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范文

2024-08-31

现代学徒范文(精选12篇)

现代学徒 第1篇

18世纪下半叶, 随着工业革命而建立起来的生产体系使学徒制走向崩溃, 学校教育取代了学徒制。直到今天, 学校教育一直占据着职业培训教育的大舞台, 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 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确也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初级技能型劳动者, 但与企业脱离,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也较重视学问学术等问题, 越来越来受到质疑, 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学徒制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一、螺旋上升, 学徒制—学校—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是一种亘久的职业教育形式, 早在公元前2100年, 学徒制就已经成为人类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人类自从有了生产活动, 其生产经验和技能就需要通过教育传承下来, 这种传承在古代由于生产规模和分工有限, 是以父子相传的方式来实现” (1) 。到了13、14世纪的欧洲, 学徒制已经被纳入行业范围内管理, 以父子关系为基础的学徒制开始转向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师徒分工合作生产模式。这一时期学徒制的主要特点, 已具有公共性质, 有了相应规范, 特别在师傅的资格、传授内容、学徒年限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 师徒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即从父子般的关系向雇佣关系过渡。如1562年, 女王伊丽莎白 (Elizabeth) 颁布了《工匠、徒弟法》对学徒制度作出统一规定 (学徒年限一律为7年;允许师傅带三个徒弟, 可雇佣一个工匠;只有不是工人、农民的城市自由民子弟才有资格当徒弟等) ;1601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 规定英国贫困家族儿童必须成为学徒。《工匠、徒弟法》和《济贫法》都是国家管理学徒制度的法律, 并在以后约200年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变动, 为家庭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成为维护英国经济领先地位的保证。

工业革命对学徒制形成了致命冲击,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 需要不同工种或技能的人共同合作, 才能完成某件作品, 这表明某种独家相传的特色技艺已不能单独完成生产, 因此师徒关系的学徒制渐渐地被新兴的职业学校所取代。学校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教育主导形式, 在此背景下传统学徒制日趋式微。

“二战”后, 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 人们再次将目光聚集于学徒制, 将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领域培养人才的模式之一。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设立了300多所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免费向社会提供服务, 帮助培训机构 (企业或公司, 职业学校) 和学徒双方达成培训协议, 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 (2) 。这些培训机构在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下, 采用灵活教学和用户选择方式开展培训。韩国实施了“2+1制”, 即学生前2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 第3年则在企业接受为期1年的现场实习培训。英国实施的现代学徒制, 把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 建立多样的课程体系和NVQ课程, 实施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可以看出, 学徒制从传统到现代, 其内涵和意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学徒制是民间的, 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 只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具有培养周期长、全程教育、现场动手操作、师徒关系亲密, 所传授的技能知识具有明显的隐性知识特点。现代学徒制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将学徒制与职业学校有机结合, 重视显性知识的积累, 也重视工作过程和生产操作的统一。

站在唯物辩证法角度来看,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和职业学校基础上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制度, 是对前两者的否定之否定。传统学徒制是民间的、师徒间是依附或雇佣关系、重视知识技能传授的制度;职业学校则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否定, 在政府倡导下, 以班级为教学基本形式, 强调学科学术知识, 有专门的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现代学徒制阶段则为再次否定传统, 由政府支持, 明确师生师徒的平等关系, 统一规划并统一组织学校和企业分别实施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任务。可以说现代学徒制看似是历史的回归, 实质是一次螺旋式上升的发展。

二、校企共育, 现代学徒制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 (3)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 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校企间的实质合作, 它把理论教师与技能师傅联合起来, 对学生 (徒) 进行高素质的技能培养, 主要目标是实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从某种角度上来看,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不少共同点, 如都有师傅徒弟角色, 都是师傅对徒弟进行培训和指导, 过程都是“做中教, 做中学”, 但是现代学徒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学徒制有很大区别。具体来说, 传统学徒制的学徒中只有一种身份:学徒,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有两种身份:学生和学徒;传统学徒制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型人才;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就是工作, 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是工学交替;传统学徒制的考核主体是师傅和行会, 现代学徒制的考核主体是教师、师傅和教育部门。

现代学徒制以培养学生 (徒) 的高素质技能为核心。强调课程建设, 以校企的实质合作为支撑, 把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技能师傅的有机组合在一起, 以此改变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知识与能力两张皮, 教学场所与工作环境相离的不利局面, 是对传统职业学校的重大变革。

现代学徒制从机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 它将社会需求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它以职业为导向, 通过系统设计,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印证、密切统一, 学习和工作的相互交替、交互体验, 学生主动有意识地走出校门, 到真实的工作岗位去实践, 到实际工作中去磨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砥砺前行, 实践现代学徒制需做好“四关”

(一) 入门关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 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面对的第一个关口就是:招生即招工, 高职院校在招生时, 相关企业也要通过冠名班或订单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 与学生协商订立关于学习实习、顶岗择业、报酬、工作期限等双向选择的文件。只要学校和企业双方达成共识, 共同意识到是在培养自己的学生或员工, 责任感才能被激发, 才能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各司其职, 各专所长, 完成培养任务。

(二) 培养关

现代学徒制要想在实践中顺利实行, 必须要有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参与即意味着在人、财、物方面的大量投入。但要让企业领导人知道, 他们不仅仅是投资人, 也是教育的主体, 更是用户。只有让企业领导者理解了这一点, 企业家们才能主动地做好学徒的培训工作。德国国内的企业都是通过培训, 获得本企业所需要的后备职业人才, 由此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设计课程。二者合作设计的课程既要体现高等性, 也要体现职业性,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 按照项目管理模式, 加强师生师徒联系, 切实做到理实一体、工学交替, 按需培养、按需学习。

(三) 出师关

出师是学徒制的重要环节, 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高职教育特点,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机制, 既要有学徒学习结果的目标考核, 还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性考核体系, 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们的成长、成才。第一, 要重视动态考核, 按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 根据半工半读、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 按知识模块的开展情况、学习状况即时评价, 及时反馈, 确保学习效果。第二, 要选优树标, 每学期可组织一次不同种类的技能比武, 设立优秀师徒、五一劳动奖章、十佳设计师等荣誉称号, 一方面以此展示优秀学徒的先进事迹, 一方面以这些榜样们的力量, 来激励广大学生们的成长。第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性学习考核模式, 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沟通能力、执业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以此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 (徒) 在毕业时要获取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职 (执) 业资格证书和企业 (行业) 认定的技术证书。通过“三证”考核的学生将顺利进入学习的企业工作, 实现就业。学生 (徒) 只有通过这样的严格考核后,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生活中展示本职业行业的光辉形象。

(四) 保障关

现代学徒制须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进行实质性合作, 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训设备、多功能的实训基地等。这些能否做到, 关键取决于政府。从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来看, 法律保障是重要一项。在此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等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建设中的重要成果。其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 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要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 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 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 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明确企业和学校的各自权利义务, 以此规范现代学徒制有秩序进行;以此完善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管理, 使之进入法治轨道, 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教的法治体系。

再者, 我国政府为了培养实用高技能型人才, 在财政计划方面, 对职业教育正大力进行投入。既为了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也要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基础上同时, 对校企合作有效评估, “为有效开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 政府应将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建立专门机构、专项基金来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4) 。需要突破学校教育的单一经费来源, 由政府出台相关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共同承担培养成本的机制, 支撑现代学徒制的良性运转。再者, 我国政府应借鉴西方如澳大利亚的做法, 成立专门的机构, 统筹协调指导校企合作办学, 解决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通过奖励惩罚制度, 和开展诸如联谊会等活动, 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了共同目标携手前行。

注释

11 赵伟:《学徒制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我国的选择》,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10期, 第33-37页。

22 刘建同、静炜:《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新学徒制》,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1期, 第62-63页。

33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载于《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8期, 第93-96页。

现代学徒制方案 第2篇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捆绑发展”,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我区经济发展尤其是石嘴山市经济区建设的贡献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石嘴山联合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主要措施

(一)选择试点企业和专业 首先选择好企业,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意愿,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招生之前,由合作的企业直接参与,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录取学生,然后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

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以后就读职业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甚至只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就可就读中职学校。

(二)签订协议,明确三方职责

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或家长)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

1.企业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职责是:(1)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准确传达企业的要求,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2)积极配合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评价;

(3)委派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导师);(4)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聘用毕业生就业;(5)为教师和学生的在岗学习敞开大门。2.学校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职责是:(1)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对具体专业进行分析,充分认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所具备的条件,从而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专业教学计划;

(2)鼓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到企业进行在岗工作,并和企业师傅进行交流,把得到的经验带回学校,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增加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兴专业,改革实施学徒制专业的课程,使之更适合于学徒制教学;(3)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构建适合学徒制下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等;

(4)重新分配教学时间,为教师在学校内外完成项目和合作,以及为学生从事实习活动创造条件。

3.家长和学生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职责是:(1)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顾虑,积极引导并支持孩子到企业进行实践(半工半读);(2)学生应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职责,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三)成立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

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该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等;同时,该小组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

(四)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项目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

(五)教学时间安排

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一般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以三年学制计算,学生1/2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1/2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采用“1.5+0.5+1”的形式,一年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 “项目实训”或“轮岗实训”(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六)资源共享

包括技术力量、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等。一方面,企业为实习提供技术熟练的师傅,指导和监督学徒的技术训练;另一方面,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际训练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学习所用,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生实践;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和职工培训的需求。

(七)学生管理

学生在学徒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设立各类奖学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储备人才。

(八)教学过程管理

企业全程参与学徒班级的教学,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师傅。教师要经常性与企业进行研讨,开设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

(九)教学质量监控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和师傅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改革评价模式。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十)学生就业

企业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业及思想品德评价,可用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作为三年后学生录用的条件之一。

(十一)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政府要制定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并通过购买岗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对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评价和奖励,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2.运行保障:完善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规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3.经费保障:主要包括企业的补助经费、师傅的指导经费、学生实习的补助经费。

4.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否顺利,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政府要有足够的优惠条件来引进优秀的人才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骨干教师。

“现代学徒制”学员管理初探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 管理 探索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职业训练方法,是指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使艺徒获得职业技术和技能,主要是在师傅或专家的指导下掌握所学手艺或工艺的背景知识和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现代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付与了许多新的、现代的元素和内涵,是传统学徒制的发展和延伸。

一、现代学徒制的模式

1、英国的学徒制

在英国,现代学徒制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培训形式。英国政府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中心,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的建设。学徒是接受正规系统培训的正式的企业雇员;学徒一般每周去培训方(学院或商业公司)学习1天,所以每周正常工作4天左右。现代学徒制的体系可以有效的将个人职业发展道路、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人才培养投资、政府的公共资金辅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最大化地发挥对于个人、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2、瑞士和德国的学徒制

德国的“学徒制度”是指,青少年可以在自己所选择的行业中当3年学徒,一周内有4天留在工厂里,第5天则返回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训练。然而,这种一直被他国效仿的“学徒制度”在今年也遭遇了尴尬。德国公会联合会(DGB)在周四批评道:只有21.7%的德国企业开设了企业培训,提供学徒岗位。德国雇主协会联邦联合会(BDA)则持有不同观点: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想要找到合适的学徒变得越来越困难。

瑞士的学徒制同样分成在校学习和企业培训两个组成部分,“学制一般为3 年,学徒每周1-2 天在学校学习,另外3-4 天在企业实习”。瑞士和德国的学徒制有点像学院或大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后,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学院(大学)与企业双方在教学与培训之间的关联较少,出现了“学校是学校,企业是企业”互不相关的景象。工学结合没有实质性的结合,学生、企业都有“走走形式”的心理,导致学生到企业只是挂名,而没有得到真正的培训。

3、我国的现代学徒制

为了很好地践行教高[2000]2号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冠名班、校中厂等校企合作,还有新余的现代学徒制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和就业协议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实质还是走工学结合之路。

二、现代学徒制的学员

(1)英国式单一身份的学员。英国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培训的形式,也相当我国的成人教育或在职培训,介定于业余非全日制学习,如自学考试、工程硕士、在职成人专科、本科等,这种只是学员根据职业需要或个人发展需求去参加的学习培训,是一种工作单位或个人的一种工作学习任务,学员的身份是单一,并没有因学习培训而改变,这种单一身份的学员管理归于原身份。

(2)生源是往届毕业的社会青年,社会青年、学生与学徒“三重身份”的学员。社会青年入读“现代学徒制”,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为了就业被企业“读书“,也可能为了读书而被学校当“学徒“,虽用协议形式让其成为具有“双重身份、双元育人”的 学员,但其心里和社会经历是较复杂的,想法也许更加向往自由,个性较强、自信心往往也不足,这种学员已经具有较多社会青年的特征,经历和心理是“社会青年”,也是最难管理的学生。

(3)生源是往届毕业生又是合作企业的职工,“学徒”身份重于“学生”身份。这种学员学习目的性强,是很好的“学徒“,虽是“双重身份”的学生,但其归属于工作的企业,有归属感,学校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传授者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约束则会导致不积极和投入。

(4)生源是往届毕业生非合作企业的职工,“学生”身份重于“借徒”“换岗”“换企”的学徒身份。这种学员,要当学徒,要么 “换岗”“换企”,要么扎根原岗而“借徒”。如扎根原岗而“借徒”,按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学与管理的三角关系有不可想象的困难。

三、现代学徒制的学员管理

基于目前我国的社会、市场、教育体制与环境,如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学徒制” 的学员具有多重身份的管理概念,按在籍在册的学生管理,“学徒”只是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走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又缺乏“现代学徒制”的味道。按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生源是往届毕业生非合作企业的职工,有“借徒”和“换岗”或“换企”的被动感,公平原则,这类考生又不能拒绝招生。同时,合作企业也会有多种理由漫待或拒绝“借徒”。 对于“社会青年”身份的学

员,一是“学徒”有被的、冷漠的感觉,二是“学徒”毕业后,更多的是不为培训企业所用,另谋单位的居多,影响师傅的倾囊相授的热情。

因此,如何着力解决学员多重身份的约定与管理问题关系到“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如此复杂的、多重身份的学员,学校、企业用协议、契约去管理已显得脆弱而力不从心,我们必须打破原有管理模式,不要拘束于学员的身份和忘记政府的责任,万物归源,简单地想,学生也是具备社会责任和权益的社会人,是中国公民,我们按中国公民的身份进行教育培训与管理,也就是单一身份的培训学员管理,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四、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学员多重身份的约定与管理归结于社会公民单一身份的培训学员管理,“现代学徒制”余下的主要是政府的支持,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并共同打造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评估标准等问题,只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4个方面共同努力,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现代学徒制就会有美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珏翎,侯益波. 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J]. 当代职业教育,2012(09).

现代学徒制研究综述 第4篇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育人的职业教育制度。目前,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1. 关于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研究。

主要包括现代学徒制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约占所有现代学徒制文献的10%。关晶、石伟平“将二战以后出现的以德国双元制为典型、适应经济和社会的现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纳入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学徒制统称为现代学徒制”, 李玉静、卢超、杨黎明、叶东等学者均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纵观各家学说, 现代学徒制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现代学徒制不是新生事物, 它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既受传统学徒制影响又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扬;二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校企深度合作, 以此来共同完成学习和培养目标;三是现代学徒制中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四是现代学徒制的目标是提高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2. 关于现代学徒制类型的研究。

主要包括与传统学徒制的比较、历史沿革以及在国内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这类研究所占比重较小, 约占5%左右。芮小兰指出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在各方面的不同;赵志群则将新中国学徒制分为三个阶段, 并论述了我国学徒制的现状及展望;崔铁刚对中国学徒制的演变进行了制度分析;毕结礼探讨了中国学徒制的历史与创新问题。纵观上述研究, 现代学徒制的类型可分为中国学徒制、西方学徒制、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

3.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

包括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的探索, 约占35%。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秘书专业、河北省等学校、专业、地区都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4. 关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研究。

主要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芬兰等国家, 约占所有研究现代学徒制文献的10%。刘冉昕总结了澳大利亚和芬兰的现代学徒制特点;徐瑾劼从实施动机、培训框架、证书融通性、政府培训目标与资助侧重点、课程特色五个方面介绍了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关晶介绍了西方学徒制的产生背景及西方各国的探索;翟海魂在其专著《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历史演进》中对开展现代学徒制比较典型的国家进行了介绍。综合上述研究, 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二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是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模式, 四是瑞士的“三元制”模式, 五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5. 关于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启示及中国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研究。

这类研究占现代学徒制研究的比重最高, 大约占到40%。关晶、赵志群、吴静、杨黎明、杨敏、陈德容等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的有益经验, 对我国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主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构建有利于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职业学校办学体制, 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行学分制, 改革考核方式;完善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等。

通过对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的梳理可以发现,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研究相对不足, 而且多聚焦在某个专业或立足于某所学校, 在区域内整体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不多, 而且研究者大多来自高校, 基层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构人员数量很少。

二、现代学徒制研究动态

1.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从2011年以后,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学术研究成果呈直线上升趋势。

2.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 由“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等较为空洞的研究逐步转化为制定学籍、学分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等更为细致的研究。

3. 研究重心逐步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移, 随着对现代学徒制认识的逐步加深, 具体专业、具体学校、具体区域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4. 世界各国正对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进行改革, 以使其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带来的变化。

摘要:了解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现状可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从内涵、类型、实践、国际比较及借鉴等方面研究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得出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动态。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研究动态

参考文献

[1]关晶, 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

[2]陈俊兰.中国学徒制研究需求与原因分析[J].职教论坛, 2011 (31) .

[3]关晶, 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 2014 (10) .

[4]欧阳忠明, 韩晶晶.雇主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与权力诉求:基于英国学徒制项目调查报告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4 (11) .

[5]赵鹏飞, 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12) .

现代学徒 第5篇

2015年4月,中国职教教师发展研究会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会,广州番禹职业技术学院的渠川钰教授从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设计企业需要的课程、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这五个方面讲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招工,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技能,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校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我国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是以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

“现代学徒制”重点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传统的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技术人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便产生了“现代学徒制”。从本质上讲,“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但二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从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来看,二者在学习对象、教授人员、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一是身份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中学徒只有一种身份—学徒,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有两种身份—学徒、学生;传统学徒制只跟随师傅学习,现在学徒制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二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即以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学习地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四是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多种课程体系分同时进行。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是工学交替,学生从单纯的经验学习或者理论学习到实行工学交替式培训和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另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六是学习时间的转变。传统学徒制学习时间根据各工种有所区别,相对不固定,现代学徒制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七是考核方式的转变。传统学徒制主要由师傅考核,现代学徒制由行业和教育部门评价等等。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教育,它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用大部分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剩下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或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所以支撑现代学徒制需要有几个要素:根据能力划分寻找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根据岗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根据学生、学校和企业的自觉决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对学生的评价创新,针对性与发展性相协同,按照企业标准评价学生;聚集教师团队,专兼结合互补;工学交替,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具体地说,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面对面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及师徒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及师傅对学生的能力和倾向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提升,完全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师傅和徒弟一直处于同一问题和情境之下,因此,就可能在第一时间和空间里对学生做出指导和建议。正是这种及时沟通和反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生的学习疑问及时得到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师生和师徒处于同一教学情境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学习者不再是智慧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任务和项目的完成者和主动者,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注意和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愿达到最强。

4、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学徒制教学,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企业的生产过程,体验到了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异同,从而使其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现代学徒制也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可以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

5、就业前景比较明朗。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很多学生的特长和特点能够得到体现,在毕业时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同时对学生奠定职业意识,思考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经受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可以获得相应报酬。工作是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学生从事与普通职业工人一样有报酬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得到实际锻炼。

三、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招生录取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模式,专业课程教学及质量监控由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

招生模式的改变:一是先招工再招生:招生对象主要是高中应往届毕业生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对象身份一般为合作企业在职员工;二是招工招生同步:招生对象主要是中职应往届毕业生;招生对象身份一般为非合作企业在职员工。

改变课程开发的理念:学科体系将知识分类排序,按照章节将划分知识点。学科体系关注一条主线,以知识理论为主线;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学生很难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学”与“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企业的岗位培训也是关注一条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很少考虑学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只考虑单一岗位的技能培训。而行动体系课程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知识内容。行动体系课程的特点是两条腿走路,工作过程和知识理论相结合,通过工作过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岗位,又兼顾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构建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现代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三方深度融通、三级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技能”、“岗位技能”、“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深度合作、三方共赢”培养模式。

作为一名教师,要成为有人尊敬的教师要用心,尽心和有爱心,要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要关注的不是教了多少而是学了多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

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管理初探 第6篇

关键词:职教;现代学徒制;管理

学徒制的本质是“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因此,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瓶颈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它能有效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两者的优势互补,为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岗位铺平道路,强调“做中学、学中做”。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劳动力过剩与技术工人匮乏的双重压力,产生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徒制实行的主体,学校在学徒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1)专业建设基础有待加强。各职业院校专业基础较差,主要表现为:专业教师、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专业实训基地不足,新的专业实训基地开发不够等。(2)教学内容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地关注了专业中有关是什么,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而真正能触及怎么办的内容较少,所以课程体系还需要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职责及用人要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3)学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专业实习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学生以刻苦认真的精神、真诚服务的意识及扎实的专业工作技能努力完成,也需要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应对。

现代学徒制模式对于学校、学生、企业的要求甚高。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度合作,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学校、企业必须有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此模式的顺利推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校教育和工作现场的职业培训有效地整合呢?

一、建立机构

首先是合作企业的确定。学校在紧密合作的行业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其次是组建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机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与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联合试点企业和学校分别派出相关部门及人员组成合作机构,对“现代学徒制”实施具体管理。再次是订立三方协议。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因此,需通过三方协议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的责、权、利,并在协议框架中相向而行,共同推进。

二、具体实施

由于行业竞争激励,行业更新快,而一般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师资力量匮乏,专业发展滞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引导,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很难适应行业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现代学徒制”将教学模式转变成1+0.5+0.5+1的模式开展职业人才培训,即学生在校学习一年,在行业企业实习一学期,再回到学校查漏补缺一学期,最后集中实习一年。

1.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学徒制计划教学形式包括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研讨会以及企业内实训。企业的培训场所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际工作岗位外,还包括实训工场、企业内部教学课堂等。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灵活,教师根据课程要点展开讲解,并可随时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训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处于中心地位,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主要进行组织和咨询。

2.校企资源共享

一方面,企业为学徒的训练提供技术熟练的师傅,以指导和监督学徒的技术训练。另一方面,企业要投入大量资金以提供足够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训所需的原材料,以供学徒实践所用,并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让学徒实践。这样,企业不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学校也缓解了实训场地局限的压力,真正实现了“共赢”。

3.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在学徒制期间身份特殊,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对学徒的管理,于企业而言,除了按员工管理规章制度行使管理外,更要注重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学生身份。于学校而言,一是带队教师要关爱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二是带队教师要做好每日巡视情况记录,并督促学生做好“学徒制”教学实训学生日志填写工作。

三、反思总结

科学的评价模式是现代学徒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1)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对不同岗位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2)通过技能鉴定、学生实践报告、企业评价和带队教师填写评价表等多种形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企业共同参与的立体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3)建立包含学生个体和现代学徒制整体评价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紧密合作,及时有效沟通,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也不可能有统一的固定模式。希望以上片言只语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引起大家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现代学徒制”保障机制研究 第7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保障机制,运行管理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体现。2014 年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 教职成 〔2014〕9 号) 中明确指出: “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 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并 “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 “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13 世纪前后[1]。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是在2011 年,是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 “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2],该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制,也有别于现代的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模式,它通过师徒的传承改变了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与能力的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是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 “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3]。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是师傅与徒弟为主体,政府及相关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导,社会参与补充的一种模式。目前,各地实行 “现代学徒制”状况不一,对 “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特别是对其运行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研究。

1 政府主导,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职成 〔2014〕9 号) ( 以下简称 《意见》) “完善工作保障机制”条款中明确指出: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地方实际,会同人社、财政、发改等部门,制定本地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办法,确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明确试点规模、试点层次和实施步骤。” “各地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制,建立跨部门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要有专人负责,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与试点院校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等形式,整合资源,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搭建平台。”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推动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奖励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学生安全。大力推进 ‘双证融通’,对经过考核达到要求的毕业生,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政府的主导作用对 “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中对政府起到的支持、引导、鼓励、协调、投入、资助等政策支持措施相当到位,有了这种政策支持体系,“现代学徒制”才能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下去。

2 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条件保障体系

有了政府的主导和政策支持,院校和企业是落实 “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执行者,是 “现代学徒制”运行保障的重要前提条件,在 “现代学徒制” 创建、运行过程中,职业院校和企业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共同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以及合作的具体内容上等都有明确的利益共享机制,有着相对完善的协调管理办法和措施,共同构建协调的保障体系。学校和企业要在人员配置、学习时间上充分保证,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在资金上,跟上级政策配套支持; 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协调组织发展,构建一种和谐发展环境,相互配合、相互监督、步调一致、协调有序的健康发展。因此,院校和企业作为主办和主导,共同构建条件保障体系,对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至关重要。

3 功能定位,形成工作指导体系

从国家对 “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来看,学徒制的功能要定位准确。它不是简单地以师带徒,而是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要准确定位。首先,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点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要专业定位,特别是手工操作技术比较强、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专业,要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定位,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根据学校的学习规律和企业的生产特点设计教学过程等。其次,师徒关系要定位,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建立教师流动和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老师和学生、师傅和徒弟要签订师徒协议,包括双方责任、应尽义务、目标要求等,只有双方关系定位,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徒制。 “学徒制”协议一旦签订,要根据工作的指导原则,明确指导思想,制订工作计划和目标、实施方案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工作就没有动力。另外监督管理机制要定位,要根据师徒关系特点、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等,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定期考核,才能达到目的。

4 制度健全,构建行为规范体系

规章制度是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包括制度、规则、规程、守则、须知,具有规范管理、制定规则的功能。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 “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 “现代学徒制”的正常运行,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就不可能有规范有序的发展。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日常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学习制度、工作职责等。通过制度和职责,提高以师带徒的竞争活力,更好地培养人才; 也是考核的依据;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规范工作行为; 防止违章违纪行为的发生。只有按照各项规定制度严格执行,才能规范“现代学徒制”的正常运行,才能体现 “现代学徒制”在教学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9.

[2]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改革初探 第8篇

一、三项培训

我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员 (学徒) 的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 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为此, 在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施上, 我校将“现代学徒制”学员培训的重点放在订单培训、行业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三项培训上, 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1. 订单培训

2011年, 我校与中国重汽吉林九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开展了学徒培训。2012年9月, 与东兴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现代学徒制”培训协议, 开展了项目研究和建设工作。2012年11月, 召开了校企深入合作内涵建设研讨会, 12月, 组织学员开展入企体验及实践活动。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招生方案, 开展招生宣传, 我校共招收学员48名, 经入企参观、企业面试等双向选择, 有44名学员作为企业的后备员工, 即学徒, 分别加入“东兴班”、“九新班”冠名班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我校通过教师入企实践、校企深入合作座谈会、内涵建设研讨会等多种形式, 就培训计划、培训模式、培训内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这些学员作为企业的“后备员工”, 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员, 又是学徒,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 分时段进行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岗位实践锻炼, 开展半工半读。校企深入合作、共管共育, 较好地实现了校企文化对接、培训生产对接、岗位技能对接。学员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 既满足了企业需求, 又使学员学到了真正的本领。经过培训, 受训学员全部顺利通过学校和企业双重考核, 考取了中级职业技能证。

2. 行业培训

我校是吉林市唯一的机动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基地, 吉林地区唯一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我校采用“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 紧紧依托行业管理和约束机制, 先后与吉林市100多家机动车维修企业共同开展培训。按照交通行业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和考试大纲要求, 学校负责集中理论培训, 企业师傅负责实操培训, 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自2012年9月到现在, 共组织我市1200余人次的机动车维修及检测从业人员成功考取了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上岗证。同时, 与农机行业紧密合作, 全面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以来, 通过集中授课、组织行家里手到田间地头及农户家中进行分类辅导等形式, 先后组织吉林市龙潭区、船营区、丰满区、昌邑区和经开区3000余户农民开展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维修及保养培训, 组织考取农机驾驶证, 使广大农民持证驾驶、规范作业, 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受到农户的欢迎和好评。

3. 在岗职工培训

企业要求在岗人员具有职业资格证和从业证, 因此, 员工培训需求量大, 但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员工工作时间紧, 企业很难组织员工外出参加培训。为此, 我校对在岗职工采取“5+2”、“白+黑”等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即学员可根据企业和岗位实际, 选择5天在企业从事岗位工作, 2天双休日到学校参加学习, 也可选择白天在企业工作, 下班后到夜校学习。由学校教师依据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大纲对学员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将实操培训与日常工作、生产生活相结合。教师以下发任务单的形式将实训教学内容布置给学员, 由学校指定教师深入企业实际指导或由学员自行选定实操师傅, 分组分项目推进, 既有效利用并缩短了培训时间, 节约了培训成本, 又调动和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保证了实训任务的高效完成。

二、四项建设

1. 加强组织建设, 夯实“现代学徒制”实施基础

行业、企业的参与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组织保障。我校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了解培训政策动态, 宣传培训优势, 争取政府及行业支持。与企业、社会公益服务机构搭建交流平台, 研究培训项目, 审定建设计划, 提高了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领导牵头,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成立了“现代学徒制”研究组和工作组, 明确职责分工, 开展培训调研、论证与实施, 深化培训模式改革。通过学习、研讨和交流, 保证了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

2.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现代学徒制”实施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企业、专家、教师及广大学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我校研究组人员全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研究、推进及总结工作, 不断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工作组成员按照“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和建设思路, 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 共同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 编制了《“现代学徒制”培训手册》。在实施过程中, 拟订培训协议, 进一步规范合作培训行为, 为培训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利保障。

3. 加强内涵建设, 提高“现代学徒制”实施竞争力

我校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三个能力上, 即注重提高学员就业竞争力,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作战力, 提高培训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坚持“校企合作, 共育共管”, 结合广大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培训调研, 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分项目、分工种、分层次、分模块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课件及培训任务单1000余个, 使学员在接受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教育, 更快地提升学员岗位技能。二是坚持“培训培养, 吸纳引进”, 抽调30余名骨干专业教师对培训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聘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高级技师参与培训过程的指导与落实, 建成了可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职业培训需求的“师资库”。三是坚持“走出去, 请进来”,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集中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骨干教师培训、专业培训、创业培训, 组织教师入企实践、专业调研, 教师参与培养率达到100%。

4. 加强框架建设, 打造“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

我校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学员培训质量为核心, 坚持“三培、四建、五改”。即在培训项目上坚持订单培训、行业培训和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三项推进, 在项目建设上坚持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内涵建设、框架建设齐头并进, 在培训改革上, 坚持从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评价模式、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等五方面改革创新。加大“现代学徒制”培训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将学校教育和企业体验有机结合, 将学校学习和岗位生产有机结合, 将集中培训和分组实践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校企资源优势, 全力调动和激发学校、企业、教师和师傅参与培训、管理、考核、就业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基本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企业”双重管理, “教师、师傅”双元负责, “学员———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 学校、企业深入合作, 资源共享, 共育共管, 共进双赢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模式。

三、五大改革

1. 改革培训模式———培训质量明显提高

由学校负责学员文化课程及专业所需各项基本理论的培训, 企业负责专业技能及实践教学。学校确定专业教师做导师, 下企业指导学生理论学习, 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做师傅, 负责学员岗位技能培训。让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在企业真刀真枪践行岗位技能和企业文化, 促进学员理论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有效融合, 推动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确保学员在短期内达到职业技能标准或从业资格要求, 顺利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多年来, 我校学员职业技能考核一次性通过率达96%以上, 从业资格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95%以上, 受训学员持证率达100%。

2. 改革培训内容———培训实效显著增强

以培训对接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 深化培训内容改革。我校将培训内容转化成若干个岗位技能, 再将每个岗位技能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培训需要, 由行业、企业和学校依据国家标准的培训大纲, 制定培训计划, 编写适用、好用、具有鲜明培训特色的培训手册, 让培训内容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切实提高培训实效性。从受训学员就业跟踪情况看, 学员培训满意率达95%, 受训学员工作稳定性好、岗位适应能力强、后续发展速度快。仅就汽车维修工培训学员看, 两年内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学员达50%以上, 月工资水平均达到4000元以上。

3. 改革评价模式———培训机制逐步形成

以能力为标准, 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 将学员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要求学员既要达到国家规定相应工种的初、中级考核标准, 又要掌握企业1—2项核心岗位技能, 切实提高学员就业基础能力。在培训中, 企业参与学员培训、考核的全过程, 学员顶岗实训, 参与企业生产, 实现了“六个合一”, 即车间与教室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 学员与员工合一, 培训与生产合一, 管理与考核合一, 校企文化合一。通过探索和实践, 我校先后与5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共建校外实训基地20余个, 既为学校节约了物力成本, 为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 也缩短了培训、转岗、就业时间, 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4. 强化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整体提升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实施学校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挂职锻炼。鼓励优秀教师主动承担培训任务, 不断提高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快速提升。2013年, 承担“现代学徒制”研究和培训任务的邢海波、周亮老师荣获了吉林省汽车维修工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5. 强化基地建设———培训能力稳步加强

我校作为吉林市劳动者素质培训定点机构,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 吉林地区唯一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吉林市唯一的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基地, 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推进培训模式改革的基础上, 坚持开展校校合作、校乡合作、校政合作。抓住并利用好相关行业及农民工培训相关政策, 全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农机培训、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培训和上岗技能无偿援助等10余项培训。2012-2013年, 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训、输送学员6200余名。学校还组建了农机维修、电器维修和机械维修服务队, 定期深入农村、乡镇及生产企业, 免费提供技术咨询, 开展了农机、电器、机械等相关设备维修和服务60余项, 为学校创收300余万元,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我校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职业技能培训放心学校, 2012年被评为吉林市劳动者素质培训先进学校, 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

摘要:当前,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文章结合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实际, 通过“三项培训、四项建设、五大改革”, 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走出了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之路。

关键词:三项培训,四项建设,五大改革

参考文献

西方现代学徒制简析及启示 第9篇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现有经济条件下, 伴随着全球化趋势蔓延与终身教育理念盛行的情况下不断变革与完善而形成的。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摒弃了过去单一的技能训练转而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统一, 追求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代学徒制相比于传统学徒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 其从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难题, 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技能与素养的整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指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 是对传统学徒制教育的发展, 其实质上是一种交替式的培训与学习 (2) 。学徒具有双重身份, 在职业学校为学生, 需要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 在企业即为学徒, 需完成特定的实习与培训, 企业对于学徒创造的价值会给予一定的报酬, 学徒具有“准员工”的待遇, 但工资薪酬相对于正式员工有很大的差距。现代学徒制非常重视企业与学徒之间的“雇佣”与“培训”关系, 工作现场是学徒学习的主要场所, 学徒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工作场所度过的。不仅如此, 其还重视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的互动, 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学徒制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互相扶持, 以此来保障学徒培训的顺利进行。同时现代学徒制强调企业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行业对现代学徒制的监督与指导。学徒在进行学徒制培训之前, 需要同企业签订相应的合同, 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管理与监督, 保障学徒与企业双方的权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 学徒培训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 强调知识在工作场所高度自主化的积累与应用。

现代学徒制因其能够有效培养学徒的实践操作能力, 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失业压力, 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与青睐。西方各国通过对传统学徒制的革新, 逐步实现现代学徒制纳入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兼容, 为各国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通道。因此, 基于对西方各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经验和历程的分析, 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育文化传统, 为建立稳定和谐的校企合作关系, 协调维护好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在推进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摸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形态

目前, 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建立了或正在试图建立适合新时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系统。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显示, 欧盟27个成员国中, 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 另外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也建成了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系统 (3) 。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力补充, 不再单一局限于传统的师徒培训方式。与此同时,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已逐步抛去了高度统一的姿态, 转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就模式与系统的角度来看, 当前西方现代学徒制在各国的表现方式与形态各有特色。

(一) 三种模式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制度, 与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息息相关, 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联系密切。因此, 不同国家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方式各有差异。

1. 注重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模式

在西方各国中, 德国和瑞士有着深厚的学徒制传统, 国家层面的学徒制立法较为完善, 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责任感与热情普遍较高, 企业与学校分工明确, 因此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十分重视。德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双元制”, “双元制”体系中的学徒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两个时间段内接受理论与实践的熏陶, 通常情况下是每周1-2天的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 3-4天的时间花费在企业车间实训过程中。“双元制”对于培训的过程与质量控制十分注重, 行业协会也会定期对学徒的培训情况予以检查与监督, 同时在中期以及毕业时进行全方位的考评。瑞士不同于德国, 其学徒制必须根据联邦专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发布的“职业培训条例”来开展, 瑞士现代学徒制主要通过职业学校、企业、产业培训中心三方主体展开, 因此也被冠名为“三元制” (4) 。在三方主体共同支撑的现代学徒制中, 企业培训占据着主导地位, 学徒在培训期满后参加一系列的国家考试, 以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职业教育证书与文凭。

2. 注重结果控制的模式

英国、澳大利亚不同于德国有着深厚的学徒制培训传统, 相比之下这些国家能够给予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很大的教学自主权, 并采取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其中。由于此类国家向来注重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民众对于学徒制的了解也不充分, 因此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来保证学徒制的培训结果, 借此来博取民众的关注与参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培训主要依据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并颁布的“学徒制框架”来执行, 其核心内容是学徒需获得一定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学徒制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 对学习内容以及校企分工没有明确的规定与限制, 只注重培训的最终结果 (5) 。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则在职业资格框架的基础上增加培训包, 来为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依据, 其主要由TAFE学院和集团培训公司负责培训,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接受全国统一规格的考核, 来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3. 注重行政开发与管理的模式

现代学徒制的产生与发展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也会发生改变。法国在上世纪80年代“权力下放”政治背景影响下, 其现代学徒制的开发与管理主要体现在行政大区层面。在法国, 存在着国家或政府所属的公立学徒制培训中心, 同相关行业委员会协调管理学徒制的培训工作。法国所开展的学徒制培训从某种程度上需符合国家的资格认证, 一旦没有通过国家层面的资格认证, 学徒制培训将会被视为无效。法国学徒制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各行政大区, 学区长组织企业代表、学徒培训中心代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 通过制定“联络文档”的方式来规范本地区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 同时该文档详细规定了学徒必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法国政府用基于行政开发指令的方式来推行学徒制, 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效地保证学徒制在推行过程中始终保持规范化运行状态。

(二) 两类系统

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将西方国家开展的现代学徒制划分为两大系统:北欧系统 (Northern European systems) 、盎格鲁撒克逊系统 (Anglo-Saxon systems) 。两类系统主要依据各国的国家背景与职业教育传统进行分类, 每一类系统都具有各自明显的标签。

北欧系统以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著称, 职业教育相关立法较为完善,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责任感很高, 同时各国普遍采用“双元制”培训, 企业与学校分工明确。德国是其典型代表, 丹麦、奥地利、瑞士等国家同样隶属该系统。而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则分属于盎格鲁撒克逊系统, 其中英国是其典型代表。该系统内的国家比较注重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地位相对较低, 国民普遍愿意接受普通教育,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培训。另外, 这些国家的企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是很感兴趣, 企业自主参与度较低。近年来, 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内各国纷纷推行学徒制改革, 如英国推行现代学徒制以及澳大利亚开展的新学徒制, 政府参与力度与日俱增, 学徒制的关注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见表) 。

两类学徒制的根本差别在于运行机制的不同, 北欧系统属于需求引导型 (Demand-led) 的产业共识机制 (Industry consensus Mechanism) , 劳动力市场及学生对学徒制都比较认可;盎格鲁撒克逊系统属于供给引导型 (Supply-led) 的准市场机制 (Quasi-market Mechanism) , 政府通过较为直接的经济激励措施鼓励雇主提供学徒制岗位 (7) 。北欧系统中, 工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 产业界认同度高, 职业咨询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咨询充分。而在盎格鲁撒克逊系统中, 工会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缺乏强有力的职业培训系统。

三、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共性

西方现代学徒制发展到今天, 虽然在各国的运行模式上存在着差异, 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点共性:

(一) 国家从制度层面加以重视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西方各国将现代学徒制视为国家发展战略, 纷纷出台相关劳动和教育法律法规来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国家加大对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以及管理力度, 通过经费支持和补助的方式来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了保障现代学徒制的规范实施, 各国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管理与监督机构, 从制度上加以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推广。区别于传统的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被纳入到国家管理层面, 有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标准来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质量, 同时保障参与各方的合法权利。传统学徒制中, 国家将学徒制视为一种济贫手段来缓解社会矛盾, 而现代学徒制则被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其经济功能不言而喻。无论是何种模式、何种系统的学徒制, 政府在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与实施中的作用愈发明显。

(二) 注重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企业为主的特点, 学校以及培训机构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中采用的订单培养模式就是其典型代表。现代学徒制强调将学校本位知识与企业本位的技能学习相整合, 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责任 (8) 。学校是现代学徒制中的教育主体, 培训机构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起辅助作用。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 受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 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 通常情况下, 主要以学徒身份为主。受教育者在培训之前需获得企业的学徒资格方可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从而正式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内接受学习。这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 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调动了企业提供现代学徒制培训岗位的积极性。

(三) 追求多方参与的利益均衡

现代学徒制的参与主体主要涉及企业、学校和学徒, 而利益相关者则包括了企业、学校、学徒、政府、工会、产业指导委员会, 以及第三方培训和中介机构等。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增加, 促使现代学徒制开始形成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迫使各参与主体经过多次博弈后达到利益均衡。现代学徒制项目对各参与主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政府而言, 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改善就业环境以及提升就业率;对雇主而言, 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形象, 提升企业知名度;就教育机构而言, 现代学徒制是其价值存在与价值贡献的重要体现, 培训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前景;而对于学徒本人来说, 现代学徒制是其履行社会义务、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 通过市场化的运行方式可以合理有效地解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四、西方现代学徒制对我国的启示

现代学徒制这一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 通过与社会的紧密结合, 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 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型技能人才, 为西方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 各项试点推进工作有序开展, 但试点推进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定位不够明确, 校企合作改革不够深入,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环境有待改善等。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和运作模式, 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推进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 政府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 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 各国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代学徒制加以扶持, 其国内企业及民众对现代学徒制的推行亦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 良好的运行环境推动了现代学徒制的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加速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的推进工作, 国内民众及企业对于现代学徒制还存在着一些困惑与误解, 政府有必要加强对现代学徒制的普及性宣传。为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划拨专项经费来实施现代学徒制, 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措施,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现代学徒制的推行, 最终形成制度上有保障、政策上有鼓励、财政上有支持的联动局面。教育部应协同有关部门按照项目推进的方式层层推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将职业教育的经费分配向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倾斜, 另外政府需落实现代学徒制学徒双重身份的合理界定, 通过相关法律条款的修订明确学徒的有效身份。

(二)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改革

校企合作在我国产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其产生有效推动了企业生产与经营机制的转变, 促使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革, 制定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在于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中心的有机结合, 如何处理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推进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在学徒制整个培训过程中既要强调与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 又要防止企业将学徒作为短期的劳动力。因此, 深化校企合作方式, 建立具有约束力的管理制度很有必要。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环节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层次较低, 经费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培训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等。基于此, 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工作需要优化拨款经费机制, 改变过去单一的拨款形式, 将教育质量引入拨款机制, 同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 将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企业实行定期考核机制, 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培训质量。

(三) 加强多方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现代学徒制的推行需要学校教育、企业培训、政府投入的联动呼应, 谋求多方主体利益的统一才能使现代学徒制在我国拥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局面。政府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工作的主导, 通过政策、制度、财税等方面的一系列保障, 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作为试点推进工作的重要环节, 企业也要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新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于学徒的管理与教育, 主动谋求校企合作, 积极构造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 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探索出一条多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路径。

五、结语

西方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 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 对学生加以技能培养, 突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克服了传统的碎片式、模块化的培训 (9) , 既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也注重学徒的社会使命感的培养。西方各国将现代学徒制纳入到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形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强调技能与知识的统一, 注重国家统一标准的设置, 实现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所处的国情存在差异, 因此各国的现代学徒制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我国在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与经济制度, 立足国情,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同时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 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徒培养为核心, 是既不同于传统的师徒式学徒培训方式, 也不同于单方面的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学徒制。它突破了传统的学徒制培训弊端, 将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方式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的吻合。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快速发展为各国的社会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推进工作正处于起步状态, 需要合理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有益做法来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现代学徒制,启示

注释

11芮小兰:《西方学徒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载于《现代企业教育》, 2008年第4期, 第18-19页。

22 赵志群:《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与现代学徒制》, 载于《职教论坛》, 2009年第12期, 第1页。

33 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 载于《职业技术》, 2014年第10期, 第20-21页。

445 关晶:《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14年10月13日, 第6页。

56 Sharp A、James G:《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anada:Trends and Issues》, Ottawa·CSLS, 2005, P39。

67 石伟平、匡瑛:《比较职业教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第176-179页。

78 Steedman H《:Apprenticeship in Europe‘:Fading’or Flourishing?》, London·Center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2005, P4。

中职阶段“现代学徒制”的探索 第10篇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国外现代学徒制概况

德、日两国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复苏,其中两国相对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当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学徒制学习方式相比较与单纯职业学校教育的优势,现代学徒制已逐渐成为国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导模式,代表国家主要有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等。现代学徒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间联系紧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制度和体系。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享誉世界的德国的“双元制”,受到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国外现代师徒制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且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中职学校单纯的学校教学培养模式很难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应该让行业和企业参与到中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对英国现代学徒制的论述,一些学者提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需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以综合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及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评价。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招工即招生”、“订单班”、企业与学生实行“双向选择”、“双证书制”、“工学一体,产教融合”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学徒制”理念。

三、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教育中的借鉴

1、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在现代学徒制实施中的责任

职业院校是学徒制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责任有:确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试点要达到的目的,需要具备的资质和条件,进而确定试点的内容和专业教学计划;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联合,专业教学人员可联系企业进行在岗工作,与企业有经验的师傅进行交流,从而增加与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对实施学徒制的专业的进行课改,使之适合学徒制试点实施;完善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会不断完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规范文件及相应规章制度;适时调整学生在校学习和校外项目时间分配,研究最佳时间与项目组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明确学生家长的职责,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与企业中的状态。

2、中职阶段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方法

中职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聘请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课程进行指导;教师下企业学习工作6—12月,更好的与企业对接,掌握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动态;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去参观实习,更好的接受企业理念和氛围。

中职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校企双方、教师和师傅双方都积极参与并设计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在学校、企业、教师、师傅、职教研究专家等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工作任务分析、学标准开发等工作。其次,必须要设计好校本教材,符合学生理论学习及企业实践特点。最后,要不断总结和完善,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

中职学校往往把管理的难易程度放在首位,这不适应现代行业与企业发展趋势。在现代学校“以人为本”的思想下,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管理的首位。其次要进行学校管理能力建设,包括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方式;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一元化的学业评价方式方法,构建新的适应于学徒制变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部分中职学校已推行“双证书制”,即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是中职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必然发展趋势,中职学校应严把“双证”的质量关,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3、各方对学徒制的实施提供相应保障

首先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运行并制定参与企业的鼓励措施以及监控和评价的措施。可对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奖励,以促进企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其次是经费保障,这其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需协调好关系,制定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实现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运行。另外,要扩大对学生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职业选修课程,企业也要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自身的影响力。

校企之间要有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可寻找与企业间的利益共同点,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指导和帮助;部分学校成立“职教联盟”这样的组织,方便学校之间交流教学信息和分享企业最新动态;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响应,由专人负责与学校和政府进行协调沟通,要为学生提供岗位项目和师傅等的全方位支持;学校要与多个企业进行合作,并给予学生一个行业中多种职业体验的培训。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能够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现代学徒制在体制上、体系上将教育与产业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学徒制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改革,才能使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镜秋.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州市两所中职学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杨敏.简论英国现代学徒制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3]关晶.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18.

[4]赵志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现代学徒制”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21-27.

职业院校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 第11篇

关键词:概念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现代学徒制的涵义

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传授技艺的形式,然而,这种形式为如今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赋予了新的生命,那什么是现代学徒制呢?按照官方的阐述,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强调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师傅、学生于教学做三者合一。

二、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条件不足

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校实训能力不强,设备设施不足,更新困难,难以适应企业用工用人的要求;学生厌学,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学校基本上没有生产能力,无法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的技能大赛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差距较大,量不多,面不广,多数学生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操作不力,流于形式。

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出现操作起来困难,有些合作企业由于技术保密和其他方面原因不愿师傅带徒弟,部分职业院校未能真正与企业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合作有名无实。

(三)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不力

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不力主要表现在国家和地方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没有专门有关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对学校和企业的优惠政策,有关现代学徒制的经费保障未能到位。

三、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对策

(一)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宏观途径

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宏观途径是关系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的优劣与成败,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不能只搞形式,做表面化文章,必须落到实处以真正实现校企互补双赢,那么该怎样推行呢?

1、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合作模式,实现五个对接:一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制订深度合作的协议与规划;二是实现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对接,制订基地建设方案;三是学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制订精品专业建设的规划;四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制订“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含专职与兼职);五是学校培训与企业岗位对接,签订师徒合同。

2、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结构体系,实现三个统一:一是学校办学质量与企业生产效益的统一(在协议中体现);二是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主办地位与企业主体地位的统一(在协议中体现);三是师徒在指导、学习、提高中的统一(在合同中体现)。

3、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培养模式,实现三个互通:一是招生与招工互通,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二是上课与上岗互通,实现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三是毕业与就业互通,实现毕业即就业,完成学徒任务。

4、要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学徒制考评体系,实现两化三考评。要使现代学徒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建立考评体系。一是要建立对学徒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评;二是建立对教师理论指导成绩及实践能力提高的考评体系;三是建立师傅实践指导成绩及专业理论提高的考评体系。

(二)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微观路径

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微观路径最关键要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企业要为每个学生配培训师傅,介入对学徒的全程培养和管理。

1、要选择好试点企业和专业。首先要选择好企业,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意愿,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

2、签订协议,明确三方职责。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通过协议来明确界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

3、成立专业学徒制工作小组。在各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委员会的基础上,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相应专业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该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等;同时,该小组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技术工人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

4、校企共制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

5、优化管理与服务,尤其是要做好教学过程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在学徒制期间,企业全程跟踪,和教师积极配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同时设立各类奖学(育)金,激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為企业储备人才。企业全程参与合作班级的教学,派遣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派师傅担任学生的导师。

6、实行教学质量监控,改革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教师和师傅进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和师傅在评优方面优先考虑。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制定并实施推行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政府要制定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经费保障:主要包括企业的补助经费、师傅的指导经费、学生实习的补助经费。3、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否顺利,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政府要有足够的优惠条件来引进优秀的人才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梁国胜.现代学徒制需校企共担责任风险[N].中国青年报,2011-10-24(11).

现代学徒 第12篇

本来,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 应适度分担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是, 国家关于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 由于监管引导不力没能很好落实。

实际上,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是国际通行做法。英国最初实行学徒制, 后改办职业学校教育, 近年又复归新学徒制, 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挂钩, “基础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二级国家职业资格, “高级现代学徒制”完成者获三级国家职业资格, 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 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 受到行业企业欢迎;德国也一直坚持把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双元制”支柱, 为本国工业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实践, 凡是办出特色、水平很高的国家, 政府无不承担起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清晰责任, 行业企业无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尤其是现代学徒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是刘少奇同志曾在1958年提出的一个政策思路, “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希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在新世纪新阶段, 需要对中职办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赋予这套制度体系设计以新的含义, 其要点就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借鉴国际成熟经验, 坚持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现代学徒制度并存。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较为单一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而且有利于2020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 更好地巩固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 更快达到党和国家确定的“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奋斗目标。

现代学徒制度或新型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本质, 主要有两个关键点:一方面, 我们要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教育, 在中等职业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实习补贴用于学习和生活, 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 我们要加快改革劳动制度和用工制度, 在吸取我国半工半读和学徒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

上一篇:计算机硬件保养与维护下一篇:试卷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