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2024-07-25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精选12篇)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1篇

一、充分利用地图,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要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能正确有效地使用地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启发学生分析和认识地图, 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得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经常看图的习惯, 激发他们运用地图的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地理特征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本质属性的可能性, 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初级阶段, 是形成各种地理概念的前提。地理特征是对地理事物概括的认识, 它是在具体的地理事物上, 经过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深入分析教材, 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上, 教师要从地图上认识地理事物入手,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 当我们讲到东北区的地形时,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东北区地形图。找出: (1) 北面和东面在中俄边界上, 有黑龙江、乌苏里江环抱;东南面和南面, 在中朝边界上有图门江和鸭绿江。 (2) 在这些大河的内侧, 兴安山地和长白山地大致构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 环抱着辽阔的东北大平原。启发学生从东北地区整体综合起来看。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先要使学生明了和掌握各种图例、符号及其意义, 然后通过最直观、最普通、最浅显的现象入手, 进行剖析得出结论。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读图、用图的方法, 也可以使学生抓住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形成地理概念, 从而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培养, 才能使他们能充分利用地图, 认识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独立地分析出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运用地图阐明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感知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 抓住规律, 找出成因。地理规律是地理演变和地理分布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我们在讲授这种地理知识时, 应与地图紧密地结合起来, 建立确切的空间概念。从图上指出分布规律, 使这种分布规律落实到地理知识上, 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加深了对地图语言的理解, 提高了读图用图的能力, 以便更进一步从地图上汲取更新更丰富的地理知识。

二、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掌握识图方法

地图知识是地理知识最简明的表现形式, 是学习地理极为重要的工具, 特别是地图上的方位、比例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图例、注记等内容必须使学生弄通、弄懂。不管是看普通地图, 还是看专门地图, 学生首先得掌握好与地图有关的这些基本知识, 并明确一些有关的地理概念。如果学生不知道经纬网的概念, 就很难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位的精确方法;不理解等高线、等深线, 也就无从知道分层设色地图是怎样表示地形的;不知道比例尺就不懂得利用地图进行距离测算;不知道等温线、等降水线, 不掌握一些图例, 不会看注记, 那么阅读气候图或其他一些专业地图就会感到困难。因此, 只有掌握了识图基本知识后, 才有利于掌握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 为运用地图创造条件,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

1. 讲清概念、明确定义。

如果概念不清, 容易使学生混淆, 酿成大错。因此概念一定要讲得准确, 符合科学性, 以免造成模糊。

2. 语言、教具要形象、直观。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有助于学生获得具体鲜明正确的地理知识。

3. 要使学生认清主要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

使他们认清这些地理事物位于地球上的哪一部分以及它和其他邻近地区地理事物的关系。教师上课讲述时必须善于指图或描绘略图, 点出某个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位置。指点大洲、大洋或国家时大致勾出轮廓, 指点山脉时须循着走向, 指点河流时须自上流指向下流, 指点交通线时须自起点指向终点, 指点城市时须指点在城市的圆圈上。

掌握读图用图的熟练技巧是跟掌握地理系统知识密切相关的, 没有一定的地图知识和地理知识, 阅读地图是根本谈不上的, 有了地图知识和地理知识才能了解地图的内容, 使地图具有生命力, 使地图的语言更加容易理解。所以,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打好坚实的识图基础, 才能逐步学会并掌握阅读地图、运用地图的本领。

三、加强识图练习, 提高应用地图技能

我们在教学中, 不仅考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应充分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去努力学习, 并经过练习, 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技能。要使学生学会运用, 则必须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练习。多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才能确实地掌握基本技能。在地理教学上,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技能更是如此。因此,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好用图技能, 就必须在讲的基础上加强作业练习。基础知识的作业练习, 利用各种比例尺量算距离,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各种地形及计算相对高度, 利用已学过的各种符号注记填绘地图等。如根据地图上标识的符号、注记、河流流向等判断地势、地形及海岸特征;根据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 、地形、河流、大气环流状况等, 推断气候特点, 判断所属类型及分布规律;利用已学过的各种知识对自然条件作经济评价等等。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2篇

地理课题组

执笔:邓亮红

一、课题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 邓亮红

成员:梁祖田、蓝昭强、吴亚钦、李霞、李春红、朱芬春、蒙聪、刘艳阳、彭少芬、车家创、张福贵

二、问题的提出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

地图能力是指阅读地图、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993年,美国提出了“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1994年颁布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1994)是美国地理教育史上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地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使用地图,用空间的观点来获取、处理及表达信息。

澳大利亚地理教材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即运用地理资料(如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阐明和发现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地理知识图像化是当前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材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但在地理考试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如何提高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也正是本课题选题的主要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十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读图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好地理的钥匙——读图技能,使学生由熟悉地图法到看懂地图,进而能分析、运用地图,并逐步建立起有确切空间概念的知识系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明其“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把地图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至关重要。是学生学好地理、会学地理和提高学习地理自信心和成绩的重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

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一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一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从高中学生的特点看。

高中学生的年龄在15~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3、地理学科特点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2)绘画能力: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五、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一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找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邓亮红、梁祖田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蓝昭强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吴亚钦、蒙聪、李霞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刘艳阳、李春红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彭少芬、朱芬春、吴亚钦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车家创、张福贵教学实践、书写教学案例所有成员各负一职,并协调工作。

(二)、实施过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A、认识规律原则:

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

B、实际性原则:

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C、.思想性原则:

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

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其次,要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一图多用。每一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一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

第三,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零,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一空间或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一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

第四,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

第五,要学生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3、循序渐进,遵循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读图训练。

根据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规律,一般读图训练有以下三个阶段:

先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

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4、活学活用,提升学生的地图意识。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在地图练习的设计及地图讲解时,要适当的变通题型,加强学生读图的灵活性。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我校高中学生(2010学年~2011学年)

七、课题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3——4月):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课题目标的构建和课题内容的确立;设计问卷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10年3——2011年6月):

①前期分析阶段:通过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之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进行样本分析,撰写”实验中学高中地理学习现状调查样本分析”,对高

一、高二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现状作分析汇总,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②教学实施阶段:按照教学现状确立课题研究方案,通过多方面具体操作形成培养学生能力的体系,并探索学生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期间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教师对地理教学的反馈,并根据反馈做相应调整。

3、结题阶段(2011年6~2011年7月)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拟定课题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资料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测评等)、教育实验法、课堂行动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和评价”三个环节)和个案研究法等。

九、课题的预期成果及主要形式:

1、预期成果:①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率③学生的地图意识有明显的提高④学生的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⑤锻炼地理老师,积累丰富的地图资料。

2、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

①课题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

②《茂名市实验中学高中地理学习现状调查样本分析》 ③发表的相关论文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地图;学习能力;培养

在地理课教学中,教材所包含的许多内容即诸多地理现象是不能直接观察的。这种地理现象大半以上是在教师的讲授下传达到学生当中的,往往比较枯燥、单调,给学生留不下很深的印象。要想克服这种弊端,在教学中要经常使用挂图。利用地图巩固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温故而知新。从这种意义上讲,地图是学生温习旧知识、判断地理现象的工具,是媒体。那么怎样利用地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地图让学生形成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分析地理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推测概括的方式,抓住其本质的地理术语,成为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没有形成地理概念的情况下,就不能分析地理现象,就不能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就不能正确地掌握地理知识。要想掌握理解地理概念,在不能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只能利用地图,别无选择了。我们只能通过在地图上所见到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一般的、本质的概念。例如想理解“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两个概念,先不急于讲解它的概念定义,而要通过地图让学生先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等河流,之后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些河流的入口处。长江、黄河各自流入东海、渤海,而塔里木河在流径上断流了。这样断断续续地最后流入了内陆湖了。显而易见,凡是最后流入大海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凡是不流入大海的河流则属于内流河。这样我们就轻而易举地得出了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的结论。通过理解概念以后,我们继续观察地图,把概念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让学生正确地判断出淮河、松花江究竟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一句话,这两条河流虽然不直接流入海洋或者大海,但是通过流入其他河流之后最终流入到大海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俩条河是外流河的结论。我们通过地图观察——结论——地图观察这种步骤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理解每一个地理概念。这样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利用地图,判断地理特征

在地理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由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组成的。这种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作用的,而是相互紧密地依存着又相互制约着,组成了地理环境。若不知道这一道理,是不能够正确判断出地理特征的。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图,从地形图的等高线中可以正确地理解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再从亚洲的地形特征着手可以推测判断出它的气候特点。具体地讲就是中部高、四面低。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亚洲中部高、四面低的地形特征对河流的流向有什么影响?起伏不定的地形特征对河流的落差和气候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得出大多数河流由中部山脉和高原发源向周围呈放射状分布,流入周围海洋,起伏不定的河川的落差带来了丰富的水力资源,又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的结论。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便于记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第二课堂加深地理知识

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加深对其他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何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環境和生态意识。

立足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对它运用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从这层意义上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立足地图教学,体现学科特色,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地球的圈层结构”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地球各圈层的插图,把图上的信息逐一找出,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对各圈层的文字介绍,两相对比,学生对各圈层的特点、所处的位置就认识得比较深刻了。然后再布置学生完成画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同一幅图上把各个圈层都表示出来。这时学生会比较完整地画出地球的圈层图,而之后只要提起地球的各个圈层,学生脑海里就会很快浮现出完整的画面,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就会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得无法复习和做作业。

二、培养学生学会看图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摸索,总结了一种有序读图法,并传授给学生。根据读图顺序的不同,有序读图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图(简称“空间顺序法”)。这是一种运用最广的方法。凡地理事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

例如,阅读《气温垂直分布图》,我先指导学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依次读出大气垂直层次的名称、高度和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通过读图,使学生看出在不同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层次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又如,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我要求学生从海岸开始,进入海底,自左向右依次读出各种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部。通过读图,使学生认识海底地形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了解海底地形的组成、分布及特征。

(2)按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读图(简称“时间顺序法”)。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凡用以表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我告诉学生在这类插图中,有表示地理事物日、月、年或季节变化过程或特点的,也有些表示地理事物地质年代演变过程或特点的。一句话,这类插图都具有明显的时间顺序。中学地理课本里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地球运动图、流量过程曲线图、人口增长统计图、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大陆漂移图等都具有上述特点。

例如,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可以按“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的时间顺序,依次读出各节气太阳、低压带、高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再把各节气的单幅图组合在一起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情况。

(3)按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顺序读图(简称“逻辑顺序法”)。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图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只停留在地理事物表层的观察,而是包含着对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深层的思考。深层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地理事象连成了一个整体。由此看出,凡用以揭示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诸如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地理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规律图、地理联系图、相关模式图,等等。

例如,阅读《巴西在气压带和风带中的位置图》,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寻找出图中有关的地理事象,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压带位置、风带位置、沿岸洋流、地形特征等,再思考、挖掘其深层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白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的缘由。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练习过程,我注意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课堂训练。首先我要求学生要准备纸和笔,然后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例如,讲授随海拔高度上升大气各层次气温的变化时,不直接读教材图,可让学生画一个类似的坐标,然后标上各层的分界线,结合生活经验和材料介绍,了解各层大气温度变化的规律后,让学生画出对流层大气随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降低的曲线,作出区分后,学生对这类坐标图的读、析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画出对流层大气气温曲线后,其他各层的曲线也很容易做出。

(2)活动课训练。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习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等。

四、贴近高考,培养地图判读技能

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地理性,几乎每道考题都有图像,从“有图考图”到“图形变换”“无图考图”的变迁。而且大多是将重要信息隐含在图中,要求考生能从图文对照中发现解题所需的信息。可见,高考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而着力培养考生判读地图的技能,是提高地理素养,也是提高成绩必不可少的关键。培养地图判读技能,需学会:

(1)图图转换。掌握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2)图文转换。在教学中,我把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互释和转换。

(3)利用串接法和分割法,突出重点,在脑中形成“心智地图”。(1)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若干条与区域地理事物关联性强的经、纬线,沿线串接出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如0°经线,然后熟悉穿过该经线的不同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2)平时训练中,学生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脑”中有“地图”,“心”中有“地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地理图像是会说话的学习工具,这样的地图也由死图变为活图了。长期日积月累,将分割的地图组合就会形成脑中完整的“心智地图”。因此,在地理课堂中,老师尽可能把学习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总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应切实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加强高中生的地图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联系、地理原理、成因、时空的动态变化等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点、思维方法、地理态度,提高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炎鸿.关于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J].考试周刊,2008(49).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5篇

用地图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以必修一第三章为例

文/李玉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

教地理,学地理,都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下面我以必修一第三章为例,谈谈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第三章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图3.2直观地说明了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示意图分析。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2)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3)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法上可以采用导读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和读图分析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学法方面,可采用“导―读―思―绘―结―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难点突破时,可以这样安排:要求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1)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2)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以北纬60度为中心,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3)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回归线为中心,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对图像系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中来,变“学生读、教师讲”为师生共同读、议、讲、析,以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浅谈高中学生地理地图能力的培养 第6篇

培养。

在十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地图能力的培养可分下面四步进行:

一、认识地图概念及分类,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地图的概念和分类。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在时间中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严格意义的地图有三大要素:一是数学要素,如,比例尺、经纬网;二是内容要素,如,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植被等)、社会经济要素(聚落、交通线等);三是辅助要素,如,图名、图例、图表、文字说明等。中学地理中的地图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各种类型地图以及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图像、图表等,具体地说,主要有普通地图(地形图、行政图等)、地理统计图(表格、坐标图、结构图、风玫瑰图、人口金字塔图等)、地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原理示意图等)、景观图、地理漫画等。教师要呈现各类图表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地图概念及分类,做到心中有数。

二、图文结合与填绘地图,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空间概念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因而,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建立空间概念。一方面,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地理课本的文字和地图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去理解和掌握,并最终能脱离课本,能用地图来说明课本中讲的地理对象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达到“图文合一”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填绘地图的训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模仿、记忆,做到手动、眼看、脑想,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图文结合与填绘地图,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促进从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转化,提高对地理课文的理解能力。

三、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阅读地理图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先读图查找有关信息,那么掌握一定的读图技能就很必要了,读图应该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在阅读地理图表中,应明确读图目的,然后按一定顺序观察,先读图名,再细辨图例,后读图挖掘有用信息,从中找到相关知识的内在关系。

1.明确读图目的

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庞大,为不致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要培养学生善于抓住地图观察的主题,即确定为说明某个地理问题而需要在地图上去读取哪些内容,从而将观察对象从地图背景中分离出来。因而,读图时要先明确目的。

2.按一定顺序观察

在明确读图目的后,判读地图时应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因此,要先读图名,再看图例,明确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后据读图目的的需要挖掘有用信息。

3.空间定位抓住特点进行观察

一些地理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图形判断地理区域,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判断地理区域,那么,从图上判读出的结果就可能是错误的。读图时,应抓住重点或特点进行观察,准确定位地图表示的地理区域。如判读某政区图时,可据经纬度位置、政区轮廓、典型地貌特点等确定区域名称。

四、多图并用,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在理解课文和解决某些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将多张地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达到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多图并用”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决定使用“多图并用”的方法来综合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看看问题涉及哪些方面,用哪些图来综合分析”“图选好了又该如何去提取有用的信息”等,例如,为什么夏季日本本州岛东侧降水多于西侧?可选择相关地形图、大气环流图、洋流图来帮助分析,从大气环流图可知夏季日本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水汽,地形图可知日本岛东侧为山地迎风坡,有利地形雨的形成,洋流图上看有日本暖流从沿岸经过,对气候有增湿作用,故夏季日本本州岛东侧降水多于西侧。又如,了解某城市地域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可引导学生将不同时期同一城市的地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图并用”有助于学生把握地理要素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读图、析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的工具,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能有意识地从以上方面指导、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学生的地图技能必将有很大地提高,

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将更加浓厚,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将更高。

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第7篇

一、培养观察阅读地图能力

观察是“视觉化”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认识始于观察。没有观察做基础, 就难以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新的思维。观察是科学探索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看图观察, 阅读实践, 使思维活跃, 知识得以升华, 地理课的内容安排和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阅读观察的机会,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并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让学生在阅读观察活动中获取真知, 享受成功。

二、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说明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 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如果只让学生定位在对地图的观察阅读这些具体表象上, 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状况, 学生不加思索地识记, 最终只会导致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产生怕学、厌学地图的情绪, 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 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而且对掌握地理重要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比较判断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学生获得一定的地图知识之后, 再不断深化, 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推理判断的能力, 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自运作能力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 可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地图的学习, 应用所学知识, 不断提高学生技能, 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育教学目的。

在地理课的复习中, 可采用在地图上旅行的方法, 把零散的知识点用旅行路线穿起来, 使之系统化。如让学生观察地图并提出问题:哈尔滨有一批机电产品急需由铁路运往四川地震灾区, 选最近路线, 问先后经过哪些铁路线?经过什么省和省人民政府驻地?经过哪些地形区、温度带、干湿区等, 并让学生绘制出简易的运行路线图。

以上仅是自己在地图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做法, 有待进一步探索提高。不过新课程标准下, 地图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 给我们加强地图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提供了广阔天地,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挖掘, 不断探索, 立足能力培养, 多种方法相结合、相渗透, 定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8篇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学会读图;第二步学会绘图;第三步学会用图。

第一步学会读图。读图, 是指学生拿到地图就能迅速准确地查找地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学生要达到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经过认图、讲图、指图的训练才能达到读图的水平。

认图。刚上初一的学生要认复杂的地图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图画印象深刻, 当他们初次学习地图的时候, 很容易与图画相混淆 (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图) 。因此在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之前, 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地形鸟瞰图”和相应的“分层设色地图”, 我是从三个方面区别常用地图与图画的。一是视角的不同。地图通常是垂直投影 (大比例尺图) , 图画多是从其他角度看的, 并且由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二是表示方法的不同。地图是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用等高线或者不同颜色来表示地形, 图画是用形象表示事物, 用明暗来表示地形。三是地图严格的比例尺。在同一幅地图上所有地理事物通常用统一的比例尺缩小, 图画上的事物通常不会统一比例尺。区别的目的在于认识, 在区别的基础上学习地图知识会容易得多。让学生认识常用地图, 了解地图的一般类型和用途是学生读图的基础。

讲图, 是老师利用挂图或板图, 进行仔细讲解。例如, 在讲“大洲和大洋”一课时, 老师利用“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先讲清哪个是东半球, 哪个是西半球, 然后让学生说出东半球有哪些大洲, 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哪几个大洲分别从什么方向围成了哪个大洋;各个大洲分别在哪些方向, 濒临什么大洋。

指图。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提到的重要地理事物, 必须经常要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它们的位置, 并尽可能地说明它们的经纬度, 附近有过去学过的地理事物或重要的地理事物, 要求指出它们的相对位置。

读图训练看似简单, 但它需要不断重复, 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步绘图。绘图是学生应用地图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初中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限, 我们应该将这一训练项目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始终。绘图可以由简到繁, 先从填空白地图开始。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空白的中国和世界的轮廓图, 讲到需要填图的地方就让学生准确地填在空白图上。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学生掌握了比例、方向等基本技能, 可以绘制环境熟悉的平面地图, 例如, 校园、居民小区等。当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绘图技巧, 就可以绘制多种要素地图了。例如, 以城市简图为基础, 绘制学校分布、商业分布、工业分布图, 学生们采用自己设计的图例, 用不同的颜色精描细画, 形成一幅幅漂亮的地图。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绘图的积极性, 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绘图的能力。

第三步用图。实际上是综合性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地图知识和技能后, 必须适时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地图应用能力训练。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是“按图索骥”。学生需要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各种地理信息, 并用地图指导实践。训练的方法有很多, 我是这样做的:在学校地图上选取A、B、C、D四点, 放置不同的物品, 将学生分成四组, 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A、B、C、D四点, 并进行物状描述。本项训练要求学生读图迅速准确, 线路设计合理, 行动中方向判断准确。

二是用图表达。即简单编制地图。在学生完全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绘图技巧的基础上, 把地理事物用图表达出来, 是创造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在校园平面图的基础上分小组编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和清洁区分布图。在编制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测量、自己设计图面, 完成作品后, 按科学、准确、美观的标准进行评比, 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这样训练, 学生热情高, 综合性强 (物理知识、美术知识、地理知识、协作精神) , 学生收获大。

三是依图说理。所谓“理”是指事物的分布规律及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达到依图说理的水平, 是地图应用能力的最高体现, 老师的训练应该是从说“简理”到说“繁理”的渐进过程。例如, 在复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 我要求学生用16开白纸将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三级阶梯, 主要河流, 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 绘编成中国自然环境图, 要求说明: (1) 山脉与地貌单元的关系 (山脉组成地形的骨架) ; (2) 地势与河流的关系 (地势影响流向) ; (3) 降水量与海陆位置的关系 (距海洋越远降水越少) 。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这种自然环境与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为以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训练, 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东西。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高考

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图文并茂, 即大量运用图表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基础, 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在高考中, 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 能够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示意图、值线图、景观图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以及资料等, 并能根据要求去绘制一些简单的地理图表。这些都说明地理学科对地图教学的要求是很高的。

一、高中地理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知识性强, 枯燥乏味, 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通过对地图的运用, 给学生创造了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地图是形象、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方式, 具有突出的表现力。注重地图的使用,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有助于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的教学, 最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地图教学, 它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经常阅读地图, 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又有利于抽象思维的培养。

二、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指导学生使用地图

在教学过程中共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识图。从地形图、政区图开始, 另外可以配一些空白轮廓图, 在看的同时让学生边学边练, 从而先掌握如平原、高原、山地、河流、半岛、大的岛屿、我国的省、主要的矿产地和旅游胜地等, 最终让学生达到胸中有图的目的;第二层次, 分析图表材料。可以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①通过读图名, 先弄清地图反映的内容是什么;②读图例, 明白图上地理符号的各种含义;对统计图还要求读坐标、读整体特征、读数据或变化趋势, 选取有代表性的点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第三层次, 到了图文转换, 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 能做到图图互换、文图互换、图表转换、图文互换。

(二) 掌握图文转换的方法

图文转换是提高学生地理知识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 争取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图表的综合分析以及灵活应用。在高中的最后一学期, 在学生掌握地图的基础上, 要让学生注意多复习巩固, 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图导法来建立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 进而运用图解法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来互相转换思维角度, 推导出地理规律与原理。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幅单色地形图, 图示信息丰富, 教师可以提问这幅图里有什么?在哪里?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思维程度逐步提高。通过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 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 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以及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的原因, 最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对比, 总结和归纳

教师根据要学的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 便于记忆,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阅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目的性地将相关地图叠加使用, 并要求学生在使用同一区域的地图时, 要能把相关区域的知识叠加在一起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叠加用图的习惯。在交叉运用各类区域图进行对比时, 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规律的习惯。

三、结语

地图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教师用专项练习, 让学生从整体图到局部图, 从平面图到立体图, 从等高线图到剖面图, 以及从景观图到示意图等练习中不断总结。教师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 将地理知识的传授融于读图过程, 培养学生养成读图、析图和用图的习惯,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并为日后扩大知识面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玉华.成人高师《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改革刍议[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1) .

[2]黄淑玲.中学地理教学法课程改革构想[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6 (2) .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绘地图的能力 第10篇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地图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 会读地理事物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

2.地图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 使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同时, 也便于使学生形成各种地理事物的观念和概念。

3.地图可以传递信息, 易于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如:看“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明确温度曲线、盐度曲线的变化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得出: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 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60°S附近比60°N附近的海域的盐度高, 原因是60°S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 而60°N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 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 起到稀释的作用。利用地图, 便能快捷地理解这个规律。

4.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 并条理化, 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 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自如。

二、在实践的教学中, 应训练学生读绘地图的能力

学生对地图掌握的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 我发现了许多同学对图片茫然, 不知道该怎么看?有些同学甚至连地图“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的方向都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读绘图能力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 展图。

在教学过程中, 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或教师画黑板略图, 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 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2. 说图。

对挂图或板图, 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 教师利用“东西半球图”, 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 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分布有哪几大洲, 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 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进一步加深印象。

3. 绘图。

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 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 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 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 进行相互比较, 让学生选出最佳“作品”,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三、地理课堂中学生读绘地图能力的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 力求做到“图文并茂”, 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 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 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从而使“死”图“活”起来, “静”的文字“动”起来。

2.指导学生养成用图绘图的习惯。地理课本中有地图, 还配有地理图册。在学习地理时要经常用图, 养成用图的习惯, 所谓习惯成自然, 熟能生巧讲的就是平时经常用并形成习惯。学好地理, 古人就有“左书右图”的说法, 要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时, 不死记硬背, 而要经常读图绘图, 将一幅形象具体的图像印在脑子里。

3.引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制定适当的读图目标, 让学生思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 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名称多, 记忆难, 我在上这一内容时, 确定起点和目的地, 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 这样,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 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 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 学生很容易看出, 亚洲东部、南部, 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 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存所受哪种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 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 可看出人口稠密区主要位于北温带, 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 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 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主要分布区, 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整理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同时引导学生得出, 这些地区农业发达, 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 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 鼓励学生利用地图, 深入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地图教学 能力培养

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属于重要工具与表现手法,具备客观形象的特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具备关键的作用。在地理课堂中有很多知识要点需要通过地图的帮助呈现给学生。

一、当前高中地理存在的教学瓶颈

虽然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高中地理和教学初级的地理内容有所不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但需要学生熟悉基础的地理知识,而且需培养学生的地理答题能力。教育目标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但是高中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与立体性,进而导致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教育瓶颈。很多带有抽象性且很难表达出来的地理知识让教师没有办法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需要更加直接的画面帮助理解,重复的知识讲解不会有很大作用。例如计算太阳的高度角、换算精度纬度等,如果仅凭借学生的想象力,则很难对计算公式进行真正的理解与记忆。

二、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接触较早,但是在学习难度明显增大的高中地理内容中,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有困难。地理教师应重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薄弱的现实情况,需要从转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入手,之后借由现代教学工具的帮助,把抽象性地理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习惯通常是指学生看见地图就能够想到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进行联想时通常会无意识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伴随日常生活使用地图的几率增多,学生也会愈发熟练对地图的应用,最后使学生能够达到教育大纲中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较为抽象,不易记忆,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地形图了解加深,对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有一个了解,明确自身看图联想的能力。

(二)构建循序渐进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依据课程中的教育就可以完成,而是要从学生的课室、课前、课后与考试等各种学习阶段着手,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时,必须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地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提前复习,在大致掌握知识要点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农业领域与类型,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农业地域的位置选择与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能够在私下交流中自然地学到地理知识。

(三)构建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局限在重复讲解教材内容的怪圈中,产生教师熟悉内容而学生一无所知的状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要点,需要依靠教师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易接受与理解。在使用地图教学的工具时,教师应怎样应用地图进行正确教学,不但与学生能否深刻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有关联,而且与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关。创设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也能使教师教学更加有趣与简单。比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建立图画课堂,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深刻记忆,并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划分,便于学生学习。

(四)营造看图说话的学习氛围

虽然地理是一门带有抽象性的课程,但它和现实贴近还是让很多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综合自身的教育风格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看图说话能够让学生在看到地图时可以做到“心口合一”,让地理学习变成“细雨润无声”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时,可以营造出看图说话的学习效果,展开地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讨论城市结构与人口變化,并作出假设,得到良好的地理学习成果。

三、结语

在地理教学的学习系统中高中地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学习质量主导学生后续的发展研究,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教师不但要承担高考压力,而且需要承担祖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运用地图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吕雅丽,许成刚.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才智,2014,23:62.

地图学习能力及其培养 第12篇

教地理, 学地理, 都离不开地图, 这是由地理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下面我以必修一第三章为例, 谈谈地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第三章的第一节, 是开篇内容,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 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学习水循环, 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 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 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图3.2直观地说明了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1)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 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单的示意图分析。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地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这条标准, 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 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 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2) 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 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3) 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上, 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教法上可以采用导读法、读图分析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和读图分析法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分析中的主导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因此, 在学法方面, 可采用“导—读—思—绘—结—探”的学法模式, 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难点突破时, 可以这样安排:要求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和《全球洋流模式图》: (1) 观察北半球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区, 以北纬60度为中心, 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 (注意东西岸的洋流有何不同) ? (2) 观察北半球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区, 以北纬60度为中心, 洋流运动的方向怎样 (也注意观察东西岸的洋流运动方向) ? (3) 观察南、北半球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 以回归线为中心, 洋流运动方向怎样?还有其他大洋与其类似吗?你能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吗?学生读图, 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 归纳总结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将归纳出的洋流分布画成简单的模式图。

上一篇: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下一篇:《二十四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