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沟通范文

2024-05-17

医护沟通范文(精选8篇)

医护沟通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我院住院部患者共计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在病情、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住院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 符合条件。

1.2 方法

针对每组60例患者, 对照组与观察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 按照床位数对病患进行分配。护士在护理多例患者的同时要与几名主管医生沟通交流。

观察组采用医护单元模式, 将护士和医生形成完整的医护单元, 共同管理所属患者的医疗护理活动。根据医生的年资、经验、脾气和性格, 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护士进行搭档, 护士所管床位和护士搭档的医生床位一致。护士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只需要与搭档医生沟通交流即可。

对于结束护理任务的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 调查结束后回收有效问卷,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2 结果

本研究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有效回收118份, 问卷有效率为98.3%。对于2组病患护理质量的评价比较分析, 详见表1。

由表1得出, 我院实施医护单元新护理沟通模式后, 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优于传统的护理沟通模式。

3 讨论

3.1 医护沟通的必要性

医生和护士是从事救死扶伤、保护患者身心健康的特殊工作, 患者的健康安全是他们共同的工作目标。医生和护士的服务对象相同, 目标一致, 所以为了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医生和护士有必要交换意见、反馈患者相关信息并紧密配合与协助。目前, 在我国的各大医院, 医生与护士在同一个治疗区工作, 这为其相互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客观可行性[2]。然而, 在传统的治疗护理模式中, 突出了护患、医患的重要关系, 却忽视了医护之间对患者病情沟通交流的重要意义。传统护理模式中一名护士往往负责多例患者, 由于病患的负责医生不同, 护士就需要同多名不同领域医生就患者病情发展和治疗情况进行沟通交流, 这种一对多的方式很不利于医护之间的交流。针对这一情况, 我院将以前医护的“主导-从属型模式”转变成现在的“并列-互补型模式”, 将护士和医生形成完整、独立的医护单元, 共同管理所属患者的医疗护理活动。根据医生的年资、经验、脾气和性格, 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护士进行搭档, 护士所管床位和护士搭档的医生床位一致。

3.2 医护单元新模式的优越性

采用医护新模式加强沟通交流后, 医生和护士在信息上可以互相补充。现代医学模式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新的护理观念也应运而生, 即整理的护理环境要求医护的沟通与配合[3]。而整体的护理质量需要各个部门、各级人员、各科医生的支持和理解。作为一名医生, 应该增强现代医学观念并积极学习护理相关知识, 了解护理学发展状况, 配合护理行动, 并且要求医生主动与护士交换意见, 默契配合。

护士每天接触患者的次数和时间较医生多, 在日常护理过程中, 常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病情线索, 直接反馈给搭档医生。通过这种方式, 医生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和饮食等问题, 使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占主导地位, 护士通过搭档医生也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明确医生的诊疗意图, 从而使护士的专科护理知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4]。

医护两者的关系既紧密又相对独立, 这为相互弥补不足提供了可能。医护相互磨合、相互理解、取长补短、互相监督、互相补台, 给患者提供了不间断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从而提高满意度, 最大限度的杜绝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席淑华, 周立.15起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 :42

[2]邢秀华, 汪秀红.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4A) :679.

[3]李云芝, 滕树才, 李晓凤.试论整体护理中的医护沟通与配合[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2) :94~95.

医护、护患沟通技巧 第2篇

医护、护患沟通技巧

在急诊工作中,由于要求突出快 与急的特点,往往在抢救过程中,忽视了与病人或家属语言上的沟通,造成了医患和护患之间的误会,甚至造成纠纷,因此,沟通技巧的运用,在急救工作中非常重要。

一、沟通的概述

沟通可归纳为“四环节”模式:(1)倾听 这是重要但易被忽视的环节,医务人员在倾听时应表现出尊重,并鼓励对方提供更多信息。

(2)感 受 感受偏差是医患沟通出现障碍的重要原因,沟通者须全方位考虑问题,感受正确才能使沟通进行顺利。

(3)需要 这是传授方要表达的,即表 达自己想传递何种信息,需要不能清晰产生则沟 通无法顺利进行。

(4)请求 这是传递信息者表达并传递需要的过程,请求应当是清晰、简明和友善的。

二、医护沟通

(一)、医护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角色压力

护士和医生在医院工作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功能,在各自的专业范畴内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

2、缺乏交流与理解

医生与护士是构成卫生人员的主要力量。各自的专业存在特殊性,加上现代化专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造成医护间的不理解。/ 7

(二)、医护沟通与配合的必要性

1、共同的工作目标需要医护沟通与配合

医护的服务对象相同,工作目标一致,为了使患者获得最佳医疗效果,医护有必要相互交换意见、反馈有关信息并密切配合与协调。医生、护士在同一个病室(区)工作,朝夕相处,医护沟通与配合又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

(三)医护沟通与配合的方法

1、思想上要形成共识

医生和护士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把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2、时间上要注意轻重缓急

医护应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沟通与交流。否则,要么贻误临床处置时机,要么引起对方的反感。

3、场合上要注意内外有别

为了注意影响,取信于患者,医护在交换意见或讨论有关问题时应选择好地址。对涉及病人隐私或有异议的诊断、检查、用药、操作、护理、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时,也应注意谈话的场所。

4、内容上要正确取舍

医生、护士的工作侧重点不一样人际关系与接触面不同,各自都在有意无意中获取了一些来自病人、同事、病人家属甚至社会各方的、与/ 7

患者的病情、心情、诊治、护理等有关的信息。

5、方式上要讲究技巧

临床上医护沟通的机会较多,既可利用晨间交接班和查房的机会,又可随时直接交谈或集中问题后约定时间座谈。

6、人格上要相互尊重

医生和护士都是医疗的主体,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医生应多给护士以支持,在患者面前注意树立护士的威信,护士也要有自信,不能有抵触心理。

三、护患沟通

(一)、护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来自护士的障碍

(1)沟通意识不强。(2)沟通表述不清。(3)沟通知识缺乏。(4)沟通精力不够。

2、来自患者的障碍

(1)角色转换困难。(2)过分关注病情。

(3)缺乏沟通主体:有的急诊患者来 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而身边又没有亲 人或朋友陪护,从而缺乏沟通主体。/ 7

3、来自第三人的障碍

这里的第三人包括患者家属,患者的同事、朋友等。由于第三人对疾病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患者的极度关心,其焦虑程度有时比患者本人更为强烈。急诊就诊具有“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特殊性,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缺乏了解。

4、来自护患双方期待的障碍

急诊患者及其家属到了急诊室后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急诊医务人员的身上,但客观上可能由 于病情过于危重而无法挽救患者生命时,家属由于无法接受现实而容易迁怒于护士。

(二)、护患沟通技巧

1、尊重才能沟通

沟通的前提是尊重,言行不当和忽视细节会伤害患者自尊、造成其心理失衡,进而导致不满、引起医患纠纷。

“以病人为中心”,满足急诊患者的需要是现代急诊的服务模式。了解患者求医心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愿望,善于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沟通是急诊护理工作者的必修课,急诊护士要培养注意力收放自如,统筹安排时间,从而能根据轻重缓急处理好琐碎事务与突发事件,当需要患者等待时,应给予耐心解释。繁忙时,即使一项简短的操作也可用简短的交谈来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每一位患者感到被关怀和重视。

2、练就娴熟高超的急救技能

娴熟高超的急救技能是取得患者及其家属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同时,护 士还要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对患者提/ 7

出的问 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及指导,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解除患者的疑虑及不良 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护患沟通。

3、塑造积极开朗的护士形象

护士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无论贫富美丑、亲疏 老幼,都应有理有节,·关爱有加。同时,护士 在工作中的情绪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力,积极情绪使患者乐观开朗,消极情绪会影响患者,使其变得悲观焦虑。在急诊科这样一个危急重 患者多、患者恐惧、家属焦急不安的环境中,积极开朗的护士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4、明确沟通意向,掌握恰当方法

注意语言通俗,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机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在患者发怒时,让其适当发泄,用非语言形式感化患者;患者哭泣时,要用沉默、聆听、安慰的方式安慰患者等。适当使用幽默可缩小与患者的距离,减少隔阂并促进合作。

(三)、护患沟通误区

1、沟通单靠语言

沟通并非简单对话,对话只是形式之一。与患者沟通时,应避免单纯、生硬的语 言,须结合肢体语言、表情语言以增强沟 通效果。

2、告知等于沟通

在医疗活动中,医患谈话很常见,但只是告知而并非沟通。尽快,耐心,详细,通俗告知如下问题:(1)我是什麽病 / 7

(2)要花多少钱(3)要住多长时间(4)有何危险或风险(5)可否治好

3、完全满足患者要求等于沟通

无原则地满足患者要求将使医护人员处于被动。应全面为患者考虑,从疾病本身出发,对患者的要求,应考虑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如非需 要应对患者予以详细解释。

四、总结

在医院环境中,沟通是一项重要工具,我们应认识到以下几点:(1)有“礼”比有“理”重要。(2)沟通对象比沟通场合重要。(3)沟通场合比沟通方式重要。(4)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重要。(5)数据比态度重要。(6)积极沟通比消极沟通重要。

医护沟通 第3篇

關键词:医院纠纷 医患沟通 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33-02

医院纠纷的最主要发生原因是医护人员没有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目前,有些医师认为只要把患者的病看好了,是否沟通无所谓。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医患之间完整的沟通过程,包含了观念、疾病信息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内容仅限于了解病情,而这种了解较多地依靠各种检查诊断仪器,连最基本的看家问诊,也很少用,这样不仅失掉了患者,而且最终失去的将是医师自己。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重视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1 门诊工作的特点

1.1 诊疗工作的繁重性和时限性。在门诊,特别是在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接诊患者比较多,医务人员的诊疗工作十分繁重。有的普通门诊,医师一上午要接诊几十位患者,而专家门诊医师有的也要接诊二十多位患者,甚至有的医师接诊一名患者的时间不到五分钟,时间非常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诊治,特别是疑难患者,从询问病史到体格检查,阅读既往诊治的资料,分析病情,作出处置意见,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完成诊治过程中的一系列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2 接诊过程的不连贯性和风险性。由于参加门诊工作的各专科医师,多采取定期轮换的方式,不能长期固定在门诊工作,各位专家也是按规定时间参加门诊。而且还有临时公派执行任务、休假等因素,导致门诊医师人员流动相对频繁。因此对来诊的患者,特别是多次复诊的患者,往往会有不同医师的接诊,客观上造成了接诊医师不能全面了解患者诊治的全过程,风险性增强,也造成个别患者沟通上的障碍,因而产生医患矛盾。

1.3 就诊环节的关联性和复杂性。从就诊过程来看,门诊诊疗全过程涉及到导医、分诊、挂号、候诊、交费、检查、治疗、取药等许多环节。患者到医院来就诊,通常必须经过上述环节,因而每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合理,环节之间必须紧密相连,保证流程顺畅,否则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

2 门诊病人的心理行为特征

由于门诊诊疗全过程过于复杂,以及患者对门诊环境的生疏,加之疾病的痛苦,常使患者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

2.1 焦急心理。患者在候诊时焦虑烦燥的心理最为明显。患者常表现坐立不安、来回度步、不断询问就诊的号码。围观医师的诊疗,遇到和自己疾病相类似的患者又急于知道其诊断结果,往往喜欢偷听、偷看诊疗过程以探听医师的医术是否高明。

2.2 恐惧心理。门诊患者多是因为感到不适,自觉就诊的。从健康人进入患者的角色,角色的改变和疾病的不确定性,造成患者行为退化,患者容易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

2.3 被尊重和被重视心理。病人几乎都具有被尊重和被重视的心理需要。病人认为自己患病了,能力下降,情感脆弱,社会适应力下降,应该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怀。因此对不紧不慢、随随便便的医护人员非常不满。

2.4 择优心理。寻求名医诊治的心态是大多到门诊就医的患者的共有特点,希望尽快明确诊断,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因此他们对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很关注。医务人员稍不符合他们想象的言谈举止,就会引发患者心理的强烈变化,这样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会引起医疗纠纷。

3 门诊医患沟通的途径与方法

3.1 候诊时的医患沟通。患者来到医院在门诊大厅候诊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停地看表,或者站起来活动腿脚,或到门口探听就诊进展,询问护士自己还要等待多久。此时,作为门诊的医护人员要善于掌握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

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一些措施:一是改善候诊环境;二是护士应及时通报各诊室的情况,缓解患者焦虑的心情;三是医院在候诊区设置电子显示屏,除滚动播放就诊引导外,还随机播放各类宣教的知识;四是采取其他的一些方法。在医院的候诊区搞一些健康、轻松、愉快的有奖竞猜小活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就诊时焦虑、紧张的心情。

3.2 门诊诊疗中的医患沟通。

3.2.1 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手势、抚摸,眼神交流等与患者沟通。非语言信息是一种不清楚的信息,但它往往比语言性信息更真实,因为它更趋向于自发和难以掩饰。

3.2.2 语言沟通[2]。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载体。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重视语言在医患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在细心聆听患者陈述的基础上,评价患者提供各种资料的相关关系和重要性,询问出完整的疾病资料,抓住重点,深入询问,尽量引证、核实,观察患者的面容表情、言谈举止,领会患者关注的问题,对疾病的看法,对诊断和治疗的期望。在问诊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如对少言寡语者要耐心有序、循序渐进地询问,对滔滔不绝者要规范言语,巧妙转问,化整为零的询问。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熟练运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劝说性语言,积极地暗示性语言。

3.2.3 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与患者沟通。

首先,告知患者病情的风险程度,有些疾病,发展变化急剧,病人家属不能接受。因此要让家属、患者了解所患疾病风险,使之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配合进一步的治疗。

其次,征求患者对治疗方案的认同。有些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要依据患者本身的病情、病理类型来确定,由于目前同类药品的可选择性、费用的差别,医生要综合考虑并反复向病人及其家属做解释和交代。医生要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提出可行的若干治疗方案,并对这些方案产生的效果给予科学的预测,要尊重病人和家属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权,提出合理建议,以确定最终的治疗方案。

最后,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医生以扎实的医疗专业知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解其治疗方案的科学依据,使病人可以安心接受治疗,同时医生要充分认识病人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给予同情和安慰。鼓励病人能够积极面对现实,保持最佳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 尹秀云.医患关系认知中的两个误区及伦理分析

医护沟通 第4篇

1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SBAR的标准沟通方式, 建立标准的沟通模型流程, 医护之间沟通流程设置为:S (现状) ——病人的问题, 沟通重点是病人目前的状况, 如目前病情、症状和体征、最近的监测数据等;B (背景) ——对问题的分析, 沟通重点是病人的以往情况, 如病史、诊断结果、入院时间等;A (评估) ——病人的异常反应、异常报告值、病人的心理状态、对问题的评估及观察要点;R (建议) ——已采取的措施、对问题的处理建议, 沟通重点是建议后续的处理措施和护理方向[2]。SBAR沟通模式帮助护士确定病人的主要问题, 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进行分析归纳, 然后快速、完整地传递给医生, 使医生快速了解病人的完整信息并及时处置, 保证病人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了护士对病人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的评估分析能力, 能够及时认识到病人的问题, 并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分析。例如:病人血压异常时, 护士向医生汇报内容包括病人目前的异常值、分析和汇报病人的基础血压、当时病人的状态、血压的波动变化、使用药物等情况。

2 医护人员在医护沟通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依从性

医护人员在医护沟通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态度对其是否会选择SBAR沟通模式有重大的影响。该模式用于医护沟通时, 需要医生的认同及配合才能达到满意效果;SBAR沟通模式的运用者主要是护士, 不同医护人员沟通能力也不同, 且专业水平也不同, 往往不能掌控病情沟通汇报的重点。有研究显示, 护士运用SBAR沟通模式依从性不高[8]。因此, 应重点加强对SBAR沟通模式的教育, 强化使用频率;在运用SBAR沟通模式的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 以便高效率地实施。刘彤崴等[9]实施SBAR沟通模式培训培养了新护士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病情汇报、重症病人交接和健康教育方面提高了沟通能力。曹玲等[10]发现护士SBAR沟通方式晨交班依从性低的原因包括专业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晨交班表、检查力度不强等, 通过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提高了护士在晨交接班中使用SBAR沟通模式的依从性。

以上研究提示, 医护人员在医护沟通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依从性有待提高, 当然更需要医院或医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加强在临床和教育中进行培训与教学。

3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规范、标准的沟通模式, 与其他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特点及明显优势。自开展优质护理以来,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护士不仅要与病人有良好的沟通, 也要与其他医务人员有良好沟通, 及时完整地传递病人的信息, 实施正确诊疗, 进而确保病人安全。章美华等[11]报道医生护士形成完整的医护单元共同管理所属病人的标准化沟通方式已明显提升护理工作质量。

3.1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的影响因素SBAR沟通模式是面对面的沟通, 和电子医疗记录相比, 面对面的沟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病人的数量、病人病情的复杂程度、交接时间和场景、气味、声音等。还有各种社会因素、语言和技术因素、医护人员的情绪等也会导致沟通不畅, 出现沟通中断、沟通不清、沟通不准确、二次传达等, 信息未记录、多个对话同时进行等都会影响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3.2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的运用技巧人际沟通中的障碍会阻止或歪曲信息的传递, 障碍可能来源于环境, 也可能来源于信息发送者或接受者[12]。SBAR沟通模式中信息传达者和接受信息者是两个重要的角色,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医护双方不断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也在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 需要掌握接受信息的技巧。有报道, 护士在护患沟通中应根据交往的对象、环境和内容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角色, 建立相互参与型的友好伙伴关系, 减少护患冲突和纠纷[13]。

可以建议:传达信息时尽量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传达信息的过程不被中断;信息接受者要重复一遍信息内容, 确保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和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检查信息接受者是否真正理解了所传达的内容。

3.3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间的应用形式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间的应用形式多样化, 可用于执行医嘱、汇报病情、护际交接班、危重病人转诊、接诊、教育培训等形式中。周燕妮[14]认为在急诊科医疗救护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能有效减少了医疗投诉, 实现医患、护患关系和谐与融洽。闫玮娟等[15]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颅脑损伤病人康复小组中, 加强医生、护士、治疗师间的沟通, 减少了医疗不良事件, 同时提高了护士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护理水平, 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促进了颅脑损伤病人的康复。贺莲英[16]认为, SBAR沟通模式是护士对病人采取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 虽然不是病人恢复中必不可少的, 但是可以帮助病人加快恢复的因素, 也是目前外科护理工作中十分需要的临床技术。邓艳等[17]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 规范了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流程, 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以及病情观察和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了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何艳丽[18]认为, SBAR沟通模式是医护人员之间快速准确传递病情的一种方式, 运用SBAR沟通模式能够提高医护间的有效性, 同时也可提高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 有助于医护和谐团队的建立。刘霞等[19]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心脏重症监护室 (CCU) 病人的病情汇报, 结果CCU19名护士专科理论考核成绩由86.4分上升至91.5分, 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率从87.3%提升至95.2%, 89.5%的护士认为SBAR沟通模式培训提高了自己评判性思维的能力;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病情汇报, 内容精简且具有针对性, 提高了医护沟通效率, 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提高了医生的满意率, 促进了病人安全及团队协作。

3.4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对病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 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医务人员更有效地发现病人的问题, 并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 保证病人治疗与护理的安全, 促进病人康复。卢娜等[20]开展高效医护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发现积极运用高效医护沟通模式开展护理工作, 能够确保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有效提升病人就医满意度。柴翠萍等[21]结合科室特点的个体化SBAR沟通模式, 能提高疼痛管理质量, 赢得满意度, 促进医护和谐团队的建立, 推动病人安全文化的发展。吴林燕等[22]运用SBAR沟通模式可以为危重病人节约抢救时间, 确保了病人安全。

综上所述, 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信息传递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目前, 国内国外还没有对SBAR沟通模式的“有效性”的评价指标, 但SBAR沟通模式在医护沟通中应用的确促进了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完善了医疗环节交接制度, 确保了病人医疗的安全。为了对SBAR沟通模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范围和跨专业合作有更深的了解, 医院和医学院应提高医护人员及医学生对SBAR沟通模式应用的依从性, 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沟通技巧, 实践应用中还要结合临床心理学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 以促进建立和谐的医护、护际、医患关系, 确保病人安全。

摘要:介绍沟通流程标准化模式 (SBAR沟通模式) 在临床医护沟通中的应用形式和有效性, 提出我国目前医护人员应用SBAR沟通模式需要提高依从性和沟通技巧, 探索我国今后在临床和医学教育中提高医护人员对SBAR沟通模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范围和跨专业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指导。

手术室医护有效沟通及配合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有经验的手术室医生与护士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2014年1-12月手术室医护作为对照组, 医生与护士各10名;以2015年1-12月医院开始加强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学习后医护为观察组, 医生与护士各10名。对照组医生与护士中, 男9名, 女11名, 年龄23~45岁, 平均 (35.2±3.6) 岁。观察组医生与护士中, 男10名, 女10名。年龄21~43岁, 平均 (36.1±2.9)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加强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前的医护人员工作状况及手术效率, 并与加强沟通、配合学习后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工作状况及手术效率作比较, 探究手术室有效沟通与配合的实际效果。

成立专业评分小组, 制定考评计划, 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及配合程度进行观察, 并采取问卷形式了解医生与护士对对方的看法与建议, 综合对医护人员工作状况进行评分,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说明工作状况越好[3]。

对照组通过随机方式抽选以往200次手术作为回顾分析资料, 观察组选择加强手术室沟通与配合学习后的200次手术作为研究资料, 探究加强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学习前后手术时间缩短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工作状况得分比较

观察组医生得分与护士得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医生比较, P<0.05;#与对照组护士比较, P<0.05

2.2 缩短手术时间比较

对照组缩短手术时间 (3.2±1.5) min, 观察组缩短手术时间 (6.2±3.4)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手术室医护有效沟通与配合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 鼓励医生与护士之间多交流、多沟通, 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为唯一目的[4]。所谓有效沟通, 就是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护理人员予以护理操作, 双方针对具体的手术操作及手术流程等内容进行交流, 互相交换各自的观点与想法, 通过思考、研究、讨论之后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术操作方法, 从根本上提高手术临床效果, 降低手术风险, 提升手术效率, 缩短手术时间。

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的及时性、有效性对手术室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需要从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通过分析问题所在, 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与配合学习, 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协作能力, 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5]。

针对手术室常见的沟通与配合问题, 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1) 术前器械准备。在手术操作之前,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患病情况及手术需要准备相应的手术操作器械。首先, 手术室护理人员要明确不同手术器械的名称、用途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等, 同时在手术操作之前, 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手术器械及物品等进行消毒, 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性。其次, 手术室护理人员还需要与配合手术的主治医生进行沟通, 明确主治医生的手术操作流程及个人喜好和常用的手术器械等, 在手术过程中与主治医生高效配合, 能够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促进医护情感交流。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 使医护之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急躁情绪, 容易造成矛盾。在工作之余, 医院可以定期组织手术医生与护士人员共同学习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医护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定期选取不同手术医生对护士人员讲解手术过程中的相关操作内容, 其中包括沟通内容、操作衔接内容以及手术配合内容等[6]。其次, 医院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为手术室医生和护理人员创造优质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的机会, 使医护双方共同进步。最后, 在医院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大型节日可以适当组织联欢活动, 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建立深厚感情与信任度。 (3) 加强业务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是保证手术室医护之间有效沟通与配合的关键。通常造成医护之间沟通不畅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操作能力与医生不相匹配, 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要求护理人员难以达到, 双方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能够完美配合。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操作技术的培训,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医院为护士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 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 丰富自身的理论框架知识, 同时提高个人的专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自我学习,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或者是观看网上教程等方式提高个人业务操作技能。 (4) 有效利用手术室人力、物力资源。无论是外科主治医生还是手术室护理人员都要合理排班、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医院可以采用“弹性排班”制度, 使医院的工作人员能够劳逸结合, 提高正常工作效率[7]。同时, 医院针对接台手术衔接不及时的问题可以设置专门的患者护送人员, 主要服务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扮演护理人员和麻醉师的角色, 将手术患者送至病房[8]。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量, 能够提高接台手术衔接效率, 促进手术室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医生得分与护士得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加强沟通与配合学习后工作状况更好;对照组医护合作, 缩短手术时间 (3.2±1.5) min, 观察组经过加强医护合作学习, 缩短手术时间 (6.2±3.4) min,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通过加强手术室医护间的有效沟通与配合, 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效率, 保证临床手术质量。同时可促进医护关系和谐, 给手术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可见手术室医护之间有效沟通与配合对临床手术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医护有效沟通与配合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有经验的手术室医生与护士各1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 以过去手术室医护沟通、配合的实际效果作为对照组;以医院加强手术室医护沟通与配合学习后的实际效果分析作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室医生与护士的工作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缩短手术时间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加强手术室医护间的有效沟通与配合, 能够促进医护关系和谐, 有效提升手术效率, 保证临床手术质量, 给手术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对临床手术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术室,医护,沟通配合

参考文献

[1]朱妍, 安虹.低年资手术室护士医护沟通情景模拟训练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2) :38-40.

[2]袁兆章, 袁小静, 蒋洁珊.手术室护理中护患沟通性语言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1) :88-89.

[3]胡卓卓, 廖小萍, 谢娟, 等.医护沟通对减少手术室患者术前紧张度及控制感染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 (11) :1549-1552.

[4]章帼瑛.人性化管理理念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7) :72-73.

[5]韦香宁, 周爱玉.手术室医护有效沟通与配合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33 (1) :122-123.

[6]张婧, 姜丽.影响手术室医护关系的原因与对策[J].吉林医学, 2014, 35 (17) :3864-3865.

[7]支洪敏, 孙晓敏, 杜新建.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与身心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5) :82-83.

浅议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协调 第6篇

1 提高检验人员的自身能力

1.1检验人员应加强学习, 内容不仅包括检验医学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基本操作, 而且还应熟悉检验方法学的评价, 学会如何评估和选择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验方法。当前, 由于检验医学新技术、新项目、新方法的层出不穷, 检验人员应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不断开展对临床诊断有帮助的新项目,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也能在与临床医师或患者的对话中做到有据可依, 有理可讲,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 给临床医师和患者一个合理恰当的解释。

1.2检验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 还要掌握一定的临床诊疗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 尽量多走出实验室, 参加临床查房会诊, 协助临床医师选择合理、实用、经济的检验项目, 共同探讨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 采取检验结果与临床治疗方案同步分析的方法, 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结果。

1.3检验结果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检验人员的工作就是根据实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 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 很有可能导致诊疗发生错误和延误。尤其在当前, 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医疗环境下, 检验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更应该持谨慎认真的态度。当临床质疑检验结果时, 检验人员除自我排查外, 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甚至患者多方联系沟通, 查找原因, 不能一味迎合临床, 擅自改动检验结果, 不尊重事实是检验工作的大忌。

2 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2.1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应经常互相学习和交流, 开展新项目、引进新设备前, 要充分听取临床科室的意见, 论证所购仪器和所开展的新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只有临床上认可的仪器, 才能发挥它的效能, 检验结果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临床价值。

2.2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检验结果时, 必须与临床医师沟通, 了解患者病情、检验前的准备情况, 以及标本采集与送检过程, 及时给予临床合理的解释或提示临床医师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如发现有特殊异常标本或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于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 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时, 更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 以利于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监护措施。

2.3临床医师不仅要掌握系统、丰富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了解检验科的工作程序、实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质量控制等一些基本理论, 建议有条件的临床医师尽量在检验科实践一段时间, 以进一步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 全面、客观、辩证地解读检验报告单。切忌一味注重报告数据, 妄下结论, 发现问题及时与检验人员沟通, 提出进一步检验的要求,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合理判断检验结果。

3 注重检验人员与护理人员的交流

3.1目前, 大多数医院的检验标本由护理人员采集, 合理正确地采集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因此检验人员应主动与临床护理人员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并遵守检验标本采集的标准、标本拒收原则、标本运送和保存条件等指导书。

3.2不定期地举办检验知识讲座, 对护理人员进行有关检验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检验标本的采集容器与种类、抗凝剂的种类与浓度、标本采集的时间、运送与保存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另外, 对检验标本要做好认真查对, 避免张冠李戴, 尽量减少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4 及时与患者联系沟通

由于患者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可使检验结果产生或大或小的误差, 因此检验人员须及时与患者联系, 嘱咐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做好适当的准备。

一般检验要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 生活饮食处于日常状态, 因运动、情绪对检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2], 一般生化检验要求患者空腹12 h左右, 但过度空腹, 会使某些检验结果异常,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空腹时间过长, 容易引发低血糖。另外, 须注意药物、食物、饮酒、体位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最好在预约挂号本上或检验科的宣传栏上提供检验须知等相关材料, 以便患者做好适当准备。

总之, 检验人员的工作离不开临床医师的理解、护士的帮助和患者的参与, 只有不断加强与临床医、护、患的沟通与交流, 才能保证检验质量,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丛玉隆.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6, 29 (1) :2-5.

医护沟通 第7篇

1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重症医学科的设立目的是为危、重症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这些患者病情急、危、重, 且变化快, 大多昏迷或气管插管不能说话, 因此医患沟通的重点对象就是患者家属。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时谢绝患者家属陪护, 而患者家属心情急切, 对医护人员期望较高, 此时易引起医疗纠纷。据统计, 医疗纠纷中50%以上是医患沟通不当引起的。如何适时进行医患沟通, 让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避免医患矛盾和纠纷, 是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保障。

2 医患沟通技巧

任何成功的沟通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与换位思考。知己就是利用自己全面、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对患者病情及预后作出准确的分析及评估, 这样才能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知彼就是要了解患者家属此时的身心状态, 换位思考, 以取得最佳沟通效果。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与危、重症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2.1 热情接待, 相互信任, 以德服人

危、重症患者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反应多。患者家属因患者生命处于危急状态, 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不安和恐惧等心理, 对外界事物的承受能力降低。此时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家属, 介绍医院以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可直接影响患者家属的情绪, 因此语言要亲切, 仪表要端庄, 态度要认真、诚恳, 操作时动作要敏捷, 为患者家属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2.2 反馈信息, 解疑答问, 获得支持

危、重症患者由于病情原因, 不允许陪护并限制探视, 患者家属容易担心患者不能得到积极救治, 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向患者家属解释探视制度, 及时告知患者的最新病情状况及采取的最佳措施, 同时要耐心答复患者家属的询问, 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 积极配合各种治疗。

2.3 准确评估, 治病救人, 分忧解愁

一般家属最关心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情况, 此时医护人员需正确评估, 帮助患者家属分忧解愁, 既要对患者积极治疗, 也要避免过度医疗。

2.4 精打细算, 合理治疗, 减轻负担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精密医疗仪器和高新技术集中的区域, 患者在得到良好治疗的同时, 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心理负担较重。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合理治疗, 把有限的医疗资金用在最佳治疗方案中。同时将贵重药品使用情况告知患者家属, 取得其信任并让其监督。

3 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2]

(1) 医护人员每日查房2次, 早上8点为大查房, 讨论病历并床旁查看患者;下午5点30分在床旁查房后交接班。这样可随时将病情告知患者家属。

(2) 我科将探视时间规定为每日下午4点, 时间为半小时。在探视时, 医护人员站在床旁, 充分利用探视时间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每日早晚与患者家属面对面交谈病情。此时应将患者病情真实地告诉家属, 讲明患者面临的潜在危险。让家属体会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态度是积极的, 并且对治疗充满信心。

(3) 我科与患者家属时刻保持联系, 如遇患者病情突然变化等特殊情况时随时通知家属。

(4) 医护人员挂牌上班, 门口贴有科室、人员介绍以及探视制度, 以便患者家属通过与医务人员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了解科室, 以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敏宜, 罗小平, 赖丽宇.ICU患者家属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87~2788.

医护沟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手足外伤合并神经、肌腱、血管损伤患者, 其中男83例, 女43例, 年龄12~75岁, 平均 (46.9±9.8)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3例。观察组男42例, 女21例, 年龄16~72岁, 平均 (45.6±9.2) 岁;对照组男41例, 女22例, 年龄14~75岁, 平均年龄 (47.1±10.1)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使用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沟通。观察组患者采取SBAR沟通模式, 具体内容: (1) 组建疼痛管理的SABR沟通模式, 为了提升医护人员形成关于SBAR的思维模式, 设定打钩形式的相关记录表格。依据具体要求设计内容, 内容包括S、B、A、R 4个模块。S是患者的床号、姓名、疼痛评分、患者阳性体征以及不适情况主诉;B是患者的主诉依据和相关的分析, 现在的治疗、用药途径和剂量等;A是汇报者对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关评估以及判断, 患者产生的异常反应, 心理状态以及观察重点;R是医护人员采取的具体措施。 (2) 医护人员熟悉掌握SBAR相关沟通模式, 成立相关的训练小组,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实施培训的内容包括讲课、案例分析及情景模拟等。使医护人员深刻了解采取SBAR沟通模式的重要意义, 熟悉相关理论知识, 组长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3) 疼痛管理中的SBAR相关沟通模式的应用, 对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体, 医师以及麻醉师等相互结合的疼痛管理模式, 将疼痛评估作为常规护理, 实施患者疼痛认识的相关教育, 对疼痛进行持续性评估并且记录, 对患者使用非药物性质的疼痛治疗方式, 并且监督完成镇痛措施, 对效果进行评价, 对患者自控式镇痛泵进行协助管理。对所有患者实施疼痛评估后, 填写完成SBAR疼痛评估沟通相关表格, 并且按照记录的顺序向医生报告重要信息并且提出有关意见。

1.3 疗效评价标准

(1) 对所有患者根据自拟评分标准,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满意度, 90分以上为满意、70~89分为较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 (2)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 毫无疼痛感为0级;出现疼痛感但可以忍受为Ⅰ级;患者出现疼痛, 并且无法忍受, 需要使用镇痛药物为Ⅱ级;患者疼痛无法忍受, 与此同时出现被动体位或者是自主神经紊乱等, 一定要使用镇痛药物为Ⅲ级。 (3) 由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医护沟通模式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占比和满意度分别为85.71%和96.8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8%和87.3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 (P<0.05) , 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314、17.197, P=0.000、0.000) , 见表3。

3 讨论

手术后的疼痛作为临床上的一类十分复杂的生理以及心理反应, 常会出现在组织的损伤以及修复过程中, 这种反应不但使患者睡眠质量不好, 还会造成患者的焦虑以及烦躁等不安情绪, 对于患者的正常恢复产生较大影响[4,5,6]。所以, 对于手足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中要给予积极治疗并加以有效干预[7,8]。文献[9,10,11]研究表明, 手术后的疼痛反应不但容易使患者对止痛类药品产生依赖, 还会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加长, 情绪更加恶化, 加大经济压力[12,13,14,15]。如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临床医师逐渐把对疼痛进行有效护理作为工作的重点, 好的护理方式不但要求医护人员对各方面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 而且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主动寻找多种解决方式, 以缓解患者疼痛,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发现,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SBAR沟通后,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且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患者心理焦虑以及抑郁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这一结果表明, 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SBAR沟通方式能够提升护理的工作质量, SBAR沟通作为一种较为标准化以及结构化的沟通模式,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医护人员提供及时以及正确的信息, 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主要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达, 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发生, 进而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应用SBAR沟通, 使沟通的主要内容以及过程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事件发生。制定专门的沟通表格, 使得沟通的过程更加规范以及标准, 有利于降低问题的出现概率。另外, SBAR沟通模式使用在疼痛管理中, 能够使患者更满意, 以护士为主体, 将医师以及麻醉师相结合, 实施三级镇痛模式, 能够及时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有效控制,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对护士产生信任, 将疼痛主动告知护士, 护士使用SBAR沟通模式, 有效缓解疼痛程度。除此之外, SBAR沟通模式的实施, 使护士的职业感得以有效提升, 进而使得医患之间沟通进一步加强, 医生的仔细倾听以及护士的有效建议, 使得团队力增强, 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16,17]。

综上所述, 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提高了病患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抑郁程度, 值得推荐。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8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手足外伤合并神经、肌腱、血管损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3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采取SBAR沟通模式, 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占比和满意度分别为85.71%和96.83%,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8%和87.3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干预前 (P<0.05) , 且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4.314、17.197, P=0.000、0.000) 。结论:SBAR在手足外科疼痛管理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焦虑与抑郁程度, 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医护沟通】相关文章:

医护沟通礼仪06-11

医护沟通新模式探究09-26

医护礼仪与医患沟通07-08

医护05-05

医护服务07-06

医护培训08-16

临床医护人员05-28

医护专业学生05-30

军队医护人员06-09

医护论文提纲08-18

上一篇:及时诊断方法下一篇:结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