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生命范文

2024-06-22

表达生命范文(精选6篇)

表达生命 第1篇

一、观察生活, 激活学生写作的源泉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是作文素材的宝库。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 因为有了充实的生活才会有好的文章。可见, 学生的写作材料不能离开生活, 充实的生活, 才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源头活水。所以, 我们要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中, 指导学生逐步接触生活, 贴近自然, 融入社会, 创造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周围事物的机会, 使他们从中获取各种反映人情风俗、社会风貌的素材, 从而激发关心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 笔者带领学生走出学校, 走进自己生活的周边, 去观察环境保护的情况, 要求大家仔细观察, 细心感受, 写一份调查报告。调查结束后, 学生感慨万千, 他们看到生活垃圾污染了社区环境, 听到噪音干扰了周边环境, 闻到工厂废气污染了身边空气, 很多地方的脏乱差影响了城市文明……学生有了真实的素材, 并融入自己的思想, 写出一篇篇饱含真情的文章。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昔日的河流清澈凉爽, 犹如一条玉带萦绕在小区周围, 男女老少洗涮用水都要靠它。然而, 今日的溪流, 肮脏, 污浊, 鱼儿死了, 草儿枯萎了, 小河流一片死寂…… 很远处就闻到阵阵恶臭, 原来是许多工厂把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道, 日积月累, 小河流便失去了原有的欢声笑语。”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也道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作为社会一员该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表达生活, 开放学生写作的空间

生活是个大学堂, 时时处处有语文。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大视野, 树立大语文观, 不仅把教学的时空扩展到课堂以外, 还要善于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生活, 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生活资源。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自由想象, 认真表达的习惯, 在教学空间的拓展、课外读物的延伸、作文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体会开放式的作文教学, 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1.开放性的作文教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的来源。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 就不愁写不出好的文章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开放性的课外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作文范例。组织学生每周阅读适量的课外读物, 并要求学生准备好一本“采蜜本”, 把课外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把读书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迷上课外读物, 写作就会有作文题材, 书写的文句也会更加优美。

3.开放性的作文写作。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 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劳动。学生只有有了充分的写作自主权, 才能发挥出写作的潜能。在以人为本的作文理念指导下, 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习作自由, 平时要与别人交流什么思想, 想要抒发什么情感, 就可以写什么样的文章。学生领悟了教师的要求之后, 在平时的写作中, 他们仔细观察生活, 认真思考问题, 自由拟写文题, 用心书写文章, 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有趣, 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三、思考生活, 升华学生写作的内涵

我们提倡生活写实, 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关注生活, 观察细微处, 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养成多动笔, 乐表达的好习惯, 又可以通过生活写真, 让学生大胆地表达出对生活的看法, 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而培养学生“说真话, 表真情”的好习惯。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好习惯, 每天有所记录, 不计较长短, 写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我们身边, 总有一些学生平时不善言语, 但内心情感丰富, 一旦说起心里话, 那是滔滔不绝, 他们一旦找到倾诉的对象, 往往能写出非常感人的文章。而当我们平时忽视的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时, 还有谁会怀疑自己不是写作的材料呢?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对他们而言, 无疑是一件快乐的美事, 以后写作文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总之, 让生活走进作文,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镜子,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放飞心灵、张扬个性的舞台。

摘要:作文本是学生对生活自身感受的表达, 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但是, 在现实的作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习作内容单一, 感情死板。教师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写作的现状, 就应该让他们走向生活, 感受生活, 学会思考, 学会表达, 让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表达我愿用生命爱你的爱情语句 第2篇

镖跟靶旳每次分离,都是为了再一次重回靶心。

用酒精、尼古丁来麻醉自己。以为这样就会忘掉,哪怕忘记一秒。

在黑夜里出现的最清晰的回忆,原来叫心痛。

青春的末尾是没有旋律的离歌,而在离歌里我们承受着一场又一场盛大的道别。

听他们说:爱情就像橡皮筋,受伤的,总是不想放手的那个。

在寂静的黑夜,心慢慢碎,碾成沫

爱情就像糖衣,我囫囵吞下,享受瞬间的幸福。

就当作我真的.是从你的世界路过的而已。至少,我在你心里住过。

思念旳距离,总是显旳那么遥不可及。

走的累了就回头看看,莪一直都在。

在乎还是不在乎,像中毒,在极度贪图。

谁能给谁一辈子,谁会陪谁一辈子。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年华里最美的风景线。

莪们说好的不为彼此难过,这是彼此的承诺。

世界上道路何其之多,可无论我怎么走,都走不成与你殊途同归。

我爱你时你对我不屑一顾,当你转过头想爱我时,我已经不在原地等你了。

我们总是抓着走远的爱情不放,还念着走开的人,伤害靠近的人。

我想把你的回忆当做结局不美好的故事去诉说,那样说完我就可以去忘记了。

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若你能够拆下我心中的高墙,我愿用生命爱你。

你是我心口的伤口,总是在跳动的心脏让伤口无法愈合。

我有很多回忆是关于你的,可是你偏执的认为你不过是个路人甲。

我们总在不断的记住忘记我们的人,而被我们忘记的人却也在纪念着我们。

记得有人说过,错过不是没缘份,只是少了一起走下去的勇气。

感情的虚假繁荣如此诱惑,刻意蒙蔽,借此过渡生命的荒芜凄凉。

爱情是一种记号,也是一条单行道,总是想要的很多,得到的嫌太少。

如果等待只能成为等待,那莪宁愿从新来过。

爵士乐:生命的表达 第3篇

爵士乐是美国对音乐界做出的最大贡献。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很快为世界所接受。如今,爵士乐和爵士乐演出仍然长盛不衰,在全球各地拥有大批各个年龄段的乐迷。

音乐是一种在音乐家与听众之间建立强烈感情纽带的交流形式。爵士音乐家超越了追求技艺雕琢和感官表达的范畴,他们更多地凭借了个人的情感。很多爵士乐是建立在即兴演奏——也就是即时的音乐创作基础上的——它能展现演奏者的个性和情感。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曾经这样阐释说:“我们演奏的是生命。”

爵士乐起源于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在这里,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是美国“大熔炉”文化的一个重要范例。被迫来到美国的西非黑奴们有着深厚的音乐传统,音乐是他们仅有的几种表达自己的途径之一:或为娱乐、或为庆典、或为宗教膜拜,或为工作。在新奥尔良,西非的黑人民间音乐和欧美的音乐传统相融合,从而奠定了爵士乐的基础:散拍音乐的切分音节(符点音节)和蓝调的小全音。

散拍音乐产生于约1900年,主要为钢琴弹奏而写。演奏者右手负责演奏切分音,同时左手伴以平稳的和弦模式。受过古典音乐训练的美国黑人音乐家斯科特-乔普林是最富盛名的散拍音乐作曲家。与此同时,蓝调也成为能表达人们内心深沉,悲伤或忧郁情感的声乐形式之一。其中,贝茜·史密斯的强音和乐句划分对爵士乐未来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出现在20世纪早期的新奥尔良。它是由几个铜管乐手小组演奏的一种器乐形式。切分音节、蓝调旋律和即兴创作是其主要特点。杰利·罗尔·默顿是最富盛名的古典爵士乐作曲家之一:他的《杰利·罗尔蓝调》成为第一部正式发行的爵士乐作品(1915年)。

20世纪20年代,非裔美国音乐家开始移居到像芝加哥、纽约这样的城市将爵士之音传播到了北部。此时,收音机和留声机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古典爵士乐的流行。唱片的发售意味着爵士乐迷们在美国任何城镇都能听到他们最喜爱的乐队的演奏,而不必再跑到遥远的市中心去。

20世纪20年代,爵士乐传奇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离开新奥尔良,前往芝加哥、纽约和欧洲。他那激动人心的古典爵士乐演奏和唱片已成为爵士乐的黄金法则。阿姆斯特朗的演奏风格以乐队成员充满活力的即兴表演和他精湛的小号独奏为主要特色。

摇摆乐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一种爵士乐。它由10位或更多乐手组成的乐队来演奏,被冠以“大乐队”的昵称。摇摆乐通常定位于三连音的形式。这是一种极具活力的声音,促使人们站起来随之摆动身体。杜克·埃灵顿和本尼·古德曼是当时两位最重要的管弦乐代表。摇摆爵士乐以单簧管、萨克斯、长号钢琴和藝术名家的独奏为主要特色——声乐独唱者、美国的传奇人物,法兰克·辛纳屈就是在“大乐队”取得了他在音乐上的飞跃。

在1945年前后,一群严肃的爵士音乐家们创造了Behop,这是一种与可随之起舞的摇摆乐的风格截然相反的爵士乐形式,由4到6位音乐家构成的小组进行表演,给予独奏者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小号手迪兹·吉莱斯皮是Behop爵士乐的大师。Behop音乐家们通过复杂的节奏、曲调以及和弦,将爵士乐这种艺术形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杰出的作曲家、伴舞乐队指挥、小号手迈尔士·戴维从“冷爵士”起家。在过去几十年间,其不断进取的音乐才能的发展使他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爵士音乐家。他的专辑《另类的蓝色》(1959)成为爵士乐史上最畅销的专辑。2009年,美国众议院追授戴维“爵士乐特别贡献奖”,并承诺政府将“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保护和提升爵士乐的地位。

尽管摇滚、迪斯科、流行音乐在过去的50年间取得了极大的繁荣,但爵士乐依然继续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国际化现象。许多音乐家——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将世纪之交的大趋势同爵士乐结合起来:出现了像“融合爵士乐”,即把爵士乐中的即兴创作和摇滚混编,“轻柔摇滚”,将合成器和韵律音轨相结合;“新爵士”(电子爵士),利用电子音效和计算机来表现传统的爵士乐形式,比如布鲁斯、摇摆乐和无调音乐等爵士乐。

让儿童生命在表达中成长 第4篇

第一阶段:初悟“表达”, 在实验中感受语言训练的魅力

初次接触“表达”这个概念, 是1989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的第三年。那年,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田若先生主持的课题《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 该实验对小学六年语文教学作了全面部署: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三、四年级以阅读为重点, 五、六年级以作文为重点。实验主张识字、阅读、习作三者之间是重点推移、重叠的关系, 就是每年级都要进行“字词句段篇, 听说读写书”的教学。其中, 习作从一年级开始就分步进行, 即由口语训练转向写话训练, 再转向习作训练。实验过程中, 我带着学生学习汉字、阅读课外书, 带着学生写话, 学生在阅读中树立了自信, 学会了表达, 言语能力明显高于普通班。期间, 我上过一节公开课, 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专家刮目相看, 得到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田若教授的高度赞誉。他说:“坚持集中识字实验, 多读会写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计老师的课上已经有所体现。”这一段实验的经历给我的语文教学注入了“语言训练”的理念, 我认为集中识字是为了大量的阅读, 而大量阅读是为了更好地习作, 语言训练意识在我的教学中很是强烈。现在想来, 这就是我“表达教学”的萌芽期。

1994年, 我开始教中年级语文, 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加上又参与江苏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立项课题“生活教育”的研究, 我试着站在生活的角度、儿童的立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确定语言训练目标, 把握语言训练点, 确保训练时间, 增强训练力度, 讲求训练手段, 切实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这期间, 我深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 深受启发。我想:美好的情境可以成为儿童成长的心灵家园, 可以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好教材。于是, 我开始引领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他们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然后把观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 他们再也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第二阶段:锁定“表达”, 在学习中明晰语言训练的抓手

2000年, 时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 我来到了无锡市的一所名校接任一年级的语文课。在学生学习了一些音节后, 我让学生用“音节”说一句话, 有时也让学生试着写话, 效果还不错, 学生稚嫩的语言透射出童心的天真。

2004年, 我读到了何克抗教授的《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一书, 书中提出了“语觉是人类第六种感知觉”的崭新命题, 强调了“基于语觉的儿童语言获得”的思想, 并提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语觉的生长发育关键期”。何教授的语觉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儿童的语言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 儿童出生后七八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 到七岁左右进入学校学习规范的母语, 口语表达明显先于文字的学习。基于这一点, 我把教学看作是语言表达的情境, 抓住“表达”发展儿童的语言,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005年, 我参加了无锡市学科带头人研修班, 师从蔡剑秋老师。蔡老师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教学中突出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 注重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蔡老师的教学思想给我以深深的启发。我想:语文表达教学一直是我喜欢的研究方向, 那该如何深入呢?我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中得到了启发: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站在儿童的立场教学, 与儿童生活寻找链接点, 与儿童思维寻找对接点, 与儿童表达寻找相同点。于是, 我的“语文表达教学”这一教学主张逐渐明晰起来, 我要抓住“表达”开发儿童语觉的第六感知觉。

第三阶段:研究“表达”, 在实践中品味语言训练的内涵

2006年, 是我教学生涯的转折点, 我开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循环, 也就是这次教学经历, 让我追寻的“语文表达教学”从孕育到开花结果直至收获,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向自主研究的阶段转型, 教学中也处处体现出“表达”的理念。

教低年级时, 我尝试着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经历。如, 为爸爸洗脚, 然后写下洗脚的过程和感受, 学生在体验式的表达中, 感觉写话就是生活。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学习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达, 从内容的理解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转化,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当时学校为我提供了一个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大循环, 使我的语文教学眼界变宽了, 站位更高了。“语文表达教学”在中高年级有了深度实践, 课堂上组织学生批注, 锻炼他们的自主表达;课外, 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名人名居成了学生习作表达的好题材。一学期下来, 每个学生忙着整理自己的优秀作文, “表达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流淌……

第四阶段:凝练“表达”, 在研究中挖掘语言训练的特质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 成了我创作的素材。2010年11月19日, 我开始酝酿新作《让生命在表达中成长》, 学生成了书中的主人公, 学生的习作是活生生的案例。经过23个月的苦心撰写, 在2012年10月, 34万字的拙作终于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赢得了广泛赞誉。

什么是语文的表达教学?语文的表达教学, 就是以“让生命在表达中充满活力”为理念, 以“语文表达”为契机, 以“语文经历”为途径, 推进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为什么要推进表达教学?因为精神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发展, 而语言文字的发展也离不开精神的发展。让学生的所学在应用中流动起来;让体验与应用相结合, 在体验中应用, 在应用中体验;让学生生活丰富多彩, 让学生的所用激发其所学;让表达的显性与经历的真实性相结合, 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可操作性。

表达生命 第5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方亮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称“语用”)的意义及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阐述“课程基本理念”时又强调:“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语用”教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学习、获得“语言知识”,而是学习、获得“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语文素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凸显“语用”目标,从关注“言语内容”转变为关注“言语形式”?以下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为例,谈谈我们如何践行“语用”理念,凸显“语用”目标。

【课堂回放】

(一)聚焦词语,欣赏比喻精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小钱急需骨髓,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小钱急需骨髓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生快速阅读后交流。)

出示句子: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这句话中有三个词语“凋零、含苞、绽放”,它们原来都是用来描写什么的?

生:描写花的。

师:这里还是在写花吗?

生:不是。

师:再读读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几个词语在这里分别指什么?请选一个词语来说一说。

(生

1、生2回答、教师指导。)

生,:我选择的词语是“含苞”,“含苞”原本指花儿刚刚吐出花苞,还没开放,这里指小钱刚满18岁,很年轻,像花一样的年龄。

师:说得真好!是啊,小钱年轻的生命就像——

生(齐):含苞的花朵。

师:学习这位同学的表达,说说对另外两个词语的理解。

生4:我选择的词语是“凋零”,“凋零”这个词语原本指花儿枯萎,在这指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

生5:我选择的词语是“绽放”,“绽放”原本指花儿盛开,这里指生命重新有了希望。

师:作者用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来比喻小钱年轻的生命即将结束。读着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带着你内心的那份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并争取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

(二)对比感悟,感受衬托作用

师:小钱的病情是如此严重,可是课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钱的病情,而是有这么一段文字(出示第一自然段)。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段话写了什么?(生读。)

师:你读得真美,谁来说说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

生:杭州美丽的早晨。

师:杭州的早晨是如此的美丽。这些句子描写了小钱当时所处的环境,我们把这样的描写称为环境描写(师板书:环境描写)。

师:多美的画面啊,读好这些句子。(师指导朗读。)

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仿佛闻到了那丝丝的桂花香味。可是,这好像跟小钱的病情毫无关系,可不可以省去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生思考。)

师:(提示)请大家把1、2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生快速浏览。)

师:谁来说?

生1:这是比较描写,把环境和小钱的遭遇比较着写。

生2:这样更让我觉得小钱病情严重,很可怜。

师:是呀,环境越美好,就越能衬托出小钱的不幸。这就是环境描写在这里的作用。(师板书:衬托。)

师:再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中有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生交流,出示句子。)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生1:读句子。

生2:这句话把“灿烂的阳光”和“苍白的脸”对比着描写,更加衬托出小钱病情的严重。

师:这就是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大家看,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也可以穿插在文章的叙述之中,像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合作读句子,感受衬托作用。

【教学评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本内容浅显,语言易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不存在困难。

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呢?我们认为:教学一篇文章,不仅要弄清它“写什么”,更要了解是“怎样写”的,也可以探讨“为什么写”。所以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还要领会作者是怎样用语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从而得言。本课教学中,我们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努力凸显“语用”目标。

(一)关注文本特点,制订“语言”目标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识或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

我们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同时,研读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通过研读,我们发现,《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存在以下问题:

1.目标指向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诸如: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这些都是偏向于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

2.目标缺乏学习过程、方法指导。语文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设计的,三者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过程和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桥梁、纽带,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上述目标唯一有所体现的“在朗读中”,也是非常含糊的过程目标,没有实际教学价值。

3.目标没有体现“语用”教学。语用教学是“使用语言学习语言使用”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获取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通俗地说就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学。上述目标过于笼统,不能有效引领教学。

怎样展开“语用”教学,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通过研读文本、教参,我们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初读,正确认读8个生字,1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凋零、含苞、绽放”等词语的意思,通过看地图理解“海峡”及“台湾海峡”。2.理清文章脉络,运用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并简述故事内容。3.找到环境描写的语段,通过反复品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4.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受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立足了文本特点,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有利于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语用教学。

(二)关连写作手法,细化“语用”步骤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写作手法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运用精妙的比喻,写出了小钱的病情危急。第二自然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形象生动地将一个身患重病,令人怜悯的年轻人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项步骤: 1.找到描写小钱病情严重的句子。2.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语“凋零”,、“含苞”、“绽放”,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词原本指什么,现在指的是什么?”来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从而体会到作者写法的精妙。3.带着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背诵。4.在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再用上“凋零”、“含苞”、“绽放”,说说小钱的情况。这样就创设了动态、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情景,学生经历了语言的同化与顺应,表达就比较精彩。例如:“通过骨髓移植,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年轻人,得到了重生,生命又重新像含苞的花朵,开始绽放。”

这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仅仅满足于“这句话用了比喻的写法”之类的语言知识,就会忽视其表达效果的体味,这是许多阅读课的通病。这种纯知识的语言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对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我们在教学中重在“能用”,而不是“知道”,不仅仅让学生了解了“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有关“怎么样”和“怎么决定怎么做”这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关注表达形式,生成“语用”内容

“语用”教学不能仅仅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和语境学习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教出什么样的“语用”内容,既取决于“语用”本身的体系规律,更取决于文本的“语用”特征。我们要根据文本具体的语用特点,分析语言内部的秘密,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课文的一开头就描写了杭州美丽的早晨,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小钱悲惨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本课教学关注表达形式的“语用”生成点。

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能否省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小钱的病情的危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第二自然段“灿烂的阳光”对“苍白的脸”的衬托作用,并初步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穿插在文本叙述之间。为第二课时的地震的环境描写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运用环境描写”打好基础。

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 第6篇

2月8日 晴

医学院校毕业的我,不觉间已在职场中摸爬滚打了近十年。在这近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从未从事过与医学相关的工作。对此,也未曾有过丝毫的遗憾。倒是这些年来,曾有许多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医学专业毕业,为什么没去做医生呢?”每当面对这个问题时,心里都不免感到尴尬。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从小,我们总被父母和老师有意无意地灌输一种生存理念,那就是:要努力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只有考上了大学,将来才能谋到一份好工作。只有谋到了一份好工作,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几个公式化的“只有……才能……”排比句,将我们的一生排得满满的。通常我们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这样,被稀里糊涂地排比过去。其结果如何?事实上,考上了大学也未必能谋得一份好工作,更未必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之于生活,最大的目的是什么?无可非议,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生”或“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生”。谋生之道,必然是建立在职业之上。故而谋取一份稳定、体面的职业,成了我们入世之初的头等大事。就为这事,我们通常要花近二十年,也就是四分之一的人生去准备和铺垫。不是吗?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说白了,几十年寒窗苦读不过是为了“谋职”这一桩事。

时过境迁,驻步回首而思:难道谋取一份职业的终极目的仅仅是为了谋生吗?显然不是。如果仅为谋生的的话,干什么行当不是一样谋生?为何非得和千万人抢过“独木桥”呢?更无人会为“考研”、“考公务员”、“竞聘”而“鞠躬尽瘁”。实际上,履行职业应有两大目的:一是获取生活资料,也就是所谓的糊口、谋生。这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选择一种表达生命的方式,换言之就是寻找一个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渠道。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学、中学、大学,如同安装程序一样“下一步、下一步”地一路走来。大学毕业后,被学校分配到一所县级医院实习。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份职业,只是没有薪水而已。可是进入医院工作不到两个月,我就已逐渐从“大失所望”发展到了“心灰意冷”。每当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自己时,潜意识中有一个清晰的声音告诉我:医生的生活并非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医院工作,如果不值夜班,通常是上午八点半上班。上班后首先是交接班,交接完以后便是查房、开医嘱(也就是开处方)。由于我所在的医院,是一个小县城的中医院。医院的建筑、设施、设备均非常落后,因此光顾的病人也非常少。平均一个医生分不到一个病人,甚至经常有医生上空班,也就是没病人可管。

那些和我一起共事的医生,每天为打发无聊都集体躲到一个空病房里打牌赌钱。平时在我们的办公室里找不到一本医学书籍,更听不到有人讨论医学的问题。感觉那地方和街上家用电器修理铺无何异样。“机器”坏了送来“修理”,被“修理师”捣鼓几下弄好了被接走,似乎和学术毫无半点关联。

医院里有编制的医生,每月可以领到1200元固定薪水。于此,或许满足了他们谋生的愿望。不过,也仅此而已。

面对这种现状,我毅然对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了断性的决定,即决定放弃所学专业,争取到其它领域寻求发展。对于滥用青春赌明天的活法,我着实无法苟同。依照这般日子混下去,如要奢谈实现什么人生价值,实属妄想。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我虽曾多次跳巢,但最终还是幸运地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职业。这份工作虽然薪资不高,但它足以刺激我的神经,让我激情饱满地参与其中。它可以让我兴奋;让我充实;让我有成就感、认同感。它可以让我思绪飞扬,让我随心所欲,可以充分地张扬我的个性,发挥我的潜能。

其实,仔细想想,职业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是战场?是舞台?是一个谋生的地儿?与其这样认为,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表达我们生命价值的方式。我们选择不同的工作,谋取不同的职业,不过是选择不同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生命价值罢了。如果从事一份让我们厌恶的工作,通常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彷徨。因为这种工作无法彻底地、完美地表达我们生命的价值,甚至会逐渐地扭曲我们的灵魂。而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们通常会精神抖擞,个中缘由不过是因为这种符合我们先天兴趣的工作,可以充分地发掘我们的潜力,从而演绎我们生命的精彩。

在罗大佑刚出道时,他也曾为从医还是从艺的抉择,挣扎、痛苦、彷徨过多年。最终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修行”多年的医学专业,而选择了自己挚爱的音乐道路。经过多年的打拼,最终在音乐道路上呼风唤雨,建树颇丰。甚至被音乐界尊称为一代“音乐教父”。这一切充分地证明,罗大佑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他舍弃了自己的专业,但他选择了一种更符合自己兴趣和生命特征的方式,来演绎自己的人生。由此而赢得了幸福和快乐,甚至成就。

其实,度人生犹如做文章。我们通常可以选择不同的文体来表达同一个事件。同理,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生命的价值。但必定只有一种最符合我们生命的特征,最能表达我们内心的声音。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于职业我们通常要进行无数次的选择。在曲折、挫败或幸运中找到一种最符合自己生命特征的方式,来演绎我们精彩或平凡的一生。只有选择正确时,我们才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中的归属感、成就感以及安全感。那么,身处职场中的你找到了吗?也找对了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表达生命】相关文章: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08-21

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08-21

布尔逻辑表达式表达论文题目04-05

表达缺失05-06

阅读表达05-20

表达思想05-22

汉语表达05-25

传情表达06-02

拒绝表达06-06

语文表达06-11

上一篇:苹果的剩余价值下一篇:教育个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