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效率范文

2024-05-27

资源效率范文(精选12篇)

资源效率 第1篇

一、“将错就错”,变弊为利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错误“将错就错”,变弊为利。这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也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将错就错”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思考与成长。

如,复习“整数的运算”时,我用课件给 学生出示 了一组练 习题,但当学生做 到“18+3-25”时 ,有学生提出这道题出错了, 其他几个学生也应声附和。我一看,自己把“×”错输 成了“+”。灵机一动,在表扬了该学生认真仔细、善于观察之后, 问:“谁能改一个运算符号,将这一道题做出来? ”这样本身的一个常规计算题就变成了开放题, 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高涨。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结果。他们有的改为“18×325=29”,有的改为“18+3+25=46”,还有的改为“18+3×25=93”。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提出了新要求:“那要是改变两个运算符号呢 ? ”学生又开始 了新一轮 的思考、探索与尝试。本来由于自己失误所给出的一个错题, 要是直接改过来一笔带过, 那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我“将错就错”,有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二、自主纠错,提高意识

放手让学生自主纠错,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同时,自主纠错也体现了教师的气度。容错改错,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不因一时小错而计较,这也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纠错的意识。

如,教学“小数乘法”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王参加了本届马拉松比赛, 已知他平时的成绩为18.5km/h, 那么预测一下他30分钟可以跑多少米?结果出现了多种答案, 学生有的用18.5×30直接得出结果,有的用18.5×(30)/(60)得出结果, 也有的是先6用18.5×(30)/(60),再将结果转化成米。在学生都做完后, 我把这几种算法进行了展示,让学生自己讨论这几种解法哪种对,为什么对;哪种错,为什么错。实践证明,让学生自主纠正错误,比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上百遍都要强得多。

三、合作评错,调动热情

对于学生 做题时出 现的错误, 教师直接进行评价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是让学生去发现、去评价必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去与自己做的相对照, 另一方面可以指出错误的原因, 也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表现。

如,学习完“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70.9×5+29.1×5, 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中一个学生写的是70.9×5+29.1×5=350.5 +145.5 =496,另一个学生写的是70.9×5+29.1×5=354.5+145.5=500。这时我让大家看一看为什么计算结果不同呢? 谁对谁错?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后,开始踊跃发言,找出第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因为5×9需向上一位进4。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这样做 太麻烦了 , 可以70.9×5+29.1×5 =(70.9 +29.1) ×5 =100×5 =500。我问学生这样可以吗? 学生都说可以, 我接着问这有什么根据呢? 学生想到了分配律。

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一种学习经验。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及时利用教学中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学的天空必会更广阔,课堂教学也会更精彩。

天地测控资源使用效率分析 第2篇

天地测控资源使用效率分析

相比地基测控站,以中继卫星为代表的天基测控资源,对于近地卫星跟踪任务具备极大的优势.本文分析了近地卫星的.跟踪特点,分析了天地测控资源本身的使用能力,采用通用的资源分配软件模拟计算天基、地基资源对低轨星群的跟踪能力和效率,提出了适合测控资源的任务比例,作为测控资源分配时的参考.

作 者:王宝华 方东 WANG Bao-hua FANG Dong  作者单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陕西西安・710043 刊 名:飞行器测控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PACECRAFT TT & C TECHNOLOGY 年,卷(期): 29(2) 分类号:V2 关键词:资源分配   卫星测控   跟踪能力  

珍惜现有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第3篇

关键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建设;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是实行国家管理职责和义务的用权单位和部门,代表国家意志行使发展经济、文化和管理社会事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职能,因而,加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自身建设,提高其工作效率的意义重大。

1 珍惜现有资源,扎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基

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事业单位、从城市到乡镇已经共同步入了信息化运行的轨道,这种工作局面的开拓来之不易,对于现在已经形成的思想认识、工作任务、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硬件设施、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等等工作资源应该格外珍惜,因为这些资源就是我们职能部门扎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基。

我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起步是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地洞察到国际高新科技发展趋势之际,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契机,做出了大力开展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家信息中心及众多部委信息中心相继宣告成立,12项大型信息系统建设开始动工,中南海“海内工程”建设项目拉开帷幕,各省市办公厅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工程进入设计和启动阶段。机关办公自动化初期主要集中于对事务处理方面实行微机管理,处于分散开发,各自应用的状况。如使用微机打字,推广使用传真机、复印机、轻印刷和开发简单的单机应用项目等。在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组建的全国第一代数据通信网完成了基于小型机的加密数据通信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部署后,全国各地方政府与国务院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利用电子邮件,实现了全国政务信息报送的计算机网络化,政务信息互通与共享,开创了政务信息工作信息化的崭新局面,全国政府系统第二代网络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开通了新一代电子邮件系统应用和多项试验性应用,推动了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基础框架的伟大实践。而今,我国电子政务水平不断提升,几近在各个办公领域、各项公务中实现了全覆盖。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中包含的一项内容,在实现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建成了标准统一、流程一致、网络化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所要进行的核心业务已经基本上可全部通过信息系统予以审批和办理,实现了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程管理和服务,提升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今已形成的宝贵资源,我们职能部门每个承担着具体责任的工作人员必须珍惜,这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根基,根基牢靠则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才会有保障;根基牢靠则进一步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才会获得不断涌流能量的源泉。

2 整合资源,打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电子政务的发展凭借什么,实践充分证明凭借的是政务应用和政务创新。要通过珍惜资源,整合利用好组织人事、编制、工资统发、金保等各类软件系统,打造符合需要、更简洁高效的各类人事管理工作相统一的网络办公平台,贯通上级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业务,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顺畅,一体化管理机制比较完善,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人事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才队伍素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编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从具体工作目标说来要做到提升信息系统业务功能。要对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扩展管理内容,拓宽应用范围,提升服务功能,健全完善各个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模块(子系统)功能,搭建统一、完整、系统、快捷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人事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逐步将人事计划管理、人员调配、转业军官与退役士兵安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资福利和离退休待遇审核与统发等各项人事管理业务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管、出”全程管理和服务。整合资源,实现对现有的人事管理及与人事管理相关的业务系统的数据迁移和系统整合。

从具体工作措施说来要做到:一是整体规划,加大投入。要积极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按照数据集中与系统集中、纵向集中与横向整合、系统集中与业务协同有机结合的原则,将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纳入金保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集中、规范、统筹建设人事业务管理信息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在统一的人事管理信息平台上开发完善相关模块,避免多头建设。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人事管理信息化软件开发、设备购置、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统筹解决。在经费使用上保障重点,避免浪费。二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健全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信息管理制度,严格信息采集、业务审批、安全和保密管理程序,定期清理核查维护相关信息,确保人员信息真实、准确、规范、完整、安全。要加强工作创新,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协调配合,加大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建立人事管理业务相互协调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管理方式、规范管理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选配政治业务素质高、具有一定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同志从事管理工作。加强业务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洪子.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7).

[2]孙宇峰.信息化管理机构编制的创新思考[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10).

作者简介:

整合学科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第4篇

可综观我们的课程,当老师的,在教学中都会很容易发现,同样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学科中,各科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这样的重复学习,实在是一种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

要改变这种现状,作为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和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不再“就事论事”,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体现知识的综合性,还要关注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实现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走进学生社会,构建问题情境

很多学科知识,我们稍加想一想便会知道,这些学科中的很多知识技能,除了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外,其实在很多场合的范围下已经学到了,并且很多内容还是多重复性的见到和学习,最关键的是我们做的程度是怎么样的问题。

课外的认知方面主要有:一是影视,二是网络,三是书报刊,四是空间范围的所见所闻,五是家庭熏陶和教育。这些方面几乎都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多重复性的、多雷同多类似性的,最为关键的是受教育者头脑中正思维与负思维的合力作用会趋向于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走进学生社会,构建问题情境。

许多教师反应,现在上课很吃力,只有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配合教师,而多数学生好像无动于衷,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课程偏重于让学生学更多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课都能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开始,构建一个生活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因此,我们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还原为生活问题,这需要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和了解自己的学生。

我听过一堂三年级的数学课,课的内容是“二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挑选了“踢毽子”,教师和学生一起编“踢毽子”的二步应用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教师上课就轻松多了。

又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应用:“铁拉门的动态展示,技术人员使用伸缩尺制图,货车车厢之间的连接链等等,教师运用这些声、形组合的信息载体把学生带入了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当然,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创建不同的教学情景,因为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师也要不能照搬别人的做法,应该吸取别人优秀的教学理念。

二、软化学科边缘,引导综合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同样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学科中,各科教师都会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会有兴趣听吗?比如“保护地区环境”的内容,在语文、常识、思品和生劳等学科中都有,我们为何不来个“大串连”呢?

数学教师可以在其他学科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计算全国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数量,要浪费多少木材,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使学生能够把数学当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高层次课程目标提出来了,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和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背景、运用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资源帮助教学。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注意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多写欣赏评述,字数不限,有感觉的可以多写,没感觉的可以少写,文体不限,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间久了学生就有了要表达的东西。我听过一个老师上《向日葵》一课,他让同学们结合凡高的生平谈谈对《向日葵》作品的感受。有一位同学说“梵高是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另一个同学说“《向日葵》明快的色调就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还有一位同学说“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讲的真是太好了。上《中国山水画》时,教师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关注综合实践,开发课程资源

如何提高人力资源招聘效率 第5篇

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规范人力资源招聘效率行为

人力资源规划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企业有序发展制定规则,为企业人员规划布局做好预测,为企业的管理行为指明方向,是规范人力资源招聘效率行为,避免企业盲目人力资源招聘的必要前提。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可以考虑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㈠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将人员规划与战略目标相匹配。㈡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展现未来发展平台,让员工有持续为企业服务的渴望,让员工得到提升,适应企业发展。㈢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相互结合,为企业人员接续补充计划做好配合。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与岗位补充进行联动调整,这样既避免了岗位的空缺,又帮助了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既能避免企业人浮于事的情况,又能避免企业出现招不到人的情况,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好人员储备,又可以保证人员的质量,企业的招聘会更加有序、按部就班的执行,避免盲目招聘现象的出现。

二、组建优秀招聘团队,提升招聘质量

招聘团队负责人员的甄选,招聘团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人才的质量,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招聘团队,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初试阶段的招聘主管

招聘主管作为招聘的主要组织者,主要负责简历的筛选,人员初试,以及复试组织等工作。招聘主管人员的选择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充分理解,能够对公司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讲解。2、品行端正,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用语文明,仪表端正,能够体现出公司的整体人员素质。3、熟悉所招聘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胜任条件,能够对应聘人员提出专业的基础问题,并能够回答应聘人员提出的问题。4、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及应变能力,能够维护公司形象及荣誉,防止他人诋毁。5、具有丰富的招聘经验,了解各种面试的方法,能够辨别应聘人员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能够选出进入复试的候选人。

(二)组建复试阶段的面试团队

选择复试阶段的面试官,人力资源经理与用人部门主管人员作为复试阶段的主要负责人,主要考察员工的个性、性格、能力、技能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个人意识形态、职业素养与公司企业文化的匹融合度等;其他部门负责人作为面试的辅助者,对应聘人员的面试过程中的行为结果提供建议。对于高级管理岗位的人员,参加复试的人员可以选择专业的顾问作为复试主要考核人员。招聘主管做好面试时间、地点,面试评价表,以及面试方式予以确定,并负责复试过程的记录工作,并对面试官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复试结果进行汇总。

(三)细化录用人员的入职程序

录用阶段同样对于目标人才入职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安排指定人员负责员工录用的工作,做好录用人员生活、工作的妥善安排,包括对未录用通知者的处理、背景调查、录用通知的邮寄、入职体检、入职手续的办理、档案关系的转移、食宿安排、工作安排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都体现出公司的企业文化以及对应聘人员的重视程度,是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打造人性企业文化,留住优秀人才

挖掘教材资源 提高课堂效率 第6篇

关键词:七年级;阅读材料;地理课堂;教材资源

义教阶段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我们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怎样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资源?……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思考,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根据本人有限的教学经验,浅显地谈谈“阅读材料”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

一、将“阅读材料”作为新课的导入

把“阅读材料”内容放在导入部分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印度》一节中,把材料中“印度舞蹈”和“泰姬陵”的照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同时配上印度的音乐和材料中的文字,同学们马上就会被这个拥有灿烂文化﹑黄金遍地﹑点着朱砂痣披着面纱穿着莎丽的国家给吸引住了,强烈地想知道印度的其他情况。我会说:大家想了解一下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文等其他情况吗?这节课就带大家去一下印度。效果极好。

如在学习“亚洲自然环境”时,把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作为新课导入,根据教材内容首先提出:你知道世界陆地最高点和最低点在哪吗,有多高?有多低?世界最大和最深的湖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导他们在地图上一一找出。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于直观生动的东西更感兴趣。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找到了珠峰是一个黑色小三角形,旁边有8844.43的数字,贝加尔湖和死海都是陆地中一片封闭的浅蓝色,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现知识点的联系,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二、将“阅读材料”内容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将“阅读材料”内容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

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一节中“发达的交通”时,把阅读材料“五海通航”引入到课堂中去,加强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更加了解:伏尔加河的水文状况,航运价值,通过运河连起了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里海。进而提出发达的交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三、将“阅读材料”内容作为课堂小结

把“阅读材料”内容作为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深化﹑总结﹑检查﹑巩固的功能。在讲世界人种时把“阅读材料”内容“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作为总结,学生不仅明白三大人种的分布,更明白人的体格特征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回味无穷。七年级《地理》下册最后一节“极地地区”的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这类材料,既对课文内容起到巩固作用,又可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将“阅读材料”内容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

在研究“传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来寻找哪些可以称为“文化遗产”,中国有哪些文化遗产。学生归纳出文化遗产指的是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文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学生明确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使世界遗产遭到日益严重的毁坏。然后由学生得出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通过这样的研究学习,既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有用”的地理。

五、将“阅读材料”内容作为社会实践的素材

通过一系列活动,能让学生把书本内容和实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学到“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在讲“气温”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气温的观测,让学生走进蚌埠气象台。发现气象台观测和记录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来完成的。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14时﹑8时﹑20时和2时。而且明白观测的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六、把阅读材料作为展示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新教材中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有充分的空间,“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巧用时政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第7篇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往往枯燥无味, 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课本中虽有不少材料, 但由于材料具有滞后性的特点, 脱离实际, 忽视了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理解, 造成政治学科实用性不强。因而思想政治教学只有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 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 向素质教育转轨,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 培养跨世纪人才。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学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时事

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强调它的学科知识性, 还强调它的思想引导功能。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知识的同时, 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 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发生8级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又发生7.1级地震, 对此国家都设立哀悼日, 举国哀悼三分钟。这三分钟对学生心灵的触动, 远远胜过教师对他们的一番讲述和分析。这就是时事政治的作用, 不仅是“事”, 而且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此外, 思想政治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特别是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把握尽可能多的生活现象。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渗透时事政治教育, 充实教材,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 才能很好地满足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这一要求。

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时事教学的方法

(一) 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用学生关注的重大时事问题, 创设情境, 设置悬念, 作为导入新课的开场戏, 用以撞击学生的兴奋点, 集中注意力, 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一问题时, 一上课, 我就让学生观看“国庆五十周年阅兵仪式”的录像, 学生们一下子就被仪式上列兵们整齐雄壮的姿态吸引, 这时我问他们:士兵们用了多少时间练习才达到整齐如一的?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由于国庆阅兵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 因而时事材料一提出, 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再据此设问, 通过设疑, 激发同学们求知解惑的欲望, 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二) 由感性到理性, 便于知识的归纳。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用国内外重大时事材料作为学习理解政治理论观点的认识基础。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一节内容时, 我先用计划经济时的凭票供应比较现在市场经济时的开放搞活;然后列出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数据———从数字看中国的发展;再引导学生看看自己身边的变化;最后显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评价, 得出结论:我国的强盛在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我国的国家地位。通过这样的时事教育, 同学们接触社会现实问题, 并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观察分析这些问题, 从而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三) 巩固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 中考政治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逐步加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实行双开考试, 开放性试题、开卷考试, 试题注重设置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 突出反映当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现象的一些热点和重要问题, 以此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 选择典型的时事材料作为载体, 精心编制习题,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能力。例如, 在中考复习中, 我精编了一些关于西部大开发、十一届人大、世博会、民生工程、中国统一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专题, 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及邓小平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基本理论,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又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选取时事的具体要求

(一) 选材要有针对性。

选择时事形式的材料不是盲目的, 什么都可以选的。我认为在选材方面要考虑以下四方面:一是能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国内外大事。二是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有紧密联系的大事。三是按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该掌握和理解的国内外大事。四是要考虑学生对某一国内外大事的兴趣。按照这几点去选择时事材料, 可以做到既精练又准确。

(二) 形式要多样性。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时事教育,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 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是教师讲述,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收集材料, 然后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 再由教师归纳正确观点;还可以布置学生看报纸听新闻广播, 出时事墙报和板报。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生收集资料, 出时事专刊。

(三) 时间要讲求经常性。

时事形势有着新闻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教育要抓住时间的特点, 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进行。每当有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发生, 就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通报, 而且要时用时新, 这就是经常性的基本要求。

(四) 内容考虑知识性。

思想政治课也是一门科学, 运用时事教育要考虑科学性、知识性。例如在讲解西部开发时, 我不仅向学生解释了西部地区的概况, 还向学生介绍了开发西部的意义及重大前景, 使学生由表及里, 不仅掌握了浅显的知识, 而且向纵深发展。

(五) 要求提倡行为性。

在教学中进行时事教育的目的在于不仅使学生懂得中国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大事, 而且在于使他们了解时政大事的同时, 懂得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立场。能用科学理论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现象, 并力求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去说话, 去分析, 去做人,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与“行”的统一。

总之, 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教育, 选材方面应从盲目性向针对性转变, 形式方面要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时间方面要从突击性向经常性转变, 内容方面要从肤浅性向知识性转变, 要求方面要从观点性向行为性转变。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只有及时结合教学内容补充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时事材料, 利用好这一时事教学资源, 并与课本内容的教学有机统一起来, 才能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 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保丽云.浅谈时政教育的几个误区.楚雄师院附中.

[2]刘克兰.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综述 第8篇

1.1 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

“十一五”规划以来, 中国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在2009年3月17日,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并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正式出台了新一轮的具体医改方案。总体思路是分布有序的实施, 包含五项重点任务的系统化改变与梳理: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均等化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体系, 并摸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法。有效的体系化设计, 加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 迅速提高了卫生技术水平, 疾病防治能力持续提高, 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增加, 老百姓的健康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2 中国医疗事业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众保健意识的增强, 老百姓对卫生服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说, 中国卫生服务事业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发展, 但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迫近、医疗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的矛盾成为了当前卫生事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可以说, 看病贵抑或看病难的问题, 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决定了国家对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量不可能迅速的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准。即便强如美国, 其卫生资源可以说投入巨大 (占GDP14%) , 但仍不能满足公民需求。由此看来, 单一加大卫生医疗资源的投资并不是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卫生医疗服务要求的有效措施。立足于中国国情, 围绕现有条件, 努力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才是明智之举。

1.3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以2009年举例, 中国卫生医疗机构病床利用率为77.7%, 而在1980年代, 全国卫生机构病床利用率为80%以上。不难看出, 政府虽然加大对卫生资源的投入, 但却忽视了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理论界定

2.1 效率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 我们将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称为效率, 较多应用于配置相关稀缺资源。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将效率定义为尽可能的减少浪费并有效配置资源。恩格斯则将效率看作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学者们对效率的理论表述有诸多方式, 但对其本质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当我们说某经济实体有效率时, 是指该经济实体运用现有的资源和技术为人民贡献了最大化的满足。

2.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

在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上, 需围绕卫生机构的运营目的来展开。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卫生机构秉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运营目的是提供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包括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治疗等相关方面, 现阶段的中国在卫生服务的数量上与质量上均较为欠缺, 甚至由于体制原因, 卫生机构自身也受到经济效率问题的影响。因此, 学者们指出, 在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时, 需综合考虑数量性、质量性、经济性等相关因素。

考虑到上述原因, 目前在研究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时多采用技术效率这一概念, 由法雷尔提出, 考察一个组织, 在现有资源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 或者说在现有产出前提下投入最小的资源。技术效率定义在卫生资源领域就是现有卫生资源获得最大产出, 或现有卫生产出下投入最少卫生资源。可以说, 法雷尔的技术效率能够符合常理下的效率定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层面, 根据卫生事业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 主要应用综合评价法。近年来, 较多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

美国是最早开始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国家, 并最先成立了专业的鉴定机构, 评审结果上报相关部门, 为政府决策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起, 该机构持续多年对全美大部分医院展开评估, 并根据其绩效, 选出排名前100家的医院。在评价方法上, 以综合评价法为基础, 结合比率分析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质量指标 (患者死亡率、感染率、相关并发症率) 、数量指标 (患者人均入院天数、门诊量等) 、财务指标 (出院患者人均费用、资产结构等) 。

英国对卫生机构采取评级制度, 不考虑医院技术与规模, 集中于服务水平, 包括20余项指标。其中既有关键指标, 也有辅助指标。关键指标为9项, 主要有住院病人人数、候诊时间、医院卫生环境、医疗费用等。评审团根据上述评价体系, 对卫生机构进行打分。按照各家得分情况进行评价, 分别为一星医院、二星医院与三星医院。国家对不同级别的医院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提高英国卫生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在2000年, Bjorkgren等人参与评审芬兰64所卫生护理机构的分配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成本效率。发现如果采取更科学的管理, 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可以提高卫生机构的效率。且在一定前提下, 小规模医院的效率要低于大规模医院的效率, 并找出导致分配无效率的原因:卫生机构聘请了过多仅仅拥有执照的护理人员, 而忽视了考察她们是否拥有实地操作经验。

在2001年, Grosskopf的团队评审了全美国教学医院中的236家与非教学医院中的556家, 结果显示教学与否对医院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从一个角度来讲, 教学医院不仅要承担医疗任务, 还要承担对医学生的教学任务, 这样一来, 主治医师的负担加重, 因而医院成本增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医学生工资较低, 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主治医师, 所以削减了医院的成本。但是, 综合考虑两个角度, 后者由于医学生替代主治医师而引起的成本减少量要小于前者中主治医师指导医学生增加的成本量。因而, 教学医院由于医学生而引起的成本增高, 面临着非教学医院的强力竞争。借助CCR模型, 教学医院中的90%位于相对有效前沿面下。即使这部分医院剖除自身的教学功能, 仍然不能和非教学医院相竞争。

3.2 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 与国外一样, 研究上大量采用较为成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学者们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对象各有不同, 总体上可分为医院层面和地区层面。

首先在医院层面上:1995年, 张友发与宋虹以北京市某医院为研究对象,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 DEA法非参数性与一次齐次性的特点, 使操作变的简便, 结论更加直观, 因此用DEA法来评价医院科室的效率是可行的。但是, 由于模型本身对假设条件要求过高, 且过多局限在经济效益上, 所以在应用DEA模型时, 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模型细节进行改变;2005年, 宋桂荣与刘启贵等人运用SFA法, 针对部分属于铁道部管辖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效率评估。指标包括:医院财务总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医院财务总支出、出院人数、床位利用率、病人手术人次、患者出院数等, 由此得出各家医院存在效率差异。

其次, 在地区层面, 研究者将一个地区看作一个黑箱, 不考虑其内部因素, 宏观的进行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法被逐渐引入。2007年, 王建锋以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纵向上采取秩可比法, 横向上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结果显示, 在2003到2006年间江苏省各地级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均有提高, 但是苏北、苏南、苏中仍存在区域性的效率差异;2010年高永康等人, 运用DEA法, 从投入指标 (每千人拥有医院数、每千人拥有床位数、人均资产数、人均支出额) 与产出指标 (人均门诊次数、患者出院数、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人均收入额) 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对全国各省市地区2006年与2007年两年的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4.8%的地区卫生机构是有效的, 说明卫生机构运行情况较为良好。

4 相关思考

通过对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现状的学习, 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 针对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 具有非参数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是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次, 在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文献中, 多采用CCR、BCC模型, 较少采用超效率模型。

再次, 受DEA模型所限, 现有文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 不够全面, 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新医改下,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通过学习国内外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现状, 发现数据包络分析法是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 并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卫生,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参考文献

[1]Grosskopf S.et al.Measuring Hospital Performance: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87, 6 (2) :89-107.

[2]Louis Rubino, 魏东海, 美国医院战略选择的内外环境制约与绩效评估[J].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 (3) :59-60.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提高财务管控效率 第9篇

一、结合子集团实际, 确定相应的财务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模式一般可分为战略引领型、预算控制型、业务管理型三种模式。战略引领型一般通过制定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制定业绩考核指标、向各业务板块委派财务负责人等方式实现财务管控, 侧重于分权管理;预算控制型一般通过预算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财务制度的严格统一, 财务信息平台共享等方式实现财务管控;业务管理型一般通过资金账户统一管理、财务机构合并、业务集中管理等方式实现财务管控, 侧重于集权。

电子集团以产研融合的方式重组, 业务关联度大, 但该子集团由两个事业单位与一家企业性质的单位组合, 事业单位要有相对独立的核算体系, 且业务所在地遍及西安、无锡、苏州、蚌埠, 故按预算控制型的思路建立子集团财务管控模式。

二、以组织体系为基础, 建立子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

子集团要按照兵器工业集团“资源统一运作、核算分级进行、责任层层落实”的要求, 建立资源统管、制度统一、职责明确、核算精细、内控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电子集团按照总部职能与原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管理职能合并、原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相对独立管理、江苏北电以分公司模式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了财务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兵器工业集团“三统一、一融合”的要求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统一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 统一制定各项财务制度, 加大财会管理人员及骨干人员的交流。各分部及分公司核算管理相对独立, 总部主要通过预算对其日常业务进行引导。

三、统一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管控

子集团组建后, 要建立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并通过预算使得当期经营朝战略既定方向发展, 通过预算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通过预算对各业务板块进行管控, 从而确保任务目标的实现, 确保将应收账款和存货控制在既定标准以内, 最终使资本占用达到最低, 促进EVA的改善与提高。

电子集团自2011年起对原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和江苏北方电子公司的预算进行了整合, 对预算进行了统一编制、分析、评价。资金预算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对于原材料采购、外协配套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事项, 逐项将项目、合同、金额等内容列出, 并按资金审批程序进行集中审批, 这样既细化了资金预算, 又履行了资金审批程序, 解决了异地审批的不便。

四、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加强货币资源的整合

子集团组建后, 在兵器工业集团加强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 需进一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利用兵器工业集团金融服务平台尤其是兵器财务公司, 全面整合子集团内部货币资源, 整合授信资源, 并利用此平台实现资金信息监控。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通过资金预算控制资金流量, 通过资金预算优化资金结构。子集团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可合理降低资金成本, 不断优化债务结构, 降低财务风险。货币资源的整合及资金结构的优化, 有利于子集团通过重组兼并产业链上的其他单位, 不断加强核心能力建设, 不断扩大主业, 提升产业地位。

五、以深入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为契机, 提升会计信息管理水平

子集团组建后, 搭建统一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日益迫切, 子集团内部各业务板块出于保密安全, 无法通过互联网实现财务数据实时传输。为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 要求各业务板块及所属子公司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系统, 统一财务信息化手段;其次, 通过在西安、无锡、苏州、蚌埠四地建立保密专网的方案, 将财务信息数据传输一并考虑, 使得各地的财务信息在物理上实现共享, 为子集团集团化财务应用及会计信息管理奠定基础。

我国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探析 第10篇

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公有产权降低了资源的使用与市场所反映的价值的不一致性。因为公有产权的“所有者缺位”, 实质上演变为国家所有, 从而使财产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缺失。排他性将激励拥有财产的人将之用于带来最高价值的用途, 可转让性则促使资源从低生产力所有者向高生产力所有者转移。因此, 财产权利的国家所有的重要后果是政治权力和财富的结合, 所有权存在的重要后果是使其分离。

(一) 产权界定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产权界定是产权安排后因使用过程中影响他人的产权使用, 对双方权利所进行的再安排。这种再安排并未改变所有权的性质, 是对“两种平等的所有权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的进一步划分和界定。产权界定和公有、私有无关, 私有制下也需要对产权作进一步的界定。产权界定所要决定的是存在的合法权利, 而不是所有者拥有的合法权利。产权, 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因此, 产权界定是通过安排人们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对国有金融的产权控制和对金融配置权的控制, 使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国有金融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市场主体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 必须通过产权改革, 才能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改进。

(二) 金融产权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就是金融资源在自身配置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其他资源进行再配置的能力, 包括金融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机构配置效率和金融制度配置效率以及在三者基础上形成并反映三者效率的综合配置效率, 如图1所示。金融活动是一系列权利的交易活动, 金融资源配置实质是对一系列交易权利的安排或金融产权安排, 金融资源具有再配置其他资源的属性, 从而使金融资源配置与其他资源的配置不同。金融资源配置除了自身是一种资源需要配置外,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利用金融资源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生产平均利润的能力, 来实现对其他资源的配置。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就是根据金融资源自身特有的属性对资源开发利用所拥有的使用权、配置权、处分权和让渡权所作的安排, 从而形成的行为主体。这些权利统称为金融产权或金融配置权。金融资源配置本质就是金融产权的配置。金融产权的界定就是为金融配置主体划定和权力相对应的责任界区, 在此界区内金融资源配置主体享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转型经济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金融产权的公有性质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可以通过公有金融产权的权能分解或界定所产生的效率改进。

二、金融资源配置有效性分析

制度资源提供的是资源配置的制度环境, 它决定着金融资源配置主体地位和性质以及金融资金的流向和规模, 也决定着金融资源帕累托改进的程度。这让我们明确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于对金融制度资源本身配置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 重新安排金融产权制度。

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完善的产权制度上, 金融产权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基础, 也是金融市场实现有效率的稀缺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分析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首先要分析产权问题, 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金融市场更是如此, 政府通过非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来参与金融资源的分配, 宏观金融产权现状决定了政府可以直接动用和支配几乎所有金融资源, 微观金融产权现状意味着金融价格不具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性, 政府控制并行使金融资源配置的一切权利, 致使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根本不能有效发挥。政府作为产权主体和政治主体的双重身份, 在经济活动中既可以作为所有者行使所有者权利, 又作为行政管理者行使管理权力。这种双重职能在现实中往往耦合在一起, 表现为政府凭借行政权力来行使经济上的所有权, 从而使金融产权变异为行政性产权。进行金融产权改革, 是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市场退出, 政府的主要功能应该放在制定公平的市场制度上, 使市场交易中的主体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上,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竞争, 使短缺的金融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如果把政府垄断看作政府失效的话, 那么向有效政府的过渡就需要通过对政府自身的配置, 使其成为金融主体和市场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如法律制度、信息制度调控等制度的提供者, 而不再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垄断者, 成为金融企业、市场的支持者和增进者, 而不是替代者。若不改变行政产权的垄断, 就不能界定和保护国有金融机构的经济产权,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二) 发挥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畴。福利经济学不仅关心对于资源配置状态及其变化的客观描述, 而且还试图对资源配置状态的好坏、经济政策的优劣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市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价格将引导资源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资本市场是调节资本余缺和调整资本结构的场所, 也是实现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场所。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指资本市场如何提供某种合适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不同表现形态的资本有一个配置的问题, 资本的使用也有一个配置的问题, 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仅表现为不同形态的资本可以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 而且表现为资本能够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资本的合理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资本市场对金融资源的促进作用, 表现在资本市场无论是通过资本形态的变化而使资本在某一领域内聚集, 还是通过产权交易使资本重新组合, 实际上资本市场通过各种利益关系的再分配对金融资源的配置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资本市场配置效率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市场的整体效率水平, 因为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根本贡献在于改进资本的形式, 对资金进行分配, 由此引导企业改进效率水平, 提高投资收益。资本市场对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所起的强大间接促进作用发挥的重点在于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能否指导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策, 即反映企业的信息进入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信息进行处理, 并通过交易反映价格的波动;企业特质信息的价格波动指导了企业的融投资决策, 引导资金流向好企业和好项目;好企业从资本市场或银行处募集资金, 投向好的项目;投资项目的运作情况和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进入资本市场, 引发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评估的调整。价格发现功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 定价机制健全与否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还会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过程如图2所示。

(三) 建设一个富有效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由于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分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时, 必须考虑资本市场效率问题。建立一个富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突破口。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将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发挥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其核心是建设一个富有效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如果资本市场是富有效率的, 那么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就会得到优化, 国有企业改革就会得到推进, 非国有经济发展就会加快,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会得到完善, 金融风险也会得到有效管理。相反, 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趋向于最优, 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就不能发挥其活力, 经济发展中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因此, 资本市场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市场效率问题,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必须紧紧围绕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来进行。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成熟与否, 应该以资本市场的效率水平来衡量;资本市场的发展导向, 应该用资本市场的效率是否提高来判断和设定。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是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制度变革, 股权分置改革纠正了扭曲的市场机制, 本质上是通过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和协商机制让非流通股逐步流通, 从而消除这两类股份的流通制度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弊端, 以解决资本市场的规范性和效率性问题, 并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使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和体现。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第二次革命的话, 那么2009年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第三次革命, 创业板市场是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市场建设和制度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功能。2010年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诞生, 是我国资本市场自身不断成长和自我体系的日益完善的证明, 由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风险管理市场构筑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雏形。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和市场亟待推出的备兑权证等三大创新业务, 完善了资本市场双向交易机制和定价功能, 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交易新格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

中国经济体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资本市场也已是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我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必然要有一个健康、强健的金融市场体系。我国正积极研究和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板建设, 努力把上海证券交易所打造成有国际辐射力蓝筹股市场, 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夯实基础, 未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将由蓝筹股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所构成, 如图3所示。

巧用资源,提高写作课效率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24

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维度,还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学习、积累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资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在高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渠道来汲取更多有用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延伸和发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和锻炼,从而写出更高质量的优秀文章。

一、不断吸收课本中优秀的写作技巧

课本是根据学生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它为学生在写作方面提供了标准的示范。课本中的文章囊括了学生学习生涯中基本所有的文章形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对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写作技巧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掘适合学生的优秀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的写作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做一些简单的训练。例如,根据文章的特点、样式,让学生进行句子的仿写、改写、续写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有效地利用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

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在对课本中的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掌握以后,学生就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自行从课外汲取资源,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方向,而不至于盲目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课外读物,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者课外的教学活动时间,带领学生们开展各种有趣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每周开展一次文化交流会,每周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眼中最喜欢的文化,由此加强学生们的文学底蕴。或者教师可以截取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主题多样,可以涵盖建筑学、美学、哲学、音乐等各方面,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总之,恰当利用课外资源可以令我们的文章更加富有个性和文化。

三、巧用文学知识,增添文章特色

中华流传的文学知识数不胜数,诗歌、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人从中获益。那么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应用文学知识呢?高中课文中有许多需要背诵的篇目,这些都可以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应用的部分。还可以在自己平时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将相同主题的诗句、名人名言归结在一起,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地翻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加以修改,运用到文章中,使得文章更富有文采。这就对学生日常的积累提出了要求,不是简单的看过就忘,而是要将其记录,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查找。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些比较常用到的诗词、文章,供学生积累,每天一些句子,每天几首诗词,一两篇文章,日积月累,了解得多了,在写作时候就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大量的引经据典还可以为文章提升档次,更加吸引读者的眼球,也能体现作者身上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为文章加分。

有效、合理、巧妙地利用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要从课本出发,让学生借鉴其中优秀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然后再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资源来扩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如此,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张文龙.巧用对比教学诗词[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8fb568c16fc700aba68fc55.html.

[2]许峰德.依托课本开发资源巧设作业趣练读写[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befffaa0722192e4436f683.html.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配置效率,效率评价,主成分分析法

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己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 人力资源配置是其核心内容,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企业在特定的战略目标下, 形成的人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的有机组合。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有没有达到最有效的程度,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构建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进而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为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状况, 在保证数据来源的可查性、可靠性的基础上, 本文仅遵循全面性原则、客观实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来对指标进行选择和评估, 力求以公认的科学的理论为依据来分析评判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2建立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的集合。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从数量配置、结构配置、质量配置、收益和成本五个方面来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为全面、准确的评价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提供依据。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

针对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特性,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2.1确定分析变量, 收集数据

设有n个样本, 每个样本观测p项指标 (变量) :X1, X2, …, Xp, 得到样本的原始数据矩阵X= (Xij) n×p[1]。

2.2确定标准化矩阵

原始指标数据之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上的不同, 所以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转化为均值为0, 方差为1的无量纲数据[2]。为了避免以成本指标为代表的逆向指标, 本文取其倒数, 将其转化为正向指标。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J=1, 2, …, P) (2)

undefined

所以, 标准化矩阵为X′= (X′ij) n×p

2.3求相关矩阵R

利用标准化后的数值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得到相关系数矩阵:R= (rij) p×p

rij (i, j=1, 2, …, p) 为原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2.4计算特征根与相应的特征向量

若能通过正交换Q使

undefined

则λ1, λ2, …, λp即为R的p个特征根。特征根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在描述对象上所起的作用。设λ1≥λ2≥…≥λp>0, 则Q的各列;j=1, 2, …, p) 即为λj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这些特征向量标准正交。

2.5建立主成分

选取其中k (其中k

方差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方差累计贡献率的技算公式为:

undefined

2.6计算前k个主成分的得分值

undefined

2.7计算综合评价值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方差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对应主成分的权重, 得出各样本的综合评价值[4]。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F1, F2, …, Fk为评价对象在保留下来的k个主成分Z1, Z2, …, Zk上的得分值;b1, b2, …, bk表示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αk为k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 F为评估指数, 即依据其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排名。

3.算例分析

3.1收集数据

本文对氮肥行业的13家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评价, 在12个指标上的原始数据见表2。

3.2氮肥行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依据氮肥行业13家企业在12个指标上的原始数据, 首先将X1, X2, …, X12采用主成分求解方法, 得到标准化向量X/1, X/2, …, X/12。用SPSS13.0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由X1, X2, …, X12线性组合而成的主成分。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原则, 原始指标可解释为3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595%, 说明这个3公因子包括了原始变量94.595%的信息,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说明取3个主成分基本能够满足评价的需要。

第一主成分Z1主要综合了X3, X4, X5, X6, X7五个指标的信息, X3, X4, X5, X6, X7与Z1正相关。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44.102%。第二主成分Z2主要综合了X8, X9, X10, X11, X12五个指标的信息, X8, X9, X10与Z2正相关;X11, X12与Z2负相关。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8.089%。第三主成分Z3主要综合了X1, X2两个指标的信息, X1, X2与Z3正相关。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4.638%。所以,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计算公式为:

F= (44.102%F1+38.098%F2+14.638%F3) /94.595%

按公式 (7) 、 (8) 式计算出13家企业的主成分得分Fij和综合评价值F。根据F值排序结果见表1所列。

根据对综合评价结构的分析, 可以看出直观、清晰地看出13家企业的排名情况。

企业1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低, 企业13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高。通过对13家企业在3个主成分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1, 在第一主成分上, X3, X4, X5, X6, X7五个指标的配置情况与其他企业相比是最低水平;在第二主成分上, X8, X9, X10, X11, X12五个指标的配置情况与其他企业相比是最低水平;在第三主成分上, X1, X2与其他企业相比是最低水平。企业1在3个主要成分指标的配置与其他企业相比均是最低水平, 3个因子共同影响导致企业1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低。

企业13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是历年来最高的。在第一主成分上, X3, X4, X5, X6, X7五个指标的配置情况与其他企业相比处于最高水平;在第二主成分上, X8, X9, X10, X11, X12五个指标的配置情况与其他企业相比处于最高水平;在第三主成分上, X1与其他企业相比是最高水平, X2为13家企业的平均水平。由企业13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可以看出, 只有3个主成分的配置情况均处于较高水平, 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才会高。

企业4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比企业3低, 在第一主成分上, X3, X4, X5, X6, X7五个方面配置情况均不如企业3;在第二主成分上, 总收入与企业3年相比减少了1.98%, 总产值与企业3相比高出1.63%, 工资成本与企业3相比高出了93.59%, 其他成本与企业3相比高出40%, 利润企业3年相比减少了25.67%;在第三主成分上, 人力资源总量与企业3年相比增加了8.8%, 流动率居13家企业的第二位, 达到12.2%。由此, 可以看出, 比企业3相比, 虽然企业4在人力资源总量上高出幅度较大, 但是其结构和质量配置、成本和收益配置水平均低于比企业3, 最终导致其整体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比企业3低。因此, 可以得出结构和质量配置因子和成本收益因子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中起主导作用。

4.结论

本文根据构建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使用SPSS软件对氮肥行业的13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得出氮肥行业中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是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因子、结构和质量因子、成本收益因子共同决定。分析结果表明本文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反映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状况, 可以为企业有效进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洋, 王立海.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供应商信用评价[J].商业研究, 2009, (8) :209.

[2]杨世杰, 蒋国瑞, 黄梯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0-1规划的分销商选择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2) :29.

[3]赵旭.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资金有限型企业投资决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 (5) :55.

上一篇: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下一篇:照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