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刍议范文

2024-07-26

教学活动刍议范文(精选12篇)

教学活动刍议 第1篇

单摆的振动和弹簧振子的振动是不同的, 单摆在一个圆弧上来回运动, 其合外力沿半径方向的分量叫向心力, 由重力沿悬线方向的分力和悬线拉力的合力提供。合力沿圆弧切线方向的分量叫回复力, 由重力沿圆弧方向的分力提供, 所以合力、向心力、回复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摆球在最高点时, 速度为零, 向心力为零, 这时合力等于回复力, 摆球在平衡位置时, 回复力为零, 这时合力等于向心力。

二、两个近似关系

如图所示, 单摆摆动时, 只有当摆角较小 (<5°) , 方可以近似认为:

(1) “曲线运动”≈“直线运动”

(2) 弧长AB≈弦长AB≈垂线段AB′

单摆振动的回复力

F回undefined

令undefined则f回=-kx, 即单摆振动的回复力F与位移x大小成正比, 并且回复力F位移x方向相反, 所以单摆在摆角较小时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三、单摆的周期及应用

单摆的周期公式undefined中, 相关的因素为单摆的摆长l和重力加速度g, 其中L为悬点到摆球质心的距离, 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关于单摆周期公式的应用常常有以下几方面:

(1) 不同模型中单摆的等效摆长的变化而引起周期的变化

这类问题常常是由于单摆的等效摆长l变化引起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找到等效模型中悬点及摆球质心, 进而得到有效摆长l, 求得与T相关联的一系列的问题。

例1 一个空心球, 用不计质量的长线把它悬挂起来, 先让空心球充满水, 然后让水从球底部的小孔慢慢地流出来, 则球振动的周期变化情况是: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充满水时, 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为摆长, 随着水慢慢流出, 装水的球质心渐渐降低, 摆长随之增加。当水流完的瞬间, 质心又回到球心, 摆长又减小到初始值, 因而周期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C正确。

例2 竖直放置的光滑圆弧形球面, 半径R较大, 在弧面中心O正上方高h处放置一个小球A, 当A自由下落的同时, 另一个小球B从球面某处C (OC弧远小于半径R) 由静止开始滚下, 为使两球相碰, h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根据题意, 小球B在光滑圆弧面上滚动等效于单摆, 摆长即为圆弧半径, 周期为undefined, 考虑到单摆运动的周期性, 由相碰运的条件, 有undefined, 综合解得undefined、2、3……)

类例:如图所示, 一质量为2m的球体A套于光滑水平杆上, 用一长为L的轻绳将质量m的小球B与A球连接, 约束A球, 将B球拉离竖直方向一个很小的角度, 释放B球的同时撤去A球的约束, 之后A、B两球都将做简谐运动, 试求A球和B球的周期。

(提示:由动量守恒知识求得等效摆长。周期undefined

(2) “类重力场”中等效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的变化。

单摆在“类重力场” (即等效重力加速度为恒定值) 中运动时, 单摆的简谐运动周期为undefined,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求解g′:首先确定平衡位置, 通过比较在平衡位置相对静止时拉力大小F=mg′得到g′, 代入公式即可求得周期T。

例3 单摆在半径为R1、质量为M1的地球表面的周期为T1, 若将它通过宇宙飞船带到半径为R2的质量为M2另一颗星球表面时, 周期为T2, 求周期之比。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有undefined, 再由单摆周期公式undefined, 综合得知:undefined。

例4 如图所示, 将一单摆挂于一个小车上, 将小车放于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 当小车在斜面上加速下滑时, 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也为θ, 已知摆球质量为m, 摆长为L, 重力加速度为g。求此单摆的周期及小车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解析:上述问题, 如用传统的常规思路, 难度较大。若用类比法, 以重力场中的常规单摆为类比模型, 确定平衡位置, 通过比较平衡位置相对静止时的拉力大小, 得出各种环境中与重力加速度g等效的或对应的“类重力加速度g′”, 再将g′代入公式即可。如此, 小车运动过程中摆线的拉力为F=mgcosθ, 则g′=gcosθ, 故。再由受力分析可知摩擦因数μ=0。

引起重力加速度变化的原因有纬度变化、高度变化、星球变化、场变化、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变化等众多原因。

(3) 非“类重力场”中场力变化引起单摆运动周期的变化。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找准平衡位置, 正确分析回复力的来源, 分清哪些力充当回复力,

哪些力不提供回复力, 再将回复力写成F回=-kx求得k, 进而用公式 求得周期T。

作文教学刍议 第2篇

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恐怕都有一种感受,即作文难教,其操作性较语文知识的教学弱得多。至于初执教鞭 的教师,有的简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记得上大学时有个教写作的老师说:作文是不可教的,要靠学生去“悟 ”,只有极少数有写作天赋的学生才能“顿悟”,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我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几年改上初中语文。我的切身体会是:作文教学是一件费时长、投入多、难 得像语文知识教学那样见到大面积丰收的艰苦工作。正如有些老师总结的那样,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 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四不”状态。刚踏进中学校门的学生更是如此。平心而论,作文“不可教”论并非无稽之谈,只是略嫌悲观而已。我认为,即使作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佼佼者寥 寥,但作文还是可教的,而且还是可以教好的。为师者应该有这个自信。

要使作文可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颗平常心。作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为了让学生成为作家,或者都能在作 文大赛中获奖,而是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谈的方式跟别人交流沟通。我要求学生达到 的目标是:必须较准确较熟练地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要求并不过分,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有了这样的`平常心,作文教学才会具有可操作性。而且,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 材的编写,在拟定作文教学的系统上,也比过去的教材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 如果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在各种文体的写作上严格让学生人人合格过关,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当然,要想作文不仅仅停留在写得清楚明白这个基本的档次上,就必须进行“拔高”训练。其实,作文难 教,就难在“拔高”上。因为就整体而言,由于学生重理轻文,都存在着视野狭窄、课外阅读甚少的局限,即 使聪明过人的学生,对语文的投入也难免“吝啬”,课外阅读与较差的学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这样,“拔 高”训练的实施,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观察

每一本谈作文的书都会告诉你,要写出优秀记叙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要观察,必须深入到实际生活 中去,才能有所收益。这是常识,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经验。

如果只重复这些老生常谈,无济于事。老师们都很清楚,观察是有其局限的,即使做到所谓“行万里路” ,也难免会挂一漏万,有大量观察不到的东西。何况,初中学生功课那么繁重,几乎到了每星期七天都上课的 地步,哪里能有专门的大块时间去观察生活呢?更何况

色彩静物教学刍议 第3篇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以抓色调和观察方法的训练为重点。这也是教学大纲提出的基础色彩教学应注重的最基本的两点。

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讲明教学意图和要求,使学生明白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如构图、色调、环境色、固有色、形色结合等。这也是我要检查的课题,学生也可以自检。

摆置静物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我特别注重物体组合的疏密与平衡,不同质感与色调,色彩上的黑、白、灰关系及大色块、色彩空间等诸多因素。在画的具体过程中,我让学生对同一组静物先画一两个小的稿,然后再画一个小的色彩稿,定出色调,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到4开纸的大稿上时,我要求学生用褐绿色把稿子打得越精细越好(包括投影),并画出素描的明暗关系。

着色时先从暗色调画起,因为重的色调在大关系中容易把握。我让学生找出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和投影在画面中的分布情况。以此为基点,整体的色彩关系要尽快跟上,因为人的眼睛对某一物体注视久了,感觉的敏锐性会降低,不容易看出色彩层次上的细微变化,因此要趁感觉新鲜时就把大关系找准。切忌大块颜色铺完后发现不对而另起炉灶。虽然水粉画的颜色可以画得很厚,类似油画的效果,但如果不在一两遍内就画准,而寄希望于反复涂抹来找准,则很有可能画灰、画脏。我的体会是最好一两遍就成,在画的过程中,调准你感觉到的那个颜色,其实是在调色盘中进行的,反复多练也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画到这个时候,我提示同学们停下来,用自己的小色稿与画面进行比较,看看几个大的色块是否画对了,色调是否准确了,你对色彩的第一印象是否表现出来了。

观察和比较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通过寻找使我们落笔有依据,二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学生们可以自己检查亮的是否亮起来了,暗的是否暗下去了,形色配合得怎么样,是否出现小粉画中常出现的粉、脏、灰、生、火、飘等毛病。学生们总是着急看到最后的效果,画面进行到一半就把高光点上去了,我告诉他们:“不要为画完而奋斗,要为画对而奋斗。”

调色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具。很多同学都用调色盒的盖来代用,很不利于我们的学习。我让他们尽量买一个大点的搪瓷盘来用,调色的过程很重要,调色盘大了,可以在上面划分出不同色区,比如重色区(分冷暖)、灰色区(分不同的色彩倾向)和亮色区,用起来很方便,你要用的颜色在上面也很容易就找到,既省时又方便。

学生们常为调不准色而苦恼。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观察得不够准,比如一块亮部的紫灰色,是暖紫还是冷紫?是偏褐味的紫还是偏绿味的紫?二是画得少,调色的经验不足,这需要多尝试、多实践。我常说看色要准,调色要稳,调不出,再调,反复调试直到把你感觉到的那个颜色调出来。学习色彩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我在教与学的课堂上极为重视大色调、大色块的处理。色彩空间关系及物体之间的环境色的运用,严格要求造型准确、构图完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凡是我们落实到画面中的物像都是画面整体当中严谨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部位的失败都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保持画面的色彩亮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追求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细心地注意研究静物的摆置,从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人手,激发学生的色彩感觉,进而提高课堂作业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提示学生多多观察、多多思考、多多比较,做到一丝不苟。

(作者单位:鸡西矿业集团第一中学)

教学后记刍议 第4篇

一、撰写教学后记的意义

《论语》:“吾日三省乎吾身”, 这里所说的“省”就是回顾、反省;《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思。

1. 撰写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活动既是备课、上课、测验、教学后记等多重环节有机结合的过程, 又是环节与环节、单元与单元紧密相连的体系。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学期与学期之间无不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学后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这些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之间的纽带作用。比如, 第二节课的内容安排, 常常会受到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的影响, 如果缺少了教学后记, 第二节课的安排就会失去一个重要的依据。

2. 撰写教学后记是形成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 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环节和程序的组织, 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 都会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比如,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常常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盲点。在教学中, 这些闪光点或盲点往往稍纵即逝。教师有时能及时地抓住它, 因势利导, 使学生大获裨益;有时却不经意地放过, 失去了一次次开启学生心智或树立学生自信心的绝好机会, 而教学后记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通过写教学后记, 教师能够很好地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抓住有利的战机, 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到一个很显著的档次。

3. 撰写教学后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 经常写教学后记, 认真回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寻求弥补自己知识、技能、技巧等方面缺漏的方法, 便能有针对性地提高, 有的放矢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长期坚持, 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探索教学规律, 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 撰写教学后记是了解和分析学情的基本保障

分析学情是教学后记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 有利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从而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调整之后的教学, 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撰写教学后记, 对每一位教师, 特别是新教师都是极为有益的。教学后记撰写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它既可以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也可以记在教学预案的后面。

二、撰写教学后记的注意事项

教学后记的撰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简明扼要

教学后记贵在适用, 它既不是长篇文章, 也不是流水账, 而是对课堂教学实况的回忆和分析。撰写教学后记要善于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 通过现象发现本质。要善于归纳和取舍, 做到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言简意赅。

2. 及时下笔

有位文学家说过, 写作素材的积累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最感人的一瞬”。我们体育教师写作教学后记也是这样, 要善于抓住体育课堂上最感人的瞬间, 及时记载下来。随着时间的迁移, 有时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会被教师逐渐淡忘, 所以下课后趁热打铁, 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时过境迁, 再追补记忆, 效果就会相差甚远。

3. 突出重点

写教学后记, 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内容, 并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角度, 有选择、有重点地来撰写。只有突出重点, 才能有效地指导后续的教学, 才能解决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还可结合自己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课题来进行, 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项目, 应重点记录, 以积累第一手资料。

4. 突破难点

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因此, 在撰写教学后记时, 就需要特别留意这些热点和难点, 思考解决热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或途径。

三、教学后记的主要内容

教学后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它几乎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的所有领域。哪些内容该写, 哪些内容不该写, 哪些内容重点写, 哪些内容点到即收, 需要根据教学的情况、撰写的目的、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的风格特点来具体确定。一般而言, 教学后记常常有以下主要内容:

1. 教学中的心得

教学中教师常常有所得, 这些“得”是教师极为宝贵的财富。教师要善于把这些心得写下来, 尤其要善于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记载下来, 这对教师日后的教学是极为有益的。比如, 笔者在重庆市人民小学刘勇老师的水平一快速跑单元的第四次课“30米快速跑”的教案后看到有这样一段教学后记:“预设不等于生成。这节课对此体会较深。课上在拿报纸练习跑时, 原来的计划被学生的情绪波动打破了, 虽说临时我改变了主意, 因势利导, 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给学生自主练习和自我表现的空间, 收到了意外的惊喜, 但这并不表示我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就清晰地理清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舞台, 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艺的表演场所,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此, 课堂只有充满悬念, 才有可能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 计划不是一部已经定稿的剧本, 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 它是一直处于自我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 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思考和提升。充分预设, 关注生成, 让我们的课堂不光因预设而精彩, 更因生成而精彩。”这让笔者非常感动。每位教师在教完一节课后, 也应该学会这样的潜心思考, 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 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再比如,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 但是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何去启发, 这确实是一个难点。有位教师发现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共同心理和个性差异, 于是把学生分为几个类别来分层启发, 设计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问题来组织大家一起练习, 这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如果把这一心得提炼出来, 记载下来, 那么对日后的教学就很有益处。

2. 总结教学的成败

总结教学中的成败是教学后记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 每节课都可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也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 笔者在听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晏老师的“跳跃与游戏” (水平一) 课后, 与她进行交流时, 晏老师谈到自身的感受:“这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 热情很高, 太感染人了, 但游戏做得太多, 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在游戏体验过程中, 强度太大。如果提前关注到水平一阶段孩子承受的运动量, 并从这个角度考虑, 那样效果会更好, 下节课一定要好好调整。”听完, 笔者很为她骄傲, 因为她既看到了教学中的优点, 也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笔者立刻告诉她要把刚才体会简要地写下来会更有利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在上课时, 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常常是教师难以预先考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有时也很难预估, 教师有时还会无意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等。体育教师把这些成功之处和不尽人意之处记录下来, 稍加分析后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 就能不断地发扬优点, 克服遗憾, 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凝冻创新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往往都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时常会灵光闪现, 迸发出富有创意的教学细节, 而这正是教师教学中的得意之笔。学生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问题或练习方法, 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练习手段或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比如, 巴蜀中学沈老师在他的初一年级跳绳课的教学后记这样写道:“今天在初一 (2) 班的跳绳课上, 我觉得学生们太聪明!太有创造性了!今天我在课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跳绳方法以后, 就引导同学们自己创新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跳绳方法, 看哪些同学最有创意, 方法最多。结果同学们跳出了几十种富有创意的跳绳方法, 让我特别震撼!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作为教师我应该向我的学生们学习。在今后的备课中多收集资料, 多预设问题, 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难能可贵的创见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促使教师去思考更多的东西,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将这些创意记录下来, 既是日后教学的宝贵财富, 也是教师的自我肯定和对学生的赞赏与激励, 更是教学相长融洽师生感情的过程。

4. 思考改进之处

上完一节课, 教师不仅需要思考这节课的成败, 还应该想一想后面的课以及下次再教这种类型的课时应该怎样做。教学后记写下这些内容, 教师的课就会给人以常教常新的感觉。听取沙区一位教师的技巧课后交流的一段话让笔者记忆犹新:“本课设计最后的运苹果比赛, 学生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忘了动作, 这个游戏如果在下次课中把它改成各小组之间的展示, 或者改变比赛形式和方法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整堂课在基本部分教学形式和方法还比较单一, 学生在连续两次学习后学习情绪有反复表现。下次课在这方面加强改进, 课堂教学会更丰富, 我觉得自身在语言激励方面还做得不是很理想, 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这位教师对课有很清晰的认识, 而且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很会思考, 值得学习。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思考点是多方面的, 包括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创设是否合理、教法上是否有所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被调动、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等。在此基础上, 考虑日后的教学应该如何改进,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出色的教师。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第5篇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刘焕顺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历史性”问题,新课标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教师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范文引路,让学生会写 。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激发兴趣 ;敢写;想写;会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因此传统的作文教学,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只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新课标的颁布,为小学作文指明了方向,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1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根据所处山区学校的实际,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教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教写《我的家乡》一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到野外、到山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由远到近地让他们观察远处的山川、河流,近处的果树、庄稼,这样,学生心中家乡的景物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2激发创作动机,让学生想写。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在班级里成“莫言文学社”,用“这里是通向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基石”语句鼓舞他们。教师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写才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如,教《难忘的一件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让学生想写。

3范文引路,让学生会写。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时相辅相成的,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多看学生的习作外,还要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机械地照搬照抄。指导学生仿写主要指导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写出创新作文。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这样,先扶后放,从仿到创,使学生逐渐提高作文能力和技巧。

4改变评价,让学生敢评。

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不应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应实事求是地、因人而异地看待他们。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成功的激励,学生的作文必须有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把写得好的习作挂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自改作文。在作文评价时注意采取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不断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位学生都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是优秀的!“

信息技术教学刍议 第6篇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放在一起准备处理,丈夫看着废品,发现之前用过的文具,随手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这个文具还可以继续使用。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③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⑤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如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①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②剪切或复制;③打开目标文件夹;④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①选择对象(文字块);②剪切或复制;③将光标移动插入点;④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巢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河北省崇礼县第二中学)

“绿色作文”教学刍议 第7篇

一、“绿色”文章的成文机制

“绿色”文章首倡者赵谦翔老师认为, 一次完整的“绿色作文”教学之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激活悟性, 使学生“心动”;指导写作, 使学生“笔动”;引导落实, 使学生“行动”。一篇“绿色”文章, 其成文机制的内在要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活水为源

“绿色”题材是“绿色”文章之“肉”。“绿色”文章的源头活水和生长土壤是生活, 是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或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

“绿色”文章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用心观察自然或体悟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绿色”萌于作者对自然、生活的切身体验, 体验导航是“绿色”文章的前奏。生活的泉流是“绿色”文章常流常新的源头活水。二是创造性地解读“有字书” (书本) 。“绿色”文章需要“大阅读”, 主张“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 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 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爱默生) 。引导学生在品言察妙、析章悟法的基础上激活写作灵感。三是通过媒介间接体验“无字书” (社会) 。即以媒体为中介把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作为“绿色”文章开源引流的通道。赵老师的办法是组织学生视听“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或“时空报道”等电视栏目或广播节目, 一些推行“绿色”文章的年轻教师则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 搜索社会资料、建立个人写作素材库。这样, 就打破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 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情境, 并从中较真切地体验到社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而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变得丰富和多彩起来。

2. 真情为纲

“绿色”文章崇尚“天籁自鸣”, 主张以“我”手写“我”真实的情怀, 让学生的情思从笔尖自然流淌出来。吉林省王淑凤、孙科两位老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写“快乐日记”或“伤心日记”, 并且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朗读。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逐渐懂得:“绿色”文章就是用自己的笔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 是自我情感的真诚流露。这种“自我”释放逐渐升华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 学生进而挖掘自身及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 借以表现真切感受或传达真实情感, 于是一篇篇作文渐入“绿色”佳境。

“绿色”情感乃“绿色”文章之“魂”。抒写真情方是抓住了“绿色”文章的牛鼻子。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体验;而文章一旦拥有了真情实感也便获取了写作本色。“绿色”文章非常重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参与, 提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趣, 给学生一个丰盈的情感空间。情感是连接知识、行为和信念的桥梁, 通过情感把知识活化在学生的思想之中, 使之产生内心体验和态度, 然后才能付诸写作行动。

3. 悟理为魂

文章平淡的根源往往在于思想的贫乏。如果说“绿色作文”教学的艺术性在于营造气氛, 创造心灵的共振, 拨动心灵的琴弦, 那么, “绿色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便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追求思维的个性, 提高习作的效率。“绿色”思想是“绿色”文章之“骨”。“绿色作文”教学历练学生的悟性, 就是引导学生直面自然、社会和人生。

只有个性化的思想才是鲜活的。“绿色作文”教学经常结合实践, 启发学生自觉悟理。学生“绿色”文章的意识生成或水平提升, 正是来自于学生亲身的写作实践和独特感悟。“绿色作文”教学是开发学生思维灵性的绿色通道, 赵老师有班会感悟课, 杨桂芬老师有“热点新闻感悟”课。“绿色作文”感悟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 心系天下兴亡之责, 他们作文的思想拓展了, 人生境界也就随之升华。周国平先生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 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在“绿色”悟理过程中, 以情育情, 营造感动, 是开发学生灵性的关键;启迪悟性, 唤醒个性, 是开发学生灵性的根本。

二、“绿色作文”的人文调控

“绿色作文”教学没有什么“模式”, 也无意创造什么“模式”。成功的“绿色”文章除了要遵循上述成文机制外, 还离不开语文教师的人文调控。

1. 人文疏导

人文疏导就像人体的脉络一样贯穿了“绿色作文”的训练全程。在“绿色作文”过程中, 学生写真话时, 说错话怎么办?学生抒真情时, 悖常情怎么办?学生讲己见时, 出偏见怎么办?赵老师的做法是, 当学生沉迷于“灰 (红) 色”作文不能自拔时, 教师要苦口婆心, 积极开导;当学生徘徊于十字路口进退两难时, 教师要审时度势, 及时引导;当学生尝试“绿色作文”取得进步时, 教师要热情鼓励, 因势利导;当学生行进“绿色作文”途中想走回头路时, 教师要耐心诱导, 具体指导。学生作文时存在的悖谬、偏激或困惑之处, 恰是教师对其进行人文疏导的用武之处。

2.“形式”调控

“绿色作文”训练是全面开放的。“绿色作文”训练尽可能地淡化或模糊文章概念, 让学生想写就写, 没有字数、结构或体裁的限制。在文题上倡导学生各显其能、自主拟题, 在言语运用上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在形式上让学生自己作主, 对于同一文题则鼓励学生选取不同的写作视角。基于此, 赵老师在感悟课之后, 一般是让学生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进行“绿色作文”。“绿色作文”也讲文章“形式”, 但只对文章结构、手法或言语等进行宽泛的调控或基本的规范, 一般不作繁琐的具体指导, 以便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新空间。

三、“绿色作文”的评改指向

评改是“绿色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一般不遵循固定的套路或一成不变的模式, 而是就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或随机应对。它以师生的对话交流为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1. 主体生长

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绿色作文”教学认为, 确立了学生作文评改的主体地位之后, 学生作文自 (互) 评就是一个再实践、再提升的有机过程, 所以应把作文评改权交给学生。“绿色作文”评价伴随着作文的全程。以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阶段的评价为例, 学生在写作素材探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渠道、所投入的精力与情感等, 都是“绿色作文”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同时, “绿色”作文评改的方式多样, 如学生自改、教师面批、学生互批、小组评改、抽签批改等, 可以有机结合使用。

2. 师生对话

“绿色作文”的评改是阳光评改, 其评改过程是写作过程有机的引伸和延展, 它强调评改的师生“对话”效能, 只要师生能够通过评改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或对话, 学生能从中有所领悟、改进或发展, 其评改就是有效的。张家港市张正石老师的“‘2+1’绿色作文教学”就是利用两堂作文课和一堂评改课而进行“绿色作文”训练和评改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在积极交往和合作中进行作文与评改, 较好地体现了“绿色作文”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绿色作文”的评改过程是师生在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真诚“对话”的过程, 是教师珍惜学生作文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过程。评改过程所产生的情感交融和理性碰撞, 会成为学生作文水平和人文素质提升的生长点, 从而逐步接近“言语立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高作文教学刍议 第8篇

人总是要交流的, 总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是口头表达, 就是训练说话能力;一是文字表达, 这就要从作文训练开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力求自主、合作、创新。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而教学活动说到底又是师生间的互动。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作文教学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真正提高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 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此, 我在教学实践中, 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是上好平时的语文课, 多让学生阅读一些名家的优秀作品, 使学生们通过对典范文章的学习, 多记一些名言警句, 充分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学生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其次是发动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为班级出板报, 以求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 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 也一定可以做得好, 树立起学好作文的信心;再就是利用一切时机, 如全市或全校举办的各类征文、报刊杂志上的征文等, 都可以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良好条件, 用获奖学生的荣誉来激发学生写作文的热情和兴趣, 这一切的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激发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 促进了作文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鼓励写作, 创建良好心态

学生要能写作文, 一定要有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取得, 既和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 又和他们的自信与热情分不开。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设情境, 和学生交流、沟通, 用自己的知识去点燃学生们渴求写作的希望之火, 然后和学生一起走进作文, 让学生们充满信心, 充满激情自动地进行作文构思和写作。培养良好的心态, 可以通过一个游戏、一项活动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写作文其实也是一项快乐的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们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和为难情绪。从而为作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 为作文教学创建良好的心态。

三、指导写作, 教会写作

学生拥有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心态, 这只是作文教学能顺利进行的前提, 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却是衡量作文教学中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我认为指导写作、指导观察是重中之重, 观察是获取作文素材的主要手段,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熟悉身边的事物, 从而较快地积累素材, 充实写作内容。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观察多积累, 使之积累感性认识, 然后再提出具体要求, 要对人、事、物依据不同标准、不同角度仔细观察, 从而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拓宽了视野,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写, 写什么, 怎么写, 写完之后怎么修改等, 教师的指导上去了, 学生主动参与写作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作文教学的效率当然也提高了。

四、及时反馈, 激励改进

及时反馈是准确、及时了解学生写作结果最好的办法, 因为及时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指出学生在写作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检查与评估, 并及时地修改, 重新调整, 进而在质量上有一个提升。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得到了锻炼, 参与能力不断加强, 因而对写作文也就拥有了浓厚的兴趣。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质的提高, 我除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发挥示范作用外, 同时, 也注意那些写作能力差的学生, 使之克服恐惧感, 对他们大多采用面批面改, 尽管这样做费时费力, 却让他们既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确实了解自己存在的错误或不足、不当之处, 在认识、接受、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 从而使这部分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写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口语交际教学刍议 第9篇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个重要职责,坚持不懈地把口语交际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平时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口语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依据,阅读是口语交际的敲门砖。试想,连一篇课文都读不通的人,还能口语交际吗?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把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借助读,借助说,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1. 从题目入手进行交际训练。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很多文章明白了题目也就明白了文章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所以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文章的题目,认识课文题目的作用,让学生说说:看了题目,自己知道了什么?假如让你写这个题目,你该如何选材和构思?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文章题目的重要性,而且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样的题目应该有什么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交际训练。

文章内容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描述图画、回答、朗读与背诵、续编故事、复述、表演、讨论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会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中的插图或看图学文中的图画,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图意,训练学生的组话能力;课堂回答也是常用的训练方式,教师应要求学生想全面、答完整,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等;学习完课文,有些段落可让学生复述或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仿说、续编,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朗读和背诵,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增强学生的语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养成准确、熟练、流畅、完整的说话习惯。

总之,教学中,应有机地将复述、朗读、演讲表演、辩论、点评、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见缝插针,创造一些可以利用的时机,使得阅读和口语表达齐头并进。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常规的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弱化口语训练,其实,写作这个环节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 在练习写作之前先进行口头作文。

以往的作文常常是直接用书面表达,不妨尝试先口头列提纲,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提纲,然后请不同层次的同学口头作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形成书面作文。这样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写作能力,效果很好。

2. 评改交流。

作文交流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宗旨,平时我对学生的优秀习作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交流评改。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好的作文,二来可让学生“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开始学生并不适应,不知该从何下手。在第一次作文讲评交流课上,我先作示范:对一篇习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讲评,文章写作是否紧扣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是否妥当,选材是否新颖,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如何,等等。经过我的示范与提示,学生对评价作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跃跃欲试。每星期的优秀作文讲评课,同学们总是情绪高涨,各抒己见。上来交流的学生听着同学对他作文的评价,逐渐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且很乐意修改自己的作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了双向提高。

三、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得到提高,要经历各种语言实践。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1. 校园交往实践式。

学生在学校生活环境中,要注重正确的师生交往,大胆与各位老师交往。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他们去锻炼。有一次班里的粉笔没有了,我叫一位平时不善于交际的同学到总务处张老师处去领几盒粉笔,并告诉他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几盒粉笔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老师坐着,就问:‘老师,请问哪位是总务处的张老师?’张老师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粉笔用完了,想再领几盒。”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他的胆量和口语交际,消除了他的胆怯心理。

2. 家庭交往实践式。

学生要正确地与家庭成员交际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学生设计了家庭沙龙,如开心辞典、故事会、每周影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文艺汇演等形式,营造家庭文化气氛,回到学校后,他们还互相交流,达到了强化训练的目的。

3. 社会交往实践式。

口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辐射到校园的生活,并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交往,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如组织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组织慰问、宣传做好事等活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使他们在每一次社会交往实践中都产生新的启迪。

小学作文教学刍议 第10篇

一、了解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内在性质

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所闻到的、所想到的内容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写真经历, 真体会, 真感受。”这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 也有利于小学作文的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小学生的作文的本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学会了口语的基础上, 必须要让学生慢慢的学会用笔来说话, 做到口会说到笔会写的基本要求, 然后让学生对于写话有一定的兴趣, 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点一滴地写下来, 从而形成写作主体,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把自己的心情用文字表达出来, 抒发自己的情感, 用自己的自由的笔, 写自己的思想境界, 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 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和思维的困惑, 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 深入领悟题目内涵

我们都知道情景创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把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并结合具体的作文内容, 使学生处于“胸有千言, 不吐不快”的境地。这样学生就有了广泛的写作意向, 学生就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中, 学生就产生了灵感, 兴趣感。这样作文就像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例如, 在写作《家乡的美景》这篇作文时, 我不光是对学生在写作方法方面说教, 更多的是让学生写出家乡的美丽风景、淳朴民风、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此激发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多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去采访, 并要求做好笔记。实地采访使学生激发了自身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写出的文章也就更加栩栩如生。这样创设情境, 学生就能更容易抓住作文的重点, 明确作文写作的方向。

三、激发兴趣, 促使命题合理化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和乐趣, 从自身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 向上认定的目标前进。所以说,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重要。命题作文是要多联系实际生活, 贴近现实生活, 因此有一个好的作文题目, 往往能起到概括全文, 点明中心,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时, 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写他们印象深刻感兴趣的人物、事物、景物, 等等, 要让学生做到以真人真事去表达感情。作文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作文离不开生活中的日积月累。只有让学生能自主地提高写作兴趣以及写作的渴求, 才能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四、注重写作能力, 强化训练审题要求

要写好作文, 掌握题意是写作的基础要求。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 紧扣题目提几个“为什么呢”“怎么是……”之类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回答, 直到能回答出“这篇文章要写什么?”让学生从实际中去抓住了重点词, 理清了事情的发展顺序。在写作中要求学生比较, 区分异同, 弄清要写的内容、中心及角度。然后进行比较, 要多让学生选题、配题、拟题等训练。如果学生能用这种方法去写作文, 就能迅速解决审题的困难。

五、注重“书面”与“口头”作文相结合

对于作文教学, 老师要多注重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互相结合, 培养学生刻苦训练作文的自觉性, 要让学生懂得写好作文的重要性。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多表扬勤于写作的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写一些感兴趣的作文。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 带领学生深入到乡村田野、工厂、公园、敬老院等参观学习, 使学生懂得观察, 勤于思考, 善于表达, 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激发学生的创作源泉。

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有成效的, 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点点滴滴地引导。总之, 只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做个有心人, 细致耐心地摸索, 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 作文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能再上的新台阶。

习作教学刍议 第11篇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认识生活的美。“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针对小学生观察中存在的随意性、情绪性、片面性、经验性、短暂性等局限,我们应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做到谢瑞老师提出的“九细”,即“用眼细看,用耳细听,用手细摸,用鼻细闻,用舌细尝,用口细问,用脚细踩,用脑细记,用心细思。”

春天悄无声息地来了,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导孩子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宁静小学教学楼前面有一个小花园,每到这个季节桃树、杏树、梨树等都会演奏春的旋律。我以此为契机带着学生寻找春天,孩子们在树下议论纷纷,发现也多了起来:梨花,杏花颜色不一样;每朵花开的形态也不同;哎!这有小虫子在涌动;每片树叶长得不一样呀……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我呢,拿出手机拍下一朵朵花朵婀娜的身姿,孩子们观察中的动作、灿烂的笑容、一脸的惊异。回到班级,我播放了孩子们观察中的神态、动作,让他们在回放中感受着怎样认识生活中的美,此时的他们已经做到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古人云:“言为心声”,只有学生心中洋溢激情,他们笔下才有话可说;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有情可诉。

二、让学生多阅读

知识要靠积累,在积累中长才干十分重要,让学生养成多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课本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学生通过摘抄、背诵,“异想天开”地创造想象,不但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提高,也可以为课外阅读打上基础。学习《甘罗》《田忌赛马》《晏子使楚》时向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学习《丰碑》《飞夺卢沟桥》时让学生搜集阅读红军长征的故事;学习《等我也长了胡子》《苦糖》时让学生积累关于希望的名句……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鲁迅先生说:“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文质兼美的文章,即会让学生学到知识,也会得到情感的熏陶。

三、指导学生构思

文字表达要强调顺其自然,它也有方法和技巧,但要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真实情感,要由文章所反映事物本身逻辑联系的规律来决定。《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表现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教师在指导构思时要灵活,思想开放,写法多种多样。《全国中考语文特色试题精编》中《老黄牛》中的云云,有写“老黄牛的脏兮兮”到帮助“老黄牛改正缺点,让它天天洗澡,养成好习惯”,多美的童心,多漂亮的习作。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第12篇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作文不感兴趣, 写起作文来经常是搜肠刮肚, 但其作文依然是毫无新意且千篇一律。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与多方面有关, 现总结如下几点以供参考:

1. 教师忽视学生课内外的实践活动, 只重视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注重传统的教学内容, 往往对作文的格式、立意、规范、选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加以要求, 而对学生的写作创新和实践发现的精神却没有过多培养, 致使学生的写作没有题材, 没有新意, 写作的内容空洞乏味, 没有真正的创作精神。学生的日常交流, 其实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发现和交流, 只有观察生活并自我表达才能够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缺乏课外活动中的发现必将导致学生缺乏创作的激情和动机, 没有生活素材的文章是无法打动人的。

2. 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功利性。

写好作文是语文成绩取得高分的关键。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老师对作文的写法要求过多, 而对作文真正的开放和创新却进行了抑制。

3.教师本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 写作水平不佳, 这就难以对学生有高层次的引导作用。在社会中出现的一些作文辅导班, 不仅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而且由于课外辅导人员杂乱和不专业等原因, 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样, 就要求还是要以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为主。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来改善作文教学的状况。

1.转变观念, 提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度。

对于任何事情来讲, 观念上的重视和明确化是前提。作为老师, 首先要明确初中写作是重中之重, 关系着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和能力, 要让学生从思想层面上更加重视写作。其次对于写作课程, 老师自己也要更加认真地对待, 不能将写作教学简单地界定为给出题目, 批改作业, 而要将教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写作课程的重视, 让学生自己更加用心地对待写作课程,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效应。

2. 给予科学和适当的指导点拨, 降低一定的写作难度。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 写作就像一只大老虎, 让他们感到害怕、恐惧, 不知道如何作文, 不知道怎样铺展故事情节, 不知道怎么使用措辞和语言。这个时候, 老师就要适当地降低难度, 明确写作要求, 让学生对于写作不是感到害怕, 而是觉得写作并非难事, 从而提升学生的信心,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对于命题作文, 老师应该跟学生一起分析, 得出结论。例如, “祝福祖国”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 把握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作为初中学生, 如果能够用周围很小的事情来见证祖国的发展, 就可以将这一个宽泛的大主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比如家乡的变化, 比如某个家庭的变化, 比如学校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怎么体现出来呢?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轻而易举。这时, 老师只需进一步发问, 文章的写作重点应放在过去还是现在就可以, 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回答。尔后, 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其展开讨论, 最终确定相关的标题, 效果会非常好。

3. 着眼于课外, 博览群书, 拓宽视野。

《大纲》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但初中学生课程多, 课业负担重, 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 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 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整体阅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4. 深入生活, 细心观察, 搜集积累素材, 捕捉写作灵感。

从“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来看, 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 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 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家都是从“社会大学”中脱颖而出的。因此, 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 细心观察, 增加体验, 积累写作素材, 捕捉写作灵感, 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

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 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 去伪存真地积累, 不要只停留在纸上, 而应牢记在头脑中, 并渐渐地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上一篇:医学检验结果下一篇: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