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2024-07-02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精选12篇)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1篇

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大量的看到有关阶级、阶级斗争以及阶层的词汇,但马克思从来没有对阶级做一个确定的含义界定,我们只能从文中陆续出现的有关内容中去感知和把握阶级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趋向于用经济作为划分阶级的依据。资产阶级即在经济上占统治的阶级,他们拥有生产资料也通过雇佣来扩大生产,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而无产阶级,则与资产阶级恰恰相反,他们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也属于从属地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养活自己。那么,我们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在阶级划分中的重要作用了。

对阶级、阶层马克思也有一定的区分,总的可以认为阶级与阶层不完全一样,往往一个阶级下边会分化出很、多个阶层。马克思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来已久,自奴隶社会就已经产生,尽管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不断变化,但它的斗争本质没有改变。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的时间已经离我们很远,《共产党宣言》中讨论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也离我们很远,那么我们会思考,阶级斗争的相关理论还能继续被我们借鉴吗?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阶级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审视当今中国的社会阶级、阶层状况也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和发展以及个人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经济分层也随着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逐步分化而显得越来越明显。我国渐渐形成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正如我在上文所说,他们并没有脱离两个阶级的基本社会结构,只是从两个基本的阶级中分化出了更多的阶层。这也是依据《共产党宣言》中阶级划分的依据,阶级的划分往往与经济有着直接的关系,了解了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就不难理解中国的阶级和阶层。

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现今中国的工人阶级,相对与过去简单的被分为干部和一般工人来说,内容更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在这些工人中不仅仅有典型的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才及企事业的管理者,也有很多人拥有了国家的公权力,虽然其中仍然存在对权利亵渎的现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权力在政治的不断进步中将越来越透明、公开和公平。

农民阶级,一个中国社会中人口比例最大的阶级,这个阶级是中国社会劳动力的重要主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现今,农民阶级分化出了许多新的阶层,主要有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村管理者、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

此外,知识分子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也被赋予了较高的赞许和认可,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一切没有知识分子阶层的参加,就没有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三、正确处理好现阶段阶级阶层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对自身社会身份合法化确认的要求,尤其在改革进行的中坚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阶层身份发生巨大的碰撞,使得社会新阶层的相关人员对自身社会身份合法化的要求更加迫。为了正确的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这是正确处理现存阶级阶层关系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分化重组的重要时期,阶级和阶层关系也日趋复杂,我们只有运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阶级分析的一般原理,借鉴社会分层理论,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国情,才能准确分析和科学把握现阶段中国的阶级和阶层关系。

其次,正确认识现阶段社会阶级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拿工人阶级来说,我们应当积极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但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必须重视加强工人姐姐的队伍建设和素质提高。

最后,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和引导,以趋利避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一一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马克思主义研究》,Zoos(1).

中国共产党员“保先”教育学习体会 第2篇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党从成立80多年来,经历了20多年艰苦卓越的战争年代。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迈长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而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脱离苦海,当家作主人。解放后50多年中,历经土改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带领人民成立合作社、人民公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打倒四人帮等。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措施,使全国人民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这一切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英明、正确、伟大的党。她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就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

英明伟大的共产党,好比慈祥的母亲,她哺育、培养、教育了一大批英雄儿女,涌现了很多英雄烈士,他们的英勇事迹始终铭刻在我们心中。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有用胸膛挡爆破筒的黄继光,有头顶炸药炸碉堡的董存瑞,有面对敌人铡刀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刘胡兰,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王杰,有人民公仆孔繁孙等英雄事迹。足以证明这一大批先进党员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为我们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从中得出一条真理:先进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困难时刻走在群众前面,关键时刻不怕死、不怕苦,从不讲也不想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直至献出宝贵生命。

党员来自群众,既是共产主义党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学习,我个人认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与时俱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要积极向上我们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格、作风正派、办事扎实、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共产党的普通一员,应认真学好党章,对党的理念、基本路线方针、政策要学好,弄通弄懂。只有自己先吃透、先掌握,才能向群众讲清说明,才能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奔向小康水平,才能有效的为群众带个好头,作个示范。如果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落后群众,甚至不如一个群众,那是向共产党抹黑,严重损坏了党的光辉形象,更谈不上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先锋队员,要认真学习理论和共产党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思想和对党的认识,一举一动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走在时代前列,以自己的言行教育群众,带领群众,说服群众,共同提高对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理论、方针、路线的正确认识,才能发挥群众的积极事业心,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迈步前进。

二、行动上要勇往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所决定的一切都是从全国人民安定团结,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广大利益出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中,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适应新形式,要用党性严格要求自已,要以“三个代表”作为重要标准衡量自己,要争当排头兵、领头雁,要积极向上,要有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热情和本领。例于:我们公司现有在职员工3000余名,共产党员100多人,在年产值7亿多元的生产中,公司党委通过对党员进行严格的评议考核,全部党员都合格,都是公司的精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她们为国家为社会为公司付出了许多,他们认真学习,废寝忘食的带头工作,不贪不占的带头致富,以集体事业为已任,乐于奉献,救济贫困学生和群众,积极参加社会福利事业的捐献等模范带头作用,多次得到上级党委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作风要正派,务实清廉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一

个共产党员的先进与否都表现在一举一动上,他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也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等作风上。工作作风凡事应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把自己不成熟的个人意见强加于群众头上、或盛气凌人、或夸夸其谈、工作飘浮、不干实事,或犯错不改,不从中吸取教训,不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等都是不可取的。生活方面应保持清廉,不腐败,不吃喝嫖赌,不花天酒地等违反党纪国法的事。作为一个共产党党员,如果对党的基本认识和普通要求都不够,而且严重损害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是可耻的,也是人们所唾弃的,更是共产党不能容忍的。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3篇

肖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很重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如果倒了,党心必散,党心一散民心必散,党和国家就会分崩离析。但是,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如何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是人人都完全搞清楚、弄明白的事情。近来围绕“共产主义”发生的这场争论,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认识根源上讲,与没搞清楚“共产主义”的广义和狭义的含义有密切关系。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这实际上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有两重含义的:一是作为“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即广义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指导思想,是我们现在必须坚持和践行的。二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狭义的共产主义,虽是我们的伟大理想,但现在还不应也不可能实行的,否则就会犯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在近来的这场争论中,实际上是将这二者对立或混淆起来,从而使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了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成科学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完成的,其标志就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自那时以来,他们是如何使用“共产主义”概念的?

肖枫:马恩对“共产主义”一词的使用是很讲科学性和辩证法的。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马恩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旗帜,并且从未想要抛弃它。《共产党宣言》是马恩受托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当时为什么没有将这个“宣言”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呢?恩格斯后来追忆性的解释说,在当时“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那么,在这两个名称中间我们应当选择哪一个,就是毫无疑义的了。而且后来我们也从没有想到要把这个名称抛弃”。但是第一和第二国际时期,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工人政党普遍叫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而没叫“共产党”,对此恩格斯1894年的解释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这个词也许可以过得去,虽然对经济纲领不单纯是一般社会主义的而直接是共产主义的党来说,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来说,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然而,对真正的政党说来,名称是不完全符合的;党在发展,名称却不变。”总之,马恩是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而在如何使用“共产主义”这个概念上是非常严谨讲求科学性的。

其二,马恩将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目标,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的,始终坚持了“主题论”、“条件论”和“过程论”,并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论。什么是共产主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的著名回答是,“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所以,共产主义也是关于“人类解放条件的科学”或“人的解放的学说”,用中国人的说法是“世界大同”。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目标或“主题论”。至于如何实现这一“主题”,马恩既是“条件论”者,也是“过程论”者。就“条件论”而言,马恩坚持认为,只有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公共权力失去政治性质”,国家自行消亡了,最终才会实现《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自由人联合体”,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实际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目标或政治纲领,也就是共产主义者的“国家观”,即“国家消亡观”。但这一政治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有物质条件的,离开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还必须有其相应的经济纲领,这就是马克思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按唯物史观对此做出的深刻论述。他在这里既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又指明了它的主要经济特征,即:在“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平等”、“不公平”的弊病,“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劳动“从谋生手段成为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在自己的旗帜上才能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过程论”而言,马克思在“两个必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曲折历史过程。

其三,马恩对未来新社会的“详细情况”,历来不愿表示“预定看法”,而强调他们“没有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没有最终目标”,“是不断发展论者”。恩格斯在1893年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他还说:“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并强调:“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关于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态,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的改变现实的运动。我们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脚踏实地迈向共产主义。

记者: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的相关理论的,他对“共产主义”有哪些具体认识?

肖枫:列宁是第一个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无产阶级领袖。他根据自己领导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短暂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理论,为无产阶级后续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财富。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于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将工业全面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对粮食和日用工业品实行配给制,并推行劳动义务制。这里的中心问题是从农民手里获得粮食的“特殊方式”,按列宁的说法,不是“买”,而是“拿来”的,“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要的粮食”,以便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虽然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军事上的胜利,但因损害了农民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结果粮食产量不及战前的一半,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引发群众严重不满。1921年春天不少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频繁暴动,甚至连一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的水兵也发生了反政府的兵变。事件虽然平息下去了,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生存威胁,逼迫苏维埃政权必须改变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不得不决定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

记者:那么,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中对如何搞社会主义获得了什么新认识?

肖枫:列宁很重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必须将“共产主义”的广义和狭义两重含义严格区别开来。1923年1月,列宁强调应向农村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但是为避免产生误解,他赶快做了“声明”:“决不能把这话理解为我们应当马上把纯粹的和狭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带到农村去。在我们农村中奠定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这样做对共产主义可以说是有害的,可以说是致命的。”他接着强调:“不能这样做。应当从建立城乡间的交往开始,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这种目标现在是达不到的。这种目标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这种目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吸取的更全面而深刻的教训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改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国内建设实践中,列宁“发现”并强调了“物质利益原则”,从而改变了先前否定物质利益原则、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的传统观念,并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承认“个人利益”原则,并实行“同个人利益相结合”,实际上是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是反映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发生根本改变的极重要的方面。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是完全否定这一原则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按共产主义原则靠“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来实行。列宁明确表示这么做是“我们错了”。从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对工业企业重新实行非国有化,承认商品货币作用,大力发展商业,实行租让制,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交往,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之所以迅速有效,就在于它反映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即社会主义不能完全否定个人利益,必须承认它,实行“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并把握好“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列宁对“物质利益原则”(或“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他说:“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每走一步都吃到苦头”,这是“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列宁逝世之后的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了这一原则所体现的客观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

二是在建设指导思想上,列宁认识到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改变了“共产主义很快会到来”的估计,强调必须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强调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必须认真和长期地实行的政策”,在经济建设这条战线上,“我们应当慢慢地、逐步地——图快是不行的”。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在俄国这样的国家里,工人阶级与其说是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是苦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列宁还说,从资本主义走上接近共产主义的社会需要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资本主义社会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愈长”。

三是在对外政策方面,列宁调整了“唤起世界革命”的战略,提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以及“与世界相联系”的思路,为苏维埃俄国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了最起码的国际条件。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坚持将俄国革命的命运与世界革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然而实际情况是世界革命高潮并未如期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了与资本主义世界“和平共处”的思想,并论证了这一思想的客观基础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强调“和平共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生存的需要,“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他调整对外政策,虽然主要是为了解决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社会主义的生存问题,但也包含了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他还强调说:“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记者:斯大林也是谈论“共产主义”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他对“共产主义”有哪些认识?

肖枫: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通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这种在资本主义包围、时刻面临战争威胁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排斥市场、实行统一计划、由国家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从“应急性思路”出发提出的“战时动员型模式”,可以说,是迫于形势和任务急需的一种选择。虽然发生过不少严重问题和错误,但苏联只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为战胜法西斯打下了物质基础,发挥了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但这一体制后来失去活力,变成了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此外,苏共指导思想上长期急于求成、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记者:苏联解体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并加快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体制已经形成。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渊源呢?

肖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但这些原则的实际运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时空条件”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它源于但已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这一扎根于中国大地并具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相当长时间内(至少一百年内)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点就表现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在现阶段不是要彻底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它与一切传统的社会主义——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经典的社会主义”,还是苏联那种“正宗的社会主义”——都是很不相同的。另一方面,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是社会主义,而决不是资本主义。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它现在不仅不是共产主义,而且还不是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犯超越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当前中国既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既不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而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制度。这与传统社会主义是很不相同的。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决定的,是经过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检验的结果。一句话,是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的,是任何势力、任何力量休想改变得了的。

但是,有些人对此不放心,也总有些人喜欢在“共产”上做文章。其实稍有历史经验和理论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没有根据的。《共产党宣言》虽然明确宣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但这是最终目标,并且是有条件的。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指出的:“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后来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的思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阶级差别的消除”才能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可以持续下去,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倒退。”这就是说,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决不是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苏联和中国历史上曾经犯过的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一味追求生产关系“一大二公”的“左”的教训,严重束缚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恩格斯这一思想的正确性。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从这些正反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的。我们党的决议中明确规定,依法保护公有和非公有的财产权,其中就包括了保护各种私有的财产权。这一切表明,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我们当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决不会允许出现过去那种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极“左”错误。

中国已将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并将新涌现的“六个阶层”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国际上,中国改变了与资本主义“不共戴天”的旧观念,树立起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彼此尊重,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的新观念。中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要善于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改变中国人所走的道路。我们对此一定要有自信,要理直气壮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在脚踏实地迈向共产主义。

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决不是“土豆烧牛肉”那么简单,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想一下子、两下子就进入共产主义,那是不切实际的。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人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前进的”。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这个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的。他还强调“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这就是说,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我们当前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我们要矢志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4篇

创新和发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然而, 照搬苏联模式致使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屡遭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以后, 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我们党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不可否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借鉴和指导, 也必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 为步入低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 带来了生机, 也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是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闯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世纪末,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潮时, 邓小平以及中国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和羁绊, 使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大地生机勃勃, 蒸蒸日上,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曾几何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早已销声匿迹,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有亿万人民积极参与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则如日中升, 兴旺发达。而这一成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无疑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新路, 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形成和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过程, 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联系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展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是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发展, 必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 一些国家的改革变成了改向, 而中国则在改革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如果说,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起到了榜样效应, 那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则为社会主义的再度振兴起了示范作用。

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

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启示

搞社会主义必须在结合本国国情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放弃甚至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就很难把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同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区别;社会主义如若不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就很难形成特色, 也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是一致的, 但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道路必定是多样的。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要通过发展来体现优势和增强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5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已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虽然已发表一百六十余年,但如今我们用现在角度去解读《共产党宣言》,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仍具有十分宝贵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引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中的许多原理仍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指导的理论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深远意义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160余年,而这160余年来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正是依靠和运用《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发展和创新,才有一代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有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马克思、恩格斯从世纪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的产生、发展、现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亲身参加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总结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并吸取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形成唯物史观。并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震撼世界的光辉巨著——《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的发表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上升到科学,实现了人类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当做僵化的教条,正如他们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周年后写的德文版序言中所说“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并曾多次重申:“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仅仅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显然,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活的灵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下,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特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运用它列宁领导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 类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纪元,迎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1920年《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在中国出版,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马克思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中国和一系列国家相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迎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正确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像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影响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前发展现状相结合,站在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体现,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正是因为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广泛传播,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并将更深远地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解读《共产党宣言》坚信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了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读《共产党宣言》必须要提到一个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的规律。

尽管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60余年里,资本主义由自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今天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占有明显优势,而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仍处于低潮,但是资本主义毕竟是资本主义,它的本质特征是无法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运动,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它将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 2 资本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无雇佣劳动,就无资本家,就无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绝不可能例外。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运动得出的科学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到了濒临灭亡的时刻,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建立,可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正如马克思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从前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只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蓬勃向前,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前苏联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由一个封建帝国的烂摊子发展到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凶残侵略,并成为最终打败德国法西斯发挥最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强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能与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这不能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60年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之,如果放弃甚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丢了我们的根本,造成像苏联解体那样给社会主义事业、给本国人民带来的惨痛损失的教训我们要时刻铭记。

所以,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和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秀传统,克服和战胜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当前的努力也是为了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即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正如《共产党宣言》观点鲜明指出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乘风破浪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与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现状,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资本主义是以物质和金钱为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只是资产阶级资本增殖的工具。而我国目前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但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胡锦涛同志在谈到社会主义发展时反复强调:“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中国的发展是全面的。《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律等等的观念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而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自觉按照这一规律行事。从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再到胡锦涛书记扩展到“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都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资本主义为谋取高额利润而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让整个世界都付出惨痛代价。我们要吸取这一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理念的一次升华。

总结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6篇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王术静

长期以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道路的探索被归纳入革命史或者党史的范畴。当革命史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范式,“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1]本文拟运用现代化相关理论解读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发展出路的初步探索。

早期共产党人;现代化道路;探索

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体制和经济形态,开启了中国早期被动现代化的历史。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受到冲击的中国统治阶级以及社会各界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寻求强国固体之路,注定了这段时间对于现代化的任何尝试都是被动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带有防御性的。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政治发展彻底断裂,社会各种力量针对中国的前途各自展开了不同的探索历程,其中也包括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

一、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背景

(一)认清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在刚成立的时候,认为中国社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也只是把工人阶级的斗争局限于“资本家阶级”,以为中国社会的最大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是中国共产党很快在斗争中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指出当时中国的国情是资本主义虽然有发展,但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微乎其微,中国仍然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是中共六大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中国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而且又是“帝国主义压迫半殖民地制度”。[2]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寻找现代化出路的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障碍,把反帝反封建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创设新的国家政权进行了艰苦努力的探索。

(二)思想界的论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学者大体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外缘性现代化”,是在外部现代化的强行进入之后,其本身的文化所作出的反应,这文化当中包含社会各界的力量。中国近代志士仁人就挽救民族危亡学习外国是达成一致的,而就如何学习西方,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之间的关系曾引起过一系列的论争,也就是历史上具有影响的“中西文化”之争。这些论争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正如罗荣渠指出的“中西文化论战所引起的思想界的大变动,主要并不在于已经批倒了各种旧的礼教和旧道德,而在于破除对自由探索的各种桎梏,形成一个各种新思潮百家争鸣的局面。只有在这样的黄金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3]早期共产党人正是在这样世道混乱然而思想活跃的历史时期展开对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三)早期共产党人的留学经历促进了现代化道路探索

大多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具有留学日本、英、法、俄国等一国或者多国的背景,这对于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使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日本留学,瞿秋白在俄国留学和讲学,蔡和森到过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等国有留学经历。中国共产党人在留学期间对外部世界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学习,吸取国外先行现代化道路国家的先进经验,彻底打破了闭关锁国时代“天朝上国”的迷梦,开始与世界接轨,在意识到差距的情况下寻求缩短差距的道路。

二、目标: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描绘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认为社会主义应建立在西欧发达的物质资料之上,在完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努力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随着“十月革命”爆发,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成现实,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而不断深入,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一)选择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原因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十月革命”的样板作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信心。“要想救国,单靠游行请愿是没有用的;在反动统治下,‘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一种行不通的幻想。只有由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像俄国那样走革命的道路。而要走这条道路,就要加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俄国人的革命经验。”[4]第二个原因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世界革命总体趋势的科学判断。虽然“十月革命”后,刚刚接触社会主义新思潮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模糊,但是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思潮论战中,逐渐深刻认识到“将来社会的经济组织必归着于社会主义,我想无论何人都当承认的。中国生产事业虽十分幼稚,远不如欧美日本,然在稍远的将来,中国的社会组织必有追踪欧美日本的一日。据现实趋势观察起来,欧美日本的社会改造运动,已显然向着社会主义进行,中国要想追踪欧美和日本,势不得不此时开始准备实行社会主义”[5]。

(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而存在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是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必须铲除的,况且资本主义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了,社会主义也必将超越资本主义。中共二大宣言在阐述目标的时候提出,“他(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并非一定要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只要加强组织和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阶段。”[6]陈独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能够弥补资本主义的缺陷,他指出“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余价值,才可以救济现代经济的危机及社会不安的状况,这就是我们所以要讲社会主义之动机。”[7]此外,陈独秀还认为社会主义在教育及工业方面还是优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虽然在欧洲、美洲、日本也能够发达教育及工业,同时却把欧美日本之社会弄成贪鄙、欺诈、刻薄、没有良心了;而且过去的大战争及将来的经济的大革命都是资本主义之产物。幸而我们中国此时才创造教育工业在资本制度还未发达的时候,正好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及工业,免得走欧美日本底错路。”[8]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看到资本主义岌岌可危的处境,更增添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心,认为资本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的另一轮发展将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三)实现社会主义前途可以依靠的力量

在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早期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中遵循了通过组建政党,发动工人和农民一起推翻旧的体制的路径。既看到了组建政党是进行革命斗争的必然性,又看到了要发动工人和农民参与斗争的重要性。“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我老实说了罢,就是由我上边所说的从旧制度之下解放出来,觉醒转来并且有同样改造的目的地(即实行社会主义的目的)个人团结成死党。”“第二步是实行社会活动。如宣传本党底党纲,连络世界有同样志趣的团体实行互助,或投身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或批判现社会指出其矛盾之所在。”[9]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在寻求国家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就非常重视与农民的合作,认识到农民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也是农业国,将来中国的革命运动,或者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的可能性。”[10]

三、实践:初步探索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一)通过政治斗争创设政权是进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巴黎和会之后,中国政局陷入了内争迭起、战乱绵延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不首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国家就不能独立,人民就不能解放,也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11]陈独秀在《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中也鲜明地提出:“我主张解决现在的中国政治问题,只有集中全国民主主义的分子组织强大的政党,对内倾覆封建的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全国统一政府,对外反抗国际帝国主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这才是目前扶危定乱的唯一方法。”[12]中国共产党人认为,通过革命或者改革实现政权的统一,为现代化创设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工人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为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在实践中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作为最主要的依靠力量,而与知识分子和其他党派彻底划清界限,断绝关系。在经过艰苦的实践斗争之后,早期共产党人认识到不仅工人、农民是革命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还应团结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各阶级进行斗争,但是在这场斗争中工人阶级应当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导阶级。恽代英在1924年《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中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是工人、农民,“真正与一切统治阶级利害完全相反的,只有农人与工人。所以说到革命,亦只有他们还可以希望。”[13]同时,士兵也是可以团结的对象,“农人、工人的眼光,比较浅近的,思想比较时简单的。他们虽能枝枝节节的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然他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总解决,不容易居于主动的地位。因此,我们仍有利用兵匪游民的必要。”[14]一直致力于组织工人和农民运动的邓中夏对当时中国的基本力量有许多深刻的认识,也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据我看,中国革命所以软弱和不能完成的重要原因,是为革命主力的工人农民兵士这三个群众尚未醒觉和组织起来。”[15]邓中夏在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要进行各阶级的联合。“我是曾经做过工人运动的人,据经验告诉我,使我深深地信中国革命之成功,在目前固应联合各阶级一致的起来作国民革命,然最重要的主力军,不论现在或将来,总当推工人、群众居首位。”[16]

(三)中国现代化道路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

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在中共早期的探索中,存在过三种不同的主张。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经历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1920年,陈独秀就提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就应由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之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等到资本主义发达起来了,无产阶级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第二次革命。二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必须走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陈独秀的“右”和王明的“左”的错误路线,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当中逐步得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分两个步骤来走的结论。与此同时,认为最终只有一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土地革命成功后,并不将在中国开辟一个资本主义急速发展的前途,而是将开辟一个非资本主义的前途。因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17]尤其是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核心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日益完善,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合肥:黄山书社,2008.1.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四)[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96.

[3][4]李达文集(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33-734.

[5]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8.

[6]李志宏.李达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78.

[7][8][12]陈独秀著作选编(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38.303.470.

[9][17]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35.222.

[10]李志宏.李达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78.

[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6.

[13][14]恽代英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0-501.503.

[15][16]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42.

D231

A

1009-928X(2011)12-0020-03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组织部干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9级博士生

探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第7篇

那么, 什么是家风呢?总的来讲,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所具有的传统的、一贯的作风、风气与风尚, 体现着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风具有传承性、自觉性、时代性、潜移默化等特点,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民族风貌, 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对于家庭和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个人能力、才智、德行等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 家风更是共产党人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作为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搞好家风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弘扬优良家风

目前我国的家风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口的快速流动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冲击, 传统家庭价值观念受到影响, 人们一味强调物质利益而忽视家风建设, 出现了家庭关系破裂、道德滑坡、价值错位、诚信缺失、社会冷漠等一系列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我们必须承认造成这些家庭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家风建设的缺失有着一定的关系。家庭对于个人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塑造着家庭成员的人格品德, 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正是由于一些共产党员忽视了家风建设, 才使得个人或其家属因缺乏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在生活作风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进行家风建设的意义, 树立良好的家风。每一个人都应该重视家风建设问题, 并从思想和行动上搞好家风建设, 树立良好家风, 抓好社会主义家风建设。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资源, 它为我们进行共产党员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中国人具有弘扬优良家风的文化传统, 这一传统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量的有志之士, 因此, 我们必须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优良家风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渊博的中国智慧, 我们必须继续弘扬优良家风, 将中国优秀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生活相结合, 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具体结合, 努力搞好社会主义家风建设, 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有加强家风建设的优良传统, 每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无不重视家风家教的确立, 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进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家风建设, 不仅需要借鉴古代传统家风家训的经验, 更需要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进行家风建设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历来都重视对党员及其家庭在家风家教等方面的严格要求, 并且将能否搞好家风建设作为检验党员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

董必武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优良家风的典范, 他虽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 但是从不搞特殊化, 也不允许家人搞特殊化, 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 形成了清正廉洁、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魅力人格。他始终重视对家人、身边工作人员、朋友的谆谆教导与亲切交流, 重视对子女在各方面的教育, 重视家风建设, 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 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今天的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刻有这样两句话:“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性习于俭, 俭以养廉。”这是董必武在建国初期立下的座右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董必武把勤劳俭朴、艰苦朴素作为第一要求, 董必武也始终奉行这一要求。

董必武始终坚持爱护公家的财产, 她从不允许亲人朋友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浪费公家的财产, 更不允许损公济私。董良翚说, 对于董家人来说, 现今许多高官以权谋私的现象都不能理解, “我父亲节俭, 对待公家物品, 即使是一张桌子, 搬动时也要全部抬起来, 怕桌脚在拖动时被磨坏。”

二、搞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意义深远

首先,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的家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 共产党人的家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子女、配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着共产党员的家风, 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作风, 更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家风建设上严格要求自己, 做好表率, 要搞好个人的家庭生活, 抓好家风建设。

其次, 搞好中国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对于促进中国共产党员队伍的自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的家风往往可以使中国共产党员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使共产党员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实现党员队伍的自我净化, 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广大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搞好个人的家庭生活, 搞好家风建设, 形成良好的家风。

最后, 搞好党员的家风建设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只是整个国家的目标要求, 更是每一个中国家庭的价值追求, 实现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个团结友爱、勤劳和谐的家庭的支持。要想发挥家庭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 必须弘扬优良家风。因此,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带头搞好家风建设, 发挥党员干部和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 使党员家庭树立良好风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党员家风建设和整个社会家风建设的良性互动, 净化社会风气, 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搞好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必须深入推进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

第一, 共产党员自身必须提高对家风建设的重视程度, 充分发挥其建设良好家风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做到“严以修身”, 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忽视家风建设, 家风败坏, 管不好配偶及其子女, 对家属假借其名义大肆敛财、胡作非为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庇护家人的错误。许多党员干部往往首先因为在家风上出了问题而导致其出现腐败问题, 家风不正会使其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 逐步使家庭沦为进行利益交换的场所, 进而使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贪污受贿的不归之路。因此, 共产党员必须将自身的家风建设作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任务来完成, 加强自身的修养, 培养良好的家风, 让家庭成为拒腐防腐抗腐的坚固阵地。

第二, 必须将艰苦朴素作为共产党员家风的重要内容。艰苦朴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朴、诚、勇、毅”这四个字是董必武的家训。在董必武的家训中, “朴”字居于第一位, 董必武及其家人始终保持这种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 从不因居于高位而谋求物质享乐。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不应该追求物质享受, 应该继续保持勤俭朴素的优秀品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诱惑的增多以及多种利益交织在一起, 一些共产党员的家庭成为进行追名逐利的平台, 许多党员的家庭出现了家风败坏的问题, 影响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共产党员的家庭更应该发扬艰苦朴素的家风,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应该沉溺于奢靡的物质享乐中, 坚决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骄奢淫逸的想法。

第三, 必须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贯彻到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中。共产党员及其家庭成员必须正确对待权力, 党员自身必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不能以权谋私。董必武同志始终坚持严以用权、大公无私, 即使在女儿的工作分配问题上也绝不含糊, 他不允许女儿提出特殊要求, 告诉女儿应该坚决服从学校的安排。现在, 许多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不能坚持公私分明、公事公办的原则, 把权力当成“拉关系”“走后门”、升官发财的筹码才逐渐腐化堕落。一部分共产党员成为领导干部后, 没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仗着自己手上有权力, 产生了特权思想, 加上其家属、子女、亲戚朋友不能正确对待权力、私心私欲过重, 于是以权谋私, 逐步走上腐败的道路。因此, 共产党员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坚持大公无私、公正廉洁, 正确行使权力, 坚守权力底线, 做到洁身自好。同时, 共产党员也必须管好、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 让配偶、子女、亲戚、朋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权力, 理解党的工作作风, 坚决不能让家庭成为权力腐败的场所。

第四, 必须把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亲情观念作为家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好。共产党人必须处理好协调好家庭关系, 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共产党员必须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共产党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重视家风建设,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共产党人应该处理好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产党人应该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既要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等, 又要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质、一言一行提出严格要求;共产党人还应该孝敬父母, 处理好与亲戚朋友的关系, 增进与亲戚朋友的和睦相处, 同时还要坚持公私分明,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恪守原则。

第五, 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中。共产党员的家风与普通群众的家风相比, 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着特别要求, 这是由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决定的。我们必须对党员的家风建设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尤其要加强对党员的家庭成员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一部分共产党员由于意志不坚定, 经不住各种诱惑, 一味沉迷于自我享乐之中, 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或者缺失理想信念的现象。身为共产党人, 应该要求自己做到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也应该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使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共产党人的家庭成员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共产党人的家庭成员, 应该提高精神境界, 坚定理想信念, 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 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我们必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不仅要搞好工作作风, 更要搞好生活作风, 树立良好家风。新形势下,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搞好中国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 深入学习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事迹, 深入把握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的规律, 认真总结共产党员的家风建设的经验, 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本书编写组.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3]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新时期共产党员道德建设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 2001.

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进及其价值 第8篇

关键词:发展观,历史演进,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形成脉络

任何科学的发展理论都必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思维观念的变化发展只有与实践的变化发展相一致, 才成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探讨当代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影响, 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1、战争与革命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之初, 西方国家给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意义的有关中国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

(1)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指出, 中国向哪里去?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己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可见,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途, 这就把握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正确选择。

(2) 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1956年后,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苏联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 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为戒,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问题, 试图冲破束缚, 走自己的建设道路。

(3) 以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为发展的基点。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经验, 就是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要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据此, 在发展的力量源泉上, 毛泽东曾提出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的大多数。

2、和平与发展时代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 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邓小平认为, 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解决诸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巩固, 人民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 国家综合国力能不能增强, “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 并反复强调其它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

(2) 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1985年7月, 邓小平在强调改革问题时提出, “改革的意义, 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里, 邓小平已经把“持续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 又把改革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3) 人是发展的关键因素。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 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 经济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 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 在一定意义上说, 关键在人。”要始终把“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 “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 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作为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3、面向全球化时代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20世纪末, 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有了新的要求,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实现了发展观的不断创新。

(1) 在发展的地位上, 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早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 江泽民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 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 都离不开发展。”明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2) 在发展的内涵上, 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江泽民特别重视发展的全面性。早在1989年9月的国庆40周年讲话中他就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 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 在发展的动力上,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提出了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没有科技创新, 总是步人后尘, 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 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味靠技术引进, 是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的。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观

新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 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中, 逐步形成了新世纪新阶段的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干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始终是最紧要的。”

(3)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 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的发展, 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的价值启示

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指导原则的演变过程中,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 树立正确发展观, 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我党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 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这是中国共产党决策的指导思想。其实践依据则是中国国情。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才能树立正确的中国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 树立正确发展观, 要坚持世界眼光与把握国情的统一, 将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社会发展指导原则, 它是动员社会的旗帜, 昭示着社会发展方向。正确的社会发展原则必然是世界眼光与把握国情的统一。

第三, 树立正确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演变的历史表明:凡是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利益或者说没有损害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认识和决策, 就是正确的, 反之则很难保证其科学性。在中国, 发展应当具体体现为以人民群众为本, 发展的目的性要求、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最广大的群众是发展的主体, 发展的过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发展的成果要用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来检验。

第四, 树立正确发展观, 必须具有战略思维、民主的决策环境和科学的决策程序。战略思维要求决策者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它是一个政党进行正确决策的灵魂和动力。确立社会发展指导原则还必须有民主的政治局面和宽松的社会氛围, 广开言路, 百家争鸣, 科学论证, 这样能使决策者博采众议, 减少失误和漏洞。在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同时, 还应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变化, 根据实际需要, 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决策。

总之, 每一时代所形成的发展观都是围绕时代发展的中心问题, 而其中所包含着的唯物主义发展史观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却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56.

[2]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61.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379.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9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党,执政能力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是我们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共产党如何执政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执政党长期探索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提出了许多观点, 逐步形成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初步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毛泽东还在革命战争年代, 就开始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不过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 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 “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 我们就站不住脚, 我们就会失败。”他还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 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 工作更伟大, 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

党的“八大”, 曾经对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从理论上政治上做过深刻的分析, 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谦虚谨慎, 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 防止脱离人民群众, 经得起执政的考验。为此,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执政党的中心任务问题, 关于建立新型的党群关系问题, 关于依靠民主打破“历史周期律”的问题, 关于从严治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的思考和措施, 是我们党探索执政党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是党通向执政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的重要阶段, 有着长远的指导和启示作用”。[2]

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阐发这一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 全面总结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期中国的国情党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系统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 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他指出, “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执了政, 党的责任就加重了, 共产党员的责任就加重了, 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加重了。我们要负担什么责任呢?在过去, 我们无非是闹革命, 革命胜利后, 我们党执了政, 掌了权, 就要担负起把国家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去和进行建设的艰巨任务”。[3]地位变了, 任务变了, 面临的课题也变了。针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党内、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搞好党风,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及党同群众的关系。要坚持党的优良作风, 反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一句话, 要把党管好。邓小平曾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 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 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 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他一再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变革, 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学习, 除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外, 还要学习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 “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面前, 我们党总是要学, 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4]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对共产党如何执政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这一思想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他在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深入研究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丢失政权的深刻教训, 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江泽民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把执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 第一次明确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围绕着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如何执政, 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等等, 来研究和部署党的建设问题。

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研究这一思想

十六大以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 根据当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 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不断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研究和阐发。他在十六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 党的各方面建设, 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第四十次集体学习, 其主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研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条件下, 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一课题, 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5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和完善这一思想

当前, 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我们党面临着更加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就成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深认识到这一点。

2012年12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并于2013年6月18日开始, 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 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这充分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 作为执政党, 不仅要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而且要始终紧紧扣住执政这个根本问题来做好党的建设的大文章。这样, 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才能经得起执政的考验, 才能把国家的事情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第10篇

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的指导下, 对我国的建设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就, 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发展观点。

(一) 在发展的地位上,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在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时间和步骤上, 提出并初步规划了“四化”的建设目标和“两步走”的步骤。 (三) 在发展的措施上, 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 在发展的道路上, 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二、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

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负起祖国建设发展的重任, 迈开了寻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步伐。在十几年的时间里, 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观。

(一) 在发展的重要性 (或地位) 上, 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 在发展的动力上, 在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基础上, 提出“改革动力论”。 (三) 在发展的路线上, 提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 (四) 在发展的步骤上,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深刻思考, 在毛泽东的“两步走”的基础上, 制定了分“三步走” (即分阶段实现现代化总目标) 的发展步骤。 (五) 在发展的实现途径上, 邓小平同志立足基本国情和客观规律, 突破毛泽东的同时同水平共富的思想, 提出“两个大局”的先富共富的构想。 (六) 在发展的体制上,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不等于”的思想, 为我国的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 (七) 在发展的评价标准上,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20世纪90年代末, 面对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或走向攻坚阶段) 、建设发展中出现粗放经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等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以江泽民为首的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

(一) 在发展的重要性 (或地位) 上, 在继承邓小平同志的“发展

才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二) 在发展的动力上, 江泽民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创新动力论”, 他认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产不竭动力。” (三) 在发展的步骤上, 在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基础上提出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

(四) 在发展的战略措施上, 提出“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 在发展的评价标准上,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六) 在发展的道路上, 针对高污染、高消耗、低收益旧式工业化道路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跨越式”发展道路。

四、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 在审视当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紧密结合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基础上, 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一) 在发展的宗旨上, 提出以人为本。

(二)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评价标准上, 把人民的满意度、信任度、支持度作为评价点。做到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三) 在发展的战略措施上,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 (四) 在发展的重要性 (或地位) 上,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五) 在发展的要求上, 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六) 在发展的目标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又分别提出建设“ (资源) 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型经济”等口号。

纵观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发发展观, 我们可以看出,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下, 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 因而发展观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任何英明的领导, 都不可能兼顾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的问题, 而只能结合实际情况就当前最普遍、最主要、是关键的问题进行解决。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我党的发展观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我深信我们党的发展观还会以其宝贵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不断的向前发展。

摘要: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其发展观也与时俱进, 不断丰富发展, 并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观, 寻找到一条正确且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论江泽民的社会发展观》左葛生

[2]、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2.《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缪小勇、田祚雄

李敖自述:共产党带给中国光荣 第11篇

文化学者马家辉说我是“猛龙过江”,其实是,“不是猛龙不过江。”我敢来香港演讲,就表示说,心理有准备。香港人的坏习惯,平常不买书,每年一到书展,都跑去买书。台湾有55%的人不看书。剩下的每个星期花40个小时搞电脑搞网络。其中十分之一的人看书,看书时间是4个小时。

我告诉各位,你们不要买这么多书。英国一个物理学家,现在还活着,瘫痪在那里,叫霍金。他2l岁开始得病,后来越来越严重,他的一切靠脑子运算,天才!他说我们人类要以每个小时90英里的速度才能追的上世界的出版品。换句话说呢,书出的比你快,你追不上它。所以,会看书是最重要的,要有好头脑。

什么样的好头脑才能看书呢?我教你们怎么看书。古人云,做学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程序对吗?根本不对嘛。中间的三个程序是重复的,两个程序就够,可是头脑不好就变成五个程序。所以大家应知道,要有好头脑,才能辨别这些东西。看书不能辨别,看书也没用。

中国知识分子有好头脑才有好走向

知识分子在内地是“臭老九”,我李敖6年以前到北京大学演讲,大家也许还记得那个画面,我是真正的给知识分子扬眉吐气,我是使“臭老九”光芒万丈的人。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有好的头脑。头脑可以使你不被骗,自己也不会那么痛苦。为什么屈原要跳河呢?他痛苦。我的一位老师叫殷海光,49岁的时候死掉了,得的是胃癌。胃癌的原因很多,可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精神不振,心里不愉快。可是他是学哲学的,哲学家得了胃癌,怎么可以呢?表示你对哲学没有学通。哲学家得了胃癌,等于神父得了梅毒。斯人也,不可以有斯疾也。殷海光吃饭的时候,吃到一半,忽然想起蒋介石,他筷子一丢,站起来演讲,“打倒蒋介石!”饭也吃不下去了,最后得了胃癌死掉了。结果蒋介石活了89岁,你的敌人比你多活了40年,你输了嘛。

所以,活过敌人,快快乐乐地活过你的敌人,是多么的重要!像屈原那样跳河的,或者像朱湘子那样跳河的,像老舍那样跳河的,或者像王国维那样自杀的,都是错误的。要快快乐乐地活过你的敌人。要有好的头脑,才有好的走向。生活方式要调整,否则的话,我们就无限痛苦,无限地痛苦。

香港离伦敦越来越远,离台北越来越近

这次来香港我带了一本书,《钞票·肚皮·尿》。这本书呢,是当年我写的书。我每个月写一本书,连写了十年,写了120本。这本书的封面是裸女,因为当年的国民党查禁我的书,一出版就查禁,我的书不能够到书店里面卖,也不能够到书摊上去卖,结果呢,就进入了黑市,在黑市的地摊上面卖。跟很多的黄色书刊一起卖,所以我的封面也是裸女。所以,我的读者群中,有的是我的读者,有的是看黄色书刊的读者。

这本书里有一篇我在1983年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香港的机会中国的机会”。当年我就提出来一个构想,这篇文章发表在香港的一个杂志上面。我的构想是说,再过16年,97大限,1997来了以后呢,香港就跟英国脱离关系了。香港放哪里去?香港不要作为一个经济上有特色的据点,香港要作为一个民主的据点。由于香港推动英国式的民主,给中国人作了模范。现在,我这个希望有一点落空了。因为香港并没有做成功,香港经营的民主离伦敦越来越远,离台北越来越近。

英国式的民主多么细腻。在英国议会里面,你不可以直接叫任何一个议员他的名字。可是现在,我们的民主,变得非常粗野,什么原因?很不客气地讲,跟台湾学的。跟台湾学到这种粗糙的民主,这个民主是假的民主。英国人给香港人充分的自由,给香港建立了法治的机制,可是香港没有民主。因为香港回归前没有民主,所以香港突然出现了民主形式的议会以后,变得很粗暴,跟台湾一样。其实我认为香港首要的问题不是民主,我这么说,香港人听了可能不高兴,因为一搞政治以后,人会上瘾,很爽啊!但是香港真正的努力标准是要从经济上面抢回这个龙头的地位。香港人那么年轻、有活力,并且很现实。香港以前是不关心政治的,可现在香港人关心了,我劝香港人不要那么笨,香港人真正努力的方向是搞经济,经济搞起来,你就是老大,就这么简单。

讲它坏话时先想它做的好事

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变,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那时候我三岁,在北京。两个月以后,就出现这种事情了——日本兵骑着马,在北京城内走过。我亲眼看见日本兵骑着马在我的眼前走过。你们知道我的心理吗?我痛恨这个画面!我觉得有一天,如果我的国家,如果有一个政权或者有一个党,他们能够做到让外国人,外国兵不再骑着马在我眼前走过,我就很高兴,我就拥护它。我在台湾恨国民党,原因就是说,你欺负我,你捉弄我,你连最起码的光荣你都不会给我。

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光荣。现在很多人质疑内地的社会不公,也有人质疑我为什么不骂。其实骂不公平谁不会啊,我也会。可是这个政府做过那么多好事,他做的好事我们都不敢承认,我们要反省。他做的坏事我敢骂,他做的好事我否认,或者不敢承认。我觉得我们就要反省。这态度不对。

我举个例子,在40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35岁,到了70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65岁。共产党使6亿人口平均起来多活了30年。近年,又增加了lO岁,平均寿命变75岁了。共产党是不是做了好事?他养活了13亿人口,并且使他们的平均寿命增加了40年。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当我们讲它坏话的时候,我们要想到,它做的好事。

直击台湾

马英九:被子用了34年

马英九和周美青夫妻俩的恩爱,令不少人羡慕不已。马英九8月20日在脸书贴文说,20日是他和周美青结婚34周年纪念日,他回忆刚结婚时,正在哈佛留学,生活相当简朴,新居就是学生宿舍,被子一用就是34年,连家具都是接收别人不要的旧货,或到跳蚤市场买的旧桌椅。

马英九的被子一用就是3;4年的消息一传出,令不少民众惊讶,但也有人表示已经习惯了,因为马英九的鞋子和手表也都很有历史。马英九曾在某一年的结婚周年纪念日时透露,戴在手上约30年的手表是岳父送的,其实这支表坏了很多次,但他舍不得丢,坏了就修,光是修表花的钱都可以再买好几支。不止被子、手表,马英九穿的鞋,年龄也超过lo年,当年买的时候市价约3000元新台币,目前已经停产,而鞋底修补过至少3次。

蔡英文要学杨丞琳?

8月18日,马英九、蔡英文参加台湾曼都美发大赛开幕,虽一前一后到场,刻意避开对方,但话题都锁定美发师最擅长的发型。蔡英文说她的头发是“台湾最大的挑战之一”,期盼设计师为职业妇女设计合适的发型,可以每天洗头、十分钟解决,且符合现代美学的发型,不论天气都合宜的发型,也是政治人-物合适的发型。

有设计师建议蔡英文挑染或是把头发留长、烫波浪稍为柔和一点,增加女人味,甚至建议她可剪歌手杨丞琳的发型。蔡英文笑说不考虑烫染。蔡阵营的幕僚措出,蔡英文的头发外面看起来虽然是直的,但其实稍微有点卷曲,所以整体结构看起来发型有点“膨”,看起来“又直又立体”。且蔡英文几乎每天洗头、吹头发,专属的发型师还特别设计了让她方便打理的发型,没想到却因独特风格引起关注,还被冠上“小英头”的封号,但可不是每个人的发质都适合。

台军女少校艳照惹争议

最近,台军女少校范群侦在博客中贴了1500多张艳照,照片虽三点不露,但却大秀“事业线”、股沟,甚至只穿网袜或遮住三点,这些撩人的照片让她瞬间爆红,但也因此引起太大争议,目前博客已暂时关闭。范群侦在博客中以“小美女”自称,还在网志中强调自己皮肤白皙有弹性,不仅要欣赏其优点,也要喜欢缺点,更要喜欢自己的身体,甚至还说“就是爽露、自恋到极点,再也不装了”。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第12篇

为了形象地展现党的光辉历程,运用造型艺术的特点描绘建党以来的光辉形象,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辽宁盼盼集团协办的“咱们共产党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特展”,经过半年多的筹划准备,在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油画家们的热情参与下,终于在党的九十华诞之际,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了。

以党的历史杰出人物为题,集中进行创作和展出,这在我国美术界属于前无先例的创意,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爱国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一直是我国进步的文艺家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美术家从未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从而创作出许多成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并把美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度。我国的人物肖像画有很久远的传统,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表现革命领袖和先进人物肖像画的创作方面,有过许多成功之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次人物画展览,要在较短时限内,以领袖人物、先进人物为主题集中进行创作,特别是有的历史人物的图像资料很少,在创作上具有相当难度,然而此活动得到了广大画家的积极响应,热情投入,准备素材,酝酿构思,精心绘制,终于如期完成了创作任务。这次活动的成功,一方面反映了画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党的领袖和党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不仅准确地把握、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形象,更成功地刻画了历史人物崇高的精神风范。画家们通过这次创作,重温了我们党建立以来走过的艰辛路程。人民的胜利得来不易,前贤的风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努力用自已的画笔,为人民创作出美好的艺术作品,提供好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美丽新农村下一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