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范文

2024-06-15

中国人民大学范文(精选12篇)

中国人民大学 第1篇

1 人大附中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享誉中外的著名中学, 是京城众多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梦寐以求的学校。在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方面取得了辉煌办学成果, 成为展示北京乃至中国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建有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教学设施和文艺体育设施, 拥有一支献身教育事业、具有高尚品德、教育观念先进、治学精神严谨、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精深、教学水平一流、育人艺术精湛、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人大附中在北京建有一个完整的分校体系, 包括双安商场附近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兰靛厂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等。

2 人大附中的游学机制

能够进入人大附中高中学习, 是每一个初中学生梦寐以求的梦想, 可事实往往很残酷, 经过初中三年的努力, 我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人大附中, 为了在高中阶段能够有机会到本部游学, 我考入了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因为一方面在刘彭芝校长的大力扶持下, 分校的老师与本校老师一起备课, 讲义共享, 并且安排一批本校老师到分校任教, 使得教学水平很有保障;另一方面, 也是我最看重的, 就是本校每年让二分校自己决定送不少德才兼备得学生到本校学习, 我们称之为“游学”, 这对分校的学生来说是一项莫大的荣誉。

在刘彭芝校长的倡导下, 每学期二分校都可决定3~4名优秀学生到本校“游学”, 一般都是班级成绩的前1~3名。高一和高二阶段, 游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 高三阶段为一个学年。如果“游学”期间表现突出, 并且在期末考试达到班级前10名, 就可以延长游学时间。在“游学”过程中, 因为学籍还在二分校, 因此每周五都要回二分校, 向班主任汇报学习和思想情况, 并参加二分校的必要活动和考试。这种机制不仅使分校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也为本校赢得了很大的荣誉, 其中有一年的高考状元就出自分校的游学学生。

3 游学实践

3.1 获得游学资格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高二的第二学期, 我终于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获得了到本校文科班“游学”的唯一一个资格。学校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得到家长同意后, 我成为了一名即将赴本校游学的学生。在开学前, 二分校专门组织了欢送会, 邀请家长参加。在欢送会上, 每名游学的同学都要进行演讲, 感谢老师和家长的培养、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并表明自己为分校荣誉而奋斗的决心。欢送会上, 还邀请以前附本校游学的同学介绍经验, 为今后的游学生涯做好准备。

3.2 本校初步印象

1) 环境印象。学校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心, 校园绿草如茵, 红墙白窗, 学苑的规整宁静中浸润着自然的素朴清新。学校左邻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右依中国人民大学, 与中国科学院一街之隔, 尽享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和科学文化氛围。关键是学校离我家只有3公里, 只需乘坐1趟公交车15分钟就可到达。

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文艺体育设施——虚拟科学实验室、电子实验室、设计技术教室、新动力英语教室和远程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多媒体视听教室、学生网络自主实验室、基础知识网格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 以及各类设备先进的学科实验室;有现代化学术报告中心, 有天文穹顶、网络阅览室、陶艺教室等设备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有容量大、功能强、带宽充裕的校园网;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人工草坪足球场、各种塑胶灯光球场、游泳馆、艺术宫等文体活动场所, 另有占地180亩的足球训练基地;有设施一流的餐厅和30 000平米的学生公寓。在人大附中美丽的校园里, 有4 500多名学生在快乐地学习, 幸福健康地成长着。

2) 老师印象。本校的老师与分校老师相比, 本校老师学术背景更深, 文化底蕴更厚, 教学方式更先进, 学习方法更灵活。在分校老师讲完后, 有不少疑问回家还要问家长、问同学或到网上查询, 作业时间较长。而本校老师基本上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疑问,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能就是名校的魅力所在, 不仅仅是教学设施, 更多的是教学文化和师资水平。这里的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如分校那么严格, 也不那么面面俱到, 大部分要靠学生自己来管理自己, 否则就很有可能迷失自己。

3) 同学印象。这里的同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学习非常优秀的, 一类是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 一类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学生。到人大附中学习的同学的目的也不尽相同, 有的希望通过高考进入名牌大学, 这类学生是最多的;有的根本不会参加高考, 而是直接出国的, 他们的主要课程就是外语。这里的同学与分校学生相比, 普遍素质较高, 知识面较广, 爱好广泛。他们往往能够将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交往方式都非常得体, 刚来时我都觉得自己是农村刚进城似的。如果你一味追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 也很可能会迷失自己。

4) 教育体系。学校创设了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包括心理健康、创造发明等几十门;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领域的150多门;设有18门外教学科, 如英语课和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语10种第二外语课。建有“三高”足球训练基地, 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建设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为在数理、语言、计算机、科技、创造发明、体育、艺术等方面智能超常的学生开辟绿色成才通道。开设有学生交响乐团、合唱团、舞蹈队、小作家协会、数学俱乐部、天文社等近百个学生社团, 为学生搭建多元素质教育大舞台。我选修了心理学和西班牙语, 参加了烘焙社和围棋俱乐部, 拓展了知识面, 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生活。

3.3 明确游学目标

为了不迷失自己, 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来游学的目的。从学习基础来说, 分校的学生肯定比他们要差;从学习的目的来说, 我们是要参加高考, 比他们更单纯;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来说, 比他们要薄弱。因此我不能与他们比穿衣打扮、不能比自由散漫、不能比聪明才智, 我们要比的是学习的耐力、对各种诱惑的抵御力、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就必须明确我们的游学目标, 经过分校老师的分析、以往游学同学的经验, 结合我自身的特点, 家长和我共同制定了我一个学期的游学目标: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 打牢基础;拓展知识面, 增强素质;加强锻炼, 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与自己比, 提高学习成绩。

3.4 游学过程问题处理

刚到本校, 学校把我分到了英语A班, 为全英文授课, 是主要针对出国学生的, 可以大大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但基本上不讲语法。我虽然可以基本跟上, 但感觉这不适合自己, 我的目标是高考, 于是我就调到了B班, 这样与我的目标就更适合了。刚开始我报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过多, 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影响, 家长和我及时进行了调整。再有班里有几个同学是不参加高考的, 经常上课讲话, 影响听课效果, 我主动与老师申请调换了座位。还有就是本校很多课都是大课, 100多人一起上课, 就像大学一样, 我很不适应, 我就尽量早去, 坐到最前面, 争取在听懂的基础上记好笔记, 效果很好。本校学生的基础较好, 我就主动向他们请教, 包括学习方法和不明白的问题, 收获颇丰, 感觉不虚此行。

3.5 阶段成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游学, 我的适应能力增强, 逐渐融入了本校的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 我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大大增强, 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 始终坚持分校老师的嘱托。学期结束了, 分校和本校的学生使用同一份试卷进行了期末考试, 我和分校的同学进行了统一排名, 在分校排第二名, 和第一名差距只有1分, 我非常担心是否会被退回分校, 这样我就会失去在本校接下来一年的学习机会, 也是高考前最重要的学习机会。分校老师在综合考虑高二全年的学习情况, 以及在本校学习的适应情况后, 我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 我又获得了在本校继续游学一年的宝贵机会, 这是多少同学都梦寐以求的啊, 我一方面感到非常的高兴, 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已经准备好了, 看我的高考成绩吧!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作为全国名校, 在刘彭芝校长的办学理念的推动下, 在很多方面都成为教育的改革者和示范者, 分校与本校学生之间的“游学”机制就是其中典范之一, 作为此机制的受益者和实践者, 作者描述了人大附中的游学机制、游学印象、游学目标、问题处理和阶段成果, 希望能为游学的同学提供参考, 为即将开展游学机制的学校提供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第2篇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中管副部级高校,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前身为1937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历经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多个历史阶段,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由此诞生。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已然发展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一面显著的旗帜;眺望缓缓铺开的崭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将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为建设“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继续奋勇前进。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5310人,其中本科生11774人,硕士研究生8181人,博士生3474人,外国留学生1630人。

历史沿革 陕北公学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 “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

北方大学以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事和平建国的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大胆创新,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北方大学建校两年多的时间中共培养了各种专业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

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

华北大学还抽调部分干部、教师分赴中原和广东,筹建中原大学和南方大学。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

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953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到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列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

1979年初,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2003年9月,进入“985工程”行列。

校园文化 校徽

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了新校徽,校徽由3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组成新的校徽图案,寓意“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曾亲自为之治印一方,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人文主义”。三“人”并列,又隐含“三人行,必有该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行并进”等意。标准色是专门配制的“人大红”。以校徽图案为中心建构起了一整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新校徽、新视觉形象系统使用较好体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气质和特点,在《中国青年报》举行的“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评比中独占鳌头。校花

2010年1月15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确定玉兰花为中国人民大学校花。校树

银杏树为中国人民大学校树。校花和校树代表了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象征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特色。截至201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共有玉兰树86株,种植历史悠久,亲历了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初春时节盛开的玉兰花,冒寒迎春,昂首怒放,晶莹洁丽,其不怕困难的精神、积极进取的风貌、纯洁高雅的气质深受学校师生喜爱。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在人民大学举办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时,在百家园内与青少年代表共同植下象征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两棵树。其中,代表中国的就是玉兰树。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有银杏树583棵,占中国人民大学树木总量逾十分之一。直径30公分以上的银杏树98棵,多为建校初期所植,见证了学校在岁月年轮上的历史足迹。银杏树以其苍劲挺拔的枝干、顽强持久的生命力、清新向上的风骨而著称,尤其是其枝繁叶茂,牵牵连连,紧紧靠拢,让人感受到极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训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后来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的学风。毛泽东曾在《改造该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大家去研究。”

毛泽东同志在给陕北公学成立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当时的校长成仿吾也指出:“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有三条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华北联合大学成立后,也明确地把“注意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作为教学方针之一。在北方大学教职学员全体大会上,范文澜校长提出,北方大学的办学宗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校风即为“实事求是”。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吴玉章校长提出华北大学的校训为“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吴玉章将其中的“朴实”解释为“不虚伪、不轻浮、不好高骛远、不粗枝大叶,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态度”。1950年10月3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不要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要辩证唯物主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工作。”

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党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校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 第3篇

“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成功,有赖于国内的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进行国际优质产能合作,另一方面,应当汲取某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切忌出现盲目性的资本外流,丧失掉本国产业升级的时间窗口。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

7%的增速反映出中国经济面临一定压力。从国际方面来看,中国面临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其中,既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的分化,也有地缘政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从年初看,这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增长确实产生了负面冲击。从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看,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挑战继续存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是存在的,中国经济有很多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包括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落、企业融资成本偏高和物价指数相对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政策有半年的滞后期,上半年的政策效应将在下半年积极显现,因此下半年中国经济问题不大。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

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深刻变革历程,尤其是2003年以来,五家大行相继完成“重组-引资-上市”的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迎来超过十年的高速增长期。然而,在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当前商业银行也面临外部困难挑战和内部体制机制瓶颈,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提质增效。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

中国人民大学 第4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自2012、2013和2014年参加我校体检的新生 (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和毕业生 (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共32036人, 完成相关规定的有效体检人数为31835人, 年龄14~46岁, 平均 (21.72±3.88) 岁, 男性平均占42.32%, 各年的体检人数分布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 偏瘦、超重、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 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18.5kg/m2为偏瘦, 18.5kg/m2≤BMI<24kg/m2为正常, 24kg/m2≤BMI<28kg/m2为超重, BMI≥28kg/m2为肥胖; (2) 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 收缩压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140mm Hg (1mm Hg=0.133k Pa) 或/和舒张压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90mm Hg; (3) 低血压[3]:成人收缩压 (SBP) ≤90mm Hg或/和舒张压 (DBP) ≤60mm Hg; (4) 谷丙转氨酶 (ALT) 偏高:血清ALT>40U/L为偏高, 40U/L以下为正常; (5) 心电图异常:根据心电图报告的结果为标准,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和其他异常等。所有诊断均为单次体检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为 (±s) , 采用t检验, 性别间指标检出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加体检学生的基本情况

2012~2014年共有31835名学生接受体检且检验项目齐全, 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21.72±3.88) 岁, 男性 (占42.32%) 少于女性。平均BMI水平为 (21.23±3.37) kg/m2, 平均收缩压 (SBP) 和舒张压 (DBP) 分别为 (108.52±12.50) mm Hg和 (69.33±7.85) mm Hg, 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 平均浓度为 (18.98±14.77) U/L, 上述指标在2012、2013和2014年较接近, 见表1。

P值为2012、2013和2014年间各指标比较。*为计数资料。

2.2 3年新生BMI检出情况比较

2012、2013和2014年分别有15.16%、20.40%和22.68%的学生身体偏瘦, 分别有24.78%、17.02%和17.41%的学生超重或肥胖, 各年均是男性的BMI要高于女性 (P<0.01) , 见表2。

2.3 不同BMI分组下指标检出情况比较

高血压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增 (P<0.01) , 在偏瘦的学生中高血压检出率为0.28%, 而在肥胖的学生中高血压检出率则为9.90%;低血压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 (P<0.01) , 在偏瘦的学生中低血压检出率达到37.09%, 而在肥胖的学生中低血压检出率则为7.57%;ALT偏高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增 (P<0.01) , 在肥胖的学生中达到35.74%;心电图异常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减 (P<0.01) , 在偏瘦的学生中为11.88%, 而在肥胖的学生中为9.20;在男性和女生中均出现上述的变化趋势, 见表3。

3 讨论

2012~2014年我校学生体检的结果显示, 超重、肥胖检出率在这三年间均下降,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在2012年学生中为24.78%, 至2014年的学生中下降到17.41%, 但依然高于一些大专院校学生体检的结果[4,5]。同时发现, 高血压的检出率随着BMI增长而递增, 这与之前其他院校的报道结果一致[6,7]。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患高血压的危险分别是正常体重2.3和2.9倍[8]。从2009年开始我国正式实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主要针对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其中将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BMI作为控制血压和血糖的一种手段[9]。因此, 应合理借助大环境, 除了对我校筛检出高血压学生开展管理外, 还应对超重和肥胖的学生进行登记, 根据BMI分级进行有针对性管理, 增加健康教育课程, 督导学生合理膳食, 节制热量摄入, 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2012~2014年我校学生体检的结果显示, 体质偏瘦的检出率偏高, 高于其他大专院校报道的体检结果, 偏瘦的比例在2012~2013年递增, 并且女学生体质偏瘦的检出率远高于男学生, 这与很多院校的报道一致[10]。低血压是低体重的一个不良后果[11], 在本研究中, 低血压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增加而降低。目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不断上升, 并呈年轻化趋势, 故更关注高血压, 而忽略了低血压的危害和防护。长期低血压可造成人体各器官的供血不足, 特别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极为突出, 出现头昏、头痛、健忘、思维迟钝等症状[12]。所以我校应加大对低血压危害和预防的宣传, 提高学生对低血压的认知。

2012~2014年我校学生体检的结果显示,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着BMI的增高而降低, 在偏瘦的学生中检出率最高。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危险因素早有定论[13], 但低体重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的报道较少, 被人们忽视。所以, 我校应对心电图异常的学生, 特别是低体重的学生, 进行医学跟踪与观察, 定期体检, 重新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以防止心脏事件的发生。

谷丙转氨酶 (ALT) 作为衡量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 其活性的升高与BMI升高密切相关[14]。我校2012~2014年的学生体检结果显示, ALT偏高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增加, 这与很多报道一致[15]。所以, 我校应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 做到合理膳食,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对健康有正确的认识, 合理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为做好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和促进学生健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2014年参加体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 (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 对获得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和趋势检验分别分析分性别的不同BMI分组下异常指标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共有31835名学生纳入分析, 平均年龄21.72岁, 男性占42.32%。在2012~2014年男性超重 (分别为18.39%、21.96%和23.60%) 、肥胖 (分别为16.09%、7.74%和7.83%) 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的超重 (分别为11.24%、6.35%和5.62%) 、肥胖 (分别为3.55%、1.40%和1.57%) 的检出率。在男性和女性, 高血压和ALT偏高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增, 低血压和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递减。结论:我校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较高, 体重偏瘦人群的低血压、心电图异常更应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 第5篇

工 作 通 讯

2004—2005 学年

第1期

集团总经理办公室

集团党委办公室编

2004年9月27日

目 录

集团党委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观看电影《张思德》并召开座谈会讨论

水电运行中心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新生临时澡卡销售工作 接待服务中心放弃休息,完成了接待教育培训中心“2+2”项目学生入住的任务

幼儿园生态艺术活动部分内容在自然博物馆展出

简讯

生离校后数量陡降至253;一周共计售卡4298个。澡卡售价12元,使用后退卡时返回10元,即临时澡卡实际经手共8596人次,收费8596元。

售卡人员每天早晨将澡卡交与节能办公室核对数量,上缴前一天所收费用后领新卡至澡堂售出,每晚营业结束后再核对数量与金额,全天工作由两人协作完成。由于新生人数众多,售卡窗前始终长队不断,售卡人员每日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吃饭如厕均不方便,更无暇休息;早晚交卡与收卡时结算繁忙,稍有不慎即出差错,反复核算,甚为辛苦。

 接待服务中心:放弃休息,完成了接待教育培训中心“2+2”项目学生入住的任务

9月17日下午临近下班时间,接待中心宿管办接到集团的紧急通知,要求接收东风四楼,准备9月20日接待教育培训中心“2+2”项目的学生入住。

时间紧,任务重。两天的时间内,四层楼100多个房间要清扫整理,150套卧具要配齐,房间的配套生活设施也要准备好,以宿管办现有人手,这一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人压力倍增。宿管办主任张克宜迅速把这一任务传达到了每个员工,晚上6点多通知完毕,第二天早上6点钟就开始了会战的准备工作。接待中心主任陈小敏亲自督战,集团下属各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人手不够,学生服务中心主任赵宝蓉亲自带队抽调了27人次,留学生服务中心抽调了3人次协助;大量物资要搬运,运输服务中心抽调了车辆。整整两天的时间,2.起草并修改了北区食堂、北戴河工程等工作情况汇报,20日向校长进行了汇报。

3.筹备及组织20日发放中秋、国庆节职工慰问品工作。4.配合陈总做好北戴河工程相关工作(财务报账、合同管理等)。5.起草9.21总经理办公会议纪要。

6.裴总布置23,24两日赴保定制作学校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软件。7.配合学校工作保研工作。8.统计集团加班情况。9.协助东区浴室卖澡票。党务

1.完成了各支部党费返还的报销工作。

2.向组织部交教工党校学习表格、处级干部调查表格。

3.联系并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观看电影《张思德》并召开座谈会讨论。宣传

1.认真做好宣传工作,采写、编辑、发放暑期和迎新工作简报专刊。2.采写、编辑宿舍搬迁稿件和橱窗。3.编辑集团网站。

4.完成了2004上学期稿费的发放工作。

5.起草集团信息收集工作通知,下发各中心,认真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工作。

6.调查“一路辉煌”主办者背景资料,并与后勤处协商参加“一路

会,传达了市教委电话通知精神,要求中心起草一份材料,汇报调价工作情况,回复市教委提出的几个问题。会后中心立即布置落实此项工作。8、9月15日中心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传达了上级有关精神,通报了调价以来的情况,要求全体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做出表率。

学生服务中心

1.9月1日—4日中心全体职工做应新的各项准备工作,接收新生行李。

2.9月5日、6日早6:30——23:00迎新。3.9月7日—10日新生公寓整理新生住宿档案册。4.9月11日、12日品园一楼、二楼进行楼内宿舍调整。

5.9月9日—17日为品园一楼、二楼调整宿舍(6人间降为4人间)拆床。

物业管理中心

1.完成了新公寓楼知行2、3、4、5楼的凉衣绳的安装工作,粉刷东风四楼100 个房间,并对东风四楼的厕所、水电进行了改造。

2.教学服务中心收发室正在进行学生信箱的变更和核查工作。3.电话室为新学生公寓调试201电话,为青年公寓安装、调试201电话。的情况下,放弃周末休息的时间,完成了对东风4楼100多个房间的清扫整理工作,配置了150多套卧具和房间内的配套生活设施,圆满完成了接待教育培训中心“2+2”项目学生入住的任务。

城内服务中心

1.结合集团要求,对本单位的临时工开展思想教育,做好临时工的管理工作。

2.配合学校保卫处检查了灰二、四楼的防火安全。3.城内垃圾分类试行验收。

4.配合校后勤处、集团物业对城内供暖管网部分线路更换改造。

商贸中心

1.完成了开学迎新生的外卖销售服务工作。

2.9月9日,中心召开了各部门负责人会议,对迎新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3.积极筹备西北区的地下超市。

4.积极完成了静林咖啡屋的招标工作和汇贤居营业面积的增加工作。

5.中心四位副主任到上海、南京进行工作考察。

幼儿园

1.9月1日,幼儿园生态艺术活动部分内容在自然博物馆展出。这次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第6篇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人民大学 第7篇

一、人大文库馆藏资源建设

1. 特色馆藏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文库于1987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立, 由于购书经费紧张和尚未明确出版物呈缴本制度的情况, [1]文库初建时藏书量只有近千册, 来源于在保证流通借阅需求之外的图书馆馆藏。直至2009年文库藏书量达8200余册。同年12月17日, 以图书馆新馆建设为契机, 以打造“人图”品牌、突显“人图”特色、丰富“人图”特藏为工作目标, 为了更加丰富、全面反映人大学者的学术成果, 文库工作小组成立并开始运作。计划以8200册馆藏为基础, 通过积极动员和广泛征集方式全面提高藏书数量。初始阶段通过投发征书信件、电子邮件结合全面征集、重点征集并重方法, 取得显著成效;同时, 针对著名学者、知名校友, 向其重点征集著作、手稿、记录图片图像、信札等藏品, 使他们逐步了解并认同文库建设意义, 获得捐赠者长期支持。目前, 文库藏书十万余册, 涵盖中国人民大学自1937年创建至今, 包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学者及学科文献, 覆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重点学科。文库将进一步加强学者专架、著名学者藏书的征集, 重点学科资源的收藏与研究, 对于特色资源要深度挖掘, 从而建设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高校文库。

2. 数字资源建设

信息网络化迅速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都需要进行数字化, 用简单快捷的检索方式瞬时呈现新的阅读模式。[2]文库馆藏书目数字化, 一方面读者通过网络对文库藏书检索更方便快捷, 另一方面有利于工作人员对自身藏书作者、专业领域等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建设水平。2003年到2005年, 人大文库对实践中发现的数据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重新整合。2010年人大文库工作部成立后, 除全面开展征集工作外, 人大文库的数字资源建设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根据现有收藏资源多次对文库数据库原有网页进行整合与补充, 确定设立人大名师、学者专架、教师成果、教师信息、校友信息、校友著作、库藏著作、藏品展示、学位论文和即时文库动态等栏目。[3]人大名师数据库依据CALIS初步拟定的名师标准来收录, 以馆藏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为基础, 从网上选择性搜集相关资源, 通过采集、甄别及整合, 收录入选名师的简历、照片、论著、手稿、证书、音视频资料等, 全方位展示大学名师的学术成就, 真实反映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发展史。在开展学者专架建设方面, 人大一级教授、荣誉一级教授以及人大历史上的老一辈著名学者等78位著名学者的学术著作、论文及其他珍贵藏品等学术资料设立专柜进行展示。跟踪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校友的现状及学术成就。在校友著作建设方面, 展示历届校友捐赠母校的学术著作。在教师信息建设方面, 收录人大教师个人信息及学术信息, 包括研究领域、教授课程、学术成果、科研项目等等。在教师成果建设方面, 将人大教师的各种学术成果及学术活动影音资料, 如著作、论文、项目、会议等, 进行加工、整理, 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给读者。学位论文包括人大1980年以来的所有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摘索引, 绝大部分纸本学位论文已完成数字化检索, 少部分正在数字化。在库藏著作建设方面, 对人大师生及校友捐赠个人学术著作提供目录检索。绝大部分赠书留有作者签名及印章。在藏品展示建设方面, 以书影、报道、主题展览等形式展示文库收藏的著作、论文、手稿、日记、信函、证书、照片等多种载体的重要藏品, 突显中国人民大学资源特色的数据库目标已经逐步实现。在众多藏品中, 著名学者手稿尤其珍贵, 对于手稿的保护与数字化整理工作已经启动。增设名家手稿库一方面有利于对藏品的保护、利用, 另一方面使学术精神得到传承, 以激励后辈努力学习。数据库保存人大学术文献、展示学术成果, 文库工作人员着重进行资源整合、特色发掘, 联合多媒体应用、系统技术支持, 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展示及读者需求推送是现今文库数字资源建设发展方向。

二、加强宣传, 深度展示

1. 宣传展示概览

中国人民大学文库在搬入图书馆新馆之前, 藏书量8000余册, 对于读者实行闭架阅览管理模式, 宣传展示作用发挥有限。搬入新馆后, 文库全面加强著作征集工作, 终于以近十万册藏书为基础, 对在校师生实行开架管理, 文库阅览室内可自行取阅, 文库独有藏书利用价值得以实现。目前, 文库阅览室实体长期展示百位著名学者与知名校友专架;同时, 文库多次独立承办或者协助学校多部门举办短期展览, 展览的主题为国家或学校重要纪念日、重要人物参观参访, 等等。宣传展览过程中在布展方式方法、内容及材料挖掘深度、参观者互动等方面需要提升高度。文库展览工作从藏品的选取、主题构思等多方面首先应有态度、有观点、有深度, 使观展者可以受教于展览所传达的主题。高校文库有条件依托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学科平台, 将文库实体布展与网络主题展相结合, 配合讲座以及移动新媒体的微展, 真正实现学术繁荣的局面。

2. 加强个人捐赠藏书区开发与展示

中国人民大学文库自2009年以后发展迅速, 征集作品范围广泛、方式多样, 获得了教师校友的大力支持, 大家积极捐赠, 其中多位名家私人藏书部分的捐赠规模不可小觑, 著作册数过万。这不单单展示名人名家的渊博学识、文化品位, 还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 弥补专业学科文献征集中的空白。对于图书馆文库来说, 开展对于私人藏书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 既是挑战, 也是一种责任。文库征集到的私人藏书类型主要有服务于自身学术背景、与从教学科有关联的学术型藏书的特点。例如, 学术大家彭明教授私人藏书, 以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国史及五四运动史研究作为特色收藏。作为长期宣传展示来讲, 私人藏书以学科为背景, 知识范围丰富, 非常有利于师生和参考;资源特色鲜明, 有利于文库工作人员开发和研究相关作品, 更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更多学者认同文库在保护和利用私人藏书方面所做的努力, 愿意将藏书分享, 以达到再利用、激励后辈和回馈社会的目的。

人大文库近三十年的发展建设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的资源服务,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从全面征集到有特色收藏, 始终以保存人大学术文献、展示学术成果为根本, 结合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阅读方式的变化, 积极开发利用数字资源平台, 促进高校学术交流, 展示学科实力。

参考文献

[1]陶世夫.探析高校文库藏书建设如何摆脱困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晋图学刊, 2009, (1) :78-79.

[2]陶世夫.高校图书馆文库发展之路探析——兼论中国人民大学文库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 2003, (3) :54-55.

中国人民大学 第8篇

《广州日报》消息:继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新政策后,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 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没想到, 对于“三代无大学生”这条要求, 有网友直呼“雷人”, 也有网友大声力挺。

中国人民大学 第9篇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中国人民大学 第10篇

姚裕群: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改革的道路上前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被认为是失败的, 说明即使改革, 距离现实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大到太严重的地步, 情况比改革之前没改善多少, 距离社会的需求, 距离新体制的塑造, 距离国家整体理念的决策还有差距, 因此,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进行了改革, 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这个发展不是数量, 而是质量。通过改革, 提高质量, 通过改革, 来适应市场, 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改革, 使个体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真正有效的配置, 使交了同样的学费、上了同样课时的大学生, 能够具有真正适应社会需要和自己真正想要的素质。

记者:当前, 高等教育的改革, 最迫切的应该从哪里入手?

姚裕群:首先, 现行的按专业招生、按班级教学的教育模式需要大的调整。

前几年, 我们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开始在试点, 文史哲放在一起, 改成人文学院, 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 读两年之后, 再分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甚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一种新的模式。它培养了学生较宽厚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 并能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来作出更加理性的学业选择, 但是, 班级教学的模式没有变, 而且仅仅是这些就业不太好的专业的组合, 在高等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条件下, 仍然行不通。假如社会上非常需要律师专业, 但是学生只学文史哲, 不学习法律, 仍然无法胜任岗位。因此, 专业还需要进一步综合、范围还要扩大。发达国家不采取班级式教学, 实行学生自选专业, 教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 对学生的出路和学习内容的有用性有极大改善。我们国家要借鉴的话, 这种模式对我国现行学校的组织机构 (院系、班级) , 人事安排 (班主任、辅导员) 、课程体系 (低年级公共课、高年级专业课和选修课) 等管理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为什么?因为, 如果真正实行学生自选专业, 很有可能某个专业最后学生都不选, 那么, 这个专业怎么办, 这个院系怎么办, 院长和老师怎么安置?这显然是高校教育体制变革中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老百姓过去愿意听收录机, 现在更喜欢看电视, 收录机基本没人听, 电视也从黑白电视, 变成彩电, 甚至是等离子电视, 那么, 我们还要保留录音机专业, 保留黑白电视的班级和系科吗?显然不行。社会不需要。我们应当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 高等教育的需求就是家长和孩子读书的需求, 大错特错, 这不妨看作供给的一部分, 真正的需求是社会的用人单位供给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那个岗位, 学生毕业以后就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黑白电视, 甚至是能上神七的收录机, 何况高等教育的质量还下降了。办学上, 学校弱势的院系, 没有社会需求的院系, 过去是按照教育部和各个地方教育厅给学校分配了招生计划的, 现在, 少则有一个系、两个院办不下去, 多则不好的大学在与好的大学竞争之中办不下去, 社会对其存在价值提出了质疑。那么, 对于这样的高校, 轻则学校内部重组, 重则被别的大学重组, 甚至关闭、转行。

其次, 现行高校的学制在制度设计应该真正迈出较大的步伐。比如在招生条件上, 应该宽进严出, 实行弹性学分制, 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可以是十年, 中间可以因创业或者就业几进几出, 当初入的不是某个班级, 最后出的也不是某个班级。在入口上, 没有年龄婚否的制度限制, 并且随时可进。我们在制度上已经允许学生中专、大专毕业以后来考大学, 但在实践上大打折扣, 清华北大能不能再带一次头?还有, 虽然有双学位和转专业的制度设计, 但还不够。比如转出专业如果没有了学生, 是不是专业就面临停办, 那么大学的人事制度必须同步跟上, 存档制度也面临改革。这也需要整个社会不重学历重能力的氛围的形成, 大学可以先行营造以有用的知识为中心的氛围。

其次, 应该允许民办高校颁发更高层次的学历和文凭。一些民办大学在适应市场方面确实做得比较好, 对于这样的大学, 如何帮助其提升层次, 是从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事情, 给他们颁发更高学历的资格, 比如本科、研究生学历。当然, 政府部门可以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估来进行监督和规范。有研究高等教育的专家认为, 高等教育经费短缺, 放开民办大学, 国家在高等教育办学投资方面的压力会有所缓解。

第三, 应用性应该是各类大学办学应有的方向。

强调应用确实是现在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不是说大学不要开设理论专业, 社会也不是只需要应用型专业, 理论性专业和应用性, 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十几二十年前, 很多高校普遍开设会计专业, 在会计员层次中专生大大过剩, 前几年供需比一度达到10:1,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远大于今天总体的大学生就业难度, 就是学校一拥而上开办专业造成的恶果。当然, 光有应用也不行, 如果在同一个专业领域内, 培养目标和定位比较接近, 那么, 可以加强实践环节, 加长实习期, 多搞校企联合, 这样, 既提高了理论专业的实用价值, 而且本身能够通过学生及早签约, 被企业订购, 毕业论文直接做企业项目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从教育结构的角度, 高教专家潘懋元提出把大学的办学分为三类, 一类是职业性大学, 非常突出应用, 更强调职业技能, 我们的高职是这样, 我们的很多本科也应该具有这样的特性, 因为这最适合市场直接的需要, 学生就业率一定很高;第二类是专业性, 第三类是理论性。后面两者当然也讲求有用, 讲求适应市场需求, 应用性也应该在学科中体现。比如, 把科研的技能, 比如如何申请课题, 如何做实验, 如何使用实验设备, 如何写学术论文等都纳入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中, 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第四, 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我们的高职院校现在就业率总体来说比较高, 但是本科大学办的高职学院, 往往就业很差, 因为他们习惯于按照本科大学, 甚至是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办学, 生源质量不高, 但又配备不了合格的师资, 而且没有与社会联系, 就业自然成问题。与之相对应, 由大专和技校转型的高职院校, 有资源优势, 有技术强项, 学生心态踏实,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定位准确, 因此往往就业比较顺利。因此, 公立大学的高职应该停办。

国外社区大学高职教育比重很大, 我国现在地方高校里面一些二本、三本高校就业不好的专业, 应该有一部分转型为高职, 这实际与学校、与学生、于国家都有利,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合理化, 满足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

第五, 在本科大学也可以采取双元制教学。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有一部分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 实行订单培养。双元制教育不仅仅可以运用于中职、高职, 本科也可以搞, 特别是对实践动手能力强的 (包括科研实践动手能力强) 的专业培养。现在大学到了四年级, 课程很少, 把这段时间用于双元制培养, 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实际需要的技能, 对学生来说, 有益无害。

记者: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环节注重提高质量, 到了就业服务这一环节, 又该着力进行哪些方面的改善?

姚裕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从计划分配发展到双向选择, 高校就业工作的内容也转变为就业指导直至职业指导。高校的就业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帮助毕业生找到工作这一个环节, 而是长期的、对其职业生涯的关注, 着力于对职业人的塑造。

近年来, 高等教育系统强调就业服务, 去年教育部出台了24号文件, 谈到要搞公共就业服务, 从“就业指导”到“就业服务”, 从把学生作为工作和教育对象, 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了学校把学生视为客户的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公共”二字突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降低失业率成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24号文件突出谈公共服务, 过去劳动保障部使用这个词谈解决市场条件下岗位人员配置问题, 把这种术语用到大学生身上, 说明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已不仅仅是教育部一个部委考虑高等教育产品的出路的问题, 而是从国家层面来考虑的事情。

今日中国的大学与大学教育 第11篇

马国川:一九二三年您进入圣约翰大学学习。在《百岁口述史》里您曾经提到,您在圣约翰大学接受的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请问,什么是博雅教育?这种教育思想对学生的学业和人格有什么样的影响?在圣约翰大学,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周有光:所谓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汉语翻译,这个翻译非常好,把意境提高了。也有的译为“通识教育”,虽然没有前者那么“雅”,但是我觉得,可能跟原来的意思更接近一点。

什么叫通识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要培养基础知识。近现代以来的传统是,把国(文)、英(语)、算视为基础知识。基础要培养得好,主要工作做在中学阶段,因此中学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础培养不好,以后的教育就困难了。现在好多大学生忙得要死,为什么呢?他们进了大学还要读英文背单词。可是我们那时候,中学时代就能很好的应用英文了,中学毕业出来就可以达到ABE(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础教育)水平了。到了大学,学生就可以运用基础知识来获取更高层次的纯知识。因为基础知识,特别是语言知识,不是纯知识,而是工具知识,是获取知识的知识,是一种工具。即使懂得几种语言,也还是没有知识。通识教育的第二个内容是,学习逻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个时候圣约翰大学有一本小册子,专门给来访客人参考的,里面就讲本校的宗旨是“培养良好品德”。现在有人说要“培养高尚人格”,“高尚人格”的讲法就太高了吧。

在我们那个时代,大学毕业生都不是专家,只不过是受过一些基本训练的普通人,专家要在大学毕业以后再培养。解放以后,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中国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在苏联,大学毕业就是专家了。

我在圣约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我想,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怎么自学。学问是要自己学的,老师只不过指示道路给学生。

马:五十岁的时候,您才离开银行界和经济学界,调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成为语言学家,并且取得了卓越成就。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您成功的奥秘是什么,是否得益于博雅教育?

周:我的成就很小,不值得一谈。

通识教育对我的好处,就是在学校里面选的课程比较广,同时学到了怎样自修的方法,有这两点要改行就不大困难了。我在大学读书时,主修的是经济学,同时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因为受了通识教育的好处,知识基础比较广,所以改行不发生太大困难。

大学一出来,就是一个专家,这个办法或许会有一些好处,但是对文化的发展是不好的。

马:作为一所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有意识形态色彩吗?解放前,全国有许多教会大学,您怎么评价教会大学对中国教育的作用?

周:我大学毕业时,还不懂什么叫做意识形态,当时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它是从苏联来的。

对于教会学校的作用,我的看法是,教会学校的确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一方面进行文化侵略,另外一方面又传播新时代的新文化。帝国主义有两个方面,教会学校当然也有两个方面。帝国主义是侵略的,造成了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然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慢慢从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向资本主义。中国的历史并不是这个历史序列中的一个例外,印度也是这样。全世界多数地方都受了帝国主义的影响,遭受了侵略,同时也得到了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今天还在发展当中。

教会学校也有精华,不是只有糟粕。我们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应当考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马:解放后,您曾经在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见证并亲历了新中国进行的“院系调整”。当时为什么要进行“院系调整”?现在对当时的这种做法有很多批评,您怎么评价这次“教育革命”?它给中国教育带来什么影响?

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把原来的整个教育制度完全打破了,把所有的学校当零件拆开,完全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重新组装,专业越搞越细。可以说,彻底放弃了通识教育这条路,全是苏联的专业分工方法,大学一毕业就变成专家了。新中国一成立就讲求“速成教育”,大学本来四五年,后来改为三年,甚至改为两年,都是速成的思想。当时人家也问我,速成好不好?我说,需要一批速成的人,可是不能大家都“速成”啊。

这是一种短视的政策,到苏联解体以后看得更加清楚了。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政策流弊很大,阻碍了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大规模的重新改组,比如清华大学又有文科了。其实解放前清华大学有名气是靠文科,不是靠理科。可是解放后清华大学成为“理工科大学”,把文科都拆散分到其他大学,三十年多后不得不重建。许多大学都经过这样的“折腾”啊。

一直到今天,中国教育还没有向先进国家的先进制度看齐,还差得很多。中国教育制度离开了苏联教育模式,可是还没有走上新的道路,却走上了一条官僚化的道路,尤其是在大学教育里,官僚化、衙门化很厉害。我年龄大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但是朋友很多,其中不少是大学里的朋友,所以知道一点情况。

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

马:就像刚才您讲到的,现在大学教育问题多多,学术抄袭、教授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周:我看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完全是由于大学的“官僚化”。它是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所以,关键在于“非官僚化”,而不能“弃本逐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风气,官僚都要一个学位头衔,于是就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奇怪的现象。官员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的。这样,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空头的教授。

这种情况到今天还没有改变。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官僚化不改,问题不可能解决。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这是“真的假教授”;还有一种是“假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不学无术,是“假的真教授”,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至于大学的教授抄袭,我看了许多材料,不去研究个案,我们要研究整个现象。

马:学术抄袭、教授作假等现象之外,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例如最近的唐骏假文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在您看来,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

周: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是,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报纸新闻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拥护他呢。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

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做学问;有的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怎么办?只有造假了。后来报纸上不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拿过几张文凭,有国内的有国外的,现在没用处,我一生文凭没有用处,人家也不问我有没有文凭。不重视文凭,也就没有假文凭了,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在公开场合提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在您看来,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周:我想,对于温家宝总理的问题,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早已答复了。韩愈在文章里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很重要,马叫是表示意思的,你不懂它,伯乐怎么做呢?“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个答复非常好。韩愈已经答复温总理了,用不着我来回答了。

我看到一些杂志上有些小评论说,其实新中国培养了许多“大师”,某些文豪不是大师吗?江青的“梁效”不是大师吗?这些都是随风倒的,因为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当然这是笑话,“随风倒”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不过是御用文人罢了。

还有,要做“大师”有许多条件。比如,“右派”是不能做“大师”的。苏联一解体,就看到国外材料说高尔基被否定了,我大吃一惊,高尔基就是苏联培养的大师啊。

蔡元培提出“学术自由,学校自治”八个字,所以他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国外都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好大学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马:您对最近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何评价?

周:我没看到这个《纲要》,不能评论。你告诉我它的要点是什么吗?

马:抱歉,我也说不出有什么要点来。

周:它里面有没有讲学术自由?

马:没有讲,但是提到大学要“去行政化”。

周:这话不通啊。大学需要行政,不是“去行政化”,而是“去官僚化”。大学房子要维修,校园要做清洁工作,这是行政工作。官僚化跟行政是两码事,大学要有行政,但是不能要官僚。所以“去行政化”是错误的,要“去官僚化”才对。

马:为什么中国的应试教育发达?如何改革应试教育?

周:中国一向是要考状元,考得好才能做官嘛。应试教育是中国最发达的,有两千年的传统。我们缺少的不是应试教育,我们缺少的是科学教育。

马:您的意思是,如果改革应试教育,那就要用科学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周:对啊。新的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后,我给他写过一封信,提了两点建议。第一点,从大学做起,学术自由;第二点,小学生中学生大量的无效劳动要取消。现在小孩子忙得要命,睡觉都不能好好睡,苦得要死,书本还是学不好。为什么呢?大量的无效劳动。他很客气,打电话过来说“谢谢”。

不过我的朋友说,教育部长做不到的,他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因为中国的教育错误不是教育部的事情。

如果不许批评,那怎么是真理呢?

周:我们今天教育为什么搞得这么糟糕呢?因为我们没有科学的教育学,当然教育搞不好。为什么没有科学的教育学?因为中国没有引进科学的教育学。我们今天引进了国外的自然科学,至于社会科学,现在只引进了一个部分——经济学,因为我们要发展经济啊。至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还差得非常远。

马:社会科学的发达与否,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但是许多人批评说,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中玄学和形而上学盛行。那么,如何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形而上学问题呢?

周:这个问题很重要。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神学思维都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这个概念也是玄学思维的概念,不是科学的,科学领域里面没有什么叫做意识形态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思维,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是两个阶段的两种不同思维,不一样的。

意识形态不是社会科学。意识形态是要求人家信仰的,比如苏联时期,公民能够批评质疑官方的意识形态吗?苏联曾经把社会科学进行改造,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手段。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很有水平。叶利钦宣布俄罗斯共和国成立的时候,也彻底否定了以前的意识形态。经过深刻的批判,现在俄罗斯已经把社会科学跟意识形态分开了。可是,今天俄罗斯的统治集团跟知识分子不一样,统治集团要建立一个强国,知识分子就讲知识、讲学问、讲真理。这是两码事。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截然分开,这是错误的。按照今天世界的常识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什么叫实证呢?实证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人写文章说,这句话是胡适讲出来的。

马:这句话出自《胡适自传》,原话是,“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大陆七十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的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数字之差。

周:什么叫真理呢?真理,可以今天批判它、否定它,明天还可以批判它、否定它,在不断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只能信仰,不能批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

苏联的垮台证明,苏联走的是一条历史的误区,我们跟着新苏联“一边倒”,也跟着“倒”进误区里面去了。要恢复社会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要提倡民主。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回归五四,学习民主》,写得很好。民主不是一个简单东西,什么叫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现在还在一步步渐进。现在民主最新的东西有八个字:电视辩论,国际观察。若干年前俄罗斯选举,国际观察员都拒绝去观察,为什么,他们已经了解俄罗斯选举是假的。

中国人民大学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排球,赛制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是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足球协会主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大学生(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协办,唯一官方认可的全国高等院校11人制足球联赛。2012-2013赛季大学生足球联赛进行了新的赛制改革和调整,参赛学校数量创历史新高,高达四百多所[1]。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批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主办,各院校承办[2]。自2006年开赛以来,至今已经历了8年的风雨历程。但与大学生足球联赛相比,比赛规模、参赛人数、市场运作水平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且差距越来越大。从2006-2007年首届联赛至今,数届联赛基本上都是负债经营,联赛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3]。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赛制运作入手,与大学生排球联赛进行比较,试图找到改革大学生排球联赛的突破口,为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健康发展找到思路和方法。

1 大学生足球联赛的特点

1.1 联赛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主办单位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足球协会,协办单位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4]。有足协的参与主办,无论比赛的规模、裁判员的选调、经费的支持,裁判员、教练员的培训有了较好的保障。同时,由于足协的参与,会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球队的关注,因此从大学生足球联赛中不断有运动员被俱乐部选中,从而走上职业足球的道路。其次,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协办单位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体卫艺处,它是各省属高校体育工作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各校学校体育的考核,教育厅体卫艺处协办的比赛,各省属高校的参赛热情可谓不低。

1.2 赞助商

1.2.1冠名

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自创办初的飞利浦,再到后来的李宁,直到现在的特步,主赞助商冠名联赛,为联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大学生排球联赛却苦于没有赞助商冠名。

注:资料来自大学生足球联赛网站、大学生排球联赛网站

注:资料来自单雨峰硕士论文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分析[5]

1.2.2经费

近两年,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名商提供从省内选拔赛开始的所有的运动员比赛装备,由此我们可以窥豹一斑,整个联赛运行经费良好。反观大学生排球联赛,各级别的比赛均受困于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己严重制约了联赛的发展。

1.3 赛制

大学生足球联赛分为省内选拔赛、南北大区赛、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南北大区赛、全国总决赛采取集中赛会制。省内选拔赛可以根据情况采用主客场制。从各省内选拔赛来看,主客场制受到了各学校的普遍欢迎。因为学校较为集中,交通方便,不需要很多经费开支,每个主场比赛都会吸引很多学生观赏助威,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体生活。这种赛制可最大限度地调动高校的参与热情,即使没有从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也能在省内很好地宣传学校,再加之参赛费用较少(赞助商提供所有参赛队员的装备),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大学生足球联赛将比赛分为校园组和超级组,校园组就是普通大学生,超级组则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体育专业学生以及专业运动员。两个平台的设立真正体现了联赛普及足球和提高足球竞技水平的作用。校园组就是让广大普通大学生都能够公平参与,圆普通大学生的足球梦;超级组能够选拔出代表中国大学生的最好球队,参加世界大赛。这种赛制真正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比赛目的。

1.4 传播媒体

大学生足球联赛以CCTV、地方卫视为主,并包含《足球》报、《足球周刊》为首的专业报刊杂志,腾讯为首的门户网站,优酷、奇艺、PPTV为首的视频网站,人人网、开心网为首的社区网络,以及全国31个省市的主流报纸和200多所校园BBS、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宣传,全面覆盖全国大学校园,影响几千万大学生受众。特别是PPTV的倾力转播,让普通大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在绿茵场上驰骋。伴随着比赛的开始,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官方活动也持续展开,包括联赛会徽会歌征集活动、足球公益活动、足球啦啦队评选活动、颁奖晚会等。

1.5 培训体系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足球分会每年为参赛队教练员及高等院校的裁判员举办不同级别的培训班,并规定凡参加超级组第三阶段比赛的教练员必须参加培训班,并持有C级以上教练员资格证书方可报名执教[4]。这种培训对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提升高校足球整体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2 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启示

2.1 大学生排球联赛的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

大学生排球联赛首先要改变现有的主办权属问题,争取大学生排球运动协会与中国排协共同主办,这样有几点好处:1、提升比赛档次。有了中国排球协会的主办,比赛档次得到了提升,知名度得到了扩展。2、通过中国排协的平台,争取更多赞助商。当大学生排球联赛由中国排球协会主办,CVA的赞助商同样会通过这一平台推广自己的品牌,大学生无论从思想还是购买能力上都是较为超前的。如果实在没有赞助商,也可以在中国排协的赞助商中分得一杯羹,举办大学生排球联赛,绰绰有余。同时,鼓励和提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体卫艺处的协办,发挥地方教育系统体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作用。对于省属高校来说,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上级,教育厅主办的比赛也能够被学校所承认,能够得到各省教育厅的协助,大面积的各省内的选拔赛可以成功开展。联赛的普及作用得以实施。

2.2 赞助商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赞助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排球协会工作的开展状况[6]。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1)联赛管理混乱,运动员资格问题一再纠缠不清,给比赛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对赞助商的信心和热情无疑是巨大的打击;(2)没有理想的推广渠道和平台,赛会制的比赛受众较少,赞助商品牌没有达到应有的推广;(3)大排协负责市场推广的同仁工作不够,赞助商失去信心。那么借鉴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做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冠名商,各级别比赛将覆盖全国高校,整个比赛可持续将近一个学年,这样的品牌宣传效应,应该是有吸引力的;(2)各级别比赛、各赛场有自己的赞助商,因地制宜,互利双赢;(3)联赛管理简洁高效,比赛阳光向上,势必能够使赞助商保持长久的合作:(4)时代瞬息万变,主动求变,跟上时代步伐,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电视都是当前大学生最热门的媒体,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媒体,应该保持同步;(5)大排协的各位同仁加强与中国排球协会、教育部体艺司等相关机构的联系,协调关系,协同发展,提升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品牌价值。

2.3 赛制

未来的大学生排球联赛可分为两个组别,即:校园组和专业组。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校园组阳光排球比赛将严格限制学生的入学类别,即参加普通高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组不再纠结体育专业学生、高水平运动员、特招生、挂靠运动员等等资格问题,是高校的学生,就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我们一再阻止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体育竞赛系统,殊不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读大学是每个公民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会向义务教育看齐。

其次,比赛可分为三个阶段:各省选拔赛、南北分区赛、全国总决赛。比赛时间从每年10月份开始,到来年5月份。各省选拔赛由各省教育厅体艺卫处负责主办,各省内的比赛根据情况可以主客场,从今年大学生足球联赛选拔赛的情况来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由于选拔赛由各省教育厅主办,各学校参赛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考核由教育厅体艺卫处负责),本省内的比赛,经费开支各学校也能负担,从这个层面上可以顺利的开展。选拔赛取得前两名名次的队伍参加分区赛。分区赛采用赛会制,分区赛的前四名参加全国总决赛,直到决出各组别的名次。通过这样的比赛,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高校排球运动的潜力,提高参与排球运动的基数,让每个有排球梦想的学生有施展的舞台。其次,在专业组的比赛中能让运动员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对于学校和运动员都是理想的情况,同时,由于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多的参与,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的竞争力越强[7]。

2.4 传播媒体

当前,互联网正在从“第四媒体”逐步上升为“第一媒体”,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2亿。在新媒体上宣传联赛,通过制作优良的手机APP,吸引大学生的参与,通过不同媒体和渠道的共同努力,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反哺赞助商,与赞助商共同努力,达到双赢的局面。

2.5 运动员资格

随着近几年学生竞赛管理系统的使用和完善,运动员资格的审查较之以往更加快捷、高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场前运动员的冒名顶替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网络技术的提高,运动员影像比对系统投入使用,上场前运动员头像与信息库中进行比对,可最大限度地杜绝冒名顶替现象。同时,对高水平运动员、特招生、单招生、专业队运动员不再区分,确实被高校录取,是高校的学生,限制参赛届数,可以参加大学生的比赛。正如中国排球联赛由于更多强力外援的加盟,联赛才更加精彩。

2.6 培训体系的健全

大学生体育协会各会员学校有丰富的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人力资源,与中国排球协会合作,举办高校层面专业组、普通组的教练员培训,并通过考核授予教练员资格证书,对提升教练员整体水平,提高中国大学生排球水平,有很好的帮助[8]。裁判员培训旨在为联赛服务,重点扶持落后省份,使各省内比赛达到较高的组织水平,裁判水平,从组织层面提高比赛水平。

参考文献

[1]安卓炯.中国飞利浦大学生足球联赛发展前景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报,2004,21(5):111-112+115.

[2]刘红.大学生排球联赛举办的价值与前景[J].中国排球,2003,2:29-39.

[3]王亚男,谢玮.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市场调研和建议[J].浙江体育科学,2007,5:14-17.

[4]张金铭,孙政.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赛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89.

[5]单雨峰.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郑州:河南大学,2011:24-26.

[6]王成,姚雪芹等.我国高校办高水平排球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2):235-238.

[7]谷晨.对我国举办高校排球联赛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82-83.

上一篇:最简洁的答案下一篇:球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