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2024-07-11

学会观察积累素材(精选7篇)

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第1篇

一、观察景与物

赞科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一个十分惊人的昆虫世界。”的确,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如引导学生欣赏新鲜灵动的世界,要追问缤纷的自然:一尾鱼因为什么而欢腾跳跃?一茎草因为什么而婀娜多姿?一颗在荷叶上滚动的晶莹露珠在破碎之前为什么还要作最后一次流连的闪耀?一只鸟在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之时想倾诉什么?金黄的菊花为何要在“风霜重重恶”中翩然怒放?大雪重压下的青松为何能依旧苍翠?如此,引导学生善于思考,他们就会发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有情有意的,习作中就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现象。

二、观察人与事

写人写事是学生习作最基本的内容,可习作中常常会出现写人无个性、记事不具体、缺乏时代气息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留心观察周围人和事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社会为背景去观察、发现、积累周围美好的、具有特色的人和事。老师最近为什么新添了几根白头发?妈妈清晨起床为什么要蹑手蹑脚?为什么在复习阶段,奶奶这个“电视迷”却“抛弃”了电视?这些都值得学生仔细体味。

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一天清晨,有个学生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到班上告诉了其他同学和老师。老师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老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并写了作文。作文写得充实感人。

三、参与实践活动

亲身经历各种活动,也是学生积累习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或参与各种活动,提供亲自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动、典型的习作素材,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在体验情感、提升认识的过程中深化习作主题,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

学会变通 善于思考 素材积累1 第2篇

素材:

1、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涌来了大量的淘金者,淘金的人越来越多,金子就越来越难淘。当地的气候十分炎热干燥,水源极缺,不少人因为缺水而被渴死。一位十七岁的男孩亚默尔灵机一动,断然放弃淘金的念头,改为买水。他的这一行动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与讪笑。然而,当许多的淘金者空手而归时,亚默尔已成为一个小富翁了。

亚默尔正是学会了变通,不执着于很多人已尝试过的失败的事物上,而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转换思维寻求商机。他以改变自己为途径通向成功,这一点,往往是会被许多人忽视的。所以,学会变通,会使我们走向成功。

2、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 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3、庄子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种葫芦,一下子结了一个大葫芦。葫芦一般是用来盛酒水液体的,由于这只葫芦太大,如装满水肯定会炸裂,倘锯开用它的一半当瓢舀水用又没有那么大的缸。于是庄子这位哲人说话了,你们只知把水装在里面,而不知把水装在它的外面,把它放在河中当船用不是很好吗?

大葫芦盛不了水,反过来用水盛它,化废为用。这就是变通思维。

4、李开复,曾任Google、微软全球副总裁,现今是“创新工场”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千万创业人士中,为何李开复能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呢?这自然与他的个人优势和坚持不懈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变通,懂得何为真正的创新。他曾在演讲中说道:“我们不能固定思维,单方面看问题,创新便是如此。闹钟和面包机之间看似毫无关系,但如果将闹钟和面包机结合,便可制造出可定时的面包机,这就是新的产品,这就是创新。”善于变通,发散思维,我们才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里从创业大流中扬起成功的帆。

5、摩斯年轻时想当一名艺术家,他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信心十足地来到美国准备开展他的艺术生涯。然而由于他的画趋向于欧洲风格,太专注于浪浸主题的表现,所以在讲求实际的美国并不受欢迎。1837年,美国政府委托画家以历史画装饰国会大厅。国会成立一个委员会,准备挑选4位艺术家进行这项重要的工作,摩斯希望自己能 是其中一员,然而名单揭晓时却没有他的名字。经过这次失败,摩斯决心放弃艺术,开始追求另一种人生。

摩斯想起几年前到欧洲旅行回来时,在船上和几个朋友谈到人们新发现的电磁现象,他决定以此为方向,研究“电”。在历经无数次失败后,摩斯终于发明了“电报”,为人类通讯作出了伟大贡献。

撞了南墙要回头,不是往回走不干了.而是回过头去找新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有它路,何必撞得头破血流还要继续撞。回头还可以去借梯子,借到梯子就能爬过去,走通这条路。无论是回头去找新路,还是回头去找梯子,都是走出直线画圆。都是为了走通往前去的那条路。

生活中有不少聪明人没走上成功之路的原因,就是犯了这种撞了南墙不回头的错误,就是没有走出直线的误区。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事业有成的话,那么就请你学会变通,在撞了南墙之后要细细思量,如认定确实走不通,那就要及早回头,寻找新的出路。6.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因而,他被老板解雇了。正当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来。”于是,他发现这批纸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去卖,竟然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独家生产吸水纸发了大财。一个真正懂得变通的人,是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好的判断的。绝处逢生的秘诀就是善于变通。一个善于变通之人永远都会立足于巅峰之上。

7、美国旧金山的金门大桥横跨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连接北加利福尼亚与旧金山半岛,大桥建成通车后,大大节省了两地往来的时间。但是新问题随之出现,由于出行车辆很多,金门大桥总会堵车。原先金门大桥的车道设计为“4+4”模式,即往返车道都 为4道,这是非常传统的设计。当地政府为堵车的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感到头疼,如果筹资建第二座金门大桥,那必定得耗资上亿美金,当地政府决定以重金1000万美元向社会征集解决方案。

最终,一个年轻人的方案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他的解决方案是将原来的“4+4”车道改成“6+2”车道,上午向南车道为6条,向北的车道为2条,下午则相反,向北的为6条,向南的为2条。他的方案试行之后立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困扰多时的堵车问题迎刃而解。

传统的“4+4”车道忽略了高峰期车辆出行的方向:上午市民上班造成向南车道拥挤,下午市民下班造成向北车道拥挤。而“6+2”车道恰到好处地利用车辆出行的时间差,合理地利用另一半车辆少的车道,这样,同样是8条车道,6+2明显取得了大于4+4的效果。

辨析: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稍微变通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8、《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很年轻,标准的80后,是个公务员,而他的小说阅读人数却多得惊人。后生可畏,真可谓名利双收。我们不仅要问,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答案是善于变通。写历史书,写法千千万;读历史,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以往的历史书不是文字深奥,就是僵化呆板。试问,有多少文化知识不高的老人和年青人会对历史发生兴趣?因此,历史书的“看客”寥寥无几也就在情理之中。石悦没有沿袭亘古不变的传统,开创了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历史写法,换来的是亿万读者的青睐。石悦洞察世事,研究世人心态,迎合大众口味,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没有走进历史的死胡同。勇于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反例: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按图索骥 名句: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2、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司马迁《史记》

3、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隋)王通

4、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清)李渔

5、条条大路通罗马

6、一个人走在路上,最重要的事情必须注意转弯。

——(日)德田虎雄

学会思考

素材:

1、(思考出真知)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 验。” “下午呢? ” “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恼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

2、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眉头拧成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的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晚呀。凭借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的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3、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小显露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思考。当母亲叫他去吃饭时,盖茨置若罔闻,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来。当母亲问他在干什么时,比尔盖茨总是说:“我正在思考!”有时他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不思考么?”比尔盖茨的头脑似乎时刻都在高速运转中。比尔盖茨之所以有今天巨大的成就,与他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能否成长,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锻炼。纵观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思考。

4、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家,一天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由于碟子光滑,茶碗在上面滑动了一下,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却引起了瑞利的思考 :为什么开始时很容易滑动茶碗,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却纹丝不动了呢?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分析,他得出这样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使它们之间的磨擦减少,所以容易滑动,等洒上热茶后,油腻就溶解了,磨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磨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磨擦力的理论。后来,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得了诺贝尔奖。

瑞利对日常事务产生疑惑,加以仔细观察,反复试验、思考才发现了事物的真相。

5、伽利略,伟大的物理学家。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摆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之后,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规律制造出来的。

如果我们善于思考,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可能就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我们应该让世界无处不充满思考,让善于思考无处不在。名句:

1、思考是行为的种子——爱默生

2、要学会思考,不要一碰到困难就向别人伸手。

——爱因斯坦

3、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会思考,他将一无所获。——爱迪生

4、把时间花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

——卡曾斯

5、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种学习方法成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7、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

——洛克威尔

9、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北宋)晁说之

10、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1、仔细思考一天,胜过蛮干十年。

——雨果

12、沉思就是劳动,思考就是行动。

教学生学会积累“我的活素材” 第3篇

十几年前,一位同学就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今天,还不时有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尤其是高一年级的。记得当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那位同学讲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从前,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正准备捉猪来杀。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讲完故事,我问那位同学:“你从这个故事里读出来什么?”他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欺骗孩子,孩子也会从他们那里学会去欺骗别人。”我再问:“还有吗?”他摇头。我接着说:“如果你只停留于‘正人先正己’之类立意的作文时才会用到这个故事,那不是太浪费素材了吗?”

接着,我又启发他:要跳出“欺骗”,从“父亲坚持杀猪”、“儿子的希望”、“社会评价”等维度来思辨。结果,真的是令我喜出望外:那位同学想到了“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尽管小孩子尚不明事理,母亲也要尊重他,要讲诚信,要兑现承诺”;“儿子希望母亲回来能真给他杀猪,这是经母亲允诺的合理诉求,作为与父母在人格上平等的儿子,他有权得到满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有做好孩子人生榜样的义务,不可不谨言慎行”等。火候已到,我趁热引导:“故事的浅层寓意是人人可见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就去死记硬背,就是背出几座山似的素材也还都不是你自己的。但是,假如你真的用心去深入感受了,用大脑去深入、多维地思辨了,你就会更深入、多维、独到地把握住素材。这才叫深深打上了你自己生命烙印,成了‘我的活素材’”。

一般语文教师的失误就在于,动辄逼着学生背名言警句和写作素材,岂不知学生哪里尽是“巧妇”。他们往往绝非透彻、多维的理解和消化,而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在一堆一堆地形式上占有,也就往往用不上或不好用。那么,究竟该怎样做好呢?

第一步,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辨。比如,教学《渔父》。课文的主旨内涵是:屈原为守住自己的高洁之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惜用死来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忠烈,死得其所。学生写相类主题的作文时就运用这个素材。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辨和探究:屈原到底应不应该选择死?让学生自主思辨、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只要他们讲的都在理,就给予鼓励。此外,像引发学生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选择进行对比性思辩(屈原宁死不肯同流合污,司马迁为理想隐忍苟活,谁的做法更可取?),对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进行引申性思辨(老庄的无为无功思想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有什么价值?),等等,都是很有益的做法。课内引发学生自主思辨,初步学习自主积累“我的或素材”,这是在教学生“打样”,更有意义的是自然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踏实走好第二步和第三步。

第二步,指导学生在课外美读中自主积累“我的活素材”。课内打好样,学到了方法和门道,课外阅读美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也像课内学课文那样自主且自觉地运用发散、引申、逆向等多种思维方式,对所阅读的美文的主旨内涵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进而生命化、个性化地积累打上了自己生命烙印的活素材。尤其是各种考试题上的美文,教师更要用心指导学生进行多维、深入的思辨和探究,直至他们养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在这种被动的考练中主动思辨和提升。我的教学经验证明,这样做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也更有利于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引导并督检学生在课外见闻中主动积累“我的活素材”。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故事、事件等,尤其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和热议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接触、思辨和体悟。不仅要养成多维、深入思辨和探究的自觉,还要督检学生写好思辨性随笔,养成良好习惯。这样一来,生活化、人格化、个性化,多维化的活素材积累也就不难做到了。长期坚持这样做,就是想让学生再那样去简单化、接收式地死积累恐怕也做不到了。

教师指导学生长期坚持,并形成自觉、养成习惯,甚至当日子过。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个性化地积累素材、历练表达,同时对培育他们的思维力、探究力以及健全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等也都是很有益的。■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中学)

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第4篇

一、练观察

观察是人们摄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扇窗口,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最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 是人们获得写作支持的主要途径。

要全面:所谓全面, 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事物的构成部分, 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 可以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例如从《故宫博物院》一文, 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很全面, 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 使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学完这篇课文后, 我当即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们的教学大楼》, 要求学生课后仔细全面观察教学大楼的位置、总体特征、布局等, 然后作文, 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科学。

全面观察同细致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同时进行, 有机结合的, 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 坚持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掌握方法。

二、验活动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学校生活单调,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 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 以及大自然中的美, 广泛地收集写作素材, 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秋游、会等。精心设计活动, 使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体会集体的温暖。这样, 在写作中就会有话说, 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 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词汇量也明显放大。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读, 知识面窄;相反, 知识点就不扎实,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 要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

四、写阅读笔记

常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做笔记, 如过眼烟云, 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 (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 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谚语典故和史实等, 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 2.写提要 (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 (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五、训练灵感

写作灵感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作文的成熟, 来自于思想的成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作文如做人, 只有诚实, 才能打动人, 才能走向成功。只有冲破思想的牢笼, “带着真情实感的热情和勇气, 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 我们才能找回‘失落的自我’, 找回‘失落的自由个性和人格尊严’”。

感悟是需有自己的思想的。要能感悟, 就必然要积累。我想, 积累, 需要阅读, 需要名家名著, 需要“优秀作文选”。优秀作文出自同龄人之手, 亲切可比, 能激发你的写作欲望。与此同时, 还需要生活的积累, 一方面要做有心人, 用心去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真情去体验, 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处;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报刊电视等媒体, 看看外面的世界, 拓宽视野, 扩大知识面。积累之中, 更要融会贯通, 没有批评的吸收, 就会使思想僵化, 走进固有的套路, 文章同样会程式化、概念化, 失去个性。

培养观察习惯积累习作素材论文 第5篇

培养观察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张永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给中高段学生的习作提出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呢?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1.在制作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学生亲自动手做的一些事情,不管成功与否,他们都乐意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让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有顺序地把整个过程步骤、做法、感受写下来。由于每个同学都动手做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就生动逼真,情趣盎然。

2.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中年级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某种事物进行描写,因此,我就找来小动物或小物品等实物,让学生边观察边写片段。

3.讲述科学家故事,激发观察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教材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如鲁班通过观察一种带“齿”的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据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詹天估注意到双手倒扣的运作,发明了火车车厢自动接头;英国一农妇在树下用喇叭呼唤丈夫时观察到虫子落地的.情形,发明了用声波来灭虫的新方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目标和任务

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强烈刺激或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2.观察时要分清主次

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小学生在观察中常常难以分清主次,甚至喧宾夺主。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其分清主次,教他们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和适当的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事物时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对有些对象也可以遵循“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也可选择“近―远”“远―近”“上―下”“下―上”或“表―里”的顺序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全面、精确、完整地观察事物。

3.学会在观察中思考

教师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问题。同时,由于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教师可以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感知的事物才会有血有肉。

4.记好观察笔记

写观察笔记是锻炼笔力和积累写作材料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写观察笔记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初学时,可随意一点,不必太拘泥于形式,目的是抓住观察对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特点的地方。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对一些事物进行长期观察。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仅仅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不等于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应该每天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事物,写成观察日记。由每天写一两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短文。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观察能力会不断增强,习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写出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习作。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出个性 第6篇

一、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在生活、学习中,无物不可观察,时时皆可发现,教师要逐层深入引导学生从看似一成不变、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觉察出新的趣味、新的变化、新的特征。

1. 掌握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学生来说,似乎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要写“身边发生的事”“周围的一处景物”……真是没有什么好写。学生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没有留心观察生活。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时时处处观察的习惯。

有一次,一位朋友带来本地当时还不常见的水果——火龙果来我家,我也是第一次见,问了朋友才知道吃法。我觉得这是一个指导学生观察的好机会,便带了一个火龙果去课室。当我亮出火龙果时,学生们都被吸引住了,不停地问那是什么。我卖了个关子,没说它的名称,而是先让学生看看、摸摸、闻闻,接着削皮让他们看果肉,然后切开让他们观察,最后切成小块让学生尝尝。

吃完了,我告诉学生这种水果叫火龙果,这时才让他们按照刚才观察的过程介绍这种水果。因为有了直观感受,享受了观察的“盛宴”,学生抓住特点,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要调动各种感官全面、多方位地了解事物,让感受丰富起来,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2.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体验发现,积累写作素材。于永正老师在《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一文中说:“我从未感到作文无事可记,无人可写。原因简单得很,就是因为我有素材意识。我留心周围的一切,能随时随地为自己、为学生捕捉到可写的东西。”老师要把这种素材意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体验,真正积累写作素材。

二、打开生活源头,写出个性

小学生写作的最大弊端,是千人一面,作文就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零件——一个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打开生活的源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1. 仿写课文,采撷生活中的浪花去描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词句运用到写作上。学习了《桂林山水》中描写山、水的段落,我让学生仿照着使用排比句描写罗浮山;学习了《白鹅》,让他们练习抓住特点写小动物;学习了《颐和园》,启发他们按地点变换的顺序描写校园……

2. 写好自己经历的事,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小学生在写叙事的作文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写自己做过或看到、亲历的事,要把题目与自己联系起来,做到不虚伪,不杜撰,这样才能写出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真实美好的感情,表达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有价值的见解。比如指导四年级学生写一件发生在同学、亲人之间的事情,我先让学生打开“资料库”(观察记录本),寻找印象最深的事情,打开回忆的闸门,选择其中一件来写。有学生写父母发生矛盾,闹离婚,“我的心好像要碎了”;有学生写与同学发生的冲突,请求谅解;有写出一家浓浓亲情的;有写与伙伴快乐游戏的……作文内容各不相同,真切生动,感悟独特。

3. 扎根生活的土壤,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只有让想象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才能够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与接受。而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启发学生想象场景与情节,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

再如前面所说的观察“火龙果”一课,在学生尝过火龙果后,我说:“猜猜看,这个火龙果是怎么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去外地旅游买回来的。”“您的朋友送来的。”“是不是您的父母种的?”……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自己的猜想编出故事的情节。整个环节中,学生既在合理的想象中说开去,又从中感悟人性之美,在不自觉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学生对老师的敬,夫妻之间的情,朋友之间的谊……这不正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吗?

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第7篇

关键词 : 指导 作文 体会

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比如,指导初一学生写作记叙文,我们可以针对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的特点。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作文,写作要求是: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如他的年龄、性别、外貌、职业、性情,及与自己的关系;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只有把特点写出来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也才能与众不同,有新意;要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决不能像老师给你写品德评语那样来写人。所选的事件要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当你把事情写好了,人物也就写好了;要抓住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给予具体,生动的描写。即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在进行人物语言描写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为不同的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人物,他们所讲的话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所讲的话也是不同的;要紧紧扣住人物的特点和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来写人,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马虎拼凑,拉拉杂杂,更不能重复罗嗦,画蛇添足,使人看了不知在说什么。

根据写作要求,提出的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写出“特点”,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例如×××同学,在描写数学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上一篇:档案中介组织下一篇:清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