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2024-09-22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精选11篇)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1篇

近几年来, 盐城技师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多次受到省、国家相关部门的表彰, 成为全国技师学院发展的“排头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就业形势和新的人才理念不断要求我院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水平。

一、实践是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就是基于“德立身、技立业”的培养宗旨, 以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帮助学生适应就业需要, 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有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就有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然而, 技工院校作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 人才培养的模式、办学模式、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尚在探索阶段, 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差异, 全国不同地区技师学院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甚至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性。认清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是我们研究思考学生成人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

二、切实解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对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各地都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用工荒”。就我院多年的实践来看, 在“学生”转变为“技师”期间, 如何解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仍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从大的方面看, 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根源。

1. 生源结构复杂

技师学院的生源结构比较复杂, 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样, 来校学习的目的及毕业后的期望值都不一样, 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学生编在同一班里上课, 教师不知该如何兼顾, 对教学要求、难度等难以把握, 自然影响了教学和管理。

2. 师资队伍建设仍是瓶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教师, 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技师学院由于底子薄, 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 新进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 实践能力不强, “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

3. 外部政策环境需要营造

目前, 影响技师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技师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2) 社会薪资待遇问题。

三、我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

1.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 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 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 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 严格班级和教学秩序管理, 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

3.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技师教学进程中有1年至1年半的时间要在企业中实习, 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0%左右, 而且技师实习是穿插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间的, 学生实习结束后还要回校学习, 所以实习单位的安排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要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4. 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

学院要根据网络特点, 按照网上信息传播规律,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 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 规范上网内容, 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

摘要:制造业的水平依赖于技术工人的职业素质, 技术工人的职业素质依赖于技工院校的理论培养和教学实践, 如何结合实践从理论源头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 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以供教学参考。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素养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工院校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体现出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近几年来,盐城技师学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多次受到省、国家相关部门的表彰,成为全国技师学院发展的“排头兵”。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就业形势和新的人才理念不断要求我院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水平。

一、实践是职业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

培养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就是基于“德立身、技立业”的培养宗旨,以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帮助学生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有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就有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然而,技工院校作为新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办学模式、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尚在探索阶段,由于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差异,全国不同地区技师学院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均衡性。认清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研究思考学生成人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

二、切实解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各地都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用工荒”。就我院多年的实践来看,在“学生”转变为“技师”期间,如何解决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仍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从大的方面看,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根源。

1.生源结构复杂

技师学院的生源结构比较复杂,不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样,来校学习的目的及毕业后的期望值都不一样,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学生编在同一班里上课,教师不知该如何兼顾,对教学要求、难度等难以把握,自然影响了教学和管理。

2.师资队伍建设仍是瓶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教师,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技师学院由于底子薄,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新进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比例很低。

3.外部政策环境需要营造

目前,影响技师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技师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2)社会薪资待遇问题。

三、我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

1.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2.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职业学校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严格班级和教学秩序管理,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

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技师教学进程中有1年至1年半的时间要在企业中实习,占了整个教学时间的30%左右,而且技师实习是穿插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间的,学生实习结束后还要回校学习,所以实习单位的安排就变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要积极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

4.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

学院要根据网络特点,按照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建设融思想性、职业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为师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杜绝各种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3篇

技工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然而, 体育课在技工院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体育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等资源得不到充分保障。 (2) 体育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技校学生的特点, 很难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并且, 由于体育教师所学专业不同,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以体育教师所学专业的内容为主, 非本专业的内容涉及较少, 或根本不涉及。 (3) 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单一。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所参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往往是按照高中生的标准执行, 因为技校学生的年龄段与高中生年龄段相似, 所以, 技工院校往往参考高中的体质健康测评标准中的测试项目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评。每学期, 体育课成绩就是由特定测试项目得分的总和构成,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 测试内容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具体测试内容, 详见表1。 (4) 传统的“教师主动, 学生被动”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 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等。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肯教, 学生不肯学, 最终导致了教师教授动作技能的时间越来越少, “放羊式”的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多。有些体育教师只在测验时对测试项目进行讲解, 并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进行练习, 其他时间完全被学生的自由活动所占据, 使体育课成为了自由活动课。 (5) 长期以来, 技工院校体育课程只是作为学生强身健体的一种基本手段, 在体育课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而后者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 技工院校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着“重体育, 轻德育, 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状况。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就必须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当中,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职业素质的构成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构成, 如图1所示。

其中, 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职业理念。

本文所提到的“职业素质”, 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而言。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特定的体育游戏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通过职业素质测评软件, 对我校数控0902班40名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 现将该班级自我认识测评数据以及个人综合报告数据列出, 以便于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 进而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

图2显示的是该班学生自我认识测评得分情况。其中, 自我认识评价高的占全班人数的5%, 中等的占25%, 自我认识评价差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70%。

下页图3显示的是该班级学生的总体测评数据。其中, 自我完善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较差, 处理问题时自责行为和退避行为表现明显。

对图2和图3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 对自身认识不足; (2) 自控能力较差, 对新奇事物有很高的好奇心, 往往会沉迷其中; (3) 重实习操作, 轻理论学习, 对待认知类与学习类事物缺乏耐心, 注意力难以集中; (4) 行为表现不稳定, 时而成熟懂事, 时而幼稚、不可理喻; (5) 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遇事多选择退避与自责。

体育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我们不难看出, 在技工院校现有的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单纯对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动作训练,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每学期的例行体质测评中, 许多学生因为害怕成绩不佳而被其他学生取笑进而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 这部分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在体育课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应该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而避免走入“放羊式”体育课的误区。新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兼顾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一)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法是一种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 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 用以提高受训学生基础心理品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方法。

通过将行为训练法引入体育课教学中,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二)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情境模拟式游戏

所谓情境模拟式游戏指的是根据某些目的, 创设能引起人们某种主观体验的环境和情况, 之后将其按照体育游戏的方式组织起来, 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感悟与收获, 同时使自身的某种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中的训练项目是针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设计的, 其中, 有许多项目可以改编成适合在体育课上操作的情境模拟式体育游戏 (详见表2) 。这样, 既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又能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体育课成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途径。

(三) 具体实施

我校开展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目前, 我校在中级工范围内开设体育课程, 在高级工范围内开设职业素质训练课程。中级工每班每周安排一次 (2学时) 体育课, 一次课90分钟, 课上以达标项目练习为主, 以教授其他技能动作 (如武术、体操、球类等) 为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课上自由活动时间占课程总时间的50%~70%。

将“两课”有机结合, 开设符合技校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由于课上自由活动的时间较长, 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极端:一部分喜欢运动的学生, 从自由活动开始到下课一直在不停运动, 容易导致运动过度, 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另一部分不喜欢运动的学生, 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聊天, 达不到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的效果。为了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体育课教学时间, 在学生准备活动或者自由活动时, 为学生安排一些为培养职业素质而改编的情境模拟式游戏,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又能通过这种办法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训练, 进而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锻炼与提高。

情境模拟式游戏具体操作方法 (以穿越“电网”为例) (1) 事先准备好相应的场地与道具。在两根相距4~5米的立柱上, 用长20米的绳子编织一定数量的网格, 网格大小不一, 数量比实际参与游戏人数多2~5个。 (2) 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之前应事先模拟好情境, 并将模拟好的情境口述给学生, 让学生从心理上进入情境模拟阶段。例如, 假设我们是一支军事行动小分队, 现正在执行任务, 我们的任务是在规定时间内秘密潜入敌人后方, 实施攻击计划。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根据侦查结果, 小分队需从一段相对隐蔽的电网处穿过, 方可顺利实施进攻计划。 (3) 明确游戏的胜利目标。如在规定时间内全体队员全部通过电网, 则游戏胜利。 (4) 强调游戏规则。为了确保游戏能够安全顺利进行, 在游戏开始之前要向所有学生强调游戏规则及安全问题。如每个电网通道只可使用一次, 通过即为作废;任何人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及任何物品不得接触电网;不得用危险动作通过电网等。 (5) 宣布游戏开始。在游戏过程中, 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起监督引导作用, 负责记录出现典型行为的学生, 作为游戏结束之后的点评重点。 (6) 对学生进行提问,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分享的内容包括:在游戏中的体会、自我感悟、对于本小组学生的意见或建议等。如刚接到任务时是怎么想的?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个人在集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7) 教师根据完成游戏的实际情况以及出现的典型行为进行点评, 如认识团队及其重要性、了解团队与群体的区别等。

结语

通过运用行为训练法, 将情境模拟式游戏运用到体育课教学中, 既可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又可以使体育课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 从而使体育课真正成为适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德育与体育共同发展的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 体育课与职业素质训练课二者都具有唯一性, 都不能被彼此替代。在体育课上引入职业素质训练课中的训练项目, 也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 而是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与实际情况, 对职业素质训练课中的训练项目进行改编, 使其成为适合在体育课上操作的情境模拟式游戏。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劳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 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强调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职业素质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希望通过将体育课程与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有机结合, 使体育课成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途径, 从而使体育课更好地为技工院校学生服务, 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技工院校体育课现状的分析, 本文找出了目前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教学实践, 总结出一套将职业素质训练课中的部分项目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融入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使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技工院校,体育课,职业素质,养成,情景模拟式游戏

参考文献

[1]孟建平.对技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技能开发, 2002 (3) :24.

[2]孔繁炜.游戏法在技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7) :27.

[3]武文奎.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的研究与探索[J].体育师友, 2007 (1) :22.

[4]程方.论教师在技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J].法制与社会, 2009 (5) :311.

[5]尹子民, 孙辉, 魏颖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9, 11 (3) :91.

[6]刘焕茹.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J].职业, 2011 (26) :73.

[7]丁玲华, 周兰芳.中职体育与高中体育区别比较与教学改进[J].考试周刊, 2011 (17) :148.

[8]罗希.心理行为训练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应用[J].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 (121) :331.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4篇

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已经在注重学生高技能的培养同时,采取很多措施加强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但由于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界定不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实际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距离用人单位和企业都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高等院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存在着对学生职业素质内涵认识不到位,职业素质的内涵素质点确定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1、高等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

大部分高等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起步较晚,素质培养体系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近年来,虽然各高等院校和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但很多院校还没有达到深度合作的程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校企双方的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首先,目前校企合作学生素质培养还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参与面和力度还比较小,学生的管理主要以学校为主;其次,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素质的层次还比较低,部分院校校企双方对于学生素质培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共识,还没有做系统的规划,还处于摸索阶段。校企双方对经管类合作培养理念存在差异,在认识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对于大部分高等院校来说,学校层面上对于有的专业无论是资金还是重视程度都不足,认为该专业操作性不强,更多依赖于软件,投入不需要太大;对于企业来说,有些认为学生动手能力差,校内实训水平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合作的难度较大,甚至对学生能力产生质疑。此外校企双方实训条件上的差别也影响了双方的合作。校企双方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但对职业素质重视不够。一方面,相比较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定位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强调在较短时间里,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这种目标定位使得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方面很难投入大的精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市场的需求,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需求,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想教育的情况比较普遍。当前各个高等院校中,学制大多为两年半甚至两年,思政教育课被压缩甚至被严重压缩,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种轻松的事情,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利于思政工作开展。

2、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3、高校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

3.1重视人才市场的调研

人才市场是大学生求职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各行各业的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本企业需求的人才。重视人才市场,一方面可以为高校教学提供信息,让高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将来要投身工作的地方,也是锻炼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地方,高校教学工作如果能加大对这两方面的调研,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势必会有很好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高校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3.2进行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

每位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所以高校需要针对这种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工具来使他们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要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准确地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依据测试结果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同样也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地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3.3借鉴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

在群体教学中榜样无疑是最好的激励方法,好的案例拥有最值得学习的素质与品质内容,是教师可以运用到教学中的很好的素材。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成功职业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

3.4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团队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借鉴心理学与教育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培训的成熟经验。这部分教学,除了授课教师外,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和企业培训专业人员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

4、结束语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5篇

关键词: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技工院校;专业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36-001

一、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培养的要点

1.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

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中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加强单片原理、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让学生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教师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应该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特点和重要性入手,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兴趣的培养,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在实验课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讲解汽车发动机电子喷射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将传感器和控制算法等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

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技工院校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准确了解汽车电控系统。学生刚开始学习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时都会感到很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教师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汽车的各个电子功能系统一一剖析,注重现代汽车电机技术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现代汽车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2.1缺乏专业的教学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许多技工院校都开展了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活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只重视了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理论发展,而忽略了对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导致技工院校缺乏专业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人才。

2.2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

传统汽车技术是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载体,对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常存在教学评价机制不全面的问题,这就导致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师无法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教学的质量。

2.3现代汽车电子教学体系不完善

先进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来源于国外,国外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技工院校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理论研究不全面,实际教学存在问题,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利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普及。

三、完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的有效对策

3.1引进专业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人才

我国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教育部门意识到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育和综合专业素质培训的重要性。引进专业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人才,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致力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研究,为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备了充足的师资力量,促进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3.2构建科学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许多技工院校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都没有意识到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或者构建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机制不科学、不健全,这会导致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成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无法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善,长久发展下去,就会导致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不利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提高,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优化并完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水平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使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意识到提高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大力开展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活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推陈出新,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将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纳入到中学教学中,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因此,技工院校应该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发现并解决,聘请专业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专家对现代汽车电子技术进行有效的改进,重视技工院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开展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学术研究活动,有效提高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成果。

我国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发展受到了现代教学模式的影响,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有利于中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技工院校应该重视中学生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给现阶段的学生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目前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技工院校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现代汽车电子教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姚刚,曹元军, 孙长录. 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贾宁.学习判断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3]周祥.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缺失问题研究 第6篇

1 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及意义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为人处世、逻辑思维、开拓创新能力等。

随着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综合性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综合化,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高技术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尤为迫切。

2 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的体现

2. 1 学习态度方面

从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生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未参加中考,即使参加中考的学生分数也不是很高,因此普遍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厌学情绪严重,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虽然他们也希望获得一技之长,但有明确学习目标,又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知道努力学习的学生只占少数。调查显示,不到两成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半数左右的学生虽然有学习目标,但不明确,而近三成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目标,上学只是为了混张文凭,或是由于家长强迫所致。因此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作业,具有明显的消极态度。

2. 2 责任及意识方面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 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缺乏责任心,实习或技能训练时安全意识淡薄,集体活动时集体观念差,无团队意识。从心理上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

2. 3 社会文明礼仪方面

在技校校园中,随手乱丢垃圾现象严重。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校服或者工装穿着不整齐,举止不文雅,对老师、同学缺乏礼貌,顶岗实习到了企业,对领导、同事也不够谦逊。

2. 4 吃苦耐劳及自我约束方面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和自我约束的品质。心理素质较差,对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处理能力,个别学生甚至在处理问题上,心理有明显障碍。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理论课中不能够专心听讲,看手机现象严重。实习课中打打闹闹,顶岗实习中嫌脏怕累,一遇到困难就退却,有的学生不听从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挑肥拣瘦,致使实习无法完好进行下去,给企业带来不便,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3 解决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的策略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其综合素质缺失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深刻体会到教育必须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与研究,笔者积极探索了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3. 1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穿插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只要学习好就行,而当今社会,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 “学做人”比 “学做事”更重要的思想观念,正如: 学习不好会误事,品德不好会坏事,坏事比误事更可怕。

3. 2 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俗话说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教师注重身教,才能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前进的榜样,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心中的火种。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 “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 因此教师不论在课上课下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公众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从小事做起,为学生做好典范。例如,有一次笔者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一声不响地捡起来。第二次笔者在班上捡垃圾的时候,就有同学和笔者一起做。课间笔者常在教室里转悠,看到地上有垃圾,弯腰捡起,丢到后面的垃圾筒里。看到扫帚倒了,把它们扶正放到该放的位置。一个星期过后,班级卫生奇迹般地好起来了。这就是身教的功效,很快,也很持久,效果远好于批评与指责。

3. 3 培养学生自信心

有自信不一定会成功,没有自信一定不会成功。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得到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我们要珍惜学生内心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课堂教学中采用 “项目引领,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从呆板的讲授转变为活跃的动手实践,变教师主导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学习并不是索然无味,而是快乐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另外,每个学生都可能有一技之长,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某些潜能时,尽可能去强化它,发展它,并时常给予激励和鼓励,使学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长处,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进而走向成功。

3. 4 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以就业为导向

技工院校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自己能学到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技工教育的特色和重点,学校必须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角度出发,围绕着学生学习的沟通能力、积极性、做事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方面加以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技能操作动手能力。重视教学技能操作环节,加强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使学生多动手,爱动手,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多举行技能操作比赛,逐渐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着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而技工院校是向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全面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综合素质缺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种种利诱、社会的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等,仍能保持优良的道德品质,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是企业及社会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随着现代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综合性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综合化,而由于技工院校生源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生的学习态度、责任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所降低。文章通过剖析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的体现来阐述综合素质缺失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技工院校,综合素质缺失,研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晓斌.走人文素质教育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1(1):55.

[2]武正林.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52.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7篇

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技工教育的发展由此将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为一种有效的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 有利于共创产与学双赢的局面。校企合作能充分运用双方优势, 使理论与实际配合, 增进师生实际经验, 缩短产学差距, 提升职业教育功效”。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适应产业走向的合格技能人才,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并综合考虑教学现场组织和职业岗位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通过学校、企业的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资源共享、产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一, 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改变学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专业技能较差的现状, 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拉近与企业的距离,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为毕业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另外也为企业不断带来了新的员工, 树立了新观念, 增添了新活力, 为实习单位解决了人员紧张的难题。而且企业可以减少培养成本, 将每年表现优秀的学生留下来,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 盘活企业人才资源。

第二, 课堂教学向企业延伸, 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有效对接。可以邀请企业方面的管理人员经常对学校的实训过程进行指导, 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引导。学生通过进企业参观、实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体会企业文化, 促进他们了解企业对于员工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职业意识、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在校园里建设受职业文化素养熏陶的校园文化, 比如学校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 将成功创业的故事与在校同学进行交流, 让在校学生向他们学习成功经验, 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培养“双师型”语文教师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依托就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指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教师资格证的同时, 也具备相关专业的技能资格证, 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

良好的文本信息阅读与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新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对象的情况;良好的沟通能力则能使学生尽快认识新的上司、同事和客户, 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语文能力对于人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双师型”语文教师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 从事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满足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和所在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技巧, 并懂得技工教育的特殊规律。也就是说要走向社会, 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 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 切实地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 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突出“说”和“写”的地位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其特殊性, 这是由技工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的, 即加强教学中的动口、动手训练,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即使岗位性再强, 一旦下岗, 他们也会很自如地适应新的工作。技工教育是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 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目标的教育, 它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那么,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应该是不尽相同的。就语文学科来说, 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人际交往的频繁、信息技术的普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 这些都要求人们有较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使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准确得体、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富有魅力。技工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从学校毕业到工作岗位, 在工作岗位使用最多的文体就是应用文, 所以要把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应用文写作上来。应用文的种类非常多, 在学习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应选择常用的文种进行学习。因此, 应结合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以及技工教育语文教学的特点, 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对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

第一, 教师应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努力让学生走出封闭, 走出课堂, 结合专业, 融入时代。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具体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开拓能力、求知欲望、专业运用能力、职业道德等。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 制订适合自身的发展计划, 不断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即使将来更换工作岗位甚至变换职业后, 也能在新的岗位或职业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二, 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朗读、讲授、问答等常规的语文教学方法是继承了自孔夫子到叶圣陶两千余年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应赋予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新活力, 灵活运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很适合技工院校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教师同样是情境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 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进行《求职》的口语交际课程时, 就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 模拟求职的场面, 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有效帮助学生将来成功面试。另外, 可以依据实际语文教学, 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优化组合。

第三,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学科内外的联系, 注重在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较好地整合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倡导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引导学生学会用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自主研究、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用锐利的眼光来发现问题, 确定专题;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谦虚的态度和聪慧的头脑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学会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 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各种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多样化思维的灵活精神和用事实说话的实践精神。

第四, 灵活使用教材, 并编写本校学生所需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 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旨在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张扬个性。

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 对现行的语文课程培养目标加以调整, 开发适应学校专业特色的语文校本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的培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该深入企业去考察, 了解本地区企业发展的状况, 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 这样就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高。笔者针对我院学生编写的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 使用效果也不错, 学生感到很受用。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直以来, 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水平, 通常都使用一张试卷就简单地将学生的能力水平给测定了。这样做既存在偏差, 又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水平。应该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语文能力, 分类别、分层次、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办法。技工院校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体系应与专业相结合, 以实用为原则, 在评价范围上, 可以把期末卷面成绩、平时的听说训练成绩和各类语文活动的成绩相综合, 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平衡发展。语文能力的综合考核在评价内容上, 以过程考核为主, 结果考核为辅, 平时考核为主, 以期末考核为辅。把平时上课时听读说写的成绩、参加各类语文实践活动的成绩及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比例相综合, 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平衡发展。

总之, 通过集思广益, 开发校本教材, 使语文课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 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改进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手段,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保证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兴趣和信心, 从而得以更加科学、全面地指导和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情况。这样, 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现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技工院校的教学实际出发, 探索出从学校、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几个方面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为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语文能力,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 王承绪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61.

[2]孙杰, 张弢.浅析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6, (3) :118.

[3]王小红.高职生语文能力培养初探[J].河南教育 (中旬) , 2008, (8) .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8篇

(一) 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背景

技工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升入技工院校, 大多数在还未完全成年的时候, 就要面对择业的问题, 升学的挫折、家庭的压力、同龄人的差异, 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具体而言, 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 自我意识觉醒, 独立欲望增强。第二, 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困扰。这个特定的技工院校学生人群主要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第三, 特定年龄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身体形态已与成人无异, 但心理尚不成熟, 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学习, 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第四, 就业意识的迷惑。技工院校学生很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学校虽然对学生进行毕业培训, 但主要着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时, 发现很多学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 或者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对非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 主要针对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程度, 对将来就业岗位的选择等, 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 基本依赖家长、教师, 缺乏主动查找相关知识, 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人际关系、就业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技工院校学生的成才和成功, 他们更需要职业规划指导。

(二) 新形势呼唤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学与实践的创新

虽然从就业率统计数据上看, 技工院校的学生并不逊色于本科院校, 甚至在一些地区技工院校的就业状况还好于本科院校。但冷静思考后, 可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普遍较低, 就业满意率和职业幸福感不强。技工院校学生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与准备。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 让技工院校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 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 而不能人云亦云。目前的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教学管理实际, 或者说不能达到最优化, 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的设计

(一) 概念界说

“职业成长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 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方面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进行认识和分析, 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规划和设想, 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 有效实现自我价值, 保证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目标。通俗地讲,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 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何实现目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就其有效性而言, 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分析, 二是职业目标, 三是职业知识, 四是职业实践。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基本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系统化和个性化特征, 不同的人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要素是不同的。但总体说来, 一些决定要素不容忽略, 是必须考虑的。例如, 对自我的全面认识, 对外部环境的评估, 个人目标的抉择以及为落实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等。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其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筹划未来, 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这对以职业性为特色的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鲜明体现。

(二) 设计理念

职业成长规划理论是根据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形成的。职业指导自20世纪初诞生, 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规划辅导三个历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产生并逐渐成熟的过程, 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得到检验的过程。一些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或构建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理论, 如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特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和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中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如果能通过职业成长规划对学生的潜能及其知识、技能等胜任素质有针对性地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 就能对学生胜任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成功就业。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回顾

(一)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前, 职业生涯教育在各大院校开展得热火朝天, 特别是在技工院校, 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但效果不甚理想。导致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 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了一次专项调查, 发现技工院校学生在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 规划和实施脱离实际, 理想化色彩严重。主要表现在:其一, 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其二, 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其三, 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其四, 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 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二)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总结与推广

在学习期间,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督促学生提前准备, 准确定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分阶段进行, 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 并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人生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体实施步骤 (1) 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应以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 重点放在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上。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 结合自身情况, 设计规划出自己的学业生涯目标, 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规划。与此同时, 要帮助学生发现其特长与兴趣。通过学业生涯规划的学习,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避免盲目性, 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使学生更加明确成长、成才、成功的意义, 完善自我, 实现学习目标。 (2) 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在第一学年, 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 重点从理论上根据新形势下职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 对择业和就业观念加以更新和心态的调整, 根据专业学习及就业选择,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 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第二学年是技工院校学生专业实训、实践阶段, 即是学生就业选择阶段, 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各种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 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 并顺利毕业、就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实践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 技工院校学生必将越来越重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前途, 更加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训练, 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 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 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 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使他们在熟知技工院校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的同时,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并通过职业规划个案的指导, 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改变目前只能“纸上谈兵”的现状。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不如普高学生, 多少会存在自卑心理, 这就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回答无错误”的理念, 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总之, 我们笃信这句话:一个学生要实现职业成长, 首先要完成“人的成长”。一个完成了精神成长的“成长的人”, 才更有可能实现职业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创新概述

就技工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从现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 技工院校作为职业规划研究的重要平台, 整合资源, 提升素质, 发掘潜力, 应该说有能力形成技工院校职业规划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成效。

技工院校学生在学校处于确立职业目标的阶段, 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至关重要。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资源及学生自己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准备迎接将来复杂的社会挑战。学校不仅应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支持, 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的渴望, 但其各方面还不够成熟, 还不能理性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迫切需要外界的指导与帮助。因此, 在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应遵循针对性、多样性、阶段性及发展性原则,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

(一)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内容创新

引进SWOT分析,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潜力进行量化和有效测评, 是职业成长规划重要的教学内容创新。S (Strength) 代表优势, W (Weakness) 代表弱势, O (Opportunity) 代表机会, T (Threat) 代表威胁。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能力、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效工具, 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自我条件分析 自我条件分析包括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评价等, 可以帮助学生在发挥现有优势、特长的前提下规避、改进不足, 学会适时放弃那些与自己不擅长的技能相关的职业。

职业机会分析 考虑到学生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等因素, 良好的职业选择应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 应尽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外部因素, 帮助其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外界环境评估 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 分析与职业相关的环境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 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 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列出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目标可以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 越具体越好。在此基础上, 可以更为有效地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 有目的地提升自己。

指导学生对自己职业成长规划目标进行评估与反馈 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 就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估与修订。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纲领, 职业生涯目的、职业生涯路线、实施措施与计划等, 都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因此,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需要不断地帮助其进行调整, 力求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

(二)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方式的创新

当前,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需要日益强烈,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热切呼唤。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指导,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在教学实践方面, 要不断探索职业规划的理论体系, 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 尤其是技工院校教学中的职业规划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 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同时要鼓励本校教师不断研究教学的新成果, 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论研讨活动。技工院校在科研经费上应加大投入, 在人力上应重点保证, 力求创造出一流的教学理论新成果, 并且应有信心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结语

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促进技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技工院校要全面实施职业成长规划教学,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先导。

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 必须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认识, 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增强技工院校学生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技工院校学生也应从客观现实中深刻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基于市场需求努力提高自己, 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是一件有意义且难度较大的工作。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即学校的办学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学生更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推进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条件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师应该随时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 经常修订有关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设计、实施、反馈、评价等环节, 以实现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陶德胜, 张正炎.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宏宇, 刘倩.职业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3]阚雅玲, 吴强, 等.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5]文春帆, 姚贵平.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导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雷金屹.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探析[J].经济师, 2011 (1) .

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第9篇

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 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处事, 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校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构建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 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 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 进而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全面的定位, 从而使学生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面调动主体潜能。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其道德的发展是道德的自我建构。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 运用各种方式, 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 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 培养学生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的自我判断、选择能力以及践行道德、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的态度和精神, 培养学生的荣辱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

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优良的心理品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加强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教育, 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两课”教师要互相沟通、密切合作,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富有爱心、与人为善、情绪乐观、为人豁达、自尊自爱、意志坚定、办事认真、果断地处理事务、勇于承担责任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给学生多安排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 不断提高学生的待人接物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让其学习、生活都能快乐、充实、美好。

2 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最基本的能力, 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本领, 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中等职业院校要树立“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 科学定位, 明确办学方向, 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专业设置, 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提高质量, 树立品牌意识, 加大对教学改革的指导力度, 强化学生对外语、计算机、中文应用写作三门交往工具的掌握, 建立不同时段、不同层次的实训和毕业前的就业再培训机制, 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要紧抓国家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契机和社会转型时期细分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要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同时, 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踏上岗位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为此, 学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在进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的调整改革的同时, 还要在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双证制”的实行, 努力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倡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性的专业技能大赛,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强化其竞争意识, 让其在比赛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学校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和特长, 为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提供有利的条件。

3 创新能力

在这个靠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时代, 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已成为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 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 必须培养自己具有不甘落后、勇于创新、开拓前进的无畏精神。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 激发其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 开拓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教育服务等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联系, 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改革考试的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管理, 允许教师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鼓励教师采取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把学生的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新思想、新观念, 创新素质逐步在其中培养形成。

4 社会经验

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 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 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加强教学实习、大型作业 (或综合性实验)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 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和社会经验。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 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在企业中工作, 会遇到很多需要交流沟通的情况, 能否很好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工作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教师要培养学生交流的信心, 让其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赞扬、敢于认错、学会拒绝等一些沟通交流中必备的能力, 做到待人热情、善于交往, 人际关系和谐。

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宽容和接受别人。只有相互认识对方的长处, 欣赏对方的长处, 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可以在实验或者实习中,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的情境, 让其组建团队, 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团队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并明确自己的任务以及作用, 通过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2]徐国庆.如何培养职业素质[J].职教论坛, 2007 (9) .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N].中国教育报, 2002-12-21.

[4]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

[5]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6]庞文渌.高职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10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评价机制

近年来,企业对技工院校人才质量的关注的重点由原先的技能水平逐渐向学生职业素养倾斜。在企业看来,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技术能力水平过硬,但在职业素养上却稍显不足。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引起技工院校教的高度重视,需要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的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依靠后天教育和实践历练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修养、职业思想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技工院校就是要帮助年轻人进行全面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准备,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技工院校的教育方针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问题的提出

早在1996年,由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就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其中说到: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教育部在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也多次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然而,我国技工院校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的引导,缺乏从社会角度阐发劳动的意义。从国际知名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离职率偏高,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不清、诚信意识单薄等,这些都直接指向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只有遵循职业素养培养规律,才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为此,技工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构建出标准高、内容新、途径全、评价广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真正培养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笔者就职业素养的质量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评价意识,明确评价目的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还可以有效矫正在岗位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起引导作用。教育质量与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应建立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要融入思想教育内容的评价,要融入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评价,要融入学生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贯穿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的培养方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在学生素质培养及逐步提技工院校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二)拓宽评价渠道,丰富评价形式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养和非专业性职业素养两大类。前者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后者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技工院校中多数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只能局限于理论课程的考试结果。由于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所以结果的评价缺乏可比性,这也大大的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评价应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己任,应该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但现在“千人一面”的評价方案对所有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漠视了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置教师于被“拷问”的地位。

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应当是目标明确、手段多样,评价多元,对象全面的。层次上,可以先从教学考核入手,比如课程标准中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评价,实践、竞赛等环节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再次基础上,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内容上,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上进心、爱岗敬业精神等作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点。

(三)完善评价手段,开展科学评价

技工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以“模糊量化”和“具体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相对合理地衡量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所谓模糊量化,是针对专业技能考核部分的,应以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的表现、活动过程记录为依据,进行灵活衡量,注重过程考核,降低考试权重。具体量化部分是指学生毕业前必须预先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这是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能力是否达标的具体凭据,也是就业的敲门砖。

(四)注重关键能力提升,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对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再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合作意识、责任感等。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依靠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依然能在新的环境中发展。

围绕技工院校教育的特点,把职业素养的要素、要求和标准内化到各项教育教学日常评价中,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立足企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伟军,浅论系统培养提升高职生职业,中国-东盟博览,2013,1

[2]温玉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评价,新课程研究,2010,7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 第11篇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生理条件基础上,受护士职业角色化环境影响(教育、实践和适应环境),逐渐内化成的适应护理职业的比较稳定的、衍生的、效能的综合心理品质,是护士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资源匮乏、医患关系紧张、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的日趋突现,为了有效地应对以上问题,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已成为我国医疗、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而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大量研究指出,护理工作是一个高压力的工作(Abu AlRub 2000,2004),压力水平增高会导致护理人员的流失率增高、照护水平低下和组织管理无效(Aiken et al.,2002;Commber&Barriball,2007)。因此,对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帮助护理人员应对职业压力、减少流失率、提高照护水平的途径之一。

目前针对护士(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国内外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对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还未见深入研究。然而欲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提出科学的论证,至关重要的环节将是确定对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起到影响的关键因素,而在研究过程中,开发专业适用、信效度高的测量工具是不能回避的内容。

一、国内外测评工具研究现状

Leanne(2013)等人在应用多个数据库进行文献研究后发现,2000年~2011年的11年间可用于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相关目的并能够免费获得且完整的心理测量工具有:Adams(2006)编制的单因素问卷《职业认同量表》;Weis和Schank(2009)编制的五因素问卷《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Dobrow和Higgins(2005)编制的单因素共4个条目的《职业认同清晰度问卷》信效度水平均较高;Rognstad(2004)编制的两因素共8个条目的《价值观调查表》以及Bennett(2010)基于其职业发展模型编制的没有命名的单因素共6个条目的问卷,该问卷在同职业认同、职业承诺和职业满意度维度都有较高的效度,但是该问卷至今没有进一步心理统计学的文献报告。以上5份问卷在Leanne的针对护生的研究中均表现出低于其文献报道的测量性能或模型吻合度。

国家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开发了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于2002年通过了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问卷包括动机、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5个系列共22个模块,并建立了系统的全国常模。曾勇(2011)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问卷》,该问卷适用于所有专业高职学生,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缺乏针对性。

二、国内外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有研究(魏敏,等,2009;Skorikov&Vondracek,2011)指出,城乡因素、朋友支持以及当下的重要人际关系是影响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建立或解体的重要因素,刚毕业的护生会因为接触到临床并了解到护士职业的现实状况而使他们对护理的职业认同发生动摇甚至瓦解(Coster,et al.,2008;Levett-Jones&Lathlean,2008)。此外,有研究提出,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对课程的选修、学生期间的归属与隔离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合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关系等都可以对一个人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Valerie,2003)。

作为职业认同感的一种反映,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是护士与病人建立牢固的治疗性关系的前提;角色责任则被认为是职业认同发展良好的一种结果。保持职业自豪感和自尊心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而护士对自我及职业的坚定信心、个人成熟以及归属感是维持积极的自尊的关键。有研究(李玲,2014;熊承清,2008;岑延远,2005)认为,自尊水平与具体的应对方式相关,且自尊既可以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而应对方式与护士的职业自我概念又呈相互影响(周晓荣,2012)。

有跨文化的研究指出(Vickie,2004)缺少支持、逃避式的应对方式是对护士的心理健康不利的因素,寻求外部资源的“问题解决”的压力应对方式比“关注情绪”的内在控制的压力应对方式对于护士的心理健康更有益(Esther,2007)。

此外,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感、职业倦怠、心理危机等均相关。社交焦虑与社会取向完美、担忧错误和怀疑行为显著相关,高社会取向完美与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如强烈的孤独、羞怯、对否定评价的恐惧以及较低的社会自尊水平相关,社会取向完美者自我感觉到较低的社交技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并感觉到社交技能缺陷。Hart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取向完美与低自我效能感相关,低自我效能感与低自尊和缺乏对结果的控制能力相关。

以上研究提示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因素可能都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研究值得探讨的影响因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研究来说,国内外尚未开发出理想的测评工具,对于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更是缺乏整体观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目前缺少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的现状是该领域研究的瓶颈。因此开发职业院校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测量工具,并建立职业院校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是今后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Levett-Jones,T.,Lathlean,J..Belongingness:a prerequisite for nursing students'clinical Iearning[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2008,8(2):103-111.

[2]AbuAI Rub R.Nursing shortage:What is the solution[J].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07,23(2):117-120.

[3]魏敏,张乐华.社会支持对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47-49.

[4]岑延远,郑雪.大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67-169.

上一篇:调试故障下一篇:我国大学本科会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