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审美素质范文

2024-07-03

学生审美素质范文(精选12篇)

学生审美素质 第1篇

散文的意境, 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 在各类文学样式中, 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 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 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 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

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 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受到感染, 使之或感奋、或欢乐、或忧愁、或沉思, 使之热爱真善美, 使之憎恶假丑恶。这就是意境, 这就是意境的美感作用。如朱自清的《春》。在《春》中, 朱自清勾勒出了一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迎春图:作者先写对春天的盼望, 其次勾勒春天的轮廓画, 然后从轮廓到局部, “推”出草、花、春风、春雨四幅“特写”, 从各个侧面工笔细描春天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 最后从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转到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 “推”出一幅迎春图, 从而使人们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所具有的内涵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这种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彩图中溶入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意, 就使得散文的意境具有一种含蓄隽永的美。

毫无疑问, 作为文学形式的抒情散文, 只有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 才会产生强烈感人的艺术美的魅力。散文侧重叙事、写景和抒情未必不可, 但若能将抒情与叙事、写景结合, 使作品意境融彻, 就比单纯的抒情和叙事写景更好。直抒胸臆, 固然淋漓尽兴, 但往往失之于浅露;叙事绘景状物, 专工形似, 笔端无情, 又往往平铺板滞, 不能触发想象思维深化作品的潜在内涵。所以说, 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的散文作品, 才更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早在被鲁迅称之为文学“自觉时代”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散文中创造意境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渲染的那种没有压迫剥削、平等自由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望的意境, 就是杰出的代表。到了唐宋, 一些散文家几乎是完全自觉地在散文中精心描绘意境。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都堪称典范。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老坡 (指苏东坡) 作文, 工于命意”, 可见当时的散文家是多么重视散文意境的创造。唐宋以后一直到现代的散文家, 更是把创造优美的意境作为刻意追求的美学境界, 其出色的散文佳作, 无不达到这种境界。鲁迅写秋夜, 郭沫若写银杏, 冰心写霞光, 杨朔写茶花, 刘白羽写长江三峡, 峻青写秋色, 袁鹰写岚山樱花等, 作家都能“化景物为情思”, 使内在意蕴与外在形象, 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有机交融, 构成意境的完美形态。人们始终把意境美看作是散文美的灵魂和散文美的最高要求。

创造散文的意境, 要求作者对所要表现的物象有精微的观察, 有独特的发现, 对生活和情感有独到的体验和思考, 再加上构思的精妙, 谋篇的缜密, 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 才能创造出一种比较理想的意境。散文意境的范畴, 人们通常的理解仅局限于风物山水的情景方面, 认为只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散文才能有意境, 这是片面的。散文意境在概念范畴上, 比人们通常理解的风物山水的情景范围大得多, 因此, 不是只以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散文才有意境, 以社会 (人物、事件等) 为内容的散文同样少不了意境, 而且大自然本身就是社会活动的场所, 自然与社会的内容界限是很难截然划开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自然, 谈不上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竹树环合, 水清鱼游的自然景色, 只是常见的石潭风光, 但是在“其景过清”的荒寂中, 就已经浸润了“悄怆幽邃”的感受, 气氛“凄神寒骨”, 冷中孕情, 可发现作者贬居失意的凄清心境, 这就是意境。同是他写的《捕蛇者说》, 写社会生活, 除篇首的“永州之野产异蛇”外, 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自然景物的内容。捕蛇者述说他的乡邻六十年来因捕蛇已十室九空, 而自己竟侥幸不死的遭际, 发出了既死而未满足的慨叹, 作者以“余悲之”、“余闻而愈悲”的强烈感情贯穿全文, 哀切沉痛。但仅限于此内容仍为平淡, 高妙处在于作者抒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的议论, 这是顺着文思而来的昂扬一笔, 概括了记事的深意。这既是反诘, 又是呵斥, 这是题旨, 是心境与事境、情境与物象的结合, 所以, 它也是意境。

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 写的是一架极其普通的纺车, 如果就物写物, 充其量只能写成一篇知识性小品;如果缺乏浓烈深沉感情的灌注, 也只能是一篇一般的叙事文字。而作者写的这“一辆纺车”, 则是具有诗的意境的抒情散文。这是因为作者写的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机关头, 抗日军民处于极度困难时刻的延安的一架纺车, 它在特定的环境、时刻中, 被赋予了灵性, 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作者着力写出在纺线中的典型感受, 纺线人是深深爱他的纺车的, 那“嗡嗡嘤嘤的声音, 象演奏音乐, 象轻轻地唱歌”。这声音是实有的, 又是虚化的;是客观的, 又是主观的;是纺车运转的声音, 又是纺线人心底的歌。正由于他深深了解这歌声的不平常含义, 所以对纺车便产生了“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射手对良弓的感情”。在这里, 艰难的劳动被诗化了, 纺线人的感情升华了, 而读者自然也就跟着进入了那个特有的境界, 这不能不说是意境的创造。

二.散文的意境与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通过散文的意境培养中学生的审美素质, 在中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开拓散文意境, 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情境中, 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又能使学生有深切体会、受到教育感染, 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审美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利用散文的意境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就是要因循散文通达意境的途径, 领略不同人物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 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 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 深邃的哲理。一般说来, 散文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 其共性是达到散文意境的融和统一, 不可分离。下面就从这两种途径出发, 分别谈一谈借散文意境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做法。

(一) 以形传神的意境需要循形察情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 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 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引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 就要循其形, 入其里, 察其情。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达到鉴赏的目的, 获得审美的愉悦。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 引导学生鉴赏, 就要让学生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见出该段重点是荷塘的月色, 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 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 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 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 下有荷叶反射, 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 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 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 “梦”为喻体, 恰好是月色之美, 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 在这幅画面中, 月光、荷塘、青雾, 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 明与暗, 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 小提琴演奏名曲, 给人以音乐美, 造成听觉上的美感。我们在进入这样的场景时, 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 心又怎么不能意会到作者此刻面对的幽静和宁谧的那般平和宁静的心境呢?而联系上下文, 因“噪”而觅“静”, 因“烦”而觅“宁”, 这般心境背后的烦忧和“不宁静”也就见出一斑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如是必显。”正是揭示了此种情形下的鉴赏方法。

(二) 以神写形的意境需要追问真意

散文创设意境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 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 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 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 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 象征的背景。也就是说, 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 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

波德莱尔的杰作《每个人的怪兽》, 描绘了背负沉重怪物盲目行走的人群场面。这个人与“怪兽”浑然一体的象征, 强烈地表现出人之生存的沉重与荒诞。这种对理性具有明显冲击力的鉴赏效果, 无疑需要我们对文中被异化了的人类的生存状况发出追问;鲁迅的《秋夜》中, 夜空会躲闲、微笑, 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 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 狡诈阴险, 枣树则直而往上, 不屈不挠, 抗争到底, 这样, 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 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我们在感受艺术形象这种扑面而来的个性气息的同时, 要达到审美的层次, 更主要的是要追究其产生背景, 其目的指向。只有这样, 才能循果求因, 真正体会意象之美, 获得思想的升华。

摘要: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 散文作品意境浓郁、思想深邃、情感真挚, 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最好的文本。

浅谈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第2篇

长泰一中

汤旺忠

“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王老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指明了审美教育在智育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而在大力的提倡加强学生素质教学的今天,美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那就便又不言而喻了。

审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二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储藏着许多美的因素。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多方地、科学地把课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挖掘出来使之形成了美的氛围、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这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情感上的愉悦,得到情绪上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优良性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是语文科审美教育的内涵和任务。本文就如何通过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来实施素质教育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看法。

—、培养学生感受美。

学生审美情感形成与否是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成败的关键。学生的感受美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必要的教学步骤加以培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要以语言艺术为手段,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不管是说明文、继续文还是议论文,无不给人带来享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胸有成竹地做好选取“美点”工作。在备课时,教师要先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并整理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方式贯穿的施教过程去,引导学生感受美,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无完肤,从心里领悟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三册这骗文章中,一开头就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说明苏州园林在整个艺术构思上有一幅完美图画美,即“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美丽多姿画面,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假山堆叠,“或是重峦叠嶂,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竹子花木”池沼里是“鱼戏莲叶间”二树林则是“高树与底树俯仰生姿,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同”,还有“古老藤罗,盘曲磷峋的枝干”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阶砌旁“几丛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墙微木”。窗边“几竿竹子或几株芭蕉”,正对着白色墙壁,门、窗、梁、柱的图案,“别具匠心”。这一切形成千变万化的“美”的意境。引花景致为情思,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讲这课时,教师要抓住这样一些美丽语句,让学生欣赏、揣摩、体会。从形象、感觉、色彩和动态、静态的变化知道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变,领略到苏州园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

在培养学生美感方面,还可采用多种较灵活方法:

1、“美读式”:“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叶圣陶)”因此,无论是早读还是上课,教师均要注意指导学生“美读”,教会他们掌握好朗读的感情,停顿、重音、语调、速度与技巧,美读使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使作品中任务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审美感受。

2、启发式: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引用联想,想象了去领略课文中的美,例如教师在《茶花赋》时,教师可体温:作者以花为题开篇却不谈茶花,而写盼望中的画。在这教师可启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调动人们的审美器官,在形式美的环境中,茶花才“千呼万唤始出来”。接着可在问:“作者为什么着重刻划茶花的美。”使学生由茶花的美向导祖国的美,由育花人的心灵美及劳动人民创造的美,启发学生从象征孩予单予面茶花里,展望了祖国的未来的美,启发学生感受这由外形到本质,由自然属性到本质属性,逐层地揭示出茶花美的内涵的精巧过程的美感。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做好课前准备,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各悟其妙”“各采其绝”使学生感受到美,领悟到作者匠心独运,精美别具真谛,这是做好语文教美育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

二、培养学生创造美。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育所承担最艰巨、最困难任务,也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教师应继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既能去采撷“美”的能力,又能去培育美的“花朵”,通过中学教学美育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把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看法,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就着重从口头和书面这两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美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方法。

1、演讲式。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荔枝密》一文时,可启发学生:“扬朔欲做‘一只蜜蜂’你们的愿望是做什么?”让学生思考后发言、讨论,甚至辩论,鼓励他们当中口头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演讲一般。

2、表情朗读法。这是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在者要仿佛生活在课文的意境之中,把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自己的体验中去在教《听潮》一文时,让学生分段朗读,在懒惰过程中,教师即使点拨、提醒,让他们一面欣赏作品的景物美,一面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或是疏缓、轻柔的语调或急促、激越的语调)来再现大海的不同美景,充分享受再创作的快乐。

3、表演式。特别对于剧本选段的课文,更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龙须沟》、《陈毅市长》这类课文时,可以点几名学生分别读剧中人物对白,对配音演员一般。读时要感情充沛,绘声绘色,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一些对话丰富、场景集中的小说,如《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表情朗读其情节。

4、背诵式。课文里有许多优美、精彩的句子、段落、篇章。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通过记忆而储存于大脑里,其好处一是锻炼口出伶俐。二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说起话来就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给人以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具体课文采用合适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培养学习书面表达美的能力,重在从模仿课文的角度进行。

1、改写式。即利用课文里的材料重新协作,在忠实于课文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可以将《有的人》改写成论说文,将《琵琶行》改写成现代记叙文。这种“借米下锅”办法,既能使学生更深体会课文中的美,又包含有一定再创造。

2、续写式。例如教《茶花赋》时,经过学习,学习对作者借茶花颂扬祖国的美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以抓住课文末尾所说的“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丹青能手„„。”

3、仿写式。仿写的方法有多种。从观察方面仿写,从结构方面仿写从题材方面仿写,从方法上仿写,从选材上仿写,都可以。例如教《春》、《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时,可布置学生从观察方面仿写一篇抓住特征写景的做文章。教〈第比利斯的底下印刷所〉,可以让学生从方法上仿写一篇按空间方位顺序介绍说明事物的做文章。

改写、续写、仿写,都是仿中有创的训练对于学生书面表达美的能力很有益。

论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审美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而他们的素质将决定着我们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前景。大学生的素质是综合的,包括方方面面,审美素质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学生诸多的素质当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审美素质的概念

审美素质就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学习中随着知识、思想、道德的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素质主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经验、审美人格、审美领悟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审美素质对大学生成才的影响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环节,对人整个身心起着催化剂的用。因此,它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影响学生思想、学识、性格等精神风貌中更具特殊意义。

(一)培养审美素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人类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和伦理学、美学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审美在影响学生道德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欣赏艺术作品能使人通过形象感知而达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达到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如《红楼梦》是一部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史,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形象的资本主义社会史。学生读这些作品可以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历史。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的政治观点、道德认识,体现着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他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他要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这种传达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情绪、情感的感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作品中的形象同呼吸、共命运、去爱去恨。美的事物对人往往有一种教育意义,这种教育是通过人的情感来实现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一书中,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曾鼓舞、激励过我们几代人。由此可见,审美通过情感这一巨大的内趋力,使人由情感认识、情感同化达到情感升华,最终而产生情感行为。

(二)提高审美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

审美可以促进智力发展,早已被生理学和心理学所证实。审美能扩大和加深大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智力,大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不仅借助于各门科学,而且也借助于各种文学艺术。科学和文学反映着同一个自然世界,只是反映方式不同。前者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后者用具体的形象思维。脑生理学研究表明,在人大脑左右两半球中,左半球主管言、数学等逻辑思维,而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用审美激发大脑右半球活动,使左右半球共同活动、和谐发展,可以促使大学生大脑发育,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记忆、理解、想象及思维能力。

(三)加强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指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即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是当今教育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艺术家,都无法逃避艰苦的磨砺,正是在这坚韌与顽强中,健全的个性品质和高山仰止的人格力量,才得到进一步强化与升华,从而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艺术作品。我们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来引导大学生,启示他们为人之根本,使他们自觉地从健康向上的艺术作品内容中不断吸取精神力量,从而克服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发扬其闪光的一面;从而构筑他们健康、坚定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获得真善美的启迪,除去自卑,产生蓬勃向上、勇于实现自我价值和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伟大精神。可见,审美对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独特功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审美素质教育既可以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又可以拓宽大学生情感表达方式;使大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倾向和热情、开朗、达观的性格。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不可能形成大学生的爱;在一个没有真的环境中,不可能形成大学生的真;在一个没有善的环境中,不可能形成大学生的善;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形成大学生的美。

三、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就是以审美的方式来达到人类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审美教育首先是以审美为方式的教育活动,其次又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辩证统一。审美教育是一种诉诸情感、形式自由,具有享受性特点的教育方式。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的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是一种赋予个人色彩的喜好和偏爱。审美趣味表现着一个人的情致、格调。它有高下之别、文野之分。健康高雅的审美趣味不可能自然形成,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培养途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广泛进行审美鉴赏活动,促进审美趣味的建构;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鉴赏力;正确审美观的指导。

(三)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涉及到校园工作的方方面面。一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两个部分,前者被称为硬件,后者被称为软件。硬件包括校园环境、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软件包括校风、学风、学生参与等。可以说,硬件多倾向于自然属性,软件更多倾向于文化属性。二者的和谐发展在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审美趣味、艺术修养的提高上,起着愈来愈突出的作用。

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 第4篇

一、重视和加强音乐欣赏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要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生活和劳动, 学会审美和健体,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是说, 音乐教育的目的, 不是培养音乐家或几个有特长的明星, 而是培养高素质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艺术, 特别是没有音乐, 就不可能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应当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欣赏者, 从而培养具有较高音乐审美素质的学生。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和创造能力不是也不应当是音乐教学的首要内容。音乐艺术创作, 需要建立在深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功底之上, 并且应当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才能有所成就。音乐课有限的时间, 显然不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这里所说的音乐欣赏既包括作为教材教学内容体系之一的狭义欣赏, 也包括所有具有欣赏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广义欣赏。就是“要把孩子‘浸泡’在大量的音乐作品中, 让孩子品尝, 直接从音乐中受到感染, 汲取营养。”

二、重视与加强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重要手段

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而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手段。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离开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将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那些音乐符号将毫无意义, 而中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 就实际教学条件讲, 只能是音乐欣赏, 所以们应当注意充分发挥音乐欣赏的作用。

首先, 音乐欣赏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音乐是“动”的艺术, 是最活跃、最吸引人、最感动人的艺术。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主题的对音乐的审美体验, 通过聆听, 唤起情感, 引发想象与联想。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都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当作教师的一则“金科玉律”, 这对音乐教学尤具指导意义。只有把基础知识的教学与音乐欣赏活动结合起来, 才能赋音乐符号以生命力, 使音乐符号自然变为表达情感的语言。如果我们把音乐知识的教学同音乐作品 (包括乐段、乐句) , 同音乐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感受中接受音乐符号、理解音乐符号, 使音乐语言因素成为表达情感的语言, 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效果肯定好得多。

其次, 音乐欣赏能有效地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 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 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 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 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 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音乐欣赏同演奏一样, 需要精神专注, 需要非常投入地倾听。音乐旋律处于不断地产生之中, 要感受音乐, 就要靠记忆来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音乐语言, 取得完整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取决于它的强烈感染力。每部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音乐形象, 并且各具特色。有的突出抒情性, 有的侧重于描写, 有的则富有哲理。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引起思维展开想象, 并产生情感上深深的共鸣。任何音乐作品都与主观世界已有的情感、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艺术源于生活”。由此可见, 音乐欣赏过程就是启动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像的过程。

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第5篇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几点建议 第6篇

提升音乐审美教学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对于该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指引其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其生性好动,且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音乐审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具体化,进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小雨沙沙》一曲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音乐剧的形式对该曲目进行表演。如笔者会选择本班级内的几名同学,扮演下雨时天空掉下的水滴;再挑选几名同学扮演地面上受到雨水滋润的植物,如花朵等。之后,将下雨期间植物的变化、雨滴的掉落等过程进行重现。运用该类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单纯讲解所带来的枯燥感,使得学生能够从音乐审美的学习当中体会到乐趣,使其能够在快乐当中提高审美的能力。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当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就为音乐审美提供载体。因此,音乐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准备的过程中,应严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所传授知识等方面的因素,挑选具有欣赏价值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激发起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学习热情。通常情况下,在音乐的学习当中,其审美的内容主要包括意境美、韵律美、旋律美等。同时,教师所选择的素材应拥有一定的经典性,并能够使得学生通过对音乐素材的学习,深刻体会到音乐当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发现音乐美的结晶,如《军歌嘹亮》等。通常情况下,音乐教师对所选择的素材进行挑选的过程中,虽然往往以教材作为根本,但却并不能死板地对教材进行运用。同时,教师运用课外的素材进行教学时,又不能漫无目的地选择。在对教材进行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其所蕴藏的音乐美进行深入挖掘,并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进而能够将教材中的风格进行展现,对音乐的表现力进行体会。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般而言,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时,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大幅的提升,对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而言,亦是如此。因此,当笔者对音乐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在课堂开始期间,严格根据所选择素材的相关内容,对课堂气氛进行科学营造。通常情况下,营造气氛所使用的手段主要包括音响、相关装饰物品的摆设、分组、多媒体等设备的使用等。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巧妙的构思,将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设计。而在笔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留设铺垫、积极引入等方式进行教学。此外,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在对红歌类,如《义勇军进行曲》的相关乐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会运用多媒体的设备将先辈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画面进行播放,之后再对该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使得学生体会到该类歌曲的美的存在。

提高审美感情的丰富度

相对于数学等自然学科而言,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在对音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情感的表达方法,使其拥有良好的想象空间,进而能够帮助其意识到未来的美好。因此,在进行实际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把即将使用的教学素材进行细细品味,对其中所蕴含的感情进行体会。之后,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音乐的渲染,使得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帮助学生对其中的艺术、感情等进行理解,使得学生能够根据乐曲的描述,在内心里将其所表达的形象进行勾勒。

例如:教师运用《童年》等歌曲进行教学时,由于该类歌曲的旋律相对较为优美,其节奏感相对较强。因此,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选择相同类型但不同节奏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每部作品当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等进行讲解,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丰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音乐教育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征,合理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准备,采取合理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第7篇

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 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 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既可以启真, 又可以储美。它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 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 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 锻炼意志, 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 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语文学习中, 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他们的审美兴趣、情感需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读后齿颊留香的优秀篇目比比皆是, 蕴涵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 力求让课堂成为美育的殿堂, 利用其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不断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有昂扬的情趣, 才有无尽的吸引力, 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审美情感的形成前提

罗丹·罗兰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 一篇构思精巧, 散发着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 智慧的源泉, 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 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 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的引导, 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与问题的趣味性成了形成他们审美素质的前提, 学生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 首先应培养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 这是授课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曾在此基础上作过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唐诗宋词比较鉴赏”课, 一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 也较有感情, 一时蔚然成风, 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 于是我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气氛十分热烈, 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 但习惯尚未形成, 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 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 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 形式新颖各异, 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 用竖行题诗, 意境幽远, 境界开阔。学生用自己的心灵, 用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 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 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 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天净沙·秋思》时, 我放了琵琶独奏曲《忧思》, 那凄美幽怨的曲调本身就是一段故事, 再配以多媒体画面——“荒野幽径图”, 学生听了后立刻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共鸣, 课上设置了两大问题, 一大作业:1、全文在你想象中有几幅画面?本文的主人公从哪里来, 又要去哪里?2、他会是什么身份呢?3、请你以画中人的身份给家里人写封信。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 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 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三)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 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 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 只要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 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 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写同题文章, 定期检查, 从严要求, 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 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手抄报。两学期下来, 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作深层探讨, 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关心生活。

有了积累作基础, 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二.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 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 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 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 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 去伪存真, 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 这应是语文较高的境界了, 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 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 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 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 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 应让学生放飞思想, 拓展源头,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笔者现任教于初二年级, 针对此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 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 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 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 在教授《背影》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 跟读, 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 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 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 感受深沉的父爱, 最后进入“移情”关, 学生先互相交流, 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 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 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 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 他们更有话可说, 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 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 情不能自已, 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 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 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 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后来的很多例子证明只要教师设置得妥当, 学生就会积极发挥审美功能, 让自己的认识深化, 如教《就英法联军远征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 我设置了一个具体情境:假设你现在是个导游, 面对一群外国游人,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 你会怎样介绍这一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东方与文化的瑰宝呢?五分钟后, 一个平时并不擅言辞的女生含着热泪讲了一番令听者动容的话, 她的不卑不亢, 从容而不失尊严的讲演让班上的同学群情激昂。笔者认为授课的目的达到了, 五十颗正在成熟的心灵激发了澎湃的爱国热情, 这是壮美。审美就在这些平凡的例子中。

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8篇

语文学科在形象思维方面优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多是文质兼美、古今中外广为传诵的名家名篇,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欣赏美文中的自然美

美的风景、美的人、美的事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却无从感知或感受肤浅,因此要不断丰富和深化我们的审美知觉。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注意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从而达到欣赏自然美的较高层次。人们赞美山的雄伟(《雨中登泰山》)、海的壮阔(《听潮》),歌颂有着“似牛毛,似花针”一般春雨的春天(《春》)、“如婴儿摇篮”一般温暖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作家妙笔生花,使我们不仅学到许多关于气候、地质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加热爱生活,坚韧不拔,奋发向上,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欣赏美文中的艺术美

语文教学中有一定比例的课程安排是用语言文字构成形象来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对学生认识生活,养成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性起着重要作用,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内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语言服从于形象化的规律,具有美的性质。无论是语言凝练、想象丰富的诗歌,自由灵活的散文,还是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人物形象生动鲜明的小说,或是综合语言、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分所构成的戏剧,无一不使我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教师在自我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感受课文的艺术魅力,养成欣赏美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语言美的关键是心灵美。因为“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优美的语言需要平时品德修养的积累。语文课堂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及听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优美语言与人的心灵美的必然联系。教育学生说话要注意称呼,注意使用敬语和谦语,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的语气。美的语言辅助以大方的态度、清楚的口齿,努力做到简明连贯得体,从而很好地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四、正确分辨美丑,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人的行为有好坏之分,对人民有利就是好的、美的行为,反之就是坏的、丑的行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辨别、评价美,纠正以洋为美、以怪为美、以奇为美的偏颇,从文中寻找认同对象,进行自我剖析、总结。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写自己的感受、自己眼中的世界,注意观察每一个细微的人、物、景、事,自己去感知、分辨美丑,并以自己的笔触给予描述、评价、分析,教师在批阅中进行归纳整理,充分利用语文课给予讲评,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美与丑。

我们学习感受美、欣赏美、分辨美丑,更要具备一定创造美的能力,做一名美的使者。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会使人心情舒畅,同样,一手漂亮潇洒的好字、一篇情景交融的习作、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诵也足以给人美的享受。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师的审美素养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本身拥有了较高的审美素质,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感染,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美的净化。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要经常性地自觉学习美学知识,自觉将美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形成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自觉意识。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融审美素质教育于语文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之中。

使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上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是每一个自觉进行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虽然语文课时空有限,但作为一门基础课,学生在具备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后,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未来的应用中是大有可为的。

学生审美素质 第9篇

一、音乐审美认知: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前提

作为以时间方式存在的艺术, 音乐在声音的流动中不仅表现出起伏不平与丰富多彩, 而且表现出有头有尾与统一规律的音乐意象。作为心理活动的音乐审美, 是人们将感官获得的音乐感应, 转变为音乐感受与音乐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音乐审美认知是这一心理过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不仅与其他审美心理过程相互区别, 而且与其他审美心理过程相互联系。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挥, 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音乐审美认知水平的体现。

二、音乐审美感知: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关键

作为听觉的艺术, 音乐以音响乐符为媒介, 直接刺激音乐审美主体的听觉感知器官, 唤起音乐审美主体的联想与想象, 使音乐审美主体获得赏心怡神的音乐审美精神享受。接受音响符号刺激的次数越多, 音乐审美想象越丰富, 对音乐审美意识的认知与理解才会越深刻。普通高校音乐活动是为了表达大学生的真情实感的。作为表现情感的手段与方式, 音乐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价值与现实生活内涵, 而且体现了音乐创作者的个性与音乐欣赏者的旨趣。欣赏音乐时, 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音乐审美感知, 而应该自觉地参与音乐审美感知。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 与其说音乐是一门知识, 倒不说音乐是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 在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教学中, 应该积极鼓励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教学,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主动去探索与领悟音乐审美感知过程, 以反复聆听与欣赏、试唱与练习激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引领普通高校大学生感受音乐创作者贯注于作品的音乐审美体验。

三、音乐审美意识: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依归

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是从鉴赏音乐开始的。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热爱音乐艺术与鉴赏音乐艺术的意识。换而言之, 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仅应该使普通高校大学生真正掌握音乐欣赏能力, 而且应该使普通高校大学生具备良好音乐审美意识。普通高校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才可能深刻体验音乐审美价值, 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意识。当缺乏音乐审美认知与感知时, 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具备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也就无法形成音乐审美意识, 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下降, 而兴趣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与欣赏音乐的源泉。其实, 在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灵深处通常都是渴望获得音乐审美愉悦的, 这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天性使然。或许个别普通高校大学生会五音不全, 但是他们的潜意识可能会更愿意运用自己的内心听觉感知与欣赏音乐, 也就是充分运用想象力释放音乐情感。

总的来说, 音乐审美素质在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与改善大学生的情感取向,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认知与感知培养, 能够形成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 进而实现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审美价值。

摘要: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普通高校音乐审美素质培养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与改善大学生的情感取向,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通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认知与感知培养, 能够形成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 使普通高校大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 进而实现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婷婷.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大众文艺, 2012 (19) .

[2]刘洋.关于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8) .

[3]梁兆芬.用美妙的音符奏出和谐的人文生命乐章——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J].艺术教育, 2010 (8) .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第10篇

一、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意识是种子、能力是果子, 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子, 首先要培养优良的种子。如何利用初中物理教学, 在学生的心田中播好美育的种子,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耕耘, 让这“美”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呢?可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一张纸竟能托住一杯倒过来也流不出的水;在水杯口的硬纸板上放只鸡蛋, 让钢片弹出纸板, 鸡蛋落在水中;用棉线在一个绕有漆包线的芯上绕几圈, 拉动露在外的线头, 线芯竟能随拉者之意, 或向左滚, 或向右滚, 或不滚而被拖着左右滑动, 让学生看到, 这如同装了控制器一般。这些实验, 学生无不兴奋惊奇。通过这些实验, 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里面有着无限美好的景象, 学习物理是对美丽的探索, 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通过成功事例, 让学生感受成功美

成功是最美的享受, 那么, 最甜蜜的美感, 只有在成功时才会出现。我们知道成功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特别是对青少年, 这种感受会更浓。因此, 我们应该抓住其这一心理特征,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成功美”, 借此把他们推向成功之路。如在讲授浮力时, 介绍阿基米德冥思苦想, 找不到鉴制王冠真伪的办法, 在他进入浴池洗澡, 看到水外溢时突然得到启示, 立刻高兴得忘乎所以, 甚至忘记了自己还裸露着身子, 从浴池中一跃而出奔向街头, 狂呼“攸勒加, 攸勒加”。成功时对美的感受, 是一个人在平时无法感受到的, 阿基米德的这一举动, 是他成功时“美”的体现。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的实验和习题,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让他们每堂课都能感受到成功美。

三、通过物理学史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文明美

每个爱国者都会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在物理教学中, 可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 培养学生热爱养育自己的故土, 热爱祖国悠久的文化。要让他们认识到:对自己的国家爱得越深, 了解得越多, 自己的知识含量就越丰富, 情操就越高尚, 心灵和品质就越完美。如在磁现象中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在光的直线传播中介绍中国早在2 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 000多年前的日食现象等, 让他们认识我国古代的文明美。在核能的教学中, 用排列对比的手法, 让学生体会热爱祖国的美德。如从制造原子弹发展到制造氢弹, 美国用了七年半的时间, 前苏联用了五年的时间, 而中国只用了三年时间, 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是第五个原子弹试爆成功的国家, 是第三个氢弹试爆成功的国家。通过这些内容启迪他们, 热爱祖国, 热爱科学的热情, 培养他们为民族昌盛、祖国富强而献身于现代科学的美好品质。

四、通过科学家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情操美

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用法拉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耗费十年心血才研究出电磁感应现象, 从而发明了一台发电机。在白炽灯的教学中, 用爱迪生艰难曲折研制电灯, 为人类获得光明, 因灯丝实验就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用了1 600多种原材料做了几千次试验, 而他却说:“我深求人类需要是什么, 然后我就迈步向前, 努力去把他们发现出来。”通过以上科学家的故事的教学, 培养学生情操方面的审美素质, 启迪他们顽强拼搏, 自强不息, 为祖国的富强而忘我学习的美好品质。

五、通过形象比喻, 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素质

一、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氛围

无论学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说过:“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谈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精美别致的教学导语,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带入美的境界。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开头,说秋天,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入语: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天高云淡,枫叶似火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稻谷飘香

秋天还是一个思念季节,秋风起,秋叶落,难免让人伤感,心生凄凉。有这样一位作家,越是到秋天,他的思念就越是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语言渲染,把学生带进秋天,走进课文。

二、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去创造美、寻找美,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语言,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做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音乐渲染,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太阳》一课,讲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为学生放一曲《七色光》,让学生感受太阳的温暖与美好。再如讲《丰碑》一课时,讲到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的课文朗读配上低沉、悲壮的音乐,渲染气氛,把课文主题升华,把课堂推向高潮。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军需处长那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让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入学生的心灵,使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在学生心里凝固。

2.在推敲语言文字中发现美,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对文中情和意的理解感染的程度,往往取决于教师的影响与传递。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美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感人肺腑,小说生动形象,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到没得熏陶,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抓住重点字感受美。在古诗中,一个字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句诗中,“飞”“落” 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来”的感觉。这种自然的美,需要挖掘、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感受美。《雨中》一课,“一群孩子跑过来,七手八脚地捡起苹果来。透过“七手八脚”这个词语,我们看到了一群孩子的美好的心灵,多美啊!《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壮士英勇跳崖,这种壮美不也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吗?

抓住重点段落感受美。林海音的《豆腐颂》一文,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豆腐可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异的香味相配合,能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 这样优美的的句子反复地朗读,反复地感受,谁能不对豆腐产生喜爱之情呢?《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美吗?仔细地分析、感受,他的美与众不同。这句话细致的描写了父亲脸上的灰尘,眼中的血丝。更加体现了他在极其疲惫的状态下仍不放弃的精神,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这精神、这情感不感人吗?不美吗?

3.想像中体会意境美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是图文并茂的,这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氛围,一种意境,让学生注重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美。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配清新宁静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课文内容产生遐想,让学生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既了解了课文,又体会到了荷花的美,大自然的美。

三、在板书设计上体现美

板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板书可以总结全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构段,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好的板书还应该体现美,既要讲究字迹的美,也要讲究线条形状的美,还要讲究内容的美,让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内容进入一定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

四、在总结全文中突出美

每篇课文都表达一定的主题,有的告诉学生一个哲理,有的体现一种精神,有的表达一种感情。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对课文做以总结,会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 结尾段”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文结尾的对秋天菊花的描写,意义深远,作者想要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样,人生也要活出各种色彩。淡雅也好,高洁也罢,面对生活要热烈、深沉,泼泼洒洒。要好好儿地活着。

在感受菊花,感受人生的意境中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平凡的母亲,我们佩服她,史铁生先生总是深深地思念着她,现在他们母子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祝我想天堂里的他们一定是幸福的母子。老师也想告诉大家:理解母爱,珍惜母爱,享受母爱!

学生审美素质 第12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语文课程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这就是说, 人文素养的提高蕴含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 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 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 而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现仅在语文教学的审美中浅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愫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最能唤起学生美好情愫的图景, 配以恰当的音乐, 加之老师充满感情、叩击心灵的语言, 精心创设学习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美好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美好的情感轨道, 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教学《黄河颂》一课, 一开始, 我便放黄河水如万马奔腾, 发出巨大声响的图像, 并配之以贝多芬雄壮的《英雄》交响乐, 同时, 加入老师充满深情的朗诵语调、表情, 一下子一种豪壮情绪感染了学生, 把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

二、力争带情诵读, 引导学生对美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范读, 正是情绪渲染的有效方式。当教师用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 把作者创作的全部内涵和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时, 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充分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 上阙要读得豪情万丈, 下阙要读得居高临下, 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

要使学生读得真、悟得深, 教师应引导学生广采博览, 深刻透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前景。

三、引导学生与作品共鸣、内化, 升华对美的感受

学生的情感等到一定的激发时, 要顺势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层的学习, 完成由情入理, 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一)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 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 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 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 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 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法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皇帝为首的群臣和以孩子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 通过借鉴、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 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审美能力。

(二)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审美效应中审美感受向超越审美感受过渡的中间环节。在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形象有一定体察的基础上, 需要诱导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向高空腾飞。

(三)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在语文课文中, 诗歌用字精炼传神, 散文句式优美, 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 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这是诗人和作家都十分重用的内容。杜甫《春望》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都是使动词:使花泪溅, 使鸟心惊。春来了, 鸟语花香, 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家人流离分散, 国家遭逢丧乱, 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抒发了诗人的家国之悲。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 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 讲究工整美, 有的句式参差, 讲究段落美。如《春》这一课, 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 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 在写春花一段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 把春花的娇美、争奇斗艳的动人姿态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对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作了修改之后为什么不合适, 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荷花淀》一文中, 水生把自己报名参军的消息告诉妻子并希望妻子支持自己时的一段对话, 我作了这样的修改: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 她才说:“你走, 我不拦你。小华, 你带去;爹, 你也带上!”

水生说:“那咋成啊!”

水生嫂说:“咋不成?”

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 是去打鬼子, 打仗!”

水生嫂说:“哦, 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了?我还要干活哩!”

水生恳求说:“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 打走了鬼子, 我回来谢你。”

水生嫂说:“说得轻巧。你不替我想一想, 也该替老人、孩子想一想。上有老下有小的, 我的命好苦啊!你这个狠心贼, 心里根本没有我, 我不想活了……”

我念给学生听, 还未读完, 学生已笑作了一团。在和原文的比较中, 学生悟到了水生嫂的顾全大局, 也悟到了人物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四)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情感美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注重情感体验”,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 不添字漏字, 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 语流的快慢疏密, 到读出毋庸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在深入理解《皇帝的新装》的内容后, 学生进行了角色朗读, 朗读中学生很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 (如皇帝的虚伪愚蠢, 大臣的虚伪与世故, 孩子的天真与大胆) 及作者的感情倾向。在朗读中, 在美与丑的对比中, 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 还可课外延伸, 升华学生对美的感受。诸如:学完《海燕》一课后, 要求学生依理解画出一幅感受最深的画;学完《狼》这一课后,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情表演;学完《石壕吏》后, 要求学生把诗改编成故事, 并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朗读比赛。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 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 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情操的养成, 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要:近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 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事件, 以及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 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 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 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上一篇: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论文下一篇:防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