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规划存在问题

2024-08-23

农业规划存在问题(精选12篇)

农业规划存在问题 第1篇

1 观光农业的内涵及其类型

1.1 观光农业的内涵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以农业 (广义) 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 通过规划、设计与施工,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形态。

观光农业作为城郊之间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 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旅游市场学、农业景观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 将乡村的旅游项目、农业经营、乡村文化、人文景观等融入自然景观中, 使游客既能感受到现代农业的魅力也能融入到乡村的自然风情当中。

1.2 观光农业的类型

1) 生产型。利用城郊资源和区位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支撑、以规模化生产为目的、以观光休闲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此种农业类型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包括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种植、动物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这种类型的观光农业一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提供富有特色的参与和体验过程, 让城市居民在体验和劳作中得到身心的放松, 也可吸引更多的市民来此旅游。另一方面, 农民投入较低, 可附加额外经营增加经济收益, 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新农村建设。

2) 休闲型。利用城郊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将农林牧渔生产和乡村文化结合的模式。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摘、度假、骑射、体验农事活动还可使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尽情享受乡村风情。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环境恶化、生活节奏加快等问题, 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的绿地、清新空气、淳朴民风, 所以这种观光农业园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3) 科技型。将高新技术渗入农业, 通过利用农业园中的动植物资源, 相应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控制技术, 培育高科技含量的农产品, 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的魅力, 这种形式将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融为一体。陕西杨凌农业现代示范园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它集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普、旅游观光、经营管理等于一体。游客通过此类观光园可以感悟现代农业内涵。杨凌农业现代示范园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 也已举办了21届的农业博览会, 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

4) 观赏型。以农林牧副渔的美景、人文生态景现的特色、乡情民俗的古朴构建一个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旅游胜地。此种观光农业具有山水秀丽、植被茂密、乡风淳朴等优势。这对长期感受城市混凝土气息, 穿梭于密集的建筑群的城市居民而言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拓宽视野、放松身心的极佳享受, 受到居民的青睐。

2 城郊观光农业园规划存在的问题

伴随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郊的观光农业园成为人们放松和休闲的首选, 也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城郊观光农业园的规划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规划缺乏系统性

由于大多数城市缺乏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都是各个乡镇各自为政, 当地农民参考他人做法自行建设, 在项目的设立上缺乏科学的调研, 项目重置, 形成自我竞争, 最终引起经济收益不佳。因此, 应从整体做出规划, 对园区建造进行指导和控制, 避免盲目建设, 引起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导致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2.2 选址随意性较大

由于离城市近主要服务的是城市的居民, 因此一方面在区位选择上要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地形地貌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园区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和客源保证。因此在园区的选址上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但是部分观光农业园的选址只注重部分因素而缺乏综合考量。

2.3 定位类似

由于缺乏充分科学论证、选址随意性较大并且把本区的产业优势、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未能很好的结合, 导致对园区的定位不准确。在园区的规划中一方面照搬国外旅游景点建设的做法, 致使城郊观光农业园在休闲娱乐主题与景观形式上仍然存在趋同, 项目相似度大丧失特点;另一方面观念转变不及时只注重生产内容忽略了形式美与生产功能的结合, 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2.4 景观营造缺乏特点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营造应以自然为主, 彰显简洁、质朴的田园风格。但在规划中对景观的营造偏向于风景区的规划, 造成农业观光园和风景区特色雷同。同时对景观的营造未充分考量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 无法突出田园风格和观光农业园的本质, 失去了农业观光园区的“农”味与“野”味。

2.5 环境污染和破坏

观光农业体现的是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性。但部分经营者缺乏对其内涵、本质的深入了解, 追求短期经济收益, 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过分依赖人工技术手段, 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些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忽视环境容纳能力。相关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也未建立环境监测等制度。

2.6 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大多数城郊观光农业景点的旅游功能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 处于次要位置, 导致人们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意识不足、宣传力度也不够。城郊观光农业园只有当地城镇居民知道, 对于其他游客来说比较陌生, 这就使得潜在的客源难以变成最终的消费者。

3 城郊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

3.1 独特的主题创意

城郊观光农业园的规划首先要有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独具特色的主题创意。独具特色的主题创意既能表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能增加对游客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使游客记忆深刻。园区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文化内涵的开发, 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应注重增加文化因素, 树立良好的形象;开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业观光项目;突出“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的原则, 不断提升“农”与“野”的文化品位[1]。

3.2 因地制宜, 尊重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讲求的是尊重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观光农业园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的, 因此观光农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发而应突出人与自然的融合, 为保持自然特色, 人工开发在空间上比例不宜超过30%。人工开发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来的地形, 合理划分功能区;在园区规划方面应多用植物造景, 建筑物就地取材, 一方面可减少投入, 另一方面增加了“农”味与“野”味, 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同时, 园区的选址要便于旅游业的发展, 要考虑区位优势、客源中心与园区的距离和交通的通达性。

3.3 功能区合理, 空间多样

城郊观光农业园有多种类型, 但现代观光农业园的营造不再是单一型, 而应是多种类型的综合, 形成多功能区。园区的规划应根据各种宫内合理划分景区, 使整个园区呈现多样的空间。实践证明单一的园区往往会使游客产生视觉上的疲惫感, 难以引起游兴。多功能的观光农业园在功能和美观上都应布置多个景区。观光农业园应划分为农业带、旅游服务区和环境缓冲带。农业带作为观光和体验的主体部分, 可划分为观赏农业、科技农业、农事参与与娱乐等等。环境缓冲带作为农业带和旅游服务区的中间带, 一方面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另一方面增加观赏性。旅游服务区主要是休闲、餐饮、购物等[2]。

3.4 边界流畅、路径优美

城郊观光农业园园内和园外的边界设计对全园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边界设置“范围物”可使游览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园内, 同时也起到能否吸引游人前往的效果。范围物的选材可以利用当地植被或建筑性材料, 也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

由于城郊观光农业园所处的地理位置, 其行进路线的合理规划十分重要。如对公路沿途的景物加以布置, 使其成为一条长达数公里的风景道。适用于汽车和自行车的风景道, 可以提供居民以车游的乐趣, 无形中延长了旅行时间, 提高了园区的可进入性。

4 结束语

城郊观光农业在我国各大城市和郊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引起人们的关注。城郊旅游不仅可带来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有利于区域旅游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但在规划过程中还众多问题理念、管理、定位等问题, 因此应从区位特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特征出发, 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可持续、富有吸引力的城郊观光农业园。

摘要:观光农业由于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观光农业以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不错效益。城市和郊区与市场紧密相连、交通设施较为完善、信息通畅、科技服务水平较高及基础设施较完善, 这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城郊观光农业蓬勃发展之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园区立项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和控制, 选址缺乏充分分析, 项目设置缺乏独特性,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郊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园林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 介绍观光农业的内涵及类型,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探讨其规划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城郊,观光农业园,规划,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书娴.休闲观光农业导入文化创新的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9) :1337-1340.

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第2篇

1.过境交通未解决好,并且外环线的可行性不大。

a工程量大,没考虑经济承载力。

b线路迂回,利用率低。

c各国道交通量相互转换不畅,并且没组织。

2.城市内部交通的问题

a道路“通”而“不畅”。

b主次不清,道路功能组织不合理

c道路红线宽度过小不合理,不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

d过于强调现状路基,规划道路等级不高。

3.综上,是对现状到路调研与分析不够

a调研现状道路,交通量及道路干次干网密度

b静态交通现状

c对外交通设施现状

d道路基础设施现状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执法装备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4-1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行政执法体制的有力创新,是保障农业产业安全和农產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加快依法治农进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综合执法的推进,暴露出的问题直接制约了执法效果的进一步彰显,影响了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目标的实现。

1 农业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综合执法认识不深刻,职能没有综合到位

由于部分单位缺乏冲破内部阻力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的勇气,“等、靠、看、要”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导致个别县级农业局还没有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全省还有2个县未成立大队;二是存在综合执法机构未经编制部门批准的现象,全省92个大队中尚有5个未获批准;三是职责综合不规范,一些单位仍在执行分散执法。

1.2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执法行为不够规范

全省现有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大多是从专业技术人员转岗而来,以农学类专业为主。由于绝大多数执法人员不能参照公务员管理,又没有技术成果用于职称评定,导致部分执法人员缺乏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积极性,存在临时思想。以上原因直接影响了队伍的稳定,造成执法程序不规范、处罚裁量不规范,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不执法、乱执法等现象。

1.3 执法经费保障差,执法装备较落后

全省近100个综合执法机构中,只有15个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经费缺口虽然采取罚没收入按比例返还的方式予以弥补,但各地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检测、办公以及用车等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4 执法制度不健全,执法效率有待加强

当前,大要案、跨区域案件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及上下级、县际间联动和协作不够,检验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不通畅,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不力,定期报告制度不健全,案件评查未制度化,导致个别领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推诿、扯皮现象,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形成执法合力。

2 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的对策

2.1 规范机构设置,明确执法职能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应列入政法或行政执法编制,实行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执法机构应设置群众来访投诉接待室、案件调解和听证室、取证样品存放室和档案室,保证必要的办公场所。综合执法应在本级农业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不跨部门综合。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行使执法环节中的行政处罚权,行政许可、行业管理、检验检测等仍由原专业管理机构承担。综合执法机构可与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监督和植物检疫等法律法规授权机构统一调度管理,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分别实施行政处罚。

2.2 保障执法经费,提升装备水平

应保证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有必要的抽样检测费、取证试验费、农业侵权损害评估费及办案差旅费、通讯费和津贴等经费。同时,应加大投入力度,给执法机构配齐执法车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以提高快速行动能力、固定证据能力及办公效率。

2.3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

一是健全与工商、质监及公、检、法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定期会商,及时沟通;二是严格联合办案和移送制度。联合公安等部门共同侦办,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杜绝以罚代刑;三是健全内部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的前提下,对大要案、跨区域案件加强部门间、县际间协作和联动;加强与检验检测的衔接,抽检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告知检测结果;四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全面地公开行政许可、检验检测信息,方便查询;五是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实行综合执法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日常执法与集中执法相结合;六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农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七是建立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听取行政执法机构工作述职,抽查履职情况;八是落实案件评查制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办案能力和办案质量;九是健全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机制。把依法履职及取得的成效作为衡量本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2.4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素质

一是严把考试录用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考核、选调等办法从现有农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录用执法人员;二是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一次以上的法律和执法技能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强化政治思想教育、作风纪律锻炼,树立责任和公仆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5 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新思路

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设计和规划,拿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探索新机制,尝试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损害司法鉴定(仲裁)机构,尝试探索与农业部门法制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

农业规划存在问题 第4篇

1.1 缺乏整体规划, 农网结构不合理在对农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资金支持, 导致规划建设难以统一实现。当出现负荷增长时, 往往通过就近拉线的方式, 进行临时性应付;通过简单地增大导线型号或增大配电变压器容量的方式对过载线路或台区进行处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网结构混乱, 同时威胁到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1.2 辐射型供电接线模式是当前农村配电网的主要接线方式, 难以适应“N-1”的原则。随着农村负荷密度的不断增大, 用电负荷将会逐渐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有线路的供电压力, 进而难以确保线路供电的可靠性。

1.3 10k V过载线路比较多, 供电半径大, 而对应的线路线径偏小,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线路配变装接容量过大。

1.4 在农村电网中, 低压网络比较薄弱, 并且设备运行时间过长, 线路的供电范围较大, 导线横截面积较小, 绝缘水平比较低, 无功补偿不到位, 并且配电变压器的容量存在严重的不足, 以及配变分布不科学等。

2 农网规划要点

2.1 规划区域与内容

在对新农村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主要分为中压电网规划和配电网规划两个方面。对于建设力度较大的镇区, 通过采用新区规划的办法对电网进行相应的规划。其中, 110k V、35k V电源点是规划的主要内容, 同时需要对10k V的电网进行相应的规划。在对自然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对自然村的规模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规划的区域。对于规模较大的自然村来说, 通常情况下可以进行单独规划;如果自然村的规模较小, 可以对自然村进行合并, 依据10 k V电力线路分布情况对合并后的自然村进行相应的规划, 同时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2 负荷预测注意的问题

(1) 通过采用负荷密度法对负荷进行预测。负荷密度法的特点是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但是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2) 估算农民的生活用电, 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为了得出较合理的预测结果, 可以通过与其它地区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预测。 (3) 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给与特别的关注, 同时关注其对农民生活用电产生的影响。对于优势产业、公共设施, 以及人畜饮水工程等用电负荷需要给与高度的重视。 (4) 对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需要重点比较横向数据。通常情况下, 如果农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 那么电力需求会与其人均收入等个体指标高度关联;反之, 电力需求就会与规划区内整体的经济指标高度关联。

2.3 规划原则的制定

(1) 在对电网网络接线时, 按照简化、规范的方式进行接线,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主干网架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同时促进电网的进一步发展。按照相应的规划要求, 对新建的主干线、环网柜的土建等进行处理。

(2) 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对电网进行建设与改造, 同时需要进行相应的试点, 然后进行推广,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中低压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在选择器材及设备的过程中, 需要结合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 选择优质、节能、安全可靠的产品, 尤其是免维修的产品更是首选目标。

(3) 通过10k V线路的环网化与绝缘化对重点区域进行处理, 根据条件先易后难对其他区域进行处理, 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需要逐步推进10k V线路的环网化。

(4) 积极发展10k V的公用线路, 对专线建设进行严格限制,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主干线路的利用率。对于安装容量较大的用户以及对安全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户, 在10k V专线上需要进行严格限制。

(5) 在对农村电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在区域电网规划的指导下, 在总体规划中纳入各镇、街, 在一定程度上使各镇、街成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2.4 网络结构的选择

在选择城镇中压配电网络结构方式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考虑用电负荷的重要程度。通常选择手拉手模式进行供电, 为了适应N-1的安全准则,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实现环网布置和开环运行。

3 设备选型

3.1 选型要求

对于中低压配电网来说, 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 按照长期规划一次选定主干线路的导线截面, 导线正常运行需要以经济电流的方式进行运行, 中低压电网的导线规格不宜过多。

在农村配电网主干线导线截面方面, 中压、低压需要选用铝芯分别为185~240mm2和70~95mm2, 同时确保零线与相线的截面的一致性, 并且进行多点重复接地。对于每条10k V的线路需要设置若干分段开关, 同时将线路分为3、4段,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缩小线路施工、检修, 以及事故停电的范围。在城镇地区低压导线主要用120mm2, 城镇和农村负荷密度较高地区主要用95mm2的导线, 农村地区主要用70mm2的导线。

3.2 选用变压器的原则及规划

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选用配电变压器,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低压线路的损耗, 选择容量需要以现有的负荷为基础, 同时预留适当的裕度。

对农村配电变压器进行处理的方式主要包括选用杆架式和室内式两种。对于一些特殊地区, 受场所的制约和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建设配电室,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用杆架式;对于容量在315k VA以上的配电变压器选用室内式。以自然村为主对农村综合变进行布点, 1台农村综合变的供电范围通常情况下控制在40~50户, 如果自然村的规模超过50户需要适当增加布点。在农村, 由于具有较大的分散性, 这时可以选用50、80k VA小容量变压器进行供电。

4 对新农村电网建设的规划建议

(1) 通过适当增加220k V、110k V变电站布点的数量, 进而为下级电网发展奠定基础。 (2) 发挥220k V变电站的10k V容量,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变电容量重复建设, 同时减少变压的层次。 (3) 为了降低线路损耗, 对10k V线路的供电半径进行合理控制。 (4) 加大城网建设力度的同时, 需要加强农网的建设。 (5) 对现有的35k V电网进行充分利用, 对35k V电网的发展进行严格控制, 不对35k V公用变进行新的布点。 (6) 对于电网建设项目所对应的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走廊土地资源, 政府需要推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进而加大对规划的控制力度。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网发展规划需要与城镇规划保持一致。在对农网进行规划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 一方面考虑超前性, 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农电系统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将会面临许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 我们要充分地分析和判断农电系统的现状, 以及发展目标和任务,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网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农网规划建设进行探讨, 进而为新农村的电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潘毅和.浅谈农村电网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的选型与安装维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2) .

[2]陈晓刚.分析农村电网低电压的综合治理措施[J].价值工程, 2013 (14) .

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第5篇

目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整体而言成效是明显的,但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种种差异,这些差异而恰恰是这些差异,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不容乐观。

1.1农业执法装备落后。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地方农业执法几乎是无装备,条件稍好的有辆车,有台相机,有台电脑,条件差的是一个单位几个人,一个执法证和几十种执法文书,下乡无车辆,一身便装,有的连电脑也没有,更不用说检测仪器和勘探设备这类高档仪器,提取一个需要检验的物证需要送几百公里外才能检测,执法成本非常高。

1.2农业执法人员无标识。

国家整顿着装后,农业部门只保留了植物检疫着装以后,而还有众多的在农业一线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没有着装,一身素装有失执法队伍的严肃性和威严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着装被取消后,老百姓和农资经营者误认为取消着装就是不能搞执法了,或者是违反了农业法律法规也不算是违法,更有甚者,当执法人员履行职务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时当事人竟说:“你们连服装都没有,我不知道你们是真执法的还是假执法的,这个证件是假证还很难说,我只认服装,没有着服装就别在这里执法。”老百姓普遍存在着只认大盖帽,不认“证”的糊涂意识。由此可见,一个执法机构还不如一个企业,现在一些规模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统一工作服,给出人一种严谨有序的认同感。

1.3农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过去的农业主要是技服务,技术人才不少,现在搞农业执法就有了一个业务不对口问题,农业执法人员都是从各个农业服务单位中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的,全是半路出家行政,工作起来确实有许多困难,非法律专业人员多,在法制健全的时代从事执法工作,没有较高的法制功底是很难胜任的。再者,执法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不出证办案,大搞“人情案”也存在,由于执法水平低,从而使农业部门的执法权威难以树立起来。因此,要想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业部门宣传自身的职能不到位,向群众宣传不够,导致老百姓误以为农业部门就是技术推广任务职能的普遍存在。二是农业部门自身对职能认识不够,重技术推广轻执法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把两者很好地兼顾起来。三是受经费自然因素等的制约,导致农业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有效向社会宣传群众对农业法法规的知晓率不高,造成一些人违反了法也不知。

1.5农业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导致本部门的权利被别的部门蚕食

农业立法比较多,与其它执法部门交叉的也很多,由于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的有些条款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比如:种子、农药广告的审查职能由农业部门负责,而擅自发布广告虽然违法但处罚权在工商,而不在农业,这个“审批权”又有什么意义。再如:《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对“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内容不符的”可以罚款处理;但是一些有效成分极低的或者说基本无养分的肥料也只是罚款了事,经销商仍然可以卖掉,那么吃亏的只有老百姓,为什么就不能将其没收销毁呢?总之农业方面立法不少,但强有力的不多,很多地方与现行体制极不适应。

2、解决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重要,管理权和责任更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农业主管部门行使主管权,同时也必须负担相应的责任,假如不履行就是一种失职,而失职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而要使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正当履行职能,上级农业主管部门就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升农业内部的服务功能,帮助下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此来保障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和维护社会的公平。

2.1集中财力武装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农业执法监督能力 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新工作,据了解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部门都存在着装备落后现象,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一是建议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每年调拨一些资金解决下面农业执法装备问题,重点解决执法交通工具、信息、勘验取证设备,以市为基础建立一个能独立具备农产品,种子、农药、肥料检测能

力的实验室,以此来提高执法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监管能力。二是要象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一样,统一执法车辆的外观标识,统一执法人员的着装,达到执法标识明显,执法队伍严谨有序。

2.2加强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执法者的基本素质 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都是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抽调的技术干部,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农业行政执法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建议省级农业部门拿出一定的经费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轮训,请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专家来授课,争取培训出一批农业执法工作骨干;再就是可以从高校选拨一批法律专业的学生充实到农业执法队伍中,或者通过公开招聘,使掌握法律专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执法队伍中去。同时要保持执法队伍的稳定性,执法工作骨干不能随意调换岗位,严禁不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总之,高素质的执法人员是增强农业执法能力树立农业部门服务“三农”好形象的需要,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应作为重点加以解决。

2.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执法工作氛围 宣传是营造工作环境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宣传教育活动。一是要抓好对领导的宣传,重点是向各级领导宣传农业部门的职能,宣传农业执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重要性,使领导对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程序、工作的重点性有更加深刻所了解,争取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抓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宣传与合作,使部门之间都能了解农业的工作职能,支持农业执法工作。三是要抓好向社会的宣传,要面向群众,面向农资经营单位,通过上报工作信息,科技下乡、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把农业法律法规和农业热源工作宣传出去,并结合“五五”普法教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得到各阶层对农业执法的理解与支持。

2.4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做到廉洁执法,高效执法 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好坏,大部分取决定于有没有一支素质高的执法队伍,要建立一支清政廉洁,工作过硬,思想过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法队伍,就必须从人员的选拨、培养等方面着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执法队伍素质。一是要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核和持证上岗;二是规范执法队伍,杜绝合同工、临时工从事农业执法工作;三是农业行政机关招聘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序、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录取;四是要严格按照权与责的关系来要求执法人员,严格管理,深化监督。对一些滥用职权、执法违法徇私枉法的执法人员,要坚决依法处理,决不能由于少数人而影响到整个执法队伍的形象。

2. 5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 执法责任制,就是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确定负责实施的行政机关,明确执法责任,以解决执法中责任不清或不作为的问题,促进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和提高执法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执法岗位,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考核制度和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制,形成一整套执法绩效评估和奖励制度,并根据制定的制度去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一是必须明确划分行政执法机关的职权,把执法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及执法人员;二是将执法任务、执法标准和执法程序具体化,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使依法行政经常化、规范化;三是建立健全以部门领导承担责任为核心的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廉政勤政制度、执法人员考核奖励制度,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到位,目标措施到位,保证措施到位。

2.6完善农业法制法规,增强法制法规在现实操作中的适应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农业法律法规有的不再适应现行体制的发展要求,这就有必要从事农业法律研究工作的专家向有关立法机关提出修改完善,以便增强农业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总之,农业行政执法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工作,虽然近些年来我们在农业行政执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些我们各级领导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和解决农业执法中所遇到的难题,为农业执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共同为农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关于农业执法过程中在法律适用、文书制作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孙中远

http:// 北海农业信息网 2009.9.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处理假农药、劣质农药、过期报废农药、禁用农药、废弃农药包装和其他含农药的废弃物,必须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对违规被没收的农药,没收后作如果处理,是自行处理还是协同有关部门一起进行处理,具体履行怎样的手续,没有明确规定。

二、《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要限期改进。对质量连续不合格的产品,肥料登记证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但对于违规被查处的肥料产品进行如何处理(如:没收或退回厂家等),没有明确规定;没有责令停止销售、进行查封或作其它处理等处罚规定;使得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对被查处的肥料产品处理方式缺少法律法规依据;往往只能将违规当事人罚了款了事。

三、农药使用对环境影响问题。农药(如除草剂)使用对可能发生的药害,漂移危害和其使用对邻近那些敏感作物会造成药害,需要多大安全界或距离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施药人没有约束规定。随着人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在广大农村,不慎施药造成邻近作物受害的纠纷案件日益增多,而又由于缺少明确的施用规定,至使在处理类似纠纷案件时,执法人员缺少必要法律法规依据,很难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只能进行调解。

四、证据先行登记保存难以现场实施的缺陷。在日常的农业执法检查中,执法人员往往事先并不清楚当事人是否存在违法行为,更不清楚违法行为所涉及的相关证据是否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农业行政处罚机关负责人又不太可能带队在现场检查,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更不可能带到检查现场。因此,当发生上述紧急情况,执法人员往往处于既要赶回机关办公地依法履行报批和盖章程序,又要立即对物品就地(异地)保存的两难处境,从而逼迫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盖有农业行政处罚机关印章的空白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一旦发现上述紧急情况,立即制作并送达事先盖章的《证据登记保存清单》,回机关后再“补办”报批手续的变通办法。这样从表面上既达到了先行登记保存的目的,又可应付上级进行案卷评查;但用这样的变通办法取得的证据是违反法定程序的,是经不起听证会和行政诉讼法庭质证的。

浅议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第6篇

摘 要 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复杂多样,但对其进行精确的统计又直接关系到正确农业政策的制定及国民经济的安全。全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进行较为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建立健全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提高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关键词 农业统计 问题 策略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近年非常注重三农工作,政府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时,越来越多地依赖农业统计的基础数据,而且我国加入WTO后很多农业数据也需要在国际间进行对比和分析。因此做好农业统计工作,对于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农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三农”进行正确、及时的调查、统计、分析,是农业政策指定的基础。我国现行的农业统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统计指标设置上没有反映现代农业前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方面的指标。传统上的农业统计只统计播种面积、农业收成、畜牧业存栏头数、劳动力等计划经济制度保留的生产指标。但随着农村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上的统计指标无法反应农业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性,如对农业经营情况、环境污染情况、绿色生态农业未进行统计,以及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他们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情况也未获得统计。另外传统上的统计也没有关注到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化等反映现代农业新趋势的指标。

2.基础数据统计制度机械,方法落后。首先,调查统计方法单一。由于农业统计面广、区域大,因此它不可能像工业统计那样面面俱到,因此现行的农业统计多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但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巨大,传统的抽样调查、全面调查不足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用的少,导致基础数据统计不科学。其次,农产品多,种植区域广,而且受地理位置因素影响较大,这导致标准多、品种多、变化快,因此套用传统上的指标解释很难做到统一统计标准。不同调查人员、不同部门对数据的理解不一样,调查、分析方法不一样,导致数据差异较大。再次,将农产品进行价值化存在不科学的地方。以《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为例》,其中有多项涉及到农业价值化问题,如“农村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间消耗及增加值”“农村市场与物价”“产品进出口”“农产品成本与收益”“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等。在价值核定时,各个地区简单、机械的用全省的农产品价格替代各地市或各县区的农产品价格,这就不能真实的反应各地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因为农产品价格随市场波动较大,不同地域间鲜活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

3.农业统计人员数量少、素质不高。我国统计人员呈“倒三角”型的,越是基层,专业从事调查的人员越少。据估计进行农业统计的人员80%为政府部门的兼职人员。于此同时,县级及以上有正式的统计机构,他们不从事最基础的调查工作,只能对下面报上来的数据进行核实、加工,甚至编造报表。同时,基层调查人员对现代化的统计工具运用不多,这对数据的精确性、及时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改进当前农业统计方法的建议

(一)进行较为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

面积调查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方法,而且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数据的可靠性已被证明,是一种成熟的方法。但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田面积面临两方面的挑战:农村城镇化导致大量农田被占据,农民进城导致农村优质良田被荒芜。尽管我国一直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且粮食产量也处于较为稳定状态,但是农村种植面积不断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进行全面的面积调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旦耕地面积调查完成,那么各地区的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也可以基本确定,因为耕地面积具有相对确定性,通过抽样调查统计,或根据历史经验,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各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特别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物,如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这样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传统的难以分品种的,或不需要统计的品种的播种面积数得到确定。同时传统的以村为起点,逐级层层汇总上报的播种面积统计调查方法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二)建立健全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统计方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涉及面广,统计指标多,复杂。对此,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建立健全的农业统计指标体系:(1)精简统计指标,把统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上来。现行的农业统计指标,强调对农林牧副渔有关的数据统计,数据量大,加重了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而有些统计指标对于基层农业分析的意义并不大,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完全可以弃用。又如农村组织和从业人员情况、耕地面积情况等可以隔年或更多进行调查统计等。对此,国家统计局要建立农业统计核心指标体系,各省、市、县区则围绕核心指标体系,建立各自的地方农业产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特色农业专项统计指标体系、现代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等。因为我够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农林牧副渔情况相差较大,统计指标本身具有多样化,通过建立各地区的特色指标体系,既反映农村基本情况和生产成果,又反映农业再生产条件过程和农村经济效益以及反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情况。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针对及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农产品市场化、新农村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进行重点调查和统计。(2)采用简捷、灵活的非全面调查方法或利用现有经常性统计调查和部门统计资料等多种统计方法。我国农村人口近8亿,农村面广、分散、农户家庭经营,但同时又在想农业专业化合作方向靠近,针对这种变化较快的趋势,应大力开展抽样调查,以便及时取得准确的农业统计数据。同时,针对农业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取重点调查,分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高基层统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我国的农业统计工作队伍呈倒三角性,即越是基层专职统计人员越少,信息化能力越低。但是,决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最基层,因此以信息化手段为契机,提高基层统计队伍的统计素质至关重要。农村的网络已经在逐步推广和应用阶段,而农村事业的发展需要统计人员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工具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领导决策服务,因此需要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首先,数据的采集、分析、上传由专人负责,而且该人应获得县级及以上机构颁发的证书。对此要制定一个长期有效的培训计划,培养一些即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应用的人员从事网络统计工作或兼职。其次,加强对数据统计的监督和管理。实践表明我国的统计数据中掺杂很多“水分”,要杜绝水分的存在就必须从基层做起,对此就要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管理。因此,提高农民本身的统计素质,让农民来监督统计数据应非常有效。我国的农业统计以组为单位,相对来说每个家庭的农业数据比较透明,以组为方式进行数据公开,任何人可以据此通过网络查询最终上报的数据与实际数据是否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朱苓.加强农业统计改革促进新时期农业发展.中国信息报.2008.8.29.

农民农业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7篇

1 农民农业创业的意义

农业创业是指人们在农业领域内进行投资, 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运输、服务等活动的过程[4]。如专业户承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承包鱼塘和猪场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多种经营以及创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

1.1 实现农民人生价值

谋求生存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创业者最主要的原动力[5]。人, 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 还有更为重要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如需要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需要人们的尊重和友谊, 需要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据调查, 99.36%的创业者是为了致富而选择进行创业;其次, 55.31%的创业者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48.94%的创业者是为了发挥其自身的特长。只有为充分体现人生价值而创业, 农民创业才能大有作为, 才能永无止境。

1.2 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和谐

鼓励和扶持创业者创办各种经济实体, 既能实现自我就业, 又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内创业, 对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快速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缩短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6]。

1.3 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人们眼界开阔、能力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各方面条件的变化, 不少农民有了更高的追求, 他们不甘心维持现状, 不愿一辈子以传统方式务农或务工, 从而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之路, 创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7]。

2 农民农业创业的有利条件

2.1 创业资金原始积累

2006年我国开始新农村建设后, 实施了“四减免”、“四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 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种粮补贴等, 几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2年2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主任陈锡文发布,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977元。虽然水平不高, 且农民手中的资金还远远不足, 但创业的资金条件已远远好于从前。

2.2 优惠的政策支持

随着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8];为解决农民创业的贷款难等问题, 国家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 如农业银行为创业农民新设了小额贷款项目;为提高农民创业能力, 增强创业意识, 阳光工程培训为创业农民提供了免费培训;各地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也推出了许多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 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农民创业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 农民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

2.3 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电力、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 使农村的公共交通条件、信息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为农民创业提供了方便的交通网络和信息条件[9]。

2.4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现代农业建设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因此现代农业建设必然为农民农业创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是工业反哺农业, 工业化的经营理念导入农业领域, 农业创业者必然会有所作为;二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管理过程数字化、新的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等促使农业创业者大有可为;三是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产销一体化激发农业创业者敢于作为。

3 农民农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创业的思想障碍

以下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农民创业意识不强。一是农民受落后的小农生产意识影响。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经历时间长, 现阶段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封闭保守, 不思进取, 小富即安, 不少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 羡慕他人创业致富, 而自卑于自己的命运和无能。其实, 国家鼓励农民致富、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 对农民都是平等的, 农民如果不能把这些富民政策变为自己的行动, 将永远无法获得当今社会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是农民对创业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 不能开办企业;认为自己的年龄偏大或偏小, 不宜创办企业;认为自己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 不能进行创业, 这些认识偏差阻碍了农民创业。

3.2 农民创业能力不强

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等表现均不强。创业有风险, 农民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 据笔者在农民创业培训中对250名农民创业者的调查统计, 结果显示:小学文化占15.6%, 初中文化占60%, 高中文化占16.4%, 中专文化占5.2%, 大专文化占2.8%, 说明参加培训的创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多数为初中文化程度, 专业素质差, 经过专业培养的中专和大专学历仅占8%。参加创业培训农民250名, 虽创业愿望较强, 学习的积极性也高, 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 对国家惠农政策、如何选择农业创业项目、如何制定创业计划及规避创业风险等难以理解和掌握, 从而影响农业创业的实施。

3.3 农业创业者识别和规避风险能力差

农业是个弱势产业, 农产品生产中出现旱灾、涝灾、虫灾、病害均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这是自然风险;农产品生产遇上好年景, 却不一定赶上好行情, 这是市场风险;农业创业中还存在创业机会的识别风险、融资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农民由于综合素质较低, 社会交往有限, 难以获取识别有效的创业和市场变动等信息, 因此规避风险的能力差, 导致农业创业的风险较高。

3.4 农业创业融资困难

农业创业者除了要有经营头脑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创业资金。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但水平不高, 农民手中的资金还远远不足以创业, 创业资金缺口较大。融资困难表现:一是民间融资数量小且成本高;二是农村合作社由于种种原因, 支持有限;三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门槛高且贷款手续复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 农民创业者将会举步维艰。

4 对策

4.1 营造优良的创业环境, 激励农民农业创业

一是政府要提高对农业创业的认识, 把农民农业创业当作解决三农的首要问题来抓,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 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对符合要求的农业创业者从贷款额度、还款时间上放宽限制, 帮助农业创业者解决融资难题;三是建立农民创业基金, 对农业创业实行无息或低息贷款, 且在开发性资金的使用方面, 政府应向农业创业倾斜, 激励广大农民积极创业;四是全面落实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 农民创业者在税收、土地征用、创业咨询、工商注册等方面优先得到支持和补贴, 扶持农民创业。

4.2 降低农民农业创业风险

一是通过培训让农民树立起农业创业风险意识, 用足优惠的农业政策资源, 学会规避风险;二是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专业合作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 节约交易成本, 提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经济效益;三是政府要加大农作物保险、能繁母猪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 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 以提高农民农业创业抗风险能力。

4.3 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 农户超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小农生产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开展农业规模化种养的农业创业者来说, 用地是一个较大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因此大力宣传中央关于土地流转政策的意义, 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意识, 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好处, 积极支持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不断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 大力发展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法规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将零散、闲置的农田和有开发价值的山地集中起来, 以适当的租金, 承包给农民创业者, 帮助农民在农田和山地上进行创业。

4.4 切实做好农民农业创业免费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农业创业能力

充分利用农业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 免费开展农民创业培训。一是组建一支教学及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队伍。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特色设置专业, 制订教学计划, 培训内容重点放在识别创业机遇、选择农业创业项目、制定创业计划、风险的识别和规避以及农业专业技术等方面, 以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二是分层次开展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民进行引导性创业培训, 鼓励和扶持农民创业;对已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农民进行发展性创业培训, 帮助创业者将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农民创业跟踪服务工作。对参加培训的创业农民要建立完整档案, 通过电话解答和教师上门指导等方式, 长期与创业农民保持联系, 通过定期走访, 及时帮助创业农民解决在创业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增强农民农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10,11,12]。

参考文献

[1]吉文林.开始你的农业创业——农业创业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鄢毅平.现代农民创业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0.

[3]汪浩, 吴连翠.农民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安徽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 2011 (5) :121-124.

[4]吴易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困境与对策——基于湖南省24县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调查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7) :156-159.

[5]赵西华, 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 2006 (1) :217-222.

[6]胡继红.湖北省农民创业现状及促进农民创业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8) :11273-11274.

[7]付文杰.开展农村创业活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0) :9749-9750.

[8]叶淑英.促进农民创业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7) :165-167.

[9]罗贤栋.促进江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对策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1) :132-133.

[10]林臻毅, 陈武荣.福建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 :10-14.

[11]何伟.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创业现状研究——以湖北省宜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22 (12) :95-97.

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8篇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教育中心, 是现代工业与第三产业较为集中的地方,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规划是多目标的, 既要生态, 又要文化, 既要效率, 又要景观, 既利于经济发展, 又利于生活提高, 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龙头”。

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编制滞后于建设, 与实施可能性脱节

规划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 使预定目标, 得以实现。城市规划是“龙头”, 是建设的依据, 规划应该超前, 但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 规划的编制显然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出现滞后现象。

规划设计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城市空间环境质量, 追求物质空间结构理想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缺憾。加之有的规划编制单位不能深入实际, 具体了解中小城市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编制, 以至造成编制的规划和实施可能相脱节。在近几年的规划管理中, 某些地块内的零星建设也将受到严格控制, 但随着近两年的“开发区热和房地产热”及政府的经济状况拮据, 村庄的搬迁不能及时地实施, 造成农民大规模违规建房而无法控制, 以致今后村庄搬迁无望, 只能调整规划。这固然有规划管理部门控制不力的问题, 但规划编制时没有考虑到城市的经济现状和实施的可能性, 也是原因之一。

1.2 城市土地资源垄断措施不力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 是城市建设的平台, 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近年来, 由于县级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 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城乡结合部, 工业开发区周边及新校园周围的一些村、社区大量土地被征用, 不少企业在此安家落户, 谋求发展。另外还有大量经营性建设用地走向市场和农村进城读书人员增加, 都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城, 同时, 由于政府长期以来缺少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一级土地市场的刚性约束手段, 一些居民为了增加收入, 利用区域优势, 以要求解决自己居住问题为由, 纷纷抢占地皮、乱搭、扩建、乱建房屋、私买私卖、牟取暴利, 还有些村民甚至把分到户的土地随意高价出卖, 扰乱了土地市场, 也给规划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1.3 规划管理技术手段不具体, 缺乏控制机制

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总体规划是对城市的宏观控制, 而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因为县级城市规划经费紧张的原因而存在编制上的不足, 致使规划管理部门无法将其作为管理的依据。加之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 地方性新的《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也都没有出台, 因此就没有过硬的技术手段对建设项目进行控制。正因为规划管理手段和实际的城市建设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所以当面对建设项目与地区总体规划性质不完全相符时, 规划管理部门就掌握了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合理的方面在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 克服规划方案适应性不强的弱点, 充分运用规划管理权力, 保持较大的适应性。但另一方面, 正由于外界认为规划管理部门拥有很大权力, 所以当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法规不符而否决或要求修改建设方案时, 所有的外来矛盾和压力都集中在规划管理部门, 规划部门处在既要维护公共利益又要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两种选择之中, 面对上下左右的的压力, 规划管理部门往往最终会接受一个妥协方案, 导致建设方案与原有规划的偏离。这种消极影响导致了执行规划的随意性, 助长了忽视城市规划, 建设者不遵从规划的倾向。

1.4 规划决策不够科学民主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政府的职责, 城市规划行政作为一项政府职能, 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大系统中, 无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决策, 还是整个建设项目的微观决策, 大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环境保护, 小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日照、绿地布局和公建设施, 无一不涉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控制“非公共性”利益主体的外部不经济行为, 体现空间资源使用的“公开, 公平和公正”。因此, 政府对于城市规划的决策, 常常涉及多因素、多结构、多种关系的综合性决策, 仅凭领导者个人的才能、经验和智慧或对城市建设的良好愿望进行决策, 是难以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县级城市由于规模相对较小, 有的地方领导规划法制意识淡薄, “长官意志”作祟, 喜欢“拍脑袋”决策, 随意改变规划, 特别是对招商引资的项目, 为了能够挽留住外商, 尽量满足外商的要求, 使其投资, 有时不惜改变规划布局, 以致使已制定的规划而成为废纸, 出现劳民伤财现象。

1.5 行政管理体制及规划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县级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基本上都设在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由其规划科, 村镇科等部门执行, 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规划管理机构, 也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事业编制也仅为了几个人, 隶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不具有行政法人职能, 工作开展难以深入提高。同时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均由建设部门一家统管, 建与管合一, 缺乏制约, 导致了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一些矛盾。主要反映在: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轻管理, 重盖楼、轻环境, 重主体、轻配套, 重硬件、轻软件, 出现建设不是围绕规划转而是规划围绕建设转的局面, 践踏了规划的“龙头”作用和严肃性。

2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思考

城市规划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 其实际运作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互协调, 为使城市规划能真正对城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有必要对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加以完善和提高, 求实创新[2]。

2.1 加强和完善规划编制工作与实施相结合

人们常说规划是“龙头”, 规划编制方法不改进, 编制水平不提高, 规划管理就如无源之水。因此, 改进规划管理实施机制, 首先必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建立为规划能够实施而编制规划的思想, 规划编制部门应加强信息的沟通, 广泛收集资料, 与计划, 财政部门紧密配合, 充分掌握上层规划的内容及编制动向,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进行城市规划实施的最切实依据。而总体规划着重于加强城市战略研究, 解决涉及全局性的发展方向, 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 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可实施性, 规划编制单位应深入实际, 现场踏勘, 对规划的每一个重点地块都要充分了解, 掌握信息, 为规划的可实施性进行充分论证, 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 从而确定地块的规划用地性质, 为今后的规划能够顺利实施打下基础。

2.2 强化措施, 规范村民住宅用地

城市土地是城市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第一资源, 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受城市土地的制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规划蓝图的实现, 因此, 为了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 必须加大城市土地管理的力度。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放开二、三级土地市场, 对用地行为及土地交易实行扎口管理, 同时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使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对城区的闲置土地和“退城进郊”置换的土地, 实行储备管理, 纳入地方土地储备库, 统一经营。

对于被征地、拆迁及城郊想利用区位优势进行建设的农民, 可以按照村庄布点规划, 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方式加以引导进行按规划建设。一是划定建设范围。对城郊结合部及城市规划控制区内的村庄,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分类指导、适度集中”的原则, 综合考虑,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划定村民住宅建设范围。二是制定具休标准。建设选址应选择区位优势大、集聚程度较高、有一定基础设施且利于多个村组集聚的中心村或组。新建的村民集居区应以多层建筑为主, 严格控制低密度, 低层住宅。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集居区内建设, 同时对原居住地进行严格的建设控制, 杜绝违章建设的产生。

2.3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强化规划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具体管理方法的改进对于推动规划的实施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管理的手段可以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过科学决策的行政手段, 也可以是运用经济手段和物质技术手段, 同时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向公众传播信息, 规范管理。例如, 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建设时, 在符合规划设计条件以外为公众提供公共使用空间或设施, 经批准就可以允许适当提高容积率, 用提高容积率作为规划管理手段的奖励方式, 这就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一种调控方法。

其次利用现代的先进网络技术, 加大规划宣传力度, 公布规划信息, 使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有助于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社会对规划管理的支持和协作。另外, 通过公众参与, 可以克服规划管理中出现的片面性, 消除过分拖延和不适宜的折衷。规划的制订、实施过程民主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尊重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 有了公众参与的这种决策、监督机制将促进城市规划借助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既定的规划目标。

2.4 构建规划决策机制, 建立完善规划委员会制度

规划管理决策是城市建设的中心环节, 关系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重要的活动, 在当前工业、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 为解决规划实施及管理中的问题, 避免规划编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及“拍脑袋”决策等现象, 就必须构建规划的决策机制, 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建立规划委员会, 可以进一步提高政府综合科学决策水平, 创新规划理念, 加强对规划建设的领导, 同时它也可以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 统筹空间资源, 完善功能布局, 有效决策各项建设, 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则是政府重大规划决策咨询机构, 对各类重大决策、规划方案和专项规划提供前期咨询。本着科学合理、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进发展的原则, 从各个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探讨发展思路, 为规划委员会审批重要规划做出重大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2.5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城乡规划职能越来越突出的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城市空间资源和社会事务等各方面的有力手段, 城市规划及管理水平越来越突出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4]。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 是龙头, 是建设的依据, 是关键, 规划与建设一家, 将导致权威性与法律约束性不够, 规划管理执行不严。因此为了加强规划的管理, 应理顺当前的规划管理体制, 成立单独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 纳入政府系列, 统一行使规划管理权, 以便更好的为城乡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发挥区域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 根据城乡规划管理需要, 配备相应的专业队伍, 把城乡规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切实予以保证。

3结束语

创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是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 是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要求。县级城市虽然规模较小, 但问题较多,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也要逐步完善, 新的体制可以保证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 从而更能顺利的推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摘要:规划管理则是为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而实施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县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暴露出许多问题, 因此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思考, 寻求解决对策, 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县城规划,管理体制,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明山.小城市规划管理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25) :67-68.

[2]杨秀珠.试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改革[J].城市规划, 2002, (8) :51-55.

[3]王玲慧.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整合与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村镇土地规划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9篇

通过多年来的调查和对村镇建设用地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认为目前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村镇建设规划起点不高, 执行规划缺乏严肃性,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 影响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村镇建设的发展。有的城镇虽有规划但起点不高, 有的则是不依规划随意性强, 造成了城镇建设一层皮、跨度大、基础设施难配套的现状。有许多村镇建成长条状, 沿公路两侧接“长龙”, 有的长达三、四公里之多, 不但影响交通安全, 而且造成了基础设施难配套, 污水、垃圾难处理, 更主要的是一些工业污水和废渣对基本农田产生污染, 妨碍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土地有偿使用运作不规范, 村镇建设资金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近几年, 一些乡镇搞村镇建设也想到了以地生财的路子, 但运作很不规范。一般是由乡镇财政出资, 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把土地征用过来, 然后再租赁给建设者。由于招商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出租土地的价格都比较低, 造成政府土地收益率低, 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缺乏资金, 形成风尘土飞扬, 雨天路上水汪汪, 夜晚不见路灯亮的凄惨景象, 村镇建设搞的无声无色。

1.3政府对加快村镇建设的用地管理政策不够明确。村镇建设涉及面较广, 各级政府应制定村镇建设用地的优惠性政策。目前这项工作明显滞后于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有的地方尚未制定这方面政策, 有的虽已制定了相关政策但不够具体、明确, 操作中弹性太大, 过于务虚。这使的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起不鼓励作用, 影响了村镇建设的进程。

2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 要认真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村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 我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骊策:

2.1高起点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为村镇协调发展打好基础。要搞好村镇建设, 关键是高起点做好小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中, 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 合理确定人口规模, 既要坚持建设标准, 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应有效地作到“三个集中”, 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企业向小区集中。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要做好县城城镇体系规划, 明确村镇发展重点, 合理确定空间布局。二是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合理确定村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划。三是高水平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在规划中对农民建住宅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集镇独门独院的居民建筑模式, 搞好住宅小区规划, 注重城市化、社会化, 提供统建联建, 向公寓式多层住宅拓展,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2.2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活用好闲置和低效利用存量土地, 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有较大的作用,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落实土地储备政策, 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 由于信息不灵, 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 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 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按照省政府《土地储备办法》对城镇范围内的无主地、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调整出的原国有划拨土地,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又无力继续开发和不具备转让条件的土地, 因实施城镇规划和土地整理政府全收购的土地;依法收回的荒芜、闲置的国有土地等, 实施收购储备, 定期发布储备土地信息, 供用地单位选择。通过储备中心调剂, 促进和加快闲置土地的盘活, 同时也可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第二, 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小 (园) 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 原行政划拨土地, 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 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 原址企业可以转让, 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 补交的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 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三是对利用闲散土地的, 按征用非耕地收缴税费。同时, 根据用地项目性质、用地年期, 可以进行划拨和出让、出租方式供地, 政府收益给予适当优惠。四是鼓励进行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供地的出让金应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涉及拆迁安置, 用地指标优先给予安排。四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 允许乡镇村办集体企业用地、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性用地、民营和联户企业用地、私人住宅用地流转, 其流转范围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2.3加大村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力度, 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城市化建设, 关键是资金。村镇投资的主要渠道应该是乡镇、民营企业的积累, 但是在目前的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下, 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 提高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和租赁国有土地的比例, 增加政府土地收益, 为村镇建设筹措资金仍是主要选择。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2.3.1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在实现村镇规划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要严格控制在市、县政府手中,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转让、非法交易。政府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和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 有计划地调节土地供应量, 保持适度的土地出让、租赁规模, 从而使城镇出让地价总水平持在较高的价位。

2.3.2规范土地出让行为, 合理确定基准地价。政府要制定土地征用、土地交易、地价管理、有偿使用和出让金使用管理一系列规范政策, 建立以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城镇地价评估体系。

2.3.3政府要加大村镇建设中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 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 使原来一些地价不高的城镇恢复土地应有的价位。严格实行土地证年检制度, 结合村镇二、三级市场的清理整顿, 在规范土地一级市场的同时, 严厉打击土地隐形市场, 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从而促使村镇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2.4积极为村镇建设解决用地计划不足的矛盾。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非农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 在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情况下, 对村镇建设用地要适当倾斜;其次, 充分利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用于村镇建设;再次, 积极推行原非农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办法, 将已闲置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经有批准权的部门批准后, 有计划地复垦为耕地, 复垦后新增耕地面积被确认后, 可用于置换村镇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3结束语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法律、法规, 认真地调查研究, 积极开拓小城建设用地管理的新思路, 真正把村镇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新型的县、乡“两面三刀”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的基本国情的选择对加快城市化进程, 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搞好村镇建设用地管理的方法和思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村镇,土地,规划

参考文献

[1]刘允洲.制度创新之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实践与理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08.

农业规划存在问题 第10篇

一、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村庄规划已得到各界的重视, 并把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实际工作中, 村庄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

(一) 村庄规划不全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 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 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而不是单纯的村庄建设。实践证明, 一些小康明星村和示范村在规划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把村庄建设、生态环境、产业、文化社会事业一并纳入村庄整体规划, 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融到一起, 规划全面, 凸显出整体效应, 因而, 这些村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充分显现出来。但也有些村庄规划不全面, 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基础设施不配套, 村民生计解决不了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 村庄规划地域特色不突出

多数村庄规划没有延续原有村庄的传统空间, 导致村庄规划缺乏特色。由于村庄规划往往收费较低, 很难保证设计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 相当多的村庄规划设计周期短, 规划和住宅设计缺乏特色, 整体布局、户型结构千篇一律, 失去了乡土文化的特色, 造成千村一面, 城乡一貌。这不仅从空间上破坏了原有的村庄特色, 也对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产生误导。

(三) 村庄规划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般情况下, 规划新建的农村社区或中心村是在原有村庄或周边就近建设, 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多年长成的高大树木, 自然形成的池塘以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祠堂、具有代表意义的民居等等。在村庄规划中, 由于缺乏对这些资源的调查和重视, 往往不注意给予保留和保护, 造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看, 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 观念落后, 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到位

近几年来, 在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背景下, 各级政府对村庄规划开始重视, 但不少地方还未将战略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的层面, 缺乏实质性的推进措施。而一些基层的乡镇和村委会更缺乏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导致无序建设严重。另外,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民对集中居住认可度不高, 绝大多数农民喜欢单门独院的居住方式, 这与村庄规划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资源的初衷不相协调。

(二) 资金缺乏, 对村庄规划支持不到位

一方面, 各级政府对村庄规划的投入较少, 造成规划资金缺乏;另一方面, 多数村庄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无力出资或不愿出资做规划。当前, 各地都尝试广泛调动社会力量, 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 政府财政的投资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投资渠道。近几年, 财政涉农投入逐年增多, 但这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这必然导致村庄规划整体水平不高。

(三) 技术薄弱, 对村庄规划研究不到位

由于村庄规划费用较低, 因此, 愿意从事村庄规划设计的队伍较少, 专业水平也相对较低。村庄规划缺乏专业人才, 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城市的规划单位和专业人士较多, 但其所关注的焦点在城市而不在农村。而且, 许多城市规划的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也与目前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偏差。

三、搞好村庄规划的思路与举措

(一) 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村庄规划要改善农民世代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 必然会与传统习惯势力发生矛盾。所以, 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 把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结合起来, 引导农民从旧传统、旧习俗中解放出来。要加大对村庄总体规划的宣传力度, 通过直观的效果展示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搞好村庄规划是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强化中心村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的必然要求, 从而为村庄规划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 以人为本, 环境优先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是村庄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和内在要求。村庄规划应始终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位。要尊重农村风土人情和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 努力使村庄规划符合当地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 符合农民的承受能力, 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规划”。要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保持原始的自然风貌, 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对乡村自然开放空间、乡村自然地理形态及其联系、乡村生态循环等因素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要素与村庄建设有机融合, 根据村庄不同情况合理布置绿化, 完善乡村生态网络。不推山, 不砍树, 不填塘, 尤其要对一些有独特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庄加强保护, 达到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

山东省栖霞市的国路夼村, 其村庄规划就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环境优先这一理念,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国路夼村是典型的山区村, 这里三面环山, 总面积10.1平方公里。耕地2250亩, 有90%零零碎碎分布在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上, 这里的大小山头总共有60多座, 8条深沟大夼, 最高海拔630m。就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山村, 村支部书记常建富带领村民成功地走出一条“靠山吃山, 吃山养山, 充分挖掘山区自然资源, 打造生态旅游区, 实现全村人共同富裕”的山区农村发展之路。该村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全国山、田、林、水、路综合治理百佳村”、“国家生态环保达标示范村”及“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等光荣称号。1991年底常建富上任后, 制定了一个“三三一五”规划, 即用3年的时间集中发展村办企业, 壮大和巩固集体经济, 为全面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在经济巩固发展的基础上, 用3年的时间, 重点绿化、开发荒山,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村民的人均经济收入;然后再用3年的时间重点治水、修路, 全面开展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建设, 在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力争将10.1平方公里的山区建成具有胶东农村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发展旅游产业;“一五”是经过15年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 使国路夼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村容村貌建设上都初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并跨入烟台市先进村前列。该村抓住“山”这一根本, 将林果业确立为主导产业, 并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其它相关产业, 走出了一条产业多元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在山、水、林、田、路等生态旅游区的基本要素具备后, 该村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专家到村里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众多的人工景点和景区相继建成, 与美丽的山、水、林、田、路、村一起被划入生态旅游观光范围之内, 从而在一个山区成功打造出一个生态旅游区。如今的国路夼生态旅游区, 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 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AA级生态旅游区 (见图1、图2) 。

(三) 城乡统筹, 融合发展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着眼区域, 以城镇体系总体规划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进行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比如对部分城郊村要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围。按照融入城市、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文明辐射的要求, 对这些村集中进行规划改造, 与城市发展管理相衔接。对于强村、大村, 要重点搞好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通过工业聚集、产业支撑、市场拉动和优惠提供农民公寓等形式, 吸引周边农民集中居住, 不断扩大中心村和集中居住点规模, 实现连片发展, 发挥规模效应。对人居环境较好的村, 要重点开展空心村改造和环境整治。立足当地实际, 逐步清理空心户、闲置宅,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统一规划建设一批田园化、生态化新村。对零星布局、人口减幅较大的弱小村, 要在不影响农民生活的前提下, 采取控制性规划和萎缩性管理, 逐步引导其向中心居住点靠拢, 条件成熟后实行整村搬迁。

山东龙口市南山集团就是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典范。南山集团原名前宋村, 改革开放以来, 他们本着“控制分配、增加积累、滚动发展、共同致富”的原则, 不断发展壮大, 行政域名统一为南山村。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 南山村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一座经济势力雄厚、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民新城。2008年, 南山集团总资产达316亿元, 综合实力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78位,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名第92位。村民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的转换, 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已彻底改变。截止到2008年, 该村通过实施“强弱联带”战略, 先后兼并周边隶属4个乡镇的36个经济欠发达村, 村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 走上了共同富裕路。南山村发展伊始就以规划为手段, 使山城企相融, 相得益彰。所谓的“山”, 是指南山集团的城镇化是与农村、农民紧密相连, 体现的是一个“农”字;这里的“城”是指南山村虽然在行政体制上不是城镇建制, 但它本着“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和“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的发展理念,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奋斗, 建立了现代化高水平的工业区、教育区、生活区、商贸区、旅游区。一座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民新城”迅速崛起。在这里, “山”成为南山城镇化的载体。山城企相融, 一方面使农村有了城市的现代设施和文明, 另一方面城镇有了乡村的田园风光, 环境优美, 生态协调, 山城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融为一体。南山的规划特色具体体现在:一是个体空间适度紧凑发展。南山村将分散的36个自然村整合为一个村, 祖祖辈辈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农民和外来打工者, 自然而然地步入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之中, 避免了污染、治安混乱、交通拥挤等“城市病”。二是整体空间集约发展。南山村总占地面积由原来的不足两平方公里发展到86平方公里, 山在城中, 城在山中, 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群体空间适度分散开敞发展。南山工业区、生活区、商贸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栉比鳞次, 错落有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融为一体 (见图3-5) 。

(四) 突出特色, 因地制宜

特色和个性是村庄规划建设的生命力。特色主要在三个方面, 即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特色。要根据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 结合民风民俗, 合理利用特殊地形, 体现乡土气息, 确定建筑风格及建筑群组合方式, 村庄建筑风格应整体协调统一, 注重特色空间的营造。为此, 要注重技术研究, 推进村庄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反对套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去指导村庄规划,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拒绝采用城市规划的技术和手段。所以, 政府应从统筹城乡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 引导城市规划机构和专业人员立足农村实际, 改善知识结构, 开展技术攻关, 研究制定村庄规划的技术规范, 指导具体的规划工作。

(五) 节约资源, 永续发展

村庄规划要体现集约型发展的原则。村庄的道路不宜太宽, 布局不要太散, 住宅面积要适宜, 农村的小广场不要追求气派。建筑用地除满足日照、通风、交通、安全等要求外, 还应注意集中建设, 以期节约用地、方便管理和统一配置基础设施。

(六) 严肃认真, 强化“四性”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措施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与建设现代农业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的技术革命。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为农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农业机械化过程将产生内生增长的良性循环效应,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其中包含农业机械化过程。从各国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途径,但共同点都要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农业机械化是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技术进步过程,农业机械化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新陈代谢过程。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农业机械化投资会引致知识的积累,农业机械投入与知识积累形成一种有形投入与内生增长相结合的复合资本品,又将加快技术进步的进程,技术进步又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投资的效益,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长期经济增长,提高竞争能力。

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2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丁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3、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4、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急剧降低。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要。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已正式实施。围绕该法,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度。从2000年开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转折期。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加。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除采取政府补贴、部分出资的政策扶持外,还可通过建立基金、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依法对农业机械作业继续执行免税政策,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作业实行一定补贴政策,以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农机经营主体的竞争力。

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选择有一定基础、区域经济明显的市(县),进行重点示范和扶持,提高农业机械装备和机械化水平。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通过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作用。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规定,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另一方面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国外先进农机企业到我国合资或独资办厂,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和农民收入提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农业经济系统出现增长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症结,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更好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力度,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朝阳县设施农业存在问题与对策 第12篇

一、全县设施农业存在的的问题

1. 农民技术知识缺乏,管理水平低。

全市“户均一个棚”工程的实施,将朝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带入了快车道。但是,新建小区农户严重缺乏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生产管理低下,严重阻碍了朝阳县设施农业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2. 设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朝阳县设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但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朝阳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与先进市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人员数量少。乡镇(场)农业综合服务站2005年事业单位改革前实有244人,改革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仅85人,每个农业站少则1~2人,多则仅3~4人。喀左县改革后实有农业技术人员130人,并且土地面积和农业人口总数远远小于朝阳县。二是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少,县乡两级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6人,占总人数的18.8%,其中乡镇(场)仅3人。三是职能弱化,职责不明。改革前各乡镇(场)农业站归乡镇(场)政府和县农经局双重管理,改革后乡镇(场)农业站归乡镇(场)政府管理,县农发局仅负责业务指导,造成了许多业务工作管理上下脱节、失控。各乡镇(场)农业站职责不明确,经常被抽做其他行政工作,无法完成设施农业等生产技术指导工作,严重地影响了设施农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挫伤了棚农的积极性。

3. 技术服务手段落后。

目前,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施陈旧,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仅有一辆普桑轿车,远远满足不了技术服务的需要。为适应全县设施生产大发展快发展,做好各项技术服务,急需改善办公环境,购置、更新办公设备。特别是乡镇农业站服务手段更需加强。

4. 缺少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由于没有专业批发市场,朝阳县设施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价格相对较低,以以色列189番茄为例:波罗赤镇南洼子、华家店村销售价格为每千克1.0~1.6元而且存在卖难;同期凌源市八里堡、喀左县北公营子果菜批发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千克1.4~2.0元;北票市庄头营子果菜批发市场销售价格为每千克1.6~2.2元不存在卖难,由此看出,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只有坚持规模生产,并建立起一定数量、一定规模、功能完善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设施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价格才能较高,才能实现设施农业高产出,为农民带来高效益。

二、发展设施农业对策

1. 加强技术培训,做到一户一个明白人。

为切实提高全县广大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力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从2010年开始,每年有计划的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大力培训棚农,每年培训农民5000~6000名,通过广泛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

2.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朝阳县是农业大县,设施农业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农业科技人员在设施农业经济中起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稳定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认真研究理顺乡镇(场)农业站管理体制,实行“条条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工作上由目前的乡镇政府管理变为由县农经局和乡镇共同管理,以县农经局业务工作管理为主,推动各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要采取技术承包等各种形式。为棚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要继续开展保护地“120”服务活动,真正做到随叫随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乡镇(场)农业站职能,实现就地就近指导。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喀左县有较为成功的做法,全县也可充分借鉴,推广县统一管理,向各乡镇农业站派驻技术人员的新模式。同时加大政策、资金等倾斜力度,促进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3. 改善技术服务手段,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设施农业技术指导工作,应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公条件和设施,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4. 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促进农产品销售。

上一篇:中小学的财务管理下一篇:羽毛球运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