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大学生范文

2024-06-08

体育系大学生范文(精选12篇)

体育系大学生 第1篇

手握力是手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它与性别、年龄、职业、侧别等诸多因素有关。周银对长治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与分析中, Swanson100 例成人的手握力测定结果, 主使侧握力男性为47.6kg, 女性为24.6kg。此外, 曲宗湖对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中, Mathiowetz众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我国对于这两项指标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感知能力是指人体对外界事物各属性感知的程度, 特别是运动中的动作感知觉、方位知觉、时间和速度感知觉、用力感知觉, 不仅是形成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心理因素, 而且也是提高体质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于肌肉用力感知觉的测验, 可以通过复制每个人最大握力的一半来进行测验。测验公式如下:

用力感知觉=1/2 最大力/ (1/2 最大力—复制结果)

而握力则主要是测试上肢肌肉群的发达程度。研究结果发现, 一个对自己握力大小感受能力强的人不但能在事后感觉到两次用力大小的细微差别, 而且能够主动的按一定标准来控制自己的用力程度。用力感知觉的个体差异较大, 一般人的用力感知觉比运动员低, 球类运动员的又比非球类运动员的用力感知觉高。目前学生体质测试仪器中, 就有对握力的测试, 再测试下最大握力的一半, 就可以计算出用力感知觉能力。

本课题通过对体育专业学生的握力和基本感知能力进行测量, 并作实验对比分析, 探讨了握力、感知能力与运动技能间的一些相关因素。为我院公共体育课教育提供借鉴。

1、不同性别学生握力和感知能力的情况

通过对不同性别学生握力和感知能力统计发现 (表1) , 男女生握力差异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 (P<0.001) 。结合握力的均值来看, 说明男生的握力要大于女生。 男女生感知能力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在握力指标上之所以具有很大显著差异, 握力除了反映了前臂和手部肌肉的力量, 同时也与其他肌群的力量有关。就主观因素而言, 男生有强悍的体魄, 勇敢、自信等特征, 所以大部分男生喜欢运动量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 身体素质较好。而女生一般喜欢运动量小、对抗弱且具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项目, 如小球和健美操等运动。此外, 男女生的体重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的肌肉群力量不同, 所以男女生握力差异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感知能力则是对感觉刺激、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意义进行认知的水平, 取决于感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经验和知觉决定对刺激的判断。如:驾驶员对汽车的“车感”、“路感”, 就是通过对身体周围环境的刺激作出的, 敏感程度不同的人, 反应行为不同。它与体重、肌肉群力量、运动强度大小几乎没有关系。

2、不同年级学生握力和感知能力的情况

不同年级男生握力比较, F=12.080, P=0.000,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 (P<0.001) 。进一步多重检验 (SNK) 表明, 2015 级与其它两个年级差异均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 (P<0.001) 。另外结合各组的均值来看, 2015 级男生的握力要小于其它两个年级。

不同年级女生握力比较, F=9.538, P=0.001, 说明各组总体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进一步多重检验 (SNK) 表明, 2013 级和2015 级差异具有非常高度显著性 (P<0.001) 。另外结合各组的均值来看, 2013 级女生的握力要大于2015 级。

不同年级男生感知能力比较, F=0.166, P=0.847。 表明不同年级男生感知能力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不同年级女生感知能力比较, F=0.987, P=0.384。 表明不同年级女生感知能力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不同年级男女生握力之所以会有很大差异性, 我认为主要在于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年纪越高, 所接受的训练越多, 熟练程度和技巧越高。就所抽取的样本中, 大一学生所接受的理论课程多, 实践课程少。而大二学生的实践课程普遍多与大一, 大三多于大二。因此, 高年级男女生的运动强度比低年级的大, 熟练程度高, 因而具有很大差异性。 感知能力的不同主要与心理有直接和决定性关系, 与运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并无太大关系。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结合各方面的均值来看, 2015 级男生的握力要小于其它两个年级, 2013 级女生的握力要大于2015 级, 男女生握力值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感知能力未曾见到此现象。

3.2、建议

增强握力可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为我国国民握力的研究的提供更好的帮助, 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感知能力与技巧性的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关系, 增强感知能力可以提高技巧性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

增强握力的方法:增强握力可自肩关节开始, 从上到下集中在三个方面; (1) 通过弯举双臂锻炼上臂肱二头肌; (2) 通过各种肘屈伸动作锻炼前臂的屈腕, 屈指肌群; (3) 通过腕部屈伸动作加强手部肌群的协同, 对抗能力。练习工具可用杠铃, 哑铃或其他重物。

增强感知能力的方法:通过对听觉能力、视觉能力、嗅觉能力、味觉能力、触觉能力、运动觉能力、平衡觉能力、空间觉能力、时间觉能力、纠错觉能力等各个方面具体进行练习和综合性练习, 可以增强感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王健, 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2009, 2 (31) .

[2]周银.对长治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与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 2009, 26 (2) .

[3]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45 (6) .

[4]李俊学.不同任务强度下人体握力及其控制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5 (1) .

体育系大学生 第2篇

学校体育是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对大学生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以及优良品德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体育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狭义体育亦称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娱乐性体育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体育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

我认为,大学体育主要可以归纳成五大功能:

第一、大学体育的身体教育功能

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掌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第二、大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如在大学体育竞赛中既要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又要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当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出现失误而最终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对裁判员的误判是大方宽容,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骄横自大,还是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这都是培养集体主义感和大局为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过程。

第三、大学体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大型体育运动会比赛,观看我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为国争光,在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的动人场面,讲述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第四、大学体育的心理品质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竟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养提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时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很重要。

第五、大学体育的智能教育功能

通过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学生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并使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作为一种教育的体育运动,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增强人的体质过程中,还包含着培养、开发和提高智能的教育因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接班人。大学生要在“德、智、体”上全方面发展,做二十一世纪“四有青年”。因为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未来,才能更好创建未来。所以,大学生要认真对待大学体育这门课程。

体育系大学生 第3篇

关键词:培养;体育兴趣;大学生;体育习惯

一、体育习惯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跟上形势,适应社会,人们拼命学习、工作,不知不觉中健康状况下降、身体严重透支。为了提高健康水平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储备金钱不如储备健康。但体育锻炼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关键是树立健康意识,养成体育习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所以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学习体育技能都是一种手段,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高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更是担负承上启下,即“承”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启”终身体育思想之“门”的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我们认为应该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习惯。

二、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原因

(一)校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因是非体育专业,只要在上体育课,且有一定的设备,能应付评估就可以了。学生通过体育课是否增进了健康;是否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是否学会了锻炼的方法;是否了解了更新的体育知识等等,考虑不足,没有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过多地考虑了教学的稳定,最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在大学体育课普遍是一周一次两学时,按学校规定的项目,固定的时间授课,这种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现在却极大地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方面,不论喜欢与否,一视同仁,学生只是被动的应付,何来体育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场地器材的利用不合理,这几年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器械的增加则是远远地落后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加之体育课时段相对集中,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相同,最终的结果是有些时段操场上空无一人,而另一些时段则人满为患,例如:几个班同时上篮球,五、六十个人,几个球,一个场地,站都站满了,如何上课?更谈不上效果。

(三)考试评分方式不合理

学生入学后,体育课也按专业分班上课,显而易见,同一个班的学生素质水平和爱好肯定不同,教同样的内容,按同样的进度,依同样的标准,结果肯定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吃不饱的不愿上,吃不了的不爱上。考核是方法、手段,不是目的。我认为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各方面素质有提高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统一考试标准,标准不合理会把学生吓跑的。

(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知识陈旧,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知识迅速澎涨。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而我们的体育教师除了技术扎实,专业理论尚可之外,相关知识极度欠缺上课讲不出个所以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教师自觉学习提高的意识差。不可否认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文化知识上与同等学历的其它专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这是事实。加之学校重视不够,课上好上坏关系不大,教师缺乏紧迫感,自觉性稍差与别人的距离就越拉越远。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拥有体育习惯应该体现在掌握运动技术,获得情感体验,主动参与锻炼等方面。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强调运动技术的教学和学生情感体验对于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作为突破口,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在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中,坚持“技术健身论”,结合运动项目特点选择最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为体育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效益,善于引导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态度、动机和需要,并由“兴趣”到“志趣”,也有助于养成体育习惯。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将体育课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不但夯实了技战术基础,而且促使学生由被动锻炼到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二)建议

1.应系统了解和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

2.学校要脚踏实地的落实好关于体育在新课程改革进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选择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项目,开展彩的教学内容和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和理想,同时也要注重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为学生早日形成好的体育习惯打下基础。

3.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只有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体育运动自身的价值,确信体育对参与者的好处,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体育学习、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很重要。

4.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确实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红,王东桥,孙鲁.论养成锻炼习惯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

[2]王良义.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体育与科学,1995,(4).

体育系大学生 第4篇

择业观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 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 受世界观的制约, 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择业过程中的折射与反映, 同时受人生价值观的支配。针对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进行择业观现状调查研究,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适合自身的择业观。这不仅能促进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就业, 更能促进衡水学院体育系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 究对象

衡水学院体育系部分大学生。

2.2、研 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百度等多种途径, 查询大量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等方面的资料。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制定了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60份, 有效问卷400份, 有效率80%。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态度

在择业中, 关于职业与专业相关性选择的态度, 2009-2012年的毕业生, 其中平均有60.33%的学生打算选择相关的职业;13.95%的毕业生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职业 ; 在选择职 业时 , 其中有25.83%的毕业生认为是否与专业相关是无所谓的。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体制的进一步推进, 一方面, 衡水学院体育系学生专业认同感逐渐淡化, 在选择职业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另一方面, 衡水学院体育系学生, 在处理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时更为理性, 他们认为尽量选择专业对口工作, 只要工作合适自己就行。

3.2、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倾向

(1) 期望就业单位。

调查统计显示, 体育系学生在进行“择业单位性质”指标的调查中, 选“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平均占61.36%占第一位;“公司企业”占29.30%, 选“其他”的比例占9.35%。但随着国家对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体育系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 学生对选择工作单位的性质又有新的变化, 从数据可以看出, 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的比例由2009届的72.50%下降到2012届的51.72%, 减少20.78个百分点。选择“公司企业”的比例由2009届的21.50%上升到2012届的29.30%, 增加7.8个百分点。选择 “其他”的比例由2009届的6%上升到2012届的12.68%, 增加6.68个百分点。

(2) 期望就业地点。

就业的期望地点看, 倾向到大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09届的35.3%下降到2012届的29.4%, 下降了5.9%;到中小城市就业的比例由2009届的56.20%上升到2012届的64.7%, 上升了8.5%;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比例由2009届的8.5%下降到2012届的5.9%, 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体育系学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两降一升, 反应出学生对就业的地域的期望。但是, 有61.28%的学生选择到中小以上城市就业, 只有平均7.13%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 其比例下降幅度较小, 说明体育系学生有到到村基层就业的意向。

3.3、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途径

掌握需求信息是大学生顺利择业的重要一环。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很强, 素质很高, 但是如果不主动了解人才需求信息, 最终也会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从2009-2012届衡水学院体育系毕业生调查数据来看, 可喜的是, 学生主动寻找有关就业信息的渠道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家庭、亲戚朋友、提供的就业信息由97.7%下降到79.3%, 下降了18.4%。下降的原因是毕业生通过自己获得就业信息的由2.3%提高到11.58%, 这说明同学们等、靠、要的就业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4、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时需要提供的服务

关于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 问卷设置了“求职技巧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和“找用人单位”三个选择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求职能力提高的培养, 希望获得“求职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达81.86%, 尤其希望得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由2009届的5%增加到2012届的28.60%, 提高了6倍;18.15%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供岗位的信息, 此项数据与2009年相比有逐年下降趋势。

4、结 论与建议

4.1、结 论

(1) 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态度较随意 ;

(2) 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单位倾向于多样化 , 就业地点倾向于大中型城市;

(3) 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的择业途径日趋丰富 ;

(4) 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对择业时需要提供的服务选择更趋于合理。

4.2、建 议

(1) 强化政府职能 , 为体育系大学生转变择业观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2) 教师要帮助体育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 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 , 提高综合素质 , 增强就业自信心 ;

(4) 开展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 , 促进体育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衡水学院2009届到2012届毕业生择业观进行调查得出: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择业态度较随意;择业单位倾向于多样化, 就业地点倾向于大中型城市;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的择业途径日趋丰富;衡水学院体育系大学生对择业时需要提供的服务选择更趋于合理。

关键词:衡水学院体育系学生,择业观,现状

参考文献

[1]胡子祥, 雷斌.大学生参与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8, (03) .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学生会换届大会 第5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过去的一年里,在全校师生和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学生会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会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展望未来一年的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使学生工作更加出色,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今天晚上我系召开体育系学生会换届大会。本次大会应到正式代表 名,因事、因病请假 人,实到代表 名,符合规定,可以开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他们是: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系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在百忙之中莅临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参加本次大会的还有系学生会、各班级的学生干部代表,欢迎你们。

现在我宣布体育系学生会换届大会正式开幕!请全体起立,奏唱国歌。(奏唱国歌)请坐下。现在进行大会第一项议程: 宣读会议需知

现在进行大会第二项议程: 请xxx宣读我系学生会管理条例 请各位代表审议并举手表决。表决超过半数,审议通过。

(串词)过去的一年是奋斗的一年,成长的一年,收获的一年。体育系在不同的舞台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一切和学生会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现在进行大会第三项议程:)

有请体育系2012届学生会主席蔡逸做学生会工作总结。现在进行大会第四项议程:

有请2012届优秀学生干部上台接受证书,并有请xxx为2012届体育系优秀学生干部颁发证书。

(串词)恭喜获得表彰的优秀学生干部们,同时也要感谢在上一学年为我系学生会默默奉献的其他学生干部。

现在进行大会第五项议程:

请2012届体育系学生会主席蔡逸和副主席虞俊杰向新一届学生会递交体育系学生会会旗和会徽。(串词)新老两届交接的不仅仅是旗帜,是我们体育系一贯传承的团结拼搏的精神,更是力量的传达!

下面进行大会的第六项议程:

有请体育系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庞飞做新学年的学生会工作计划。(签写任职证书)(串词):听完了新一届学生会主席的工作计划,大家一定都信心十足,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在新一届学生干部的带领下,学生会的工作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在进行大会最后一项议程:

有请体育系沈鹤军主任为本次大会作总结。

感谢沈主任的精彩讲话,新一届的学生会干部不会辜负沈主任的期望。

我们的会议即将进入尾声,经过全体代表和与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的各项议程业已圆满完成。

下面请全体起立,奏《共青团团歌》。请坐。

体育系大学生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G807.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是能逃课就逃课了,也不经常参加高校组织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比较低下。同时,在高校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分析

(一)个体态度与行为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得知,“态度”就是个体对外在存在事物或现象,所反应出来的状态,这种反应状态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状态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可以将“态度”看作是由个体认知、个体情感和个体行为意象组合而成的,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内在结构性影响因素。“态度”属于个体反应与外界环境影响之间的中介,一般来说,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发出相应的反应,通常都是要经过个体“态度”的调节。在心理学理论中指出,构成“态度”的三个因素之间是相互协调的,但是,在个体实际的生活活动中,这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却并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个体的情感与行为意象之间的关联性既高于个体认知与个体情感之间的相关性,又高于个体认知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个体的认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个体情感、个体行为意象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小。同时,个体的态度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个体的态度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态度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个体的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体对某一种事物产生需求或者动机了,才会发生个体行为的。所以说,由于大学生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也会不一样,而且不同的体育锻炼态度,所产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引导,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体育锻炼需要,“需要”是个体头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反应,当个体身体素质比价低下时,个体就会对自身的体能的期望产生不平衡状态,激发学生个体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个体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主要是指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并持续性从事某一种行为的主观态度和心理状态,“动机”是行为个体为了满足个体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反映。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会对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着个体的体育锻炼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显示,个体的动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认知。在自我效能理论中指出,个体行为结果因素可以转化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先行因素,属于个体的内在机制,激发个体的自我效能,就能有效的提高个体的动机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对体育活动参与、投入的程度。因此,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正确预测大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行为,积极改善大学生个体的体育活动状态,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还要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创造时间,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个体的体育锻炼意识

根据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显示,“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兴趣,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体育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锻炼有了新的认知,会主动参与到体育竞赛和体育锻炼活动中。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在相关的数据中找出大学生的行为意识,在实际的体育锻炼活动中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时间和空间。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持续召开,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此外,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变多,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却是十分有限的,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明显增强,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却不及个体认知,这也就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不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与体育锻炼行为。

二、体育教学中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大学教育阶段,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个体自身的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教育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等。在这些客观因素中,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主要由于大学生的内外激励不足,导致大学生群体锻炼意识不强,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其次,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影响因素,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氛围,很难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学生体育锻炼的效率不高。再次,社会因素中,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开展不到位,学生接触体育锻炼的机会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体育教学因素中,主要是高校的体育锻炼场地有限,体育器材缺乏,这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对高校体育锻炼投入的资金,资金投入比率小,也会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可以知道,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比较明显,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也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主观影响因素,一种是客观影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对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張锦慧.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9).

[2]贾进社.西部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调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11).

[3]杨海鹏.当代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

[4]王胜超.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休闲活动特征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7).

[5]杨万程,王东蕾,陶瑞.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21).

作者简介

体育系大学生 第7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吉林警察学院大一、大二参加体育选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心理学、大学体育课程等相关资料及相关学术文献, 为本文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第一次随机抽取吉林警察学院一、二年级学生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回收修改后, 进行效度检验, 问卷具备有效性后, 第二次随机抽取大学一、二年级各2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体育选课动机调查问卷》, 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项的价值、学、考难易、从众心理、体育教师、其他等方面进行调查。发放问卷460份, 收回451份, 回收率98%, 有效问卷443份, 有效率98.2%。

3.数理统计法。

从调查问卷中所得的全部数据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生体育选课动机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本文在第一轮问卷调查中从大学生的体育观念、提高竞技水平、兴趣爱好、从众心理、所选项目价值、学习难易、考试难易、身体条件、以前具备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场地器材条件等方面调查学生体育选课动机, 回收问卷后, 进行合理优化, 最后选定6个选课动机对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体育选课动机情况统计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体育选课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在所有选课动机中,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占42%, 这说明大学生将近一半选课能从兴趣出发, 能认真对待体育选课, 有通过体育课学习满足自己兴趣与爱好的愿望。项目价值动机人数占26.2%, 调查时很多学生表示要选健身性强的, 或是到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自己运动特长的项目, 这部分学生的动机是远景性动机, 他们不在意学习过程的苦与累, 难与易, 而是从长远利益出发, 选择自己喜爱的、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更多意义的运动项目。选择学、考难易动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4%, 说明一部分大学生更关注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考试, 获得学分。而忽视了学校体育对自身真正意义, 这种重结果, 轻过程, 想安逸, 怕吃苦的心理状态, 也体现了现代一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 但也有考试标准不规范, 教师执考时严格程度不一等原因, 造成学生在选课时有这方面的考虑。由于体育教师年龄、学历、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成为影响选课动机的一个因素。这一动机人数占总人数的7%,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学生中有这种动机的占1.7%, 大二中占5.3%, 这可能因为大一的学生对任课体育教师缺少了解, 而经过一年学习后, 通过自己了解和同学的评价, 对老师有了全面的认识, 所以这一比例在大二时出现了变化。从众心理动机的学生占8.6%, 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对选什么项目都无所谓, 他们只想上课时有熟悉的同伴, 这些学生缺少对体育课意义的正确认识, 没有从自身健康出发, 缺少独立性和开创性, 表现出过多地依赖感。

从动机分类的角度看, 学生在学习时有两类主要动机——掌握性动机与绩效性动机。持掌握性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考虑的是求知进取、提高和进步, 兴趣爱好动机和项目的价值的动机就是掌握性动机。持绩效性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时主要考虑考试顺利通过, 能有个好一些的成绩。他们关心学习的结果, 关注的是如何取得大众的、说得过去的成绩就可以了。持有学、考难易和从众心理动机即是绩效性动机。

(二) 不同选课动机大学生的体育成绩的考核

对被调查的大学生进行学期末的考试, 考试标准由任课教师们统一商定并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统一处理, 尽力能够在同一尺度下通过考试反映出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对被调查对象进行体育考试后学生体育成绩情况,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不同组别的学生体育成绩存在着差异, 兴趣爱好组和项目价值组大学生体育成绩高于其他组别的学生体育成绩。

(三) 不同选课动机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本研究对不同选课动机组体育成绩进行T检验, 结果见表3。

﹡代表p<0.05;﹡﹡代表p<0.01。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经过T检验后, 不同选课动机下, 大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兴趣爱好选课动机组的学生体育考试成绩平均分最高, 说明兴趣爱好选课动机是比较理想的促进学生体育成绩的动机之一。依据兴趣爱好对体育学习项目进行选择,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故持有这类动机的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最后取得的成绩也比较高。

统计结果显示:项目价值选课动机学生成绩仅低于兴趣爱好组。这说明大学生在选课时对体育项目已有基本的认识。大学生的选项已不再是盲目、被动的行为, 而是从实效出发, 以发展身体为基础, 兼顾项目的价值和运动的目的性。这类动机属于远景性动机, 持有这类动机的学生, 学习目标制定长远, 学习活动稳定而持久, 遇到困难能够努力解决, 因此持有这类动机的学生体育成绩较好。

统计结果显示:学、考难易选课动机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低于兴趣爱好动机组和项目价值动机组。这类动机是当代大学生“超现实”想法的体现。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选择那些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考试容易通过的项目是他们选课时的动机。这些学生只希望考试及格、顺利拿到学分, 缺少进步、提高自己的愿望, 这也反映了他们功利性的心理倾向。这种状态最终影响了他们体育考试成绩。

从众心理动机的学生体育成绩较低, 这些学生选课时, 多数是随波逐流, 让别人代选, 别人选什么就跟着选什么, 选什么都无所谓。这样的动机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盲目、随从和不负责任的做事态度。

体育教师选课动机是一些学生选课时的一种动机, 任课教师的学历、职称、性格、专项能力等都成为影响学生选课的因素。

三、结论

(一) 持兴趣爱好和项目价值选课动机的学生体育成绩较好。

(二) 掌握性动机能够从学习活动本身获得强化, 其作用比较持久, 能够将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学习本身, 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动机。

(三) 绩效性动机将注意力过多指向学习结果, 忽视了过程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没有对体育成绩产生促进的影响作用。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 体育课项目内容也随之打破了传统单一形式, 增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项目, 这给大学生体育学习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大学生体育选课动机各有不同, 不同的动机对学生行为有不同的支配作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体育选课动机进行调查, 然后对不同动机的学生期末考核的体育成绩进行统计, 用T检验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选课动机对体育成绩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选课,动机,体育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田常军.大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选项教学调查分析[J].民办教育研究, 2009, 4.

体育系大学生 第8篇

一、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个人只要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爱好, 就会促使他自觉地、积极地学习, 进而加深认识, 并全身心投入。体育锻炼也如此, 应当从兴趣爱好入手。

1.1体育环境的熏陶

体育环境对人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 而且也是十分深刻的。体育环境主要指有良好的场馆器材的运动环境, 例如, 四川的自贡、三台等地始终有很多的人参加足球运动, 就是在这一地区有很好的运动环境, 有大量的人在参加这项运动, 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运动、参与运动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果一个学校有人工草坪足球场, 你一踏上去就有想运动的冲动, 那么踢足球的人肯定就会超过打篮球或排球的人。鼓励学生观看高水平的比赛, 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

1.2因材施教实行专项体育课教学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和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实行分项目教学,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锻炼的意识, 就很容易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教学氛围。

1.3增加体育的娱乐性

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学到一些体育的美学知识, 欣赏到体育之美, 在欣赏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和它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就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4有必要的体育制度保证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不习惯到习惯, 在强调重视的同时, 制度的保证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学生兴趣产生的基础上, 积极地、及时地向他们传授必要的运动知识、运动技巧、锻炼方法, 才能巩固已形成的兴趣, 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为终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安排适宜的运动量

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既要让其学好技术动作、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又不至于运动负荷太大而产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循序渐进, 不断有学习和锻炼的欲望, 使学生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

2.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运动中来

首先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亦步亦趋、过分依赖。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 就必须让学生主动, 围绕本课的内容想出问题、分析思考、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使枯燥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求知, 由要我来练, 变为我要练习。

2.3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和参与竞赛, 参加到更丰富的体育活动中去

教给学生比赛需要的体育竞赛规则和裁判规则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己组织和安排一些课内练习和课外竞赛等, 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组织比赛的成功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组织能力等。甚至可以把编排练习方法、组织竞赛、制定健身计划等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进一步把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今后能根据自己的健康需要及环境条件的变化, 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要真正的达到长期热爱、终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体育教育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而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我校各学院辅助督促早操这一做法就很好, 并且大学两年的体育课结束了, 高年级的达标必须严格进行, 以此督促很少部分还未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学生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 以保持锻炼的连续性。

要很好地作到学校体育为终生体育服务, 就必须提高体育工作者的认识水平、更新观念, 逐步树立终生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逐步解决前面提及的问题, 更好的掌握运动特性, 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运动的乐趣, 但在现在学生老师意识都不太强的情况下要实现终生体育这一目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

四、结束语

只要很好的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 并保持其连贯性及延续性, 让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 才能达到体育增强体质之目的, 以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 使人人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曲小峰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生体育教育》.西安体院学报, 2000年7月[1]曲小峰等:《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生体育教育》.西安体院学报, 2000年7月

[2]郁水萍:《更新学校体育观念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1期[2]郁水萍:《更新学校体育观念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1期

[3]俞林:《高校体育教育与终生体育》.吉林教育科学[3]俞林:《高校体育教育与终生体育》.吉林教育科学

[4]刘雪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 2000, (4) .[4]刘雪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 2000, (4) .

[5]王冬立:《应把终身体育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J].中国高校教育科研文集, 体育卫生卷.1997, (11) .[5]王冬立:《应把终身体育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J].中国高校教育科研文集, 体育卫生卷.1997, (11) .

体育系大学生 第9篇

1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情况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旨在通过提高体育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为基础,通过与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从而达到“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对推动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和行为习惯有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更多解决的是学生的体育意识建立问题”[1],高校应抓住这次契机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些学者在研究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情况过程中,较多的从理论层面分析阳光体育运动应该与体育课相结合,与课外活动衔接,重视体育社团的功能和作用,开展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首先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方面,组织者、监督者、引导者和行为主体各方面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认知不够导致了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状态是流于形式:积极相应号召,形式丰富多彩,但是过于偏重形式,覆盖面不够广,缺乏持续性。部分高校负责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活动,与高校相关度不大,因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引导、组织和监督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而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运动了解也不够深入,认为积极带队参与学校组织的竞赛或者代表学校外出比赛即可,没有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本质不是形式上的工作,而是需要实实在在改善学生体质,促使其掌握至少两项运动项目。而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其主观认知对其行为起主导作用。许多大学生在高校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选项课这种相对能够满足兴趣爱好的形式,使其过度重视个人兴趣爱好,而忽视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作用,也比较抵抗或者厌恶身体素质练习。

另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少且重复,教学方法单一滞后,考核不能为教育目标服务和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都是阻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顺利开展的因素。

2 体育社团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大学生体育社团随着高校教学学分制的推行而逐渐发展为高校体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但是大学生体育社团以其时间的业余性和形式的灵活性、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健身的健身方式和内容的丰富性而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

研究者调查发现大学生体育社团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新兴体育项目社团比例仍然较低,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新兴项目的运动需求,大学生体育社团总数偏少,社团人数少、规模小,覆盖面仍然不够广泛,离阳光体育运动所要求的85%以上的学生掌握至少两项运动项目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参与社团的最初动机都是以兴趣爱好和锻炼身体为主,但是因为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问题、资金或者场地困难、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致使部分不成熟的体育社团处于“开始热火朝天,中期零零散散,后期只有骨干”的尴尬境地。

3 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关系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其中高校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位置,中小学可以有统一的“三课两操两活动”,而高校因实施学分制的管理,其管理相对松散,学生个体相对自由,在此制度下高校不可能像中小学一样实行统一的活动和训练。

3 . 1 阳光体育的开展为体育社团的发展创设空间

首先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为体育社团的蓬勃营造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文化指将阳光体育的内涵扎根在体育社团之中,形成以学生体育社团为形式的阳光体育发展模式,并通过社团成员的力量,号召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2]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虽然有些形式化,但是其热潮带动了高校的各项体育文化活动,注重运动健康知识的宣讲,使大学生们能从本质上理解运动,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中。

其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推动校园体育资源的建设和丰富,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阳光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在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资源都有保障的情况下,也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学生参与到体育社团活动由最初的兴趣驱动发展到内化为行为习惯,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达成。

最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运动水平的提高。以上海市高校为例,上海市为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自2008年开始组织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大联赛设高校本科组、高职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和中专技校六个组别,2012年吸引了51所高校参与,共有31个项目,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参赛队员是来自体育社团,而体育教师也会将日常的训练下放到项目发展相对成熟的体育社团中,通过社团来组织、训练和参赛的形式促进了体育社团运动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和成熟。

3 . 2 体育社团是阳光体育在高校开展的途径之一

体育社团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搭建平台。高校学生整体的分散性、时间的相对松散性和个体的相对自由性决定了在高校较难像中小学一样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而具有时间高度灵活性和内容极具多样性双重特征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就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决定》指出要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一项系统性活动,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而大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体育组织,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故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其次大学生体育社团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所要求的掌握至少两项运动项目。高校很难组织班级集体活动,而体育社团的自主选择性、内容丰富多样性为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社团作为一个由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形成的组织,成员在体育社团中会获得周围成员的鼓励和支持,其志同道合的环境尤其对社团成员保持良好的锻炼兴趣和习惯有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统计表明,“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动机总分显著性高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P<0.001)。从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差异和锻炼动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体育社团可以强化大学生的锻炼动机。”[3]进而其体育消费意识也会相应改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促使其锻炼习惯的形成,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最后,大学生体育社团为阳光体育的开展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大学生体育社团间的经常进行交流活动,而且现在高校大部分以大学城的形式存在,有利于各高校间的体育社团进行交流竞赛。大学城的大学生体育社团可以实行包括教师、场地、活动等各方面的资源共享,而且有助于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在此交流平台上促使阳光体育运动氛围的形成。

3 . 3 大学生体育社团中还存在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

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覆盖面小,容量不够。社团的稳定性不够,成员流动性大,这些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因素。因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不成熟、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会引起社团成员的流失,其锻炼兴趣爱好逐渐消失,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制造障碍。

4 结论

大学生体育社团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两股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积极力量,虽然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虽然阳光体育运动目前在高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认知不够、活动流于形式、体育教学尚不能很好的为阳光体育服务等问题,但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可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物质基础并有利于社团运动水平的提高。

体育系大学生 第10篇

一、提升大学生认识体育的水平

在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状态能不能够积极主动, 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对所学内容是否有信心所决定, 之后才谈得上学习的兴趣。学习体育的兴趣指的是学生个人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想认识和想参与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动机与一定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既影响着学生学习自学性的发挥, 它还直接调动着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心理学层面上看, 能够产生兴趣与认识有着重大关系, 换言之, 就是学生在对体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后, 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兴趣, 一旦产生了体育兴趣后, 学生就会将学习体育和参加体育锻炼看成是自己的实际需要, 显然在参与过程中心情是愉悦的。因此,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使学生形成体育兴趣, 必须促进学生认识体育的能力, 使其在认识体育的过程当中形成自己客观需要体育的意识。所以, 体育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传授体育理论知识, 使其真正懂得:第一, 体育是什么, 体育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第二, 体育锻炼对自身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三, 运动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第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 体育老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努力使学生无论是在心理需求上还是学习兴趣上都得到充分满足, 尽可能地将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能够与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 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充分激发, 也将激发自身的求知欲。

二、在课堂上倡导民主作风,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落到实处

体育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间的双边交流过程, 在此过程当中, 老师千万不能把自身作用进行过分强调。换言之, 老师在发挥自己主导作用时, 更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 民主的教学作风对学生的课堂兴趣影响很大。因为, 在民主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被充分解放, 会在师生间、生生间产生和谐、轻松、生动活泼的情绪气氛, 通过这种情绪气氛使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求知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 老师的教学民主还要体现出努力为学生提供激发体育兴趣的积极条件, 使学生产生课堂的主人感觉, 使其真正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人。体育老师努力规避包办行为, 否则学生就会极易产生心理依赖和压抑感, 课堂情绪就会被压制, 当然就无法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另外, 体育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特长,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身的能力与智慧去锻炼和学习。具体来看, 就是可以让学生亲自示范、讲解部分练习内容, 允许学生向老师的示范与讲解发出质疑, 在课堂中允许和鼓励学生去钻研问题, 并进行尝试。如此课堂教学操作,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学习体育的兴趣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因此, 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就必须要大胆地放手使学生能够具体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充分利用技术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形成学生体育兴趣还与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关, 相对来说, 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越深越多, 形成体育兴趣的机会就大得多, 学习体育的兴趣也会随着体育知识的不断积累而增强。所以, 扩大、巩固和加深基础知识是形成与发展兴趣的必要条件。如果在体育课堂上老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知识贫乏, 仅仅是重复一些单调、简单的动作, 且又缺少技术性的吸引, 显然学生的积极性就不会高, 当然也谈不上体育兴趣的培养了, 更谈不上增强体质。因此, 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技术性、知识性以及实效性, 充分发挥技术的吸引功能, 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另外, 老师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性, 特别是在对技术概念进行讲解时, 做到语言要形象生动, 富有逻辑性。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老师的讲解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就必须要做到语言简明扼要、富有逻辑性, 语言还要活泼生动, 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和具体化, 做到深入浅出。

四、在教学中尊重客观实际, 做到因人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的内容、任务以及运动量, 都必须考虑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与运动能力。如果教学内容难度太大、教学任务太重且运动量过大, 就会造成学生虽然努力了但也不能达到目标, 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放弃, 显然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体育老师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与任务, 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 只有如此, 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又使其深切地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形成体育兴趣。

五、敢干在教学中创新

创新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新型人才, 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在课堂上, 如果没有特色, 显然就不能使学生求新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满足, 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而降低。因此, 体育老师必须借助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体育老师要进行教学创新, 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更新自己的教法, 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 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法。比如, 体育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将提问、暗示、比喻等揭示性语言运用其中, 使学生感到课堂的新奇和不单调;老师在示范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性动作时, 可以分解示范, 使整个动作轻松和简单且优美自如, 使学生有信心去完成, 没有难学的感觉。总之, 能够使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新异之感, 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 情绪也会高涨。

六、把握恰当的课堂节奏, 课堂情绪调控得当

对老师来说, 把握好整个课堂的节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如果课堂节奏太快, 学生会因过于紧张而容易疲劳, 反之, 如果课堂节奏过于慢, 学生会因注意力分散而容易松懈精神。因此, 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恰当的课堂节奏必须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基础、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为出发点, 精心地、巧妙地安排与搭配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密度, 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还要做到张驰相间、反复有序、变化有度, 让学生的看、听、想和练能够恰当地交错进行。老师如果把握好了课堂的节奏, 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兴趣倍增, 使其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其中方法除了上述笔者提到的还有也还有很多。随着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怎样利用和认识那些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还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去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摘要: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阐述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和主动性, 最终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服务。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培养,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系大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认知;体育生活方式

A Survey of Sports Cognition and Sports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Analysis

LI Wei-jie, ZHOU Yan-jie, FAN Zong-shan

(Hen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50, Henan)

【Abstract】A study on the sports cognition and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find out what lacks in this aspect. It can also offer theoretical and statistical support to help student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sports life, to carry out the program of all-people exercising, and to help authorities work out relevant polic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ports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 enhanced, and that college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s actively and develop a good sports life style so as to ensure a healthy working life of 50 years and a life long happy lif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ports cognition

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宗旨之一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来,使他们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1〕。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我们健康工作、幸福生活的保证。

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地之一就是在学校,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其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评价大多数受父母的影响。大学生随着脱离父母的怀抱和独立生活的开始,在逐渐的培养和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评价〔2〕。研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发现其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6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54人,女14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24人,城镇大学生276人,平均年龄为21.29岁,最小为18岁,最大的为23岁。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河南省新华书店及郑州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有关体育认知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图书、期刊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专家访谈法对问卷进行设计,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经过删改后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访谈法:就调查问卷与省内部分专家进行座谈。

4)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然后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列出表格,并加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体育认知总体情况

在对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收入的6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85%的大学生愿意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且锻炼目的明确。以上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认知,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性基础。

2.1.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体育认知关系

体育锻炼的认知很容易受环境和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来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而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惯,我们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来源地、家庭经济情况与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自觉性等体育认知因素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大学生体育认知差别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有显著性差异,而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收入等因素则对大学生体育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2.2.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总体情况

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将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有计划性和随意性两种,在调查的人群中,19%的男大学生和7%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计划性。我们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了调查(见表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人口、锻炼项目的选择、锻炼伙伴的选择、不参加锻炼的原因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区别见表3。

从表2、3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意到自身的身体形象,体育锻炼成了一种可以保持和塑造身体形象的手段〔3〕。而高校扩招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体育锻炼还承担了调节情绪和改善枯燥大学生活的重任。在锻炼项目的选择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着很显著的差异,男生喜欢多人参与的具有强对抗性的项目,女生比较喜欢节奏轻快舒缓的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借助体育锻炼增加自己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所以他们也都喜欢有同伴陪同参加体育锻炼。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校的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生实际需求等因素,也是部分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而不能实现的原因。

2.2.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二者之间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在体育参与的次数、强度、项目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在运动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偏小的大学生运动强度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在运动项目、锻炼时间、伙伴选择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学生家庭收入的不同在锻炼时间的长短和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从小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生活压力不同有关;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体育参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生活方式

以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态度、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和体育锻炼目的作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因素,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时选择的时间、锻炼场所、锻炼项目和锻炼伙伴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锻炼的目的直接影响锻炼时间的选择和锻炼项目的选择。

3讨论

3.1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状况

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生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主要体现在他们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及锻炼目的、锻炼计划。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能够调节情绪,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同学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压力大,没有心情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关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16%的同学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和感觉体育运动不重要而拒绝参与体育锻炼。在访谈时也发现,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现在还年轻,身体好,社会压力大,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故而认为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和身体柔弱者才应该参加的。

3.2人口统计学变量、体育认知、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对体育的认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因素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小,仅仅有性别影响、伙伴的选择、年龄影响、运动的强度和锻炼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认知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分别影响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锻炼的次数。从表1、4、5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就应该从改变大学生体育认知入手,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和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4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较好,有54%和37%的男、女大学生为体育人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建议高等学校增加体育课的次数和加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体育锻炼的机会。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以及与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等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锻炼伙伴的选择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大学生存在较好的体育认知,80%的同学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体育认知受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小。

4)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

5)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认知和社会压力。太忙没有时间、认为体育运动不重要、缺少体育设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认知的教育,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健康工作50年和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仁憨,雷雪鸣,刘伟.新时期对“人权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9-21.

〔2〕李晓光.大庆油田科研人员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

特征研究〔C〕.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3〕周晓东.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53-54.

体育系大学生 第12篇

1 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1.1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终身教育的核心是进行科学的、持久的体育锻炼, 其指的是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并从事体育锻炼, 增强人的体质, 保持心理健康, 终身受益。终身教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在终身教育的指导思想下,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中, 积极参加体育的实践过程。二是个人的一生中学习并参与体育活动锻炼, 并伴有明确的目的, 将体育锻炼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教育实践内, 促使学生养成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自觉进行体育的锻炼的习惯, 为今后的人生提供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基础,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体育应该以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 增强学生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为新世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2 终身体育观的培养, 有利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体育具有以驱动身体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的特性, 学科教育中缺少体育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就不能培养出“完整”的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这种思想和“培养能力、快乐教育、主动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有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学生将来收益, 不同的是终身教育观强调了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让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保持身心健康。

当人们树立终身教育意识, 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 有利于人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问题, 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和谐发展。

2 大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进势在必行

2.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必须强调其育人育体

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首先应强调的是人, 即大家要以健康为核心, 使高校中的全体学生应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充分的强调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来完成练习;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应力求建立民主的、师生合作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应在体育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以情育情, 以情换情, 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式环境, 这样就可以使每一节的体育教育教学课程都成为育心、育人、育体的完美过程。

2.2 建立新型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发展以学生的自主力、创造力为核心多元化的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方式方法有很多, 无论是“快乐体育”模式, 还是“动作教育”模式, 或是“体适能”的教育教学模式, 都非常的重视体育教育教学之中对体育教育教学认知的学习, 并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学习的学习思维、动机和人际交往的相关特点来设计、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 使高校体育的学习认知技能、规律逐渐形成情感体验和规律, 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化起体育教育教学整体过程。

3 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多元化模式

大学的体育教育教学, 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而选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之中, 以往普遍的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例如:探究式的教学法、发现式的教学法、问题式的教学法、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法和范例式的教学法等等。但伴随着我国现代化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渗透到我国各个学科里, 而多媒体教室也逐渐步入我国各个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课堂, 我国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 也伴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而紧跟这时代不断地更新改革, 它们的现代化科技的含金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例如:奥运知识的讲授、申奥的信息等等的体育相关知识和体育相关信息及时的传播讲授给学生, 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现代化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 还可重复的发挥其高校体育整体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应放开、放手、放活、放宽;在教学关系上应要求教师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 能积极的听取学生发表的意见, 师生之间可以交朋友;而在成绩的评定上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例如:教师在每节课中可以交替的使用示范、讲解, 使用预先录制好的有关示范的动作, 并且到多媒体的平台上进行相关的讲评,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错误的示范和讲解, 甚至也可以利用录像的方式, 把学生平时课中练习的动作有效的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讲评。这样就可使体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合理的使用有机地结合, 呈现出现代化多媒体的多元化、多样性。

4 高校的体育教育中,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4.1 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体育锻炼动机

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到学生的知识水平, 增加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趣味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做到四者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团结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 并且使学生养成天天锻炼身体的习惯, 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 能够做到自觉锻炼身体。

4.2 积极地开展各项体育竞赛, 来培养大学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 是教学过程中各项竞赛的有机组织者, 不要有效的组织学生在体育课中走出去, 并向相关的体育事业单位学习经验和相关的技能, 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同时还要组织并请进来进行相关的比赛, 让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运用校外、较内的各项相关比赛, 来使学生们在思想上提高重视, 并且行动上要进行主动, 逐步地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持久性, 从而来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4.3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 要做到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体育锻炼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活动, 其活动内容通过多项目模式的选择,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此学校体育课程应该有过去完全统一转变为完全多元化选择模式, 由过去单纯的强化学科转变到现在追求健康第一。教学目标要转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树立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具有自主选课程内容, 做到课上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课程设置要贴近生活, 可以用生活中的实际实例作为教材进行锻炼, 为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自由的全面发展和展示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科学的方法, 来辅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以防学生发生危险。体育本身就是以自身锻炼为主, 加以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让学生在实际锻炼中, 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需要高校安排相应的知识理论课程给予指导, 可加入自我保健课程, 规定必修课: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学科, 把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和西方体育疗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康复手法。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教育的科学理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健康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运动方案。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 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技术技能的教学目标。同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还表现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进行分层教学, 采用因材施教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 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使每个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另外, 在体育教育的空间上, 除了有效运用体育场地外, 也可以开发新的课外资源, 如举行野营训练、山区拉练等, 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 都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能力, 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适应能力的要求。

5 结语

现代社会,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工作的高强度、高压力, 使很多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严重的侵害。人们在想收物质文明的同时, 开始真正意识到身体对于工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开始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 以期可以拥有一个好身体, 进而为自己、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与社会财富。体育锻炼不仅仅要从感到压力过大、身体负荷不了的时候才开始, 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将体育锻炼当成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为拥有一个好身体, 健康地生活而努力。可以说终身体育已经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之选。

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思想体育是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在实现终身体育观的目标中其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的教学, 应以培养终身体育观为指导的思想, 注重引导学生对从事体育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养成自觉炼体的习惯, 为养成终身体育观打好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终身体育观,学校体育,培养,习惯

参考文献

[1]黄丽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湖北体育, 1999 (2) :2627.

[2]龙响玲.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34-35.

上一篇:即兴训练下一篇:更年期子宫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