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院校建设范文

2024-05-18

示范院校建设范文(精选12篇)

示范院校建设 第1篇

一、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科研现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 特别是实施国家示范性院校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计划后, 很多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根据已经验收通过的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地域、不同产业背景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科研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但仍存在科研定位不准、研究水平偏低、长效机制缺乏等现象, 需要以问题研究来指引, 才能进一步深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为区域经济服务贡献度。

1. 科研的定位不准, 科研方向同质化严重, 没有鲜明的科研成果

尽管各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科研在学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但各学校受科研带头人、科研基本条件等要素的限制, 没有形成特色研究与应用方向;很多人认为高职是教学型学校, 高职院校教师只要专注上好课, 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是教学, 而科研是研究型大学的事情, 致使教师的科研观念比较薄弱, 重教学、轻科研。就是已经验收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有区域影响力的科研队科技成果极少, 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无特色。

2. 研究水平总体偏低, 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不高

高职院校中科研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投入明显薄弱, 同时, 教师们由于缺乏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研究能力不高, 造成了很多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研究成果无法真正指导实践, 影响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形成和国家级项目的申报。高职院校推进成果转化措施不够、科技开发力度不高, 致使引领科技创新的成果较少, 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有限。

3. 科研系统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项目研究持续度不够,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队伍的整合、培育和激励机制, 无法推进多专业融合的团队建设和科研合作的意识培养, 造成科研队伍的力量分散;缺乏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的意识, 与企业界合作深度不够;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陈旧、科研水平不高, 许多教师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科研目标和方向, 从而造成高职院校人人搞科研, 人人没方向, 应用技术开发和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低。

二、后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科研的实质与要求

高职院校虽属教学型学校, 在办学实力评价的各种指标中学术水平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科研实力既反映了学校两支师资队伍 (技术应用专家和教育专家) 的水平, 也透视出教育教学质量、开放办学实力和学校发展潜力。高职院校的科研不同于本科学校, 它的研究更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研究和职业教育中的实证难题研究。高职院校应该以科研拓展办学特色,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深入产学研结合, 通过科研使学校与企业结合, 形成休戚相关、利益共享的伙伴;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形成科学育人、特色育人的机制, 最终将专业前沿知识直接、迅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高职教育研究、本职工作创新研究等各项工作, 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1. 研究与专业结合, 培养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攻关专家

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区域与产业的背景, 担当着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保障的重任, 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应用技术方向上, 通过应用性技术研究, 丰富教师专业实践经历,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促进科研与专业结合。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究由于呈现出科研队伍的多层性、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样性、科研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 可以通过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方式, 为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 使教师增强研究性思维, 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动态, 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科研活动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 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 研究与职业教育结合, 培养出职业教育大师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史短, 教育理论、教育实践还很不成熟, 将高职教育研究重点放在教学学术的探索上, 促进科研与教学结合, 包含高职宏观教育的研究 (教育政策、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等) , 以及微观教育的研究 (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等) , 尤其是在职业教育理念上的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就是教学活动, 它是高职院校实现其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手段, 紧紧围绕教学活动出题目、定措施, 推进对高职教育规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只局限于知识性教育, 而是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客观上需要教师主动地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 深入探索育人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研究成果, 将专业教学与职业教育、能力培养融合, 使教师们成为教育专家。因此, 教育科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培养出理论有深度、实践有经验的职业教育大师。

3. 研究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结合,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将自身的发展与之相融合, 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满足地方特有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需求, 以解决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应用、策略咨询等各项难题。高职院校除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挥作用外, 还可以在决策、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软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人才、智力和多学科等方面的优势, 为地方经济建设、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等提供软科学咨询服务。在文化建设上, 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挖掘、培育特色科研方向, 充分把握地方历史文化和地方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研究主题, 形成具有文化鲜明和地域特色的成果。

三、后示范性院校建设时期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对策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深入育人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后示范建设将面临各类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统一思想认识, 引导科研队伍建设, 初步形成“三结合”

将科研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相融合, 使科研队伍与教学团队相得益彰, 形成科研工作的主基调, 即科研与专业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 呈现出以单带双, 以少带多的效果, 培养出高水平技术服务群体。重点以特色专业为基础, 推进成果应用与转化, 创新科研工作模式, 培育教师们对研究问题的“预见能力、策划能力和探索能力”, 提升教师们的研究能力。其中, 探索能力是创新开展的重要标志, 包括:搜集并获取资料能力, 分析并综合信息能力, 独立思考、协调组织能力。有方向、有任务、有要求地通过科研服务提高科研水平, 形成科研带头人、技术骨干为核心的科技队伍。

2. 立足基点拓宽合作领域, 逐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共享、共赢、共发展为基点, 与区域内企业合作, 形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队伍合作、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的“三合作”模式, 整合资源, 借力发展, 共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 使其成为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基地;通过共同建设、强化管理, 逐步实施平台的多功能开发。营造基于竞争的合作, 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并非“非赢即输”、“非合作即竞争”。现代社会中竞争是绝对的, 合作是相对的。合作并不是完全否认个体自我, 而是“自助与他助”相结合的合作。提高为企业技术服务的物质实力, 建立服务产业集群的“知识共享”平台、共性技术研究所和测试中心等, 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 又能成为教学资源库。

3. 服务区域产业升级, 扶持优势科研方向, 提高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高职院校在办学经费少和整体科研实力弱的情况下, 只有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升级的需求, 从优势科研方向的选择和对重点项目的培育出发, 发挥现有专业和科研队伍的优势, 经过对现新的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热点进行培育和孵化, 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科研方向, 最终使其成为具有行业性应用的成果。只有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才能带动科研活动的良性循环, 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

4. 创新科研机制, 营造科研环境, 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以科学管理思想和创新管理模式, 通过评价、奖惩等手段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高职院校通过政策机制引导教职工们有目的地规划专业建设和技术服务资源建设工作, 搭建好基础研究条件, 推动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以科技成果转化并应用于企业获得企业资金、或者是职业教育成果应用于教学并被职能部门采纳等为实效考核评价依据的指标, 激发教师们自主科研和合作科研的能动性, 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服务水平, 增强学校对区域经济贡献度。

参考文献

[1]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

[2]田锋社.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2) .

[3]曹焕亚, 熊文波.示范性高职院校科技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示范院校建设 第2篇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示范院校建设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院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示范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资源优势与培养特色来看,高职院校目前主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本文拟就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探讨。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专业名称应采取“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应体现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在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上有所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

对于示范性专业的内涵与功能,林年冬认为:示范性专业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的地位。示范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

对于可操作性而言,将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应在调研分析物流专业领域的行业与产业背景以及物流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的培养特色,重点突出物流专业的示范性与特色,确定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此外,应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适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广东省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港口、保税区、空港、铁路等物流节点对区域物流的集散和辐射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广东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办学资源许可和时机成熟时,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际快递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UPS已成为2008奥运会物流及国际快递的赞助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也正式落户广州,各大快递企业急缺国际快递方向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可考虑设置国际快递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为这些领域提供合适的人才,在加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专业教育的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建设物流示范性专业,要坚持“首在创新,重在建设,贵在示范,优在特色”的指导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岗位类型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具有示范性和特色的专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由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本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剖析、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指导、毕业生就业机制、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例会,讨论在专业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和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依据上述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确定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教学职能,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益,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示范性专业建设关键的环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均衡合理,同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此外,借助外部优秀的师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坚持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特色,按照模块化思路,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可把专业课程分类组合成6大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弹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使二者相得益彰,并可增设选修课程,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实践国外职业教育界广泛采取的小组学习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顺利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除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外,重点应放在物流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

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校外企业参观实习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合作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

应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从业要求组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

教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应依据各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教学体系中持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资格认证做准备。

职业资格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礎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可以集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确保认证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林年冬.品牌专业的示范性功能刍议[J].高教探索,2005,(4).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董大奎,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创新和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6]潘启富.关于构建《广西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建设评价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7]李肖夫.关于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6,(2).

[8]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8).

作者简介:

示范院校建设 第4篇

“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在建设示范高职院校的过程中, 我们应借鉴企业管理中的“三度”原则, 大力提升这些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使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等方面, 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

基础厚度———厚积薄发, 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

一个企业的基础厚度与所依据资源的社会认同、时间变化后的可持续性与面对挑战的应付能力有关。企业可以选择有不同厚度的业务基础, 如对内外部消费者需求的洞察、特色技术资源、垄断资源、交易性较大的关键人物洞察。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 应该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 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配置学院的资源, 使学院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1. 紧抓机遇, 有效利用学院的外部条件

以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主的实训环境与条件建设, 应是高职院校当前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建设的主渠道。按照“基本技能养成——专项核心技能形成———职业环境下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的职业技能形成内在要求,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通过制度建设, 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与校外协作企业单位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双方资源、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以逐渐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融通与协同发展。

2.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教学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包括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搭建共享型教学资源、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平台, 能够支持教学信息发布、精品课程制作、网络课程制作、网上考试、教学交流、实习预约等多种功能, 为师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战略长度———系统理性, 树立创建品牌的思想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扎下根、求发展, 必须全力打造高职教育特色质量品牌。教育办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管理等方方面面, 因此, 创建高职教育特色质量品牌, 必须全方位搭建一个特色质量平台。

1. 创新办学理念

高职教育特色办学理念和思想, 要从三个方面把握:一要明确何为特色。所谓特色, 就是“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强”;二要明确何为“高职教育特色”。主要通过技术应用, 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工艺流程、物质产品的操作者和技能型人才, 必须要在观念上实现高职教育由学科向技术、学历向能力、学校向社会的三个转变,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三要明确何谓“高职院校自身特色”。根据学院的办学基础、办学优势以及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决定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思想和道路。

2. 创新特色化课程结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体系的特色化。课程设置必须按照“知识够用, 技能实用”的原则, 合理安排课程结构。积极探索课程设置的整合化、模块化、最优化, 不断加快与“市场需求、行业需要”相适应的特色化课程设置体系。

3.创新特色化管理

高职教育的特色也必须体现管理特色化。立足应用型、技术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管理要始终突出“开放自主、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原则, 但同时, 又必须看到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相对偏低的实际, 必须采取从严管理, 严谨治教的原则, 要建立起与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与技能现场教学相一致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

领导高度———高瞻远瞩, 多角度切入高角度决策

1.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职业教育观念新、改革创新意识强、拥有先进技术和较强操作技能于一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有利于促使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尽快适应现代职教对师资的新要求。

2.抓好以品牌专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树立品牌形象, 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 使以品牌专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包括实验室、操作训练室、专业技术应用室) 达到领先水平。这样, 既可让师生在环境氛围下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又可为教师科研创造条件。

3. 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

在高职教育中, 应树立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化建设理念, 只有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摘要:企业管理者把“三度”原则作为一面镜子, 来反思自己的企业管理观, 反思企业在不同维度上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 与竞争者进行管理能力的对比分析, 在薄弱维度上补充知识、人才和其他资源。高职院校在示范建设过程中, 应借鉴企业管理中的“三度”原则,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关键词:基础厚度,战略长度,领导高度

参考文献

[1]罗登红.加强教改实践, 实现高职教学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06) .

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验收标语 第5篇

一、热烈欢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专家组莅临我院检查指导工作

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三、团结协作克难攻坚勇创一流争做贡献

四、夯实基础注重内涵提高质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升层次

五、以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六、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七、干教育事业绘精彩人生建和谐校园

八、人才决定实力科技引领发展教育奠定未来

九、树立新观念迎接新挑战明确新任务促进新发展

十、明确发展方向推进改革创新引领职教发展

十一、创新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十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

十三、突出职教特色促进经济发展

十四、强化各项制度实行精细管理

十五、发展高职教育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十六、观念更新是先导教学改革是核心培养人才是目的

示范院校建设 第6篇

关键词:示范性;师资队伍;双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和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可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另一个是师资队伍中具有企业行业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专职或兼职)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一方面必须具有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即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够从事行业的职业实践活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要求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使师资队伍素质能够跟随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根本要求。因此,作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计划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素质和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上是从中等职业院校或成人院校升格、转制而来。其原有教师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普遍与外界行业、企业接触较少,缺乏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工程实践的经验。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引进大量的本科或研究生存在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问题。高职院校也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直接引进了具有良好工程背景和职业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加之由于许多院校的财力不足,历史积压人员过多,引进的这类人才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专业和生源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高职院校从行业企业聘请了部分兼职教师,但由于没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系统地进行设计,兼职教师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欠缺。

(二)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师资队伍的管理上,许多高职院校制定不出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师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这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教师数量少任务重,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现象十分普遍;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用人效益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只停留在口头上,学校缺少浓厚的学术风气;教师队伍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教师找不到事业的支点和感情的归宿,因而很多优秀教师流失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没有放在教学上,存在备课不认真、不充分,上课没有激情,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教学效果不佳,并且无暇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固有的知识逐渐老化,这不利于教师自身和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更新教师思想观念,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需要改变传统办学理念,走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或是中等职业教育简单升格的“怪圈”,高职院校要针对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整体目标、运行内容、具体要求、监测数据和检查评估等不同专题,组织学习、研讨、讲座、辅导等活动,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使全体教师清醒认识到进行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及时更新思想观念,清晰改革思路,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内心理解和支持这项改革,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中,从而为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推动奠定思想和精神基础。

(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新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据此形成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的思路,而保障这一思路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只有多渠道、多角度地积极参与到行业企业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中来,深入企业、行业的生產、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真正成为示范校建设的践行者,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教学、教研和科研水平。这是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必将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突破结构瓶颈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两个方面。双师素质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的,重在内强筋骨;双师结构是针对教师群体而言的,重在外引活水。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却比较注重前者,而对后者的理解和把握不深,造成偏差。这缘于许多院校没有从传统教育思维中跳出来,仍然是就教育看教育,用传统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改善”教师队伍。没从社会就业的职业角度看教育,没有用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改变”现有师资队伍,企图以改善目前教师队伍现状达到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改善队伍替代不了改变队伍。承担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任务,这需要一支由教师和技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队伍来实现,而非人人都既是教师又是技师的队伍。所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是改变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由单一教师组成的队伍转向由教师和技师按照技能实训教学要求比例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此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强化双师结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人才

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以改变教学团队的结构,提高整体实力。

其次,对现有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快速解决“双师素质”问题,以优化双师结构。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再次,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每个专业要确定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骨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骨干教师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突出“技术”名师建设。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所谓技术名师一是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容事的气度,体现出人格魅力,二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不断追踪技术前沿,做到既能教,又能做,教做合一。三是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拥有“双师素质”的技术名师,高职院校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加强政策、措施激励引导作用,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用人制度,开展人才的有序流动,使各层次的人才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建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机制,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师资队伍管理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在制定学院师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励政策是关键。高职院校应出台专门的优惠措施和奖励办法,以激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如:对在精品课程开发、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奖获得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要提供制度保障,推行全员聘任制,优化师资队伍。强化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考核力度,量化考核指标,并与人事制度改革的岗位聘任相结合。要积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推行“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建立教师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彻底改变现行的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外部竞争压力、晋升中过多考虑资历因素等弊端。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等。

(五)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管理,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要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的管理,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一是做好项目调查摸底工作,对每位专业教师的起点状态、既往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经历等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位教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对专业理论和技术、实践技能的需求不同提出教师发展规划。规划首先可由专业教师个人提出,然后由各专业根据整体课程安排、团队建设计划进行平衡调整。二是做好项目任务分解工作。根据师资项目的方案和任务书,将每个专业、每名教师的任务逐一提取,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详细的列表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每名教师的基础和发展计划,拟订《师资培养工作年度任务分解表》。三是做好项目实施推进工作。抓好项目实施的审批管理,定期进行项目实施的检查调度。抓好整体项目的统一协调推进和服务工作。如向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各类培训机构的培训信息,供各专业教师选择安排。四是做好项目评估总结工作。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改进,努力使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主动适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結语

浅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政策 第7篇

一、示范建设政策的基本精神

(一) 发展的示范, 改革的示范, 管理的示范。

周济在国家示范建设视频会议上明确要求:示范建设绝不仅仅是投资建设的示范, 更应该是发展的示范, 改革的示范, 管理的示范。国家示范建设政策的目的就是通过建设示范校, 引领和带动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 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的示范。在办学模式上起到模范和带动作用。这就要求示范院校要明确办学理念、定位和方向, 作改革的先锋, 积极探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的示范。进行国家示范建设本身就是高职教育的一次大胆改革。这次改革对于示范院校来说, 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规模、办学条件、招生人数的扩大, 更应该是深层次的改革, 如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管理的示范。一是要在示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发挥模范作用;二是要在示范院校教学管理 (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 和内部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就示范建设具体内容而言, 示范院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专业建设、产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中发挥领先作用。

1. 素质教育的领先。

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示范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2. 专业建设的领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示范院校要突出地方特色, 坚持相对稳定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地方经济特色, 探索有针对性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产业要素, 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校企互聘,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顺应产业需求,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3. 工学结合的领先。

示范院校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要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 通过演、讲、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校内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中, 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综合运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中, 要耦合行业企业, 共同搭建管理平台, 实现校企合作共振, 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 社会服务的领先。

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落脚点, 主要体现在: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服务, 引领提升相关产业;开展社会培训, 服务所在社区, 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5. 领导管理的领先。

示范院校的领导管理领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班子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管理骨干队伍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要建立系统思维下的开放式管理平台和保障有力的考核机制。 (1)

(二) 国家政策主导, 明确各方责任, 加强绩效监控。

从14号文到44号文, 再到12号文, 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指导力度, 政策重心由宏观建设指导转向规范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 国家政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44号文首次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申报工作进行部署, 在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建设内容、项目申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明确示范院校建设的预审标准和指标内涵。

12号文的第五条到第八条, 从四个层次明确规定了各方的职责。第一个层次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第二个层次是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第三个层次是项目院校;第四个层次是项目院校法人代表。

为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使用绩效, 12号文件在第十三条到二十七条表示为加强各项目实施之前的充分论证, 实施过程中的监控, 以及项目完成后效益评价, 建立以部际联合监督检查、地方监管和项目院校自我监测为基础的三级监控考核体系。为加强建设期间的监控、管理和指导, 设立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并每年度组织第三方机构对项目院校的建设情况进行分阶段检查和绩效考核。

二、示范建设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如此强势推进示范建设项目, 就是要借此机会强力推动高职院校改革,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道路。

(一) 示范建设带来的机遇。

1. 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增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信心。

我国长期受“学而优则仕”、“三教九流”等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高等职业教育并不为所有人认同, 不少人认为学习不努力的人才去读职业技术院校, 从事职业教育更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工作。然而示范建设政策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动力。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尤其是近几年的示范建设院校的高就业率影响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人们开始认识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2008年有四分之三的示范建设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三本分数线的学生比例。

2. 加大财政投入, 扩大办学规模。

截止到2008年中期, 中央财政累计到位17.8亿元, 地方财政投入20.3亿元 (未含2008年金额) , 行业企业专项投入5.5亿元, 示范建设院校生均元算内经费增长了705元。 (2) 雄厚的资金注入, 为示范建设院校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等方面提供了经费保障, 扩大了示范建设院校的办学规模。

3.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示范建设政策的实施, 有力促进各示范高职院校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天津职业大学的“旺入淡出,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互融”订单培养模式,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工场”培养模式和“创造工作室”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对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 通过示范建设, 创建了包括专业信息文献、网络课程、专业图片、专业视频、考试题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为打造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4. 生源数量、质量逐步提升, 一次性就业率稳步提高。

从单独招生来看, 2008年单独招生试点专业120个, 报考学生32160人, 计划招生3745人, 录取学生3852人;从生源质量来看, 2008年70所示范建设院校有50所院校的“录取分数高于三本分线的学生比例”超过10%;从就业率来看, 有62所院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其中有46所院校保持在95%以上。 (3)

(二) 示范建设带来的挑战。

1. 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

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如何打造高素质专兼职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示范建设政策带来最大的挑战。并不是说引进了几个行业企业专家就是打造好了专业教学团队, 也不是说专职教师考取几个技能证就都能称为双师教师。如何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有别于本科教育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及双师教师评审制度,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实训条件改善的挑战。

自示范建设政策实施以来, 在中央财政的主导下, 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在行业、企业的关心下, 示范院校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主要集中在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技术、护理、生物技术、煤矿安全八大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 其项目的数目和设备总投资额均占总数的88.7%。 (4) 这种资金投入的不均衡性, 制约了其他非示范建设项目专业的发展, 如何让非示范建设项目专业也能享受到示范建设政策带来成果, 促进他们的发展,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此外, 已建的示范院校实训基地项目的后续发展, 以及如何适应企业生产变动性开发实训基地新功能, 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 学生实习就业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定岗实习管理全过程, 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怎样创立严谨、科学、有预警功能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系统;如何创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怎样将满足社会需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51, 228, 229-233.

[2]王章华, 颜楚华.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示范院校建设 第8篇

校园廉政文化的内涵

校园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校园人廉政、廉教、廉学为思想内涵, 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及相关制度的总和。廉政文化进校园, 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培养崇廉尚洁的思想品质, 净化校风、学风、教风, 促进学院示范建设, 推动全社会廉政文化的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不仅要促使廉政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寝室、进头脑, 而且要促进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为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廉洁从教、公平求学、规范行政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校园廉政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崇尚廉洁。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同与精神追求。即在思想意识上, 不仅要对廉政有必要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 而且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并对诸如“知足常乐”、“不平则鸣”、“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足以亡身”等名言警句中蕴含的清廉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产生认同感。同时, 还要努力学习当今廉政模范的先进事迹, 以忠于职守、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为荣。 (2) 践行廉政。这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体验感悟。即在实践活动中, 全校师生置身于廉政文化的环境中, 为廉所驱动, 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3) 物化廉政。这是一种外显的物质存在与现实标志。即在物质载体上, 不仅有教师引导的廉政教育课堂, 而且有社团组织或学生自发形成的廉政书画和宣传橱窗等, 同时还有校园廉政文化网站。这样就使校园廉政文化随时可查, 随地可见。

上述三个方面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心动才会行动, 行动才有效果。在现实生活中, 只有人们了解了廉政文化, 获得了认同感, 才会产生崇尚廉洁的动机, 才会积极投身到廉政文化建设的活动中, 共创廉洁校园。这样, 置身于廉洁的校园环境, 人们自然会见廉思廉、守廉倡廉, 进一步传廉、助廉、创廉。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 在党建活动中突出廉政文化

对廉政文化进校园, 我院党委十分重视, 采取学习、聆听、观看、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促使廉政文化进党建, 使之渗透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参观红安老区、井冈山红色圣地, 忆苦思甜;到监狱进行廉政建设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以下简称《廉政准则》) , 聆听宜昌市监察局副局长宋发洪同志关于《学习〈廉政准则〉, 争做勤廉表率》的专题讲座;并拟定研讨题目下发到支部。基层党支部深入开展学习《廉政准则》、聆听辅导报告、观看廉政视频、研究廉政文化课题、撰写论文及会议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使每个党员都深刻认识到, 要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 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就必须坚持用《廉政准则》来要求自己, 做到“三常”, 即常自律、常自警、常自励。

在示范院校建设过程中, 领导干部、党员和教师不仅要以“廉政”自律, 而且要以“勤政”自励, 以“高效”共勉。因为“廉政”是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勤政”是搞好工作的正确态度, “高效”是搞好工作的现实要求。三者密切相关, 缺一不可。不能满足于不出问题, 不犯错误。要推进学院的示范建设, 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就必须埋头苦干、干出实绩, 力求高效。这样, 才能不断为学院的廉政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把学院建设成“湖北一流, 全国知名”的高职院校。

(二) 在学生活动中大兴廉政文化

依托校园各种社团组织, 以学生为主体, 广泛开展学廉、评廉、创廉活动, 使学生在廉政文化的氛围中受到熏陶,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为日后廉洁从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廉活动通过活动引导,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一是开展以“崇廉尚洁”为主题的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 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借阅《党员生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读物, 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廉政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 然后摘要、摘编或写出心得体会, 作为廉政文化展览的素材。二是开展以“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近几年来, 学院团委、学工处面向全院学生多次组织类似的征文活动, 让学生在写作中学廉、思廉、信廉, 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道德规范, 从而努力做到清清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做事。三是开展廉政文化演讲比赛活动。随着演讲, 廉政文化在校园讲坛上活跃起来, 不断陶冶师生的情操。学院团委、学工处通过演讲比赛的方式, 将学廉与说廉、听廉结合起来, 以点带面,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评廉活动通过评论会、辩论会、评比会等方式开展评廉活动, 不仅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热情, 而且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性和感召力。一是评论会。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 针对竞选学生干部拉选票、生日宴会、考试舞弊等现象开展评论, 及时纠正校园内的不正之风, 让学生在感受监督与被监督的过程中, 自然增强廉洁自律的意识。二是辩论会。围绕高消费、名牌效应、网络安全、和谐社会、低碳经济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设置辩题, 引导学生开展班级辩论、校级辩论, 通过辩论深刻理解廉政文化的精髓, 增强青年学生反腐倡廉的意识。三是评比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对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应及时评比并予以表彰, 通过树立学习榜样, 激励广大学生崇廉尚洁, 进一步开展学廉活动和创廉活动。

创廉活动这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使课堂上灌输的廉洁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 最终外化为道德行为。一是集体签名。在支援汶川、支援玉树抗震救灾和义务献血、奉献爱心等活动中, 我院学生纷纷开展集体签名活动, 并慷慨解囊, 以实际行动将信心、决心、爱心、恒心熔铸在廉政文化建设之中, 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文明创建。号召争当文明青年, 争创文明寝室、文明班级, 创建文明校园, 从我做起。权文斌背母求学, 传承千古孝子情,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07年他被评为“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和“陕西省第二届十大孝子”。伴随着创廉活动,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深入人心, 使以廉为荣、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盆景式的校园环境相互辉映, 有力促进了学院的示范建设。三是社会实践。即利用假期, 开展送廉下乡、文明劝导、社会调查等活动。杨绍波走村串户, 义务防艾,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2010年4月6日, 三峡晚报以“‘90后’大学生兄弟成‘防艾’名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通过社会实践,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廉政无论是对国家、团队还是个人,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领悟到做人做事都必须以廉为本, 从而增强了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 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廉政文化

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体现廉政文化课程设计理念决定课程建设的走向,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在课程理念上体现廉政文化, 就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 根据课程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进行课程设计。以《大学实用语文》为例, 其课程组就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确立了“三对接”的课程理念, 即对接专业、对接职场、对接职业生涯。“对接专业”体现了为专业服务的职能, 其要旨指向学生的成才;“对接职场”体现了为就业服务的职能, 其要旨指向学生成为合格人才;“对接职业生涯”体现了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职能, 其要旨指向学生日后的健康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这样, 由培养人才到培养合格人才再到培养始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 既是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 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在教材建设中发掘廉政文化教材是课程设计理念具体而形象的诠释, 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物质载体。教材建设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古今中外的文学长河中, 文人墨客千古流芳的经典文学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诗歌词赋还是小说戏曲, 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华, 或蕴含于作者的人生际遇, 或蕴含于当时的生命感喟, 或蕴含于景物的形象描绘。只要用心发掘, 就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要义。这为编写以诚信守法、廉洁奉公为内容的廉政文化教程提供了充分的思想资源, 也为编写蕴含廉政文化的大学语文教材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学实用语文》课程教材建设中, 我们十分注重发掘廉政文化, 以期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中, 使学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一方面, 在选择课文篇目时, 注意把握“廉”这条线索。事例如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岳飞“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等等。对这些名言警句、名家名作, 我们按主题归类, 形成“山水情思”、“人生感悟”、“学行砥砺”、“世态逸事”、“爱国奉献”等学习项目, 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读廉、思廉、论廉, 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廉洁的情操。另一方面, 在设计课后思考与练习题时, 我们注意将学识上的“博”与思想上的“廉”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以获得“博”, 与现实挂钩来思考“廉”。如针对《爱的回音壁》这篇课文, 我们就设计了这样5道题: (1) 被爱是一种幸福, 当作者问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觉到这种莫大幸福时, 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 没觉得谁爱我们”。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2) 谈谈你对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a.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 就像不会呼吸的鱼。b.被太多的爱压得麻木, 腾不出左手的孩子, 只得用右手, 完成给予和领悟爱的双重任务。 (3) 文中有很多对爱进行诠释的比喻句, 试从文中找出两句, 并以“爱”为主题, 仿写一个比喻句。 (4) 读完此文, 你觉得这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担忧? (5) 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 生活中, 你对爱有哪些独特的体验?纵观这些思考与练习题, 可以看出, 它们并非问题的简单罗列, 而是突出了“博”与“廉”的有机统一, 因而具有明确的指向, 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 不仅获得丰富的知识, 而且在心灵的深处打上“廉”的烙印。

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廉政文化课堂是授廉、学廉的重要阵地。围绕“廉”字做文章, 是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一是形象传廉。教师的形象是一部活教材。其高尚的师德、高洁的心灵、高雅的情趣、高深的学识、高明的言辞和庄重的仪表烘托出的形象美, 处处洋溢着“廉”的活力, 闪烁着“廉”的光芒。学生在敬佩、仰慕、效仿之中领悟廉的真谛, 必将终身受益。二是点拨授廉。即以教材为蓝本, 结合具体篇目, 从不同角度进行点拨, 让学生从多方面理解廉的要义。可以从作者的生平入手, 如讲授《进学解》时, 我这样介绍韩愈:“韩愈字退之, 号昌黎, 世称君望昌黎。少小而孤, 苦学成才, 终成大师,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此中之廉要义在不畏清贫, 刻苦自励。可以从作品的写作背景入手, 如“中唐社会有一种流行病, 即耻学于师。此病害己害人, 韩愈深感忧虑, 于是不平则鸣, 奋笔疾书, 写作《师说》。”此中之廉要义在勇于负责, 不平则鸣。还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入手, 从具体问题的分析入手等等。这样, 就使廉政文化的传授包含在了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 突出了以廉育人。三是讨论议廉。结合课文内容, 联系现实, 组织学生讨论, 让思想的火花产生碰撞。这样,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廉的积极性, 使学生深刻领会廉的内涵。如讲授《饮酒》 (其五) 时, 笔者让学生围绕“本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对此应如何评价”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经过讨论, 学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认为面对腐败现象时, 必须做到心地高洁, 不能同流合污, 但绝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 一躲了之, 必须从我做起, 努力创廉, 才能最终消除腐败现象。

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 要突出“三性”。

一是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对领导干部, 重在加强廉洁从政教育, 对广大教师, 重在加强廉洁从教教育, 对全体学生, 重在加强廉洁修身教育。

二是创造性。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廉政文化教育活动的推进, 在思维方式、活动内容、活动方法上力求创新, 不断寻找师生关注的热点及难点, 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 如文艺演廉、短信写廉、网络传廉等, 如此, 才能取得实效。

三是示范性。要制定长远规划, 将实践活动经常化, 让全体师生在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同时, 要充分发挥示范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底蕴和理论研究方面的优势, 将研究活动课题化, 以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引领示范院校建设不断前进。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的成果, 不仅要展示在学报、院报和校园宣传栏上, 而且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 整合到网络上, 以实现活动成果的开放化。这样, 才有利于全社会共同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EB/OL]. (2005-01-16)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122950.html.

[2]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 (2007-10-15)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3]彭锐, 卢望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EB/OL]. (2010-08-08) .http://www.red-soil.com/redsolid/luntan/201008101058115490.htm.

[4]罗国仕, 杨金娥.实用语文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91.

示范院校建设 第9篇

一、开放办学谋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日益深入地融入世界, 社会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对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行开放办学, 才能办出院校特色,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1. 在开放中明确学院的办学使命。

在示范院校建设中, 学院认识到开放办学对于学校发展、生存的紧迫性。面对浙江省到2010年, 将“基本形成国内领先,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20年, “基本建成国际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先进制造业强省的发展战略, 学院明确了以“服务浙江制造”为已任的办学使命, 致力于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致力于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主动将学院的示范院校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为浙江制造业提供适用人才, 办出学院特色, 创建浙江机电品牌。

2. 在开放中加强与社会经济的联系。

学院多年来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 创建了“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四方联动、“学校与行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三重融合的办学模式, 了解政府要求, 用活政府政策, 做政府想做的事;倾听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诉求, 加强专业建设与调整;分析、解剖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提高学院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

3. 在开放中增强办学实力。

通过开放办学, 学院的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普遍认可, 政府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 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使学院的硬件条件得到了空前的改善;通过开放办学, 学院在行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目前已在包括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各专业协会中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 有了相应的话语权, 加强了与行业联系的紧密度;通过开放办学, 学院在企业中的认可度大大提高, 如西门子、浙江中控等各著名企业纷纷来院要求合作, 提供企业设备与培训资源, 使学院的办学实力与声誉得到明显提高。

4. 在开放中开展国际合作。

在开放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学院积极加强与国外合作与交流,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 教师走出国门, 学生境外访问, 国外教师来校任教、交流等多种形式, 直接了解了国际职业教育环境, 掌握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引进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借鉴澳大利亚“培训包”与新加坡“教学工厂”教学模式, 教师对国外职业教育的了解从迷茫走向清晰, 从简单模仿走向自主创新, 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不断趋于理性, 对中国的高职课程改革更加充满信心, 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的高职教育新体系, 满足外向型经济发展对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

开放办学使学院的人才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单一走向多元, 形成了政、校、企良性互动的合作教育体系, 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广阔的平台。

二、合作育人求质量

高职院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 了解政策动向, 汲取政府资源, 争取政府项目支持;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积极开发企业资源, 将高职学院的建设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

1. 在合作中加强对学院办学的指导。

在宏观层面上, 聘请政府成员、企业领导、技术专家参与学院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工作等, 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行业技术变化、企业人才需求, 转变教师育人理念, 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更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微观操作层面上, 企业人员走进学院课堂、实训车间, 直接参与学校育人, 参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 与企业的合作, 关键在于学院办学观念与教师观念的转变。

要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 事实上,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合作的方式也是多元化的, 并不存在固定的模式。我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就有多种形式, 关键是要实现校企双赢。

3. 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日益增强的作用,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国内外大公司纷纷来院洽谈基地建设, 一大批体现实用高新水平的实训室落户我院。如:西门子数控技术授权培训中心, 西门子小型自动化系统培训基地, OMRON (欧姆龙) 大学生实验室, 美国GE FUNAC实训中心;美国HONEY-WELL智能楼宇BA系统综合实训室;浙江中控自动化等校内实训基地。不仅给学院带来了捐赠的高新设备,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型的培训模式, 使学生在接受新技术训练同时, 能感受到大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职业素养。同时, 学生也会成为企业今后的潜在客户群, 促进了学院“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双方的互动双赢。

4.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 携手开展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育人, 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是示范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我们在示范建设中不断开展模式创新, 在实践中我们设计践行了三年三阶段“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培养方案,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学校推荐与自己寻找相结合、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 积极利用企业资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等, 在相关产业集群地区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 组织实习招聘会, 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组织平台建设, 使“人才培养从校内走向校外”, 2008年起, 受益面已达全体学生。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不同需要, 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 开展个性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如材料成型专业, 根据浙江省企业热加工人才紧缺现象, 在行业协会指导下, 在龙头企业中, 建立了校企联合的“企业学院”, 组织“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双师团队, 推行“学生下厂、教师上手、课程外移”, 由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与生产实习管理, 学生在“企业学院”的半年学习中, 同时完成生产实习与专业理论课程, 熟悉企业生产流程, 掌握各类典型工艺, 并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开拓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三、服务社会做贡献

加强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通过示范建设, 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向社会、企业提供培训资源;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主动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以服务求生存, 以服务求发展, 高职学院在服务社会同时, 自身也会不断做精做强。

1. 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建设。

学院良好的实践教学实施与师资条件为建立培训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抓住机遇, 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主动联系, 多个方面、多种渠道开展服务。在政府层面上, 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 取得劳动厅的积极支持, 建立浙江省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 高新 (滨江) 区政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为学院毗邻的滨江区高新企业、失地农民开展各类人才培训, 受到了政府与企业的好评。

2. 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机制。

在对社会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组织中, 学院以“主动服务、市场运作、扩大品种、提高层次、创建品牌”的对外培训宗旨, 一是主动为企业服务, 走访企业, 了解需求, 开发培训生源, 目前培训人数与在校生人数超过1:1, 实现了学历教育与培训的并举办学;二是争取政府支持, 开发新的职业工种鉴定与培训, 为劳动厅编写相应职业鉴定培训教材与鉴定指南, 满足新兴职业岗位对培训与鉴定的需求。三是在政府与企业支持下, 创新开发了“企业学院”形式的“双元制”成人高等教育改革, 打破成人教育以传统学校教育为主、以单一学历提高的教育模式, 教学地点在企业, 实践训练在车间, 教学时间弹性, 专业教材由学校、企业共同开发, 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结合, 企业人员参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 培养的学生适合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岗位成长”的企业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 今年已被教育厅推广至全省相关高职院校。

3. 科技服务, 支持企业创新。

学院积极面向地方经济, 坚持走产学研之路, 加强对企业技术服务, 为推动企业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作贡献, 实现与浙江经济的互动。近年来, 已参加了多项国家、省、市级与企业服务纵、横向课题, 如承担国家863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 将学院技术优势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 取得了多项成果转化与多项专利,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教师也在科技服务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尝到了与企业合作的甜头。

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第10篇

1 贯穿ISO9000管理理念

ISO9000族标准[1]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 它提出了质量管理应注重八大原则, 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这是搞好项目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部分高校引入ISO9000族标准实施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2]和科研项目[3]管理。学校在实施项目建设管理的过程中, 贯穿了ISO9000管理理念, 尤其强调全面、全员、全程管理, 对各种规章制度、文件、记录进行全面规范, 用制度和标准来规范管理行为, 记录管理过程, 评价管理成效, 提升学校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 学校提出了“人人学示范、人人做示范、人人成示范”的要求, 通过宣传发动、学习培训、承担任务等途径, 让全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示范院校建设中来。第二, 建设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目标, 一切建设和改革均聚焦于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提高教师能力为主要途径, 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为保障,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 注重项目系统管理, 通过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出台系列管理文件、研究制定系列建设标准、验收固化建设成果等手段,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建设质量。

2 构建矩阵式管理架构

矩阵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最初应用于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 后来逐渐应用于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科研[4]。学校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由4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政校院 (企) 合作体制机制、领导能力建设等6个子项目组成。在建设过程中, 教务处、校企合作部 (实习部) 、人事处、财务处、基建后勤处等多个职能部门均需参与, 学校借鉴矩阵式管理模式, 成立了6个项目组和10个综合工作组, 构建矩阵式管理架构 (见表1) , 实现了对项目的矩阵式管理。

各子项目组均有明确的建设任务, 各工作组由组长、成员组成, 组长由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 成员由职能部门和子项目组的部分人员组成, 负责对各子项目相关的建设任务进行统筹协调、建设指导、质量管理等。示范办为学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由教务处长兼任组长, 抽调精干人员3名, 负责对工作组、子项目组实施组织管理, 上传下达, 把握总体建设进度, 履行管理程序 (任务下达、制度文件和建设标准发布、项目验收、绩效考核等) 。监审组为由学校监督领导小组领导, 成员由纪检监察和审计处人员组成, 负责对各子项目、工作组建设工作进行纪律监督和资金审计等工作。

3 开展提问式项目设计

示范院校建设的过程, 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设初期, 许多参加示范院校建设的人员不知如何入手, 学校为了帮助建设人员把握内涵, 理清思路, 明晰任务和制定建设计划, 在学习借鉴天津医专、上海医专等兄弟院校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形成了一套n Wn H的提问式项目设计方法, 极大地提升了对建设内涵的把握能力和项目设计水平。

n Wn H的提问式项目设计方法, 即要求建设人员对承担的建设任务首先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建 (Why) ?建成什么 (What) ?建些什么 (What) ?谁来建 (Who) ?怎么建 (How) ?什么时间建 (when) ?在那里建 (Where) ?建得怎么样 (What) ?然后尽可能弄清楚各个问题, 即对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建设团队、建设方法与措施、建设时间、建设场地与保障、建设效果评价等逐一研究和明晰, 最后再形成建设方安案或建设计划。经过近三年的推广和实践, 这一做法深入人心, 成为了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 锻炼了一批教学管理骨干, 对提高建设能力和管理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实施PACD循环管理控制

PDCA循环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戴明博士[3]提出, P (Plan) 表示计划;D (Do) 表示执行;C (Check) 表示检查;A (Action) 表示处理, 它是从事持续改进所应遵行的基本步骤。质量管理中, 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6], 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流程分析[7]、目标管理[8]、质量监控[9]等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对照PDCA四个阶段八个步骤的要求, 对各个建设任务实施全程管理。学校要求每个任务必须抓好“制计划、抓落实、强监督、出效果”四个阶段。每个建设项目 (不论项目大小) 均形成了完整、真实的项目任务书、项目计划书、项目过程资料、项目总结和项目成果资料。如学校开展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工作组提出了“摸清现状、研究标准、找出差距、制定计划、分步实施、总结经验、固化成果、改进提升”的8项要求, 4个专业项目组在工作组的指导下, 校院 (企) 结合, 较好地实施了4个专业实训基地的300余个实训项目标准化建设、40余个实训室改扩建、1200多万元设备采购、10余项制度修订等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芬.ISO9000族标准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2]王勇.借鉴ISO9000族标准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8) .

[3]赵醒村, 刘辉.高校科研课题管理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方法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07) .

[4]沈勤.矩阵式管理应用于高校科研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范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12 (01) .

[5]刘文瑞, 史翔, 杨柯.爱德华兹·戴明:质量管理之父[J].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1 (01) .

[6]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 2011 (04) .

[7]胡虹, 余毅.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 .

[8]宁静峰, 姜妍.PDCA循环在高校目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3, 29 (06) .

示范院校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院校 日语专业课程 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在2006-2010年间,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但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日语专业课程运行的现状,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与企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中,实践学时的设置远远少于理论学时,安排了大量理论课时帮助学生巩固语言基础,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系统的锻炼,使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脱离了建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色。

目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日语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建设思路方面

1.原有的课程建设思路相对陈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简单照搬传统的课程建设思路,认为只需建设日语专业的单门课程,而且课程建设出来只是自己在课堂教学工程中使用,忽视了普遍性的原则,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忽视了单门课程建设与日语专业整个课程系列的关系;同时课程建设理论研究落后,对课程的本质缺乏深入的探讨。

2.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像日语专业中多为非动手操作性的课程,很多的课程建设只是单一地局限在学校内部,或者单纯通过教研室内部教师研讨或借鉴其它先进经验“关门”搞课程建设,缺乏社会调研,没有深入到外资企业内部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造成课程建设中理论型、应试型知识过多,缺乏实际应用型知识与技巧。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专业教师从事实训指导能力欠缺,忽视了课程的内涵建设。由于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理论课程的设置比重较大,而且专业教师多为日语语言或日语教育专业毕业,没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从事实训教学中存在很大问题。而初从企业引进人员,又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适应正常教学的要求。专业教师从事实训指导能力欠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过程中,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极为严格,而目前师资队伍的结构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1)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教师只具备语言应用能力,缺乏经贸实践能力,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2)在学历结构方面,教师普遍学历偏低,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偏少;(3)在专业技术职务方面,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偏少;(4)教师的年龄结构方面,师资队伍老、中、青比例失调,没有形成较好的以老带新的形势,没有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三)网站建设方面

1. 原有的网站框架设计过分单一。由于教师多从事专业知识教学。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具备的理论知识较少,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加上缺乏专业指导,与外界合作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的课程网站框架只是简单做了课程、课程负责人的介绍,并上传了部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很多的课程建设网站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与创新。也没有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2. 没有在网站实用性、细节方面下功夫。只是将网站作为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之一,而作为课程建设的宣传载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学生可以真正利用、实现互动的资源比较欠缺。有很多的网站在完成课程建设工作完成后便很少更新,浪费了大量的电子教学资源,也失去了和其它院校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

根据上面提到的三方面问题,对于日语专业的课程建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明确课程建设思路。须用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重新构建和完善日语专业课程框架建设。针对原有课程建设思路中存在的问题,领悟内容精神,打开思路,大胆创新。以制定教改方案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及考试考核改革。同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建设小组的各位老师要亲自参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制定具有日语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指导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要进一步认识到提高师资业务、科研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更要加强双师素质的培养。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加强与专业相关的外贸企业、日资企业、外贸部门的联系,取得这些企业与部门的支持,以便为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同时使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实践,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机会;另一方面,聘请外资企业的专业人士或专家,到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校讲学,既可以提高教师对专业的认识,了解社会、企业对教师、人才的要求以及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专业教师认识到具备双师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又可以为教师达到双师素质架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启发教师自觉地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课程的建设并不是通过单个负责人的构想即可完成。而是需要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实现。需要全体教师发挥热情,认真、积极地投入到建设工作中。另外,要注意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可以利用网络通讯的便利功能,寻找课程建设的合作者,利用网络合作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网站建设存在很大难度。既可以参照网络中各类优秀网站的建设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更可以与从事计算机、信息工程技术教学的教师展开合作,共同研发课程建设网站。并从中学习网站的日常维护、管理与更新工作。使得课程网站可以发挥最大作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陈嵩,郭扬,我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的成就与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0)

[2] 樊秀娣,对我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期

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 第12篇

一、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服务产业能力赋予的新使命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是保障。迈向“中国智造”的制造业比其他任何时期更需要高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大学、科研机构融入行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为行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要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为本,提升服务产业、企业的能力,融入行业、企业发展的价值链中,这是新时代赋予示范高职院校的使命。

(二)是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赋予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在高职院校“规模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高职生源紧缺、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程度高、对企业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不足的现实,高职院校必须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特色、质量、水平、创新为主题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科学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目标、途径、措施等多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引领带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赋予的新要求。

(三)是增强核心竞争力赋予的新任务

高职院校吸引力、影响力不足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距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大部分毕业生为企业的技术劳动者,而不是操作高精设备、负责现场关键技术实施、现场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二是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能力不足,不能就企业技术升级、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还没有大量的能转化为较大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不足、贡献度不高。从根本上讲就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文化软实力等核心竞争力不够高。高职院校要被考生家长信赖、企业欢迎,就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开展高水平示范高职院校建设是全面增强核心竞争力赋予的新任务。

(四)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赋予的新期待

我国制造业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不但需要一批创新型的拔尖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把设计、规划成果转化为物质产品,把知识、技术转化成经济效益。目前,有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培养方法、评价标准还处于探索之中,示范性高职院校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应就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创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贡献;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培养方法,特别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二、建设的重点

建设高水平的示范高职院校,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引领,四个方面的突破。

(一)三个方面的引领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要引领高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要引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二)四个方面的突破

1. 办学水平和层次上的突破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加强师资队伍与课程建设,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人才评价等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用得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开发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相关机构参与、学校自我调控持续改进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上率先突破。示范性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企业员工“双元制”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职本科、与大学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起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2. 高水平校企合作的突破

没有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就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得到的根本经验。示范院校要继续与国际500强、中国500强,高新技术顶尖企业、区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按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开展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对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按企业的岗位要求确定人才质量标准,按企业的技术、流程、产品、管理开发课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大力开办订单班、冠名班、虚拟教学班、“双元制”班,实行预就业实习等方式落实学生的就业,并开展合作就业;学校通过职教集团、合作培养人才、技术服务、联合科学研究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融入学校的教育链,实现校企合作发展,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取得新突破。

3. 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突破

高职院校要按照《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的要求,遵照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要求完善学院章程,建设与完善学院教学、行政、学生、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发展路径融入到制度中,率先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体系上实现突破;要加强依法治校工作,采取有效方式与途径推进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教,实现科学管理上的突破;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合作生产、利益创造为纽带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校企合作办学基地,组建理事会与董事会等管理机构,按股份制现代管理方式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基地的管理,实现校企联合办学体制机制上的突破。

4. 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突破

示范高职院校要建设以大学精神为本真的、融入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高职文化,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突破;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成果推进文化育人。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等活动,推进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实现在育人质量上的突破;以企业生产技术、产品研发、管理升级、流程再造为选题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实现在技术服务上的突破;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现在创新上的突破。

三、建设的途径

一要坚持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示范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经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调整设置专业。要围绕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群开展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的建设,形成品牌专业群,提升专业为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能力。加大教学投入,提高实训水平,建设职业型的教学环境,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

二要坚持与名企业、大企业的合作,增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育人责任共担、办学效益共享的联合办学机制。开发以企业产品、技术、流程、管理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实时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传输到课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校企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建设优质网络共享课、课程资源库,加强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推进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站,提升校企合作技术研究的水平与层次。

三要坚持培养、引进并重,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为重点,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工程和企业兼职工程师工程等。培养、引进、遴选一批具有行业内领先水平、知名度高的领军人才和专业带头人,校企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成创新团队。

四要坚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建设职业教育科研基地、科研团队,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等高职教育发展热点问题开展职业教育研究,为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围绕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进步、流程再造等应用性问题开展技能研究,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五要坚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际影响力。要与国际大企业合作办学,将国际化生产的先进技术、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职业资格标准等引入教学内容,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设备、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派出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基础上,与国外职业院校合作招收来华学习留学生,实现在国际联合办学上的新突破。

六要坚持“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建设,强化学生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的培养。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融入现代企业优秀文化、职业文化的高职文化,开展以技术技能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富有企业元素的校园活动,增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工作。在融入企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的教学情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情感,具备较强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培育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要坚持加强学院特色提炼,走特色发展之路。办学特色要以人才培养特色为核心,以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实训环境特色与管理特色等为支撑。要对学院特色予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精心的培育与打造、不断的凝炼与提升。

八要坚持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学院的科学管理工作。要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努力形成规范、科学、和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促进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与保障。坚持经营学院的理念,树立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优化学院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提高学院管理水平。

九要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以文明和谐校园创建为核心,加强政治理论传播、先进典型示范、实践感知等环节,提高学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营造和谐、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奠定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十要坚持强化文化建设,固化核心价值内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进一步明确学院的服务面向、办学定位,创新办学理念,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办学特色,在学院发展战略旗帜下汇聚智慧与力量。以学院建设高水平示范高职院校为平台,支持师生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通过师生员工的发展促进学院的发展。

摘要:创新发展引领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这是历史所赋予示范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示范高职院校要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引领高职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引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示范,要在办学水平和层次上、高水平校企合作上、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上、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上实现突破。

上一篇:钻井质量监督下一篇:广播节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