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朗读

2024-07-26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 第1篇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 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 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 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 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 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 而且让人舒适, 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 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 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 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 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 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 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 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 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 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 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 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 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 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 这样, 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 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 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 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 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 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讨 第2篇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基本上交流的语言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朗读能力较低。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理解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朗读的指导: 一教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有些课文中可以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朗读好课文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够更容易的进入课文中的角色。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要依据教材进行训练,根据不同的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品爵语言文字,在这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用恰到好处的情感区朗读,训练语感。进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性,要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多方面地来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比如:采用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表演朗读等。同时,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练习。低年级的学生喜欢以竞赛、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速读、品读等。

1、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2、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陷,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3、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4.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5、比较读。每位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更加努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6、男女生对读。结合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根据所学内容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7、师生对读。像古诗词、古文之类的课文,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也可以交换去读,或者老师说出意思,学生说出诗句或古文。这样不仅通过朗读学习了内容,还对诗词、古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8、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比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掌握课文基础上,结合音乐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9、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足。

语文课堂上讲读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老师在学生还未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对象不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要是公开课更是如此,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老师怕耽误上课时间连读书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老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读这部分”,或“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念;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例如教学毛泽东写的《长征》一文时,如果不让学生理解逶迤、磅礴是表现红军在长征中受到的艰难险阻,而腾细浪、走泥丸是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时,学生就不知道这些地方该读重读。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学生读文一遍又一遍,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朗读缺乏层次,每次缺乏具体要求,读中缺乏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朗读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甚至产生朗读厌倦症。

五、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书。

反复读课文时学生走人文本的最好方法。教师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还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其次,教师要想尽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

2.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让学生在朗读中寻找乐趣。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表面上看起来时朗读,但只是停留在声音上,达不到朗读的要求。为了引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掌握多种朗读方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组织朗读比赛,促进朗读教学,每一学期坚持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又有个人朗读比赛,通过朗读比赛,了解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对朗读教学的训练效果,从而为了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4.提高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水平。

在课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引读、范读等朗读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及时的评价。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朗读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容轻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过去往往不太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朗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为學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学生们充分地读,投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绘声绘色地朗诵,一方面可积累词汇,另一方面可培养语感,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为更好地理解全文做准备,也为今后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铺垫,还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谈到语文教学,很多人会想到阅读和作文训练,却忽视了朗读教学,根本就不重视朗读这个环节,认为朗读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无法提高学生成绩。其实不然,语文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开始,朗读教学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把朗读抓好了,才能学习和分析字词句和段落大意,对结构层次等作更进一步的深入钻研。因此,语文课本后面经常会提出对朗读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做不到这点,从不读课文,或者只是默默地看,这样就完全达不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殊不知朗读是最容易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阅读写作的垫脚石。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分析

1、朗读教学的方法有误区。有些教师上语文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将全文先看一遍,然后就开始讲解分析段落大意或是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却从不设置朗读环节,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把全文通读一遍,过后,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朗读。大部分学生不会大声朗读,没有起到训练朗读的效果。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们朗读,让他们尽情发挥,大声朗读。

2、朗读教学的方向有误区。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富有感情”。这三者是缺一不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忽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环节。相当一部分教师用大量时间抓“有感情地朗读”,却漠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先决条件,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字音要咬准,结合上下文断句必须得当,不能把一个词分开念,切忌断章取义。

朗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将过去错误的方法和模式加以改良,吸取好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教学方法。

三、朗读教学的改进

1、改进朗读方式。过去“随心所欲”的朗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说现在开始自己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就都在小声地念着课文。这样貌似在朗读,其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要大声地放开嗓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不能开小差。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安排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地朗读,这样做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花了些时间,却能事半功倍。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对话比较多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进行点评: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更准确、流利、有感情。

2、扩大朗读的范畴。朗读的文章,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课外阅读的书籍,各种类型的文章,如散文、记叙文、诗歌、科普著作,都可以作为朗读的好素材。这样学生能够涉猎各门类各学科的文章,不仅从中学到知识,而且通过对各学科的文章的对比找到这类文章的特点,以后做阅读理解题型,碰到各学科的范文时,就会胸有成竹,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3、借鉴和模仿。多听听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朗读、电视里播音员的播音、诗歌朗诵等节目,从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多借鉴和模仿他们的语速和语调,注意吐字清晰,轻重音的使用。借鉴和模仿晚会上诗歌朗诵的老艺术家们充沛的感情,全情投入那股精、气、神,融入到朗读中,这样朗读训练才有效果,才会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4、朗读与感悟相结合。朗读与感悟要相结合,有些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味地机械性地朗读只是能读准字词句,却不能感悟文章的真谛,读的最终目的是要悟出文章的主旨,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及流露出来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生词,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朗读与讲评相结合。朗读与讲评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加以正确的指导,多组织和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做评委,大家互相点评,这样既能增加朗读的机会,又能体现出朗读水平,学生的体会更深,最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性的点评和讲解,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6、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课堂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了,而是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声音、影像甚至动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课堂。朗读教学恰好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如放一些朗读的磁带,让学生边听边对比,找出自己朗读课文时的差距,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多花一些心思,做些课件,让学生能结合画面更直观地感受作者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如果能播放些带朗读的投影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声音、动画共同构造的一个三维立体的画面,将会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以后每当朗读这篇文章时学生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浮现出一幅三维立体画面,印象深刻。

总之,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思想上对朗读教学要高度重视,必须摒弃过去的一些不好的做法,充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朗读平台,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练习朗读,互相点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为语文学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 王筱芳.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0,(12).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 第4篇

一、善用赏识评价, 引领学生敢读能读

低段一年级的学生, 刚从学前教育跨入正规的义务教育课堂学习, 年龄小, 对课堂的正规正矩, 免不了会出现胆小、怯场、不适应、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朗读基础还不扎实, 刚从学拼音识字学词开始, 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各不相同, 甚至会差异很大。教学中, 如果教师总是直截了当地以“你读书的语调太低了”、“你还读得不够流利”、“你怎么读书时总是漏字呢”等评价学生的朗读,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丧失开口朗读的勇气。孩子是发展中的人, 需要我们教师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任何表现, 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言语、微笑的表情、赞赏的手势来肯定学生细微的闪光点, 有利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自信。

我曾借班上一堂一年级语文公开课《雪孩子》, 分段朗读课文时, 我叫了一名不举手的女孩子, 谁知道孩子站起来后一字一顿地轻声读着, 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 下面跃跃欲试的孩子忍耐不住, 举手表示希望代替女孩读。我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叫到一名怎样的学生了, 尽管很焦急, 还是坚持微笑地看着她, 耐心地等着她, 时而鼓励, 时而摸摸她的头, 时而带她读,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 终于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完了。互评时, 孩子们都认为她读得不好, 都站起来抢说“我来读!”“我来读!”我这时反而欣慰地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都是好样的。但是这位同学面对朗读困难, 没有退缩, 一直坚持着让自己读出来, 直至读正确, 多执着, 多好学!她的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只是换个评价思路, 不仅让孩子们懂得:读错了不可怕, 不会读也没关系, 但一定要自己争取读正确, 会读;同时, 我的鼓励与赏识给孩子注入了新的力量, 瞧, 被夸的孩子不再低头、咬嘴唇、满脸通红了, 脸上绽放出自信的微笑!可喜的是班上其他像她一样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启迪, 积极主动地抓住表现的机会———敢读、敢想、敢说!这对于刚迈入一年级学习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带有赏识、鼓励的朗读评价犹如“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 是孩子们学会朗读的助推力、润滑剂, 鼓励与赏识是扬起孩子们朗读自信的风帆。

二、善用诱导评价, 激发学生爱读乐读

低年级孩子缺乏阅读经历, 更别说有什么阅读理解, 所以他们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都有待于去进一步培养。在朗读中, 对一些长句或难读的句子, 孩子免不了会读错或出现加字丢字的一些朗读小毛病。但是孩子的朗读明显有漏洞, 不注意处理好句子中的语速、语调、语气等, 教师也一味地夸奖、鼓掌, 不知所以然, 那是一种很不应该的行为;当孩子的朗读不令老师满意, 教师既不纠正也不指点, 直接换人, 另请高手, 这种不屑一顾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为了赶时间、进度, 认为朗读浪费时间, 不给学生读准确、读流利、读好读懂的机会, 比如, “今天读不好, 回去再多练多练”、“读得不够流利, 课后再读读”等, 这种搪塞的态度不是老师所为。以生为本的课堂, 老师应当善于应用诱导评价, 面向全体学生, 针对个性发展, 做到引而不发。

我校李玉婷老师在执教《美丽的小路》一课时, 让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小路的美丽。第一个学生朗读声音响亮, 陈述的语气, 说开了就是念完这里的字词句, 老师这样评价:“你朗读时声音很响亮, 要是你能够把表现小路美丽的词语读重一些, 会让老师欣赏到美丽的小路的!你有信心吗?”接着请这个学生再读一遍, 虽然有些生硬, 但语速适合, 停顿恰当, 有腔有调了, 有进步了, 老师评道:“呀, 这下, 我看到美丽的小路啦!路上铺着的鹅卵石, 路旁开着的鲜花。”然后, 李老师加重语气又把“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表现小路美丽的语句, 模仿学生的样子朗读一次, 仿佛是模仿, 其实是在示范, 在强化朗读要领, 帮助学生领会朗读要领。在这种直观形象的语言诱导下, 每个学生都心领意会, 第二个学生就读得趣味盎然, 这时随机让学生齐读一遍, 增强了读中训练, 读中感受, 读中体会。

重视朗读, 我们要重视朗读指导的方法, 尤其是面对缺少方法的低段学生。老师要么点拨启发, 以说促读, 以问促读;要么示范引领, 以讲促读, 以演促读, 慢慢地让学生的朗读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和真情。这个过程, 朗读评价是主要手段, 确切地说, 它是打开朗读教学大门的一把秘钥, 以“方法”、“习惯”为导向的朗读评价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的乐园里如沐春风。比如, 在朗读教学中我常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 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好, 若是声音能再响亮点, 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 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 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些渗透方法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朗读, 让他们明白只有多练习, 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潜移默化中逐渐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三、善于多元评价, 引导学生会读善读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 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 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一个班几十个人,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 要让每个学生被评价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充分地发挥朗读评价的引领作用, 有针对性地促进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我们在朗读教学中, 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发挥指导点拨的作用;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评价教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指导学生评价学生, 形成竞争意识。我们更提倡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 比如:你认为自己读得怎样?你认为自己哪里读得好?引发学生在反思中揣摩“品”读:学生说自己读得好的, 就让他阐释理由, 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不好的, 就给他机会再读, 或是让他与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

还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组合找伙伴读, 小组合作读、表演中读, 这个环节要注意好组织互评互议, 有听众, 有评价, 在这样能轻松展示、能自由交流、能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里, 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在家里, 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预习、复习、背诵课文, 可以安排家长签字督促, 建议家长能写上评语, 可以表扬鼓励、指出缺点、提出希望。曾经有一位家长在检查记录本上留下这样的评价:“孩子, 妈妈第一次听到你那么有耐心地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了下来, 妈妈好高兴, 相信你以后会读得更好。”这样的话语对孩子是多大的鼓励呀!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 受评价的空间增大, 多读多悟的途径增多, 显然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对于学生朗读时的评价也是如此, 要多样化, 才能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朗读成功的快乐, 领悟朗读的魅力, 形成“百花争春”的朗读教学局面, 让朗读教学酿出“蜜”来。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朗读 第5篇

一年级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是很难的。因此,我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注重了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效果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试着读课文。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再指名朗读,让学生从口里读出来的是词,而不是字。

其次,一些比较长的句子,学生也很难读得好,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然后,把长句子投影出来,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体会到长句子不难读,只要抓住主要词语、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读好。

第三,对于文中段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等。

试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2-01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听、说、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中,朗读涵盖了“听”和“读”两项内容,它不但是培养学生语言规范、提高语文感知能力的训练内容,而且是语文教师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科学的运用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

语文是感性的学科,具有人文性,它肩负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育人功能。语文学习需要形象的感知,需要想象的驰骋,需要感情的投入,需要激情的奔涌,需要真情的付出,需要发自内心的感动。而调动学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抒发情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意义而言,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生的各种形式朗读中,就会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 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其次,朗读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再次,朗读教学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朗读优秀作品,学生 的思想能和作品发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产生鲜明的爱憎。最后,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朗读优秀作品,生动的文词,准确的修辞,巧妙的构思,嚴谨的逻辑,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使学习优秀作品的表达技巧,诸如丰富的词汇,各种名式和艺术结构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兴趣,必须使学生喜欢学。因此,要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唤起学生自身生活中的经验,自然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培养学生把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阅读表达能力起着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在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或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兴趣。如,教学《观潮》时,我了解到学生从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这种认知缺失对本课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风平浪静的江面上,一会儿便传来隆隆的响声,越来越来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在脑海中便形成了基本的影像,对课文的领悟更加深刻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注重范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引导十分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世界单纯,很多东西不能一下子就领悟。但是他们的可模仿性强、塑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会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范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师的范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从朗读中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高尚心灵,教师用那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文段范读,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鲜活地浮现在他们的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有感情的进行范读,在教给学生基本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教学也真正的落到了实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开展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忽略学生朗读的这一过程,因为只有学生朗读了,学生才能确切的感受,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激趣、范读引导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之类的朗读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朗读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能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第7篇

一、范读,渲染气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虽然是带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但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才是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不可替代。教师特色的范读能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特别像《梅花魂》《桂花雨》之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授之以法

朗读是一种对话,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文本化成有声的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富有成效的朗读呢?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不仅做到示范朗读,更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以下就是我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个性朗读

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对同一篇课文中的同一个句子,所抓的关键词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一样,朗读感悟也决不会雷同。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以下描写詹天佑内心想法的句子,学生的理解就不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有学生读时把“第一条”读的较重,说他强调的是这条铁路对中国人的意义。而有位学生朗读时却强调“否则”一词,他认为这是修不好铁路的严重后果。有的一句比一句读得强烈,一气呵成!他说:“詹天佑下定了决心要修好这条铁路,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决心!”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正好证实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味求同,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当然,当学生的理解偏离文本的时候,教师还是有必要纠正的。

(二)想象朗读

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充分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像画面朗读就是一种发挥学生想象力很不错的方法。我在教学《詹天佑》中的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那段时,对描写詹天佑工作场景的句子“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我就用了想画面朗读的方法。我让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其他同学则闭上眼睛想象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读完后我问:刚才同学们都看见什么了?“我看见詹天佑在呼呼的狂风中艰难的勘测,满身的黄沙。”“我看见詹天佑在昏暗的油灯下绘图,不满意的地方改了又改。”“我看见詹天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工地后,一刻也不休息就开始绘图,计算。”……这时我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把自己刚才想的画面都读出来了。这比我去强调哪个词应该读重些,哪里该读出艰难效果好多了,因为这些都在学生刚才想的画面里。想象当时的情景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表演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所以边演边读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事半功倍。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都适合表演朗读。在教学《陶罐铁罐》这课时,我就让女生和男生来表演读。由于陶罐、谦虚有礼,铁罐傲慢、无理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学生在表演读的时候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自然是读的有声有色了。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这时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

三、评读,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穷人》中的“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教师说道:“你只把我们带到桑娜家门口,还没让我们看到桑娜的神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教师是这样说的:“这次我们看到了桑娜,并看到了她的不安。”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教师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真能看到桑娜那忐忑不安的样子,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

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结合了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当然,首先,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本身对文本的感悟很深,其次,这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 第8篇

一、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朗读存在的缺憾

1. 讲得多, 读得少, 朗读走过场。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朗读是很有限的。小学生读课文仅仅是为了了解、熟悉课文内容, 作为教师讲析课文的铺垫, 是教学的点缀。因此, “讲”代替了“读”, “听”代替了“读”, 在语文课上, 缺少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即使是为了教学环节而设置的朗读, 也存在时问的不足和实质上的缺陷, 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 声音要怎么样, 速度要怎么样。学生看似读得“有感情”了, 但不是发自内心的。

2. 分析多, 感悟少, 美文不美。

由于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良影响, 语文课被当成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文课的人文性质被曲解了, 语文课被上成对字、词、旬、段、篇的繁琐拆解过程, 结果是人文精神的丰富和复杂、微妙和多彩被扼杀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被教师以庖丁之技分析得支离破碎。美文呈现出的美无法整体感悟, 更谈不上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美文不能“美读”, 便失去了它特有的人文内涵, 无法发挥熏陶作用, 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 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陶冶情感的作用。”并对朗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

个性化朗读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主的朗读形式。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 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 因此, 在朗读指导中,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 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 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 关注朗读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一点朗读的空间, 少一些不必要的、复杂枯燥的分析讲解, 用朗读撑起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片晴空。要鼓励学生多朗读, 大声朗读, 美美地读, 并加以科学朗读方法的指导, 训练学生对于不同文章能自如地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 提高朗读水平, 使学生想读、敢读、爱读、会读。

3. 增强朗读评价的情趣性。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朗读情况, 正视他们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同时要注意评价语言的生动性、情趣性,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三、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

1. 朗读品析, 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朗读在所有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是感知文本语言和内容, 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与琢磨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 走进文本的世界中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 从而理解文本的精神实质, 受到感染和熏陶, 实现与文本的交融, 提高学生语感素质。

郑振铎先生的《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用轻快明丽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 使小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等都一一跃然纸上。因此, 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 学生初读之后, 我让学生再仔细读读课文, 找出文中哪些词语描写小燕子的飞行特点, 边读边画出来。学生再次与文字对话, 抓住了描写燕子飞行动作的词语, 在咬文嚼字、感悟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 在富有童真的朗诵中体会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体会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2. 美读感知,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和表现力的有效手段。因此,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 有滋味地读, 恰如其分地读, 与文本深入对话, 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意蕴等, 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 并逐渐受到熏陶和感染, 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朗读的实效性。

如学习《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2、3两小节时, 我先让学生自主朗读, 找出其相似的地方, 梳理出这两小节的结构特点, 体味雨点、小鱼的快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说一说想变什么?最想变什么?引导学生把描写荷叶美的句子画下来, 美美地读一读, 感悟荷叶的形态美、色彩美、姿态美。说说:“如果自己是小鱼、雨点会对荷叶说些什么?”感受到荷叶的快乐。这样, 不仅学生体验到了雨点和小鱼的欢乐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关爱他人的诚挚之情, 而且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使文本变得具体、诗意而充盈。

3. 个性朗读, 提高自读自悟能力。

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阅读要避免机械的千人一面。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个性朗读, 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 张扬个性, 发挥主体作用。在人物形象的感悟、语句、语气的品位上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生命, 读出新意, 读出有创见的感悟。

如, 《云雀的心愿》一课, 在朗读小云雀的心愿时, 有的学生用甜美的声音读, 这样读是因为她体会到了小云雀的心愿是纯真美好的;有学生用洪亮激昂的声音读, 理由是小云雀知道了失去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 心情非常激动, 在表达心愿时声音自然是响亮有力的, 也说明小云雀植树造林的决心很大。这种个性化朗读品味,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读自悟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 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正是朗读教学的目的之一。相反, 如果教师总让学生用一种模式朗读, 就不会有这么多收获, 就不能凸显个性朗读的闪光点。

4. 读中表达,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理想的语文学习是读写的有效结合, 即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外在的语言内化, 再通过说写的表达训练将阅读教学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在亲历、感受、理解、欣赏, 获得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的过程中, 表达自己独特、有个性、有创意的感受和见解, 促进对文本的内化理解、表达运用。

如《掌声》一课, 在引导学生感悟英子的忧郁和开朗时, 先让学生在读中“发现”, 读后说“发现”, 在文中的字里行间找依据。通过反复品读, 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语的意思, 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并产生共鸣。此时, 丰富的人文情怀,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 体会到了人物心理描写之细腻深刻, 不仅积累了语言, 还提高了表达能力。

总之, 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唤起学生良好的朗读意识, 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 使朗读成为学生的必需, 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成为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

摘要:作者从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要求出发, 分析了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朗读存在的问题, 并着重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优化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策略, 总结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些实践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 第9篇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以下方法优化朗读: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听到这样引导,学生会愿意的尝试,老师可以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可以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一位优秀教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他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他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试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10篇

一、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 发挥教材的功效

新课程标准要求, 每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语文的默读以及朗读进行充分的重视, 将默读以及朗读充分结合起来, 通过两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起到陶冶情操、提升语言技能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 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 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亟待解决。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方面颇为重视可读性, 入选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 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内涵以及人文精神, 受到其中立意以及人文情怀的熏陶。与此同时, 朗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的积累, 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语文课文的体裁和要求视为主要的依据, 将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首先为学生进行范读, 并且在此基础上导读、教读。教师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 激发小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需要将课堂充分利用起来, 组织小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等, 抽读以及齐读也是不错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表现, 听其声、观其行, 充分赞许和表扬那些朗读表现优异的同学, 给予朗读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的纠正和鼓励, 提升课文朗读质量。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文中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共鸣。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的形式充分的抒发出来。教师对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和强调能够将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重点部位上, 提升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军神》一颗的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予充分的引导, 强调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带有充分的感情, 并且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同学进行试读, 在此基础上给予点评。教师需要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 引导小学生全情投入, 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教学过程中将简单与深刻充分结合起来

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利用简单的方式。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展开, 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展开。在朗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的情趣和魅力进行充分的感受, 感知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引导学生在简单理念的指导下发出最为原生态、自然的声音。然而, 简单的形式不会淡化朗读教学的深刻实质。教师需要以本真的方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有用资源, 利用语言进行气氛的渲染以及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同时保持思考, 更为深入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实质, 受到更多的感情启发。

比如, 在《怀素写字》一课朗读教学实践中, 因为文中有一段描写怀素日复一日在木板上写字的文字, 教师可以这样用语言渲染文中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同学们, 怀素是一个写字多么持之以恒的孩子啊, 在白天, 别的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候, 他在木板上写呀写啊, 而在夜晚, 当小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写呀写呀。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然被写穿了。这样, 在师生互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热情也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四、强调朗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创新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也要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语文教师需要“用教材教, 用生活学”。阅读教学需要切实以语言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习得为主要的目标, 帮助学生开展高效的朗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朗读技巧给予充分的指导, 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 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 强调在教材基础之上的想象和创新。

比如, 在《荷花》一文的朗读教学实践中, 因为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关联词进行荷花的不同形态充分的表现出来, 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下的想象创新训练。首先,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的展示, 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其次, 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课文中的相关重点词句, 进行反复的朗读, 争取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荷花的色彩美和姿态美。最后, 要求学生利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几组句子, 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以及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 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五、总结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诸多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从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 发挥教材的功效;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指导;朗读教学过程中将简单与深刻充分结合起来;强调朗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创新四个方面展开, 分析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以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明月, 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89-91.

[2]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2) :91-9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析 第11篇

一、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朗读训练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如第一教时的朗读是为了学生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而进行的。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就应注意分三个阶段:让学生重点读准生字词的音;让学生逐步读流利课文,不断读,不读破句;让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教时的朗读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一些内在情感。这一课时的朗读训练要遵循目的明确、读思结合、重在体会的原则。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笔者让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去读:小女孩共划着了几次火柴?每一次她看到了什么?说明她渴望什么?现实中她是怎样的?学生在以上问题的提示下,迅速找出相关段落,紧紧围绕问题细读深思,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小女孩过着饥寒交迫的孤独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小女孩向往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对文中的感情能会于心,发于声,读起来自然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了。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要適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需要时请学生配配话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笔者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笔者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才能让外宾听了后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

三、创设情境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快使学生入文入境,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语言描述渲染情境,扣动学生心弦,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角色。其次,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让学生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再次,模拟表演,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情境创设,启发想象,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逐步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中,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让他们的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作为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模拟表演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可先请几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的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心里很难过和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逼真形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针对他们的模仿力很强的特点,教师可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五、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肯定有所差异。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想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们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在平时的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与理解,而不强行“传授”;要承担阅读活动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对话者的责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真切体会课文传达的情感,形成情感共鸣,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施策略

所谓朗读, 就是出声地、响亮地读。“朗读”, 从字词上分析, 其不止具有“读”的特点, 它还兼具“说”和“听”的特点。实践证明, 朗读对于学生的发展助益不小, 既能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又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还能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等。但目前, 教师对于朗读教学基本只是走形式, 让学生盲目地读, 枯燥地读, 效果不佳。为此, 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成为重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朗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 学生朗读的兴趣并非自然产生, 而是需要教师以某种媒介, 或者载体, 将其心中的朗读激情点燃,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朗读。而情境的创设刚好符合学生所需, 教师既可以利用语言向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某种景物, 也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思维, 发挥想象力, 从而抓住契机, 顺势带领学生进入朗读佳境。例如, 在教学《夕阳真美》这一课时, 教师以情境带动学生朗读, 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辅助情境创设, 向学生一一展示着不同角度、不同时节、不同地点拍摄的夕阳美景, 并利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师:哇, 夕阳真美, 此时我仿佛正吹着海风, 欣赏着绝美的夕阳……同学们, 你们见过的夕阳是怎么样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夕阳分享) 教师继续:“哪位学生愿意当一名朗诵家, 读一读《夕阳真美》呢?”果然, 这一招非常奏效, 学生跃跃欲试, 争着“秀”自己的朗读水平, 争当与众不同的“朗诵家”。

二、多样朗读形式, 读出文本乐趣

语文朗读, 形式并非是单一的;语文朗读, 可以读出花样, 读出精彩, 读出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放在本位, 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方方面面, 设计多样的朗读方法和形式,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并真正投入朗读, 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例如,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配乐朗读, 并吟唱歌曲, 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愿人长久》其实也是著名歌手王菲演唱的歌曲, 一开始, 教师播放纯背景音乐, 让学生跟着节奏朗读, 别有一番滋味。紧接着, 教师再让学生吟唱《但愿人长久》, 深入体会不同的朗读效果, 从而得出独特的体会。又如,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林冲、洪教头, 并增设旁白这一角色,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 读出人物的情绪, 然后再互换角色, 分别体验。多样的朗读方式真正满足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心理, 因而能极大地强化其朗读兴趣。

三、注重品析朗读, 深化文本理解

语文, 重在品析,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到文本的精髓。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对字、词、句、段等进行品析, 带领学生一起体会其中的传神之处。但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一味地解析, 不注重方法与手段, 只能越解释越让学生糊涂, 不能明白其中之意。而如果教师精选品析部分, 让学生以个性朗读方式进行品析, 则能真正抵达文本深处, 深化理解。例如, 在教学《黄山奇松》这一课时, 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品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而展开, 也都重点描述它们的“奇”。在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自主找出它们的“奇”, 并以朗读方式将其表达出来。不同的学生找出不同的“奇”, 朗读起来也有所不同。紧接着, 在学生朗读后, 教师再深挖出个别词语, 与学生品析、鉴赏、朗读、领悟。

上一篇:企业资金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新型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