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2024-05-25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精选12篇)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第1篇

一、关于高校教育创新的思考

1、教育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传播的过去时, 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 以完整、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为最高要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一整套以继承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和评价标准, 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以继承为主的教育思想, 而以开发学生具备必要的技术技能、知识和创造力, 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为主。它主张将重点由过去培养受教育者的接受力转移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上来, 通过施教过程, 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力的挖掘、开发、训练和强化, 提升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造力, 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2、教育过程的创新

传统的教育过程常常把教学视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授过程, 习惯于以教师传授与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的标准, 重视教学过程的数量和进度, 强调教学的计划和学生学习的时量, 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数量。教育过程的创新则要求在教育的全过程中, 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单位时间内学习的质量为目的, 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 更加注意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

3、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等。传统教育教学内容老化, 教材陈旧, 课程多有重叠和交叉现象。同时, 由于学科中心思想的影响, 课程结构单一化、固定化和细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培养出来的“专才”不少成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偏才”和“狭才”。教育内容的创新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材建设的前沿化问题。要淡化专业界线, 提倡文理渗透, 拓宽学科领域, 进行通识教育。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 构建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相统一的教育内容。变培养株守一隅的“专才”为融会贯通的“通才”。

4、教育方法的创新

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评方式三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型的学习习惯, 以课堂统一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教师的教学以“克隆”知识、“copy”概念原理为主, 学生以被动地记忆、背诵知识为主。“读书一学期, 紧张半个月”、“六十分万岁”的现象并不鲜见。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多方面和多样化的, 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讨论式, 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探讨式、互动式, 以及考评方法上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总的原则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习的主动精神。变传统教育顺序上的“听说读写”为“说写读听”,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方式探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 在教育界, 创新教育的口号已日益普及并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都在高举创新教育的旗帜, 但笔者认为:不同的教育层次应有不同层次创新教育内涵因素的适用范围和侧重点, 如基础教育主要围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志向做文章;中等 (职业) 教育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 着重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在提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志向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尤其要侧重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培养。下面着重点谈谈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问题。

1、培养创新思维习惯, 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创新思维即对事物所进行的有创见的心理反应活动。它常常能冲破固有的常态模式而进行一系列能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创见性的心理活动。它具有发散性、变通性、独创性、新颖性、求异性等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针对学生容易接受现成结论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别出心裁”、“自以为是”, 反对“克隆”和“拷贝”, 提倡独树一帜, 独辟蹊径, 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定势。

2、营造创新情感氛围, 孕育创新情感基因

以往人们在谈创新的时候, 常常较多地注意到了思维能力等心智方面的创新, 而忽略了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创新, 这实际上是一个遗漏。事实上, 在人 (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 的各种创新因素中, 情感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 在校园里和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关心人, 理解人, 爱护人, 孕育良好的情感基因, 心中始终充满着爱的情怀, 将会对人的创造潜力发挥重大的催化作用!

3、重视创新人格养成, 构建创新人格体系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第2篇

浅析高等工程院校的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工程院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本文结合本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改革经验,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如何探索创新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作 者:郭清 陈彦国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7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   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念;变革;创新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在经济文化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的成长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全面的人才是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新近力量,全面提升我国综合实力。高等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满足了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渴望,还培养了人才对于社会工作实践的能力。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促进我国社会的人才培养。

一、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的重要性

完善高等教育的观念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强有力的作用。高等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是国家富强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建设理念与教学引导观念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努力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1]。

高等教学的理念进行变革,就是要求在传统的单一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实践观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根据自身能力进行专业引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高等教育理念的改革,可以推动新的制度执行,能够加强校园体制的完善力度,将传统的教学文化进行创新升级。通过改革后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制定学习的榜样力量,带动提升我国社会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奠定。

二、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特征性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具有它的特征性,变革和创新的活动形成于历史经验的积累,能够成功转变教育模式的理论,是具有先进性的。首先,高等教育的形式是大众化的,深深的融合到大家的生活之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意义。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时代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总结形成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毕竟阶段。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须经历变革和创新,这是发展的成果展现。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初期也经历了不被认同和不能广泛宣传的阶段。直到当下的高等教育被普及,成为大众化所能接受和认可的事业发展模式[2]。

其次,高等教育的理念是多样性的。传统的教育方式经过演变,成就了现代教学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形成了多樣性的教育模式。有基础教育基层,逐渐深化到现代的高等教育类型。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将原本的基础知识传递,转变成当下的社会实践深入。再者,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化的需求。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变,形成了优胜略汰的机制,形成了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综合了传统与新晋的科学力量和体系,实现了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高等教育变革和创新,实现了信息化的建设,满足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升综合国力,培养全面人才。

三、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创新的方针实施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创新,需要有坚定的实施目标和发展方针。首先,要构建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将国家发展进步的使命感融入到教学事业当中,实现教学的最终目。其次,要坚持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思想,坚持实现两者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实现的基础是传统与先进理念的结合。

以人为本的方针执行,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兴趣,建立适应社会实践的教学体系。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将教学主体转变成学生,要求学生符合国家和社会教学的根本宗旨,但是又不缺失个性,具备专业能力水平。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兼备应变能力的共同发展体[3]。

四、结论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也跟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完善自身。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的内涵,坚持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完善教育体制。能够完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育体系,积极融合现代教学模式的精髓,可以成功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综上所述,进行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创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度,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力量,具备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够拥有实践动手能力,就是我国社会进行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的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4-11.

[2]王超.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看19世纪德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11,01:10-13.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第4篇

一、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

高等教育理念的使命, 就是追问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与意义等根源性问题。理念的变革是一种范式革命, 意味着世界图景的变化和新理论空间的形成, 它直接孕育、推动、规定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常规推演层面的创新。

(一)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概念与内涵

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 是特定的理念主体关于如何发展教育或如何办学的理性认识, 反映了对教育 “实然”问题的“应然”取向。从逻辑关系来看, 教育理念是个上位概念, 高等教育理念则是其从属概念。高等教育理念是分层的, 根据理念主体的不同, 大体分为国家与学校层面的教育理念。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相对于国家这一建构主体而言的综合性概念, 从宏观上全面而集中地凝炼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反映了一个国家关于如何发展高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1] 。

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 从来都不是一种理念在支配, 而是由紧密关联的子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最高纲领, 包含着对教育元命题的认识与判断, 是基本理念 (指导理念) 和功能性理念 (育人理念、发展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 的复合体。其中, 基本理念是前提, 育人理念是目的, 管理理念是保障, 发展理念是纽带, 服务理念是手段。基本理念在整个理念体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它所衍生出的基本命题支撑并统摄着其它功能性理念的创设, 形成了前者蕴涵后者的逻辑关系。

(二)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 也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和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需要。到2011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26.9%, 列居世界首位教育大国, 高等教育从“做大”到“做强”的愿望得到了国家政策力量的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是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 其意义在于:第一, 为国家各级各类办学理念的创新提供宏观指导思想与精神指针;第二,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文化风尚提供“引擎”和“标杆”, 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保障;第三, 以思想的力量迅速带动本国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巨大进步, 引领国家迈向教育强国, 继而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强国;第四, 促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研究, 提升人类文化格调, 以保持知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永恒联系, 最终从精神层面上促进人的发展, 更有力地推动国家强盛。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与国家之间的黏合剂。任何新的理念都需要经过不断验证取得共识的过程, 在稳定结构的社会中, 社会具有高度统一性, 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较高, 理念的变革渐进而缓慢;而在社会结构复杂多变的今天, 社会子系统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教育理念的变革难度将更大。

二、变革的难题: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的矛盾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起于“问题”, 要从所要解决的大学现实问题出发来建构。高等教育现存的问题既是社会的综合问题的反映, 更是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变革与建构的着力点。具体表现在:

(一) 学术自由的缺失:制约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首要障碍

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形成得益于学术自由的确立, 雅斯贝尔斯曾明确地将学术自由列为“学术工作的中心的、普遍性的指导原则”[2] 。从历史经验看,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两次转移都得益于学术自由的确立, 而失去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地位同样是源于学术自由遭到了极大破坏。

中国虽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 但始终缺少形成学术自由的社会肌体。在“官本位”传统下, 大学是意识形态争夺的场所, 国家对大学意识形态的控制也是国家控制的一部分。大学沉疴于权力本位、行政本位, 丧失了学术尊严和相对独立性, 以至于大学不足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并面临着被社会力量控制的危险。

(二) 单向式发展:制约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瓶颈

长期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单向式发展”的特征:高等教育机构内部单向、封闭式发展, 无论从力度上还是广度上尚未实现全面合作与共赢, 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缺乏自由、批判和创造力的“单向度的人”。具体表现在:国际化合作程度与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知识的互动性、共享性不足已极大制约了我国科研创新与科技进步;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合力。

(三) 人的主体性弱化:外部驱动型教育从长远看不利于国家强盛

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知识教育”、“教师中心”和“就业教育”等实质上是一种外部驱动型教育, 其主要目标是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是基于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的教育理念, 这类理念在特殊的历史阶段是必要、可行的, 但人的潜能及自我价值没有在其中得到充分释放, 导致后期国家拔尖创新人才严重缺失。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结合后, 大学之间的利益竞争逐渐成为一种国家商业事务整合的一部分, 大学对社会效益的关注远远超越对学术、道德、责任本身的追求。换言之,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合法性基础是由“社会责任”来决定而非出于对知识探求的“真理目的”与人类发展的“道德目的”。

(四) 权力高度集聚:僵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束缚了大学运行空间

当下中国政府在办学过程中既是举办者、管理者, 又是投资者;权重心向上, 而责重心向下;权集中于政府, 而责集中于学校, 高校无法形成与政府权力相抗衡的组织结构和内部力量, 导致大学自我目标的缺失、理想的错位和功能的变异。大学管理模式僵化的背后是思维方式的束缚和价值观的褊狭, 价值迷失的背后是利益竞争, 利益竞争的背后则是体制问题。如何有效地分配权力和监督权力, 提高权力主体的积极性, 保障权力的合理使用, 是高等教育管理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五) 大学角色混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多元化需求相互错位

国家高等教育理念转变往往是以社会主题和需求认知为前提的, “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命题本身就隐含了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需求的思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要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服务”的问题, 而是回答“怎样服务社会”的问题。建立什么样的服务理念, 转变何种服务社会的方式, 关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之大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还很不够, 大学对社会服务功能的认识更多仅停留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 而其社会责任与引领意识还非常薄弱, 表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仍比较匮乏。大学科研成果多属于跟踪性的、集成创新性的, 而真正的原创成果极少。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人们理解高等教育理念的方式依赖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制度, 因而任何高等教育理念的“真”都是相对的, 需要适时转变。今天, 中国高等教育背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我们有理由充满自信地对未来作出理性选择, 实现与强国建设相适应的理念转变。

(一) 基本理念:由“社会控制”向“学术自由”转变

“学术自由”是任何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守的神圣理念。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将“学术自由”写入官方文件, 这无疑是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历史性突破。然而, 中西方国情不同、体制不同、文化传统不同, 需要赋予中国“学术自由”以新的内涵, 主要包括:第一, 中国的学术自由不仅是被动地强调“免于干涉的自由”, 更应是一种积极、主动“求知的自由”。第二, 中国的学术自由应是以独立自主、民主集中为前提的自由, 使大学享受自我治理、自我发展的权利。第三, 中国学术自由的核心应是内在的自由, 表现为学术自由多大程度上得到认同, 如何建构起保障大学内外部自由的现代大学制度[3] 。第四, 中国的学术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自由是一种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 要受到道德、正义、制度的制约;自由以责任为边界, 责任以自由为外延。大学在享有学术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法律、道德、理性边界之内自由活动。

基于中国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可从以下方面探索实现路径:第一,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同制衡, 为中国特色的学术自由提供运行空间。坚定不移地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同制衡的机制, 使大学不仅有教学研究的自由, 还有选拔学生的自由、自我管理的自由、学校治理的自由。第二, 通过宪法赋予学术自由的合法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言论自由”, 第47条规定有“科研自由”, 但对学术自由缺乏明确条文表述, 学术责、权、利不明, 应在宪法中设专项条款予以保障。第三, 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形成自由文化与自律精神。大学要确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基本格局, 使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高校治理过程。第四,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以大学章程的形式维护学术自由。大学章程要明确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各自的职责、议事规则以及对相互之间的协调、制约作出明确的规定, 发挥政府的平衡、规范、引导、服务和扶持作用, 避免自由可能引起的大学滥用自主权问题和学术腐败问题。这些制度和章程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最后防线, 一旦被突破, 大学学术秩序将面临瓦解。

(二) 发展理念:由“单向度发展”向“协同式发展”转变

做强高等教育关键靠合力。“高等教育协同式发展”旨在改变原有相对单向、封闭的发展思维, 建立科学合理、均衡发展、包容合作、知识共享、开放共建的高等教育强国体系。该理念的内涵包括:第一, 强调利益协同, 产学研合作, 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利益共存、风险共担、思想共享。第二, 强调价值认同, 通过积极对话, 实现大学与业界之间更广泛的互动合作。第三, 强调战略协同, 以教育公平为基础, 使人民共享高等教育发展成果,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第四, 强调组织协同, 要输出文化、了解世界, 促进大学知识联盟, 突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第五, 强调文化协同, 人类思想和文化通过共享与碰撞、批判与辩论获得理性认识, 促进人与社会共同进步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最终意义和目的所在。

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经历了从“封闭、竞争”走向“共享、合作”, “从以本土文化传递为主”逐渐向“标准化、普遍化、通用化、跨文化交流乃至国际化过渡”的历程, 表明高等教育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国际性的协同机构”。实现“协同式发展”的转变必须紧密契合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第一, 结合国家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需要,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高等教育开放战略, 实现“校际协同”与“校企协同”创新, 通过协同式发展联合培养人才, 促进学科集群与产业链的对接, 建立各层次、各类型大学战略联盟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建立高校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对话机制。第二, 结合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需要, 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协同共享。顺应经济增长方式从“外需型”向“内需型”的转变, 实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 以“协同式发展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格局。同时, 结合中国推进社会城镇化与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 育人理念:由“外部驱动型教育”向“多元能动型教育”转变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2] 。人构造了国家与大学, 人既是国家意志形态的建构者, 也是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主体。从外部驱动型教育向自我能动型教育的转变, 即将人才培养重心从物转向人, 理念的目标是保障教育主体的发展权, 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创造与社会生存相统一。

第一, 由“专业化教育”为主向“个性化教育”为主转变。

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性, 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 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 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 有利于解决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趋同问题, 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5] 。个性是有差别的, 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第二, 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 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 实现从以“教”为中心, 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忽略教师在办学中的关键地位, 而是指教学与管理理念、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 而在“学”, 要从“知识传授模式”向“学习创造模式”转变, 重视教师培训与多元教学模式变革, 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和改革,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空间。

第三, 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一是国家要创设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 积极设立科学创业中心、创业委员会等专业组织机构。二是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培养机制。三是制订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伯顿克·拉克提炼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要素, 即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与外界加强合作、多样化的资金基础、富于激励的学术中心和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6] 。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从创业教育环境、投入、成果、影响力等维度确定其权重指标, 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 关注创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 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治理”转变

高等教育“分权治理”主张在高等教育适度权力下放的同时, 优化内部结构治理, 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在行政与学术之间形成 “既相互增权、又相互制衡”的共赢与制约关系。“分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向高校下放部分管理权;二是高校内部将学术事务管理权下放给二级管理机构和师生。一方面, 相对于集权管理而言, 大学独立自主空间不断扩大。由于知识地位的显现, 大学成为国家重要战略部门, 政府从微观层面的行动者转向授权者, 成为大学与市场改革的中间人与协调者。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由二元对立转向相互增权 (mutual empowerment) , 向着“强国—强教”关系格局转变, 并将最终形成“双向的适度制衡关系”。这既要求政府所拥有的是基础性权力 (infra-structural power) , 而非专制权力 (despotic power) ;同时要求大学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实现自治法治化。这种良性互动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政府放宽对学术权力的控制从而激活大学的自由与创造能力→大学在应对其即时性环境的过程中生成规律性原则→政府尊重大学发展基本规律, 担当起实施该原则的任务→在政府的推动和促进下 (包括大学理念的自行传播和辐射) , 这些原则成为“一般性规则”保障大学的有机运行。

(五) 服务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引领文化”为主转变

“服务社会”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但在适应社会变革时, 首要的是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避免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正如阿什比主张的, 大学不仅要满足社会对它提出的各种要求,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的发展起指导作用[7] 。“引领社会”表明高等教育兼具功能使命与教化使命, 其实质是“智慧引领”和“文化引领”, 通过引领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与自觉, 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功能。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的核心力量, 积极帮助国家解决所面临的种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 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其前瞻意识、批判精神, 加强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咨询、预判等功能, 在向高等教育强国挺进过程中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总之,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使命, 在于以足够的灵活性为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公民提供独特的、适宜其创造性成长的环境;在于使人的“潜能”得到展现, 思想得到激发, 个性得到张扬, 人格获得自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 成为自然意义上的健康生存、社会意义上的充分发展、精神意义上的独具个性的人。国家高等教育理念的合法性基础在于, 能够为社会文化指引方向, 引导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恢复和重建。

参考文献

[1]周进.大学理念的知识审视与社会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2:23.

[2][4][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 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1:13.69.

[3]周光礼.学术自由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 .

[5]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3) .

[6][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第5篇

〔提要〕成人高等教育是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有益延伸,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教育制度。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已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其症结在于相对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因而,如何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健康发展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和“服务至上”的经营化管理理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方案势在必行。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改革;创新

学校教育亦是如此,一流的成人教育必须配备一流的管理模式,而一流的管理模式必须由一流的管理理念作为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加快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探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适宜于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质量互认的办学效果具有无比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革新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

在管理实践中要摒弃旧有“重章法而不重人”的错误理念,取而代之以“生本位”的先进服务理念。具体做法如下。1.聆听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或管理人员要注重与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扩大学院规章制度设计的参与面,吸纳学生代表融入其中,听取其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授课需要,灵活制定最适宜的制度和方案。2.日常管理中注意“少批评、重激励”。学生一旦出现违纪情况,要讲求处理方法,调查事件真相,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指责或惩罚学生,对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力帮其解决后顾之忧,提倡采用关怀和激励相结合的人性化管理方法。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努力探求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采取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将学生感兴趣的理论知识点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归纳,实现教学相长。

二、找准方向,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目标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加大管理工作投入力度,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构建科学的管理工作体系,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力量,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我是成教人,处处为成教”的主人翁责任感。一方面,应制定合情入理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以及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在遵照“人本至上”原则的前提下,努力使各项规章制度和计划方案落到实处,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应集聚精英力量齐抓共建成教管理工作,形成上下一盘棋、一条心,做品牌教育,创优质服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注重先进教师和管理标兵的带头示范作用,合理配置教学、管理、后勤等各类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三、拓宽渠道、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思路和方法

1.引进先进理念,拓宽办学思路。成人院校不要拘泥于单纯的校内教育模式,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如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即学生在读期间经历职业院校和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的“双元式”培训,使学生毕业前即具备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建立“成教集团”,即成教院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形式结为联合办学体,针对若干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校期间即可让学生顶岗实践或为企事业单位定向委培,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社会吸引力,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及口碑,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此外,还可以积极承办各类岗前培训、素质提高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培养等多层次、多角度的非学历教育。2.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座谈、访谈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真实需求,依照“与时俱进”的原则,组织学科专家根据学生需求及学科发展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编写特色、实用的成教教材及自学指导书等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授课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先抛出问题,然后让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再由老师补充、更正、讲评,从而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体会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与技能,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统一。

四、更新观念,建立适应成教发展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1.成人高等院校可以设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或信息化管理工作委员会,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经常召开例会,掌控实时进程,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改革工作的监管力度。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可以围绕“招生计划管理、学籍档案管理、教学管理、成绩管理、毕业信息管理”的流程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网络系统。2.对“院校简介、招生信息、师资队伍、专业特色、课程安排、教学特色”等信息增设便捷的搜索渠道;运用信息化技术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制成课件、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以直观教学的方式呈现出书本以外的内容,便于学生深刻领会教学重点和难点。3.广大成人院校可以将学院的招生信息、专业设置等信息发布到互联网上,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社会公众对学校信息一目了然,从而方便选择。

五、打破常规,制定灵活多变的成教管理新方法

1.引入先进的学分制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都在积极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而被欧洲发达国家推崇的“学分制教育”也逐渐被纳入视野。所谓的“学分制”是一种与“学年制”并存的教学管理机制,是指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学科进行选修,只要修满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的一种弹性人才培养模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竞争机制,其可有效缓解成人学生学习的多重矛盾,因而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新模式。2.加快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可以效仿企业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创建在校生数据库系统,将学生的所处行业、工作职位、兴趣偏好、授课需求、实际困难等个人信息资料整合、上传、共享,便于教师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分析、掌握,并根据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此外,还可以构建应往届毕业生网络互动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学生间的实时互通,如可以建立“招生信息变化、学习心得体会、师生答疑解惑、前沿知识探寻”等有益的互动交流模块,以此侧面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诉求,掌握其在校学习效果,从而及时修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3.下大气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成人院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下大气力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管理团队。在实践中,要运用激励机制,注意奖惩结合,科学高效地对教学、管理等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督导,必要时也可进行抽查、抽检,以及时发现不足,提出建议,落实整改。同时,也要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多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激发他们的执教热情与创造力,帮助其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和市场变化形势,广大成教工作者要笃定目标,与时俱进,将“人本思想”和“服务理念”贯彻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措施得力,始终把学生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等评价指标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提升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进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前言: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为此,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然而,我国高职的办学时间还有些短,在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是普通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不符合高职的办学特点,所以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于培养出更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体制和其他的普通高校领导体制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遵循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党委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对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负责。高等职业院校的组织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教学、学生和后勤,遵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设立各个部门。这样一来,所设立的各个部门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生产、教学和科研没有进行很好地融合,阻碍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运行管理

尽管高等职业院校的建校时间相对较短,但是仍然受到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管制,缺乏服务,服务和管理之间缺失应有的联系,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管理理念,限制了师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的发挥管理中的调动性作用。另外,在教务管理上,进行课程设置时忽略了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而且专业课程的设置方式不科学,缺乏严谨性。

(三)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首先,过分的重视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却缺乏对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整体的就业率过低。其次,缺乏层次化教学。最后,忽略了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特色,没有形成特色资源,对以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十分不利。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变组织结构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学资源也需要具有开放性,所以,高等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要具有自身特色。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的教育模式是工学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将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的考虑到就业导向,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业。因此,为了适应现有的教育模式,就需要对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

(二)改变管理理念

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性人才,所以高等学校要充分的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教师配置、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学生是接受学校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接受服务的过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将管理理念由过去的单一管制型转变为现在的综合服务型。

(三)不断加强过程管理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规划和章程,最好的体现就是具体的执行过程,执行过程对教育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不断的加强对过程的管理。在对过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在尊重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加强特色管理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所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有特色。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会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加难度,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者对于教育管理的定位要具有科学性,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型管理,坚持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创办成具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构建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机构

1.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

这是相对于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结构而言的,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减少了中间层,从而信息的反馈速度变快,而且更加注重横向上的联系,更容易协调统一,这种组织机构在需要调整时可及时进行调整。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有三大优点:有利于实现民主化、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发挥院系功能、开展产学结合的教研工作,管理系统变得更为科学和高效。

2.决策层管理组织机构

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对学校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类型的组织机构在建设学校管理组织结构中非常重要。

3.执行层管理组织结构

首先,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学校的决策层不再进行实际的决策,而是开始负责宏观决策,作为执行层的院系,在领导和学生之间起着纽带性的作用,负责双方之间的沟通、政策执行及管理,同时还要担负起具体的教学事务责任。其次,在对部门和岗位进行设定时,可采取经营管理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

1.管理理念市场化

首先,树立服务管理理念,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和社会,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管理的方向,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及时的调整管理模式。其次,将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把握好,高等职业学校要对教育质量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将生源和就业两个市场联系起来进行开发,实现相互带动。

2.实施质量标准管理

实际上,高等职业的教育管理有很多的地方与企业管理是相通的,所以在对过程管理时要实施质量标准管理,质量目标要根据就业来进行制定和调整。

3.建立合适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

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人力资源分配占据着关键位置,所以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也要相应的对人力资源分配制度进行调整。

结论:综上所述,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现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措施,从而更好的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让高等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皮洪琴.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点[J].教育与职业,2001,(12):21-23.

[2]吕伟建.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之浅探[J]才智,2010,(19):17-18.

[3]罗梦君.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7):194-195.

法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7篇

关键词:法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法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 中央集权的高等教育体制与双轨制体系使法国高等教育独具特色。为了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法国历任政府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之路,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改革持续进行, 教育政策逐渐深入到高等教育深层次的问题。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双轨的过度分离, 不利于提高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声望。因此,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协调成为法国高等教育当前改革的重点。

一、独具特色的法国高等教育

法国是欧洲文化的交汇地, 教育历史悠久。巴黎在12世纪初就成为欧洲重要的学术中心, 巴黎大学就此应运而生, 成为中世纪欧洲正统神学理论研究的中心。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拿破仑创建“帝国大学”, 从而确立了法国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世纪末,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确立了“免费、义务、世俗”三项教育原则。1968年, 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 建立了新的办学机制。而后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确定了现行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 有特色和多样化的教育体制。

法国作为一个西欧大国, 它的教育系统规模庞大, 是国家最重要的就业机构之一, 教师为国家职员 (在私立学校任教的为签约聘任人员) 约73万, 加上教育部门的职工和技术人员, 人数共130.4万, 占国家公务员的一半以上。法国政府用于教育的经费长期居国民预算的首位, 约占18.5%, 并且每年还将持续增长。

法国高等教育结构复杂, 学位种类独特。即使是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今天, 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在趋向于欧洲统一标准的同时, 仍然保持着鲜明的个性。法国高等教育系统是多元化的, 依研究的领域、程度和目标, 大致分为三类:

(一) 综合性大学——以研究为导向的教育。

法国综合性大学不划分档次, 颁发各项学术研究与专业技术文凭, 涵盖领域广泛。法国共有90所综合性大学, 其中87所为公立教育机构, 实行免费教育, 学生每年只需交纳200~350欧元注册费。另外3所为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 需要交纳学费。法国学生通过会考, 即可直接申请入学。

(二) 高等技术学院——以实务为导向的教育。

法国各综合性大学在其所在地以及附近的城市共设有170多所高等技术学院, 涉及到24个专业, 学制4年。综合性理科大学在其所在地以及附近的城市往往设有高等技术学院, 学制2年, 完成学业者可获得法国国家承认的技术文凭。这类学校课程的选择非常多样化, 包括长、短期课程, 专业可达300种, 如设计、服装、烹饪等。持有技术文凭的学生可根据所学的专业进入综合性大学继续学习。

(三) 大学校——以培养精英为导向的教育。

法国的大学校, 或称为高等专科学院, 是法国人心目中的精英大学, 主要包括工程师学院 (Ecole D′Ingénieurs) 、高等师范学院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商业管理学院 ( Ecole de Commerce et de Gestion ) 、高等艺术学院 ( Ecole Supérieure d′Art) 、政治学院 (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等, 是培养工程技术、教育、经济管理和政治等领域精英人才的摇篮, 学制一般为5年, 学业结束后学生可获得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少数学院也可颁发相当于硕士或MBA文凭。高等专科学院的入学要求很严格, 考生高中毕业后一般要在高等预科班学习两年方能参加竞争激烈的全国联考, 录取后再至各专业学院接受为期3年的学习。也正因为如此, 高等专科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倍受欢迎。法国共有几百所高等专科学院, 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私立学院的收费比较高, 一年的学费从几万至十几万人民币不等。

从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角度来看, 法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 而是让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大学 (主要是它们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越来越大众化和普及化, 把培养少数精英的任务交给它所特有的大学校以及大学第三阶段的博士培养, 形成了几乎没有共同点也很少沟通的两个系统。在博洛尼亚进程中, 法国大学与大学校共同参与了学制欧洲一体化的改革, 即以会考毕业为起点, 学士3年, 硕士5年, 博士8年的“358”学制改革, 有意识地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行的特点

法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行的双轨制, 是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独树一帜的特点。

(一) 互补性。

担负大众教育使命的综合性大学和高等技术学院, 实行免费教育, 宽进严出, 即学生通过国家会考, 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 而进入大学后, 采用高淘汰率的办法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担负精英教育责任的大学校, 收取学费, 实行严进严出, 即学生高中毕业后, 先进入预科班学习, 再通过高淘汰率的考试 (concours法国大学校入学考试) 进入大学校。综合性大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高等技术学院传授实用科学技术, 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力, 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学校培养政治、经济、工程、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尖端人才, 为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研发、管理精英。此外, 两者的互补性还体现在学位授予上。综合性大学可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担负科学研究的任务, 而大学校规模小, 着重实用性, 仅进行硕士阶段的教育。大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有需要, 也可申请进入综合性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二) 过度分离。

大学校, 被誉为“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动机”, 培养实用型、专家型的人才, 规模小, 生源质量高, 其文凭具有较高含金量, 能够吸引许多企业与之合作, 办学资金充足, 教学资源优越, 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这些优厚条件是广大综合性大学无法比拟的。从而也暴露出综合性大学教学资源相对较差, 学生实习、就业面窄等缺憾, 以及大学校与综合性大学资源不共享, 欠缺交流与合作等弊端, 并行的双轨体系渐行渐远。综合性大学的大众高等教育和大学校的精英高等教育并行的两个系统如何加强合作与协调始终是法国高等教育体制中最棘手的问题。法国国民教育部准备以“358”学制改革为契机, 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同时纳入国际化轨道, 使之联系更加紧密, 交流合作更为有力。

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协调

在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的推动下, 自2002年始, 法国在综合性大学实行“358”学制改革, 并逐渐推广。而大学校具有入学筛选严格、教学条件优越、就业前景开阔和相对独立于大学系统等独特性, 成为融入欧洲高等教育新体制的难点。在博洛尼亚进程中, 法国如何兼顾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协调发展, 如何兼顾高等教育一体化趋势与保证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 其关键就在于对大学校政策的调整。

(一) 要求大学校要对现有的招生、文凭授予进行调整。

法国教育部同大学校长联席会、大学校联合会、工程师学校校长联席会于2005年3月3日达成了国际合作伙伴协议, 对综合性大学规定的许多原则将用于大学校。大学校仍然作为精英教育的基地, 但是, 学生经过两年预备班, 在大学校第一年成绩合格之后, 可获学士文凭, 在学生毕业离校时获得新制硕士文凭。重新审视大学校的招生模式, 并使之多样化。通过档案审查和面试, 同时加强同等资格认证系统, 与外国大学组成具有相互目标的多国评审组, 录取外国学生进入大学校, 逐步提高外国学生的数量。同时, 实行统一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促进大学校生源欧洲范围内的交流。

(二) 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性大学与大学校双轨并行的两个体系过度分离, 不利于法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国际声望的提高。法国高教改革委员会在《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中提出了具体的调整方案:学生可在综合性大学与大学校同时接受教育, 两所学校可共同颁发学位;要求两者在大型研究设备、多媒体网络、餐厅与宿舍等资源方面实现共同设置与共享;创建“高等教育校区”, 即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中的全部高等教育机构要承担整体工作, 可以共建校园、实验室、社会生活设施等。

(三) 要求高等教育加速向世界开放。

综合性大学和大学校都要积极寻求与外国大学建立联系和伙伴关系。《构建欧洲高等教育模式》提到:将法国大学生在毕业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在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中实施, 法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以较好的条件接受更多的外国大学生和研究人员, 促使外国特别是欧洲留学生和研究人员来参与法国公司专业领域的研究系统。

法国高等教育借助学制改革促使精英教育向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靠近, 逐渐纳入国际化轨道。法国高等教育极具特色的双轨体系携手迈进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法国精英教育的大学校, 尽管调整会使其丧失一定的优势, 但其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持着法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同时, 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博洛尼亚进程背景下, 法国对精英教育进行调整, 使之与大众教育更为协调, 说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并不是一味地放弃高等教育的独特性, 而是在尊重民族性教育的基础上, 使本国高等教育有机融合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中, 最终目的是使具有民族特点的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也突出地体现了法国高等教育在欧洲教育一体化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克超.共性与个性——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82~83

[2].王晓辉.波伦亚进程中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34

高等教育学费处理模式的创新 第8篇

随着招生并轨的全面实行,学费标准比并轨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各校办学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使得高校一年一度开学收费的现金流量大大增加。因此如何保证学费收入及时、足额到位、保证学校各项业务正常运转已成为目前各高校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显然,过去由学生直接把现金交到财务处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现状,而且这一传统的收费方法在新的情况下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一,学生在开学时携带大量的现金在路上很不安全,家长也不放心;其二,现金收费效率低,排长队,大大延长了学生缴费的时间,易导致学生烦燥情绪:其三,集中缴费时间过后,财务部门作息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一致,学生缴费没有积极性;其四,收费的现金流量大,收取假钞的概率很高,学校必须承担这一不必要的损失;其五,持续多日的现金收费工作使财会人员正常工作较难开展:其六,现金缴费过程较繁琐,易导致学校对学生交费情况记录不及时、不完整,增加欠款追讨的难度;其七,综合以上各因素使得学生欠费现象普遍,严重影响了学校资金的统筹使用。

为改善收费现状,各校也都做出了各种努力,许多学校购买或自行研发了各式各样功能强大的收费软件,它们在提高财务人员的办事效率、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简化收费载体,从而解决高等教育学费处理的难题、减轻高校财务人员在收费中的压力、提高学费管理效率已成为当前高校收费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学费处理中的难题还需要财务人员不断努力,探索出适合本校校情的学费处理模式。

商业银行以其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受到各高校的青睐,各商业银行也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适时地开发出了一些金融服务产品,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收现压力,有效地保障了资金的安全。银校合作是高校收取学费的最主要方式。除委托银行代收现金外,一般的银校合作方式是:学校先和某家银行签订学费代扣协议,之后将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提供给银行,银行根据这些信息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银行卡,这张卡可以用于学生缴费,也可以作为普通的储蓄卡使用。新生录取后,学校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会将银行卡一并邮寄给学生,学生在收到银行卡后就可以在生源地将学费存入卡中,开学时携带银行卡办理入学手续即可。按各校的要求,银行可以直接将学生已存的学费划转到学校的账户上。它的好处在于省去了现场收费的环节,大大减少了在收费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但是这种在学生入学前就批量办出来的卡也存在很多的弊端:1.入学前就为学生办卡涉及到学生隐私问题;2.有的学生因没有身份证或身份证上的信息与办卡时的初始信息不一致,需要财务人员出面解决,这无形中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3.卡片在邮寄过程中有可能遗失的安全问题;4.这种卡在异地使用时,需要收取较高的手续费(各行各时间段及使用方式不同则略有不同);5.大笔钱存入陌生的卡中总有不安全感等。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6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转制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76年的韶钢职工大学,从转制初的全日制在校大专生1410人到现有全日制在校大专生7489人,其规模发展非常迅速,相应的对财务处工作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本文针对收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近10年不懈努力的探索与创新,从本院实际情况出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学费处理模式,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了本校学生缴费及财务人员收费与核查工作的难题。

一、收费环节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报到率的不确定性成了财务处处理学费工作的一个瓶颈。报到率不确定就意味着收款的对象不确定,若采取银行卡批量代扣的方式收取学费,那么开立银行卡及存折的成本便不确定:按近年的平均报到率78%来计算,计划招生3560人,则有约750人不来报到:按每张银行卡开卡成本10元计算,就要浪费约7500元。另外,学校为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还采取由学生自愿选择宿舍及相应住宿标准的住宿方式,这更加加大了对学生费用监管的难度——宿舍不确定,应缴费标准及总额就无法确定。

为了解决以上诸多不确定的问题并尽可能降低收费成本、减轻合作银行及财务人员的工作貴,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采取的现行处理模式是除少量现金收款、汇款、POS机刷卡外,主要采取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学生缴费快车(简称:快车)协议”的方式收取学费。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向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学院)提供全省范围内柜台代收学院学生学杂费服务:向学院提供学生缴费账务核对服务。为方便资金结算,农行为学院代缴的学生学杂费统一存入学院在农行开立的一般账户账号对应的94账号。每日营业终了,农行将当天代收的学费款项由94账号划入学院在农行开立的一般账户内:而且该业务手续费的相关收费标准虽各地略有不同但都十分优惠。

学院在与农行签订“学生缴费快车协议”后,于每学年末和新生录取后,由财务处统一打印“代收费凭证”发给在校生或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成本、大大减少工作量,而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汇款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尤其是“客户编号”、“缴费人姓名(若同名同姓则加上标号1-5)”的事先设定,保证了学生的姓名唯一、客户编号唯一,对因同名同姓或填写错误导致的所收款项无关键字识别无法记账的问题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姓名唯一、客户编号唯一,更能满足在电子表格操作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比对查找。

二、记账环节

各类型的收费软件虽然功能强大、界面友好、能实现从学生学籍档案管理、收费工作到收费资金结转的全面管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在财务软件中直接反映学费收缴情况,而且成本相对较高,除支付购买费、培训费外,还要定期支付维护升级等费用。直接利用“金蝶”财务软件结合电子表格的应用与PVfp60数据库的应用进行学生学费的核算,既可以达到精确核算的目的,又免去了收费软件与财务软件的结转问题,一举多赢。具体流程如下:

在金蝶账套中为每个在校生建立核算项目:学生利用“代收费凭证”在当地缴费完毕后,在每日营业终了,农行主办行通过网点终端转出交费数据磁盘结果文件,连同加盖网点业务章的明细报表和收款凭证交回学院传递给学院财务处经办人员,内容包括:已缴款总金额和总笔数、每笔对应学生的客户编号、姓名、金额和缴费结果:财务处根据日程安排与做账进度来汇总各商业银行提供的电子数据及非电子单据,利用电子表格制作出金蝶账套的标准格式凭证后转换成PVfp60数据库的.dbf格式文件,导入金蝶账套。于是收款环节的账务处理基本上就完成了。另一方面,开学初,待学生集中报到完毕后,由各系辅导员确定学生宿舍及相应住宿标准后,将学生应缴费统计表复核无误后交财务处,财务处以此作为确定学生应缴费标准及金额的依据,同样利用电子表格制作出金蝶账套的标准格式凭证后转换成PVfp60数据库的.dbf格式文件,导入金蝶账套。这样整个学费核算的环节就完成了。此模式中,唯一的难题是每年新生入学后需逐个手工录入学生信息。

为了加强学费核算的内部控制,每学期财务处还要针对学生住宿情况与宿舍管理部门做不定期的核对,查错补漏。

三、报表统计与查询环节

经过上述账务处理,对于学生缴费情况的统计与查询已十分方便清晰:各科目核算项目的期末余额借方即为该生欠缴费金额,期末余额贷方即为该生多缴费金额:全院学生缴费情况随时都可导出电子数据查询与统计;若要查询某学生的具体缴费信息则可调出该生核算项目的明细进行查阅。

只有学生学费的核算信息准确无误才能给学费的催缴工作提供方便,才便于学费催缴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适当方式进行催缴,才能使学生的普遍欠费现象得到缓解,打消学生的侥幸心理,使学院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回笼,从而加强资金管理。

四、票据打印环节

“广东省高等、中专、成人学校教育收费收据”的打印是利用WORD文档中邮件合并功能轻松搞定的,可以进行批量打印,也可根据所设的条件进行单张打印,简单方便且可操作性强。

为保证票据打印数据的准确性,在金蝶账中还另设了两个核算学费和住宿费的科目及核算项目进行每个学生的精确记录。在核算费用的同时记录学生所用教育收费收据的号码进行追踪查询,这样既做到了精确核算,又对财政票据的使用起到了监督控制的作用。

五、小结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管理的思考 第9篇

一、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需要有更多的经费投入,而同期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却没有达到同比增加的程度。学费占私人教育支出比重的逐年增加是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以来的重要特征之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学费收入已经成为财政预算内拨款之外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但同时应当承认,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加重了学生及其家庭的教育成本和经济负担,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然会使学生来源向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家庭的方向延伸,所以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大大增长,长此以往,将会影响教育的公平性和和蔼社会建设。因此,新形势下,

亲身体会应用资源的优势,从而强化教师的应用意识,使教师在平时工作与学习中乐于应用资源。其次,要提高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结合课程改革项目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此外,还应扩大资源的应用面,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快教学光盘的普及和应用。要采取有力措施,将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在老区学校更多的教学班迅速普及开来。通过光盘辅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优质课程,而且教师也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5.重视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首先,教育管理部门要制订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步骤地对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效果给予绩效评价。其次,在方式上,在改进原来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可组织实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网络远程培训。网络远程培训,是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对各地中小学教师进行网络远程培训进行的一种创新。通过播放专家的讲座及各种的教研课改的信息,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摆脱传统的束缚,这样,远程教育服务内容在以知识传递和灌输为主的资料服务同时,又为农村教育提供了一个教师培训平台,使远程教育在提升本地英语师资力量、师资水平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再次,在培训内容上,除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强化教学应用。只有让广大教师认可和理解实施现代远程教要加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尽快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切实增加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资金、资源投入,保障高等教育合理的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国家在高等教育投资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加快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下的学生资助制度研究,建立和完善向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倾斜的教育经费“二次分配”机制与政策体系,并以较快速度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要通过政府、社会、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加强高校管理的自主化管理,扩大高校的管理自主权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所增大,但政府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自建国以来,高校实质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权力集中于政府,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政府与高校的这种“条块分割”的格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府与高校这种体制上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作为这一文件的五个主要议题之一加以强调的,《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育的内涵和意义,并转化为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主动适应信息环境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高效益地应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才能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最后,在培训时要强调:统一,分层,经常,落实。“统一”就是培养标准和内容要统一。“分层”就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开展培训,以望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农村英语教师的构成比较复杂,不同教师在年龄、学历、教学理念、接受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较大差异,对他们最好能分层次开展培训。“经常”就是教师的培训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信息技术时刻都在变化,对教师的培训也应经常化。“落实”就是只有把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一支有实力的队伍。

总之,农村中小学英语远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让这项工程发挥应有作用的“瓶颈”是人才开发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这是确保信息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一支既具有学科知识、又具有远程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这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师资培养就成为我国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是省级课题《赣南地区中小学英语现代远程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05YB142)结题论文。

积极性和能力。接着,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需求也逐渐提高和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不但要考虑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而且要考虑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及人才竞争。因此,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既是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后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的内在要求。如何理顺两者的关系,实行高校管理的自主化,我们认为,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明确定位。在两者的关系上,改变政府与大学的传统行政隶属关系,不能有上下级关系和思想,政府部门再也不能把高校当成下级,而应当把高校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明确高校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二是转变职能。政府要由对高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通过运用法律、财政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三、坚持依法治校,实行高校的法制化管理

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和工作实践,是高校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和内在要求,是新世纪高校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必然趋势。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在法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高校教育决策和工作方式还没有转变到以法律、法规手段为主,高校内存在着集中管理、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罚代法的现象;办学行为不规范,有一些学校为了盲目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存在着乱办班、乱收费等现象;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力,存在着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高校管理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实行高校管理的法制化,首先,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法制理念,要按照国家的基本法律、教育法规来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同时,要注重与国际法律和各种贯例接轨,推进高校的法制建设,依法实施高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其次,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来协调和处理高校与外部、高校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保证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稳定性和程序性。第三,加强民主管理和健全监督机制,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积极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建设、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第四,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大力提升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法律意识,防止各种违法行为的产生。

四、建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实行高校的人本化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的根本理念,也是大学管理者实施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就是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它要求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坚持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唤醒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智慧,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要求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将管理与服务、管理与育人紧密结合,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要求在管理方式上,积极推进参与式管理,保证高校的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参与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逐渐转变行政职能,进一步增强学术权利,加强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实现民主管理的制度化、全面化和经常化。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要求创新管理手段,充分调动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出对“学校人”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的尊重。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还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面对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高校要极大地加快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增强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储备规划,加大智力投资,完善激励措施,营造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和制度环境,建设一个既满足现时工作需要又满足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库,千方百计培养、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专业人才,扩大人才储备数量。二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瞄准国际市场开发人才。三要在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激活人的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在用人原则上强调德才兼备,建立竞争上岗的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人才运行机制。

五、改革人才培养制度,加强高校的灵活化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对高层次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必须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实行更加灵活的、适应多种需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优化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构建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更新思想观念是先导。高校管理人员要自觉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正确引导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在教育观念上,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坚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坚持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的统一,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统一,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以培养出大批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富有个性、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通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是重点。在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以教学过程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其根本缺陷是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体制下,学生的个性不能得到发挥,教师的特长也不能充分弘扬。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真正实行目标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是核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一是要求高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确立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如灵活的入学制度、培养制度和实行学分制等,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长学业年限,学生在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选择学习方式上有较多的自主性。二是改革人才评价模式,特别要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败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评价方式,建立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灵活评价体系,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三是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高校要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信息服务体系,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信息监控,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丁三青.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革命与管理队伍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07,(1):1-8.

[2]王处辉,彭荣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评议[J].高等教育研究,2007,(1):31-36.

[3]张文峰.高校依法治校刍论[J].高教探索,2004,(1):35-37.

高等数学教育创新初探 第10篇

1.1 教与学脱节

大部分高校的教师年龄偏大, 其教学思维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差甚远, 往往出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的现象。另外, 部分高校教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较少, 教师往往存在“学生基础差、积极性不高”的错误观念。长此以往, 教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并没有随着科研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相反, 其高等数学教育能力开始逐渐下滑, 课堂教学效果下降。

1.2 教学设施设备相对陈旧

众多高校, 尤其是民办高校, 其硬件设备设施还相对落后, 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都还停留在理念上, 根本没有具体落实, 以致课堂生动性、趣味性不足, 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白+黑”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一块黑板、一支白色粉笔的教育教学格局还成为众多高校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量高等数学的公式、图形都只能通过传统的书写来教授, 晦涩难懂的高等数学还没有走下神坛, 直观教学尚未普及到高等数学课程。这种耗时耗力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高等数学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1.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借用外校师资、聘请代课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 而高等数学的教学师资与科研师资严重失衡, 教师的责任性、耐心相对不足。另外, 高校教师聘用更为看重学历及毕业院校, 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视不够, 以致于引进、聘用的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弱。

1.4 高等数学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较少

高校教育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类学科, 同时将众多学科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高等数学中的大量知识是数学家从简单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充分利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自然就成为高等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另外, 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性与倾向性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情况看, 高等数学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渗透相对较少, 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模糊了不同专业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界限, 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解决专业问题, 也不利于学生高等数学能力的提高。

2 创新教育原则

2.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

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教师则主要在引导、启发学生学习, 掌控教学进度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是创新教育的第一大原则, 深刻影响着高等数学教育的进程及成败。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为:一是高度重视学生的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循循善诱, 启发诱导;三是尊重学生人格发展,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极限、一元微分、二元微分、多元微分、一元积分、二元积分等教学内容总体是循序渐进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倾向性, 有选择地利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教学方法相互融合, 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并找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从而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2.3 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相结合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途径。创新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教学工具,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 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

3 创新高等数学教育的主要做法

3.1 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决定了高等数学教育的成败。一方面, 教师要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人格发展, 引导学生克服自身问题, 从而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另一方面, 学生也应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尊师重教, 对教师的付出予以理解。

二是将专业学习与高等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等数学是帮助解决各类专业问题的基础学科, 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课程, 有层次、有重点地将高等数学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构建相对完善、统一的教育体系。第二, 丰富高等数学教育, 将大量专业问题融入其中, 增强高等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是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学习基础, 有效推进分层教学。高等数学的内容相对较多, 且其难度相对较大, 掌握高等数学的重点与难点是不现实的, 所以我们可按照基础、应用、提高三个层次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匹配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首先, 针对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教师应要求其以掌握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为重点,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再进行下一个层次的学习。其次, 针对数学学习能力中等偏上的学生, 教师则应重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正确把握教学的难度。最后, 针对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引导, 开发其学习潜能, 逐步在夯实其高等数学知识、提高其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教学。

3.2 创新课堂教学

一是推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引导已经成为创新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向与改革重点。从语言引导、兴趣激发到课堂气氛的活跃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 这种参与主要是启发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 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 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从导入、复习巩固、讲练新内容到布置作业,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其次, 合理利用语言艺术是有效推进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最后, 直观的教学工具、较高的人格魅力也是开展深层次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是推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在合作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推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可讨论性, 从而利于学生展开讨论;第二, 讨论的过程要紧张而有秩序, 能确实保证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第三, 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之后, 要及时总结。

三是推行案例式教学, 树立数学建模的理念。根据学生专业特点, 搜集与专业或生活中相关的教学案例, 由案例引入数学问题, 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解决问题。避免了数学概念与计算的抽象与枯燥, 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课堂教学主导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 对学生的成才具有突出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知识点或演算技能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互讲互评, 教师点评总结, 共同提高。

3.3 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数学世界的美在于整饬、完善, 高等数学的公式、定理、内容、形式都具有十分强烈的美感。例如,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格林公式都以简洁、对称、和谐、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正旋曲线的神秘感、节奏感、和谐美也让人啧啧称道。所以, 教师要积极发掘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 并借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之在享受美的同时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另外, 在推理、分析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将大量的数理分析之美渗透到教育教学中,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与美感。

3.4 有效利用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

一是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数学中抽象感念学习与学生对直观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数学软件的强大计算功能让繁杂的数学计算瞬时完成, 图形处理功能更是形象、美观,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丰富与完善校园精品课程网站。教会学生活用精品课程网站资源, 自觉地学习与测评, 积极地交流与学习, 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优化整合都会影响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 我们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 丰富教育内容, 完善教育方法与手段,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 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改革。

摘要:高等数学是众多学科的基础, 数理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学习层级开展有针对性的高等数学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业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从高等数学教育现状出发, 梳理了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 并为创新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育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媛.高等数学教育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6:20-21.

[2]赵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5.34:96-97.

[3]陆凤玲.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1:43-45.

[4]李英杰.关于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12.2:131.

[5]余达锦, 杨淑玲.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22-129.

[6]张义清, 朱月萍, 李洵, 郭跃华.高等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实验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6:182-184.

论创新教育下的高等数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昕(1976- ),女,河北三河人,华北科技学院基础部讲师,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与研究。(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89-02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教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实施创新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是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和迫切的任务,更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战略问题。

一、正确理解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

长期以来,一提到“数学创新”,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同数学家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认为创新是少数“数学天才”特有的素质,一般人难以具备。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束缚,使得不少数学教师缺乏创新教育的意识,忽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数学创新的实质就是数学创造,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能够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数学成果,它以社会首创性为标准;二是能够产生对自身而言是新颖的成果(尽管是前人已经获得的),它以个体独特性为标准。数学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创新主要是指后一个层面。数学创新在于“出新”,不在于“大小”。例如,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产生自我的理解;对定理、结论等进行重新组合或转换获得新的领悟;对习题突破常规、提出另辟蹊径的解法等,这些都属于创新。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话,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每处知识“处处是创造之地”,教学的每一天“天天是创造之时”,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学生而言“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提倡的数学创新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开放的教育创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认识、探索、发现数学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问题,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二、正确认识高等数学教学对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表明,科学数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本源上说,数学最能激起人的自由创造本能。数学意识、数学原理、数学方法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基础,数学思维是人们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高等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创新活动的再现。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面对的都是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例如,在讲解“微分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实际上这是因为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看做是平面,曲线在很小的范围内也可以看做是直线。这样做,一方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想象空间,从而有助于教师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师生进行的只是前人创新探索过程的浓缩与再现,但在这个过程中,萌发着创新的思维,孕育着创新的意识,培养着创新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教会学生“数学地思考”,培养他们研究科学的基本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三点措施

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与基础。为此,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科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对创造的欲望和兴趣;引入一些数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以数学家为榜样,模仿他们的特征,建立起自己的人格结构。再如,教师还可以介绍数学的巨大作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如在讲授数理统计课程的线性回归分析部分之前,可以先给学生简要介绍当今在军事和民用上发挥巨大作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然后指出,虽然GPS技术是一项保密的高新技术,但它所用到的基本数学工具是线性回归分析,所用到的数学模型都可归结为线性模型,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更加自主地转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2.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为“注入式”——教师讲、学生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民主、和谐的客观环境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彻底改变“一言堂”或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设敢问敢说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时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

3.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自己消化,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为此,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而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例如,笔者在“微积分基本公式”一节的教学中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提出本节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计算定积分的基本公式。为此需要先做哪些准备呢?首先构造辅助函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接着提问学生:“这个函数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函数有什么不同呢?”(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更加自主地学习);“它又会有怎样一些性质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为下面定理的推导作铺垫)。最后给出著名的微积分基本公式,并且进一步提问学生:“这个公式还蕴涵什么意义吗?”(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像这样层层设疑、步步深入,不仅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及抽象、概括、推理和判断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实施高等数学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美国数学会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激励学生自己去思索,自己动手。”数学实验是学生运用数学软件解决数学及工程技术中所遇到的计算、模拟和仿真等问题,而数学建模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建模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且模型的求解及验证往往要借助于计算机利用数学软件来完成。因此,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高校在开设数学课程的同时还要开设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解决科学计算的技能,并能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迎难而上,成功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天然.工科数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2(9).

[2]华守亮,华子红.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数学教学[J].安阳大学学报,2004(3).

[3]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2003(2).

[4]高纪文.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原则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5]陈卫彬.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2(10).

高等函授教育的创新 第12篇

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领导,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的102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出席了论坛。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在成立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新趋势。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同志强调湖南省将大力支持高校的创业就业工作。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中南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教授主持。来自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7位教育专家,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认识、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和做法、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涵、各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和特色、开展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创业教育未来展望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一、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令,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呼唤,开创了我国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同时也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需求和历史意义。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在《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报告中指出了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首先从国际的观点来讲,西方国家最先兴起了发展创业教育的思潮。特别是在美国由斯坦福大学首次提出鼓励师生创业以来,截止2006年美国已经有超过1500所院校开设了创业领域的课程,并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研究中心,专门致力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响应十七大的号召,结合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特别是全球金融风暴爆发以后,发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服务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报告中主要从时代特征的角度来说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伟大意义。他认为我国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现在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则是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他指出,创新创业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传承的场所,更是探索和创造新知识、新学问的场所。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在《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的报告中从时代的呼唤、理念的升华和改革的深化三个方面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审视和解读。从时代的呼唤方面讲,一是今天我们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二是全球创业观测显示中国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比较弱。郑校长重点强调创业理念的升华。他说从教育本身的定义来看,创业教育是注重于培养适应社会、提高能力、传递方法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的,因此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变化,创业教育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能够预测变化应对变化,迫使学生产生并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这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升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曹胜利从创业教育的源头和创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阐述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在知识资本化运行机制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创新为动力,带动创业,推动创业科学化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而创业教育的提出,当时主要是针对亚太地区青年失业问题,特别是针对发展不利和不景气地区的青年失业问题。1989年12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针对生存性创业项目的教育推广,与会者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国际上称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联合国革新项目”,中国作为项目国家,由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牵头,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实验研究。研究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无法解决青年的失业问题,许多年轻的离校者、辍学者所接受的教育不能提高就业技巧,还常常产生有悖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期望。这套教育体系不能增强人们获得自我就业的潜力,而只能鼓励人们去从事高薪职业,农村地区多数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因此,受过教育的失业者队伍越来越大,急需对他们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如果创业能力能够成为教育培训的一个部分,那么培训、造就这些可以经营小企业的人,对于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工程系主任、工程学院院长特曼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且亲手实践这一构想以培养能够从事创新创业的学生。他用自己的500多美元,鼓励自己的学生开办惠普公司。正是他对学生办企业的支持,一个虽然很小但是富有活力的电子企业在学校周边一举成功,从而创办了斯坦福工业区。以后引起各国政府纷纷效仿,从而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范例,成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发源地。

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些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业活动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98年,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在全国发出倡议,呼吁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等学校毕业生独立创业的环境,要使高等学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要求在其后5-10年的每届毕业生中要有20℅-30℅的学生独立创业。这种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业教育一时成为社会时尚,并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潮流。

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美国教育界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其显著特点,就是注重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创精神。西欧的高等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城市大学模式;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为代表的社区大学模式;以巴黎中央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专才培养模式。目前,创新不但是国外大学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其大学评价的主旋律,许多大学构建了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新型大学评价体系。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在发言中指出,尽管国际上承认创新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实际上早在中国古代的周朝,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渗透了创业教育这一理念。然而近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工作起步则比较晚。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因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就业教育为导向的封闭式教育。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就业结构改变时,传统的教育面临着严重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的一种集中表现。为解决这一难题,1999年由团中央、中央科协、全国学联在清华大学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进入我国高等院校。2002年教育部又启动了9所高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发展阶段。同时,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国务院有关文件反复强调并号召要增加国民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把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会代表就学校近年来在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举措也做了简要介绍。黄伯云校长介绍了中南大学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五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1)规范化培训,旨在打造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建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2)社会化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根据学科创办自己的企业。(3)项目化资助,成立一系列创新创业相关项目,设立创业基金,在省内广泛推广创业活动,制定以创业带动就业等一系列措施。(4)基地化支撑。(5)网络化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个“两”,即两个抓手、两个平台、两个载体。(1)两个抓手,指创新创业精神及其载体———沙龙。学校特别强调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并通过创新创业大课堂和创业沙龙来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两个平台,即依托PRP和PEP项目的平台和依托高水平学生科创传授的平台。(3)两个载体,指创业设计和思源计划。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培育出拥有自主产权项目31个、创办科技型企业31家、专利软件著作权32项,已立项的思源计划一百多个。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中提到学校的创新工作举措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展新生研讨课,每年新生入学后请著名教授与新生共同研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二是对优秀学生的奖励更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他提供相互匹配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探索性的成就,然而还远远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的重大时代使命。因此如何发展创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则是未来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这次高峰论坛讨论的重点。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在《西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创业教育导向研究》中从文化的现象、内涵和构建等方面分析了西部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创业教育导向问题。他认为,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西部高校贫困生所特有的挑战贫困、改变自身的创业文化心理,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高校应当把贫困生创业资助工作当作文化建设工作来抓。他建议:科学设置贫困生创业教育的资助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资助体系,创建职能互补、利于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搭建和谐有序促进创业工作的平台,设置与创业配套的教育机构,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在《大学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直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冷静看待。他表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当前大学生就业紧密相连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驱动力。他建议青年学子学好基础课程,牢固知识框架,才有创业的资本和条件;转变就业观念,牢固树立奉献精神,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才能真正地锻炼自己、成就自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助理曹胜利认为教育质量、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等问题的凸显,是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集中表现。

就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方面,黄伯云校长给出了三点建议:设立国家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制度建设、在大学城附近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小型孵化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建议:大学生应培养创新精神,树立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摒弃谋生不谋道的观念;高校要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有利氛围;社会对失败要有宽容和包容之心。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他强调,高校要以智力为支撑,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体系,加强知名教授学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及教育资源,揉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加强课外学术活动指导;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打造学生个性化发展、全过程匹配大学教育资源的因材施教模式;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子挖掘自身潜能,走科学探索之路。

东南大学副校长郑家茂教授认为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他强调,高校要逐步升华育人理念,大学创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即集强素质和宽基础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深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创新创业理念。

上一篇:综合课程体系下一篇:训诂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