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对策范文

2024-07-30

科技进步对策范文(精选11篇)

科技进步对策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是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 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支持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1.1 确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突出创新重点

一是确定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从农业科技的基本发展规律出发, 从长远利益考虑, 针对产业方面的需求, 提前部署农业基础方面的研究与前沿性技术, 将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当成重要任务, 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能、提升土地产出率, 突破现代农业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 充分解决好农业科技和农业经济脱节等具体问题。二是突出创新重点。现代农业创新要明确今后创新的重点,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 并强化高效节水工程方面的建设;下大力气研究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 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科技兴农, 做好良种繁育工作, 开发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 建设国家级动植物育种繁育基地[1]。

1.2 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积极改善创新条件

一是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 打破学科、地域以及部门之间的界限, 全面整合当地现代农业科技资源, 创建创新机制。逐渐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基本导向, 以相关综合性试验站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逐渐完善现代农业科技的评价机制, 不断培育将企业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战略体系, 积极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的密切结合, 继续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系统, 全面发挥创新主体的带动辐射作用, 落实农业科技高新技术优惠政策, 进一步加大农业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保护力度, 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二是积极改善创新条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倾斜力度, 引导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能全面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之中,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力度, 积极消化吸收国外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充分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 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帮助, 完善相关的推广内容, 进而全面做好相关工作。

2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般来讲, 农业劳动力素质能对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产生重要的影响。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与整体素养, 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使农业经济增长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科学等情况, 需要加大农村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力度, 并打造新型农业人才。进一步实施农业科技人才战略, 进一步完善流动、开放与协作的用人机制, 进一步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尽全力减少科技人才流失。充分依托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并发挥机构内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为当地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

3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3.1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转化率

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效能,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以政府为主导, 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般来说, 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具有见效缓慢、公益性强、周期长与风险大等多个特点, 不能单纯依托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来发挥其实效性作用, 需要积极加大政府的投入, 并确保开发主体的地位, 充分结合当前市场调节的相关办法, 积极鼓励企业与其他民间组织参加相关产品的研发研究工作, 进而有效节约现代农业科技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2]。二是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 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从当地生产实践出发, 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实现农业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并重。并将农业科研开发与和市场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纠正长期以来重视学术而轻视利用、注重研究而轻视推广的倾向, 并逐步加大关系到当地国计民生的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 适当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推广, 切实调动当地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与创造性, 推动农业科技产业化持续升级。

3.2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附加值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 发展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 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推动农产品实现深加工, 让农产品加工链条逐渐向多功能方向延伸, 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 要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力度, 并注意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 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整合当地优势加工业资源, 以畜产品、粮油、水产品等相关领域为中心, 并且创建技术研发的机构, 强化农产品技术的推广与研发, 强化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大产学研的培训与合作力度, 推动相关产业工程的有效实施, 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相关高校以及农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高效协调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现代农业的贡献效能, 增加农产品的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总产值内的比重, 并确保农产品在加工业中成为农业支柱, 促进农业专业化与标准化生产,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3]。

4 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4.1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 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设, 对当地推广服务机构以及资源加以整合, 并且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机制, 有效改善当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措施, 为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 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并完善农业社会化与标准化服务体系, 为科技推广提供情报与信息, 强化网络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 更好地为农业科技服务提供参考[4]。

4.2 对农业技术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科学地对农业技术加以分类, 对类型不同的农业技术, 由当地不同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机构, 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推广。农业技术是科技产品, 主要包含私人技术、半公共技术以及公共技术。对公共技术来讲, 具有风险性与公益性, 这决定了推广技术与转化技术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对于半公共技术来讲, 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推广, 并且尽量防止出现政府过分干预的情形;对私人技术来讲, 需要市场来进行优化, 形成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

5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发展,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因此任重道远, 只有采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附加值, 创建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等措施, 才能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真正为“三农”发展服务, 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武术兰, 李林.浅谈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9) :11-13.

[2]袁雪洪, 李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马刚访谈[J].苏南科技开发, 2007 (12) :28-30.

[3]马红霞, 刘琪.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 :68-71.

商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 第2篇

我们每天都能够积累很多新数据,现在这个数据量非常大了,但我们并不觉得这些数据本身能产生太大价值,要使数据有好的价值,真正对社会产生影响,还必须跟各个行业进行结合。

所谓“互联网+”非常有道理,但跟医疗结合可以产生什么影响,跟教育结合可以产生什么影响,跟金融结合可以产生什么影响,只有把数据共享出来才可以发挥很好的价值。

共享经济是最近提出来的概念,它的定义跟共产主义社会的定义几乎是差不多的,都是按需分配,大家没有特别强烈的“谁拥有什么”,更多的是“谁需要什么”的概念。

理想很美好,还得要靠实干,还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更擅长的是技术,所以还要靠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包括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大家都觉得它特别重要,但是5年前、10年前有谁真正地在不计代价地去投入、去做这些东西呢?

人工智能是“披着狼皮的羊”

我们现在说起人工智能觉得很神奇,甚至对它产生一定的恐惧。网上有一个段子说我是“人类反抗军最后一个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如果用一个老百姓的话来说,人工智能基本上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看起来很可怕,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它是很有益的,可以为人们所使用。

至于将来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什么职业,我的回答是其中一个职业很有可能就是翻译,不论是同传还是随行翻译,将来这个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技术会不断替代各种各样的东西,一方面它确实会给人们带来一定威胁,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收益。最后,也许用共享经济的模式能够让人们最直接地从技术的进步当中获益。

在10、15年前,搜索背后的技术基本上就是一个简单统计,搜索一个词,出现这个词频率最高的网页就是搜索结果。后来我们发现了超链分析,链接中出现这个词的频率最高,才会排到前面。大约7、8年前,我们发现其实用户行为更可以反映出哪篇文章更相关。于是我们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机器学习就是人工智能的分支。

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比如我拍一张照片,机器就可以根据这张照片作一首诗,这是因为机器可以识别这张照片,然后根据识别结果进行创作,其实机器不是真正理解后进行的创作,而是根据网上无穷无尽的语言材料进行的创作。

很多在人看来比较简单的东西让机器学起来比较难,在人看来比较难的事情,机器学习起来反而容易。比如机器下围棋是容易的,机器开车就是难的。让人达到围棋九段很难,让人拿到驾照就相对容易。还有很多很多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需要机器去克服。克服之后,简单的脑力劳动逐渐就会被机器所替代,工业革命替代体力劳动,大批手工业从业者会失业,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未来人工智能革命也是一样,会替代很多简单的脑力劳动,但是也会创造很多新的机会。

战争与商业推动创新

科技的创新背后一直有两个非常大的推动力,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过。我问过很多搞科学、搞企业的人“您觉得某一种巨大的创新,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不是这个科学家非常理想主义,没有任何其他力量的推动,突然脑洞大开就想到了这个东西?”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但在我看来,有两个非常大的推动力量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个就是战争,比如图灵,图灵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创新,其实是一战、二战的时候不断因为战争的威胁。人毕竟还是惧怕死亡,在惧怕死亡的时候就特别能够激发创造性,产生很多新科技;还有一个就是商业的力量,我们今天不能鼓励战争,但可以鼓励用商业力量推动科技进步。

几百年以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是因为他一个人有这种求知欲、好奇心,所以就发现了占整个地球20%多陆地面积的新大陆,而是他后面有商业力量的支持。他最早去找葡萄牙王室,被拒绝;找英国王室,被拒绝;找法国、意大利,后来又找葡萄牙都被拒绝。最后西班牙王室决定资助他,这样他才能够有那么大的舰队,带着那么多科学家走那么长时间。

很多科学的进步,背后都是有商业力量推动的,我们做企业的其实就是应该思考,怎么用我们的商业力量来推动科技的进步。而这里面竞争又是非常关键的东西,如果没有竞争,谁都不会有那么大的劲头天天这样做。战争是死亡对你进行威胁,商业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存在死亡的威胁,只不过这个死亡是企业的死。如果说这个公司不会死,它可能慢慢真的就死了,你天天觉得公司会死,这个公司反而会越做越大。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不足分析及对策 第3篇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研究、开发、革新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的过程, 是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不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过程。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得到稳步发展, 成就斐然, 但仍然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人均资金占有量低、投入主体严重缺位以及投入增长缓慢几方面。理论界通常用农业科技经费的投资强度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 包括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与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两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5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达到了0.49%, 但这仅相当于本世纪初发达国家平均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2.36%) 的20%, 也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 (0.80%) 的60%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开始进入稳步的增长期, 由2000年的0.42%上升到2006年的0.59%, 以上数据表明, 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所占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结构不合理主要涉及资金的投入侧重于产中领域, 忽视产前和产后领域;有关农业技术应用研究和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存在着明显不均衡。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 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体现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需求不足和应用收效差上。

1.2.1 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需求不足。

农户是农业科技的最大用户, 其采纳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我国农民自身的素质普遍低, 科技意识单薄,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较差, 不能将先进实用技术及时有效地应用到生产中去,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此外, 我国“小”而“散”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风险性以及缺乏利益的激励等因素, 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1.2.2 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收效差。

我国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但利用率低, 收效不显著。以化肥应用为例, 由于不少农民在使用化肥时, 经常不注意化肥浓度、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问题, 致使化肥利用率很低, 结果造成农民的大量投入达不到如期的效果。

1.3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 而且素质较低, 集中体现在农业科研力量薄弱、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以及农民素质较低三方面:

1.3.1 农业科研力量薄弱。

从学历角度看, 国际上一般所能承认的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工作的最低资格是学士学位, 而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 具有学士学位的农业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 具有硕士学位的农业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 而获得博士学位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到0.5%。另外,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数量较少, 没有形成完备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体系。

1.3.2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从总体水平上看,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存在知识面窄、知识老化、技术操作实践弱等问题, 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更为严重。2003年以来, 60%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农口院校毕业生进入。截至2007年底, 编制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45.9%, 而其中40%以上的人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

1.3.3 农民素质低。

农民由于受传统观念、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因素、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制约, 导致农民素质偏低, 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较低。其原因与农业科技教育不发达、农民进修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少有直接的关系, 除此之外, 与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和消极的心理的主观因素以及地区自然条件差、农民居住分散等客观因素也是息息相关的, 这些因素使农民不仅缺乏接受科技培育的积极性, 而且使农民很难集中起来进行科技培训, 从而限制了科技信息的辐射。

1.4 农业科研及推广体制落后

目前,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都是在政府主导型体制下运行, 许多工作都表现为政府行为, 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落后具体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有效供给不足两方面。

1.4.1 资源配置并不合理。

首先, 我国现行的科研体制衍生出大量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同类科研单位, 这样造成了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 同时, 自上而下的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分工不够清晰, 特别是地方的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上按行政区划分的, 布局分配不够合理, 这些原因导致低水平重复的成果较多, 重大成果较少。

其次, 我国实行从中央到省、市、县, 再到乡、村的多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其中中央、省、市、县都拥有一个庞大的科技推广机构, 具有人员多、素质高的特点, 而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基层却力量薄弱、人才短缺资。

1.4.2 有效供给不足。

首先, 我国的农业科研活动是以政府计划指导为主, 农业科研项目选题及立项都是由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 由于他们对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有限, 导致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难以渗透到农业科技研究计划中去。此外, 我国现行的关于农业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注重学术化而非实用化, 往往忽视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 在这样的制度下必然诱导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了围绕课题搞科研的局面, 使农业科研机构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农民所真正需要的先进实用技术存在着偏差, 结果会造成农业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相脱节。

其次, 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来完成, 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政府行为。在这样的体制下, 推广的内容和范围大都是由政府集中决策, 农户无权自主选择生产技术, 使得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另外, 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 工作目标是完成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任务, 因而推广部门是以“技术”为中心, 而不是以“农户”为中心,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农户的需要。

2 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建议

2.1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 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融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 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资体系是改变农业科技进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2.1.1 要明确政府投资主体的地位,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的导向作用。

同时, 建立增加农业科技进步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保障农业科技进步投入的法律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以确保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 加大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 合理分配资金的比例。政府部门还应明确农业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 科学分配农业科研投资的比重, 重点支持与农民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科技项目, 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方面投入, 转变重产中轻产前和产后领域的局面。

2.1.2 建立非政府性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通过新型农业科技信贷机构、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等形式, 鼓励企业和民营机构对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推广以及农业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2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健全自上而下的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明确各级推广机构各自的职责和职能。

建立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 龙头企业、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科技群众性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首先, 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投入的力度, 积极走农业科技推广市场化的道路。其次,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为农业科技推广注入新的活力。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为网络的民营型的科技推广体系也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可缺少的一方面。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保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农业技术, 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风险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科技推广风险基金, 对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受到损失的农生产者和经营者给予相应的补偿。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经费保障, 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出台配套规章制度, 为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3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

加强农业科研力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农业科研单位应注重建立各科研部门之间以及科研部门与各产业研究部门间的有机联系, 针对不同性质农业科研机构好转型工作, 形成农业科研层次分布合理的农业科研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委员会, 解决农业科技立项和农业生产相脱节的问题;三是加快科研配套改革政策的出台,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4 实现农科教相结合管理体制

农科教相结合是指农业部门及农业企业、农户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成一体, 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通过实行农科教结合,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和经济结合松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民科技素质低等问题。农科教采取的措施如下:

2.4.1 农业生产、科研、教育采取有效的方式相结合。

目前, 我国产学研结合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以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形式来实现的。其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是“产学研”结合最为有效的形式, 它是指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技术人股, 农业企业或农户采取出资入股或土地劳力等入股形式, 大家联合起来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 并建立“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机制, 这样不仅明晰了产权而且调动了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户、农业企业各方积极性, 使农业科技和经济联合更加紧密。最近几年, 我国部门地区试办农业推广学院, 有些农业学校开设农业推广专业, 努力朝着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成为一体的方向发展。

2.4.2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农业科技要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 关键要使科技为农民所掌握, 因此, 全面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成为必然的选择。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方面经费的投入, 借助地方及民间的力量,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来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 比如, 近年来, 我国主要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富民工程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达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的方法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的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应注意本着“学用结合, 按需施教”的原则,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以培养有用人才为目标, 以推广实用技术为重点, 将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

摘要: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更好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得到稳步发展, 但就其总体水平来说, 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不足, 包括资金投入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 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不足,对策

参考文献

[1]丁晨芳、高明杰, 农业科技进步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1) :213-216.

[2]王启现、李志强、刘自杰,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科研投资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4) :113-116.

[3]黄季焜、胡瑞法, 完善农业科研改革促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村工作通讯, 2008 (13) :18-20.

[4]任海龙, 加强农业科研公共投入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08 (3) :153-155.

[5]中国广播网,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EB/OL].http://www.cnr.cn/09zt/2009lh/ypzq/200903/t20090307_505261044.htm1.

[6]张志彬, 论农业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 (01) :59.

[7]李秉龙、薛兴利, 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189.

感恩科技进步作文 第4篇

自古以来,我们的文明靠着科技的发展走到了现在,它让我们摆脱了无知与愚昧,让我们的步伐踏向了理性,我们应该对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心存感激。

科技让我们摆脱了愚昧。在以前,我们终是被各种神灵或者各种迷信思想所束缚着,举步不前。但科技像一缕灿烂的阳光,照亮了通往理性的道路,它让我们知道了生物是怎样变化的.:它让我们知道了天文现象是大自然的精美杰作:它让我们知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很平常的事情。正因为科技,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科技让我们奋发进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远,哥伦布的环球旅行,让我们向往新的世界;莱特兄弟的飞行器,让我们拥抱蓝天:卫星的发射,空间站的建立,让我们对未知的星海充满渴望。更多的人被科技所鼓励,奋力前行,探索未知!

科技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第一次工业革命,打破了原有的封建观念,使得社会发生新的思想变革;马克思借助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悟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意图解放世界上的所有生产力;多年以前,因为西方的科技强大,近代的中国人才会在磨难之中觉醒,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思想,拼劲全力的拯救祖国的未来。科技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思考中得出更多的真理。

科技让我们更加了解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工业革命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的脆弱:量子力学的诞生,让我们的电子科技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世界充满了随机性。各种宇宙理论的提出,让我们对宇宙的浩瀚无边感到叹为观止!科技既让我们改善我们身边的环境,同时也给了我们一种途径去了解自然,掌握自然,最终和自然和平共处。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人类,我们应该感谢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好处,它让我们走出了愚昧的黑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在理性的道路上前行!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都市农业 第5篇

据北京市统计局报告称 :科技进步已成为北京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大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2003年种业产值已达7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现代种业成为京郊农业的主导产业。以锦绣大地、小汤山、顺义“三高”等为代表的工厂化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首都农业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共有高效农业科技园区400余家,设施农业面积达35.3万亩,设施农业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70%以上。同时,面对首都巨大的消费市场,京郊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观光农业园。2003年京郊观光农业园共接待游客3982.7万人次,创收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以上统计报告表明,要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否则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城市农业产业已不仅限于农产品的生产,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为人们旅游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市长指出的,要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和先进技术,科技兴农,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因此,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将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结合于一体来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北京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都市农业被现代农业经济学家誉为“永恒的朝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要使北京的都市农业顺利发展,就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首都强大的科技优势,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依靠首都的市场和信息网络,延伸北京的农业产业链条;四是凭借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前沿阵地。以上四点既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也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前进方向。近期,北京农村科技工作,将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信息化、农民知识化为目标,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农业为核心,瞄准动植物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食品工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工厂化农业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集成应用,扶植畜禽疫苗、玉米良种、蔬菜良种、家畜胚胎等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为此,北京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建立和健全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促进城乡科技资源整合与互动,以及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完善以远程教育为辐射源的多种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普及科学技术,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北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稳定在70%左右,到“十五”末,使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5%提高到70%。

科技进步对策 第6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理论分析,科技进步对策,河南省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到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进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决定力量[2]。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分析

(一)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

农业发展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水平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 及其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即组合方式, 也可称投入结构, 实际上是反映农业发展的动力结构问题。实现农业发展的方式, 就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途径方向等。是靠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 还是靠科技进步, 即提高要素生产率, 来实现农业产出的增加, 这就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式即类型。一般来说, 根据二者的作用程度不同, 则把农业发展分为以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推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际上就是把农业发展主要由依靠生产要素的外延投入, 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上来[3]。

所谓集约发展 (内涵发展) 就是提高要素的综合生产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把较少的投入转变为较多的产出, 即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总要素生产率 (科技进步)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的增大, 实现以效率、效益提升为主拉动农业的发展。

(二) 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

对发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概念要有明确的区分, 这是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集约发展中集约即为内涵、效率之意;而集约经营中的集约即为强化集中之意。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 区别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方式不能混同于经营方式, 集约发展和集约经营不是一回事, 二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要实现集约发展需要集约经营以提高要素生产率, 且有时必须通过集约经营来实现。粗放发展和粗放经营也不是一回事。粗放发展中的粗放即为外延发展, 靠扩大规模, 增加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发展;粗放经营意为广种薄收。

集约经营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 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这个集约经营的概念看起来好像和粗放发展, 即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回事, 但二者的区分主要在于要素的配置方式和投入什么样的要素上。农业实现集约发展, 并不排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通过集约经营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的集约发展, 关键是要通过技术集约, 依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的总要素生产率, 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内涵

现阶段,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其主要体现为:一是全面性。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 还要关注农业生态休闲等多功能的发挥, 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 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二是协调性。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 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 特别要注重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彻底转移。三是持续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社会、技术同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环境和现代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河南是资源瓶颈制约、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 因此, 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在走“科技驱动、内生增长”发展道路的基础上, 围绕三个安全 (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 ,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现代工业技术装备、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现代农民以及体现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投入等, 提高“三个效率”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和六大效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规模效益、结构效益、经营效益) , 最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4]。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 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现状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 是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和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农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所有变化和成绩, 无不得益于科技进步。据专家测算, “七五”期间, 河南省科技进步 (要素生产率) 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为27%, “八五”为32%, “九五”为38%, “十五”为44%, “十一五”已达到48%。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集约发展转变。目前, 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总体上还处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并已接近临界点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二) 成因分析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是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的关键所在。农业技术水平是指农业生产总体系统有目标的动态过程的效能, 即有价值的产出与投入之比。以公式表示则为:A (t) =Q (t) /f[ (K (t) .L (t) ]。式中:A (t) 为系统t时的农业技术水平;Q (t) 为所属系统t时的农业总产值;f[ (K (t) .L (t) ]为系统t时农业中间消耗K和劳动力L的投入函数。经推导, 计算公式为:A (t) = (Q/L) 1-K/Q (K/Q) -K/Q (推导过程从略) 。上式说明, 技术水平是有2个显著的宏观变量决定的。一是系统平均劳动生产率;二是系统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在劳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 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越少, 技术水平越高;在单位产值平均中间消耗一定的情况下, 劳动生产率越高, 其技术水平越高[5]。

单位:万元/人

计算结果表明, 全省2010年农业技术水平为2.20, 低于全国 (2.44) 0.24和邻省平均水平 (2.69) 0.49, 与邻近7省相比, 虽稍高于安徽、陕西、山西, 但同河北、山东相比, 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与江苏、湖北相比差距更大。农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除单位产值中间消耗有一定影响外, 主要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所致。2010年, 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11万元/人, 低于全国 (2.48万元/人) 的0.37万元/人, 低于周边省平均数 (2.94万元/人) 的0.83万元/人, 仅为江苏省 (4.86万元/人) 的43.42%。农业劳动生产较低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如下因素所为:

1. 农业生产条件薄弱, 抗御风险能力不强。

目前全省农机作业领域还不够宽泛, 花生、油菜以及根茎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 精粮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利用不够, 部分地方农业生产还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全省旱涝保收田面积有5 073千公顷, 占耕地面积的64%, 还有36%的耕地是靠天收。每年自然灾害成灾面积达到4 502千公顷,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6%。农田水利条件差, 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已成为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重要限制因素。

2. 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结构层次低。

2010年, 河南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2 885.67亿元, 其中种植业1 857.38亿元, 占农林副渔业增加值的64.36%;畜牧业增加值828.36亿元, 占28.71%;林业渔业增加值为199.93亿元, 占6.93%。全省农业仍旧是以种植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农业产业链条短,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小, 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农业较少, 导致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3. 资源环境约束, 限制了现代农业发展。

从农业资源看, 一是资源总量少, 全省平均人均耕地1.26亩,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 人均占有的水资源445立方米, 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5;二是资源环境质量差。因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常年过量施用和工业“三废”排放, 耕地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已经威胁到河南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 限制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4. 农民知识化和农业科技化水平低,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

在河南农村劳动力中, 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仍占21.46%, 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0.9%, 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文化程度占17.64%, 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平均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在接受文化教育后, 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 并且随着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 农业从业人员的实际科技文化素质更低。据调查, 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大概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这种文化程度的农业劳动者,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能力有限, 吸收和消化能力就更差, 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科技成果。农民的知识化水平低限制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高效地应用, 特别是要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而这些技术正是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这样素质条件下, 农民掌握的多是较为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技术, 以致使全省农业科技整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农业技术结构中传统技术仍占据较大比例, 高新技术比例较小, 导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不足。

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土地经营规模狭小。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集中的区域, 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 向外转移的难度大。到2010年, 全省农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高达44.9%,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37.9%) 7个百分点, 比江苏省25%的水平高19.9个百分点。由于全省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 非农产业发展落后, 单靠工业部门扩张和城镇的拓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因而, 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 使得劳均经营耕地规模过小, 而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由于过于零碎、分散, 这种状况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也使农业劳动生力率十分低下[6]。

三、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对策

(一) 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1. 农业生产条件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方向发展。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 (要素生产率) 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

2. 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型向提高结构层次的优化升级型转变。

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思路, 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农产品增值。为此要优化学科结构, 调整科研方向。逐步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 促进提高农业结构层次和效益。统筹安排产前、产中、产后, 特别是产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及贮藏技术有一个大发展。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均衡发展, 达到“优化结构、提高层次、链接产业”的目的。

3. 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

加强生物育种技术、良种良法等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集成转化与示范应用, 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 要坚持推进产品结构、品质结构调整, 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极产品转变, 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竞争能力[8]。

4. 农业发展由依靠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转变。

农业是高度依赖资源条件, 直接影响自然环境的产业, 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缓解河南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环境, 必须转变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 农业科技研发要把支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 促进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研发节地、节水、节能和环保技术, 减少面源污染,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永续发展。

5. 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兼业型向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

在农业生产中,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的社会协作将会愈加广泛, 从而使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活动, 从单独孤立地进行转变为在社会联系中进行。这样, 就会逐步改变家庭经营规模小, 分散孤立, 技术落后, 经营粗放的状态。因而,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9]。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 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 要积极发展标准化农业, 严格按食品质量认证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必须转变农业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二) 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

拓展农机机械作业领域,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巩固小麦机械化成果;研发和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加大水稻机械化推广力度, 提高水稻机械插秧水平;推进花生、油菜机械化, 抓好根茎作物收获机械化试验示范。力争在秋粮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突破[10]。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为核心, 以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 保障绿色生态安全。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全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原动力。总体要求就是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结构层次[11]。一是实施农产品优势产业建设规划,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二是加快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加强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建设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养殖基地。三是加快特色农业的发展, 推进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向主产区集中, 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质。四是加快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当地特色水产品的标准化养殖和水产育苗。五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物流等服务业发展,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2]。

3.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把科技创新目标从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主导, 转向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并重的方向, 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 积极抢战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 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 开发农业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要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不断优化农技推广环境。尤其要调动各级推广机构的积极性, 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要高度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性人才,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4. 政策导向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彻底转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经济学研究表明, 农业发展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河南农业发展方式要想实现根本性转变, 必须尽可能减少农民数量,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规模是技术进步的载体, 也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条件, 因此, 应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提高技术水平,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 由于保障机制跟不上和政策不到位, 致使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同时, 仍然不放弃现有的耕地, 他们把拥有土地作为自己的基本生活保障, 宁愿撂荒也不放弃。目前全省的城镇化主要是城镇在空间上的不断扩张, 并没有真正给农民工创造多少转为市民的机会和条件。因此, 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彻底有效转移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在子女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 使转移到城镇就业确有一技之长可以在城镇长期就业的农民工, 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在城市安家定居, 自愿交出在农村的土地, 以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和农地规模经营。

5. 努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科技进步对策 第7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 科学技术作为对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在加速经济总量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而其功能则更多的表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即科技进步贡献率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一项反映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

根据《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 西部省区综合科技水平相对落后, 陕西、重庆、四川排名相对靠前, 分列全国第8、第12、第14位, 其余包括9个西部省份都在20名开外, 贵州与西藏更是分列全国第30、第31位[1]。

开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定工作, 对于科学分析和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从总量上把握科技进步的状况与潜力, 提高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推进以自主创新为首要任务的科技工作, 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以甘肃省为例, 从实证分析角度, 根据地区经济增长的特点及研究测定结果, 探析提高西部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与出路。

1 对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的理论基础

科学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一直是当今学术界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更是当代决策科学领域有待研究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测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模型和方法也很多, 但是纵观各种研究方法, 其理论基础均是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与索洛 (Solow) 余值法。

2.1 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是由阿默斯特学院的数学教授柯布 (C.W.Cobb) 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道格拉斯 (P.H.Douglas) 共同研究提出的, 该模型在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贡献率的研究中, 应用极为广泛。为适应研究需要, 1942年,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 (J.Tinbergen) 提出了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该模型的常见表达式为:

Yt=AtKαtLtβ=AoertKαtLtβ

这里, t代表时间, Yt、Kt、Lt分别代表t期的产出量、资本投入量和劳动力投入量, α与β分别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A0称为技术进步系数, 代表科技进步使产出增长的部分。这里, At=A0ert, 为t期的科技水平, 显然, 当A0、At已知时, 可以求出相应的t期技术进步系数r。

2.2 索洛 (Solow) 余值法[3]

1957年, 索洛 (Solow, R.M) 在深入研究1909年—1949年40年间美国经济时, 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而非资本积累, 并提出了测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索洛余值法”。索洛主要是在生产函数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推导出经济增长速度方程, 然后倒推出科技进步速度, 进而计算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其公式为:a=y-αk-β1

这里, a为科技进步速度, y为产出量增长速度, 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 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 α与β的意义同上。在该公式中可以看出, 在总产出量的增长中扣除由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 所剩余部分就是由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增长。

由该速度方程易知, 科技进步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贡献份额EA=a/y, 同理, 也可计算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贡献份额, EK=αk/y, EL=βL/y。这里, 显然EA+EK+EL=1。

2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选择

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是当前科技进步分析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内外也有很多可供定量测定的经济数学模型或分析方法。本着科学性、可行性与适用性等原则, 在本论文中采用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模型来分析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可以根据数据样本从时间纵向角度来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Y=AKαLβ, 进行对数线性化, 可以得到LnY=LnA+αLnK+βLnL, 这时, 当收集到Y、K、L的历年统计数据时, 就可以将可比指标进行线性回归, 确定变量参数, 然后, 再与索洛余值法相结合, 就可以计算出相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2.2 指标确定

正确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时, 必须要对产出量、资本量以及劳动量指标作出统一界定, 以免影响到测定结果, 缺少数据结果的可比性。在本次测定中统一按以下口径进行计算, 即模型中产出量Y为《2007甘肃年鉴》中生产总值 (Gross Regional Product) ;资本投入K选用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于劳动力投入L选用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目。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研究需要, 以年为单位, 选取1986~2006年期间的数据, 模型样本容量为21。按此原则, 可得到甘肃省1986~2006年期间投入—产出数据表 (表1) 。

数据来源:《2007甘肃年鉴》

2.3 模型估计与测算结果

首先, 根据表1中甘肃省1986~2006年期间投入—产出数据表, 将其中1986~2006年的生产总值 (Gross Regional Product)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等三项可比指标对数化, 借助EXCEL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数据分析工具, 估算出方程LnY=LnA+αLnK+βLnL中的参数LnA、α及β, 可以得到以下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

LnY=-1.607+0.761LnK +0.544LnL

标准误差 (2.108) (0.030) (0.309)

t值 (-0.763) (25.128) (1.761)

R2=0.991 (Adjusted R Square 的值为0.9897)

F=960.385

可以看出, 此回归模型的R2值为99.1%, 调整后的R2值也高达98.97%, 具有了很高的拟合优度, 说明回归方程中自变量能很好的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并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5 (置信度为95%) 的条件下, α、β均能通过t检验, 回归方程的F检验也能够获得通过, 效果良好。资本K和劳动力L的产出弹性α、β分别为0.761和0.544, 表示当K和L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分别为0.761%、0.544%。

然后, 就可以计算出甘肃省对应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可比指标的增长速度情况以水平法 (也称几何平均法) 计算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准, 并结合所计算出的α、β值, 代入索洛余值法中要素贡献率公式。这里, 对甘肃1986~2006年数据按“国家五年计划”分阶段计算对应时期的各要素贡献率 (2006年作为“十一五”期间数据单独计算, 以2005年为基期) , 结果见表2。

2.4 结果分析

(1) 甘肃经济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 甘肃经济增长中的资本K和劳动力L的产出弹性α、β分别为0.761和0.544, 这时 α+β的值为1.305, 已经大于1。这说明, 在甘肃经济增长中, 扩大经济规模, 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2) 甘肃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推动的, 存在明显的“资本密集化”特征。由表2可以看出, 在1986~2006年期间,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9.40%。 分阶段来看, 从“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资本贡献率均超过50%, 在“八五”与“九五”期间更是高达114.94%与152.05%。这说明, 资本投入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因此, 在“十一五”时期, 为促进甘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继续加大资本投入, 提高资本金利用率, 优化资本结构, 特别应借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的优势, 以项目促发展, 以项目来融资。

(3) 劳动力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相对很小。在1986~2006年期间, 劳动力的平均贡献率仅仅为4.45%, 相对于89.40%的资本贡献率而言, 简直是微乎其微, 一直处于一种很低的水平上。此外,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劳动力的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资本的平均增长率,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甚至还出现了负值, 这与1986年~1990年期间年均4.14%的劳动力增长率及对此所产生的15.42%的劳动力贡献率, 有很大的反差。这说明, 甘肃省应该在保证经济发展与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资, 深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与就业技能, 继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工作, 使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原动力。

(4) 总体而言,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比较低, 不过上涨势头明显, 后劲十足。在1986~2006年期间,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15%, 但分阶段来看, 在“七五”期间, 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32.08%, 不过随着甘肃省在“八五”与“九五”期间以年均29.80%与19.72%的资本投入量的增加, 科技进步贡献率相对更低, 在此时期均为比较显著的负值。然而, 自“十五”以来, 由于甘肃资本增长率的稳步下降, 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由“九五”期间的年均152.05%快速减少到75%左右的水平上, 这充分说明, 甘肃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开始迅速转变, 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份额逐步提升。由此产生的效果是, 甘肃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 已经由“八五”与“九五”期间的负值提高到“十五”期间的年均29.20%与2006年的23.97%的水平, 这相对于21年的平均贡献率水平而言显然有了很大提高。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甘肃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深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大力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加强科技活动投入, 有效实施科技进步政策。

3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 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仍然还有一定差距。以广东省为例, 在2000年广东GDP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就已经达到了38.64%[5], 而甘肃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06年, 还只是23.97%。此外, 根据《2006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 甘肃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2.87%, 排在全国第22位, 与全国平均水平 (47.11%) 相比, 甘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1]。但是, 甘肃省科技进步的潜力依然很大。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本次实证分析的结果, 笔者认为, 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3.1 加大科学普及,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科学氛围,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宣传科学思想, 推广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 这是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推动力。甘肃省颁布的《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对推动甘肃科技进步, 建设创新型甘肃, 引领指导甘肃未来十几年科学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 甘肃要加强科学普及的推广力度与深度, 在科普设施建设、宣传渠道、普及重点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起有效地科学普及运行机制,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技术素养, 实现由纯粹的接受“科学普及”向“全民接受科学、运用科学、通过科学致富”的转变, 为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6]。

3.2 多层次、多渠道地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本保证。甘肃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调整投融资结构, 积极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 尽快形成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2005年, 甘肃省研究与开发经费 (R&D) 占全省GDP的比例为1.01% (全国平均为1.34%) ,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88% (全国平均为2.08%) , 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为0.48% (全国平均为0.76%) [1]。可见, 甘肃省要真正增强科技竞争力, 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就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 努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因此,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加快建立起长效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 带动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大幅度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 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提高科研水平和政府科技投入的放大效应。继续拓宽科技融资渠道, 完善投融资担保体系, 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吸收国外资金和民间资金, 支持科技事业。此外, 要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力度, 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3.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都是由人来实现和完成的, 因而, 科技进步最终要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 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因此, 培养大批科技型人才,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 已经成为建设科技型甘肃的关键。根据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进步需要, 甘肃要依托重点科研项目与现存科研培训基地, 重点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才、急需人才、骨干人才以及基层科技实用人才, 加强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多种形式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 全面提高劳动者尤其是科技工作者素质, 并努力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上创新机制和政策, 实施好人才强省战略, 增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劲和基础。

3.4 转变政府职能, 优化科技进步的宏观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加快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为此, 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经济结构, 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避免重复建设与社会资源浪费, 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搞好统筹规划、制定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上来[7]; (2) 制定和落实有关科技资金拨付、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扶持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更好的促进科技进步; (3) 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体, 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进步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 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专项基金, 鼓励企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4) 推进“产——学——研——政”相结合的科技一体化进程, 诱导企业参与科研, 重视高等学校研究工作, 扶持科研机构, 制定相关政策, 优化科技体制, 推动产学研政密切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培育和扶持多种科技创新联合体, 使“产”、“学”、“研”、“政”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有效促进科技进步。

摘要: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 以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为样本, 构建适合的估计模型, 测定出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甘肃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甘肃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仍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 应在加大科学普及、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转变政府宏观职能等方面做好工作。

关键词:西部地区,甘肃,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索洛模型,科技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测报告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06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2007

[2].Cobb C, Douglas P.A Theory of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upplement March, 1928, (18) :2033~2038

[3].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12~320

[4].甘肃年鉴编委会.2007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5].黄敬宝.广东经济增长科技贡献率分析[J].岭南学刊, 2004, (3) :47~51

[6].张天理.2006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21~33

科技进步对策 第8篇

1 科技进步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开拓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领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作用对于缓解人口与经济增长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扩大环境容量、进而相应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尤为重要。利用科学技术来支持环境与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 N E SCO)作了精辟的论述:“没有科学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对于当今的许多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来说,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在探索和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以及确保采取科学的行动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在对待臭氧层损耗方面表现得尤其显著,针对其他诸如气候改变、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水和沿海污染等问题,科学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一切进展,科学技术无时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是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以及满足全世界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的基础。”进一步说,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经取代了资本和劳动而上升到首要位置。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80%,在某些高技术产业甚至还要更大一些。这说明,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力量。

1.2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减少资源消耗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科学技术对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开发新资源是必不可缺的。

1.3 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需要科技进步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用下面这个恒等式来加以讨论:

污染=污染/GDP×GDP/人口×人口

因此,保护环境质量也应从上面三个变量入手,即降低污染强度,减少人均收入和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数量的降低在短期内绝非易事,人均收入的减少又是与其摆脱贫困的基本目标相违背的。因此,在三个变量中,最有调节弹性的就是污染强度。只有通过大幅度降低污染强度,才能达到保护环境质量的目的。

降低污染强度的目标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改善减排措施,实现无污染排放或少污染排放的新资源的利用。总之,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抑制环境恶化,才能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境界。

关于科技进步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如下图形加以说明。

图中,AA曲线表示GDP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A A曲线位置会向外平移,从而达到第二阶段。在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继续采用旧的、有污染的技术,环境质量会发生退化,即AA会平移到BB, 国内生产总值是增加了,但环境质量下降了;如果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即采用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新技术,则AA会平移到CC,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环境质量也改善了。

1.4 依靠科技进步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而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则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人口数量过多,人口素质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桎梏。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来解决。只有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会有助于人口控制计划的实施。

1.5 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科技进步的力量,才使人类能够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可以说,科技进步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竞争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改善着发展的质量。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增长、控制人口、消除贫困、开发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保持生态和环境都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问题才有可能逐步得到解决。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最终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发展中国家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途径

目前,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利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2.1 科技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

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很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转化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在1998年全世界颁布的34.7万个专利中,OECD成员占91%。从科技论文的数量看,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不到20%,而科技论文却占到了总量的75%。

2.2 科技能力建设不足

由于缺乏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普遍缺少开发、转化和应用新兴技术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能力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了2.5%,而发展中国家只有0.3%;同样在教育与人才培训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发达国家却达到了6%。加之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存在许多障碍,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复引进发达国家的传统技术,这既浪费大量资金,也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针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改进:

(1) 发挥政府在促进工商企业界与科技界建立伙伴关系方面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改变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保持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2) 加强工商企业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界和工商界应携手合作,通过建立经常化、规范化、层次化、多渠道的有效机制,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在这方面也应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研究、开发、应用新兴技术以及技术转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携手合作,共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建立商业和科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固然重要,但是,仅靠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够的,这种伙伴关系并不能取代《里约宣言》所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基本原则。这是处理人类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基石。目前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人力和财政资源的支持以增强其科技能力。为此,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应积极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增强和提高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能力。

3 结论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人口数量的控制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持。目前,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利用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科技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科技能力建设不足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应该由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加强工商企业和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发展国际协作,共同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科技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车卉淳.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32-33.

科技进步对科技管理的影响 第9篇

在历史的进程中曾产生多次重要的科技变革, 远古时期, 科学还处于萌芽状态, 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伴随着几次重要变革, 近代科技才逐渐得到比较系统的发展。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拉开了科技变革的序幕。

十八世纪中期伴随着伽利略、牛顿等人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发生了以纺织机械革新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对于推动近代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来在物理、天文等领域的重大成就促进了以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生, 并对近代物理、生物、地质等不同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使得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等现代科技全面发展,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科技以物理学为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以及由自然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融合交叉形成的新学科。

二战后, 现代技术革命逐渐开始迅速发展, 主要以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为重点, 对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 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的发展

古时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没有形成专著, 只是零散分布于一些古籍及著作中, 《圣经》中记载的希伯来领袖对摩西提出的千夫长、百夫长的建议可以说是管理理论的雏形。我国的《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计谋的论述从古至今都深深吸引了各层次的读者, 可以说其中描述的战争中审时度势、战略灵活运用等思想同现代的管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但只是在近几百年的时间, 特别是从十八世纪以来, 管理理论才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被系统地研究。二十世纪初, 管理理论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 一部分管理研究人员注重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而另一部分却更关注数量方法的应用研究。对同一对象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 这种差异能够较客观反映出研究者背景及兴趣的差别。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论述, 以及实施标准化管理等观点, 对于推动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甘特作为他忠实的追随者发明了甘特图用于改进管理效率, 同时更加关注工人群体的利益。提出管理是从经验到科学逐渐转变形成的思想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贡献, 并为其他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开展管理理论相关研究的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逐渐形成了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等众多派系。二十世纪末, 管理理论不断发展, 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社会需求并为社会资源提供最有效的配置服务, 逐渐形成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战略管理等相关管理理论。

人们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群体活动过程中, 按照不同的管理任务和对象的实际情况, 预先计划目标实现的方式。若依据此方式实现预期目标, 就证明有效, 上述行动方式经过反复时间, 就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过程, 也就是正确的管理方法。只有经过管理活动及社会实践的不断摸索, 才逐渐形成比较正确且满足实际需要的管理方式。

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的社会分工的专业化, 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及生产协作关系也愈加复杂, 更突出了管理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管理方法的系统研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于加强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宏观上能够进行合理分工及控制。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更侧重激励人际行为, 加强对人心理满足感的关注。

总之, 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对于组织管理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它逐渐融入组织管理的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改善劳资关系, 提高劳动效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科技进步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

同其他领域知识一样, 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也是在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 并随社会实践及科技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生产一体化是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 管理理论与方法经过实践形成系统理论, 并在实际生产活动与管理中得以广泛应用。

企业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批量化、以及铁路发展降低运输成本等是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 就对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要求管理创新要符合科技进步的要求, 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合现代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技发展, 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借鉴新的思想以适应管理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但某些科研机构发展不平衡, 只加强投入注重科研力量建设, 而对科研管理投入不足, 重视不够。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将造成不利影响, 也会阻碍科研机构的科技发展, 因此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站在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积极采取必要措施, 提高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 不能只停留在科研水平上, 同时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 加强科研管理体系建设, 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 开拓务实, 在科技管理上引入新的管理方式, 不断加强创新, 促进科研机构优化, 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更多的成果积累技术, 提高科研机构的研究水平, 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这对于实现科研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4 结论

综上所述, 科技融入生产活动中就成为现实生产力, 管理也是生产力, 科技进步为科技管理提供了系统的管理理论和手段, 将生产力各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在科研管理研究上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及方法, 深入理解科研与管理的关系, 在总体上系统研究相关内容, 积极制定规范的制度措施, 在操作上有章可循, 对科研管理工作不断进行优化。

管理受科技发展的影响并随其它学科一起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 未来将更好地为科技服务。加强科技管理工作能够使科技部门能及时掌握科技发展情况, 为制定科技计划, 促进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可靠依据。科技管理对于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以当今科技发展的视角对管理理论及方法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论述了科技进步对科技管理理论的重要影响, 对于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科技进步,管理方法,科技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文士, 李晓光, 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1]杨文士, 李晓光, 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芮鸿程.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3.[3]芮鸿程.现代科技革命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 第10篇

1.三种专利的主要区别

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分三种: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1从技术方案上区别

简单地讲,发明和实用新型所保护的都是技术方案。而外观设计所保护的则是产品的外观设计。比如有一种杯子,其改进在于在杯盖上设计了一个按钮。当杯子里的水冷却时,杯盖可能会因为气压密封而不易打开,此时按一下按钮,将空气引入杯子从而使杯盖更易打开。这就是一种技术方案,可以申请发明或者是实用新型。此外,对于功能相同的杯子来说,消费者的选择仍有可能不同。显然,外观设计好看的杯子更具有市场竞争力。这种外观设计可以是图案,也可以是形状,还可以是图案加形状,这些都不是技术方案,但都凝聚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其市场价值可以通过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得到保护。

对于发明和实用新型而言,虽然两者保护的都是技术方案,但仍有区别:发明保护所有的技术方案,但实用新型只保护对产品的形状或构造提出改进的技术方案。换句话说,发明可以保护有关产品和方法的技术方案,而实用新型则只保护产品的技术方案,并且改进所针对的必须是产品的形状和构造,针对方法的发明创造以及针对产品其它方面的改进,不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例如,选用了一种新材料所制造出来的杯子。还有,一把小提琴,將琴弦的某一位置做成不同的颜色。由此可指导新学的小提琴手知道在这一区域内拉琴,音色最好。显然这种对小提琴提出的改进虽然是一种技术方案,但它未对小提琴的形状或构造带来变化,因此不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客体,应当申请发明。

1.2从专利号或申请号

首先是申请号和专利号的区别。申请号和专利号通常是一个号码,但前缀不同。例如:某专利申请的申请号为01129276.8,那么如果获得授权的话,其专利号就是ZL01129276.8。需要时您可以登录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站www.sipo.gov.cn上查询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专利申请和专利的区别在于,专利是有排他权的,而专利申请则没有,申请人是不能拿着一件专利申请去告别人侵权的。

其次是三种专利在申请号或专利号上的区别。下面分别以2009年申请的三种专利的申请号:20091XXXXXXX.X、20092XXXXXXX.X和20093XXXXXXX.X为例加以说明。2009表示年份。2003年以前的通常是03,即年份后两位的缩写。第五位数字是1则表示是发明,2表示是实用新型,3表示是外观设计。还有一种是8,其表示是国际PCT申请。小数点前面的7位数字表示顺序号(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顺序),小数点后面的1位数字是校验码。从上可以看出,通过申请号或专利号的头五位数字(对于03年以前的是头三位数字),大家就能大体获知该专利或专利申请的类型和申请年份这样的信息。此外,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期限是10年,并且三者均是从申请日开始计算,由此我们通过申请号或专利号就可以知道该项专利是否已经超过可能有效的最大期限。

1.3从审批方式上

发明专利要获得授权必须经过实质审查,在实质审查阶段,专利局的审查员会针对该申请进行全面的检索和审查,申请文件经过修改克服了审查员指出的缺陷之后才能获得授权,一般情况下,一件国内申请自申请之日起18月内公开,然后审查员才进行实质审查,因此授权的时间一般都在申请之日起24个月以上。显然,由于专利申请只有在授权后才能获得保护,因此如此长的审查周期对于那些市场周期短的技术方案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许多技术方案可能还未等到授权,其市场价值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申请人可以选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其条件是申请的技术方案必须能满足实用新型保护客体的要求,即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提出的改进。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采用初步审查+明显实质性缺陷审查,即专利局并不对申请进行实质审查。例如专利局一般不主动对这种申请进行检索,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在授权过程中也没有公开的要求,因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较快。目前实用新型的审查周期在六个月左右。从实用新型的审查过程可知,实用新型专利的稳定性相对较低。但是,申请人可以通过申请前的技术查新以及授权后的专利权评价报告来增强实用新型专利的稳定性。外观设计采用初步审查制。

通过三种专利的审查方式可以看出,发明的审查周期长,其经过实质审查获得授权后,权利相对比较稳定;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查周期短,未经实质审查,因此权利稳定性相对较弱。

2.专利的审查方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专利审批及无效制度。图1是一项专利申请的整个流程。

当您就一项发明创造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后,该专利申请在进行相关的审批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申请符合授权条件并获得专利权。此时,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果认为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相关规定的,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查的结果为全部无效、部分无效(有的专利权中包含多项技术方案)或者是维持有效。另一种可能是申请经修改仍不符合授权的条件,该申请会被驳回。如果申请人对驳回决定不服,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查的结果为维持原驳回决定或者是撤销原驳回决定两种。无论是无效程序还是复审程序,当事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不服的,均可以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的一审程序,如果对一审结果不服还可以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二审程序。二审判决为终局决定。换句话说,无论专利申请审批机关即专利局作出什么决定,均有机会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异议。同样,无论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当事人也均可以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作为一个完整的程序来讲,二审的结果是终审判决。(当然,如果当事人对二审判决仍然不服,还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由此可知一件申请经专利局审查授权后,一旦发现了不符合专利权要求的证据,社会公众就可以对其提出专利权无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获得专利权的基本要求。

3.专利权存在的基本条件

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申请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3.1已经是现有技术的不予保护,即专利要具有新颖性

3.2获得专利需要有一定的发明高度,基于现有技术显而易见能够得到的不予保护,即专利要具有创造性

3.3在产业上无法制造或使用的,不予保护

如艺术家创作一种雕塑,如果其在产业上无法批量实现的,则不能保护。再如南京长江大桥,它是利用当时当地的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制造出来的,不可能在产业上再制造出来一个,因此也不予以专利保护。当然在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时独创的某项能够适用于其它场合的技术,如一种新支撑结构等,如果其与当地独一无二的地理条件无关在产业上可以实施,那么就能得到保护。这就是专利法中所谓的实用性。

3.4针对发明或实用新型而言就是技术性

换句话说,非技术的东西,发明和实用新型不保护。这里所述的不保护是指不归发明或实用新型保护。非技术的东西可以由其它形式来保护,如著作权、商标、版权等。

3.5就是以公开换保护的公开性

换句话说,要想获得保护就必须公开。公开的程度应当与想要得到的保护的程度相一致。

以上五条就是专利权能够存在所必须具备的五条基本性质。但是,并非所有获得授权的专利,都已满足了专利的基本要求,从法律上讲具有新颖性是无法证明的事实,因此所谓具有新颖性都是通过反证的方式进行间接证明的,即如果没有找到证据表明该专利不具有新颖性,那么即认定其具有新颖性。另外,有些专利如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并不通过实质审查,因此获得专利权并不表示其已满足专利的基本要求。授权仅表示该申请在授权程序中没有发现不能被授予专利权的缺陷。由此就不难理解:授权所表示的仅仅是当事人获得了一项排他权,同时这种排他权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中发明专利权的稳定性较高,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稳定性较弱。此外,这种排他性也是可以对抗的。比如通过无效程序等方式来避免侵权。据一项初步统计表明,在针对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无效案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被全部无效,三分之一被部分无效,还有三分之一维持有效。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法院在侵权判定中会要求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权利人提交其专利权评价报告或者是等待专利复审委员会无效程序的结果,以此来弥补稳定性不足的缺点。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三种专利的区别、审查方式以及专利权存在的基本条件,下面我们归纳总结一下利用专利制度保护发明创造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4.如何运用专利制度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来讲,专利本身需要投资,凡是投资就有风险。因此我们在看到专利享有权利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其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获得专利的技术方案是否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实施人自己去评估。在创造发明之前,包括在申请专利之前有必要对其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对于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来说,专利权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排他权,因此,首先应当做好预研。预研至少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市场性。除了一些基础性研究之外,大部分科研都是或者应当围绕着市场需要进行,需求导向就是技术研究的发展路标,没有市场需要的技术,多数情况下也没有研究开发的价值。二是了解现有技术的水平,注意避开专利或专利池。在技术发展较快领域通过形成自己的专利,再利用专利的交叉转让来减少自己的成本。例如,美国公司新提出一项XP播放机的基础专利。结果日本公司围绕着该项技术在其周围申请了一圈改进申请,同时又通过外观设计的方式将最畅销的一些外观均申请专利,那么美国公司想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更好看的、更先进的XP播放器,则必须同时向日本公司交纳专利费。此时日本公司就可以通过交叉转让的方式免费或者以较小的成本来获得该XP播放器基础专利的使用权了。此外,公司在做产品研发时可以考虑在别人已经失效,或者是即将失效的专利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这样可以减小相关的成本。

4.1有了成果先申请专利

除了几种特定情形之外,一般来讲,已经公开了的技术,在公开之日起就已经是现有技术,就不能申请专利了。因此当事人可以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由于获得专利权需要公开技术内容,在此有必要提醒大家,如果是一项不易被外界破解的技术,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攻克的技术成果,可以考虑采用商业秘密的方式保护,或者采用专利+商业秘密相结合的保护方式。比如我国中草药生产、研发企业可以将中药配方、组分配比、化工工艺等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难于解析的技术方案、包括那些技术上难以认定侵权的技术方案利用商业秘密保护,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密切关注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和保密情况,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将采用商业秘密保护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延长保护期,争取最大利益。

4.2专利的标准化

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就是标准化不断发展深入的进程,标准化的技术由于成本的不断降低,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创新上选择融入主流技术标准这一点可以参考DVD、MP3、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等。只有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做成标准,特别是强制标准,那么别人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就必须使用这个标准以及自己的技术,这样就有可能将利润最大化。在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中,众多厂家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技术作为标准的目的就在于,标准化后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设备和系统才能使用,而要符合这些标准,就必须采用他的专利技术。如果整个市场都必须采用他的专利技术,那么他的市场将最大化。例如华为集团的专利申请90%以上属于发明专利,部分专利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或者国内标准中的“基本专利”,华为在WCDMA标准领域,已经获得了数百件基本专利。根据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I)上声明的基本专利统计,华为目前在3G的UMTS技术领域拥有的基本专利已占全球UMTS技术全部基本专利的9%;在4G的LTE技术标准领域华为拥有10%以上的基本专利,位居全球领先地位。通信行业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主流标准占据了90%以上市场份额。标准之争也就是利益之争,甚至可以说是国家利益之争。

4.3在涉及专利侵权时要积极应对

首先是分析对方提出的专利侵权到底侵犯了对方的哪些专利权,然后再分析这些专利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哪些在中国大陆是有效,哪些是在美国有效的。显然,曾经有效的专利不能作为失效后侵权的依据,同时在别国有效的专利也不适用于其没有专利权的国家和地区。其次再分析一下哪些專利是可以绕过去的,哪些是不能绕过去的,不能绕过去的基础专利和其它专利相比,在收费上是不同的,在商业谈判上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再次,分析一下这些专利权的稳定性,看看是否能够通过检索、无效程序等方式来解决上述纠纷。还有就是分析一下是否存在其它不侵权的可能。如权利用尽等。最后就是即使以上方法都不行,也并不表示我们只能受人宰割。专利侵权的费用不是专利权人说多少就是多少。通常来讲,法院在判决侵权费用时会根据专利本身的价值、投入研发的资金以及企业的利润等诸多因素来考虑。要知道,法院判给专利权人的通常只会比专利权人要的更少。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纲领 第11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 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压力, 世界各主要国家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依靠物质消耗、要素投入和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十二五”时期, 我国正处在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 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规划》明确要求, 到2015年, “R&D占GDP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8%提高到2.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将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3.3件。

两个“硬指标”突显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根据《规划》部署, 在“十二五”期间,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引领作用。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着眼于更加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发展, 力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 加快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 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 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 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力度, 着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造就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 进一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

过去的5年,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未来的5年, 科技界要紧紧抓住机遇, 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 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上一篇:快速施工管理下一篇:数据采集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