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2024-07-10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精选10篇)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1篇

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对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正以迅猛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文字、图片、录音等信息展示方式, 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点的新技术带给人们全新视听感受, 能够更多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内容, 表达意义。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1 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相对传统学科来说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起步较晚, 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操作系统是别国的, 主流应用软件大部份是人家的, 连程序设计的语言也是以英语为主,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解释和引导, 极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甚至伤害民族自尊心。鉴于以上原因, 信息技术课不应该仅仅是技术的教学, 还要结合人文、历史以及情感教育。

(1)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认清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是信息素质养成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重要阶段,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因此, 在学习相关内容时, 要创设适应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与工业革命是密切相关的, 但翻开中国近现代史, 是一部内忧外患的苦难史, 是国都被外邦占领进入20世纪的屈辱史。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要让同学们了解历史, 面对现状, 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缩小与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 树立科技兴国的目标, 为建设一个不再受外敌欺辱的强大祖国而努力学习。

(3) 海湾战争, 科索沃战争告诉我们, 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 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信息战、电子战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标志。要让学生明白, 虽然我们现在学习的信息技术是最简单的基础知识, 但万丈高楼从地起, 我们面在打好基础, 将来就能够更好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为在祖国需要时能成为一个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必胜的高素质、现代化的保卫者。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人文环境的积累, 需要时间的沉淀, 同样,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也需要环境的熏陶需要积极的宣传窗口。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的对国防知识进行普及, 对国防建设进行宣传。

(1) 东汽八一中学, “八一”二字说明学校和军队有着深厚的渊源, 学校随处可见军队元素:五星的造型图案, 水手的雕塑军舰的浮雕…。在校园网站的建设中, 充分考虑了这些特点, 运用媒体处理手段, 在对外宣传中展示学校的军队元素特色, 定下国防文化的基调。

(2) 利用网络条件、编程手段结合数据库技术, 建设一个开放式的校园国防文化宣传平台。通过该平台, 师生可以对校园国防文化建设进行交流互动, 可以了解现代国防建设的一些最新资讯。同时, 建立一个与校园国防文化建设有关的影、音及图片等媒体资料库, 比如学校的军训、着迷彩装的跑操形式、每周的升旗仪式等, 都是进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宣传的好材料;战争、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资源的能够在集中进行国防教育宣传之余可供师生自主接受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精神修养的过程, 是文化底蕴沉淀的过程, 需要全校师生经年累月的不断积累。有着几十年办学历史的东汽中学曾经带着浓浓的东汽企业文化, 但5.12的大灾难使得学校凤凰涅盘, 异址重建后的东汽八一中学又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八一”赋予学校以军队元素, 我们应该抓住契机, 以国防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点,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3 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国防校园文化建设是灾生重生的东汽八一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在东汽八一中学国防校园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宣传展示还是教育教学都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作为5.12灾后由中国海军异地重建, 并被海军工程大学授予“生源基地”, 东汽八一中学在校园国防文化建设中做了积极的尝试与研究。在“校园国防文化建设”这一课的研究中,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在学科教学及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宣传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做出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网络化,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美) 阿尔伯特.信息时代军事变革与指挥控制[M].郁军, 朱建冲, 等,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付慧军, 岳胜军.信息时代的国防政策[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6.

[3]计国勇.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9.

“网络国防”建设刻不容缓 第2篇

一百多年前,《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尽管是一个“从未挂帅出征”纸上谈兵的军事理论家,可是他留下一句传世的至理名言——“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至今仍鲜活地流传并印证这个不安宁的世界。今人,西班牙的评论家认为:“古罗马战略家说过,‘想要和平,就准备好战争。’而今,‘想要和平,就准备好网络战争。’”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矛与盾在争锋中此起彼伏

据记载:1988年11月2日,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23岁的研究生莫里斯制造出一种网络病毒,放出“魔盒”后,竟然入侵了美国国防部战略计算机主控中心,约6000台计算机感染病毒乃至无法运行,直接损失上亿美元。这也许就是“黑客”的发端罢!

美国政府对“黑客”厚爱有加。美军网络专家把网络病毒改造为“进攻”的利器,以达到政治目的。1999年的“科索沃战场”可谓是“史上第一次网络战”的舞台,南联盟的网络系统遭到攻击导致部分瘫痪。然而,有压迫就有反抗,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南联盟的“黑客”予以反击,指尖敲打键盘,蠕虫潜入北约的网站,以至于在北约的网站页面上插上“南联盟”的国旗。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更是现出“网络中心战”的显著特征,美军正是通过“特洛伊木马”的战术,控制伊拉克战场的“信息神经”,美军居高临下,指哪打哪;伊军盲人骑瞎马,溃不成军。今年传出的美国通过电脑病毒破坏伊朗核武器研究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以色列的网站能力全球领先。位于以色列中部地区的兹里芬军事基地,是以军“C4I”部队的总部。“C4I”是指挥、控制、通信、电脑和情报5项内容的英文字母,可谓现代军事指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以色列21岁的“黑客”布扎格罗和他的朋友就攻击了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的网站,单枪匹马,取得辉煌的战绩。巴勒斯坦的“黑客”也不甘示弱,予以强烈的反击,号召广大网民“在家中敲打键盘,投入战斗”。成立于2003年的以军“C4I”部队,现编制约有3000人。其宗旨是“保卫军队和政府部门的网络信息系统”。目前“C4I”部队运作着300多个项目,研发了多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系统,诸如军用移动通讯系统“山地玫瑰”和炮弹自动发射系统“山猫”等。

网络战的攻防恰似“矛与盾”的争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无止境,如今已然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场。因之,才有专家的警示:工业时代的“战略威慑”是核战争,而信息时代的“战略布局”就是网络战争。

美国掌控互联网不二法门

一家独霸局面必须打破

仰望互联网的天空,时下,美国掌控着互联网的主动脉,握有互联网核心技术,牢牢地控制着互联网的运行,这是不争的事实。

美国掌控互联网络的不二法门。“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谁控制了服务器,谁就有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资料显示:全球支持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唯一的“主根服务器”和9个“副根服务器”均设在美国。

鉴于此,互联网业界专家的“警示”让世界各国神经紧张!诸如,“美国可以让一个国家瞬间‘消失’”,“星条旗遍布互联网版图”,“美国实施‘智慧地球’战略威胁世界”,“全球互联网暗藏玄机”……。实际上,五角大楼已经把网络战略付诸实践。如果说克林顿时代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战略铺垫,小布什时代的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小试牛刀”,那么奥巴马时代提出的“智慧地球”则是独霸全世界的战略宣言。国务卿希拉里宣称:“信息网络形成了我们这个星球新的神经系统,现在人们比此前任何历史时刻拥有更多的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实质就是宣扬美国的价值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美国舆论界借题发挥,又补充一条 “连接自由”,一言以蔽之曰:所谓的网络自由,是美国推行其价值观的政治工具。

“五角大楼在网络领域发力”——美国空军将领们认为,“尽管网络不像战斗机或轰炸机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是,我们必须具备战胜可能以任何方式袭击我们的敌人的能力。”海军将领则说,“为了有效发挥网络威慑作用,必须相信几件事:第一,我们有意图;第二,我们有实力;第三,我们在实践。”五角大楼还有更明晰的语言:“军队正在研发旨在切断特定范围供电的武器”。“在精英学校里增加网络战课程,对于改变军队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无线电、电话、计算机是被攻击的目标,更是进攻的武器”。

“网络武器威胁堪比核弹”!在专家的笔下,网络武器貌似虚拟,却危及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财产——信息储存和控制机制。不难想象,恶意软件造成的故障会引发灾难性局面,诸如大坝决堤洪水泛滥,水源被下毒,银行业遭毁股市化为乌有……

我们的战略:

掌控制网的高新技术

我国网络专家东鸟先生在《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一书中,告诉读者:西方国家,若想在它国实现政治图谋,100年前,是组织一场世界性大规模战争;50年前,是筹划一场核战争;10年前,是发动一场信息化战争;现在,可能是无声无息地开展一场网络战争。当下,具备这种力量的就是美国。里根宣称,“芯片将会摧毁极权主义”;克林顿扬言,“对互联网的控制是把果冻钉在墙上,白费工夫”;小布什倡导“攻防结合”,喜形于色地说,“一旦互联网占据中国,可以想象自由将会如何飞翔”;奥巴马时代则公然叫嚣——“攻击为主,网络威慑”,“从实体消灭”到“实体瘫痪”。

中国有句古语——“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尽管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但“科学技术无国界”,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成果共享。如果美国人用互联网做好事,世界人民支持它;反之,世界人民则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时下互联网领域的态势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域名权和源代码都是美国一家独霸。这是极其危险的,独霸者可以轻易地置对方于死地。因之,世界各国要参与争夺话语权和知情权,在硬件设备上要有独立的使用权,在软件设计使用上要有安全感,意即要防止独霸者“断路”、“断水”,乃至于“潜伏”在你的机体中迷惑你的神经。事实表明,目前有25%的网络攻击来源于美国,美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攻击策源地。

互联网造就“虚拟超人”,是一把双刃剑,“黑客”可以是英雄,也可能是魔鬼。正如专家所说,“今天没有国家机器的小人物照样可以干大事,也可以造成对世界秩序的危害。”在这个“无国界”的时代,更需要各国能够取得共识的价值观和必须遵行的秩序。美国自诩为“世界警察”的局面必须改变,漠视联合国或挟持联合国的做法必须扬弃,代之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

根据中国网络专家东鸟先生的研究:欧洲,为夺得网络战争先机,“北约联袂打造数字防护网”,“英国建立统一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德国立法保障黑客部队攻击行动”,“法国创建网络防务机构”,“俄罗斯赋予网络战争极高地位”。亚洲,网络备战风暴骤起,“日本网络瘫痪战明为防卫暗藏杀机”,“韩国网络司令部全面展开防御”,“印度扮演更具攻击性的角色”,“以色列构筑网络战系统工程”,“伊朗网络部队实力不俗”……面对网络战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我国又该何以对待?

早在2010年末,中国高端明确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力量支撑和坚强安全保障。我们可以解读为:为维护我们国家的网络空间安全,必须加紧“网络国防”建设,加强“网络强军”步伐。毋庸讳言,尽管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网络大国,5亿多网民,但目前毕竟在网络安全防护方面还是很薄弱,“最大的弱项是还没有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和核心硬件技术”,在“网军”建设方面更需要尽早做好打一场“虚拟”战的准备。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3篇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 先后隶属于国家五机部、兵器部、机械委、机械电子部、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陕西省, 由陕西省国防科工委主管, 2011年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半个多世纪以来, 军工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学院凝练了“忠诚报国, 敬业奉献;博学多才, 修身求索;热爱军工, 能高技强;坚韧弘毅, 追求卓越”的国防职教精神, 和“厚德重能、励学敦行”的校训以及“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风, 成为该院师生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防学院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概况

为满足陕西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需要、社会服务需要、国防教育需要, 学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契机, 在陕西省国防科工办、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协助下, 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并与2014年10月通过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评估组的现场评估。基地展示面积30000平米, 主要由国防科技展览馆、军工精神文化墙、砺剑广场、军事素质拓展培训中心四部分构成。国防科技展览馆是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核心部分, 内容涵盖了兵器、核工业、船舶工业、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方面。

二、依托基地资源,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学院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巧妙融合, 处处营造浓郁的“军工文化”气息, “润物细无声”般引导师生践行“国防职教精神”, 是高校中少见的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 用国防元素打造校园军工文化氛围

学院以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为契机, 把校园环境和军工特色有机融合, 学院广场、主干道分别以“砺剑”、“飞天”、“创新”等具有国防特色的词汇命名。砺剑广场由音乐喷泉、八个红砂岩浮雕国防主题文化柱、300米学生手绘文化墙和几辆大型军事实体——装甲车、两门大炮、歼7战斗机组成。军工精神文化墙采用浮雕和立体文字、经典图片等方式突出展示了延安精神、黄崖洞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国防科技展览馆内, 陈设着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挑灯工作的雕塑。从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实训场所悬挂的军工代表人物先进事迹和优秀毕业生简历, 以及校史陈列馆展示的学校发展历程, 充满了浓郁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 在军事技能训练中传播与渗透特色校园文化

军事技能训练是以国防文化激发校园文化活力最直接的方式。学院与部队之间搭建了“军地互通”的联络平台, 邀请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教官到校开展军事训练, 艰苦的军训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军队严格的组织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传统。除此之外, 学院依托基地户外素质拓展中心, 深入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通过独木桥, 翻山越岭、云梯、腹背肌练习器、双杠、单杠、攀岩等拓展项目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拓展潜能、磨砺意志、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1. 拓展教育功能, 发挥基地的主阵地作用。

基地设施健全, 展示规模宏大, 特色鲜明。如国防科技展览馆除了陈列有重要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外, 还有专门创制的大型油画、浮雕、圆雕及各类武器模型, 复原了兵工老前辈吴运铎挑灯工作的故事场景, 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感染力。学院与地方教育局合作, 跟周边的中小学和高校建立共建关系, 对其免费开放。户县南关中学生参观基地后说:“我们在国防教育基地参观兵器, 学习革命历史, 学到了在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2. 举办专题展览, 丰富和拓展教育内涵。

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和教育重点, 或者是结合自身特点, 学院适时举办一些主题鲜明的专题展览和书画比赛, 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 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举办《党在我心中》图片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图片展、《青春描绘中国梦》专题图片展、罗阳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等。基地结合现代兵器的基本陈列而举办的各种展演, 着重于普及军事科技知识, 加强国防教育。

3. 开展共建活动, 增强教育效果。

基地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的60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 这些共建单位与基地有协议、有计划、有活动, 互相支持, 互相合作, 一方面使基地借助于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强了自身建设, 另一方面也使共建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深化。

4. 依托学生社团, 丰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开展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学院成立了军迷协会和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讲解团, 把对军工、国防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加入到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的讲解队伍中来, 通过讲解的实践, 更深入地理解国防职教的内涵, 更深刻理解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目前, 讲解队已有二十几名学生, 完成了近千团次的参观讲解任务, 接待参观者60000余人次。通过学生讲解员以点带面的宣传作用, 在学生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优势, 继续完善“传承人民军工文化践行国防职教精神”的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不断优化基地资源与配置, 从而增强基地的社会辐射能力、文化教育能力、社会开放能力, 提高师生员工的军工文化素养, 将基地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社会知名、服务社会、师生满意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摘要:本文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以下简称“基地”) 为例, 介绍了基地的概况、功能和依托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及取得的成绩。

刍议国防经济学的建设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态势分析;建设研究

一、国防经济学的定义与性质

关于国防经济学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国防以及裁军、和平等有关国防问题的学科。另一种是强调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认为国防经济学是研究与国防有关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综合两种说法,并考虑到国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对国防经济学做如下定义: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与国防相关的资源配置问题。因此与经济学一样,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也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配置和使用稀缺性资源实现国防安全是国防经济学永恒的主题。其研究的核心是,寻求实现既定国家安全目标前提下的投入最小化,或者在国家安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安全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定义既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关照了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主题。

二、国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交流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

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围绕国防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史学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第一、战争经济本原论,揭示战争如何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消亡。第二、国防经济潜力论,研究各国国防经济潜力的大小、潜力向实力的转化等。第三、国防消费需求论,研究国防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结构及确定消费需求规模的依据等。第四、国防分配论,研究分配的原则、结构、效益等。第五、国防流通论,研究流通渠道、军品采办、军火国际贸易等。第六、国防财力论,研究国防财力的构成、筹集及预算制度等。第七、国防人力论,研究国防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第八、国防科技论,研究国防科技要素、科研体制、发展战略等。第九、国防生产论,研究国防生产的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等。第十、国防工业论,研究国防工业的构成、体制、发展战略等。第十一、战略物资储备论,研究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结构、布局等。第十二、国防经济效益论,研究国防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效益的途径等。第十三、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论,研究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途径等。第十四、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研究各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第十五、国民经济动员论,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体制、准备、实施等。第十六、战时经济管制论,研究战时实行经济管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第十七、经济战争论,研究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打击的原则、手段等。第十八、经济复原论,研究经济复原的时机、规模及安置的方法等。

(二)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

目前,国防经济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运行、信息化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准备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地有关院校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的培训体系,形成了军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格局。

(三)国防经济研究转型取得阶段性成绩

我国国防经济研究一直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应用研究。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便要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随之变化。回答和解决好新形势下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除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外,还需吸引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研究已迈出了向应用性聚集、同现代经济学范式接轨、立足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的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三、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趋向

关注新需求,大力拓展国防经济研究新领域。国防经济学是应用学科,只有以现实国防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国防经济现实问题为牵引,使国防经济学现实研究成果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国防经济学发展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国防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未来一个时期,作为中国国防经济学,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开拓冲突经济学、恐怖主义理论等问题研究的新领域。

采用新工具,坚决突破传统范式。国防经济学研究应尽快摆脱原有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束缚,甄别地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营养,在研究工具和方法上与现代经济学接轨,借助博弈论、计量经济学等手段,对中国国防经济学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定量模型分析。

搭建新平台,全面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目前,中国国防经济学学科建设在这三个方面都还存在欠缺,文献积累欠缺,核心概念没有很好梳理,严谨的逻辑体系尚未建立。必须加快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使中国国防经济学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一般研究框架的规范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国防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5).

[2]姜鲁鸣,王树东.现代国防经济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2007,(07).

[3]哈特利(Hartrey),桑德勒(Sandler).国防经济学手册[M]. 姜鲁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库桂生.国防经济学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5篇

早在20世纪60年代, 加拿大音乐家莫瑞谢弗首先提出了声景观的概念,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声景观研究与环境学、社会学、生态学、医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的声景观研究起步早, 理论研究完善, 实践状况也步入正轨, 声景观已经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内的声景观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对象集中于公园, 广场, 高校等人员密集区, 且研究水平尚低, 不能自成体系融入景观设计中。

校园声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方面, 它能够充分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军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声环境不同于普通高校, 因此不能直接把普通高校的声景观设计理念直接应用于军校。军校的声景观属于军校校园文化重要方面, 科学设计的声景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军校思想文化环境, 从而提高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质, 对营造良好的校风环境有积极意义。因此, 利用声景观原理指导军校校园声环境建设, 使校园文化建设、军事文化建设与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军校校园声景观特点及设计原则

(一) 军校校园声景观特点分析

军校是我军培养、提供、储备军事人才的重要场所, 这是军校区别于地方院校的突出特点, 军事特色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应在增强学员战斗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军校的特点决定了其环境的相对闭塞性, 为方便开展训练, 校内通常有人工湖和大片森林, 环境贴近自然, 人员活动相对规律, 对自然破坏少, 这是军校校园声景观具备的突出优点。

另一方面, 由于目前军校校园规划很少考虑声景观因素, 且相关研究缺失, 导致了军校声景观仍处于小、散、乱的境地, 无法形成规模, 难以塑造军校的威严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生活氛围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 这是军校校园声景观亟待改进的方面。

(二) 军校声景观设计原则

军校与地方院校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军校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才能保持军校特色。

1. 声景观应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军校校园文化区别于地方高校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具有强烈的军事特色, 建筑物排布井然有序, 设计风格朴素严整, 英烈雕塑遍布校园, 广播定时播放嘹亮的军歌, 一切因素都应围绕军事服务, 使得校园内的军事氛围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员的学习、训练和生活。

2. 必须严格控制声景观的选择标准

军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环境, 需要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文化有所取舍, 面对新选择的出现, 必须严格的控制选择标准, 对其进行改造和和加工。必须时刻保持校园文化积极向上, 同时能够与部队需求和先进的社会文化相承接, 发挥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3. 声景观应反映党性与主旋律

军队建设关乎国之兴亡, 军校培养的学员必须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 所以, 在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灌输的一定是反映社会主旋律, 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的正确思想。只有政治合格的学员才能在面临价值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维护国家、人民和军队的利益。

三、军校校园声景观现状——以国防科大三号院区为例

(一) 校园环境概况

国防科大三号院区校园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区, 人工绿化面积大, 校内绿树成荫, 树种丰富, 青山环抱, 保存有多处天然树林。校内环境优美, 有两个人工湖, 两处人工小型瀑布, 自然环境和人工设施组合完善。

(二) 声景观资源梳理

1. 自然声

园区信息大楼北面的水池是一处重要的水景观, 上侧的阶梯水景属于压力水景中溢泉的一种, 瀑布则采用了阶梯式瀑布与幕布式瀑布相结合的方式。与下侧水池连接处采用了仿木栈道。靶场方向的池塘, 具有一个丝带状滑落瀑布, 瀑布之上也是一处仿木栈桥, 与下方的人工湖形成了自然承接, 且与周围树林巧妙融为一体。

两处水景都是利用水的落差产生声音, 并且在声源附近修筑了休息设备。从整体来看, 这是该校园比较成功的水景布置。走访中研究人员也发现, 不管是个人休息, 体能训练, 还是就餐, 聊天, 很多人都会选择这两处水景。两处水景与周围树林的宁静环境形成了非常好地融合。

位于园区东侧的小山之上有一凉亭, 名为龙虎亭。在亭内休憩, 身处大面树林形成的生态景观中, 鸟兽声, 虫鸣声, 风过林木的窸窣声不时响起, 使人倍感舒适。凉亭作为贴近自然的声景景观, 质量上能够满足学员的需求。

园区内各建筑附近均有大量人工草坪和高大树木, 吸引大量鸟类落户, 每到清晨, 校园各处都会响起各种悦耳的鸟鸣声使人心旷神怡。

2. 人工声

校内中午12:00-12:30, 下午6:00-6:30定时播放广播。校园广播每日为学员传递校内重要信息, 传播先进学员事迹, 分享优秀学员经验, 这是校内学员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学校下午为体能训练时间, 作为体能训练主要场所的室外田径场是学员们的重要聚集区。每到体能训练时间, 跑步声, 加油声, 交谈声形成了特殊的声音背景。研究过程中发现处于训练状态中的学员对这种声音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 同时也有学员认为这些声音作为运动训练背景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激励作用。同样, 不同院系之间以相互竞争的态度开展训练, 也使这种稍显嘈杂的背景声音易于接受。

(三) 声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总体来说, 园区内的声景观设计并无太多新意, 但是整个校园景观还是融入了较多的优秀声景。自然景观营造丰富, 尤以树林和草地居多, 遍布校园, 为营造声景观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人文景观以先烈雕像为主, 分布广泛, 与该校特色的军事广播声景和运动时的呐喊声融为一体, 体现了军校特色。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恰到好处, 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设计理念和优良的管理规划, 丰富的声景资源还没有形成体系, 甚至出现了相互干扰的情况, 声景观质量仍然有待提升。目前,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两处水景距离田径场太近, 两处声景出现了声音相互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在水景边休息的学员会受到来自田径场的噪声干扰, 极大地影响了声景效果;

第二, 树林尽管虽然遍布园区, 但是成规模的较少, 很少有能够单独创造出优秀声景的树林体系;

第三, 声景观设计缺乏新意, 园区内没有一处能够成为向外推出的独立声景观典型, 这也是该园区声景观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

四、军校校园声景观优化对策

通过梳理该军校校园声景资源现状, 分析声景观设计情况, 我们认为, 要进一步优化军校校园声景观, 一方面应注重园区声景的体系建设, 明确各功能分区的声景观设计目标及重点, 科学整合各声景点, 注意声景观之间的相互协调, 使声景观能够在服务学员, 营造良好氛围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声景观理念的宣传, 使学员充分认识声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提高学员对声景的利用率, 才能达到放松身心, 提高学习训练效率的目的。具体来说, 优化军校校园声景观的对策如下:

第一, 优化校内水景观, 园区内的两处人工湖多以静水方式存在, 建议增加水源流动, 适当增加动水景观, 例如喷泉, 瀑布, 叠水等。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其他景观相融合, 做到景观设计和谐自然, 不突兀, 提升美感。

第二, 设计具有人文内涵的声景观, 园区内多处先烈雕像是非常优秀的无声景观, 如果能与声音结合, 可以使雕像成为具有人文内涵的优秀声景观, 发挥教育和审美功能, 在无形中营造战斗氛围, 有助于提升学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

第三, 园区内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不良声景, 校园新校舍部分建筑还未完工, 因此, 建筑工地造成的交通噪声和机器作业的轰鸣声, 会对校内的声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此外, 园区内的交通环境对校园内的声环境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减少交通噪声对校园声环境的破坏势在必行。

第四, 园区内的广播在内容上虽然保持积极向上, 但是广播扬声器的分布较不合理。首先, 扬声器位置设计不够合理, 在人群密集区如一食堂的田径场, 广播声音过大, 使人心情容易受到影响。而在二食堂和靶场则几乎没有扬声器分布, 无法及时听到广播。同时, 由于园区学员宿舍呈筒形, 在宿舍内墙安置扬声器会导致宿舍内的广播声音极大, 极大影响了学员的正常生活。因此, 科学设计扬声器的数量与分布位置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结语

军校的发展是关乎军队建设的大事, 军校校园作为培养军校学员的重要载体, 理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提升布局合理性, 优化声景观更是势在必行。

军校校园声景观的设计应注意保持军事特色, 深度挖掘蕴藏于声景观中的思想内涵和宣传价值, 同时坚持朴素原则, 不违背军校严肃的设计风格。注意科学规划, 有效整合小、散、乱景观, 打造能够发挥价值的独立特色声景景观。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 使其能够自觉感受声景观体会声景观, 充分发挥声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武忠, 吴茜茜.城市公园声景观研究--以江阴市中山公园为例[J].艺术百家, 2014 (1) .

[2]张继萍, 叶旭红, 杨乐等.鸟鸣声在声景观环境噪声控制中的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3 (z1) .

[3]刘江, 康健, 霍尔格·伯姆等.城市开放空间声景感知与城市景观关系探究[J].新建筑, 2014 (5) .

[4]侯建鑫, 俞泉瑜, 李孝宽.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声景观调查及评价研究[M].2011.

刍议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第6篇

一、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强调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着眼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整体发展的战略全局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不仅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把国家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始终是古今中外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历史证明,不谋经济发展,成不了富国,也谈不上强国;只谋经济发展,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旧成不了强国。要真正实现强国目标,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另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国家强盛的支柱。历史警示我们,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强盛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强大的前苏联之所以分崩离析,与美国迫使苏联陷入军备竞赛,拖垮其经济根基有着直接关系。现在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从根本上讲,也是由我国经济建设状况所决定的。经济建设的好差还制约着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对原子弹是真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开支,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因此,要真正把武装力量搞强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必须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突出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谋求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地推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则是要搞好战略统筹,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相协调,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注重当前又兼顾长远,使当前建设与未来发展相统一,确保能够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下去。这一战略思想就包括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同时,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个方面都兼顾起来、协调一致,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加速发展。因此,按照胡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和落实好的重大问题。

二、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相关论述

关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很多精辟的论述。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思想,其内容简单地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中国的“两件大事”;“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大力加强国防建设。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有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关系的思想,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了更集中、更深刻的理论概括。一是提出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方针,明确了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关系。邓小平同志着重指出,“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国防现代化同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而摆正了国防建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位置。二是强调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包括国防现代化,但“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我看,到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会超过翻两番的目标,到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力量强了,就可以拿出比较多的钱来更新装备。……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江泽民同志分析了进入90年代以后国际国内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了国防建设进入新时期20年的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国防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依托,要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发展道路的思想。江泽民在指导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强调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已成为其国防战略理论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体现于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方方面面,突出表现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协调,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相配套,经济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进程相一致。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纳入更高层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指导思想之中。2004年7月2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了以“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他在阐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时强调,“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

总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国防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经济建设就没有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发展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经济建设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古今中外的任何战争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古代,由于经济不发达,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也不大。但是到了近代,尤其是现代,战争对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明显。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精度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装备不断出现,国民的质量和动员比例不断提高,可供战争消耗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也不断增加,而战争的规模和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日益增大。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就是以前历次战争所不能比拟的;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不论是战争的规模,激烈程度还是破坏力都是空前的。而同时,战争又是大规模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可以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要想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那将是很难想象的。总之,国家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越快,其支撑国防财力的能力就越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翻两番的意义很大,如果我们有一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拿百分之一搞国防,就是一百亿,如果拿百分之五,就是五百亿,一百亿美元能够办很多事情,要改善一点装备容易得很”。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从根本上说,经济决定着国防,国防依赖于经济,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国防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国防的强大是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大的国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唐朝为什么能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国防,兵强国才富,而到了近代,清朝的腐败,军备的松弛,清政府无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最终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国防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予以关注,决不能热了经济建设而冷了国防建设。

第二,国防建设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世界各国都把最新技术应用于国防建设,而国防战略计划的实施,往往又能推动技术的进步并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工业企业依托雄厚的技术力量,在开展民品生产的过程中,带动和救活了地方许多民用企业,活跃了地方工业生产,这也是对国民经济的支援。

第三,强大的国防是谋求和维护平等的国际经济交往的后盾。国际经济交往指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借贷关系、劳务关系以及其他经济合作关系。但由于经济实力的不同,这种交往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平等的关系,直接危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主权完整。因此,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为谋取经济交往的平等地位,都必须加强其国防建设,以强大的国防作为后盾。

三、以新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总体上讲,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去运筹和实施,也就是要使国防和军队的发展与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相配套,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一致,使国防实力和军队作战能力与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相适应。具体说来,就是要以新安全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眼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整体筹划和长远规划,保持财力投入的连续性,形成科学的增长机制,确保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处理好经济保障国防与国防拉动经济的关系。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搞好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就带动了国家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领域的迅速发展。因此,要进一步认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处理好军用与民用的关系。国防科技工业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工业实力雄厚、知识密集、技术储备量大等优势,大力组织对民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开发,逐步实现由单一军品型向军民结合型的转变,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特点的科研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资源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总之,全面理解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其精神实质是把国防建设放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去,以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使国防建设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0.

[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7.

[3]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4]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8-129.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7篇

一、以经济的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基础保障

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水平和发展速度, 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经济资源、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 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防现代化问题的基础, 只有经济发展了, 国防建设才可能有充足的物质保障。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军费资源。无论是完成军队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 还是实现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目标, 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只有经济增长快、经济总量大、财政收入多, 军费拨款才能更好地满足国防建设的需要。军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部门, 建设经费需求量大。由于军队的特殊性, 不可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的方法来获得建设资金, 而必须依靠政府财政保障。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 财政收入逐年增多, 军费拨款也在近几年实现了连续增长,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前, 我们面临着实现国防现代化及完成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建设的历史任务, 对建设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 这就更加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 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以便为国防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现代化军队是技术密集型军队, 武器装备的每一步革新都是以科学技术进步及其运用为前提的。在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经济的迅速发展, 为制造和装备威力大、精度高、可靠性强的兵器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基础, 直接满足了军队科学技术创新和武器装备更新的需要。近年来, 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带动和促进了卫星、航天、电子、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材料、元器件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呈快速增长趋势, 已经成为民用经济和国防经济的重要基础。银河巨型计算机的应用、神舟号飞船的试验成功以及遥感技术、信息技术、数字移动通信等高技术的发展, 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些都为满足国防建设的技术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在高技术条件下, 对建立在整体国民素质基础上的军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人才资源, 也越来越依赖于国民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所需人才资源也得到了极快的发展。据统计, 30多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和研究生2 000余万人, 其中, 博士生30万余人, 硕士生300余万人。同时, 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在迅速发展,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从总量分析, 我国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的人员居世界第四, 大大高于印度、巴西和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切都为军队在更大的范围内选贤觅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渠道。因此,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依托, 是国防建设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力量的来源和保证。

二、以国防的强大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经济决定着国防, 国防依赖于经济, 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国防对于经济的发展又具不可忽视的影响, 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提供经济建设必须的环境, 同时对经济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证。现代“非接触战争”打击的主要目标, 已经不仅仅是军事目标, 而开始向经济目标转移。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没有较强的威慑力, 就会不断受到外敌侵扰, 难以安心从事经济建设, 甚至会遭到外敌入侵。在此种情况下, 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中国古代的唐朝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唐人”的声誉, 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唐朝为什么能在经济建设上形成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主要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国防, 兵强国才富。近代, 清朝的腐败, 军备松驰, 无力抵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终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惨遭帝国主义蹂躏的屈辱历史。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国防建设能为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的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 军人“虽然不生产谷物”, 却能“生产保卫”。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生产保卫来保卫生产。强大的国防既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 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安全稳定的环境离不开国防力量的强大, 只有建设一支与我们国家地位相适应的强大军队, 才能可靠地保卫国家安全,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个国家如果具有强大的国防, 能提供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 外国资本才能踊跃前来投资。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 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 不能提供一个长期和平的环境, 外国资本就会望而却步或快速逃离。因为一旦发生战乱, 投入的资本难以收回, 这是任何一个稍有头脑的投资者都会考虑到的问题。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 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 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才能够成为稳定世界格局、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为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提供保证。

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密切, 许多军用科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美国的许多“高、精、尖”的大社会化工程, 都是军用开发在先, 成功后再民用推广才获得成功的。这样, 美国的军事投入产生了一种军民互动的“增殖效应”, 军队成了国家发财致富的“聚宝盆”。就中国而言, 如果没有当年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 就不会有今天秦山、大亚湾两座核电站的并网发电;如果没有二十几年在载人航天工程上300多亿人民币的投入, 就不会有现在高达3千多亿元的产业拉动效应, 也不会有为国际卫星市场发射30多颗卫星的丰厚商业回报。信息化军队所需的武器装备, 对高技术产业的关联度和牵动力极大。说到底, 世界性的军事变革浪潮就是这样兴起来的。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也是对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 标志着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在理论和认识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对我国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未来国际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从综合国力的构成看, 其国防力无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 “富国”和“强兵”是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两翼。当今的美国之所以综合国力位于世界前列, 可以称霸世界, 根本原因在于经济雄厚, 军力强大。这就说明, 只有富国强兵, 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如果我们偏重于任何一方, 都将使综合国力下降甚至使我国陷于危险的境地。偏重于国防建设, 中华民族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偏重于经济建设, 一旦发生战争, 我们就可能陷于被动。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 必将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使综合国力得以大大提高。

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建立巩固的国防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即使富裕起来了, 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 其生存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当前很不安宁的国际形势下, 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纵观当今世界,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日益突出。美国在我周边地区投棋布子的步伐有所加快;围绕海洋权益和岛屿主权的争端日益突出, 挑衅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如果我们没有巩固的国防, 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就没有保证。经济建设即使搞上去了, 其成果也可能因为外敌入侵而毁于一旦。因此,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安全保障能力, 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8篇

关键词:党建文化建设,国防生社团,高校校园文化

一、党建文化建设必须占领学生社团这块“阵地”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载体和推动力量之一。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特殊作用: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拓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校风建设等。同时, 它以覆盖面广, 辐射能力强发展迅速为特征, 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人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党建文化是我党长期以来在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中培育形成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组织行为制度建设、活动形式等一系列内容。将党建文化建设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党建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能够融汇中西, 是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轨道前进的必要保证。

党建文化建设植根于学生社团, 体现了党建文化建设立足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出发点的本质, 要“接地气”、“扎住根”, 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 与时俱进, 积极创新, 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提高针对性与操作性,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教育、引导功能。

以党建文化为灵魂开展社团活动, 是促进社团自身功能发挥的多赢选择。通过推动党建文化进社团, 一方面能促进先进文化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能帮助社团改善工作管理模式, 提高质量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功能, 使学生更好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教育理念, 使社团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从而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

二、在党建文化指引下, 实现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的融合统一

国防生作为高校学生的特殊群体, 既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 又是未来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后备军官。他们既要和其他地方学院的普通大学生一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又要像军校生一样具有强健的体魄、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这就决定了具有国防生特质的国防生文化是在以“忠诚于党”为核心的党建文化指引下, 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的融合统一。

校园文化具有开放受制性、优选集中性、多元系统性、客体施教性等特点, 军营文化则更具有阳刚尚武、注重传承、求实创新等特点。将党建文化铸造为国防生社团发展的根基和灵魂, 使其成为搭构两者的对接平台, “通、融”整合、探索具有特色的国防生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模式, 打造一个或多个具有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等柔性特点和军营文化阳刚尚武、崇尚荣誉、敢打敢拼等刚性特点相结合的国防生品牌社团。

国防生的社团有很多种类, 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勤务型社团。国防生的职业未来决定了军事技能是他们走向军营、迈好军旅第一步的基石, 除了日常训练考核外, 需要以一种平台进行展示, 而某些场合也需要国防生以他们的军事技能执行任务, 这就催生了勤务型社团。勤务型社团成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体能、队列等军事素质外, 还必须学习训练与本军种、专业相关的特勤技能。不但将训练模式向自我训练、自我提高转变, 而且能在学校、部队的重大活动中执行任务, 更能在特勤训练和执行任务中不断夯实个人的军事素质和履职践行能力。

以我校勤务型社团———尖兵队, 作为是国防生执行礼兵、军事汇报表演任务的学生社团为例:其按任务性质和内容不同又划分为若干分队。礼兵分队主要执行重大仪式中礼仪、引导、警卫任务, 无论寒暑, 无论风雨, 动作标准要求高, 执行任务时间长。战术分队、格斗分队和团体训练分队主要执行军事科目表演任务。

无人机分队执行无人机制作、维护、表演任务, 业余时间几乎都在车间里度过。有些任务常常是提前很短时间通知, 业余时间的训练更是重复枯燥, 令人疲惫。

面对复杂紧急任务和繁复单调的训练, 没有强大的思想武器武装头脑, 是不可想象的, 而党建文化也成为这支队伍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精神武器和意志基础。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 有困难, 党员先上, 有危险, 党员先上。训练中, 党员以身作则, 激励带动其他学员。在“忠诚于党”的党建文化引领下, 将“崇尚科学”、“博学广知”、“活力向上”的校园文化与“一切为打赢”、“敢打必胜”的军营文化融合统一, 形成具有特色的国防生文化和国防生社团文化。

三、党建文化建设培育的“红色尖兵精神”

党建文化建设在国防生社团作用发挥的重要体现就是国防生社团新质文化精神的生成。尖兵队在党建文化建设的引领下逐渐形成、发展的就是“红色尖兵精神”。

作为未来的军官, 面对信息化战争,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 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制胜的法宝。履行使命是国防生的职责, 甘于奉献是国防生的义务, 像许三多那样持之以恒的“突击”精神是执著的根基。到部队工作, 尤其是到边远贫困地区部队工作, 要求尖兵队员以“携笔从戎、报效祖国”为己任, 耐得住寂寞, 忍得住艰苦, 在平凡的岗位上, 默默无闻地守卫祖国。

红色尖兵精神就是面对艰难险阻, 迎难而上, 敢于亮剑, 刺刀见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是艰苦奋斗、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履职践行的无私奉献精神, 是不抛弃不放弃、同生共死的战友深情。

红色尖兵精神逐渐成为国防生共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体现的最高形式, 成为所有国防生的共同精神财富, 成为他们奔赴天山南北、雪域高原、西南峻岭、戈壁大漠的精神动力, 成为他们在国防建设一线默默奉献青春的精神支撑。

通过以“理想牵引、任务锤炼”为主要方式的党建文化熏陶, 每一个尖兵人在潜移默化中拥有利剑, 敢于亮剑, 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坚韧不拔地实践自己的诺言。我们通过长期的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亮剑”精神和“突击”精神塑造成尖兵队的魂, 成为国防生的魂, 把这个魂镌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挥洒在每个人的言行中, 让他们带到深山密林, 带到大漠边关, 带到海疆小岛, 带到万里长空, 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一批批传下去, 永做光荣的尖兵人。

党建文化建设进尖兵队, 鼓舞了士气, 凝聚了人心, 塑造了灵魂, 磨砺了意志, 培养出一大批政治上合格、意志坚定、作风顽强, 军事素质过硬的空军国防生。他们把这种红色尖兵精神带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日常训练、管理工作当中, 传染给每一名国防生, 带动每一名国防生, 共同进步。

四、展望与设想

党建文化建设引导, 开展国防生社团活动的探索被事实证明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国防生社团可以作为培养合格后备军官、打牢军政素质基础, 党员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建设的基地平台。

下一步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将党建文化建设进国防生社团定性、定位, 制度化、长期化。将国防生社团打造成意识形态领域教育和实现政治理论实践的“第二课堂”, 更好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防生教育培养体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强大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阳刚尚武、拼搏向上”的国防生特色校园文化气氛, 凸显党建文化建设在学生社团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增强党建文化建设的群众性, 使其成为“群众看党员, 党员带群众”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平台。

综上, 全面融入党建文化建设的国防生社团活动提高了国防生忠诚于党、献身使命的政治觉悟, 培育了其不畏艰难、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 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 培养出了一批批既有扎实军政素质又有良好任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 通过党建文化建设和国防生社团活动的融合, 国防生一定会成为忠诚于党、崇尚荣誉、英勇善战的共和国卫士,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青.抓住时代特点,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2) :113-115.

[2]关成华, 沈千帆.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蔡宏生, 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校园文化, 2007 (7) .

[5]丁兰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文化视点, 2010 (9) .

以课程基地建设诠释国防教育内涵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国防教育;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2-02

【作者简介】1.朱成祥,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江苏海门,226141)校长,高級教师;2.许卫强,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江苏海门,22614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一、拥抱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春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特色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问题的有效办法,更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是落实国家规划、实现高中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在江苏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四甲中学校长室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讨论了江苏教育、海门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传承创新,锐意进取,找准突破口,决心以特色领域发展为主线,形成引领和支撑学校发展的目标系统、任务系统以及保障系统。做开创性的事,办别样的教育,力争在特色发展上有所作为,唱响高中教育“规范·优质·特色”的主旋律。2016年,学校教代会新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四甲中学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努力把四甲中学建设成为“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有品质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二是建设江苏省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今明两年,四甲中学将全力打造江苏省国防教育课程基地。一是打造国防教育场馆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财政经费投入,高水平建设报务训练室、国防教育成果展示室、多功能影视室、战斗机模拟飞行训练室、校内射击馆和国防教育文化广场。二是打造国防教育精品课程平台和社团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学生社团报务训练班、航模队、军迷社、舞蹈队、军事发烧友等有效载体,将国防教育融入师生的文化生活之中。三是打造国防教育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精心制作“国防教育主题网页”,开设校园国防教育动态、军事百科、兵器知识、国防论坛、留言板、军训花絮、报务训练等栏目,使国防教育进入“鼠标一点、近在眼前”的新天地。

二、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

四甲中学建立健全了国防教育领导机构,成立了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政教处、教科室、团委、年级组“四位一体”的国防教育活动实施小组,全校性的工作由政教处牵头,教科室负责国防教育课题研究、组织编写国防教育特色类校本教材,团委负责国防教育常规检查、评比,年级组负责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为把四甲中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效果显著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在各级领导强有力的支持和引领下,学校大胆创新“三个纳入”机制,即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党团组织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第一课堂活动计划,纳入学生德育考核目标。学校积极探索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之中,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努力找准结合点、渗透点、生长点、创新点,确保国防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和素质提升方面深入持久、效果明显。

一是找准国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几年来,学校一直把课堂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老师们认为,国防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必须有效整合课堂教学资源。如语文课上,方明老师结合古诗教学培养学生民族之傲,树立学生报国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物理课上,汪兰平老师通过军事兵器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化学课上,姜凯主任既讲到化学武器及其防备,又介绍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内容,还讲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武器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决定因素还是人。历史课上,陈建兵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观看《长征》电视剧,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们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音乐课上,江珂珂老师通过教授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毕业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美好情感;体育课上,周锦成、唐新书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同时结合队列训练,军体拳、军事体操,军事体能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护意识。美术课上,姜鑫老师通过画国旗军旗、神舟系列飞船,让学生们感受到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信息技术课上,陆悦红老师既在教学文档编辑时,有意识地选取相关国防知识的文字和图片,又让学生上网了解南海问题的来龙去脉和我国最新研制的歼-20战斗机的情况。

二是找准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学校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拓展“军营体验日活动”。让同学们走进军营,看看营房、练练手劲、瞧瞧军姿、试试胆量,参观部队文化墙、兵器展示、操作演示。还结合“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了冬季长跑拉练、拔河比赛、踢毽、跳绳等小型多样比赛活动……学生们乐于参与,志趣高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活动都真正体现了“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建构素质、发展特色”的办学思想,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成长着,快乐着。

三是找准国防教育与课程体验活动的结合点。《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实施,为四甲中学的国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创设了与“全民国防教育日”相衔接的学校“国防教育周”(时间定在每年9月的第3周)精心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重点开展了“国防教育进课堂,军事训练上操场”系列活动,丰富学生厉练和展示的舞台。主要对学生开展“六个一”活动:每个班级上一次国防教育的主题班会;每个学科结合学校国防教育特色开发一节活动课;举办一次军事体育运动会;每个班级出一期国防教育黑板报或者手抄报;每个学生读一本军事方面的书;基础年级学生观看一次军事题材的影视。

三、用校本课程诠释“国防教育”内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没有课程,也就没有了学校。如果不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校本课程则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建构有特色的教育生活,需要研发特色课程来支撑。

校园国防文化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建设,互动作用

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当前, 在我国向着经济强国迈进, 国防建设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时期, 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国防是经济的保障, 经济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同时, 更要深刻认识到当今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关系所包含的新内涵:一是国防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方面被赋予的新职能, 国防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相对和平时期, 我们要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有机地把国防建设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体系中, 加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促进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共同发展。

1 当今的抗险救灾赋予了国防力量为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增添了新内容

国防力量历来是保证民族生存、国家安全的基石。国防的职能就是应对侵略战争, 保卫国家的安全,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保障。一个国家只有处于和平稳定的环境,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 如果国家没有国防力量作保障, 就会给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建国以来, 我们的军队进行了几次自卫反击战, 消除了外患的威胁, 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国家的安全, 为经济建设的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 良好的和平稳定环境有力地保证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强大的国防功不可没。

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大大减小, 而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却很难幸免。我国在多次遭遇特大自然灾害侵袭中, 动用军队和国防科技装备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进行抗险救灾, 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体现出军队抗险救灾的有效性。抗险救灾, 赋予了今天我国国防新的职能, 为国防保障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抗击自然灾害, 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经济建设正常秩序也是今天国防要担当的重任, 这一点, 在我国近年来遇到的一些特大自然灾害时充分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涝还是2008年初年的大雪灾, 我们国防力量的主体军队在抗险救灾中,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中, 军队和国防装备的作用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 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来。地震一发生, 是我们的人民军队最先赶到地震灾区现场, 迅速用先进的通信设备把灾区的情况及时传输出来, 军队的武装直升飞机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 把物资和人员空降到灾区, 部队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在灾区开山劈石、架桥铺路, 军队的冲锋舟冲过激流险阻打通水上通路, 及时抢救伤员, 运输物资, 武警水电部队的工程机械及时排除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 等等。军队运用了先进装备, 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使企业的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密的组织系统, 过硬的军事素质、良好的作风, 使军队对抗险救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在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时, 也组织军队, 利用国防装备器材进行抗险救灾。美国在遇到特大风暴袭击时, 就动用了它的国民警卫队进行救险。日本在遭遇地震时, 他们的自卫队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救险。军队运用先进的装备器材, 在抗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国民经济建设、民用高新技术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促进作用

2.1 国民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

战争和国防对经济有强烈的依赖性, 经济是国防的基础, 强大的国防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们的国防力量在建设发展中, 历经曲折和艰辛。建国初期, 由于我们的底子薄, 经济实力弱, 我们的国防建设发展缓慢, 我们的武器装备和世界强国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 当时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在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上,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把阶级斗争推向了极致, 使我们的薄弱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摧残, 工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薄弱的国家经济, 更使我们的国防建设雪上加霜, 高尖端武器装备开发研制由于投入少, 几乎没有什么突破和进展, 军队建设仍以陆军、步兵为主, 技术、专业兵种很少, 海、空军发展缓慢, 且装备也很落后, 经济上的进一步落后, 加大了我们的国防与强国之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的正确方针路线指导下, 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民产值大幅提高。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 我国的国防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的专业、技术兵种大大增多, 电子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海、空军装备得到很大改观, 高尖端装备发展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

当前, 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 战争形态已由高技术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战争的特点和样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军队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这场军事大变革, 对我国的国防建设也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2.2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国防建设的促进作用

在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下, 我们除了要加大军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的投入, 还要充分利用民用高新技术成果, 促进我国军品的发展, 加快我国信息化装备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 民用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军品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 我国的民用高新技术发展迅猛, 特别是一些一流重点大学和地方的科研院所, 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 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 这些科研突破对于我军信息化装备和其他尖端武器的研究与开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科技型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许多民营企业的科研成果和产品高新技术含量, 对推动我国军工开发、信息化装备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我国在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 如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材料等, 军用与民用的工业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难分高下, 甚至在有些技术领域, 民用的已超过军工部门。我们应充分发挥民用高科技资源优势, 把其融入到我国的军品研究开发体系中来, 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含量。我们只有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 利用民用高新技术的动能, 才能更好地占领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打造我们的锋利的信息化利剑,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

3.1 发挥军工高新技术优势, 给国民经济建设注入新的增长点

在国防建设中, 我们许多国防科研单位、军工企业都是处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 从事的是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在当前高新技术呈交叉化和边缘化非常显著的趋势下, 使得他们在进行武器装备的开发生产中所取得的一些技术专利、科研成果在民用上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防建设利用高新技术优势在科研开发、科技创新上, 为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工企业的科技成果为北京的科技奥运献上了许多丰富的大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挥自身优势, 采用了多项航天技术, 特别是燃烧技术的成果, 保证了奥运火炬在各种复杂气候地理条件下的传递, 让奥运火炬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船舶工业利用大型钢结构、先进焊接等技术承建了完全由保持钢铁原色编织而成的椭圆形的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工程——“鸟巢”体育馆, 向世人展示科技创造的奇迹。中国航天总公司发射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 利用容量大、安全性高的优势, 使北京奥运会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将电视公共信号全部采用高清格式制作进行传输的运动会。中国兵器集团总公司运用兵器装备技术, 成功打造出优质运动枪弹、猎枪弹、飞碟靶、迎宾礼炮、烟花弹的品牌, 使北京奥运会五彩缤纷, 更加绚丽夺目。

在国家推行的“节能减排”产业政策中, 军工高技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技术上, 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多年来积累的真空技术, 表面真空镀膜技术以及热传导技术等, 开发出了在国内属于先进水平的太阳能平板型集热器和U形真空管型集热器。先进节能减排产品, 备受市场欢迎, 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些军工企业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技术上都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在向民用推广发展上有着广阔的前景。

还有像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将航天育种技术成果引入西部, 针对特殊区域气候及地理条件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作物品种, 促进了重庆地区农业的发展。山西军工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研究所, 自行开发、拥有核心技术的液晶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5%, 产品远销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还有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军工企业在民品开发和科技创新方面都给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3.2 军民结合, 促进了军品、民品双丰收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我国的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的投入, 生产完全服务于国防, 企业很难给国民经济产生效益。在市场经济下, 我国的军工企业进行了改制和转型, 许多军工企业在原来依靠国家投入、产品单一、市场狭窄、资金紧缺的情况下, 进行股份制改造, 成功上市。由于引入社会资本, 注入了优质资产, 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下, 这些军工企业提高了研发和生产能力, 增强了社会的竞争力,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原制造军用船舶的上海沪东重机公司注入了优质资产, 实行整体上市, 公司变更为“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主业由原来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制造为主, 转变成为兼具造船、修船、造机三大业务的控股型上市公司, 并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核心企业。公司在提高了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情况下, 抓住军用船舶制造和世界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成为众多上市公司中的明星。

诸如“西飞国际”、“航天科技”、“中国卫星”等军工企业都成功实施了转型, 引入社会资金, 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生产军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民用产品, 在国防建设和民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双丰收。我国2008年5月成立的“大飞机公司”, 更是集合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大型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 进行了行业和资本的整合, 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 依托国家经济的实力和高新技术优势, 力争做强、做大, 全力打造安全、经济、舒适、环保的大型客机, 提高国际间的竞争力, 创造中国品牌的飞机, 打入国际市场。实施大型飞机研制重大专项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大飞机制造生成的产业链、辐射面、连带效应, 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强大的国防力量, 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起到重要作用。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功不可没。

当今, 国防力量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和体现。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今世界, 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不惜重金发展高新技术, 以占领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 使得国防力量的竞争更表现为高新技术和国家经济实力的竞争。当前, 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我们要加大对国防建设的力度, 加大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开发研制, 加速我军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国防对国民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作用, 进一步协调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增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互动, 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肩发展, 使我国在经济和国防力量上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杜人淮.军工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策略[J].航天工业管理, 2005 (4) :78-80.

上一篇:林业培育下一篇:宋代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