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能力范文

2024-06-22

劳动能力范文(精选12篇)

劳动能力 第1篇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 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能力可以分为一般性劳动能力, 职业性劳动能力和专门的劳动能力。一般性的劳动能力多指日常所需的劳动能力, 包括为自己服务的穿衣、吃饭等和为他人服务的简单体力及脑力劳动, 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生活自理能力。职业性劳动能力, 是指经过专业训练, 具备专门知识的劳动能力, 与后天的培养有关;专门劳动能力, 是指有些职业的专长性很强, 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

个人身体受到伤害, 损及劳动能力时可以提出赔偿请求, 而根据提出请求的主体不同, 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的程序获得证明力的鉴定结论。

二、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

当身体遇到伤害, 需要到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鉴定伤害程度, 然后到相关部门进行认定, 出具鉴定书, 到法院起诉的时候才能以该鉴定结论得到采信。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受到伤害的主体不同, 适用不同的法律, 从而也需要不同的部门出具鉴定书。

作为劳动者因为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 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规定得到补偿。

第一,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十四条规定认定为工伤的情形, 第十五条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

第二, 《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了能够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主体, 可以是用人单位、工会、工伤职工及其亲属。《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一、二项规定, 申请主体的顺序不同。职工所在单位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30日内, 先行进行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申请, 有特殊情况的, 申请期限可以延长。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起工伤申请的, 工伤职工及其近亲属、工会可以在事故发生后或者诊断为职业病后1年内, 直接向所在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第三, 《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了工伤能够享受的待遇。第三十六条规定,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 且经工伤认定的,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 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 享受伤残待遇。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规定, 因工伤发生的费用, 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 这些费用包括治疗费用、康复费用、交通费、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护理费、伤残补助金、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各项费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 最重的为一级, 最轻的为十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第二十四条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组成成员包括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工会、经办机构代表、用人单位代表。

《工伤保险条例》的第五章规定工伤保险待遇, 比《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更加细化, 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劳动者非因公受伤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形, 则按照《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 (试行) (劳社部发2002年8号) 》, 由劳动行政部门出具鉴定文书。对于不具有劳动关系的主体因病或因民事纠纷丧失劳动能力, 则通过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文书, 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由赔偿人偿付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 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 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各种费用的计算在司法解释中都有详细的规定。司法鉴定时须参考与残疾程度鉴定有关的法规, 主要有道路交通事故伤残十级分类法, 职业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 人身保险伤残程度分类表等。

三、鉴定结论的证明力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第2篇

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发生工伤后,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正值壮年,生病了能不能提前退出工作岗位?

这一切,都要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后才能决定。

昨天,全省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座谈会在安阳林州召开,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臧中玉透露,,全省有29301人通过鉴定享受了相关待遇。

案例

离职后,从单位获赔4万余元

“我们去年受理了一起鉴定申请,申请人最终获得了4万多元的赔偿。”昨天上午,省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名申请人姓李,曾是某煤矿的一名工人,离职后数月提出申请,经检查为矽肺,最后鉴定为7级伤残。

而根据规定,7级伤残可一次性获得相当于13个月的工资。一测算要4万多元,当时企业方面很不理解,认为这名工人都离职好久了,会不会是在其他单位工作时导致的伤玻“但由于企业拿不出李某在其他单位工作的证据,并且企业在李某离职时未做检查,所以还是企业承担相关的赔偿。”

员工离职时不检查,“后果有时会很严重”,工作人员表示,特别是一些易发职业病的.单位,为避免出现纠纷,应主动进行相关检查。

数字

8年间,全省近20万人受惠

“目前,病退鉴定占我省劳动能力鉴定总数的五成左右。”臧中玉介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病退条件,据统计,从到20,全省累计近4万人经鉴定不符合病退条件,占病退申请的近40%。

总体来说,全省8年间共为191806人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臧中玉介绍,随着职工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鉴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鉴定人数29301人,比20增加11914人。8年增长68.52%。”

臧中玉也提醒,在工伤鉴定中,应先认定工伤,才能进行鉴定。如果没有工伤认定书,鉴定部门会拒绝鉴定。

另外,臧中玉对能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专家,条件要求也比较高,“至少副高以上职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相关专家2519人。

郑州职工受工伤最少补助7560元

如果鉴定为工伤,会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一共分10个级别。”工作人员介绍,10级最轻,1级最重。职工鉴定为工伤后,享受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与级别挂钩。

以郑州职工为例,某职工受工伤鉴定为最低的10级,则一次性伤残补助为7个月的工资数,按目前郑州最低工资标准1080元计算,他即使拿的是最低工资,也可获得7560元的补助。如果伤残级别每增加一个等级,补助就至少增加两个月的工资数。

提醒

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鉴定

职工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是有时间限制的。以工伤鉴定为例,如果是企业申请,需要在工伤发生1个月内提出,如果是本人或亲属提出的,则应在1年内进行申请。

鉴定时,也需要满足如下条件: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时间上看,就是停工留薪期满;职工经治疗后,发现确实是因工作原因造成职工身体上的残疾;工伤职工的残疾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并且伤残程度已经影响到本人的劳动能力。

浅谈幼儿劳动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劳动教育;健康成长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儿童自己去做、去发现、去思考才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有效的手段。劳动对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有怎样的意义呢?

(1)劳动能促进孩子大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发展孩子的体能。比如让孩子在完成任务中跑来跑去,在帮忙中无形多了运动量,锻炼了肺活量等。

(2)劳动能促进孩子在数学、空间等领域的发展,比如让孩子摆碗筷,既锻炼了孩子判断左右、单双数的能力,又能对于孩子入学做好了良好的准备。

(3)劳动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绪,学会乐于助人,体验责任感。比如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它能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初步培养责任感,并且养成按时浇花、施肥的习惯,更能激发孩子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兴趣。

(4)劳动能培养幼儿的毅力,培养其坚持不懈的品格。孩子们从小就表现出一种执著,如果能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孩子的执著,这种执著就会转变为孩子的毅力,劳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的孩子的劳动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园和家里两个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进行培养。

一、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1)讓幼儿学会自我服务的本领,乐于并坚持经常地进行自我服务。我在墙上办了一个自我服务小红星专栏,每当一位幼儿学会一项本领并能坚持这项自我服务劳动,就给贴上一颗小红星。不很长时间这一专栏上就呈现出“繁星满天”的可喜景象了。

(2)利用值日生形式组织幼儿都来为集体劳动、服务。我悉心保护幼儿参加这一劳动的积极性,指导幼儿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提高服务质量。

(3)带幼儿到田野采集树叶花草,回来后进行制作,制成后举办小小展览会。当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是又经过一些美化变得更动人了,听到参观的家长、老师和小朋友对自己作品的啧啧称赞,乐得喜笑颜开。

(4)我也没忘记对个别幼儿“因材施教”如请年龄小、身体弱的幼儿负责摆小椅子,请能力强却比较粗心马虎的幼儿整理图书、玩具等。当他们完成任务后,我也没忘记做好表扬、讲评等工作。这种个别教育虽然比较琐碎费些事,但我以为有必要,是值得的。

劳动教育作为对幼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我们应使每个幼儿都能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到实在的收益。

二、在家里让孩子做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应该从贴近儿童的生活开始,从做家务劳动开始。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引导他们进行简单地劳动,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年轻的父母们,如果希望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自强不息的性格,健壮的体格,就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机会。

(1)让劳动转变成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2)要舍得让孩子劳动。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3)别害怕孩子出错。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比如洗碗时把碗摔了。面对这种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对待他们的问题要进行耐心、具体的指导。

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 第4篇

一、劳动能力鉴定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发展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中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一定的原则指引下, 依法、科学的处理问题。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关于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 同样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近几年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实践和研究,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 本文总结出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1. 客观公正原则

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对工伤职工劳动能力致残等级的判定, 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标准, 根据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客观情况, 确定其劳动致残等级, 最大限度的避免鉴定人员的主观因素, 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前提下, 确保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的真实性, 使得工伤职工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 为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2. 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劳动能力鉴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被鉴定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要依据法律规定对相关鉴定程序和鉴定结果进行公开, 确保鉴定过程中的活动及结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遵循劳动能力鉴定的公开透明原则, 能够为当事人的知情权提供保障, 更好的确定鉴定程序的客观公正性, 进一步提高劳动能力鉴定的工作效率, 积极化解涉及到的相关人员之间的矛盾, 为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公正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

3. 劳动能力丧失状况与鉴定政策标准相对应原则

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要保证职工劳动能力丧失状况与鉴定政策标准的对应, 根据鉴定政策标准, 对职工丧失劳动能力的部位和程度予以评定, 保证每个损伤部位和程度都有相应的标准与之相对应, 避免无依据设定条款的情况出现, 保证劳动能力鉴定在一定范围和标准内进行, 充分做到公平公正、以人为本、依法办事, 为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一切从实际出发, 维护社会的公平, 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稳定发展, 对科学的鉴定手段和方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 依法办理和独立办理的原则

对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还要遵循依法办理和独立办理的原则。所谓依法办理, 就是指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相关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要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 与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结合在一起,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及逆行那个劳动能力鉴定。所谓独立办理, 就是指相关专家要利用专业知识, 借助一定的诊断设备和先进仪器, 来独立的完成被鉴定人丧失劳动能力状况的鉴定情况, 做出相关的评定。除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 不能随意干涉相关机构和人员的鉴定工作, 保证鉴定工作依法、独立的完成。

二、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

简而言之,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包含以下几方面程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受理, 在一定的时间内判定结论, 将结果送达给申请者, 申请者对结论不服或产生争议时, 劳动鉴定委员会对争议进行处理,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相关申请者对鉴定结论有权进行复查。

1. 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由相关各方代表组成的非常设性机构, 分为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和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两个层级, 它是劳动能力鉴定的直接受理机构, 对劳动能力鉴定实施管辖职能。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进行初次受理, 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则进行鉴定再次申请的处理。《工伤保险条例》中提到,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工伤职工和工伤职工的直系亲属。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伤职工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依据来获得完整、合法的工伤保险待遇, 因此用人单位有义务、有责任为工伤职工的致残程度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同时, 通过劳动能力鉴定的准确结论, 用人单位能够以此为条件来分散工伤风险。《工伤保险条例》中明确规定, 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评定之前, 用人单位要承担一部分工伤职工的治疗费用, 例如工伤职工的生活护理费、就医交通费、停工留薪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当工伤职工就医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 其所在单位要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职工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根据工伤职工的劳动功能障碍和生活自理障碍等级来确定职工应当获得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职工有权通过劳动能力鉴定来正确相应的经济补偿。如果工伤职工本人无法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有权交由其直系亲属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此外,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也是工伤职工的法定义务, 工伤职工如果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 就会取消其所拥有的工伤保险待遇资格。因此, 工伤职工要依法执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义务。

2. 劳动能力鉴定的受理

申请者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申请时, 要提交包括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在内的相关材料。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之前要有工伤认定资格, 即相关机构出具的工伤认定决定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除了受理工伤职工的申请外还对非法用工主体的职工申请进行受理, 因此这些职工或童工则不需要提供相应的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以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材料为主要依据来判定鉴定结论。委员会成员将以申请者提交的工伤医疗资料为意见, 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鉴定结论。职工的工伤医疗资料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委员会的鉴定结论。申请者出具完整的资料后,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将受理此申请, 委员会要抽取有经验的专家成立专家组, 严格按照相关条例的规定, 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材料提出鉴定意见。之后委员会在专家组意见的基础上, 进行详细的鉴定结论判断, 对工伤职工的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和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做出认定。相关条例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鉴定程序和结论的公正客观性, 与申请者有利害关系的委员会成员不能出席劳动能力鉴定活动。

3.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认定

《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条款明确指出,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要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如果遇到复杂的鉴定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 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三十日。工伤职工获得工伤保险待遇是以鉴定结论为依据的, 因此相关机构要将鉴定结论及时送达给个人和申请鉴定的单位, 确保工伤职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申请者收到鉴定结论后, 如果对结论有争议或者不服, 根据相关条例规定, 申请者可以在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所在省鉴定委员会再次申请鉴定, 此次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对申请者争议的处理可以维护劳动能力鉴定的公正性, 为鉴定申请人获得合法权益提供充分的保障。通过二次鉴定结论的判定, 为工伤职工争取权利, 保证工伤职工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此外, 工伤职工对劳动能力鉴定享有复查鉴定的权利, 相关条例明确规定,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给定之日起一年后, 申请主体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 可以向有关机构申请劳动能力的复查鉴定。复查鉴定的申请主体包括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者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对复查鉴定的规定能够更加确保鉴定结论的公正合理性, 虽然在初次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 工伤职工的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但是由于职工的伤残情况不同, 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 其病情程度会发生变化, 如果工伤职工的病情趋于严重, 他们就可以申请复查鉴定, 充分保障自身利益, 获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三、对工伤认定完善及劳动能力鉴定的建议

相关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例如司法救济程序较为繁琐, 工伤保险范围过于狭窄, 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等。本文对工伤认定的完善和劳动能力鉴定提出一些建议。

目前我国现行的工伤认定程序较为繁琐, 劳动者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权利, 工伤赔偿救济的周期较为漫长, 一些劳动者不得不放弃应有的权力, 因此, 相关机构要处理好司法救济程序和工伤认定程序之间的关系。相关机构要解决我国工伤认定行政化的问题, 行政化现象的存在导致恶性结果的出现, 简化司法救济程序, 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工伤认定程序, 还应进一步扩大工伤认定的范围, 由于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社会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另外, 由于企业又各种保险等制度的入住, 并不会因为对职工进行相应补偿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工伤认定应当适当倾向于劳动者。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对工伤认定给予统一的标准, 由于标准的统一, 将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相关机构还要设置合理的工伤争议处理程序,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 更完善、高效的解决问题。相关机构在进行劳动能力鉴定时存在违背权益制衡原则的现象, 由于相关规定的不完善, 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由于一己私欲而越权、违法。相关机构要彻底贯彻权利制衡原则, 进一步细分各级权力, 使各个阶层的工作人员都明确各自的权力范围, 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 避免权力集中化, 对各级干部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 最大限度的减少权力私有化, 使之为了共同的利益更好的服务群众。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作为证据的一种, 要求具有法律性, 因此, 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应当在法律基础上来加以完善, 确保鉴定结论的合法性。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仅关系到工伤职工的利益, 也关系到用人单位、保险机构的利益, 劳动能力鉴定如果没有科学的程序保障, 就会在鉴定过程中产生种种矛盾, 因此, 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来完善劳动能力鉴定的法律制度:废除原有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设置, 委托由专门的司法鉴定机构来处理问题, 由司法鉴定机构来解决工伤职工伤残等级鉴定和劳动能力障碍鉴定问题, 可以大大提高鉴定的效率, 进一步提高劳动争议解决的效率;完善现有的劳动能力鉴定制度, 确保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可以引入鉴定质证和听证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明确规定, 鉴定人与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同为诉讼参与人, 他们的区别在于鉴定人是聘请的诉讼参与人或者由司法机关委托。鉴定人属于中立的诉讼参与人, 如果具有鉴定资格的人在鉴定之前已经了解案件情况, 则其只能作为证人, 不能担任案件的鉴定人。如果在鉴定过程中了解案件情况的, 则其鉴定结论就不再是证人证言, 参与诉讼的鉴定人不能同时兼任证人。鉴定结论需要经过质证、认证后被采纳和采信, 引入鉴定听证会制度能够进一步为劳动能力鉴定的公正性提供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劳动能力鉴定是工伤保险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主要依据。通过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可以根据伤残等级享受相应的伤残待遇, 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或者伤残抚恤金。工伤职工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工伤认定之后做出劳动能力鉴定, 来进一步享受工伤待遇。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自身的义务, 为工伤职工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层职工的辛勤工作, 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劳动者的职业危险大大增加, 由于意外等因素导致职工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职工的家庭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 对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工伤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的结论是评价工伤康复和办理因病提前退休、退职等的重要手段, 也是确定工伤职工的待遇、经办机构和用人单位支付待遇的主要依据。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

参考文献

[1]杨守业.对伤残等级的再次鉴定不等同于复查鉴定[J].山东劳动保障, 2007, (4) :123-125.

[2]褚玉龙, 商榷.再谈劳动能力鉴定终局后不应另行委托司法鉴定[J].中国劳动, 2009, (11) :117-119.

[3]郑尚元.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能成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象[J].中国劳动, 2005, (3) :106-107.

[4]闫中奇, 安桂杰.职工发生工伤后怎么办[J].山东劳动保障, 2005, (9) :152-153.

[5]俞绥娟, 孔顺贤.精神残疾和劳动力鉴定1024例分析[J].现代康复, 2000, (1) :185-187.

劳动能力鉴定时限 第5篇

企业对工伤认定有异议的,从工伤认定通知书下发之日起30日内申请复查,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

职工对工伤认定有异议的,从被告知是否认定工伤之日起30日内申请复查,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

(二)职工医疗终结后,企业应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为职工办理伤残等级评定手续。企业或职工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应在鉴定结论下发之日起30日内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仍不服的应在30日内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三)对职工的工伤认定通知和鉴定结论,单位应在接到通知或鉴定结论之起10日内通知职工本人,鉴定材料《劳动能力鉴定时限》。

115号)]

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由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一)因工负伤的有关鉴定时限

1.职工因工负伤首次劳动能力鉴定的,应当在医疗终结期满30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

2.申请复审鉴定应在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

3.重新鉴定应当在收到复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

4.复查鉴定应当在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起1年后提出;

5.延长医疗期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6.伤病因果关系鉴定在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之后提出;

7.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

(二)非因工伤病的劳动能力鉴定在职工医疗终结后提出。

1、对申请人提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受理或不予受理,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2、对予已受理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及时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鉴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5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确需延长期限的,不超过20日。

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应包括:技术操作、技术思维(即动作思维)与技术意识。操作、思维和意识3个基本要素构成劳动技能素质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技术思维是劳动素质的核心,而技术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劳动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有两种形态:首先是制作,制作是技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表现。第二是设计,它遵循确定的目的要求,以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依据,将技术要求和原理表象化、具体化、模型化。劳动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途径,在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技术能力学习使思维训练从感知水平上的上升提高到认知水平上的上升。劳动技术教育不仅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条件,又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序发展。因此,从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及脑功能的协调发展以及技能学习的要素来定位劳动技术教育,把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高度来认识,特别是从形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方面来发展学生,这在教育过程中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二、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劳动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的教育,我们面对的每名学生都有很强的探索愿望与创新能力,作为一名劳动技术课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学科特点及有利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结来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使其在创新方面有更好发挥,不能只以认真、听话来衡量一个学生。教师要树立创新观念,构建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劳动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天地。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劳技课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劳技课不仅仅是为模仿他人,而在于创新,从而拓宽学生创新视野。例如:我在教废弃易拉罐制作模型就利用了录像资料来学习具体制作方法,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创作出了意想不到的作品。教学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同样课堂上还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展示设计方法与制作效果,来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第三,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不容忽视,适度的赞扬会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学校的劳技展室的展览、学校公共橱窗展览的方式给予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加强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欲望。

三、劳动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参与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获得最终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学生虽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但如缺乏动手能力,还是不会有所创造。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中,通过手脑并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动手、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得以实现,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但是应以学生感兴趣和力所能及的方式为最佳选择。例如,在制作孔明灯这一劳动技术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孔明灯的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带着想法去做,多动脑,一边做一边完善自己的设计,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悟,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孔明灯,同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可以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提高每个学生的劳动技术能力。

四、劳动技术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劳动与技术课的内容非常丰富,课前材料的准备,信息的收集,有时不是学生个体能完成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协作方法,引导学生自组小组,分工合作。例如,在学习安全用电知识时,需要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必要的了解,这时学生可以组成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安排,运用多种渠道如通过家长采访、书籍资料查阅、网络搜索来获取各种信息。教师在课前准备活动中利用材料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产生分工合作的思想,形成分工合作意识,有利于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是让学生在合作中产生激情火花的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举例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主形成合作小组,选举组长,形成合作规则,从而在小组合作中要人人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只有人人合作,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他人之长,获得共同的进步。

在新课程背景下,劳动与技术课教学要求我们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其他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开展分层教学,对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分析 第7篇

所谓工伤, 在国际上统称为职业伤害, 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所遇到的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而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保障部门根据相当的法律法规作出的, 对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的性质和事实进行确认的行政行为。但是这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工伤认定, 实际上, 生活中的工伤多种多样, 其相对情况也比较复杂, 而工伤认定是职工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 它关系着受伤员工及其家属的福利。所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1 保护职工原则

笔者认为, 在工伤认定时, 只要没有证据认定职工所受的伤非工伤所为时, 一般应认定为工伤, 因为工伤认定的核心为员工因工作等原因受到伤害。而作为工作单位应该具有保护员工的意识,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工作时间, 员工一般在为公司工作, 一般可鉴定为工伤, 而具体原因应具体分析,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

1.2 与工作相关联原则

鉴定是否是工伤,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因工负伤, 这一点要明确,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因为工作的原因而受伤, 而如果不是因为工作原因受伤, 那么则将不能判定为工伤, 相关条例所规定的就是与工作相关联。

1.3 一般不追究职工过错原则

对于工伤, 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员工的疏忽或过错而引起的, 但公司不应追究员工的相关责任, 而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 不因员工错误操作所造成的伤害就不认定为工伤, 从人文角度上考虑, 操作职工受伤, 人不是机械, 所犯错误在所难免, 在员工心理及生理遭遇伤害时, 工作单位应该予以抚慰, 不应不负责任, 造成不良影响。

2 我国工伤认定以及劳动鉴定存在的缺陷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 而工业发展的副产品工伤也随之增多, 这才引起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于我国各项起步比较晚, 对于工伤认定以及劳务鉴定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笔者在这里谈论下自己的观点。

2.1 司法救济程序繁琐

工伤认定, 也是一种行政化行为, 因此也可以用行政法来解决问题。对于工伤认定结果有异议的, 可以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解决。这样可以保证受伤者的利益, 可以维护公平, 但实际上正是这些繁杂的法律程序, 使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 难以得到解决, 导致结果本末倒置, 也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如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一个普通的工伤案件, 要经历: (1) 工伤认定机构认定, (2) 行政机关复议, (3) 行政诉讼程序。如果行政程序撤销了工伤认定, 则上述程序可能要重新经历一遍。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劳动者还需要去劳动局等更多的地方, 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奔波。曾有人统计, 一个简单的工伤案件, 经历这些法定程序, 大概需要三年。对于劳动者来说智能更增加痛苦, 而设计这些法定程序的初衷是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减少争议。而现实是, 正是这些法律程序使劳动者的权利难以保证, 法律程序复杂, 这是保证劳动者权益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工伤保险范围狭窄

对于目前我国工伤保险条例来说, 劳务关系的法律定位不明确, 以及企业主体资格的判断标准也不明确等原因造成工伤保险范围狭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没有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工伤保险问题。 (2) 没有对工伤保险的性质认清, 在工伤保险范围内, 纳入了不属于工伤事故的伤害。 (3) 没有将农业劳动者在工作中受到的伤害纳入工伤保险。这是不合理的。

2.3 违背权力制衡原则

“工伤认定难”是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但是违背权力制衡原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行政权力私有化, 行政权力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但是行政权力在行使时必经过一个人格化的过程, 这就导致权利私有化, 可能会产生为一己私利, 而放弃国家利益。行政权力越权, 在工伤确认的案件中有很多客体不明确、范围不清楚, 这将很可能导致行政权力越权, 导致私欲的膨胀,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行政保障部门对职工工伤进行确定, 又负责工伤保险金的发放与征收。这样, 这种制度就导致了权力的私有化, 违背了权力制衡原则。容易产生不公正现象。而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工伤认定难。

3 完善我国工伤认定及劳动能力鉴定的建议

以上是笔者对于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存在的弊端的分析, 下面笔者将针对司法救济程序繁琐、工伤保险范围狭窄、违背权力制衡原则, 提出一些建议。

3.1 司法救济制度的改革

如前文所说, 司法制度繁琐, 对劳动者在维护自己权利是得到了抑制, 这种程序的设置往往得不偿失。在现行的工伤认定行政化模式下, 工伤赔偿救济周期非常漫长。使一些劳动者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因此必须处理好工伤认定的程序与司法救济程序之间的关系。所以首先要设置好工伤认定程序与司法救济程序之间的关系。而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我国工伤认定行政化的问题。因为我国这种行政化的模式, 一种工具行为, 导致这种恶性结果的循环。所以工伤认定行政化解决掉, 那么工伤认定问题就解决一大半。剩下的司法救济程序, 简化程序, 员工尽职尽责就能大大提高速度, 从而抓住症结, 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

3.2适当扩大工伤认定范围

笔者认为, 对于工伤认定应当适当的倾斜于劳动者, 因为劳动者属于弱势地位, 一方面社会应该给予人文性关怀, 减轻劳动者的负担。并且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由于保险等制度的入住, 企业并未有很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法律应该,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统一工伤认定标准。这样统一标准可以解决会很大一部分纠纷。还应该设置合理的工伤争议处理程序, 为解决问题提供合理的平台, 提高效率。

3.3提高对权益制衡原则的认识

对于权力的制衡原则, 应该彻底贯彻。细分各级权利, 明确各自权力范围, 相互制约, 相互合作, 不要让权力集中化, 可以改变人们对权力的追求。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通过人格化, 所以对于各级干部的思想教育则是必备的事情。在行政权力行使时, 则会大大减少私有化, 减少抛弃国家利益的行为。

4结论

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对劳动者的权益息息相关, 所以做好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的鉴定非常重要, 工业产业的发展, 副产品工伤也会随之增多, 所以做好后续工作很重要,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有很大的帮助, 笔者对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进行了浅谈,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1]邱晗.论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0, (10) .

[2]冯东.我国工伤认定若干问题及建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0, (5) .

[3]叶静漪.劳动合同法十二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112.

劳动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途径,对策,河南

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就业现状

1.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

所谓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向非农产业及城镇转移中学习、实践和锻炼所获得的体质、品德、知识、技能水平的总和,其基本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劳动者身心素质等[1]。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精神支柱,决定其认知事物的价值取向,表现为道德意识、开放和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等。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长期受自然经济的影响,小农意识浓厚,思想保守,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科技文化素质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上。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劳动者在转入地受欢迎的程度。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来说仍然较低,受教育水平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水平(表1)。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低下,影响他们接收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其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的身心状况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较低,食物构成和食物营养简单,因而身体素质较差,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许多劳动力由于体质问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降低。

注:资料来源于《2009年河南调查年鉴》。

1.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状况

就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来看,2000—2008年,河南省农村就业劳动力仍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但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数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80.84人/百个劳动力,下降到2008年的60.53人/百个劳动力;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表2)。

注:资料来源于《2009年河南调查年鉴》。

就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具体的就业行业结构来看,自200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就业劳动力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0—2008年,从75.52%下降到58.39%,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了17.13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上升较快(表3)。

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地域结构看,2008年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主要在乡内就业,但比2004年的人数有所下降;在国内省外就业的人数次之,并有逐渐增加之势(图1)。

2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农村劳动力的综合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就业选择能力、创业开拓能力和应付风险能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突出矛盾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综合就业能力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要求不适应,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注:资料来源于《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

2.1 较低的农民就业选择能力是制约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障碍

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就业选择能力低下,工资水平偏低。河南省农村外出人员从事的行业具有典型的这种特征,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信息,2008年河南省外出从业的总人数为2 155万人,其中转移到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的有892万人,从业人数占总外出从业人数的41.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有743万人,占34.48%。从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外出从业人员多数从事职业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选择能力较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少,无法形成高效优质的劳动力资本,也不可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高效益和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逐步向竞争性就业转化,劳动者就业一劳永逸的现象逐步消失,最终形成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机制[2]。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农村劳动力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还要具有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来合理组织、调节、控制生产的能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减弱,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科技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即使对新的就业岗位一时难以适应,但由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学习培训时间短、费用低,适应速度也较快;而素质低的劳动力就会被淘汰。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

2.3 农村劳动力综合就业能力偏低与农民增收要求的不适应性

2008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 454.20元,不仅低于全国4 760.62元的平均水平,与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差距更大,在短期内难以赶上发达地区。从收入构成来看,在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个构成部分中,河南省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偏高,而工资性收入在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33.68%,而同期全国、江苏和山东这一比重分别平均为38.94%、52.96%和40.13%,分别高出河南省5.26、19.28、6.45个百分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增加工资性收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农民要增加工资性收入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就业能力。

3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综合就业能力的培育途径

3.1 教育

教育与劳动力就业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现在教育可以使新生一代身上潜在存有的劳动能力得到发展,使其变成可能的劳动力;教育有助于劳动力素质提高,包括体质、态度、工作成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增长和合理配置。而就业问题的实质也就是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劳动力全面发挥自己才能的问题。因此,教育与劳动力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文化、封建主义和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农民形成了种种陈旧、错误的观念,还使得农村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低,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因此,要通过各种教育来培养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3.2 职业培训

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量农民由于没有接受过适当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需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在对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内容上应注重素质引导、技能培训和按需施教。培训中要突出实用性、实效性、职业性和技能性,要注重发挥当地的传统优势,开展特色培训,创建地方劳务品牌。培训的同时应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通过转移就业前的集中短训、转移就业后的咨询服务、就业中的寄发资料函授、用工所在地的委托培训、节假日农民回乡的经验交流及用工集中地的专题讲座等方式展开,要注意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培训。

3.3 健康投资

所谓的健康投资是指为保护和增进人们的健康,在一定时期内所投入或消耗的经济资源。损害和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生物、环境、社会、心理等多方面。保护和增进健康要通过医疗卫生、遗传因子、饮食营养、体育运动、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多种渠道来实现。健康投资从广义上说是上述各方面的资源消耗。健康投资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可以使教育投资效率提高;健康投资节省了医疗开支,使劳动者能以健康换取更多的劳动机会和创造财富的机会。因此,健康投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3]。目前,河南省健康投资的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健事业,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改造生活环境,搞好公共卫生管理;面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促进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4 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育与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4.1 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素质的手段,是培养和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的手段。河南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教育的投资过少,农村教育的落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因此,必须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真正把农村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不仅要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度,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4.2 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河南省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培训[4]。要搭建培训、管理、输出3个平台,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输转的新跨越;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3 培育农村劳动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心理素质较为脆弱,思想落后,对新兴农业科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接受能力较差。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培育提高农村劳动力心理素质。最主要的还是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务工技能,农民才会转变落后保守的思想。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淡化农民的保守意识,逐步形成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超越的思想,不断地创新和走出去,使农民主动产生新动机,改变态度,提高能力,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4.4 促进农村健康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身体素质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体育的发展,农村居民的健康投资理念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仍然不强,应加强宣传,引导合理的健康投资行为。强化健康投资意识,树立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自我健康投资、科学健身观念。体育基层部门应切实利用好现有的体育环境条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并贯彻落实,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农村地域环境、农时季节、群众爱好和经济条件等不同情况,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多样性、趣味性和简易性的体育运动,吸引农村居民进行积极地健康投资。

4.5 合理组织好农村劳动力的对外劳务输出

2008年河南省总人口9 9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 34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98%;农村劳动力5 266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总规模达到2 1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93%。无论是农村人口还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都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规模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保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道路必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具体为: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互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魏毅,廖素琼.农民工受教育状况对其就业能力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6(8):92-94.

[2]池淑琴.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7):38-41.

[3]顾美琴.论健康投资的经济价值[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99-102.

劳动能力 第9篇

2013年10月份, 我上班时因工受伤, 劳动保障部门给我进行了工伤认定。由于受伤, 我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 要求用人单位进行工伤赔偿, 这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但是我递交申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劳动保障部门却迟迟没有组织鉴定, 原因是用人单位不配合, 让我找单位。我想问一下, 是不是用人单位不配合做鉴定, 就不能鉴定了?

读者李某

李某读者:

劳动能力 第10篇

一要着力提升培训实效。最根本的是坚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目的, 紧密围绕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各类载体建设、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实际需要, 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 面向城乡有就业意愿和培训意愿的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 促进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对接。

二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最核心的是进一步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 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单一的公办学校经费供给体制, 完善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劳动者、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实践表明, 校企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培训模式, 受训者、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都能从中受益, 要继续探索“联合共建”“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培训机构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努力实现教学和实践一体、实习和生产一体。

三要着力抓好项目带动。最重要的是在认真总结近年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经验、继续实施好各类培训项目的基础上, 突出抓好一批效果好、创出品牌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好示范项目的引导带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 抓项目不能光靠政府投入, 要放宽准入条件,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四两拨千斤”, 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要强化政府技能培训项目管理, 整合培训资源, 努力做到项目统一规划、资源优化配置、资金统筹使用, 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 (摘

自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同志在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

劳动能力 第11篇

一、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开始形成

在“玩陀螺”这项活动中,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

首先,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陀螺的制作方法。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前玩过的玩具陀螺进行自主探究,研究陀螺的制作方法、所需工具和材料,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陀螺。

接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比赛的形式拉开“玩陀螺”活动的序幕。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比赛现场中发现问题——我们亲手制作的陀螺转起来有快有慢,为什么我的陀螺转得慢?怎样延长陀螺转动的时间?这些疑问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课堂上出现第一个高潮,为下一步的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埋下伏笔。

然后,小组同学第二次合作,亲身体验、实践,探究陀螺转动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的问题,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一次次的观察、实验中不断总结影响陀螺转动时间的因素,最终解开谜团。

接下来,改进作品,激励创新。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发现改进本组的陀螺。小组组员分工合作,有做轴的,有做盘的,有设计陀螺图案的,都以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制作出本组的作品。此时,教师适时安排第二次玩陀螺比赛,将课堂再次引入高潮。在各组作品的交流展示中,同学们互相反思,然后取长补短,再动手实践,改进作品,完善作品,在合作中同学们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提高学习质量和劳动技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好习惯。

最后,适度拓展,开阔视野,为新问题的生成铺路搭桥。教师有意把陀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制作成课件,利用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陀螺奥秘的欲望,使学生恋恋不舍地离开课堂。

整个活动跌宕起伏,同学们在探究、设计、实践、反思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沟通,用教学动态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产生“1+1>2”的效果。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从而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利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放性来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1.在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中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在《“电话奶奶”的生日》这个活动中,了解电话的发展历史是本次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小组合作中同学们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由电话发展历史这个单一的课程内容又派生出电话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电话费的计算、电话的发展前景、设计制作自己心中的理想电话的模型、打电话的文明用语等多种活动主题。这些主题活动的派生,都是小组合作带来的效应,是由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引发的良性循环。

2.在开放式的活动中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今天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方式已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在学习“泡茶”这项劳动时,学生分成4人小组,利用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不同的方式开展活动。通过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增进合作能力。老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是否会冲茶,而是考虑到资料的收集、参与的积极性、操作中的技术性、活动中的合作性。用富有开放性的评价来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利用“劳动技术教育”的自主性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在《本溪旅游——小小纪念品伴我行》这一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设计了3课时来完成任务。从选择风景区、制定活动计划的酝酿,到收集资料的突破,再到制作旅游纪念品的升华,无不从自主性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1.自主选择风景区

上课伊始,请同学们介绍他所熟悉的本溪风景区。然后,喜欢同一个风景区的同学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学习小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非教师指令安排。通过这种自主选择、自由组合,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自己确定活动计划

学习小组确定后,小组成员就开始商议制定本次活动的计划。计划制定完毕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补,发展全体同学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最后确定本次活动的计划。计划包括:组长、组员、小组活动内容、小组成员的分工、活动时间的分配、活动注意事项。

3.自己收集资料

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搜集资料的几个途径。然后小组同学自己确定搜集资料的方式: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可以通过图书查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采访等。小组同学为了同一个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把各自搜集的资料再汇集到一起,形成本次活动的一个小小资料库,发挥资料在本次活动中的功效。大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展了合作能力。

4.自己整理资料

搜集好的资料以一种凌乱的状态摆在学生面前,怎么把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得它发挥其完成本次活动目标的功效?同学们又开始进行思考探究,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按名称、地理位置、风景特点、传说习俗及其他几项来把资料进行分类汇总,记录在资料卡上。同学们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又一次发展了合作能力。

5.自己设计图样

通过资料搜集,小组同学已经对自己喜欢的风景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小组同学一起合作为自己喜爱的风景区设计纪念品图样,直到组员都对图样满意为止。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探究、创新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品质。

6.自己准备工具、材料进行制作

有了设计好的图样,小组同学则根据图样需要自己准备工具和材料,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再一次合作制作出本组的作品。作品完成后,组内推出一名同学对作品加以介绍,说明合作成果。

7.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介绍作品

劳动能力 第12篇

一、强化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利用这一特点,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 获得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废旧的彩色的打包带和纤维带可以做环保袋花篮、吊兰等。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使用所料管、塑料丝、软所料袋等做什么呢?这时可以分组讨论, 自由想象, 有创造性的实践操作。在制作过程中, 及时利用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我实践操作中不断地变化, 深入。这样行之有效的实践操作训练, 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二、激发创作的兴趣是开启学生创新能力之门的钥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他们大多从兴趣出发, 有了兴趣才会爱好, 有了兴趣和爱好才能产生动力去创作、去解决和克服实际中出现的困难, 完成老师交给的制作任务后, 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学生的创造能力、自我探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完成任务的喜悦又促进了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吗?并不是光靠教师的嘴巴宣传, 主要靠直观的示范和学生实际的操作, 还要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诱导、感染学生。例如, 事先准备好示范的剪纸作品,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绚丽的民间色彩, 很能摄住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剪纸作品布置教室, 校园设立两个学生剪纸作品宣传窗, 进行不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欣赏他们同龄的剪纸作品。同时, 还运用学生在全国发表剪纸作品的先进事迹进行表彰,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 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中去。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是迸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劳技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鼓励他们凡事都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大胆创造, 敢于异想天开, 做出不相同的作品。求异思维是可贵的思维形式, 求异思维重在引导学生想象, 从想象中展开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 要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巧用手里的一根宽8~10厘米的铁条来进行创造性制作, 一根根小铁条, 在学生的手里竟演绎出了万种风情, 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正在奔跑的小兔子, 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体态臃肿的企鹅, 有的学生把铁条变成了闪烁的小星星……

在创造实践活动中, 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 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对他们多鼓励表扬, 即使学生的作业很不成形, 也要找出它的闪光点。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 就要求老师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同学, 尤其在评判作业时, 不以像与不像为唯一标准, 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 有独到之处, 谁的作业就是最好的作业, 成功的作业, 劳技课程的评价应体现多样性的原则。

四、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兴趣发端于动机, 伴随着行为过程, 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之上。就是说, 学生学习有愿望, 有行动, 但如果行动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兴趣。教师在劳技课上要用所学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 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师生共同评价,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巩固所学知识, 从而使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延伸。展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又激发起他们勇于探索再次创造的激情。

上一篇:二月二下一篇:合理投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