质性膀胱炎下了明确的定义,而是为了确保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患者群体具有可比性,因此诊断标准过于严格,60%的间质性膀胱炎可能得不到正确诊断[8,9]。2002年国际尿控协会将间质性膀胱炎诊断名称改为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PBS/IC),定义为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部位的疼痛,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尿频、夜尿症状,但没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显的病变证据[10]。PBS/IC流行病学统计差异很大,在日本,总体患病率是1.2/10万人,女性为4.5/10万人,然而美国统计女性患病率为20 000/10万人,男∶女=1∶10[11]。

膀胱癌的综合治疗 第11篇

(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新疆昌吉831100)【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加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2年12 月—2011 年12 月收治的53 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本组53例均1次切除,随访3个月复发2例,9个月复发6例,18个月复发2例,均再次行TURBT。结论 经尿道电切术加术后早期行膀胱灌注是治疗浅表膀胱肿瘤的首选。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中图分类号】R73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06-01 我院2002 年12月—2011 年12 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辅以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53 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2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53例,男45例,女8例,年龄30-81岁,平均55岁,其中初发48例,复发5例。肿瘤单发45例,多发8例,肿瘤有蒂23例,肿瘤直径0.3-4.0cm。术前均行膀胱镜检查,病理检查证实为乳头状瘤2例,移行细胞癌51例,病理分型Ⅰ级20例,Ⅱ级32例,Ⅲ级1例。结合B超,CT以及膀胱镜镜检等资料,均为临床分期T2期以下的肿瘤。1.2 治疗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用好克电切镜,5%甘露醇灌洗液连续冲洗,电切功率160W,电凝功率60W,切除前先详细观察膀胱内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切除时坚持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的原则。较小肿瘤直接电切,较大肿瘤先电切除瘤体,基底部再电切和电凝达浅肌层。对肿瘤周围2cm范围内的膀胱粘膜作浅层电切。输尿管口周围的肿瘤直接用电切环行电切术,避免使用电凝。不能耐受全麻而用硬膜外麻醉的患者电切时,用电极把肿瘤勾于陶瓷内。术后常规留置三腔导尿管,间断膀胱冲洗1-2d,术后3d拔出导尿管。术后24小时内均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用30mg丝裂霉素C加生理盐水50ml 注入膀胱,每周1次,共12次后改每月1次,持续2年。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若无复发,一年后每半年复查1次膀胱镜。2.结果本组53例均1次切除,手术时间10-25min,平均时间17min,术中出血很少,无一例输血,5例输尿管口周围肿瘤患者,术后6个月膀胱镜复查,4例输尿管开口喷尿正常,1例输尿管口挛缩,查静脉尿路造影患侧肾盂积水3cm,经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后恢复正常。53例随访3个月复发2例,9个月复发6例,18个月复发2例,均再次行TURBT。3.讨论在我国膀胱肿瘤居全身肿瘤的第8 位,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90%以上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浅表性膀胱癌约70%~80%. 目前公认的治疗浅表膀胱癌的方法为以TURBT为金标准的肿瘤局部切除[1],术后辅助膀胱内灌注不但可以预防复发,还可以防止浅表肿瘤向浸润肿瘤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如肿瘤切除后复发,可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切除,能够避免患者多次开刀的痛苦,同时使患者保留膀胱功能,可正常排尿,保证生活质量。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术要求彻底切除肿瘤所在的膀胱黏膜、黏膜下层及浅肌层,同时切除肿瘤基底周围2cm的膀胱黏膜。术中膀胱易出血、穿孔。如果对电切至浅肌层的基底怀疑有肿瘤细胞浸润,则可行基底部活检[2]。在本组织中,对于较小的肿瘤(小于2mm),采用直接電切的方法,电切至浅肌层即可。较大肿瘤先电切除瘤体,基底部再电切和电凝达浅肌层。对肿瘤周围2cm范围内的膀胱粘膜作浅层电切。输尿管口周围的肿瘤直接用电切环行电切术,避免使用电凝。一般不会发生狭窄[3].膀胱穿孔仍是经尿道膀胱肿瘤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可因电切基底部时电极接触压力过大,也可因基底部过度电凝造成脱水炭化使组织识别不清,而在此局部反复电凝造成穿孔。而膀胱穿孔最常见原因是由于闭孔神经反射而引起。我们的体会是采用全麻后,闭孔神经反射几乎消失,造成膀胱壁穿孔的机会大大降低,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本组病例均未发生膀胱全层的穿孔。丝裂霉素C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抑制DNA合成,对RNA及蛋白合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故用于膀胱癌术后灌注防止复发疗效满意,安全可靠。本组53例随访结果表明术后2年总复发率为18.87%,TURBT手术时间较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如肿瘤切除后复发,可再次行经尿道电切术切除,能够避免患者多次开刀的痛苦,同时使患者保留膀胱功能,可正常排尿,保证生活质量,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可以避免肿瘤细胞的种植,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叶敏,张元芳,等.现代泌尿外科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8- 295.[2]盛申耀,叶敏,王伟明,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及基底部活检(附61例报告)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6,17:152-153.[3]周自永,王世祥,等.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753.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膀胱癌的护理体会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8年6月行介入联合手术治疗的30例膀胱癌病人, 均经膀胱镜活检、血清癌胚抗原、脱落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男28例, 女2例;年龄38岁~80岁, 平均63岁。

1.2 方法

病人均采用Seldinger技术, 用4FCobra导管,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 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根据造影所示肿瘤血管范围结合膀胱镜肿瘤部位确定两侧髂内动脉的给药量 (病变侧占总药量的2/3) , 最后在导丝的协助下超选择至肿瘤动脉予以灌注。常用药物:丝裂霉素14 mg~18 mg, 顺铂40 mg~80 mg, 羟基喜素碱15 mg~30 mg, 阿霉素40 mg~60 mg。注药完毕, 部分病人视病情行髂内动脉栓塞。完毕后, 退出导管, 局部加压包扎。全过程给予心电监护并记录。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对于首次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 由于介入知识缺乏, 同时考虑到治疗效果与手术费用等问题,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心理。针对这种心态, 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有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工作, 并说明治疗方法、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以减少病人心理压力;对担心介入治疗能否成功、担心并发症发生的病人, 详细介绍手术过程、方法及各种安全措施, 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 消除其恐惧心理,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配合治疗, 使手术能够顺利进行。

2.2 术前护理

配合医师完善各项化验检查, 如有漏检项目或异常及时通知主管医生。术前1 d认真做好皮肤准备。经股动脉穿刺的备皮范围上至平脐, 下至大腿中外三分之一, 两侧至腋中线, 应双侧备皮, 以便一侧插管困难时更换对侧, 并协助病人清洗皮肤, 有条件者可嘱病人洗澡, 备皮时宜小心谨慎, 防止刮伤皮肤。术前24 h做泛影葡胺及抗生素过敏试验。术日晨可嘱病人进少量流质饮食, 避免术中化疗引起呕吐或进食过少而引起低血糖等并发症。

2.3 术后护理

2.3.1 介入治疗后一般护理

2.3.1.1 体位

病人术后回病房取仰卧位, 穿刺侧下肢肢体尤其髋关节伸直位, 24 h后方可翻身, 翻身的方法:病人用手紧压穿刺处向健侧转动体位, 避免屈膝、屈髋。24 h后可下床活动, 但应尽量避免下蹲及增加腹压的动作。

2.3.1.2 穿刺部位的观察

介入治疗后穿刺点置砂袋加压12 h, 注意穿刺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松紧是否适宜, 谨防穿刺点出血及血肿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此外, 还应观察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有无改变。

2.3.2 生命体征的监测

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面色、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温度、远端动脉搏动情况,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3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病人介入治疗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状, 这是由于术中使用化疗药物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所致[2]。应密切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状, 遵医嘱对症治疗。同时, 做好口腔护理, 指导病人合理饮食, 嘱病人进温和、无刺激、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少进豆类、奶类制品, 避免引起肠胀气。

2.3.4 病情观察

髂内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造影剂不仅可加重肝功能损害, 而且对肾脏也有毒性, 因此介入治疗术后常规静脉输液, 给予大剂量水化。护士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鼓励其多饮水, 使尿液稀释, 加速毒素和造影剂排出体外, 以减轻毒副反应, 必要时给予利尿药物。

2.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5.1 臀部疼痛

由于髂内动脉栓塞时臀上动脉缺血引起.部分病人出现臀部皮肤红肿、硬结, 偶见皮肤破损。指导病人术后翻身, 出现臀部皮肤红肿、硬结伴有疼痛时, 按压疮预防法进行护理。

2.3.5.2 血尿

由于髂内动脉栓塞引起膀胱缺血坏死导致。膀胱组织缺血坏死表现为血尿。鼓励病人多饮水并持续膀胱冲洗, 保持尿道通畅, 仔细观察尿液的颜色、量, 认真作好出入量记录。

3 体会

对于膀胱癌病人, 术前行介入治疗有助于手术切除, 能有效地预防术中大量出血和术中种植转移等情况的发生。另外, 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使盆腔内局部区域药物浓度高, 能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 而全身反应小, 而且对膀胱黏膜下肌层及膀胱周围组织及其受累的周围淋巴结或小静脉亦有作用。

介入治疗由于肿瘤局部血药浓度较高, 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化疗, 其疗效是静脉化疗的2 倍~10 倍[3]。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病人的治疗中, 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更好地配合介入治疗工作,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介入护理相关知识, 科学、规范、全面地做好介入治疗围术期的各项护理工作, 及时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汤钊遒.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900-909.

[2]邢丽群.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 :447.

上一篇:官能团化下一篇:小区供电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