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防治范文

2024-05-14

个体化防治范文(精选9篇)

个体化防治 第1篇

1 发病要素

经过细致分析个体病例, 对相同相似病例进行对比、归纳、分类, 对圈舍厩床材质做了观察比较, 又调查询问了日常饲养管理状况等。认为此类病症有多个发病因素, 主要有怀孕原因, 分娩原因、生产瘫痪, 肌肉衰减征, 营养物质不均衡, 骨软病, 冬季厩床湿凉且质地较硬, 代谢性酸中毒, 继发性低血糖, 蹄叶炎等。

2 主要表现症状

饲养管理人员在每天例行检查牛舍、牛体时, 查到了个别牛精神不振, 卧在厩床上, 不反刍, 也不吃草。牵起缰绳拽牛起来, 该牛站起很吃力, 站起姿势不正常, 晃晃悠悠站不稳, 站不久就失去平衡, 卧在厩床上。用白菜诱惑患牛, 企图站起, 见后肢、后躯肌肉力量不足, 待1~2 d仍不见好转, 重者表现出无力支撑身躯, 或自身无意站立, 有时反复拽缰绳或用鞭子抽打后肢、后躯, 依然站不起来, 被迫趴下。

笔者往诊查看病牛, 重病牛开始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全身症状, 精神呆板, 深郁难耐, 手摸鼻镜无湿润感。食欲减退或废绝, 产乳减少, 反刍及排糞停止, 尿较少, 有时表现出轻微不安状, 角、耳、乳头及四肢下端变凉, 体温近正常或稍低, 心跳近正常, 抽打牛体站不起来, 不久表现出明显的瘫痪症状。

病情较轻的母牛, 在近生产期及分娩后数日都有发生的, 体温接近正常,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耳根、角根稍凉, 瘤胃蠕动正常或减弱, 糞便多正常或拉稀, 呼吸无变化, 心跳次数稍增多, 可视粘膜潮红或发绀, 病牛不愿站立, 身躯乏力酸懒状, 虽能站立, 但行走困难, 步态不稳, 卧床后, 该起来不起来, 站立时间明显减少。

3 病牛羊简介

3.1 奶牛产后瘫痪

多发生在分娩后1~3 d, 表现区分出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牛, 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和排糞尿减少或停止, 产乳减少;鼻镜干燥, 目光呆滞, 不关心幼崽。步态摇摆, 后肢交替踏厩床, 肌肉发抖。角体、耳体、乳头及四肢下端稍感发凉, 皮温降低, 有时出汗, 呼吸稍慢, 体温稍低, 脉博接近正常。数小时后, 病牛就表现出瘫痪症状, 后肢软弱无力, 虽挣扎欲起, 但站不起来。不久即出现意识抑制和知觉消失, 眼睑反射减弱或消失, 患牛形似狗睡姿态。有的病牛, 初期症状过后, 出现癫痫症状, 侧卧于厩床或地面上, 四肢伸直, 并有抽搐。

在产前或分娩后数日才发生瘫痪症状的病牛多是非典型的。奶牛居多, 病牛体温正常或在37℃左右, 食欲不振或废绝, 精神沉郁, 全身无力, 能够勉强站立, 但运步费力困难, 后躯摇晃, 不时卧伏厩床或地面上, 趴卧时头颈部出现不自然姿势, 由头部到耆甲部呈现出轻度“S”状弯由。

羊的卧厩床不起症多发生在产羔后1~3 d内, 也有发生在产后4周左右的, 大多数为非典型的, 症状与牛相似, 只有少数站不起来的, 但有心跳慢, 常伸懒腰乏困状, 也有少数嗜睡的。山羊比牛发生此病较少, 绵羊发生更少。

3.2 治疗调护

3.2.1 对急性典型病牛, 采取调升血糖、血钙和血压的措施。

1即时调升血糖, 将25%葡萄糖1 000 m L (50%的500 m L) 兑入生理盐水静注。2增加血钙, 用2 0%葡萄糖酸钙, 牛250~700 m L, 羊60~120 m L, 加温慢静注。3向乳房注入新鲜牛乳, 用牛羊通乳针头向牛前面两个乳叶各注入新鲜牛乳200~250 m L, 后面两个乳叶各注入250~300 m L。口服氯化钾10~15 g。4用参麦注射液80~120 m L, 静注;肌注氧化樟脑5~10 m L;ATP60~80 mg。

3.2.2 对不典型病牛, 只用药物注射, 并减少药量和注射次数。

在病牛趴卧处垫上1~2块2 m左右的旧的倒粮机用橡胶输送带, 舒适又防滑。

3.3 骨骼肌衰减征

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 正常成年母牛骨骼肌保有量就不如公牛多。经产母牛尤其是初老年龄的母牛, 体内的雌激素、生长激素等合成代谢激素在逐年减少;促炎症因子又会增加, 使肌肉蛋白的合成减少, 肌纤维凋亡活性增强, 从而导致肌肉丢失。由于牙齿的老化、缺失, 胃肠功能下降, 消化吸收能力降低, 致使营养物质吸收减少;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不足, 舍饲封闭牛维生素D相对不足。怀孕、泌乳又需要较多的蛋白质, 因此母牛自身的骨骼肌量较难积累增多, 骨骼肌量会随年增而减少, 肌肉、筋腱的张力和韧性也随之下降, 而不能正常地保护和支持骨关节及肢体的生理活动姿势, 会造成站立行走障碍, 再受到外力作用时, 肌肉易损伤, 从而不能站立了。

防治调护:1健脾胃, 增肌肉, 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薏米、三仙、鸡内金等量打细, 每次100 g, 加兽用酵母粉150 g, 拌入精料中。

2针对农区牛羊舍外活动、运动不足的情况, 增加牛羊舍外活动, 依不同季节增加1~3 h, 对比效果较好。3供给优质足量的蛋白质饲料, 补充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真菌制剂, 也可在短时间内喂给纤维素酶制剂。4适量补充钙制剂, 肌注维生素D3, 促进钙质吸收及蛋白质合成, 同时肌注维生素K。5在病牛趴卧处, 可垫上橡胶输送带2块, 1~2 d垫一次吃剩下的碎草。

3.4 主要营养物质不平衡

经过对养牛户喂养管理状况调查、询问后得知, 在规模户之间及散养户之间差异较小, 而在规模户与散养户之间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粗蛋白不足或过量, 谷物精料不足或过量, 粗纤维比例不当。例如奶牛产奶需要每千克标准乳以82 g粗蛋白较适宜, 部分散养户和个别规模户在维持需要及生产需要发生变化时, 没有即时科学调整喂给量, 高蛋白未能充分利用, 在瘤胃发酵产生胺及氨等, 对机体影响较大;优质蛋白质不足, 肌肉积累不够, 肌群、筋腱力量和韧性下降, 牛在自主运动及强迫运动时, 会拉伤肌纤维, 短时间难以修复。产后喂低谷物能量饲料, 会发生低血糖, 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大。如抽搐、嗜睡等。在有效中性纤维喂给不足, 而谷物精料偏多时, 会使瘤胃发酵类型由乙酸变为丙酸 (丙酮酸、乳酸) 发酵, 瘤胃积存有多量乳酸, 乳酸进入血液、肌肉, 发生肌肉代谢障碍及蹄叶炎等, 从而导致起立困难或站不起来。

防治调护:1称量牛体重, 日计产乳量, 按个体维持需要和生产需要配比粗蛋白, 谷物能量精料和粗纤维饲料。粗饲料铡切长度1~4 cm为宜。2随着泌乳量的增减, 随即适量增减粗蛋白和谷物能量精料。3发现牛有病, 尤其是出现神经症状时, 应抽 (采) 血检测血糖和血液p H值, 100 m L血液葡萄糖小于40 mg, p H值小于6.8, 应静注25%糖5%碳酸氢钠;另注甘草酸铵, 进行调整。

4 体会

4.1 规模户畜舍, 宜按现代环境卫生标准建造, 改善和提升, 散养户也应提升环卫标准。

4.2 畜舍厩床是家畜休息、保健、康复的最佳地点, 北方寒冷天多, 规模户可铺设电热厩床, 散养户宜采用木板厩床, 晚上垫一层牛羊吃剩的碎草效果较好。

4.3 加强围产期饲管, 按照畜体需要及个体消化吸收能力, 对饲料进行科学配比;保证个体足够的舍外活动、运动时间, 以增强肌肉、关节张力应力。

个体化防治 第2篇

沿江道路建设与地灾防治一体化关系综合评价

基于模糊理论中模糊综合评判法,确立了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得出单因素评判矩阵进行沿江道路建设对库岸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从而确立沿江道路与地灾防治一体化关系.

作 者:刘杰 LIU Jie 作者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20刊 名:山西建筑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年,卷(期):35(25)分类号:U411关键词:沿江道路 地质环境 数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

个体化防治 第3篇

【关键词】麻风病;防治;一体化;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20-03

我市曾经是麻风病中流行区,部分县(区)曾是麻风病高流行区。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麻风病防治工作,积极落实各项防治策略和措施,经过广大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市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达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并通过了卫生部的考核验收。但是,我市的麻风病疫情在保持低流行状态的同时,近几年仍不断有新、复发病人发生。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查治病人4181名,治愈约3086名,现症病例为19例,该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发现率等流行病学指标均下降至0.5/10万以下,麻风病流行范围大大缩小,在低流行状态下,保持和增进有效的麻风防治服务,提高麻风防治工作的投入产出效益,实现麻风防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我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麻风病防治项目试点,逐步提高麻风病防治工作质量。一体化防治模式开展后,各单位加强合作,强化网络,提升服务,取得了让麻风病人就近获得良好的医疗、康复以及社会关怀的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

一体化实施后,我市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与领导下,健立建全麻风病防治工作机制,积极动员多部门及社会组织力量来参与麻风病防治,各部门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同时强化卫生、红十字会、民政、残联等部门配合,改善留院病人居住及生活环境,积极进行广泛慰问和宣传等活动,解决困难病人医疗、生活和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实施畸残康复等,做了大量工作。其中我市卫生部门在一体化过程中,将麻风病防治工作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每个季度由市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麻风病预防控制及治疗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实现对基层网络的有效管理。让行政干预成为实施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策略的有效保证。

2工作方法

2.1 加强行政干预

通过市卫生局专门下發文件,明确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和人员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其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全市麻风病防治规划、业务培训、质量控制、疫情管理等工作;市级各综合医院负责麻风病疑似病例筛查转诊,开展相关畸残康复,健康教育宣传及疫情登记等;乡镇卫生院负责开展疫情监测,疑似病例复查转诊,麻风病治疗管理、相关畸残康复、疫情报告等;村卫生室负责疑似病例筛查转诊、协助居家病人治疗管理、相关畸残康复及健康教育宣传等。

2.2 健康教育宣传

开展群众麻风病一体化服务的健康教育宣传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是麻风病一体化防治服务成效的标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单、网站、横幅等形式广泛开展麻风病宣传,通过设立候诊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开展候诊宣传,同时结合每年12月1日的“世界麻风病日”集中开展宣传。

2.3 加强病例管理

通过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及时、规则、足量、全程、免费的联合治疗;为全市麻风病人建立健康档案,除麻风病病患外,还对其他基础性疾病也同时进行登记,对麻风残疾者开展畸残自我防护培训等。现有19例现症麻风病人全部获得有效的专业治疗,且治疗期间无新畸残发生。

2.4 强化疾病监测制度

推进落实以转诊制度、核实制度、督导制度及奖励制度等制度的落实,将麻风病防治各项工作环节均纳入制度中来,同时加大奖惩力度,最大限度的调动麻风病防治专兼职人员的积极性。

2.5 做好医务人员培训

经过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多轮培训,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麻风病防治专兼职人员培训率达100%,各类专兼职医务人员麻风病防治相关知识考核率达100%。极大的提高了麻风病防治专兼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为规范麻风病防治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2.6 基本生活保障

积极为麻风病患者争取政策,在市县乡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农村地区麻风病患者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并为家庭困难患者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结合麻风病日及传统节日加大对生活困难患者的帮扶力度,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生活负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 工作成效与体会

3.1 宣传培训是推行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麻风病应该像普通疾病一样在任何医疗机构得到治疗,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个防治战略,不但要科学宣传还要在宣传的内容和方式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宣传方面的随意性、临时性,建立系统性、前瞻性的统一宣传方案。

3.2 督导和奖惩结合是推动试点工作质量和效果的保证,我市结合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行政部门每季度组织人员进行考核与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工作质量,同时严格按照麻风病防治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兑现奖惩,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和责任感,防治一体化方案实施后,近两年我市疑似病例的报病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往年。

3.3 随着我市麻风病人的逐渐减少,将原来的垂直型麻风病防治体系逐渐向综合型防治体系转变成了保持麻风病防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麻风病一体化的进程中,麻风病转诊质量系统的建设是维持麻风病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也是麻风病一体化服务的一个核心要素,可是对于麻风病转诊质量系统建设的不重视是所有国家一体化模式的薄弱之处,也是最终麻风病防治一体化进程成败的关键原因。

3.4 建立三大体系是实施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策略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麻风病转诊中心、依靠社区和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参与的麻风病疫情监测体系,明确工作规范和流程,可以有效保证麻风病防治“三早”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文忠.现代麻风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 236.

[2]张连华.江苏省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8):36-37

[3] 苏远近.明光市麻风病防治一体化实施情况浅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20(4) 294-296.

[4]王景权,李菊红,潘春枝等.麻风病防治一体战略与转诊系统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5(5):25-28

个体化防治 第4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应激性溃疡,个体化防治

随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手术的大量开展以及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大、风险高、手术时间长、体外循环影响复杂、涉及多脏器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特点, 心脏术后胃肠道并发症, 特别是应激性溃疡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本院2008年12月-2013年12月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个体化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与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为15~64岁, 平均 (45.5±8.6) 岁。其中心内直视术:心脏瓣膜置换术22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 先天心脏病矫治术2例, 大血管手术1例。应激性溃疡发生在术后第3天4例, 术后第4天2例, 术后第5天2例, 术后第7~10天21例, 术后2周的l例。全组患者中3例既往有消化系统溃疡病史。

1.2 方法

本组30例患者, 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且全部采取保守治疗, 包括: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泵入;胃肠减压, 胃管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冲洗, 通过胃管注入胃黏膜保护剂、云南白药及凝血酶;应用止血药物 (包括止血敏、立止血以及止血芳酸等止血药物) ;输血、补液、扩容;急诊胃镜下止血。经积极保守治疗后仍有反复大量出血者, 并且短时内输血500~1000 m L仍不能维持循环稳定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术式为缝扎止血加迷走神经切断术。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 其中1例患者联合手术治疗;经治疗后, 29例患者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96.7%, 1例患者因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死亡率为3.3%。

3 讨论

应激性溃疡 (Stress ulcer, SU) 是机体在各种严重创伤、危重疾病以及严重的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 其发生率为0.22%~1.2%[1]。SU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 并且还可能加重原发疾病;一旦SU合并消化道出血、穿孔, 患者病死率高达46%, 而未合并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仅21%, 所以, SU的防治极为重要, 尤其是预防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2,3,4]。Berkowitz等[2]于1957年首次报道心脏术后的应激性溃疡。体外循环是心脏直视手术的重要必需条件之一,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 体外循环的过程, 使血液在各脏器重新分布, 导致胃肠道血流骤降, 产生低灌注, 使胃黏膜缺血, 加上缺血再灌注过程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手术创伤以及全身炎症反应, 最终引起黏膜损伤、溃疡形成[3,4]。SU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严重并发症, 一旦发生, 将大大增加患者ICU的滞留时间和费用, 同时也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

3.1 充分了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术后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是胃肠道血流骤降、手术创伤以及全身炎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与很多危险因素有关, 主要包括:术前患者原有的疾病及严重程度、心功能分级、其他器官情况;手术刺激程度和创面大小;体外循环时间;术前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术前药物使用情况;术后长期卧床与呼吸机机械通气等[5,6]。

3.2 术中尽量减少胃肠道缺血时间

体外循环是引起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关键危险因素。应激性溃疡出血是CPB心内直视术后严重并发症, 由于术中心功能不全, 组织灌注不充分低氧血症, 酸中毒等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血中儿茶酚胺浓度上升, 消化道黏膜血管痉挛和禁食, H+逆向弥散, 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均可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形成。所以, 术中尽量缩短低流量低灌注压及转流时间[3]。

3.3 早期发现及及时治疗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防治的关键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临床特点是:病情愈重, 发生率愈高;一旦发病, 病死率很高, 多发生在术后2~10 d, 由于这类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因而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这类患者术后常缺乏明确的病史和体征, 特别是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或在使用镇静剂过程中, 还无法表达自己的症状, 而患者又因卧床不能进行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呕血和黑便为其主要症状, 常以黑便为主, 上腹疼痛常不明显[4]。患者术前亦常无消化道溃疡史动态观察血红蛋白, 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如术后血红蛋白持续下降, 经输血回升后再次回落, 排除其他内出血时, 应高度怀疑本病存在。胃镜检查是明确出血来源的首要手段, 对本病尤其具有确诊价值。必要时行内窥镜检查以确定诊断及治疗本组病例中后期高危患者采取术后安置保留胃管, 定期抽取胃液观察有无出血, 方便易行, 简单准确, 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及降低死亡率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病目前以保守治疗为主, 有时可行内窥镜止血治疗。如经保守治疗无效, 可考虑手术治疗, 但预后效果欠佳, 故手术一定要慎重[5]。

3.4 心脏术后尽早脱离呼吸机和下床活动

研究表明, 呼吸机辅助呼吸和长期卧床都会导致胃肠黏膜微循环障碍, 缺氧缺血, 促进黏膜损伤和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再加患者禁食后胃酸会对胃黏膜产生强大的刺激作用, 并且很多心脏手术后患者需行常规抗凝治疗, 这样会加剧已经存在的黏膜出血, 最终导致应激性溃疡[6]。

3.5 本病以预防为主

预防的根本措施是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加强重症监护, 尽快纠正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 休克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 预防和控制感染, 改善体内环境, 尽早解除应激状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强调早期进食, 留置胃管便于治疗观察。如早期出现纳差、腹胀、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和上腹不适甚至腹痛, 应高度警惕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除早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外, 还可应用H2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胃酸分泌。口服胃黏膜保护剂, 输新鲜血和应用常规止血剂。术后早期还可用碱性溶液洗胃, 可防止胃内增多的H+逆向弥散[7,8]。

3.6 个体化综合治疗

术前详细询问有无消化性溃疡病史, 常规查大便隐血, 术前积极治疗消化性溃疡, 待消化性溃疡病情稳定后再行心脏手术, 本组3例既往有消化系统溃疡病史患者, 均在消化性溃疡稳定后施行的手术;术中注意血压平稳并维持在较高水平, 尽可能缩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尽早进食及胃肠黏膜保护剂, 每天复查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肌酐、尿素氮、转氨酶以及胆红素等生化检测、凝血分析等。长期需呼吸机辅助治疗者应尽早行鼻饲, 以降低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体外循环过程中施加奥美拉唑可有效改善胃黏膜血流量, 提高电位, 有效稳定细胞膜功能, 加速其修复与再生;儿童可采用米力农静脉泵入, 以改善胃黏膜保护水平, 缓解黏膜低灌流情况;术中为避免出现低灌注, 可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类药物, 以改善微循环。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喷立止血去甲肾素盐水;出血灶周围注射硬化剂止血;电凝止血。对于上述方法均无效者, 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但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效果, 故而应慎重考虑[9]。

综上所述, 术前详细询问有无消化系统病史, 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 术后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黏膜保护剂以及尽早进食, 对明确并发应激性溃疡者, 采取早发现、早干预的综合个体化治疗;对并发出血者,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积极采取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 可有效预防并降低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提高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应激性溃疡的治愈率,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吴孟超.现代手术并发症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527-528.

[2]Berkowitz D, Wagner B M, Uricchio J F.Acute peptic ulceration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J].Ann Intern Med, 1957, 46 (5) :1015.

[3]Sever K L, Ozbek C, Goktas B, et al.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after open heart surgery:incid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risk factors[J].Angiology, 2014, 5 (5) :425-429.

[4]Tayama E, Hayashida N, Fukunaga S, et al.High-dose cimetidine reduces proinflammatory reac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Ann Thorac Surg, 2001, 72 (6) :1945-1949.

[5]Sorokina E A, Morova N A, Tsekhanovich V N, et al.Stressdependent lesions of the gastroduodenal mucosa during operations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Klin Med (Mosk) , 2007, 85 (2) :51-55.

[6]熊伟, 袁强, 王继相, 等.18例体外循环术后应激性溃疡原因分析及对策[J].四川医学, 2014, 25 (3) :1980-1982.

[7]刘晓帆.丹参对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9, 2 (1) :50-51.

[8]徐涛, 张旬.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胃肠道并发症4例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25) :1156-1158.

个体化防治 第5篇

糖尿病健康教育专栏咨询电话:010-65856666

患者问:

我患糖尿病已10多年, 长期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 并将血糖一直控制在7.0~8.0毫摩尔/升之间, 没有自觉症状。但最近半年来, 我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 常在150~160/90-10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 服了降压片后, 血压仍降不下来, 做尿常规化验后也没有发现异常。不久前, 我到医院做一次微量蛋白尿测定, 检测的结果是:尿中的微量白蛋白172毫克/L, 医生说我的肾脏已受到损害, 已是糖尿病肾病, 严重的还可导致尿毒症。请问:什么叫糖尿病肾病, 是否一得上就不能好了?

王教授答:

第一,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指由糖尿病本身引起的肾脏损害, 临床上以出现持续的蛋白尿为主要标志。在糖尿病患者中, 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34.7%, 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但在早期是有可能预防和修复的。

糖尿病肾病具有如下的临床特点:⑴慢性进展的自然病程:病程延长可达数年、数十年或更长;⑵发病隐匿:早期无症状, 只能通过尿液等辅助检查发现肾脏病理变化, 易失去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⑶预后不良:早期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至出现临床症状, 若不能科学治疗, 最终可进展成尿毒症, 须依靠透析或肾脏移植维持生命。因此, 早期防治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查。尿液常规检查是必检的初筛项目。若尿蛋白定性为阴性, 应进一步检查尿中微量白蛋白。目前公认尿中微量白蛋白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尿中微量白蛋白在0-30, 为正常范围;若明显高于此指标即临床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尿中微量白蛋白增高时, 如不经科学治疗, 大部分患者在随后10年内进展为严重临床糖尿病肾病甚至尿毒症。为了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肾病, 建议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定期进行筛查, 1型糖尿病在诊断后的1年后每年进行筛查。

糖尿病肾病的主要防治目标是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消除有可能导致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控制血糖高血糖是造成糖尿病肾病各种病理变化的始动因素。建议应尽早地强化血糖控制, 使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6.5%, 平均血浆血糖值小于7.0mmol/L。

2.饮食治疗根据病情适量控制蛋白饮食可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排泄量, 延缓肾功能恶化速度。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摄入量应控制;并以动物类蛋白为主。患者还应适当减少饮食中的盐分, 少吃含高嘌呤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

3.改善生活方式吸烟是2型糖尿病发展至糖尿病肾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肾功能的恶化相关。戒烟可以使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危险减少30%。因此, 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戒烟。控制体重也是一个重要措施。有研究发现, 使超重患者的体重指数下降, 可达到稳定肾功能、显著降低蛋白尿的作用。

4.控制血压高血压在肾功能衰竭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严格控制血压与严格控制血糖对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血压应在130/80mmHg以下。

5.降脂治疗糖尿病患者常伴脂代谢紊乱, 高脂血症也可加速DN的肾功能损伤及增加病死率。通过合理饮食、减肥、血糖控制, 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建议治疗标准为:总胆固醇<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2.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1mmol/L、甘油三脂 (TG) <1.5mmol/L。

6.减轻血管病变的某些措施应用抗血栓药物 (如阿斯匹林、双嘧达莫) 或活血化瘀的中药能延缓部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进展。在这里尤其应提出的是系统改善周身及肾脏微循环及神经纤维的功能非常重要, 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也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系统生物修复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应及时并按正规疗程治疗。

综上, 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综合系统防治。普通人群应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定期体检, 发现问题后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循医嘱, 便能防患于未然。

第二, 就你的情况我分析如下:1.出现糖尿病肾病或早期征兆时, 患者不宜再用格列本脲和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 而必须改为注射胰岛素, 避免肾脏受损。2.采取科学的综合性的治疗手段, 阻断延续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糖尿病肾病1~3期的病理阶段, 若能得以科学的治疗, 糖尿病肾病是可望逆转的。3.建议你采用我院的“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 该疗法不仅能修复和保护糖尿病人受损伤的胰岛细胞, 而且对糖尿病肾病特别是早期糖尿病肾病产生很好甚至能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我院曾治疗这样病例:高某某, 女, 29岁, 身高170厘米, 体重71公斤, 糖尿病程2年6个月, 空腹血糖16mmol/L, 餐后血糖20.7mmol/L, 平均血浆血糖值MPG[ (每日平均血浆血糖值=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前血糖+午餐后2h+晚餐前血糖+晚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 ÷7]17.5mmol/L, 血压150/100mmHg, 甘油三酯2.4mmol/L, 尿微量白蛋白 (MA) 57mg/L, 入院前口服两种降糖药加用胰岛素50单位/日, 血糖控制不好。

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高血压病;轻度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尿中微量白蛋白增高 (即早期糖尿病肾脏受损) 。

个体化防治 第6篇

1 我国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实施的突出问题

1.1 一体化的内涵建设不够

对麻风防治一体化战略片面理解,就是单纯地将麻风病专业机构合并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而没有在麻风一体化的实质内涵上下功夫。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网络在麻风防治服务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该由卫生机构承担的麻风病防治职责没有落实,造成麻风病防治服务的实际效果下降。事实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防治一体化的理论,在地区和省与国家层级以及一些麻风病流行的重点县市,保持麻风病的专业防治机构负责协调、计划、培训、技术支持、督导、转诊和研究等工作是必须的,也是麻风病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注意纠正在麻风病一体化进程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建设的倾向对于稳步实现我国麻风病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十分重要,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1.2 综合性医务人员麻风病服务能力不足

麻风病服务包括麻风病诊断、联合化疗、患者及家庭的咨询、社区健康教育、残疾或损伤的预防、康复以及麻风并发症的转诊等[5]。在实现麻风病一体化战略中,确保综合性卫生人员接受足够的培训并具备相应地开展麻风病服务的能力是必须的,是基层具体承担麻风病防治任务的前提。据浙江省调查200名基层医务人员接受麻风知识培训情况,结果发现最近5年没有接受培训者114名,占57.00%;参加过1次培训者28名,占14.0%;参加过2次培训者15名,占7.50%;参加过3次及以上者43名,占21.50%。医务人员中知晓神经粗大是麻风病诊断重要标准的医务人员只占58%,知晓麻风足底溃疡患者需要制动休息者只占18.5%,开展麻风病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在全国带有一定的普遍性[6]。综合性医务人员麻风服务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成功实施的最大瓶颈,亟待改善。

1.3 麻风病的转诊系统不够健全

健全的麻风病的转诊系统在一体化的麻风服务规划下决定着麻风病服务的质量。它包括确认经过设计的满足整个麻风服务需求的初级-二级-三级服务。一体化的麻风病控制规划需要一个高效转诊系统的支持[7]。目前,在我国的麻风病防治规划中,由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改革的原因和原有麻风病垂直服务体系的改变,许多地方的麻风病的转诊系统受到很大的削弱,需要重新建立,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人员,赋予相应的职能和责任,明确麻风转诊服务的内容,健全麻风病转诊服务的机制。特别是区域性麻风病转诊中心的设立,我国与国外麻风病流行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迅速改进,以保证麻风病的服务质量不再下降[8]。

1.4 麻风病服务的内容被压缩,工作质量有所下降

和国外不少实施一体化服务的国家类似[9,10],我国在实施一体化的进程中,为了适应综合性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实际以及麻风病在整个疾病负担谱中地位的变化,也出于维持基本麻风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麻风病服务的内容被大量压缩,在不少地区仅仅满足于麻风病的诊断和联合化疗这两项基本的服务,诸如主动发现、患者咨询、并发症处理、残疾预防、歧视干预、社区康复等麻风服务内容实际上基本均予以删减,未能得到提供,麻风病的服务质量不能得到保证,患者对于一体化环境下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我国西南一些地区麻风病的疫情形势也仍然非常严峻[11,12]。

1.5 对于一体化的经费投入和后勤支持欠缺

麻风病服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形势分析、决策者承诺、制定计划、前期准备、具体实施、实施监督以及进程评估等七个阶段[13]。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连续的过程,要完成这些具体进程,政府必须予以大力的支持,给予相关的政策倾斜,在经费投入以及后勤保障上予以保证,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麻风一体化的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方面比较欠缺,缺少足够的专项资金的投入,影响了作为公益性的麻风病服务在社区的广泛覆盖和深入开展。麻风病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之所以在我国不少地区开展力度不够理想,缺乏足够的经费保证和防残物资的供应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1.6 对于一体化进程的督导与评估不够

定期对各地麻风病服务一体化程度进行评估是维持麻风病高质量服务的重要保证,通过评估可以了解一体化的目标实现情况,发现进程中存在的障碍与不足的方面,及时地进行策略和措施调整,不断地改进服务工作[14]。在我国这种定期的连续的专业评估在一些缺乏中间级与省级麻风病专业机构的地区执行得不够理想,而且麻风病作为一种非重点的传染性疾病,对于其一体化程度的监测与效果的评估在公认的指标体系方面也客观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15],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麻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

2 对策

2.1 将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放在麻风病控制最优先的位置予以考虑

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形成共识,从麻风病防治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麻风病一体化的战略实施工作,在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并重在落实,加强检查考核,促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正确理解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的实质,消除在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错误的认识,尤其要注意克服那种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独自承担麻风病防治服务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医疗服务系统、医疗保障系统、残疾康复系统和麻风病专业机构在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一体化战略在我国的成功实施和良性发展。

2.2 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

鉴于我国在社会制度、卫生设施、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与国外情况有不小差别,国内各省和各个地区之间,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推进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应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开展麻风一体化的试点工作,不断积累经验,讲究实效,探索出一种或多种一体化服务的模式,最终积极稳妥地在类似地区进行推广,不断扩大麻风病一体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工作深度。

2.3 加强宣传力度

大力开展对社会大众和所有麻风病受累者以及医务人员的麻风防治一体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根据当地的受众情况及麻风病流行程度,选择合适的宣传媒介,重点麻风病目前是一种普通的传染病,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网络已经具备了基本麻风病服务能力,可以常规提供基本的麻风病服务。以及应该关心帮助麻风受累者,消除各种对麻风病的歧视宣传,促进社会大众和麻风病受累者对一体化体系服务的充分理解和正常利用,强化综合性医务人员对麻风服务的承诺和支持,从而确保麻风一体化服务得以实质开展和有序过渡。

2.4 开展与麻风病相关的各种卫生资源全面评估工作

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潜力,加强一体化环境下的麻风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从政策层面将麻风病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内容之一,促进麻风一体化服务在社区基层的最大限度覆盖。同时,鉴于基层综合性医务人员麻风服务能力低下的实际,充分利用原有麻风病专业机构包括麻风病院和康复中心人员的业务优势,充分赋予其麻风病服务的适宜职能,将其纳入到麻风病整个转诊体系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保证在一体化环境下麻风病受累者得以继续获得高质量的麻风病服务。

2.5 加强对基层一体化服务的定期督导和后勤支持力度

个体化防治 第7篇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既是园林技术专业的支撑学科, 也是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规律以及防治原理和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熟悉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 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能和方法, 为以后的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以及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和生产工作服务。园林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教学实施和课程建设水平直接相关。要成功实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构建完整的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就必须去主动适应当地行业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需求, 依据职业能力分析与实际工作任务, 设定专业培养目标, 从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与能力,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以工作典型案例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确定学习情境。园林技术专业要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通过在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 探索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 分析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1. 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 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专职教师+企业技术专家”的原则组建课程团队, 对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座谈、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反馈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教学目标依据园林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确定。 (1) 知识目标:掌握昆虫和病原物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形态特征;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掌握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本地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2) 能力目标:能鉴别本地常见的园林植物病虫种类;会进行园林植物病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能正确使用农药, 会配制常用的农药;能依据园林植物病虫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 (3) 素质目标:具有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具有工作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操作、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具有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

“教、学、做”一体化还体现在教学场地的一体化, 既将理论教室、实训场地合为一体, 打破理论课和实训课授课地点分离的模式, 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室, 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 实现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融合与同步。 (1) 构建一体化教室的原则。构建一体化教室的要符合专业的发展方向, 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还要突出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的同时能进行社会实践或生产, 使学生生产实习两不误。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一体化教室的构建模式可采用“生产+竞赛”型。一体化教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除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鉴别以及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外还要兼顾高职院校技能竞赛, 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最高教学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2) 一体化教室的构成。根据功能一体化教室可分为教学区和工作区。教学区除承担传统教室的功能外还要供学生讨论、教师操作演示和学生汇报讲解, 一般采用圆形布置, 学生围坐, 教师在中间。这样既便于学生讨论和展示个人工作成果, 也便于教师做任务引导和操作演示。工作区是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区域, 根据工作岗位提供相应的设备。

3. 教学项目的设计。

课程内容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 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够用、必需”为度,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要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提炼和组合, 由易到难制定教学项目, 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 教学项目安排见表1。

4. 学习组织安排。

在组织教学时有两个问题非常突出。一是学生因学习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知识掌握深浅不同;二是教师精力有限, 无法全面兼顾全体同学。因此在教学上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混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小组内互相辅导, 教师对小组长进行辅导, 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每个项目实施前, 教师下达任务书, 学习小组领取项目指导书, 组内分工合作, 明确任务内容, 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 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然后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进行工作演示和汇报, 教师进行评价指正。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 融“教、学、做”为一体。

5. 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 所以考核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采取“目标考核+过程考核”的方式, 重视平时表现, 重视阶段能力测试, 几方面综合评定学习效果。考核成绩由课堂表现 (20%) 、实训表现 (40%) 和实训作业 (40%) 组成。日常考核包括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考核以及项目完成质量考核等;在考核对象上, 既考核单个学生又考核团队。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

1. 学生表现。

通过一体化教学, 学生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 由被动变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突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 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 教师水平的提高。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一体化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项目的要求下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集于一体,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 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 既为教师又为技师,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结语

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了四个一体化, 既教学方式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以及教学场地一体化, 改变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从传授知识向传授能力转变, 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主动实践转变, 教学场地和教学组织也由固定教室内讲授向一体化教室综合实训转变, 教学手段由口授讲解向多媒体、网络化、实例化转变, 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美仙, 杨卫韵, 刘忠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J].职教通讯, 2012, (12) :22-24.

[2]王明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9) :220-221, 186.

个体化防治 第8篇

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环保科技研究领域不断延拓, 从早期偏重单纯研究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 扩展到现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排放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而且对公众健康也构成了一定威胁, 于2013年1月发生的重大雾霾污染事件, 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污染程度高、影响人群多, 在全球也属罕见。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公众健康, 2013年发布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 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分别比2012年下降25%、20%、15%以上, 为实现目标, “计划”提出了10项具体措施等, 在全国重视环境的大背景下, 京津冀作为全国重点污染区之一更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治理工作, 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 如果解决不好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虽然在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煤炭洁净加工开发技术、煤炭洁净高效燃烧技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大气污染也得到相应的治理, 但是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还是比较严重, 2016年年初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试行) 》中首次提出对大气污染的网络化管理, 时代在变迁, 运用高科技网络综合地治理大气污染是比较先进、可行的方法。

二、各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时制订了相关法律体系,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国际法, 一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二是《京都议定书》和《后京都议定书》;第二部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与法律, 一是《能源法》和政策, 二是《环境法》, 三是《布什政府温室气体集中法案》, 四是《美国气候安全法案》, 五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部分:州和地区气候变化法和条例, 一是各州法律, 二是《侵权法》和《诉讼法》, 三是公司排放控制。从气候法律体系的结构中不难看出美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视, 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治理环境尤其重要, 有法的约束力才能从宏观上有系统地进行大气治理。

欧洲国家也对大气污染进行了相关的治理。挪威政府注重发挥法律和行政手段在能源开放、气候保护、污染控制、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并且还提出允许拍卖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 将所得利润用于帮助贫困国家应对大气污染问题和全球变暖问题。瑞士政府积极推进二氧化碳减排立法, 有《环境保护法》和《空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对大气污染进行控制, 还积极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要求以便高效利用能源减少大气排放。英国是世界上控制气候变化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也是先行者, 把《污染预防与控制法》引入IPPC《法案》要求, 还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 总之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很积极。

三、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

从建国以来京津冀地区就是重工业区, 除了产能消耗大外, 对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物也不少, 尤其煤炭行业。在经济转型期我们尤其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燃料效率, 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 做好五位一体的健康发展。京津冀地区的汽车尾气排放量对大气污染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细小颗粒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非常严重。京津冀地区在减少产能方面的技术还有待提高, 管理方面也需要改进。

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治理除了产能改进, 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 需要社会、政府和市民之间的配合, 也需要社会之间, 政府之间, 市民之间的各个内部的配合。从立法来看, 政府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方针之间有时会混乱。社会上的企业对于环保责任认识不到位, 无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我们市民的法律意识薄弱, 环保意识薄弱, 认为保护环境不是自己的责任而是归结到政府, 环保无法从人人做起。总之, 各个方面的不协调性使得环保工作很艰难。

四、大气污染治理的网络化管理

针对上述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我们可以用网络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运用网络化管理新理念以及现在的新型技术来处理环境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网络化治理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治理模式。有关环境的各种资源会汇集在网络平台, 各国行为主体之间会相互共享资源, 学习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对当前的新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综合掌握自己领域的动态。京津冀地区在优化产能, 调整经济结构时应建立相关环保产业及技术革新的网络平台, 学习新技术以及新的管理方式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环境优化, 在环境资源和技术公共的网络平台上解决好转型期的问题, 争取京津冀地区有更清洁的空气, 更美好的蓝天。

其次, 网络化治理是全方位的治理模式。网络可以连接政府、社会和市民之间的交流, 为三者之间合作提供平台。政府首先要在网上适时发布大气污染情况以及技术革新的最新情况, 社会和企业及时公布自己行业的环保情况, 市民之间要有环保意识, 共同宣传环保理念, 从点滴小事做起来环保。这样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会把政府、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化沟通, 从而动态把握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及污染源问题, 问题与解决方法相互链接并做到全方位的适时掌控。各个主体之间的工作会更加和谐, 把观念和实践协调进行。

摘要:从上世纪末开始, 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 造成的破坏涉及区域性、全球性, 需要各方的积极努力, 各国也越来越重视气候问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期, 气候问题尤其大气污染问题对我们来说尤其严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着手解决好大气污染问题, 本文针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网络化管理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手段之一, 是监控治理的现代化手段, 结合外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情况, 重点谈谈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大气污染治理及措施。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解决好大气污染问题, 促进经济发展软着陆, 做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网络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R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北京:国务院2013.http//www.gov.cn/zwgk2013-09/12/content_2486773.htm, 2013-09-12.

[2]Eva Sgrensen, Jacob 2004.Making Governance Networks Democracy, Working Paper Series (No.I) , RoakildeRoskilde University.

[3]Zhang, X二Wang, Y., Niu, T., et al.Atmospheric aerosolcompositions in China:spatial/temporal variahility, chemicalsignature, regional haze distrihution and comparisons with globalaerosols[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2, 12:779-799.

[4]陈军, 李世祥.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区域差异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R) :72-79.

[6]杨朝飞.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与环境保护[J].中国人大, 2012 (11) :30-35.

个体化防治 第9篇

该项目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共同完成, 主要针对瓦斯与冲击地压两种灾害在矿井深部开采中互为诱因、相互耦合, 造成防治难度增大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矿井防治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灾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国有大型煤矿约有50%是高瓦斯矿井, 因此该成果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目前, 平煤神马集团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产能占集团煤炭核定产能的70%以上, 主力矿井采深大多超过800 m。如果不对矿井动力灾害进行统一研究, 很难满足集团深部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需要。据介绍, 该项目2010年立项后, 项目组人员在八矿、十矿、十二矿等矿井开展了应力监测和动力灾害危险程度划分等研究。目前, 研究成果已在上述矿井以及义马、鹤岗、阜新等矿区推广应用。其中, 十矿以项目的相关研究结论为依据, 在己15-24080工作面做底抽巷, 在抽采瓦斯的同时释放应力, 确保了采面安全生产。与此同时, 该项目形成的规范化预测、防治体系应用于八矿、十矿、十二矿后, 在提高上述矿井采面推进速度、减少无效措施方面, 取得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

上一篇:中药材及饮片有效期下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