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2024-08-02

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精选12篇)

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第1篇

一、教师备课要围绕自主学习设计

教师自主探索备课的设计要依据“疑问”, 因为“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疑问”是创新的先声, 通过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 学生能激发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在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时, 需要注意适度, 角度和梯度, 即设置问题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 做到难易适中,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 选择最佳切入点。难易要有梯度, 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 要由易到难, 由小到大, 由简到繁, 由具体到抽象, 由已知到未知, 步步推进, 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

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七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 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 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 使学生明白, 要想真正理解文学, 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的真谛, 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 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经常根据时事热点, 结合历史知识,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同时, 我还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 把诗、词、歌、联等文学内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 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还可引入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空间理解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发言, 提问和讨论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 为学生提供机会, 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 发现有错误就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和纠正。例如在学习美国内战部分, 学生根据内战前美国南北两种不同制度矛盾的史实提出:美国是最早实行“一国两制”的国家。就中、美两国的“一国两制”有何异同鼓励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 就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 要充分相信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 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 适时加以启发点拨, 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 还必须投入情感, 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 用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指导学生读书和课外学习方法

1.要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

所谓“粗读”就是, 先读目录和年表, 而后浏览教材, 抓住章节子目, 知其大意;所谓“细读”, 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 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 将教材内容问题化, 答案内容要点化, 要点内容条理化。

2.要多读地图、插图

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 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 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 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 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要多进行课外阅读, 但要慎重选择辅导资料和课外书籍

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网站, 辅导资料和课外书籍时要提高分析鉴别能力。即使是“权威”的课外资料, 也不见得比教材“完美”, 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学生在使用这些资料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 通过教学交流寻求解决。

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2篇

一、数学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同学之间为主,还有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和学习内容环境之间的相互学习过程。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育中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在数学教育中的中心思想是以学生为始发点,探究如何让学生能够开心快乐、积极主动去学习,抓住这些相关因素去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的兴趣、需求放在首位,创建出轻松的、和睦的以及愉悦的课上教学模式与环境。例如,20xx年新人教版中学七年级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一些学生负责数据的采集,一些学生负责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去完成任务,并且解决不懂的问题。我们要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变成主人以及主动全方位发展的方法。老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人,也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人与组织人,新的教学观念重点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新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学会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原有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单向灌输而学生却是被动接纳知识。我们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要参加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里来。让学生可以拥有轻松与愉悦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有回答问题发言的机会,把学生的热性与积极性全部调动出来,让学生真正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适当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当中,老师应该敢于探索有效合理的教育方式,根据新课标标准,中学数学课堂学习中,老师们要去引导学生,老师的用处不是单向的去灌输,而是去引领学生自主的思考。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与思维,尽量要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并且去解决问题。老师要学会变通,不应该单向去灌输,要把学生自主学习放在首位。

教师们可以采用各种有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老师的语言情感很重要,加强语言的表述能力。应学会声情并茂与准确的教学,这样也可以增进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让课程更加生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热情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和学生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4.1《多彩多姿的图形》。老师在讲解这堂课的时候,首先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个关于图形的小短片,然后可以提问学生都认识哪些图形,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回答,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发言,老师采用接龙的方式让组长来说,比一比最后哪个小组说得最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

三、数学游戏可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那就是将游戏引用进我们的学习中。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挖掘学生存在的对知识掌握的欲望,还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根据研究表明,游戏具有很强的趣闻性,它会使人兴奋,一个人的好奇心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很多数学家在探索数学问题时就像是小孩子对待玩具的心情一样去研究问题,带着对问题的兴趣去研究,一点一点地找到解决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敢于深入研究的勇气,让学生在社会中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的成长作出贡献。运用数学游戏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理解并喜欢上数学。很多人都知道,数学游戏包含了智慧性,在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上起着强大的作用。很多教师觉得在课堂上去运用数学游戏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和老式的教学方式来比较需要消耗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事实证明,数学游戏在数学课堂上有着明显的作用。

鼓励小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动学习;学习兴趣;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获得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一直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基本的素质水平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鼓励小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行论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是确保学生课堂主体性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所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中的一分子。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女娲创造人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女娲造人》的动画片,直观的视频展示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地实现。

二、组织主动学习的活动

教学活动是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也是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要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因此,本文以下面几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求知进行论述。

例如,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了“水墨画”?(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3)说一说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整体感受?(4)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对上述问题进行交流,进而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又如,在教学《北京的色彩》时,为了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为了展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首先,组织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行先学活动,同时,将自主阅读、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出来,比如:为什么说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为什么要将北京和色彩放在一起?等等。接着进入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下面几个练习题:(1)细读第四段,然后分层,并写出各层表达的意思?(2)“如果有人问:背景的色彩如何?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其中“毫不犹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解答。最后,进入到后教阶段,针对先学环节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本节课的教学效率最大化实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对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和谐、轻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能够减少学生对课堂的畏惧感,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语文学习的活动之中;反之,紧张、压抑的环境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来打破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也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评价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以教学《北京的色彩》为例,为了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也为了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在本节课的先学环节还有当堂练环节,我采取的都是“鼓励式”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给出的准确答案给予及时的肯定等等,都进行了评价,目的就是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环境,进而确保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来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在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赵孝峰.刍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6).

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4篇

中学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把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要靠学生自己积极的认知活动来完成。因此, 中学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学习呢?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的一种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行为,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 然后再帮助学生将学习愿望转化为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行为。影响学生学习愿望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两大因素:内因和外因。

一、内因方面

(1) 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目前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愿望, 就是因为对学习缺少正确的认识, 特别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使许多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 这种错误观念在学生身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 要想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 树立“读书有用”的正确观念。

(2) 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愿望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理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强有力的动机。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使学生拥有强有力的内在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而学生学习愿望能否实现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在形成过程中, 他们的观点和行为极不稳定, 具有多变性, 易受外界影响。因此, 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应重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了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 才不易受外界消极现象的左右, 才能将其强烈的学习愿望转化为一种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行为。

(3) 自信是基础, 是走向成功的桥梁。作为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 认真分析学生信心不足的原因, 用具体的事实使学生相信“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 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及时鼓励, 引导学生形成“别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 甚至做得更好”的积极心理。总之, 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或强化学习的信心, 从而增强学习的愿望, 产生一种主动的学习行为。

(4) 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促进主动学习行为的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缩短学生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时间, 提高学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争取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获, 做到事半功倍, 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促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 从而推动主动学习行为的持续发展。

当然, 除了以上几点外, 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及主动学习行为的持续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外因方面

(1) 学生的学习愿望及主动的学习行为受教师的人格力量及教学能力的影响。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 受其年龄的限制, 各方面的认识和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 他们的可塑性大, 模仿性强, 教师的一言一行, 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深刻影响。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 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 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大量事实说明, 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教师, 才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得到学生的认同, 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生活中引导学生接受新的认识和转变或更新已有的认识。因此, 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 树立良好形象, 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教学能力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 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持续发展。

(2) 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强化学生的学习愿望, 促进主动学习行为的实现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个班的学习情况一般有三种, 学习特别主动的占少数, 学习几乎没有主动性的占少数, 绝大多数属于半主动半被动的学习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 使全班绝大多数学生都主动地学习, 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而良好的学习气氛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 促使主动学习行为的持续发展。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第5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此营造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质疑的习惯,并使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观察教师出示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90、36、459。这时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有关。”其余学生议论纷纷,马上提出反例:能被3整除跟个位上的数无关。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跟十位或更高位是否有关?能被3整除有没有规律,只能一一试除吗?能被3整除与各个数位的和可能有关,为什么?”师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后来在练习中有一道题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马上提出:“它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结束时,学生又提出:“能同时被3和2、5整除时有什么特征?”

本节课教师故意在课始复习旧知,使学生造成错误定势,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主动学习的需求被大大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在思索中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数学学习知识的本质特征。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在数学的课堂里,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小学毕业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性很强的练习:

水果店有苹果240千克……,梨有多少千克?

(1)苹果比梨少 A.240×

(2)梨比苹果多 B.240÷

C.240×(1+)

(3)梨是苹果的 D.240×(1-)

E.240÷(1+)

(4)苹果比梨多 F.240÷(1-)

G.240÷5

(5)梨比苹果少 H.=

整个练习打破了以往匹配题一一对应的关系,多设计了两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促使学生不能凭感觉或从事物的表象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在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并自觉验证所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增加了三个备选,大脑在收集和处理时,思维不只是增加了三条信息那么简单,而是各种思维品质综合在一起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辩证性、广阔性,为后面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2在教学设计上坚持教会学生会学习的原则

1.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建构新知”的教学中

教学中对定理、公式的导出,结论的揭示等都应让学生的思维参与其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在我的课上曾有学生不耐烦的说:您就把结论告诉我们吧,何必还去推导。而我认为知识本身形成过程的思维是最难得的,由学生自己揭示其形成过程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也是在教会学生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同时要想办法去解决它;而在进一步理解其形成的思维过程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该怎样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在习题的讲解中,教师应重点讲解问题“该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也可以借学生之口将整个题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即便学生的思维过程有误或不甚严密,也有它宝贵的一方面,因为从中发现“有误”的过程可以帮助其他学生进一步领会问题的本质,并且可以弥补自己思维上的漏洞。教师教会学生一个结果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尽量避免走入思维的歧途。只有不断的进行这种训练,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会学数学。

3.教会学生反思、概括、升华

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 第6篇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将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位置,寓“导”于“学”,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采取“四步式”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课前,教师设计好预习提纲,鼓励学生通过参阅工具书、上网查询等方式探寻文本思想内容,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阅读、理解、感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提纲独立阅读教材,将原有的知识同新的要求相对照,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本环节,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批注,对课文中词、句、段落、篇章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语言品味等进行“自悟”。自悟贵在学生的自觉参与,潜心投入,身临其境地主动与文本对话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种自悟对语文学习中的语言感知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便于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底蕴的积累。

发现质疑,分析内涵

自主创新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及协作精神,在学习中培养自主自发自觉、好学好问好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将各自在“自悟”过程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讨论中“知其所以然”。对于理解较为困难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也不要苛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化,只要答案与文意相符即可。

这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地深入学生的相互交流活动之中,作为他们语文阅读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教师还应该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交流氛围,以此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潜能,鼓励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讨论探究,感悟精华

本环节是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在全班再次展开的深层次交流、探究。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善于与同伴互动、与老师互动,加强对话、交流、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解决,加深感悟和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见机行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文章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是如何来表现 “精美”的。将“自悟”、“交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为他们的学习活动创设条件,提供可行的方法,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借鉴、模仿写作,而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与模仿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

总结升华,形成能力

本环节重在形成知识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积极参与问题的研讨,完成新知识的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新知识构建当中逐渐形成。

教师要根据前三个环节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总结,并适时拓展,让学生消化、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所提问题要顾及全体同学,体现出梯度与层次性,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都能学有所获。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自学与感悟,教师的点拨。教学中给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动脑、动手时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讲的少,轻松自如,学生能自主愉快的学习。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九乡民族中学)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7篇

一、尊重主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发生质的变化。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内因, 占主体地位, 教学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学生“动态”的思维中去。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由学生自学, 需要教师点拨的教师适当、适时地点拨。充分信任学生, 尽量让班级学生相互讨论, 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积极思考, 勤于探索的状态中。长此以往, 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推崇师道尊严, “规矩”“服从”是好学生的定义域, 结果, 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被剥夺, 创造性思维被抑制。然而,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的是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具有个性特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 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尊重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异想天开”,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功在主导

教学中, 教师是导演, 切忌越俎代庖。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作用是吃透教材、大纲, 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 教师教学应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导, 是要变死学为活学,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备课应着力考虑自己怎么“导”, 学生应该怎么学。授课方式应是“扶”“引”“放”, 而不是“填”“压”“灌”。课堂上, 要善于设疑, 耐心期待;提问要问在重点、难点、疑点上, 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 教者设计问题如下: (1) 要同学剪“双喜”, 然后对折; (2) 学生说说生活中像“双喜”一样对称的图形; (3) 画出并剪下如下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 然后对折; (4) 想一想、说一说,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讲授步步引导, 学生充分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精心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 学得愉快轻松。

三、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 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欲望。学生一旦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活跃, 自觉性增强, 效率提高。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因素, 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设疑、创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例如:教者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 然后量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报给老师, 让老师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 当老师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后, 学生十分惊讶, 心存“谜团”, 于是, 教师因势利导, 将学生带入学知识, 解“谜团”的教学活动中。

四、交给“钥匙”

授之鱼, 不如授渔。“授鱼”是急功近利, “授渔”则让人终身受益。曾几何时, 数学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老师在升学指挥棒下, 加班加点, 搜索枯肠;学生则苦不堪言:作业泰山压顶, 试卷铺天盖地。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讨厌数学, 所学知识死板,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社会都怨声载道。这种局面的出现, 是由于应试教育使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结果。重视学法指导, 系统地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预习、听课、质疑、复习等, 是解决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只有教规律、教方法, 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 进而“会学”、“善学”。

五、培养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怎么学习, 而且要学生善于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者讲分式方程undefined的解法时, 首先让学生掌握一般解法, 然后作了如下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 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结构特征, 找出方程左边两个方式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 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提示:同学们能否把分式undefined变形为undefined的倒数形式。如果能, 我们就可以利用undefined的题型解法, 即undefined, 这样解, 既简便快捷, 又准确无误。引导学生对题型特征再进行观察, 分析,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学生对分式undefined拆分后, 可将undefined变形为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恰好与分式undefined形成互为倒数的形式。于是, 原方程变形整理成undefined, 解undefined和undefined, 问题就简单化了。本题讲授, 教者着重关注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谈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8篇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智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景。设置问题情境时, 要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悬念, 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活其思维, 把他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就必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问题必须难易适度。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需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善于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问题过于深奥, 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不能解决, 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利。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将其分解成一系列小的问题情境, 为学生铺路搭桥, 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大的问题情境之中。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 并仔细听老师要求, 然后再做。如果有4块月饼, 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出有一块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难住了, 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 问他表示什么意思, 回答说, 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 一种新的数 (分数) 的学习, 成了学生自身急于探求的欲望。

2. 为学生体验成功创造条件

首先, 对学生要给予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 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 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进行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精心设计练习, 分层布置作业。再次, 展示成功, 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数学教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 让每个学生不仅享受成功的情境, 而且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二、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 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和方法, 帮助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 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等充分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地学习。

1. 让学生学会听

让学生明确听讲时要边听边记, 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 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如下:教师念口算题, 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 让学生学会看

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学生通过自己看, 自己就能掌握的知识, 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 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 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 从而获取知识。

3. 让学生学会想

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脑筋去想的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 还要靠“促”, 促使他们动脑子,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动脑去想。

4. 让学生学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 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 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 想得出, 想得好, 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会想、会听、会看, 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立足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 第9篇

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的各种学习态度, 极少数学生是自己主动地学生, 多数学生是被动的, 甚至是厌恶学习的, 作业也要在教师或家长的逼迫下才拖拖拉拉完成。我们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也一直教育学生要热爱学习,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其实学生是有学习欲望的, 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是他们的本能。只是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下, 这种本能被压抑了, 那么要如何唤醒学生的这种本能, 让他们有学习的欲望, 并主动学习呢?我想这也关乎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笔者就结合数学课堂, 谈谈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几点看法。

一、想方设法, 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而且印象深刻。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获得知识。反之, 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 那就会感到额外的精神负担, 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还是很聪明的, 但是数学成绩却很差。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课堂上往往表现为不认真听讲, 心思不在课堂上。因此, 我在教学中也努力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情境的设计上,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化抽象为具体, 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适时地表扬、鼓励, 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这些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 而是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 从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初步认识“倍”时, 就要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化抽象为具体, 因为“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 对倍的认识几乎是从零开始, 教学时, 结合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用花片摆一摆, 圈一圈, 填一填, 自主探究“倍”的意义, 使学生对“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并通过操作把原来很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再在学生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 这样我们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也愉快。

二、自主探索, 体验成功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 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舞会, 而且在跳舞时会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功体验, 我们要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教学时, 我们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例如, 在教学“隔位退位减”时, 让学生思考:个位不够减, 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 怎么办?学生说:从百位退1。但百位退1后, 个位、十位上分别要怎么算, 学生不是很清楚和明白, 因此要求学生通过拨计数器来自主探索和经历这一计算过程, 从而理解竖式计算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操作, 成功获得计算的方法, 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一种情绪下, 学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另外,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符合自己实际的成功体验, 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而难一点的问题可以让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 当学生回答对问题后,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 特别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 要放大他的优点, 使他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三、把握时机, 适时引导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是至今仍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 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反过来说, 我们要在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凭自己的力量还弄不明白的时候, 才去开导他, 在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 才去启发他。这样, 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分析问题中提出疑惑或困难, 然后教师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从而通过努力解决问题, 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生才会学会学习, 珍惜所获得的知识, 也只有这样适时的引导, 才能突显主动, 才不会出现“引导引发被动, 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例如, 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 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一些材料, 自主探索测量名片、树叶、硬币周长的方法, 在教师地适当引导下学习数学,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的周长时, 学生提出可以用尺子沿着它的周围慢慢地一边转动尺子一边量。这显然不是教师要的答案, 但却是学生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这时教师不应给予否定, 而是应将学生所发现的“尺子的动”与“圆片的动”联系起来, 尺子一点一点地转动很麻烦, 那就换一下, 让圆来动, 同样是尺子和圆, “滚”的方法就慢慢显现了。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准确, 偏离你所预设的答案时, 作为教师, 应适时地引导, 巧妙地为学生架起桥梁, 让学生的回答由“偏”转为“正”, 这样才会在保护学生学习信心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参与其中, 引发主动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最重要的是要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进来, 只有参与其中才会引发主动。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 而不是仅仅坐在课堂里当知识的接受者, 学习的被动者。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备课、上课的思维角度也应由“我要教给学生什么”转为“学生需要什么”。其实, 以上的三点, 不管是“激发兴趣”还是“自主探索”或是“适时引导”从某一方面来说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变以往的被动为主动。那从情感上来说,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关注, 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意识到他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他存在于课堂的价值,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 让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忽视掉对学困生的关注, 造成教学中的不平等, 这部分学生也往往会脱离课堂, 更别谈什么主动学习。教师应对每名学生都有信心, 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为每名学生都提供同样的机会, 同时对教育结果提供不同的评价标准, 能够察觉出学生的进步和变化, 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细微的进步与变化, 使他们感觉到教师的关心与期待,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第10篇

一、指导课前预习, 教给自主学习方法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 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首先, 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扫清学习的障碍, 再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法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 利用课前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后思考题认真读书思考, 读懂课文内容, 知道课文的主要意思;第三, 将自己喜欢的片段多读几遍, 读好, 读美, 读出感情;第四, 将文章中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准备在上课时交流。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既能满足学生渴望了解未知生活的需求感;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使学生成就感得到满足。当然, 低年级学生预习要求应适当降低, 只要求孩子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 会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下来就行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是获取知识的开端, 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也就是说, 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够达到获取知识, 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标。因此, 在学习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 又有情趣的内容, 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参与解决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 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法,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对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情感的投入, 落实主体性大有促进作用。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启发想象、引发思考、指导复述背诵等环节中运用教学媒体课件、操作演示、模拟表演、语言描述、简单的板画、设置问题等多种方法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如在学习《草原》时, 首先可为学生展示大草原的照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就会被照片中的美丽风景吸引住, 此时教师顺势引导说:“大家看到的一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游览和感受一番, 好不好?”接着, 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 教师可再播放配合课文内容的大草原的美景的录象, 并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这一下, 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就会认真地看, 细心地体验, 尽情地说。尤其是在深入学习课文后, 教师如果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大草原的美景, 学生们的积极性会更高, 那肯定是个个抢着读、比着读, 读得如痴如醉……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增强自主学习动力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 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 在行动上参与学生的探索活动, 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每一次热情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每一个错误和失败, 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索营造良好的氛围,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五、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发现问题, 大胆发问, 做到敢问、善问、乐问, 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是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 让学生大胆地问, 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 不管好与坏, 对与错, 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这样, 学生就会积极思索, 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敢于质疑还是第一步, 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 能在短时间内, 把学生所提的问题, 按价值的高低或内在的先后次序梳理出来。

学生从敢问, 善问, 到养成提问的习惯 (乐问) ,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 充分的思考时间, 充分的提问时间, 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一段时间训练后, 学生“不从众, 不唯书, 不唯师”的心理逐渐形成, 就改变了以往“要我问”为“我要问”。只有在学生养成了质疑问难的习惯后, 自主探究学习才会成为学生真正的心理需要, 学生才会随时留心周围的一切, 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第11篇

一、在质疑中主动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情味的教学氛围和开放的问题情境,以此营造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质疑的习惯,并使学生学到质疑的方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创设这样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回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观察教师出示的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90、36、459。这时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与个位上的数有关。”其余学生议论纷纷,马上提出反例:能被3整除跟个位上的数无关。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提出:“能被3整除跟十位或更高位是否有关?能被3整除有没有规律,只能一一试除吗?能被3整除与各个数位的和可能有关,为什么?”师生一起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后来在练习中有一道题研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马上提出:“它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结束时,学生又提出:“能同时被3和2、5整除时有什么特征?”

本节课教师故意在课始复习旧知,使学生造成错误定势,引起认知冲突,然后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主动学习的需求被大大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则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二、在思索中主动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曾经指出,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思考”是学生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数学学习知识的本质特征。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达到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

在数学的课堂里,学生学会理性的思维方法,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小学毕业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比性很强的练习:

水果店有苹果240千克……,梨有多少千克?

(1)苹果比梨少 A.240×

(2)梨比苹果多 B.240÷

C.240×(1+)

(3)梨是苹果的 D.240×(1-)

E.240÷(1+)

(4)苹果比梨多 F.240÷(1-)

G.240÷5

(5)梨比苹果少 H.=

整个练习打破了以往匹配题一一对应的关系,多设计了两个正确答案和一个错误答案,促使学生不能凭感觉或从事物的表象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数量关系,运用科学的推理方法,在联系与区别中得出结论,并自觉验证所选择结果的合理性。增加了三个备选,大脑在收集和处理时,思维不只是增加了三条信息那么简单,而是各种思维品质综合在一起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辩证性、广阔性,为后面的创造性学习做了铺垫。

三、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心理学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智力的源泉。现代教学论还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同时学生对动手操作比较感兴趣,能很好地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操作中主动学习就是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己动手实验,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以实践促知识的理解,以知识指导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倍数关系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和10个,请你摆一摆,要求的个数是▲的2倍。看谁摆得对,而且方法多,速度又快!

(学生独立地进行操作)

师:谁先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摆了6个。

师:为什么?

生:我把3个▲看做1份,要摆2份,就是6个。

生:我把4个▲看做1份,摆了2份,有8个。

生:▲我摆了5个,摆了10个,的个数也是▲的2倍。

……

师:想一想,一共可以摆出多少种?

生:6种。

师:还能摆吗?

生;卡片不够了。

师:如果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和,你们还会摆出“的个数是▲的2倍”吗?

生:能。▲10个,20个。

生:▲50个,100个。

……

师:还有多少种可以摆?

生:许多种。

生:无数种。

……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把每个小朋友的6个▲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摆。要求把这12个▲摆成2排,要全部用完。还要求其中一排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得对又快,方法又多!

(学生合作操作,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归纳……)

本案例中的学生操作活动安排,既具有明确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的个数是▲的2倍”和“一排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开放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充分感知数量间的关系。在这两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操作要求,如摆出其中的一种,又有发展性的操作要求,如摆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别是“11个▲是1个▲的11倍,6个▲是6个▲的1倍”这样比较特殊的倍数关系。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了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四、在争辩中主动学习

争辩主要运用在学生解决问题有错时,教师不是当即否定,而是积极提供错误材料,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辩论、完善的过程。学生的错误是教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利用得当,不仅可以避免冗长的讲解,而且更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抓错误的例子每堂课都有,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纠错的契机。例如:学了正反比例关系后,在判断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时,有很多学生说成正比例。当出现这个错误时,教师并不急于否定,或对错误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而是让出错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大致有三种:一是认为半径在扩大,面积也在扩大,所以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二是认为圆的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所以圆的半径和面积也成正比例;三是认为因为=π(一定),所以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

教师又要求其他学生辩说他们的错误,陈述自己的观点。

生1:半径扩大了,面积是扩大了,但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扩大的倍数要相同。例如:半径扩大了2倍,面积要扩大4倍。所以不成比例。

生2:根据=2π(一定),半径和周长成正比例是正确的,但并不说明半径和面积也成正比例,这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生3:(受前两位学生的启发)虽然=π(一定),但是r2和r结果不一样。一个是长度范围,一个是面积范围。我可以举例,半径原来是6厘米,缩小3倍为2厘米,半径的平方原来是36平方厘米,缩小以后是(6÷3)2=4平方厘米,缩小了9倍。

生4:两个半径的和与一个半径的性质一样,都是长度范围。

生5:我通过列表发现,半径的变化倍数与周长变化的倍数相同,但与面积变化的倍数不同。

讲到这里,错误的同学都微笑着点起了头,但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接着问:“半径的变化,引起圆面积的变化,有没有变化规律?”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按捺不住兴奋,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6:根据同学(生5)的列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半径扩大或缩小几倍,面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平方倍,但这两个相关联的不成正比例。

暴露这三位学生错误的思考过程,既使其他学生有了训练辩说能力的机会,同时旁听学生也享受到疑团种种,又兴味盎然解谜似的乐趣。学生在相互的辩论中,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了,思维的辩证性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浙江省海盐县城西小学314300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 第12篇

一、巧设导语,主动产生学习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该事物的奥妙。有人说:“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来。”例如:5岁的爱因斯坦对罗盘发生产生兴趣,最后成为物理学家的泰斗;达尔文对动物产生兴趣,最后跨入生物学界的殿堂,创立了不朽的进化论。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样,有趣的导语,它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地理导课像凤头,美妙精彩,引人入胜;如箴言引人深思、令人启迪,为整个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熟悉一些常用的地理导课方法特点,会让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虎添翼。

1. 歌曲导入法。

如:在讲《青藏高原》时,老师可以播放歌曲,展示雪域高原的迷人风光,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说:“这悠扬激越的旋律,这深情向往的场景,昭示着雪域高原的巍峨神奇,牵动着亿万人民为之向往的惆怅,今天,我们在一起走进这片神奇而又充满无限魅力的土地,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这样的导语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地进行这节课的学习。

2. 直接导入法。

这种导课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不作多余的渲染,一开始就概略地讲述新课的内容、学习目的等,其特点是简洁明快,教学针对性较强。比如《人口与人种》可这样导入:“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的问题,中学生必须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现在让我们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3. 单刀直入导入法。

简言之,也就是简明扼要,开门见山,一语道破,直接地说出本堂课需要同学们学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知识。学生知道老师这堂课要讲哪几个知识点,就会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和掌握什么知识要点。比如在讲自然资源资源时,可直接导入:“什么是自然资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几大类?作为自然资源有什么基本特点?举例说明它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我国自然资源又有何分布特点?”学生会一下子明白老师要讲授哪几个知识点,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教师依据提出的讲授要点,有针对性地一一讲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文字系统和图像系统,学生听得有序,学得有理,知识点有条不紊,就会便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学到地理知识。

4. 地图导入法。

地图是地理除文字之外的第二语言,它直观形象,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利用地图教学是地理课的突出特点,并且采用地图导入新课易于理解,与学习新知识联系密切,过渡自然,而且可有效地集中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地理学习情境。因而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可让学生先查阅有关地图,建立起有关的空间地域观念。例如在学习《印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读印度地图,并在图上查找:印度位于亚洲和印度的什么位置?其领土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和印度陆上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5. 故弄玄虚导入法。

根据授课内容,教师故意设疑置问,有意设障,布障置念,可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南极洲时,可如此导入:“同学们,我们一提到南极洲,一定会在大脑中出现一幅冰天雪地、寒冷至极、企鹅傲立冰雪之上的自然景观。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在其地下有着丰富的不可再生资源?———煤,然而煤恰恰形成于古代植物茂盛、气候温暖的地区,好,我们一齐来探寻南极之秘吧。”

二、反复锤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兴趣持久,就会“习惯成自然”,既能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地理,又能在课外主动巩固知识,完成作业。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1. 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习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在不懂的问题上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2. 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学生必须盯住老师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上课时情绪饱满,精神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养成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3. 及时复习,完成作业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复习,归纳知识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

总之,学无止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要善于借鉴别人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上一篇:板栗乳饮料的开发研究下一篇: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