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2024-08-08

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精选12篇)

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第1篇

创新跟智力水平的关系

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分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分为最优秀,100、110、120分为优秀,90~100分为常才,80~90分为次正常,70~80分为临界正常,60~70分为轻度智力落后。高智力水平人的平均创新成果多。而低智力水平的人平均创新成果很少。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创新能力的高低。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选择,要甄选那些智力水平高的人。也只有智力水平高的人,才具备创新,或者搞发明创造的潜能。而那些一般智力水平的人,往往模仿他人的成果比较多。当没有参照物的时候,一般智力水平的大脑就好像生锈了一般,思想停滞在那里,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翱翔。潜能要通过开发,才能发挥作用。有创新潜能,当然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而没有创新潜能,只能说是一种悲哀。

创新跟学习能力的关系

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有些人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干了,有人只要一学习就掌握了,这是学习能力强的。有些人怎么教都不会,有些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所学知识,这是学习能力弱的。我们什么都不会,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能力,如果不愿学习,那么,我们就永远什么都不会。学习能力是人所有能力之源泉,之基础。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学习是开发创新潜能的钥匙。没有学习这把钥匙,那么我们的创新潜能,就如同被埋藏在地底下的宝藏一样,永远不会被发现与挖掘。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的主宰,就是因为人善于学习。如果不学习,或者没有学习能力,人类就会灭亡。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人类通过学习改造世界的基础上的。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遗传基因因素,另一个是学习因素。人通过学习,能提升智力水平,从而提高创新潜能。坚持学习,我们就等于是为创新奠定好了基石。

创新跟思维方式的关系

思维方式对创新影响很大。人的思维方式有这几种:发散思维法、聚合思维法、目标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移植思维法、联想思维法、形象思维法、演绎思维法、归纳思维法。其中的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联想思维法是比较适合创新启发的。中国与欧美的文明区别以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为分界线与分水岭。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前,中国的文化与文明要比欧美的先进;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就慢慢地落后给欧美了。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进步,主要受到封建君主那一套理论与文化的束缚。中国君主所主张的、推崇的理论与学说成为中国人思想的桎梏。欧美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前,主要接受的是宗派神学与理论,成为了欧美人思想的桎梏。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后,欧美渐渐摆脱了宗教神学与理论的制约,解放了思想。思想一解放,创新的成果,就随之而来,且水涨船高。中国由于思想被禁锢,因此中国人具有普通性的辩证思维方式;而欧美人解放了思想,因此具有普遍的逻辑思维方式与分析思维方式,这是东西方国家的重要思想方式上的差异。现实情况是,欧美的发明与科技水平,总体上是超过中国的。可以说是欧美人的创新能力要强于中国人,但并不是中国人比欧美人笨。中国人一到欧美,接受了他们的文化与加入他们的环境,华裔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很多创新成果与发明成果。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比较高,但是由于受到思维方式的禁锢,或者受到一些传统遗留的思想与文化的束缚,却暗中变成了创新的桎梏。例如,中国的教育方式,主张标准答案,一种标准答案与多样化答案相比,很明显后者培育的人思想开阔,想象力得到提升,创新能力要高于前者。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开创新潜能,让其转化为创新成果。思维方式的不同,会不同程度影响创新能力的高低。改变思维方式与方法,其实也是为创新打开了一扇大门。

创新跟知识水平的关系

知识水平的高低,跟所学所记忆存储的知识有关,跟学历学位证书无关。知识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学习,在于是否边学习边思考。学习时,不思考,是不能提高知识水平的。再者,温故而知新。知识跟学习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创新能力也高;知识水平低的人,创新能力也低。只有坚持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才能积聚创新潜能,才能发挥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的成果与新发明出来。

创新跟所处文化环境的关系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出与环境相似的行为。例如,掌握英语,在中国环境中,大家都说普通话,因此,想要英语提升很快是不现实的;而在英国或者美国,大家都说英语,因此,在这环境里英语水平能提升很快。当创新者所处的文化环境鼓励冒险,允许犯错,并且有各种激励措施,让人搞创新,搞科研,搞发明,那么这种文化环境是利于创新的。一冒险就受打击,一犯错就受到惩治,那么在这环境的人,只知循规蹈矩,既不敢冒险,又不敢犯错。如果搞创新失败了,又怕被人嘲笑与讽刺。最后,谁也不会去创新,谁也不敢去创新。更别谈什么创新成果了。创新往往要经过很多失败,才取得最后成功的。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上千多次,才取得了成功,名利双收。创新需要时间,又需要失败。没有时间,就没有创新,只有模仿与剽窃。没有失败,就不能总结经验教训而成功。创新的文化环境很重要。对于敢于创新的,或者创新成果能带来很大的效益的,要重重奖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破釜沉舟的决心,努力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坚持学习与提高知识水平,提升创新能力,创造出创新成果出来。要给予创新者名利双收的机会与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创新行列中来,这才是真正的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与氛围。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第2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6-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表明,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视,同时也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进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固然是制约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持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其实,人类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本能。这种创新本能往往是潜在于人身上成为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教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但传统教育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和开发潜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需要一种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和行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勇于竞争,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途径、作用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塑造。其次,从方式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竞赛等,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更注重于创新教育中的观念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最后,从方法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训,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注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以激励师生的创造精神。

从上述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不难看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先进性和教育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塑造作用。

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教化作用

校园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和无声无形的熏陶,就会内化为价值观念,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在意识上、行为上适应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导向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刺激和规范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校园中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强大动力。

3.激励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进而诱发其创新的积极性。校园中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肯定首创精神等价值取向必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创意、创作、创造甚至创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人格关系上体现民主平等,在行为关系上体现尊师爱生,在教学关系上体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使师生在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2.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获得直接经验或在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为宗旨,是师生为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

3.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

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主要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学术科技竞赛等系列活动。这一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践,体验科研的过程,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实验技术、设计制作及论文写作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术科技竞赛使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不但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个人的信念、意志、毅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高校应加大对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一批基地和平台,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中营造出使学生竞相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此外,应适当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各种学科研究小组、辩论赛和各种知识大奖赛等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地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教育

创业是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要求创业者初步掌握市场调查、资源获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领导科学、人际沟通等多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学习、组织、协调、决策和风险评估等各种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扶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让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成为学生普遍认同的一种校园风尚。

5.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治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对学生影响较大,因而必须重视这支代表校园文化主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主动接受新事物,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并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发挥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诸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N].人民日报.2010-06-06.

[3]刘智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5]郭睿,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6]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J.教学研究,2fX)6

营造创新环境——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第3篇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当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过程,他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还要有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

一、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老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不为众议所左右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答案,也不要简单否定,要肯定其合理的。须知创新能力人人皆有,决不是优等生的专利。教师创造诸多条件的目的只有一个: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

二、唤起创新意识——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聪明才智,才能释放创新激情。

首先,巧妙设问,激发思考。教学环境上巧妙设疑,构筑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遇到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探索者,通过质疑-揭疑-释疑,在探索和研究中增长智慧和才干,体验成功的欢乐,发展创新能力。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一书的精髓是“启发我们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的上的定理?看着未知数试着指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问题. 这些都是教我们老师去如何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多问学生“还有什么办法?”“想想看,试试看”。教师巧妙的设问可以拨动其探求知识的心弦,产生疑而不能解又欲解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目的。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识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三﹑适当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范畴很广,其中包括: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两种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中就有很多“一题多解”的例子,比如:二年级的《乘法的认识》,计算方阵的总人数,可以横行×竖行,竖行×横行,分解式或者综合式子。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给足学生观察和计算的时间,让他们体会“有些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决的”,训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再如:一年级下册《十几减9》中,出示11-2=?可以让学生说方法,方法越多越好,有的说:将2分成1和1,11-1=10,10-1=9,有的说将11分成10和1,10-2=8,8+1=9,学生的思维被打开,问题也就解决了。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五年级的《还原问题》,还原即“倒过来想”,根据现在来推想过去。学生创造性的逆向推理,并创造性的用图式来表示整个过程,尝试新的方法,自然学生会很感兴趣。

另外,注重数学猜想也是撬动创新灵感的杠杆。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同时猜想也是科学创造,科学发明的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猜想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造意识的简捷方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植树问题时,可以让学生猜想:两边都不种树,一端种树,两端都种三种情况下,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在请学生通过实际的模型操作,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发展。

四、感情升华 自觉创新

一个人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的结合,他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一个心理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够增强满足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当学生提出新的想法,教师不要简单否定,要给予肯定,并提示做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者”,“再创造者”。营造开放的解题空间,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面地回答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乐趣,使之爱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创造成果,使学生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活动中体验付出后的快乐。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呼唤,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责任重大。

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第4篇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

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一些研究对创新创业教育关键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总结和反映了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要理论问题, 并为创业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 从总体上看, 目前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 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不够。从理论上看, 对于创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基本概念、具体内容、特质及功能、创业者的界定与分类、创业者的素质结构、创业教育模式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实践上,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由于认识上没有共识, 创新创业实践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 因而出现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关系不协调, 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知识互补但机制不互动, 也就是个性培养和共性培养计划各行其是, 互不相容, 经常有冲突。课余教育与课内教育都给学生压担子,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只好服从课内主渠道计划的安排。所以, 学生个性培养常常受到制约, 有的甚至夭折。例如, 有的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兴趣高, 花费时间多, 实践能力很强, 并为周围同学所公认, 但是很有可能影响主修课业的成绩。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 或者引起课业老师的不满, 或者在许多规章和要求面前不合格, 等等[1,2]。

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环境欠佳

我国社会氛围上, 缺乏有利于引导学生创业的社会舆论和政策、资金支持, 更谈不上鼓励更多人走入创业行列的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 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有认识误区和偏见, 认为创业就要从事高新技术、学习专业要对口等, 以为大学生如果开饭馆、卖猪肉、修鞋, 或是办一所幼儿园就算不上创业, 甚至并对此嗤之以鼻。实际上, 中国的服务业每年容纳几百万大学生就业或创业并不困难。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创新创业阻力较多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大学生毕业当年的创业率不到1%, 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 和很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 这个数字是非常低的。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诸多压力:一是学生缺乏创业资金。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困难之一;二是家长不愿意。有些家庭具有支持小孩创业的强劲实力, 但不愿小孩加人到创业队伍去, 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三是老师不会教。许多大学教师自身也没有创业的经历, 也没有接受正规的创新创业培训, 当他们真正面对人生挑战时。实际上会发现自我生存的能力也很差:四是社会不鼓励, 政策不优惠, 环境总体上也不友好。国家在大学生创业上有号召, 但实际上的政策和举措并不十分利于学生创业。此外, 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程度, 总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木平[3]。

总之, 由于缺乏正规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缺少体制机制、政策资金、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与保障, 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欠佳, 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当前由于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激情不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限。

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措施

1.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宽松环境。教育部已成立了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重点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省、市高等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建立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考核评估体系, 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巡视督导及考核评估工作;各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负责创新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2. 高校应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三是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 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各级各类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课, 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短期培训班, 宣讲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规、政策, 转变学生观念, 增强创新创业意识;面向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 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 开设SYB (创办你的企业) 培训课, 提高创业技能;面向有创业想法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 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训, 开设创新创业实训指导课, 加强创新创业技能的实践训练。

3.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 它对大学生具有内化功能。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成才就业, 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应利用社团活动, 以科技竞赛为抓手,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以社会实践为依托, 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以勤工助学为纽带, 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 营造一种弘扬、尊重和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以追求创新创业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要有效展开立体全面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宣传, 分别开展创新学分、开放创新实验室、本科生科研训练培训讲座、计算机技能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职业规划大赛、创业计划竞赛培训讲座、实战创业、“挑战杯”专题等主题宣传;定期举办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巡展、创业计划竞赛优秀作品巡展和师生创新成果展;定期举办名师家讲坛、成功企业家座谈会等, 拓展大学生思路,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4. 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 组建坚实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一是共青团组织主动与企业联姻,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以校企联合的模式, 创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基地, 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的见习模式, 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二是共青团组织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演习场所, 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 保证学生实践训练活动的开展, 促进大学生与创业企业、创业者建立互动关系, 体验创业过程, 开展创业实践, 提升创业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三是通过其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推动学生参与科研,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 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5. 发挥网络优势,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讯支持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的态势,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信息化资讯服务。依托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及各省、市就业、创业网站, 发布创业培训课程信息、学员创业项目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在这些网站搭建学员互动交流平台。同时, 加强创业、就业类网站信息融合、资源共享、兼容并蓄机制, 搭建交流平台, 广泛吸引国内外大学的创业培训学员就市场分析、运营状况、产品和服务、市场定价、协议签署、购销渠道、服务流程、财务结算等内容进行交流。

6. 搭建孵化平台, 为学生创业提供基地支持

各高校应依托校内实验室、工作室、学科性公司及校外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积极争取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 共建创业教育依托基地、实践基地、模拟基地和就业基地;创建“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学校”, 指导学生在此架构下根据个人未来发展愿景和志趣爱好, 组建特色社团, 国家、各省、市, 各高校应建设或利用现有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 免费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学生企业和工作室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家具, 提供政策咨询, 并联系咨询公司或通过专家库为其提供技术与管理的咨询服务。

7.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支持

资金缺乏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 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创新创业资助、大学生创业启航行动等项目基金资助力度, 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 组织学生申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各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积极联系创业风险投资公司, 帮助学生进行创业融资。同时国家应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实行优惠信贷、税收政策。

8. 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舆论

各级各部门强化倡导支持创新创业呼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开展理论大研讨、媒体大造势、网络大讨论、典型大展示、群众大讨论等活动, 宣传创新创业利弊、鼓励的创新创业政策, 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创新创业, 熟知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通过宣传身边的成功的创新创业者, 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表现创新创业者的激情和拼搏精神, 宣传好的经验做法和举措, 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大氛围, 扭转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误区, 理解、支持、尊重创新创业者。

参考文献

[1]彭云飞, 徐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5) :123-124.

[2]曹胜利, 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

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第5篇

我的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相互尊重、关心集体,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有开放头脑、宽阔的视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态、高远的志向、富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我的教育理念:创造一个团结、文明、勤奋、向上的浓厚的精神文化氛围,使学生的心零堂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位得到提升,各种消极、颓废的文化得到有效抑制。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所以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我从第一天教这个班开始,就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班级里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的规划,为学生们三年的高中生活画好了蓝图。希望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和激发他们的梦须与激倾棠目的。

一、班级环境的美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借此还可以教育同学们热爱班级,建设班级,积极为班级做贡献。我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

1、墙报、板报每月更换2~3次,内容包括“小新闻,身边事报岛,新出炉的作文,节日追踪,班级学校活动参与情况”等等。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并由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动手完成。由于美化了教室环境,所以讲文明,讲卫生在班上蔚然成风。

2、主办了优秀作文专刊、优秀美术作品和优秀书法展览。每学期贴在教室前后的墙上。

3、本期我还将我们班读书社的书摆放在书架上、窗台上,学生可以随意翻阅。参加学校的书香教室的评比获一等奖。(请参看后附资料中的教室环境照片)

二、抓德育、促学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此我决定从学习经典开始引岛和教育我的学生。

1、“背诵国学经典”的活动:长期的训练,全班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部分学生可以一口气背下《大学》、《中庸》、《老子》,还有的学生自己背诵《诗经》、《孙子兵法》。(请参看资料中班级录像部分,有集体背诵《三字经》、《增广贤文》的录像)组织学生和家长看《王财贵教授关于儿童诵读经典》的讲座。

2、“阅读世界名著”的活动:

(1)要求学生购买并阅读四大名著,并开展制作名著手抄报比赛、制作名著岛读杂志竞赛、写读后感、四大名著 知识竞赛等等,每月班报也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编辑。(请参看后附资料中名著岛读杂志的照片和班报里收录的优秀读后感以及四大名著知识竞赛题)

(2)全班集资,创办启明星读书社(后附活动的倡议书)。活动目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多读好抒棠机会,培养一种热爱读抒棠好习惯。并每学期每人捐资20元,坚持到毕业。启明星读书社的活动使班级有了约400本的藏书(请参看后附的启明星读书社的书库),学生们经常是手不释卷,乐此不疲。也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交流(分学生的班队活动交流和家长的家长会读书交流)和竞赛活动(竞赛题收录在班报里,由我和学生一起出题)。

(3)学习世界名著,继《新月集》(全部背诵)的学习之后,开始了《杨柳风》《爱的教育》《假如给我叁天光明》的阅读和讨论活动。(部分段落还要求背诵)

3、游览名胜,参观名人故里:这几年带领学生游览了南岳、鼎山、湘江、韶山、岳麓山,参观了邬石彭德怀故居、杨开慧故居。(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4、带学生和家长参观湖南省博物馆和地质博物馆。(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5、组织联谊活动:“手儿牵心儿连”与祁东特殊学校的联谊长帮活动和洪桥镇敬老院的慰问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书)

6、训练学生自理、自立和毅力的一些班级活动:

(1)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家长每日填写《自理评比表》。(后附资料)

(2)“我长大了”生活自理月。(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书)(3)全班参加韶山素质基地的训练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4)全班步行去鼎山拉练。(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5)全班步行去归阳河边拉练。(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6)全班去三星村学种红薯,开展小组劳动竞赛。(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7、创办“雏鹰之旅”班级月刊(家长老师人手一份),班级提供素材。期末成果展示(含优秀小作者、小记者评选)。这样,既营造了氛围,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每月出一至两份。(请参看后附的班报)

8、评奖活动:作业评优;最佳小记者;投稿积分奖;聪明伶俐积极发言奖;快速背书奖;吃饭不挑食、健康儿童奖;坚持锻炼健美儿童奖;学校叁好学生、优秀干部、单项明星奖;班级叁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奖;热爱劳动奖;团结协作小组奖;个人进步奖;优秀小练笔奖等等。每期发给每个学生奖状和奖品。做到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嘉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有自卑感,并学会欣赏自己。

9、开展庆祝教师节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录像和活动记录)

10、全班学生和家长在鼎山公园举行“诗.月.中秋”的竞赛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策划和班级活动的照片)

11、参观名校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活动的照片)

12、参加学校开展的捐款和捐书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捐书捐款名单)

13、参加学校“文明礼仪之星”活动。(请参看后附的学生照片和自我评价)

14、参加学校“我给家人提个醒”平安心语卡制作比赛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方案和获奖名单)

15、参加学校的“我把安全带回家”安全文化教育活动的方案。

16、参加学校“我为城市文明出一份力”的演讲比赛。(请参看后附的演讲比赛的演讲稿)

17、参加学校读书节活动。(请参看后附的活动方案)

18、开办班级博客。

19、将学生的优秀诗文在校园网上投稿,成立336班文集。(网址在刻录盘中)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竞争,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三、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埝,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根据学校班级情况从学习、卫生、班风等方面制定班规。并张贴在教室后面醒目的地方。(请参看后附的班规)

2、在班级管理中,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人人受教育。放手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岛他们自我管理,激发其实施班级文化目标的内动力。(请参看后附的班级成员职责表,教室后每期也张贴了)

3、值日生和小管家制度。对于不遵守班规和纪律的现象及时处理。(请参看后附的值日生和小管家制度)

4、奖学金制度,奖励好学上进的学生。(请参看后附的奖学金制度)

四、优化人际关系,提升教育效果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组建了家委会,每期开学之前召开一次家委会的座谈会,将我的一些设想和活动计划提出来,和会员们讨论。仔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活动计划。(请参看二、三年级的家委会记录)

有很多活动经常是由家委会的会员集资和参与策划,还有准备礼品等等活动要用的物品。特别是二、三年级的一些活动。(请参看附录的三年级班主任总结和活动策划)

召开家长会,由于有了家委会的支持,所以每次都很圆满。像教师节的庆祝活动和中秋节的活动(全体家长参加)、杨梅洲的拉练、和金霞山的拉练(大部分家长参加。家委会的同志还积极主动的担负起了学生的饮用水的运送和学生的安全等工作。可以说是细心周到、任劳任怨。

班上除了参加学校的活动之外,还邀请学校领岛、大队部、科任老师参加我们班组织的活动。(请参看后附的照片)学生们也在教师节等节日里主动的制作贺卡和写信给老师祝贺。(请参看班报)。

现在的336班,学生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师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家委会和全体家长的目标与班集体的目标一致,是实现集体目标的积极的辅助力量。

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第6篇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按照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笔者联系社会实际就如何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谈几点肤浅的意见。

大力宣传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自主创新离不开辛勤的劳动。要在全社会提倡热爱劳动、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精神;自主创新离不开广博的知识,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自主创新离不开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良好社会环境;自主创新离不开创造精神,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改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广泛提倡自觉购买自主创新产品的大众消费文化。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这说明,自主创新人人有责。支持自主创新,要体现在包括消费文化在内的方方面面。记得一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曾呼吁“推动全民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我认为很有道理。具体讲,可以在完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的同时,严格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制度。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主要政策制度应用于一般国有企事业单位,并加以提倡和推行。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包括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机器、技术、工艺等生产经营性采购,凡是性能价格比一样或相差不大的,应以自主创新产品和国产品牌为主。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主要财政拨款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普及工具、材料、用品等工作与生活性采购,大多数应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和国产品牌。凡采购进口物品者,应当经过一定的审批过程,或者在事后进行监督。建议有关部门制定这方面的专门政策。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自主创新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首先要澄清有关自主创新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的同志将自主创新看成纯粹是科技人员的事,或是企业的孤立行为,忽视或放弃了产品链的上下游及市场的作用。我国一些垄断市场的部门或企业集团对国产设备特别是创新产品缺乏信心和热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掌控的市场资源向国外倾斜。一些企业负责人只关注任期内的短期业绩,而缺乏长远的创新战略和决心。还有一些同志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缺乏信心和勇气,甚至还存在弱国心态。

这些不正确的认识显然不利于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氛围。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缺乏创新的智慧和创新的能力,只是中国人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魄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位汽车产业专家指出:“中国要加强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必须摒弃技不如人的自卑心态,树立敢于超越的民族自信心;摒弃拿来主义的依附心态,树立自主创新的民族精神;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精神。”科技部一位专家说,有的企业不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热衷于搞“自废武功”式的所谓市场换技术,甚至把别人的品牌视为自己的品牌,高谈“中国大众”、“中国奔驰”、“中国宝马”,说到底还是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和企业把一味的长期招商引资和中外合资当成了企业家们的使命。有的人为了短期的政绩、为了拉动地方的GDP、为了企业自身的脱贫解困,却不为长远的自主创新着想。

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推进自主创新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全社会对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例如:由中宣部、科技部共同组织数个单位参加的自主创新报告团,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主题,在北京、上海、山东、辽宁、安徽、湖南、陕西等10多个省市巡回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这种能够激励我们在全社会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文化氛围的报告活动,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向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地方、各条战线延伸。

把创新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要“发展创新文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在全社会建设创新文化,全国上下各级单位和部门,应将创新文化建设同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各种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其中。

借鉴国外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经验。创新文化不是封闭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创新文化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例如: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实验室(简称LMB)就善于培育良好的科研风气。可以说,良好的科研风气在LMB代代相传,科学家只重科学价值而不论资排辈,课题组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互相激励和支持。LMB的一位教授说,剑桥最吸引他的,是这里的学术环境,你周围有各个领域的大科学家,随时可以与全世界最有智慧的人交流思想。LMB也反映了英国许多研究机构的传统和风气。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分子生物研究所,各实验室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喝茶、自由交流。实践证明,鼓励学科交流,甚至跨学科交流,鼓励科学家的思想碰撞,是创新的很好途径,这也是英国科研机构的普遍特色。又如美国,在重视创新人才、奖励精英、宽容失败方面也很有特色。在美国,人们比较关注的奖励主要是院士头衔和国家奖章,最有吸引力的当属美国政府颁发的美国科学奖章和美国国家技术奖章。截至2005年3月14日,全美已有417名科学家荣获此项殊荣。对那些认真研究但长期没有结果的“失败者”,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并未弃如敝屣,而是非常宽容。以癌症研究为例,每年联邦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计其数,但实际上进展非常缓慢。联邦政府并未因此而大发雷霆甚至取消拨款,反而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人员的工作。只要科研人员在癌症研究领域提出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新想法,政府就会立刻关注,给予他们大力的经费支持。联邦政府这样做,为的就是“满足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以催生更多的创新型的成功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借鉴科技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我们一定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营造和谐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第7篇

一、建立和谐关系, 焕发学习热情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 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 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时, 我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2008年春节晚会上, 某报记者用仪器测量到掌声最响亮的一次音量达到了90.1分贝。分贝是计量声音强度相对大小的单位, 物理学家用声压级 (spl) 来描述声音的大小:把一很小的声压p0=2×10-5帕作为参考声压, 把所有测量的声压p与参考声压p0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20得到的数值称为声压级, 单位是分贝 (dB) 。分贝值在60以下为无害压, 60—110为过渡压, 110以上为有害压, 那么分贝y与声压p之间能建立怎样的函数关系呢?我先引导学生探索, 组织合作交流,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 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 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创新的欲望。因此, 活跃的课堂气氛, 师生、生生之间多元交流是引发学生认识冲突而闪现创新思维火花的基础。

二、建立和谐关系, 培养探索研究

目前的课堂教学, 受升学率的束缚, 课堂气氛严肃有余, 亲切不足, 学生不想质疑问难, 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必须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融洽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什么不同想法, 随时随地同大家交流,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保证。

例如:在教学集合的概念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研究:判断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集合: (1) 著名的科学家; (2) 某校2007级在校的所有高个子男同学; (3) 不超过20的非负数; (4) 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对于此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知道所给对象是否具有确定性, 就必须弄清一组对象构成集合的唯一标准。经过探究讨论同学们知道:著名的科学家无明确的标准, 对于某个人是否“著名”无法客观地判断, 因此著名的科学家不能构成集合, 同样 (2) 题高个子男同学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 也不能构成集合。只有 (3) 、 (4) 题能构成集合。

三、建立和谐关系, 体验创新乐趣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活动功能, 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 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 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合作交流、集智取长, 协作创新, 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敢干打破常规, 突破思维定势,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 我设计了这样开放探究型问题情境:设实数集S是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 (1) 1不∈S; (2) 若a∈S, 则1/ (1-a) ∈S。 (1) 求证:若a∈S, 则1-1/a∈S; (2) 若2∈S, 则在S中必含有其他的两个数, 试求出这两个数; (3) S能否是单元素集?若能, 把它求出来, 若不能, 说明理由。

学生经过研究很快解决第一个问题, 对第二个问题, 无法求, 怎么办呢?我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讨论, 经过一番争论, 学生知道须多次使用条件 (2) 才能得出结果, 则两个元素为-1∈S, 1/2∈S。第三个问题是开放探究问题, 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同时对有的小组作适当引导, 过一会其中有一同学说:“我会。”我让他到黑板上书写:设S={a}, 则有条件 (2) 得1/ (1-a) ∈S,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a=1/ (1-a) , 即a2-a+1=0, 由于△=1-4=-3<0, 故方程无实数根, 因此集合S不能为单元素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想法、新的创意, 课堂也给了他们成功的喜悦, 进取的动力。

四、运用变式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本例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求解,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集合时, 设计问题:已知x2∈{1, 0, x}, 求实数x的值。

这题是应用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来解题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既要用元素的确定性, 又要用互异性检验解的正确与否。初学者解题时易忽视元素的互异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另外, 本例问题往往涉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在完成例如之后, 教者随即进行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1, x, x2三个实数构成一个集合, 求x应满足的条件。

变式2:已知集合A={1, x, x2-x}, B={1, 2, x}, 若集合A与集合B相等, 求x的值。

这两变式题, 无需教师多说, 学生在思考中就有了自己见解及想法, 思维得到拓宽, 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恰如其分地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 让他自己学, 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 使学生敢于思考, 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 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毅红.创造力的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对营造小学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思考 第8篇

一、营造和谐、宽容、平等、创新的师生关系

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意味着他放弃了保存个性和喜怒哀乐的权利, 他的心胸必须变得比天空还宽广、还宽容, 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 尤其鼓励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甚至荒唐的想法。和谐、宽容、平等、创造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校园育人文化的精髓。首先, 教师应做到对学生一碗水端平, 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 都要一视同仁, 用爱心、关心、用心、诚心等爱护和帮助和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 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正当合理的要求, 尊重学生新、特、奇的想法。小学生天真活泼, 在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 一时说错话、办错事是难免的。马克思曾说:“人要学会走路, 也得学会摔跤, 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其次, 教师和学生要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能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放开自己, 要敢于彰显个性, 发挥创造精神, 要让民主意识、公民观念等人性光芒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使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对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成为校园风尚, 使崇尚和谐、真知灼见和追求真理的氛围内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再次, 教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性和创新性, 即使已有结论允许质疑, 鼓励学生提问和提建议。教师在学生“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境迷途中,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 鼓励学生继续坚持, 坚信终究会有突破。绝对不能被学生的脾 气刺激得 暴跳如雷 , 横加批评 , 给学生扣 上“胡思乱想”、“胡闹”的帽子, 甚至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教育学生要坚守底线, 体罚学生就越过了底线,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教师只有坚持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态度, 以宽容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长者风度, 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探索、大胆发现, 提出与自己甚至与权威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真正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

整洁、美观、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儿童思想的启发、个性的陶冶、情感的培养、精神的升华都有重要作用。我校在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下, 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 计, 以创造净化、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 大到雕塑、校门、教学楼、图书馆、文化长廊、宣传栏、墙报板报、学习园地、读报栏、食堂环境, 小到花草道路、亭榭园圃、路牌路标, 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 使其都成为无声的诗、主体的画, 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 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绿”是生命的象征 , 我校历来重视绿色校园环境的建设 , 种植的花草树木已经成形, 一年四季常绿并花香不断。学校花圃、花坛、花带、绿地近15000平方米, 绿化总面积占校园总面积近70%。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 大门口、主体花坛、教学楼前后不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就是姹紫嫣红的花朵, 处处给人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

花园式的校园教育环境不仅给学校带来生机活力, 而且可以激励人、教育人、感化人。校园似花园, 学生沉浸在这优美舒畅的环境中, 就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这既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 又是一种自省的心理压力。通过正确舆论的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爱绿化、爱劳动、爱集体、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学校宽阔洁净, 绿树成荫, 环境优雅, 视野开阔, 景色宜人, 当学生走进校园, 心胸豁然开朗, 一切烦恼抛于脑后, 宁静致远, 静德修身。

心旷神怡的校园育人环境既有利于课程改革, 又为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环保教育, 并以校园的某个景点为载体,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脱出来, 使教学更生活化、形象化, 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尤其是自然课, 可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学习花木栽培的内容, 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环境保护对人类的好处,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多彩的校园环境对美术教学的写生、画画、美工制作帮助更大。所有这些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活动, 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 学会养花种草、植树等技术, 另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教育, 更使学生在养花赏花的过程中得到放松, 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明白自己肩负的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发挥育人功能, 建设书香校园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我们着力营造书香校园环境, 让校园处处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 着力打造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在书香校园环境建设中, 我们加强学校的图书馆建设、阅览室建设、班级图书架建设和和书香走廊建设。我校图书馆被评为“苏州市小学一级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硬件”建设达到标准化, 设有藏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学生电子阅览室等, 形成“借、阅、查、网”一体化服务布局。学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 把师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活动纳入教育管理。教导处将读书活动安排在地方课程和兴趣活动之中, 确保每周读书指导和读书交流课时;德育处向各年级公布推荐书目, 明确阅读量和阅读要求, 并开展各类读书征文、展示等活动;教科室设立“书香校园”研究子课题;总务处做好图书室设施设备的添置、整理等工作;教技室负责开设图书网站, 实现计算机管理。增拨图书馆经费, 新增添图书10000多册, 确保年生均新增图书2册以上。教学楼每层走廊两侧张贴古今中外名人读书格言, 为每一个班级配备敞开式书架和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 定期更换书目, 拓宽书源, 使学生有书可读, 全力发挥图书功效。学校图书阅览室和班里的“图书角”已成为学生的欢乐天地 , 学生足之所至、目之所及皆为读书的环境,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制定“小学生必背古诗文”, 引领小学生读经典、诵名著;按照新课标要求, 帮助学生制订可行性读书计划: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 分解到各个学期, 每学期应达到12500字 ;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 , 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 即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 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左右。建设书香校园与课堂教学相整合,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真正使学生博览群书、丰厚底蕴, 如语文教师认真上好阅读指导课,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 提高阅读效率。与环境建设相融合, 建设班级读书角、开放式阅览室, 图书馆全天候开放, 为学生提供阅读方便;与活动开展相结合, 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 将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定为昆山市开区实验小学“读书节”活动启动日 , 正式拉开读书节活动序幕, 使校园充满浓浓的书香之气, 促进“书香班级”、“书香学校”、“书香家庭”的建设, 进而使全社会形成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好风尚。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如开展向我校新昆山人子女及家庭困难学生赠送图书的活动;开展“评比书香学子”、“书香班级”评比活动:每个月评出读者之星, 期末评出年度书香学子;根据班级在图书室借阅图书的数量列出读书排行榜, 通过对班级书香氛围的营造、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与使用、学生参加活动的成果等方面的综合评比, 每学期评出十佳书香班级。开展讲故事和毛笔、硬笔书法比赛, 展览获奖作品, 相互学习借鉴;每学期举办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学生是读书的主人, 畅所欲言, 自由自在地交流读书体会, 教师是倾听者、参与者, 适时进行有效引导, 给予肯定性评价, 从而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这些系列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巩固阅读效果, 激励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灵魂、愉悦身心、升华人格, 让学生逐步走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境界。

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育人环境 第9篇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整体规划改造了校园的静区与动区的布局, 此举既因地制宜, 又有利于教学;既整齐美观, 又大方实用;既着眼于近期使用, 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对校园内的各种教育园地、橱窗以及甬路两侧、走廊等标语牌的设置, 注意到了它们的内在联系, 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同时, 对教室内进行美化布置, “三表三规”、黑板报、综合展牌, 每班有自己的班训等, 力求从每一个细节入手, 以处处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营造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走进校园, 绿树成荫通幽径, 鲜花盛开迎朝阳, 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是南堡四小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二、注重校园精神的培育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来实现塑造学生的心灵, 美化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

1. 加快精神文化的物化进程, 将校训、校徽、教风、学风、

办学目标等内容利用橱窗展示, 努力营造出浓郁而又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 在班主任经常带领学生重温《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 学校还结合学生的实际, 编制出台了《南堡四小行为规范三字歌》, 人手一册, 让每位学生牢记于心, 经常对照。在确保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前提下, 努力变制度管理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努力变老师管学生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互助管理”, 从而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

2. 注重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构建立体德育工作平台。

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搭建了一个有效的立体平台。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国旗下讲话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从爱祖国、爱家庭、爱学校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内容丰富, 形式新颖, 使学生可以在故事中领悟, 在交流中共鸣。同时, 我们还要求学生在集队时做到快、齐、静, 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组织纪律教育。在班主任培养方面, 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月交流制度, 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努力促使全校教师的德育工作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3. 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宣传工作,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建立健康、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自从2009年3月成立以来, 在大队辅导员的带领与指导下, 一直办得有声有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节目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每天中午, 师生们都会听到小播音员们熟悉的声音, 虽然没有豪华先进的设备, 但是广播站的全体成员用自己的辛勤工作, 开设了“安全与文明”“快乐大巴”“健康百宝袋”“童心回放”“脑筋转转转”“轻松音乐台”等栏目, 内容丰富, 涉及安全、文明、礼仪、习惯、学习等方面, 不仅为孩子们传播喜悦、交流情感、增长知识、欣赏佳作提供了平台, 还能及时传播校园信息, 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 使学生们在聆听中开阔眼界,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1. 依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育特点, 结合新时期的形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如开展以实践“弟子规”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朗诵、演讲、征文、文艺表演、书画等形式的比赛。让学生浸润在经典的文化里, 使《弟子规》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廉、耻”等传统思想文化元素充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又如通过开展国旗下讲话、爱心捐款、观看《开学第一课》、“三八”爱心祝福、“学雷锋”、清明节扫墓、国庆节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让孩子们沐浴在思想教育的阳光中。

2.“大语文”的深化, 构建书香校园。

一是阅读指导与积累有机结合。学校提倡“精讲课、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紧密结合, 同时, 阅读课上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二是课内与课外,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课内阅读中指导读书方法, 把握阅读方向,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和延伸, 增加阅读量。既通过阅读学习写法, 实现读写结合;又通过读书笔记, 读书心得实现读写结合。三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 鼓励学生写作。

3. 打造一校一品,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

一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项目, 每天上好“三操” (眼保健操、广播操、自编操) , 其次抓实“大课间”。按班级划分活动区域,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二是积极实施“一校一品牌, 一生双爱好”工程。用空竹抖出特色, 创建品牌, 初具成形;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强化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管理制度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 其直接影响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师生的行为规范水平, 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形成。重视和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文化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校园文化管理制度, 如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操行考核评定、课外活动等制度。以少先大队部“日检”、流动红旗班评比等形式对校园文化及学生实行管理, 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自觉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

浅谈城市规划中风景文化环境的营造 第10篇

全球一体化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正是在这种不断趋同的世界文化背景下, 我们的城市逐渐地褪去了特有的各自的形象;以“文化主体”自居的西方世界不断地在世界范围内泛滥他们的价值观。然而城市恰恰又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大的物质记载, 正如雨果曾说过“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 他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因此, 探索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 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研究每个城市本身所展现的和将面临的城市景观问题, 对我们来说都关系到华夏文明的承袭与发展, 关系到民族文化得到自尊与他尊;更关系到是否能够在压力下实现城市文化进程中和谐的可持续的文化景观城市, 建设城市风景文化的环境品位。

1 风景文化的本质及内涵再认识

1.1 风景文化

风景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两类景观, 是一种物质景观现象。风景是能从审美与欣赏上引人关注的, 它涵盖景物、景感、条件三个基本要素, 其内涵广泛, 但通常指代风光、景物。

“风景”一词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记载, 如《晋书》中“风景不殊, 举目有江山之异”。李白诗词“当时饮酒逐风景, 壮士成就功名疏”。《滕王阁序》中王勃有“俨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的描述。可见中国对风景的认识由来已久, 风景具有变化无穷的实质, 形象与色彩各有迥异的特点。中国古人有深刻的理解, 并添加了诸多感情和艺术色彩。在领会风景的生态循环、气象变迁、外力作用的客观事实中, 加入了许多人文因素。

这种朴素的特色生态观使风景文化深深根植于人心。所以中国从古至今不仅仰慕向往自然, 也在通过造园的方式延续自然景观, 丰富城市风景。风景随着人为因素的融入, 渐进地由个体转向群体, 由情感转化为文化。这种文化承担了对美感的向往, “施法自然”、“天人合一”等造园与风景审美的思想穿凿了富含极高文化艺术造诣的的文化景观特色园林, 总而言之是一种风景文化环境。

风景存在于人的参与和自然之间, 这体现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 每个时期都有对“风景”的特定实践特点, 从而产生实施的深度和价值宽度。在古代人们对风景的朴素的感性认识在当时条件下产生了丰富而深刻的风景文化;现代随着生态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交流和发展的兴盛, 创造了理性认识风景的条件。现代风景文化不同于较为单一审美价值的传统风景文化, 而是富含审美文化价值的同时, 又具有多样性的生物和文化保护, 多种学科的理论发展、生态文明以及社会经济价值。在古代, 风景在城市中, 绝大多数是以园林这种特定方式存在, 它的实践主体是皇家贵族或名商富贾一类人, 以一种“知行合一, 施法自然的实践途径, 体现一种私人化的个性审美实践。这是一种整体规模小、环境影响小的上层风景文化。现代是一种公众性社会实践时代, 在打破历史围墙的同时, 现实状况下的风景景观成为开放的公众受益的开敞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它实践的主体扩展为整个社会群体, 其产生的效果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环境影响。

1.2 风景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释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风景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系统中的一部分, 是现实表现中的一部分。这其中有自然的物质层面, 更有很多文化内涵。这种风景文化的内涵释义为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指导所表现出来的使城市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能力, 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 应营造不同的城市风景文化环境。这种与时俱进的传承是解决城市特色发展的科学道路。特色的城市不仅受物质建设的影响, 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2 风景与文化关系

风景做为一种极具内涵的表现形式, 承载生态、文化、生命、灵魂和思想。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有钟爱自然山水的传统, 其中构建城市山林和私家园林都是我们祖先拥抱自然的方式。如今, 那些曾经若隐若现的、显赫一时的古代园林都已然成为历史的遗迹。然而今天我们打破它们历史的围墙, 作为一种公共的时代特色空间, 使它富含了新的生机活力。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 沉淀与他身上的历史文化沿革, 仍然需要我们学习和研究。

风景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关系由来已久, 这也是现今作为城市名片的风景景观在创造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文化的原因。正如18世纪一位英国建筑师来到中国, 在领略气象万千的中国园林后感叹诗画与哲学的融合。中国的园林绝非只作为单一的居住与休闲场所, 它的建筑形式、色彩搭配、空间组合、声光景致、植物姿态等都富含美学情趣和人生态度;在充满积极人生哲学的同时也倡导依山峦水、养性助寿的生存艺术。正如孔子所说,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以一种内省的思维模式营造“虽由天作, 宛自天开”的风景文化意境。将日月天地、草木山川等自然万物与人类精神世界统一起来, 因而风景与文化息息相关。现代城市更讲求生态文明, 文化在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 不仅使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教育、休闲文化等等诸多文化渗透到风景元素中, 还使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念、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湛透于风景文化。

景观文化色彩更甚景物本身, 就像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一样, 在园林中美学是其中一个层面, 彰显品德风度, 修养学识是其所含真意, 这种“君子比德”的思想文化就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可见风景文化已经成为从整个社会到单一个体的精神文明。“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表现在与生存空间的紧密关系, 在园林造园中有具体的体现:景观建造多有深池, 蕴含“临深使人志清”, 奇峰怪石有“登高使人意远”, 而亭楼曲廊是“故故匿之, 不使人见”, 蜿蜒小道, 层峦叠嶂, 为“曲径通幽”的文化思想。在有限的空间中筑山理水营造自然景观, 是一种悠远峥嵘文化, 展现的是“一峰则太华千寻, 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文化底蕴。

3 风景文化的现实取向及问题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的组织和利用形式, 其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各种功能来满足各类人群多样而复杂的需求。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 都需要立足时代, 传承历史, 塑造城市文化环境, 在自身的城市文化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使城市形象脱颖而出。而创造这种鲜明的文化环境, 就应否定单一依靠规则的建筑和机械的规划形式, 以风景园林的形式展开的景观文化或许更加符合城市现实价值的取向。丰富特色的规划思想, 建立先进的建设规范, 生动展现地区文化精神。以风景园林为基础的文化环境营造更加适于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生态文明, 依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布局、空间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方面做深入分析。从抽象到具体, 由分散向整合, 落实城市风景文化环境要素特征, 实现城市景观可持续的发展。

斗转星移, 快速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从西半球来到了东半球的中国。过去的几十年是中国城市景观破坏最严重的时期, 城市美化运动此起彼伏, 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看到眼前种种城市景观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正遭到破坏, 在我国众多的城市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缺水, 有更多的人处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中国每年消耗的钢材是世界50%以上, 水泥达到30%;城市内部的生态脆弱难以为继, 很多城市街道上除人外没有任何生物, 钢筋水泥林立不是风景文明, 更不是生态文明, 而是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园林景观文化的荒漠。

文化缺失的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又一危机。我国一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 在恰当的地段建设一些欧式古典风格的建筑无可厚非。但一些城市流行的“欧陆风”则是不伦不类的文化错位, 是一种低质低品位的风景文化。西方人在不断追求自己的文化回归, 而我们也趋之若鹜, 是景观文化的缺失, 更是民族文化的危机。在中国封建帝王的华丽与现代纷繁之间我们不知所措。风景文化的定位与城市环境的营造是当代中国乃至设计师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4 风景文化的营造

风景文化是一种活力文化、多样文化, 这种文化能挽救大城市的活力危机, 深入城市人的生活, 体验了真实的城市需求, 理解城市中复杂过程的联系。营造城市风景文化须谨慎而精心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对城市性质作深入研究是城市风景文化定位的关键。

城市应满足人们各种生活需求, 就像要有美好的公共环境。城市要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利用才能展现自身的特色。城市需要富有地域传统文化和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景文化环境营造在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设计与规划的基础应是对于城市的深刻理解。这恰恰从每个城市居民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出发。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城市的生命和社会的经济的活力在于城市公用的综合性和混合性, 而不是单一性。”所以实现城市功能的丰富多样, 才使城市环境富有活力, 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这种空间的丰富, 活力的多样无一不是一种文化, 而具体到现实城市环境中就有了建筑的形式与色彩, 植物的层次与群落组合, 空间的分布与整合, 地形的高低错落等等, 这些都是一种风景园林具备的现实文化基础。展现城市风景特色、地域文化, 根植于大地的生存艺术, 破除正统大规模城市建设实践无情的扼杀城市活力的魔咒。

城市特色由其特色文化而来, 由其历史延续, 由其文化内涵, 建设风格等多种形式和内容而来。风景文化是一种特色活力文化, 它还原大地生命, 承载绿色生态, 谱写人居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风景文化环境就是在适合的地点进行优秀的设计来营造优美的环境。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 中国的颐和园等。

自中西方文化碰撞以来, 中国城市建设无可厚非地肩负起了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根源及脉络, 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境, 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 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结合中外, 从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经验来看, 任何一个集市、小城市或者现代化大都市圈的兴起和形成, 都一定会触发城市核心区功能定位的调整转化和深刻变革, 进而对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生存空间和生存观念产生客观的影响和改变。

所以要走特色城市之路, 走振兴城市之路, 走文化精神之路, 走复兴中华民族城市风景文化的道路。在建设生态园林景观城市特色文化景观城市、可持续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下, 传承中华文化、延展时代文化、融合先进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文化。

5 结论

在这些更迭变换中, 正确理顺和谐人本主义城市的生存艺术, 还原“城市特色”并塑造城市本源身份和景观直观效果。经久的城市历史和厚重的人文资源, 营造可观的风景空间将穿插于整个城市, 而风景文化应成为城市发展的宗旨和方向。在体裁和风格上营造独具风格的典例, 阐幽发微, 意趣兼得。展示风景园林学科与城市规划设计学科的融合, 学习新进成果和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 风景文化是塑造现代中国城市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

摘要:在特色中国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应探究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实践的特点和趋势, 吸收国际景观设计成功经验, 更需有自身特色和内涵。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的多学科多体系多方法多向度的融会应该以社会实践方式沿袭传统生存艺术文化, 探索更富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城市的特色景观。这样才能营造真正富有风景文化环境的城市, 才能建造具有可持续性生存艺术的城市, 才能建设有中国传承、历史文脉的风景园林特色文化城市。

关键词:城市特色,风景园林,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回到土地[J].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4.

[2]淮南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6.

[3]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06.9.

浅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第11篇

“油菜花布满芳香,蜜蜂自然会到菜地跳舞。”这是一句西方谚语,形象说明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孟母教子,三迁其家”,这是告诉人们,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但在环境与人的关系上是相通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努力营造一种充满凝聚力、感染力、富有青春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呢?

一、有创造性地布置好教室环境

教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所在地,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一个班的教室环境洁净、美化程度如何,可以看出这个班的精神面貌如何。实践表明,优美的课室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知识信息的接收与储存,对一个群体形成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对比设想一下,置于两个不同环境:一个是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的宽敞教室,一个是长久未扫、蜘蛛盘丝的昏暗小屋,在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有这样一个高三的理科班,理科生有这样一个特点:追求个性,不拘小节,但也显得有点懒散,不太爱干净。到他们宿舍去,气味很大,夸张一点说,有时还得捂着鼻子进去,教室卫生评比在以前经常是排在倒数几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利用几次班会课时间,特别强调了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并在班会上讨论“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性”的话题。学生踊跃发言,都赞成要搞好环境卫生,并委婉地批评了几位平时卫生很差的同学。这之后,几个班干部商量,分工合作,主动出击,带领其他同学开展“美化教室、宿舍环境”的活动。经过几天的努力,完全改变了宿舍、教室脏、乱、差的现象。然后,几个班干部又搞来一些盆景花树,四周墙上又贴了一些名言警句,教室前面挂着高考倒计时。这样一布置,教室顿时光彩照人,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在教室里面激情澎湃,个个脸上挂着自信的笑容。这样的环境营建,大大改变了班级的整体印象,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的成长也至关重要

除了良好的卫生环境之外,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班风、学风的好坏,关系到这个班成绩的好坏。营造良好的班风,先要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及日常行为。进入到21世纪,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学生接触的媒介也便多了起来,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有着很大的影响。正面的影响倒无所谓,就怕负面的东西,譬如,抽烟、染发、吸毒、污言秽语、戴首饰等,他们认为很潇洒、很时髦,殊不知他们离正途越来越远。对于这些现象,教师不能强行制止,否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行为止而心不止。这时候,应该以讲道理的形式进行讨论,让他们确实认识这种现象的弊端,从心底放弃这种坏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真正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观。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更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师生关系都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师生之间显得冷淡,学生见教师就躲,这种关系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地位平等,教师放下“师长”的架子,与学生促膝相谈。在平常生活中,教师把自已的微笑、真诚、风趣、爱心都献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一位长者、智者,更是一个无话不谈的、亲密无间的朋友。

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习的学生,身心一定非常健康,生活、学习质量也一定非常高,成绩理所当然也会好起来。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打交道,是学生每天耳闻目见的对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只有教师身上洋溢着良好的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指导示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良好的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1)教师每天仪容、仪表要整理好,衣着要整齐、干净,特别是发型,不能怪异,坐立行走,都要有良好的形象。(2)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气质,上课能慷慨激昂,富有激情,下课能谈笑风生,妙语连珠。

创新文化,从营造创新氛围开始 第12篇

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改革开放30年,我个人感受最大的变化和收获就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和革命。”思想解放,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方式,摘掉了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给了人们自由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样是文化进步和思想自由的体现。因此,要培育创新文化,首先要从根本上尊重人,既要尊重人的尊严、价值和个性,更要尊重人的创新精神。

古今中外,那些创新人才往往是特殊人才,有令人敬佩、羡慕之处,更有被常人不能理解之处。如有的人才华横溢,却性格秉直,不循规蹈矩,不惧权威,常常有“犯上”之嫌。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许多创新大智往往出自于偏才、奇才、怪才,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超众之长,但在更多方面则不如常人。重视个性,其实质是扬长避短,扬长抑短,扬长容短,扬长弃短,只有把每个人的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创新的潜力、激情、才华发掘出来,才能形成新思想、新成果竞相涌现的格局。

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创造性的劳动,与人的精神动力密切相关,与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一个缺乏崇尚和激励创新文化氛围的企业,是不可能吸引、留住有创新激情的人才的,也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当代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和东部128号公路地区产业发展的差别,根本在于前者的文化、制度环境,为千万个创新、创业者营造了良好栖息地。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象力。因此,要从建立激励、培养、保护等机制入手,推进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知识产权占有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全面系统、持续不断地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努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文化是什么?是价值观,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可以说,创新也是漫长、寂寞的艰辛过程。对创新人才一定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信任、承诺、长期合作的行业文化相当于高效的非文字契约。要促进有序竞争、诚信合作,形成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有利于协作创新。

一个创新者个人或团队要将创新活动坚持到底,还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激情,有开拓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有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的导航。要广泛宣传那些创新成果,使创新观念深入人心。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鼓励创新、鼓励探索的氛围,让那些富于创新的人才在心灵上得到自由,创造一种兼容开放、灵活变通、求真务实的社会认同感。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与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加大创新奖励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奖励、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的激励制度,使创新人才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进而时刻处于思想的自由活跃状态,敏锐地捕捉创新的灵感。

“允许失败,不允许不创新,不创新就等于灭亡”,这已成为西方许多公司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使欧洲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一直走在全球前沿。我们建设创新文化,必须立足长远,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把它建成创新者的精神家园,使创新逐步转化为人的行为自觉。

上一篇:都市休闲体育下一篇:高职机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