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制约与探究

2024-05-26

瓶颈制约与探究(精选6篇)

瓶颈制约与探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体系

1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1.1 政府机构

政府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于政府功能和社会制度的缺失, 导致中小企业的实际发展无法得到各种鼓励政策的支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国家没有在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考核中, 专门制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条款和规范, 这样银行自然青睐大型企业。其次, 为了改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资金总量过少等问题而提出的《中小企业促进法》, 只是宽泛的政策性指导原则, 法律规范强制性不足, 可操作性不强。

1.2 金融机构

(1) 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 管理效率低

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 管理效率低,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形成公平的贷款业务。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和一些高科技企业, 普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上加难。此外,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上市规定十分严格, 造成能够在中小企业版发行上市的企业实际上是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可以直接融资的, 但在这里往往也依靠银行贷款, 这就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

(2)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规模过小

我国的各地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由于自身资金实力有限, 根本无法大范围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为了经营正常化, 这些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只好通过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来奠定稳定的资金回收基础。同时, 贷款管理制度过分地倾向于抵押品, 使缺乏资产的中小企业即使经营成果和技术水平高也很难得到贷款。由此可见, 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过小会导致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能力有限。

(3) 缺乏符合中小企业规模与成长阶段的各种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 我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分为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其中自筹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投资者合伙人凑钱、或是向企业员工借钱;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融入资金;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以及信用证等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取资金的行为。

企业在自身的创办阶段, 主要依靠个人投资者和风险资金, 之后就更多地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及股票上市获得资金。但是通过企业股票上市或发行公司债券的融资方式不太适合资金需求量小的中小企业, 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依靠间接融资。但是在2008年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 原始股本和企业利润留存、民间融资以及银行贷款分别占中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64.2%、14.2%、19.6%, 而仅有2.1%的资金是通过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的。

1.3 中小企业

(1) 经营风险过高、不规范行为多

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 技术和市场竞争水平落后, 缺乏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其次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可靠, 使许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采取“不贷”的策略;再次是多数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不规范, 不得不支付远远高于大企业的资金成本;最后是一些中小企业还存在逃避银行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 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整体的资信水平。此外, 银行的固定资产项目贷款, 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品种都有比较详细的规范要求, 审批手续繁多、时间长、要求高, 直接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利用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2)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缺失问题

有些中小企业作为借款者, 利用自身信息上的优势, 隐瞒事实, 连续在不同银行间实施一次性博弈, 逃避金融债务。据统计,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缺失, 银行对大部分中小企业采信审查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业的5倍~8倍。尽管理论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风险数据挖掘和分析来控制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但因企业信息不开放、信息不可靠等原因, 很难建立贷款相关标准。

(3) 中小企业成本费用核算不到位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到位问题比较严重, 中小企业近年来的融资难、亏损多等问题,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本核算问题。中小企业成本费用核算不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 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多数中小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外, 对其他费用的管理水平较低。第二, 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会计人才, 导致其不能进行透明、有效的会计事务, 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第三, 成本核算程序不科学。辅助生产部门采用两个不同的分配标准, 导致产品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与实际受益产生严重背离。第四, 成本计算对象不规范, 一些中小企业不管产品的品种和规格, 全部按一个成本来计算对象核算成本, 计算出的损益就不真实。

(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小企业会计机构往往不健全。有的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配置极其不合理, 甚至还缺乏相应的会计机构。在企业需要做账的时候, 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通过外聘会计来帮忙做账, 忽略了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在自身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企业设置了相应的会计机构, 但是财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教育, 业务素质较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的另一体现是家族式管理, 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经营者缺乏专业素质, 管理水平低。

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引导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首先, 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市场, 这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靠银行信贷的局面。但是, 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市场又有可能扩大企业呆账。基于此, 政府必须主动把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结合起来, 可以进一步引导企业发行企业债, 进行间接融资。其次, 我们还应该积极培养有竞争力的中小型银行, 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中小企业发展。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意义重大。

2.2 树立中小企业支持计划

为了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还可以把中小企业按规模和竞争力分类, 然后根据分类建立中小企业支持计划。根据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 可以将中小企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由于资本市场规模过小或与银行沟通不足, 无法以更合理的成本获得资金的企业, 这类企业需要基于政府政策获得直接或间接融资。二是具备潜在信贷条件的中小企业, 由于金融创新不够无法获得贷款, 这类企业需要与政府的政策资金相结合。

2.3 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还需要积极鼓励现有大中型商业银行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部门,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中小商业银行, 充当中小企业专门的银行。要根据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价状况, 采用不同的利率。政府可以根据各金融机构每年完成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指标来对其进行财政上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 以弥补金融机构的损失。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应该从小金额高利率开始, 利用高利率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及时冲销。然后随着金融机构对企业了解的加深, 不确定性逐渐降低, 就可以逐步放大金额, 逐步降低利率水平。

2.4 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

将向中小企业贷款设置为硬指标, 作为银行业考核的指标, 还可以把给小企业贷款当成是银行要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另外政府可以每年给银行一些补贴和优惠, 比如根据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的成绩, 适当对银行进行财政上的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 来调动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企业分析能力, 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进行公平的信用评级, 调查贷款风险, 进行贷款业务。

2.5 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机制

首先, 必须借鉴国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验。对于信用担保, 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和韩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比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 15.5到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其次, 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财税支持, 同时可以考虑引进社会资本。可以建立为政府公共目标服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有利于为环保、节能、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春吉.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7) .

瓶颈制约与探究 第2篇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察,对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我市工业园区的现状

全市现有市级开发区一个,县级开发区5个,乡镇工业小区14。其中县市以上6个开发区中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1个,经国家发改委2005年终审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个,以产业园形式客观存在的2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共计85.32平方公里,其中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总体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已开发15.7平方公里,入园工业企业1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去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1%,实现利税16.6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28.8%。纵观这几年的发展,进步较快,已成为娄底工业重要的增长极。主要表现在:

1、热潮高涨,总量逐步放大。自2003年特别是2005年以来,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园区发慌展的热潮。我市开发区经济总量可以说是从零起步,成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40.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倍,比2005年增加了28.4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23.8%,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个百分点,比2005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较快,规划配套较好、管理比较到位,成效较大。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坚持科学发展,累计引进项目100余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2007年新引进项目达20个,合同引资近30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了1.6亿元。目前建成投产项目6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6亿元,是2003年的40倍,对全市规模工业经济贡献率也达到了4%,预计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6%。

2、势头强劲,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最近几年我市加大力度对园区规范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各个工业园区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发展势头逐年趋好。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园区企业的工艺和管理技术水平先进性逐步显现出来,园区规模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人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92.3万元,是全市规模工业的1.86倍,比上年增加49.8万元,增长54%;人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0.3万元,比上年增加10.2万元,增长50.24%。

3、来势喜人,企业盈利水平逐步向好。2007年,全市68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0.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6亿元,增长15.2倍,虽亏损企业由原来的2家扩大到了现在的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从去年的77万元增加到了1854万元,但亏损面和亏损比例明显好转,企业盈利水平明显得到提升。

二、当前制约我市园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尽管我们在短短的四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常德益阳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区域布局等方面均与之相距甚远,发展后劲也后劲令人堪忧,作为推动娄底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极尚未形成。目前面临着以下瓶颈问题:

1、存量土地紧缺使项目引进欲上不能。这是目前严重制约园区发展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市每年的全部用地指标在3000多亩,下到开发区的更少,据测算,全市土地储备要在8000亩左右才能基本保证市、县6个开发区的开发,现在实际相差达6000亩。而事实上,目前我市一些园区每年多的只有600亩,少的仅150,不够做一个项目。这几年,各园区靠原来储备的一点“老本”早吃完了,没有新的土地储量,再好的项目也入不了园,来谈的的项目只得因此而落空。

2、融资艰难使园区建设发展供血枯竭。大发展需要大投入。推动园区发展,有两项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做配套,二是做企业。无论哪一项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先说设施配套,这主要是当地政府的事情,根据各园区情况这一项投入约在3-8亿元不等,由于市县两级财政艰难,因此争取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来源,而目前除国家开发银行外,其它各大银行很难贷到款,前段各个开发区都已从开发区都已从开发银行贷款1亿元左右先期作了投入,后期随着还贷压力的增加和国家紧缩银根将使贷款难上加难。冷水江市是我市财力最好的县级市,其开发区的配套投入都欠帐甚巨,开发区连几条主干道都修不下去,无奈之下,只得向入园的天宝紧固件、金鹰服饰、三A化工等企业借资5850万元,企业哭笑不得,叫苦连天。至于其他几个县级开发区更是捉襟见肘,其状况可想而知。再说企业扩大再生产融资问题,调研中各开发区除三一重工之外的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谈到融资难问题,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引过来的企业老板,与以前冰火两重天的融资现实使他们后悔不迭,意见甚大,甚至产生亏本撤离的念头。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不能从银信部门贷到资金,银信融资形同虚设,一批拥有好项目、有着好前景的中小企业因资金瓶颈而不能迅速做在做强,更有甚者,市经济开发区有2家企业因资金断链而倒闭。更有甚者,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用于生产技术改造,更新设备、新产品开发、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市场营销网络难以健全,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3、体制机制不顺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体制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上层看,全市没有一个统一归口的工作机构。市里有一个领导小组,但下面园区有事几乎不可能找到领导。发改委设了一个园区办,但只有审批职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活动,且一个科室去协调管理处级配套的开发区显然不现实,园区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二是从中层看,园区的管理体制五花八门。有的是区政合一的“准政府”模式,有的是名义上以经济建设为主,实际上是无任何职权的协调办事模式,有的是上级政府的委托机构,有的是本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有的甚至连名份都没有。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工作实效,有名无实的管理模式式使园区工作困难重重。如冷水江开发区采用协调办事模式,因地处三镇交接地段而又没有相应的职权每年光是协调矛盾需要多支付的协调费用就达500万元以上,并且工作效果还得看人眼色,每推进一步都颇费周折。三是从下层看,很多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规范。我市各开发区由于没有上级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或授权不到位,很多事情难以真正“封闭运行”,审批手续繁琐,政务环境不优,一个项目从立项、环评到报批、报建,没有半年以上拿不下来。涟源入园企业主反映,“办证可以办死个人”。娄星区开发区曾为一个企业跑了200多个科室,盖了40多个章。而在益阳,园区项目从启动到投产平均周期仅需7个月。

4、园区配套滞后使园区企业发展成本巨额增加。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如新化的入园企业主为水电的问题苦不堪言,反映强烈。冷水江开发区的天宝紧固件因项目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垫资修路,待项目建成后又必须二次修路,成本大幅上升。金鹰服饰因员工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和物业管理等问题成本也有所增加。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配套设施滞后。企业反映,这不仅千万职工生活极为不便,生活成本大幅增加,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外面的人才“引不进”,里面的人才“留不住”。市开发区星源电器阮总反映,他们因招不到人只好花“血本”挑选员工送出去进行培训,而培训好的人也留不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开发区餐饮、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跟不上,职工下班后无处可去,生活单调乏味。三是物流配套滞后。市开发区几家企业主要反映,他们不少货物不得不通过长沙物流公司中转,既浪费时间,又千万物流成本大量增加,有时还因耽误生产进度,千万合同违约而吃官司赔钱,因此感到在娄底创业很不方便,很不畅快。石门工业区五江保温瓶厂吴总反映,由于物流不畅,他们所需要的由涟钢生产的板材需要通过长沙再购回来,每吨增加运输成本多达160多元,每年需要为此多付出成本超过200万元。

5、产业支撑乏力使园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目前我市园区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档次偏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点“饥不择食”,不是围绕产业找企业,而是先引进企业再找生产。这使园区发展陷入一种无序状态,往往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能源、环保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生存成本增加,发展难度增大。我们这次看到的常德灌溪开发区着力发展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业,预计2008年年底投产的中联重科建筑机械起重机技术扩改项目可年创产值30个亿,而依托这一企业,又相应引进长沙中德、迪格物贸、浦元机械、唐桥机械和多田野等5家配套企业和17家上下游企业,建成了年产值10多亿元的中联重科产业配套园,真正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比较而言,我们的园区既缺乏这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的工作,更谈不上建成这样的产业集群。一个明摆的例证,围绕涟钢薄板而建的产业集群,到现在还停留在口号规划阶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入园目的主要出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其目的在于吸纳我市廉价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没有与我市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因此根植性不强,造成园区难以形成产业集聚。

6、发展思路不广使园区发展的路径越走越窄。我们在市内园区调研时,几乎所有园区都说这也难,那也难,面对土地、资金等瓶颈束手无策,而益阳、常德等地虽然同样也面临这些问题,却显得从容得多,思路宽阔得多。如解决土地报批问题,益阳开发区就大胆把城区企业搬迁作为“项目”巧妙包装向上报批土地,实质上企业没有搬迁,而土地却成功批回了,解决了项目用地的燃眉之急。如常德只要项目签约,马上就能以原储备土地解决新项目用地,再以新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上,益阳一方面成立华益担保公司,另一方面敢于把城区公益性用地包装成工业用地向银行抵押贷款,又成功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常德开发区在解决资金难的问题时,对金融部门为园区中心企业发展和基础设施贷款提供中长期贷款的,开发区按贷额给予奖励。同时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到中小企业创业园和纺织工业园修建标准厂房,实现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政府三赢:中小企业解决了因资金限制无钱建厂房发展无平台的问题,企业园投资商赢得了租金,政府既解决了建设资金和土地的问题又赢得了税收。对比其它地方,我们认为自己在推进开发区的发展上还囿于常规,不敢突破,以至于碰到了“拦路虎”办法不多,踌躇不前。

三、解决上述瓶颈问题的几点思考

1、进一步强化对园区重要性的认识,把园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来抓。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把园区真正建成改革开放的实验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形象的大舞台和小康娄底的辐射源。

2、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把园区经济切实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体制机制到不到位,关键看领导的图谋是不是到位。要求各级领导学习常德“党委、政府‘一把手’要用30%、50%以上的精力抓工业、抓园区,分管领导用70%以上的精力抓”的经验,切实把园区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直接掌控园区发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尽快成立全市统一归口的园区管理协调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全市园区的开发建设。在园区管理的模式上,建议选择“区政合一、以区带乡、事权统一、特区特办”的模式,划定行政区域,切实赋予园区强有力的行政职权。

3、广辟融资渠道,把实现多元化融资作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大战略来抓。一是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行等国有银行战略伙伴关系;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作为破解融资难题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银行贷款难的僵局。据了解,在江浙沿海一带,只要项目报批报建成功,立马就有商业银行上门询问需不需要贷款。而国有银行普遍有“惜贷”心理,去年市里在新化召开银企洽谈会,确立了70多个银企合作项目,但至今没有一分钱到位。二是要搞活土地经营,盘活土地资产,利用土地筹措建设资金。重点要学习益阳经验,把市内诸如珠山公园、石马公园等公益性用地、闲置用地、保留山地包装成项目作为抵押用地申请贷款作为主攻方向。建议在开发区设立土地储备中心这样可以实现资金在开发区内部周转,或者借鉴常德经验,开发区适当提供贴息支持,由市财政垫付资金进行空转,这等于是帮开发区每年争取了几千万元的流动资金。三是要积极开拓民间融资。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或者担保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做在做强。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原则,吸纳民间资本修建标准厂房、参与启动中心企业创业园或企业孵化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甚至可以考虑将开发区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4、用好用活土地政策,把实现土地的良性滚动开发作为甘露醇手段来抓。一是要合理调配好土地指标,集中力量保重点。二是搞好土地储备,搞好滚动开发,解决土地审批比项目落地“慢半拍”的问题。三是做活集体土地利用文章。根据现有政策村级实施自治,村办集体企业土地政策相对宽松。当年搞乡镇企业土地瓶颈制相对较少,珠海等地的开发区就是靠打村级集体土地利用“擦边球”成功解决了土地难题。

5、加强产业规划和招商选资力度。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全力以赴狠抓园区大项目建设,用大项目扩张大企业,用大企业引领大发展。可以考虑在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率等指标方面严格把关,以投资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如益阳曾因某项目老板看中税务局地段而把税务局整体迁走。常德得知中联重科打算易地扩建后,市委主要领导先后十余次登门与中联进行协商,郑重承诺提供全面优惠政策外地的这些做法不可复制,但起码我们可以学习这种“以在项目为重”的理念。

瓶颈制约与探究 第3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创新

有效地抓好煤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使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能够稳步地迈上新的台阶。这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 加快煤矿企业的改革进程, 不断地发动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地投入到煤矿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中去, 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当前基层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1. 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 煤矿与其它行业相比, 尽管近几年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生产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但它依然改变不了在地层深处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客观事实。

一是煤矿作业条件差, 又苦又累又危险, 自然灾害多, 职业病多, 伤亡率高。因此, 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面对恶劣的环境, 煤矿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 培养和造就一支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生死与共、遵章守纪、听从指挥的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的重任。这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是很难完成的。二是井下一线职工队伍, 主要来自于相对落后偏僻的农村和山村。临时观念和雇佣观念在职工中普遍存在。这一特点, 又给煤矿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工作侧重点。目前, 井下职工以农合工为主体, 他们具有很多优点, 吃苦耐劳、纯厚朴实、安心井下、出勤率高等等[1]。但严重的临时观念、雇佣观念, 进而形成了短期行为, 这就为煤矿思想政治工作者, 进行爱岗敬业, 献身煤炭事业的思想教育增加了难度。三是煤矿的特殊环境凝聚了一批以农合工为主体的特殊群体, 这个群体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主体。而我们要培养这个群体会操作现代化设备从事煤炭生产。这也是我们煤炭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

2.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

至今还是有很多人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讲讲大道理, 从理论到理论那一套空洞的政治说教, 搞理论研究在企业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煤矿企业大都地处偏僻, 无论井下和地面, 生产生活条件都很艰苦, 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欠帐教多, 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已越来越不适应。以这种观念统领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压力与动力不足,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创新发展的瓶颈。

今天, 思想政治工作要取得主动权, 仍然要从职工切身利益着想, 为他们排忧解难。其实, 以安全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任重道远。以人为本, 需要从解决职工家属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着手;需要从职工最想、最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 满腔热情地为职工多做一些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实事好事。需要树立符合当代要求的新观念。只有这样,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职工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才能永远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

二、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龙东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龙东煤矿近年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由宣传引导向帮扶上有效转变, 扎扎实实地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有益活动。

一是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努力与职工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 使各项工作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真正做到“心里装着职工、事事想着职工、工作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在广大职工利益受到侵害时, 敢于站出来, 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依法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使广大职工群众在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二是充分了解职工的具体情况, 耐心倾听职工的心声, 架起双方心灵沟通的桥梁,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在工作任务紧张繁重的情况下, 更加理解职工的需求、处境和心情, 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 千方百计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为职工办实事, 把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还有工作问题相联系, 扎扎实实的抓好“扶贫帮困”“金秋助学”“医疗互助”“子女就业”等工作。

三是做到关心职工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学习工作上的提高、生活上的改善和身心上的健康, 把组织的关怀、企业的关爱、领导的关心送到职工的心坎上, 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开展一些和广大职工专业相关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作为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 通过技术比武, 激励广大职工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苦练基本功, 推动安全生产作出新贡献。开展了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在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四是全面谋划好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努力维护好职工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 妥善处理好特殊利益和个别利益, 在主动关心、普遍关心的基础上, 加强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 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联办采矿专业培训班, 学员毕业后分配在重要岗位上。从而, 稳定了队伍, 提高了整体素质, 激发了敬业爱岗做贡献的积极性, 确保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持续稳步发展。

三、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原则与思考

1.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 积极开展民主讨论, 平等相待, 双向交流, 把必要的灌输寓于疏导之中, 要以平等的身份, 对话的方式同职工交流思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前提下, 又要为职工提供一个倾诉想法的平台, 使教育对象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觉参与。要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为职工做好事, 倾听他们的呼声, 体察他们的情绪, 反映他们的愿望, 使职工深刻体会到实际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施工生产中, 并使自己在企业发展中大有作为。

2.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性

煤矿企业员工多而杂, 情况千差万别, 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分层次、讲方法。因为员工年龄大小、知识结构、个人经历, 男女性别这些不同方面带来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 应细心观察, 采取不同方法。领导政治觉悟高, 工作责任感强, 只有领导以身作则, 员工才会感到心情舒畅, 自然会心往一处想, 劲儿往一处使, 心甘情愿地去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因此, 这就要求一些部门管理人员本身要硬, 素质要高, 要廉洁奉公, 要用言行去引导和激励员工做好工作。对做出成绩的青工, 要大力进行表彰, 广泛宣传, 要选派他们参加学习培训, 对于犯了错误的青年要做好后进转化工作, 帮助他们鼓足勇气, 正视自己, 迎头赶上。

3. 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广泛的舆论支持, 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让干部职工乐于接受。一是要正面宣传引导, 发挥安全宣传引导作用, 让干部职工通过学习, 明确开展深化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真正使安全这一主题入脑、人心。二是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积极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不断强化安全文化阵地建设, 开展各种安全生产宣传活动, 安全生产月征文活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月等活动。同时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张贴标语, 悬挂横幅, 竖立安全警示牌等, 努力营造安全文化建设氛围。

4. 注意宣传教育的方法

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就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讨论的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要善于用本企业内部或社会上模范先进事迹来宣传, 教育员工。

四、提升基层煤矿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效果的几点意见

1. 从服务工作中心出发,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革发展至关重要。把集团公司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措施告诉广大员工职工, 把集团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告诉广大员工职工, 把员工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思路上来, 统一到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 形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把握与报道上。既不能回避, 又不能草率从事, 关键是要冷静观察, 审时度势, 讲究报道的时机、分寸。把握其来龙去脉, 作中肯的分析, 使报道起到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的作用。

2. 开展企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和谐发展稳定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各级领导人员和广大党员, 进一步开展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更好地用企业精神的成果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要注重同职工的贴近性。满腔热情地宣传先进人物, 充分展现其时代精神与新的风采, 是宣传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弘扬先进典型体现企业价值观, 对企业起“见贤思齐”的示范作用。要扩大先进典型在职工中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就要注意同职工的贴近性。

3. 善于因势利导化作润物无声,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善于因势利导,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掌握的一项宣传艺术:既善于把已经从职工中集中起来的方针政策, 经过宣传媒介的转化, 变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又善于抓住职工的愿望、要求, 经过宣传媒介的升华, 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对职工希望回答的问题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则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会取得巨大的效应。宣传传媒如果违背疏导原则, 不注重宣传策略与引导艺术, 板起面孔训人, 就会影响受众对宣传报道的信任度, 使舆论引导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实效性, 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4. 传情实现双向回流循环, 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宣传媒介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量的是在“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双向回流的循环中实现的。“上情下达”, 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 不是机械刻板地当传声筒, 而是要结合生动丰富的实际, 创造性地进行宣传。要把上级的决策同职工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 努力揭示上级采取的决策措施和改革举措, 都是以职工的根本利益为着眼点的, 因而是同职工息息相关的。“下情上达”, 就是要求宣传工作者深入实际, 深入职工, 了解实情, 把握职工的心态, 以职工情绪为第一信号, 感受职工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 喜欢什么, 厌恶什么;并善于对公众的舆论进行“导航”, 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去统一各种认识。

五、结束语

煤矿企业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只要我们始终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探讨新方式, 就一定能把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玮.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0) .

闽台金融合作的制约瓶颈与发展对策 第4篇

一、闽台金融合作的制约瓶颈

(一)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

长期以来,台湾行政当局出于政治考虑,对两岸金融合作往往采取观望态度,甚至设置各种障碍。

按照加入W T O承诺,我国金融市场于2006年底就全面开放。截至2011年底,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家银行在华设立209家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37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45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下设7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6个国家和地区的77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94家分行。与之相比,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开放却进展缓慢,直至2008年3月12日,台湾“行政院”才宣布放行台湾的金融业者间接参股内地银行,但通过海外子银行投资内地银行持股上限不得超过20%,且总资产需达到60亿美元。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两岸金融合作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2013年5月底,大陆地区共有11家台湾银行分行,其中已开业10家、在建1家,代表处7家。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分支机构主要聚集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台商密集区域,其中,获银监会批复开业(含在建)的11家台湾银行中,上海6家、江苏3家、广东深圳各1家。

加入W T O前台湾当局双向禁止两岸银行互设,现在虽然开放了两岸银行互设,但对大陆银行赴台限制较严,致使许多意愿赴台的大陆银行无法赴台。目前,大陆银行仅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三家银行在台北设立分行,另有招商银行在台北设立办事处。

(二)福建经济基础的制约

福建由于历史、地域、经济政策等多种原因,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相对滞后。2013年福建省G D P为21759.64亿元,在全国排在第12位,在沿海省市排名靠后。经济决定金融,偏小的经济总量,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不仅限制福建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承载能力,而且使得台湾金融服务业在向大陆转移时,产生地域选择的顾虑。

以2012年度数据为例,福建省2012年新发展台资企业279户,新增投资总额6.85亿美元,而同期江苏省仅常州市新增台资企业投资总额就高达7.63亿美元,福建省台商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台湾银行在设立初期普遍采取客户跟随原则,这也是台湾银行选择在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设立机构的主要原因。

(三)经济政策,监管政策和惠台措施力度不够

近年来,台商企业始终随着大陆经济热点的变化在转移和调整投资方向,沿东南海岸曲线“北进”已成趋势。目前,大陆地区已逐步形成四大投资热点区域,分别是“余热点”珠江三角洲、“大热点”长江三角洲、“新热点”环渤海湾经济圈和“小热点”福建沿海经济带。以长三角为例,江、浙、沪地方政府通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服务意识,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土地使用费、减免税收等措施,成为台资企业投资的乐土。同时,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政府还致力于改善投资软环境,如加强办公透明度,营造公平合理的法制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对台商投资企业在金融、物流、人力等方面的服务,同时,严肃查处乱收费、乱摊派等不良行为,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对台资企业的吸引力。福建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改进。

此外,针对台湾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优惠政策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台湾银行可依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福建设立异地支行),但和香港、澳门银行相比,优惠政策的争取仍有空间。以C EPA协议为例,C EPA补充协议四对香港、澳门银行在大陆地区设立机构降低了总资产要求,取消了香港澳门银行来大陆设立分行需先设立代表处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香港、澳门银行准入的门槛。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短缺

台湾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员工聘用方面偏向选择经验丰富的国际化人才。一是选择具有多年金融从业经验的本地人才,以期快速进入并打开本地市场;二是侧重于英文水平较高的国际化人才,以便于内部网络的交流与沟通;三是选择其他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才。目前,我省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数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台湾银行来闽的意愿。

(五)台资企业未形成规模

截止2012年底,福建台资企业总数3953户,占大陆台资企业总数的15.8%,台资企业数量排在江苏、广东之后,且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整体规模较小。2012年,福建全省新增台资企业户均投资金额为245.52万元,而江苏省常州市,全年新增台资企业户均投资金额则高达2461.29万元。从已开业的10家台湾银行设立所在地看,台湾银行在选址上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如上海)及台资企业密集城市(如江苏、广东)。福建台资企业缺乏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无法产生集群效应,制约了以台资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台湾银行来闽设点经营。

(六)现有政策的执行存在难度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 FA)等两岸协议尚属于框架性文件,操作性不强,相关政策涉及金融方面的优惠条款仍需要具体化、地方化。具体措施的出台需要一定时间的研究、摸索,并在实践中逐步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台湾银行等金融机构来闽步伐。若今后能参照C EPA模式,逐年出台相关补充协议,将对两岸银行业合作局面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二、促进闽台金融合作发展的对策

加入W T O后,两岸金融市场的开放不断扩大,这为台湾的金融、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省也将面临着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加强闽台金融合作,福建应突破合作障碍,必须认识到台湾与福建同根同源,具有共同的文化、相同的语言并不是闽台金融合作的关键因素,要加快闽台金融合作,还应从经济环境着手,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发展促合作,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前面已经分析,福建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闽台金融合作发展的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布局自北向南已形成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增长极"区域,而海峡西岸经济布局相对还比较薄弱。随着福建城市群发展空间的增大,福建城镇化水平整体得到提高,2014年4月,福建城镇化率为60.76%,在全国排名第八。城市群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承载效应。厦泉漳城镇密集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0%,总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40%和50%以上,这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的海峡西岸沿海城市群空间发展日益由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带动,转向城市和港湾互动的双重带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建设四通八达的省内及通往各个邻省的交通运输网,从根本上改善福建省的软、硬环境,逐步形成以福州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厦漳泉城市经济圈,通过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间功能定位优势互补、科学布局,有效地集聚资源要素,扩大城市腹地,不断增强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拉长产业链,促进区内产业升级换代,将有利于提升福建实力,也有利于增强福建对台资的吸引力,从而强化福建省在台湾对大陆投资省份中的重要地位,这必将极大地推动闽台金融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二)优化福建投资软环境建设

产业融合与金融合作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体,通过加强福建投资软环境建设,吸引更多台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闽落户,促进闽台经贸往来和产业融合,推动闽台金融合作。

一是鼓励在闽金融机构加大对台金融服务创新力度,通过试点开办新台币离岸金融业务、创新在闽台资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等创新手段,切实提高对台资企业金融服务的质效,提升海西吸引力。

二是通过给予在闽台资企业具有竞争力的财税政策、有效融资渠道的金融支持等优惠措施加大对台资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提升福建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高效审批台商入闽投资手续,并协助解决台商在闽经营遇到的难题。

四是以闽籍台商高管为突破口,通过加强与闽籍台商的联系,吸引更多台商来闽投资。

五是加大对以台湾为主要市场和台资背景福建企业的出口退税、科技支持力度等,增强此类企业在台湾市场的竞争力和渗透力,促进两地资本融合,并带来积极的示范效应。

(三)积极争取闽台金融合作试点的政策支持

我国金融政策的决策权集中于金融主管部门,区域性银行及地方政府缺乏相关决策权。福建应该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政策和即将获批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争取获得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使福建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先行先试区,争取获得两岸金融合作的一些特殊政策,如适当降低台湾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在福建试点构建对台离岸金融中心、扩大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的试点银行范围、允许公开挂牌办理新台币兑换业务等。

(四)加大对台湾银行业交流与合作力度,争取政策上“先行先试”

目前,福建省尚无一家台湾银行,与海西战略和地位不相匹配。建议由省政府牵头,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一是允许台湾银行可在福建设立异地支行。建议在未来的EC FA补充协议中,允许台湾银行在福州设立总行或分行,并可在福建省内其他城市设立异地支行。二是降低来大陆设立机构的台湾银行资本总额要求。降低来福建设立法人机构或分行的台湾银行总资产要求。三是缩短台湾银行机构来闽设立机构的流程。允许台湾银行在福建直接设立分行,无需先设立代表处。

(五)力争在农业金融合作上“先行先试”

福建是两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在全国8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中,福建占2个,是两岸对台农业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因此,也是农业合作中对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台资企业和台湾农民融资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融资难已成为制约闽台农业合作的“瓶颈”。目前,闽台农业的金融需求比任何其他省市都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就难以发展壮大。因此,建议改革农业信贷业务担保方式,允许以森林资源资产、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进行抵押贷款,降低台资农业企业贷款门槛。

(六)引进台湾信用保证机构

台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业企业在福建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闽台经贸合作持续发展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台资企业的资信难以把握和确认。台湾信用保证制度发展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融资担保经验。如台湾于1984年就开始实施农业信用保证制度,成立财团法人农业信用保证基金,为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民或农业企业机构提供担保,帮助他们获得必需的生产贷款。农业信用保证项目包括政策性专案农业贷款和一般农业贷款两大类、23项。台湾农业信用保证制度实施30多年来,在提供农民贷款担保,分摊农业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保证农业贷款机构的债权安全,推动台湾现代农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引进台湾信用保证机构,可以解决福建金融机构对台资企业资信难以把握的困扰,避免银行贷款风险;同时为福建省台资企业提供必要的贷款,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创造更加优良的投资环境。

(七)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厦门是国务院批准的首个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福建省和厦门市应该推动金融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加快建设辐射海西、服务两岸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一是鼓励台资金融机构进驻厦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金融机构,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到厦门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同时,争取监管部门给予特殊政策,适当放宽台湾金融机构来厦门设立机构的条件。

二是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厦门要进一步开展对台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建立和完善适应离岸台资贸易发展的宽松可控的存贷款制度、税收制度、外债管理制度和外汇资金结算便利制度,逐步形成对台离岸金融市场,以促进在岸金融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厦门处理中心,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增强对两岸各类金融资源的吸纳、服务与辐射功能。

四是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支持金融机构积极拓展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等创新领域。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特别是开发适合台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完善对大陆台资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八)建立闽台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为未来的合作创造条件

人员的交流是一种最直接、最基本的合作交流形式,也是机构合作的前提。通过两岸金融人员的频繁交流,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逐步缩小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为未来更好的合作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通过建立闽台经贸人员互访机制、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闽台政界高层、金融专家、企业家的沟通交流,增进双方亲切感,增强双方对两岸经济金融市场规则、监管准则及统计标准的了解。

二是通过举办闽台银企交流会、资金需求对接会等,建立在闽银行业与台资企业的联系机制,加强闽台银企间的联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三是加强福建与台湾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互助解读两岸金融监管的异同点、机构准入的相关政策等,为闽台金融合作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摘要:两岸的金融合作严重滞后于两岸的经贸往来,成为两岸经贸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闽台金融合作又滞后于两岸金融合作,严重制约了闽台经贸合作的正常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制约闽台金融合作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闽台金融合作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闽台金融合作,制约瓶颈,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辉,胡艳超.反思金融创新——国际视野与两岸经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苏美祥.闽台金融合作的重点领域与推进策略[J].福建金融,2012,(10):13-16.

[3]陈文英,刘继宗.闽台银行业合作现状及展望.福建银监局.

[4]福建银监局课题组.深化闽台金融合作的现实难题与思路[J].中国金融,2010,(11):53-54.

[5]陈小梅.闽台金融合作的现状与发展[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22-25.

[6]黄梅波,李菲瑜.两岸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J].福建论坛,2009,(1):35-39.

瓶颈制约与探究 第5篇

一、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方面, 多角度进行考量, 但是基于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来探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中组织结构较为混乱, 缺乏必要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相反, 随意性比较强。尽管我们发现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中团队的数量越来越多,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众多的社团都有随意拼凑, 临时组织的现象, 我们可想而知, 这样临时组织的团队其管理方式, 管理理念, 稳定性和协调性都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 学术研究, 这样只会照成科研经费的浪费和学术垃圾的产生。其次是学科组合较为单一, 无法达到资源共享。这一点与第一个特点有着较为重要的关联关系, 真是因为团队组成的临时性, 所以团队往往在同一院系里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组合而成, 很多团队内部人员都是本学科内部的人员, 所以根本无法做到人员学科知识的交叉, 更不谈学科的交叉研究。二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封闭性的产生, 无法达到资源的共享, 无法形成规模力量, 长远来看, 也不利于高校科研力量的壮大。最后是奖惩机制没有构建, 团队成员的动力不足。学术创新团队的奖励或是激励机制大多是物质的奖励, 这一点没有疑问, 但是在奖励对象上, 往往是团体性的奖励, 所以无法顾及到个人的公平, 也即是缺乏层次性和应有的针对性, 成员的动力也往往因此而无法得到应有的发挥和挖掘, 很多团队都认为自己干与不干, 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 所以自己无需认真刻苦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对团队的成员积极性和责任感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打击。

二、完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建议

与上述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相适应, 笔者认为, 完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在构建创新团队的对象和范围数量上应该做到分重点有区别的方式, 即首先要针对高校重点的科学研究基地, 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平台, 来发挥平台所具有的优势。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高校科研基地的学术能力和研究的深度广度都较一般的临时组建的团队具有更加强的整体性优势和团队协作力量。从高校自身的角度而言, 就是要广泛地开阔融资的渠道, 争取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智力的支持, 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 将创新基地的构建, 创新团队的构建和重大项目的运作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该种方式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整合已有的资源, 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2) 尽力做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 同时也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经验。高校创新团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所以从构建的速度上来看不能急于求成, 要通过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发展的优势和长处来弥补自己团队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主动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 注重各种专业之间的融合, 给予发展较为迅猛的学科以更多的政策上和自己上的支持, 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团队应当鼓励其走出去, 促成其与国外的先进的团队进行合作交流。

3) 要构建良好的其实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 同时要明细奖惩措施。具体而言, 可以从工作本身来达到激励团队成员的目的, 使他们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 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制定更加详细的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 让众多的团队成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鼓励, 从而间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5.

[2]吕伟斌.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面临困难.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陈士俊, 柳洲.基于战略和文化视角的创新团队和谐管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对策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4]张秀萍, 刘培莉.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瓶颈制约与探究 第6篇

一、沈阳消费型经济的特征表现

(一) 居民生活相对富裕, 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日益凸显

沈阳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消费行为经历了量的消费阶段、质的消费阶段和感性消费阶段的更替演进。自2001年以来, 沈阳居民已经从温饱型到富裕型并即将过渡到享受型的发展阶段, 沈阳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0.37波动性地降到了2010年的0.32 (如表1所示) , 居民消费总体上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目前, 沈阳城镇居民感性消费行为日益显现, 居民用于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支出比例不断增加, 扩大消费需求已成为沈阳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资料来源:根据沈阳2002—2011年各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二) 服务经济时代即将来临, 服务消费主导表征渐显

服务经济时代的典型特征一是劳动者在服务业中占多数, 其比重至少占50%, 多者可达80%以上;二是服务业创造的财富在GDP中占比至少为50%, 多者可达80%以上[1]。据此, 沈阳第三产业劳动者占比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上, 而服务业所创造财富在GDP中占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约为45%左右, 个别年份超过50%, 反映了沈阳市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标准即将实现, 说明沈阳以服务消费为主的经济时代准即将到来。就人均GDP而言, 当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时, 居民对于公共服务与工商业对专业型服务的需求将会逐渐增强, 其结果是促进相关服务业发展并制造更多就业机会[2]。沈阳人均GDP 2007年为5 000美元 (见上页表1) , 2012年为9 729美元, 接近1万美元, 可见, 沈阳以服务业促发展的经济特征渐露端倪。随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沈阳居民消费即将突破功能性消费框架, 进入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时代。就最终消费率而言, 沈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经济发展规律, 一国或地区的最终消费率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波动过程, 典型的低收入国家或地区消费率一般会超过70%, 而步入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之后的消费率会明显下滑到50%~55%左右;步入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之后消费率会再上升到55%~60%左右;步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之后, 消费率大概会维持在60%~70%左右的水平[3]。由上页表1可以看出, 沈阳市的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55.9%, 降到了2006年的42.1%, 再降到了2010年的39.9%, 呈现出波动性的变化规律。根据消费率的发展规律, 随着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 沈阳最终消费率的变化会沿着上升曲线发展, 并稳定在55%左右。届时, 沈阳将进入到主要以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 而这一发展阶段的典型特点就是服务性消费。因此, 服务性消费对沈阳市经济增长的导向和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 工业化进程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大量消费时代即将开启

工业化水平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 主要表现为工业产值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以及工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同时农业产值的比重及农业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根据钱纳里当人均GDP超过8 610美元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判断标准[4], 沈阳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9 211美元, 一方面说明沈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说明沈阳市工业化水平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根据产业结构为表征的工业化进程, 自2000年以来, 沈阳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一直低于10%,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现波动性地上升发展并由2000年的39%升至2010年50.4%, 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54%不断下降到2010年44.9%,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比重;就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而言, 沈阳市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1.29%降至2010年的18.55%,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2005年的29.31%缓慢回落至2010年的28.19%, 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49.4%迅速升至2010年的53.25%, 据此可以判断出沈阳市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阶段。根据罗斯托大众消费阶段的理论, 大众消费阶段的前兆是社会关注力与资源配置会发生由偏重生产向偏重消费的历史性转折, 社会的主要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由于沈阳居民消费快速扩张, 服务业迅速崛起, 消费主导和服务推动的组合经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以上分析表明, 进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的沈阳工业化进程已演进到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沈阳经济增长进入到了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将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结合罗斯托的大众消费理阶段理论, 沈阳将迎来居民大量消费时代, 沈阳经济增长模式将进入消费需求扩张、消费能力释放的发展阶段。

(四)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放大效应渐现

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是消费水平的体现, 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将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根据诺姆瑟城镇化的“S”规律, 城镇化进程表现出阶段性发展规律, 全过程呈一条被稍微拉平的S型曲线[4]。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 主要依靠工业企业扩大再生产来推动城镇化进程;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与70%之间, 特别是当城镇化水平超过40%以后, 基本是由城镇发展推动工业发展;第三阶段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 城镇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发展, 发展速度回落并趋于稳定, 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以下, 30%左右和70%以上。从上页表1可知, 沈阳市城镇化水平2002年为70.93%, 2010年为71.63%, 2011年为71.83%, 2012年达到78.5%, 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说明沈阳市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到主要依靠自身发展的阶段。根据钱纳里标准, 当人均GDP超过4 270美元时, 城镇化率为68.5%左右, 而沈阳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 可见沈阳城镇化水平超前于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沈阳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快于经济发展水平, 然而城镇化水平却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表现为沈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仍滞后于第二产业比重;而城镇化水平则超前于就业结构的调整, 主要表现为自2006年以来沈阳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将带动居民消费潜力迅速释放的同时, 沈阳城镇化发展将从重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和城市空间扩张转变到重视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等维度的变迁。沈阳城镇化发展将在城镇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开始重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较高的城镇化质量将促进沈阳居民消费能力的极大释放和消费放大效应显现, 并最终推进“消费与服务”共同促进沈阳的经济增长。

二、沈阳居民消费提升瓶颈制约的特征事实

(一) 沈阳最终消费率持续降低, 消费不振

一般而言, 世界各国消费增长略高于或与GDP保持同步, 平均消费率会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到达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 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 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 目前全球平均消费率为77%, 发达国家消费率一般维持在60%~70%左右。根据上页表1, 沈阳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55.8%降到2010年39.9%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 这一期间的平均消费率为46.01%。显然, 沈阳市消费率明显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并长期呈下降趋势, 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钱纳里认为的工业化后期阶段68%消费率的水平, 反映出沈阳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与此同时, 2001—2010年沈阳市13.45%的平均消费增长率也低于这一期间13.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 表现出沈阳最终消费增长落后于沈阳经济发展的现实, 消费支出的变化并没有随经济发展同步发展, 导致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趋弱。随着最终消费率的不断降低, 沈阳居民消费率也呈现出不断下降态势。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0—2007年, 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平均为75%, 高收入国家平均为62%, 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7.5%, 从国际比较来看, 居民消费率的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而沈阳市居民消费率表现出悖于沈阳经济增长的趋势, 居民消费率在2001—2010年间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从2001年的44.81%急剧地降至2010年的24.1%, 这一期间的平均居民消费率为31.96% (如P227表1所示) , 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远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不断降低的居民消费率反映出沈阳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能力并没有随着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地提升, 整体表现出沈阳居民消费不振的现象。

(二) 沈阳消费结构严重失衡, 居民消费支出疲软

沈阳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严重失衡, 城乡居民消费之间的失衡以及生活消费结构的失衡。首先, 沈阳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之间严重失衡, 表现为政府消费支出不断增加而居民消费支出不断萎缩。由P227表1可知, 沈阳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支出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2001年的19.7%升至2010年的39.6%, 增加了1倍左右;而居民消费支出比重则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 表现为从2001年80.3%下降到2010年60.4%。可见在政府消费支出呈现显著扩张的过程中居民消费支出则呈现明显的萎缩。从平均发展速度来看, 2001—2010年沈阳政府消费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6.67%远高于居民消费13.44%的平均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之比从2001年的4.08∶1上升到2002年的5.61∶1, 然后急剧地降至2010年的1.52∶1, 表现出消费结构构成中政府消费迅速增加而居民消费逐渐萎缩的现象, 说明政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而居民消费支出则相对趋于减缓和谨慎。居民消费支出的不断增加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沈阳最终消费结构中政府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异化, 表现为宏观上居民消费支出乏力、消费需求扩张缓慢、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其次, 沈阳城乡消费结构严重失衡, 表现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能力逐渐下降, 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拉大。沈阳2000—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平均比为34.37%, 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一半, 并从2000年的39.11%降至2010年的31.77%, 呈现逐渐下降态势。沈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沈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之比从2000年2.56∶1扩大到2010年的3.15∶1, 不断地呈现出波动性的上升趋势, 说明沈阳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出现现逐渐扩大趋势。最后, 沈阳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也有较大差异。根据2010年沈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可知, 农村居民消费比重最大的是食品类支出, 所占比重大约为33.8%, 其次为家庭设备类和医疗保健支出, 分别为16.4%和12.7%,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比重9.5%位于第四位, 交通通讯消费、衣着消费和居住消费分别处于第五、第六和第七位。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支出占比仍然超过50%以上, 在满足基本生存支出之外, 农村居民保障性消费支出负担较重, 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支出不足。而城镇居民消费比重最大的也是食品类支出 (31.75%) , 其次为交通通讯消费 (14.32%) 和教育文化服务消费 (13.91%) , 之后是衣着消费 (12.61%) 、医疗保健消费 (8.54%) 、居住消费 (8.05%) 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 (6.08%) 。相对于农村居民而言, 沈阳城镇居民具有明显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 但是2010年吃和穿的比重占比43.36%仍然较高, 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能力, 但消费潜力仍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三) 沈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呈下降趋势, 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面临抑制

沈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从2001年的33.5%降至2010年的29.2%,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沈阳城镇居民的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根据消费发展规律, 当人均GDP在3 000美元和5 000美元之间时, 居民对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重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但从沈阳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来看 (见P227表1) , 沈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比重从2005年31.5%降至2006年的28.8%, 之后缓慢升至2010年的29.2%。沈阳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不足3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随着沈阳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的不断下降,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GDP的比重在波动性变化中也凸显出不断降低趋势 (见P227表1) , 从2001年46.2%降至2010年35.8%。随着沈阳居民生活相对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 居民服务性消费以及生活消费支出的不断降低说明沈阳居民的发展性和享受性服务消费能力面临着严重的瓶颈制约。

三、结论

沈阳经济增长模式即将进入到以消费需求拉动为主的发展阶段, 然而目前居民整体消费需求不振、消费潜力未能释放, 居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面临一定程度的抑制。总体上, 沈阳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2001—2010年间沈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均消费增长率分别为13.1%和10.8%, 均低于这一期间13.8%的经济增长率, 由此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沈阳居民消费提升瓶颈表现为不断下降的消费率、失衡的消费结构和不断降低的服务性消费支出等特征事实。而沈阳居民消费提升瓶颈制约的内在根源则在于收入增长约束, 具体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沈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49%, 西方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一般占到GDP的50%以上,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因此, 沈阳城居民消费需求扩张与消费能力释放的焦点在于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如何稳定增长的问题。

摘要:沈阳市消费型经济特征日渐凸显, 但是居民消费支出却落后于经济发展。沈阳居民消费提升瓶颈表现为不断降低的消费率、失衡的消费结构以及持续下降的服务性消费比例, 然而居民消费提升桎梏的本质则在于收入增长约束。

关键词:沈阳市,消费型经济,消费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圣明.加快迈向服务经济时代的步伐[J].财贸经济, 2008, (11) :62-72.

[2]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2) :27-31.

[3]汪臻, 赵定涛, 余文涛.中国居民消费嵌入式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2, (7) :56-62.

上一篇:情感意志教育下一篇:高效切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