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教学系统论文

2024-07-16

辅助教学系统论文(精选11篇)

辅助教学系统论文 第1篇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以网络为纽带快速、高效、方便地实现知识传递, 以现代化手段促进教学改革, 是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课下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同步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基于网络的教学, 它实现了在网络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依托信息技术的现代网上教学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 其中尤以网上教学辅助系统的发展最为迅速。目前,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 从而更高效地实现教学信息科学管理。

2. 概述

2.1 目前网上教学辅助系统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网上教学系统数量很多, 良莠不齐。一些正规的网上教学系统, 技术过硬, 网页画面优美, 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有试题库、资源库、网上答疑系统、交流反馈系统等等;另一类是由学校自己开办的, 主要面向对象是本校的学生, 一般只给学生提供了试题库, 供学生进行浏览和查询。总体感觉这些系统较重视题库的建设, 大多数教学系统都建立了题库系统。有的教学系统建立了答疑系统, 但这种答疑系统是以简单的B B S和Em ail的方式进行的。很少有教学系统建立考试系统和资源搜索系统。目前网上教学辅助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种教学资源都不是很丰富, 只有题库系统发展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

2.2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提出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在老师和学生不能同步;例如:作业必须由人上交、提问只能在课堂上提出;这样既浪费了各自的时间又使教学效率变得较低。而网上教学辅助系统, 实现了电子辅助教学;它可以随时随地让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通过整个系统能随时监控, 以便随时对教学进行管理,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工作效率。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的目标就是学生和老师可以互动。可以实现学生查看并下载课件、查看并上传作业、在线提问、在线测试等功能;老师可以上传课件、修改课件、删除课件、在线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新试题试卷等功能;管理员可以更新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和课程信息等功能。

3. 系统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采用JSP网络编程技术和SQ 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对于W EB环境下的网上教学辅助系统来说, JSP网络编程技术作为SQ L 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客户端开发工具是一种合理的选择。由于JSP能够动态自动管理和优化功能, 并且具有很好的伸缩性和可靠性, 因此采用其作为本系统开发技术。

3.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可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 同时减少实际操作人员的数量, 从而降低成本。该系统对硬件的要求不高, 使用方便、简单, 能够及时地分析高校中教学信息管理的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所选开发工具, 不仅成本低廉, 而且今后的运行和维护的费用也很低。网上教学辅助系统投入使用后可以使高校教学信息的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给高校节省更多的预算投入教学研究, 具有经济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

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 设计本网上教学辅助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管理、课件管理、作业管理、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等, 为高校提供一个界面友好, 操作简单的教学平台。网上教学辅助系统可实现以下功能:

(1) 信息管理:管理员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和课程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2) 课件管理:教师可以上传、更新、删除、下载课件, 学生可以查看、下载课件。

(3) 网上作业:教师可以发布、修改、删除、批阅作业, 学生可以查看、上传作业。

(4) 在线测试:教师可以完成试题管理和试卷管理, 学生可以在线测试并查看正确答案。

(5) 在线答疑: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教学辅助系统中的在线答疑模块提问, 教师通过此模块进行答疑。提问与回答的过程是异步的。

根据需求分析画出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3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系统顶层数据流图, 如图2所示:

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如图3所示:

4. 总体设计

4.1 项目规划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主要由信息管理模块、在线课件模块、网上作业模块、在线测试模块、在线答疑模块和其它模块组成。

(1) 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实现了管理员对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功能。

(2) 在线课件模块

在线课件模块由教师负责课件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学生可以查看课件和下载课件。

(3) 网上作业模块

网上作业的模块中教师可以添加、修改、批阅作业, 学生可以查看、上传作业。

(4) 在线测试模块

在线测试模块中教师可以添加、修改、删除试题, 学生可以在线答题并查看正确答案。

(5) 在线答疑模块

在线答疑模块中学生可以添加、修改问题, 教师可以在线答疑。

4.2 系统功能结构确定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4.3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系统开发平台:eclipse

系统开发语言:JSP、J2EE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SQ L Server2000

运行平台:W indow s X P (SP3)

运行环境:jdk1.6.0

分辨率:最佳效果1024�768像素

5. 结语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 在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无纸化办公普遍实现的环境下, 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网上教学辅助系统主要实现了对教学基本信息的管理、在线课件、在线测试、网上作业和在线答疑等功能, 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 从而使各业务环节的配合更加紧密, 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助于高校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

网上教学辅助系统将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从而会为高校的教学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现代化发展中日益呈现出及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亚楠.基于JSP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23) .

[2]赵丽娜, 周吉顺.基于WEB的高校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8) .

[3]纪留利.基于ASP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J].科技广场, 2011, (03) .

[4]伊连鹏, 王健.基于WEB的学生选课系统的研究[J].电脑学习, 2011, (02) .

光盘辅助教学下 第2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书写的生字。

2.学会正确地朗读全文,知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省“农远工程”配套教学光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点明要求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与电视中的老师和同学学习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在看电视之前,老师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要认真看,仔细听。

【低年级学生喜欢看电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生动的画面,但对电视中老师的讲解容易忽视,因而教师有必要在学生看电视之前提醒他们。】

二、结合光盘,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

播放光盘中老师的要求:小朋友,读了课题,你们想去看看美丽的小兴安岭吗?那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吧!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

生自由认读生字。

师:你们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这些生字里面藏着前鼻音和后鼻音,你们能把他们找出来吧?

生分别找出前鼻音和后鼻音后认读。

师:生字都会读了,真了不起。对生字组成的词语敢不敢挑战呀?

生读词语。采用指名读、小老师带读、男女赛读、齐读等形式。

师: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呢?同桌交流交流,把不懂的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交流。

生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词语的意思。

【本环节力求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扫清字词障碍、夯实基础。教师仅在关键处给予重点指导,体现出“引导者”的作用。】

师:我们顺利地和生字词交了朋友,现在我们去看看电视里的小朋友,他们是否也顺利交上了生字词朋友呢?

播放光盘中小朋友交流词语意思的情景。

【听光盘中的学生交流,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与电视里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竞争意识、自信心,另一方面,让他们再次学习,及时复习、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熟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比较长,让我们再花点时间把它读熟练。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看着你们读书时充满自信的模样,一定已经把课文读流利了。我来考考你们吧。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大意。教师随机点评。

【以读为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读中丰富、积累语言。】 2.理清课文结构

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兴安岭的?

生自由找出表示时间的词。

师:整篇课文都按季节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吗?

生说出首尾两段是总写小兴安岭的美丽,当中部分是分写的。

师:这样的写法我们称为总分总结构。

四、利用光盘领略小兴安岭的美丽,介绍小兴安岭 1.生观看电视。

师:同学们想亲眼目睹美丽的小兴安岭吗?请观看电视。

播放光盘中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景色。

【小兴安岭对于身处南方的孩子来说既遥远又陌生,文字的描绘虽令人生出美丽的遐想,但不曾目睹有碍想象。形象的光盘资源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缺陷。】 2.生当导游介绍小兴安岭景色

师:欣赏了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让我们来当导游,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向游客简单介绍美丽的小兴安岭。

(此环节若是学生出现困难,就让学生先观看教学光盘中学生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示范启发。)

先同桌交流,而后指名发言,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3.与电视里的同学比试

师:听着小导游们的介绍,我们更想去美丽的小兴安岭游览观光了!电视里的同学学得怎样了呢?我们去和他们比试比试吧!

光盘播放电视小朋友当导游介绍小兴安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环节创设“说”的情境及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播放教学光盘的目的之一是给学生以示范启发,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学习的信心。】

五、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出示书写的生字。

师:我们跟电视里的小朋友一起学写这些生字吧,得认真看哟!

播放光盘中电视老师的书写指导。

【电视老师的书写指导是规范的,学生在认真观看中掌握写好字的要领

《颐和园》教案

教材分析:《颐和园》(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依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àn láng zhù diāo zhù dī shī gé

大()长()()子()刻 建()()岸()子 佛香()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3、样子各不相同。()

4、青翠茂密。()

5、往远处看。()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身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

4.教师褒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

(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

3.学生汇报、展示自身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一起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褒扬。

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

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身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局部都要涉和),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局部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局部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局部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

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身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身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

《坐井观天》这堂视屏课,是一堂很成功的课。说成功,主要体现在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学得主动,读书读得深入。师生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充满教学全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得十分融洽。由于教师启发、诱导得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加强朗读和发展思维,培养有条理说话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

通过和学习同伴一起看视频学生我们总结出了教给学生读书三大方法:

一、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给学生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安排学生读书,每次都有明确要求。读书时思考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读课文,大部分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对暂时不懂的问题,既不急于解答也不轻易放过,而是适时地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解决。特别强调边读边思考,使朗读、提问紧密结合。学生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讨论、释疑。

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语言文字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先让学生弄懂什么是“大话”。同学们逐一解释为“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说出来”“没有根据的话”“假的”“太夸张了”,经过不断点拨,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逐步向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靠拢。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多媒体技术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集成性 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

(2)控制性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媒体信息,并按人的要求以多种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

(3)交互性 交互性是多媒体应用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4)非线性 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将改变人们传统循序性的读写模式。以往人们读写方式大都采用章、节、页的框架,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而多媒体技术将借助超文本链接(Hyper Text Link)的方法,把内容以一种更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5)实时性 当用户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都能够得到实时控制。

(6)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人机相互交流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

(7)信息使用的方便性 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偏爱和认知特点来使用信息,任取图、文、声等信息表现形式。

(8)信息结构的动态性 “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特征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或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

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如下:

它展示信息、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它让你看到、听到和理解其他人的思想。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通讯的方式。声音、图像、图形、文字等被理解为承载信息的媒体而称为多媒体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这容易跟那些承载信息进行传输、存储的物质媒体(也有人称为介质),如电磁波、光、空气波、电流、磁介质等相混淆。但是,现在多媒体这个名词或术语几乎已经成为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的同义词,也就是说,一般人都认为,多媒体就是声音、图像与图形等的组合,所以在一般的文章中也就一直沿用这个不太准确的词。目前流行的多媒体的概念,主要仍是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人的器官能直接感受和理解的多种信息类型,这已经成为一种较狭义的多媒体的理解。

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我们所指的信息的正文、图形、声音、图像、动画,都可以称为媒体。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存在的式---数据、文字、有声的语言、音响、绘画、动画、图像(静态的照片和动态的电影、电视和录像)等,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够处理单媒体---“文”,电视能够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通过电视,我们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双向地、主动地处理信息,没有所谓的交互性。可视电话虽然有交互性,但 可视电话我们仅仅能够听到声音,见到谈话人的形象,也不是 可视电话多媒体。所谓多媒体,是指能够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个或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这些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

不同技术模式的整合方法可以相互替换。

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以及远教资源的配备和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我所在的是一所远教“模式二”村小,在实践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求“摸式二”条件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以下就提高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等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通过这些软件(课件)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媒体手段的声、光、色等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在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数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詹天佑》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观看课文情景剧,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体会詹天佑严谨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杰出的才能和爱国主义精神。

2、创设情景,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开凿隧道”有关段落。先要求学生读课文,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草图,对图进行解说,然后教师演示动画,提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辩中明理。在教学“设计线路”部分时,教师演示“人字形线路”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请一组同学扮成火车,表演怎样在“人字形线路”上爬坡。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课堂上参加表演的同学动作准确而传神,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同时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3、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在此过程中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三、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我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进行习作练习。其次,在计算机上修改、讲评学生习作,并通过大屏幕彩电呈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再经过删除、替换、复制、移动等操作之后,使原作趋于完美。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和鉴赏水平,而且使山区学生了解电脑文字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增强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另外,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如:学生在学习景物描写作文课,教师通过DVD播放一些景点视频资料,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学生先观看后写作,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多媒体课件结构主要有线性结构和树状结构。树状结构又称为分支结构,课件放映时会根据课件制作者设置的条件转向相应的分支,还可以实现随机抽取展示内容和以循环的方式展示内容,极大地提高课件的灵活性。树状结构的课件增加了菜单页面,内容页面上增加了返回菜单按钮。在内容的选择上,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方便。各个分支页面通过设置超级链接和目录页面建立联系。制作方法如下: 1.)

打开PowerPoint,新建一演示文稿,单击“插入”菜单,指向“[url=“ rel=nofollow qs_is_on_div]图片[/url]”,选择“组织结构图”命令,打开“Microsoft组织结构图”。此时“Microsoft组织结构图”窗口以及其自有的菜单和工具栏代替了PowerPoint的菜单和工具栏,并且两者差别很大,可将鼠标指针移到每个工具栏按钮处并停留几秒,可获得有关该按钮的提示。2.)这时,可以在方框中输入相关内容。如果要在某一个结构的左、右、下方增加分支时,根据需要单击窗口中不同的工具(部下、[url=” rel=nofollow qs_is_on_div]同事[/url]、经理、助理等)至目标位置即可。还是以“用Word 2003绘图工具制作树状结构图”一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图为例,先在第一框中输入“计算机系统”,再在其下属位置分别输入“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用“Del”键将无用文本框删除(因为只需两个下属),然后再在其下面插入相应数量的文本框并输入内容,PowerPoint会根据组织结构图的大小自动调整整体大小。3.)

如果你不满足默认的效果,可以通过设置文本字体、颜色;图框样式、颜色;线条样式、颜色等来进行设置,来满足你的要求。

辅助教学系统论文 第3篇

一、拓宽视野, 激发兴趣

影视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声画合一的综合性艺术, 其特性决定了它能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比静态的直观教具能更好地体现历史教学的效果。这与人类最初通过直观视觉来认识世界, 并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理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影视作品对历史教学能起到独特的拓宽视野及激发兴趣的作用。例如在教授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的中国古代政治时, 我们并没有急于带着学生直接陷入到一大堆概念术语之中, 而是先播放看似与制度无关的《汉武大帝》中“杰出政治家贾谊被腰斩于市”的片段, 然后让学生发言谈感受, 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情感、历史思维方法、合作交流的魅力。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影视中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悲惨的命运是真实历史的残酷及皇帝专制的无情的必然结果。这也直接体现了视觉效果的直观性, 缩短了青少年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时间, 这无疑也符合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理特点。

二、积累认知, 辩证吸收

为了指导学生形成正确消化、吸收历史知识的能力, 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 培养历史辩证分析能力。我们课题组主要尝试了以多样化形式实施影视的历史教育和防止影视作品与历史真实冲击的方式两个途径来探索。

1. 以多样化形式实施影视教育

由于影视作品具有画面动感和可剪辑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客观上适应了青少年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而能培养其综合能力, 提高其整体素质。就此, 我们课题组设计出了探究性学习的诸如以下丰富形式: (1) 影视编剧和配音:它能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人物的特征中, 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 影视历史知识竞赛:恰当利用知识竞赛, 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现象作去伪存真的探究, 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影视主题演讲 (爱国主义主题) :提高民族意识, 增强爱国精神。 (4) 影视作品讨论:结合影视作品的观摩并加以引导讨论, 让学生逐步形成规律认识、培养民族情感。 (5) 辩论对抗、编制影视历史的电脑小报等强化历史教育的新形式, 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

2. 防止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冲击

(1) 高度重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遴选和组合。将历史同神话传说区别开来, 防止以讹传讹;将历史同文学作品区别开来, 防止以文代史;将历史同科幻作品区别开来, 防止时空逆转;将历史同政治倾向区别开来, 防止以偏概全。应多选历史正剧, 在视觉上创造学生的历史近距感。

(2) 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播放, 缩小影视和教材的距离。

(3) 及时开展活动。在观看影视后, 及时开展活动, 帮助学生去伪存真。

(4) 师生共同探究。观看影视作品后, 学生讨论并写成小论文, 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引导。如在观看《我的1919》后, 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小论文尝试, 其中一学生写道:“……为什么美、英、法三国胆敢无视事实出卖中国?是中国的代表团没有努力吗?不是!是中国政府自愿将山东拱手相让吗?不是!是中国人民神情麻木, 没有抗争吗?不是!都不是!那是因为中国国力弱小, 国家积贫积弱, 使人家小觑!纵有千千万万像顾维钧这样的外交官又如何!纵有千千万万像肖克俭这样为了国家民族甘愿自我牺牲的志士又如何!……”教师反馈:“弱国无外交”, 这是影片始终在暗示着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4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的地位和作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当中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历史学科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历史时间的演进、地域空间的变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大事件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演变。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同时运转,感性认识与理性有机结合,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如讲《甲午中日战争》内容,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拓展了教与学的时空界限,有效地揭示了历史的变化发展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媒体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推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走进历史课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首先,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动画、发声等功能,能够增加历史教学内容及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过去的时光,重温历史事件。其次,计算机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等特点,为历史教师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更先进、更有力的手段。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势,但同时,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后,也就是说教师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这种教育改革还没有彻底理解。其次,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许多青年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为了上一节历史教学示范课,常常为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就能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而要花费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精力去制作或请人制作多媒体课件,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

第三,没有从本质上突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把板书制成多媒体教学框面,加上一些音像、声响等多媒体,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

第四,多媒体课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媒体的运用并没有真正把它应有的优势发挥出来,没有体现它的发散式思维的培养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还是线性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没有利用多媒体起到更大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五,历史教师计算机技术不娴熟。在制作课件交互性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难以在课件教学中实现,更不用说人机交互了。

三、在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建议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运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转变观念,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历史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转变不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转变已经把多媒体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目前历史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对中学历史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的有:

(1)三大传播理论。①“ 四大要素决定论 ”—— 贝罗认为,传播过程有四个大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受者。传播的效果是由四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②“传授双向互动论”——施拉姆认为,传播过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传者和受者都是传播的主体。受者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对信息做出积极的反应。③“传播五 W 论”——拉斯威尔认为:要描述什么叫做传播,可以概括成五 W : wh0,传播者是谁; What,传播内容说什么; Which Channel,传播的通道是么途径; TO whom,接受者是谁,即对谁说; With What Effect,传播达到什么效果。

(2)两种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与“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纽厄尔等,基本观点:①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要通过学习者的主观作用来实现。新学习的知识必须附着在原有知识结构的“附着点”上。只有学习者将外来的刺激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发生有效的学习。②学习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③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认知理论认为新知识一定要以旧知识为附着或抛错点,认知的发展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这两种新教学理论要求历史教师开发教学课件时做到:①利用多媒体优势,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历史教学软件必须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历史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历史新知识建立起紧密地联系。对旧历史知识的整理科学越明晰,越有利于新知识附着,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充分发挥。②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长,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符合青年学生求知欲强,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又要创设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和调用功能,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文字、画面、声音,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本以外的内容或本学生的前沿知识。这就对教师的素质进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专业知识,更要在信息技术运用上“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真正将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发挥到及至,达到“授人以渔”、“点石成金”的效果。③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参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增大教学容量,一味追求高、深、难,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本来意义,甚至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除了让学生广泛地获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外,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其实,教师要把节约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不仅要研究历史之“然”,而且要研究历史之“所以然”。如果课堂教学能让课本知识延伸,就能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要想取得应有的最佳效果,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使用。针对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般而言,像图表、地图、短小历史影片、历史图片等资料、内容,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来展现,这样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一些板书,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一些讨论,则不必样样都采用多媒体工具来设计。有些通过老师的口头表达,更容易与学生沟通,和学生产生共鸣。甚至有助于老师的课堂即兴发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多媒体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多媒体技术怎样发展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仍起主导作用,学生仍起主体作用,媒体仍起中介作用。

(五)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大教育投资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挑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教学形式的需求也越来越新颖多样,这就需要每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书本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技能。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每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提高,随时关注它的发展动态而不至于落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作、会用,更要用好。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目前还有许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利用多媒体从事教学还无法实现。即便是有条件的,也只是部分教师,偶而利用而已。要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它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惟有国家或当地政府加大对这方面地教育投入。

地铁辅助供电系统 第5篇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地铁辅助供电系统电路结构,介绍了地铁车辆静止辅助系统的基本结构、供电模式、基本方案及原理,对辅助控制系统的原理及功能,主要逆变模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构成,进行了简单介绍,同时也指出辅助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铁车辆;辅助供电;蓄电池

目前,静止辅助系统中采用的电力电子器件普遍采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或IPM),IGBT器件属于电压驱动的全控型开关器件,脉冲开关频率高,性能好,损耗小,且自保护能力也强,使用效果好,如将驱动与保护功能电封装在模块内,便构成智能功率模块IPM。随着电子器件的飞速发展,IGBT或IPM器件的电压等级的提升,应用技术的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城轨交通供电网压提升的需求。故辅助系统全控型开关器件控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1.辅助设备布局

分散供电指的是每节车辆均配备一台辅助供电装置。如广州地铁一号线西门子设计车辆即采用分散供电,每节车均配备一台DC/AC,共六台,提供AC380V电源;在两端带有司机室的拖车各配备一台DC/DC,共两台,提供DC110V电源。集中供电是整列车只采用两套辅助供电装置集中供电,互为冗余。西安地铁二号线车辆采用这种方式,整列车配备两套SIV静止逆变单元,布置在两端Tc车的车底,为整车提供辅助电源,设计时充分考虑了两套互为冗余,当一台发生故障时,余下的1套能承担6辆车的基本负载并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这两种供电方式各有优缺点:分散供电冗余度大,均衡轴重好配置,但造价高,总重量也高,且由于分布点多,集成化程度差,易出现故障点较多,故障率高。集中供电冗余度小,每轴配重难以一致,但总重量轻,组成部件集中,模块化程度高,故障率低,且成本低很多。

2.车辆辅助供电模式

当前供电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叉供电,两路AC380V供电线路贯穿整列车,分别与2个辅助逆变器相连接。将每节车厢的交流负载根据功率平均分为两组,分别由两个辅助逆变器供电。对于牵引和辅助逆变器的冷却风机等重要设备,两个辅助逆变器均为其供电, 以便在一个逆变器故障时起到冗余的作用。一种是扩展供电,一路AC380V供电主干线贯穿整列车,2个辅助逆变器均连接到该线路上,但在其中的一个C车上安装有一个接触器,称为扩展接触器,将两个辅助逆变器分断, 以使其不会并网运行。当2个逆变器都工作正常时,则扩展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每个逆变器为本单元3节车的所有交流负载供电。当其中一个逆变器故障时,扩展接触器闭合, 由状态良好的逆变器为整列车的交流负载供电,考虑到逆变器的容量限制,这时每节车的空调负载要减载。从控制的角度来讲,交叉供电要比扩展供电容易。在交叉供电时,因为每节车的负载连接在供电线路不同的逆变器上,所以当一个辅助逆变器SIV故障时,不需要控制电路做任何复杂的判断和切换。而扩展供电模式控制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在关键时间对扩展接触器进行控制。从布线的角度来讲,扩展供电要比交叉供电简单。交叉供电需要在整列车上布设两路三相四线制的列车线,共8根,而扩展供电只需要布设4根列车线,从数量上减少了一半,使得成本减少一半,线缆重量也减少了一半,尤其是对整列车的减重,扩展供电有明显优势。从满足舒适度角度来讲,扩展供电也有明显的优势。交叉供电模式在一个SIV故障时就只能有一半负载工作,而扩展供电可以最大限度的负载工作,客室里乘客乘坐的舒适度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3.辅助系统方案分类

3.1 AC380V静止逆变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发展,静止辅助系统也经历着不同方案的发展过程,目前,新型车辆辅助系统大都采用IGBT来构成,方案包括:斩波稳压再逆变,加变压器降压隔离;三点式逆变器加变压器降压隔离;电容分压两路逆变,加隔离变压器构成12脉冲方案;二点式逆变器加滤波器与变压器降压隔离;直——直变换与高频变压器隔离加逆变的方案。

3.2辅助直流电源转换

基于上述三相交流静止逆变的方案,辅助直流电源转换方式有:通过50HZ隔离降压变压器来实现;独立的直——直变换器直接接于供电网压通过高频变压器隔离后再整流并滤波得到DC110V控制电源。这两种方案,前者依赖于静止辅助逆变器,一般是将辅助逆变器输出的AC380V转换成DC110V,其受逆变器故障的影响;后者与静止逆变器无关,不受逆变器故障的影响,但因为需要独立的直流电源,成本高。

3.3实例分析

某辆静止辅助系统主要采用的二点式两路逆变,加隔离变压器构成12脉冲方案;经逆变隔离变压后输出的AC380V三相交流电,通过整流降压,转变为DC110V供列车控制系统及蓄电池充电使用。DC24V电源是由降压整流输出的DC110V,通过直流斩波装置转换成的。当仅有蓄电池供电时,DC110V/DC24V电源变换器能保证列车DC24V回路用电装置的正常工作。 SIV的保护控制包括过电压、欠电压、缺相、过载、接地、过热等。静止逆变器SIV输入电压为额定电压DC1500V;150%额定输出时,装置维持运行10秒后关断;200%额定输出时,装置立即关断。SIV本身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受到抑制,不会影响司机室信号、有线及无线通信设备、牵引和制动控制系统等的正常工作,也不会影响各种线路设施的正常工作。同时能抵御外界的电磁干扰。

4.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了解多元化的地铁车辆辅助系统。各种方案的选择情况还是因需而异,各有利弊。目前,地铁车辆辅助系统国产化在国内正在进行,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为广州地铁一号线西门子车辆设计的DC/DC变换器使用效果很好,国产化的前景是开阔的,故应加强这方面实际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康亚庆.地铁车辆辅助系统两种供电网络的分析.现代轨道交通,2012

浅析VB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第6篇

Visual Basic,简称VB,是微软公司在1991年推出的一款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软件,从而简化了图形程序的设计。VB不但借鉴了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中那种简单并且应用的特性,而且还采用了面向对象且通过事件驱动的开发平台,改变传统Windows中编程复杂的特性,创造出一种可视化界面的设计模式,通过VB来设计windows软件通常采取了以下步骤:首先,设制好一切对象,通过系统预设的各种控件来制作屏幕窗体;其次,对每个对象进行属性设制;最后,对在一定事件下每个控件需执行的一些动作进行系统编程,也就是根据对象属性、事件过程,将一些程序代码编写到对象中即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渗透到学校里的各门课程,从而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结构、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VB作为一种计算机应用软件,在辅助教学中主要应用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用VB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课件制作效率,且所制作的课件灵活,界面也相当美观。教学辅助系统是VB6.0这一程序设计语言以及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共同开发的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在主窗口中应用了跟word一样的多文档窗口,利用相应的数据环境控件来操作与Access系统的链接。从而具备一定的系统中删除、插入和修改等功能,其界面美观友好,并且操作相当简单。VB辅助教学系统的开发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情趣。

2 VB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1 字体、按钮技术设计

1)字体的三维效果设计:通过VB技术,利用windows中的API函数可以将字体设计成三维效果,这用到的API函数主要是Draw State。设计三维效果字体的具体方法或者步骤:

首先,创建一个新的工程,设制一个按钮(Command-Button)在窗体上;

其次,输入代码:

2)字体的闪烁效果设计:新建一目标文件(命名为“PROJECT1”),同时创建一窗体(设为“FORM1”),此时在FORM1中设计标签控件LABELL1和用来控制计时的计时器控件TIMER1。同时在FORM1中配置各控件的属性:(1)TIMED的ENABLED配置成TRUE;(2)LABEL的CAPION配置成闪烁字体;(3)FONT配置相应的字体和适当的大小;(4)BACKSTYLE配置为“0-TRANSPARENT”最后,输入相应代码:

3)浮动式按钮的设计:现在有许多种软件(比如word、excel等)的工具栏上都设制有浮动式按钮,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浮动按钮的图标呈现为灰色,而在鼠标触及它时即呈现喜爱色并向上凸起,同时在右下方出现一提示展示出该按钮的功能,在鼠标离开后又恢复原状。浮动按钮设计方法如下:首先,利用制图工具制作按钮图标然后将其存盘(比如1.bmp)再通过一些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图标进行转换,将其转换成灰色图或者浮雕图,并且将它们进行存盘(比如:2.bmp)。其次,创建一个新窗体(FORM1),在其中需设置按钮的地方创建图片框(如IMAGE1),将其大小设置为与本图标相同,并且在Picture属性中将其设置为2.bmp。第三,在IMAGE1附近设置由四个等长度的LINE控件(如:LINE1,LINE2,LINE3,LINE4)构成的方框,该方框必须比IMAGE1控件要大,不然的话不能达到预计的效果,并且将其上和其左边的颜色设置为白色,其下和其右边的色彩设置为黑色,同时将这四个控件的VISIBLE属性设置为FALSE。最后,输入相应代码:

4)按钮的声效设计

按钮的声效设计的方式如下:首先,新设一个Command按钮(COMMAND1),在其模板中应输入的代码为:

2.2 滚动效果设计及背景音乐设计

1)滚动提示效果设计

首先,新增LABEL控件(LABEL1),将其属性设置为:

同时在CAPTION属性中还应该添加相应的提示内容,并且调整TABEL的大小,将其设置为一长条形控件。

其次,添加一个TIMER控件(TIMER1),将其INTERVAL属性设置为“100”。

最后,输入其相应的代码:

2)背景音乐设计

在VB辅助教学系统中可以通过ole嵌套及api函数来设计背景音乐,对背景音乐进行添加和控制,本文主要介绍ole嵌套的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首先,进入VB5.0或者VB6.0系统环境,新建一表单,点击“表单控制”上面的一按钮“ole容器”不动,将其移到form中的随便哪个位置。这时在“插入对象”窗口中寻找“媒体剪辑”,并且查找“图表显示栏”,只有选中它,才能隐藏起来,再点击“确认”而退出。

其次,打开“媒体播放器”,选“文件”、“打开”,在从列表中寻找想要作为背景的音乐文件,如果想要设置为重复播放,可以在媒体播放器中的“编辑”中选择“选项”,弹出一窗口后,在窗口中点击“重复播放”,同时去掉“重放的控制条”前的选中标记,最后确认再退出。

最后,回到VB6.0或者VB5.0的系统环境,右击一下,选中弹出菜单中的属性,再在属性窗口中点击“ole1”,将其的VISIBLE属性设置成(.f.)即“false”;将AUT0SIZE的属性设置成(.f.)。再次右击一下,弹出菜单后选中“代码”选项,进入编程窗口,输入“FORM1”对象的“LOADING”过程:

2.3 音量控制设计

在VB设置音量控制一般是通过Molwnd控件来实现的,在其中添加两个COMMAND按钮(VOLADD和VOLSUBD)以及一个Molwnd控件(MCIW),并将MCIWND控件的属性设置为:VISIBLE:False

输入的代码如下: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辅助教学的手段变得非常先进、便利,目前,VB辅助教学的应用已很成熟,其技术发展也相当的熟练,它能够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并通过视觉、听觉对人体产生多重感观刺激,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量。而在VB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潜力也非常广阔,本文仅仅从字体的三维效果设计、字体的闪烁效果设计、浮动式按钮的设计、按钮的声效设计、滚动提示效果设计、背景音乐设计、音量控制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vb基础上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多媒体的设计技术性。

参考文献

[1]李光明.Visual Basic6.0编程实例大制作[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天启.Visual Basic6.0学习捷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亚林.Visual Basic6.0融会贯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设计初探 第7篇

一、网络辅助教学的背景

网络辅助教学指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 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辅助教学活动。网络辅助教学只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存在, 教学活动的中心依然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课堂, 教学活动实施的环境仍然是学校, 网络只是总体信息环境的积极补充部分。

就教学技术手段而言, 国外网络教学的起源始于20世纪60年代,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突破。在美国, 大学教育使用网络资源的课程比例, 1995年为10.9%、1998年为33.1%, 1999年增加到38.6%, 而且约有四分之一 (28.1%) 的大学课程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网页, 有几百所网上学校可以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建有实用的远程教育学校, 内容涵盖学位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师资教育等。在日本, 2001年所有的中小学都能上互联网, 到2005年已基本实现在所有的学科中使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近几年在国内, 许多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都开发了网上教学支撑平台, 如北大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 清华大学的校园网辅助教学系统等, 这些都为其他各学校推进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此可见, 网络辅助教学的应用和普及是网络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必要性分析

从教学现状来看, 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环境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组织教学, 提升学习效果, 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供师生交流的辅助教学环境, 将教师的教学内容, 疑难解答等在网上发布, 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2、可行性分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以使用强大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 大量的开发技术和工具也使得系统开发工作变得容易。而网络及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系统可以有一个坚实的载体和应用环境。因此, 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来说, 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都是可行的。

三、系统需求分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设计的, 它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也是对学生开放式管理的工具。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立, 将在课堂以外再给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知识的环境。通过这个系统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完成作业、测试和答疑, 教师也可以利用其组织、管理课外教学, 与学生互动、指导学生学习。

该系统应该既可以在校园网 (或单独部门的局域网) 上运行, 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运行。

四、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根据总体需求分析, 确定本系统应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教学、在线考试和系统信息管理, 分别由三个子系统实现, 具体划分如下图:

(一) 教学子系统

教学子系统提供课程辅助教学功能, 其主要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功能的不同还可划分为以下子模块:

1、课程资源子模块

课程资源子模块主要实现教学课件和相关文件的上传、维护和下载。

(1) 文件上传: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资源上传到服务器, 为了提高上传速度, 可以根据需要将可见内容以压缩文件的格式上传到服务器相应目录下。

(2) 资源维护:教师可对己有资源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 如对某个课件内容编辑修改后, 可以同样的文件名重新上传至服务器, 原来的文件将会被覆盖。

(3) 资源下载:其主要用户是学生, 学生登录后进入相应课程, 即可浏览和下载相关的文件资源。

2、作业管理子模块

作业管理子模块主要提供作业布置、作业下载、作业提交和作业批阅等功能。

(1) 教师将布置的作业以文件的形式上传到服务器后供学生下载。系统不限制作业文件的格式, 教师可根据需要决定。

(2) 学生下载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 根据要求完成并保存, 然后上传到相应的课程目录, 系统会记录提交的时间和提交者的姓名。作业在提交后也可以重新修改, 系统会覆盖原有文件, 只保留最后上传内容。

(3) 教师将学生作业下载后审阅, 并将审阅结果输入系统。系统可统计学生作业的提交情况, 学生亦可通过系统查看作业的批阅结果。

3、疑难解答模块

网上答疑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它的作用是通过师生交互,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学习问题。使用网上答疑, 能够及时的解答学生的疑难, 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 巩固所学知识。疑难解答模块由常见问题解答以及提问留言两部分组成。

(1) 常见问题解答:该部分罗列出学生反复提出的常见问题解答, 提供关键字搜索功能, 以缩短信息查找时间。这样不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 提问留言:该部分实现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的疑难解答, 学生利用留言板功能提问, 教师来回答。

(二) 在线考试子系统

在线考试子系统主要包括后台管理和前台考试两部分:后台管理部分主是题库维护和试卷生成;前台考试部分主要实现在线考试功能。

教师负责后台题库维护, 包括题目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试卷生成方式有两种, 自动生成和手动生成。自动生成方式由系统随机抽取题库中相应比例的题目组卷。手动生成方式由任课教师选择题库中的题目组卷。

在线考试的用户是学生, 学生必须提供学号、姓名、科目等信息, 才能登录进行在线考试, 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打分并显示结果。

(三) 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由管理员登录后操作, 完成用课程管理、户信息维护和公告栏信息维护等工作。该部分除了提供以上信息的增删改功能外, 还要实现课程与相关教师、学生的关联。

五、系统架构及开发技术

1、系统架构选择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 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目前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多采用基于B/S的三层架构, 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其结构如下图:

表示层位于最上层, 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 为用户提供交互式操作界面。业务逻辑层主要关注业务规则的制定和业务流程的实现。业务逻辑层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 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 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 它却是被调用者。因此该层对于支持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最为关键。数据访问层主要负责数据的访问, 它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2、开发技术选择

从目前来看, Web应用系统常用的开发技术主要分为两大阵营, 一个是基于Java技术的J2EE标准, 另一个就是微软的.NET平台。严格的讲, 两种技术本质相似, 但各有所长。J2EE经过多年实践, 技术成熟、性能优异。.NET出现较晚, 但对一些新技术支持较好, 并且适合快速开发。依据应用环境不同可有不同选择, 如果是Windows平台则应该选择.NET, 如果是UNIX/Linux平台, 则应该选择J2EE。

目前学校使用Windows平台居多, 所以,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可采用微软的.NET平台进行开发。

六、讨论

编译原理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 第8篇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 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的内容理论和逻辑性都很强, 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 仅仅依靠在课堂上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讲解, 对于编译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有穷自动机及其状态图、文法的左递归和回溯现象, 语言的语义分析和处理等等, 这些内容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被透彻地理解, 开发一个辅助教学系统, 可以帮助改进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一个良好的辅助教学系统不仅需要合理组织好课程的知识内容, 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 利用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优势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 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本系统具有资源合理共享、内容及时更新、师生实时交流、时空不受限制以及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

二、系统的应用对象及需求

编译原理辅助教学系统的应用对象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用户, 他们对该系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

1、管理员用户

管理员用户是辅助教学系统的管理员, 处于系统的服务器端, 拥有系统的所有管理权限, 可以对课程资源及交流信息进行直接管理, 为其他应用对象授予权限, 负责系统的完善和维护工作。

2、教师用户

教师用户拥有较高的权限, 可以管理课程资源的全部内容, 可以管理自身发布的交流内容, 与学习者在线交流, 可以对进行实时交流的学生和交流的内容进行管理, 有权为比自身权限低的用户授予部分权利。

3、学生用户

学生用户可以浏览学习课程资源, 有权接受以及发布实时交流信息, 有权行使权限较高的用户所授予的权利。

三、系统设计

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编译原理课程资源、在线实时交流功能、问题讨论功能。如图1所示。

编译原理课程资源部分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编译原理课程的内容, 是编译原理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管理这部分内容, 提示学生进行学习,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展开在线交流, 进行课程内容的课外讲授和辅导。

在线实时交流功能是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至关重要, 没有交流, 就谈不上教学。该功能提供一个实时信息交流平台, 权限相对较高的用户可以对低权限应用对象进行一系列管理, 可以对该模块事务进行一系列管理。

问题讨论区是为了满足教师与学生不同时在线的交流需求而设计的。编译原理课程的在线教学是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的, 在学生进行自学产生的疑惑需要向教师请教时, 若教师不在线, 就要借助这一功能。该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 在此发布的信息在应用对象离线情况下可以继续存在, 高级权限的用户可以对该模块事务进行一系列管理。

1. 编译原理课程资源功能的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资源模块包括各章节的多媒体的形式的课程内容, 每章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练习、编程练习、注意与参考。其结构如图2所示。

2.在线交流功能的设计

在线交流模块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登录、实时信息交流、信息管理。

(1) 登录功能用来确定访问者是否具有使用该系统的实时交流功能的权限, 可以为用户提供一部分用户账号自我管理功能。

登录功能的设计功能包括:用户名密码验证、用户名注册、用户密码修改、用户删除、用户来访信息记录。

(2) 在线交流功能是整个在线实时交流模块的核心, 它主要用来实现信息的发布, 并为实时信息的发布提供一系列辅助工具。

在线交流模块设计的功能包括:实时交流信息发布、隐秘信息交流、设置实时信息发布组件主题、设置信息文字颜色、设置信息发布者名称颜色、在线人员列表、刷新在线人员列表、刷新实时交流信息发布区、退出。

(3) 信息管理提供对整个在线实时交流模块的管理手段。该模块提供四个方面的管理功能: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用户账号管理、以及系统重置。

3. 问题讨论区的设计

这一功能采用网络留言板的形式为教师和学生不能同时在线时提供一种交流的方式。这一模块包括三个功能:信息发布、信息管理与信息搜索。

(1)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者提供自己的名称、联系方式、信息内容, 信息发布组件会把这些显示在信息发布区, 其内容会一直保留, 直至管理员将其删除。

(2)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由具有高级权限的用户来执行, 可以对信息进行浏览, 对过期及无效信息进行删除。对信息进行处理后, 信息管理组件会提示用户此次操作的信息, 包括:操作内容、操作时间、成功与否。这些操作信息还会保留在问题讨论区模块中便于管理。

(3) 信息搜索

在问题讨论区模块, 将有大量信息出现在信息发布区中, 信息搜索功能帮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该功能以用户提出的搜索关键词为依据, 以整个信息发布区为搜索范围, 以列表的形式将符合条件的所有信息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在用户的浏览器上。

四、结束语

系统基于ASP技术开发并投入运行, 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下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该系统的使用是教学过程的有力补充, 成为编译原理精品课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邵国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现代教育, 2011, 3.

[2]夏艳东, 管廷昭.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4.

[3]张永梅, 李华玲, 梁志剑.基于WWW的编译原理课件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3, 12.

[4]陈火旺, 刘春林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 (第3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0.

离散数学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 第9篇

现代教学媒体中, 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具有计算机的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 同时将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 并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及触摸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

目前用于辅助教学的系统中大多数局限于文本的浏览形式, 只是将教案以文档的形式放在网络上, 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交互, 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内容及过程过于呆板, 只是教案的浏览,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很难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缺乏互动性, 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不能及时实现;

鉴于上述原因, 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改进。

1、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 将教学内容按照难易程度分成几个档次, 目的是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2、采用交互的方式, 重点实现师生及学生之间问题的交流, 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开发工具的选择

1、JSP技术简介

JSP是一种基于Java的脚本技术。优点很多, 包括将HTML编码从Web页面的业务逻辑中有效地分离出来;访问可重用的组件, 如Servlet、JavaBean和基于Java的Web应用程序;支持在Web页面中直接嵌入Java代码;可用两种方法访问JSP文件:浏览器发送JSP文件请求、发送至Servlet的请求[2]。

2、SQL Server 2000

SQL Server 2000具有Internet集成、可伸缩和可用性、易于安装、部署和使用等优点。

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1、用户需求分析

网络学习系统使用户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课程知识, 有利于用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网络学习系统在发挥超媒体的作用和特长的同时向用户提供引导措施, 这个措施就是“导航”[3]。作用主要是针对使用系统的用户, 让其在系统的引导下提高学习效率, 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2、系统设计目标分析

本设计是一套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系统。使用该系统根据不同用户权限, 教师可以方便的上传课件、学习资料、添加试题等活动, 学生可以下载课件、做作业、提问、参加测试、相互讨论交流等。

四、系统的模块实现

本设计的用户分为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操作包括对各种资料进行管理, 添加、删除、更改各种电子教案等信息。学生的操作包括浏览电子教案信息, 下载课件, 上传作业, 练习及测试等;

1、公告

教师可以对相关的公告信息进行发布, 对新闻的内容进行管理, 可以添加新闻或对过期的信息进行删除。学生在公告模块可以看到最新信息。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模块存放的是基本的教学信息, 如教学大纲及课程的相关介绍, 有助于学生对离散数学课程有整体的认识。教师依然可以对教学大纲信息进行添加及删除操作。

3、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模块是本设计的主要模块之一, 教师可以发布电子教案及对电子教案进行管理, 电子教案分为电子课件或视频课件等。教师添加电子教案时输入电子教案的类型, 资料名称, 对应的文件, 及资料的简介内容等, 点击“提交数据”完成电子教案的添加, 如教案的修改和补充或者过时教案的删除等操作按照提示也可完成。学生可以查看电子教案的信息, 进行在线学习或下载。

4、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存放课程的相关信息, 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资料, 存放此处供学生参考。如离散数学学习的技术资料及使用技巧, 用于扩展知识面, 从而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5、学习指导

学习指导模块完成学生实验指导的功能, 教师将上机资料存放此处, 学生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实习, 巩固知识。

6、习题解答

习题解答模块完成学生课程的相关习题解答功能, 教师将部分复杂的习题答案, 存放此处供学生参考学习。

7、练习与测试

为巩固教学成果, 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进行适当的练习提供了离散数学试题。这一部分主要是以SQLSEVER建立试题库, 教师发布测试题, 输入试题名称及四个选项, 并给出正确答案, 学生在前台进行答题, 随时查看答题结果的正确性。

8、发布作业

发布作业模块, 教师在系统后台发布不同班级的相应作业信息, 学生在前台可以查看并完成作业。

9、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模块完成学生会员注册的功能, 注册成功后, 学生上传作业。

1 0、答疑与讨论模块

答疑与讨论模块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 学生将问题以留言的方式发送给教师, 教师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发布, 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是公开的,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五、结论

本文主要将传统的离散数学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来实现, 实现了网络课堂、课件下载、在线自测、答疑与讨论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途径, 同时解决了一些自学者求学难, 解惑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建芳:《多媒体技术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2-01。

[2]刘斌:《精通JaveWeb整合开发》,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5-1。

多媒体辅助科学教学 第10篇

多媒体是高科技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特点:1)能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符号、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集成;2)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使之按用户的习惯显示在屏幕上;3)多媒体技术利用其强大的图形交互和窗口交互操作,使人们能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

由于多媒体的这些特点,它逐步进入课堂,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灵活调用声、像、文并茂的教学信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同时还能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力。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靠教师讲解,也不能完全依靠教师的演示,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反复观察实验活动中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笔者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把多媒体技术用到科学教学中,服务于科学教学。

1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

情境

科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独立思考自己去获得结论,注重指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锻炼和发展有关的能力,初步掌握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

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实物教材,再恰当地辅以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为学生自行探求科学知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搭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研究土壤”,在学生自己采集土壤样品后,进行观察、分析,并经过充分讨论之后,多媒体出示一幅土壤成分的表解;教学“观察市场的鱼”,观察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并进行充分研讨之后,再由多媒体依次出示鱼的各部分的名称和必要的注解,最后拼成一条完整的鱼。在重点的地方,在出示画面的同时,发出“叮”的一声和闪烁相应部位,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引起兴趣和注意……这种手段的使用,在内容上可以做到画龙点睛,在效果上也可事半功倍,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更会有效。

由于地区性和季节性等原因,往往在创设情境及搜集实物教材方面遇到困难,这时多媒体就更能大显身手了。比如初春时教学青蛙,在我国南方,青蛙已经出洞了,而在北方,这时的青蛙可能还在地下冬眠,很难捉到青蛙。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放影一段青蛙的录像。在讲青蛙是怎么捉害虫的时候,录像的速度比较快,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慢镜头播放,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一只大青蛙张开大嘴,倒在下颌的长舌像张开的折尺一样伸出来,舌尖一下子粘住了一条虫子,又一折,送进嘴里去。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屏幕上。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灵活播放。青蛙捕食这个讲不清、道不明,实验又极难做成功的难点,迎刃而解……

2 利用多媒体帮助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一些最基本的动手实验操作技能,应该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掌握。这不仅是中小学教育内容衔接所必要,也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贯彻科学课程标准,教好科学新教材,不仅要敢于放手让学生面对大科学进行独立的探索,还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材料,学会使用的方法,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实验,这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对研究的问题理解得快,印象深刻。

实验前,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装配实验,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如“自然界水的循环”一课,要求学生会使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水加热。课本上有插图,但图是静态的,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笔者用多媒体做了一个小课件,演示完一遍之后,再让同桌同学相互思考、讨论,并且让各小组实际操作一遍。最后,演示加热试管。出示一个试管,装入少量水,试管夹从上半部分将试管夹住,酒精灯的外焰正好给试管的底部加热,并且把实验中的要点、重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屏幕上,配合教师的演示讲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演示完毕,再让学生复述,要求正确回答出给水加热的方法:试管里装多少水?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什么部位?试管与火焰的角度?用哪部分火焰加热?等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酒精灯给装水的试管加热,并仔细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通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与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十分令人满意的。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对小学科学学科同样有这个要求。在指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之后,还要积极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受到锻炼,增长才干。在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发挥启发诱导的作用。

如教学“人体内器官”一课,这是一堂暗箱式内容的教材,要分析人有哪些呼吸器官。实物模型虽然能向学生展示人有哪些内脏及位置,但是它不能向学生展示人呼吸时气体经过了哪些器官,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人有哪些呼吸器官。为了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动画:标有蓝色的箭头,沿着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示意吸气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吸气时,气体经过哪些器官?又出示一幅动画:标有黄色的箭头,沿着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示意呼气过程,再让学生思考呼气时,气体要经过哪些器官?在学生了解了人呼吸要经过哪些器官后,让学生来说说,呼吸器官有哪些,在人体内的什么位置。由于运用上述教学方法,人有哪些呼吸器官学生都能说出来。

在讲气体交换这一抽象的问题时,笔者同样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这么一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学生得出人吸进去的气体中含有的氧气多二氧化碳少,呼出来的气体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多氧气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要讲到一个气体交换问题。关于人的呼吸器官,专门有一部科教片的录像,但是与教材不是太相符。笔者把其中有用的部分用视频捕捉卡捕捉到电脑里,进行修改加工,这样一来,这部分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要用几遍就可以用几遍,要怎么用就怎么用,改变了电视录像灵活性差的缺点。而且,课堂讨论气氛也大有改观,学生的思维普遍都很活跃,事后记忆效果极好。这一切,都归功于多媒体技术,它的可交互性、灵活性是其他电教手段所不及的。

4 恰当、合理、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强调教学效益

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普及。于是在一些教师心中就产生一种片面的想法:要上好一堂课,就一定得用多媒体。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也不例外。一堂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有些课的内容,如前面讲到的青蛙,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地区差异,为了解决教材编排与地区差异之间的矛盾,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再或者一个抽象的概念,用了多媒体之后,把这个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直观的问题……像这些内容,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因为它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

总之,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把他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用这高科技的产物来辅助科学启蒙教育,不但可以帮解决许多问题,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网络化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教学合理结合,让多媒体课件在网上进行传播,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新军屯小学)

以画辅助古诗教学 第11篇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 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 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图”, 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 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 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 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 主动地思考, 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 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 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 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图, 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 只有感受到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 就采用先学诗, 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 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 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 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图”: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 , 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 反复吟悟诗文, 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 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 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 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 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 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 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 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 边文边画, 逐句理解,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非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 离原上草 ”。 抓住 “离离 ”的理解 , 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图。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图, 与第一幅图形成对照, 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 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 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 风吹又生 ”。 在草根深扎的原野 , 寥寥数笔春风即起, 草芽儿破土而出,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图。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 一句诗引出一幅画, 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 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 春风的温暖可爱, 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 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 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 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图进行比较, 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 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 学生知道:近见是舟, 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 望帆时间长, 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 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 友情之深, 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 图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 一边吟诗作画, 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 而且发展了思维, 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 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 , 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画, 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 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 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 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图。欣赏了图画后 , 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 荷叶鲜嫩, 树阴的浓密, 蜻蜓的俏皮可爱, 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诗歌, 顾名思义, 每一首古诗就是一首曲。在讲解古诗时配上合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体会古诗的意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最后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意蕴深远。随着阅读, 让学生体会出水天一色的江面, 渐渐远去的帆影慢慢消失在天际, 与白云融为一体, 它带走朋友, 带走诗人的思念, 包含着无尽的语言这时如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 在悠悠古韵中, 学生体会得更真切。

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古诗, 可以使呆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 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及古诗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编古诗有40多首, 这些古诗反映的情境, 今天的小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 造成理解困难。而这些古诗中, 不仅王维“诗中有画”, 许多诗人的诗也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画面。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画助教的古诗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社区服务学习下一篇:盲目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