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社区范文

2024-06-27

城镇社区范文(精选12篇)

城镇社区 第1篇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 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 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 (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 全科医疗服务。 (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 社区康复。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 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

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 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 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听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问题还在实际探索中逐步解决。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城镇医疗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是居民医保“看小病,保大病”的重要实现手段,是国民健康福利所得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为民考虑,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2]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http://finance.QQ.com

[3]全科医生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通知 第2篇

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将解决城镇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用房这一突出问题落到实处,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旗建设规划部门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用房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并按照相关要求,逐步使全旗的社区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功能配套。

二、凡新建、改扩建、开发住宅小区时,开发建设单位或开发商要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的比例无偿提供相应建筑面积的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或按当年平均销售价格按相应比例缴纳社区建设资金。

社区建设资金,由旗建设局按标准开具缴款通知单,由经棚镇或经棚街道按所管辖区域向开发建筑单位收取并出具票据,所收取的资金全额上缴到旗财政部门设立的社区建设基金专用帐户,按着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专款专用,用于扶助社区各项建设。

旗建设规划部门、经棚镇、经棚街道负责各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单位在开工前,经棚镇或经棚街道核验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落实情况并加盖公章后,旗建设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开工手续,未按要求落实社区办公用房或未交纳办公用房建设资金的,建设部门不予办理开工手续。对于年已取得开工手续的,在竣工验收时按标准补交社区办公用房建设资金,未补交的,不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三、社区建设资金可列入建筑成本,形成的固定资产产权归国家所有,社区建设用房验收合格后,移交给经棚镇或经棚街道进行管理,社区居委会无偿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出租、出售、转让、抵押或挪作他用,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不得利用其从事与社区建设无关的活动。

四、旗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负责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审计。

城镇化要加快社区建设 第3篇

第一,加强社区规划。社区规划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各种社会关系,合理配置生产力,有计划地发展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社区规划的合理性,从而提高社区整体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社区服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包括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中介组织建设。社区党建只有围绕社区建设进行才能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基层政权。

第四,加强社区教育。包括运用本社区的教育文化资源,面向本社区的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比如以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为主,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从孩子到成年人、老年人的终生教育体系。

第五,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六,加强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经济是新型的,通过社区的经济建设不仅能发展第三产业,包括社区的商业,为居民解决就业问题,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进步也能做出很大的贡献。

第七,加强社区生态建设。“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美丽中国也包括美丽的城市社区、美丽的乡镇。在这个意义上,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在社区层面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倡导居民绿色节约的消费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能够改善社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区人文环境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促进社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社区音乐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第4篇

一、何为社区音乐人才

顾名思义, 社区音乐人才即能够为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提供服务的一切人才。因而, 它主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人才——主要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以及社区音乐管理人才——主要从事社区音乐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由于社区教育具有“空间的社区性、对象的全面性以及功能的社会性”等特点, 其对音乐教育人才的要求也势必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 社区音乐教育人才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更需要熟知社区音乐教育特点, 能够针对全体社区居民“因材施教”, 实现提升全体居民音乐素养的目标。而社区音乐管理人才除应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素养, 更应该充分掌握社区音乐教育与音乐活动的特质, 具有一定的经营竞争意识与战略眼光, 能够运用管理学知识组织、安排、协调好社区内一切音乐文化活动。

二、为何需要建设社区音乐人才队伍

当前,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然而“音乐自身的取向却不稳定、不明确, 在音乐规范和音乐选择方面陷于一种混乱的境况中, 从而造成了我国社区音乐在文化反映、建构和认同上的危机。”这种危机直接影响到社区成员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体现出一定的“从众现象”, 每一个社区音乐团体的核心人物通常决定了这一团体的审美取向, 既有弘扬正气、体现真善美的高雅艺术, 也有少数低俗、充满低级趣味的伪艺术。参与成员通常缺乏一定的辨识力, 仅依据“趋同意识”被动接受, 陷入“无意识审美”状态。化解这一危机的有效途径当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音乐人才队伍, 给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以科学、专业的指导。

然而, 由于我国城镇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人才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影响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当下城镇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体现为“自发性”, 通常是由社区居民自行组织开展, 政府、社区只提供活动场地、建设相应场馆, 对于“软件”即人才的培养缺乏关注度。

(二) 缺乏真正的社区音乐专业人才。上文所述, 社区音乐专业人才有一定的特殊要求, 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修养, 又必须拥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或管理能力。。

(三) 参与社区音乐人才队伍建设的热情不高。现有部分社区通过吸引本社区的优秀音乐人才组建队伍,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 队伍组建之后常常无人问津、任其发展, 使得又回到各自“占山头”的局面, 未形成有效合力。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即是要通过多种渠道,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强、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社区音乐人才队伍, 切实保障适应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求。

三、如何建立社区音乐人才队伍

推动社区音乐文化繁荣发展, 建立社区音乐人才队伍,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原地建构。重视对现有社区音乐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 提高社区音乐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尚未有专业音乐文化工作者的社区, 可从社区中挑选一些热衷于社区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理论水平, 优化知识结构, 使他们成为本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从而实现“原地建构”。

第二, 社区联合。每个社区音乐人才资源不尽相同, 通过社区之间人才资源的交流与互换, 可以将有效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时, 可以搭建社区之间的网络平台进行社区间虚拟性学习与互动。

第三, 馆区联动。社区可积极与当地群艺馆联合, 聘请群艺馆的专业人士作为指导教师, 定期为社区居民做相应指导, 提升社区音乐活动专业水准。

第四, 校区合作。在当前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以自发特点为主、音乐文化整体水平较低、专业管理和教育人才相当缺乏的环境下, 多方引进高校人才对繁荣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将起着积极作用。具体实施方法有:

1.聘用高校教师人才直接对社区内的音乐文化活动进行指导;

2.成立社区教学实验基地, 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地与机会的同时, 提升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艺术性与专业性;

3.吸纳高校志愿者, 展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社区教育。

提升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水准, 提高社区居民审美情趣, 保证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都需要一支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 加快社区音乐人才建设是社区音乐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政府、高校、社区应形成合力, 积极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摘要:社区音乐人才缺失是社区文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原地建构”、社区联合、馆区联动、校区合作等模式可有效实现社区音乐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社区,音乐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鹏森, 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 1999.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2.

我国县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5篇

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体育逐渐的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层出不群!体育锻炼和人群所选的项目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我国基本的行政组织单位——县城镇!经过对大量的文献研究以及对大量的实践调研研究发现我国的县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有五个现状和趋势!1:体育的社会化进程加快!

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是和我国的城乡建设城市化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刺激着人民群众的对体育的需求渴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县城镇的社区体育发展将逐渐的以集中,自觉的大规模的形式二存在,进程将进一步的加快!但是目前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却是以分散的.自发的.小规模的状态为主要特征!

2:县城镇居民的体育观念加强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有着不断的追求!再加上尤其是文化教育的普及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得以升华,对体育的观念逐渐的增强!但是在观念加强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的跟风体育观念!

3:县城镇的体育组织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县城镇社区体育社会化的程度较低,因此城镇的社区活动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较多的依赖于基层政府,民间的体育社团,经营性的体育组织较少,而部分城镇的社区体育组织处于无政府的引导!目前的商业性组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其收费较高

只适合一部分高收入的群体,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政府的引导!4:县城镇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

目前参加体育活动主要以在校学生为主,其次是科教文卫和政府机构人员。因此在社区体育活动中内容仍是以进行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但是在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地方出现以保龄球,跳舞,高尔夫等一系列的运动,内容和形式逐渐的丰富和多样!

5:县城镇的体育设施建设逐渐的得到重视!

社区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从抽样的调查显示来看,在总体的规划中没有体育设施的小城镇占43.8%现有体育设施较为完善的占19.8%!这是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县区是基本的行政单位在它的辐射下对周围的农村有着强烈的影响,县城镇的居民社区体育不光关系城镇居民的体质问题,还与广大的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部门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应加以重视!

城镇社区 第6篇

关键词 城镇化 新市民 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79.2 文献标识码:A

New Citizen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l Research in Urbanization

——Take Hu'nan Hengyang City as an example

WAN Jianguo

(Hengyang Radio & TV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in which the citizens oft he new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 top priority, as new citizens oft h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article first study analyzed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ew public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community education Hengyang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establish a new public community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urbanization; new people; community education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都推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城乡人口大量的转移过程中,“新市民”的市民化的问题不断呈现。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市民的社会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要对社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市民中开展能够提升市民素质的社区教育。

1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教育模式的意义

1.1 有利于实现市民的全面发展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镇化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成果,但是城镇化有可能会让人民的生产或者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在价值观上也会有所转变。新市民的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城乡结构不断调整,引起了市民在空间上的转移,所以,通过教育新市民,提高市民的素质,让新市民真正的同城市相融合。让新市民产生全局的观念和整体的理念,让市民的胸怀更加开阔,让新市民在和谐的社会中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通过对新市民进行社区教育来提升整个人民群体的素质,为整个社会营造一种人文的氛围,让城市的精神同市民相融合。自我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根本,通过对新市民的社区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2 衡阳市的社区教育现状

2013年,衡阳市城镇人口344.77万人,比上年增加8.04万人,增长1.12%;城镇化率达47.9%,与上年相比,提高0.91个百分点。从人口总量看,人口总量越大城镇化率提高较快。衡阳市50万人以下的县区6个、50~90万人的县区2个、90~120万人的县市4个,城镇化率分别为83.21%、39.73%、37.92%,分别比2011年提高0.39、1.03、1.06个百分点。传统的城镇化指的是人口的城镇化,但是现代的城镇化不仅仅指人口数量还包含着对人口素质的要求。在衡阳市中城镇化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但是社区教育的资源并不是很充分,衡阳市对城镇的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但因为城镇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有的时候会出现负重的状况。衡阳市不断的在增加社区教育的公共设施,社区教育网络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在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财政专项经费得到了保障,社区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市社区大学、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社区学习中心的四级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社区教育工作的专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相继成立,衡阳市终身学习网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网上学习平台,积极提升城乡居民的素质。社区教育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稳步推进了示范创建工作。

3 对衡阳市进行新市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建立

新市民做为城镇化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生群体,其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相比于老市民来说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的,通过对新市民进行社区教育以帮助其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或社会素养,从而使得新市民在城市中更好生活和发展。

3.1 以政府支持为主全民行动的社区教育组织

在以往的社区教育工作中,单靠一些自治组织进行的社区教育,其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社区教育是一项积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其进行规范,更是需要政府和学校或者居民来共同努力。只有依靠政府的推动力和宣传力,加以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同时让社区中的那些有能力、背景和那些对社区教育有志向的居民或者优秀的教育家来参与到社区的教育之中,一起配合社区的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不仅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社会的影响力,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要求。

3.2 社区学校和居民互动的教育模式

日本一些公立学校会开展一些同社区生活有关联的教育课程,或者录取一些成人的旁听生,开展一些公开讲座的活动以促进公民社区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社区教育可以向其进行借鉴,通过学校开展一些丰富的社区教育活动或者课程,让新市民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身特点参与进来,依靠学校的先进教育设备和师资力量对新市民进行教育活动。在整个社区教育内容中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融合,还要加强对新市民的就业技能进行必要的训练,在教育的方式上要坚持教育的社区化,社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社区范围内的活动,这样才能够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构建以社区学校为中心的教育发展模式。

3.3 资源共享的网络化社区教育模式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社区,其教育资源或者教育力量十分有限。与此同时,在一些先进社区或者成熟社区内,社区教育资源长时间的处于闲置状态,社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也很容易造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性。在保证社区教育基地和活动场所等教育设施的同时,社会资源或者成熟社区教育资源与城镇化落后小区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可通过社区间的活动网络化,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网络化资源共享社区机制,方便新市民掌握新的技能,同时也促进了社区间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为了能够让新市民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加强对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市区教育。通过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让处于城镇化的新市民得到思想上的转变,让整个城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永回.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3(11):46-47.

[2] 陈乃林.基于社会治理视角的社区教育管理创新路径选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60-61.

小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7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文化建设,建设途径

社区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的, 以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为纽带, 以同质人口为主体的人群生活的共同体,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社区是城市基层管理的平台, 是服务居民、推进社会工作的有效载体。

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城市管理重心的逐步下移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人们在社区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 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社区, 这就给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社区文化增添新的内涵和功能, 才能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

一、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共同创造的, 体现该社区居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对促进居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 社区文化能够营造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有助于社区居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美化人们的心灵, 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引导人们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东西, 不断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品位。

2. 社区文化有利于平安社区的建设。

随着社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区已经不再是由固定的人群组成, 越来越多的不同工作领域不同生活领域的人加入到社区, 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打破了过去封闭不动的界限, 形成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法制化管理的文化基础, 社区文化的群众性活动可以增进居民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了解, 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社区关系, 有利于减少矛盾、减少犯罪, 促进社会稳定。

3. 社区文化有利于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社区文化建设有着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平台进行宣传、娱乐, 达到学习教育的良好效果, 实现有效的社会性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创办烹调、健身、养花等各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训班, 可以让社区居民学到更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还可以使其提高各种动手操作技能。也可以通过广播、宣讲、知识竞赛等方式, 使社区居民知晓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可以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砺炼与提升。

4. 社区文化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现代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都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社区文化以活跃生动的方式吸引人们积极投入其中, 放松身心, 放飞心情, 满足了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二、社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虽然我们的社区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现在的投入还是赶不上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都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状态, 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社区的许多资源因陈旧处于闲置状态而得不到利用, 而且有部分文化设施是需要收费的, 造成许许多多居民望而却步, 也在一起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2. 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

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经费、工作人员等问题都无法可依, 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社区文化队伍不稳定, 管理不规范, 出现工作人员数量少、年纪偏大、素质偏低、业务能力偏低、待遇偏差等严重问题。

3.

社区文化建设力不从心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以及参与意识不强烈。

4.

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缺少长远规划, 发展后劲不足。

三、社区文化建设思路与途径

1. 抓社区文化组织建设, 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政府要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与社区建设规划, 予以重点发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对经费与人员等问题进行调研, 并以文件形式进行规范。政府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 及时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 推动社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要组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街道要配备专职人员, 社区要配好文化高能力强肯吃苦的工作人员, 三级联动网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2. 抓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给社区文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是社区文化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要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 本着“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思路, 整合利用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 给社区居民提供广大的文化活动空间。一是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二是采取政府拨一点, 社会筹一点, 街道社区出一点, 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 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 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建设社区小广场、文化室、图书室, 成立社区党校等, 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3. 抓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夯实社区文化基础。

社区文化队伍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建立一支具有文艺特长、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文化辅导员队伍, 组织他们参加岗位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社区文化活动更活跃更生动。我们要注重引导, 广泛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建设文明家庭和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中来。成立社区腰鼓队、歌舞队、健身队等文体团队,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 抓社区文化活动建设, 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要注重把趣味性和知识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广泛性和先进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与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如利用社区会议中心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学习班、妇女家庭卫生培训班, 与单位部门共同举行困难群众帮扶活动, 与学校单位举办篮球比赛联谊活动等等, 既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又让更多的人学到更多知识。

5. 抓社区文化品牌建设, 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展文化、提高居民素质, 我们要紧密围绕各个不同时期的党政中心工作, 开展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 更加积极介入诸如社区团结、维护稳定、拆迁拆违、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 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可忽视的力量。

论城镇社区老人休闲运动的走势 第8篇

1 城镇社区老人休闲运动现状

我国进入21世纪以后, 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 都将保持着极高的递增速度。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所占的比例相当高, 在对城镇社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调查当中, 可以明显看出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指标正在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就带给我们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就是如何利用城镇社区的基本功能, 来提高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总体素质。目前我国城镇社区的离退休老年人, 在利用闲暇时间方面, 虽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积极参与到社区组织的休闲体育以及其它各项休闲运行中, 但大多数的老年人的休闲时间仍然会被电视、报纸及其它媒体所占有, 往往不能充分的将闲暇时间用在休闲运动上。这说明了很多老年人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大众休闲观念的影响, 能够去主动进行休闲活动的积极性往往不高。另外, 城镇社区休闲运动设施的不足以及公益性休闲运动场所较少等问题, 也是导致老年人无法积极参与到社区休闲运行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只有正确理解和认识到休闲体育的益处, 才能更好的参与到休闲体育当中, 从而让老年人对休闲运行产生热爱。

2 制约城镇社区老人休闲运行的主要因素

2.1 老年人休闲运行理论和实践相对滞后

休闲运动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益处是非常明显, 对于老年人来说, 科学适度的休闲运动对其健康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 但如果过度的运动就有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通常我们普通认识的体育理论, 往往只适应青少年和身体机能较为稳定的中年人, 而对于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的老年人, 则缺乏必要的休闲运动认识及理论支持。从目前的城镇社区休闲运动发展来看, 老年人的休闲运动相对单调、缺乏新意。而一些用在中青年身上的循序渐进等休闲体育理论, 往往不能适用在老年人身上, 运动理论与实践的相对缺乏, 导致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相对滞后。

2.2 城镇社区的老年人文化水平低, 休闲运动观念落后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城镇社区的大部分老年人仅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者所占比例较高。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农村老年女性身上。所以这种情况下许多老人的休闲观念比较落后, 对休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乡镇的老年人普遍将劳动作为锻炼的主要形式, 而科学性的休闲运动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陌生。另外社会及一些非老年群体, 对老年人的休闲生活也不够重视, 往往认为只要老年人吃喝好, 身体健康就是好的晚年生活, 所以容易忽视老年人对休闲运动的需求。

2.3 城镇社区休闲运动基础设施不足

社区休闲运动场所是老年人进行休闲体育运动的基本场所, 是城镇群众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镇社区休闲运动设施建设, 要比大城市的落后很多, 已经无满足城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而且很多公共场所的休闲设施, 在建成以后修护保养管理不到位, 导致许多设施无法正常使用, 只能成为一件摆设。另外, 城镇社区的大多数老年人休闲场所比较紧张, 有的只能在街头或马路边进行适当的休闲运动, 这对社区老年人来说既不安全也很难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

2.4 城镇社区老年休闲运动的管理服务不健全

对城镇社区老年休闲运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也是导致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无法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政府缺乏对老年人休闲运动市场的有效监管。目前在体育休闲市场方面, 针对老年人休闲运动的项目非常少。但是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 老年人的休闲活动需求越来越高, 如果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体育活动的需求。另外, 很多政府职能部门, 尤其是一些中小城镇的相关职能部门, 对于老年人休闲运动的组织管理权限不清, 社区的公益性职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导致城镇社区老年人的休闲运动无法得到有效的服务管理支持。

3 城镇社区老人休闲运动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老年人休闲体育理论建设, 丰富老年人的休闲运动项目

加强对老年人休闲体育理论的建设, 逐步完善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理论基础、制度体系以及组织形态。使城镇社区老年人的休闲体育理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态的需求。不断挖掘和编排城镇社区老年人普遍喜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运动项目, 同时进行广泛推广和科学指导。这是保障和推动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解决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现实问题的有力途径。

3.2 加强社区宣传, 提高老年人的休闲运动意识

中小城镇的老年人休闲运动, 应该通过相关的文化建设、科学组织来加以宣传, 从而提高城镇社区老年人对休闲运动的认识度。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 使老年人形成正确的休闲运动观, 培养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的有效宣传和开展, 能够保证老年人积极的将休闲时间运用到休闲运动上, 使休闲运动成为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状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困境, 还可全面提高老年人口的整体素质。

3.3 增加资金投入, 加强社区老年人的休闲基础设施建设

在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我们不能只依靠政府公共财政的力量, 还要动员社会各界的一切力量。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社区休闲运动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另外城镇中小学的体育资源是一项可以利用的有利资源, 我们可适当开放城镇中小学校的体育运动场所, 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休闲设施, 也可有效解决社区休闲场所紧缺的问题。

3.4 注重老年人休闲运动市场的开发

目前的体育休闲市场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运动需求问题应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和消费特点, 开发出更加符合城镇社区老年人群众需求的休闲运动消费产品, 同时要保证相关新产品的科学性与多样性。充分利用社会各新闻媒介的影响力, 更新城镇社区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改变老年人的消费习惯。

3.5 加大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指导人员的培养

目前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的指导人员相对缺乏, 存在人数少、质量低的问题, 这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休闲运动需要。所以社区应该重视对老年人休闲运动指导人员的培养, 应该与各大体育院校挂钩,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指导人才。另外, 城镇社区还可考虑开展一些老年人科学健身咨询服务活动,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休闲健康指导, 从而普遍提高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水平, 促进其科学化、合理化发展。

4 结语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近来年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新趋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促进了社会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重视度, 城镇社区的老年人休闲运动状态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年, 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休闲运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会得到更加稳步的提升。

摘要:休闲运动是群众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群众支配业余时间, 对身心进行放松的一项非常有益的健康体育活动。目前我国城镇社区的老年人休闲运动逐步呈现出繁荣的趋势,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本文对我国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镇,社区,老年人,休闲运动

参考文献

[1]陈路.永川城区老年人休闲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5 (2) :56-59.

[2]王伟, 李克建.我国老年人体育休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4) :191-192.

城镇社区 第9篇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民族要义下的人力资源的选拔

一般而言,社区人力资源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和街道、部门所主导的,促使街道办的一些工作人员下沉分配到社区管理服务站工作。二是通过直接选聘和居民直选进行人才的选拔。三则是通过面向社会进行大范围的公开招考。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盟民族社区的实际调查,发现在民族社区人力资源选拔的过程中,三种选拔方式都很重要,其中民族社区居民直接选拔的方式,更能够切合社区实际情况,突出社区的民族性。但民族社区居民往往涵盖多个民族,充斥着不同文化,不同诉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谨慎落实好人才选拔的每一个环节,保证民族社区人力资源选拔公正与公平。

(二)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任用

基于笔者的实际调查,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人力资源的工作角色和职责主要由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者与服务者。民族社区人力资源构成了管理者和服务者双重角色的有机结合,但在社区工作实践中,体现出更多的是对服务者的角色的承担。二是自主管理者与辅助行政者。社区人力资源的职责一方面是要执行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任务,做好相关的行政事务工作,同时社区人力资源的职责主要涉及集中社区居民意志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工作办法这是自主管理者的角色。三是决策者与执行者。对于社区人力而言,所谓执行者的角色和职责,即具体落实社区管理决策的具体措施。但在具体社区工作中,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对决策进行恰当的调试。

(三)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在社区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屮,考核和奖惩是激发社区人力资源工作动力,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保证其行为符合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责的重要措施。考核与奖惩密不可分,考核结果是奖惩的依据,奖惩是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延伸。

考核依照干部享有的管理权限由三部分够成。首先是面向全职、且在职的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这部分考核难度最大,覆盖面积最广,一般是通过人社局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及民政局共同负责考核相关事项;其次是面向民族社区中的党委书记层次的领导或是社区服务站的站长层级的领导,其相关考核工作由社区专门部门负责;再次是针对社区内的志愿服务人员进行地单独的考核,这种类型的考核在不同社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大。一般而言,考核程序涵盖述职、社会评价、业绩考核、民意调查和民主测评。考核结果与绩效性质工资、津贴等激励机制挂钩。

二、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选拔人才不科学

在当下的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设选拔时的来源渠道繁多,方式不恰当与不规范,选拔涵盖范围窄、目标不明确等诸多问题。选拔方式上也存在着诸如居委会干部的选举流于形式,没有按照现行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选举产生等等问题

(二)用人不规范

在用人方面,角色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使得城市社区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任务繁重、还带有行政化的倾向。

(三)考核激励机制待完善

民族社区考核激励机制较为复杂,笔者综合多种因素考量,认为在激励约束方面,目前还是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有效的能够突出民族性的考核激励机制。比较突出的明显的问题有两点:考核办法中加入了社会评价、民主测评的环节,但重点还是突出各行政部门的考核作用,居民群众的意见并没有凸显。二是没有建议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选择

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要实现实质上的进步,应在基于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科学的选择发展道路。针对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路径选择,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注重完善民族社区人力资源选拔机制,促进社区办事处的职能,尤其是在人力资源选拔的过程中的监督职能能够得到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的选举机制。二是在规范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用人机制方便,要走向更加公平、互动性更强的道路。三是在注重健全民族社区人力资源考核机制的同时,要加强人才流动,以人才流动激发社区单位的活力。

摘要: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入手,结合社区工作实践与必要的实际调查,对西部城镇民族社区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问题进行初步的解读,并提出一般性的建议。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新型城镇化 第10篇

一、社区、农村社区与新型农村社区

社区的“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 “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1881年,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首先使用“社区”这个名词, 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 农村社区也就是由一定的人群、地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管理机构以及社区成员的认知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农村社区区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建制, 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它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另一种社区类型。新型农村社区, 关键体现在一个“新”字, 和传统意义的农村社区相比, 它更多具备促进农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城市基本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 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 经过统一规划, 按照统一要求, 统一建设居民住房和公共设施, 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 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使农民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新型农村社区至少应具备两个特点:第一, 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 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应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而定。但是,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新型农村社区, 必须具备相当人数规模;第二, 居住环境优美, 各项基础设施完备, 公共服务覆盖全面, 就业、社保、社会治安、教育、法律、卫生、文化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 便利村民群众生活, 使社区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服务“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一)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目前, 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据统计, 当前农村劳动力和半劳动力合计超过5亿人, 其中农业仅需要1.2亿人, 在沿海和城市打工的有2.5亿人, 有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定居, 成为新市民, 一些农村成了“空壳村”, 留下妇女、老人、儿童, 出现了农村社会治安等许多问题, 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部分, 因为农村新型社区建成以后, 人数规模少则几千, 多则几万, 一个现代化的成熟农村社区, 已经具备了城镇所具备的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的功能, 农民在现代化的社区里能够享受到各种生活便利, 规模大的农村社区已相当于小的城镇。

(二) 有利于发展经济, 提高农民收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 通过把原来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合并, 大幅度减少了村庄建制数量。这些村庄合并组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把原来分散投资于自然村的资金及各种物力集中统一起来进行配置, 整合了资源,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避免了政府支农资金的分散使用, 有利于资金集中使用, 支持重点农村经济项目的实施, 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第二, 规模化的农村社区, 带动了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增加, 超市、商店、学校、医院、饭店、旅馆、娱乐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必不可少, 需要相当数量劳动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这就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 有利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不但意味着人口的集中, 而且也意味着土地资源的集中。我国的农村正处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之中, 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农业生产结构向农业生产基础上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 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进城务工经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很多已转变为城市人口, 农业人口的减少, 有利于农村耕地的集中种植, 培养种植大户, 便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越。

(三)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是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

第一, 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强,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 伴随着就业方式,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 农民的独立性、多样性、民主法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加;第二,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集中政府财力, 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建设高水平的义务教育, 培养学生的理性和公民意识;第三, 新型农村社区一般是几个行政村的统一合并, 社区建成以后, 随着人口的增加, 社会结构越来越趋向城市化, 即原本紧紧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正在变得多元化、理性化, 农村的宗族势力对人的控制力减弱, 人们的家族血缘观念也随之弱化, 这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第四, 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健全社区治理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 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模式

(一) 村庄合并多村联建模式

将以前分散的多个自然村或者行政村统一合并组建新型社区, 原来的行政村或自然村消失, 新的农村社区诞生,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并将周边村庄整体拆除复垦。在集中新建住宅楼的同时, 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医院、幼儿园、超市等服务设施, 以方便未来社区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 因地制宜。

(二) 以中心村为核心, 强村吸收弱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以经济强村为核心 (中心村) , 通过合并周边经济欠发达村,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将先进村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致富经验, 引入到相对落后村, 先富带动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以中心村为中心, 设立服务中心, 规划集中居住区, 为周边村落的群众提供政府公共服务, 并形成聚居, 从而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三) 园区带动模式

以产业聚集区、经济开发区为依托, 在聚集区周边农村建立新农村社区。这样做的好处是, 园区周边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学校、幼儿园、超市等社区服务设施, 能为产业聚集区的企业和工作人员提供就近的生活服务, 同时社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有效破解“三农”难题,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四) 村企共建社区模式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难题之一是资金来源问题, 企业参与建设是可行渠道之一。具体来说以互惠互利为导向, 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对相关村庄进行搬迁建设、整体改造, 对腾空的土地及相关资源进行开发, 实现企业扩张发展、村居条件改善的双赢。

(五) 城郊型农村社区模式

这是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相对位置所做的分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指位于城镇规划区范围以内, 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新型农村社区, 布局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可以以服务城镇为途径。

(六) 移民工作和建设新型社区相结合模式

因为一些国家大型工程建设, 原住农民需要搬离本地, 农村需要成建制的转移, 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适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例如, 因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淅川县等地的移民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量大, 把移民搬迁工作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 不仅圆满完成了移民搬迁工作, 而且建设了一批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新型社区, 不仅房子有产权, 而且还能提供城镇公共服务, 让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通过搬迁得到改善和提高, 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因为各地农村实际经济情况、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不同, 优势特色产业也各有不同, 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并非绝对, 甚至实际上是几种模式的综合, 但是无论哪种模式, 让有条件的社区农民适度集中, 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让社区农民就近享受周到的公共服务, 让农村社区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 实现“人的城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第一, 部分村民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存在迟疑和消极的态度, 对于被拆迁的村民来说, 要求离开祖辈生活的传统农村家园, 集中到城镇化的社区安置, 心理上有一个接受的过程, 生活习惯上也有适应的期间。被拆迁的群众, 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有的农户倾尽一生积蓄, 建新房一处, 有的农村大家庭可能同时拥有数套宅基地或房屋, 情况各不相同, 利益不一致, 这就要求农村基层领导干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并解决好搬迁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第二, 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需要长期、大量的资金投入,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涉及面大, 资金缺口巨大, 解决资金问题, 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 村庄合并后的农村社区, 如何进行管理?新型社区建成以后, 和之前相比, 人口倍增, 矛盾复杂, 利益冲突加剧, 这就需要管理创新, 建立适应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机构, 成立新的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机构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解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用地的来源和审批问题, 农村社区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需要建设用地,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 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难题, 此外农村社区农民房屋的产权归属不明晰, 是否给迁入社区的农民发放房产证, 是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五, 一些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中, 存在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不考虑农民生活、劳动的实际情况, 导致入住率并不高, 甚至空置, 例如农民搬入高层电梯房后, 面临农业生产器具的放置问题, 以前饲养的家禽牲畜也无法安置, 住宿地可能离承包地过于遥远, 不利于耕作, 虽然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 但是很多应当拆除的村庄并没有拆除, 因为种种的不方便, 农民又回到原来的老村生活, 这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反而白白浪费了土地资源。

第六,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社区长期发展和农民收入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若没有相应产业支撑, 将影响社区的长远发展, 对农民的收入提高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对策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千家万户, 是对千百年来农村形成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型、一次根本性的改变, 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中央城镇化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以实现“人的城镇化”为核心, 开展工作。

(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村民自愿搬迁的原则, 以贴心的服务, 一流的硬件吸引农民, 考虑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切忌违反规律搞一刀切。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要考虑到农民工作生活的实际, 人性设计, 方便农业生产;同时, 要考虑到社区的长远发展问题, 一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 必须有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 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建设基金支持社区发展, 社区的居民也能有固定的不断提高的收入, “乐业”才能“安居”, 社区才能稳定发展。那种不进行科学调查论证, 不考虑长远发展, “官僚主义”一拍脑门, 强制农民搬离家园, 强制合并建立的农村社区, 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劳民伤财, 社区也不会长久发展。

(二) 新型农村社区应组建新型管理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 使几个行政村的村民住在了一起, 原来的行政村管理组织已不适应社区管理的要求, 超越村界的社区管理协调组织是当务之急。结合各地成功经验, 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 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 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 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第二, 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 成立社区党支部, 选举产生“农村社区”村委会, 在其领导下, 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 以及社区协调委员会, 统一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三) 协调管理部门, 为新型社区村民办理相应房产手续

以前行政村农民在自家宅基地自建房, 因手续原因, 无法办理抵押贷款, 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具有一整套完整的合法手续, 且用途明确,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 完全符合办理“双证”的条件。

(四) 因地制宜, 把社区建设与产业有机结合, 使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的经济收入, 一方面来源于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 应依托特色产业和工业发展, 依托特色产业支撑为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 使得搬入楼房的农民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 而且有了稳定收入来源。例如南阳市的镇平县玉雕产业发达, 新野县的纺织产业领先, 西峡和淅川的旅游产业兴旺, 依托这些特色产业为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使农村社区可持续的发展。

(五) 参照城镇标准做好社区规划, 创新管理促进农村社区全面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有高标准的规划, 应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建设好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好住宅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广场、生活超市、托幼敬老和教育卫生等配套公共设施, 提高社区品位。

(六) 保护耕地不减少, 最大化地集中集约用地

村庄的迁并整合规划应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原村庄用地, 应复垦为耕地, 多出部分可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转为工业用地或社区建设用地, 保护耕地资源。

(七) 多方筹措资金, 破解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的难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来源, 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思路, 多方筹集资金, 因为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投入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有限度的。可从以下几个渠道, 寻找资金来源:一是依靠农村社区发展特色产业, 培育经济增长点, 自身具备“造血”功能。实施人才战略, 给以资金支持、政策优惠, 引导农村经济强人、致富能人积极投资, 选上合适项目带动村域经济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社区相互支持, 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把城乡作为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用的有机整体,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纽带, 充分整合、合理配置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资本优势, 由城市提供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农村为城市提供土地资源, 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实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居住现代化的同时, 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把节余置换出的土地资源集中到最能放大效益的工业领域进行开发使用, 有效破除土地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制约。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 “种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从而起到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作用。

(八)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必须维护农民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

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城镇化  乡村社区  沙坝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32-01

一、沙坝村概况

沙坝村隶属赫章县结构彝族苗族乡,距赫章县50公里、毕节市157公里。村庄对外交通四通八达。全村辖1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彝、苗等民族474户1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93人。少数民族人口10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5.6%,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50亩,全为旱地,其中25°以上坡耕地占35%。沙坝村属于高海拔山区,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10.3度,年降雨量880-980毫升,自然和气候条件较好。

沙坝村的经济在种植方面主要栽种了蔬菜、洋芋、半夏三种经济产物。半夏的种植主要在沙坝村进行套种,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养殖业是沙坝村经济收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该村主要以养猪和养羊为主,目前全村养殖母猪32头,肉猪500头(用来出售),每头母猪一年可产猪崽两胎,一胎可产猪崽八头左右。母猪年投资1200元每头,肉猪年投资700元每头。全村养猪总投资39.64万元,每年收入86.4万元,纯收入56.8万元每年。养羊1000头,年投资15万元,每年收入150.8万元,纯收入135.8万元每年。

二、政策背景

2013年中央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精神,其终极目标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布局,低碳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农村社区。已有不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都加快了社区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到不把农民迁入城镇,而是把“城镇”植入乡村,让乡村社区居民老有所养。

三、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运营模式建议

(一)建立乡村社区功能

1.获取社区发展的产业支撑

目前,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发展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当地政府投入, 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发展建设缺少必要的配套设施等等问题。应在吸引社会资本上增强主动性和创新性,要想推动沙坝村向具有一定规模和标准的新型农村建设方向发展还需要在利用社会资金方面积极探索。沙坝村社区产业的支撑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只有当产业规模得到发展,沙坝村村民才能获得就业的机会,村居民进入产业聚集区就业,不仅可以提高收入水平,还实现了从农业生产者向产业生产者和市民身份的转变,实现农村居民身份与就业转变。才能从离乡农民转换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返乡就业梦想 ,并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2.实现村里土地集约化

土地集约化利用简单的说就是将土地集中交付给投资人来统筹管理 统筹生产。让更专业的人士去解决沙坝村土地建筑、人口、经济的容受能力或承载能力的问题,更高效的实现对土地初级利用、次级利用和总体利用的多重集约,这样才能使沙坝村土地产生 更大的效益。应充分尊重沙坝村群众的意愿,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和规范的多元拆迁补偿与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让各级政府、投资的企业、村集体组织和村民整合协调,构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沙坝村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才能避免出现政府、村级组织、企业与农民之间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这样才能使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发展建设得以顺利发展。

(二)确保乡村社区生态建设标准

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发展建设就是将其改造成为新型社区农民,这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并要确保乡村社区生态建设标准,把沙坝村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元化的生态功能。 如使用沼气、集中供水,污水和雨水管网分离以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避免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污染问题,改变脏乱差环境,让社区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产和居住条件与环境,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并制定沙坝村城镇化乡村社区发展生态建设标准,以更好的促进沙坝村向健康文明的生态乡村社区发展。

(三)社区建设的实体产业

针对沙坝村的基本情况,经济收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主要以养猪和养羊为主,经济在种植方面主要栽种了蔬菜、洋芋。该地区可建成高效益产业园区,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把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给以转变。让离乡村民返乡能在农村社区安居乐业。因此沙坝村社区建设的实体产业需要制定更为宏观的新型沙坝村社区空间布局发展规划,使该村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应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洋芋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体产业,将这些主体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2]刘国章,王志彬.《陕西农业科学》-2014

[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4]刘国斌,杜云昊.《山东社会科学》-2015

[5]二元共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建设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 第12篇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大英百科全书) 。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 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 另一方面, 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 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 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的出现, 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 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达50.85%, 预计2020年将达55%以上。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978年到2011年, 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6.9亿, 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 人均住房面积从26.1平方米提高到31.6平方米。特别是201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 也首次超过全球城市化率。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逆转, 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广泛发展, 也必将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1) 组织管理。我国目前社区体育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 第一种是以部门或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非正式组织;第二种是由一些社区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业余活动组织, 形式更加松散。目前这两种形式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都在进一步积极的构建之中, 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构架体系, 还尚需一定时日。

(2) 活动状况。目前, 许多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由日常性和经常性两种体育竞赛形式, 其中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以小规模为主。体育竞赛主要安排在节假日进行, 有的按季节举行, 其活动内容也与本地区的体育传统、场地设施条件密切关联。

(3) 管理者和指导者。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 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 有偿为辅, 多为离退休、专业及业余体育爱好者。

3. 城镇化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 城镇化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1) 生产方式的变迁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度。受城镇化的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农民从纯农业生产逐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 农民的收入也随着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增加,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物质上的需求, 开始有了体育消费的需求, 体育成为人们善度闲暇的首选。2) 城镇化促进了社会成员结构变化, 而社会成员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以甘肃省平凉市柳湖乡为例, 截止2013年底, 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约为4:6。城镇化后的柳湖乡人在社会角色角色发生转变的同时, 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体育运动成了他们闲暇业务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其次, 城镇化改善了社区体育基本条件。城镇化直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为广大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和健身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 也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柳湖乡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变化非常明显, 如果不是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乡政府不可能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和发展体育事业中。另外, 在城镇化的影响下, 农民的居住结构和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村、城镇社区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为修建公共体育设施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使体育基础设施配套更加趋于合理。

4. 建议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第一, 城镇化是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在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 要抓住当前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契机, 积极推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第二,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体育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过程, 而是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因此, 在城镇化进程中, 社区体育不能离开各级政府的主导, 特别是基层领导应当把社区体育工作计划自觉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中, 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组织领导, 保证必要的投入和基础建设。第三, 培养专兼职体育辅导员和技术骨干, 对社区居民加强体育技术辅导, 开展体育咨询, 在各社区建立体育辅导站和体质监测站。第四, 组织好各类竞赛活动, 在节假日及一些当地特色节庆日举行不同形式体育竞赛活动, 并以制度的形式或约定俗成的形式固定下来, 成为社区居民自己的体育节日;挖掘和整理适合本地居民用以健身的传统、现代的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 尤其是集体项目以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第五,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对发展体育的投入有正确的认识, 拓宽资金渠道, 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反馈金的同时, 积极挖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必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本文从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 结合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分析城镇化建设对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相关措施, 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体育,影响

参考文献

[1]叶连松.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EB/OL].http:∥www.chinapop.gov.cn/2001-09-18.

[3]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4]王建欣.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 (8) :18-19.

上一篇:城市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气动数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