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路径范文

2024-07-03

活化路径范文(精选7篇)

活化路径 第1篇

一、从学生生活出发, 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按新课程标准编排的语文教科书已经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一年级的《冰花》、三年级的《蒲公英》等, 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再加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 多有情趣。在学好这些课文的同时,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如教学《种子的传播方式》时, 正是金风送爽的秋天, 我带孩子们下到田间地头, 去寻找各种植物的种子, 并区分出他们是靠什么来传播的。孩子们兴趣盎然, 时而为达成共识而欢呼, 时而又为某种不知名的植物争论不已, 探索求知的种子悄然埋在了心底。我还让学生观看电视, 设计一些广告语;组织学生上街为商店的招牌、标语纠正错别字;辅导学生自己编写新春联;鼓励学生采访学校的老师、领导, 让他们圆一个记者梦……多姿多彩的生活资源可以随时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从学生生活出发, 创优语文教学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生活环境,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 自主合作, 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使课堂融入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真实生动的环境布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云房子》时, 我事先在多功能教室的墙壁上、桌椅上、黑板上贴上了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白云”。当学生走进多功能教室时, 他们都情不自禁的叫了一声“哇”, 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使文本内容构成一幅立体的画面, 营造出各种比较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在播放一段火灾片断, 让学生很快陷入沉思, 获取发生意外时该怎样自救和求救的知识, 并对学习充满期待。

2、角色表演让学生感悟生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学习中玩耍, 在玩耍中学习, 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秋姑娘的信》时, 让他们分别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 把这个故事重新演绎一下。孩子们通过表演, 就很真切的感受到了秋姑娘的善良, 同时也体验了一回大雁、青蛙、松鼠的过冬方式, 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这不是比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效果好多了吗?

3、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生活。孩子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想象, 要是在语文教学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那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令人惊叹的!还是以《云房子》为例。课上到后面, 孩子们已经变成了小鸟, 在云房子里玩耍。这时,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 让他们自己造一栋自己喜欢的云房子。他们纷纷从课桌、墙壁上取下“白云”, 用自己丰富的想象造出一栋栋奇妙的云房子。它们中有“宇宙飞船”, 有“银河系”, 还有“汽车”、“布娃娃”……这大胆的想象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同时也流露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三、从学生生活出发, 设计语文课外作业。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 在设计语文课后作业时, 我还注意做到与生活相链接。

1、交流性作业。每教完一篇课文, 都布置学生回去和家长交流。优美的写景文可以诵读;活泼有趣的故事可以和家长一起演一演;含义深刻的小品文可以和家长一起讨论、共勉。如此, 既深化了语文知识, 又加深了孩子与家长的情感联系。

2、操作性作业。在教会孩子写信之后, 就可以布置他们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倾吐心声;或给远方的亲人写信, 倾诉思念;也可以给同龄人写信, 互诉喜怒哀乐;甚至可以给总理写信, 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在读到一句名言、一句令人感悟深刻的话时, 就可以让学生亲手制成书签, 互相赠送勉励。

3、探究性作业。这类作业不光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实践, 而且会触发新的知识。例如在教完《第八次》以后, 学生对蜘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布置他们回去仔细观察蜘蛛, 并做好观察日记, 看蜘蛛怎么结网、怎么吃饭、怎么休息等等。孩子们一个个煞有其事, 完成得非常出色, 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 课堂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从语文延伸到了其他学科。

活化路径 第2篇

一、生活科学教育意义

小学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基础性学科,它是通过各个领域中不同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由于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与思维非常活跃,生活科学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轨迹与生活轨迹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的科学知识。生活科学打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规律和常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科学成分。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与探索精神。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仍然充当主角,占据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枯燥、抽象,教学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上课打盹、搞小动作的现象普遍。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缺乏知识的有效延伸,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实际生活。造成学生听课兴趣不高,难以实现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任务。导致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准确判断,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理解起来晦涩难懂。其次,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面对这种教学问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1、对生活中的科学进行了解。围绕生活、了解生活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首先要对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例如,为什么有时候冰棍会冒出白色气体?为什么澡堂的天花板上会挂满水珠?在北方,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会下雪?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提高学生们对生活现象的探究意识。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例如,一些孩子会问:为什么家里的.铁锅会生锈?还有的孩子问:为什么通过电话能够听到对方声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将科学教育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要实现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实践任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教材的有效性延伸,使小学生拓宽思维与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意识,掌握科学知识。

(1)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兴趣小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索与分享学习经验,促进科学知识的学习。

(2)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另外,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班级活动,可以通过联谊或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拉近班级与班级的距离,普及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好的完成知识的学习。

优化思维路径 活化论证表达(二) 第3篇

以前文的“现场练兵”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该题的有效构思。

1. 搞好框架,明确思路

写议论文,比较有效的思路就是按照“背景”——“原因”——“影响”——“应对”等写作的层次来行文。这样的思路结构适宜一般的议论文的行文操作。

一是“背景”,即该材料影射的种种时代现象。事例材料所呈现的一定的状态与特性不仅仅具有个性的特质,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样由点到面,论证的现实针对性就更强,议论背景的纵深感也更强。材料一是一联古诗,但是同样影射现实社会与生活。“山重水复”往往是暂时的现象,“柳暗花明”往往就在前方不远处。现实中,有许多人正是经历了山重水复的种种挫折,不放弃,不抛弃,才迎来柳暗花明;而又有太多的人因疑无路而选择停滞不前,抑或是回到原点。材料二实际上重在强调人的潜能的激发,而将自身至于没有退路的境地,人的潜能往往能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爆发。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也不在少数。如卑微的蝼蚁抱团火海。最终,它们有三分之二都活了下来。这里不得不佩服蚂蚁的智慧。确实,个体的力量虽渺小,但集体的力量却很强大。特别是面对困难时,个体的力量更是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一抱”,结果可以完全不一样。再如破釜沉舟的项羽,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还有现实版的励志名人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先是“9·11”事件,赴美签证大幅减少,新东方的留学市场受到极大影响;接着是“非典”袭击,停课四个月,新东方损失过亿元;此外,还有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对新东方偷题的诉讼,新东方为此赔付了600多万元。几乎处于绝境,但是他就在如此困难之时将一班聚义兄弟变成一个管理团队;从原来梁山聚义的做事方式,变成按部就班、层次分明的做事模式;从原本激情狂热的做事风格,变成冷静而有判断力的做事规则。绝境的华丽转身使奇迹得以延续,辉煌得以再现。文章开始的论证就要接地气,落脚到我们的社会现实当中,述生活中的真现象,讲生活中的真道理,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而如果都是进行抽象的理性分析,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背景,这样的议论是空洞的,这样的文章也是脱离实际的。

二是“原因”。原因分析,是议论文最为厚重的一部分。原因不光要分析准确,还要深刻,细腻。深刻源自对材料的真实观照与深入的分析。而细腻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可以从外部与内在两个方面来分析。外部原因应突出困难与危机虽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希望与机遇往往于此相伴相生。困境往往是通往顺境的一道大门,而“危”中常常伴有“机”。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苦尽甘来”便是这个道理。内在因素,主要可以从心理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消极畏惧心理占上风,困难与危机往往会被夸大,则结果往往容易被困难打败;危机真的就转化为灾难,一发而不可收。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足够强大的心理,则可以靠努力与坚持去守望最后成功的曙光。原因分析还可以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许多时候,看似艰难的挫折实则是黎明前的黑暗,晴好之前的暴风雨。因此,在困难面前往往需要的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的最后一秒,选择顶住,往往会迎来成功;而选择放弃,则会功败垂成。还可以从转化的角度去思考。例如材料三中,派克发明新式钢笔正是他厌恶了修笔之后的创新,这种厌恶其实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他对钢笔的常见毛病已经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同时也有着一种急切改变现状的冲动。因此,正是这种厌恶催生了新的发明。这样的转化,使得阴霾蜕变成了彩霞。

三是“影响”。影响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积极的影响;二是消极的影响。从积极影响的角度看,面对困难或危机,积极应对往往能化险为夷,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而现实中,生活不如意往往十之八九,期望万事如意,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已。面对困难,毫不畏惧,敢打敢拼,敢说敢做,坚持到底,成功的希望就会大增。增强韧性,培养了这样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成功的几率会更大,发展的空间会更大,把握的机遇会更多,人生的价值也会更加无可限量。

从消极影响的层面来看,可以先从一个人的短期影响说起,再延伸到长期,直至一个人终生发展的状况;然后,还可以从集体,甚至民族、国家的角度进行推断,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与影响力。面对困难如果畏首畏尾,这样就难以成事;如果事事都有畏难情绪,则很可能一事无成。这样人的前途就显得黯淡,这样的团队就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创造力。这样的民族就失去了创新的灵魂,长此以往必定难以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四是“应对”。通俗地讲就是办法。办法的论证,不能粗糙,不能大而化之,更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式的做法;要具体,而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要求个性的认识与体验。上述材料设计到的应对办法主要包括思想与行动两个层面。思想意识上关键要有目标,能看到希望。行动中要鼓足克服苦难的勇气,树立必胜的信念,锻炼在危机中发现机遇的睿智。当然仅仅是意识的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最终实现突破或逆转,就必须付诸于行动,而且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然需要明智的选择与理性的坚持。

2. 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的论证显得连贯紧凑,整体感强。要增强论证的说服力,除了采用丰富的论据外,环环相扣的论证结构往往也不可或缺。所谓“环环相扣”,即前后连贯,一环套一环。文章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几个段落的排布,具有“一环套一环”递进式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这种关联往往集中体现在段落间首尾串接以及段首句的纵深推进上。采用环环相扣的构思能使论证更紧凑,更深刻。比如上述论证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如果不注意过渡,则前后联系就不够紧密,读来就会产生支离破碎之感,表现力也将大打折扣。为此,可以通过“当然”、“不仅如此”、“往更深处想”、“假如不这样”等词语进行过渡。这样不同论证层次间的衔接就显得自然流畅多了。当然还可以通过步步追问来连缀上下文。如在开头呈现种种缺乏坚持而失败的种种迹象之后可以这样追问:“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呢?”接下来就顺势分析其中的原委。在分析过客观原因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追问:“难道仅仅是现实的困难绊住了我们的脚步吗?”然后从客观因素转入主观因素的分析。接着论证时还可以这样追问:“殊不知,一时的退缩终会酿成大错,甚至终生遗憾。这是为何呢?”再进行追问:“我们不禁要问,消极影响仅此而已吗?”最后再追问:“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如此步步追问,层层递进,实现论证螺旋式上升。

3. 以退为进,严密论证

议论文所议论的话题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其倾向性的观点可视为一个相对成立的真理。因此,在进行具体论证时,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首先从正面论证其正确性、合理性、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如果能退一步,站在其反面辩证地看待前面所持论点,并对其作简略的论证,接着再顺势转换笔锋回到正面对论点进行深入阐释,这样论证就显得更符合逻辑,更显得严密。如上述论证在正面论证的基础上便可以退一步,站在理性的角度思考:“当然,克服困难光有满腔热情是没有用的,努力是需要有合理的方法与正确途径的;一味地蛮干往往也无济于事,唯有选准方向,用好方法,在坚持中不失冷静,成功才可能实现。”这一段看似闲笔,却使得论证更完善,恰如拉弓欲射,以退为进,蓄势待发,同时也为后面的结论做好有效的铺垫,这样的论证才完善有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路径思考 第4篇

一、教学生活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价值回归的现实需要

1.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中共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建党之初的李大钊、陈独秀到30年代的李达、艾思奇,再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通过他们的努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大地上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热潮。不仅如此,他们的努力,还为我们今天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即不仅要注重科学理论与群众实践紧密结合,还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民族智慧,更要注重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由此看出,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让人民群众掌握、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目的。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广大青年学生是最主要的对象,特别是大学生,因为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主要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诉求和目的是一致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增强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度,才能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民众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因此,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2.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是摆脱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其教学效果与党中央的要求及大学生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一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忽视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疏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理念脱离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是注重知识讲解,缺乏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第二,教学方式陈旧致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学生接受和认同这些理论知识的关键就是这些内容要真正融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长期以来,某些教师没有立足于学生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的引领和指导,使得学生不易深刻感知课堂上学习的抽象理论,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某些老师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忽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能教给学生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不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困惑,导致某些学生感觉不到理论的魅力,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第三,教学方法背离学生生活的多样性。目前,一些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仍然是采用大班制教学。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分大小班、不分专业、不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通通采用一个教案,对所有学生搞“一刀切”、“一锅煮”,没有对不同类型、存在不同问题学生的复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多样性的性格特征,疏离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从而不易引起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树立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教学联系生活世界,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杜威的“整合性原理”、建构主义理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整合性原理”,他认为,在非正规和正规、偶然的和有意识的教育形式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是教育哲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注重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整合,注重道德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和课外的整合、生活全过程的整合。引导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建立个性化的生活理念,掌握生活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为自己创设“自由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并不断创造自由的新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整体思想有十大理念,其中的“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观念都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是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提出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强调培养人才要把眼光放置于整个世界,从现代化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对人才标准做出定位。“学会生活”是当代世界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学校”,就是指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这一原则要求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路径思考

1.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教学生活化理念。

生活化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以学生喜欢的方式为手段,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生活化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确立“在活动中体验”的思想,做到在活动中学,在经验中悟。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的需要,通过创设生活场景再现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反思和感悟,达到提高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的目的。

2.转变教师角色,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高校思政课中,教师往往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听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教师仅从教学经验出发,灌输给学生知识、经验、观念,学生仿佛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行脱节的情况。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一定要站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活动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老师是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心理、品德、素质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大个别指导的力度,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需要。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学生活化要求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学习方式,要求在创设生活化的课堂里,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活动、勤于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即以讲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参与活动、体验内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道德、知识、观念的灌输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形式的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人,使他们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接受教育。

3.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生活化的“中储粮”。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能将抽象理论化的思想政治知识还原于生活,通过生活的现象与事实阐释思想政治道理,在感性的生活认识上总结出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外化于实践。

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有很多。首先是学生生活经验资源。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基础性的教学资源,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最终内化为学生新的经验才有实际意义,才有它的价值”[2]。社会生活赋予了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生活让教学精彩纷呈、多姿多彩、生机盎然。教师可以留意本班、本校的学生和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活案例,学生对同龄群体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利用这样的资源来教学,教学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而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比如,重庆的红岩文化、陕西的延安精神、江西的井冈山精神等地域文化和红色资源,还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语言文字发展、地域经济发展等资源,可谓丰富多彩、美妙绝伦。学生对这些内容是无间距的感同身受,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教学,有利于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对于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一个过程,一种倾向,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生活化对于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教学生活化理念,转变角色,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积累教学生活化的“中储粮”。

关键词: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杜向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0,06:30-33.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路径探究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66-01

0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实现“培养现代化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和基本思想。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更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出更多可以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和教材,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体现。通过以下几点对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阐述。

一、结合时事新闻进行生活化教学

在现代各种网络通讯设备和新闻传播途径的全面覆盖应用下,学生日常生活中无论有意或无意均会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途径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时事新闻,并且对于一些较重大、影响较大的时事新闻还会提起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当下社会上较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时事新闻来进行地理教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从而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中国的地质灾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当下黑龙江鹤岗市兴安区旭祥煤矿发生的泥石流事故,播放事故的报道和相关图片,向学生讲解黑龙江的地质、地形、气候、植被、水源等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因素,分析这场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其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形多为沟谷,沟谷长度较长、拐弯较少、弯度较小;气候多为春冬少雨,造成地表干燥疏松,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大;植被稀少、根系干枯、不能捉住土壤;地表多为土壤、碎石等因素造成。通过结合学生关注的时事新闻引入地理课堂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对时事新闻的分析中逐渐掌握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内容。

二、结合天气预报进行生活化教学

我国各地的天气气候大不相同,各地气候各有不同的特征,西北、华北地区常有沙尘暴和雾霾天气,在冬季时还有冰雹、暴雨天气;东北、华北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则常有寒潮天气,于夏季时还有暴雨天气;北方地区则常有暴雨天气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天气气候大不相同的特点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不同天气气候,从而可以不断增强地理知识。

例如,在教“气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观看天气预报,并提出几个气候相差较大的城市,如黑龙江、西藏、重庆、上海、海南等地区,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些城市天气气候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以及形成不同的原因。学生在观看过天气预报并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后,会对地理课文中的沙尘暴、暴雨、冰雹、寒潮等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在上课时教师便可直接对我国各地区不同气候的形成原因进行讲解,而后再引入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实现教师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三、结合月相变化来进行生活化教学

古诗言“月有阴晴圆缺”,在现实生活中观测到的月亮每日、每月、每季节都有变化,而现实生活中的月相变化其实与高中地理学中的潮汐变化有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月相变化来进行教学,不仅能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还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月相变化与地理知识的关联,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天文知识的神秘关系。

例如,在教“月相和潮汐变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月相变化最明显时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月相从朔到上弦、从上弦到望、从望到下弦、从下弦回到朔的变化规律,然后向学生分析月相变化与地球上潮汐变化的关系,导入这节课最重要的知识点:“月相为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前后会出现小潮”、“由于太阳与月球的位置变化对地球的引力不同,使地球上的海水在不同的引力作用下产生潮涨潮落的规律现象”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贴近,还能让学生更乐于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四、结合自然环境变化进行生活化教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环境的不断扩大,人们乱砍乱伐、填海造地、污水污物乱排乱放、过度开采矿资源、土地过度开发等发展手段,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致使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给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些都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变化来进行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地理知识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例如,在教“环境与环境问题”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因干旱而裂开的土地、遭污染而变黑的水源、遭砍伐而光秃的森林等图片,再播放一些用水时任由水源流失、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乱排乱放污水等图片与之对比。学生一目了然这些图片对比的结果:由于某些人对自然环境的恣意破坏,才会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此时,教师应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做起,从而真正达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地理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难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活化路径 第6篇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大众化思想的内涵

理论和观念的好坏,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和区域内进行推广,从而使其得到普遍性的认知,在普遍性的基础上,继续对其进行扩大和延伸,使其具备更加广泛的基础,这样,大众化基础便形成了,在大众化基础之上采取惯用的教育学习方式以及话语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大众化理论。大众化理论在目前的教学领域中获得了普遍的使用,而且成为了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有自己固定的教学理念、教学平台以及话语系统,所以此种教学模式具有完整性,同时也存在独立性。在现阶段,利用大众化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将大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大众爱护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是在教学理念方面,要具备面向大众、面向现实的教育理念和视野。第二是在教学话语系统和内容的选择上,要使用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内容和普遍接受性的话语系统。第三是在教学平台的选择上,要利用现阶段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平台。第四是在教学模式和方式上,要采用目前较为主流的互动性教学模式。

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理念问题

就目前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讲,最为显著的问题体现在培育理念上。培育理念问题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不具备科学化和系统化。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感受并理解价值观的内涵。但是目前,教学系统不完善,科学化的理念也较为缺乏,所以整体培育效果并不好。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没有创新以及改革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断的吸收新的内容,所以在教育中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革,而目前这种创新和改革理念的缺乏,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内容缺失。

(二)培育的内容以及话语系统问题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培育内容和话语系统的掌握不准确。就话语系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论上是要用严肃的话语系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话语系统并不符合青年学生的理解特点,所以这种话语系统往往造成表达内容的晦涩和叙事结构的不连贯。就培育内容来讲,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应该是不断延伸与扩大的,因为价值观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的培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单一性,渗透性和延伸性明显不足。

(三)培育的模式与方式问题

培育模式与方式问题也是目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显著问题。就培育方式而言,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教改的推动下,利用了过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比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推广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欠缺。再者,目前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课堂教学比较重视,但是在生活中的宣传与教育却比较少,这就造成了课堂和生活联动性差。由于联动不足,所以生活化培育的效果便无法发挥。

(四)培育的主体情况不理想

培育的主体不理想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从事此项工作的主体教师在整体上呈现出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因为专业性存在问题,所以老师在进行价值观内涵解读的时候,要么不够深入,要么不够全面,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导致了学生们对价值观理解的偏差。由于教师主体的原因,教学效果提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五)培育的环境建设不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但是目前的培育环境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教学部门都应该践行的内容,所以其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建立培育的良好环境,但是目前的教学管理部门,自身实践不足,对于环境和氛围建设帮助不大。第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助力不够。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力量,其带动作用对于氛围建设帮助巨大,但是目前的学生社团,明显没有较强的带动力。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路径

(一)构建大众化、科学化的培育理念

要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走日常生活化的途径,首先就是要构建大众化、科学化的培育理念。大众化、科学化的培育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构建起具有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理念。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要将内容融汇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通过教育理念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培育的内容可以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融合的更加全面,效果也会更好。第二是要构建起创新和改革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情况也在发生着时时的变化,所以树立其创新理念和改革理念,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可以使得整个培育工作更加的具有时代性。

(二)话语系统的使用要和学生实际相适应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话语系统的使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面对的青年学生,所以在话语系统的使用方面要注意两点:第一是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表达的时候做好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的转换,从而使得整个话语运用更加的符合青年学生的口味,从而实现大众化的效果。第二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同时,要进行教育内容的不断深化和扩展,从而将核心价值观和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感恩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等进行综合。通过这样的教育内容扩展,整个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范畴会更加的庞大,效果也会更好。

(三)积极利用教育平台以及校园媒体平台

日常生活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然要和生活气息紧密相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时间在课堂,其他的时间大都在校园生活里,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地进行教育平台和校园媒体平台的联动。教育平台主要指的是课堂教育。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思修课程,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渗透可以使得学生对其有普遍的接触。校园媒体平台主要指的是利用校园广播或者是网络、亦或者是校园宣传栏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宣扬,通过这样的方式,核心价值观和学生的接触更加的广泛和频繁,其渗透也会更加的深入。

(四)做好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整合

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整合也是日常生活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创新,教育方式和模式的创新尤为突出。简单来讲,高职教育的现代化教学广泛的应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方式更加的轻松,传播更加广泛,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更广。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方面有着现代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整合现代和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加速了培育过程的生活化和范围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化和深层化。

(五)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而言,环境和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以及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会被潜移默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会在其思想深处扎根。换言之,通过耳濡目染的环境建设,学生能够在不经意间受到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的也可以达到。校园环境的营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是校园管理部门。校园管理部门可以积极的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相关内容的传播,从而打造出较有影响力的氛围。第二是学生社团。学生社会在学生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社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来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其中,良好的环境便可以打造出来。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教育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因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所以说,积极的利用生活化路径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海良,张岂之,靳诺,胡树祥,张大良,张东刚,苏雨恒,宋凌云,杨海英,王炳林,颜吾佴,郝立新,李松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4-23.

[2]吴继寿.“四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4,04:5-8.

[3]许海东,郑茸.沟通—参与—示范—养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培育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6:38-41.

[4]周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85-88.

[5]章剑锋,陈璐婷.政治仪式视野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144-150.

[6]丁玉峰.生活化视阈下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1-4.

[7]梁洋生,吴磊.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6,02:74-77.

[8]吴慧玲,齐晓安,张玉琳.嵌入、机制与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生成建构[J].学术探索,2016,04:12-16.

活化路径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思政教育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非常相似的。在众多教育科目中思政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最大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思政教育对生活指导的影子。但是思政教育作为一门科目出现在高职教学当中,其学科成绩的重要程度常常掩盖住了其对于学生生活上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鉴于此,要强化思政教育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用思政教育知识规范自己行为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对于生活实际有指导性的作用,有利于健全社会认知的构建,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同时,生活实际对思政教育有积极的反作用,可以从生活实际内容中对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有利于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而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思政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1.引课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

引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引课的作用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科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引课材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成果质量的提高。要实现高职思政课堂生活化教学,教师在引课时要做到引课材料取之于学生生活,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充分发挥思政理论中实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的作用,将思政课堂的引课密切关联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为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

授课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授课的目的在于学生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为了考试成绩的目的性还是比较强烈。因此,要将思政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方法论连接到日常琐事上看,以小见大,对思政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度的反思,从而启迪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从而建立健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3.课堂互动与学生交流心得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主要形式。思政课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思政课实质上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对于思政课的实用性的体验要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思政基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行为的习惯,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比重,与学生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一方面,教师要现身说法,将思政理论指导自身的案例与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政课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例证可以为学生运用思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供样本,教会学生思政——生活的思维模式。另外,增加课堂互动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思动态进行了解,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给予适当的纠正和指导,也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材料,对生活化备课质量的积攒丰富的材料。

4.课后作业与生活实践融合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也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方法。思政课的课后作业中,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固然不可缺少,同时也要布置生活实践作业以利于学生将学得的思政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教师要用心布置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内容,以求与生活实践相互融合,具体作业布置需要参考以下两点。第一,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课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作业反馈的真实性。学生的专业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不同阅历的学生对于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敏感度。开放性课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这样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完成作业,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建立运用思政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目的。第二,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程给予指导和关怀,设置教师答疑信箱,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以利于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思政课堂生活化要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切实做到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对生活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切实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内容,同时学会了将思政知识作為工具对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高职思政教师要对教学生活化的教研活动进行到底,通过对思政基础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大环境文化形态变化趋势的捕捉,寻找定位思政教育与当代生活的关联点,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思政课程的设置贯穿于学生时代的所有年级中,思政课程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指导载体,在中小学阶段思品教育和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辩证思维能力,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进而让思政理论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因此,思政教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现阶段教研的主要课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了解并参与学生的生活和校园活动,以便于教学材料的选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董玉来,陈艳红,孔维刚,黄晞建.基于“易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2]陈华栋.“易班”:Web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活化路径】相关文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索10-20

活化教材07-04

活化07-19

资源活化08-23

活化生物课堂06-22

活化作业论文07-15

生活化原则05-26

生活化理论05-28

职业生活化06-08

引入生活化07-17

上一篇:处事之道下一篇:中国梦与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