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方式范文

2024-08-02

创作方式范文(精选10篇)

创作方式 第1篇

一、材料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一切绘画活动的前提,任何绘画形式都要借助一定的材料进行,比如国画要用墨汁、毛笔、宣纸等,油画要用油画颜料、调色油、麻布等。在绘画开始之前,材料都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所谓材料思维就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要首先考虑特定的材料所提供的可能性,在材料许可的范围内去思考创作问题,比如作家用文字,雕塑家用泥土、石头等,因此材料思维贯穿创作过程的始终。虽然现如今不同绘画间相互借鉴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每种绘画材料都有其长处和局限的地方,作为画家就要因材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运用的材料,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面对特定的表现对象,画家的材料思维,一般都是从自己所用的绘画材料出发,思考是否适合表现对象,多大的尺寸合适,是否需要对材料进行特殊处理,实现最终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是否需要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材料或技法以求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甚至有没有必要打破不同绘画甚至艺术门类的界限。材料不仅是绘画的物质载体,同时材料本身也可以构成审美的组成因素,材料既可以隐藏在幕后,也可以走到前台,许多绘画作品对材料的出色运用极大地发挥了材料自身的美感,组成了作品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材料思维对材料的地位和运用问题是主要方面,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

二、技术思维

绘画中的技术是指画家绘制作品时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等。技术思维就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面对表现对象在没有下笔之前在头脑中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与表现对象的适应性思维,即这种技术是否合适或者采用哪种技术更加适合表现对象,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是否能达到对表现对象的完美诠释。不同的画家所擅长的绘画技术领域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画家头脑中要先进行技术思维,用自己的绘画技术对表现对象进行适应性加工,形成对达到最终艺术效果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的初步计划,只有自己的绘画技术与所表现对象在思维上达到完美契合,画家才会付诸实际。所有的画家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题材都感兴趣并且都能够表现,技术之间不同的表现实际上决定了画家选择的不同,因此,忽视技术思维的存在是不现实的。实际上,许多画家在实际创作中是技术先行的,因为特定的技术决定了特定的艺术效果,比如冷军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三、感性思维

绘画主要是一种诉诸感官的艺术,因此感性思维在创作中具有巨大作用,感性思维是一种情感,是外界作用于作者的内心所唤起的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进而引起表现的欲望。创作需要有感而发,画家通过对某种事物、现象等的感动而诉诸于画笔,最终形成美术作品。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画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画家的感性思维必须十分活跃,要有敏锐的感受力,而感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至少要达到对所要表现的主题的敏感。为了强化画家的感性思维,深入生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有多体验,才会发掘出好的创意。画家在进行感性思维的时候,要调动几乎全部的感官,对表现对象的形状、色彩、结构等视觉形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把握,从而为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供前提,同时调出对美的作品的记忆和经验,头脑中达到对客观物象物化为作品后的感性把握,思考是否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然后决定接下来是否进一步操作。

四、理性思维

画家在创作时还离不开理性思维,如果说感性思维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则理性思维就是缰绳,它控制这匹思维的野马不要脱离正确的轨道,就是说画家在创作时不能天马行空、任意行事,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自己的创作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活动。这就要求画家要有广泛的修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艺术视野,能够站在艺术史的高度上进行创作。艺术创作者不仅是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应该是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这样当他在创作的时候,才能站在更高的立场和更广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正在进行的创作所应有的品格。理性思维是感性思维的深化,画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在思维中将感受深化为艺术的形象,这一过程就是郑板桥将“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的过程。

五、形象思维

美术创作是诉诸视觉的艺术,因而必须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也必须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艺术中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同一形象,不同的画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形象”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画家主观的烙印,属于经过加工过的形象。形象思维必须是独特的思维,画家在进行形象思维时必须要加入个人的情感,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形象思维对于画家来说,首先是“画什么”的问题,这是有关题材的问题,包括静物、人物、风景等,不同画家有自己擅长的方面,画家根据主题需要或者个人情感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其次是“怎么画”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对客观形象进行艺术加工,打上主观的烙印,变成具有个人情感和风格的艺术形象。

六、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画家在创作时也不可避免地利用抽象思维。绘画上的抽象思维是指在绘画中剥离作品中的形象因素,将其一种或几种因素抽象出来并进行独立存在的绘画思维方式。主要有色彩、形状、构成等绘画的基本元素,对这些基本元素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加工,创作出不包含客观物象的绘画作品。抽象绘画包括“冷抽象”(代表如蒙德里安)和“热抽象”(代表如赵无级),是抽象思维在绘画中的极至体现,都是画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色彩构成、对立统一、平衡、运动等)创作出诉诸心灵的作品。具象绘画中同样有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不考虑作品的内容,完全从形式美的角度出发,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画面抽象因素的构思,如色彩布局、画面分割、点线面构成等。从这个角度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是作用于绘画创作的不同方面,形象思维是从内容方面进行思维,而抽象思维是从形式方面进行思维。

创作方式 第2篇

2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应具有的素质

正因为从节目的前期准备、中间的制作录制乃至后期的合成播出都需要电视编导的把关和负责,电视编导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在电视媒体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的今天,电视编导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素质。

2.1 开阔的媒体视野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广大观众所接受和了解到的信息咨询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而对于应走在信息时代前沿的电视媒体编导来说,则应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开阔的媒体视野、极为敏锐的新闻触觉,以便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鲜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以此来确定电视节目主题,设计节目制作方案,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美味”的信息盛宴。

2.2 复合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电视编导只有具有更为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当代电视媒体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掌握相应的电视节目制作知识之外,还应当具备一些其他社会领域或与电视节目内容密切相关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是电视编导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的必备素质。

2.3 传播艺术和媒介技术

媒介融合时代,广大受众对电视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电视编导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借鉴其他类型媒体的创作技巧和手段,丰富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满足广大受众的观赏要求,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因此,现代电视编导还应具有跨媒体的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传播艺术和媒介技术。

3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学和艺术碰撞、多种媒体不断交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众传播时期,是电视创作经历了种种改革与变化,开始显示全面价值的重要时期。电视编导在准确分析观众收视走向的`基础上,应努力提高自身创编技巧,加强电视艺术表现的力度。

3.1 确定电视节目的主题

广大观众是评判电视节目的上帝,观众群的心理需求是编导时刻关注的对象。目前,观众选择传媒节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认知需求、放松身心以及达到一种感情宣泄的目的。电视编导要牢牢把握观众收看电视的审美倾向和欣赏目标,坚守媒体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使命,从大众的角度确定节目选题,满足观众对节目的收视需求,使电视节目具有“开卷有益”的社会功效。

3.2 拓宽与受众交流的途径

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现代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实现“最为亲密的接触”,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电视编导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可以借鉴www.dylw.net 第一网络媒体的这种互动方式,拓宽与观众交流的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电话连线、E-mail、微博等途径,引导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使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为观众构筑起一座座精神和文化的家园。

3.3 创新电视节目表现手段

手段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和重要途径;内容是手段的表现目的和最终指向。当今社会,广大观众所面临的各类型媒体表现形式和技巧更加丰富,更加富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甚至有“眼花缭乱”之感。如何能够在观众“众里寻他”时成为其心中的那个“她”,则需要电视编导采用更加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会给广大观众以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之感,是不错的选择。

当前,媒体人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学高度发展的、“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时代的需要激发了传播媒体的创作热情,也对广大传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创作的负责人和把关人,编导队伍素质的提升是促进电视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当前的传媒发展形势,电视编导要积极应对,牢牢把握创作契机,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职业素养,为探索电视媒体发展新路做出新的努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谭天,王甫.电视策划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M].汪凯,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女性表达方式 第3篇

关键词 女性陶艺,情感表达

1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现象,就是女艺术家群体的出现,以及她们所表达和突出的女性视角作品的展现,引起了艺术界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而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女陶艺家的出现以及她们所创作的一些表现女性视角的作品的展现,引起了评论界广泛的注意。特别是广州美术馆首次推出了以女性陶艺家作品为展示对象的现代陶艺作品展,即“‘单纯空间’——中国当代女陶艺家作品展”,成为中国现代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次展览中,很多具有女性意识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表达着她们丰富的情感与阅历,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女性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振奋。在当代,女陶艺家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她们的一些作品都具有女性意识特点,日益显现出与男性陶艺家所不同的一面。

2女性情感方式的转变

“所谓女性方式,指的是女艺术家从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独特视角,以传统与现代生活中较明显的具有女性特性的物品与图像为基础去构筑艺术图式,表达感受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历史中,传统的生活习俗对女性艺术家的自我关注的视野影响是很大的。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影响下,因家庭分工合作的不同和生理差异,女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温柔、善良、细腻、母爱的象征集合体。女性的生活天地往往只局限于家庭、养育、手工劳作等领域,她们在对待日常事物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感受,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内心体验,并以此出发感受和理解身边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切,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长期以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身份意识形态的自然反应。

而近代受西方现代艺术、八五新潮的影响,压抑多年的艺术家从思维意识乃至创作激情又重新被调动起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空前活跃,原有的艺术创作模式被打破,各种材质的运用造就了中国前卫艺术家风格表现的不同。在这个现代艺术崛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当代女陶艺家开始有所萌动,在这开放的思潮环境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表现出女性独特的品位、敏感的气质、细腻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处理的女性视角,如此表现自身独特的经历,反映女性内心特有的气质和感受。“单纯空间”策展人左正尧认为,“就世界范围而言,在女艺术家中利用陶土媒材进行创作比选用其它媒材的多。这也许是因为女性陶艺家作为一个群体所独有的直觉、天性和陶土的可塑性、亲和力有着某种特定的同属关系。女性喜欢陶艺,也喜欢制作陶艺,她们在制作过程中能寻找到物我通灵的境界”。

3女性表达方式的类型

“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裂变和区分对艺术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女艺术家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有个共同点——从女性的角度来阐明世界,愈益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女性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是独特而新鲜的,她们的创作往往根据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与理解去表达,着力表现女性所处的生存环境对自己身心的影响程度,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感、所知,表达着她们那种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的创作观念。

具体地讲,女性在创作陶艺作品时就是对自身自我意识的女性表达方式的自觉利用,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区别于男性艺术家:

其一,注重生存环境对身心感受所造成的影响,表达她们那种对待现实和社会所特有的理解和感受,即对社会的关注。

自90年代以来,很多人认为女艺术家只知道表现自我,表现自身的经验,认为她们不关注历史、不关注社会、不关注时事,实际上女艺术家是通过关注自己来关注社会的,她们不像男性那样直接关注社会问题。她们从自己内心出发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结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把它转移到陶艺创作中去。她们往往借助于某一形式与形态,以女性视角去关注这个环境、这个社会,以她们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把她们内心最深处的感触表达出来,因而更具有现实性与深刻性,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如陶艺家张温帙的《哭泣的鸟》系列,她采用鸟的这一形象并把它抽象出来,在组合后形成仿似朝天空悲鸣的形态,表达着作者对生命对环境的那种渴望与感叹,色彩单纯却表情丰富。而张晓莉更关注身边的事物,利用身边经常见到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她的刷子系列,和以萨克斯为题材的作品都表现了女性内心的敏感,以及面对现实生活中人文情感冷漠时出现的伤感和对生活的无奈情感。在黄美莉的《批判》中,作者采用组合的方式结合不同的形态来讲述批判时的场景,似乎每个人都要说什么,什么神情态度都表达出来了,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深刻的关注程度。

其二,从女性身心感受出发,描述自身体验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即对女性身份性别的关注。女陶艺家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深刻生活经历,她们把生活中自身某一强烈的感触融入到陶艺创作中去,构成陶艺创作的主要因素,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震荡,一种对女性的崇敬之情。这种创作的情感在陈莉萍《偶然·必然》中尤有表现。作品通过印章这一形象,在其上面描绘了孩子由出生到医生帮他剪断脐带的这一过程,画面上着意刻画的生命来到世界上不是甜蜜开心而是痛苦的表情,让人感到心灵的震撼。作者虽然身为陶艺家,首先身份为女性,亲身体验到只有作为女性才能感受到的最深层的感动,这种创作激情完全是发自心灵最深处最原始的情结。而在李燕蓉的陶艺作品中,她创作了一系列民国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女性的优雅与惆怅,透露出当代女性对自身韶华的感怀,同样体现了她对自身的关注。

其三,从女性所特有的温情出发,利用自然界的元素去营造出一种细腻、恬静、敏感的旋律美,即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女人即自然”。女性都有温柔、细腻、恬静的一面,她们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与关爱程度和自身温柔恬静的内在修养融为一体,自觉不自觉间就能营造出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张亚林的作品《红叶》,采用淡雅的色调、简洁的表现手法,几片叶子、几朵小花,流水般的线条,营造出一种幽雅的意境。类似还有许群的以冰花为题材的作品,立体类的冰花用蜂窝状泥片一层层地造型,这种表现手法呈现出单纯的美感,花型自然地透露出女性陶艺家所特有的温情与浪漫。这些作品制作单纯,手法自然,意境清新淡雅,以女性所特有的纯洁表达出人类面对大自然时的那种宁静、纯净、柔弱似水般的心境与感受。

这三类以女性视角为艺术创作表达方式的选择,都是女陶艺家自我关注发展历程的见证,即女性陶艺家与男性陶艺家在创作时不同的一点就是:女陶艺家大多从个体感受出发,从女性的生命意识出发,去构成其作品图像,表达其思想观念。因此,这些作品更多的带有感性、直观性、本能性的内在特点。正如艺术家申玲所说:“作为女人所关注的,与男人关注的绝对是两个世界”。

4结语

当然,女性陶艺家所获得的这种自我身心感受,实际上离不开社会环境,离不开这个社会所提供的整体社会定位,女性视角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女陶艺家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自我关注的世界,并不沉湎于个人情感体验的世界中,而是把这个情感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去,以女性自己独特视角去感受与体验这个世界的变化带给自己的影响。女性视角的自觉利用是因为有更多的艺术触点极其吸引她们进行思考与创作,可以表现更多的生命意识,从而对艺术的表现有更深程度的思考。因此,女陶艺家在作品中表现女性意识,是当代女性自觉的觉醒,也是时代进程的必然,是女性对自身给予的关注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廖 雯.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

2 贺万里.永远的前卫——中国现代艺术的反思与批判[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3 左正尧.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超越泥性[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艺术创作方式的机械照搬 第4篇

细数起来,类似奇葩的视觉形象转换例子还是颇有“传统”的。这实质上是视觉传达方式转化过程出了问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男子职业联赛(美职篮)被引入中国市场,从电视播放到全方位的文化侵入,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着实让中国和世界感叹。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美职篮)于1995年成立后,基本模仿了美职篮可以模仿的各种元素。文化层面上,球队标识系统的建立是首当其冲的,我们从这里谈起

分析美职篮球队视觉系统的建立,题材是根据球队所在地的标志性文化,或者历史沿革选定的,再加以形式化、符号化形成球队标志。比如姚明扬名立万的休斯敦(航天城)火箭队,以及拥有过贾巴尔、魔术师约翰逊、奥尼尔、科比等球星的洛杉矶湖人队(球队从千湖之地:明尼阿波利斯迁到洛杉矶,意思是五大湖居住者),还有为了纪念美国独立宣言的费城76人队。这些球队的标识和球服、球场、吉祥物在同一色系、同样的形式语言下设计而成,是兼顾城市自然与人文历史的浓缩符号。既有形式美感,又有文化信息。反观中职篮,使用了华南虎、东北虎等地方特级保护动物名称。还有些球队使用的标志则与历史文化毫无关系。山东队初建之时,曾用过“火牛”的符号。考虑到上海临海,“大鲨鱼”的队名和队标似乎略有道理。当然,取名取得好也不一定非得和地方文化关联。北京“鸭”,倒是贴近了地方特产,但其队名歧义则有点令人发笑。观其球队标识,则基本模仿美职篮的设计。相比之下暴露出“形似而无神韵”的弱点。

更甚者,形式语言的简练与纯化也并不到位。北京首钢男篮的“霹雳鸭”吉祥物,也是平面语言转换为立体语言的例子,相比而言,美职篮新奥尔良鹈鹕队同样使用禽鸟作为球队标识,鹈鹕队从最初正面图案化的“鹈鹕”形象,改为侧面、更为形式感的鹈鹕队标。改款后的标志更具形式感,“鹈鹕”充满活力和表情。北京“鸭”在“鹈鹕”的比对之下,相形见绌。而中职篮的八一火箭队和美职篮的休斯敦火箭队,两队都用火箭作为队标,相比来说,形式语言的表现力也确实差异很大。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很多人会说,这套所谓视觉传达的“玩意儿”是西方来的,我们玩得不好。我们自己的国粹文化,比如水墨画,笔精墨妙,老外也学不来。我们干吗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学?骨子里的东西,不是花时间可以学到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张萱、周昉是唐代仕女画大家,他二人所创仕女形象百代流芳。周昉还创立“周家样”,有“水月观音”体,成为古代人物画四家样式之一。所谓“菩萨若宫娃”的形象特征就是在这个时期在这两位大师引导的艺术风潮之下形成的。唐墓出土的仕女俑,都是无名艺术家所为。这批工匠地位不高,青史无名。但他们从张、周的仕女样式创造出的俑,不仅造型工艺精熟,而且人物传神,栩栩如生。顾盼之间,活灵活现。既有当时人物的真实衣着、发饰,还凝练了时代风格特点.这恰恰是从平面的形式语言系统转化为立体三维的造型语言。两种语言的转化非常自然,人物形神兼备。在久远的唐朝,技艺已经登峰造极.如果我们默认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将两种形式的表现语言进行转换,水平还不如一千多年前的祖先,似乎有些说不过去吧,这难道不该为我们所反思的吗?

创作方式 第5篇

树脂画又名滴胶画,名字也许听来拗口,但只要看一眼作品的图片马上就能让人恍然大悟,“哦……那个著名的画出来的金鱼原来就叫树脂画呀!”彭中与树脂画的相遇,和很多人一样,也是因为那条来自日本艺术家深堀隆介画的鱼。和很多人又不同的是,彭中因为那条鱼,开启了自己的树脂画生涯。

“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喜欢,因为自己从小是学画画的,并且这个虽然是日本艺术家的创作,但主要的灵感是起源于中国传统的漆画。中国的漆画基于有七千年历史的中国漆艺,漆画主要以天然大漆为主要的材料来进行绘画,除了漆以外,还会加入贝壳、石片、木片等材料。而树脂画则是以滴胶等现代材料为主,同样以绘画的方式,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感。”彭中的兴趣一旦萌了芽,通常都会自带钻研行动。于是,他开始翻阅相关书籍,上网查询教学视频,好在,这个时代是不缺资讯的,很快,各种专业的、业余的资料就攒了一大堆,在一一研读观看之后,彭中便对树脂画的技艺掌握了个七七八八,接下来便是实践了。

买容器,买滴胶,买丙烯颜料,彭中的首个树脂画作品的出炉完全没有专家指导,也没有顾问坐堂,全靠书本和视频依葫芦画瓢自学完成。“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画得还不错,现在再回头去看那些多年前的初期作品,已经完全入不了眼了,光影处理得不够细腻,鱼的层次太简单,尾巴画得还不够有动感。”和当初不同,如今的彭彭不再需要什么教学视频,为了画得逼真,他会带着相机去花鸟市场俯拍各种鱼,通过网络和画册搜集鱼的照片,然后凭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起来的技艺不断画着属于他的更优秀的下一个作品。

眼界决定了你的技艺潜力

除了近年来热衷的树脂画,篆刻也是彭中特别心水的手工艺之一。如果你没有书法功底,根本就没有办法刻字,而如果没有美学功底,即使刻了字,在笔画和设计上也很难做到优秀,恰好彭中具备了这两大基本质素。在爷爷的熏陶下,他从小便对石头颇有几分研究,又学过书法,最早的篆刻经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当然那个时候还没开始刻石头。“我记得的最早的篆刻作品的原料应该是橡皮吧。”从小时候的橡皮开始,篆刻是这么多年来,彭中从来不曾间断过的手工艺创作。

篆刻老师是谁?彭中说:“基本上也是靠自己摸索。篆刻最重要的是字体连笔的设计和空间排布,我会自己购买和收集很多字帖,一开始模仿,后来慢慢地尝试自己设计,眼界很重要,想要拥有更高的技艺,一定要先学会欣赏,多看,看那些好的、高品质的东西。比如,在篆刻界,陈巨来是我非常喜欢和欣赏的大师,他的很多作品我都观赏和研究过,手工艺这件事,光靠闷起头来等自己突然领悟是很难的,你的提升空间和潜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你的眼界高低。”

是手工艺空间,也是“加油站”

虽然彭中对于手工艺的热情早已妇孺皆知,但一切都算业余,他有着自己的主业,四年前,两口之家还迎来了崭新的小生命,面对繁琐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否还挤得出那么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着实令人疑惑。彭中说:“兴趣就是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在他家的二楼,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是专门留给他进行手工艺创作的。他说:“每个周末的午间和工作日的晚上,等到儿子入睡之后,就是我的创作黄金时间了。篆刻一枚印章一般需要两个小时,如果是画树脂金鱼的话,则会比较费时,因为要先等凝胶凝固,然后开始作画,而绘画的层次至少需要8~9层,每一层画完后都需要再上一遍凝胶,等1天的时间干透才能继续画下去。”尽管自己的业余爱好既费时又费工,但彭中乐在其中,几乎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被投入在了创作上,且必然全神贯注,拒绝一切打扰。

朋友们喜欢他画的鱼,常常前来预订,彭中总有许多自定的规矩,比如盛器的颜色,向来只用浅色,因为深色会给滴胶带来杂色,破坏美感。再比如,同一款鱼,最多只画一年,来年必定要尝试新的作品,挑战新的技艺高度,看似奇奇怪怪的原则之下,深藏的是他对于手工艺和创作的至高追求。对彭中而言,手工艺俨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个只属于自己的二楼的小小空间,也是他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加油站”。

彭中

上海大众战略设计师

手工艺术爱好者,涉猎树脂画、篆刻、工笔画、水墨画、油画、水彩等。

最早因为3D树脂金鱼绘画而把树脂画带进大众视线的,应该就数日本艺术家深堀隆介了,他是不是你的目标?

其实树脂画在我们中国很早就存在了,只是大众没有关注的热度,而真正画出名堂的确实就是深堀隆介了,我也是因为看到他的作品,觉得喜欢,才会去自学树脂画的。从技术角度上讲,深堀隆介肯定是我的目标,我希望自己的技艺可以不断进步,超越他,甚至超越其他拥有更高技艺的树脂画手工艺人。

你的鱼和章都在朋友圈里火了,有没有人想要找你拜师学艺?你会收徒弟吗?

篆刻目前还没有什么人提出想学,不过想学画鱼的倒是挺多,但是树脂画的入门需要有画画的基础,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正经拿过画笔的人,很难掌握这门技艺。如果有画画基础的,想一起玩树脂画,当然很欢迎,在技术上也可以相互交流,也不能算收徒弟吧,应该是教学相长。

未来会不会把手工艺发展成为自己的主职?

不会。玩树脂画也好,篆刻也好,都只是我的兴趣。我觉得兴趣对一个人很重要,在生活里,不应该只有努力工作和照顾家庭这两件事,还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之所以会玩手工艺纯粹是因为喜欢,在完成作品、提升技艺的时候能给我带来快乐;而作为兴趣,它也慢慢发展成了我的一个副业,能够得到朋友的喜欢,收获朋友的认可,如此,已经足够。如果再发展成主业的话,极有可能丢失原本的纯粹,往商业化的道路上走,与其变味,不如仅仅作为兴趣,仅仅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

作为一个爱好手工艺、玩手工艺的人,平时在选择篆刻的石料和刀具上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宋代风俗画创作的方式 第6篇

宋代文化艺术繁荣景象, 不同于其他朝代的这种对绘画艺术重视与大力扶持。在我国绘画史上, 宋代的风俗画以民间生活、乡间野趣这种创作题材, 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宋代这种文化艺术大繁荣下也存在着追求细腻逼真的“院体画派”与提倡高雅清正“文人画派”的画派斗争。但是, 风俗画家以独特的创作方式, 表现民俗生活、乡间野趣, 却得到了崇尚隐居田野的“文人画派”和细腻逼真的绘画手法“院体画派”的欣赏与认可。

时代造就艺术, 不同的时代背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 由于当时的宋代社会整体太平稳固, 市民阶层在经济繁荣的社会中占据了一定位置。因此大众对生活存满了激情与希望, 注重生活品质的风气逐渐推动社会走向商业化。既然商业发达那么市民阶层在审美趋向上自然会体现在艺术领域。因此, 在宋代大的社会转型下, 出现了大批题材广泛的民俗画, 就不难理解了。

风俗画为人物画的一个分支, 宋代的风俗画较之前朝的人物画, 画面逐渐成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宋之前的人物画很少有绘制背景画绘画作品。例如唐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整幅画面, 主体人物突出威严肃穆的天王端坐注视前方, 在旁左右武士、侍女、和执笔使臣的衬托下, 尽显天神的威严, 虽画面整体处理协调但是背景不着一笔与宋代风俗画相比较, 还是略显单调。观察方式与创作方式和宋代风俗画相比还是有些区别。直到宋代在风俗画家们创作方式下逐渐完善, 才达到了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

二、从《清明上河图》观宋代的创作方式

宋代风俗画带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我们多时间感叹画面的构图奇特、技法精妙, 却忽略了画家们对作品的创作方式。例如画家张择端的创作方式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这幅《清明上河图》传世之作的背后, 我们不难看出画家艰辛并富有灵性的思维过东过程。《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见的手卷形势, 以散点透视的全景式构图。全卷有5米多长, 共绘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屋122座、树木174棵、船25艘、车15辆、轿子8顶。[1]欣赏《清明上河图》按画面内容可分成三段, 首段是东京郊外的田园春光。展开长卷进入眼帘的是河道边层层叠叠的树林, 树林前是一架简易的木桥。从画面看小桥应该是唯一入京的路, 小桥旁的土路上有俩个商贩, 一前一后的赶着五只小毛驴从沿着河道的土路走来。画家伏笔之处却在这些树木上, 钩钩点点的把树儿开春发芽表达的恰到好处, 不动声色的点题了清明时间。走过小桥在树林中掩映着几户农家, 农家依水而居, 艺术源于生活, 这是画家对生活写照。在古代饮水是一大问题, 大多古城都是建在水源丰沛之地, 即使这样每逢干旱还是有不少人渴死。再往前走, 就到了进城的第一个个交叉路口, 画家在这精心安排了一个高潮小音符。把三组扫墓的人安排在交叉路口, 一组几人抬轿的, 一组是家丁牵着俩人骑着马的, 还有一组是一头不知从何处奔来的惊畜与人挣道。在这复杂热闹的场面, 画家却以一条S形线把三组人巧妙的组合起来, 很自然地展开了全画的序幕。

一图三段相互联系却各表一枝, 结束了田园部分, 进入了中段汴河码头。艺术不同于历史记载, 艺术的魅力在于在有限的空间, 却可以把汴河表现出百里之遥的视觉感。从画面可以看到, 粮船云集、人烟稠密的热闹场景。汴河是流经东京的第一大河流, 说是宋都城的命脉也不为过。东西穿城而过的汴河, 东流到泗州入淮水, 是开封的生命线, 也是东南物资漕运东京的大动脉。仅粮食一项, 每年由汴河漕运到开封, 就达八百万石。[2]整幅画面给人一种热闹非凡身临其境之感, 而汴河画家却以大片留白的空间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汴河上的船只与卸货船夫还有纤夫的刻画的精准具体, 画面充分体现出生活味十足。单放大一块局部看, 船与人间的生活状态刻画的极为传神, 一块的局部放大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灵的。宋代风俗画之所以成为历代推崇的经典, 不仅是画家们对当时生活的写实刻画, 还有他们这种以小见大这种功夫。每朝都有红尘处, 只是能有几人静, 对画面这种深度的刻画, 没有一定的静心修养功夫, 是不可能做到的。虹桥是画中最为醒目的建筑物, 画家的匠心独运的手笔把画面高潮绘制在桥梁之上。

整个画面最后一段正式进入热闹的市区街道, 城内屋宇林立有欢楼、酒家、商铺、庙宇各行各业应有尽有。我国自汗至唐的一千多年间, 城市中的“市”是设在划定的地块内, 每日按时启动的。想要购物, 就得在规定时间内去专设的“市”才行。这种僵死的制度到宋才被彻底打破与抛弃, 于是有了沿街设店的商业街, 有了早市、夜市, 连僻远之地也市集兴旺。[3]《清明上河图》是画家以现实与艺术完美结合方式呈现出来的, 街市里彩楼高耸、气派壮观, 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人, 有街景的行人, 三教九流, 无所不被。被画家安排的得有条有理, 杂而不乱, 引人入胜。

宋代的人物风俗画家以平民百姓的风俗习尚为题材, 画面中百姓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在画家独特创作方式下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代风俗画为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成为绘画表现下层平民的先河。在民间的土地上深深的扎根并成长起来, 为中国人物画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万里.梁爽.琼楼览胜:名画中的建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11月.

[2]张临生.繁华之城.东京梦华录[M].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2年5月.

创作方式 第7篇

数字故事的起源及其教育应用

数字故事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作为数字故事的首创者, 用电脑将自己的老照片配合讲述制作成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 得到了好评。随后,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种形式的创作中。在旧金山还成立了第一个数字媒体中心, 即现在的数字故事中心 (CDS) 。数字故事迅速在世界各国流行起来, 并受到教育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有关数字故事应用在教育中的著作和网站相继问世, 一些杂志纷纷刊登了有关数字故事在教育实践中应用的文章, 这些都为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如今, 把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引入教育领域, 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最终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学习经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数字故事与他人分享, 而学生创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也就是构建自己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数字故事创作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通过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或自己的经历来最终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内容, 从而体现了“做中学”的学习理论。同时, 在创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音乐、艺术、逻辑、运动等多种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难以达到的。因此, 将数字故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体的不断发展, 数字故事的制作形式也逐渐多样化。iebook以其强大的媒体展示能力为我们的数字故事创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iebook的特点和功能

iebook是免费发布的国内顶级的电子杂志制作软件。它具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操作界面, 简约的设计风格。尤其它类似视窗系统的操作界面更切合用户的习惯, 让用户操作简单易学, 能够迅速掌握使用。

1. iebook的特点

iebook采用国际前沿的构件化设计理念, 整合电子杂志的制作工序, 将部分相似工序进行构件化设计, 使得软件使用者可重复使用, 从而更高效地对各种媒体进行整合。软件中建立构件化模板库, 自带多套精美Flash动画模板和Flash页面特效, 使用者通过更改图文、视频即可实现页面设计, 自由组合呈现良好的设计效果。最后, iebook可以生成四种传播版本, 独立exe文件或直接web在线版本, 并且生成的作品不需要任何插件或阅读器就可以直接观看, 从而大大增加了实用性。

2.iebook的功能简介

iebook操作界面简单明了, 在主工具栏中主要包括“开始”、“插入”、“生成”、“视图”以及“帮助”等功能。在每一个单独的功能选项下又分别包含多种详细的具体功能设置菜单。下面, 笔者将简单介绍各选项下所包括的具体菜单内容及其功能作用。

(1) 在“开始”功能下主要包括文件、页面、编辑等三大方面的内容设置。在文件选项中, 主要是包括对制作项目的创建以及打开和保存等命令。在页面选项下主要包括添加页面和删除页面两大设置, 添加页面选项包括添加单个页面或多个页面两种选择, 从而方便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或删除页面。在编辑选项下主要包括复制、粘贴、上下移动以及删除和重命名等设置, 这些设置方便使用者对页面进行整体的编辑。

(2) 在“插入”功能下主要包括模板、自定义、模板管理三大方面的内容设置。所谓的模板选项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页面的设计, 在该选项下使用者可以通过设计页面背景、图文、多媒体以及文字模板等来自由制作自己喜欢的页面, 并能通过装饰特效等功能为自己的页面添加一些动态特效。除了使用内置的模板外, 自定义选项可以满足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外部导入图片、文本、动画、音乐以及视频文件的要求。在模板管理选项中主要包括安装模板和模板管理两大内容, 安装模板可以将下载下来的模板在编辑模式下进行旋转移动等编辑操作后安装到模板库中;而在模板管理中心, 我们可以选择各种模板并可以对其进行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3) “生成”功能选项下主要包括了最后对作品生成设置以及发布形式的设置。在生成设置菜单下, 使用者可以对该作品的保存目录、图标文件、播放窗口尺寸以及安全密码等选项进行设置, 最后生成可以执行的exe文件。此外, iebook还可以将作品发布成swf在线格式, 从而满足许多人共同分享作品的需求。

(4) “视图”功能选项下主要包括查看、选项、颜色主题三大方面的内容设置。在查看菜单中主要包含了片头、同步动画和音乐同步等设置。在音乐同步中我们可以单独对某一个页面进行背景音乐设置, 也可以对整个作品进行全局的背景音乐设置。在颜色主题菜单中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整个iebook操作界面进行颜色设置。

(5) “帮助”功能主要是给使用者提供制作素材、官方联系网站、在线论坛以及案例欣赏等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使用者更深层次地了解iebook的各项功能。

用iebook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iebook制作过程清晰简单, 适合不同基础的制作者来设计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1. 新建项目组件

打开iebook软件后, 首先在“开始”选项下选择“新建项目组件”, 这里,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需求选择组件尺寸。在选择完组件尺寸后在界面的右方会出现新建的组件图标, 双击该图标可以打开组件所包括的封面、封底、片头动画、按钮等一系列选项, 分别选中各选项使用者可以自己更换内容。

2. 添加页面

(1) 添加模板页面:在“插入”菜单下选择组合模板选项, 这里包含了许多种不同风格的模板格式, 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当确定了所选模板后, 在界面的右侧会出现所选模板名称, 单击模板名称前的加号按钮, 会详细展示模板所包含的文字、图片和动画等内容, 选中需要替换的内容, 单击右键即出现替换选项, 最终可以达到更改模板内容的效果。除了对自带模板内容进行一对一的替换外, 我们还可以设置模板的背景, 给模板添加图文信息以及多媒体信息, 并能通过“特效”和“装饰”功能对模板内容进行动态效果的添加。

(2) 自定义页面:在添加了页面后, 使用者可以自己设计页面。在“插入”菜单下“自定义”选项中包含了所有的图片、文本、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我们不仅可以导入模板库中自带的素材资料, 而且可以将外部的图片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导入到创作的页面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满意的作品。

3.输出保存

(1) 作品生成:在制作完作品后单击“生成”菜单选项下的“生成设置”选项, 在这里我们可以修改作品的保存路径、最后生成时所形成的图标样式以及播放的屏幕尺寸等, 最后点击“生成EXE文件”后, 在指定路径下生成可执行的exe文件。

(2) 在线发布作品:点击“生成”菜单下的“发布在线SWF杂志”选项, 通过选择发布类型和网络服务器后, 即可将作品上传到网络上, 实现在线观看的效果。

由于iebook操作界面简单清晰, 功能比较完善, 通过以上步骤进行操作, 使用者可以很简单的制作一个完整精美的数字故事。

应用iebook制作数字故事时注意的问题

应用iebook制作数字故事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制作方式, 下面, 我们简单探讨应用iebook制作数字故事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主题的确定

首先要搭建好构思, 写好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形成文字稿本, 字数不宜太多, 只要能清晰表达故事思想主题即可。

2.素材的搜集

主要是通过搜集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文件资料为制作数字故事准备所需素材。

3. 形成故事模板

确定哪个页面对应哪幅图片或者哪段视频, 场景的旁白是什么, 图片、背景图案以及背景音乐又各是什么等。

4. 制作数字故事

创作方式 第8篇

一、美术创作中意蕴表达的方式

由于美术创作主体所受教育不尽相同, 所处环境不尽相同, 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及创作能力等也存在差异, 因此, 作品意蕴表达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美术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尽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一件美术作品中意蕴的具体表达, 主要取决于创作主体的思想倾向和创造意识。其间, 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作用。当表象经过创作主体的加工改造, 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蕴也随之融入到作品的线条与色彩之中。美术作品的意蕴, 值得欣赏者反复玩味, 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美术教师应当抓住意蕴表达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 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感受作品的审美表现, 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 透过意象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如, 学生在欣赏杜米埃的绘画作品《三等车厢》时, 不仅应当理解人物外形传神的具象, 而且更应该把握作者深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阶级批判意识。

二、培养学生意蕴表达能力的途径

创作方式 第9篇

油画数码化的创作方式消解油画传统技艺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油画技艺。油画数码化采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手段,模仿图片的样式和品性,描述流行符号的表征,遏制油画材料的物性和触觉感。我们可以看见绘制数码油画的一些流行方法,如平涂、晕染法:画面效果单纯直接,没有笔触,细腻光洁;点画法:网格、点(块)状均匀布局,还原构成数像的基本色颗粒要素;虚化法:刻意追求影像晃动或“失焦”后的模糊;喷绘法:直接依赖科技力量将电子图像转移为画布上的图像。当然,数码化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技术方式。要想达到油画数码化的效果首先要能操控数码相机、计算机和数码图像处理软件,同时要能使后一阶段的绘制达到数码图像的品相,这要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问题在于,如果所有的过程和努力都指向还原数码图片本身时,这种油画技艺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技艺是艺术方式也是文化现象。油画数码化创作方式,其深层动因还在于创作的主体一那些学生和年轻艺术家,他们基本上是在数码技术、流行文化和卡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各种图片的获取和贮存越来越容易,对图片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而对事物的感知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弱。由此决定了艺术依赖数码图片和技术的行为方式。当数码图像、卡通图像、网络游戏、广告与影视等因素在人们的生存空间中不断充斥和泛滥,数码本身同样决定了对那种偶然随意、非稳定非完整和平面光洁的图像的嗜好,决定了艺术的视觉表达方式。谁还去费劲讲究那些寓意深长的艺术图式?简单机械的涂绘成为最合目的需要的“手艺”。数码化的艺术创作方式是现代人自觉或被迫的选择,实质上这也是他们生存和精神状况的一种反映,而不仅仅是技术和语言的方式问题。

不过,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语言方式,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的手绘艺术价值和“油画性”特征。“油”和“画”是确立油画自身品质和价值的两个基本点,油画的媒介材料以及这种媒介材料所形成的质感、色感、量感和美感,还有笔触造型、油彩的光色变化等都在指认或展示“这是油画”。客观上,传统的油画语言向数码化的转型,意味着油画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技艺特征。这一方式虽然还没有彻底抛弃“油画”,还拽住了油画材料的最后尾巴,但是其“油”与“非油”没有实质区别,材料色感、光泽感和细腻平滑度更能接近图片效果的丙烯画正逐渐挤压油画的市场。这是一个信号,在一个图像化的时代,适者生存,油画将何去何从?

毋庸讳言,油画是一门手工技艺。手工技艺具有人性和人文力量。手工技艺的油画在创作过程中,其绘画主体有“物我同一”、“心手同一”的自主和自由,这是消解现代科技对人的异化“起补偿作用的反应”。保存偶然性,排除技术理性的预先规划,可以不拘一格地发挥和表现主体的情趣和意图,作品具有不可复制的“原作性”;开释物性,注重材料的表现力,同时具有因材施艺的随机性和创造性。手艺以灵感、诀窍、经验等个人化的方式表现,而且常常难以言说,手艺与主体浑然一体。因此,油画的手工技艺是人自我的延伸,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手工劳动。而数码化的技术内核是高科技,意味着理性的、普遍的、刚性的、非个人的、不受时空影响的知识和法制。当数码技术取代“手”成为人类创造器官的延伸形式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按“电脑”的法则来思考,必须把人的意志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最终转换成虚拟作品。而用油画媒介物化虚拟作品的过程,虽然采用手工,在这一系列的转换过程中,人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被限制和过滤了。人创造了工具,工具成为人的机能,但当工具的能量无限扩大之时,人的机能便会成为工具。这是一种被异化了的“非人”的生存状态。

诚然,手艺的获得并非易事,但“虽则劬劳,其究安居”。身体力行的劳动不可避免又意义深远。为了回归和张扬人的本性和精神,现代艺术曾经展开过可歌可泣的壮丽画卷。后印象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这些艺术无不是一面与传统绘画分道扬镳,一面又在继承传统绘画的手绘性。因为“手在我”的生命化形式,“手”就是“我的延伸”,就是“物我同一”。这里面有着深刻的生命内涵和人文意义,有着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在当代,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值得关注,他一方面绘制高仿真摄影的绘画,让“绘画更接近照片”;另一方面又不让布面油画成为照片的赝品,用灰颜色和手绘技巧比如虚实、擦揉等重新解读照片。他的抽象绘画是抵制“绘画死亡”论的表现。“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未必人人都能成为画家,画家与技艺同在。

创作方式 第10篇

人像摄影从摄影技术发明到现在一直是摄影领域里一个永恒的拍摄主题。在摄影术发明后的一百多年的历史里, 摄影器材日新月异地更新与换代;摄影家对摄影语言不懈的探索与开拓;时代的发展变迁对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这一切也影响着人像摄影创作在拍摄领域、拍摄方式、表达追求上的变化与转变。

2. 现实中的真实与虚幻

由于摄影发明初期技术并不完善, 相机体积较大、操作不便利、感光材料曝光时间较长, 所以早期的人像摄影中很少有表情生动的抓拍。朱丽亚·马格利特·卡梅伦 (Julia Magaret Cameron) 所拍摄的肖像是摄影发明初期难得的拍出人物性格的人像作品。卡梅伦为了追求人物性格真实的表达, 为了抓住被摄者生动表情的瞬间, 不惜在对焦还未清晰时按动快门。由于摄影天生的客观记录性, 我们相信朱丽亚·马格利特·卡梅伦所摄的人像真实存在过。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相片中的先辈们通过照片的留影, 当年真实真挚的眼神从朦胧虚焦的照片中穿透出来, 凝视着我们今天的观者, 遥远的过去仿佛穿越长长的时间隧道通过照片来到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人像照片所带来的时空穿越产生了一种异样的真实, 摄影这种天生雄辩的真实让观者产生一种超现实的虚幻感觉。

戴安·阿博斯人像摄影的拍摄主题是畸形人、变性人这些特殊人群的世界。阿博斯天生对常人眼中的“奇怪人”感兴趣, 她带着羡慕与尊重的想法去拍摄这些边缘人。这些边缘人面对阿博斯拍摄时的引导与鼓励则在镜头前显现出张扬、自尊、自傲的一面出来。阿博斯的人像摄影给观者带来一个特殊人群的世界, 这些平常我们视而不见或有意避之的特殊人群, 在戴安·阿博斯的人像作品中由于摄影的客观性而带给我们荒诞、奇怪的感觉。这是因为摄影雄辩的真实, 才使我们面对照片中的荒诞世界产生了超现实的虚幻感受。

3. 面部伪装的真实与虚幻

很多摄影师并不满足于对被摄对象进行客观纪录的这种摄影方式, 导演式摄影即被摄者在相机前化妆与表演的摄影方式, 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摄影师采用。

中国摄影师刘铮的《幸存者》系列, 就是用导演拍摄的方式, 创作出的一组肖像作品。他雇佣模特在影棚里表演美国911灾难中受伤人的表情。模特们的面孔被画上仿佛被硬物擦破的伤口, 并被撒满尘土, 眼神中流露出悲愤的情绪。模特们通过表演与模拟, 再现了历史时刻中受伤者的面孔与当时应有的表情。但是这些仿佛真实现场所拍的肖像照片混淆了观者心中的虚幻与真实。

瓦莱里·贝琳 (Valerie Belin) 把真人的面孔故意拍得失去神采, 她拍摄的真人肖像面无表情、目光呆滞, 仿佛拍得是橱窗中的假人模特。她另一方面又寻找那种做得真实生动的假人模特, 拍摄中寻找恰当的拍摄角度, 拍摄的假人头像极力给人一种真实人像的错觉。最后的作品将真人与假人的照片进行并置, 真实与虚假在瓦莱里·贝琳的作品中被她刻意地混淆了。

4. 电脑制作的真实与虚幻

电子暗房Photoshop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表现手段。摄影从此不再是光圈与快门组合的曝光瞬间。摄影的行为过程分成了两个阶段:相机前的拍摄与电脑前的后期制作。

“在Photoshop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在Photoshop的帮助下, 被摄的人像被拉大、缩小、扭曲都能很方便的实现。它就像一个能够拼合得天衣无缝的电子画板, 我们可以对相机拍好的素材进行剪切与拼贴, 重新创造出一张新的图像出来。

日本的年轻女摄影师Tomoko Sawada对自己进行化妆, 将自己打扮成不同发型的女高中毕业生的形象, 她将对自己装扮好的40种形象分别拍摄下来, 模仿高中毕业集体照的形式, 将40张自拍照片在电脑中进行拼合。她用自拍加后期的方式创造了人们常见但却是无中生有的虚假的毕业集体照。

李小镜是一位借助相机与电脑对人物肖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作品《夜生活》的制作利用电脑后期制作将相机拍摄的人的面部拉抻与扭曲, 使人物呈现出一种兽性的面相。各种不同的人物被分别拍摄与制作, 桌子、椅子、环境都是分别拍摄并与处理过的面孔进行合成。一群面目怪异的男女在电脑中随着艺术家的构想可以随意调整位置。正如李小镜所言:“以前的摄影技术是有局限的, 但计算机科技给了摄影一对翅膀, 让它无所不能。”

Photoshop的出现如同给摄影师增添了一双自由的翅膀, 可以让摄影师的想象力得到更大自由限度的表现。如果说以前摄影师还只是在陆地上奔跑, 那么Photoshop出现后, 摄影师可以双脚飞离地面了。相机真实纪录现实的能力, 加上Photoshop自由和以假乱真的后期制作, 真实与虚幻被photoshop时代的摄影混淆了。

5. 结论

5.1 人像摄影真实与虚幻的相互转换

时光一去不能复返, 摄影将当时的景物客观、细致、翔实地记录下来。若干年后的今天, 我们通过照片与曾经的被摄者目光相对, 曾经的容颜仿佛通过照片这种“魔镜”在我们面前重现。真实的形象经过时光的作用, 带给人们一种超现实、不真实的感受。人像摄影的真实与虚幻在时光下悄悄进行着改变。

5.2 人像摄影真实与虚幻的并存

摄影相对于其他表现人像的传统艺术媒介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相对于肖像绘画, 人们更愿意相信照片中人像的真实性。化妆、表演与电脑制作也赋予了人像摄影虚幻的能力。人像摄影既具有客观纪录又具有主观表达的双重能力与可行性。

5.3 人像摄影从真实走向虚幻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厂下一篇:语文教学之美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