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人格应如何培养

2024-05-22

良好的人格应如何培养(精选3篇)

良好的人格应如何培养 第1篇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这一侧面, 谈点粗浅认识。

第一, 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 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 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 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 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 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 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

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 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 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 扬长避短, 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 改变不良习惯, 改进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 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第三, 必须采取诱导教育方法, 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

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 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 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人格。

第四, 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 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好的人格。

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 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 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 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 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 翻然醒悟, 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 没齿难忘。

第五, 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

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 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 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 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 怎样工作, 怎样做人。

良好的人格应如何培养 第2篇

摘 要: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最突出,加上初中知识比起小学来,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各种要求有所提高,如果强求全班同步前进,一开始便达到教学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每接一届从小学毕业来的新生,我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打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字:语文 教学 培养习惯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非常重要。

起初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处于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初期,他们已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语言、文字、词汇、句子、阅读理解、写作等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均已涉及,这为他们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然而,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最突出,加上初中知识比起小学来,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各种要求有所提高,如果强求全班同步前进,一开始便达到教学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每接一届从小学毕业来的新生,我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打基础。以下是笔者多年来总结的几点经验。

第一,抓好朗读,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朗读。大声的朗读,会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从而一心一意地领会文章的精华。语文课必须有琅琅书声,每学一篇课文,至少要求学生朗读三遍。每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遍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感知文章大意,第三遍要感情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在早自习时大声朗读,课堂上也要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让语文课真正上成读书课。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那些原来因胆小,口吃等诸多原因不愿开口读书的同学在课堂上也积极踊跃朗读课文了。

第二,进行诗文背诵比赛。背诵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发展记忆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为说话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小学所学的诗歌已达几十首,还有不少优秀的篇章,学生们都曾花许多时间背诵过。进入初中的第一周,我将小学要求背诵的古诗搜集起来给学生一周的复习背诵时间,结果第二周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完成背诵任务,其余的只能背诵几首。全部背出就算优胜,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物质奖励。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有了一次在新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我又趁势提出新学期的背诵任务,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之后每学一篇文言文或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都要求背诵,每首古诗词都要求默写。在每一次要求学生完成背诵任务之前我都先背诵给他们听,给他们做示范再予以具体辅导。以小组竞赛,教师抽查的方式进行背诵,这比老师硬性布置任务,板着面孔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每学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有80%的学生毕业前基本能背诵所有学过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第三,练习写字,打好基础。词语积累是每学一篇课文的目标之一,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词语之外,正确书写也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应结合教材,讲清积累词语的道理,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读写练习。接新生多年,我发现有50%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写字习惯,有的把书本横放扭着头写字,有的歪坐桌前、有的脸贴课桌、有的躬腰摇腿、有的手指紧靠笔尖„„这些不良的写字姿势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矫正,至于书写潦草、格式不合要求、错别字连篇的问题,更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解决的。于是,我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写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个人姓名和现在自己就读的中学名称,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不能按要求书写,错别字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还写错。根据这种情况我每天都布置练习写字的任务,为了练好字有不少同学还买来字帖临摹,每天的写字练习由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定期进行张贴评比,注意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并结合优秀作业展览、纠正错别字竞赛等活动,进行适时表扬和鼓励。全班学生在整体气氛中纠正了写字习惯,同时在前后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长进,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兴趣。经过这样的训练每一届有70%的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第四,勤于观察、写好日记。日记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平台,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的一个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取材,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对写日记,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学生戒除紧张、应付心理。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初中三年坚持写日记,七、八年级时要求每周不少于三篇,九年级不少于两篇。自己批阅,充分尊重学生,保证为其保密,可以让他们心之所想则笔之所及,感情自然流露,语句顺畅。而定期收看,好的适当表扬或经本人允许作范文阅读,差的个别辅导,帮助提高。这也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日日观察、练笔习惯的必要手段。多年来,本人辅导的学生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作文竞赛中都能获得好成绩。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第3篇

姓 名:赵冬梅

单 位:胜利油田第一小学

时 间:二00四年三月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曾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他们在学校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换句话可以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而习惯正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如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就会成自然,习惯成定式,孩子以后就会自然而然从事某种格式化的行为了。

那何谓习惯呢?习惯就是一种行为,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所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自然的、不假思索的、不知不觉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是不必加以思索的,假使到了“邯郸学步”的地步,恐怕连路也走不好了。

那么,良好习惯对于人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呢?也许,木桶理论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解释清楚。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最长的木板。对于人的发展同样如此,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曾对148名杰出青年和115名被判处死刑的问题青年作过对比分析,发现决定他们命运迥异的不是其它,而是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差异,可见习惯关乎人的一生。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研究表明:0至6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启蒙,6至12岁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10岁左右儿童性格开始形成,而至16岁左右独立人格基本形成。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的敏感期、关键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体人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完善、发展。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才会拥有健康的人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潜藏着种种危险。

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习惯培养必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教师要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大处着眼,从对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的影响考虑,一切为了塑造未来的有用之材;而习惯培养又是具体、微观的,教师必须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看上去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抓起。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习虽说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存在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很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果不予重视,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例如读写姿势,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读好书、写好字,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骨骼是否正常发育,视力能否保持正常,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等,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

从学生一入学,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写字、读书时坐姿要端正,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足安,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大约一尺,胸部与桌缘的距离大约一拳,握点离笔尖大约一寸;写字之前先用手帕把手擦干净,免得弄脏习字本,写完字以后,把铅笔放起来,以免折断笔尖;引导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同时教师发挥示范作用,注意言传身教。由于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他们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在生产、工作岗位和生活实际中自学,则是终生所需,这以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不难设想,如果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来即使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和外人点拨的情况下,也能非常自觉、饶有趣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去交际。学生时代播下的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因此,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便是着眼学生一生的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若干年后,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像细胞溶进血液一样融入他们的素质,他们将成为“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的一代。

二、倡导“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

周弘和他自幼双耳失聪的女儿周婷婷,20年来创造了不平凡的奇迹:周婷婷在伟大父爱的精心教育下,三岁半开口说话,8岁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10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0岁在美国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3月,她被评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位不平凡的父亲充满灵性的教育——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铃声已响,可很多同学还未做好准备。这时,你如果发现并及时表扬了最先坐好的几位同学,“* * 坐得真棒!”“* *今天多精神啊!”不出五分钟,全班同学都会悄悄地、迅速地坐好了。此时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整个教室的氛围一定是令人愉悦的,一堂课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相反如果此时“啪”地把书往讲桌上一甩,指指点点地训斥学生:“你干什么呢?”“上课铃听到没有?”甚至再将这群“屡教不改”的孩子好好惩罚一顿,结果即使也很快安静了,但想必你的心情,学生的心情,乃至整节课的气氛都大不一样了吧!

出错犯规,其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印记”。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错误的迁就,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教育专家魏书生一直喜欢与那些所谓的“差生”打交道。他们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考试只有几分,原本是一群整天生活在“惩罚”中的人。但他们在魏老师真挚、宽容、细微的爱心中,渐渐步入正轨,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少人还有了大出息。这正说明,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上的,也没有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表扬永远比批评有力量。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每一天,我都提醒自己:蹲下来,跟孩子在同一视线,站到孩子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世界。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对他们寄以更高的期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及时鼓起他们的勇气,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前只有最优秀学生才能评选的班干部如今换成了在某方面有特长、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仅仅是说话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都有机会当选。孩子不敢与家长说的话,可以找老师倾诉。平时调皮的孩子,我除了耐心开导,还让学生每人写出一条优点(如爱劳动、衣服干净之类),汇集成一封信交给他,结果家长通过打骂没有管教好的孩子,如今改掉了坏习惯。起初一些不理解“赏识教育”的家长们也纷纷认可了我的做法。

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每个孩子都是为了得到赏识来到人世间的,而我们长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一句合适的赞赏,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生怕孩子翘尾巴。赏识成了孩子渴望的一件奢侈品,在否定与警告中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重复着父辈们的悲观心理。”,我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张白纸,关键看教育者怎样绘制。如果在学校和家庭中推进尊重和平等的教育,让每一位老师和家长从爱出发教育孩子,那么赏识教育所倡导的“尊重、平等”的观念一定会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

三、采取分层管理,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在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然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的基础和需要,而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方法上又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受到社会影响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在他们自身发展的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各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的方式和时间也常因人而异。

因此,我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摸清他们学习底数,掌握他们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后,登记造册,对他们逐个进行科学的分析,采取分层管理,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一方面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如对观察力薄弱,感性经验储备少的学生,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作业要仔细认真;对行动缓慢、反映迟钝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高作业速度,勤于思考;对视觉听力不好的学生,照顾他们坐在合适的座位;对成绩差的学生,冷静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改进的方法,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和矛盾的心理压力;对思维能力强但学习不够勤奋的学生,多给以难度较大的作业,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多检查提问,随时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注意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如鼓励差生“自我竞赛”,引导他们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相比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培育健康心理。通过分层管理,既转化了“差生”,使之跟上全班以保证大面积质量,又抓好“尖子”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更扎实、更深刻地打好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班级整体水平,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谁都无法否认习惯的巨大力量,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随。国外有谚语云:“人是习惯的奴隶。”王尔德也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丝不苟,持之以恒。

本文的最后,让我们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的一句话: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是儿童不能等——

上一篇:手绘实用表现技法下一篇:两极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