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教学范文

2024-05-28

带动教学范文(精选11篇)

带动教学 第1篇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由教师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情景或项目, 学生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独立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和实施项目, 以熟悉和掌握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 并能够独立解决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 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仅做思路的启发和操作的指导,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以项目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此教学法在一些课程上又称为“产品教学法。”

二、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步骤

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项目阶段。由教师拟定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来自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即企业化项目, 也可以由学生的想法汇集并模拟一个项目, 由教师提炼深化。不论哪种项目都要求符合所对应课程的实际要求,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有清晰的任务说明, 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 切不可过大过空。 (2) 制定工作计划。本阶段要求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程序、确立完成目标及成果形式。 (3) 项目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已制定的工作计划合理分工, 按照既定的工作步骤及程序进行工作, 项目小组的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 克服、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4) 成果展示。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汇报和展示。设计类的课程, 可以用实物或模型、图板、视频资料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5) 评价和总结。评价分为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点评, 评价项目成果和使用的方法。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总结项目工作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完成项目的综合能力, 在以后学以致用。

三、设计类专业课程怎样以“项目”带动教学

项目教学法应用广泛, 适合多门类多学科的教学过程。笔者就设计类专业谈几点看法。

设计类的专业表现出技能课程多的特点, 面对繁杂的技能要点, 怎样教和怎样学能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 这是高职教师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 可以说项目教学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这里, 提到项目教学法就不得不提及任务驱动教学法, 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的前提, 而项目教学法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阶段性综合应用。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 两种教学法在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上大体一致, 在设计课程中都以目标作为前驱展开教学。 (2) 两种教学法在培养目标侧重点上有很大区别。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课程讲授阶段, 就单独的知识点设计“任务”, 任务较为简单, 时间较短, 一般在课内即可完成, 目的是学习并掌握独立的知识点。有特定的“任务”驱使学习, 有针对性的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点, 配以生动的案例, 使枯燥难掌握的技能很容易就掌握了, 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法, 做到“清楚目的、轻松面对”, 增强学习积极性。而项目教学法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融会贯通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多个项目的综合训练, 能够具有“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项目可以是一门课程的阶段性技能训练, 也可以是几门课程甚至跨学科的综合技能训练, 更可以是长期项目与阶段性项目相结合, 教学难度要大得多。在项目教学法中, 学生的主动性也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 能够自主、自由的进行学习,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例如:建筑设计专业和装饰设计专业。除了设计理论和美学基础课以外, 其主干课程还有《建筑识图与CAD制图》、《3DMAX应用》、《PHOTOSHOP》、《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初步设计》等。这些软件技能课程和综合设计课程, 教师可在独立的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也可以在几门课程的教学中综合应用项目教学法。

以3DMAX这个软件来说, 在刚开始学习时, 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 学生会感觉很陌生, 此时实施项目教学法, 由学生独立设计与实施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应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根据先易后难的教学原则, 把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 逐个学习。当学习到一个阶段时, 已经掌握大部分技能后, 如二维创建命令和三维创建命令都学会后, 可设计“小型单体建筑模型的创建”的综合项目, 让学生自主完成, 检验之前教学的成果, 在完成项目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新问题, 可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课程中除了这两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 还可以增加案例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运用身边实际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明道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任务驱动教学法到案例教学法再到项目教学法, 真正实现了以任务为驱动、以案例为巩固、以项目带教学的教学过程。

四、实现“项目”带动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教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认真按其固有规律去开发课程, “任务”与“项目”的选取并非易事, 无论项目的大小, 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小系统, 都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践, 难易程度适中, 突出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其次要求教师成为与专业相关的专家型职业人, 不要固守书本想项目, 应多去企业一线锻炼, 掌握设计前沿, 积累企业实际项目工作经验, 只有成为教学与专业双重专家, 才能更准确地选取“项目”, 更好地运用“项目”带动教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教育与职业, 2008, (11) .

带动教学 第2篇

工作目标:

为了进一步发挥先进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措施:

一、营造氛围,宣传典型

各校要积极宣传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要挖掘自己身边的典型事迹,在每次教学质量检测后,各校要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对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宣传。在期中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后要及时召开表彰会,大力表彰先进教师和优秀学生。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二、提高待遇,落实奖励措施

各校要认真落实《潘集学区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办法》,对在教学质量检测中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金,进一步调动先进教师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课堂教学交流,实现专业引领。

为了充分发挥先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全体教师的进一步成长,每个片区在教学质量检测后都要组织单科成绩第一名教师开展教学示范课活动,片区内同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听课、评课。通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积极推进课堂教学

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加强同伴互助,促进合作共赢。

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同伴互助与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利用好集体备课、课例研究、课堂比武、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使上课的人与听课的人产生互动,让研讨课成为优秀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施展自身才能的小天地,成为青年教师获得启迪,从中受益的时刻;又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举办优秀教师经验汇报会或专题报告会

优秀教师成长的历程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可利用的资源,将其成长的过程展示出来,对其他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借鉴意义。将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对开阔广大教师的眼界,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也很有帮助。在每一学科中选一位骨干教师作个人经验介绍或专题报告,在此之前,学校为他们提供资料上、经费上和时间上的支持,以保证他们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借此提高他们的研究意识和水平,同时,营造学校浓厚的研究氛围,促进了广大教师向教育、教学的高层次发展。

以“核心问题”带动有效教学 第3篇

【案例1】

一、创设购物情境,引入新课

师:要买商品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分别出示1元纸币和硬币,你们认识它吗?(从汉字、阿拉伯数字等角度来认识)

2.课件分别出示1角纸币和硬币,你认识它吗?

3.出示1分硬币,你认识它吗?

师指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4.出示情境问题:练习本每本1元钱,我付10角可以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5.猜一猜:1角=()分?课件演示。

6.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依次出示:纸币5角、硬币5角、纸币5分、硬币2分

思考:1张1元可以换()张5角;( )枚5分可以换1枚1角?

师生讨论交流

7.练习:师任意出示一张人民币指名认。

三、巩固与拓展

1.想想做做1(人民币与商品的连线)

2.想想做做2

5角+1角=( )角

1元+5角+1角+1角+1角=()元()角

3.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图:买1元2角的邮票,可以怎样付?(学生拿学具操作)

方法1:1个1元和2个1角

方法2:2个5角和2个1角

方法3:1个5角和7个1角

方法4:12个1角

4.拓展: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出示:

铅笔 气球 方格本 胶带 胶棒

3角 2角 8角 9角 7角

四、总结(略)

【案例2】

一、情景导入

师: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但懒羊羊却哭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去买好吃的东西,可是它不认识钱。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

师指出:在中国,钱叫人民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你认识哪种人民币?

(1)学生从自备的“小小银行”箱取出。

(2)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样币。

(3)说说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几元(角、分)人民币的?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来区别各种人民币的面值的。并相机介绍:“壹、贰、伍、圆”分别是“一、二、五、元”的汉字大写形式。

(4)你能将认识的人民币分一分类吗?

学生得出两种分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师适时指出:元、角、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二:帮懒羊羊买棒棒糖。

师:认识了人民币,懒羊羊这一下可高兴了,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

学生从自己信封中拿钱,并把准备好的钱放在桌上。

方法1:1元的硬币或纸币

方法2:两个5角的合起来

方法3:10个1角的合起来

方法4:1个5角、五个1角合起来

提问:除了方法1外,无论你选择另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回答板书:1元=10角

追问:1元可以换几张5角?又可以换几张1角?

提问: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

根据回答板书:1角=10分

活动三:付币、找币——选择合适的付钱方法买东西

出示青青草原商场中部分商品的价格:

铅笔 直尺 橡皮 胶棒 贴纸 水彩笔

1角 7角 5角 1元2角 9角 3角

(1)上面的商品中,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

(2)懒羊羊想买最贵的,怎样付钱?

(3)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能买什么?

三、课堂总结(略)

【反思与评析】

很显然案例1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还是准确的,围绕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来展开,让学生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学会1元=10角、1角=10分的转化,且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一定的购物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进行课堂操作、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节课中的问题过多、过细、过小、过碎,教师“满堂问”“一问到底”的现象很严重,即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定的参与,但因缺少积极主动的认知与情感的参与,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将认识人民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内化,整节课表面看似热闹,实质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应付,课堂效果较低。

而案例2的教学,教师就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能力,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任务,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点,从中找出有必要在课堂上深入研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而设计出三个核心问题:(1)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但懒羊羊却哭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买好吃的东西,可惜它不认识钱,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2)认识了人民币,懒羊羊这下可高兴了,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3)延续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情境,活动三的问题:上面的商品中,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懒羊羊想买最贵的,怎样付钱?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能买什么?其实这三个小问题也就是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核心问题下产生的问题串。具体来说,这样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有四大优势。

优势一: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一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核心问题二的立足点是引导学生认识1元=10角、1角=10分这一教学难点。而核心问题三既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简单购物经验的过程,又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

优势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懒羊羊是学生都认识并且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教师借机创设了懒羊羊去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的情境,并抛出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围绕着如何帮助懒羊羊解决困难的主线展开学习,真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自认币、换币、付币、找币的过程则让学生看到了学习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的同时,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优势三: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核心问题一中引申出的第4个环节——你能将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类吗?得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这样的问题与环节间流畅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解决了为懒羊羊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的问题后,教师紧接着设问:“除了方法1外,无论你选择其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巧妙地让学生自主突破了1元=10角、1角=10分的教学难点。而这两个环节的设置,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数学思维方法。

优势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形成知识链条。

与案例1问题多、细、小、碎的课堂相比,案例2的课堂教学显然更为紧凑,且三个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式的安排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将所学的知识通过认识—操作—应用逐步形成知识的链条。相比于案例1零散的教学结构,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更容易聚焦于案例2的课堂。两个案例教学其实所呈现的内容本质是相同的,但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案例2的课堂更加饱满,更显执教者的用心,也更为有效。

以兴趣带动听力课堂教学活动 第4篇

一、有趣的游戏和竞赛

教师在教学中将有趣的游戏和竞赛融入到听力活动中,如让学生根据听到的词句识别或指认图片或实物,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等等。

[教学内容] 4B Unit 7 What’s the matter?

教师在巩固已学句型What’s the matter? I’m...时,将单词happy, sad, hungry, thirsty, ill, tired带入句型,让学生根据Bobby和Sam的对话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当他们的对话是What’s the matter? I’m hungry.时,学生听懂了,做饥饿状,教师则顺势说Here are some cakes for you.当他们的对话是What’s the matter? I’m thirsry.时,学生做口渴状,教师则顺势说Here’s some water for you.以此类推不断地进行What’s the matter? I’m ...的听力游戏练习,与此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顺势说Here’s/ Here are...for you.大部分学生听懂了,还配合着不同的动作,之后,学生四人小组之间互换对话与做动作,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参与着。Listenand do游戏既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在游戏的操练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二、感受歌谣与歌曲的魅力

[教学内容] 4B Unit 5 Seasons

教师对学生说Let’s say a rhyme to relax for a moment,OK? 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多媒体呈现呈现各个季节以及天气,这时,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分别以动画的形式跳到相应的季节中,当spring跳下来时,教师问Whichseason is coming? 学生说spring, 教师有节奏地说Spring, spring.In spring, it is warm.让学生复述句子,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学生听到后说Spring, spring.In spring, it is warm.的同时将双手放于下巴下方做花朵状,十分可爱,这时,多媒体再呈现小诗的文字。接下来summer, autumn, winter跳下来的时候,教师说小诗的内容,学生都可以流利地复述并做出与气候相应的动作。多媒体呈现的小诗内容如下:

Spring, spring.In spring, it is warm.

Summer, srmmer.In summer, it is hot.

Autumn, autumn.In Autumn, it is cool.

Winter, winter.In winter, it is cold.

之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小诗的表演,学生在表演的时候非常和谐,他们变换不同的动作演绎,小组内打节拍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一个人打节拍说小诗的内容,另外三人根据内容做动作,有两人合作相互打节奏的,另外两人根据内容做动作的,表达warm, hot, cool, cold的肢体动作也很有趣,例如hot, 有的学生做扇扇子的动作,有的则是擦汗。学生快乐听、说、表演的同时,也理解了四季不同的气候。

三、进行听力内容的课前预测

[教学内容] 4B Unit 5 Seasons

多媒体呈现本课的主人公,教师对学生说They areour good friend.They’re...学生接着教师话介绍他们Su hai,Yangling, Liu Tao, Wangbing and Mike.教师说They’re tlakingabout the seasons too.Let’s listen to the tape.Before listening,they give us a question.Let’s read it.学生朗读问题What do we do?教师给出语言支架We____.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纷纷进行猜测内容如:We draw some picture in the pare in spring.We fly kites.We play football.We go swimming.We make snowmen...

之后,老师呈现多张活动卡片,其中有课文中出现的八个活动图片,让学生用We____.说一说,再进行听力活动——听录音,找出所听到的人们从事的活动。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相对应的活动图片,分别是fly kites, go boating, eat icecreams, go swimming, have picnics, go climbing, make snowmen,goo skating。这样的听力活动学生喜欢,有效地提高了听力活动的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听力兴趣。

浅谈怎样用活动带动语文教学 第5篇

把语文知识的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学生活动中来,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学、切实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打造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展现语文课堂的勃勃生机,进而改变高中语文课的现状意义很大。

一、用活动搞活课堂是打破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高中语文学科历来是饱受非议最多的学科,因为从高考的角度来说,它对于学生的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语文学科本身,还对其他学科的阅读、审题能力影响非常大。但是就现实来看,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实问题,教师讲的很多、要求细,学生进步却不大。究其原因,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相互脱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坚持语文教学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被动,学习兴趣逐渐下降。所以,旧有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要做出及时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必须要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每节语文课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台前演说,提前一天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听完后要发表意见和建议;每篇课文要设计一个活动,一个活动带动对课文的理解。

三、活动要寓教于乐,训练形式丰富多彩

(一)常规教学活动,定时定量定性

1.课文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语)“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伟大。”(爱因斯坦)我们通过这个栏目鼓励学生发现文中有误之处,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读书,而不是仅仅用口“念”书。结果不少学生找出文中有病句,指出插图不准确之处。

2.打开视野。透过一窗看世界,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进入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能力。在此,学生对假冒产品慷慨激昂;对星球大战描绘得如痴如醉。

3.佳作赏析。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栏目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学生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与学生一起去感受北国的大好风光,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壮阔,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和温馨。

(二)针对课文开展的每课一活动

例如,我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为了讲清比喻论证,我采取了如下活动。

我设计由四个有些表演才能的学生上场,三个根据课文的描写依次表演“孱头”(徘徊)、“昏蛋”(大怒,放火)、“废物”(欣欣然蹩进)的角色,并且在表演时创造一种后者嘲笑前者,但又一蟹不如一蟹的小丑情趣,请一位学生在他们表演完后分别给他们戴上写有“孱头”“昏蛋”“废物”字样的折纸做成的“乌纱帽”,然后换一个学生上场,根据自己的评判,鉴别给这三人“颁奖牌”(牌子上面分别写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在“循名责实”之后,我请学生在大笑之余,务必注意这里体现的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手上拿的是表示“本体”,头上戴的是表示“喻体”,要将这两者“对上号”,并且向学生讲清本体在当时的具体对象及其表现,这也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肯定这些都不是“拿来主义”之后,我设计通过一声呐喊:“......欢迎拿来主义!”由另一个学生高举着一面正面写有“拿来主义”,反面写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字样的纸制旗帜上场(上场时可配以一段解放军或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孱头”“昏蛋”“废物”作“望风披靡”状,“落荒而逃”下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刚才表演中体现出来的比喻论证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概括,然后发言讨论,引导学生将刚才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然后教师抓住情境,进行启发点拨明确,加深学生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搞活动一定不能脱离教学,还要做到“恒”“新”二字。这需要教师对课文进行反复研究,有创新思维。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语文教师要及时地作出调整,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带动课程教学改革 第6篇

“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提升职业学校内涵建设, 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和动手能力培养, 全面推行“双员制”, 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近几年, 我校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 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各种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我校的教学改革, 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了学校的实训条件。在计算机网络、数控机床等国赛上, 也取得不错的名次。学校也加大了奖励机制, 积极调动师生参赛的积极性。技能大赛的创办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师生素质,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风及实训建设。

一、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改革、提高动手能力

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将工学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如何为企业输入使用型人才, 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关键点。而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是让学生能以企业需求为蓝图, 真正的学以致用。

为了培香专业技能人才, 促进学生就业, 职业技能大赛主要依据当前国家经济的发展动向、行业的结构的调整及企业用人单位专业技能岗位人才的需求, 而制定相关比赛项目。近年来, 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各类职业大赛在学校的推广, 为高校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比如以大赛的比赛项目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调整教材。不再死读书, 不再学习空泛的理论, 而是通过项目教学, 有针对性的布置任务, 让学生通过各种训练, 在学校期间就熟悉未来岗位需求, 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职业竞争力。

我校更是以此为契机, 按照国家示范校的要求, 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操作, 减少纯理论的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以笔者所在的信息工程系, 在近几年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需求, 打造了综合布线实验室、百度推广平台实验室、移动互联实验室。也利用先进的实验室环境, 承办了几项省赛, 对学校影响力的提升, 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通过技能大赛增进教学交流、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

学校教学品质的好坏,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每次职业技能大赛都需要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指导过程中, 必须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实践, 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实训任务。此外, 院系也应该积极策划组建职业技能大赛, 成立校企合作师资团队, 通过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相互交流, 以更好地指导和培训学生。比如我系参加的思科大赛, 与思科公司 ( 中国) 紧密合作, 利用互联网资源, 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辅导习题和资料。职业技能大赛的创建, 是沟通各个学校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桥梁与平台。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各学校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达到双赢的目的。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素质。当专业教师在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培训指导过程中, 在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规定中, 得到了专业技能上的千锤百炼, 通过参赛过程的培训与指导, 自身的技能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学校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中, 指导大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年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也对老教师也是一种督促。

三、通过技能大赛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技能大赛与高职院系大赛提倡的是一种项目化、任务化教学要求, 这正是目前高职教学改革的目标。在课程中进行项目化, 任务化的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效率, 增加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调高实训条件, 优化实训、实验题目, 让学生学做结合, 突出职业特色。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学校成立职教联盟, 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 紧密结合先进技术, 合理开出实验课程, 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利用率, 并且可以跨专业来进行实验室的利用。这样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能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还能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岗位的工作环境, 为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岗位奠定基础。

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 也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所在, 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杆。我校通过职业技能大赛, 推行“学员制”、“双员制”等管理模式, 以大赛要求为准则, 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突出职业特色, 突出职业技能。在学生各种评比中, 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也是重要的考核部分。我系这几年代表学校参与大赛的同学, 基本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获得很高的奖励, 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

定期制定技能大赛活动, 促进我校学风、校风的建设工作。我校可以制定每年开展一次校级竞赛活动, 系部每学期开展一次系内技能大赛的活动, 每年组织学生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赛至少一次以上。通过项目任务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定期参与竞赛活动, 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 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们以往的迟到早退、学习氛围不够浓、学生学习倦怠等现象有了很了极大改观。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实用人才重要前提基础。职业学校结合职业技能大赛, 进行课程改革, 改善实训环境,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多多益善!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 可以衡量一个专业、一个系部、一个学校在相关领域的教学水平。以大赛为依托, 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改善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开发,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是高职教育的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大赛,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丁建石.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学工学结合推动的研究, 2009.

[2]黄星.对中职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职业, 2010.

带动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方法,美术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加强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接受了美术教育后,学生的一些行为会变得更加有艺术感,这对他们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更多地感知生活中的美,也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乐趣,提升他们的审美。笔者认为应该从专业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依托专业性,提升美术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但是专门的艺术门类还是需要专业性的知识进行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传输和传播。小学美术对学生进行教授的美术内容是比较基础的,但不意味着不需要专业性,教师要尽量把更专业的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美学素质,而不是只是上几堂画画课、手工课。

每一册课本中,都会有涉及单纯欣赏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上,教师完全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美术赏析的基本方法和专业角度中怎样界定好的专业作品。比如在五年级上册,有一课时是《色彩的和谐》,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三原色、三基色等基本色彩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一课,延伸学生在色彩方面的知识,色谱色系都可以进行介绍,另外,联系课本上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向他们提问教室里的色彩搭配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善,这样学生就通过一个小小的练习,加强了理解,也连带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二、找寻趣味性,推动教学发展

其实美术课已经很具有趣味性了,这里所说的趣味性主要还是针对一些欣赏课程。对于图画课,手工课,学生们都是很喜欢的,有哪个孩子是不喜欢拿着橡皮泥啊、黄泥啊捏小动物的呢?又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呢?但普遍可以发现的是,学生在上赏析课的时候,兴趣并没有很大。

之所以没有兴趣,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需要赏析的作品本来离学生很远,是他们不了解的事物。比如六年级有一课时是赏析我国古代建筑,除非是对这一方面很感兴趣,一般是没有学生会很愿意进行认真地赏析的。有一位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这些建筑中穿插一些造型比较奇怪的建筑,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教学的质量明显比只讲述课本上的例子要好很多。

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这些知识本身的兴趣就不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的全面调动,让他们尽量对所有的专题都感兴趣。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一课时中,是《明与暗》,教师可以利用教室条件,先和学生进行一个课前的热身活动,将一个物品放在桌子上,通过拉动窗帘改变光线的强弱来让学生感受明暗对比,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再引入课程。通过亲身的视觉体验,学生产生想要接触和深入了解的想法,从而推动教学。

三、把握教学重点,总结教学方法

除了以上的两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以下两点。

1. 注重鼓励

对学生的鼓励。相比较而言,美术学习是偏重一些专业性的课程,那么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美术方面的理解层次也肯定不同,有的学生理解得快或者感兴趣,就会学得比较好,但有的学生理解能力稍差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出现一些状况时,教师一定要耐心鼓励,悉心教育,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行美术学习,千万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美学方面的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锻炼孩子们发现美的能力,让他们看到生活中的美,所以切不可让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在学生上交绘画作品时,要注意表扬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即使遇到不能理解的画面,也要先耐心询问他们的想法,而不是说一句不要随便乱画。教师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孩子们学习的心,所以一定要注意。

2. 注意“放手”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的学习,教师做好引导者和解惑者,对于美术课来说,这一点同样适用。而且美术学习中有太多需要学生进行自己理解的东西,如果教师一股脑地全都传递给了学生,对于当时的理解是有好处,但对他们长期的美学素质提高是没有很大益处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锻炼学生自行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手工课上,只进行步骤的教学,不帮忙动手,在绘画课上,只布置题目,不帮忙画,在做示范时,也要注意尺度,不能示范太多,要让学生尽量放飞思维,画出更多原创性高的作品,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高都有益处,视觉和行为的双重锻炼,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如何让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并保持兴趣,是每位教师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也希望各位教师能够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美学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露萍.“四轮”驱动,让想象驰骋美术课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108-110

[2]黄多芬.探析绘本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170-172.

带动教学 第8篇

一、以“爱”为先,学会换位思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说正式教学之前,作为铺垫,我想先谈谈与学生相处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都知道现在是教育理念革新的时代,最近几年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里有一个关键部分,就是“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就需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即使是身为专业教师,也不能觉得自己只管教好课程就可以。在最初成为教师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思索——“如何成为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老师”,对待学生,简而言之就是需要爱心+真诚+毅力+耐心,我个人认为,作为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学会不逃避不抱怨,汲取正确经验,并为我所用。

在现实生活中,“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我们从学生时期就普遍存在的情感。某些老师抱持着传统的“学生观”,即单纯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后者才跟现代教育理念相匹配。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层出不穷,现今的大学生不像是十几年前信息相对封闭、认识单一,他们接触的信息繁多,感情丰富纤细敏感,对各种事物都抱持有复杂的认识,如果只是表面的交流无法打开他们内心。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同样的年纪情况却完全不可能相同,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入观察,去真正的关爱他们,比如当课下时间学生跟我提出各种问题,我会以平等的身份跟他们进行交流,就好像朋友之间的谈话,畅所欲言,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观点的空间,从他们的立场思考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充分肯定,有时候也会对他们的想法提出意见,对于偏激的看法不止是简单粗暴的否认,而是教给他们理智客观辨认是非的方法。

二、精于专业,精心教学,构建高效教学与和谐并存的大学课堂

目前是我国大学教育的转型期,一直提倡现代教育理念,但教学中如何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不是一个表面化的简单问题。每个专业都有每个专业的突出特点,我主担任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工作,这个专业的特点是现代化、知识更新快、技术覆盖面广、思维活泼跳跃、创意性强,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必须注意如何突出这些专业特性。

动画专业的课程,需要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不同的动画类课程,具体的教学手法也不相同,比如角色设计这门课程,设计的PPT模板不要过于花哨,不能出现大面积说教性的理论语句,只出现专业术语的关键词,整个课程的讲授全靠教师课下精心备课,通过幽默的语言、大量的图片解析,由内到外包括细节的讲解,再结合各种动画的视频,带给学生设计方面的灵感。因为动画娱乐性强的原因,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多引用一些“二次元”(即动漫领域)或者流行的文明的网络语言,让学生了解目前专业的信息风向。在师生互动的讨论环节中,减少教师的权威感,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只站在一个辅助的位置,在听完学生的想法以后也谈谈自己的体会,同时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而不直接去评价好坏。到动画运动规律这门课程,授课方式必须要跟角色设计区分开,因为两课程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必须突出其不同的特点。动画运动规律在国内的动画专业教学方面是一个难点,是教师们公认的教学效率最低的一门课,因为难以用平面化的语言去描述,所以很多学生无法将理论跟绘画结合,教师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拿公司的原画让学生加中间帧,每个人画出的东西基本是一样的。这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容易结课,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技能,产生了自我创作的思维和积极性,则不尽然。所以我上这门课的时候在设计方面,采用文字<图片<动态图形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的视觉从静到动,讲授的时候把自己的拘束感降到最低,在这门课上也不要在意教师所谓的上课“仪态”,尽量放开,用活泼的语言配合动画转换成真人肢体的大幅度活动,在讲到最基本的走跑跳的时候,我会用经典的动画角色代入,进行动画角色的模拟表演,给学生演示不同的人物,在不同性格和条件下走跑跳的不同状态,刺激学生的动态思维,引导他们的表演冲动,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动画专业教学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教师示范。在大学艺术类教学中,因为教学环境和固有教学意识的影响,很多时候教师只注意讲授部分,忽视现场示范,而这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作品展示,一方面用自己的作品给学生一个参考的样本,一方面也可以激励学生创作。仅只是静态的作品示范还不能更具体的达到最终效果,在实际操作上,还需要进行现场示范,把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对软件的操作应用进行一个公开展示,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创作是什么步骤、标准、要求,提前了解社会的需求,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反思之处

带动教学 第9篇

课始,由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出等式“3+4=4+3”。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生:5+9=9+5,

8+2=2+8,

1 亿 +2 亿 =2 亿 +1 亿 ,

……

师 : 这样的例子能举出多少个 ?

生 : 无数个 。

师 : 观察这几 个等式 , 你发现了 什么?

生:我发现“=”两边的数都一样,只不过颠倒了一下位置。

师 : 哦 , 这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

生 :“=” 两边的结果都一样 。

师 : 你怎么知道两边是相等的啊 ?

生 : 可以算啊 !

师 : 是不是每次都要算啊 ?

生 : 不一定都要算 。

师:那你为什么这么肯定“两边是相等的”? 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左右两边的两个数相加后结果不一样?

生:肯定找不到反例! 因为左右两边的数是一样的, 只不过是位置换了, 加起来结果当然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我们可以举出无数个这样的例子, 但又举不出 一个 “反例 ”,说明这是 加法的一个规律。 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

师:总结得真好! 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吗? 它叫作 “加法交换律”。

(出示 )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在练习纸上写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 1:□+○=○+□。

生 2:A+B=B+A。

生3:梨+苹果=苹果+梨。

生4:用画图的方法,小树叶+大树叶=大树叶+小树叶。

追问:你是画图表示的,我想问问,左边的小树叶跟右边的小树叶一样吗? 大树叶呢?

生4:小树叶和小树叶一样,大树叶和大树叶一样,代表相同的数。

生5:a+b=b+a。

生6: 甲数 + 乙数 = 乙数 + 甲数 。

… …

师: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想出来这么多的表示方法! 在数学上,习惯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通常写成 “a+b=b+a”。 与前面用一段文字表示 “加法交换律 ” 相比 , 你更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生:喜欢用字母表示,这样简单、 好记。

师:确实,用字母这种数学语言来表示更加简洁,也便于交流。所以, 有人说 “数学语言是世界上最简洁、 最美丽的语言”。

师:加法里有交换律,其他运算中会有交换律吗?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乘法里有交换律,比如3×5= 5×3。 减法和除法里没有交换律 ,5-3不能写成3-5,6÷2不能写成2÷6。

师:说得真好! 加法和乘法关系密切,乘法本身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所以,加法的交换律可以推广到乘法里去,但减法和除法里就没有交换律。 看来,规律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

… …

思考 :

加法交换律乃至整个运算律的教学,一般都是集中于“规律的发现和检验”, 尤其注重对相关猜想进行验证,引导学生“有了猜想,还需要举很多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准确”,“举例验证时, 例子应尽可能多,而且,应尽可能举一些特殊的例子,这样,得出的结论更可靠”。其实, 无论就教材或是实际教学而言,所说的“加法交换律”早已得到了默认。如学生自一年级开始学习加法以来就反复 地接触到 了9+1=1+9=10等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会给学生这样的建议: 为了保证运算的正确性, 可以通过交换加数的位置对已有结果进行检验, 如用328+289的计算去检验289+328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 “加法交换律 ”的教学呢 ?

首先,教学不应集中于“规律的发现和检验”, 而应通过教学促成学生由原先对相关规律的不自觉认识转向更为自觉的状态。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规律,包括由自然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过渡;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乃至给出自己的比喻。

其次,尽管小学数学教学不强调严格的证明,但对规律的验证也是必要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发现的规律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说明,并通过 “ 可以举出 无数个这 样的例子 ( 正例),同时又举不出一个反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合理性。

最后,对加法交换律(或其他运算律)作出新的推广或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相关规律的适用范围从而切实防止对规律的不恰当推广。

进一步,由这节课的教学推想开去:我们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指导具体的教学。 “在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把知识看作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当教那些将会支持其他过程的重要概念的时候,你应该特别花力气以确保你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能熟练地执行这些过程。 (马立平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 》)比如,上述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问题的视角,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以下研究方向:从众多例子中发现规律、 找反例验证规律、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表述规律、思考能否推广到其他运算中去,等等。 一旦这些共识达成,剩下的工作就十分简单了,只需要“让学生借助经验展开数学的想象”, 就能够迁移到后续更多运算律的学习当中去了。

如何借助经典阅读带动小学语文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

G423

一、引言

语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什么构成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通过阅读来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品读经典来体味人生。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强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的学习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起到统领作用。语文教学并不是刻意地复兴传统文化,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经典,实现人格的升华。

二、小学语文阅读和教学现状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本质要求。但是我们也发现市面上可供小学生阅读的真正有内涵的书籍并不多,质量参差不齐。读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而不是拿着诸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应试宝典”翻来覆去。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语文教学是不是已经变味走样,是否认为所谓课外阅读就是作文选,甚至是五花八门的漫画卡通读本、各色各样的脑筋急转弯。当然毋庸置疑这些书籍都有各自的阅读群体,但对小学生而言,应该学会读一些经典名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一种经典阅读的导向。有教师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不适合读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而且理解起来也比较有难度。诚然,小学生处在认知水平的较低层次,生活经历和阅历都还有限,对一些经典内容难以把握。但是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尝试触碰经典。像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现代作家如鲁迅、冰心、孙犁、吴伯萧等著名作家的很多文章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以学生认知水平不足而不去试读经典是对学生不负责的做法,更不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很多文章年幼时读起来自有当时的体会和认识,几十年后再拿起来翻阅时就会想起儿时读书的乐趣。这何尝不是语文教育和经典阅读的魅力呢?

我们也看到,不少学生在唯分数论和考试指挥棒的压力下,正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能力也在不断退化。课业负担太重导致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而语文课上的教学又不太注重对经典的阅读,过于强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丧失殆尽,更谈不上拿起基本经典来细细品读。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除了教科书和辅导材料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经典阅读。

三、如何通过经典阅读带动语文教学

(一)更新教师观念,发挥经典阅读的作用

语文学习不仅是学说话、学写字的过程,更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它通过对经典的诠释,为学生展现了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情趣盎然的文化世界。我们也注意到,传统的语文教学仍然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人格素养的形成和文化的熏陶。我们过于强调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领悟。归根结底,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还没有真正站到学生的角度上提供他们需要的精神财富。经典阅读能促进小学生不断地积累历史知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便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让学生走上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坦途,这与经典阅读的意义是一致的。换言之,重视经典阅读既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为了让学生养成诵的习惯,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比如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也可以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设计。如讲经典小故事、介绍一种当地民风民俗、结合教材谈谈体验等等,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关键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只要激发了学生参与诵读或演讲的兴趣,这种活動设计就是成功的。快乐阅读是一种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我们应该让这种读书生活成为一种常态,并尽可能变得丰富多彩。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让经典阅读和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情趣盎然。除此之外,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经典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其中。一方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为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学习具有固有的特点,其中重要表现就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和信心。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经典阅读到底读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能通过学习经典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求知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以课外经典阅读带动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教师应整合其中适合在小学阶段开展学习的内容,如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关于做人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趣味性解读,启迪学生的思想。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世界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如在困境中战胜自我,如何胜不骄败不馁。

比如在《大禹治水》一课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课程设计。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两个要求,其中之一作为课上任务,另一个要求在课下完成。在本课的课堂学习环节,我们给学生提出了四个要求。理清课文中人物的关系;弄懂大禹治水的动机;说明大禹治水的方法;读懂课文中的因果关系。课后的两个任务是,查找本课内容的出处;查找关于大禹的详细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那么,通过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安排,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对经典教学内容全方位把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结论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高尚情操的个体。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没有一定经典文章的储备都是非常遗憾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读经典和语文教学相映成趣,语文教学离不开经典阅读,经典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引领孩子轻松步入经典阅读殿堂——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课堂内外,2012,11.

带动教学 第11篇

【案例1】

一、创设购物情境, 引入新课

师:要买商品需要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二、学习新知

1.课件分别出示1元纸币和硬币, 你们认识它吗? (从汉字、阿拉伯数字等角度来认识)

2.课件分别出示1角纸币和硬币, 你认识它吗?

3.出示1分硬币, 你认识它吗?

师指出: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4.出示情境问题:练习本每本1元钱, 我付10角可以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

5.猜一猜:1角= () 分?课件演示。

6.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

依次出示:纸币5角、硬币5角、纸币5分、硬币2分

思考:1张1元可以换 () 张5角; () 枚5分可以换1枚1角?

师生讨论交流

7.练习:师任意出示一张人民币指名认。

三、巩固与拓展

1.想想做做1 (人民币与商品的连线)

2.想想做做2

5角+1角= () 角

1元+5角+1角+1角+1角= () 元 () 角

3.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图:买1元2角的邮票, 可以怎样付?

(学生拿学具操作)

方法1:1个1元和2个1角

方法2:2个5角和2个1角

方法3:1个5角和7个1角

方法4:12个1角

4.拓展:哪两样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

出示:

铅笔气球方格本胶带胶棒

3角2角8角9角7角

四、总结 (略)

【案例2】

一、情景导入

师: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 但懒羊羊却哭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去买好吃的东西, 可是它不认识钱。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

师指出:在中国, 钱叫人民币。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活动一:你认识哪种人民币?

(1) 学生从自备的“小小银行”箱取出。

(2) 教师根据回答出示样币。

(3) 说说你是怎样知道这是几元 (角、分) 人民币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人民币上的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来区别各种人民币的面值的。并相机介绍:“壹、贰、伍、圆”分别是“一、二、五、元”的汉字大写形式。

(4) 你能将认识的人民币分一分类吗?

学生得出两种分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师适时指出:元、角、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活动二:帮懒羊羊买棒棒糖。

师:认识了人民币, 懒羊羊这一下可高兴了, 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

学生从自己信封中拿钱, 并把准备好的钱放在桌上。

方法1:1元的硬币或纸币

方法2:两个5角的合起来

方法3:10个1角的合起来

方法4:1个5角、五个1角合起来

提问:除了方法1外, 无论你选择另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 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回答板书:1元=10角

追问:1元可以换几张5角?又可以换几张1角?

提问: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吗?

根据回答板书:1角=10分

活动三:付币、找币——选择合适的付钱方法买东西

出示青青草原商场中部分商品的价格:

铅笔直尺橡皮胶棒贴纸水彩笔

1角7角5角1元2角9角3角

(1) 上面的商品中, 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

(2) 懒羊羊想买最贵的, 怎样付钱?

(3) 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 能买什么?

三、课堂总结 (略)

【反思与评析】

很显然案例1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还是准确的, 围绕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来展开, 让学生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学会1元=10角、1角=10分的转化, 且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了一定的购物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进行课堂操作、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积累经验、发展数学思考。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节课中的问题过多、过细、过小、过碎, 教师“满堂问”“一问到底”的现象很严重, 即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定的参与, 但因缺少积极主动的认知与情感的参与, 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将认识人民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内化, 整节课表面看似热闹, 实质只是少部分学生的应付, 课堂效果较低。

而案例2的教学, 教师就很好地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需要培养的能力, 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任务, 确定了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从中找出有必要在课堂上深入研究, 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 进而设计出三个核心问题: (1) 青青草原百货商场开业了, 但懒羊羊却哭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羊羊很想买好吃的东西, 可惜它不认识钱, 想不想一起帮帮懒羊羊认认钱呢? (2) 认识了人民币, 懒羊羊这下可高兴了, 现在它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呢? (3) 延续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情境, 活动三的问题:上面的商品中, 哪种物品的价钱最便宜?懒羊羊想买最贵的, 怎样付钱?懒羊羊只带了一张人民币, 能买什么?其实这三个小问题也就是在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这一核心问题下产生的问题串。具体来说, 这样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有四大优势。

优势一:有助于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核心问题一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1元及以下的人民币, 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核心问题二的立足点是引导学生认识1元=10角、1角=10分这一教学难点。而核心问题三既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简单购物经验的过程, 又是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

优势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懒羊羊是学生都认识并且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 教师借机创设了懒羊羊去青青草原商场里购物的情境, 并抛出三个核心问题, 让学生围绕着如何帮助懒羊羊解决困难的主线展开学习, 真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自认币、换币、付币、找币的过程则让学生看到了学习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的同时, 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优势三: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核心问题一中引申出的第4个环节——你能将这些人民币分一分类吗?得出了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材料分为纸币、硬币;二是按元、角、分分类。这样的问题与环节间流畅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再如:解决了为懒羊羊想买1支1元的棒棒糖该怎样付钱的问题后, 教师紧接着设问:“除了方法1外, 无论你选择其他三种方法中的哪一种, 你都需要付出去几角?你有什么发现?”巧妙地让学生自主突破了1元=10角、1角=10分的教学难点。而这两个环节的设置, 都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数学思维方法。

优势四: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形成知识链条。

上一篇:数学作文下一篇:电机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