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校本教研范文

2024-06-24

网络校本教研范文(精选12篇)

网络校本教研 第1篇

●畅通渠道, 保障研修

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简称迁安三中) 虽是新建校, 但在建校之初就实现了教师人手一机, 并搭建了校园网, 保证网络的畅通。

在管理体制上,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负责校本教研的全面工作, 制定本年度的网络教研计划。学校还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为首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 定时参加网管员组织的培训。

迁安三中有丰富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如学科资源网、图片资源网、主题性学习网站、数字图书馆、新课标教学资源库等, 并与唐山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相链接。学校还有比较先进的远程教育接收设备, 为网络教研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

●网络研修, 一课三备

迁安三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多元的网络教研方式。

1. 互动研课, 同课异构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 每周举行一次互动式、参与式的专题研讨活动。这一活动形式的一般程序是:网络备课——主备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教参, 领会课标要求后独立完成备课稿, 通过校园网上传至相关备课室;提出改进意见、定稿——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 提出见解, 发布在主备帖后面, 以供主备教师参考, 修改自己的备课稿, 最后定稿;试讲——主备教师上课, 其余教师集体听课;集体评议——围绕课例, 听课教师各抒己见, 互动交流, 提出本节课的优缺点, 最后由主备教师整理, 形成二次备课稿;示范课全校展示——校主管领导和同组教师集体听课;反思、交流、研讨——由校主管领导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主备教师以反思的形式将教学心得发布在备课论坛中, 同组教师发布自己的问题、困惑及相关的感悟, 实现全校的互动备课。在这种教研方式下, 年轻教师成长速度非常迅速。

2. 学术沙龙, 促思促研

学术沙龙是本教研组成员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专题讨论会。各教研组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 研讨的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 如“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面对新课改, 我们要怎么改, 改什么”等, 每两周每个教研组就一个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通过思考研究、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日常经验积累, 每个成员都要在沙龙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第二个周末由教研组长或负责本专题的教师做总结。通过讨论交流, 教师对该专题的认识深入了, 教育理念更新了,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高了。

3. 远程引领, 促进成长

远教资源不仅适用于教学, 同样适用于校本教研。远教资源网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学习新课改的教育动态,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的教育资源, 其中也不乏顶尖级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智慧, 激励了教师自主研修的主动性。学校开展了三步教研模式。

(1) 学习观摩, 应用实践。如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专题展开教研。教研组先选出一名教师来设计, 该教师通过查阅远教资源的“课程辅导”、“媒体资源”、“拓展资料”和“专题教育”, 观看“教学实录”, 设计一节应用远教资源的阅读课, 同组教师集体听课。

(2) 聆听讲座, 理论升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观看远教资源的专家讲座, 专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帮助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的升华。

(3) 集思广益, 互助提高。组织教师再次观看阅读课的教学实录, 集体评议, 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共同提高。

三步教研模式把教学实践与专家指导相结合, 现实了资源与远程资源相结合。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 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 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4. 课题牵动, 观念变革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较复杂的问题或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制订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一段较长时间内, 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问题。与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 它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 提出学科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分别确定本教研组的课题。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比较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理念。如学校的综合教研组制定的课题是《巧用信息技术, 上活综合实践课》, 该课题标新立异, 已被列为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立项之初, 教师很困惑, 不知从何下手。教研组长牵头, 参加研究的教师潜心钻研, 深入开展“上活综合实践课”的理论探讨, 多次举行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课观摩活动, 观摩之后教研组组织评议, 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积累经验, 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大趋势之下, 我不想寻找那些“以身试法”的先行者, 也不想寻找那些激流勇进的弄潮儿。而是寻找潜心教学教研的践行者;寻找普通教者身边发生的“教学寓言”;寻找有益于教师教学及专业发展的资源或者工具;寻找教育博客世界里, 执着于教学感悟、反思, 默默探索、找寻教学真谛的“苦行僧”;寻找这个时代中, 信息技术教育领域, 坚强的小人物和那些以黎明前夜作为狂欢夜, 在狂欢夜中认真舞动的“舞者”!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 你在其间, 独一无二, 不可或缺, 让我们同行!

学习网络校本教研的心得体会 第2篇

代家坝镇中心小学 马中礼

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学习了关于网络校本教研的相关内容。一开始我还不以为然,认为我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了。再后来就觉得我的目光短浅了。我所利用的网络只是为了满足寻找适合与我们教学的资料。此时我才知道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应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自由地展示自我,让思想飞翔、使精神充实。在这里可以自由地结交心灵的伙伴,进行自由的交流,实现平等的对话,留下自己的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校本教研学习,加深了我对网络信息的进一步认识和提高,拓展了我的视野和知识面,感觉网络校本教研学习是有必要的,学习体会有以下几点:

1、网络速度快,信息发布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博客,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

2、我发觉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互相交流与共勉的研讨、学习、交流、互助型的网络教研团队里,在网络研讨过程中,彼此之间能敞开胸怀,坦诚的交换意见和建议,没有功名利禄,有的是为人师者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喧嚣繁华,有的是基于理性的探讨,激烈的思辨;没有矫情做作,有的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固步自封,有的是开放、包容、接纳、理解和信任的结伴同行;没有权威话语,有的是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式的表达和反思。

3、网络教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改变教师的学习状态、工作状态,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平时我们经常跟同轨老师,同班老师的交流,就是没想到将它写进教育博客或论坛中,在这里有更多的同行交流,也可拿出疑难问题让同行一起讨论,大家群策群力,聚合更多人的智慧,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这里也许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我们并不陌生另外,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又相同的目标。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质疑和批评的过程中,促进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教育教研的变革。

新时代的校本教研——网络教研 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教研 校本教研 途径

一、校本教研的现状

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教研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主要平台之一,已得到人们普遍认可。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随着网络化办公环境的逐步完善,学校有了进行网上教研的设备基础与内在需要,这给我们的校本教研带来新的发展和要求。网络教研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

冷静分析我们进行教研的过程,始终是“小农经济式”和“个人作坊式”行为,从管理上看,教研组大多是以年级或学科划分,由于有的年级组或学科组教师较少,教研组名存实亡;从空间上看,教研只局限于组内几个人的研究,组与组之间、全校之间的教研少,更谈不上校际间教师的教学研究;从形式上看,参加教研活动的人员必须在同一个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教师间对话范围非常狭窄,教师所把握的资源和集中的智慧都相当有限,教研水平不高,效率较低。从内容上看,教研活动缺少研究,缺少交流,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教师之间缺乏协作和联合,彼此交流有限,教研活动得不到延续,更难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共享他人的智慧。

二、网络教研独特的功能

(一)构建了良好的反思平台。

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构建了良好的反思平台,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引领教师成长的有利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互动交流凸现教研实效。

(二)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用先导的教育信息来吸引教师的参与,网络中常常有一些新的教育动态、新的教育举措等,都是教师很感兴趣的。 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如:教材分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专家的教育教学讲座、课堂实录、课件等。通过观摩名师优秀课例录像,教师进行案例剖析,谈出自己体会和认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成果,通过浏览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课交流。网上教研组力争把每次活动的资料和结果及时公布在我们的网站上,吸引同伴互评互促。

(三)互動交流凸现教研实效。

网上教研活动,克服了以前座谈式教研的尴尬,不再受时间、人数、地点的限制,实现多项的交流互动。它打破了原来的一个人(授课人)说、大家评的固定格局,让每位成员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并留下研讨的痕迹。小组成员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好好针对研讨的问题认真思考,随时研讨,提高了研讨效果。而且这样大家学习的领域拓宽了,思路也打开了,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不同的看法,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增强了实效性。网上教研也能够促使教师加强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对课程标准的内化,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评课活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参研热情,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大家的思想在网上进行碰撞,从而产生火花和创造灵感。网上教研也促进了一部分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他们网上交流的能力,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三、网络教研途径

(一)利用校园网上传教学设计。

每周教研组提供一节课的教学课题,教师依据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上传到校园网,供教师评阅。

(二)利用校园网评教学设计。

学校各教研组教师对本组教师上传到网上的教学设计,从优、缺点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网上评价。教师在本组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带着个体的思考,再次进行个性化的备课,上传到校园网供本组教师和全校教师借鉴。网上评课聚集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个体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三)写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把它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反思做到了四写:即写课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和学期反思,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上,供教师参考。

(四)网上优秀课件共享。

经过教研活动,形成的优秀教学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校园网,供教师学习研讨使用。下学期,我校将实现用微机备课,力求达到50%,并将逐步达到100%。

(五)学校建立了QQ群。

利用QQ群进行专题研讨。各个教研组建立自己的QQ群,然后以QQ群进行专题的研讨交流。比如集体讨论备一节公开课时,流程可以是:QQ群通知(通知交流时间及方式)——参考论坛文章、QQ交流完善——执教——反思——论坛发布教后反思——QQ交流——形成精品教案,大家共享。这种教研模式是对传统教研模式的一种补充,它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修改和不断完善。

(六)建立教师博客,实现资源分享多元化。

利用网络优势, 搞好校本教研 第4篇

进入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领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为世人所共识。在教育领域, 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并且与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连。网络的应用更给新世纪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蓬勃生机, 为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

二、校本教研很重要

我们过去总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过程, 害怕讲得不够、讲得不细、讲得不深、讲得不全, 好像教师不讲学生肯定不会, 考试肯定要吃败仗似的。教师平时只需要考虑“教什么”, 而对于“怎样教”的问题, 基本上没有考虑, 或考虑得很少。在那个时代, 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应付各种考试, 学生的学习目的好像都是为了考试, 而考试的本身也只停留在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对于能力的考察则较少体现。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对于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学生来说, 仅仅应付考试远远是不够的。这种教育观念已经妨碍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堵塞了学生的实践渠道。因此, 教学必须反思!

而在教育改革中, 课程改革是其核心问题。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黄恕伯教授在今年新课程培训上打了个非常精辟的比方:“过程”和“结果”有什么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就好像路程和位置。旅游时, 当我们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游览目的地, 路线不同, 收获也不同, 经历这些路程, 往往就是目的, 而不只是为了到达某一个最终地点。过程的本身就是目标, 而不仅是手段。教科书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 而教学中的很多过程是需要交互活动才能进行下去的, 由于教科书难以获得读者的信息, 也就很难设计出有呼有应的活动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再创造, 那就只能束缚在“重结果”的圈子里。在课改中, 教师不能再是课堂教学的霸主, 学生也不能再是分装知识的容器!一张白纸, 今天这里涂一点, 明天那里抹一点, 总会有被全部涂黑的一天;可是画画却不一样, 必须先有通盘的考虑和设计, 然后按照规划来涂抹, 才有可能画出想要的作品。显然, 我们的课改不是涂黑一张白纸, 而是要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必须先有整体的构思才会有目标实现的一天。今天换一本美国教材, 明天喊两句素质教育, 收效恐怕永远都是有限的。祝智庭教授在他的《网络教育应用教程》一书中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结果如表1所示。

三、一线教师也要教研

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和新课程计划和教改精神的贯彻与实施, 打破一成不变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思想已势在必行, 现代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教书的单纯教学型教师, 更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 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 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 很难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学行为。任何课改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身上, 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支持, 课改不是流于形式, 就是无疾而终。

四、信息时代如何教研

个人博客、QQ群与论坛这些都是交流学习的很好平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 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学习是我们不断自我提高的阶梯。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一个人可能只有一个思想, 只有一种思维方式, 只有一种教学方法。交流对话中, 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思路被打开了, 思路又指引着出路, 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思想经过不断的激荡、碰撞, 逐渐清晰, 越来越多的新理念在改革实践中升华成新的观念, 并用于指导实践。加强沟通和交流是我们快速适应新要求、获得快速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网络教研的优势

1. 教学资源共享范围广:

任何教育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 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Internet用户都可以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Internet是最具有全球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2. 教学资源共享时间长:

任何教育信息一旦进入Internet, 就可以一天24小时, 一年356天不间断地展现在网上, 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询。传统的校本教研, 老师的发言“踏雪无痕”, 即使少量的论文汇集成资料外, 受记忆能力的限制, 对于他人的观点、成果, 的吸收也是有限的。而“网络教研”中, 教师的发言、观点、成果有如“雁过留声”的效果, 教师可通过语言文字, 对他人的观点、成果进行再学习、再思考, 这一优势, 又是传统校本教研所不能及的。

3. 教学资源丰富:

丰富的教学资源加速了我们业务素质的提升。网络资源包罗万象, 丰富了我们的理论知识, 提高了我们的业务素质, 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4. 教研交流无极限: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它能突破时空限制, 不拘泥于人群。无论在哪, 无论是谁, 只要我们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就可以互相交流, 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不仅锤炼着自己的思维、领悟能力, 还可以零距离的聆听到专家的直接教诲, 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传统的校本教研, 受地域限制, 只能在一个年段或一所学校开展。教师发展受到学校文化形成的限制。学校教研氛围比较浓厚、教研水平比较高的, 教师发展就相对比较快;学校教研氛围比较差、教研水平比较低的, 教师发展就相对比较慢。而“网络教研”克服了“校本”地域局限、水平局限, 教师可跨校参加教研, 拓宽交流视野, 互相取长补短, 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优势, 是传统校本教研所不能比拟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这些“臭皮匠”可能是不同学科背景的“臭皮匠”、不同年龄层次的“臭皮匠”、不同教学风格的“臭皮匠”。集体的智慧, 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还不曾重视的某些地方, 赶快引以为戒;使我们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种新理念, 学到了一些新方法;使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 使教研有了很大的便利、快捷与高效。

5. 研学情境具有强烈的感官性:

“学习的本质是体验, 体验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氛围。”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 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 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 网络教研具有声像并茂、形象清晰、再现迅速、感染力强, 能够对师生产生有利的心理物理刺激。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物理研学情境, 改革传统单调、刻板的教学弊端, 弥补了传统教育媒体的局限性,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6. 信息传递快捷:

网络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如刚刚结束的华东六省一市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会暨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学术研讨会已经在网站上有了会议纪要;再如也许上午考完的各地市各级各类物理测试, 当天就能在网站上找到试卷和参考答案。

7. 节约时间与经费:

一线教师提高培训与接受指导的需要与繁重的教学任务造成现实教研时间上的矛盾, 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及学校的经费也难以满足教研和培训的需要。通过网络教研, 教师们不用特意耽误课去参加教研活动和报销旅差费了。

8. 教研工具操作简单:

仅鼠标点点, 浏览、搜索、查询、学习统统OK。师生里面, 不管男女老幼, 只要稍加示范或点拨, 就能学会使用, 是个全民化的高科技教具。

综上所述, 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所起的作用如祝教授所示的下图, 一方面是拟人作用, 作为导师、学员、学伴和助手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拟物作用, 作为情境、资源、教具和学具等。

显然,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教育网络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性拟人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六、一些反思

(1) 资源内容庞杂无序, 怎么做到有效利用?由于发布信息的网站众多, 信息内容广泛而杂乱, 教师要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还应注意不要变“人灌”为“电灌”,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就看掌握在什么样人的手里!在使用技术时, 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 把机器 (各种媒体技术) 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 把人 (教师) 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慎用, 妙用, 精用!恰到好处就是锦上添花, 可有可无就是画蛇添足。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改教研!

(2) 资源质量良莠不齐, 如何筛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松散性, 难以进行统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导致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检索质量受到影响, 并在兼容化、规范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3) 网上病毒猖獗, 还有版权等问题亟待解决网络信息产生和传递自由程度很高, 已突破了传统知识信息管理的范畴, 因而必然带来诸如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版权保护、隐私保护等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法律制约措施。这就要求咱们的网站要能穿上“防弹衣”, 教师适当还得学习点反黑客技术。

(4) 教研者各自为战, 信息资源共享意识不强有很多教师好东西喜欢藏着、掖着, 只图索取, 不知奉献, 这也是阻碍网络教研的根本原因之一。

网络校本教研 第5篇

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2012.6.23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教学研究的重心已下移到学校,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局“关于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前锋农场学校立足校本教研,本着“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从一线来,到一线去”的校本教研基本理念,将校本教研理念的提升与实践探讨相结合,通过“构建教研机制,丰富教研形式,夯实教研内容”等途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目前,我校教科研气氛活跃,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学生成绩显著提高,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同,下面就把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总体思路做以下梳理。

一、构建教研机制 保障校本教研实施

校本教研理论上并不深奥,开展活动也不困难,难的是学校要有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的长远计划,教师持之以恒的参与,为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为校本教研的实施保驾护航。具体做法是:

1.领导负责制度

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教学副校长具体抓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和有效实施。学校领导率先学习《新课程标准》,首先了解和把握教育的最新信息,亲临课改第一线,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参与学校举行的各种示范课、汇报课、考核课,认真观、议、诊课,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者,着力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有

力支持。

2.理论研修制度

在理论研修上我校一直实行“内培外修”制度,遵循“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内培:校内每学期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不同学科的各项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外修:我校每学期都拿出专项经费,选派业务领导或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各级各类的进修培训,学习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教师课改思路。

外出学习的领导进修后回校后整理材料,汇报所学,并把外出进修的前沿理念和先进经验对全体教师进行汇报和培训。培训教师回校后要上一节汇报课,要向学校交学习汇报材料和学习心得,要在校内教研会上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一人培训,全员收益的目的,近两年我校外派进修的领导和老师达到20余人。

我校一直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全员参与、参与全程”为着眼点。把周二下午2:30定为语文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三下午2:30定为英语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四下午2:30定为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时间、周一上午9:00定位考察学科的教研时间。把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按质量评出等级进入学校的百分量化考核。

3.听课评课制度

我校多年来一直执行推门听课制度,领导与教师坚持推门听课,关注常态课,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主任每学期听课平均在7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坚持听课至少20节。推门听课制度的实施,增强了教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的意识,同时也为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

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的快捷平台。为学校领导及时、准确地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导向,做好决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研修奖励制度

学校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来,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对各级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老师实行奖励。对各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对产生的校级优秀教研组予以组织奖励。我校数学教研组被省评为“优秀数学教研组”,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建三江管局评为“优秀英语教研组”,先后有20余人被评为优秀教研先进个人。

二、丰富教研形式 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校多年来一直以新课程为导向,将校本教研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相结合;校本教研与课改实验相结合,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开展反思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个一”活动。即:每课时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教研论文”;每学期必须上交一篇“教育叙事”;每学期必须上交一份“教学案例”。

通过教师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思考、审视、分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并形成研究性论文,实行反思笔记交流借用制度,促使教师借鉴前者的成功经验,避免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反思中快速成长。

2.开展学习式教研

我校推行“九个一”工程”。即“一个骨干教师带一个青年教师”;每学期读一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并记好少于5000字读书笔记;每年订阅一份本学科教学报刊;记一本8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通识培训;每学期要对教师进行一次学科培训;每学期要对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学校每学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每学期记一本听、评课笔记。

通过“九个一”工程”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学习意识;增强了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提高了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

3.开展活动式教研

我校推行“四步走”活动。第一步:每学期骨干教师必需要先上一节“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步: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上一节“汇报课”,展现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三部:每学期全员教师要上一节“考核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 第四步:每学期名优教师要上一节“样板课”,展示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通过开展“四步走”活动,展现了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功力,为全体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把握最前沿的教学动向提供了方便直接的交流平台,是快速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4.开展网络式教研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

正在改变着教研工作的行走方式。我们前锋学校是在2007年9月正式申报并成为了建三江分局第一所“黑龙江小学教育论坛”的合作体学校。

我校制订了学校网络教研计划,成立了学校网络教学研究管理领导小组,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通过开通“校园网校”,拓宽了我校的教研平台;通过开辟“随笔专栏”;丰富了我校的教研内容,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借助“网络有效活动”,激发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教研热情。

自我们前锋学校的网络教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代表总局承办了3次省级网络教研活动,参加不同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40多次,共有王建国、魏正伟、柴凤娣、任晓玲、袁忠霞等12人获得不同级别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省网络教研先进学校”。

2010年4月1日省教育学院小教部高枝国主任亲自来到前锋农场学校,建三江管局16所学校的教育科领导和部分教师代表都聚集前锋学校,聆听了高主任关于网络教研的专业版培训。高主任能亲临我校对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如今,前锋学校网络教研的教师参与度已经达到了100%。在前锋学校的网络舞台上,正时刻演绎着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灵动。

三、夯实教研活动 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1.立足集体备课,做实校本教研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提高备课质量、建立有效

课堂,增强备课实效,减轻教师个体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校下设语文、数学、英语、考察学科四个教研备课组,我校认真按照教育局有关精神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开学初由4个教研组制定集体备课计划,学校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主管领导要亲自参加备课过程,指导各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督促、检查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总结集体备课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要规范集体备课,实现制度化、常态化,根据计划制订相关制度,加强教研组的考勤、考核。

教研备课组活动要求做到“四定、五必须、六备”。“四定”是指:定主备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电子文本母案;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母案进行补改才能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

教师个人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全身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之中,在备课前个人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相关情况;在备课中虚心倾听、积极发言、认真记录;备课要根据班情、学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对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完善、提升,有的放矢地组织有效教学。

2.借助赛事活动,推动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学校教学实践服务的,因此在教研内容的选择上我

校“立足校情、立足教情、立足学情”,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充实教研内容 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在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以“各项赛事”为切入点,通过举行“说、讲、评大赛”、“ 青年教师素养大赛”、“ 演讲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书法大赛”、“ 教育叙事展评大赛”等教研活动。

通过“各项赛事”丰富了教研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教师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对进一步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营造人人关注教研、人人深入教研、人人研究教研的良好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进一步营造“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重学习”的新型的、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创建高效课堂,提升校本教研

高效课堂的构建上我校已经取得了一点成绩,把“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确定为我校的教学模式。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的理念下,通过“自主学习——汇报展示——课堂反馈”三大板块完成教学任务。

在“板块式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研究,初步提炼出英语学科的“读”、“找”、“创”、“练”“的四字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校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上主要通过“七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领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学校成立构建高效课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制定具体的实

施方案。

理论学习阶段:学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调研反思阶段: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组织教师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通过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课堂实践阶段:组织教师按活动方案结合并总结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和研究,摸索出不同学科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展示研讨阶段:组织高效课堂实践汇报研讨活动,人人上汇报课,课课进行研讨评议,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策略,再实践、再汇报、再研讨。

概括提升阶段: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定的高效教学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成果展示阶段:开展“高效课堂”论坛、“高效课堂”教学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论文、课件评选活动。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在教育局的领导下,不断创新教与学的工作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正是基于我校一直坚定不移的走校本教研之路,我们前锋农场学校取得了很多令人骄傲的成绩。

先后有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的殊荣,1人获得总局级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有20余人获得管局级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殊荣,先后有11人获得省级大赛一等奖,有4人获得总局级大赛一等奖。在2012年9月我校代表建三江管局在垦区第二届小学数学“实效杯”课堂教学展评中进行了“解读新课标,打造新课堂”的主题论坛,收到了各地区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

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第6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教研实践模式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教学研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适应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网络校本教研就是依托网络为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环境,不断优化、改善甚至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几年来,我校坚持大胆创新校本教研工作思路,提出了“建网就是建学校”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恪守着“实实在在搞培训,踏踏实实搞研究”的原则,开展“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走网络化校本教研之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路摸索,一路探求,使我校校本教研踏上了网络这条快车道。

一、建设完善的网络环境是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基础和保证

“网络环境”从狭义上看是指“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广义上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eyberspace)。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因此,从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角度去理解,网络环境的建设应涵盖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和教师的知识与应用水平这三个层面。

我校现有60个教学班260多名教职员工,是天台县初中的龙头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开始,学校初建有线广播网及有线电视转播、录播系统;2001年开始规划筹建校园网,至2002年建成,使我校成为天台县首批建网学校,并相继建成了多媒体综合教室、语言实验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音像资料室、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一系列现代化教学设施;同时,学校狠抓对教师进行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一批勤奋好学、肯钻善用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领头羊、排头兵。第二阶段:始于2004年,围绕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课题组,着手制定“实验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2004-2006)”,加大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入,为全校一线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逐年分批为所有教室配置简易多媒体设备,新增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升级学网站,完善网络教研平台;制定学校网络教研实施细则,与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实施对教师进行intemet未来教育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网络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的研究,使学校的网络校本教研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学校顺利通过“浙江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的验收并挂牌,步入“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先进行列。第三阶段:随着第二个“实验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2007-2009)”的实施,学校创办了一流的素质教育艺术中心,明确提出了“建网就是建学校”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写入教代会的决议,《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课题通过市规立项并研究结题,并获得台州市优秀课题评比二等奖。2009年,学校以申报第二轮浙江省现代教育实验学校为契机,继续深化《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校长挂帅,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并作为省规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重心由设施建设逐步转移到教学应用研究上来,使我校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开展活动是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

有了良好的网络平台作支撑,教师教研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教研管理方式的变革,是否就能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开展呢?它还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进行引导。

1.组织引导,制定可行的网络校本教研计划

正如任何新事物出现时一样,一开始网络教研以其方便、自由等特点受到了大家的积极参与,但由于缺乏优秀的案例作为示范引领,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制度,缺乏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条件,教师的热情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教研效果也就流于泛化,具体表现在:研讨形式方便但却散漫;研讨内容自由但却常偏离主题;论坛虽然注册的人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组织条例,参与的人不能都到位;QQ群虽然在线的人很多,但由于缺乏主持人,导致发言的无序。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平台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网络活动的离散性,因此探索网络互动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明确网络教研的组织活动形式,建立网络教研有效的操作办法等首先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网络校本教研计划。为此在近几年,我校都要求每学期结束前各个教研组对下一学期的教研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提交初步的教研活动方案,让教师在假期能进行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对下一学期的学习培训、课堂教学研究、课外辅导、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新学期制定的教研组计划中明确每一活动的具体内容、研究形式和主持人员,学校在此基础上制定学校及学校所辖教研区的教研活动计划,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形式多样、责任到人。

2.进行课例研究,开辟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战场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得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所谓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公开课教学就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基础、最广泛的一种课例研究形式,研究的过程一般可以分成备课、听课、评课等三个环节,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案例,但如果管理不当确实也存在滑向“听课为任务,评课走过场”而流于形式的可能。因此,我校在开展多年的教研活动基础上并结合本校实际逐步规范了公开课教学的实施流程,具体做法是:

(1)由学科教研大组牵头组织本校及所辖教研区学校的教师对本学科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重点内容、重点章节进行分析和讨论,涵盖学科教学的各方面分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类型编写切合学校实际的公开课教学选题指南,在学校的网络

空间进行公布,供教师在选题时参考,并根据实际变化等因素进行不定期的更新。

(2)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制定公开课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要求任教者在开课的三天至一周前在本组网络教研空间公布其教学设计及备课计划(教案),供大家学习交流,其他教师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设想在网上展开讨论,主备教师可以随时吸纳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评课时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前提下,让任教者综合整理好教学反思上网共享,对本课未尽事宜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一步交流,最后由备课组填写详细的公开课教学报告送教务处备案。

传统的公开课教研活动我们注重的只是听课与评课两个环节,评课时由于受准备、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教师的意见有时候得不到充分的交流,网络环境的创设使公开课教研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环节的同伴互助得到有效的延伸。当然,课例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公开课教研一种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对教材内容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互助与合作,更可以通过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来虚拟、再现、传递课堂教学的过程,这种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约束的集体备课,使教师的脑力资源得到共享,教学差异得到互补,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教师集体的互帮互助和过程反思中得到提升与成长。

3.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过去,中小学教师总不太敢承认自己是研究者,自觉理论水平低,只能从事教学实践工作,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师都会讲而且都乐意讲自己很多的教学故事。教学叙事研究,着眼于从写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教学实践,这种至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行动研究,同样是极为珍贵的教学成果。这就把教师从教育研究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树立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信和自尊。

基于网络环境的论坛(bbs)及博客(blog)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教师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进行校本教学研究提供了最佳搭档。教师可以通过它们发表一些教学反思、范例、经验和感触,为他人提供丰富的一线的实践素材,同时也可以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的帮助引领,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反过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就为我们开展的校本教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免费的网络平台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存在着网络空间小,传输内容受限制、回复等待时间长、服务功能不完善、个人资料易丢失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开发和定制属于自己的网络教研平台,专门为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服务。我校经过积极筹备,在信息组教师的努力下,对学校网站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版,创建了“班主任论坛”、“学科教研”网络平台、“校本培训园地”等一系列网络平台,使我校德育研究及各年级各学科教研都有了自己的网络空间。从2007年开始,学校还每周从中挑选一篇优秀文章在全校教师会议上进行宣读,然后进行编辑整理并留档保存,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网站也相继被评为天台县优秀网站评比一等奖、台州市二等奖。

4.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活动,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校本教研如果没有专业引领,就常常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其形式化、平庸化。我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外面的培训、学习和取经:同时,还不定期的邀请外籍教师、特级教师、名教师以及浙师大、台州学院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学和示教,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有线电视、网络等设施向教师和同学进行传播和交流;协同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名教师送教下乡、百人千场名师送教等活动;立足本校,组织本校的名师、骨干教师群体创设“名师讲堂”,“骨干教师成长之路”论坛。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拥有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5.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网络校本教研的层次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研究模式侧重课题研究及教研信息发布,成果展示,资料的形成,促进各级教研组织利用网络积累资料、优化过程和表达沟通。几年来,我们通过网络校本教研带动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规模学校教师素质校本培训策略研究》(市级课题2002),《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研究》(省级课题2003),《初中学生应用校园网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省级课题2004),《信息技术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市级课题2005),《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发展策略研究》(省级课题2006),《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2007),《城镇初中艺术中心建设实践和研究》(省级课题2008),《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市级结题、省级立项2010)。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先后开展了:校本教研的阶段性总结与反思;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组织活动方式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的评价与反馈方式研究。课题研究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网络校本教研的层次。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需要制度创新和有效激励

与任何别的工作一样,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针对教师发展、师资培训、资源建设、教研效益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学校需要逐步建立与本校发展情况相适应的网络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以及灵活的、更有针对性的成果奖励办法,将教师的网络行为纳入学校评价体系。2004年以来,我校先后制定了《实验中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实验中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又制定了《实验中学网络教研奖励办法》,并将这些制度和办法通过教代会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修改,逐届完善。每年按照“评估细则”对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评估考核,奖励先进;对教师的考核在注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网络教研的过程。

“研”味十足的网络校本教研 第7篇

一、苏北农村地区网络校本教研现状分析

现状一:组织和管理不到位

很多发达地区的网络校本教研2 0 0 6年就开始组织实施了, 而苏北很多市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网络校本教研提上议事日程, 教研方式仍是传统教研。虽然有些校长认识到网络校本教研的重要性, 但基本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层面。

现状二:教师的参与性不够

一是教师的苦恼。很多教师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 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 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总结反思一天的教学实践活动。二是教师的担心。虽然全国各省市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如江苏省实行了“五严”规定, 但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没变, 教师担心搞科研会影响升学率。三是延续性不够。不少教师有自己的博客, 但发表的博文很少, 只是心血来潮时, 或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时才写上几篇。四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欠缺。有些教师把博客作为记事本, 内容随意, 专业性和研究性不强, 且记录反思时, 意思表达不清楚, 深度不够, 理论和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

现状三:同伴互助不够

一是教师之间的研究兴趣不同, 难以合作。不同学科教师研究的内容往往局限在所教学科范围之内, 所在年级的差异也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个障碍。二是教师课务繁重, 相互交流的时间很难保证。三是学校的常规管理不到位。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如集体备课中, 有些教师个人初备说课稿, 但大部分的内容基本相同;有主备教师, 但没有备课组教师针对教学环节的讨论。再如平时磨课时, 有些教师听完课后, 只说几句套话, 点评不到位, 没有根据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没有根据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讨论、策划、修订和完善。

现状四:专家引领不足

专家、学者真正通过网络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和引领的很少, 大多还是停留在作报告和讲座层面, 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与专家互动和探讨。

二、如何使网络校本教研更有“研”味

1. 教研的氛围要有“研”味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搭建好教师可以交流的网络平台, 如博客、校园网等, 要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 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和教研水平, 并使教师明白网络校本教研的目的和意义。二是要成立组织机构, 建立相关制度, 将学科组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列入计划, 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在线学习。让新老教师连起来, 骨干教师亮起来, 一线教师动起来, 组织教师开展电子备课、网上评课、网上课题研究, 促使学校的网络校本教研常态化,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满教研的气息。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定期对教师的网上教研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评比。如文章被评为“优秀”或文章被加“精华”的教师, 在量化考核时可以适当加分;评比最佳校园博客和个人博客等。

2. 教研的问题要有“研”味

网络校本教研的开展要围绕课堂、立足课堂、贴近课堂。研讨的问题应立足于小、真、实, 组织者要善于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捕捉和发现问题, 并经过筛选提炼出值得研讨的问题, 使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熟悉的课堂和学生关注的热点, 才能让教师有亲切感, 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 才能让教师带着对问题的思考主动参与。研讨的问题要事先通知参与教师, 让教师有时间思考, 教师在研讨时才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才能产生智慧的碰撞和共享, 才能将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和行动。

3. 教研的方法要有“研”味

学校领导和教研员应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把网络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组织和主持等权力交给一线教师, 改变传统教研中一言堂的形式, 让所有教师有互动交流的机会。

“研磨链”教研模式。备课→说课→上课→评价→反思, 教研组长应提前将下周的教学内容及时分配给组内成员。在集体备课时, 备课组每位成员都要对每个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说课, 说出自己对教材的合理组织和整理, 确定重点、难点和关键, 补充、筛选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书籍或其他材料中的名言典故等, 其他成员要及时进行补充。上课实践时组内成员都要参加, 并做好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到博客或论坛上进行交流, 构成了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模式。当然, 研课、磨课的方法有很多, 如“同课异构”课、“异课同构”课、“照镜子” (教师观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 就很值得推广。

“案例透析式”教研模式。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的真实写照, 是蕴含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包含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可以要求教师个案及教学实录上传到网上, 这些案例绝大多数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 可能不很完美, 但从中能体现出教师普遍存在的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发教师共同的思考, 对教师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领会自身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典型问题, 同时可以发布自己的反思, 让思维得到碰撞, 并在碰撞中互相提高。

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活动初探 第8篇

(一) 以网络为载体, 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和质量

利用网络打破地区的局限性, 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优秀的教学案例供大家使用, 使教师们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师与专家零距离接触,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共享性和无限性, 它拥有无限的各类资源。这种网络资源,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可以随时随地供下载参考, 不管身处何地, 只要能够上网, 就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任意冲浪、快乐遨游, 更好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三) 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实现个性发展的平台

利用网络教研教师们可以随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智慧, 分享自己的经验。网络教研平台为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让教师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发挥。

二、网络教研的优势

(一) 交流方便, 速度快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突破时空的界限, 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内互相协作, 取长补短, 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 使年级组内、园内、区内甚至更大范围的人都能够在同一个网站上交流学习, 学习别人的优点, 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使大家在网络上成为一个新兴的教研合作体、学习共同体。这种教研, 形式活泼, 内容丰富, 参与人员广泛, 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 缩短了距离, 拓展了空间, 使人们在网上结交朋友, 发表观点和看法, 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的活动载体。

(二) 时效性强

网站上的内容, 包括教案、课例、论文以及国内外的教研动态, 都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上传上去的。只要打开教研网站, 点击相应的文章, 就可以得到最新的消息。这样, 有利于教师跟上时代步伐, 走在前列。

(三) 安全、放心

所有的资源都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 教师们就不必担心好的资源丢失、损坏, 而且存放的时间也不受限制。

(四) 发言顾虑少

网上交流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 能够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 并得到多位教师的指导, 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五) 知识全面

网络教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大家长期把资源积累起来很容易, 教师们的智慧结晶随着时间点滴成河。

三、网络教研的做法

建立制度, 激发网络研究热情。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我校先后制订了《众兴实验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办法》、《众兴实验小学网络教研评估细则》、《网络教研先进部门和个人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 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时间与质量都作出了具体要求。

精心构架网络教研平台。校内交流平台以学校校本教研网站为支撑, 设有“校务办公”、“电子备课”、“白板专题”、“本校网站”等栏目 (http://221.181.191.43/pt) 。学科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资源的筛选、聚合, 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 定期发布研究主题, 组织、引领教师在网上开展实践与研究。

建立教师自己的网络博客。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博客, 对于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校本教研、成绩与问题及时反思、分析教材等通过博客的形式与同事互相交流、沟通。

教学资源开发。规定各部门或是教师个人每天在上班的时间内要上传到学校服务器上一篇有效的教学资源, 内容形式不限, 可以是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等。校长牵头定期组织考核小组进行检查。上传资源的要求:质量要高, 准确度要100%, 决不能把有疑问的知识点和资源发到网上供大家使用。

积极宣传网络教研。网络教研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物, 由于各种原因, 如:对电脑知识的匮乏, 观念上的落后等会使得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短时间不能接受网络教研。对于这种情况我作为计算机教师积极地帮助他们, 遇到问题认真给他们解答, 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

虽然网络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研究体验,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如少部分教师对网络教研认识不足, 参与力度不够;缺少足够的专家、名师的关注与理性指导等。尽管如此, 网络教研已然成为我们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我们全心热爱并智慧投入这片乐土, 它就会使我们的教育生活更加摇曳多姿。

参考文献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http://www.ydjps.sc.cn/blog/user1/443/archives/2007/7855.html) .

[2]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6/85284/archives/2007/486650.shtml) .

[3]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网络校本教研 第9篇

●网络教研的优势

1. 穿越时空, 使教研活动无限扩展。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处于不同地方的人互相协作, 取长补短, 高效完成任务。网络教研正是利用这种优势, 通过各种教育论坛, 大家可以进行区域内的教研活动;利用论坛发帖的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实现异步交流。

2.扩大交流, 凝聚更多智慧。传统的交流方式, 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 只能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而在网络环境下, 每一个网上教研的参与者都可以针对研讨的内容随时利用论坛畅所欲言, 做到人人参与。通过网络教研, 参与者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观点、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不仅凝聚了更多人的智慧, 也促进了教师与专家和各地优秀教师的交流。

3.延续研究, 指导面广。传统的教研活动, 一旦活动结束, 研讨也随之结束。而网络教研, 大家的观点都留在网上, 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 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通过网络与别的教师交流, 即使没有参加教研的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 了解观点, 参与研讨。

4.促人反思, 催人上进。通过平台和论坛, 教师可发表自己的教学感想、教案、案例,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也可提出疑难问题与同行一起讨论, 聚合大家的智慧。另外, 在发帖的过程中好的帖子会吸引更多人读帖跟进, 教师有了“受重视”感, 便会自觉地产生发表的欲望, 积极发表话题。而要发表话题, 便会更加关注教学现象, 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进而使教师养成了观察与思考的习惯, 催人上进。

●网络教研的管理机制

1.实施全员参与, 公布了实施计划, 注重实践过程, 改变了教师观念。我们从一开始就通过会议的形式, 向全体教师做好宣传发动, 使其明白积极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校本教研, 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同时, 学校对教研全程管理, 实时评价, 并且及时在网上公布每人的成果。

2. 加强教师培训, 让教师掌握必要

的信息技术, 能通过网络和同行进行交流, 会通过教研平台记录下自己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落实责任, 明确分工, 相互合作。特别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养, 尽量做到以点带面, 以一人带一帮, 形成合力, 不断督促, 使教师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 制定相关制度, 就网络校本教研

活动的开展情况制定考核项目, 实施网上考核, 做到学习宣传、落实职责, 检查督促、共同遵守, 期末评选先进个人。

4.合理安排网络教研活动, 提高实效性。首先选择恰当、合适的研讨主题, 使教师有话可谈,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要引导参与者对研讨内容提前思考,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和大家交流, 并通过相互碰撞、相互补充, 使研讨内容和结论得到一定的提升。再者, 研讨活动的主持者要适时的穿针引线, 及时梳理, 恰当小结, 使研讨锦上添花。最后, 要对研讨过程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提升。

●网络教研的主要方式

1.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为了让教师有更多的钻研时间, 获得更多的信息, 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我们实行“主备人上传个人备课案例, 组内同学科评议切磋, 做到‘三统一’, 即统一单元‘主体’, 统一重难点, 统一进度, 最后, 形成电子个案共享”的备课方法。教师在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也推进了教研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为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网上论坛, 问题交流。我校分“网上教研”和“学术沙龙”两种论坛形式进行, 对共性问题, 每学期由教科室提出一个研讨专题, 学校通过网络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教师随时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发布在校园网论坛上, 形成即时互动式的交流, 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我们安排骨干教师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板块, 担任板主, 对其他教师的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

3.网上视频, 案例剖析。把学校购买或录制的教学录像、专家讲座和教学资料片等集中在校园网上, 每位教师无论是在教室或办公室, 都可以随时打开电脑点播。我们努力使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以便使常规教研活动结束后仍可以借助网络让更多的人继续参与, 进行源源不断的深入探讨。

4. 利用网上教研平台进行教师自我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此, 我校要求上课的教师和听课的教师必须写教学反思, 把它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5. 网上评课从单向到多维。

网上评课即我们要求开课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上传至校园网, 听课教师可以首先熟悉开课内容和教学设计, 开课后由听课教师进行互动评课, 把自己的观点在网上发布, 提出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网上评课既实事求是地肯定优点、特色, 也会客观地提出批评与建议。这一切都会促进教师自觉地在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网络教研的收获与反思

1.网络教研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网络教研帮助教师彻底摆脱了独学无友的学习状态和狭隘封闭的工作状态, 教师利用办公平台的功能, 记录和发布个人的教学感悟、生活故事、思想历程以及精选和积累的信息资源, 建立起了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使学习与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使得教师在享受参与专业研究乐趣的同时, 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家园。

2.网络教研放大了校本教研效益。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 教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它拓展了校本研究的时空界限, 整合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力量, 形成了研究合力, 放大了教育教学资源效益, 有效促进了教研的紧密结合, 切实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网络教研催生了新型教研文化。网络教研的广泛运用, 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分享。网络教研使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 从而产生新的教研文化, 即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新文化。

网络校本教研 第10篇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架设信息技术平台,助推网络校本教研进程”的校本教研思路,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教研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学习修炼的平台

1. 完善的硬件设备与丰富的校园网络平台是网络校本教研的基础。

采用教育网和网通宽带共享的介入模式,双线路介入确保教师上网稳定,校园内设立单独的网络主控室,校园网采取的是三层交换架构,并配有路由器以及服务器专用的UPS稳压电源,学校内部各个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网点介入,从而确保24小时正常上网。此外,校内网络主控室共配有3台专用web服务器、1台基于ubuntu-server系统下的moodle服务器、1台专用的网络存储服务器,并在此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了向阳小学信息化网络平台,其中包括向阳小学教育网、向阳小学Moodle平台、向阳小学blog平台、向阳小学网络存储系统、向阳小学多媒体预约系统、向阳小学VOD点播系统、向阳资源库、网络硬盘、网络相册等多个网络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从基础上保证了网络校本教研的运行。

2.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网络校本教研的保障,学校研究制定了校本教研制度,如网络教研管理制度、教师网络学习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简单形成条款,而是在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精神的要求和举措。

制定“四定四有”的培训制度,保证培训效果。“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记录、有效果。学校网管每周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培训。管理上做到培训方式“五级联动”,学习时间“两定一活”,学习内容“一博两专”。管理上做到灵活学习形式、时间与内容“一博两专”。“五级联动”即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学校通识培训,学科组业务培训学习,教研组课标、课题、专题学习,教师自学,保证学习的全员化。“两定一活”即除周一、周四两节课后的固定时间外,由教研组、教师个人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掌握,确保学习的全程化。“一博两专”,“一博”即上级有关专业文件政策,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网络、杂志先进信息、前沿理论。“两专”一是学校教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专业理论,由学校、课题组成员选取内容;二是结合区教育局信息技术工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学习。

3. 灵活的学习形式是网络校本教研取得成效的依托。

倡导教师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了解教育家的事迹,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典型课例,我们尝试了两种网络学习模式:一是走近专家。在网上搜集他们典型的事迹、教学实录,带领教师学习、探讨。二是理论引领。在校园网“学校教学”板块中设立了“理论引领”栏目,为教师转载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典型课例、教学课件、教学中易发问题,定期更换,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校本教研的合作交流

1.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级教研的形式。

(1)利用信息网络,“六课同竞”

结合教学月活动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学段组牵头进行“六课同竞”。学校的四个教研组间周统一活动,每个小组都有安排活动、监督活动、组织活动的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分别参与小组教研活动,活动步骤分五步:网上同备课(教师自主探究、研究教学内容、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网上共研);办公室同说课(介绍设计思路);电教室同上课(备课教师上汇报课,组内人员互相听课);博客群同评课、议课(组内教师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备、上课教师答疑);博客论坛反思(个人、集体反思)。教研组按照预先要求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把问题带回到博客交流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也可以通过网上论坛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落实。这种互动教研活动,构成互动互促、优势互补的校本教研模式。

(2)利用信息网络,个案共析

学校网络教研按照理论储备、个案解析、交流评析、教学反思、学习借鉴、互动互补的程序开展个案共析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另外一个值得希望与期待的空间,把大家的教学思想汇聚在一起的时候,使之成为教师们的教学资源库、教师群体进行团队修炼的平台,不仅获得教师们精心收集到的教学资源,还感知到每位教师最为真实的教学体悟,获得对教育教学实践最为诚挚也是最为专业的评价。

2. 信息网络教研丰富了校际教研形式。

合作与交流不是局限于校内,而是要走向社会、进入生活。“手拉手”互动是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活动,信息网络技术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我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传输,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手拉手”互动博客,使学习交流立体化,“走出去,请进来”的常规教研学习网络化,预约教研常态化,丰富校际交流互动的形式,增强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能力,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化校本专题研究职能

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是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而要完成这些目标,“聚焦问题”、“聚焦课堂”是关键所在。

1.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问题,解决疑难。

我们聚焦问题,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转化“暂困生”工作整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优质教育的切入点。

(1)开发电子校本课程,网络人文助困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校文化底蕴,为“暂困生”创造“转困脱困”的良好环境氛围,限于纸质图书的数量少、内容单、借阅繁的缺点,我们开发了学生电子书库,选取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三百句》、《学唐诗》等读本,从中外人文经典读物中精选近百部儿童文学名著,每周三、周五两次向学生开放电子阅览室,开展诵读积累活动。目的是:第一,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提高学校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转困”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二,通过经常性的诵读,培养学生自觉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兴趣的培养迁移到学科学习上来,激发自觉“转困”的动力。第三,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气质,陶冶他们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暂困生”“转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功能,科学、正确上网的意识与技能。学生诵于口,成于心,励其志,导其行,校园内书声朗朗。经过一段时间,各年级的学生分别有了不同程度的积累,“暂困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可喜的转变,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为学校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开设“转困”博客,网络“助研析困”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我们把“师德建设月”、“生命教育课题研究”与““暂困生”转化”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载体,以“师生结对子”为切入点,有35名教师与“暂困生”结成对子,并签立帮扶责任状。他们在生活上关心,解决疑难热心,了解情况细心,面对反复耐心。通过师生结对子,让“暂困生”重新找回失落的学习动力,分级目标的制定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为了让“转困”工作专题化,充分发挥网络博客对教研助教、助学、助研、助管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交流、互动、共享,我们在校园网站开辟了“转困”随笔专栏,让每位教师注册博客,确定了学科组、学段组的“转困”研究专题,从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矫正,智力潜能开发,激励评价方式,个性作业布置,课堂分层教学激趣等几方面开展研究。教师结合本学科、学段专题,结合帮扶“暂困生”的实际情况,每周撰写一篇“转困”心得上传网站。一是提高了教师“转困”的关注度;二是集腋成裘,从细节上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形成详实的案例,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提升;三是锻炼了教师的网络使用技巧;四是丰富了校本教研的交流形式,促成“实践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提升”“转困”格局的形成。具体操作是,每位教师与一名“暂困生”结成帮扶对子,教师每周在专栏中发帖,记述自己的心得、方法、困惑及学生的点滴进步,发现问题,商定策略。定期举办网络“转困”论坛,把一学期的周记录按时间整理,根据进展与阶段反思,总结归纳学期“转困”总结,形成完整案例,放到学校网站上,丰富了资料,展示了技巧,交流了心得,研讨了策略,分享了成果。

(3)开设专题论坛,网络“兴研转困”

课堂教学是“转困”的主渠道,“低负高效”课堂教学的创建为“转困”注入了新的活力。结合“三生”建设论坛,学校先后举办“探索新模式,打造新课堂”、“培养学生习惯,提高课堂效益”的转化“暂困生”学校网络论坛活动,着力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暂困生”转化的新策略、新举措。论坛每月举办一次,以“备、上、听、说、评、议”六种训练为活动内容,教师以“三精”、“三生”为基准,挖掘自身教学特点,努力诠释个人特色,诠释低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内涵。活动本着交流、互动、共享、提高的原则,深化了干部教师对“三生”建设的理解,总结了经验,交流了成果,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校本教研中的主题教研 第11篇

正因为这种问题的出现,“主题教研”便诞生了。主题教研可以解决以上所述的种种弊端,人们又都开始把眼光从一般校本教研移向主题教研。主题教研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主题教研是教研小组把平时校本教研中多次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升到学校层面来,定为学校集体攻关的问题。没有一般的校本教研,就没有针对性强的符合实际的主题教研。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主题教研,这是需要斟酌的,也是需要根据教研情况发展的。搞主题教研,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主题教研是必然要生成的大家都会发现,一般校本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内容常常是方方面面、星星点点。视角是四面八方,发言的根据脱离学生实际,就这堂课论这堂课,无法实现教师的有效进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细节。尽管我们还有二次听课、评课或者观摩课活动进行再评课、议课,但往往是不少教师在二次听评课之后,会发出“二次听评课还不如第一次”的感叹,大家对“二次听评课”也有了质疑。第一次听评课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细节处理的方法,在二次听评课的课堂上往往因为情境的变化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于是,提出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有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究”成为必然,进而促进校本教研得到完善和发展。

主题是如何提炼的一般校本教研中的听课评课,对一堂课的内容讨论,不一定就是主题。比如: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有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语文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的体验,如果在这方面展开研讨的话,就这一话题。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题。可以是:形成体验的基本条件;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在帮助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等等。主题有一定的概括性。不同于具体内容和问题。

主题教研是如何铺开的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有研究探讨价值的,要以实践性主题为主线,在专题理论的指导下,一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资料学习、交流讨论、模仿操作、实践反思、行为跟进等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和示范性演练,带动更多的教师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能力,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以听课评课为载体的校本主题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它的内容是真实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形式是开放的,通过主题研究能够提升不同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因为是同伴看同伴,自己反思自己,所以教师能深度参与,使整个教研活动气氛热烈。教师可以“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积极地亮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它强调问题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达到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把课堂作为问题研究的源头活水,使得校本教研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学管理要注意搜集主题信息。教研组长要注意从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发现主题信息,搜集主题信息,及时公布主题信息,让主题信息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始终在教师间快活地跳动,引导教师对主题信息的特别关注。唯有信息源头不断,兴趣主题才能不散。在教学常规管理的各环节中,要坚持课程、课堂、教育技术等系统化运作,捕捉搜集教研主题。特别是带动教师在任务驱动中,有目的地收集源于课堂的教师表现、学生表现的相关信息,选择其中的重点、难点,记录在信息卡上,利用办公室、教研活动室、校园的信息栏发布主题信息,吸纳对相同主题信息感兴趣的教研伙伴,初步研究主题信息,为形成主题内容打基础。

网络校本教研 第12篇

一、瞄准当下, 寻找推进校本教研改革的动力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48号) 指出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其目的是缩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 解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让适龄儿童少年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我市在2009年被省政府评为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 (市) ”, 但是校际之间仍有差别, 某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不求实效。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 教师教学各自为战, 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某些老教师知识老化, 视野狭窄, 缺乏创新与激情。有些学校缺乏专业教师、骨干教师的指导, 没有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 教研活动处于较低层次。基于此, 当下的校本教研,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 都面临势在必行的变革。

那么, 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为提高全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提供必要的研究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呢? 这就需要建立一体化的校本教研系统, 整合市教研室、校际间、校内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 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学研究成为学校中心工作, 使教研活动规范、有序、持久地开展下去, 从根本上解决校际间教研活动不均衡,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理念僵化、方法陈旧、缺乏专业引领的问题。因此, 构建区域性的教研网络势在必行。

二、立足发展, 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

1.构 建 “教 研 室 —联盟 (集团 ) 中 心 教 研 组—学校学 科 教 研组”三级立体式的教研网络。

近年来, 我市教育局积极筹措资金, 改善教学条件, 在全市中小学实现班班通。2012年, 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育局根据办学规模、地理位置、生源分布、教育质量、发展态势等方面, 由城区或乡镇优质学校牵头, 在全市组建由外国语中学、第二中学、实验中学、第十五中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联盟小学为龙头的八个教育集团 (联盟) , 有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这些举措为校本教研网络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我们充分依托现有资源, 整合教研室、联盟集团、学校教研组力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构建“教研室—联盟 (集团) 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即以教研室为中心向外辐射, 带动联盟集团、校际间教研组, 营造网络校本教研氛围, 形成及时、多样、互动的教研交流群体, 发挥各级教研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育集团或联盟的带动作用, 多层面、立体化地开展教研活动。经过近一年的实践, 基本建立一体化校本教研制度, 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进一步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专业引领体系, 带动全市教师共研共进。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 我们从各学校中选拔一批骨干教师, 组建成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课学科的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职责分明, 定期开展研讨活动, 经常深入教师、深入课堂、深入学生, 和一线教师共研共课, 切实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 瞄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网络集体备课、答疑问难、主题研讨等活动, 丰富网络教研内容, 提高网络教研质量。如开展名师课堂活动, 名师工作室成员每学期到基层学校上一节示范课, 为学校提供教学示范;开展习题研究工作, 名师工作室与全市各年级各学科教学同步, 每周出一份质量高、内容精的周清题, 供各校使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带领各集团联盟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工作, 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具有本市教学特色的中小学学科训练指南的编辑工作, 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 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建立博客、QQ等交流空间, 丰富“名师工作室”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3.重建集团联盟教研组织, 实现集团联盟一体化发展。

中小学教育集团 (联盟) 的成立, 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我们充分依托中小学教育集团 (联盟) 力量, 加大集团 (联盟) 校本教研工作力度, 指导集团 (联盟) 建立各自教研活动制度, 成立集团 (联盟) 中心教研组,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研方式, 共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成立集团 (联盟) 教研组, 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同课同构”等教研活动, 加强教师间的业务交流,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集团成员之间定期安排教师合理流动, 对富余或短缺学科教师进行合理调配, 实现集团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促进各校均衡发展。二是统一组织教研活动, 制订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异校赛课、教案作业展评”等活动。 互相学习彼此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最终实现集团内教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集团捆绑评价, 一体化发展。集团内统一组织质量检测, 统一分析, 统一评价, 互找差距,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在教育质量检测的同时强化集团内教学研究, 推进集团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4.建立教学资源库,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工作。

以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 规范学科教研博客、微博, 创建全市教研网络系统, 形成集交流、指导、备课、培训、课例展示等为一体的网络教研平台。一是依托沁阳教育管理在线, 开辟精品课在线视频、优秀课件展示等栏目, 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实现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二是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通过建立教学QQ群、飞信、微博、博客等, 构建全市网上交流与答疑平台, 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答疑解难、主题研讨等活动。三是开展微课程培训, 建立健全“微课程”资源库, 让现代信息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5.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感受成长的幸福。

校本教研既是一项教学研究, 又是一种学习活动。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研、自觉学习、主动提升的积极性和热情, 我们把教师的研修行为列入评价内容, 每学年评选一批“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 开展教学案例、教育反思、研究论文和课堂教学设计评选、说课比赛、专业成长展示等活动, 让教师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成就、激发热情。

三、初见成效, 感受职业价值

经过努力, 我市校本教研活动有了很大改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提高。一批优秀教师正在成长为教学新秀、学校骨干,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1.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教研网络。

一年来, 我们经过不断的努力实践, 以名师工作室、集体备课组、教育联盟等为载体, 利用网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创造网络教研氛围, 多层面、立体化地开展教研活动, 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校本教研方式, 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师资和学科的优势互补, 为我市的校本教研开辟一条崭新的研究途径, 形成平等、合作、开放和务实、探究、创新的教研风气。

2.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正在凸显。

在校本制度的建设实践中, 我市教研员、名师工作室、集体备课组成员发挥关键作用, 成功地扮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学习者、实践者、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经过不断的磨炼, 他们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 逐步成长为全市的骨干教师, 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心目中的专业团队, 带动全市教师共同发展。

3.教师的教育观念、职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在专业团队的引领下, 在教师的交流学习中, 全市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许多教师自觉地把教学过程当成教学与研究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教师不仅仅教书, 更注重不断学习, 拓宽知识面。教学、研究、学习已成为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 我市的校本教研活动正在逐步由学校的“行政管理”转向教师的“自我需求”, 由学校的“刚性要求”转向教师的“自觉行为”。广大教师形成一个和谐的团队, 形成一种互相切磋、研讨、协商的合作交流风气, 教师相互学习, 分享经验,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 教学教研呈多元化发展, 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我市校本教研网络建设仍然处于初步构建和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分析, 我们将再接再厉, 不断探索并改进工作思路, 寻求校本教研制度更广阔的发展途径,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摘要: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由于受到时空、地域等条件的限制, 教研活动局限于学校内部, 活动形式单一, 缺乏专业引领。如何找准切入点, 转变方式, 改变校本教研低效的现状, 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沁阳市教研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 在改变校本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建立专业引领团队,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 构建三级教研网络 (市教研室→学校集团联盟→学校教研组) , 通过开展多样的教研活动, 真正实现校本教研活动从低效向有效再到高效的转变, 达到依托名师引领、共享优质资源的目的, 更好地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全市中小学“优质均衡, 共同提高”。

上一篇:重型数控回转工作台下一篇:写作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