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2024-07-26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精选5篇)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第1篇

关键词:武术,武术教育,素质教育,定位,价值

1 引言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1]。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2]。因此,我们要实现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从各个层面大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那么,从武术的层面来看,它历千年传承而不衰,“不但涵摄、概括和扬弃、积淀了从《易经》开始以后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直到宋明理学所代表的中国学术义理;集纳、融汇和提炼、升华了宗教巫术、江湖技艺、民间私斗、医林精粹所代表的民俗术数;并且还在近现代西方的数学、力学、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等的刺激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3]因此,置身于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之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理应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必然具备其独特而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拟就此进行研究。

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提法产生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纠正采用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的过程之中。这一概念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始于1994年8月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在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4]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出的界定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5]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素质教育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认为:“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和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6]

可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四个方面则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3 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下的武术教育定位

“武术教育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关乎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对武术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7]但是综观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还基本停留在体育教育的层面上,作为体育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而存在,这与国粹武术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存在极大差距,未能充分展现武术除体育以外的文化与艺术的属性。

而站在复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角度来看,中国武术虽身兼文化性、艺术性及体育性等多重属性,但最重要的还应当是其“文化性”,武术教育也应当隶属于文化教育的范畴。因为,正是由于内涵其中的文化,氤氲、成长于华夏大地上的武技才成其为“中国武术”,中国武术也才变身为一门“艺术”,进而被誉为“国粹”。武术文化也恰恰是中国武术与他国武技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所以,武术教育的定位绝非体育教育,应为文化教育。而且由于武术教育同时具备了塑造人的身与心的双重功能,站在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契合,所以它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补充。尤其在应试教育风行的今天,素质教育虽已倡导有年,效果却很不理想。倘若通过国家力量可以使武术教育在各级学校得到很好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自然也可以得到极大地推进。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中审视武术教育,可以使我们更清晰、更深刻地发现武术教育的可贵之处。

4 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下的武术教育价值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重点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中探究武术教育之价值,我们亦可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四个领域来进行。

4.1 德育领域武术教育可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武术教育素来注重德育,认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要求学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之第一条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8]正相契合。

武之德育并非流于口头抑或书面的教化,而“是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它以尊重的态度和方式引导习武者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把经验中的生活准则放置在理性中考察,能够自我立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在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中实现自己的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变革。”[9]

武术教育更可以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这种精神在武术中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如祖逖的‘闻鸡起舞’,岳飞的‘精忠报国’到后来的戚继光抗击倭寇,霍元甲应战外国大力士等”。[10]再如“将一些拳种的开创、拳械套路和动作的名称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联系起来。例如,北京的“三皇炮捶”传说创自中国初始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山东的“孙膑拳”传说创自春秋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山西的“心意拳(形意拳)”传说创自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流传广泛的“春秋偃月刀”传说创自汉代三国时重义轻利的关羽,等等。人们都知道这类传说多为假托,却代代相传至今。其中的重要原因应是传习者希望借此宣传华夏的祖先和英雄,多少带有着爱国主义内涵。[11]

正如楼宇烈先生所言,“一个对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没有自信心和自尊的人,是很难让他生起爱国心的。我想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当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倡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12]而以德育为先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通过研习它,在身体力行中更容易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自信与自尊,进而生发出浓郁的爱国之情。

可见,通过长期的武术教育,武德便可化为学生思想意识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的武术便“由一门‘制人’之术发展成为一门‘治己’之术”[13],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4.2 智育领域:武术教育可以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激发潜质,令学生善悟求新

传统武术从历史中蜿蜒而来,跨越几千年,哲学、医学、兵学、伦理、美学、文学、舞蹈、戏剧、音乐等不断以各种方式、各类形态杂糅其间,由此成就了内涵广博、层次纷杂、自成体系的武术文化。因此,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全息影像,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武术的核心要义之所在。我们通过研习武术(包括武术技法的学习和经典古籍的解读),全方位接受武术教育的同时,便也在身体力行地接受、学习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武术教育具有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向性的文化,重“体悟”是这种文化的一个特性。而中国武术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下产生出的文化形态,重“体悟”便也很自然地成为了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诸如“动练出巧,静悟可精”,“一日三练功,日久悟天机”,“由生手变为熟手,由熟手练就一悟”等武术谚语所反映出的也是“体悟”在武学修炼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习武者通过‘由体而悟’、‘体悟结合’的认识方式,才是对中国武术的真正认知。习武者亲身获得的体悟程度,其实就是对于中国武术之深刻性的领悟程度,所以,体悟便成为打开中国武术玄妙奥秘的钥匙。”[14]因此,一位积极的武术修习者在追求武术更高境界的同时必须不断地思索、领悟,进而形成善悟求新的良好习惯,这也是由中国武术“以悟求技、以悟求法”的文化品质所决定的。

可见,武术教育在智育领域不仅可以传授广博精微的武术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领域里的智慧结晶,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质,令其通过武术练习中的“体悟”形成学习、生活中“善悟求新”的习惯。

4.3 体育领域:武术教育可以强身健体,塑造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应试教育现象突出的今天,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比较大,是否具有强健的体魄对学生而言可谓举足轻重。武术作为中国固有的提升生命力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进中,“健身”已发展成为其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与时俱进的全球化时代,作为武术本质的攻防个性,只是武术的锻炼内容或说是武术的锻炼手段,通过张扬这一个性,目的是发挥其固有的健身共性。”[15]所谓“常年练武术,不用上药铺”,“打拳就是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等正是人们对武术之健身功效的总结。

而在现代科学的视野下,武术的健身功效也正不断得以验证。已经证明,“武术对神经系统、心肺功能、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武术对维持内环境化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16]因此,武术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已毫无疑问。

武术教育在体育领域的价值还不仅限于强身健体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塑造学生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可贵的品质。比如,交手比武中所强调的“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一勇降十强”等塑造的便是坚毅勇敢的品质;而武术训练要求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招一式,千练而得”,强调的便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武术的对练与集体演练中又尤其强调团结协作的品质。总之,武术教育正是通过在训练中、在对武术经典的解读中不断发掘、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最终达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强身健体及塑造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4 美育领域:武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积极地吸收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传统美学范畴中的韵、气、形、神、趣、意境等在武术中均有着直接的体现。而从武术本体的视角来看,武术对美的展现主要可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武术动作本身所体现的美,主要包括姿势美和劲力美等;二是由武术动作传达的内在美,主要包括武术的神韵美和意境美等。

武术动作本身所体现的美,诸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朝天一炷香”等所表现出的静止的造型美,以及“燕子抄水”、“燕子钻云”、“龙形探海”等所体现的运动的造型美均属姿势美的范畴;而诸如河北形意拳所体现的刚劲之美,杨氏太极拳所展示的阴柔之美等则属于劲力美的范畴。

由武术动作传达的内在美,诸如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鹊等“十二型”所展示的韵之美,以及由于“神”的运用而使得套路演练所体现出的生机与活力之美均属于神韵美的范畴;而“苍鹰捕食”所体现的雄鹰气吞千里的雄伟气魄,“灵猴攀枝”所展示的猿猴迅捷灵敏的轻灵身法,以及“白鹤亮翅”所传达的白鹤怡然自得的悠闲神态则属于意境美的范畴。

从美育的角度来讲,学生的武术学习过程便是一个不断审美的过程,他们在武术教育中不断感知动作的美妙和意境的高远,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亦随之提高。而长期的身体力行的美学熏陶也必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5 结语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第2篇

活动

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和高检院的工作安排,今年检察机关将开展为期一年的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全国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人员要按照曹建明检察长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一是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保检察工作正确发展方向的高度深化认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系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求,体现了政法机关的根本属性。牢固树立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检察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检察人员的普遍共识,引导广大检察人员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做到“四个在心中”,自觉抵制西方错误政治观点、法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从建设高素质检察队伍,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纯洁性的高度深化认识。近年来,检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得到各级党委、人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与中央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要求也不相符。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解决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地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上下功夫,在保持检察机关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上下功夫,为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要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认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对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是检察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做好各项检察工作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要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检察人员从内心深处真正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端正价值取向、坚持职业操守,自觉把“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融入到检察工作中,凝聚为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坚持科学发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更好地推动人民检察事业科学发展。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第3篇

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之中, 劳动力供需的矛盾状况日益突出:一方面, 过多的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 人力资源的短缺使得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面临“人工饥荒”;即使在工作岗位上, 也有一部分人因不能充分发挥个人潜力, 或是无法完全融入工作环境而频频跳槽。这种状况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在于求职者甚至从业者难以接受进而融入企业的价值观。劳动力与企业单位价值观念的不相匹配已然成为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巨大障碍。而与这种状况相呼应的是, 眼下大学生日渐迷茫的问题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认为, 合理正确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迷茫的根本所在。在全球化时代和极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 大学生对自身定位的偏颇认识、对社会环境的片面判断与对未来发展的模糊设想在很大程度上促生了上述劳动力矛盾状况。

(一) 价值观对青年的影响及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基本状况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价值关系的一般的或基本的心理状态、态度、观点和评价的总和[1]。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符合科学精神与时代要求, 体现大学生思想实际与精神追求。它不但能够从思想意识层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反思与创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而且可以在行为处事方面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更为有效地落实工作、完成任务, 从而为自己进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衔接与统一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融入社会的有利机会,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努力创建与充盈社会价值的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但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受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自觉性。大学生不断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中国改革的艰难复杂, 社会的急剧变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 其社会评价积极, 社会活动的参与度高, 但是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淡漠。其次是务实性。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 更乐于把“小我”从“大我”中分离出来以定位自我的人生目标。个人兴趣的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越发成为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主旋律, 现实主义功利色彩日渐浓重。再者是多元性。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也决定了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但大多数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 社会经验不足, 再加之政治观念上的不成熟, 其价值观难免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2]。

(二) 企业价值观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的影响

人力资源战略属于企业战略中的职能层战略, 是企业战略这一纲领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而在企业运作发展过程中居于灵魂地位的企业文化则渗透于企业战略的各个方面, 尤其对人力资源战略起主导作用。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方向, 因而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

所谓企业价值观, 就是企业关于什么值得或者重要的信念。它是企业认为重要的原则或标准, 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 决定了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取向和判断标准。作为企业成员的共同信念,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努力方向和行动指南, 并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激励力, 从而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从一方面来说, 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从另一方面而言, 价值观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表现与强化[3]。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而一个企业的凝聚力, 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 而是取决于内在的共同价值观。当今企业中, 唯有纳入企业价值观这条主线、基于价值观进行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合理有效地展开人员的招聘和录用、培训和开发、晋升与跳槽监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升组织运作的效率, 使企业保持并不断提升其竞争优势。

(三) 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巨大作用

中国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其利用率却非常低, 反映了从业者与其岗位匹配度的低下, 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员工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矛盾。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员工不仅能够从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层面同企业形成文化与价值认同, 而且也应具备良好的价值开拓与完善能力, 为组织建设不断创造生产力。基于这样的客观要求, 大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大学价值观教育包含进行价值引导和培养价值理性的双重过程。一方面, 大学的价值观教育要求向学生传达具体的价值观。合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能够紧密贴合当下时代的发展, 追随社会进步的步伐,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融汇于学校自身发展建设的制度理念当中, 在学校行政与学术、硬件与软件的各项规划配置中稳妥而有新意地向学生传达价值观念。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文化认同与价值融合的意识和能力, 为其日后成为优秀的从业者奠定基础;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素质完善自我, 使其逐渐成为合格的优质的社会公民。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理解和探究价值观的理性能力的教育。通过理性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成长发展进程中形成并完善其独立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并在组织运作中合理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内涵及理解探究能力融汇于组织文化建设并为组织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由此可见, 大学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大学本身提高教育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有利手段, 而且完全可以被视为企业等用人单位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源战略的准备工作。将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甚至人力资本来看待并在价值观层面给予相应的开发和引导, 是值得当今大学、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比较分析中美大学价值观教育

选择美国大学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来探讨人力资源战略角度的价值观教育, 原因有三:一是从美国已有的价值观教育现状来看,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完备、覆盖广泛、力度强大, 而且方式多样、内容生动、效果显著, 对于中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二是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看,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成果可以明显体现在其企业发展建设当中。无论是优质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素质, 还是多样化的价值观鼓励, 都在美国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中得到了很好的回应。三是中美两国价值观教育特点都很突出但各有不足, 因此能够尝试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另外, 当前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及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缺失状况, 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思潮渗入不无关系。

(一) 中美大学价值观比较

1. 目标建设方面。

美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实施其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美国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美国公民, 培养道德上成熟并具有“美国精神”的民主公民。美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学生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宣扬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从而实现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拥护, 形成其共同信念, 培养符合其国家、民族、阶级利益的公民和资产阶级接班人, 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4]。

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在实施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的价值目标上, 就是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培养青年良好的社会公德, 主导目标是培养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而最高目标是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价值观[5]。

2. 内容实质方面。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文化价值观教育三个部分, 并有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加以辅助。内容表现在以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政治价值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节俭勤奋、诚实守信、仁慈博爱为核心的道德观, 以及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等许多方面, 体现出教育内容隐性化、实施方式多样化、重视社会服务活动和受多元文化主义影响较深的特点[6];培养大学生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宗教的认同, 进而形成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同与忠诚。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必然体现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 必然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当前, 中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尊重与责任, 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教育、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作为主导, 并辅之以能力教育与情感教育[5]。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 方法途径方面。

美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除了通过专门的价值观教育项目实施, 还通过课程设置、学校环境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广泛的意识形态渗透[6]。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及学术项目, 鼓励学生为社会利益服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责任感。在课程设置上, 美国大学既开设人文社科、宗教艺术等显性教育课程, 还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公共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大众传媒等隐性教育形式, 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环境、文化、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当中。另外美国学校通常注重结合社会与家庭的力量, 综合性运用价值灌输法、价值澄清法、道德推理法、价值分析法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 多年来一直成效显著。

中国在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上侧重于显性教育。各级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并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 通过周密的课程安排和规范的课堂教学来进行。通过教师的理论讲授来进行灌输式的教育, 仅仅侧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传授”, 而大多数都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学”和“受”, 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完全与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相结合起来, 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 也易导致学生抵触心理的产生。同时, 中国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途径上较为单一, 忽视了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合力教育[4]。

(二)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互契合的原则与方法

通过以上比较不难得出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文化前沿来讲, 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理论体系较为系统。事实上, 美国人在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指导下, 将其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到了个人发展与组织建设中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其组织建设的人力资源战略中就有诸多原则与方法同学校教育相互契合。

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美国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更好地管理与服务于学生。学生事务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全面的、独特的和负责任的人, 学校以平等方式对待每一种生存方式, 在管理中促进学生的发展。而美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的, 它总是力图根据人的特点和特长设计人工作, 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的能量得到最大的发挥[7]。

其次是强大的制度与明确的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说,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都具备比较健全的理论和制度依据, 理性主义又提供了除宗教以外的信仰来源, 为学生事务管理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和取得实效提供了依据。

再者是注重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美国大学通过校园文化强烈的感染每一个大学生, 使组织中的人很快遵守这从未见著文字和事先规定的规则, 并形成明确的风气和感受, 使他们形成独特的观念, 甚至目标趋同、价值趋同。同样, 美国企业也特别重视企业环境与组织文化建设, 他们把组织文化看成是企业的脊梁, 是一个企业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另外, 美国则提出市场导向式的学院教育, 在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价值观教育。美国大学逐渐尝试通过与企业联合的办法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市场, 并在学生融入企业价值观构建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这无疑为中国大学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颇具借鉴意义的思路。

当然, 美国大学价值观教育也存在客诸多弊端, 对企业管理与运作产生过一些客观的危害。例如, 美国大学生受其价值澄清教育、价值分析教育的影响, 在组织工作中表现出过分强调能力主义、强调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种状况会影响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使企业内部很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无论从政治制度还是文化前沿来讲, 美国的价值观念都已被多数西方国家所认同, 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而其已经被组织管理理念验证并与之相应和的教育原则与手段, 对中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必能带来显著的借鉴价值。

三、对于中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通过上述实况研究与比较分析可以知道,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来看, 中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同当前用人单位文化价值构建要求也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首先, 中国价值观教育太过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与灌输, 从而忽视了价值理性的培养。这看似有助于学生服从甚至融入组织价值观建设, 但因此剥夺了其对自身与集体价值方向的把握与思考。再者, 当前大学价值观教育方法陈旧, 形式单一, 部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最后, 大学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价值观教育相脱节, 没有形成合力, 甚至某些方面相互消解。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笔者提出了对于现阶段中国大学价值观教育的一些构想。

(一) 中国价值观教育改进应遵循的原则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将学生视为人力资源甚至人力资本。

这里既强调把学生视作未来的人力资源, 通过理性教育与观念渗透将其培养为能更好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人才, 又注重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应当尽可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与制度完善, 而且可以通过此种上下合力融会贯通的互动反馈方式培养学生日后为组织建设贡献力量的能力与意识。

2. 注重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价值观念与教育思维。

在对于价值观教育的思考过程中,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底蕴与外来文化制度中的价值基因, 同时适当结合先进文化与时代精神, 不断从其他社会群体中汲取有益的价值成分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价值体系。而在教育管理思路上, 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效仿中国近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这样无论从价值观念体系上还是学校管理模式上都能得到真材实料的收获。

3. 结合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原则。

首先, 可以通过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来强化大学管理教育, 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与理念渗透于大学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在美国, 高等学校都被认为是公司, 具备独立自主的办学治校权利与体系, 其管理思路与治学理念更易先进。其次, 可以将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精神渗透到价值观教育中来, 更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服从价值观念、培养价值理性。

4. 牢牢把握创新精神。

在完善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 要时刻注意理论创新、内容创新、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其中理论与内容创新是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价值观念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众生活理念为基础上进行;制度与方法创新则可以通过重建教学教育制度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应用网络新媒体等来实现新的突破。

(二) 中国价值观教育改进方法

1. 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通过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等的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价值观教育可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方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为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构建和完善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把握个性与共性、继承与创新、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做好对现有文化及文化发展环境诊断的基础上选择确定正确合适的价值标准并着力强化员工认同。

2. 全面改进课程设置。

首先,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 理论课教师应当在现有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的上完善既成理论、拓展教育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课堂之外开辟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其次, 经调查研究发现, 大学生普遍对专业课及其任课教师给予更为集中的关注, 因而各专业任课讲师也应自觉承担起价值观教育的重任, 在专业课程中积极渗透价值观念、进行价值理性引导。此外, 通识教育的巨大力量不容忽视。通过学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通识课程, 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持与观念指导, 从而构建并完善其价值观念体系。

3. 充分结合家庭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力量合成的结果。学校要注重集中和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 全面沟通、及时传达, 形成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学校先进理念方法的输送与家庭思想动态的反馈有机结合, 能够为观念体系尚未成熟健全的大学生提供正确得当的指导方向和平稳有效的受用方式, 使其在学校与家庭、学习与生活中置换出观念缓冲与过滤的机会, 从而收获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平衡。

4. 积极引导社会实践。

步入大学, 学生已然“一只脚踏进社会”, 如何在社会大熔炉中学会选择从而尽早进入职业规划, 并适应和学习面向社会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意识。学校应当妥善安排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专业课教师协助合作, 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有利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校园生活空间、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与实习工作, 使其在实习中明白自己所学何所用、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感知社会。另一方面, 还应当鼓励同学们利用假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参加公益活动, 从中开拓视野, 培养奉献意识、关爱精神, 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代的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着和时代精神的有力传播者, 是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社会力量, 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价值观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 关系到学校的运行发展, 关系到组织建设的兴衰荣辱, 在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先锋的作用。站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思考大学价值观教育的前进与发展, 是对目前尚为“就学人口”、即将踏入经济活动领域的大学生这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 是对现阶段中国高校完善自身观念体系、改革办学治校模式的尝试,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 中国高校应当积极思考、努力实践、合理安排, 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完善寻求更多尝试, 从而完成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邱柏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练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6) .

[2]贾春明.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 .

[3]曲庆.企业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实现[J].经济管理, 2008, (11) .

[4]揭晓, 陈卓武.中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 :44.

[5]教育部思政工作司.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6]马健生, 孙珂.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1) :25-26.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第4篇

随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推广,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女生形体训练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一项新内容的出现,以其新颖的课程内容,特殊的功能、价值,迎合了现代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的需求,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为女生开设以塑造、展示、提高自身形象和健身为主要目的形体训练课,符合女生自身成长的需要;顺应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顺应了现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形象越来越高的需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正规,于2005年定为学院的体育课公选课程,课程一经设置便迅速在学院发展壮大起来。目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女子形体训练课程通常安排一个学期,教学时数14周28学时。教学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形体训练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身体姿态和行为举止,发展协调、柔韧、节奏感、韵律感等身体素质,进行美育教育,塑造学生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外在形象。

1 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的意义

1.1我国教育改革政策,促进了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建设国务院于1993年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对《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要合理调整系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逐步实行学分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此外,《纲要》在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中还提出了,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2号文件指出:“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需求。”“结合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3]

教育部办公厅2010年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中央7号文件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课时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全体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广泛开展“达标争优活动,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4]

阳光体育运动把追求“健康第一”,快乐体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的选择上课教师,自主的选择上课项目和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已在各高等院校普及开展,这为科学而实用的设计和开发体育课教学提供了更宽容的环境。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程,是响应国家号召,执行《纲要》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充分具体的体现了“三自主”教学模式。

1.2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是贯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无论是她在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方面,愉悦学生身心方面还是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控制、掌握和灵活性方面,更加符合“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教学宗旨。

1.3社会需求为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人才市场供大于求,找份合适的工作成了很多学生的难题,女生的工作问题,相对于男生更难找,对于不会包装自己外在形象的女生,更成了难中之难。职业院校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合格的企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他们能否满足企业需要是检验学校开设课程是否合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是我们这些学院赖以生存的基石。我们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我院的工商管理、物流、服装、纺织等专业,多为女生。很多企业在招聘我们学院的毕业生时,提供的是窗口工作的职位,这些职位,主要是需要女生,女生的外在形象,成了能否获得这份工作的关键因素。企业对从业者外在形象的需求是女子形体训练课开设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

1.4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的基础工作近三十年来,本人一直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以往的课程内容,有片面追求“生物效应”的错误倾向。这对于女生,有的时候因为体能和生理上的差别,真的不是很适合,女生天生情感丰富,细腻,她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有人说:“音乐是来自上帝的声音,舞蹈是对音乐的一种升华!”形体训练课程充分的利用音乐和舞蹈这一人间最美好结晶作为工具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性,完全满足了女生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大多数女生更适合的项目就是形体训练、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有音乐伴奏,比较平和和优美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像大多数男生一样,适合足球,篮球、跳高、跳远等强度大,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

2 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程的价值所在

2.1开设女子形体训练课对女生自身身心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人类对自身形体美欣赏追求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人,现代社会对此则更为注重,近年来盛行的减肥瘦身、健身健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社会需要。特别是女子的塑形美体,更是受到广大女士的追捧。特别是对正处于成长、成熟阶段的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女生,她们对自身美好形象的追求更是不遗余力。目前女生追求形体美,要有魅力身材,能够呈现一种曲线美。为此,晚自习后的跑步,曾一度时期成为我院很多女生每晚必上的必修课,夜幕笼罩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一批批跑步减肥的女生,她们是那样的执着,生活在她们的周围,你常能听见她们在为自己的体重,形象抱怨。然而,她们可曾知道,想要减肥,想要有一个苗条的身材,美好的形象,仅凭自己良好的愿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健美的身材,需要科学的方法去塑造;美好的形象,需要系统专业的训练来获得。否则,愿望再美好,也只能是一个愿望而已,开设形体训练课程,我们就可以明白的告诉他们健康减肥的唯一法则就是:“科学的少吃多运动”。使她们能系统的学习健身、健美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使她们能在身心愉悦的气氛和环境中,掌握塑造自身美好形象的最佳途径,懂得展示自身魅力的正确方法;能使她们明白,尽管相貌是天生的,不易改变的,但气质、形象、身材却是能靠后天的训练来塑造。像那些舞蹈演员、体操运动员等,之所以有那么美好的个人形象,无一个不是经过科学、系统、艰苦的长期训练而获得的。我们作为体育老师。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教学条件和训练氛围,必将最大限度的满足她们对健身、健美以及体形塑造方面的要求,并能使她们终身受益。

2.2形体训练课程自身的魅力和特性,可以极大的满足女生在健身健美方面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塑造体型、训练仪态、陶冶情操,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学习形体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修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培养高雅气质和风度,塑造学生将来从业所需要的外在形象,有针对性修整体形,展示自身美好形象的正确的方法和方式,是可以为女生一生的健康和体型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5]就我们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应广大女生的强烈要求,开设了形体训练选项课,每一次上课,看到一个个女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快乐而投入的尽情舞蹈,严谨的刻苦训练,使我深刻感受到,女生就该这样上体育课,而不应该像男生一样去踢足球、打篮球、跳高、跳远,这才是她们真正渴望上的体育课,才能满足她们内心对运动的真正需求,才是她们的最爱。站在教师的角度,感受到每次课都能上得如此顺利,如此完美,如此地让学生喜欢,那上课对于教者与学者,无疑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2.3开设形体训练课,塑造学生美好形象,给社会提供需要的有良好形象的从业人员,满足了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出口好,入口才好;入口好,效益才好”。调整教学结构,适应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我们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工业类专业人才为己任,每一年的毕业生中,男生可以去的企业近乎全部,而女生主要在工业企业中从事市场营销,外联服务等窗口工作。因此,来学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形象、气质、身材做为招聘女生的首要条件,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对这样的“以貌取人”,起初我们有些老教师很不以为然,但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站在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做法了。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企业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形象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我们任何的抱怨和不以为然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办学效益都没有任何帮助。我们能做的只有调整我们的办学思路,积极按企业的要求,培养出气质好、形象好、技术技能好的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才是我们争取主动,赢得市场的唯一选择。否则,就会在残酷的办学竞争中落伍,会在企业的选择中淘汰。为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从业者形象方面的要求,能最大限度的帮助女生在竞争企业窗口岗位的上岗机会,为她们顺利就业打下比较良好的基础。

在“三自主”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才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唯一选择。

3 教学实践证明,给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效果好

3.1我们学院女生开设形体训练公选课五年来,每年女生在可选的多个项目中,选形体训练课的女生占可选女生的83%以上,这个数字说明这门课程非常受女生欢迎。

3.2在开展公选课的几年中,有2300多名学生选择了上形体训练课,每学期结课后对上课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形体训练课程很满意的学生达到93.2%以上,感觉自己形象和气质有很大变化的学生占96.3%以上,这些数字说明,给女生上形体训练课效果好。

3.3在形体训练课堂上,相对于普修课而言,学生更专心听讲,刻苦训练,乐此不疲,课堂气氛愉悦,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效率很高。

3.4每次毕业分配时,那些经过形体训练课程训练的学生,一个个挺拔健美,端庄大方,自信自强,得到了很多企业单位的认可与接纳。这个时候,作为教师,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3.5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都知道,运动损伤只可以预防但绝对不可能避免。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健康第一”的教学宗旨要求我们把运动损伤降低到零界点,因为任何一次无论任何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引起的运动损伤,越来越不被家长,学校和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而形体训练课程,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几年,我们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一例运动损伤的发生。

另外快乐体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是以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的基石和价值取向的。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进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均衡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真正把追求“健康第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石。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我们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培养社会各行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高校女生开设形体训练课,完全符合当代社会、当代企业、当前形势以及教育市场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要求。[6]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女生形体训练课程,完全顺应“阳光体育”背景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学理念,适合“学生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教学新模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女生对美,对健康的需求,是最适合于教学改革,最受学生欢迎的理想课程。

摘要:学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使高校学生对体育课与体育锻炼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而女生形体训练课程已渐渐成为高校学生选修的主要项目。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女生形体训练课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进而探析高校开设女生形体训练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形体训练,高校女生,意义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2号文件.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16号文件.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2010.

[5]张岚.形体训练.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

女生教育的战略价值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女生,太极拳,健身作用,实验研究

1 前言

1.1 当前高校女生体质状况及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高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之达到具有科学体育素养的人的历史任务。“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他们体质的好坏直接关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生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2009年与2005年相比较,湖北中医药大学女生的体质状况调查情况见表1(测试指标、方法按《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要求进行):

可见,女大学生体质均有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固然与现代社会的学习和就业压力有关,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或者不规律的体育活动以及不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也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是: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公共体育必修课,大学三年级以后开设体育选修课,每周为两课时。高校体育课即使加上每天的早操,对于18—22岁的青年学生来说也是不够的,而事实上到了三、四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常参加早操。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落实,高校体育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这已成为必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等学校普及太极拳运动,已不再是专家学者的呼吁,将逐渐成为现实。

1.2 太极拳特点及其健身娱乐价值

太极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它以掤、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三势,其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处处带有螺旋和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式相连。它不仅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是练意、练身、练气三结合的运动,使人达到心静气和的状态,调和人体之阴阳,疏通人体之经络,故而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最佳运动之一。高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不宜参加强度较大的体育运动,转而喜欢参加一些对抗性小、身体接触少、趣味性强、能够充分体现女性阴柔之美的运动项目。无疑,太极拳是非常适合高校女生从事的一项体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作为教材,二十四式太极拳全部内容选自传统杨式太极拳,动作柔和均匀、姿势中正平稳,适应性强,全套动作练习时间为4—6分钟,演练时并配有背景音乐,内容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开始安排直进动作,其次安排后退和侧行动作,最后穿插蹬脚、下势独立和复杂转折动作,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湖北中医药大学2007级女生60人,年龄18至22岁,平均年龄20.2岁。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的生理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及太极拳科学健身方面的书籍杂志,来论证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2.2.2 专家访谈法

对教学人员及试验样本进行访谈记录,对太极拳健身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咨询。

2.2.3 教学试验法

随机选取湖北中医药大学2007级女生60人,于2009年9—12月(16周),时间为每天早上7:15—7:45,安排学生进行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笔者对试验前后测定的数据的平均值的变化采用资料t检验法,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P<0.01为高度显著性标准。(测试所需仪器设备略)

3 结果分析

太极拳以其独特地方健身、娱乐价值及对高校女生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心理方面及女生经期的调理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女生的青睐。太极拳运动对高校女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处在18—22岁的青年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已趋于成熟,大脑皮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能有了显著的发展,神经元联系复杂化。大学女生由于受青春期激素的影响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神经系统会暂时性的出现过度紧张或过度抑制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的心理反应。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变化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人体活动几乎都要由大脑皮质细胞的发挥来完成,神经系统也是最容易产生疲劳的体内系统。科学研究已证明,太极拳能够有效地修复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改善大脑功能,太极拳练习讲求“体松心静、柔缓自然”,练练拳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心静”既是排除其他干扰,精神贯注于动作,此时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其他神经中枢区域处于保护性抑制的“安静”状态。换言之,其他神经中枢获得了“补偿”、“消耗”的机会,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得到了缓解,重新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松”是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紧张,以助“心静”和各器官系统的放松。所以,在练习太极拳时首先要松静下来,继之肌肉、骨骼、内脏、器官等在意识上也要消除拙力,全身心地投入于太极拳运动。

3.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同男子相比,成年女子的心脏容积较小,搏血量也较小,因此女性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在运动时血压的增高也不如男子明显,而且恢复期延长。另外,女生血液中红细胞和血色素较低,携带氧能力较差,机体的耐酸性也较差。因此高校女生一般不宜从事无氧运动,适合进行有氧练习活动。太极拳讲求动作缓慢柔和、连绵不断,练习时的心率一般在90次/分左右,是很好的有氧运动项目。在实验中练习后的科研表明,坚持练习太极拳对整体心血管能力有着良好的影响,可以减小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外循环,对促进微循环的灌注,减少红细胞的聚集及改善肠胃肝肾等脏器的血流状况均处于青春期的女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会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现象,对生活和学习均带来不利影响。太极拳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进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拳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对防止或改善高校女生的暂时性“青春期高血压”有着很好的作用。

3.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由于女生的胸廓、胸围及呼吸差均低于男子,呼吸肌较弱且以“胸式呼吸”为主,呼吸频率快且浅一般为18-20次/分。又因女子的肺活量,最大通气量均较男子为小,心肌快肌纤维较少,耐酸能力差。《太极拳论》中“气沉丹田”是太极拳采用的腹式呼吸方法,与平静呼吸方法(胸式呼吸)比较,其不同特点是横膈肌和腹肌的运动增多,胸廓的范围增大,肺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增大,进而增加肺的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提高肺泡通气量,为组织细胞摄取更多的氧提供了物质保证。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的要求是细、长、深、匀。这种细长深匀腹式呼吸使膈肌运动幅度变大而膈肌运动幅度每下降1cm可增加气量为300ml。膈肌活动幅度的增大,不仅有利于肺通气功能,也有利于胸腹腔内静脉血的回流和动脉血的输出,推动血液在胸腹腔内的运行。

3.4 对骨骼、肌肉及灵敏度的影响

女子的骨骼比男子短且细,骨密度较小,坚固度低,骨组织含水较多,故而骨骼较轻,关节韧性较高;抗弯和抗压的力量较差。脊椎间软骨相对男子较厚,加之韧带较松,固而身体柔韧性较好,腰部活动范围较大,女性肌肉生理横断面小,肌肉纤维含量较少,因而肌力弱,动力、静力性力量均低于男子,易疲劳。女生天性爱静不爱动的性格和就业、考研竞争的压力,使得他们每天穿行于“三点”之间。长期的伏案学习,许多女生出现了斜肩、驼背等畸形身体。太极拳讲求“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即要求练习者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练习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立身端正,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这样可使人练成良好的体形。例如:太极拳行步,先重心全部落于一腿,另一腿缓缓迈出,足跟要经历提起、下落、左旋和右旋的运动,膝和髋关节有较大的活动,下肢肌肉处于缓慢而持久的半静力性工作状态。此种练习法,对于发展下肢力量和耐力,增强平衡能力及支持力,保持关节灵活性和韧带的柔韧性都极为有利。

3.5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高校女生受青春期激素变化的影响,体内脂肪增长较快;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丰富的高热能零食的摄入;无规律的体育锻炼均导致了女生体形偏胖,还导致消化不良和厌食症。据统计,当代女大学生得肠胃疾病的比率有上升之势。而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体育活动或活动不得法。由上文中分析知道,太极拳练习可使膈肌发生上下运动,使胸腹腔内的脏器得到适宜的“按摩”,这种“按摩”对于腹腔内的脏器来说,一方面加强了脏器的运动,另一方面也促进脏器自身血液循环的通畅和消化液分泌的增加,进而消化系统的功能日渐加强,这是药力所不能代替的。

3.6 对心理因素的影响

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将高度现代化。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和残酷,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烦恼和孤单等各种不良的心理特征。而身处校园的当代大学生同样面临着诸如生活经济来源、就业、考研和考试的压力,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恋爱等方面的失衡,对他们而言,心理的承受能力往往是难以达到的,于是出现了上述的心理疾病,甚至有自杀的行为。我们知道,人的大脑两半球皮层的机能活动是人类高级思维的物质载体,是协调人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复杂的信息加工场所。通过神经过程对外界环境刺激事件的加工和处理就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所以神经系统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是否具有正常的心理。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心静体松”,对大脑功能的调整,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国外一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太极拳是目前较好的通过形体运动调节心理状态的运动形式。国内有报道,太极拳运动对调节人的非健康心理表现出良好的作用。调整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习练太极拳可以降低人对内部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干扰,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抑郁等心理障碍逐渐得到调整和改善。这说明太极拳锻炼能够调摄精神,使练拳者通过自我调整而保持或恢复健康的心理,处于恬淡舒适,神态清明的状态。对高校女生而言,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更为重要。

3.7 对月经期身体的影响

月经是女子正常的生理现象,身体健康、月经正常者一般不出现明显的生理机能变化。但女生月经期间由于盆腔充血及子宫血流量增加,有人可感到下腹坠胀腰部酸沉,或者有乳房及手足发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研究表明,月经期间,女生的心情的好坏也会影响到生理方面的反应。女性在月经期间不宜做强度较大的运动,而太极拳运动属于小强度的项目,经常练习可以做到“神气不断,血脉自然流通”。由上文分析可知,太极拳可以调节全身的血液流动,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充血现象,而且在练习时使腹肌与盆腔肌有节律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子宫起着柔和的按摩作用,有助于经血的排出,并且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改善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有利于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对月经期心理的调节这里不再赘述。

4 结论与建议

自太极拳创编300多年以来,经历了许多代人的改编与发展,尽管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精髓并未发生变化,而且随着科学实验方法的大量介入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价值得到了证实,日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从保健养生角度上讲,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和练习太极拳;从文化学角度上讲,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普通高校女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对大学女生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理因素及经期的调理等方面有着良好作用,因此,在大学女生中普及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高校将太极拳是作为公共体育选修课来开设的,其对人体机能的良好影响并未为大多数大学生所意识到,因此,高校的太极拳普及特别是在大学女生中普及,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高校体育教学人员要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太极拳的健身保健价值;其次,通过理论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意识到练习太极拳的益处;再次,选修课的开设上有所引导,使太极拳不仅表现为显性课程,也要使其成为隐性课程,如可将太极拳作为早操和课间操来推广;最后,高校可定期举行太极拳交流会和比赛活动,使之成为一种健身文化。

参考文献

[1]唐豪.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李德印.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3]姜娟.太极拳健身及其科学基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戚世媛.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体育教学[J].甘肃体育科研,2001(1).

[5]李信就.太极拳对大学生的强身保健作用初探[J].体育学刊,1996.

[6]兰文婷.太极拳健身因子的划分及各因子间的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10(1).

[7]李臻.太极拳运动与人体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10(1).

[8]罗立平.42式太极拳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健身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

[9]邓明.试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上一篇:公交车站下一篇:生活意义科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