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2024-07-15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精选11篇)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1篇

多年来,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交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 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面对多元需求, 外语教学也应“随需而变”, 树立人才培养的“多元观”, 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不同特点、不同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是英语教学管理者及教师面临的挑战, 也是急需探讨、交流和分享的问题。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已经成为必须研讨的课题。

二、“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英语专业下设四个方向:分别为教育、旅游、涉外文秘和媒体主持方向。根据《大纲》的要求, 该学院在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方面采用了以下模式:

(一) 明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1.英语专业 (教育方向) 。培养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听说能力强,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谙熟教育规律, 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技能, 能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英语专业 (旅游方向)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 善于沟通和跨文化领域进行交际, 掌握实用的旅游知识, 熟悉旅游业务, 具有饭店旅行社经营管理和导游能力, 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旅游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导游, 涉外礼仪接待, 酒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3.英语专业 (涉外文秘方向) 。培养语言基础扎实, 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具有涉外文秘管理和办公能力, 熟悉涉外文秘业务, 掌握实用的涉外文秘知识, 能熟练运用英语在涉外文秘行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礼仪接待、涉外文秘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4.英语专业 (媒体主持方向) 。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 掌握实用的涉外媒体主持知识, 熟悉涉外媒体主持艺术, 能熟练运用双语 (英语、汉语) 在各类涉外传媒及相关领域和行业从事多种节目风格的播音与主持、活动策划与组织、部门协调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 建立高素质、双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外语人才, 必须有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大部分师资都是研究型外语大学培养出来的, 不可避免地会在除英语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上有所局限。为此, 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了力度, 如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充实教学第一线;培养和引进并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强化教学梯队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为主体, 一批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为中坚的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

(三) 建设“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习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以及是否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到生活实践的重要手段, 为此, 华桥外国语学院积极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如针对英语教育方向学生, 学院分别与长春市的十几所公立小学以及六所中学建立了合作基地关系, 学生能真正走到课堂上去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针对英语旅游方向, 学院与长春市的六家大中型旅行社建立基地关系, 方便旅游方向学生去实习。此外, 学院还将英语媒体主持方向的学生带进电视台等单位进行实习。除了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还在校内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 如部分文秘方向学生留在学校档案室, 熟悉文秘工作;部分教育方向学生留在学校里为老师们做助教等方式。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工作, 真正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

(四) 建立切实可行的“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实现“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 以“强化意识、构建体系、完善标准、形成机制”为指导,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构建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规定了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管理制度健全, 执行严格, 运行有效。学校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原则, 着力规范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和学习行为, 努力做到事事有章可循, 有章必循。

综上所述, 多元化的时代和社会呼唤适应性强、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 建立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2篇

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学生存在相对过剩的情况,若不立足于区域农林业特色及区位优势,明确或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将会造成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就业困难,学生对学业失去兴趣,家长对专业不够认同,社会知名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生源困难。

1.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教学内容大部分以理论教学为主,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的实践教学较少,实践学时占整个课程学时的比例较小,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跟不上。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实习基地开发难度大。

1.3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教材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近几年来相对不被社会重视,教材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而且从最近几年的教材发展来看,真正围绕农林经济管理的教材较少,正逐渐地变化为与工商企业管理相对应的教材,导致专业的特色性无法从教材中体现。

1.4专业建设资金缺乏

在人才培养、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教学设备的购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举办专题讲座等方面急需资金支持。而在这几个方面,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远远不足,许多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由于资金不到位而流于形式。

2、适应培养方向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积极培养学生农林情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针对于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进人农村地区工作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不断强化宣传和教育,对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讲解,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所处的环境优势其二,不断将情感培养纳人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农林情节发展其三,高度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以正确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他们,确保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2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等,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门挂职锻炼;在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等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搭建京津冀农林高校战略联盟基础上,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作的平台与途径,通过聘请客座教授、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实现京津冀各高校院所之间联合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构建高校院所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长效机制。

2.3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本着夯实专业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京津冀农业和农村的全新发展,构建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以北京市精品课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为核心、以“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产品运销学”等课程为骨干课程,同时包括“农村发展概论”“农村社会学”“食品经济学”“农村金融”“农村财政”“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还增设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农村公共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家庭农场学”“村镇规划”等专业特色课程,形成了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实现了理论教学模块化、专业教学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化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融合对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2.4搭建实验实训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空间,同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实验、实训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对实践教学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及其中間环节的实施。

2.5实施“社科+自科”的双导师制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具有农经理论知识与农场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校外导师主要面向社会、业界和国际聘任高水平专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专业教师以专业研究领域的优秀教师为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主要是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管理人员实施聘任制,专业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帮助学生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探索和完成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教师负责结合农业企业实践,传授给学生相应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6不断改进教学考核制度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仅需要过硬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善学科考核制度。现阶段开展的考核制度中,过于强调知识理论考试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将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倾向,对于其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由此我们应该积极加强考核制度的改善和调整,不断形成以理论,实践并重,理论服务实践的考核制度,保证科学有效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道路。为适应并满足社会对农经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优化改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忠娜.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浅析——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3:189.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3篇

摘要:随着公路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高速公路行业,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有基本的承载作用,其已经成为国内现代化的公路建设水平的代表与体现。本文主要介绍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并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的问题、解决策略以及经济适用性的评价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经济适应性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是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载体,是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交通运输部门的代表之一的高速公路部门也应在时代的背景下研究经济管理模式,并且应注意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的进步,进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

1.1以事业方式统筹高速公路管理

首先与我国的金融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政府信用,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了充足的建设资金。其次,非盈利事业机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比较符合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地区统一管理模式,避免管理主体多元化,有利于行业管理政策、标准的贯彻落实。

1.2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

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72%的高速公路由省公路局为管理主体,负责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统贷统还和运营管理。这种模式集中统一管理,行业管理水平较高,较好地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的监管,为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公路运输服务,积极进行投融资多元化的尝试。

1.3从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

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融资、资产管理和养护管理等职能。该公司是省交通厅下属的企业,又承担某些行政管理职能,比如建设监管、路政管理等,這种模式类似将事业型高速公路管理机构进行企业化改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管理的实施,保证管理的统一,降低管理的成本。

1.4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高速公路采取“省领导小组决策、省高指监管、公司筹资、市高指建设”的模式,逐渐形成“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四分开的格局。全省高速公路管理资源重组后,成立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筹资和经营管理。江苏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效率。

2.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没有一套统一专门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法规条例,我国高速公路执法的主要依据1999年10 月修正的《公路法》[1]。《公路法》对公路建设和收费公路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并未对高速公路管理内容、管理手段、执法主体等基本要件提出具体规范[2]。由于地方《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与《公路法》一些相关规定不一致,处理结果可能不一样,造成管理混乱。路政管理职责不清、路政管理及交通路政执法范围不明确,缺少执法依据而影响执法力度。

2.2管理机构设置重复且管理脱钩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致使我国高速公路

管理机构的多样性,存在政、事、企等多种管理主体[3]。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导致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的混乱局面。由此产生高速公路机构重复设置,以及机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工作上相互扯皮、推诿,政令不能通达。高速公路管理需要集中、高效、统一、特管,管理职能属于有机整体。但是,目前各省市通常将交通安全管理从中割裂出来。因此,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管理权力、职能在立法上含糊不清、被割裂开来。

3.高速公路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3.1法律手段

立法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管理有序、发展健康,因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我国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显得比较滞后,没有完全体现其应有的高效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立法工作刻不容缓。

执法方面,高速公路的执法问题是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当前要解决好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要明确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模式,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体制。

3.2经济与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规模性、非营利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及它具有的起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经营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承担起提供这种公共产品的责任,组织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提供良好的交通服务,赋予特定企业的垄断经营权。即让一家企业独家垄断,允许企业垄断经营某条高速公路,但同时要对其进行治理,治理方式就是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微观规制。政府对高速公路经营进行规制,既适应了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了政府宏观经济的目标要求。

4.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评价

以各省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为被评价的决策单元。首先对评价指标原始

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根据DEA 方法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应将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入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因此将区域高速公路建设负债、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数量、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所占比例3 项指标作为输入指标,建设投资额、收费收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 项指标作为输出指标。应用模型和Matlab 软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4.1经济适应性总体评价值不高

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总体评价值不高,主要因我国高速公路尚处于快速建设时期,路网规模迅速扩大,运营管理压力很大,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各省市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各种模式都有其利弊,总体上来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管理主体多元,责权不清,管理效率较低,服务水平与质量不高,管理成本较高等,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4.2各省份评价值存在明显差异

以评价值较高的江苏省为例,实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的相对统一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与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较为适应,提高了管理效率。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采取的是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避免了管理主体多元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高速公路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但也存在社会资金利用不足,建设资金压力大等问题。实行“一路一公司”的广东省、四川省,收费经营型高速公路比重较大,有利于引进社会资金,但建设债务负担较重,且这种经营模式不利于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和规范化,影响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

4.3评价值存在地区性差异

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模式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高速公路网络也初具规模,提高服务水平与管理效率,是我国东部地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适宜在政府的规范和引导下,采取相对集中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保障能力和网络化、规模化效益。我国中西部地区未来高速公路建设任务依然较为艰巨,减轻建设资金压力,拓宽建设资金来源是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适宜采取事业统筹(为主)的方式,增强资金筹措能力,并在保证管理与服务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引入企业化的经营模式。

综述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公路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冰.关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7(16):482-483.

[2]刘奕.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系统工程,2009.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4篇

1.1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社团管理环境

(1) 学生社团管理机构。

学生社团的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联合会作为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 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调研数据来看, 学生社团中没有党团组织的占了67.2%, 有党团组织并定期开展组织活动的仅占12.8%。可见, 要推进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社团中建立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2) 学生社团管理制度。

在关于社团的管理制度调查上, 从显示数据来看, 被调查者选择“制度在完善过程中, 社团管理也遵循理性规律在运作”占了43%;“制度不完善, 也没有完善的迹象, 会有较多的人为意志左右社团的事务”占了14.8, 有规章制度的累计百分比占了89.2%。在关于社团发展因素数据中, 有2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健全内部制度、加强管理”。在有关行为规范化的数据调研中, 认为管理制度对社团成员行为规范上有约束作用的占了75.7%。可见, 无论是制度的有无, 落实的力度, 还是规范的程度带有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1.2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社团管理内容

(1) 学生社团活动。

从调研数据来看, 被调查者认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质量较高”占了32.5%, 认为“活动较少, 质量可以”占了38%。可见, 还有一部分社团存在开展活动质量不高或者不开展活动等情况。被调查者认为社团活动开展应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焦点”的占了24.9%, 认为应该“活跃学校人文和学术氛围”的占了43.9%, 认为“能吸取更多的学生参与学校及社会活动”的占了24.3%, “引领时尚、潮流”占了6.9%, 从以上数据也充分体现出现今90后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2) 学生社团经费。

从调研数据来看, 63%的数据选择了“社团成员会费”, “学校团委的专项拨款”和“社团拉赞助”分别只占了13.8%和20.3%, 其他占3%。可见, 目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还是社团成员自己上交的会费, 校内外给予的资助相对还是比较少。经费来源渠道不多和经费不足是社团往精细化和精品化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2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生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学生社团组织发展开放性不够, 社团干部青黄不接

学生社团的开放性指社团内接受信息的方式多样, 传播信息的来源广泛, 活动内容丰富。开放性决定了大学生社团成员比较广泛, 信息渠道通畅。从相关数据“社团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活动”仅占16.4%, “不联系”和“不清楚”的数据占了55.7%。可见, 学生社团间横向交流严重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向社会化的转变, 不利于学生社团干部的成长。从学生社团干部年级分布的数据来看, 社团干部呈现出低年级化趋势, “大三领头, 大二为主体, 兼有大一”的数据占了48.9%, 而“大四领头, 大三为主体, 兼有大二”的数据仅占18%。

2.2 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规范, 社团活动缺乏内涵

从学生社团自身而言, 存在管理的不规范性。从数据分析来看, 目前学生社团基本上是由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或校团委下的学生社团管理中心 (或社团部) 来管理, 学生社团类别分布不够合理, 文化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和公益服务类比重过大, 理论研究类和自然科学类累计比重不到文化艺术类的1/3。此类型学生社团数量过于庞大、成员众多, 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 无法在社团建设上投入充分的精力。

2.3 学生社团保障体系不完善, 指导教师缺乏激励

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支配中, 学生社团占有的资源数量严重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社团活动场地尤显不足, 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社团活动需求。同时, 对学社团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的指导教师, 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放在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上, 由于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量无法纳入教学业绩, 无法与正常的教学工作量考核挂钩, 无法给予报酬, 导致指导教师对社团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

3 构建地方区域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保障体系

3.1 把学生社团干部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学生社团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 是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凝聚力的体现, 尤其在地方区域性高校, 社团干部在社团内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往往决定着社团大多数事务和社团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抓好学生社团干部的选拔、教育和培养, 注重对社团干部的思想教育, 加大社团干部的培训力度, 并将社团干部培养纳入学生干部培训体系中。

3.2 加大构建学生社团交流平台

只有通过交流, 地方区域性高校学生社团才能开拓视野, 才能扩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构建经验交流会、培训班、座谈会等平台, 一方面可以互相交流借鉴经验, 实现社团间互相扶持;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闲置浪费,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3 加强专业指导提升活动层次

学生社团导师的专业化是确保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与学生社团发展相适应的社团指导教师选聘机制, 提升社团专业化指导水平, 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拓展学生社团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努力争取与社会其他相关组织展开合作, 招募专业水平高、有责任心的导师, 进行授课与讲座, 针对社团活动层次和质量进行技术指导, 虚心向他们请教社团建设、社团专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在社团发展中以提高活动层次为出发点, 加强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结合新时期学生时代特点, 着力打造教育、娱乐、知识于一体的品牌活动, 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吸引社团会员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刘艳.新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作用研究[D].新疆:新疆大学, 2009.

[2]扈瑜.学生干部培养、培训的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7) :72-73.

[5]吴洛夫.管理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6]樊建芳, 张炜, 黄琳.组织行为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7]任庆书, 尹旭.高校学生社团交流合作机制探析[J].黑河学刊, 2012 (4) :97-98.

曹禺与外国文学对话与探究 第5篇

摘要:曹禺作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他在创作上不断吸收民族文艺的养分的结果,还是批判性地接受西方戏剧艺术的结晶。本文将从圣经、希腊悲剧以及契诃夫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二十世纪中国作家曹禺与外国文学的对话。

关键词:曹禺

圣经

希腊悲剧

契诃夫

正文:

曹禺,原名万家宝,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代表剧目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曹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官场失意,母亲因产褥热而去世,是继母将他抚养长大。他经常随继母出入戏院,观看了许多地方戏曲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欣赏到了许多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读于南开大学时,参加了著名的南开新剧团,在南开中学排演新戏,先后出演了《玩偶之家》、《国名公敌》等戏目,这些戏剧实践使他懂得了舞台并加深了对戏剧艺术特殊规律的理解。此外,他还拜读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古希腊悲剧,并深受其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后,曹禺自学俄语来阅读原版的契科夫剧本。1962年,曹禺在对青年剧作家的一次谈话中,还专门精辟地分析了契科夫的《海鸥》,并赞赏不已。①在曹禺的戏剧创作中,基督教也对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曹禺不仅读过《圣经》,还用英文教过一段《圣经》。这些与外国作家及文学的接触或显性或隐性地影响了曹禺的戏剧创作,并在他的创作实践中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和烙印。

《雷雨》与古希腊悲剧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完成于1933年清华毕业之前,也是曹禺的成名作。剧本不仅得到巴金的赞许与推荐,还受到郭沫若的好评,宣扬“《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作家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作品上演后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并且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剧作之一。其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不少艺术批评家,不同的人对《雷雨》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而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比较《雷雨》与古希腊悲剧。

一、命运悲剧的主题

曹禺在《雷雨 序》中说到,“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泥沼里的羸马,愈挣扎,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②《雷雨》里的人物都在尽力挣扎,想要摆脱残忍的生存处境,开始新的美好的生活,于是他们都寻求拯救。其中最明显的是周萍与繁漪。周萍想要深知与繁漪之间情爱关系的畸形与罪恶,想要摆脱繁漪的纠缠,悔改以往的过错,寻求灵魂的净化与安宁,于是他将四凤作为自己挣脱罪恶深渊的救命稻草,却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个更加罪恶的泥潭,最终仍挣脱不了命运的控制。而繁漪在沉闷压抑的周家过着不自由的生活,处处受封建家长周朴园的控制,同时,作为一个年轻女人,享受不到爱情的甜美,为了逃离这种不正常的生活状态,她紧紧抓住周萍不放,甚至在周萍要与四凤双双离家弃她而去时,卑微地祈求他带她一起走,即使是于四凤共侍二夫也无所谓,然而,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这种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愈挣扎却只是徒劳,生命个体时刻与命运接触但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的命运观,正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二、“回溯法”的叙事方式

《雷雨》的剧情包含了前后三十年时间的内容,为了能让这些内容浓缩在一天时间内来表现,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现在”正发生着的事件,以回溯过去的事来推动“现在”剧情的发展,这种“回溯法”使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③

现在所看见的《雷雨》剧本很多是被删减了初版本里的“序幕”和“尾声”。而“序幕”展示的时间就是“现在”,场景设在了教堂附近的医院里,由一个病人的两个小孩中的弟弟像姐姐追问“屋子”和“疯子”的来历使时间回溯到三十年前的“过去”,由此展开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与矛盾。“尾声”又回到了三十年后的“现在”,此时剧中主要的年轻人已死,鲁大海下落不明,鲁贵酗酒而亡,只剩下周朴园和已疯的繁漪、侍萍在教堂里忏悔罪过。这种叙事方式和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俄狄浦斯王》中,“现在”为了救助深受瘟疫残害的国民,俄狄浦斯王不顾先知的警告,执着地要找出罪魁祸首,结果引出了多年前的预言,故事不断地回溯到“过去”,最终揭出了自己杀父娶母的悲剧,当故事再次返回“现在”时,不堪良心谴责的俄狄浦斯王选择了自毁双目。

三“俄狄浦斯情结”

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这种现象被弗洛伊德成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所谓的恋母憎父。而这种倾向在《雷雨》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周萍憎恨周朴园,厌恶周朴园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在与繁漪乱伦的屋子里也曾很清楚地吐露了讨厌父亲的话,而对繁漪的爱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母亲的一种依恋。鲁大海同样厌恶蔑视唯唯诺诺奴性深重欺软怕硬毫无作为缺乏人格的鲁贵,对于母亲却是百般呵护,最后为了不毁掉母亲的牵挂,断然忍痛愿意放四凤和周萍离开。

周冲,是一个很阳光有着美好的理想与纯洁的愿望的男孩,深受人文主义影响的他反对父亲的残暴、对工人的压迫以及对母亲专制无情的态度,但是“待到母亲——那是十七岁的孩子的梦里幻化得最聪慧而慈祥的母亲”④,最后周冲的死也与这位曾经被他深爱的母亲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位被幻化得完美的母亲“也这样‘凶恶’地为情爱痉挛地喊叫,他才彻头彻尾地觉察到现实的丑恶,他不能再活下去,他被人攻下了最后的堡垒,青春期的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点憧憬。他于是整个死了他生活中最宝贵的部分——那情感的激荡。以后那偶然的或者残酷的肉体的死亡,对他算不得痛苦,也许反是最适当的了结。”⑤在周冲美好而又易碎的理想里,四凤是他践行理想的共同者,但最后“我忽然发现我好像并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地)以前——我是胡闹。”⑥但是对于母亲还是那样的依恋。周冲最后的死是他发现现实中的母亲的丑恶后,“理想破灭,生命也自然化成了空影。”⑦

圣经的影响

曹禺曾在与田本相的谈话中说,“我曾经教过一段《圣经》文学,是用英文教,那是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我接触《圣经》是比较早的,小时候常到教堂去,.......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我对巴赫这种宗教音乐也有过接触。我读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我就非常想看看复活节是怎么回事,我就非常想看看大弥撒的仪式。”⑧在曹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圣经》的印记。

《圣经》文学中有一种U型叙事结构,“背叛之后是落入灾难与奴役,随之是悔悟,然后是通过解救又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开始下降时的高度。这个接近于U型的模式,在文学作品中以标准的戏剧形式出现。........我们可以把整个《圣经》看成是一部“神圣喜剧”,它被包含在一个这样的U型故事结构之中.......”⑨而在《雷雨》中,周朴园为了娶富家小姐而抛弃已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的穷苦丫鬟侍萍就是他一生罪恶的开端,随后为了发迹而以工人的性命为代价换取财富是罪恶的极点,随后在家中专制的统治使他的罪恶更加深重,这些罪恶使得他必须得为之付出代价。当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同一个晚上死去,侍萍与繁漪也同时发疯了是,就是周朴园一生中最大的灾难与奴役,生命降到了最低谷。随后信奉基督,寻求上帝的拯救,生命逐渐回归到一种平和的状态,虽然最后仍是受着两个已疯的女人孤独地老去,但是灵魂上已得到救赎,心灵上是平静祥和的。此外,《雷雨》的结构设计表现了人生的罪恶到救赎,从挣扎到死亡,人性的从善到恶、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这样的艺术结构显然受到了《圣经》的启示。⑩

契诃夫的辐射

仔细阅读曹禺的作品,不难发现《雷雨》与《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雷雨》给人感觉太像戏了,就连曹禺本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它的情节里巧合太多,使得刻意的痕迹有些深重。另外,严格遵循时间发生在一天内、地点控制在单一地点里的原则,与后面的戏剧有着显著的不同。因为讨厌《雷雨》在结构上“太像戏”,曹禺开始学习契诃夫。(11)而契诃夫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象征手法的广泛使用。在曹禺《雷雨》之后的戏剧,特别是《日出》、《北京人》和《原》野,象征手法的使用很鲜明。

在曹禺的很多作品中,存在一些决定戏剧中人物命运、影响整个戏剧氛围的主要的“人物”,他们总是被曹禺有意漏掉,从而使戏剧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具有象征性。(12)如《日出》中一直隐藏在幕后的金八虽然由始自终没有出现在幕前,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着剧中人物的命运,他控制着股票的涨落,直接导致了潘月亭的破产,间接上使陈白露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是其自杀的直接动因,从这个层面上看,金八实际上是强大的黑暗势力的代表。同时,陈白露一直在期待但却未等到的日出是希望与新生的象征,此外,剧中时时隐而不现的打夯的工人象征着光明。在《北京人》里,象征这种艺术手法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剧中始终没有出场的原始“北京人”的形象,这个“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的“人类祖先”,就是人类希望的象征。另外,啃噬曾家字画等物品的耗子正是曾家那群坐吃山空毫无作为败家子的写照。《原野》里,一直呼啸的火车寄托着仇虎和花金子奔向那个“黄金铺的地方”的美好希望,而那个桎梏着仇虎的铁撩锁住了仇虎的肉体,也禁锢了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同时也象征着仇虎挣脱不了的被控制了的悲惨命运。

曹禺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不断地学习西方文艺,积极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中的养分,不断突破自己有着不可抹煞的关系。参考文献: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多维视野的文学文化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②曹禺:《雷雨 序》,《雷雨》,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③丁帆 朱晓进 主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 ④⑤⑦ 曹禺:《雷雨 序》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年2月第2版 ⑥田本相 编 《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库 曹禺代表作》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6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东煤电基地;人才培养需求;措施

东煤电基地主要涉及到东北区域的几个煤炭储量较高,煤炭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资源型城市,在国家及省级政府高度重视东煤电基地振兴发展的当下,如何使人才培养需求模式与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相匹配,提高东煤电基地管理、科研人才数量,就成为东煤电基地在新时期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东煤电基地人才需求及人才供给状况分析

从近些年东煤电基地的人才调查情况看,从2007年度到2012年度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从2007年的29.17%的构成比例上升到了2012年度的31.81%,管理人员的比重则由2007年的13.60%升高到2012年的14.48%[1]。从整体上看,人才构成比例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煤电基地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处于一个偏低的构成比例中,另一方面,东煤电基地的管理人才比重也呈现出较为缓慢的增长态势。

而随着《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的出台,东煤电基地对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但受制于近些年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放缓,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数量及规模逐步萎缩等因素影响,煤炭类及相关专业的管理和科研人员较为短缺。此外,相应专业的毕业生求职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如煤炭企业的一些劳动青年在长期的实践中具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其多从事一些低学历要求的工种,而煤炭类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具备了较高学历水平,但其较为排斥下井施工作业等基础工作内容。现阶段,东煤电基地除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外,在管理和科研人才的需求上也有一定的缺口,但人才需求与民办院校的煤炭及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割裂。

二、新经济形势下东煤电基地人才培养措施方法探究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做好东煤电基地人才的定向培养。在东煤电基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上,应紧密结合人才需求状况,强化民办院校与基地煤炭企业之间的交流,在两方的共同参与下,对东煤电基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向加以明确。首先,对于民办院校来讲,其应借助教师日常教学,对国家及政府大力振兴发展东煤电基地的战略决策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民办院校还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倡导教师进入东煤电基地煤炭企业进行参观及学习,鼓励其参与到东煤电基地煤电化建设的项目实施过程,以此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为人才的定向培养奠定基础。其次,作为东煤电基地煤炭企业而言,应增强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力度,一方面通过与民办院校签订人才培养“订单”,解决人才供需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借助学生入企实训,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及技术要求进行强调,然后与院校一起,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以确保民办院校人才能够满足岗位技术要求。

三、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展煤炭类人才实践教学

在借助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培养“订单”后,作为民办院校而言,应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与东煤电基地煤炭企业的交流沟通,在做好本院校的基地实训的同时,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岗位及资源优势,开展适合煤电类基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在适合煤电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院校实训基地应做好先进的实训设备的配置工作,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产教结合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2]。在适合煤电类基地人才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应充分借鉴采用新时期涌现的一些新型教育理念及模式,在情景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合作式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东煤电基地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过程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需求。

四、强化民办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比重

在培养东煤电基地人才过程中,教师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是学生学习及实训的引导者,也是连接院校与院校合作企业的纽带和桥梁[3]。在民办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让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定期进入企业中进行参观学习,参加教师理论与实践培训,在生产企业的第一线中提高其自身的理论及实践素养,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民办院校又要做好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如煤炭企业的相关工程师,企业劳动模范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引入及聘请工作,使其兼职担任院校的教师,通过让其参与到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扩展,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等环节,一方面使教师及学生明确煤炭企业对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的最新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借助其示范引导作用,增强教师的岗位素养及综合素质,为后续教学做好保障。

东煤电基地产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及释放传统工业资源优势方面意义重大。针对东煤电基地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暴露的问题及不足,民办院校及基地煤炭企业应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在教学、实训、教师等多个层面上加以完善,以此确保人才需求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并行有序发展。

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4Q114; 课题名称:民办高校面向黑龙江煤电化城市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金英姬,陈美璇,熊伟,等.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战略下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8):143-144.

[2] 胡丽娜.围绕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41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第7篇

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2.1 农业循环经济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综合发展农业资源, 以系统物质再生循环来实现良性生态发展, 以此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模式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精华统一于整体中, 既符合生态规律, 又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循环农业的发展有三种模式, 这三种模式相辅相成, 实现了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 这种模式根据“食物链”来发展。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很多生物, 相互依存、互补, 并被食物链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相互制约影响可以有效地调节物种,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 这种模式以生物群落演替原理为发展依据。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利用空间或者地下多层次发展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搭配种植等, 利用田间方式在相同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 通过时间演替来有效利用资源。三是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 该模式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来发展。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在繁衍中需要时刻在环境里觅食, 而环境也依靠生命活动来补充和恢复活力。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 假如我们在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时不根据生态规律来发展, 就会对环境资源造成危害。因而我们要合理耕作、保护好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

2.2 工业循环经济

从系统内部生产中谋求物质循环是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有效利用资源、能源、投资, 通过工艺流程来达到资源共享, 在工业循环系统中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 实现资源正效益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两种:一是企业内部循环。以循环经济思维进行企业生产, 循环利用工业原料和能源, 根据环境管理体制和清洁生产方式来利用工业设备和技术, 对工业生产流程进行改造, 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废物, 让下游产业能够充分利用上游产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废物”, 变废为宝, 实现企业内部物质的闭路循环和高效利用, 减少环境污染, 既实现经济增长, 又加强环境保护。二是工业企业间循环。企业和企业间的循环是工业生态园区所采用的发展方式。通过生态工业链和生态产业园来共享资源及副产品, 实现产业共生, 以此循环使用废物为原料来减少危害环境的剩余物, 尽最大努力做到对环境的无污染排放。

2.3 服务业循环经济

在社会物资集散、消费过程中, 服务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服务业在发展中产生了大量而广泛的废弃物, 比如一次性餐具、包装容器、包装袋、医疗用品废弃物等等。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 服务业的废弃物是比较容易进入循环经济系统。实际上, 制造商、包装企业或者废品站对服务业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实现资源再生、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些方式有助于引导人们文明消费、绿色消费,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系统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引导服务业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2.4 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系统中的经济系统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该主体是由生产、消费以及流通系统构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主体是城市系统中的社会系统。究其原因, 经济系统通过整体运作来为社会系统提供产品与服务, 又通过和社会系统的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来影响自然和社会系统。城市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系统, 而社会系统又构成了城市管理发展的主体, 为社会系统服务就是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城市循环经济有四种模式:一是城市循环型流通服务业, 这种模式提倡积极发展废物回收产业, 要求服务业的各行各业要再循环、再利用、减量化发展。二是城市循环型消费系统, 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的重点就是鼓励绿色消费, 实现城市循环型生活消费方式, 倡导生活中要使用绿色产品, 减少生活废弃物, 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再利用。三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这种系统的发展模式需要重视循环经济理念,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系统改造, 通过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分类处理来减少城市水资源循环使用体系。四是城市生态循环系统, 该系统的发展模式要求城市要有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自我调节机制, 重视城市的生态发展。

3 结语

总的来说, 将自然和经济系统紧紧联系起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也是我们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充分体现, 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资源的利用率, 使经济能够和谐地纳入自然系统内部。所以, 我们不但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来调节经济系统, 还要通过企业的市场调节作用和政府宏观政策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并建立起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游菊梅.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 (学术版) , 2008 (8) .

共享经济发展模式与前景探究 第8篇

1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

共享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指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将资源的拥有者与需求者在平台上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匹配,促使他们进行交换,以达到资源的优化再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使用成本,达到多方共赢的一种模式。共享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朋友之间书刊、光碟的借阅,邻里之间一些日常物品的借用等等都是共享,但是,这样的共享受到时空的限制。

共享经济一词也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78年,共享经济一词由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与琼·斯潘思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共同提出。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在其《分享经济》中提出以分享制度代替工资制度。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他们的观点并没有得到重视。到了上个世纪末,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共享”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开始对我们的生活、消费产生影响。2000年,美国华盛顿特权经济趋势基金总裁在《使用权时代》中认为未来的产权交易将让位于共享观,未来的经济将是共享经济的时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却是一个机遇。金融危机前,十分火热的分期消费模式导致大量不合理的超前消费,这既推动了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爆发,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由于经济状况的不景气,大部分人的收入大幅度下降,人们发现自己闲置了大量的物品。根据欧盟的一项报告,全球每10亿辆汽车就有74%是个人使用,每间房子有大约3000美元的物品是被闲置浪费的。

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推动了一批共享经济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08年,Aribnb成立,主要面向旅游人士与房屋闲置者。目前其用户遍布190个国家,用户数量超过2300万人。2009年,优步在美国旧金山诞生,开启了共享经济发展的新纪元。优步目前已经在全球超60个国家与地区的350多个城市展开业务,拥有合作司机超过100万人。目前企业估值超过60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科技企业。优步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军者,在享受共享经济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传播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理念,展现了共享经济模式的优势,对于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共享经济列为将影响未来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到2014年,共享经济在部分西方国家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其中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美国共享经济的用户规模数量已经达到1.2亿。2015年,国内的共享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大批企业涌现如滴滴打车、神州专车、易到用车、蚂蚁短租等等,其中滴滴经过多轮融资,目前估值已经到了260亿美元左右。根据国家信息化中心研究部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参与共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5亿人。共享经济已经渗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2共享经济发展模式

共享经济就是第三方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将如今社会上闲置而又有市场需求的资源,经过平台的匹配,分享资源的暂时使用权。这样的商业模式类似于租用产品,即在闲置资源的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前提下,暂时转让使用权,以达到多方共赢的一种商业模式。总体来看,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短暂性的将产品使用权转移

首先,闲置的各种资源与共享的意愿是共享经济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闲置的社会资源,那么共享经济这种商业模式也不会存在。而闲置的资源显然是另一种浪费。这当中被闲置的资源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对的剩余,如汽车、房子等等。这些产品对于一些人是剩余的,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需要的。共享经济将这样的两类人通过一定的手段连接起来,即实现了资源的一定价值又满足了一些人的消费需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产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于此同时,共享经济下发生的资源使用权的转移是暂时性的。共享经济的消费往往是短暂性的,如优步、滴滴这类企业提供的打车服务,消费的过程一般是以分钟计算。

2.2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依托第三方服务平台

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实时交流,特别是增强了时空定位的能力,这样为共享经济的参与双方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可能。长期以来,原始的租借长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是长期没有上升到当前共享经济高度的原因就是通信技术的落后。相对落后的信息交流技术制约了租借的受众,而便利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共享经济的插上了翅膀。共享经济的发展还依赖于第三方服务平台,例如,优步。优步本身是没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却是拥有超过100万的司机提供服务。通过平台的整合将大量的闲置资源集中到一起,一方面方便了资源提供者与消费者交换,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共享经济企业与平台。同时便于第三方平台管理,便于规范交易行为。

2.3低交易成本且交易可重复多次循环

共享经济交易的产品是闲置的资源,就资源拥有者来说,闲置就是一种浪费,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资源的浪费,他们往往愿意以较低的价格进行交易。同时借助于网络技术,降低了交易的时间成本,使共享更加便捷。而且共享经济的交易物品的所有权是不发生变动而且交易是短暂的,那就使得共享可以不断循环往复地进行,这也就使得共享经济的成本更加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

3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及挑战

共享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其中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闲置的资源,其次是大众参与、用户体验与信任基础,最重要的是安全保障,最后是信息支持。本着共享的理念,共享经济的发展给传统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剧了市场竞争。当然作为一个在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模式在给我们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优势

3.1.1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闲置资源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是将线下的闲置在线上实现分享,在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不增加新的商品购置,而是将闲置资源进行利用。这样资源的利用效率就提升了,而且资源的提供通过获取一定的报酬,既体现了资源的价值,又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共享的模式又使得消费的成本下降,实现共赢。

3.1.2增加灵活就业机会,为创收开辟新途径。共享经济也是全民参与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共享经济的平台上,一般只要通过手机号实名注册就可以,方便快捷。通过共享经济及其衍生出来的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这种就业是灵活的,可以是兼职的形式。如专车类的共享经济,你有空闲的车辆与空余的时间就可以去提供打车服务,服务的时间完全是由自己的意愿去支配。

3.1.3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共享经济的模式能够使得原本消费不起某种商品的人,通过共享的形式满足其消费的意愿。对于供需双方来说,他们的利益都得到了满足,是一种双赢。与此同时,共享经济模式降低人们用车、租房等方面的成本,使得社会的福利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共享的模式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共享经济的高速发展反过来也会推动社会信任的建立。

3.2面临的挑战

3.2.1法律法规不完善,供需双方权益维护缺乏依据。以网络约车为例,2015年10月8日,上海市交委向滴滴颁发了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这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网络约车租车资质的网络平台,但是由于相关的法律不完善,仅2015年5月份全国至少有16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出租车停运事件。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使得网络约车地位不明,专车司机面临着时刻被交通主管部门处罚的危险,专车司机没有劳动保障。还有消费者的权益如何维护也没有依据。目前的法律制度制定相对于共享经济发展来说是滞缓的,共享经济中出现了问题没有法律依据去妥善解决。

3.2.2创新改变原有经济格局,各种竞争压力大。共享经济的模式是对于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深刻的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格局。作为新生事物,共享经济一方面面临着同业的市场竞争,还面临着原有企业的竞争或者排斥,如2015年时有发生的出租车停运事件。与此同时,法律的不完善,监管的缺失使得共享经济内部的竞争无序,出现恶性竞争。

3.2.3平台权责不明确,服务有待提升。平台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纽带,连接着供需双方。但是对于平台来说,其责任在哪里?目前尚未有定论。用户在对于共享行为发生过程中的建议与反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与回应。只有做好及时有效的处理、反馈工作,才能进一步使得参与者更加信任平台,更加愿意参与其中。

4共享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共享经济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是产业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虽然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对其发展充满信心,只要有合理的规制措施,其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结合当前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共享经济企业内部来说,重点是处理好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认真处理平台用户反映的问题、虚心接受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企业内部的准入标准与行为规范。对于不合格的参与者要坚决剔除,建立黑名单。信任对于共享经济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因为个别的不合规者影响了共享经济的发展。行业内部要建立一个公约,要开展良性竞争,不能为了占领市场大量“烧钱”恶性竞争。

另外从共享经济企业外部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共享经济的发展。由于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发展速度十分快速,如放任其自我发展,很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问题。目前,交通部已经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草案,且仅仅针对租车领域,共享经济包含了租车、租房、众筹、工具出租等等各个方面,我们既需要总体的一个核心法规也需要细分的专门性、领域性的规制。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管体系,让共享经济在法律的框架内发展,共享经济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赵斯惠.基于O2O视角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78-84.

[3]阮晓东.共享经济时代来临[J].新经济导刊,2015(04):54-59.

关于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第9篇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 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

1. 太空人式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出了太空人经济。太空人经济体系, 是指把整个地球看成为一个宇宙飞船, 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阳提供, 另外, 人类的一切物质都通过良性循环得到满足。这样的经济系统, 能够有效地把一种垃圾, 变成另一种适用的材料, 以实现最大限度地适用资源,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 B模式。

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提出B模式。这种B模式同样是针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重构全球经济、消除贫困、恢复自然界系统。

这两种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 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 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

1. 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 是由诸多要素组

成的, 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 生物是第一位的, 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 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 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 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 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 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再者, 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 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只有这样, 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 协调性特征。

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 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 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只有存在协调, 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 才能反映出1+1>2, 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 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 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 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3. 循环性特征。

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 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 在这一点上, 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 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 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 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 资本在循环, 劳动力在循环, 而唯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 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 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 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 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 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的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在中国, 县域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重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 是中国整体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必然要求。县域生态经济是什么?县域生态经济, 是在县级区域内, 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来发展该地域的经济。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遵循循序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 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在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时, 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这主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 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 以绿色环保为方向, 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 即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 要根据县域的具体情况, 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 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 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 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 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 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 实现废物的再利用, 达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 全面规划发展型, 对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 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 山区资源开发型, 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 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 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2.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 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资源的有限性、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 使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 而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 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 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 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生态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 发展科技, 提高资源利用率,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其二, 加强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这样做主要是解决资源的浪费现象。其三, 建立节约型的工业生产模式, 实现高效的工业生产。其四,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3. 以生态资源为依托, 培育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旅游业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只要将各个环节都做好, 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生命所在, 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二, 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在于对游客行为的规范, 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三, 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 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 不要人为地构建, 不顾当地生态发展的现状。

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 加强全民生态教育,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态度, 一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 二是凌驾自然的征服者, 三是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要发展县域经济, 首先要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宣传, 变“征服”为共生, 化“掠夺”为互助, 保护自然, 是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 也是实现县域生态经济的首要条件。

2. 保护自然资源, 维持生态平衡,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县域经济也是生态经济, 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 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 发展县域经济, 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 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 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时, 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 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社会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既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高, 或物质、能量的消耗少, 同时, 又使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和谐发展, 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 依靠科学技术, 改革传统产业结构, 发展新的生态经济产业。

追求生态经济高效和谐模式, 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要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产业, 使之走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这种新型产业的功能, 既能缓解消除污染、净化和消化废物, 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 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 构建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是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 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生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当然, 这种模式的实现和推广,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经济发展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但经过实地考察, 发现仍有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欠佳, 有的虽然经济有所发展, 但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活的有机结构体系, 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流动、组合形式, 对整个经济过程的决策和调控, 都将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类型,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费月升, 林洪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3) .

[2]王广成.县域海岛生态经济模型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07, (11) .

[3]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 2009.

[4]刘金莲.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 (4) .

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第10篇

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普及, 这就使得很多学校不断的开设那些比较热门或者比较有潜力的专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学校的招生数量, 他们开设这些专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或者工作中能够运用到这个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大量的热门专业的开设, 就直接导致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上升, 但是相关的学校在培养或者训练的过程中没有结合社会中实际就业情况进行改革或者变化,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出现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与此同时相关的院校在设置的专业出现雷同, 这样就使得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进行恶性竞争的情况,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就业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1 现在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在培养或者训练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漏洞

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仅仅对开设经济类统计专业的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 同时也调查了一部分的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综合情况, 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以及漏洞。

1.1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在师资力量上比较薄弱

这个专业的招生数量在不断的提升, 相应的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开始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或者改善, 然而从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来看, 还不能够达到比较专业的要求或者标准。其中导致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专业的教学老师在理论知识方面不是很宽广, 加上这些教师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他们不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1.2 学校在进行经济类统计专业课安排的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互相配合

相关的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安排过程中不能够结合自身地方的实际情况, 他们注重的是专业知识, 但是安排的应用性统计课程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社会经济的相关问题在使用统计分析法的分析内容不是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不能够安排适当就可能使得学校培养或者训练的专业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差,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能力的进步以及发展, 最终就会使得学校培养的统计专业人才不能够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设有经济类统计专业的部分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安排的过程中观点比较主观, 他们主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作为主要的因素, 教学老师的水平怎么样就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课程教学, 并不是将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由于上面讲述的这些问题, 使得相关的统计学院在学生毕业之后却不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岗位。

1.3 相关学校的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使用

学校在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的时候需要考虑要适应社会市场中的人才类型, 这样相关的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缓解,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前景就不会非常严峻。但是经济类统计专业的现状是这样:相关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不变的, 这样就使得该模式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狭窄, 专业技能也比较单一, 这样的形势就使得学生的实力不能够适应相关行业的发展。

现在的很多学校的经济类统计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以及练习之后, 会出现理论知识功底比较差的同时, 还非常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 在学校学习的实务知识也不能够熟练地应对日常工作过程遇到的问题, 也不用说相关统计的法律条文了。

1.4 相关的就业单位或者就业公司不能够对经济类统计专业认识全面, 同时也不能够给予相应的关注以及重视

目前我国的部分企业或者单位不能够对经济类统计专业进行非常正确的认识, 这样就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统计的相关工作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或者必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人员认为相关的统计知识不能够让企业提升业绩, 与此同时这些知识在管理层的工作过程中运用非常少, 比较重要的单位事务大部分都是通过管理层的工作人员的经验以及教训来进行决策。

2 改革经济类统计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由于现在经济类统计专业的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些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或者变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人员应该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定位为创新型以及实践型人才, 这样就为经济类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方式方法。

2.1 增强相关学校的师资力量, 这样才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

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 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老师将很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研究中, 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改善经济类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或者培训工作。经济类统计专业的教学老师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之前, 需要收集比较多的教学资料, 同时将课程安排的比较适当。与此同时学校应该要求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 并且在实践工作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老师的专业学术知识以及相关的教学水平。

2.2 学校在进行该专业的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资料, 从而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

经济类统计专业的教材在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教材的时效性、规范性或者权威性, 更重要的是需要考虑什么样的教材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应该尽可能选择省级以上的部门提倡使用的教材资料, 因为这些资料是经过精心打造出来的, 教材中集合了很多专业人才以及优秀人才的精力以及心血。

参考文献

[1]蔡克勇.深入研究定位与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8 (01) :1217.

[2]张海燕, 吴风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教育探索, 2008 (02) :24-31.

外国经济模式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经济,岩溶,五星大枇杷,工程治理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且石漠化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石漠化地区极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1], 再加上岩溶发育显著, 水旱灾害同样频发。本文结合兴仁县石漠化发展趋势, 探究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

1 贵州省兴仁县石漠化现状

兴仁县位于黔西南州, 气候类型为典型的高原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1~22.1℃范围内, 年均降水量较丰沛, 为1400mm左右。兴仁县境内的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石漠化大都为碳酸盐岩石漠化, 深受纯碳酸盐岩的制约, 夹层型较少。兴仁县石漠化主要有以下特征:山地岩石的裸露率较高, 通常达到50%~70%, 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岩溶发育较为显著, 进而产生了多样化的地貌形态, 例如, 溶洞、石笋、漏洞、竖井、峰林、落水洞等分布广泛, 地貌类型的奇特多样最终导致地形破碎;贮水能力较差, 岩层漏水性较强, 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溶性[2], 岩溶地区的漏斗、溶洞、缝隙和地下河广布, 地表水会轻易地经漏斗、缝隙等渗透到地下, 地表贮水能力较差, 加剧了生态危机;石漠化地区的土壤浅薄, 地形破碎, 降水密集, 使得原本难以存积的土壤流失殆尽, 对于植被的生存极为不利, 极大地降低了植被的覆盖率, 通常覆盖率<30%。

2 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模式分析

2.1 开展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

在兴仁县岩溶区域要加快植被恢复, 结合本区石漠化的发展特征及所处时期, 灵活选取措施办法、恰当选择树种。例如, 在有一定坡度、土层较厚的地块实施适合于增产增收的经济林;在土层较薄的草山进行草地改良, 增加植被, 发展畜牧业;在有一定灌木生长, 封育度不足的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 可采取人工促进的方式, 增加封育度;在森林密度较大的区域, 采取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 不但增加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其他产业的增收, 加快当地农民的小康进程, 进而有效化解生态环保与农村能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促使岩溶区域的生态治理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结合石漠化区域造林的注意事项, 应积极选用抗旱树种, 选择恰当的造林方案, 科学抓住造林时机, 积极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手段提高造林成活率, 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各种类型岩溶山地的造林方法, 以便满足岩溶山地树种类型的配置模式及土壤承受能力, 成功扭转山地造林成活概率较低的局面, 缓解对当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

林草植被工程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 建设规模需密切合乎规范要求, 投资也要依照标准满足。特别要加大封山育林的力度, 对现存的喀斯特植被实施封山育林策略, 严格禁止滥伐林木、刀耕火种等损害植被的粗放行为。对于人口较少、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的天然植被, 要进行封山管制;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山区, 以个体承包的方式规定合同, 明确承包方的权责, 实现权限、责任、利润相统一的经营负责制[3]。此外, 对于建立完备的石漠化监测机制, 定期监测, 可设定监测周期为5a, 在石漠化区域设立地下水、地表水和气象监测站点, 对森林水文因素加以考察记录, 精确把握石漠化的变化趋势, 为最终编制生态治理方案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2.2 推广大五星枇杷的栽培技术, 遏制石漠化进程

兴仁县已完成复核枇杷品种的任务, 经专业选种并成功育成新优质的大五星枇杷品种, 该品种因其脐部酷似大五星形, 便由此得名。大五星枇杷作为常绿果树, 不但用作经济栽培, 更是绿化山地的优良树种。因此, 掌握该树种的栽培法, 对于防治石漠化现象是大有裨益的。

大五星枇杷是从实生树中选取的优质品种, 果实呈圆形, 橙红色, 其栽培所适宜的温度要≥-3℃。兴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平均气温>0℃, 气候条件具备。在栽培地的选择上, 由于枇杷对肥沃土壤的适应力较强, 并适合在p H为6.5的环境下成长, 但是在山地的微碱土壤上仍能不妨碍生存, 凸显较高的抗性。枇杷在栽培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弹性和灵活性, 针对本区来讲, 9~10月的秋雨时节是最佳栽培良机[4], 但在2~3月的春雨期仍能栽培。栽培时先要把根系匀称地布局, 用稀泥填根, 促使全部根系与泥土充分混合, 当盖至根颈部时则为最恰当。枇杷的苗木可不带土选取, 要挖取全根, 栽植开始前需采用多菌灵浸泡, 对于不带土的苗木, 应注重维持湿度。栽植后要完全浇水, 每个单株依照土壤湿度的不同而浇水20~25kg, 以增强苗木的存活率, 待水分完全渗入土壤后, 便能运用薄膜将树盘覆盖1m2的范围, 封紧薄膜边沿口, 以时刻保持地表的温度和土壤的湿度。

3 结束语

黔西南州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从本区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为防治石漠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谷勇, 陈芳, 李昆, 等.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J].科技导报, 2009, 10 (05) :75-80.

[2]刘涛, 李靖, 王瑞萍, 等.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海河水利, 2007, 8 (01) :47-49.

[3]王建锋, 谢世友.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14 (11) :147-152.

上一篇:矿床地质下一篇:工业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