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2024-08-28

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精选8篇)

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第1篇

一、要明确采访目的

新闻从业人员要始终树立“想受众所想, 问受众所需”这个采访提问理念。从既定目标出发, 是新闻从业人员采访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 要把握受众最关心的问题、最想了解的情况采访透彻, 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能吸引受众, 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 或者联络感情而准备的交谈语言也不应该偏离报道主题, 要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

二、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 有计划有准备才能成功。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用在新闻采访上也十分适用。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头等重要的, 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是采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 这是指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维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彼知己。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 甚至几十分钟乃至几分钟内结束, 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 记者往往花费很大精力做准备工作。

三、采访提问要有逻辑性

采访者的提问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表面到本质, 层层递进这样一个过程。从采访的目的及事件的发展逻辑出发, 根据采访的主题, 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 按顺序发问。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有问题被打断, 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继续提出下一个问题, 这样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给受众还原一个条理清晰的新闻事件本身。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零打碎敲, 也不能问题大得铺天盖地, 不着边际, 这样很可能造成被采访者思绪混乱, 不知从何说起。

四、采访者要端正提问态度

一般情况下, 被采访者要么是知情者、要么是当事人, 而采访者只是个问路者、求知者。这一点就是平时业内所说的“采访是‘吸收’, 而不是‘给予’”这个道理。为使采访效果事半功倍, 采访者一定要端正提问态度, 注意语气的和谐, 既要不卑不亢, 又要亲切自然, 尽量做到口语化, 要以求教的态度向被采访者发问, 并认真耐心地听其介绍。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因为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流, 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 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

五、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由于个体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脾气性格。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 新闻从业者可根据事先了解一下被采访者的情况, 尝试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以求达到让被采访者找到与采访者“对脾气”的理想效果。

1) 开门见山式。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两类被采访者, 一类是采访者非常熟悉的人;一类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前者因为太熟悉, 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 采访者可以单刀直入, 直切主题, 就像平常朋友在一起聊天时的感觉, 这样不但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有时还会有意外收获;后者则因为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交经验和阅历, 比如被采访者是某单位的高层领导, 因为高层领导的工作层面决定了采访者一开口, 他就能领会到采访者的意图, 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铺垫, 就能采访到想要的内容。2) 启发引导式。在平日采访工作中, 新闻从业人员遇到的大多数被采访者, 面对采访提问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 有的还没开口就先脸红;有的说起话来吞吞吐吐, 东一句、西一句, 不知所云;还有的被采访者无论你如何引导, 他都找不到感觉, 领会不了采访者的意图。这时, 作为采访者千万不能轻易放弃, 尤其是遇到对方是惟一了解事件的人时, 也不允许你放弃。这时就需要采访者采取启发引导式的提问方法, 在提问时尽量缩小问题的范围, 有方向性地提问, 帮助被采访者一步一步进入状态, 通过不断沟通, 从交谈中把握机会, 找到理想的素材。3) 激发式提问。记者采访要达到预期效果, 前提是采访对象必须乐于作答。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 比如采访对象心存顾虑, 怕说出事情来对自己不利, 他就会对记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甚至明确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 记者该怎么办呢?有的记者苦口婆心, 极言采访对象顾虑之不必要, 但采访对象自有主张, 并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的, 遇上生性固执的采访对象, 更是弄得记者束手无策。其实在此种情况之下, 采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采访提问中还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一) 提问要具体

任何事物都有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采访者开始提问时, 就要围绕中心问题, 从具体的、简单的事实问起, 从新近发生的和容易回答的事问起, 循序渐进, 将被采访者慢慢引导到采访主题上去。

(二) 提问要把握主线、抓住关键

一般的采访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不可能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在一起。所以, 在采访提问时, 一旦被采访者的谈话偏离了主题, 采访者一定要想办法, 用婉转的语言及时将其拉回到主线上来, 切莫形成答非所问的局面, 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

(三) 提问结束前要回顾

采访进入收尾阶段时, 大多数采访者往往容易精神松懈, 这一点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为在结束提问前还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向被采访者复核材料, 尤其是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报道内容非常重要时, 更需要被采访者补充、解释、确认, 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回头看看, 是否有遗漏的问题, 及时采访补充完善, 以免再次占用被采访者的时间或者延误报道期限。

七、结语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 作用也不容忽视, 但它并非可以生搬硬套的教条。记者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使用不同的技巧, 善于学习和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技巧。提问是语言的采掘机, 是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记者采访水平的高低, 也直接体现在提问的水平上。但采访提问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记者应该把自己的政治水平、业务能力、社会经验、机智与才能, 都融会到精心组织的问题中去, 使提问具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总之, 有了记者高质量、高水平的提问, 也就有了高质量、高档次的电视节目。

摘要: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 会使采访别开生面,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多种多样, 记者一方面可以借鉴前人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提问技巧, 另一方面也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出更多更好的提问艺术。笔者把自己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浅谈随机采访中的提问 第2篇

【关键词】采访 随机采访 提问

从2012年9月29 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引起关注与争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超过6500万条微博与之相关。采访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使很多受访者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回答差强人意,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神答”:“我姓曾”、“我耳朵聋”、“我的队被人插了”。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提问是基础,也它是记者获取事实信息最重要的方法。记者提问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能否将事实挖深挖透。

那么,在随机采访中,记者怎样提问才能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做好访前准备

访前准备是采访提问中很重要的一环,被称为“静态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必须知己知彼。“战斗”前记者要精心准备。

随机采访即记者走上街头,或走近现场倾听和反映民众的感想和看法。央视“你幸福吗”街头随机采访属于预知新闻事件,即记者预先可以安排行程,根据主题预先安排自己采访的场所和人物。从某种程度上讲,随机采访的场所、人物是由记者自己决定的。有人说,随机采访偶然性、随机性太大,无法做访前准备,其实不然,任何采访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与社会的其他层面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市场经济下,家庭、个人成了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他们不只关心国家大事,更关心、更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形势和方针政策。比如,农民更关心粮食价格走向,关心惠农政策;企业商人更关心市场行情和外界的最新变动,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采访菜市场的肉铺老板,记者可以问:“老板,您今天生意真是红火,看来政府刚出台的肉类价格稳定政策很有效。”相比直接问“你幸福吗”更易让受访者打开话匣子。

二、提问方式灵活多变,切合时宜

提问,是一种谈话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

由于采访对象的职业、年龄、性格差异,记者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不能千篇一律。记者每次采访的环境、地点、时间也不同,记者的提问也要因人、因地、因事而变化。但是怎样提问,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问更容易让对方明白,是有技巧的,提问方式应该经过精心设计。在提问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不同运用。所谓开放式提问即提问比较简洁,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宽,一般问的都是意见、看法、体会、建议等,通常情况下它适合对社会阅历丰富的人。反之,记者的提问比较长,对方回答问题的面比较窄就是闭合式采访,通常情况下它适合于农民、工人以及老人、小孩等。

“你幸福吗”是典型的闭合式提问,被采访者的答案只有“幸福”与“不幸福”两种,以至于出现了西宁火车站旅客回答:“幸福,这个幸福太麻烦,这个说不清楚”答非所问的答案。而央视随后作出的调整“你理解的幸福是什么”、“你有什么遗憾”则是开放式采访,被采访者可以各抒己见。

三、协同作战,察言观色

记者提问是一个收集新闻素材的过程。除了提问,眼睛观察也是常用的采访手段。

通过观察,记者较容易取得细节材料,提问也可以获得细节,但通过观察获得的细节更直接、更真实,只有通过自己观察,记者才能拥有“独家细节”。正如范长江所说:“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观察和提问,需要密切配合。观察可以为询问提供材料,询问可以深挖、印证、核实看到的东西。

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是事件、人物所依存的情境,是被访者活动的环境。环境本身就透露出许多信息。比如,记者采访73岁捡瓶子吃低保的老人时,通过观察老人的穿着、手里捡的瓶子、年龄、沧桑的脸等,便可以判断出这是一个靠捡瓶子度日的老人,生活不易;而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显得与老人的境况是格格不入的。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也需要动脑子去想。细致的观察可以精细地反映出现场的状况,也可以从现场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

四、提问宜具体,抓细节

新闻生动有说服力的原因之一在于有细节的支撑。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而细节让新闻表达更准确、更清晰、更真实,给受众以准确的认知,让受众对其报道的事物产生深刻印象,给受众带来现场感。

笔者认为,记者提问宜具体,不能漫无边际,那种不分情形、地点,举起话筒就问:“你幸福吗”、“你最遗憾的是什么”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广,对方不知道怎样回答,如何回答,恐怕只能用“很幸福”、“幸福幸福”之类的话敷衍。比如,记者在火车站采访一位旅客时,可不可以这样问:“看您身上的包裹,您是要出远门吗?您到外地做什么工作?这些年您遇到的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比起“你认为幸福是什么”的提问更易于旅客回答。

优秀的记者总是善于通过收集细节来讲故事,细节也让被报道的事物特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值得强调的是,有些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自记者深入的访谈,但更多时候,记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和捕捉那些有特色、有表现力的细节。观察也不仅用眼睛看,记者为了搞清楚事物的样貌,可能调动各种感官的力量,比如,用耳朵听,用鼻子嗅,用手去摸,甚至还要用嘴巴去尝一尝。

五、尊重采访对象

记者的谈吐、表情、举止、态度等不仅对采访效果有影响,也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本身及记者这个行业的印象。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节礼仪,尊重对方。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情,以免引起对方不愉快。二是尊重对方的个人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记者提问要注意被采访者的身份,提问要得体,要合时宜,只有这样才能以采访对象接受的方式进行提问。三是要平等,记者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不能随意打断其谈话,应认真耐心倾听。同样,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过程中,记者如果手机响或有其它事情发生需要暂时离开,应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四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话语权,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记者的提问会让对方尴尬,甚至愤怒,有些采访对象干脆拒绝回答。对此,记者应尊重采访对象不愿谈的权利,同对方商量后,可以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若对方真的不愿谈,记者也不要强求。

不管是褒是贬,央视“幸福”调查接近原生态的播出,几乎没有过滤,没有粉饰,并敢于展示不足。一些观众本以为“应该被剪”的“我姓曾”、“耳朵不好”等不合时宜的镜头,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这无疑显示了对每一个个体,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尊重。

六、建立和谐的采访氛围

海伦·斯诺说:“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待到见了面,又要有捷径,找到沟通双方感情的桥梁。”

笔者认为,采访同会话、聊天一样,应该在一种亲切、自然、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友好的氛围可以使双方心情愉悦,进入最佳心理状态,有助于发挥人的最大潜能。采访双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容易找到自我,记者能保持谦逊的态度,采访对象也能真诚合作,说出真实感觉。

作为记者要有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的特殊本领,这样能消除陌生感,倾心交谈,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氛围。掌握这一本领,也能增强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在实践中,我们所采访的对象几乎都是“人”,人与人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共性”。这些共性是营造和谐提问氛围的重要载体,也是迅速打开采访对象话匣子的“钥匙”。这种钥匙大致有这么几种:对采访对象进行恰到好处的赞美,这样对方会对记者产生好感,进而打开话匣子;通过对现场的观察,找出最接近采访对象,最易打开话匣子的事物,这样双方很快会亲近友好,气氛会变得轻松自然,采访提问也自然随之而出。

总之,在随机采访的提问中,记者要在短时间内创造友好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收集素材,为新闻写作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①[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23

②张薇,《新闻采访提问技巧四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59

③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2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分析 第3篇

新闻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当前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人们对电视新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采访者转变传统的采访方式, 在采访过程中注意提问方式与提问技巧, 挖掘到更加有用的信息, 增加新闻采访的效果, 确保电视新闻质量。当然,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 新闻采访工作者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能够结合采访实况, 灵活转变自己的提问方式, 获得更加高质的新闻资讯,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进而提升电视新闻的地位, 寻求长期发展之道。

二、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分析

(一) 提问前的准备

新闻采访者在提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确保采访质量。在社会热点新闻面前, 采访者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在确定采访目的后, 收集与采访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确保在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表述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并拥有清晰的思路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同时, 在采访前, 新闻采访者也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行为特征、穿衣特征等对采访对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判断, 确保在采访过程中投其所好, 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问题, 使采访更加高质。

(二) 情感提问的运用

1. 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 首先应该尊重每一位采访对象, 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 能够与采访对象建立友好、互动的关系, 保证受访者回答问题的质量。

2. 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捕捉到采访对象的情感变化, 通过照片等道具, 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与倾诉欲望, 使采访工作得以顺利进展。

3. 针对不同的采访类型, 采访者要投入不同的情感, 来引起被采访者的情感共鸣, 进而使采访更加高效。通常, 采访者在新闻采访前若对采访事件不了解, 便不能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也不能通过感情引导来让采访对象回答更多有用信息。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采访者拿出自己的真诚, 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让采访对象放下心理防备, 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讯。

(三) 谋略性问题的设置

采访中有谋略性的问题设置很重要, 不仅要求采访者掌握好问题的层次结构, 而且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并在采访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说辞及语言表达, 既不能让问题显得太尖锐、严肃、带有官方色彩, 又要确保问题的深度, 以免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 影响采访效果。[1]另外,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要有亲和力, 并通过亲切的语气将采访对象引入问题中, 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 以深入浅出的提问方式对采访对象进行有效提问。例如, 在采访关于大气污染问题时, 采访者可以通过直接切入主题的方式进行提问, 但如果采访对象极为反感, 就需要切入其他问题, 包括生活习惯、周围环境、生活态度等, 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采访对象, 让其感受到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进而回答相关问题。

(四) 封闭性问题的设置

封闭性问题通常采用正面提问的方式, 引导采访对象直截了当地做出回答。一般情况下, 正面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提问方式。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要表明采访目的, 并提出直接的问题, 在最短时间内获得高质的新闻资讯。而封闭式问题主要通过直接提问, 让采访对象以“是”或“不是” 来回答。这种提问方式通常适用于突发事件、紧急事件, 以最简练的问题与回答展现出新闻的原貌。比如在洪涝灾害中, 大多观众都只关注受灾情况、救援情况、灾害蔓延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采访者就要避免长篇大论或过多的提问铺垫, 而是利用最短的时间对相关人员进行提问, 使观众及时了解灾区实际情况, 以获得高价值的新闻资讯, 提高电视新闻的采访效率。

(五)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通常, 在社会现象本质的新闻挖掘中, 采访是一项较为系统延期的过程。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采访, 才能够深入了解事件背景, 获取全面的新闻信息。在这种开放性的新闻采访中, 采访者通常需要使用迂回提问方式, 循序渐进地引导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平复不安的情绪, 进行相关问题的回答。[2]

例如, 在每年的公务员考核中, 都有很多年轻有为、敢于创新、勇于奋斗的人员进入国家政府机关。因此, 在采访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提问方式, 让受访者多角度、全方位的谈谈自己对公务员的看法。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新一代态度端正、思想积极的年轻人, 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让观者了解到公务员的工作性质。

(六) 连续性问题的设置

在连续性的问题设置中, 新闻采访者应该注意问题要环环相扣, 针对一些隐性且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新闻采访者要通过直接、有效、精准的问题, 直指事件要害, 以探寻真相为目的, 采用逼迫提问法, 对受访者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 让其正面回答采访问题, 进而得出事件真相。

例如, 在食品问题中, 很多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采用非法手段来盈利, 使得消费者的身心受到较大的伤害。在这类新闻面前, 新闻采访者要长驱直入, 采用迫切提问、连续性提问及心理战术, 对受访者施加心理压力, 使其回答事件背后的真相, 还消费者一个公道。

三、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式, 不仅灵活多变, 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技巧, 需要新闻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明确采访主题, 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 并做好充分的采访前准备。同时, 在采访过程中, 采访者还要善于倾听、善于挖掘, 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 并且能够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茹刚.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 2015 (01) :7-8.

探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第4篇

1电视新闻采访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之前, 采访者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准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熟悉采访环境、设置采访问题、了解相关背景、收集采访对象的资料等[1]。比如, 要采访某位名人, 记者就要在采访之前了解该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主要成就。在采访过程中, 可以通过采访对象的爱好引入话题, 讨论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 促进采访顺利进行。又比如说, 采访某个重大事件时, 记者在采访之前, 要充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 罗列需要进行采访的对象, 探寻事件背后的缘由, 写出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稿件。对于提问的设置, 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高水平的采访问题, 可以提升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望, 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交流环境, 有利于新闻信息的挖掘和收集。如果采访问题设置不佳, 就会导致被采访者没有谈话的兴趣, 对采访工作敷衍了事, 或者对采访工作抱以抵触情绪, 妨碍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2电视新闻采访当中的提问技巧

2.1营造和谐气氛

在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 采访的气氛很重要。如果现场处于一种尴尬的气氛下, 新闻采访就很难进行, 采访的效果和新闻的价值都会被大大削弱。新闻采访对象往往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面对记者时会产生紧张情绪, 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尴尬的采访氛围。新闻工作者应积极改善这种状况, 寻找与被采访者的共同之处, 缓解被采访者的紧张心理, 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内, 容易增强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望, 使其畅所欲言, 与采访者进行有效交流。

2.2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谈话

在我国新闻行业中, 很多采访工作者不注意倾听被采访者的谈话, 这对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不利。如果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注意倾听被采访者的谈话, 很容易错失重要的新闻内容, 还给被采访者一种不被尊重的印象, 对采访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虽然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准备好了相关问题, 但是, 由于被采访者的职业、 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 回答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采访者要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 进行实时分析, 寻找其中的有效信息, 根据采访者身份的不同, 对接下来的提问加以引导[2]。

2.3提问要抓住疑点

在采访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抓住疑点, 主动寻找新闻事件中的疑点。一个疑点的产生, 往往是新闻工作者展开进一步发掘的机会, 对挖掘更多新闻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如果采访者没有抓住采访过程中的疑点, 就会白白错失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在抓住疑点提问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不要咄咄逼人, 提问要客观, 不能掺杂过多个人情感因素。

2.3.1提问要具体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提问的问题要具体, 让采访者有话可说, 不能向被采访者询问一些空洞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大, 被采访者难以回答, 容易造成尴尬的气氛, 不利于采访的继续进行;或者有些被采访者回答的是空话、 套话, 那就失去了采访工作的意义, 难以挖掘有效的新闻价值[3]。新闻的采访者要注意发问的时机, 勾起被采访者的回答兴趣, 引导采访者回答出具体、实际的内容。只有设置具体化的问题, 采访者才能作出具体的回答, 新闻记者才能据此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3结语

电视新闻是人民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的主要途径。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使命, 严格遵守行业规范, 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新闻采访水平。在进行采访之前, 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收集相关的资料, 设置高水平、高层次、 具体化的问题。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 要善于抓住疑点, 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谈话, 引导采访者进行谈话, 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氛围, 这样才能够收集有效的新闻信息, 发挥新闻工作的宣传作用。

摘要:对电视新闻采访工作来说, 记者的提问方式和提问技巧具有重要意义。合适的提问方式和高明的提问技巧, 能促进被采访者的表达欲望, 挖掘出更多素材, 提升新闻稿件的信息量与可信度。本文对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展开探讨, 介绍了几点采访提问技巧。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潘旭光.探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窗, 2014 (2) .

[2]刘伟.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8) .

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第5篇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对新闻记者来说, 采访之前必须进行调研, 做到有的放矢, 否则极容易产生负面的采访效果。记者的准备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平时的积累, 努力成为一名“杂家”, 博览群书, 健全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采写到高质量的作品;二是临时突击性地“进补”, 就是想方设法搜集有关资料, 做到对被采访对象有基本的把握, 然后带着受众关心的问题投入采访,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切忌庞大笼统

提问时, 避免问题提得太大, 范围太广, 使对方不知从何说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说:“自己干了电视记者这一行, 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你有什么感想?”这是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对自己提出的最起码的但又相当有难度的标准。要把这种大而无当的问题从记者口中消灭, 唯一的办法就是采访前精心设计切中要害的提问, 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提问, 这样才能使电视采访进入一种良性状态。要不“庞大”, 就要“具体”;要不“笼统”, 就要明确。具体加明确, 就是“明靶”。记者要手举“明靶”去提问, 俗话说就是要“靠船下篙”、“单刀直入”。

三、注意抓住特点

怎样才能抓住特点?一要对所报道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二要对采访对象有清楚的了解, 三是最为重要的, 即要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化为人们的普遍关注、能激起对方回答兴趣的具体问题, 做到具体和概括的高度统一。凡事预则立, 这“预”就要做到、落实到提什么问题上来。不妨先列采访提纲、抓住特点, 准确地向采访对象提出与报道内容、目的紧密相连的关键问题, 使对方能谈出有价值、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来。有了“预”定题在手, 心中不慌, 采访的时候再能临机应变, 就不致发生离题万里、瞎碰瞎捞的毛病, 达到高质量完成任务的目的。

四、不可浅尝辄止

惯于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新闻脉络, 及时掌握提问的方向, 深入发掘新闻价值, 尤为重要。当电视采访成为整个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时, 观众不仅想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回答内容, 也想知道记者有没有把观众最想知道甚至意识到但没有表达出来的问题提出来, 因为在这些提问中, 能充分体现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了解、对节目的整体把握, 以及个人的语言魅力。

(1) 单刀直入式。直刺新闻的实质性核心的提问。如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访问邓小平时提了这样一些问题:“天安门上挂的毛主席像, 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为什么您想辞职?”等等, 单刀直入、问题尖锐, 由具体问题入手, 使对方的回答不能不一下就涉及新闻的内核———中国政权的稳定性。只要我们把对象情况掌握在手, 只要可能, 就可以单刀直入, 直“问”到问题的核心里去。当然, 这种闭合式提问方式可以和开放式提问方式结合使用, 即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 使其轻松自如, 谈话气氛活跃以后, 再过渡到闭合式上去, 挖掘实质性材料。

(2) 跟踪追击式。有一位记者去学校采访, 师生纷纷反映课本印制质量太差, 缺页错页很多, 且接连采访几所学校, 都有这个问题。记者肯定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 立即追踪到印刷厂采访, 厂长向他讲了一大篇, 归纳为两个理由:一是效益不好, 资金困难;二是因为设备陈旧, 无法更新。记者分析:他说的效益不好、资金困难, 是根本原因, 设备不能更新是结果, 这位厂长是企图用这种连锁式的因果关系, 把问题的焦点引向歧路。如此分析, 心中豁然, 记者立即提问:“设备陈旧与课本缺页错页是什么关系?以前也这样吗?”“如果这些机器一时更新不了, 还继续缺页错页下去吗?”这一问击中了要害, 厂长无法自圆其说, 只好讲了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混乱等真实原因。

(3) 思辩式。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件假警察扣押了真警察的新闻。记者一路追问, 譬如问经理说“为什么要扣警察?”经理说:“我们当时不知道他是警察。如果我们当时知道他是警察, 我们是绝不会扣的。”很周密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似乎无懈可击, 如果遇到不动脑筋的记者, 觉得既然完整地回答了提问, 已经达到了目的, 采访就此结束, 而这位善于思辩的记者却从另一角度, 绕开正面,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立刻追问道:“如果这个警察是普通公民的话, 你有权利扣他吗?”问得经理哑口无言, 不得不承认过错。

一个记者假如能通过实践经验和间接经验掌握一套灵活多变的提问艺术, 那么他的采访活动就可能事半功倍, 获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9页,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孙春《新闻写作》第302页, 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探讨 第6篇

一、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社会信息进行的一项活动, 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的过程中, 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采访活动中, 首先要确定好报道中心和采访目的, 以及获得准确的新闻线索, 及时准备好采访问题, 保证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些都只是采访的初步步骤。最关键的还在采访活动的中、后期, 活动中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和技巧、技能, 就成了主观意志执行的必要因素和行为方式, 提问是采访活动中的主角, 实质上, 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二、提问中的若干技巧

提问是采访记者首先要掌握的基本功, 它是评价记者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标准。美国新闻学家阿伦森认为, 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其实就是让记者怎样才能使采访对象讲出能够写出一篇新闻报道的新闻事实来。这样来理解提问技巧就很简单了, 但在现实采访中, 要如何提问, 提什么问题, 让被采访者说出真实的事, 即需要一定的提问技巧。其实, 提问技巧还需要记者的创造力。

(一) 引导为主, 循环深入

采访对象都是不特定的, 记者采访也无法选择采访对象, 有的人很乐意也很配合记者采访, 但也有人对此反感。对配合采访的人, 采访过程自然也就容易得多, 而对后者, 就只有利用引导的方式, 带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提问方法主要是:选择与采访问题联系不大的相关问题, 但该问题要激发被采访者的兴趣, 慢慢交谈, 逐渐深入主题。

(二) 重视情绪控制

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 在采访时有所拘束, 束手束脚, 这会直接影响到对方的情绪, 自然也不会认真回答问题, 敷衍了事。但也有一些过分放松的记者, 其行为轻浮, 说话没有重点, 不仅会让被采访者感觉不受重视, 还会让他们觉得这次采访太过儿戏, 回答提问的随意性很大。还有一些记者, 态度傲慢, 把采访看成是展示自己的舞台, 说话不分场合, 提问时盛气凌人, 出言冲动, 而被采访者会感到不被尊重, 还会十分反感, 自然会带着情绪回答问题, 问题的真实程度也值得质疑。可见, 记者情绪的控制, 是提问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记者更好维持好自己的形象, 端正自己的态度, 控制好情绪, 这样才能使采访在既活跃又认真负责的气氛中进行。

(三) 明知故问, 设置圈套

记者在提问时, 可以提出一个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 诱使对方的回答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 以后发制人。比如, 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 曾自诩为“一句话整个世界就能爆炸”, 法拉奇记者在完成对他的采访之前, 就通过这种方法来讽刺卡扎菲, 法拉奇:你信不信上帝?卡扎菲:当然信, 你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法拉奇:因为我以为你就是上帝。

(四) 采访中应注重随机应变

1、采访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无法

预料的客观环境和事件, 让记者的采访工作陷入困境, 此时, 记者就应该根据时间、地点、场合、事件等因素的变化, 在最短的时间内, 做出最正确的决定和判断, 才能争取到最有价值的新闻, 做到这些, 首先就要有创造性思维和胆大心细的魄力。

2、采访工作是一门特殊的艺术,

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一定要使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和采访方式。这种技巧是, 记者需对采访对象进行各种心态分析、研究, 掌握了基本情况之后, 再做定向的采访。比如说对孩子的采访, 孩子本身就带有一种逆反心理, 是社会的特殊群体, 反叛的心理是他们的特征, 此时, 可以对其进行情感疏导, 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不幸事件, 表示出同情和关注, 并对他们积极的一面做出肯定。

将心比心的考虑问题, 运用富有感情的语言、神态、行为去触动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使双方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使采访出现协调、宽松、自然的气氛。

其实, 不管是被采访者所持有的是哪种心态, 需要使用的提问技巧都不是简单、机械的。不管是针对哪种人群, 记者采访都应该运用科学的提问技巧去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

三、总结

总之,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和社会新闻的复杂多样, 决定了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移情和应变能力, 这些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技巧训练和实践磨练才能逐步提高。由于记者采访时各种技巧的灵活运用, 往往可以让采访活动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而在采访中更主动地把握机会, 发现和发掘更有价值的新闻资源。

摘要:新闻采访的目的在于人们提供最真实最新鲜的信息, 作为采访的主体-电视台记者来说, 有技巧的提问, 成为他们成功报道新闻的关键。采访本身就是新闻的中心部分, 要提高新闻的质量, 就要从提问抓起, 把提问当成是一种艺术技巧来对待。

关键词:电视新闻,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闻采访的提问要素》, 《记者摇篮》, 2009年第4期。

[2]公强:《说说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新闻传播》, 2009年第4期。

[3]黄小丽:《坚持新闻采访的理性原则——兼谈记者的素养与良知》, 《新闻知识》, 2009年第1期。

[4]张征:《新闻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 《新闻与写作》, 2009年第1期。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第7篇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提问艺术

新闻记者想要获得吸引观众眼球的新闻, 必须对提问和采访这两项艺术进行有效运用。从记者提问角度来看, 在采访时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 应该做好充足的采访准备。其二, 应该对提问技巧加强注意, 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恰当的应用提问艺术。可是, 怎样才能做好准备工作和运用提问艺术呢?这是笔者在下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做好采访准备

只有准备充足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获得良好的结果。新闻采访也是如此, 新闻记者只有在采访前做充足的准备, 才会在采访中提出高质量且与众不同的问题, 进而获得比别人更具吸引力的新闻。假如事先不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 那么采访工作将会受到阻碍, 不但挖掘的事件不够深入, 甚至会导致采访中断的现象发生。[1]所以, 新闻记者想要使自己的采访顺利进行, 并且获得高价值的新闻, 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二、在采访中对提问技巧进行巧妙应用

新闻采访的艺术性以及学问性都非常强, 所以采访者在采访时一定要重视提问的艺术, 应该从营造采访气氛、抓住采访重点和善于倾听等方面入手。

(1) 构建一个轻松的提问气氛。如果采访中提问气氛一直处于尴尬的情况中, 不但采访现场没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获得到的新闻信息也没有较高价值。因为采访中的记者与被采访者可能是初次见面, 彼此都不熟悉, 还有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时心情都较为激动, 这样就会使采访气氛变得非常尴尬。[2]所以, 采访记者应该构建一个轻松的提问气氛, 使尴尬的氛围得到缓解, 同时还要找出与被采访者间的相同之处, 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 这样才能获得充足的新闻信息。所以, 想要获得高效的提问效果, 就必须有个好的提问气氛, 这种气氛需要记者去营造。

(2) 针对疑点进行提问。任何一位新闻采访者都想要获得到好的新闻信息, 这就需要他们在采访时善于发现疑点, 并针对疑点进行提问, 进而获得到具有轰动性的新闻信息。可是, 通常实际采访中事实都与愿望相反, 很多记者获得的新闻价值都不高, 这主要是他们采访时未抓住疑点, 忽略掉了一些重要信息, 进而没有继续对这些信息进行追问, 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有用信息。[3]所以, 记者想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就必须学会在采访中发现疑点, 并抓住疑点进一步追问。

(3) 对倾听加强重视。大部分记者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 就是采访只要做好提问工作就可以了, 倾听根本就不重要, 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 倾听也为提问技巧中的一部分。假如新闻采访者不分析被提问者所作出的回答, 而是从头到尾一直按照自己之前准备的问题进行一一提问, 这样的提问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自然导致所获得的信息毫无价值。所以,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 必须学会倾听, 能够挖掘出采访中蕴涵的一些有效信息, 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深入提问, 进而获得价值高的信息。

(4) 提问的方式应该创新。通常新闻记者在提问之前都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 可是记者与记者间做的准备大体上相同, 只是略微会有些差异, 采访的问题也几乎一致, 一点新意都没有, 进而使采访中获得到的信息大多都没有价值, 这些都是大多数记者都存在的问题。采访者想要使自己采访到的信息更具新闻价值, 就需要在采访中应用创新的提问方式, 这样被采访者才会感觉到不同, 认真配合采访者的工作, 从而获得到引人注目的新闻。

三、提问时需要对以下问题加强注意

(1) 问题必须具体。从新闻采访角度来看, 不但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提问技巧, 还要对经常会出现在提问过程中的问题加强重视。例如, 提问时问题非常的空泛, 而采访者却未注意到这一点, 继续提问一些过大的问题, 这样就导致提问了像没提问一样, 获得的新闻信息也自然毫无价值。还有一些场合, 提问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采访者并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随便问问题, 而要抓住每一个提问的机会, 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同时还要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细化, 挖掘出准确且让大家都满意的答案, 这样报道出来的信息才会得到广大观众所关注。[4]

(2) 应该认真对待采访将近结束这一段时间。新闻采访被称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新闻采访者必须对提问艺术进行运用, 因而去获得价值较高的信息。记者在采访中, 一定要认真做事, 不但要做好采访的开头, 还要做好采访的结尾, 让观众可以观看到既完善又全面的信息。因此, 到了采访结尾记者一定不能松懈, 必须做好结尾工作。所以, 采访者在采访将近结束时, 应该与被采访者间做好材料的复合, 尤其是针对那些细节信息, 一定要认真核对, 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与此同时, 还要对采访者进行询问, 了解他们对这次采访有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新闻采访者想要获得质量较好的信息, 就需要将采访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做好。

除此之外, 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些非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作用。例如, 表情、动作、语调、环境、记者的穿着、现场物体的摆放情况等, 这些对于一个合格的采访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四、结语

成功的采访不单单只是包含以上这些要素, 新闻采访者只掌握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在具体采访中去归纳和总结。身为新闻采访者, 在不违背一些采访谈话的原理基础上, 还必须根据采访中情况的变化, 灵活机动地进行提问, 只有这样新闻采访者才能够通过采访获得更具价值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清灿.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9) :95.

[2]朱微.试论我国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与义务之定位[J].视听, 2015 (3) :119, 120.

[3]谢锐琳.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情与理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9) :87-88.

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第8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新闻采访,采访提问,提问艺术

引言

在新闻采访中只有很好的运用采访艺术以及提问艺术, 才能够在众多的新闻记者中获得独家新闻, 在后续的报道中占得先机。然而采访提问是一门大学问, 只有掌握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才能够得心应手获得独家报道, 就当前的记者提问而言, 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准备采访中的提问, 首先是采访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然后在采访提问中应该注意的提问技巧, 只有把握好了这两个方面, 才能够恰当的运用采访中的提问艺术。然而, 应该如何做好采访前期的准备工作, 应该如何运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在新闻采访的提问中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新闻采访前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

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只有做足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新闻采访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采访某一知名人士或者较为轰动的事件的时候, 只有做好了准备工作, 才能够在新闻采访中得心应手, 并提问出具有较高质量的问题, 提升新闻采访的深度, 获得更有新闻价值的独家新闻。如果对即将进行的采访对象一无所知, 那么这就会给采访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阻碍, 不能深入的挖掘事件的发展情况。因此为了拿出高质量的新闻采访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二、巧妙的运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一) 善于营造融洽的提问氛围, 寻找与被提问者之间的共同点

在新闻采访中最为忌讳的就是尴尬的提问氛围, 不仅仅采访当时的现场效果不好, 同时也很难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由于在采访的过程中, 被采访者和记者可能是第一次见面, 较为陌生, 加上被采访者可能较为激动的心情, 就会导致采访的氛围较为尴尬。最为有经验的新闻采访记者, 应该善于营造恰当的提问氛围, 缓解尴尬的氛围, 并能够找到与被提问者之间的共同点, 双方打开心扉的进行沟通, 这样获得的新闻信息将会是十分充足的。因此, 采访中的提问氛围对于提问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记者们应该善于营造恰当的提问氛围, 促进采访效果的提升。

(二) 善于抓住疑点, 并进行更深一步地提问和挖掘

对于记者们的新闻采访而言, 每一位记者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获得有关某事件的独家报道。这就要求记者们应该在采访中善于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疑点, 并对出现的疑点进行深入的挖掘, 从而得到具有新闻价值的爆炸性消息。然而往往在新闻采访中事与愿违, 大多数的记者并没有获得自己希望中的有价值的新闻, 这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够善于抓住在采访中出现的一些可以利用的一点, 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只是一掠而过, 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继续追问, 这就导致了有用信息的流失和浪费, 因此在提问中应该善于猪猪疑点, 从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三) 认清善于倾听在新闻提问中的重要性

不少的记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提问, 而往往忽略了倾听的作用, 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 有效的提问技巧应该包括恰当的倾听。只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提问, 而不结合被提问者的回答进行分析, 这样的提问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不能够获得有效的信息。对于采访中的记者而言, 应该恰当的运用倾听, 善于发现在采访中的有效信息, 并根据听到的有效信息, 深入挖掘, 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一味的提问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 注重创新式的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 一般在提问前期都会对要提问的内容做了准备, 然而不同的记者所做的准备却都是大同小异的, 所提问的问题也是千篇一律, 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因此往往在采访的过程中, 不能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 这也是记者们所要面对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要想拿到有价值的新闻, 就应该注重创新式的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 只有创新式的提问才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才能改改挖掘出有价值的消息, 带来宝贵的独家报道。

三、在新闻采访中对于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 提问具体化, 问题不能过于空洞和宽泛

对于新闻采访而言, 不仅仅要掌握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同时还应该注意提问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在提问的过程中注意不能提问过于空泛的问题。问题提问的过大, 没有氛围就等同于没有提问。在有些场合, 并不是能够想提问就可以提问的, 因此应该珍惜每一个能够发言, 能够提问的机会, 不能让大好的机会白白浪费掉。在提问的时候应该善于抓主要点, 并将提问的问题细化, 越是具体性的问题就越能挖掘出明确的答案忙活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 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切不可麻痹大意, 应该善始善终

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 新闻记者只有恰当的运用提问艺术, 才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应该做到善始善终, 将最全面, 最完善的信息传达给观众, 不能因为采访到了最后阶段而松懈。应该向采访对象复核材料, 特别是一些细节的信息, 不能出现差错, 同时还应该询问被采访者对于本次采访的意见, 或者有什么建议。只有将采访的工作进行到底, 才能够拿出高质量的新闻采访。

结束语

透过新闻报道, 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在便利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是无数的新闻记者辛勤工作的结果, 新闻记者通过新闻采访及时的将最为有效的新闻信息传达给观众。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首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同时应该善于运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分别是营造融洽的提问氛围以找到与被提问者之间的共同点, 善于抓住疑点并进行更深一步的提问和挖掘, 同时要认清倾听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就是注重创新式的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第三方面就是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别是提问具体化, 不能过于空洞, 同时要善始善终及时在快结束的时候, 也不可出现大意, 应该将采访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石建卿.浅析“零距离”采访[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4) .

[2]谢芳.记者采访工作中的提问与倾听[J].新闻传播, 2013 (08) .

[3]马逸林.浅谈新闻采访艺术[J].新闻传播, 2013 (02) .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科学人才观下一篇:大学俄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