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艺范文

2024-07-09

古代文艺范文(精选6篇)

古代文艺 第1篇

从2014年高考以来, 全国新课标Ⅰ卷加大了对必修3的考查力度, 与必修1、必修2可以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从上表统计可知, 必修3中古代中国思想、科技与文艺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尤其是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考查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老子与孔子、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等) 、古代中国科技 (四大发明、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科技对比等) 、古代中国文学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 、汉字的起源、演变等。题型既有选择题, 也有材料解析题。

根据考纲及高考命题趋势, 对2016年高考预测如下:提供新材料, 设置新情景, 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阶段特征、与其他学说的关系、与西方同期思想的对比;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中西科技对比;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时代特征、演变特征;中西文化特征的对比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5年海南卷历史第1题) 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 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由法家提出, A项错误;法家倡导法治,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 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 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 D项错误。

变式练习 (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 战国中后期,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主张, 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 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 D项错误。

示例2 (2015年上海卷历史第10题) 在一张地图上, 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 “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

A.沈括B.马可·波罗

C.利玛窦D.徐光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的西学东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 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 C项正确。

变式练习 (2014年上海卷历史第11题) 为了完成图1“中外文化交流”时间轴, 在“?”处应填上

A.日本派出遣唐使

B.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

C.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

D.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时间轴可以看出, “?”处应处于明朝时期。日本派出遣唐使是在唐朝, A项错误;严复所译《天演论》发表于1897年, B项错误;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是在13世纪, C项错误;明后期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D项正确。

示例3 (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3题) 景帝时, 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悦, 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 日月献纳”。成帝时, 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 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 汉赋辞藻华丽, 手法夸张,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 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武帝时, “相如既奏大人之颂, 天子大悦”, 表明汉赋为统治者服务, B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武帝时, 已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 C项错误, 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 D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 (2014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3题)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然其要归引之节俭, 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 司马迁认为, 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解析】司马迁、司马相如均为西汉人, 其生前西汉未败亡, A项错误;据材料, 司马相如的赋“其要归引之节俭”, 且“此与 《诗》之风谏何异”, 联系《诗经》中对社会黑暗腐败的批判, 可推知他们都提倡节俭, 反对奢靡, B项正确;赋形式铺排华丽, 散文韵文并用, 而《诗经》以四言为主, 较为平实, C项错误;据材料“相如虽多虚辞滥说”, 可知司马相如未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D项错误。

【重点破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1) 春秋时期, 孔子提出 “仁”和 “礼”的学说, 创立儒学。

(2) 战国时期, 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儒学影响力扩大, 成为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1) 以儒家思想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思想及法家思想, 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2) 新增“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内容。

(3) 汉代对儒学的改造,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3.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

4.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1) 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 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的主张:①政治上,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② 经济上, 提出 “工商皆本”的思想。③思想上, 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

(二) 诸子百家中相反的观点

(1) 在治国上, 儒家主张实行“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强调超脱。

(三)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原因

(四)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 先进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 广泛性:在数学、天文、历法、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3) 实用性: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 科技发明又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等。

(4) 经验性: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和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 封闭性: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科学技术难以推广, 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2.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 中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2)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社会相对稳定, 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各民族互相学习, 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为科学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5) 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6) 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推动了科技发展。

(7)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等。

3.16—18世纪中国传统科技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1) 明清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2) 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压制手工业发展, 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3)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 禁锢了思想, 窒息了学术氛围,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 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 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如何分析某个朝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1) 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2) 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者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 政治是否开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等。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 特征:①科技上,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时期, 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②思想上, 理学出现, 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③文学上, 宋元时期, 词、曲相继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扩大。④书画艺术上, 风俗画盛行,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

(2) 影响因素: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2形象地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演化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2.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于是从武帝以后, 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4.《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 非为王也;而天立王, 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强调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提出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5.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即尊道、礼佛、崇儒。 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交流广泛

D.统治者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6.“诗以言志, 文以载道。”关于人生追求, 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宋词、唐诗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7.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 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 , 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 认为‘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8.图7《一团和气》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 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 右为一方巾儒士, 二人各执经卷一端, 团膝相接, 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 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 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宋代儒学新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9.图8和图9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末清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的东迁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 均反映出理学家

A.注重研究自然科学

B.以天下为己任

C.注重研究人文科学

D.关心社会进步

1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 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 (黄宗羲) 责民之古义, 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 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 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 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 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12.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 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 中国传统学术 (儒家思想) 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 其中第13小题28分, 第14小题24分, 共52分)

13. (28 分)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材料二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 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 未尝自以为教也, 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 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 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 辄怪乎刑狱之日繁, 盗贼之日炽, 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 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 (1728—1804年) 《潜研堂文集》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参照图10并结合所学知识, 叙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分)

(2)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根据对历史解释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 解释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8分)

14. (24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 伴随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 出现了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 建构成新儒学体系, 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 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 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 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 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 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 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 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 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其思想特征。 (8分)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并说明理由。 (8分)

(3) 根据材料三、四, 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8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演变的总体特征。由曲线图在战国、汉朝、宋明时期出现的波峰和在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出现的波谷, 可以判断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曲线。C项正确。

2.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丰富, 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B项正确;《离骚》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A、C两项错误;《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 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 D项错误。

3.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由材料中“从武帝以后”和“崇尚文治的政府”, 可知“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汉武帝时期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 C项正确;法家思想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 黄老之学被推崇是在西汉初年, 程朱理学的盛行是在宋元明清时期, A、B、D三项错误。

4.B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 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 天夺之”, 可以看出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 督促统治者实行德治, B项正确。

5.C 【解析】从隋朝“三教合归儒”到唐朝三教并行, 体现了唐代统治者的开明开放,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得到重视和广泛传播得益于唐朝与中亚、南亚 (印度) 等地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C项正确。

6.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 属于楚辞;“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的 《蝶恋花》, 属于宋词;“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其一》, 属于唐诗。B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A项中的重人伦不重实用不符合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B项说法和材料意思相反;C项中的思想文化专制材料中没有体现;“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是科举制度下的思想, 四民观念是“士农工商”, 士排第一位, D项正确。

8.B 【解析】题中的图画反映了“三教合一”, 即儒、释 (佛) 、道三教合一, 这一思想在南北朝时开始出现, 在隋唐时期已经有较大发展, A项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而发展了儒学, C项错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 D项错误;B项符合宋明理学的实际情况, 正确。

9.C 【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 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现象而不是根源, 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 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 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 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 D项错误。

10.B 【解析】无论是“存心”或者“存理”, 其灭欲的目的都是要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理”, 是从整个社会层面, 也即维护社会秩序而言的;“格物”或“格心”是手段, 其落脚点还是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理”;“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都以整个社会为个人努力的目标, B项正确。

11.B 【解析】根据材料, 可知黄宗羲虽然反对封建君主制, 但“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 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说明其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B项正确。

12.A 【解析】材料中“中国传统学术 (儒家思想) 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有关, 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8分) (1)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各种思想流派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是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4分)

汉武帝即位后,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分)

魏晋隋唐时期,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分)

两宋时期, 程朱理学形成, 它在吸收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深化儒学,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分)

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学思想, 以个性解放为核心, 批判宋明理学, 倡导求实精神, 开创思想活跃新局面。 (4分)

(2) 示例:明中后期以来, 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 市民文化兴起, 传统伦理道德出现危机。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 影响了社会各阶层, 比儒、释、道影响更大。小说宣传一种与儒、释、道不同的价值观, 儒、释、道劝人为善, 利于社会秩序, 小说导人以恶, 破坏社会风气, 有悖于传统主流。 (8分)

14. (24分) (1) 原因:通经致用, 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 援佛入儒。 (4分)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 灭人欲”。 (4分)

(2) 观点:宋代是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峰。 (2分)

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上。 (6分)

(3) 市民社会发展趋势:市民阶层产生, 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兴起。 (2分)

文化发展趋势:通俗化和平民化。 (2分)

古代文艺 第2篇

第10课 梨园春秋

(对应学生用书P35)1.如图物品在当时的用途不可能是()

A.驱魔 B.娱神 C.避邪消灾 D.戏剧的道具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先民的面具主要用来装扮成神灵、野兽,以驱魔娱神,故A、B、C三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D

2.两宋之际,南戏能够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根本原因是()A.城市经济繁荣

C.瓦舍的出现

B.民间艺人的努力 D.民间歌舞云集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城市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答案:A

3.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解析:元朝时,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知识分子科举进取无望,寄情于戏曲等形式,因此直接推动了元杂剧的昌盛。

答案:C 4.如图是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昆曲》特种邮票。下列关于昆曲的说法错误的是()1

A.兴起于江南昆山 B.鼎盛于明中叶到清中期 C.被誉为“百戏之祖” D.《西厢记》是昆曲代表作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

5.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出如下图卷,试图再现当年京剧名伶的风采。历史上与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直接相关的是()

A.徽剧 C.越剧

B.南戏 D.黄梅戏

解析:“京剧”是在徽剧的基础上,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的腔调和表演形式而形成的,因此与之直接相关的是徽剧。故A项正确。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适应戏曲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京剧吸收了中国戏曲的传统角色划分,依照不同类型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与性格特征,从脸谱、服装、唱腔等方面将演员划分为生、旦、净、丑类,称为四大行当。……净,又称花脸,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红色代表忠勇正义,如关羽。

——《京剧行当》

材料二 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戏曲谚语

材料三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京剧的特点。

2(2)根据你的了解,说出材料三中“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的脸谱分别表示的含义。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渐衰亡。结合材料二,请你驳斥这种观点。

(4)请你谈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

答案:(1)在艺术程式上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脸谱谱式,京剧表演具有虚拟性特征。

(2)红脸脸谱表示忠勇义烈;白脸脸谱表示狡猾奸诈;黑脸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3)①京剧博采众长,成为戏中之王。②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京剧也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推陈出新,适应群众需要。③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当加以珍惜和保护。

(4)对待中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既要继承和弘扬,同时又要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选择题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A.春秋战国

C.宋代

B.唐代 D.元代

解析: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故把中国戏曲艺术称为“梨园”可以追溯到唐朝。

答案:B 2.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A.南戏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南戏主要在宫廷内流行 C.南戏主要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D.南戏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解析:南戏主要是宋代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曲,主要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多出现在喧闹的集市和专门娱乐场所——瓦舍,而不是主要在宫廷内流行,故B项错误。

答案:B 3.《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材料中的“瓦”是()A.专门的贸易场所 C.旅舍

B.专门的娱乐场所 D.学校 解析:“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答案:B

4.《元史·顺帝纪》载:“禁优(艺人)盛服,许男子裹头巾,妇女服紫衣,不许戴笠乘马。”反映了()A.元朝有严格的职业服装规定 B.歧视汉人 C.艺人地位低下 D.杜绝明星崇拜现象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职业服装,也并未提及汉人。而从“禁优(艺人)盛服”可以判断当时艺人地位低下。

答案:C

5.如图是品牌中国产业联盟(BCIU)的标志。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角度看,其创意主要取自()

A.篆刻 C.山水画

B.书法 D.戏剧脸谱

解析:通过图片的形状看,其创意取决于戏剧脸谱。答案:D

6.据载,“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为乾隆帝所宠爱。后因臣下议论,道光帝将其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据此,京剧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解析:京剧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兴盛不衰,关键是适应了人民大众的审美及价值观要求,这从材料中的“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可以得到印证。A是京剧产生的条件;B与题干内容不符;C是京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答案:D 4 7.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直果敢

解析:京剧红脸表示忠勇正义,例如关羽;白脸表示奸诈狡猾,例如曹操;黄脸表示凶猛残暴,例如宇文成都;黑色表示刚直果敢,例如包拯。故A项正确。

答案:A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 B.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C.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答案:C

9.关于中国古代戏曲的说法正确的是()A.京剧被誉为“百戏之祖” B.昆曲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 C.京剧形成于元朝

D.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京剧融合多种戏曲,集古代戏曲之大成,京剧形成于清朝,故A、B、C三项错误。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

答案:D

10.从元杂剧、昆曲、京剧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A.艺术不能脱离群众

B.艺术应随时代发展变化而推陈出新 C.艺术门类之间应相互学习、兼收并蓄 D.艺术应保持原有风貌,不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戏剧发展的认识。戏剧发展来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必须与时俱进,各艺术门类之间要相互学习,故A、B、C三项观点正确。D项,固守陈旧的艺术风貌而不求变化是不可取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京)街南桑家瓦子……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材料二 梨园演戏……两淮盐务中尤为绝出。例蓄花、雅两部,以备演唱,雅部即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班。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

材料三 金阊(今苏州城西北)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数十处,每日演剧。

——(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

材料四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

——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卷十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瓦子”又名“瓦肆”,它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导致哪一剧种的形成?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解析:第(1)问,“瓦肆”主要指的是娱乐场所,考查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第(2)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商业、城市、阶层三方面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花、雅两部”的别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概括。材料三体现的是休闲娱乐功能,材料四体现的是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1)娱乐演艺场所。

古代文艺 第3篇

关键词:比较诗学 表现主义 中国古代诗学 宣传 诗教

一.表现主义的呐喊与宣传

德国表现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的普遍危机时期,在世纪初就已崭露头角,但它的迅速发展与1910年以来德国整个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所经历的活动和发展是分不开的。“在人的内心性被现代工业文明剥夺了的时代。人被迫从梦幻中惊醒,认识到自身的困境、孤独、恐惧与绝望。在这一特定的时代中精神的觉醒,唤起的是一种个人存在意识的反抗”[1]作为精神革命的表现主义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否定和瓦解上,表现主义文学的主题大都带有批判现实的意味。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表现主义批判的不是局部的、具体的社会现象,而是总体的、抽象的存在秩序。所以表现主义作家不是以合乎常情常理的社会生活、人生行为来编撰故事情节、抒发自我情感,以此达到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的社会目的。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从人的异化、存在的悲剧性感受(存在的孤独感、恐惧感和荒诞感)、反传统、反权威、反现代文明等几个方面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面貌。

表现主义者是一群有着强烈社会关怀的作家,他们不满现实,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干预社会,因此他们即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大多是一种反叛和破坏的激情。表现主义诗人和作家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他们不满足于描绘外在的客观事物,主张突破表象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艺术在他们看来是精神而不是现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他们对自然主义亦步亦趋地模仿现实生活表示了极大的不屑,而艺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直觉。由于他们深谙社会的腐朽,每天面对大量的丑恶现象,所以,他们能迅速捕捉并将一个个a孤立意象连接起来,试图通过破碎的语言击碎世界,绝对的想象在坚硬抽象的形式上敲击,形成令人瞠目的文字与诗行。“表现主义其实是某种过分渲染的表达方式的回归,它超然于现实、逻辑和因果的传统……它们都是抵制现实世界的反映。”[2]

正因为坚持社会批判的立场,所以,在表现主义作家特别是左翼表现主义者看来,似乎艺术是次要的,宣传鼓动才是目的。他们宣称:戏剧“不是舞台,而是鼓动者的讲坛”;“艺术的转变,就引起世界的转变。要联合一切艺术手段和力量来复兴社会。”表现主义作家玛·苏斯曼写道:“我们要行动,要发挥作用,要改变现状,怎么着手呢?只有一件事!我们只能呐喊,竭尽全力地用我们那可怜的、窒息得要死的人声呐喊,喊的声音盖过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可怕的喧嚣声,喊得让人们、让上帝听到我们的声音。”诗人埃里克·米萨姆在《革命》期刊上撰文宣称:“一切革命都是积极的、独一无二的、突然的,它要根除造成它的种种原因……某些革命形式是诛戮暴君、罢免某个统治者、建立一种宗教,(在习惯和艺术中),毁灭旧的戒律,一种艺术作品的创作、性行为。革命有这样几个同义词:上帝、生命、欲求、陶醉、混乱。让我们也胡来吧!”[3]但表现主义被未真正去胡来,他们即使描绘丑恶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对此,评论家赫尔曼·巴尔在《表现主义》一书中总结说:“人从他的灵魂深处发出尖叫,整个时代变成了一声奇异的、刺耳的呼嚎。艺术也在尖叫,尖叫着进入深沉的黑暗,为求救而尖叫,为灵魂而尖叫。”[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最后几年,“大多由年青的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和诗人组成的阵线,起来反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并确信彻底改变这一制度的必要性。这一阵线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现状。它不同意有一个甚至保留着封建机构的资产阶级制度。这是一些城市和大城市的诗歌,它的表情粗犷、手段夸张、激情愤慨、大喊大嚷。”[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吞噬了许多优秀的表现主义诗人,但战争也以残忍的方式向其他人提出了阶级斗争的问题和任务,推动许多表现主义作家倒向无产阶级阵营。鲁道夫·莱昂哈德在《一个时代》中说:“表现主义或许也是一种破坏,不是对资产阶级遗产的破坏,而是对资产阶级遗产保持、管理的破坏,对在没有保障的基础上继续生产的破坏。它更是新事物的萌芽、预兆,是争取我们今天想得到的东西、争取未来的和有保障的东西的推动力。通过表现主义的道路也许真的像‘骑马过博登湖;果真如此,那么,为了从战前的沼泽和从战争的火焰洞穴中走出来,我们就不得不骑马过博登湖。”[6]

二.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

诗教本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以“温柔敦厚”为核心的儒家诗歌批评原则。语出《礼记·经解》:“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唐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可见“温柔敦厚”本指人的品性温和宽厚,用于论诗则体现出儒家关于文学的正统思想,其实质在于要求诗歌的情感抒发要平和温柔,讽谏怨刺要止乎礼义,达到哀乐中节,符合中和之美。

与诗教观念相联系的还有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极高的估价。(《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社会功能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但孔子此说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是一个具体的、有一定政治要求的概念,他从根本上强调了文学的“事父”、“事君”功能,起了为封建社会的礼教服务的作用。

儒家的“诗教”注入了他们的道德伦理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指导性的原则,其后的《毛诗大序》对诗教的作用也着重进行了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还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指出诗教的对象不同,目的也不同:“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从两汉的“诗言志”到唐代的复古运动中强调的“文以载道”,再到明代的“经世致用”,直至清代的崇德重道,其间不乏波折,到儒家的诗教思想仍一脉流传,香火不断。

从儒家的论述可以看出,其诗教针对的对象有两种。一是统治者,诗教对他们来说就是观风知政和化成天下。中国古代诗学认为,文学艺术具有状物达意的功能,自然就有睹文知人、认识现实的作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季扎观乐是这方面的例证: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由于文学可以反映出民情世风,所以统治阶层可以通过它来考见政治得失,裨补时阙,从而使自己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至于统治者利用文学的感染作用进行道德人伦教化,使臣民顺导其意志,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儒家诗教所针对的第二个对象则是臣民百姓。文学既然有反映民情世风的作用,忠正耿直之臣就可以借此向君主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下层百姓也可以通过“怨刺上政”来讽谕其上。文学的这种作用几可以通过“赋诗言志”来达到,更需要通过“作诗言志”来实现。《诗经·伐檀》可谓中国古代诗歌中“美刺褒贬”的代表之作:“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唐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同样是为生民请命的讽喻诗。当然,讽谕其上有时也可以通过正面歌颂的方式来进行,促使统治者继续励精图治,营造出明君盛世的美好社会图景,这就是“美刺”之中的“美诗”,尽管这种类型的诗歌只占有很小的比重。

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代的艺术作用论之比较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表现主义文学家还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无不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对于文学重大的社会作用,二者都具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创作实践中积极发挥这种作用,运用文学这一传播工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但在肯定二者具有共同的宏观认识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指出,表现主义文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的艺术作用论在具体内容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温柔敦厚”的“诗教”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虽然讲求委婉曲折,含蓄蕴籍和形象化的艺术表现等艺术上的合理之处,但其根本主旨在于维护封建礼教和统治秩序,即使是讽谕也要“主文而谲谏”、“止乎礼义”,《中庸》第一章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诗人作家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要符合法度,要“发乎情,止乎礼仪。”而这种“诗教”观是圣人制定并要求以后的文人知识分子绝对遵从的,成为坚持封建正统思想,反对离经叛道的重要理论之一,严重地束缚了中国文学的思想多样化。

与中国古代的“诗教”观不同,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作用论则是在表现主义作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他们的宣传原则是从破坏现存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的,表现主义文学艺术家都是一些离经叛道的人,他们拼命地拒绝社会现状,破坏一切现有事物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他们看来,帝国主义时代是罪恶和罪恶之地,不幸和厄运一定会降临于它。所以,阿尔伯特·埃仑施泰因要求:“我恳求你们,踏破城市,/我恳求你们,捣毁城市,/我恳求你们,毁坏机器,/我恳求你们,破坏国家。”他甚至认为自己是时代的牺牲品,所以他大声疾呼:“魔鬼保卫包围着我们束缚手脚的人,/迫使我们作牛做马。/我诅咒我来到人间,/在这个世界得到光明之前。”[7]而其后爆发的德国社会主义革命虽然短暂,但作为一个强大的革命群众运动,极大的吸引了这些被社会击溃的和绝望的人,于是他们自发地用自己的诗章和剧作去宣传革命,汇入革命大潮中去。

总之,不管是表现主义还是中国古代诗学,在文学是宣传这一点上是有共同认识的,但在如何宣传和宣传的内容上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主义文学对待现存社会的态度是决绝的,因此在他们的笔下“怪力乱神”一齐登场,充满悲观绝望的情绪,他们希望的是旧的秩序的破坏和旧的社会垮台。中国古代诗学对文学的宣传要求是为统治者服务,要求温柔敦厚,任何的离经叛道都会被视为大不敬,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而这种观念维系着中国古代文学几千年的思想稳固,利也弊也,很难给出绝对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巴尔:《表现主义》[M],徐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页。

[2]库尔特·品图斯编,《人类的曙光——德国表现主义经典诗集》[M],姜爱红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3][4]R.S.弗内斯:《表现主义》[M],艾晓明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第58页。

[5]库尔特·克尔斯滕:《表现主义时期的潮流》,引自张黎编选《表现主义论争》[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页。

[6][7]张黎编选,《表现主义论争》[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第62—63页。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第4篇

1.从考查力度来看, 近两年全国各套试卷考查本专题的试题约30道题, 均为选择题, 其中考查思想的有18道题, 考查科技的有2道题, 考查文学的有5道题, 考查文字及书法的有5道题。古代中国的思想是重中之重, 基本上每套试卷都有这一部分的试题, 特别是先秦诸子百家、宋明理学和明清思想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2.从考查内容来看, 全面覆盖, 但重点突出。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先秦儒家、格物致知、心学、李贽、顾炎武、古代文字等。文学没有重点, 除明清小说之外, 其他的文学形式全都考了个遍。我们引以为豪的古代科技在高考中却鲜有命题, 绘画、戏剧也没有涉及。

3.从考查角度来看, 除重要的知识单个成题之外, 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成为命题的重要方向, 30道试题中超过半数考查了两个或多个知识点。这其中又有三种情况:一是考查相似知识的比较, 如2015年海南卷第1题儒法共通、第5题儒佛同归于治, 2015年四川卷第1题战国思想界的融合等。二是考查不同知识的联系, 如2016年北京卷第12题《诗经》与地理, 2016年上海卷第8题诗歌与理学, 2015年江苏卷第3题汉赋与无为等。三是考查中外历史的沟通, 如2016年浙江卷第12题儒家与斯多亚学派, 2016年北京卷第16题传统文化在西方, 2016年上海卷第9题传统文化的外传, 2015年浙江卷第12题宇宙人生, 2015年上海卷第10题西学东渐等。

4.从考查方式来看, 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除个别题目外, 大部分为新情境型材料解析题, 材料新颖、来源丰富, 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二是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如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无为等。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卷第24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 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五经”均为西周旧典, 是否经过孔子删修, 自唐宋以来说法纷纭, 有完全肯定的, 有部分肯定的, 也有完全否定的, 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儒学以先秦儒学 (包括孔子儒学) 为基础, 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后, 儒学传统并未断绝, 西汉的儒家经典, 一为今文经, 即老儒背诵下来的、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一为古文经, 如鲁壁藏书, D项错误。顾颉刚说:“到了周代, 有了‘五经’, 是最早的史书。”《论语》的成书年代, 学术界有争论, 但肯定是在孔子去世之后, 是后起的著作, C项正确。

【答案】C

变式练习西汉时期, 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解析】太学开设的课程均是儒家经典, 不能体现多样化, 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 没有走向世俗化, B项错误;太学集中于中央教育机构, 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 C项错误;设立太学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D项正确。

【答案】D

示例2 (2016年海南历史卷第7题)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 被世人称颂, 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 其后不断加封, 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与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 不完全由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 A项错误;“因其忠义勇武, 被世人称颂”, 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 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 B项错误;关羽因为忠勇被人称颂, 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 因而被统治者加封, C项正确;官府造神运动的最根本动机是维护统治, 与民众的信仰关系不大, D项错误。

【答案】C

变式练习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向往“天不收、地不管, 自由自在”的生活, 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 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 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明代时期, 使人们“天收”“地管”“不自由”“不自在”的是封建伦理纲常, 而不是君主专制思想。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不是民主平等。孙悟空的思想与“自我节制”相对立, 也看不出注重气节和奋发立志, 与拜金主义也没有联系。

【答案】A

示例3 (2016年上海历史卷第9题) 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 而且泽被远西。图1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 “?”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解析】13—14世纪, 处于中国的宋元时期。13世纪, 火药武器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 后又传入欧洲, A项正确;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出现在汉朝, 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出现在隋唐时期, 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出现在明清时期, 均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 B、C、D三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 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 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 学术停滞, 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 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征服

D.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解析】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武器战胜落后的封建贵族, 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建立, A项正确, 不合题意;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带来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B项正确, 不合题意;印刷术在欧洲地区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D项正确, 不合题意;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错误, 符合题意。

【答案】C

【重点突破】

一、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1.演变规律:经历了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受打击 (秦朝) 、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 、进一步发展 (宋明时期) 、新发展 (明清时期)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 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2.演变原因: (1) 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 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2)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决定了政治上采取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 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3.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察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在文明传承方面, 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 如民本、和谐、统一意识、义利观点, 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因素, 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2) 在东西文明对比方面, 应关注孔子等人的民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 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3) 在联系现实方面, 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思想在本质上的区别。

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及地位。

(1)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 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并步入正轨时, 宜用儒家思想。

(2) 法家提倡法治。在动荡年代, 实行大一统的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 无为而治。大动荡后, 与民休息, 恢复和发展生产, 采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墨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不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故历代都不受重用。

2.相互对立的观点。

(1) 治国上, 儒家主张“仁政”, 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 提倡严刑峻法。

(2) 在人性上,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 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乎自然”。

(4)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 主张避世, 强调“超脱”。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特点: (1)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 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

(1) 相同点:

(1) 范围:同属儒学范畴, 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2) 主张: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都强调意识 (理、心) 第一, 物质第二。 (3) 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 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 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 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点:

(1) 宇宙构成:理学认为理先而气后, 是客观唯心论。心学认为任何事物都不可离开人的意识存在, 是主观唯心论。 (2) 道德主张: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以外在的天理作为行为规范。心学主张“致良知”, 通过人的内心反省, 从而恢复良知的本性。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

五、古代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李约瑟难题)

1.经济上: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 农民贫困, 国内市场狭小, 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 束缚了手工业的发展, 使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3.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 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 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5.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外贸主动权, 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个小题, 每小题4分, 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这段话反映的思想对应的人物是 ()

A.老子B.孔子

C.墨子D.韩非子

2.孔子主张“正名”, 试图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达到规范人们的言行和使社会有“序”的目的。这一主张的思想核心是 ()

A.“礼”B.“仁”

C.“德”D.“孝”

3.某思想家说:“威势独在于主, 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 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 法政独出于主, 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 ()

A. (1) B. (2)

C. (3) D. (4)

4.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

A.孔子的“中庸论”

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

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5.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

A.“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6.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 《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 《大学》所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旨在强调 ()

A.儒家自古以来就注重个人的社会担当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 超越于此的是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7.“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 “佛法据王法以立”, 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 有的称“报国寺”。此现象反映了 ()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8.李贽是明代杰出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评论家, 其进步思想充满革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影响深远。他被称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83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李贽雕像位于泉州西湖公园。雕像由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设计, 雕像约5米多高, 正面朝东, 下方写有“李卓吾先生像”, 雕像前方两侧分别立有李贽生平简介与李贽著述书目两块石碑。下列哪一言论不可能出自他的作品 ()

A.“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 则千圣万贤之善, 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B.“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 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 谓男子之见尽长, 女子之见尽短, 又岂可乎?”

C.“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D.“阳为道学, 阴为富贵, 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

9.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 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翻地覆的磨难中, 中国传统学术 (儒家思想) 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出现这种“转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种转变表现为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根源

C.明清学术思想的发展受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

D.明清儒学消除了宋明理学的弊端

10.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历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11.在当代, 经常会出现“新古诗”, 如“春眠不觉晓, 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 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 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12.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 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 传其神必写其心”

D.“勾勒工细, 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个小题, 其中第13小题26分, 第14小题26分, 共52分)

13. (2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 鲁国尚儒学, 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 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 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普通批评宋儒的人, 大都把宋朝国势的衰弱, 和宋明之亡于异族归罪于宋明儒学, 说宋儒只知道“平时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报君王”。甚至于说宋学盛行时期, 就是民族衰亡时期。宋明理学, 好像是不祥之物似的。在我们看来, 这都是只就表面立论, 似是而非的说法。宋朝之受制于异族, 似乎主要的应该向军事和政治方面去求解释。开国时的大政方针有了错误, 致国势积弱不振, 到了中期和南宋以后, 以格物穷理为职志的道学家出来, 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政权, 更没有兵权, 而且他所专门研究的问题, 也只是宇宙、人生、文化、心性方面的根本问题, 与军事、政治、财政并没有直接关系。把由开国时国策错误引起的危机, 大政治家如范仲淹、王安石尚无法挽救的危机, 强要程伊川、朱晦庵这些道学家负责, 恐怕走错门道了吧。

——贺麟《文化与人生》

材料三归根结底, 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 从横的方面说, 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 从纵的方面来说, 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

——苏渊雷《读史举要》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古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影响。 (8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宋朝国势积弱不振的具体原因。 (4分) 宋明理学在发展儒学方面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 (6分)

(3) 请以材料三中的观点归纳明清之际儒学的时代特征。 (8分)

14. (26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2月7日, 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 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士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 18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 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 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 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 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 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 便有罪恶感。然而, 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 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 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 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 民为重, 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 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 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 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 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 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 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 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 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 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 如果要探究材料一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 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9分)

(2) 依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4分) 请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出现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4分)

(3) 根据材料三, 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6分)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3分)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

一、选择题

1.A【解析】综合解读材料, 可以体会出它阐述了一些看似相反的事情, 这体现的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 这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特点是相符的。

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等级秩序, 属于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 其核心是“礼”;B项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与材料本意不符;C、D两项与材料无关。

3.C【解析】据“威势独在于主, 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 则令不行”和“法政独出于主, 而不从臣出”可知为法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实践法家思想最成功的地区是秦国。 (1) 属燕国, A项错误; (2) 属齐国, B项错误; (3) 属秦国, C项正确; (4) 属楚国, D项错误。

4.C【解析】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 看起来千差万别, 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 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 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 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 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 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 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就是“齐物论”。“相对论”是指空间和时间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静止不变的, 所以庄子的“齐物论”可以称为“相对论”, C项正确。

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等信息可知, 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的观点。

6.C【解析】儒家注重个人的社会担当, 与材料中朱熹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不符, A项错误;在程朱理学家看来, 天理指的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人欲指的是人的自然欲求, B项错误;据材料从孔子到《中庸》及《大学》, 圣贤千言万语, 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得出朱熹强调儒家一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C项正确;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提出的, D项错误。

7.C【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思想融合佛教思想的相关信息, A项错误;题干中也未提到士大夫的崇佛行为, 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的信息可知, 佛教开始融合儒家思想, 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道家思想, D项错误。

8.C【解析】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A项意思是说人人都是圣人, 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 李贽给予深深的同情, 他大声疾呼, 为妇女鸣不平, B项所述即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 D项即是李贽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家。C项是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要求君主遵循天道, 施行仁政, 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所以C项符合题意。

9.D【解析】“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 反映了明清之际理学向经世致用转变, A项正确;其转变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清代传统经学的出现正是受了这种政治环境的影响, C项正确;明清儒学没有彻底消除宋明理学的弊端, D项错误, 符合题意。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的文学主流形式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不存在落后、先进的区分, D项错误, 符合题意要求;A、B、C三项都正确。

11.D【解析】题干中对古诗随意改动的现象是对语言的污染, 内容比较单调, 不太健康, 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D项正确;A、C两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 均错误;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 B项错误。

12.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说的是画家注重意境情趣, 这应该属于文人画的范畴, 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26分) (1)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2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古代中国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6分)

(2) 原因: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影响, 宋初削弱武将的兵权;宋的统治中心在中原, 不便于控制北方异族;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4分)

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 天理也”“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格物致知”;理、心是世界的本原;“发明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 (6分)

(3) 明清之际的儒学产生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的背景下, 具有反传统、反教条, 反君主专制, 追求个性解放等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 (或反映了传统儒学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 8分)

14. (26分) (1) 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伏尔泰所处的时代及他个人的立场与愿望;耶稣会的传播环节及其影响等。 (9分)

(2) 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4分)

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 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4分)

(3) 理由: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 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等。 (6分)

古代文艺 第5篇

1. 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下的文化落后

中世纪的文化落后, 不单受制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阶级斗争阻碍着生产的发展, 生产落后、经济贫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文化发展。统治阶级为维持政权, 扼杀世俗教育, 禁止、仇视世俗文化教育活动, 反对文学和艺术, 宣扬神权中心与来世主义。中世纪的美学不以文艺为主要审美对象, 但宗教性的文艺尚存。

2. 意大利发展新文化的需求

文艺复兴运动早在13、14 世纪就在意大利酝酿, 不仅是这场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和领导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改变, 相适应的科学技术需要提高, 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开始形成。受外来科学文化的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加速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资产阶级在意大利最早登上历时舞台。

新的经济基础需要新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为其服务, 所以新兴的意大利资产阶级有发展新文化的需求, 以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残酷统治和压迫。另外它是古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也是古希腊的一部分, 接受古典文化遗产, 将古典学术再生是其发展新文化最快的捷径。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推动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的传入, 不仅带来航海术上的变革, 新航线的成功开辟为其建立了新的交通网络, 从经济方面讲, 就此为欧洲人开辟了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为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资本, 从而在物质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从精神文化方面讲, 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开阔了其眼界、破除了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提高了对新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增加了抢占更多殖民地、获取更多利益的野心。

1. 火药

火药, 13、14 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引起了军事上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这种新型武器击败了主要靠骑射的传统封建骑士军队。火药变革了欧洲火器的发展、改变了作战方法, 而且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兴起, 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 都起着无法比拟的重大历史作用。

2. 罗盘

罗盘, 由阿拉伯商人传入阿拉伯国家, 而后传入欧洲, 为欧洲的历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变化。哥伦布运用罗盘测定航行路线, 因此成功改写了航海历史。罗盘传入欧洲, 对于西欧开辟新航线、发展对外贸易、建立殖民地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罗盘的传入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3. 印刷术、造纸

造纸术由中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 传入阿拉伯, 后由阿拉伯到埃及至西班牙这条路径传到欧洲, 15 世纪造纸术传遍整个欧洲, 引起了教育和文化宣传上的革命。在此之前西方书籍都是通过手抄方式书写在皮革上, 这种方式严重阻碍文化的广泛传播, 因此文化只能垄断在少数统治阶级阶层 (僧侣) 。中国古代文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 改写了文化传播方式, 广大人民群众才开始广泛的获得受教育机会和文化知识。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美学思想

中世纪的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是将普洛丁所建立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经院派学者是唯一的受教育人群, 谈到美大都认为美只存在于形式上, 很少结合现实讨论美。在文艺复兴的萌芽阶段,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首先是反对中世纪基督教会对文艺的攻击和摧残, 为文艺进行辩护。由于其反对对象是中世纪神学和美学的禁欲主义观点, 他们努力恢复人体美的崇高地位、弘扬古希腊罗马的人性传统, 并未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和神学的束缚, 因而其斗争仍带有宗教色彩。随着工商业的发展, 资产阶级地位得到的巩固, 重视发展自然科学, 中世纪美学家所推崇的上帝是最高美的神学唯心主义观点开始被唯物主义的理性和经验替代。逐渐认识到美的规律可以用科学和技术来加以解释和总结, 意大利文艺理论家们才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总结美的规律, 逐步脱离宗教影响。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的最根本特点, 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 开始面对现实的人, 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 歌颂人世俗的美和乐。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古典学术 (文艺) 的再生, 不单纯是中世纪以来长期被压迫被束缚的宗教神权意识形态的转变, 其根本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改变, 封建势力被削弱, 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新文化以维护其阶级利益、巩固政权。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入, 以自然科学的方式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学基础地位, 开始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 促进了精神的解放。自然科学提高了认识能力, 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使人们从中世纪神学长期统治中解放出来, 开始取代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经院派的神学, 开始恢复美学理念的世俗性与客观性,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被提出。精神的解放, 人的地位提高, 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尊严与无限发展的潜能。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以及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人道主义发展开来, 它代表的仍然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168.

古代文艺 第6篇

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是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 是理解艺术与社会其他构成要素之关系的基础。柏拉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中概括了艺术在马克思那里的三种作用:“文献作用”、“象征作用”、“批判作用”。文学艺术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既然艺术是属于意识的范畴, 意识是有能动性的, 这种能动性的最重要的方面, 就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于价值上, 而意识对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反作用力也是巨大的。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首先是具有促成社会变革的力量, 也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这与中国古代画论的一些观点并行不悖。张彦远 (注 (3) ) 在《历代名画论》中引用了晋陆机的一段关于绘画——这种直观的的艺术形式——对其功能的语录:“丹青之兴, 比《雅颂》之述作, 美大业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 存形莫善于画。”他指出, 丹青水墨, 可以比美于《诗经》的传述、写作, 有可以用来赞伟大事业的功绩。

2 绘画的社会功能

具体绘画的功能, 也就是绘画有什么作用, 能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自从有了画论, 能人贤士就对此表现了很大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并且撰写了很多的主张议论。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根深叶茂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用笔墨表现出视觉形象, 一般都具有再现客观现实, 给予观赏者以认识的功能。正如陆机所说“存形莫善于画”、朱景玄所述“有象因之以立, 无形因之以生”都从正面指出了绘画的形象是具体的, 可以目睹而真切感知的神会功能。张彦远所述“记论传所以叙其事, 不能载其容, 赞颂有以咏其美, 不能备气象。图画之制, 所以兼也”。则从侧面以为学作品来做比较, 从而充分肯定了绘画的认识功能。

那么绘画的功能总归纳为三点:首先, 绘画作为一种最直观的艺术形式, 有做为历史记录的功效。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作序指出:“图绘者, 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见。”显然他指出的道理浅显而深刻:凡是做绘画的艺术家, 没有一个不明白宣传劝善戒恶的道理的, 绘画作品显示历史上盛衰升降的变化, 千百年来虽事过境迁, 行迹难寻, 但是展开当时记录历史的画卷就有可借鉴的研究依据了。第二, 是绘画的“教化”功能。关于教化的功能如此:“恶以诫世, 善以示后”、“明劝戒, 著升沉”、“台阁标功臣之烈, 宫殿彰贞洁之名”、“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 ……见善足以戒恶, 见恶足以思贤。”都以浓厚的兴趣, 甚至庄严的情感论述了绘画对与当时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巨大能动性作用, 这种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足以“黼黻皇猷, 弥纶治具”, 对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巩固封建政权,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 绘画俱有欣赏功能, 这无疑是马克思对于文艺的理论中所指出的社会功能之一, 更是绘画最直接的功能,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南宋山水画家宗炳、王微的传后论曰:“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 怡悦情性, ……”较早说到了绘画有欣赏的的功能, 这也许是承接了宗炳所说的“应会感神, 神超理得”。“畅神”和王微所说的“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等言论有启发而述的。唐宋以后, 绘画的欣赏功能随着山水、花鸟画的成熟发展而逐渐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深刻的认识, 认为绘画可以“启人之高志, 发人之浩气”, 可以“养性情”、“涤烦襟”, 可以“烟云供养, 令人长寿”, 近而“内可乐志, 外可养身”。这样, 绘画的社会功能就比较全面地被中国古代画论所阐述。人们认识到绘画出了认识, 教化功能以外, 还可以陶冶性情, 丰富精神生活, 得到美的享受, 也已经找到了通过绘画通过艺术可以把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的道路。

3 人作为绘画艺术的主体其艺术思想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能动性作用

车尔尼雪斯基 (注 (4) ) 认为“艺术”的审美是现实的审美要素的反应, 是艺术家对世界的审美掌握过程。而“人”这个主体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时, 强调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主体, 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艺术人, 作品、人品反应在艺术作品上具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马克思早在青年时代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个性, 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得到不同的反映, 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不同的精神性质, 因此, 在艺术作品中, 不同的社会生活必然以独特的主体面貌展现出来。中国古代画论中宋代郭若虚 (注 (5) ) 在其《图画见闻志》中阐述:“窃观自古奇迹, 多是轩冕才贤, 岩穴上士, 依仁游艺, 探赜钩深, 高雅之情, 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 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 生动不得不至。”此论也着重强调了人作为艺术主体其生活经验、思想境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提高与修养的对艺术品味提高的重要性。马克思也说过, 一定阶级的教育总是为培养本阶级所需的人才、推行本阶级的伦理道德、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所以中国古代画论一贯重视人品与画品的关系, 这也是和封建社会里长期崇奉“修身”、“务本”之类的儒家教育分不开的。另一方面, 封建社会和儒家教育也曾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对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解析也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表现出有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言论和行为, 也可形成某种道德、人品的概念。例如画论中提出要“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 “不可有名利之见”, 等等, 至今还可以批判地继承。一切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 对于他的艺术创作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重大作用的。鲁迅曾经就当代的美术作品说:“他的制作, 表面上一张画或一个雕像, 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 不但喜欢赏玩, 尤能发生感动, 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注 (6) ) 。”可见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思想性与创造性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具有绝对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和中国古代画论都着重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都告知我们艺术、绘画的用处首先在于告诉我们一切绘画的创作, 有意识也好, 无意识也好, 都脱离不开政治, 另外也给我们明确指出了绘画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必然要美化本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作用, 进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对其中夹杂的糟粕也必须加以分析批评:既要坚持正确的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 又要避免把绘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简单化、庸俗化, 要把政治服务作为绘画的一种重要职责又不作为唯一职责, 充分发挥绘画的所有的社会功能, 使艺术、绘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程》刘茂平主编2007年10月出版湖北美术出版社。

[2]《中国历代华伦采英》杨大年编著1984年10月出版河南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民族品质下一篇:广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