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新闻采访中的技巧

2024-06-16

几种新闻采访中的技巧(精选12篇)

几种新闻采访中的技巧 第1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基层采访,采访技巧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新闻记者想要获得价值更高的新闻信息, 便必须重视新闻采访技巧的使用, 做好准备工作,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方法。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也是如此, 必须合理的使用采访技巧, 重视有价值信息的挖掘, 提高采访的效率。

1 必须重视自己的仪表

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本身的外在形象, 若是仪表比较出色, 那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人们认可, 从而受到欢迎和尊重。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记者穿衣服应该比较随意和休闲, 不能够太个性, 也不需要穿的衣冠楚楚的样子, 应该让普通百姓觉得休闲和随意。但是记者也应该认识到随意并不意味着随便, 记者本身属于文化人, 基层人民对记者的形象也是存在期待的, 所以应该保证穿衣打扮比较的整洁和得体, 整个人应该比较的稳重, 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记者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 在和基层百姓握手的时候, 应该果断坚定和有力, 必须发自内心的握手, 这样才能够让堆放感受到自己的热情、诚恳以及尊重, 在采访的时候, 才更加能够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1]。

2 观察的时候必须认真仔细

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应该认真的观察。记者想要更好的完成采访任务, 不应该仅仅进行提问、聆听以及记录, 还应该认真仔细的观察, 保证观察能力的敏锐性, 善于发现其中的细节。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应该认真仔细的观察受访者本身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 这样能够更好的了解受访者所说信息本身的真实性, 了解受访者本身的心理活动、实际状态, 在提问的时候, 针对性才会更强, 获得的信息价值才会更高。

3 必须学会提问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提问的时候, 若是比较巧妙, 那么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更多的核心新闻价值。若是一个记者在访问的时候, 提问能力比较差, 那么很难做好记者这个工作。记者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应该重视采访技巧的使用, 切实提高自身的提问能力。

3.1 重视口语化语言的使用

记者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应该重视口语化语言的使用, 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 采访的时候态度应该自然和亲切, 尊重被采访者, 进行平等交流氛围的营造, 在进行语言交流以及情感表达的时候, 让被采访者感受到对等感, 提问的时候绝对不能高姿态, 也不能够太冷淡, 这样很容易让被采访者产生抵触的感觉, 这样不但会给采访的实际效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还会影响记者本身的形象。若是采访的时候, 时间比较宽松, 记者可以先和被采访者进行一些闲聊, 这样被采访者能够更好的适应, 在采访的时候, 也会更加的自然, 在采访的时候, 也不能够出现过度采访的情况, 应该尊重被采访者的隐私, 绝对不能够为了进行独家新闻的挖掘, 吸引更多的观众而触及被采访者不愿提及的地方[2]。

3.2 提问的时候, 逻辑性应该比较强

在提问的时候, 必须保证其逻辑性, 并严格把握提问的内容、目的, 并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 来从浅显逐步的深入, 做到层层的递进, 这样能够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展现整个新闻事件给观众。在采访开始之前, 可以先进行报道主题的确定, 并根据需要进行采访问题的设置, 在采访的时候, 应该从被采访者的角度出发, 来分析记者提出的问题, 被采访者是不是有回答的兴趣, 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回答, 其回答有没有真正的和新闻报道主题相贴近。

3.3 根据采访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问

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采访者本身的态度, 表达能力都可能会给新闻报道造成一定的误导, 给新闻本身的真实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提问的时候, 应该根据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的情况, 选择不同的采访办法进行采访, 并根据报道主体来进行语言技巧的调整, 若是受访者存在抵触心理的时候, 可以将避重就轻以及迂回作战的方式使用进去, 对其进行一定的正面引导, 这样能够帮助被采访者改变自己的态度。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应该用自己的真诚打动被采访者, 尽量不要出现强行采访的情况, 否则很容易激化矛盾, 让被采访者的情绪激动, 甚至可能会给记者自身带来一定的危险。

3.4 客观的提问, 尽量不要诱导群众

在进行提问的时候, 记者应该保证提问的客观性, 人们都是带有自己感情的, 在采访的时候, 若是记者表达出同情或者义愤的时候, 很容易将自己的个人感情带入到采访中去, 这会给新闻本身的客观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特别是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应该不要使用对不对以及是不是等诱导性比较强的语言, 而是应该时刻谨记新闻报道本身的客观性, 用事实来说话。

3.5 提问的时候, 目的性应该明确

在提问的时候, 记者必须围绕主题进行提问, 即便是为了避免出现冷场的情况而进行一些交谈, 也应该给新闻报道更好的服务, 绝对不能够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 这会给采访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4 记者应该学会倾听

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倾听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倾听也能够让被采访者更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记者可以在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在倾听的时候, 应该注视对方的面部, 绝对不能够随意的左顾右盼, 更不能让对方感觉到, 自己对对方的回答没有兴趣[3]。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被采访者往往是一些基层群众, 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没有面对镜头说过话。在开始面对镜头的时候, 很容易出现羞怯或者扭捏的情况, 不知道该怎样开口表达, 还会有些群众, 说话的时候没有什么顾忌, 很容易出现话题和报道主题不相符的情况, 会给采访的质量和效果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记者应该从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出发, 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切入到话题中去, 这样能够很好的将被采访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对于那些比较健谈的被采访者, 记者应该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说话, 而是应该做到见机行事, 努力的将话题拉回来, 这样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根据报道的主体来进行回答。

5 结论

基层采访不但能够帮助记者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 还能够锻炼记者本身的社交能力、采访能力, 让记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一定的声画, 并且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基层人民排忧解难。在进行基层采访的时候, 记者应该保证态度的真诚,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感染被采访者, 在工作的过程中, 更好的磨练自己的采访技巧, 熟练的将各种技巧, 运用到基层采访中去, 切实提高记者本身的采访水平, 获得更有价值的新闻。

参考文献

[1]范增友.基层采访中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11) :264.

[2]崔继英.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探微[J].科技传播, 2012 (22) :25, 26.

新闻采访技巧 第2篇

新闻采访写作(2)是指中央电大新闻专业开设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第二学期,本学期该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尹德刚和周胜编写的《当代新闻写作》一书。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系统了解和认识有关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基础知识,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以及消息、通讯等主要新闻体裁的基本写作技能,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训练,能够胜任一般的新闻采写工作。本课程的复习主要以教材为依据,各章复习要求及要点如下:

第一章

新闻报道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认识新闻的本源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重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定义

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的概念与含义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观点内涵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重点掌握新闻报道体裁的基本类型,理解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演变、消息的概念、消息的类型

深度报道的兴起、深度报道的概念、深度报道的类型 通讯的演变、通讯的概念、通讯的类型 新闻特写的演变与新闻特写的概念 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第三章

消息的基本构成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消息的基本构成成分,理解并掌握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的概念和作用,重点掌握消息各个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通过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新闻报道作品和新闻写作的实践,掌握消息各个构成成分写作的基本技能。复习要点包括:

消息的基本构成要素

新闻标题的概念、作用、特点、种类和写作要求 消息头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新闻躯干的概念、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背景的概念、种类、作用和写作要求 新闻结尾的概念、作用、种类和写作要求

第四章

新闻结构形式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理解并掌握时间顺序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自由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复习要点包括: 1.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2.时间顺序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3.悬念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4.并列式结构的概念、特点及优缺点

第五章

新闻主题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新闻主题的特性,重点理解并掌握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掌握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主题的概念 新闻主题的特性

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的原则 深化和提炼新闻主题的方法

第六章

新闻材料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新闻材料的概念及其与新闻事实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应从哪些方面鉴别新闻材料,重点掌握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材料的概念 如何鉴别新闻材料 选择新闻材料的原则

新闻语言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新闻语言的概念,认识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认识新闻语言与“新闻腔”、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重点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以及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新闻语言的概念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 新闻语言与“新闻腔”的区别

新闻语言与语言规范和时代气息的关系 如何使新闻语言准确 如何使新闻语言清晰 如何使新闻语言形象生动

第八章

各类新闻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认识并掌握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概念与特点,能够正确判断不同新闻作品的体裁类别,能够正确分析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成败之处。重点掌握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的写作要求,并能够按照写作要求采写这四类新闻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简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动态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述评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事件新闻的概念和写作要求 非事件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人物新闻的概念、特点、写作要求和写作方法 会议新闻的概念、类别和写作要求 社会新闻的概念、特点、类别及采写要求

第九章

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本章的复习要求:理解并掌握通讯的概念和特点,认识通讯的种类,重点理解并掌握通讯的几种基本表达方法、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复习要点包括:

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的种类 通讯的叙述方法 通讯的描写方法 通讯的议论与抒情方法 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提炼通讯主题的方法和要求 通讯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方法

第十章

各类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重点理解并掌握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点和写作基本要求,并能够依此分析通讯作品的优劣之处,能够写作基本符合要求的通讯报道。复习要点包括:

1.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事件通讯的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工作通讯的内容、与工作总结的区别以及工作通讯的基本写作要求 风貌通讯的种类、特点和基本写作要求

特色通讯的写作

本章的复习要求:了解特色通讯的种类,认识新闻速写与新闻素描的不同特点,掌握大特写的特点、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重点理解和掌握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的概念、含义、特点和写作要领。复习要点包括:

1.基本概念:新闻特写、新闻速写、新闻素描、深度报道、大特写、解释性报道、人物专访

2.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要领

3.新闻速写、新闻素描的特点及其与新闻特写的联系与区别 深度报道的由来、不同报道方式和写作要领

大特写的特点

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人物专访的特点和采写要领

第十二章

其他文体

本章的复习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认识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掌握内参稿件的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复习要点包括: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品特点和要求 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

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类别、写作要求和格式 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

内参稿件的概念、内容、意义、作用及写作要求

概念: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记者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殊社会活动。

通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章内容共4小节,仅作参考,不作具体教学要求。课程考试不包括本章内容。

期末考试的有关说明: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统考方式,卷面满分为100分。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及所占分数比例如下: 1.填空题:10%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12% 4.简答题:24%

5.写作或作品分析题:44%

记者《==》采访对象 记者认识〈==〉新闻事实 两对矛盾。

地位 基础和前沿,属于应用新闻学。

第一章 新闻记者

一、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我国古代:唐代邸报、进奏院状

宋代小报,内探、省探、衙探

最早职业记者:16世纪威尼斯——威尼斯新闻,近代最早的报纸

二、现代职业记者的发展

《申报》 外勤记者——访事

梁启超 《清议报》“记者”出现

法国哈瓦斯社,法新社前身,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中国民营通讯社,广州 骆侠挺

黄远生——报界奇才《忏悔录》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第一部专著

三、无产阶级记者的成长

第一个社会主义刊物,马克思和卢格《德法年鉴》

第一家马克思主义日报 《新莱茵报》

李大钊 瞿秋白 毛泽东 周恩来 瞿(《晨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赴苏维埃,《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四、记者的基本任务

1、采写新闻(天职)

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

3、群众工作 A通讯员工作 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

C组稿约稿 D群众采访

五、记者的条件

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

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

邹韬奋: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2、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

3、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4、要有广博的知识

5、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6、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第二章 采访的基本要求

一、采访的地位与作用

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理解采访与新闻本源的关系。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

二、采访的性质

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在于

1、特殊的目的——向大众传播新闻

2、特殊的活动方式——社会活动。主要不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工作,而是主要依靠社会交往和个人交往,靠独立活动和朋友式的平等交谈。

社会性、个体性、独立性、平等性。

三、采访的基本要求

1、到事实发生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

2、面向群众,心贴群众,反映群众的创造、呼声和愿望,把采访的立足点真正移到群众方面来;

3、真实性;

4、快速及时;

5、独立思考、独立负责,不轻信;

6、依靠组织、依靠党委;

7、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平易近人;

8、讲究职业道德。

第三章 新闻的选择和捕捉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的事实的报道。

三要素:事实、新鲜、重要

二、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它既不能被任意夸大,也不能被任意缩小。是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选择和衡量事实的标准。

要素:及时、新意、重要、可读

新闻价值的三个时态和三种表现形式。

三、新闻敏感

是识别新闻的能力,是迅速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事实的能力。

1、政治洞察力——记者新闻敏感的基础。

2、判断某个事实、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在事物发展阶段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能力。

3、判断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心的能力。

4、见微知著的能力。

5、在同类事实中或同一事件中判断哪个事实重要、哪个次要、哪个无关紧要的能力。

如何增强新闻敏感:

1、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趋势。

2、认真学习辩证法,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观念,善于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

3、深入调研,熟悉基础情况。

4、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5、善于不断总结经验。

四、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获取新闻线索的几个方面:

1、党和方针、政策及党政要人讲话。直接线索、间接线索;主题线索和题材线索

2、来自会议信息、简报。

3、编辑部提示。

4、其它媒体的消息。

5、朋友网络。

五、采访设计的实施

预先安排和策划

重要性:明确任务,抓住重点;计划性,提高效率;掌握背景材料,心中有数。

内容:

1、明确报道思考;

2、落实新闻线索,确定采访对象;

3、收集并分析与采访对象有关的背景资料;

4、制定采访计划

第四章 访问

一、访问对象

1、以见报与否分:不见报对象并不是不重要

2、以时间来区分:临时性访问对象、经常性访问对象(通讯员)

3、获取新闻角度分:事实访问对象、意见访问对象

选择访问对象的标准:可靠性、代表性、权威性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有利无害——肯定表扬; 有利有害——批评教育;

有害无利——揭露批评; 无害无利——中性态度。

对有害有利对象中首先提出批评的采访对象要做到:

1、保证每一个细节事实准确无误;

2、牢记人民内部矛盾;

3、不要孤军奋战;

4、倾听批评对象的申诉;

5、不一味批评,促进转化。

三、谈话艺术

1、迅速接近,顺利开头。找共同点、接近点。

2、迅速转入正题:要求明确、交底清楚。A交待采访目的;B交待记者的“底”C亮出自己的观点

3、提问

问题性质分:基本问题、关键问题、困难问题

提问方式分:正面提问、侧面提问、反问或激问、设问、追问

按回答要求分:开放性提问、闭合性提问

4、提问、倾听、观察、引导相结合5、谈话的气氛与节奏

第五章 观察

一、观察在采访中的作用

1、观察可以直接获得第一手材料,保证新闻真实可靠,取信于人,发挥记者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作用;

2、观察所得材料可以独立构成新闻;

3、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有助于提炼主题和深化主题;

4、有助于获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5、有助于记者体验采访对象的思想感情,有助于与采访对象的感情交流,使采访深入、顺畅;

6、有助于构思、写作;

7、有助于核实材料

二、主题观察、一般观察

主题观察:按照一定目的与要求而进行的观察;

一般观察:日常观察

三、冷静旁观与亲身体验

新闻采访与写作选择题

悬赏分:30助理 二级

最佳答案

记者约请一些人就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属于(D.招待会访问)12.一场大型活动,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这种情况宜采用(A.交叉采访)提炼主题,认识事实,需要从(D.事实入手)述评性消息写作是(A.以评为主)18.人物消息写作(D.相对人物通讯它更注重时效)19.“观念+例子”的新闻写作是记者(B.先入为主)20.消息写作“三重复”毛病是指同一内容重复于(D.标题、导语、主体)21.在叙事表意上,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是(C.补充、引申关系)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2005学年第一学期新闻类新闻传播专业 《新闻采访与写作》(1)试卷(B卷)

题号

得分

积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计

评卷人

一、填空题(10分,每空格1分)

新闻采访的特点体现为、时间的限制性、、需要的广泛性、、活动的艰辛性。

2、提炼新闻主题通常依据两个因素:第一

;第二。

一。

4、真实性,即是指

。思想性,即

3、不准搞有偿新闻是

的基本内容之指。

5、受报道思想制约并服务于。

6、采访的第一阶段也即

。积分

二、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在各种采访形式中,被认为收效明显的是()

A、个别访问

B、开座谈会

C、参加新闻发布会

D、现场观察

2、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永不枯竭的源泉,应是()A、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

B、各种会议与简报 C、与受众和亲友的接触

D、其它新闻媒介的报道

3、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是()

A、新闻报道

B、新闻敏感

C、新闻事实

D、新闻素材

4、经济报道的三难问题是()

A、记者难访、编辑难写,读者难读

B、记者难写、编辑难改,读者难读评卷人

C、记者难问、编辑难编,读者难读

D、记者难写、编辑难编,读者难看

5、比较人物通讯,专访的特点是()

A、针对性、代表性、时代性

B、针对性、代表性、适合性

C、针对性、代表性、形象性

D、形象性、时代性、适合性

积分 评卷人

三、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采访计划、新闻线索

政治新闻

反面激

积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20,每题5分)

积分

五、论述题(20分)

经济报道要做到雅俗共赏,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应当把握哪些具体的环节?请联系实 评卷人

1、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2、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3、简述改革会议新闻有何现实意义?

4、怎样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际,谈谈你的看法。

积分

六、实践题(20分)

根据平时的采访活动写一则采访笔记。

天津师范大学(高职)新闻专业升本科入学考试

《新闻学概论》课程考试大纲

总要求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专、本科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高职)新闻专业 评卷人

专升本学生考试课程。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强调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内容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业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中国新闻事业史三部分。考试内容深度与新闻传播学专科生相应的知识面相一致。

《新闻学概论》课程的考试总要求是: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应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新闻传播行为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学的一般概念、主要理论观点和行为原则。

了解和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新闻采访行为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学会消息的一般写作方法,了解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程序,掌握标题制作和版面设计的基本要领,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

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了解有代表性人物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活动,了解主要报刊的历史沿革和突出特点,了解新闻传播史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成就与经验。

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新闻理论考核知识点

新闻

了解新闻的起源 了解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理解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了解新闻价值、定义和构成要素 掌握新闻政策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内容 新闻事业

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理解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社会功能

了解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简史和基本特征 新闻工作的政治规范

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和形成过程 理解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 掌握如何正确发挥新闻工作的指导作用

了解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新闻工作的业务规范 了解新闻失实的原因以及表现 掌握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掌握如何防止新闻失实

理解如何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了解一般的受众的心理 了解新闻工作者的修养要求

第二部分

新闻业务考核知识点

新闻采访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采访的性质 理解新闻采访的特点 掌握采访与写作的辩证关系

理解新闻采访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了解新闻敏感的含义以及作用 了解新闻线索的含义

理解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了解基本的采访活动方式] 掌握访问的特点以及实现成功访问的条件

10、掌握观察的类型、作用与方法 新闻写作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了解新闻六要素的含义 理解对新闻主题的要求 了解消息的分类 掌握导语的类型

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倒金字塔式” 了解通讯的类别

掌握通讯的结构 新闻编辑基本理论与应用 了解编辑的含义以及工作性质 了解组稿、选稿与改稿的意义以及方法 掌握新闻标题的结构与分类 理解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掌握版面设计的语言符号和基本步骤 了解副刊、专栏、专刊的含义 理解广播新闻节目编辑的特殊要求 理解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基本要求 新闻评论基本理论与应用 理解新闻评论的地位与特点 掌握新闻评论的理论要求和方法 了解评论三要素的含义 了解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和结构 了解新闻评论的体裁 掌握短评的写作方法

理解广播评论的个性以及特殊形式 理解电视评论的特点与形式

第三部分

中国新闻事业史考核知识点

古代报纸

了解邸报、小报与京报的基本知识

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有代表性的中文近代报刊

2.了解外文报刊在华出版的概况

第三章 戊戌变法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掌握洪仁轩的新闻思想 了解王韬与《循环日报》 了解维新派的主要新闻宣传活动 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在海外办报活动 掌握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四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 了解孙中山与《中国日报》 了解《苏报》与“苏报案”

了解《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 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了解民国时期的知名记者及新闻活动

第五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了解第一批工人报道的创办 了解瞿秋白的新闻实践活动

第六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向导》等共产党机关报道的创办 了解早期的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发展

第七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九一”记者节的由来 了解革命根据地中的新闻事业 了解《申报》改革与史量才被暗杀 了解《大公报》的发展历史 了解戈公振与《中国报学史》 了解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了解斯诺与《西行漫记》

了解范长江的新闻活动

第八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对敌斗争的革命传统 掌握延安《解放日报》整风与新闻改革

第九章 解放战争时期新闻事业 了解《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了解反“客里空”运动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第3篇

摘要:在采访中,如何让被采访者由勉强说,不愿意说,到最后滔滔不绝地说与你听呢?最关键的问题恐怕就是要提高采访技巧或者说是提问技巧了。本文从环环相扣式追问、合理联想式提问、情感感染式提问等方面就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提问技巧;环环相扣式;合理联想式;情感感染式

在整个新闻采写中,提问技巧往往决定了一篇报道是否采写成功的前提。那么如何问,怎么问才会达到相对好的效果呢?

一、环环相扣式追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个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础本事,那么追问则是在提问基础上的一种提高与深入,而环环相扣式追问则更像是一环套一环的链条,是针对被采访者讲述的某一层面的问题,像剥笋似的,一层一层地剥开,直至它的中心,这个时候,每一个问,都是剥去一层的笋,是更为深入的细节与鲜为人知的故事的继续与内容的深化。这样的追问方式通常不大给对方充分思考的机会,利用的原理是,人在精神高度紧张与集中的状态中,会调动起全身的细胞,使那些沉睡的或者是那些懒洋洋的细胞都参与到整个肌体思维的快速运作中,而这个时候的人,往往是最聪明的,反应最快捷的,许多闪光性的语言,许多经典的、让人震撼的、启悟性的表述通常都会在这个时候产生。所以用运好追问,不仅会让稿件生色、提气,而且还会深化主题。环环相扣式追问没有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模式,它是一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是一種机敏与临场发挥的结合,它需要平时不断地总结每次采访中的缺憾和漏洞,需要不断地积累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快速思维的能力,还需要迅速了解对方的思维特点与兴奋点之所在,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和生活的细致观察者,才会在采访中形成最适合自己的追问风格。

二、合理联想式提问

翻开词典,我们会看到,对联想的解释是:由于某人或者是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和事物;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联想是有前提的,不能是无的放矢的瞎联想。合理的联想式提问的好处是可以把采访对象已经忘记或者觉得不重要、不值得一提的细节想起来,并讲给你听,这样你就会得到别的采访记者所得不到的鲜为人知的一些细节和某种很感人的情节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往往透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让人牵系的感动,更主要的是还可以让我们一窥当事人复杂生动的心像图景。去年,我们的记者去采访一位孤儿院的院长,在采访一个孤儿学生时,她说,她管院长叫爸爸。“爸爸”一词,让我们的记者迅速展开了思维联想:院长爸爸和生身父亲有没有区别呢?生身父亲在生孩子孩气时,可能会动手打孩子,那么这个院长爸爸会不会呢?想到这儿,记者问,“你有没有惹院长爸爸生过气?”她说,“有啊。”记者又问:“有没有气到他想动手打你的程度?”那个小女孩笑了,接下来她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和同学跑到邻校的一个农户家的院子里,把人家的萝卜都给拔了,农户找到院长,院长知道后怒气冲天,他罚她们在院里站着,她还看到气得说不出来话的院长把手了抬起来。小女孩吓得闭上了眼睛,可是等了半天,也没有感到手落在她身上,于是,她把眼睛启开一道缝,偷偷地看院长,原来院长把手放下了,放下后,又慢慢地抬起来,可手快到孩子身上时又放下了,最后院长的手也没打到孩子的身上。故事讲到这儿,一个又疼又气又恨又不知道在当时如何管教这群惹祸孩子的父亲形象是不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呢?一个既是院长又是孤儿孩子们爸爸所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是不是生动地展示于脑际呢?可以说,合理的联想式提问是获得灵动细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是让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起来的一个不可绕过去的台阶,如果没有这种合理的联想式提问,我们就有可能少听到一个故事,少知道一个细节,少体味一个心理活动,少体悟一种人生味道。

三、情感感染式提问

记者首先是富于情感的人,那么在整个采访中,或多或少的,自觉不自觉的都会有情感的投入,当记者的情感与采访对象的情感共鸣时,走向被采访者的心路历程就缩短了,当记者用自己的心音去弹拨采访对象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时,被采访者展示给你的,就不再是一个没有音调起伏的句子,没有感情波浪的情节,更不会是置身事外的讲述人,这时的他(她),应该是一个真情的浪潮嗜,一个彼情彼景的再次亲历者。记得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个已经被一些媒体相继采访了多次的人,他的父亲牺牲在东北这块土地上,作为烈士的后代,当他来到父亲牺牲的这片土地时,我们很想知道他的真情实感。于是,我们用情感感染式的方法提问。记者说,您的家在吉林的南面,温度要比东北热多了,当您生活的地方还是阳光明媚的时候,您的父亲却已经躺在了东北的冰天雪地里了,您想没想过,您的父亲会冷吗?想没想过,这里的人会为您地下的父亲添衣加被呢?记者问到这儿的时候,被采访者说他担心过,可是令他吃惊令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来到吉林后,每次祭拜亲人时,不管清晨他去得有多早,都会发现亲人墓前有鲜花与蜡烛。他还说,东北天是冷,可人心却热。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眼中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那是泪水。采访结束后,他的这段话成为我们稿件中最动人的音响。

参考文献:

[1] 张欣.广播记者的提问方略[J]. 新闻窗. 2011(03).

[2] 李长军.浅论新闻采访中的现场观察与提问技巧[J]. 黑河学刊. 2009(04).

[3] 李晓东.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4] 薛远萍.对新闻采访细节把握的认识[J]. 东南传播. 2009(03).

几种新闻采访中的技巧 第4篇

关键词:采访技巧,电视法制,新闻采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也在随之增多,法制类新闻栏目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电视法制新闻栏目中,采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记者对采访技巧和采访方法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栏目的质量,只有记者掌握了采访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提供高质量的法制新闻素材,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新闻作品。

1 电视法制新闻的特点

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通常与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联,充分发挥了法制新闻宣传法制信息、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作用。电视法制新闻记者,结合电视法制新闻栏目提出的新闻采访主题,进行社会采访、研究和调查,通过收集资料和素材的方式,为电视法制新闻栏目提供准确的新闻素材。作为法制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还需要掌握法制新闻采访的技巧,从而提高新闻素材的质量。从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看,采访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传播法制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法制新闻宣传法律知识,使人民群众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因此可以看出,法制新闻不同于一般新闻,它更具有教育意义。针对法制新闻的这一特殊性,法制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注重法制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采访对象故意隐瞒、编造事实的情况,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引导采访对象说出客观事实,避免出现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使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客观事实。

2 采访技巧在电视法制新闻采访中的运用策略

2.1 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

法制新闻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采访的方式通常有正面采访、侧面采访、电话采访、会议采访、隐性采访以及网络采访等。无论法制新闻记者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采访,都应该准备好采访提纲。法制新闻记者应该明确新闻的五要素,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这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五方面因素,能有效帮助新闻记者完成法制新闻采访工作。

2.2 找准新闻的切入点

作为一名优秀的法制新闻记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耐心及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找准新闻的切入点。基于法制新闻的特点,采访的过程相对严肃,法制新闻记者应该注重每一个细节,深入挖掘新闻事件,通过切入点,针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地采访。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想要采访出更深层次的内容,就需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新闻采访,认真观察每一个采访环节,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

2.3 注重提问的技巧

法制新闻普遍展现社会矛盾,采访过程关乎个人利益,由于新闻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采访对象很可能不愿意透露事情的真相,面对采访对象的犹豫、不安以及想要隐瞒的情绪,法制新闻采访记者在进行提问时,应该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明确采访的思路,使提问具有逻辑性。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如果是突发新闻事件的采访,也应该使采访对象明确采访的目的,使采访对象做好心理准备。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把握采访的方向,根据采访的主线进行采访,避免偏离采访的主题;提问时尽量通俗易懂,在提问的同时,注意用眼观察,了解采访对象的真实心理;对于可能造成尴尬的问题,避免强行提问,懂得循序渐进,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使采访对象放下心中的顾虑,讲出事实真相。

2.4 端正态度、心存善念,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由于法制新闻事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而新闻记者和观众作为个体,不可能经历全部的法制事件。如果一味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采访和报道,就会造成新闻信息的堆积。复杂的信息资源很难还原事情的真相,这会使法制新闻失去其真实性。因此,法制新闻记者应该遵循采访原则,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应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陈述;对于信息文字、数据、资料的使用,应该有事实根据。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法制新闻主要报道与法律法规有关的人与事,针对采访内容涉及的法律知识,要积极进行宣传报道,使人民群众能积累更多的法律常识。法制新闻报道的内容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因此,法制新闻记者应该做好采访的准备工作、找准新闻的切入点、注重提问的技巧,通过引导的方式,使采访对象能按照采访的思路讲述事件,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提高采访的质量,为电视法制新闻节目创造更高的收视率。

参考文献

[1]耿玺刚.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5(6).

[2]李中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4(1 4).

9月9日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第5篇

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以《新闻调查》《高端访问》《面对面》为例

一、《新闻调查》

(一)关键词:“责任”、“问题”、“调查”

1、“责任”是通过《新闻调查》这个平台来传达我们对我们国家的责任感。

2、“问题”指的是《新闻调查》承担的媒介责任是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

3、“调查”指的是我们的手段,我们接近的问题和报道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1996年~2000年):提出“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口号“一定要升起来”。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探索。

2、发展时期(2000年~2002年):探寻事件真相。

3、成熟阶段(2003年至今):调查性报道,解决了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三)内容和制作的变化1、1996年、1997年: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2、2000年:探寻事实真相。

3、2003年: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 为何提出这样一种口号?(调查节目的三个要件)

1、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和事件。

2、这样的行为和事件被掩盖。

3、记者独立展开的调查,而非他人的调查行为、结果。

(四)《新闻调查》选题的主要来源

1、观众来信、来电、来访、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可能性较小)

2、通讯员及固定“线人”。

3、自主策划。

4、内参资料。

5、各部委新闻办。

6、各地联动媒体信息通报。

7、互联网

8、报纸、电台等其他媒体。

(五)《新闻调查》选题标准

1、调查性。

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一方面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2、故事性。

要求题材必须是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故事是形成拉动力的主要元素,题材的故事性、张力如何直接决定节目的好坏。记者本人讲故事能力也很重要。

3、命运感。

必须要有人物,不能只有事不见人,必须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并通过节目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人是节目中最重要最深刻最活跃的元素,是一切节目的出发点,传播理想的最终归宿。

(六)《新闻调查》生产流程

七个流程:

海选—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 重要环节部分:

1、前前期调查:

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先行调查取证。前前期调查主要有编导或者编导+策划或编导+记者以前编导+摄像等方式构成。一方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受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完成前前期调查后如发现节目难以进行拍摄,应向制片人提交书面报告。如可以拍摄,编导应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等内容,经策划会讨论制片人认可后进入拍摄阶段。

(1)编导+策划+记者+摄像(任二组合)

(2)编导拟定书面拍摄方案提交制片人。

(3)策划案应该包括编导阐述、采访要点、拍摄日程、编辑结构、视听方案。

(4)策划会通过后才能实施。

(5)事件来龙去脉,采访哪些人记者在什么地方说什么。

(6)选择方式和路径。

2、前期

(1)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

(2)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

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3)拍摄期间,每天晚上总结拍摄情况及时调整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场记

工作。

3、剪辑(后期制作)

编导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本身。

●新闻调查剪辑常用格式:

(1)片头:在开始曲中出片头,色彩稳重,旋律昂扬。

(2)精彩导视:精彩画面、同期声,不是内容提要,要求制造悬念,吸引观众。

(3)片名:标题尽量中立。

(4)演播室:主持人简单引入本期节目,1分钟以内导语或者交待播出由头或者

简单勾勒背景人或者预先提出的问题,但不做评论。

(5)现场出镜:画面、同期声、解说、偶尔配乐、悬念重重引人入胜。

(6)隔断:回合之间有固定的片花隔断,再现片名,让观众歇3秒钟。

(7)结尾演播室:不固定,视需要而定,简单总结1分钟左右或者报告事态最

新进展,可表明媒体立场或者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

(8)结尾:出字幕。

(七)记者中心制

出镜记者是核心,记者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记者要在整个摄制过程中引领整个创作组。包括人、财、物都由出镜记者负责。

(八)质疑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是倡导的方向,民是明显的外化标志,出镜记者任务是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不仅有采访,还要有发现,还要有亲身的体验,还要有细节有行动有物证,直接向观众证实或证伪。

(九)对记者特别要求:

1、质疑精神。有怀疑一切的介入态度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工作作风。

2、平衡的意识。让事件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有平等的发言机会。

3、平等的视角。对当事人而言以不同身份的人都要相同对待。

4、平静的心态。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感性。

(十)主持风格:王志、柴静、董倩

1、王志:

《新闻调查》节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印象:冷静,沉着,饱经沧桑、睿智机敏。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良好的文化修养。彰显《新闻调查》的深度、厚度的品质特征,一个半小

时可以提出88个问题。

●采访特点:

(1)全身心地投入。他总要探一个究竟,有意怀疑使对方要表白自己,可以调

动别人谈话的欲望,调动人家把心里话说出来。

(2)现场的控制力。不单是一个坐态、面目表情的从容,而是心态的从容。

(3)质疑是节目的灵魂。“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这是王志面对每个采访者的态度。在传统新闻观念里,我们习惯发问,就是把问题准备好去问被采访

者,多年下来乏味,不代表着真诚。其次在社会观念的更迭中,透明度是

这个社会百姓所需要的观念,媒体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反映社会的透明

度,透明度形成观众的共鸣; 最后从质疑角度切入节目,并在节目中贯

穿始终,环环相扣,更符合观众心理,更让人相信节目的透明度和被采访

者说出真相,因此,王志的质疑成了一道风景线,成了节目的灵魂。

(4)告诉你吧,我不相信。你要我相信,你就要经得起挑剔。

(5)外科大夫式的采访。一层层揭下去展示给观众。

(6)互动式的提问。有一种问法常用沉默倾听,“接下来呢?”或者“是这样

吗?”问题接得非常累,互动式的提问比较多,还有背景式的提问、细节的提问、假设式提问、反面提问去探究对方心灵的精神,这样问效果很好,带着细节去提问就会还你一些情景。

(7)停顿、倾听。记者把控现场最好的手段。

2、董倩

(1)给对方的感觉是:觉得你配坐在她的面前。

印象:外型理智老练,以知识女性形象获得观众缘。

(2)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

在新闻画面前退后一步,把完整的新闻让给观众看,谦逊到位,一脸温柔,柔中带刚,提问准确。

(3)对弱者的同情。面对弱者,同情忧虑能打动观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情感流露同样构成一个主持人魅力的很重要的东西。眼睛赌注是公众的舆

论赌注是公正客观。

(4)朴素大方的采访风格。她总结一句话“让对方觉得你配坐在他面前”“不

管什么人,部长也好,普通百姓也好,所谓“配”就是让对方感到你懂我说的话”,不因为是高官就仰视,心态平和,要了解对方的处境要设身处

地地为对方着想。

●记者有一些基本素质要求:

敏锐的反应,对情景、场面、状态很敏锐的反应能力,机智的反应。社会

状态、社会现象的思考,接触人是一个点,通过点引起许多想法,对背景的注意,面上问题的思考。

3、柴静

● 印象:

央视杂志评价“清汤挂面,硬新闻下的柔性”。刚性新闻更刚性,不回避让人尴尬尖锐的问题。柔软时会让人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这种悲悯的东西秀重要,觉得与众不同。

● 采访特点:

(1)质问,咄咄逼人,问到死角。

(2)质疑中带有宽容。面对谎言要控制,给对方说话的权力。

(3)用心与尊重。前期介入跟对方拉近距离,如方言,面对残疾人等彩特殊的方法。如采访聋哑人,她就学哑语与其进行交流。

(4)介入式调查。

二、《面对面》

2003年初开播,正值得注意SARS时期,采访王屿山等人受到好评。

●节目定位:

用“人”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渴望了解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

三、《高端访问》

●口号: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以专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各界知名人士为基础的大型人物访谈节目。(访谈+小片)

● 栏目特点:

1、问题的高层次。

话题是百姓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情,但通过传统媒体难以了解问题的全貌,也就是说只知其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被访问人的权威性。

被访问人必须是该领域的专家或者是有独特见解的人。

3、回答的启发性和独特性。

《高端访问》需要对问题做全方位的阐述,回答要有启发性,能开拓观众的思维并有独特性,传统的回答还不如通过传统媒介去了解,观众希望接触到一些颇具新意的回答。

4、宣传口号风格:

“站在高端,领略人物风采;走进高端,聆听时代强音;面对高端,探究世界变幻;高端人物尽在《高端访问》。

● 水均益提问特点

1、通过迂回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不愿提、不想提、不敢提的方面是新闻眼。

2、通过追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地将问题引向深处。

3、提名人童年生活、日常生活、个人一些问题活跃谈话气氛。

4、提出背景问题,充分运用材料。

英国传媒人人LYNNBABER对采访人建议:

★做好功课,做好充分准备与好奇心前往。

★就提出详尽的问题,去证明你对他所知甚详。

★也提醒他,你期待他以努力回答你的问题。

5、专业发问更贴近读者需要。

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概念,普通观众会觉得深奥难懂。这个时候,访问者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将深奥的东西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6、换位思考。

小议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第6篇

【关键词】采访准备;技巧;尊重;真诚;氛围

现代社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每天会带给你最真实的第一手的新闻材料,同时,他们的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做新闻采访时提前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并且在做新闻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能够准确有效的抓到自己想要的点,同时在采访提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对方,时刻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和被采访对象交流,这样才能和被采访者更好的拉近距离,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从而让被采访者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在采访时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材料。

一、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要提前做好采访准备。

我们每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计划准备往往会进行的比较顺利,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前提前做好准备会给其在采访时解决不必要的困难。首先,在新闻采访前要明确将要采访的对象,然后对采访的对象做一下初步的了解,其次,要根据采访的对象设置采访的问题,在整体上要整理一下自己采访的思路以便在采访时能够进行的比较顺利,相比之下比在采访时随机应变要好很多。因为只有这样有目的的去做某一件事事往往会事半功倍,所以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这是采访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 新闻工作者要注意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新闻工作者在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新闻材料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提问的形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材料,这就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问问题的技巧。首先,设定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和被采访对象息息相关的,提问的问题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炼,提问问题的本身要以被采访者为主,争取用最少的问题获取最多的材料。其次,要提问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当問题具体时这样被采访的对象会更明白问题的意思,同时,问题的具体性也使得被采访者能够更全面的回答你提问的问题。最后,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前的准备一定要做好,对采访的对象能够深入的了解,这样在采访问题时才能更有针对性,提问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抓去被采访者身上的点,要时刻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采访者要设置不同的问题,同时,同一问题也可以在不同采访者身上做出不同的问法。新闻采访者只有能够在采访时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才能获取重要的新闻材料。

三、 在新闻采访时要时刻尊重被采访者

新闻工作者的言谈举止,礼节礼貌往往会影响到采访的效果。首先,作为一个新闻采访者是社会的公民,在当下社会要遵守公民道德,同时要树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做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其次,当和采访的对象交流时,一定要抱着尊重的态度去采访他们,可以说你在采访他们时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来进行采访,这样才能拉近你和被采访者的心理距离。同时,在采访时要注意自己的礼节礼貌,这样可以让被采访者知道你是一个尊重人的人,才能形成彼此的尊重,有利于采访的进行和效果。再就是要对采访者提问的问题不能太唐突,不咄咄逼人,提问的问题要得体,不能让对方太难堪。所有问题的提出都是要以尊重采访对象出发,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最后,当被采访者回答你的问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倾听,同时要认真的记录,不要去随意打断被采访者的思路,让采访者能够侃侃而谈。

四、 在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态度真诚

在现代社会态度真诚往往是和别人沟通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想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想要的材料,必须要以真诚的态度去沟通,这样才能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只有得到他们的信任之后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而,被采访者能够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采访者就能更好的进入到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随而能够更好的获取更真实的更具有价值的新闻材料。要相和采访者拉近彼此的距离就必须要在情感上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要自觉的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上想问题,同时,要在采访时不能缺少亲和力,这样被采访对象就能更好的配合你的采访。

五、 在采访时要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在采访时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是采访成功的基本条件。 记者和被采访者可能不是一见如故,但是如果你能够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彼此的陌生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更好的在一种和谐的提问环境中和你交心。所以,记者在和被采访者交流时一定要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这样记者才能获得很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结语:总之,本文通过对对新闻采访时的有效提问技巧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新闻采访的提问本身是一门艺术,只有在新闻采访时做好准备,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够在尊重被采访者的基础上真诚的去沟通,积极去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和成功,从而能够获取最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新闻材料。新闻采访掌握一定的技巧,必定能更好的适应当下新闻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立凤 等.新闻采访中的提问艺术[J].新闻传播.2009.11

[2] 牛翠翠.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打开采访对象心扉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8

[3] 雷海涛.试析电视新闻采访技巧[J].2010.4

(作者单位:富锦市广播电视台)

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第7篇

采访需要创造性, 是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 并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 而是沟通和交流, 使双方都可以在谈话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只有这样的采访才有可能深入, 同时, 在采访中要追求人性化和戏剧化的成分, 那样才能获得独一无二的新闻。有经验的记者都是高明的提问者, 高明的记者会把自己的政治涵养、社会阅历、学识、智慧、表达才能充分地融会在提问中。可见, 记者要想成为高明的提问者并非易事。除了平时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外, 还应该在频繁的采访工作中善于总结归纳提问技巧和艺术, 不断在采访实践中运用、创新和提高。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访前准备是记者基本功中的重要一项。“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但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作任何准备, 也没有拟好问题。为什么同类采访报道, 有的记者就能“下笔如有神”, 而有的则“离题千万里”?这就是因为有些记者采访前根本不做任何准备, 匆忙上阵, 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 就是所提问题有限, 找不到话题。回来后只好草草了事, 结果写出的新闻作品总是干瘪无味。

有备而去, 才会事半功倍。访前研究一下被采访对象的文化背景、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等等, 对要提出的问题就会心中有数。否则, 只会无功而返。例如“两会”期间, 有记者问吴敬琏先生:“您觉得房价会不会涨?”, 虽然这是个经济问题, 但并不在吴先生的研究范畴之内, 场面陷于尴尬。

二、会提封闭式问题

问题的类型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比较宽泛, 为答案留有足够的余地。如:请您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好吗?而封闭式问题通常都很具体, 当然也需要对方的回答足够具体。如:事情发生时, 您在现场吗?当时你看到了什么?

这两种提问方式在新闻采访中都很常见。相比之下, 封闭式问题指向性强、效率更高, 采访对象也很容易体会采访意图, 说出采访所需要的内容。有时, 部分记者在问封闭式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急切。比如记者在采访心理医生时提问:“目前, 全市的家暴现象是不是上升很快?”这样的提问不但隐藏了记者的一种倾向, 而且问题的本身已经得出了一个心理医生无法得出的结论。因为即使某一心理医生处理的家暴问题多了, 但不能代表整个地区, 也有可能是因为群众维权意识提高了。所以, 此处比较客观的提问应该是:“请您总结一下您处理过的家暴问题, 好吗?”

三、始终围绕主题提问

有些记者总感觉提问不得其法, 导致问不对题, 就是没有搞清应该怎么问才能吸引采访对象围绕主题坦率回答, 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采访内容。特别是采访初始, 记者如果急于提出问题, 就不会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而后的发问也易偏离主题, 甚至使采访对象的回答也跑题。

1980年, 邓小平接受法拉奇访问时, 法拉奇以庆祝邓小平生日开始了采访, 气氛融洽, 而后法拉奇抓住关键核心问题开门见山、直面出击。如法拉奇问:“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 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 说的是‘四人帮’, 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法拉奇抓住了当时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毛主席与“四人帮”的根本区别。

法拉奇的提问甚至还很尖锐, 例如她问:“你说在后一段时期毛主席身体不好, 但刘少奇被捕入狱以及死在狱中时, 毛主席身体并不坏。过去还有其他错误, 大跃进难道不是错误?照搬苏联的模式难道不是错误?对过去这段错误要追溯至何时?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你是否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都是坏的?”

邓小平同志关于毛主席功与过的精准判断, 就在她的追问中一一作出了解答。正是由于法拉奇的一语中的、言辞犀利, 邓小平也回以坦诚应对, 双方的“交锋”畅快淋漓。

记者不仅应该是一名思维敏捷的提问高手, 还应当是一名善于交际的高手。多角度、多侧面细致了解, 尤其要根据采访对象的谈话, 抓住线索, 围绕主题, 深入挖掘, 才能了解更多的信息。

四、问题要灵活、有逻辑性

提问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的不相关联, 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 不着边际。记者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后, 应该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 排列好问题, 那么即使在采访中问题被打断, 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 让读者也能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

提问是要注意灵活, 增强交流感。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坐在一起, 记者就担负起营造气氛的责任, 引导采访对象自然地进入采访正题, 要想让谈话继续下去, 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 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访方式, 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感, 由此鼓励采访对象自由地谈话, 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五、专心倾听, 发现新信息。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采访效果, 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 记者在采访时, 一定要注意礼貌, 尊重对方。而尊重对方最直观的做法就是善于聆听。采访对象在谈话时, 记者就成了听众, 专心倾听就会变成鼓励, 采访对象的谈话兴趣会越来越浓, 相反, 如果心不在焉听, 会使人反感。在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热情的同时, 还应该边听边思考发现新信息边追问, 这也是记者智慧与水平的一种体现。

总之, 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 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 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 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 而提问又是采访工作中的基础, 是记者采访中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 提问技巧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高水平的提问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 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笔者认为只有在新闻采访实践中, 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 形成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 记者才能在新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采访,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

论新闻采访中的技巧运用 第8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

1 新闻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1.1 了解对象背景

新闻记者一般都采用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展开采访工作。在采访工作开始前,应首先明确采访的事件和对象,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对被采访者进行相应的背景了解,然后再针对新闻事件本身有针对性地的进行提问,获取大量的新闻事件信息。记者在掌握大量一手信息后,通过详细的分析,筛选和提炼出采访内容的主要信息,使新闻报道更加凝练,主干清晰,主题鲜明。

1.2 掌握提问技巧

新闻采访时有技巧地的提问,对记者及时准确地的掌握新闻信息具有直接影响。记者需要在进行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对提问的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说过:“自从干了电视记者这一行,我就给自己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这句话也体现出记者对自身职业的超高标准要求。虽然如今我们还是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提问,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提问终会被受众甚至被采访者厌烦,使被采访者无心应对,记者自然得不到简而精的答案。

记者对提问进行设计主要是为了在采访中可以用最简洁巧妙的问题引出被采访者对整个问题的回答,一问一答有规律且突出重点,避免盲目或过多地的抛出问题,让被采访者感到无所回答。记者应在采访之前做好充足地的准备,提问精炼,回答也不会冗余。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也将这种刻意设计的问题概括为:“我的提问你无法删掉。”记者在采访时,不仅应如实地的将新闻事件展现出来,也应考虑到观众在收看新闻时最想了解哪那部分新闻事实的立场;同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机智有趣地的互动也会为新闻采访带来别样的魅力。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水均益在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并没有直接提出如何看待中美关系这种问题,而是说:“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这种封闭式的提问,让采访对象不得不做出正面地的回应,而难以用官方回答泛泛地的糊弄过去,基辛格作为资深的外交专家,也做出了精辟的回答,一个看似普通的答记者问,因为记者的巧妙提问变得更加精彩有看点。当然,在采访中并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运用是封闭式提问好的,这就需要记者经过精心地的分析与设计,并根据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这种采访手段和技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

2 学会在采访中做好倾听

2.1 要听事件介绍

一个事件的全面介绍,包括整个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发展走向,涉及的内容虽然多,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因此记者要在采访时全面了解新闻的背景、经过、结果,多听取他人意见,这对于捕捉新闻素材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2.2要听突出问题

记者是提问者,同时也是倾听者。在这里,听不表示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一一细听、一一分析,而是要善于倾听重点问题、中心思想,捕捉新鲜的观点。如何合理分散倾听的精力,就需要靠考记者的工作经验积累和新闻敏感了。例如,在炎炎夏日烈火骄阳的南方,茶水是必不可少的降暑良品,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一位南宁晚报的记者无意中听到一位妈妈说下班后要去给幼儿园的女儿送凉饮的事,马上想到中小学的学生们有没有凉茶可饮的问题,经过亲自去各个学校探查的大部分学校无凉茶的真实结果,写了一篇以“我们没水喝”的标题报道,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并很快解决了饮水的问题。这个例子很好地的说明了记者善于在倾听中突出重点,并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度。

2.3 要听典型新闻

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新闻事件,对此采访者要有所取舍,选择大众最关心的、具有典型性的热点新闻。通过大量接触典型的新闻事件,找出事件的内在规律,了解事件所传达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听取多方的意见,与大众互动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扬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新闻事件体现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2.4 要听细节过程

新闻事件的细节很重要,关系到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很多情况下,记者所采访的事件都是已发生的事件,这就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走访、提问等方法,集合大众的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

3 结语

总之,新闻采访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内容和性质,采取不同的采访方法。记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掌握各种采访技巧,保证采访质量。

参考文献

[1]阴玉钦.认真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几个关系[J].新闻爱好者,.2010(3).5

[2]谢绍引.新闻采访切忌浅尝辄止[J].新闻战线,.2010(5).5

论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第9篇

一、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的特点

通过实践, 记者将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确定为:规范、准确、可感、互动, 真实、鲜明, 迅捷、有效和即兴表达。

1. 规范、准确。

伴随着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语言表达规范、准确成了记者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今, 在县级台大多数记者在制作节目时, 都会选用采、编、播一体的制度, “现场报道”的形式也正在被空前地广泛使用, 这就要求记者要能采访、能编辑, 还要具备一定的播讲能力。

2. 可感、互动。

在交流过程中,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通过自己的情感流露、认真态度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 与被采访者形成良性互动, 使对方愿意形成交流, 最终达成采访目的。

3. 真实、鲜明。

记者采访时要基于事实, 鲜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才能获得被采访者的意见反馈。能够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来制作新闻, 这样才能出精品, 才是新闻记者应该不断追求的。

4. 迅捷、有效。

新闻采访要求记者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 在尽量准备充分的情况下, 能排除干扰, 准确、生动、迅速地认知有新闻价值的采访对象或事物。同时, 还要兼顾效率和质量的统一, 记者要择其采访的重点, 以有效、简洁的语言获取信息。

5. 即兴表达。

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在采访前要尽量做好各种准备, 但采访过程中的意外还是时有发生的, 这有可能会打乱记者事前准备的采访计划, 尝试转变采访角度, 产生新的诉求, 遇到这种情况, 记者的语言表达需要重新组织、思考、诉说出来, 因此就需要采访者有一定的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中语言表达技巧的应用

既然新闻采访中的语言表达具有规范、准确、可感、互动, 真实、鲜明、迅捷、有效和即兴表达的特点, 那么, 如何能够应用一些表现技巧来实现这些特点呢?

1. 需要规范的吐字发声。

汉语的字就是词素, 是语言构成的基本单位, 它通过吐字发声表情达意。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闻记者要想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 必须有清晰、准确的吐字发音。

另外, 规范的吐字可以帮助记者塑造出好的音质。音质好虽然不是必然要求, 但好的音质会使语言表达更加完美, 使采访对象从感官上觉得舒服, 愿意接受记者, 愿意和记者交流。

2. 可能用到的表现技巧。

掌握了准确的发声吐字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要做的是将句义阐述清楚。这里有一些表现技巧值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借鉴, 比如:“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

停连就像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 它的作用、意义十分重要。绥棱广播新闻有一期人物专题《郭百慧的幸福生活》, 讲述的是身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 郭百慧没有忘了乡亲们, 他先后帮助了10多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记者在采访郭百慧时就多次用到“停连”的表达技巧, 一个问题提出来后, 并不是急于得到答案或询问下个问题, 而是给被采访人以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郭百慧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娓娓地讲述出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而完整地展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物形象, 这种表达技巧的应用, 使节目更具可听性。

重音对于重要的部分, 说话者一般会通过加重语气或提高音量, 这些被强调的单词、词组或短句就是重音。记者采访是有特定、鲜明的目的的, 而且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使用的语言需要较高的基础和精心设计, 采访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一个个“扣儿”, 把它们强调出来。

语气在语言学里, 就是用一定语法关系表示具体态度。语气可以传达出多种感受, 热情肯定、冷峻揭露、亲切柔和、轻蔑嘲讽……这些感受对于被采访者, 会使他们的情感色彩发生变化, 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述。

节奏多在音乐中被提及, 指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声音。采访过程中, 记者的语言表达也讲究节奏。记者要控制整个采访进程的快慢、感情的起伏、话题的适时转换, 而不是拘泥于一两句话。

3. 不能缺少的副语言。

副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时不能缺少的手段。专家估计, 在人际交往中, 有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副语言传播的。所以, 不论记者有没有注意过, 副语言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 而且一旦应用得当, 将可以辅助有声语言表达。副语言包含体态语和形象造型, 我们可从这两方面入手。

体态语中特别强调眼神和手的运用。记者在采访时, 眼神首先应该是集中的, 这是尊重采访对象的表现;其次应该是充实的、有内容的, 这以记者的内心为依托;最后, 还应该是传情的, 通过眼神和被访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手的功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辅助功能, 让记者的语言表达更精准, 比如指明方向、位置等;二是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 在采访观众时就善于用手来传递情感, 她会轻拍被采访者的肩膀, 或者轻抚对方的头。这些动作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第10篇

1 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对采访对象进行性格、背景、生活经历、生活近况等详细的了解,这样在采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获取有价值的素材。虽然说记者的采访非常重视临场发挥能力,但必要的背景调查和资料准备能够让采访工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一些背景复杂,很难同意接受采访的对象来说,更要珍惜对其的采访机会,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整个采访过程能够有条不紊顺利进行。

2 多用亲切用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必须让被采访者感觉到如同是在与朋友对话交流,让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心情,并认为自己是其可以倾诉的对象。在语言运用方面,可以多采用“咱们”“我们”“我也是”等感同身受的词语,以此拉近距离,达到感情上的统一。记者在对话中要尊重对方,表现出相互间的平等,特别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更需要注重这种感情上的沟通,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既不能够表现得过于同情,也不能够使用刺激性的语言,要注意从被采访者的经历中寻找共鸣,给对方“自己人”的感觉。在这样的采访氛围当中,被采访者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心扉,尽情讲述,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3 设法找到与对方的共同兴趣点

被采访的对象,有的人不喜欢说,或是本身性格的原因,或是背景特殊,怕被曝光等。大多数被采访对象普遍表现为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羞涩或是对某件事有抵触心理而不愿意接受采访。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无法进行顺利的采访工作。此时,记者一定要善加引导,利用多种方法,让对方表达。例如,从赞赏对方的穿着打扮等方面入手,从衣服的品味、品牌的使用等方面寻找共同话题,然后再在谈话过程中寻找突破点,逐渐引导进入正题。也可以在对话中故意出现错误,让对方开口纠正,一旦主动开口,那么后面的采访工作就容易多了。

4 掌握采访的节奏,抓住采访重点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不喜欢谈论,就有人喜欢谈论。在采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能言善辩的人,他们对问题总能够避重就轻,能够岔开话题。如果任由他们掌握采访的节奏,那么记者很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记者一定要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将对话的节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及时礼貌的制止对方“天马行空”般的言论,恢复到正常的交谈中。要随时审视对话主题有没有偏离采访重点,要从对方岔开的话题中找到回归主题的结合点,巧妙实现相互间的转换。对于一些本身讲话就没有重点的人,要善加引导,保证采访过程没有琐碎,始终围绕话题中心进行。

5 根据角色的不同改变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向被采访者提正确的问题非常重要。所以记者要根据被采访者的背景、身份、文化程度、年龄段等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这样才能够让被采访者最好地理解问题,做最顺畅的沟通。采访中问题的提出主要分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主要指的是一些简单的,给对方一定思维引导的问题。主要面对的对象是老人、小孩、农民工等知识层次较低的群体。而开放式的问题则是指询问对方对某件事的看法、意见等等,给对方很大的空间来回答问题。一般适用于领导、知识分子、专家等知识水平高,阅历丰富的人。采访的问题没有固定,一切以能够让对方理解,并获取最大信息为前提。

6 记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

采访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如果你对采访对象所说的事物一窍不通,那么采访很难顺利进行下去。虽然这一点可以在采访之前做好准备,但是难免被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会谈到其他的问题。因此,广泛涉猎是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一点不仅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录被采访者的谈话内容,还有利于和被采访者拉近距离。如果能够在一个领域建立共识,那么很自然就会获得对方的信任,采访自然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

总之,新闻采访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记者要以工作为荣,坚守职业道德,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摘要:新闻工作是为了给大众传递信息,有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发布信息等过程。而采访则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新闻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一个好的采访过程是被采访者自由谈论,采访者能够从中得到第一手的有效新闻信息,但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能够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记者的必备素质。本文着重探讨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关键词:记者,新闻采访,沟通技巧,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春燕.采访重策略随机应万变——如何化解新闻采访中遇到的问题[J].青年记者,2006,(6).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访技巧初探 第11篇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被采访的对象、内容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无从设问。

2.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或是有难言之隐,认为采访者的报道,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

3.对媒体报道有反感情绪,对采访对者不信任。

4.不愿抛头露面,怕接受采访后,遭到孤立或打击。

凡此种种,对于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说,都可以运用采访的技巧使之化解。笔者曾在暑假期间与本省各大媒体一线记者多次接触,意在对他们的经验技巧加以总结,在此活动过程中,收益颇多,愿与初临采访一线的朋友们分享。

做足功课

采访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有关信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思考研究对话方式和采访话题,预测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并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是新闻记者的必要功课。鲁迅先生说过:“急不择言的病源,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功夫的時候没有想。”不少初上岗位的新闻记者往往是接到采访任务,带上设备就走了,而见到采访对象,则无从谈起,导致在采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特别是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由于功课准备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会在镜头前显得很局促,影响新闻的播出效果。

做足功课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1.了解对象信息。包括新闻事件中可以在采访前了解到的新闻要素和主要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背景等等,其中一项重要功课就是国家法令、当前新闻纪律对该类事件报道的有关规定。对于来不及准备功课的突发性新闻报道,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事件的进度,被采访人的现状等等。

2.确定对话方式。采访者事前要根据事件或被采访人的情况,确定是随机采访还是深度挖掘,根据需要选择交谈或询问方式。

3.设定话题。采访者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最好预先能设计出几套话题,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控采访现场或过程。

正面引导

对于采访对象不愿配合的问题,要首先摸清其心理,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设法“攻心”,争取他们的合作和信任。许多人婉拒采访,都是心里存有“疙瘩”,记者首先要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帮助采访对象解开心结,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交流。还有的采访对象不愿将自己的情况公开报道,以免“自我吹嘘”之嫌,这时记者就要说明自己采访的原因,公开报道的作用和意图,引导采访对象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配合完成采访。

采用正面引导方式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小技巧:

1.发现被采访者的长处并说出来。这种技巧不能简单理解为说好话,因为好话说的不当,对方的戒备心理就会更强,而是要发挥记者善于观察的本事,真正发现其长处,很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增强自信,以平等的姿态与采访者进行交流。

2.真诚解释报道目的。在遇到不予配合的采访对象时,新闻记者要说出采访的目的,用真诚打动采访对象,让其不自觉地开始配合采访。

3.及时鼓励。在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的观点明晰、立意新颖,要及时予以赞赏,进而引导他们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展开论述。

触及要害

对于那种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激发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美国一知名记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记者掌握了一点被采访者不打算让记者知道的情况,那么这个记者就走运了。在采访中,记者巧妙地把这个情况抛出去,那就足以使被采访者停止盛气凌人或者捏造事实。”这句话充分说明,记者要注意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那种可能不会与自己很好“合作”的对象,既要明确需要采访的内容,又得掌握采访对象的“弱点”,必要时“施以小计”,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触及要害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被采访者心理的一种掌控,其中的技巧性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激将法。对那些总想占据强势地位的被采访者,就故意让其觉得你总认为他对新闻事件的内容不甚了解的话语刺激他,让他在不经意间说出真实情况。

2.“哪壶不开偏提哪壶”。找准被采访者谈话中的漏洞,并指出来,这样对方会迫不及待地作出解释,而记者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咬住不放”。西方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曾说:“对于一个大忙人,最好不要说你想采访他,只说想和他见见面。”现在,有的记者一碰上采访对象忙,表示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就打“退堂鼓”放弃采访,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规律,选择恰当的时机。越是这样,往往越是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4.“迂回包抄”。有的先进人物,绝不谈自己的成绩,新闻记者就可以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和侧面向他的同事、战友、朋友、家属进行了解,从而掌握大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应增强防范意识,特别是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不可避免要触犯采访对象及相关利害人的利益,因此在进行报道时也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总之,在采访实践中,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是采访成功的必由之路。

|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编校:宋娟娟

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 第12篇

1 采访有道, 听话听音

1.1 烘染气氛, 从细节推测信息

在采访过程中按照采访者的特点和采访主题的需要, 记者在做好大量事前工作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语言来营造出和谐亲切或者自由的沟通气氛, 当然, 气氛并不是记者能直接找到与被访者之间沟通点的主要方式, 但是相对两个陌生人的智力对阵来说, 相对熟悉和自在的气氛有助于被访者大脑的放松, 这也是很多记者采用情感交流和沟通来套取被访者思想和观点的方法之一, 在心理学角度来看, 任何人对于可以与自己产生共鸣者, 自然会产生惺惺相惜的心理感应, 在这样的情况下, 记者从被访者的行为、表情、说话的间断性、眼神的波动、微笑的状态等角度继续观察, 被访者的语调中所隐藏着的情绪因素只有通过仔细的揣摩和观察才能找到蛛丝马迹, 比如对某企业的领导进行采访, 对于该企业尚未出台的政策、尚未公布的计划, 暂时该企业不可能对外宣传的, 如果仅仅中规中矩的采访的话, 整个采访过程僵化也采访不到新鲜的点, 这个时候记者就可以通过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动作、眼神等, 来判断其内心真正的想法, 然后顺着该想法进行旁敲侧击的引导, 则必然能找到记者想要得到的信息。

1.2 抓疑点紧追踪, 从心理角度突破被访者防备

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虽然记者在事先做出了提问大纲, 但是真正与被访者沟通时, 原本的大纲并不会被机械的执行。在提问途中经常会出现新的亮点和线索, 甚至会出现新的疑点, 这些必然会对原来的提问大纲进行颠覆式的推翻。这就需要记者有专业性的采访技巧和思维, 是选择牢牢抓住新疑点和新思路追踪还是依然按照原来的大纲进行采访, 从实际角度来看, 这些均需要记者在事先对此进行预估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从抓疑点并“顺藤摸瓜”角度进行拓展, 首先就要求记者必须具有新闻的敏感度, 在倾听别人提问的过程中找到疑点, 改变或者调整自家的提问方式, 如果是单独访问或者新闻节目的现场访谈, 那么在与被访者进行沟通时, 就可以从其性格特点、思维角度等方式入手, 巧妙避开其身份特点所带来的桎梏, 比如说对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负责人进行访问时, “您觉得钓鱼岛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 被访者必然会提高警惕按照不出问题的方式来回答。但是如果记者可以避开其警惕心所预估的领域换一种方式来提问时如“您认为钓鱼岛跟日本的融合点在哪里”就可以从心理角度给被访者以相对宽松的空间供其发挥。此外, 在心理学角度还有一些突破被访者防备心态的手段如“顾左右而言他”法等均对突破被访者心理防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提问有道, 化繁为简

2.1 把握主线, 从关键点进行布局

在采访的过程中, 受到现场场景、人为因素、现场采访技巧、时间、地方性语言等方面的影响, 提问的延展性和扩张性要被记者考虑到提问方案中来, 如有些被访者者比较内向或者不善言谈, 在采访中就会出现必须提问才能回答, 回答过程中还存在着断断续续的思考或者言语间歇, 而一些被访者擅长于口头交流, 记者一个问题抛出, 对方会顺着这个问题回答出很多的新信息, 这本来对于记者来说是极好的配合者, 但是在受到时间和主体影响的前提下, 这种配合有时也可以称其为一种“快乐的负担”。对于这两种情况, 身为记者就要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前提下, 巧妙对其予以语言引导, 将话题拉回自己的问题上面, 而为了避免被访者出现无话可说、话题过多等问题, 记者在设计问题时就务必从主题入手尽量的简化问题, 一般来说, 一个问题中包含一个到两个关键点即可, 每一个关键点又务必紧随着主题进行层近式展开, 以完成整体的提问布局。

2.2 反思主体, 破传统找出新话题

采访具有阶段性和层进性, 传统的采访方式是顺序进行, 但是对于采访中记者突然想到的新话题和被访者提出的新话题, 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候更需要在按照小结进行设计, 每当到达一小结结尾部分时, 为保障被访者语言和答复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记者要对被采访者所提供的资料和言语进行反复的核实, 当然, 出于对被访者的尊重过, 记者不能直接咨询对方回复的言语和论点是否真实, 但是可以从原来的问题中抽出一部分来做求证, 比如“刚才您提到的xxx, 那么从这点考虑您对现在的xx怎么看”, 尤其是对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 包括被访者新提出的说法和新知识点, 在当场无法搜查资料来确定的时, 可以让被访者对其进行解释, 语言的诚恳性和谦虚性是必须的。另一层面来说, 对于原有的话题进行查遗补缺, 则更有利于对原来的思路进行完善。

综上, 记者在采访之前就主题所做出的搜集被采访者资料、信息, 分析并确定能够影响采访效果的各类因素, 设定问题的关键点和步骤, 多角度对采访的主题进行思路分析和延展等, 均可以打破被访者所设定的迷雾阵。所谓采访有道, 听话听音, 提问有道, 化繁为简, 在新闻采访或者新闻栏目的制作过程中, 当面对诸多的狡辩和虚妄信息, 各个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 如何突破诸如央视等权威媒体的桎梏, 从有限的新闻采访时间内挖掘到核心的、最有价值点的讯息, 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新闻采访的技巧能够谋算到的。

参考文献

[1]高玉平.关于新闻采访提问的思考与分析.新闻传播, 2013 (6) .

[2]张龙梅.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思考.新闻传播, 2011 (9) .

[3]张帆.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探讨.新闻传播, 2013 (9) .

[4]吴兵兵.新闻采访技巧的运用分析.科技传播, 2012 (4) .

上一篇:数据传输装置下一篇:空间连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