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情感范文

2024-09-21

作文情感范文(精选12篇)

作文情感 第1篇

萧乾的《枣核》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真真切切地流淌在了字里行间。萧先生作为一位文学大师, 不仅选材独具慧眼, 表达主题深邃, 且写作技巧娴熟。我以《枣核》一文为例,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谈谈他是如何用文字将情感表达得既可触可摸可感, 又生动具体感人的。

一、以物为线传达情感

“枣核”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它贯穿着友人的思乡爱国情。文章叙事质朴无华, 开篇就点出友人托付“我”带枣核用途蹊跷。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两人见面, 友人见到枣核, 如获至宝, 悬念加深了。接着, 到了友人家中, 说起枣核, 原来是为解乡愁, 悬念解开。最后, 围绕枣核进行议论, 点明思乡爱国情。

所有的叙事都围绕枣核展开, 看不见的情感就寄托在枣核上。用好这种以物传情的技巧, 有助于写作者的情感表达。所寄托之物越小就越能体现感情的真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这在学生的作文中也是常见的。

例文一:

还是那幢老屋, 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打开房门, 一瞥眼, 看见书桌上的几本大大的日历, 码得整整齐齐。走过去一瞧, 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 白色的底子, 黑色的日期。随手翻着日历, 咦, 好些日历的反面都写着字:“瑶瑶今天回来了, 扎着两个小辫子, 又长高了。”“瑶瑶买了一条新裙子, 她转来转去的样子真可爱。”“瑶瑶得了小红花, 可开心了。”“今天周五了, 瑶瑶要回来了。”……我一字一句地看着, 贪婪地看着, 想把上面的字深深地映入脑中。几本日历就是几年光阴, 外婆三言两语地记录着我们之间的点滴。那么平凡, 那么普通的事情。我有些难以置信, 心在隐隐地作痛, 原来在我不知道的时候, 有这么一个人如此关心我的一言一行。

———孙璐瑶《雨过天晴》

日历上的字承载着外婆对作者的爱。事情记录得越琐碎, 感情就越深刻。读来, 自然打动人心。

二、在细节中表露情感

《枣核》一文中提到:“动身访美之前, 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 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其中“再三”, 表明友人不是随便说说的, 而是郑重其事地提出要求, 可见希望之殷切。“她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其中“托”有捧着的意思, 比起“拿”“抓”更能体现友人对枣核的珍惜。“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 她劈头就问我。”其中“劈头”, 表达出友人过于思乡, 找“我”倾诉思乡之情的急切。这种深沉的情感在这些细节中表露无遗。细节描写是我们记叙文写作中的最重要技巧, 它能用文字展现画面, 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当时的情境。

例文二:

母亲没回我, 但已经利索地穿上外套, 披了件雨衣, 便直向我房间奔去。我再想阻止她时, 她早已搬了张长凳, 颤巍巍地站上了窗台。房檐上的雨水随风飞进来, 她的额头亮亮的, 细密的不知是水珠还是汗滴, 打湿了她的睫毛和微微泛白的鬓角。她不住地眨着眼, 嘴唇紧抿着, 握着榔头的手因用力微微颤抖着。

———陆真珍《雨过天晴》

作者把母亲修窗户的细节刻画得具体感人。“利索”“直”“颤巍巍”“紧抿”“微微颤抖”这些细节描写则塑造了一个羸弱而又挺直了腰板保护女儿的母亲形象。

三、在想象中寄托情感

《枣核》一文最后写道:“时常在月夜, 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 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 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这不是一般的联想, 而是实实在在的感受, 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想象。在她亲手布置的后花园中, 他们仿佛回到了祖国, 回到了过去生活的地方, 忘情地沉醉在当年生活的回忆中, 忘情地陶醉在祖国温馨的怀抱中, 饱含着浓厚的思乡爱国情感。

例文三:

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昏黄的灯光前, 她带着厚重的老花镜, 翻开日历, 坐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心底是不尽的想念。

———孙璐瑶《雨过天晴》

例文四:

听着呼啸的风雨, 不一会儿, 心里就又抑制不住地焦虑起来。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辆小电瓶车在风雨中疾驰。在狂风暴雨下, 她身上那件雨衣是那样的单薄, 雨点乘虚而入, 她斑白的发丝, 皱纹密布的脸颊缀满了晶莹, 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雨水在车轮下飞溅, 溅起一道道水花。电瓶车上沾满了泥水, 她的手依然加足了油门, 顶着狂风, 迎着暴雨, 毅然像一支箭破开风雨的阻挠前行着。

———周旭华《雨过天晴》

这些画面作者都不能直接看到, 但通过想象就能淋漓地表达情感了。

四、在衬托中体现情感

《枣核》一文作者在不少地方叙述了友人所在山城的环境及友人的家境。原文是:“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 汽车开去, 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 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 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 ‘喏, 到了。’汽车拐进草坪, 离车库还有三四米, 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起。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 买这座大房子时, 孩子们还上着学, 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在这些叙述中, 我们知道她在海外的物质条件很优越, 她生活得富足优裕。可如此优美的环境和富裕的生活却并没有使友人感到满足, 她的“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故乡的感情体验。只有用“枣核”来寄托, 这些记叙就为“枣核”的分量做了陪衬。而在学生习作中用得最多的衬托是环境衬托。

例文五:

夜晚, 天空阴沉沉的, 厚密的乌云似乎就在头顶, 压得人喘不过气儿来, 偶尔有低沉的雷声从远方传来, 大概要下雨了。 我待在卧室里看电视。 窗外的风慢慢刮起来了, 先是尖锐的风鸣声, 紧接着便是刺耳的呼呼响声。 我的心莫名地忐忑不安。 雨点落下来了, 砸在窗户上, 噼里啪啦一阵凌乱, 扰得我也心烦意乱, 无心看电视, 便上床睡觉了。 我努力屏蔽干扰, 慢慢地打起了瞌睡。

“嘭”忽然的一声巨响吓得我从床上跳起来。 “ 吁, 是窗户开了, 吓死我了! ”我抚抚胸口, 下去关窗。 “怎么回事? ”我用力推着窗户, 它却纹丝不动, 窗户竟然坏了! 我懊丧地转过身, 不再管它。

然而, 我一躺下来, 耳边就萦绕着低沉的风声, 不知何时响起的雷鸣“轰隆隆”地震慑, 我的脑海里一阵混乱, 不禁想起儿时打雷时躲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陆真珍《雨过天晴》

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暗示了作者的心情, 为后面母亲晚上起来帮“我”钉窗户的情节作了辅垫, 也为塑造一个坚强的、为女儿扛起一片天的母亲形象作了极好的衬托。

萧乾曾说过:“如果有什么经验教训可谈, 那就是要尽量克制———抑制好发议论的冲动。有议论宁可另外写成随笔杂文, 尽可能不加在描写中。在这点上, 我特别喜欢契诃夫, 他从不把笔下的人物当作自己的代言人, 也不使用画外音……应通过形象表达观点和思想。”这一观点在《枣核》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那么, 如何用文字不动声色地表达观点和思想?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以上方式来写作, 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让文字绽放情感之花!

参考文献

[1]赵玉琳.论萧乾短篇小说中的儿童视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4.

[2]吴燕.情感体验和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D].苏州:苏州大学, 2014.

缺陷与完美作文情感作文 第2篇

我曾为缺陷烦恼不已,也曾为完美不断追求,我渴望得到完美。我希望我自己没有一丝缺点,没有别人可以指责的地方。要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在古今的长河上,也找寻不到这样的一个人。人是绝对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寻找另外一种完美。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茉莉花,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牡丹花,雍容华贵,却少了些芳香;玫瑰花,色香俱全,却全生都长满刺。每个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完美。也许这样才是最真实的吧!而完美呢?或许才是不真实的。端坐在思想的长河上,我发现完美即是不完美,没有了缺陷,就没有完么可言。完美和缺陷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们为完美不断追求,不断奋斗的同时,缺陷也会成为一种美,正是缺陷使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奋斗的。可以说,它是完美以外的完美。可是,一旦我们拥有了完美,我们就会丧失斗志,不再努力奋斗。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完美其实不是真的完美。

即使完美是不真实的,但我也会渴望得到完美,因为在为完美而追求的路上,我已经是完美的。至少我为完美奋斗过,努力过。缺陷并不可怕,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会拥有真正的完美。不要坐以待毙了,难道我们宁愿为缺陷而烦恼不而,也不要为完美顽强奋斗吗?要相信我们在为完美努力的同时,我们就是完美的!

调动情感 乐于作文 第3篇

一、做好写前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这是作文的起始阶段,可分为激发作文热情、写前作文积累指导两个方面。这一阶段的指导和准备工作,将为整个作文教学打下基础。

(一)写前热情指导

1.以作文命题激发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参加作文训练。具有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以情感激发兴趣。教师指导时要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场作用下激发写作热情。如设计激情洋溢或深沉庄重的开场白,选用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等。例如,母亲节这天,笔者上了一堂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题:惊涛骇浪中,一艘轮船就要沉了,如果你和你的母亲只有一件救生衣,谁穿上救生衣就意味着谁生存下来,你会选择留下谁呢? 55名学生有51名学生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母亲。在笔者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流着眼泪陈述他们的理由,母亲给了他们生命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是他们报答母亲的时候了。但一个女生的发言引起了所有学生的质疑,她说,她选择自己留下,她的理由是:“我是妈妈的全部希望,也是她生命的延续,如果我没有了,妈妈的希望也就没有了,她活下去只会活在失去我的痛苦的阴影中,我选择自己留下来好好活,正是妈妈最大的心愿!”她的话引来了全场一片掌声。通过这一情景的设置,唤起了学生心中对母亲的爱,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写前作文积累的指导

学生常常抱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是“腹中空空”、材料匮乏。因此要让学生爱写作文,首先要解决材料来源问题,这就必须注重平日积累,学会观察,做一个有心人。

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到时时处处留意每天的生活,从平凡中发现生活之美。笔者曾经对班上的一个同学的作文大加赞赏,其实,她只是记述了住校生活中的一个很普通的情节,过生日时的一个镜头。她是这样写的:“灵拉过我的手,很神秘地塞给我一个袋子,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个很美、很浪漫的生日礼物,可你猜怎么着,打开一看,我鼻子差点气歪了‘六根小火腿肠’,天啊,今天可是我的生日啊!”针对这篇作文,笔者说,越是小的生活细节越能体现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情趣。作为平常人,我们的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就是最美的,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因子。学生听了,大受启发,重新审视了自己从前认为简单而枯燥的生活,并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这样,从小处着笔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渐渐的,学生的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会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进而扩大到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文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小到自我,大到宇宙,尽入笔底。

其次要注重阅读积累,丰富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笔者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生订有《文摘报》《作文报》《语文报》《读者》《时文选粹》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写得还要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二、做好写中指导,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般地说,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灵活安排,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给学生多一些自由,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引导,让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抓自己感受最深,或影响深远的认识写下来。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多做一些分解练习,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和体裁形式,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例如学《边城》节选内容时,笔者把整部《边城》的内容拓展给学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感受最深的一点,没有任何限制。课后学生或议论或抒情或感想或编故事……写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是谁造成的》《由翠翠的爱情悲剧看人性美》《〈边城〉中的人情美》等许多优秀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些做法,就不会再害怕作文,对作文有了兴趣,甚至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一种情感的释放,创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三、做好写后指导,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这是作文写作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对学生的下次作文的情感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也要把抓好这一阶段,适时调整学生心态。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尤其是学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多对学生实行赏识教育。记得一次开家长会,一位母亲说,她的女儿回家对她说,语文老师真好,几乎每次作文课都拿她的作文当范文,她感到很自豪,因此对写作也越来越感兴趣,随着写作兴趣的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大的提升。

所以在作文的批改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批语,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扬,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在作文批改中我们应尽可能的运用这些评语: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对一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再努力一点,你的语言会更加圆熟;你的文章立意很好,尝试着在文章中多用几个修辞,那样就你的文章就无可挑剔了;你有能力,只是还没有挖掘出来,快点让你的才华显现出吧……

另外每次习作后,笔者都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得好的文章、片断或几句话读给学生听,组织大家评议好在哪,然后分别给与表扬鼓励,每次作文,笔者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将其贴到班里的宣传兰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次作文的积极情感。

关于作文情感的培养 第4篇

一、细心观察生活,丰富个性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不会有文学作品的产生。而观察又是写作的基本功,高尔基说:“为了能近乎真实地描写一个工人、和尚、小商人的肖像,就必须去观察一百个其他的工人、和尚、小商人。”学生只有在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客观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正符合作文“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的道理。平时,学生对周围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视而不见,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观察、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应在观察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会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间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

二、渲染气氛,拨动心弦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在教学冰心的《纸船》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氛围:我先让学生看了一段《烛光里的妈妈》flash影片,正好时间是开学不久,孩子们刚刚进入住宿生活,图片加上音乐的效果足以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很快,空气中弥漫了浓浓的思念。因此教学进行得特别顺利,并且在写作练习中,学生们写出了内心真实的情感,一篇篇优秀的诗歌着实让我惊异。

我在教《芦花荡》一课设置了这样一个氛围:课前两分钟我播放了电影《小兵张嘎》的片断,影片中抗日英雄张嘎的音容笑貌,很快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并将同学们的记忆拉回了抗日战争的现场,这时候我激情饱满地说,同学们,小兵张嘎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神奇的抗日战争小英雄,其实在嘎子的故乡———芦花荡,这样的英雄很多,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位神奇的抗日战争老英雄———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领略英雄的风采了。

“作文难”是学生写作心理的一大障碍。指导学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题的做法。学生情感丰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因此必须调整学生的作文心境。前苏联教育家聂恰耶娃就主张,把作文训练同阅读、美术、音乐等学科联系起来,在带动学生情感的前提下,让他们摄取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因此,在指导习作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段,通过朗读、评论乐曲、看画面等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一张琴,那么,只要我们轻轻拨动哪怕只有一根的琴弦,它也会余音袅袅。

三、感受形象,动之以情

只要学生第一根琴弦被拨响之后,指尖抚琴如行云流水,情感则如风吹海面,波澜起伏,无法平静。如果只是倚琴静坐,余音过后又将是一片静寂。音乐的悦耳需要演奏,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是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的。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触摸”形象,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

那么,如何能让学生“看见”形象,“触摸”到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花心思,或用画面再现情景,或用语言描述,或用实物演示,或用音乐渲染,或用表演体会,或带入生活领会,把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

比如我在导入课文《芦花荡》以后,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老英雄“奇”在什么地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让学生大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试着到现场去看看老英雄是怎样神奇地与鬼子周旋的,这样,每一个孩子就都变成了老英雄的化身,老英雄的爱恨、机智,敌人的狡猾、凶恶的本性,富有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很快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这对于理解老英雄的形象是很有利的。

四、启发思考,提炼情感

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一个心理流程。当学生在初读中有了感性的认识,已经动情时,我们应该将他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让他们自动地拿起笔抒写内心的激荡,让他们知道写作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淌,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枯燥无味,而是离不开的一种东西,换句话说,让他们此刻爱上写作。

五、评改时,升华情感

批改讲评学生的习作,以激励、表扬为主,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大有益处,可使学生树立信心,领会教师殷切的期望。例如有次写《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要求写三件事表现一种情。但是某学习较差的学生只写了一件事,而且干巴巴的。对此要批评,但如何通过批评而取得激励的效果?于是我在他的作文本上写道:“记清楚一件事就不错了,希望你继续努力。”他看了很高兴。第二次写《忘不了的一个人》,他选用了三个事例,但是没有人物肖像描写,语言虽生硬,但通顺。对他本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便批道:“看过你的作文,我很高兴,因为你进步了。文章人物形象较突出,语言比以前通顺了。可惜我不知道主人公是什么模样,如果把主人公的肖像描写出来就好了。”在以后类似的作文中,他就比较注意人物肖像的描写。其次还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必须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强调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突出了学生作文的自我活动,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坚定作文的信念,感到克服困难,逾越障碍,这就是成功,这就是欢乐。

情感作文300字 第5篇

马年春晚上,有一段关于筷子的公益广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告用几段温馨的画面,讲述了有关中国文化传承的故事。第一段讲得是一位老爷爷用筷子让小宝宝品尝味道,“启迪”她对筷子的印象,也开启了筷子伴她一生的旅程。第二段讲得是小宝宝年夜饭用筷子吃饭的经历。开始时她总是失败,着急的快哭了,但有句谚语“失败乃成功之母”,最终她在妈妈的鼓励下成功地用筷子夹起了第一块肉,“传承”了中国人的传统。第三段讲一家人吃年夜饭时的情形。大家刚坐下,一个小孩就把筷子伸到了热气腾腾的饭桌上。爸爸立刻阻止了他,说:“要让爷爷先吃!”表达了中华文化中尊敬长辈的传统,也就是“明礼”。第四段故事中一位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妈妈做了他最爱吃的菜,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无尽的“关爱”。最后一段是“睦邻”的故事,讲一位家庭幸福的爷爷请他的邻居——一位孤寡老人吃年夜饭,与邻居老人一同分享着新春的快乐!

通过这个广告,我不但了解到了筷子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还了解了中国人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更让我体会到做中国人的自豪。

作文教学与情感培养 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悟”其实就是观察、感受、思考。观察是基础,感受是中介,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应当是在理性思考下写出的有情感的文章。感悟自然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大好河川,在自然中陶其情,冶其性。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中,悟出人“生于黑而白”的高贵品质。朱自清的《春》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感悟出对人生“新”、“美”的新主题。

二.多写多练,将生活感悟诉诸笔下,为作文积累素材

“生活中处处有感悟”,如果这些情感的体验不及时保存下来,很可能就像是一阵风吹过,作文的时候还是无话可写,因此,多写多练,让学生将生活中那些小的大的情感体验随时记录下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情感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尽情发挥,再表达出来,再理性思考。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记本,随记本的内容完全可自由发挥,学校生活:作业多得让人难以忍受,老师可怕得如同刽子手,什么时候才能脱离苦海;社会生活:放假了,终于放假了,我有很多事要在这个假期做,帮助一个人,养一只小狗;人生感悟的: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应当怎么样战胜自己。随记本使学生这些真情有了宣泄的自由空间,并且在学生自由抒发的过程中保鲜了这份情感,使这份成长过程中的喜悦与烦恼得以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健康地发展,也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在写作时如不竭之泉。

三.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情感

虽然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但是学校生活的枯燥,生活的单调却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进一步丰富情感世界,如可以在周末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擦窗、洗碗,抹桌、叠被,帮生病老人们洗衣服,甚至洗痰盂倒便盆,听老人讲尘封已久的往事,增加对过去的了解;可以到工厂企业、行政机关进行参观调查,听企业老总、机关领导讲改革、讲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闻,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可以采访街头小摊贩、路边拾荒者、社区闲散人员,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对生活的情感,加深对民俗民情的了解。如在一次帮助孤独老人之后,有学生写道:“小心翼翼地用汤匙把汤送到老人的唇边,汤水却沿着老人因中风而合不拢的嘴角溢出。用纸巾轻轻为老人擦去,看着老人被因岁月流逝引起的苍老与孤独,不禁潸然泪下。”没有这样的情感经历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四.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情感

学生的生活紧张单一,触发心灵的东西很多,如何从纷乱的现象中选择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来至关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与学生心理、情感的经历结合起来,激活他们曾经经历的情感。例如,某次考试出了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学生的选材非常老套,甚至模式化到几乎千篇一律,写的都是什么在暴风雨之夜母亲如何抱着他到医院看病,在路上如何艰难,经历了这件事后如何体会母爱。笔者意识到学生没有带着情感去写作,相反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于是在考试过后笔者要求他们重新写一次,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在一个晚自习,关掉灯光,教室里响起笔者为他们准备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舒缓的音乐,感人的歌声逐渐深入他们的心灵,“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你的双眼是否已经失去了光华,你的两鬓是否增添了白发——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我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谈起自己小的时候妈妈为自己做的种种感人至深的小事,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在笔端凝聚成爱,同上次考试的作文相比,提高了很多。恰当地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扭转,这种氛围感染着他们,使他们真情流露。

作文教学要立足于情感 第7篇

一、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诗人臧克家说过:“一个诗人要在他的作品中反映某一生活现实, 那他必须对这种生活有着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创作冲动始于情感, 感受是传达情感的基点。只有走进自然, 爱上自然, 融入自然, 用心去感受生活, 被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景物、场面所感动, 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生活, 去热爱生活, 去感受生活, 把学生的情感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思想, 我们该心存感激, 发赞美之情, 这不仅能给生活送上一份美好, 也培养了自己的高尚情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让他们带着美好的感情去生活, 去观察, 用震颤的心灵去发现生活, 只有心有所感才会行之于文。笔者教的学生大多是城里的孩子, 而卢×是一个借读生, 她的家在农村。她的作文题目是《俺们这个村儿》, 开头是这样的:

我不是城里人, 我就住在这个小村庄。

你很奇怪吧, 你认为好笑吗——一个人会这么理直气壮的甚至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乡下人?

没错, 我就是如此大胆地告诉你, 并且, 一点儿不觉丢人地说:我的确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村庄。

我要说, 我喜欢她不仅在于她养育了我, 更重要的是我惊叹于她的美丽, 她的年轻, 她的蓬勃发展。

看到了吗?那就是生我养我的一方土地——

试想,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强烈热爱的情感, 没有对家乡的质朴的感情, 怎么会写出这样流淌着朴素情思的文字?所以,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使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地去感受生活, 抒写生活。

二、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这里先引一篇中考模拟考试的考场作文。作文题:以“情”为话题, 或抒写自然之情, 或抒写社会人情……

圆满的逗号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乳臭未干的我们, 理解并感受到了“情”。这或许是要到初三毕业时才能体会到的, 而我们过早地担起了它。

老师啊!我们何尝不想让您永远做我们的班主任呢?三年的初中生活, 就要打下一个漂亮的句号, 可是那无情的月儿要在这时阴缺, 却只是一记逗号!这灰暗, 忽的罩在我们的心头, 久久不能去。

多情的人啊!为此伤心流泪。无尽的泪啊!也无法使月儿再圆!

默默无语的课堂, 只听得您那教导在耳边回响!无边的心啊!早已将师生之情超越, 无尽的泪水, 无法表达那无语的伤痛。

月儿圆了。

温馨的风吹走了乌云, 您又出现在我们面前。语重心长的劝导, 似海边那轻轻的浪带走了我们的悲凉。

中考临近了, 您那身影在我的心房。

人说, 句号是圆满的, 它表示着完满的终结。句号固然美好, 但有时逗号所包含的更深刻, 更动人!

曾经伤感的人儿啊!放了你那心吧!

中考的辉煌, 会让那逗号更圆满, 更耀眼!

写这篇作文的学生叫周光宇, 是笔者的学生。当时他们热爱的班主任老师不能再担任他们的班主任了。为此, 他们伤心极了, 情到深处, 也就有了这篇感人的考场作文。

文章是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 这种文思若有激情的触动更会一泻千里。在写作中, 激情可以直接引发写作的冲动, 在这种状态下作文, 往往会有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佳作。

那么, 作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呢?

利用音乐、语言、影象等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激起学生的思维的波澜, 使其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 作文自然会文思泉涌。

初中二年级的一次作文课。笔者没有布置题目, 也没有提要求, 首先播放了中国时代之声演讲团首席演讲邹越的演讲录象, 邹老师真情的演讲搅动起了学生冰封的情感, 观看的过程中, 同学们早已热泪滚滚, 这如何能不拨动学生心中的那根感情的琴弦呢?

此时, 老师说:同学们, 拿起你手中的笔, 带着你感恩的心, 描绘出你多彩的、真实的生活吧!题目是:

让我对你说。

这次作文训练让叛逆的中学生实现了一次情感的回归, 学生在作文中坦露真情, 收到了极好的训练效果。

三、保持愉快的写作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平静的情绪状态, 能使人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贯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愉快的、怀有成功感的心境, 更能使学生对写作活动抱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反之, 消极的、苦闷的、讨厌的心境的形成, 则会使写作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使, 使学生产生逃避、应付的态度。

教师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形产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写作心境呢?

美国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的灵魂而言, 就象阳光一样, 没有它, 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中学生好胜心、进取心强,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强化“阳光刺激”, 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心境, 从而使他们保持最佳写作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注重每次作文的讲评,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写作的成功感。只要是有真情实感、有个性、有新意的文章, 都给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一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哪怕是题目精当, 或是某个段落写得精彩, 一个词用得恰当, 都努力发现他的优点, 尽量给予鼓励。这样, 每次完成作文后, 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得以加深, 他们便有了盼望下次作文的欲望。其次, 作文评改时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然后老师再对每个学生的点评给予指点、评出等级, 在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在这样的作文活动中交流思想, 探讨技巧, 感受到作文课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对作文课的兴趣。这样, 每次作文后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获得的鉴赏能力的评定, 自然盼望着下一次作文课的到来, 这样学生愉悦的写作心境渐渐形成, 有力地保证了作文教学顺利进行。

教学实践证明, 愉快的写作心境是顺利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中学作文教学的情感探索 第8篇

一、以文学情感启发写作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是学生学习过程最感兴趣的部分, 也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初中语文课本为中学生提供大量的名著节选, 每篇都精选最具感染力的人物、故事情节, 教师在出示写作训练题目时, 应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细品人物形象, 跨越历史, 连线古今, 寻找写作原动力, 在欲望和情感的指引下释题、写作。这也正是感受———唤醒———表达的最佳构思主流。

例如, 在写作“乡情”为话题的作文时, 我们可紧扣鲁迅的《故乡》让学生感受, 并畅谈自己第一次读《故乡》的感受。同时, 我们可以结合鲁迅儿时的经历, 唤醒学生内心对家、亲人的情感, 加之再鼓励学生到自己的家乡去, 去感知家乡的朴实和美丽, 感受乡情、乡音和乡味, 从而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最佳意境, 学生自然也就能写出。

二、以百味生活构建心灵交流空间

聊天可以为作文教学创设情境, 所以平时教师除了在课外与同学聊天叙情外, 还应该在课内适当拉家常, 说说心里话。学生讲许多生活故事, 教师分享学生的快乐, 学生自然在愉快的气氛中说真话, 诉真情, 表真意。聊天和对话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 唤起学生的一吐为快的欲望, 在心理环境铺垫下, 如提供合适的写作素材, 学生就会捕捉到生活的亮点, 也就丰富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写出的文章自然因真实而美丽。如针对“点击生活”的命题作文, 学生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和激情, 一篇篇通俗质朴但生活质感较强的作文顺利出炉。

三、创设情境, 引发情动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在特定的情景中产生真实的情感, 所以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最佳情境, 提供鲜明生动的形象, 诱发学生的思想和想象, 走出课堂, 深入生活实践, 充分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如写一篇“秋天”为题的作文, 可让孩子们来到大自然, 面对“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美景, 他们自然会有一番真实的感受, 引发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

学生的写作能真正从情境中受益, 而体验生活式写作途径正是这种情境教学的导引方向。不到烈日下的田野, 自然不会有“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那番艰辛感受, 也不会抒发对农民的敬重和生活的热爱, 文章哪会有美呢?又怎能用真情打动人呢?创设情境, 能拓展学生写作空间, 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使作文成为情感交流的快乐通道。

四、把生命体验融入写作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的生活认识和真实体验, 有的来自阅读, 因为那些文字可以记载历史和先人的智慧, 传承文明。读书就是和他们的对话与交流, 那些儿女情长的传奇故事会伴随学生成长, 激发学生的感怀和激情。为此, 我就以“感恩”为题, 让学生去自由抒写。当学生回顾自己出生以来所收获的喜悦和遭受的磨难, 每一秒都会牵连亲情和友情, 他们的心灵就容易被捕捉, 就会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连线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纵览古今, 召唤心灵之友, 把人生中积淀的情感回送给他们, 这是最好的礼物, 也是最大的感恩。

汲取情感源泉,打造真情作文 第9篇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感情在文章中得到充分发挥呢?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心中有情, 才有可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只有胸中洋溢着激情, 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动情、体情、抒情。下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粗浅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境, 领悟感情

教材中选的课文, 大多情文并茂, 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材料。课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情感重在领悟, 如果教师贴标签似地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 揭示了什么现象, 学生记住的就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用心体会文中的感情, 与课文产生共鸣, 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 多方引导启发, 营造感悟情感的氛围。在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时,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当我在课堂上播放电影《惊涛骇浪》的片断时, 学生们眼看着战士们与洪水奋勇搏斗、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一道人墙的壮烈场面, 耳听着洪水的急流声、战士们雄壮的口号声、渐渐响起的委婉深情的《为了谁》的歌声, 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许多学生的眼睛都在不知不觉中湿润了。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练笔, 让他们给抗洪的战士写一封信。学生们一改过去写作文磨磨蹭蹭的习惯, 奋笔疾书, 以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战士们的关心和问候, 赞扬了他们的英勇顽强, 称其不愧是“最可爱的人”, 纷纷表示要以战士为榜样去克服今后遇到的各种困难, 要像他们那样为祖国作贡献, 学生对战士们的崇敬和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开展情感教育,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得到了感情的熏陶, 产生了情感冲动, 此时下笔为文, 便不愁没有真情流淌。

二、放飞想象的翅膀, 丰富感情

小学生不可能像作家那样“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正如人的经验可通过间接经验来补充一样, 通过想象学生可体验未曾经历过的感情, 进而丰富自己的感情。

如:为引导想象春天的美景, 先布置学生寻找春天, 然后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 同时提示:“春天来了, 春风微微地吹, 这是在绿野里;到了林子里, 这儿是美丽的湖边。”学生们闭眼遐想, 随着旋律展开想象的翅膀, 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 我及时提出以“在春天的怀抱里”为题作文, 结果学生们想象丰富:有的写在春天的丽日下到田里野炊;有的写在春天的和风中到河边采花;有的写在春天的温馨中到菜地捉虫。此外, 教师还可给出多组相互关联的声音剪辑, 或自然音响, 或模拟音响, 让学生们大胆展开想象, 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回忆, 构思相应的场面, 编写情节, 从而形成配乐故事。如《校园的黎明》、《今天我买菜》、《快乐的农场》等, 学生们都由情至信笔, 实现了由声音经想象到作文的跳跃, 写的都是心里话, 其中不乏思维敏捷, 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由于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打开了思维的空间, 所以学生的想象与写作并不困难。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看出, 想象的画面真实可感, 感悟真切, 并且学生把自己的真情融入到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

三、汲取生活泉水, 积淀感情

生活是一切写作者的源头活水。“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捕捉瞬间的灵感, 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积淀丰富的感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因势利导地进行情感教育。一天下午放学突降大雨, 校门口却聚集着一大群人———冒雨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面对这些在风雨中默默等待的家长, 孩子却心安理得地翻看书本, 等待放学。我觉得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好时机, 便对学生说道:“你们的爸爸、妈妈, 或许是爷爷、奶奶, 他们劳累了一天, 现在又冒着大雨等在门口接你们回家。请你们仔细观察回家路上的情景, 明天写篇作文———《雨中情》。”第二天一早, 不少学生就把作文交了上来。有一位学生写道:“……妈妈用雨衣把我裹着严严实实, 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往家赶。雨仍然下个不停, 我把脸贴在妈妈背上, 雨水已经把她的背打湿了, 我听到了她激烈的心跳声。妈妈弓着腰, 艰难地蹬着车子, 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双手抓紧车座, 努力把自己的身子往上撑, 心想:这或许能减轻一点分量, 让妈妈省点力气……”母女情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丰富情感体验提高作文能力 第10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作文创建为一个学生释放情感的平台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进行碰撞,要把他们当朋友,体验他们的心理,尊重他们的见解,保护他们的隐私, 让学生能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从而把作文作为一个大胆诉说自己心灵感受的平台,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设置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 莫先乎情。” 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对各种情感的体验不是很丰富,这对于写作是比较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角色互换,扮演成不同的社会身份,走进生活,积淀情感, 用心去体验生活给他们的感受。另外,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慢慢地,学生们的情感世界丰富了, 情到深处的作文就多了起来,学生学会了为生活所感动。

三、命题激趣,诱发情感

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 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 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会违背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命题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感情实际和需要, 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 触动学生的心弦, 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做好“蓄情”,直抒胸臆

“没有情感这个因素 , 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我在作文教学中,一般会提前几天告诉学生写作方向,让他们搜集相关素材,积累体验,做好“蓄情”。正因为有了情感的体验与积累,到写作时他们便会“不吐不快”,写作的热情与激情勃然而发,写出一篇篇充满真挚情感的佳作。

五、下水引路,沟通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教师作文的“下水”,他认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过教师自己议论写作文的切身体会。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关隘沟坎, 取得指导学生作文的主动权, 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教师如能把自己如何打腹稿,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教师“下水”作文丰富的词汇、精彩的篇章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垂范 ,还能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意相随,喜欢作文。

六、加强评改,深化情感

实践表明,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更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情感,促进学习的进步。因而作文批改其一要及时,以满足学生尽快了解自己写作结果的情感需要。其二,要善于点拨,富有启发性。恰当的评语既能使学生明确方向,逐步找到作文门径,又能通过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其三,褒贬适度,注重鼓励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作文批改要善于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特别对后进生,更要多加鼓励,让每个学生见了作文评语后都有成功感。其四,评语要有亲切感。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我想,他所指的“个人磋商”,大概不只局限于师生间面对面的交谈,也应包括“作文评语”这一形式。学生在接受知识或评语时,有情感参与,是有选择的。如若老师的评语内容空泛,只评不导,或不痛不痒,草草了事,就会使学生从情感上拒绝它,讨厌它,甚至产生消极对立情绪。亲切的口吻,提示性的磋商语气,利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读着仿佛觉得老师在同他亲切交谈一般,怀着愉快的心情,乐于动脑想, 认真动手改。使整个的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情感、信心、兴趣与作文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不少学生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更有甚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的作文指导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让本来应该丰富多彩、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作文,学生作文变成是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毫无兴趣,习惯于照抄照搬,胡编乱造。

古人云:“言为心声。”作文如不能真实地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就会成为一篇失败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想表达的欲望,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者,学生普遍对作文怀有畏惧感,缺乏信心,也就没有表达的勇气。另外,学生对写作普遍缺乏兴趣。记得小的时候,看过一本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叫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十多年的教学经历,笔者认为,兴趣同样是作文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注重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

在写作的指导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对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相当重视,把它作为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手段。材料的积累,不外乎直接与间接两种途径,直接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观察事物、撰写观察日记;间接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汲取他人的精华。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样一种事物,一件事情,一种景色,在不同的学生看来,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如一片农田被挖开,准备建大楼,这是司空见惯的事。一名学生写道:“绿茵茵的毛发被拔光,连带着支离破碎的皮肤,在各种现代机械的吼叫和狞笑下,大地母亲颤抖着,鲜红的肌肉翻绽出来,混着红土的水,如鲜血一样四处流淌。”在他笔下,是触目惊心的一幕。小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现代工业破坏自然的厌恶情感跃然纸上。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注入,小作者怎能观察得如此详细,表达得如此富有艺术性。因此,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不能只用眼,更要用心,用充满感情的心灵去体会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事物,教者可利用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景观或图片、电视画面等等,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情感。

同样,在进行阅读积累时,也不是让学生去单纯看一些优秀作文选,或名篇名句,而是让学生去体会文段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段。切忌只言片语。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文段的整体性,不要每句每字解剖式的讲解,而要引导学生,平时在类似情形下自己的心情如何,由此感悟文章,与文章产生共鸣。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少年闰土》时,笔者就让学生说说平时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情形,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文章中表现出的快乐情感,也深深理解好朋友分手时的遗憾心情。小学生的情感是十分丰富、敏感的,只要教师善于引导,那么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也就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也就容易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先仿后活,多加肯定,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

在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有的教师矫枉过正,将传统教学中好的做法也一概摒弃,如在作文教学中,以各种花架子或放任自由来取代一切,这种做法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影响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与信心。

作文教学中采取先仿后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能较好维持学生情感表达的热情,逐步树立其信心。模仿的好处就是针对性强,容易入手,是合乎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比如书法,绝大部分书法家就是从描红临摹到最终自成一派、卓然成家的。当然,模仿是为了创新,不能一味模仿。教者要在学生模仿中鼓励其创新。但如果一开始放任自由,或随意拔高教学的起点,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

同样,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语指出不足之处。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并不是很好,但在词、句等方面有某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树立其写作的信心。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其次,可要求学生平时进行练笔、记日记,能把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强调高年级每位学生每周至少练笔两次,从对时政国事的评论到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还有,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比如笔者在电脑上搞了一个叫《小荷》的主页,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好的习作,编入《小荷》。并在课堂上大力表扬,造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以点带面。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网上人人都能看到的文章,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信心的树立以及写作兴趣的激发这些非智力因素,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写作。

回归:学生缺失的作文情感 第12篇

一、作文情感缺失的表现

1. 缺乏积极的写作热情。

目前, 中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消极抵触情绪, 不主动通过作文吐露心声、反映生活、追逐梦想。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往往被动应付, 只求完成任务, 不把作文当作表达情感的途径, 不把作文训练当作练笔提高的最好机会。作文时想一点写一点, 挤一点冒一点, 或是寻找一两篇范文进行“改头换面”、“穿靴戴帽”的改造, 难以见到积极思维、吐露真情的作文。

2.作文中缺少真挚的感情。

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材料不新颖, 情感不动人, 走老路、套路的现象, 习惯于复制和模仿。

3.表达情感不够规范。

不少学生因为书面用语欠规范, 使得情感难以准确表达。一些学生常常在作文中大量使用不规范的口语, 情感的表达更显得随意而难以到位。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情感, 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效果是不一样的。书面语在语法上要规范得多, 表达要准确得多, 感染力要强得多。不少学生由于词汇贫乏, 缺少积累, 作文时辞不达意、前后矛盾、产生歧义或表达模糊。

二、作文情感缺失的原因

1. 来自教师的原因。

一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目标不够具体, 每一次作文训练总是要求学生做到完美无缺;审阅学生作文时总要挑出若干个“不是”, 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产生了恐惧感, 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 久而久之, 其作文兴趣必然弱化。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鼓励, 作文评价时不敢打高分, 写批语时不去找亮点, 讲评时还不时将“差生”作文“示众”。这些做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 他的作文又有何真情?又如何能表达出真情?三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少情感的激发, 往往是题目一出, 选一两篇范文读一读, 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情感思维的触角向社会延伸, 向生活延伸;有时命题也不考虑是否切合学生实际, 学生是否能有感而发;更谈不上做下水作文, 以自己的亲身实践, 去启迪学生心灵, 拓宽视野, 诱发他们的情感了。

2. 来自学生的原因。

一是缺少生活体验。要使中学生的作文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 其生活体验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中学生目前的生活极为单调, 活动的范围——教室、宿舍、食堂, 接触的对象——老师、同学、家长, 生活的内容——课堂听讲、课后作业。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让学生难以对生活进行深切的体验, 他们的内心世界也难以产生强烈的作文情感;另一方面, 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 学生对自己常见的人和事不能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缺少感动和感激, 缺少顿悟和发现, 如此, 就会导致写作材料缺少积累, 作文情感缺乏孕育。

二是缺少阅读的积累。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只教课本、学生只读课本、训练只练课本、考试只考课本的现象依然严重。整个中学时代, 学生只读几本教材, 无疑显得单调、单一、单薄。因为缺少阅读积累, 学生不能学到文学大师表达情感的技法;因为缺少阅读积累, 学生表达情感的语言得不到丰富;因为缺少阅读积累,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迁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 才能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 才能在作文时有所借鉴。

3. 考试“指挥棒”的原因。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但即便如此, 人们对升学率的追求、教学中对高考“指挥棒”的依赖依然明显。中学生作文情感的缺失, 与“指挥棒”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 升学的压力让教师、学生、学校喘不过气来, 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让作文情感没有了活的源头;其次, 面对高考, 学生在考试学科中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相当普遍, 轻视作文的现象就更为严重;再次, 在高考命题导向上, 各省虽然对语文学科的命题作了一些改革, 但是在整个语文试卷中, 阅读和写作相比较, 阅读的分值明显高于写作。而且阅读训练容易得分, 其成效是显形的;而作文训练是漫长的过程, 其成效是隐形的, 这自然导致了教师、学生重阅读而轻作文。

三、培养作文情感的对策

1.培养作文兴趣, 诱发作文情感。

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充分的表达欲望, 就不会把作文当作任务和负担, 而会当作一种享受。

为此,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训练系列目标, 每一次作文训练都要明确告诉学生本次训练的目标。目标要有系列性、具体性, 不宜庞杂。当学生作文接近或达到目标时, 教师要勇于打高分予以肯定;批改中要善于鼓励, 特别是对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 要在其“普通”中发现亮点, 在平凡中肯定“进步”, 充分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能动性。这样, 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一方面在快乐中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念。

教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作文的空间。中学生正值妙龄年华,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望, 有时异想天开, 别出心裁, 充满幻想。一旦有了自己的作文空间, 其思维就会向多元发展。为此, 教师在作文命题上要体现“弹性”,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我的做法是:一次训练可以有多项命题, 让学生任选一题;或是规定中心, 让其自由选择材料;或是规定范围, 让其自我表现。这样,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 自由抒写有感慨的人或事, 自由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

教师也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更多的作文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积蓄情感。

2.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生活才是活生生的语文, 要让学生的作文情感回归并不断升华, 就要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体验情感。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纷繁复杂、多姿多彩, 有光亮也有黯淡, 有谐音也有噪音。要勇于面对生活, 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三是引导学生表达生活, 培养学生健康的作文情感。中学生青春年少, 阅历有限, 对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不全面,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辩证地表达生活, 用笔尖弘扬生活的主旋律。只有当学生的作文情感健康向上, 其做文和做人才能达到完美统一:以“做好人”促进其“写好文”, 以“写好文”引导其“做好人”。

3. 强化阅读, 丰富情感。

无论感悟生活, 还是语言生成, 都需要以大量阅读为基础, 只有丰厚的阅读积累, 学生面对生活才能触景生情, 作文时才能文思泉涌, 妙笔生花。“所有的经典都缘于一个‘情’字, 有了真挚的感情, 表达才能流淌出节奏, 流淌出速度和力量。”强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体会经典中的“情”, 还能不断体味如何表达“情”。因此, 强化阅读, 对于丰富中学生的作文情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四个延伸”:

其一, 由章节阅读向整体阅读延伸。如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就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让其感受人情世态;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就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 让其知晓侠肝义胆;学习《范进中举》, 就推荐阅读《儒林外史》, 让学生领略辛辣讽刺的笔法……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 学生作文的情感自然得到滋养。

其二,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我对课内与课外在材料选择、中心表达等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点的文章, 进行“组合”阅读, 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习课文《我的老师》《背影》《散步》等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就将有关父母师长的优秀习作印发给学生, 使学生不仅能吸收课文的营养, 也能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情感的滋养。

其三, 由课本向生活延伸。学《海滨仲夏夜》, 就去观察我们当地夏天的美景;学《春》, 就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学《生命的意义》, 就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 使学生的作文情感从阅读向生活迁移。

其四, 由阅读向写作延伸。学习《回延安》, 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 抒写自己回家乡、回母校时与亲人、老师、同学重逢的真情实感;学《散步》, 就学习该文的表达方式, 抒写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师生之情, 让学生的作文情感从笔尖下流淌出来。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可见, 丰富而独特的情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就要以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为切入口, 让学生在热爱作文中诱发情感, 在关注生活中调动情感, 在阅读经典中丰富情感, 让作文因情感而灵动飞扬。

摘要:影响中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很多, 其中情感缺失是主要原因。在培养作文兴趣中诱发情感, 在关注生活中调动情感, 在强化阅读中丰富情感, 可以使中学生缺失的作文情感得以回归, 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情感,缺失,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艳玲, 苟顺明.和优秀教师一起读卢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冯萍.浅谈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语文学刊.2010 (3) :56.

[3]钟序泉.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19.

上一篇:出庭作证难原因下一篇:多目标动态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