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环境下的学校德育

2024-05-06

生本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精选3篇)

生本环境下的学校德育 第1篇

1 网络的迅速发展, 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统计, 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 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学生的求知、成长的兴奋点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 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 认识了世界的博大精深, 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 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同时, 青少年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 互联网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 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面对遍地开花的网吧, 面对网吧内数量众多的学生, 面对由此产生的种种麻烦和困惑, 我们不能不正视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来说, 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 因为这里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 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色情的东西, 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 可能导致他们道德失范, 引发人格分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 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 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网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的德育工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其主要问题是未能遵循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 德育工作形式陈旧, 缺乏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 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传统的德育工作, 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 因材施教, 而且不管学生理解与否, 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各抒己见的机会, 压抑了个性发展, 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 很难使学生作出反应;传统的德育工作材料来源落后, 缺少现代信息, 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 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 基本上是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一张嘴, 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 缺乏与社会的联系, 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 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 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 因此不能将社会的需要转化成自身修养的动力。网络是一把双韧剑, 既为学校德育带来新的挑战, 也为学校德育提供新的机遇和手段。

因此, 研究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对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 网络冲破了德育时空的束缚。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一切学习资料, 不管在任何一个角落, 只要有装有教育软件或联网的计算机, 就可以读书和学习, 获得图、文、声情并茂的教育信息。其次, 网络优化了德育教学的过程, 增大了教学容量, 活化了教材形式。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 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 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由进入, 浏览网上有关信息, 创造性教学, 牢固地掌握新知。我们应当趋利避害, 加强引导, 把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 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寓教育于网络, 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工作。

3 积极规避网络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

3.1 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 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之以恒的, 教师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 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 学会利用网络, 因势利导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我们强调教师应给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但不应当以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在网上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感悟和内化, 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与理性的观念。

3.2 普及网络法律知识, 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的良好习惯。

有关部门的调查表明, 拥有个人计算机的学生真正用其来学习和正常娱乐的时间仅占20%, 而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上网、玩游戏等。由此可见, 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 提高自我监控力、发挥自我教育功能, 才能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的规则, 积极同形形色色的不良网络行为作斗争,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3.3 关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对孩子健康使用网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有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 不仅不能指导子女学习, 而且不能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子女的教育, 既影响了孩子的学业, 又使其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 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 使家长知道网络的利与弊和一些网络的危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道理, 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 引导自己的孩子健康上网, 有条件的就和孩子一起上网, 既可以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 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的汲取知识。

3.4 加强校园周边网络环境的治理。

学校周边一些不良环境对正常的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学校积极配合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执法部门, 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为学生从根本上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网络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在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克服了知德分离、智德分离的弊端, 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 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 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成为教育的主体, 使自己不断成熟, 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 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 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但是, 对于网络可能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 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网络的出现, 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网络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网络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切实做好防范工作, 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新课改环境下的学校德育思考 第2篇

【关键词】德育 教育 方法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更多的困难:来自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矛盾;来自家庭的,对子女未来目标的相对单一性和子女健全人格培养之间的矛盾;来自学校的,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和学生成长需要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

一、更新德育观念,引领和谐德育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明确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与新课改一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反思当前教育现实,漠视学生权利的现象信手可拈,否认学生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新观念,在全面准确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基础上开展德育活动,理应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指向与追求。

二、创设德育环境,建设和谐校园

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而是依靠严密的管理和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而实现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文化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即生活硬件与软件的建设。硬件设施要求生活化,如校园内报栏、黑板等摆放的位子尽量做到让小学生平视可见;教室的布置要温馨、和谐亲切,要有一种家的感觉……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力求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德育功能。要让校园成为一首诗,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德育功能。

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要讲究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宽容。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心灵,促使个性健康发展。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应该主动寻求校园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如升降国旗的制度建设、学生在课堂中选择性的学习以及课间活动的生活体验等。德育走上了生活化,学生才会身心愉悦,自觉认可、悦纳学校教育,我们实施的教育也便有了生命力。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生活中实施德育应该成为现代学校德育努力探索的方向。

三、开展多彩活动,让德育生活化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首先学科渗透是加强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德育工作,教师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质疑,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民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学校可以通过 “感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精神关怀;通过开展艺术节等活动,让他们展示风采,获得自信;利用假期开展的角色体验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懂得回报……德育要走进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他们的学习、交往和生活方式作出具体指导,才能在爱的氛围中感受爱,学会爱,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再次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其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无疑是对德育的亵渎,也必将阻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教师首先须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发展。

四、家庭社会结合,形成德育网络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第3篇

一、信息网络发展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综合性等特点, 给我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 信息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首先,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信息得以开放, 可以传播国家的大政方针, 先进人物的事迹。其次, 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交互的特点, 学生可以同时与多种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 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互动的频率, 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另外, 网络信息隐蔽性的特点, 可以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 减少心理防卫。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引导。

2. 网络环境为德育提供多样化的宣传手段。

网络上丰富的共享信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方式, 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可用教育资源。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人们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感知学习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身临其境的体验, 其效果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不能比拟的。

3. 网络环境有利于学校德育与社会大环境的整合。

网络技术将世界各地,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机地联络在一起, 使学生能即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和视野。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的社会功能, 有利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形成全社会整体式思想道德教育的巨大优势。

二、信息网络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信息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在加强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 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1. 网络社会问题导致德育的内容复杂化。

互联网的信息和资源海量、丰富、庞杂甚至混乱, 其中良莠互现, 泥沙俱下。事实上, 网上除健康的内容外, 还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学生在接触了大量不同观点和真假难辨的材料后, 思想状况很容易发生波动。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沉溺 (尤其是网络游戏) 、网络孤独等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网络社会问题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复杂化。

2. 信息传输快捷要求德育的形式迅捷化。

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看, 互联网范围之广, 扩展之快, 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大大增加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和提高实效性、影响力的困难。另外, 在网络社会中, 没有一个真正的“政府”式的权威机构来统筹网络信息。只要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舆论失控, 就很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地传播, 从而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加大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要求德育的形式必须迅捷化。

3. 信息网络技术对学校德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给学习掌握和运用带来了较高的难度, 以至出现了技术上的“反哺”现象。这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努力加强自身的素质和提高相关专业技能, 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更紧急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德育工作的思考

1. 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形成网上信息道德伦理准则。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在相当的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环境下, 如果缺乏清晰的思想政治道德体系, 那么很多学生会面对多种行为选择, 茫然无措。只有借助伦理道德准则为指导, 才可能较容易地作出何种行为正确、何种行为错误的道德判断。学生只有在反复实践外在的伦理准则的过程中, 才可能将这种外在的准则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同时, 应当加强道德评价, 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网络环境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 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应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使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外报刊杂志, 以具有浓厚现代气息的高科技手段,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于网络模拟性的特点, 网络对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使人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情感。因此,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对症下药,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向学生提供各方面信息和多种选择方案, 让他们在选择中学会独立思考, 既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也突出了对学生的引导塑造功能。

3. 要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

学校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 制定网络行为准则, 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 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做到“防微杜渐”, 从而在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4. 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

新世纪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不懂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就无法对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进行控制和指导。因此, 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花大力气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 具有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素质, 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游刃有余地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才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分融到网络文化中去, 才能在动态的现代思想道德中取得胜利。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 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信息网络发展在工作效率、宣传形式与社会生活整合等方面都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 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问题, 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信息道德伦理,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区促联.青年网络道德生活的道德支撑[J].当代青年研究, 2002, (4) .

[2].汪慧.青年思想教育的新挑战——网络社区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9) .

上一篇:简洁的力量下一篇:液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