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固定板范文

2024-07-05

一体化固定板范文(精选8篇)

一体化固定板 第1篇

1 固定板的组成与结构

一体化放疗固定板选用碳纤维材料,硬度、平坦度、抗变形能力、射线衰减度均达到临床要求标准,结构如图1所示。该固定板总长115cm、肩部宽68 cm、体宽63 cm、厚20 mm,板体分为头、头颈肩和体部三个固定区域。头部固定区板体设有头部U型热塑膜卡钉2个、压扣4个,可与系列插入式U形头膜实现头部的固定;另外设有头枕卡钉、头枕卡套,以固定头枕,头枕卡套上的卡孔在纵向上有四种位置选择,以适应胸、腹和盆腔等不同部位肿瘤的位置选择,适应高矮不同的病人。头颈肩固定区板体周边设有9个插孔,可与系列插拔式头颈肩面膜或头膜(V形或S形膜)实现头颈肩部或头部的固定。体部固定区板体两侧设有4组压孔和压扣,可与系列插入式体膜实现胸、腹和盆腔部位的固定,4组压孔分别设置A、B、C、D四种侧向位置选择,以适应胖瘦不同的病人。体部固定区板体脚侧中央设有一组纵向压孔和压扣,有8种位置选择,用于盆腔固定时大腿的固定。板体两侧分别设有30 cm的纵向刻度尺,用以标识固定板的纵向位置坐标;板体脚侧边设有横向标尺,从中心到两侧各20 cm,用以标识固定板的横向位置坐标。在板体中央纵向上设有一条间断的白色划线,用以标识板体的中轴线。板体脚侧端设有适配条凹槽和锁紧螺栓,使固定板锁定在加速器床板上避免移动。

2 应用体会及结论

我科自2010年3月开始,使用该新型固定板做不同部位三维适形放疗400多例,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1)使用方便该固定板实现了一板多用,治疗不同部位肿瘤患者时不需要更换不同的固定板,免除固定板的频繁更换。该固定板采用插孔和压扣式固定结构,除头枕是活动的偶尔需要更换外,其余的附件都是固定在板体上的,可以免除选取过多与板体分离的活动部件的繁琐操作。这种结构设计既减少了差错发生率,又使操作变得简单快捷,减轻了摆位技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提高了体位固定的准确性以往使用的分立式头膜固定板的板体比较小,分立式体膜固定板的头枕与体架分离。新型固定板,各部位集成在一个尺寸较大的板体上,头膜固定时头部不再会随身体发生移动扭动;头枕镶嵌固定在卡套内,体膜固定时稳固的头枕位置对身体的自由移动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增加的纵轴中心标识线和横向位置标尺能标定固定板的横向位置。这些结构设计使体位固定的重复性和准确性都得到提高。

(3)提高了肿瘤照射剂量的准确性以往使用的有些固定板,在设计上只考虑体位固定的稳固性问题,忽视了其对射线衰减的影响。本新型固定板采用全碳素纤维材料,充分考虑了射线衰减,力求对射线衰减小而且均匀,板体最大衰减部位不超过3%,提高了肿瘤照射剂量的准确性。物理师不必再进行射野躲避和衰减剂量的计算补偿,从而提高了做治疗计划的质量和效率。

(4)体位舒适新型固定板板体长度大而光滑平整,病人躺在上面不存在高低落差,因此体位更加舒适。新型固定板的头枕是镶嵌在板体上的,稳固的头枕位置对患者选择正确的体位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减少了患者体位过多移动带来的不适。

(5)便于维护管理一个新型固定板可以替代多个分立式固定板,节省了摆放空间。另外头枕及零配件规格型号也比较统一,因此便于维护管理,减少了维护成本。

综上所述,该新型固定板的设计科学合理,方便实用,使用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3 讨论

随着肿瘤精确放疗技术的普及应用,放疗摆位的重复性、准确性问题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病人治疗的安全与疗效,一直是放疗界关注的问题。关于放疗热塑膜固定板的研制和改良已有相关文章报道,我们根据临床精确放疗的需要,对已有固定板的不足之处做了改进设计,使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固定板加热塑膜固定技术自身仍然存在缺陷性,正如应惟良报道,目前临床上得到公认最好的体位固定技术还是头颈部的网膜固定技术,但对于胸部、腹部和盆腔部位肿瘤的体位固定却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受到患者自身体重、呼吸、餐后时间、膀胱充盈度、皮下脂肪厚度和大面积(松弛)皮肤牵拉等影响摆位误差原因较多,体位重复性差。要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得有待于依靠呼吸门控、四维放疗技术和实时跟踪技术等更先进的技术去解决实现。

摘要:根据临床精确放疗的需要,研制了一种一体化的适用于头、头颈肩及体部的热塑膜体位固定板。该新型固定板具有一板多用、便于操作、摆位精确性好等特点。

关键词:体位固定技术,放疗固定板,精确放疗

参考文献

[1]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

[2]李勤,蔡英全,杨怡萍,等.多功能精确放疗固定板的临床应用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8):1559-1560.

[3]杨波,赵涤非,张福正.改良放疗体膜固定装置的摆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15(4):335-336.

一体化固定板 第2篇

[关键词] 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钛板

[中图分类号] R7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82-0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及意外事故逐年增多,加之上下颌骨解剖学位置突出,颌骨骨折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1]。手术治疗上颌骨骨折不同于其他部位骨折,由于颌骨体上存在一排弓形牙列,因此治疗上不能仅以将骨折部位固定作为治疗终点,而应以恢复上下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作为判定颌骨骨折治疗的主要标准[2]。传统的颌骨骨折治疗多以切开复位辅以不锈钢丝结扎固定和颌间结扎固定,缺点在于较长时间限制了患者张口、进食等活动,易出现排异反应而导致结扎不牢靠,且不适用于损伤大、多发性和粉碎性骨折的治疗[3]。微型或小型钛板具有生物兼容性高、创伤小等特点,而坚固内固定技术可对骨断端进行解剖复位,并提供稳固的骨段间固定[4]。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0年对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采取了微型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0年收治的颌骨骨折患者156例,其中男113例,女43例,年龄15~65岁,平均(34.4±7.8)岁,上颌骨骨折29例,颧骨上颌骨骨折36,下颌骨体部27例,下颌骨颏孔部骨折25例,下颌角部骨折30例,下颌骨升支骨折9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118例,线性骨折38例。

1.2 材料

采用德国史赛克公司生产的微、小型钛板或者重建钛板,微型厚度为0.6 mm,钛钉直径1.5 mm;小型钛板厚度为1.0 mm,钛钉直径2 mm。

1.3 治疗方法

术前处理:患者手术治疗前对有出血、窒息、休克、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术前X线片或CT三维重建以确定骨折部位和情况,开放性骨折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手术切口选择: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性质选择适宜的切口,原则是首选内切口,患者为开放性骨折时可采用相应的口外切口。上颌骨骨折切口位置选择在上颌近前庭沟处,下颌骨体部、下颌角部骨折切口开于下颌近前庭沟处,切口需暴露充分,视野清楚。口外切口要求与皮纹一致,避免术后瘢痕过于明显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切开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组织,分离各层至骨膜,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清除淤血和游离骨碎片、肉芽组织,复位骨折断端正常解剖学结构,选择适宜的钛板,从切口处置入微型或小型钛板,颌骨颏孔部骨折必要时选择重建钛板,其他部位放置1~2枚钛板。微调钛板形态,使其与骨面尽量贴合,并将钛板与骨折线保持垂直,以电钻钻孔,置入钛钉,拧紧固定。若术前诊断发现颌骨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应先给予上、下颌夹板固定,手术时先恢复锁定咬合关系,术后咬合关系不理想者行颌间弹性牵引1~2周,术中、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常规拍摄X线片或面部CT三维重建,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颌面部外形恢复情况、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开口度和骨折愈合情况。伤口愈合标准[5]:Ⅰ期愈合:皮肤或黏膜切口无感染、裂开,正常愈合者;Ⅱ期愈合:皮肤或黏膜因感染、裂开或另手术导致延期愈合者。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56例患者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54例,Ⅰ期愈合率为98.7%,2例患者因术后部分钛钉暴露,伤口Ⅱ期愈合。X线结果显示骨折均愈合良好,骨折线消失平均时间为(6.3±0.6)周。

2.2 术后随访结果

156例患者共125例接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80.1%,平均随访时间为(4.2±1.4)个月。122例患者面部恢复良好,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张口度可达3.0~3.8 cm,3例患多发性骨折患者,有轻度咬合错乱,未见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所有钛板无移位或断裂,周围骨质无疏松、吸收现象。

3 讨论

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多为高能量暴力性损伤,由于其解剖学位置和结构与普通长骨不同,因此手术固定治疗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普通长骨多以固定恢复骨形态为原则,而颌骨骨折固定治疗上应以恢复上下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开口度和咀嚼功能作为判定颌骨骨折治疗的主要标准。

传统手术治疗多采用不锈钢丝固定,需穿过内外两侧骨板,具有损伤大,难度大,固定稳定性差,且易出现排异反应等缺点。且固定期间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张口、发音、饮食和下颌骨活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此外,研究表明传统不锈钢丝固定技术固定效果较差,常因结扎不牢,而导致脱落,且不适用于损伤大、多发性和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微小型钛板具有轻、薄、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高、无毒、不致敏、可长期置于体内,无需取出等特点,临床证明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6]。此外,颌骨坚固内固定技术可对复位后的骨断端提供稳固的骨段间固定,已逐渐成为口腔颌面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7]。本组研究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54例,Ⅰ期愈合率为98.7%,效果显著,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微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手术复位前应常规行X线或CT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骨折线位置,术中也应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入路;(2)术中应彻底清除骨折断端内的血凝块或肉芽组织,防止错颌的发生;(3)选择口内手术入路时切口应尽量开于黏膜转折处,据牙龈5 mm以上,防止缝合困难及拆线时伤口裂开;(4)口内切口引流较差,可在颏下或颌下隐蔽处行微型引流切口;(5)钻孔时需以冷水降温,同时固定电钻,防止其摆动导致钛钉固位不牢。

总之,微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固定可靠,可显著改善颌部畸形,恢复正常咬合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益,孙永刚.颌骨坚固内固定[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8-29.

[2] 秦春梅,高岭,郅克谦,等.口内入路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体部骨折[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5):635-636.

[3] Cawood JI.Small plate osteosymthesis of mandibular fractures[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85,23:77-91.

[4] 杜忠洪.颌骨骨折手术中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J].健康必读杂志,2011,(8):277.

[5] 张大贵,郑锡忠.微小型钛板治疗颌骨骨折7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2):202-203.

[6] 欧帮宾.微型钛板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89.

[7] 汤炜,田卫东.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技术应用与发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4):196-199.

锁定板固定锁骨骨折生物力学测试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2009年1月~2015年3月通过民政部门、医院、福利院、遗体捐献等途径获得的9具新鲜成人尸体(锁骨标本9对)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例,女3例,均为急性死亡的青壮年,年龄21~39岁,平均(28.75±4.90)岁。所有尸体均未曾进行解剖研究,将锁骨标本完整解剖取出后,剔除软组织,测量长度并使用X线透视及进行骨密度检查,排除既往骨折等骨部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钢板组及锁定钢板组,每组9根锁骨。

1.2 方法

1.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C型臂X线透视机(荷兰飞利浦制造);WD-5液压万能试验机(长春市月明小型试验机有限责任公司);YJ-14数显式应变仪(华东电子仪器厂);电阻应变片(河北省邢台金力传感元件厂);锁定钢板及配套器械(天津市金兴达实业有限公司);重建钢板及配套器械(德国Medicom公司)。

1.2.2 骨折模型制备及固定方式

将获得新鲜锁骨标本生理盐水溶液浸泡30 min,用干净塑料袋密封,放置于-20℃冰箱中保存。实验前将锁骨标本25℃解冻。用标尺在锁骨中段同一部位定截骨线。根据标定的截骨线用骨锯截骨,长度为0.5 cm,制造出骨缺损。分别将重建钢板与锁定钢板经过塑形后固定于锁骨上侧。

1.3 观察指标

1.3.1 轴向压缩试验

将锁骨标本用义齿基托树脂Ⅱ型牙托粉固定于夹具中,然后将夹具及标本置于WD-5液压万能试验机上。首先于预骨折线以远1 cm处后内侧“T”形粘贴高精度标距电阻应变片,接入应变仪。轴向压缩采用连续加载,轴向载荷设为0~600 N,设置100 N为分级载荷,记录此时锁骨的应变值和位移值。在600 N载荷作用下,计算轴向刚度和应力遮挡率;轴向刚度=轴向载荷/压缩位移;应力遮挡率=(1-σ1/σ2)×100%(σ1表示锁定钢板或者重建钢板固定后锁骨应力大小,σ2表示锁定钢板或者重建钢板未固定时锁骨应力大小)。

1.3.2 三点弯试验

以骨折处内侧0.5 cm处为支点,锁骨远端上表面加压,以4 N·m等级加载,直至20 N·m,加载方向垂直向下,计算机自动记录从板侧向对侧加载及对侧向板侧加载各级载荷点挠度值。计算在20 N·m载荷作用下弯曲刚度(弯曲刚度=锁骨承受的弯距/锁骨弯曲时的转角)。

1.3.3 扭转试验

三点弯曲实验完成后,从锁骨远端旋向前加载以使夹具产生阻止旋转的扭转载荷,扭转载荷设为0~5 N·m,以1 N·m等级加载。在1、2、3、4、5 N·m时记录此时锁骨扭转角度值。然后按公式计算在5 N·m扭矩作用下扭转刚度(扭转刚度=扭矩大小/绝对扭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轴向压缩试验结果比较

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应变值及位移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表1~2)。在600 N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轴向刚度值为(765±107)N/mm,应力遮挡率为(70.6±17.3)%,重建钢板组分别为(378±63.2)N/mm、(87.3±8.30)%,锁定钢板组显著优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三点弯试验结果比较

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挠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表3~4)。在20 N·m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板侧加载弯曲刚度为(2018±358)N·cm/degree,对侧加载为(1874±207)N·cm/degree,重建钢板组分别为(887±79)、(613±61)N·cm/degre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扭转试验结果比较

在各级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角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越大差异越明显(表5)。在5 N·m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刚度为(715±108)N·cm/degree,重建钢板组为(198±45)N·cm/degre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骨折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断裂受损的骨头愈合,恢复其生理功能。文献报道[3,4],骨折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锁骨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既受到肌肉的牵拉力,又有通过韧带作用的静力及上肢产生的重力,当锁骨发生骨折时,锁骨受力大小及方向均处于失衡状态[5,6]。此时,采用任何内固定器械固定骨折,均会在骨折断端产生细微运动,而这种微力可能会造成骨痂的反复损伤,引起各种并发症,进而影响患者预后。随着生物力学固定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的深入,发现良好的局部力学环境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之一,应用钢板内固定术后所出现的骨质疏松是由于内固定后骨的血运遭受破坏,而生物学固定能够在内固定的进程中,使稳定程度与创伤程度处在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进而保护血运,刺激骨膜骨痂生长,为骨折愈合提供了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把骨和骨折治疗装置看做是一个力学系统,评价治疗器械的生物性力学性能,生物力学越稳定的器械,越有助于骨折愈合[7,8,9]。

注:与重建钢板组比较,*P<0.05

注:与重建钢板组比较,*P<0.05

注:与重建钢板组比较,*P<0.05

注:与重建钢板组比较,*P<0.05

注:与重建钢板组比较,*P<0.05

在锁骨骨折中,钢板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内固定器械[10,11,12,13]。常用生物力学功能钢板有3.5 mm的锁定钢板及“S”型重建钢板。国外学者对于锁定加压钢板及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进行了研究发现,相较于锁定加压钢板,重建钢板弯曲和转矩负载下抵抗力较差[14]。而国内对于两种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鲜有报道,对其生物力学特性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采用锁定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人体离体锁骨中段骨折模型,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弯点试验及扭转实验,结果显示:(1)轴向压缩试验中,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应变值及位移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同时在600 N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轴向刚度值显著大于重建钢板组(P<0.05),提示锁定钢板抗轴向压缩性能在任何载荷下均较重建钢板强,且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2)三弯点试验: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挠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同时在20 N·m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板侧及对侧加载弯曲刚度均显著大于重建钢板组(P<0.05),提示锁定钢板抗弯性能优于重建钢板,但随着载荷增大,抗弯性能越来越弱。(3)扭转实验:在各级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角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越大差异越明显,同时在5 N·m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刚度显著大于重建钢板组(P<0.05),提示锁定钢板抗扭转性能在任何载荷下均较重建钢板强。

横行骨折的纵向压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钢板的使用会造成应力遮挡效应。应力遮挡率是指当不同弹性模量的物体并联承担载荷时,弹性模量的高低与承担的载荷呈正比,在骨折内固定领域,应力遮挡率主要指器械对骨骼生理压应力分流现象,高应力遮挡率会诱发板源性的骨质疏松,严重者会导致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严重并发症[15,16,17,18]。本研究中在600 N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应力遮挡率显著小于重建钢板组(P<0.05),提示相较于重建钢板,锁定钢板可以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而促进骨折愈合,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考虑是由于其弹性模量较小有关。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文献报道,为了方便骨折模型的制备,常常使用福尔马林对骨进行处理,但是防腐标本的制备过程中会出现钙磷丢失情况,降低骨密度,进而改变其生物学特性[19]。本研究中采用的尸体标本均为防腐处理标本,对生物力学特性测试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中为离体研究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性能,不能完全反映活体的受力情况。(2)本研究仅选择了9具尸体进行分析,样本量较小,临床上还需要扩大样本量,期望多中心、大样本的实验能够更好评价两种钢板的生物学特性。(3)文献报道,上置、前置、三维等不同放置方法会对钢板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影响[20]。本研究中均为上置(塑形后固定于锁骨上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4)本研究中均为锁骨中段骨折,不能完全反映所有锁骨骨折的类型,是否对其他类型的锁骨骨折有效,是否与其他内置物有差别,应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锁定钢板固定锁骨中段骨折在抗短缩、抗弯、抗扭刚度方面优于重建钢板,且应力遮挡率低,对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患者,锁定钢板生物力学特性优于重建钢板。

摘要: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重建钢板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5年3月通过民政部门、医院、福利院、遗体捐献等途径获得的9具新鲜成人尸体(锁骨标本9对),随机分为重建钢板组与锁定钢板组,各9根锁骨标本。通过轴向压缩实验、三点弯试验、扭转实验比较两组生物学特性。结果 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应变值及位移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600 N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轴向刚度值、应力遮挡率均显著优于重建钢板组(P<0.05)。在各级载荷点,锁定钢板组挠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越大差异越明显;在20 N·m载荷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板侧、对侧加载弯曲刚度均显著大于重建钢板组(P<0.05)。在各级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角度值均小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越大差异越明显;在5 N·m扭矩作用下,锁定钢板组扭转刚度显著大于重建钢板组(P<0.05)。结论 对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患者,锁定钢板生物力学特性优于重建钢板。

微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

下颌骨骨折47例, 上颌骨骨折5例, 男性46例, 女性6例, 年龄4~67岁。

1.1.2 骨折原因

交通事故伤43例, 高处坠落伤5例, 硬物打击伤4例。

1.1.3 骨折部位

在52例颌骨骨折中有73条骨折线, 颏部37例, 颏孔区6例, 下颌角部11例, 髁状突颈部14例, 上颌骨部5例。

1.1.4 损伤情况

开放性骨折33例, 闭合性骨折19例, 单发性28例, 多发性24例;陈旧性骨折4例。

1.5.5材料

武汉德骼拜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的微型钛板厚度为0.6mm, 钛钉直径1.5mm;小型钛板厚度为1.0mm, 钛钉直径2.0mm。形状:直线形、L形。

1.2方法

颌面部外伤常合并其它部位损伤, 对伴有出血、窒息、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必须先行抢救生命, 再行清创缝合, 如果全身情况稳定、局部无明显肿胀, 或对症治疗后肿胀基本消退, 可根据颌骨骨折的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进路, 首选口内入路, 上颌骨骨折采用上颌近前庭沟切口, 下颌骨体部、下颌角部骨折采用下颌近前庭沟切口, 髁状突颈部骨折多为伴发损伤, 仍以颌间结扎保守治疗为主, 对于开放性骨折病例选择开放性伤口入路, 充分暴露骨折断端, 清除断端间的碎骨片及结痂, 根据断端形状、位置, 选择合适的钛板, 电钻钻孔, 置钛板钛钉行坚固内固定。

钛板的数目、放置位置:下颌骨颏部及颏孔区骨折, 放置2枚钛板固定术后效果较好,

下颌角部及上颌骨放置1枚钛板即可达到满意效果, 放置钛板时, 应尽量与骨折线垂直, 以取得最佳固位效果。

2 结果

52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钛板坚固内固定, 全部患者骨折复位满意, 51例术后伤口Ⅰ期愈合;1例术后部分钛钉暴露, 予碘仿纱条多次换药后, 伤口Ⅱ期愈合。49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张闭口正常, X线片或三维CT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 3例多发性骨折患者, 有轻度咬合错乱, 经颌间牵引后恢复正常, 未出现钛板、钛钉松动现象。

3 讨论

目前颌骨骨折的治疗普遍采用“功能与形态并举的双重标准”, 在颌骨骨折治疗中, 使用微型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有明显的优势:颌间结扎需固定4~6周, 影响患者饮食、发音, 限制颞下颌关节功能而不利于骨折的愈合, 且骨折断端稳定性差, 骨折愈合不可靠;不锈钢丝固定损伤大, 须穿过内外两侧骨板, 难度大, 易出现排异反应, 钛板轻、薄, 生物相容性好, 耐腐蚀性高, 通常可以保留体内不需取出, 钛钉只须穿透唇颊面骨皮质即可, 损伤小, 并能从3个作用面对骨折断端进行加力固定, 固位效果确定。

复位前通常摄下颌骨三维CT或曲面体层片, 明确骨折线的位置、方向, 邻近牙根、颏孔、下颌神经管位置, 骨折块移位情况等。错牙合是颌骨坚固内固定常见的并发症, 术中一定要彻底清除骨折断端内的血凝块或肉芽组织, 才能获得良好的对位及骨折愈合。

下颌骨骨折口外切口可能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 术后遗留瘢痕, 影响美观, 口内切口距离短、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面部不留瘢痕, 但口内切口较口外切口引流效果差, 对于成年患者, 我们在颏下或颌下隐蔽处设计微型引流切口, 在尽量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 取得较好的引流效果。

牙根损伤多为钛板位置太接近牙根, 钻孔前必须比对CT或曲面体层片, 明确牙根位置, 避开后再打孔。钻孔时须用冷水降温, 如果冷却不够, 可导致表面骨组织坏死;钻孔时如果摆动, 可导致钛钉固位不牢;神经损伤多发生于下颌, 首先与创伤本身有关, 其次分离软组织及骨折断端复位动作过大或钛钉位置不当, 可压迫下牙槽神经、颏神经, 术后应适当给予营养神经治疗, 神经损伤症状可逐渐减轻, 一般3~6个月后可自行消失。

总之, 在颌骨骨折的治疗中, 应准确掌握微型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适应症和优缺点, 术中应严格掌握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在减轻患者负担和痛苦的同时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秋根.口腔颌面部损伤327例治疗体会[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99, 13 (年终号) :90.

[2]张益, 张陈平.颌骨外科与AO内固定新进展一颌骨骨折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0, 10 (1) :41~43.

[3]汪大林.钛在口腔医学的应用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3, 20 (1) :43.

电视卡固定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5篇

1 冲压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的外形较复杂, 最小孔边距为2mm, 尺寸精度为IT11级, 冲裁工艺性较好。但零件中两个小孔间距较小, 设计冲孔凸模时, 要考虑其强度和干涉问题。

2 冲压工艺方案制定

2.1 工序性质的确定

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 可知该零件的成形工序为:冲孔、落料和弯曲。

2.2 工艺方案的确定

考虑到模具结构和生产效率, 根据零件结构尺寸, 可以采用复合冲压工艺, 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和弯曲模两套模具完成。

考虑固定板展开后的形状, 可采用直排, 这样条料的长度和宽度适中, 材料的利用率较高, 节约材料利用率比较高, 模具的结构较紧凑。

3 模具结构设计

3.1 冲孔落料复合模

该模采用复合模结构, 采用倒装式复合模, 上模座下行, 四个凸模同时将四个孔冲出, 此时落料凹模也将工件的外形冲出, 冲孔废料通过推件器将其与工件由漏料孔从下模漏出, 落料废料再由安装于下模的弹性卸料装置从凸凹模剥落。条料采用手动送料, 进入模具内靠导料销保证送进方向, 挡料销保证定距精度。本结构在送料方向的垂直方向采用两个导料销来保证条料的正确位置。而在送料方向利用一个挡料来保证送料的步距。通过次定位系统可以保证毛坯加工成工件的准确行。

3.2 弯曲模

此结构有两个凸模通过下模座下行带动先后完成工件的向上、向下两个翻边。此模具采用两个反侧压块、顶板、销钉对零件进行准确定位。本弯曲模采用两个反侧压块和两个定位销来保证弯曲件的位置准确。两个定位销保证了弯曲顶板的准确位置, 两个反侧压块也保证了弯曲顶板周向位置, 从而使工件在弯曲时不发生位移。最后利用顶板和橡胶的组合装置向上顶出制件。

4小结

选择了用冲孔落料复合模和弯曲模对电视卡固定板制件进行加工, 可有效保证制件上内孔与外形之间的位置精度, 结构可靠, 能保证产品质量, 制造成本方面也得到控制。本设计采用了适宜的材料, 节约用料, 努力减少加工费用及模具设备费用, 获得了比较合乎质量和要求的产品, 使其在经济上比较合理。

摘要:本制件采用冲孔落料复合模和弯曲模分别生产, 冲孔落料复合模将毛坯件冲出工件外形和各个孔, 弯曲模对工件进行弯曲, 从而完成工件的加工。保证了结构可靠、产品质量、生产效率, 降低了制造模具的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视卡固定板,冲孔,落料,复合模,弯曲

参考文献

[1]王孝培.冲压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0.

[2]许发樾.模具标准应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0.

一体化固定板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 例。均为胫骨近端粉碎骨折, 男8 例, 女4 例;年龄16~55 岁, 平均35 岁。按AO分类法分类, 41A2型2 例, 41A3型4 例, 41C2型3 例, 41C3型3 例。

高处坠落伤2 例, 压砸伤3 例, 车祸致伤7 例;骨折类型:闭合骨折9 例, 开放骨折3 例;合并伤:对侧胫骨干骨折1 例;腰椎压缩骨折2 例;腹部闭合伤1 例,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行骨科手术治疗。

2 治疗方法

麻醉及体位:全部患者使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仰卧位, 常规患侧大腿根部气囊止血带。切口:取胫骨近端前外侧切口, 自关节平面、股骨外髁中线斜向内下, 朝向胫骨结节, 偏离胫骨结节约0.5 cm, 适当延长, 切口长约6 cm, 深达皮下。在切口内将胫前肌起点附着处做部分剥离, 以便LISS接骨板近端能正确放置 (近端贴服于平台外髁) 。复位:通过膝、踝部对抗牵引对骨折做闭合手法复位, 经C型臂X线机确认骨折的对线良好, 无明显成角、旋转移位, 无短缩后, 继续牵引维持骨折复位。置入LISS接骨板:用组织钳柄或骨膜剥离器在骨膜与胫骨前肌筋膜之间紧贴骨面插入, 形成一软组织隧道, 以便LISS接骨板能顺利插入, 然后将连接在插入瞄准导向器上的LISS接骨板沿隧道紧贴骨面插入 (或不作隧道, 直接用连接在插入瞄准导向器上的LISS接骨板沿隧道紧贴骨面插入) , 使接骨板横跨骨折两端, 骨折远端另作小切口, 使接骨板位于胫骨外侧面中央。C型臂X线机确认LISS接骨板放置在妥当的位置后 (正位透视下钢板近端贴服于平台外髁, 远端大致贴服于骨面;侧位透视下钢板长轴与胫骨长轴一致, 钢板前后边缘不超出胫骨前后缘, 以紧贴前缘为佳) , 在骨折两端固定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螺丝钉固定:先应用提拉装置固定骨折远端以纠正轻度残留成角、侧方移位或暂时固定骨折远端 (以避免螺钉拧入时将骨折推向对方) 后, 近端用长度合适的4枚自攻、自钻锁定螺钉固定, 远端经瞄准导向器辅助, 做数个0.5 cm长的切口。用3~4枚自攻皮质锁定螺钉固定。再次经C型臂X线机确认 (力线正确, 无明显成角、旋转移位, 双侧测量对比无短缩) 后, 依次用扭力限制螺丝刀完成所有螺钉的自锁步骤。冲洗、关闭手术切口, 近端切口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

对于涉及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压缩、塌陷、劈裂骨折者, 先予以恢复胫骨平台膝关节面的平整。常规显露膝关节, 探查半月板的损伤情况 (合并半月板及侧副韧带损伤者予以酌情处理) , 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及骨碎片, 切开连在半月板上的冠状韧带并提起半月板, 显示胫骨平台关节面, 予以复位重建关节面的平整, 必要时植骨, 因LISS接骨板锁定螺钉并无拉力加压作用, 必须用拉力螺钉固定, 并确保这些额外的拉力螺钉不会阻碍以后的钢板放置位置及LISS接骨板螺钉的拧入。

3 治疗结果

本组12 例随访4~13个月, 平均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 平均12周, 无骨折不愈合。按Johner-Wruhs[1]方法疗效评价, 优9 例, 良2 例, 可1 例, 优良率91.7%。

4 讨 论

胫骨近端骨折往往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 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骨折常常累及干骺端及骨干, 甚至胫骨平台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因其骨折常常为粉碎性、不稳定, 且邻近膝关节, 保守治疗能适宜的病例非常有限。无论骨折是否损伤关节面, 为了使骨折得到有效的复位与固定, 以便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上常常选择手术治疗。临床上传统的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方法在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中因其能复位、固定骨折部而被广泛使用, 但常常需要长切口, 软组织特别是骨膜的广泛剥离。胫骨上端胫前区软组织少, 在解剖上是一个相对缺血区[2], 传统钢板螺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由于在手术时软组织剥离范围很大, 加上创伤本身的损伤, 导致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增加, 同时由于广泛的剥离破坏了胫骨近端的血运, 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等, 而逐渐被髓内钉固定所取代。但对于胫骨干骺端骨折, 髓内钉固定往往不够可靠。近年来, 随着骨折内固定治疗从机械力学向生物力学的改变, 更加重视和强调微创技术的应用, 提倡以保护血运为主的内固定, 提倡闭合复位和功能复位, 即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的观点, 微创LISS接骨板正符合这一要求[3]。

针对胫骨近端设计的LISS-PLT系统为治疗胫骨近端复杂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微创钢板内固定系统接骨板, 是一种植入皮下或肌肉下的外固定支架[2]。LISS-PLT系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提供了更稳定的角度维持和微创技术, 提升了固定物的稳定性, 减少了切口不愈合问题, 保护了骨愈合的生物学环境, 特别是骨折端周围的血运, 保护了骨膜, 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该种术式创伤较小, 操作简便, 内固定可靠合理, 骨折愈合快, 允许早期不负重的功能锻炼, 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于胫骨干骺端骨折, 粉碎程度越严重越能体现微创接骨板的优势, 既可以减少软组织损伤, 而且比简单骨折更容易通过闭合复位获得良好的力线[4]。对于从干骺端延伸至胫骨干中部甚至胫骨干中下段的粉碎骨折, 骨折区域较大, 往往同时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 使用传统钢板进行微创手术时近端需要做比较精确的塑形以防止螺钉拧入时出现复位丢失, 使用LISS术后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而且不容易出现软组织方面的并发症。该术式在临床有广泛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微创固定系统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收集胫骨近端骨折12例, 所有骨折均采用LISS接骨板 (瑞士AO/ASIF器械) 固定。术后予以预防感染、抬高患肢、促进骨折愈合等治疗, 术后均无需外固定。结果LISS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对线良好, 全部骨折经术后4~13个月随访均无复位丢失、内固定松动及内固定失效等情况, 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结论应用LISS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具有手术简单、临床愈合时间短、骨折近期临床疗效较好及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等优点, 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微创内固定系统,胫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Johner R, Wruhhs D.Classification of tibai shaft fracture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es ofter rigicl in-f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1983, (178) :7-25.

[2]Messmer P, Regazzoni P, Gross T.New stab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fixation of proximal tibial fractures (LISS/LCP) [J].Ther Umsch, 2003, 60:762-767.

[3]纪方, 王秋根, 汪滋民, 等.AO经皮微创稳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胫腓骨复杂性骨折[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6, 27 (6) :687-690.

一体化固定板 第7篇

关键词:钢丝结扎固定术,钛板坚强内固定术,颌面骨折,疗效

颌面骨折主要指在颌面部发生的骨折, 包括牙槽骨骨折、上下颌骨骨折、鼻骨骨折、颧骨颧弓骨折等, 颌面骨折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交通意外、高空坠落、机械损伤等突发事故所致。由于颌面部血运丰富, 发生骨折等创伤后, 很容易导致软组织水肿压迫呼吸道, 最终造成窒息死亡。基于这种现状, 临床上对颌面骨折的治疗也非常重视, 并通过对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来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本院近2年来收治颌面骨折患者38例, 均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颌面骨折患者38例, 作为对照组, 男女比例21:17, 年龄14~57岁, 平均 (29±5.34) 岁;颌面骨折原因包括:跌伤或坠落伤7例, 交通意外伤19例, 爆炸伤2例, 打击伤10例;下颌骨骨折24例, 上颌骨骨折14例;轻度张口受限9例, 中度张口受限17例, 重度张口受限12例。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颌面骨折患者38例, 作为观察组, 男女比例23:14, 年龄16~64岁, 平均 (31±5.79) 岁;颌面骨折原因包括:跌伤或坠落伤9例, 交通意外伤21例, 爆炸伤1例, 打击伤7例;下颌骨骨折26例, 上颌骨骨折12例;轻度张口受限10例, 中度张口受限19例, 重度张口受限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部位、张口受限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钢丝结扎固定术进行治疗。选择直径0.4 mm、0.6mm、0.8 mm的医用不锈钢结扎丝、弹力橡皮圈、带钩牙弓夹板。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 选择不同位置作切口, 例如, 针对下颌体及下颌角部骨折, 于下颌下缘或绕下颌角作切口;针对颞颌关节骨折, 则于颞部、耳屏前作手杖形切口。进行切口时, 一定要分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 遵循轻、快、稳的操作原则, 且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切开骨膜、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后, 手法操作使上下牙列咬合关系保持正常情况下对位骨折断端, 并应用骨钳夹持住, 预防错位。之后, 再于骨折断端两侧距离约1.00 cm位置, 各打2个孔, 两孔需与骨折线平行, 并采用相适宜的金属丝对角交叉穿过打好的孔, 打结固定好后将残端钢丝剪去。术毕后, 进行加压包孔。 (2) 观察组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首先, 于手术前经X线、CT三维重建探明患者颌骨骨折的具体位置, 再对患者进行经鼻腔插管全麻, 准备手术。其次, 根据患者颌面骨折部位的不同, 合理选择最适宜的手术进路方式, 例如, 针对下颌角骨折、升支骨折及髁颈骨折, 优先选择颌下及颌后入路;针对下颌骨水平支骨折、上颌骨颧牙槽骨折等, 优先选择口内入路;针对髁颈上段骨折, 选择耳屏前入路;针对颧骨、颧弓粉碎性骨折, 优先选择头皮冠状切口入路, 在选择好最合适的手术入路后, 便充分暴露与松解骨断端, 将断端间小游离碎骨片、血凝块等进行彻底清理, 通过手法或器械复位使骨折对位后, 使用颌间牵引钉或牙弓夹板等行暂时性颌间固定, 以恢复原有的咬颌关系。再次, 在观察并确定颌面部骨断端对位良好后, 选择质量、性能好, 最合适的钛板以及加压板等, 进行塑形, 使其能够自然贴合于骨面, 并根据颌骨的主应力方向及骨折部位的不同, 合理的安置接骨板。最后, 在接骨板放置完毕后, 进行全面检查, 在确认放置无误后, 选择微型配套裂钻或小型配套裂钻, 于预置螺钉位置处钻孔, 轻稳地旋入螺丝, 固定钛板。术毕后, 还要针对术前咬颌关系明显紊乱的患者, 于术后进行颌间固定1~3周左右[1]。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 并于术后、出院前行X片检查, 出院后每月复查X片1次, 直至骨折线消失为止。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患者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或基本愈合, 面型对称, 咬颌关系正常, 张口不受限、不偏斜。 (2) 显效: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 面型基本对称, 咬颌关系基本正常, 张口不偏斜, 但有部分患者存在张口受限情况。 (3) 无效:患者骨折愈合不理想, 面型不对称、咬颌关系紊乱、张口偏斜受限均无明显好转。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在P<0.05的情况下, 表示两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21%,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治疗指标的对照: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与骨折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颌面骨折大多数是遭受交通事故、打击、坠落等重大性创伤而造成的, 其伤势严重, 在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因此, 选择最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传统的钢丝结扎固定术治疗颌面骨折患者, 虽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经过对随访资料的分析发现, 一些患者经复位后, 其骨折块的稳定性较差, 容易发生移位现象, 最终导致愈合效果不佳, 并容易出现面型不对称、咬合不正常、张口受限等问题, 且术后如果不严格护理, 还容易发生伤口感染, 影响治疗效果。而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钛板坚强内固定术, 其可通过钛板的固定, 使骨断端达到紧密接触, 且该术式对骨折块具有较好的固位稳定性, 通过稳定的连接能够直接起到促进骨愈合的作用。此外, 手术中所应用的钛板还具生物相容性特点, 在手术完毕后可以将钛板永久地滞留于体内, 无需再像传统手术那般, 还要在骨折愈合后取出钢丝, 这样一来, 也就保证了颌面骨折的良好治疗效果[2,3]。

注: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综上所述, 采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面骨折患者时, 因钛板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以及固位稳定性, 可有效减少口腔活动受限、缩短骨折固定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临床效果显著, 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颌面骨折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张景霞, 马敬斋, 郝杰兵.坚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19例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48) :93.

[2]周黎, 周吉武.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47) :214.

一体化固定板 第8篇

关键词:骨外固定装置,快速浇铸,X线片,愈合

骨折现象作为人类最常见也是对人体损害较大的创伤之一,其快速治愈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患者治疗较多采用内固定技术[1,2],为广大骨科医生所熟知。但是,由于内固定手术需要切开软组织,所以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手术并发症,如伤口感染等。同时,切开复位常导致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的问题,一般在第一次内固定手术的时候就决定了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而二次手术时间一般在术后一年到一年半,这就意味着患者实际康复的时间在一年半左右,康复时间较长。另外,在某些场合,特别是对一些不宜进行二次手术的人,如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差的老人以及一些伴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可采用外固定方式[3,4]。但是,传统外固定架体积较大,外形笨重,裸露的钢钉直接刺入皮肤是对患者的恶性刺激,笨重的外固定架,严重的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为保证固定架的刚度,往往通过采用比较粗的钢钉来增加外固定架的把持力量,这样往往容易导致钉道感染。

综上所述,传统内固定和外固定的固有特性决定了它们都存在不足。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的既能够克服内固定二次手术的问题,又能解决外固定比较笨重,对患者损伤较小的固定装置,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针对该问题,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浇注式外固定接骨装置,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等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该装置进行了动物实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1 工作原理

图1是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的该固定装置的结构模型,其主要组成部分为钢钉和高分子支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5,6,7]。支架与钢钉的固定采用了浇注的方式,该方法避免了外固定以及内固定方法存在的螺钉与骨骼之间由于传统固定方式导致的内应力问题。由于该材料具有常温条件下易于凝固、聚合热温度低、重量轻和体积小等特点,减少了固化过程中高温对患者的损伤以及凝固时间较长的问题。同时,该方法不但减小了支架的重量、体积,还避免了二次手术再次切开软组织取出内固定的问题。钢钉通过浇注方式与高分子固定结构组成一个整体并与骨折断端相连接,为增加固定稳定性,螺钉采用了多个、对称、均布的排布方式,以避免手术不均匀造成的愈合困难问题。

2 外固定接骨板的有限元分析

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为验证该装置设计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其进行了仿真,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每个骨头的长度100 mm,外直径为30 mm,内直径为12 mm。钢钉外径皆为4 mm,长50 mm,总共4根。自凝高分子材料的尺寸为长130 mm、宽为10 mm、高为20 mm。模型中与人体躯体相连接的一端认为是固定不动的,而另一端承受外界作用力包括沿骨骼方向的轴向压力、弯矩及扭矩等,分别为300N、4.5Nm、2Nm。其数值按照一个普通患者的相关体形参数计算得到,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仿真过程中各材料相关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2.2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软件中的静力分析模块,计算得到在不同钢钉间距下骨骼端部相对位移如表2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两根骨端部固定钢钉间距的逐渐加大,骨折端相对位移逐渐加大。但是,其最大值都小于0.4 mm,远远小于骨骼愈合所需要的最小间隙1 mm,说明该结构的设计是合理的。

3 动物实验

3.1 实验样本:羊,数量:10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

3.2 操作步骤

1)电视透视下对受伤部位闭合牵引复位(也可撬拨复位、有限切开复位),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2)在骨折两端距骨折线2 cm以远,于软组织较薄侧进行穿钉,即通过螺钉尾部的凹槽将螺钉拧入骨骼,螺钉数量根据具体情况,每端大于或等于2枚;

3)电视透视下对骨折进行精细复位,并进行临时外固定,放置自凝高分子材料浇铸模具;

4)用自凝高分子材料对各螺钉尾部按模具进行浇铸粘合固定,将骨骼和螺钉以及自凝高分子材料粘合形成一个整体;

5)自凝高分子材料凝固后,拆除临时外固定和模具,操作结束。

3.3 实验结果

图2、图3是经外固定接骨板固定后,羊胫骨的X线图片。由图可看出羊的患肢经固定后,对位对线良好无明显畸形,外固定接骨板固定可靠。动物(羊)麻醉清醒后即可站立行走。由图3还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外固定装置,该结构尺寸大大减小。

图4、图5和图6分别是在手术第2周、第4周、第8周后得到的羊骨折固定后的X线图片。通过图片可看出:在术后2周时骨折断端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位置没有变化,位置良好;术后4周时骨折断端有较多骨痂生长,骨痂有明显再塑型,骨折线模糊,骨折复位位置没有变化,位置良好;术后8周时骨折线已消失,骨骼基本愈合,拆除外固定。

4 结论

1)设计了一种基于外固定方式的骨固定装置,并通过快速浇注及精密机械加工的方法,完成了对装置的加工;

2)通过有限元法,对结构设计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结构上施加载荷后,骨折断端的相对位移最大为0.37 mm,远小于愈合所需要的最小位移1 mm,证明了设计的可靠性。

3)以羊胫骨为实验样本,对该装置的手术效果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羊的胫骨骨折断端没有移位变形,并且术后羊马上可以直立行走,说明固定是坚固可靠的,达到了实验的设计要求。X线图片显示:术后2周羊的骨折断端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位置没有变化,位置良好;术后4周时骨折断端有较多骨痂生长,骨痂有明显再塑型,骨折线模糊,骨折断端位置仍然良好;术后8周时骨折线消失,外固定已去除,骨折愈合。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该结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丁国正,姜宗圆,刘平.腓骨固定在严重胫腓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骨伤,2006,19(2):81-82.

[2]刘德胜,刘煊文,陈丹,等.组合式骨固定器治疗下肢复杂性骨折[J],四川医学,2008,29(2):230-232.

[3]McFarlane RM,Deyoung G,Henry RA.The design of a pedicle flap in the rat to study necrosis and its Prevention[J].Plast Reconstr Surg1965,35:177-182.

[4]Khouri RK,Angel MF,Edstorm LE.Standarizing the dorsal rat flap[J].Surg Forum,1986,37:590-591.

[5]Khouri RK,Edstorom LE,angel MF.The dorsal rat flap:an appraisal of the model[J].Surg Forum,1986,37:601-602.

[6]Sawada,Y,Yotsuyanagi Hatayama.I,and Sone K.A new system of treating wounds by a Continuous topical application of med ication[J].Br-J-Plastic-surgery,1990,43:8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一体化固定板】相关文章:

外墙保温与装饰一体化板的应用及施工09-13

机电一体化05-05

一体化调度05-19

一体化训练05-20

一体化站05-24

一体化空间05-30

一体化经济05-31

变电一体化06-08

一体化联动06-09

调配一体化06-14

上一篇:展现语言艺术的魅力下一篇:知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