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整体性范文

2024-06-30

系统整体性范文(精选12篇)

系统整体性 第1篇

1 城镇绿化面临挑战与困境

一个时期以来, 我国城镇绿化初步发展, 初具规模。但是, 为数不少的城镇, 尤其是县城, 沿袭视觉美感的园林构建理念, 体现一种简化论和实物中心观。“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只注重城区中心, 将城区公园、广场和某些重要庭院刻意美化, 树立形象。整个城区水泥板包围中种一棵树, 建一个花坛, 随处可见。红檵木、小叶黄杨等单一花灌木大板块花池, 造型有棱有角, 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 缺乏自然美。草地、水泥板占有相当面积。城区绿地斑块小, 街道路树与斑块少有畅通。城区绿地与城郊森林、绿地欠连接。两个现实状况被忽略:一是城镇化推进, 城镇人口增多, 城区、郊区土地开发利用迅速, 吞食大片绿地。如融安县城新建10余个小区, 绿地面积不足20%, 与上级规定的35%差距甚大, 绿色植被面临减少和消失的威胁, 随之而来的是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二是城区、郊区、城乡交接地, 原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是一个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各有功能互补, 不可替代。郊区山体、森林、植被有丰富基质, 为城区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和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 本身是一道景观。城郊干道、沟河水渠, 既发挥通道作用, 也是形成城郊绿地网络系统的重要基石。水道有独特的游乐价值与调节气候功能。目前, 如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城河岸滨水地段, 很多是草坡或被砍伐的竹木迹地, 植被稀疏凌乱。纵观柳北数个县城, 城区和郊区大多未形成一体化绿化格局, 绿地剥离, 生态效益差, 缺乏整体美。

2 城镇绿化地域整体性为抓手

每一个城镇, 从城区建成, 城区、郊区及城乡交接地, 已经构成一个生态社会系统整体。人类、生物、建筑、环境、水体等, 是系统整体组成的要素。每个要素各有特性, 又具有共性;既相对独立, 又彼此联系。系统科学表明:系统整体具有它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所不可能具有的新的质的规定性, 即新质特性;具有它的任何一个组成要素所不可能具有的系统行为、系统功能、系统效用、系统效益[1]。应用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原理, 构建环网状, 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整体, 将发挥明显的整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与景观功能。这种效益与功能, 不是系统组成要素具有的效益与功能简单相加之和, 而是实现1+1>2的飞跃[2]。将森林引入城镇, 城镇包围森林, 不是简单种几棵树木, 需要投入经营管理活动。森林主导, 自然为主, 扩大城区绿地范围与面积, 充实和完善城区公园、文化广场、小游园、街道边角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巩固完善城郊水体、干道防护林带, 形成结构紧密、星罗棋布的绿色斑块和生态廊道。大型绿地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 小型绿地斑块可作物种迁徙歇脚地。城乡森林、绿地贯通, 可减轻城区热岛效应, 有效减少有毒物质和烟尘、粉尘污染, 减少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增加氧气, 净化大气。城区、郊区互联形成开放的环网状绿地系统, 具有稳定性。郊区、城乡交接地发展防护林、苗圃、花圃、经济果木林和观光休闲林地, 以阔叶林为主, 亦可针阔混交林。柳北地区坡地树种如板栗、桉树、枫树;山脚村旁树种如竹、桃、李、枇杷等果树;城区乔木树种如桂花、小叶榕、香樟、阴香、含笑花、广玉兰、白玉兰等;干道绿化树种如台湾相思、杜英、合欢、刺桐、夹竹桃等;滨水河岸树种如篙竹、粉单竹、簕竹、刺竹、相思等。

3 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多样绿地生态系统

在城镇每块绿地立体环境中, 随着森林、植物 (或种群) 结构的成层性, 相应存在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 光照、温度、湿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成层现象[3]。自然植被、植物种群一般具有明显的成层结构, 反映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良好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和生态界面三者结合构成特定功能的生态系统[4]。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 既看到自然生态系统, 也看到人工生态系统, 后者缺少一项自我调控反馈机制, 显得结构单调和同一。城镇绿地中, 大面积草地、大板块单一的花灌木, 水泥板包围中种一棵树木, 如此的人工生态系统虽有一定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由于树种或植物种类和结构单一, 绿量低, 叶面积指数小, 不可能产生多大的生态效益。这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绿量是植物或种群光合作用效能的物质基础和城镇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大幅提高城镇降温增湿除污减噪效果, 靠的是绿地生态系统的立体三维绿量或叶面积指数。融安县城有工矿企业53家, 木制品加工厂20家, 砖厂16家, 砖厂在郊区, 其余大多数在城区及城乡交接地。这些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含有大量烟尘、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排放的污染物大多在非控排放系数范畴内。提高城镇绿地环境净化功能, 一是抓住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整体性;二是注重建设高度优化结构和高度生产力的城乡森林或绿地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巩固郊区天然植被和近自然植被, 营造多层林冠人工林, 把郊区、城乡交接地近自然植被引入城区, 与城区绿地连成一体, 彼此贯通。应用生态系统共生原理建立多种生物、多层结构、多功能的城区立体绿地生态系统;运用生态位配置原理与生态位相适应的生物物种, 利用环境资源的异质性, 提高生产潜力。城区各类绿地都应建设以木本植物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光合作用生产力高的绿地生态系统, 提高绿地植物释氧固碳、除污抗毒效能。同时增强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减小城镇绿化人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提升绿化视觉美感, 增加景观层次与立体感。这种显著的绿地立体生态系统整体性质与功能, 必大于组成生态系统各要素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简单相加之和。

参考文献

[1]张嘉宾.系统科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4 (1) :65-66.

[2]徐国祯.森林森林经营森林经营管理[J].林业分类经营理论.中国林学会编, 1999, (4) :29.

[3]东北林学院.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9) :145.

整体反思 系统构建 第2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探寻

宜昌市西陵区教研室 冯发柱 乔能俊

我国古诗词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继承优良传统,构建更加优化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上文所谈到的“以读为本”“注重想象和联想”“重视积累”等经验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将此作为今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略。以此为基础,直面现实的困惑,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导引下走一条融通古今的革新之路。

一、用孩子的生活激活古诗词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应在课堂上营造出古典的氛围(包括教师个人的着装和言谈举止),认为只有这样才切合古诗“古韵”的特点。其实,古诗教学不是越“古”越好,无论如何,古诗都难以回到它的原创年代。古诗的生命不在对过往的回溯,它应该活在当下,在与孩子们现实生活的撞击中复活!古诗教学不是把孩子们硬地拉回历史,而是让古诗款款地走向孩子。

也许,台湾张曼娟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我对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们讲解古诗十九首中的《涉及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那远离故乡挥别情人的游子,因为一朵江上的芙蓉花停下匆忙的脚步,他涉水而过采下花来,这才想到他思念的那个美丽的身影,已经不在身边,已经相隔遥远,这朵花是送不出去了。

只因为喜欢一个人,你总是要重复地为她做同一件事,每次做这件事的时候,心中被喜悦所充满,哪怕她已不在你身边,你还是得臣服于爱的习惯。然后,你意识到一切已经改变了,于是,你不知所措,任悲哀席卷而来。

我问孩子们:“这样的感悟你们可以理解吗?” 他们摇头。这首诗何其古老,他们又何其年轻。

我微笑着,对他们说故事。我说你有个好朋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你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妈妈不准你们吃冰,可是,你们每天放学经过便利商店,就会跑进去一人买一支冰来吃,一边吃一边走回家。有一天快回家的时候,你的好朋友忽然喊你的名字,大声地说:“再见!再见啦!”你觉得有点怪怪的,但你没想太多。第二天,他没有出现,放学的时候,你终于去问老师,他为什么没来?老师说,他已经跟爸爸妈妈搬去上海了啊,你不知道吗?你愣愣地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反应。那天,你像往常一样,走同样的路回家,经过便利商店的时候,你走进去,打开冰箱,拿出两支冰来,一转身,才发现……你的朋友真的已经离开了啊!

孩子们很安静,他们眼中的顽皮、促狭消失了。事实上,他们显得太沉默了。这沉默使我确信,他们对这首古诗能够感同身受。

二、因循古诗词的特点展开教学

目前古诗词教学的一大短板在于,忽视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以教学现代文的方式讲授,现代文教学中“满堂讲”“满堂问”等条分缕析的做法被转加到古诗词的教学中,使古诗词教学充斥着说教和理性分析的色彩,难得其味。因此,古诗词教学应立足于诗词自身的特点,遵循其审美规律,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1、整体的模糊把握。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一首古诗,我们未必字字理解,但它就是打动了我们,这种感动有时能说出来,有时又无以言装。在某一时或某一地,受到某种触发,它如神明一般浮上心头,它所传达的正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思。可见,一首古诗对心灵的触动,不是凭借单个字词,而是这首诗所氤氲着的独特的整体氛围。

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脍炙人口的名唏时,被唤起的常常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混合感受,而不是单一的、语言可以明白道出来的感受。古诗所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语境,让读者驰骋其中,自由意会,情感不断扩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应少一些逐字逐句的分析,少一些深挖细掘的讲解,少一些刻意拔高的升华。教者要有一双俯瞰全诗的慧眼,穿透语言的外壳,越过纷繁的意象之林,找到情感暗涌的泉眼,然后以此设计出勾联上下、贯通内外的开放性话题,以话题的方式展开教学。孙双金老师执教《泊船瓜洲》,在读通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可以概括全诗思想内容的一个字来。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使顺着“还”这条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让学生知道作者“靠家近,应该还”;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又”,学生读懂了几度春风,又风江南,作者“离家久,更该还”;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知道诗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打开,诗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亦如花朵在孩子们心中次第绽放。

2、运用造象的艺术。

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咏柳》,对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被问呆若木鸡。

无独有偶。有位教师执教《望庐山瀑布》,开课伊始便抓住“紫”做文章:李白为什么说香炉峰升起的是紫色烟雾?你见紫色的烟雾吗?“紫”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然后由“紫”讲到李白的道教文化背景,下承“疑是银河落九天”,最终将主旨落到李白访仙问道的人生观上。

“诗有妙语,非关理也。”这种理性分析显然毫无乐趣可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最重要的是一个“见”字。“见”,就意味着古诗欣赏靠的不是抽象逻辑,而是直觉思维,是想象。“山色空蒙”“烟笼寒水”“大漠孤烟”,读到这些字眼,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写意山水画,感受迷离、幽远、阔大,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在“象”上做文章。“象”是语言作用于读者感官之后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情景,是连续、融通“言”与“意”的桥梁,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一线牵的红娘。面对一首古诗,教师应该有点诗情画意,有些浪漫的想法,头脑中应该有着种种的“象”,然后才是思考如何教学。

古人特别擅长以读造象,解诗讲究一个“吟”字。其妙处在于以顿挫的吟诵声作用于耳,激起大脑的,产生与诗情相洽的情感,从而入乎其内,神游八荒。今天的语文老师,在诵读上是否具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那般魅力?——“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据笔者观察,老师们还需在诵读的技能上下番苦功,平时多多练习,尽量让自己的朗读能呈现一幅画画、激起一种情感、带入一种情境。

除了读之外,读者可做必要的讲解和铺陈,以言造象;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用音画创设情境,建立境象。

3、开放的结构设计。

古诗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如《凉州词》,既有人读出慷慨雄壮,也有人读出非怆感伤。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诗,有人认为“原上草”象征卑微,比喻小人;有人认为这烧不尽的野草寄托了诗人倍加珍视的“萋萋满别情”的友情;也有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对顽强生命力和新生事物的赞颂。正是因为诗歌语言的具大弹性,读者根据性情各取其意,所以古人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基于此,古诗词教学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个开放而非独尊一统的过程,是浸润而不是灌输的过程。

笔者在执教李白的《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时,没有采用赤步赤趋的线型设计思路,而是以块状的方式推进教学,几乎每一个板块都没有细密的牵引,也没有所谓固定的答案,学生自主生成的空间非常大。初读全诗后,让学生默默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读全诗,补充作者写作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皓月朗照下的洞庭美景,还领着我们走了千年前的那个故事之中。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三读古诗,和学生聊一聊诗与音乐:如果给这首诗配乐的话,你是选择轻快的还是忧伤的,是铿锵有力的还是沉郁低回的?是琵琶演奏的还是钢琴演奏的,抑或其他的器乐?三个大的教学板块,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如同放射将的触角慢慢地伸向学生的情意世界。

可能有人担心,这样开放的设计,没有统一的认识何以了得?教学是不是很没“安全感”?

余秋雨先生讲他儿时学李白《早发白帝城》,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他以为是一位帝王站在白云上端向人们挥手致意,此后多年都这般认为,而且感觉很美妙。其实,对于一首古诗,只要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放下应试的思维,学生即使想“歪”了、想“出轨”了又有什么值得沮丧和懊恼的呢?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终有一天会明白。更重要的是,古诗词的生命,不在于教师是否锱铢必较,而是看学生是不是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诗学修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这一代或几代教师与传统文化都有隔膜。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爆炒”或“拿来主义”,很少见到某一位教师对某一首古诗词有切己的、能与当下生活发生关联的解读。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技术性的招式,而无摄人心魄的、切入诗词骨髓的真情实感的流淌。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之所以上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我想他本人一定在这首词里醉生梦死过,他为了破译纳兰性德的心灵密码,一定披荆斩棘、百转千回无数个轮回,在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与纳兰,与自己相遇了,从而课堂如画卷般展开。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诗学修养是一个长期熏染的过程,如果没有平日里不间断地对诗词的阅读与揣摩,要想在课堂上教得风生水起几乎不可能。我曾见过一位老师,他多年来致力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到了五年级期末,他以“填词”的方式为学生写素质评价语。我们姑且不论他写的词如何,但至少他能提笔来写,而且写得有模有样,这是很多教师都做不到的。后来,我又看了他的学生的作品,无论是格律诗还是现代诗,都写得生机盎然,特别有“范”儿。一个勤读诗词、能填词的老师,我想他的诗词教学一定不会差。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老师们还需要读一点文学批评方面的书籍,比如《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通过读这些书,可以获得阅读古诗词的基本常识,知晓一些解读路径。虽然这些知识不可能照搬到课堂上,但对我们进入诗境、触发教学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系统整体性 第3篇

关键词:整体性;系统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79—02

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解决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学也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时代的要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高校“两课”教学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即“05课程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门数、设置、学分、学时、教师等有新的规定和调整,重新确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如何上好这门新课,让这门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了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1.课程改革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构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整体,形成一个系统。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性思想进一步把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和整体性思想具体化和深化。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他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如此。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思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它的每一部分,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关系,它们在世界观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方法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在立场和宗旨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在研究对象方面前后是一体的,在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上是前后相继的。但由于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对的社会状况不同、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不同,因此,它们在理论内容上是不相同的。由此也就形成了博大精深而又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工程。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创造了历史唯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从商品入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就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便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从而指明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和目标,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可见,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课程改革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果的整体性、逻辑性,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结构,而这种结构是相互联系的、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学说体系。从它的产生和来源看,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人类已有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同时面向社会实践,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批判研究而产生的伟大成果。马克思研究经济学是在1842年才开始的,当他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要对这些难事发表意见,就必须研究经济学,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是以社会发展的实践和问题为中心,并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在他那里,“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最初是浑然一体、互相引导着形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分析异化劳动入手来进行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从政治的批判追溯到经济的分析,把传统政治经济学改造为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学说,并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哲学体系,也不是依靠一个单一的哲学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把它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基础仅仅归结为单一的哲学体系,就会导致在理论形成的“过程”上割裂整体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的科学整体。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之间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立场、观点、方法和逻辑,同时每个部分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应用发展和具体结论等若干层次,其中,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全部领域。其中,对自然领域的研究为共产主义提供了世界观基础,对社会领域的研究为共产主义提供了社会规律,而对思维领域的研究则为共产主义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和实践论基础。

正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整体性的高度来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可偏颇。因此,必须否定和抛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成三门独立课程、教学活动互不关联的教学方法,树立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构成一门课程,教学活动必须整体推进、协同配合。因为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授课时,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相互之间也有交叉,对此我们要找出侧重点,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授课的时候,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地串连起来,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又能突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

3.课程改革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整合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性的功能往往要比分散的要素的功能强得多。如何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功能呢?首先,教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高度去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定位和任务,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是一个严谨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就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1977年,邓小平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的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他强调的也是理论的完整性,整体性,不能断章取义,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并紧密结合今天的实践来加深理解。

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的要求。不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何物,当然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学习,才能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否则,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一句空话。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是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必修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会议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第4篇

1 系统设计依据和标准

在会议系统的设计中,依据现有的国家标准、规范,并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规范进行。例如:《厅堂扩声系统声学特性指标》GYJ25-86;《会议系统及音频的性能要求》GB/T15381-94;《视听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GB/T15644-95;《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GB/T15859-1995等。此外,还依据业主提供的图纸和要求。

2 会议系统的组成

完整的智能型会议室按功能分为以下7大系统:会议管理系统、空间扩声系统、视频显示系统、会议讨论系统、集中控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这7大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各系统所能达到的功能和效果全部遵循“木桶原理”。所以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各个会议室的定位,然后根据定位来选择系统设备的档次,保证所有设备技术参数平衡,不出现“短板”。

2.1 会议管理系统

在一个拥有多个会议室的会议中心或办公大楼,高技术含量的会议室管理系统是提升建筑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能够使管理人员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会议室,从而间接节省了房间折旧费用,提高房间使用率。

一个完整的会议管理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网上查询、预定、审批:既环保又方便快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轻松实现会议室使用的申请流程。

2)自动通知:在线预定或取消的信息通过邮件或内部系统(如手机一卡通系统)自动通知相关人员,信息畅通无阻。

3)图表显示:通过显示器可以一目了然会议室的空闲/被预定时段,避免会议室使用的冲突。

4)智能的开发接口:与办公管理系统、门禁系统或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无缝地结合,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得到统一、充分的共享与使用。

5)独立发布各类信息:每个会议室门口的液晶屏不仅独立显示会议信息,更可独立、自由发布企业其他资讯。

6)会务服务管理:系统支持会前设备、服务预定以及会议进程中的服务呼叫等个性功能。

7)可与手机一卡通、楼宇自控系统联动,节省运行费用。

会议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是一个大趋势,由于网络视频图像占用带宽较大,所以我们通常设计一个由会议管理服务器、播出控制器、交换机等设备组成的独立局域网。

2.2 空间扩声系统

高品质的扩声是会议室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扩声系统可以提供清晰的声音,有效提高会议效率,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优秀的扩声系统是会议的良好开端。

扩声系统设计主要遵循的标准见表1。

1)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确保在场人员都能听清、听懂发言信号。

2)语言扩声中要极力避免如话筒啸叫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3)确保操作简单、维护方便。

在会议室中,为了追求语言清晰度,在房间装修时应该尽量避免声音反射的现象。这就要求在房间形状大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吸音效果好的装修材料,使声音在传到顶棚、墙面、地面的时候尽量被吸收而不形成反射。

解决“啸叫”的方法无非是改变话筒和音箱的相对位置、降低音箱音量和调节房间均衡。所以必须在会议室设计之初就确定所有扩声设备的位置、方向和角度;保证房间内音箱的功率匹配;同时尽量为每一台音箱单独配置可以调节均衡的设备。

根据功能使用要求,扩声系统具备以下作用:

1)改善语言的清晰度和音乐的明晰度;

2)扩展动态范围;

3)改善会议中不同声音(语言、音视频信息)之间的声平衡;

4)保持视觉和原始声源,模拟声像的声定位之间具有合适的关联;

5)改善听音区的音质质量;

6)对需要修饰的人声和音源用电声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处理;

7)将会议内容录制并可以编程操作,简化技术操控步骤。

2.3 视频显示系统

视频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视频信号输入部分:包括各种摄像机、DVD播放机、电脑等,以及从其他会议室传输过来的信号。

2)视频信号输出部分:包括投影机、显示器、视频融合器及信号录像设备等。

3)视频信号切换部分:由于信号输入和输出部分都不是唯一的(例如会有3~4个信号输入,若干个信号输出设备),所以必须有设备能够按照使用者的需求很方便地在各个输入输出之间切换。

视频设备的选择主要依据两个参数——客户所需的视频信号最高清晰度和显示设备的尺寸。以上两点确定好之后,根据信号输入端和输出端的数量即可确定视频系统的设备清单。

2.4 会议讨论系统

会议讨论系统作用是管理会议发言流程,实现与会者所有的会议需求的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会议发言模式。除基本会议发言外,还包含若干系统功能:发言顺序与请求、会议摄像自动跟踪、会议表决(记名或无记名)、出席签到、同声传译及VIP高级功能等。

会议讨论系统还可将信号传输至扩声系统、显示系统、远程传输系统(俗称视频会议)等其他系统。

2.5 集中控制系统

如前所述,会议室内设备系统众多,操作异常麻烦。针对此问题,集中控制系统便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它能够集中控制其中的会议系统、扩声系统、投影系统以及灯光系统等。集中控制系统采用无线触摸屏,触摸屏具有中英文、图形化的界面,使之更具人性化,易于操作,甚至整个系统的操作(场景设置)一键即可到位。

用户可以简单而方便地按照所需要的功能控制多媒体会议室内所有的电气设备,而不需要考虑其他技术层面的事情。用户可以在触摸屏或计算机上使用组合按钮控制如DVD、录像机、灯光、窗帘、摄像、大屏幕投影、扩声音量、信号切换等设备或参数,大大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管理的复杂程度。

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6 信号处理系统

会议室内地面、桌面或墙面上设置有各种信号输入输出接口,当这些接口与机房内后端设备(机柜当中的矩阵等设备)之间的传输线缆距离太长时,信号会衰减到无法使用;各个系统设备之间通常需要互相传输信号,而各种信号的传输格式有可能是不同的;另外用户经常需要使用许多设备显示或播放同一个音视频信号,为此,就需要有设备来延长信号的传输距离、转换信号传输格式、把一个信号分配成多个信号发送到显示播放设备(例如格式转换器、VGA视频分配器等)。

2.7 视频会议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网络与计算机应用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精简业务流程,许多单位和企业选择使用视频会议系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现有的各种电气通讯传输媒体,将人物的静、动态图像、语音、文字、图片等多种资料分送到各地客户所在的会议室内,使得在地理上分散的客户可以共聚一处,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来交流信息。目前视频会议正逐步向多网协作,高清化的方向发展。

3 会议系统的应用案例

本案例分为五大场馆,在整个项目内部的5间重要会议室,设置1套会议信息发布系统,用来显示和记录各会议室的使用情况,便于所有会议室的管理并节省人力投资,同时可提高大楼的档次。所有会议室都具有会议讨论系统和会议室扩声,并配有电子桌牌和手机屏蔽器等周边设备。

本项目的会议信息发布系统包括20块液晶显示屏和12个查询机,用来显示和记录各场所的使用情况,给到访者指路。具体点位分布如下:

3.1 科技馆177人大报告厅

设置有一套数字会议讨论系统,7个代表席位。代表单元可分配同传通道和控制表决进程;在与PC配合使用时,可以提供完美的会议控制功能;可以存储多种数据,一旦PC出现故障,此控制装置将转换为独立操作模式,使会议能够继续进行。

配置高清会议数字摄像机2台,通过摄像机跟踪控制软件满足视频会议跟踪摄像要求。

同声传译系统采用远红外方式,按会议室面积配置信号发射装置,配置171席,并配有能同时翻译两种语言的同传系统及流动译员间。可与无线签到及表决系统配合使用。

配置无源线阵列扬声器6只,主台配置有源返送音箱2只,吸顶补声扬声器6只,并网络型音频处理设备。

视频系统配置有1套3×3的等离子拼接屏,每块屏幕的尺寸均为60″。

以上所有系统都由一套中央控制系统来统一管理。

3.2 藏书楼500人报告厅

该报告厅配置有一套数字会议系统,12个代表单元;代表单元可分配同传通道和控制表决进程。在与PC配合使用时,可以提供完美的会议控制功能。可以对多种数据存储,一旦PC出现故障,此控制装置将转换为独立操作模式,使会议能够继续进行。

配置高清会议数字摄像机2台,通过摄像机跟踪控制软件满足视频会议跟踪摄像功能。

同传系统采用无线红外方式,按会议室面积配置信号发射装置,配置262席,并配置了能同时翻译两种语言的同传系统及流动译员间。可与无线签到及表决系统配合使用。

扩声系统满足大型会议、舞台演艺等不同类型的声音处理要求,不需要进行线路调整和扬声器的位置调整。系统配置12只三分频线性阵列全频扬声器,线阵列超低频扬声器2只,低频单元有源拉声像扬声器2只、低频单元有源舞台返听扬声器4只,低频单元有源扬声器2只。具备远程网络监控功能。扬声器要求:选用有源高解析度标准型监听音箱。

视频系统配置有1套2×2的等离子拼接屏,尺寸均为60″。

以上所有系统都由一套中央控制系统来统一管理。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议系统的技术也日新月异。因此,在会议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立足于现有的技术,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能保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先进性。本项目针对会议系统的7个子系统,阐述了在设计过程中每个系统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广大的设计师们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会议系统的组成,并以一个大型智能化工程项目中的会议室部分的系统设计为例,阐述了每个系统在会议室中的应用。所有系统都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单独设计。

整体机房系统建设及相关规范 第5篇

“整体机房系统”是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规模化的运作提供的高可用的机房工程。“整体机房系统”解决方案由建筑装修系统、动力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弱电控制系统等五大部分组成,包含了机房建设工程的全部过程: 从前期的规划选址,到后期内部系统的设计施工;从前期整个项目的总体管理,到后期的调试、开通;从前期对用户的使用培训,到后期的维护保养等方方面面。从实施角度看,整体机房整合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及服务提供商的综合能力。

华科的整体机房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交钥匙”工程,客户无需为电源、空调、消防等系统细节问题过多考虑,这一切都将统一由华科为您负责,提供从咨询、规划、创建、实施到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服务,避免了用户在机房建设过程中由于多个供应商、服务商相互协调而产生的麻烦。

弱电机房建设方案理念与依据

弱电机房整体建设方案,针对客户在机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时代飞扬认识到机房工程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引进更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凭借自己在电源和空调产品领域的专业知识、机房领域多年的实际经验,以及对用户IT应用的深刻理解,向广大用户推出了机房整体建设解决方案。

机房整体建设规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装饰、电气系统、空调新风系统、弱电系统、环境设备监控系统、消防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系统、屏蔽系统等。

设计理念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美国可用性研究中心将信息时代的企业运营可用性界定为四个层面的工作,从人员管理的可用性,到工作流程的可用性,到IT信息技术的可用性,而最基础的一层是网络环境的可用性,即NCPI(网络关键物理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常指的计算机机房工程)。NCPI是机房中与IT系统紧密相关的、关键的一部分,是由基础建设、电力供应、空气调节、制冷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系统管理服务等部分组成。机房工程设计必须满足用户当前的各项业务应用需求(尤其是作为行业专业应用),同时又面向未来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应是高质量的、灵活的、开放的。设计时考虑避免下列外界因素:电磁场、易燃物、易燃性气体、磁场、爆炸物品、电力杂波、潮气、灰尘等影响。实用性和先进性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以适应高速的数据与需要,使整个系统在一段时期内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安全可靠性

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决不能出现单点故障。要对机房布局、结构设计、设备选型、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可靠性的设计和建设。在关键设备采用硬件备份、冗余等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与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提高电脑机房的安全可靠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计算机机房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能够根据机房业务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设备容量和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的功能。应具备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多种物理接口的能力,提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的灵活性。可管理性

由于机房具有一定复杂性,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管理的任务必定会日益繁重。所以在机房的设计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机房管理和监控系统。所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智能化、可管理的功能,同时调用先进和管理监控系统设备及软件,实现先进的集中管理监控,实时监控、监测整个机房的运行状况,实时灯光、语音报警,实时事件记录,这样可以迅速确定故障,简化机房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从而为计算机机房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政府屏蔽机房建设规范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数据孤岛”、“数字鸿沟”以及安全问题却长期困扰和制约政府信息化进程,因此,建设政府屏蔽机房从而形成电子政务数据标准和规范,并实现电子政务内部及外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提出基于区域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机房((GDC)的电子政务集成解决方案,能够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突破了当前众多解决方案仅仅着眼于应用软件层的简单集成模式,采用了从数据、安全管理到应用的全方位集成模式。数据中心的概念

数据中心(DataCenter)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而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通常认为是网络核心机房的关键设备。

关键设备运行所需要的环境因素,如供电系统、制冷系统、机柜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通常被认为是关键物理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机房工程(数据中心)的类型及特点

电子机房主要有计算机机房、电信机房、控制机房、屏蔽机房等。这些机房既有电子机房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其所涵盖的内容不同,功能也各异。

(一)计算机机房

计算机机房内放置重要的数据处理设备、存储设备、网络传输设备及机房保障设备。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规范应考虑以上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以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需要。

大型计算机机房一般由无人区机房、有人区机房组成。无人区机房一般包括小型机机房、服务器机房、存储机房、网络机房、介质存储间、空调设备间、UPS设备间、配电间等;有人区机房一般包括总控中心机房、研发机房、测试机房、设备测试间、设备维修存储间、缓冲间、更衣室、休息室等。中、小型计算机机房可将小型机机房、服务器机房、存储机房等合并为一个主机房。

(二)电信机房

电信机房是每个电信运营商的宝贵资源,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电信机房,对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快速处理设备故障、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信机房一般是按不同的功能和专业来区分和布局的,通常分为设备机房、配套机房和辅助机房。设备机房是用于安装某一类通信设备,实现某一种特定通信功能的建筑空间,便于完成相应专业内的操作、维护和生产,一般由传输机房、交换机房、网络机房等组成。配套机房是用于安装保证通信设施正常、安全和稳定运行设备的建筑空间,一般由计费中心、网管监控室、电力电池室、变配电室和油机室等组成。辅助机房是除通信设施机房以外,保障生产、办公、生活需要的用房,一般由运维办公室、运维值班室、资料室、备品备件库、消防保安室、新风机房、钢瓶间和卫生间等组成。在一般智能建筑中通信机房经常与计算机网络机房合建。

(三)控制机房

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为实现对建筑中智能化楼宇设备的控制,必需设立控制机房。控制机房相对于数据机房、电信机房而言,机房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对环境要求稍低。但却关系到智能化建筑的安全运行及设备、设施的正常便用。

控制机房包括楼宇智能控制机房、保安监控机房、消防控制室、卫星接收机房、视频会议控制机房等。这些控制机房的共同特点是机房内均有操作人员工作,在保证电子设备运行的同时还要保证操作人员的身体需要。根据设备及操作的要求,这些控制机房也有其相应的特点。

(1)楼宇智能控制机房。主要用于安放楼宇智能控制的主机及控制设备,对智能建筑内的公共照明、空调系统、电梯及建筑内的风、水、电等机电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以确保智能建筑的安全运行。

(2)保安监控机房。内设监控主机及终端显示设备,对建筑各出入口、车库、走道、电梯轿箱等处进行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等。

(3)消防控制室。是火灾自动报警和联动系统的控制中心,也是火灾时灭火指挥和信息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对消防监控机房的设置范围、位置、建筑耐火性能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对其主要功能提出原则性要求。

(4)卫星接收机房。主要用于安放卫星接收机、调制解调器、混合器、放大器、有线光缆接入设备、各频段接受显示器等。卫星接收机房一般是位于建筑顶层,有利于卫星电视信号的传输。

(5)视频会议控制机房。主要用于安放视频会议主控单元(MCU)、调音台、音响扩声系统、信号传输设备、控制台设备、信号源机柜等。但由于一般的视频会议控制机房面积较小,在设备布置时应根据房间的具体情况灵活布置。

(四)屏蔽机房

为了有效地防止电磁干扰式噪声、辐射对电子设备和测量仪器的影响,并严防电子信号泄漏从而威胁到机密信息的安全,国家机关、军队、公安、银行、铁路等单位需要建立屏蔽机房。有保密要求的数据机房应建设屏蔽机房,确保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其信号不泄漏,从而满足数据保密的要求。一些对抗电磁干扰要求较高的环境,如通信设备的测试试验室等场所,需要建设屏蔽机房,以防止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有强电磁干扰设备的机房应进行相应的电磁屏蔽处理,以避免干扰临近机房设备的正常还行。机房建设工程的发展

核心机房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雏形,在21世纪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由于IT技术的快速发展。IT技术不断创新与革命,新材料、电力电子、制冷技术等基础学科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机房技术在结构布局、供配电、制冷、监控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计算机的产生,机房也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的机房也迅速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机房及相关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着手制定机房建设方面的国家标准。1982年我国颁布了GB2887一1982《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汇统一了机房建设的各项指标,使机房建设从此有了统一的标准。

在此期间随着UPS、机房专用空调等保障设备的引进,监控设备、消防报警及灭火设备在机房中的使用,从硬件上为机房建设提供了系统的保证。计算机机房一般处于单个机房运行的状态,即在机房内其处理、存储的能力都比较强,但在不同地区的机房之间数据交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样各个行业及部门均在各处大量建设本地机房来处理、存储本地数据以提高使用效率。

随着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大量数据的传输成为可能,各个机房之间数据传输顺畅,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分散在各地大量的中小机房的稳定性及数据的安全性又出现了隐患。因此,在各个行业及部门均开始建设大规模的数据中心机房,对数据的处理、存储进行集中,以提高稳定性并有效降低了运行及维护成本。各个数据中心机房采用高速网络相连通,使各个数据中心机房形成一个强大的机房群,进一步提高了机房的可靠性及设备的使用效能,并使建设统一的冗灾备份成为可能。

现在的机房建设已成为一个由多个专业组成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智能建设工程的各个专业,主要包括:装饰系统;电气系统;接地及防雷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PDU配电系统;屏蔽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KVM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总控中心系统(ECC)等。由于机房建设规范涵盖了智能建筑工程的各个专业。

涉密机房建设标准

涉密机房建设包括屏蔽室和监控中心,重要的涉密机房建设规范标准应当根据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情况,采取屏蔽措施,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并根据涉密程度,设立必要的控制区域,定期对涉密场所进行保密技术检查。涉密机房的建设包括楼体安全加固、屏蔽机房壳体制作及屏蔽机房内装饰、机房电气、机房专用空调、机房防雷系统、机房门禁系统、机房消防系统、机房视频监控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制作安装等。涉密机房设计要求综合考虑楼体承重、建筑物装饰学、电工学、环境保护、安全防范技术、暖通净化技术、计算机专业、弱电控制专业、消防专业、电磁辐射等综合学科因素,能够满足交换机、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安全可靠运行的环境,满足国家有关标准和安全保密的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涉密机房不仅可以放置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所处理的保密信息随电磁波泄露出去,而且可以放置外部来的比较强的电磁干扰,扰乱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的正常工作。

概述

机房整体建设方案针对客户在机房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时代飞扬认识到机房工程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设施,需要不断引进更新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凭借自己在电源和空调产品领域的专业知识、机房领域多年的实际经验,以及对用户IT应用的深刻理解,向广大用户推出了机房整体建设解决方案。

主要内容

机房整体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筑装饰、电气系统、空调新风系统、弱电系统、环境设备监控系统、消防系统以及自动报警系统、屏蔽系统等。

建设理念

建设理念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美国可用性研究中心将信息时代的企业运营可用性界定为四个层面的工作,从人员管理的可用性,到工作流程的可用性,到IT信息技术的可用性,而最基础的一层是网络环境的可用性,即NCPI(网络关键物理基础设施-也就是我们常指的计算机机房工程)。NCPI是机房中与IT系统紧密相关的、关键的一部分,是由基础建设、电力供应、空气调节、制冷系统、弱电系统、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系统管理服务等部分组成。更具体包括:装饰装修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门禁系统、图像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新风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机柜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以及集中监控系统等。

性能需求

机房工程设计必须满足用户当前的各项业务应用需求(尤其是作为行业专业应用),同时又面向未来快速增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应是高质量的、灵活的、开放的。设计时考虑避免下列外界因素:电磁场、易燃物、易燃性气体、磁场、爆炸物品、电力杂波、潮气、灰尘等影响。实用性和先进性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设备,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以适应高速的数据与需要,使整个系统在一段时期内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和技术升级的需要。安全可靠性

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决不能出现单点故障。要对机房布局、结构设计、设备选型、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高可靠性的设计和建设。在关键设备采用硬件备份、冗余等可靠性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软件技术提供较强的管理机制控制手段和事故监控与安全保密等技术措施提高电脑机房的安全可靠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计算机机房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能够根据机房业务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扩大设备容量和提高用户数量和质量的功能。应具备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多种物理接口的能力,提供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的灵活性。可管理性

由于机房具有一定复杂性,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管理的任务必定会日益繁重。所以在机房的设计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机房管理和监控系统。所选用的设备应具有智能化、可管理的功能,同时条用先进和管理监控系统设备及软件,实现先进的集中管理监控,实时监控、监测整个机房的运行状况,实时灯光、语音报警,实时事件记录,这样可以迅速确定故障,简化机房管理人员的维护工作,从而为计算机机房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设计依据

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的整体设计 第6篇

国务院的文件要求,企业应建立可追溯性体系,能够追踪从原材料(包括初级包装材料)、半成品、成品、分销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阶段。实质上是要求食品包装监管要采用类似药品包装监管码的方式,即建立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实现食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可查询、可追溯。

相对于药品的种类,食品的种类呈几何量级的增长,涉及的食品包装种类繁多,因此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要比药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更为复杂,且由于食品包装的流通领域广,其监管起来更为复杂。

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的组成

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的建立,需贯穿食品初级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该系统应具备追溯或追踪能力,涉及食品及其辅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分销、处理,直到用于人或动物消费的各个环节,重点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1)食品包装电子监管平台:这部分是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的核心,包括硬件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安全支撑平台等,食品包装电子监管平台会按照设定的规则自动生成随机的电子监管数据,并将随机的电子监管数据通过特定的渠道发放给食品生产企业用于食品生产。

(2)食品包装电子监管数据赋码:这部分由印刷包装企业来完成,印刷包装企业通过特定的渠道接收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随机的电子监管数据,并将其在食品包装上进行赋码。

(3)食品包装电子监管数据溯源:批发商、零售商、物流方、消费者、执法监督部门通过特定的方式读取食品包装上的电子监管数据,即可查询到食品的产地、生产信息、质检信息、产品等级、包装、运输、仓储、防伪等信息。

目前市场上关于食品包装溯源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包括一维码技术、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等。由于食品品种多、数量大,药品包装采用的一维码电子监管系统难以满足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的需要,也就是说,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需要更为复杂的设计。

基于二维码的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

在所有溯源技术方案中,基于条形码的溯源方案成本最低,并已经被众多食品生产企业所关注。其中,二维码具有储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低等优势,这些优势特别适用于防伪、安全保密、追踪等方面。二维码能在很小的面积内承载大量的信息,印刷和识读成本更低、信息的安全性更高、识别精度也更高。移动二维码技术在国际上是一项成熟的追溯及防伪技术,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

将二维码制成标签贴在食品包装上,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只需用手机扫码或发短信,即可随时随地查询产品有关信息及企业信息,并可及时反馈有关产品真假或错误的信息。

执法人员只需用移动执法终端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就能迅速在移动执法终端屏幕上查询到该商品的生产厂家、注册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真伪等信息,并能方便查询到企业登记注册、法人、经营地址、经营范围、信用状况等信息。

对于印刷包装企业而言,最关键的是应该采用何种赋码技术和设备,例如,基于水性油墨的赋码设备还是基于UV油墨的赋码设备。

(1)水性油墨:不含芳香烃有机溶剂,且VOC含量也大大降低,但依然无法做到零含量,仍含有少量醇、醚类有机溶剂,甚至有机胺类。总体来说,其对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污染生产车间环境。

(2)UV油墨:无VOC排放、不易燃、不污染环境,没有有机溶剂挥发,有效成分高,可以近乎100%转化为墨膜,其用量还不到水性油墨或溶剂油墨的一半,所以综合成本较低,适用于食品、饮料、烟酒、药品等对卫生性要求较高的包装印刷品。

另外,由于用于生产食品包装的材料比较复杂,包括纸张、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为了适应更广的承印材料,印刷包装企业首选是基于UV油墨的赋码设备,例如,方正桀鹰H系列赋码设备目前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占有率。

基于二维码+RFID技术的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

二维码成本低、环保、读取简单(一般手机均可识读),但需逐一扫描才能识读,且识读效率不及RFID技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二维码+RFID的组合技术是比较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RFID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且可以在10米左右的距离进行自动识别。

由于RFID远距离、不接触、自动识别的特点,其特别适合物流、仓储环节,能够极大地提高物流、仓储管理效率。但其费用比二维码高,且需要专用的识读设备,所以RFID技术适合企业内部、物流、仓储等环节的溯源,不适合消费者溯源。

二维码技术与RFID技术的比对如表1所示,如果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些高价值的食品(例如酒类、罐装奶粉等)包装上同时采用RFID+二维码,用RFID技术进行企业内部、物流、仓储等环节的溯源,同时将二维码技术用于消费者溯源,将极大地提升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的运行效率。

食品包装电子监管系统可实现食品生产、监管、销售、消费等环节的追溯功能,是给食品发放了正式的“身份证”,可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确保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整体管理 第7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整体管理,需求,风险

2009年, 广东省电信某市分公司为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营销支撑, 需要开发一套电信业务经营辅助支撑系统, 我作为项目经理, 负责项目的全面管理工作, 同时也进行了系统分析、系统测试文档编写、测试计划的编写工作。

电信经分系统的功能包扩多维分析、即席查询、清单下载, 主题功能涵盖了业务发展、业务收入、话务分析、优惠套餐分析、智能取数及清单下载, 计划投资200多万元;采用B/S结构。在实际工作中, 我采用了组合管理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电信经分系统在09年底一次性成功上线, 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一、首先做好需求确认

该项目涉及到的使用部门有市场部、业务支持中心、政企客户部、公众客户部、区县分公司、营销中心及网络维护部。各个部门的关注点不同, 导致需求五花八门, 大有需求扩散的风险。为做好项目计划、按时按质完成项目, 我们与客户经过多次开会讨论, 最终确定:市场部作为需求的收集及提供部门;业务支持中心作为统计口径的提供部门;网维作为系统维护部门。通过这样的流程, 项目需求很快就确定下来。有了签字的需求确认书, 项目的范围就最终确定了。这样为项目的测试验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了沟通管理

该项目涉及部门众多, 各部门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分散的, 各个部门在每个月的不同时期, 有相对繁忙的时刻。比如市场部, 在每个月底、月初要出报表, 业支中心在每个月上旬要统计数据, 网监中心在中旬要进行网络监控。因此, 如何保证项目干系人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 是沟通管理的一个大难题。为解决沟通管理这个问题, 我采取了如下办法:1) 项目启动会:召集项目干系人, 召开项目启动会。宣布成立项目团队, 宣布项目制度, 提出各方协调事项。2) 项目周报汇报制:保证项目关系人对项目进度的了解, 对存在问题的知悉,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 保证了项目的沟通工作能够按项目计划进行, 为项目能按进度计划进行提供了保证。3) 外部沟通: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a.重要的、书面化的沟通内容:以会议纪要、工作计划、邮件发送的形式制度化, 这样的沟通好处是有迹可循, 便于形成沟通轨迹。b.简单、及时性沟通:采用灵活、经济的沟通方式 (电话交流、即时通信交流、碰头会、需求讨论会) 。4) 内部沟通:尽量避免形式主义, 以及时、方便、平等、高效为原则。要求项目开发组的成员每天写工作日志, 将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记录下来。另外, 创建了一个项目组的QQ群组, 鼓励大家在群组里踊跃发言, 提出所遇到的问题, 讲述解决办法。

三、合理配置人员

对项目组人员的性格、特点及特长进行分析, 进行人力资源的科学规划, 合理配置, 科学分工, 各尽其用。保证项目的不同阶段、有对应适合的人员参与进来, 保证项目的整体进度。

人力资源管理, 既要保证项目组成员的相对稳定, 使得项目开发工作保持连续性;也不能搞终身制, 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成员, 要坚决调换, 保证项目整体工作不受影响。

四、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 争取最佳平衡点

由于项目资金已经确定, 我就在进度和质量之间找平衡点, 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由于电信的业务系统非常复杂, 统计口径不统一, 业务流程不是很规范, 系统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给项目的进度带来一定影响。由于这个项目涉及到业务收入及客户经理的考核分数, 影响很大, 通过与用户方领导沟通, 决定不搞“形象工程”, 项目的质量优先于项目的进度, 以质量为先。

五、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 强化测试, 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

质量是软件的生命, 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软件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用户最关心的内容。

我们采用了软件工程方法, 使用渐增式的增量模型, 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根据这个情况, 为保证软件满足应用需要, 我们规定: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 凡是用户提出的、经调查情况属实、经技术可行性论证可行的, 全部予以响应。

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 也是让用户直观地了解软件质量和熟悉软件操作的有效途径。相对项目的各个阶段: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系统集成, 有对应的测试阶段, 让用户参与到各个环节的测试工作中来。

经过努力, 该系统一次上线运行成功, 并在3个月后通过了验收。回顾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过程中, 虽然没有大的事故发生,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1) 软件测试不系统, 用例准备仍不够充分, 忽视了压力测试。导致系统上线后、多人在线使用的情况下, 登录系统缓慢。2) 对数据接口申请时长的认识不够, 导致部分开发工作稍微延迟。3) 数据核对的工作, 涉及统计口径。而且是不同的人开发不同功能点, 一个人核对数据难度很大, 导致数据核对稍稍延迟。4) 开发人员与操作人员对系统的要求差异认识不足, 两者的直接沟通不够, 造成一些对操作员而言很重要的问题在开发人员那里得不到重视, 产生了一些矛盾, 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确定项目范围;良好的项目沟通管理;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用风险评估在进度和质量之间进行权衡;重视需求变化的客观性, 强化测试, 保证软件功能完整、正确、高效是我在某市电信业务经营辅助支撑系统项目中的整体管理中的五个主要措施, 为项目的按时、按质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为我以后的项目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备的模板, 树立了标杆。通过这次项目的建设, 让我个人得到了成长;项目团队得到了建设, 更具战斗力;客户对我们公司的攻关能力高度认可, 对项目的满意度评价很高, 提升了公司的信誉。

参考文献

[1]张娜, 王鹏.浅析如何做好IT项目管理[J].计算机应用, 2010.

[2]商瑞强.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 2010.

[3]李峰.浅谈项目管理中的团队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J].工会博览, 2010.

国产手机操作系统需整体突破 第8篇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争夺的是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称霸的后PC时代,智能手机的数量将远远超越PC的数量,这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谁就控制了市场规模10倍于PC互联网的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激动人心的战役

7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计算公司正式推出阿里云OS(操作系统),一同亮相的还有首款搭载此系统的天语云智能手机W700。在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在手机上拓展一隅属于自己的疆土已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共识。包括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互联网巨头都开始涉及手机业务,而操作系统成为主要切入方式。

百度CEO李彦宏表示,百度看到了智能手机平台上的巨大机会,并已开发了一些相关服务和系统。据知情人士披露,百度手机操作系统基于Andriod平台,类似创新工场旗下的点心OS项目,原计划在今年7月份推出。由于系统出现了BUG,这一计划被推迟,计划在年底推出。

腾讯则正在秘密开发基于MTK平台的手机中间件,也在考虑开发自主品牌手机QPhone以及面向手机厂商推出Q-Service整合方案。目前,腾讯已与英特尔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共同研发运行英特尔/诺基亚MeeGo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新产品。

“进军这一领域的还有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有足够的现金流,运营商有自己的定制需求,二者各有长处,它们的目的都是通过手机系统延续其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地位。”对此,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表示。

成功与否是未知数

业界觊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动机无外乎三点:一是借此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获得数据,获得用户;二是连接移动互联网终端层和应用层,聚集各种移动应用;三是从底层控制用户的智能手机终端。

国内互联网公司为何纷纷布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认为,在PC时代,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虽然是平台级别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碎片化的时间用在移动终端上,其在PC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国内互联网公司此举在于顺应潮流,试图通过布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来复制PC时代的成功。

但对于国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李易认为前景并不乐观。这些互联网公司虽然在PC时代堪称成功者,但手机操作系统并非一个独立存在的产品,需要各大手机企业、运营商、程序开发者、芯片制造商所组成的产业链的配合。

市场咨询机构易观国际分析师路理彬对这几家互联网巨头的前景也“并不看好”。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只做好操作系统不能代表胜利,需要连接的上下游资源非常重要。

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是目前风头最劲的手机操作系统,苹果依靠iOS攻城略地,Android获得了三星、摩托罗拉、HTC等手机巨头的青睐。相比之下,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的手机操作系统前途堪忧。一些主流手机厂商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暂无与其他手机操作系统合作的计划,他们认为转移或者尝试新的手机操作系统成本太高,原因是和目前的合作伙伴已过磨合期,而且配合得很默契,并且吸引了大批开发者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那么,国内互联网公司“操刀”的手机操作系统能走多远?目前或许还难下定论。不过重要的是,手机操作系统需要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业界人士认为,未来手机操作系统的核心竞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发出广受用户喜欢的应用,二在于如何获得渠道优势,三是如何规避知识产权的风险。据张毅判断,国内手机操作系统要获得主流手机品牌的广泛接受,五年内应该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更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自主产品有待整体突破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争夺的焦点已从硬件转向操作系统。目前,国外公司基本上主导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发展,谷歌、苹果以及微软三家美国公司已占据了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刘韵洁指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一旦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将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等诸多问题。

“应该充分意识到,谷歌、苹果以及微软三家美国公司已占据了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如果仅靠国内现有企业分别发展各自的操作系统,很难成功。”刘韵洁呼吁,“我国只有集举国之力,由政府和运营商来主导一套自主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刘韵洁透露,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动员三大运营商共推自主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一旦成功,将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使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据悉,早在2000年,我国企业就开始在开发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但由于技术储备和人力资源分散,进展不顺。那时中国企业走了一条国外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汉化之路,虽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没有形成自主的产业链。

自2004年起,大批国内手机厂商和设计公司以Linux内核+QT开源代码开发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仍然没有成功。2007年后,随着iPhoneOS和Android的发布,国内开发团队全部解散。之后,多家企业在Android开源代码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但产品版本落后国外品牌手机一年,缺乏市场竞争力,业务成果也令人大失所望。相比几大国际知名操作系统垄断市场的实力,在国内,目前仅有的两大自主操作系统中国移动OPhone和中国联通沃Phone表现平平,在市场上发展并不如意。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认为,中国移动OPhone和中国联通沃Phone的推出,对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从终端到软件系统底层建立信息安全机制,主动、有效地确保移动互联网体系与用户信息的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他强调,智能手机及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单点不可能突破,应该寻求产业链上的整体突破,要营造良好的智能手机及操作系统生态环境来加以实现。

论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的应用 第9篇

由于业务需要公司每年都要采购大量的材料、设备并对这些材料、设备进行出入库管理, 以往这些流程都是以手工方式进行, 无法有效的进行跟踪、监控。为了加强采购和库存的规范管理, 公司决定实施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如下功能:制定采购计划及预算管理, 对请购进行电子审批及跟踪监控, 对订单、到货单和入库通知单、材料出入库等进行一体化管理。由于本项目涉及部门较多, 系统流程复杂, 历史数据杂乱等, 为使项目顺利实施, 我运用整体管理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 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2 信息系统项目整体管理概述

项目整体管理是通过各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 协调项目干系人的不一致的需求和期望, 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冲突, 从而让项目按既定的轨迹达成目标。项目的整体管理包括:制定项目章程、制定初步的项目范围书、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指导和管理项目执行、监督和控制项目、整体变更控制、项目收尾等过程, 实际上贯穿了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等各个项目生命周期阶段, 是九大知识领域中唯一覆盖五个过程组的知识领域。就管理具体而言, 整体管理就是决定在什么时间把工作量分配到相应的资源上, 判断项目是否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有哪些潜在问题并在其变糟之前积极处理, 以协调各项任务安排, 使得项目整体上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在具体实践中, 结合本项目管理的特点, 我重点进行如下工作:

在项目启动阶段, 召开了项目启动大会, 向项目干系人介绍项目管理团队和项目前期主要参与人员, 同时颁布项目章程, 对项目正式授权, 明确项目人事安排。根据合同、工作说明书编制了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 项目范围说明书主要确定需要完成的项目事项, 包括项目目标、项目的需求与特性、项目的验收标准、项目范围、主要交付物及交付方式、关键项目阶段及里程碑等, 在项目启动会议上经双方确认, 形成正式文档,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项目计划阶段, 我们根据前期调研、初步的项目范围说明书和需求说明书制定了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计划通过使用其他专项计划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是用来协调所有文档的文档, 用于指导项目执行和管理的整体性、综合性、全局性。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的目标、项目的任务、项目范围管理计划、项目的进度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项目的成本管理计划、项目的风险控制计划、项目变更控制计划、项目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沟通计划、采购管理计划、配置管理计划、项目的各种应急计划等。在做项目计划的时候, 我们邀请了与项目相关的干系人参与, 以提高项目计划的实用性, 同时我们也合理的使用了一些工具和技术来编制项目计划。例如在制定范围管理计划进行WBS分解时, 由于涉及的人员较多, 个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尚不够明确, 因此我们决定采用滚动波式计划方法, 对于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划, 对于后期的活动尽量粗略估计, 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变更。在制定进度管理计划的历时估算时, 因为有过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 因此采用了类比估算法, 从而节省了时间。我们还制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质量控制计划、成本管理计划、沟通计划等。

在项目执行阶段, 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是项目组完成整个项目计划任务的过程。项目产品主要在项目实施阶段生产出来, 所以项目的大部分时间和预算都花在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 我们主要是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 利用团队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 使项目团队开展各项工作, 管理和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成功将项目计划投入实施。

在项目控制阶段, 要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对照项目管理计划来评价项目绩效, 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来实施项目效果, 同时对变更进行管理, 做好整体变更控制。例如在本项目的进度控制方面, 每周会根据绩效信息与计划进度表进行比较, 进行偏差分析, 利用挣值技术计算进度偏差情况, 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在质量控制方面, 要求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质量保证人员积极配合, 质量人员对评审过程全程参与监控, 同时对各成员问题修改进行跟踪、监控, 保证按质按时完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变更不可避免, 关键是管理好变更, 尤其是控制好整体变更。为了更好地对变更进行控制, 在项目成立之初就成立了变更控制委员会CCB, 并制定变更控制流程, 规定每次变更都要由变更控制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执行。变更必须由变更申请人以书面形式提交, 经评估分析后提交给CCB, 由CCB审核, 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 实施后要及时验证, 并更新相应的项目管理计划及相关文档, 通知项目干系人。制定了统一的变更流程后, 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 在一次请购流程模块功能阶段验收会上, 采办经理提出应该增加一个审批人员的短信提醒功能, 有请购单据需要该人员审批时, 如果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审批, 系统就自动发送一条短信提醒该审批人, 这样就可加快审批的进度。考虑到该功能实用性很强, 可有效提高审批效率, 该变更获得了CCB的一致同意, 记录在案后交由相关人员开发实施。

3 小结

在项目收尾阶段, 整体管理完成了所有项目活动, 正式结束项目或项目阶段, 移交已经完成的项目或取消项目。在本项目的管理收尾阶段, 对项目进行了集成测试, 安排系统进行试运行, 之后整理项目文件, 评估项目完成的情况和质量, 总结项目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对项目合同收尾, 结清了合同协议。

在项目上线后, 系统运行稳定, 受到各方好评,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有效的项目整体管理。正是因为整体管理得力, 使得本项目在进度、成本和质量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然, 在本项目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制定前期的项目整体管理计划时做得不够深入, wbs分解时遗漏了一些小的细节;需求分析不够全面, 某些功能没能很完善地实现。这是我们在以后的项目实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的具体实践, 论述了在实施公司采购及库存管理系统项目中如何运用整体管理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 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整体管理,变更控制

参考文献

[1]汪小金.项目管理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06) .

[2]左美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某工程通风系统整体效率实验研究 第10篇

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所占的比率已达到30%左右, 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形式之一, 用于暖通空调的能耗又约占85%[1], 而空调运行能耗的35%~45%为风机水泵能耗[2]。国产通风机的效率一般在85%以上, 但文献[3-4]指出, 在实际工程运用中, 通风系统整体效率普遍低下, 平均只有30%~40%;而文献[5]指出通风系统整体效率只有50%左右, 最高也只有60%。所以, 提高通风系统整体效率有重要的节能减排意义。本文对某工程通风系统的变转速工况进行了实验研究, 分析其系统效率, 为提高通风系统效率提供参考。

1 某工程通风系统概况

1.1 系统组成

该工程大楼始建于2007年, 于2009年8月投入使用, 该大楼为一类高层医疗建筑, 地上12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49.8 m, 总建筑面积54 530.63 m2。

1.2 通风系统设计

该建筑通风系统由数字化节能送、排风机, 送、排风管网, 变风量模块, 智能中央控制管理系统和空气品质传感控制系统组成。

该大楼通风系统采用平层送排风方式, 按功能进行分区, 采用独立的送排风系统 (如病房层的医护人员办公区与病房区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 , 并做到送排风系统与所管辖区域相对应;严格保证空气从清洁区流向次清洁区, 再流向污染区, 形成了明确的梯度压差, 杜绝空气交叉污染;在通风系统中设空气品质传感控制系统来监测室内空气中的CO2气体浓度, 根据浓度的高低来调节风量的大小, 彻底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通过以上设计保证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 进行更深入的设计来提高通风系统整体效率, 具体设计思路为:

1) 送、排风机采用数字化直流无刷电机, 同样风量、风压要求下比交流电机输入功率低、能量损耗小、噪声低;该类型电机实现了零电流启动, 可降低风机所需配电功率;电机内置智能控制模板, 可实现智能化控制, 降低风机能耗。

2) 根据房间功能采用变风量系统, 既保证卫生通风要求, 又降低能耗, 例如每个变风量系统房间配置空气品质传感器, 随着所控制房间的空气品质变化, 自动调节送排风量, 使能耗处于最低状态;同时每个房间用风机代替风阀调节风量, 降低调节阀所消耗能量, 而且可以降低主风机所需压头。

3) 通过智能中央控制管理系统, 使风机在保证风量的情况下在最低能耗状态下运行, 降低通风系统能耗;还可实现通风和空调联动管理控制, 在室外温湿度适宜时加大通风量, 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 降低空调能耗。

1.3 实际运行效果

该大楼通风系统既保证了室内空气品质, 又降低了通风系统运行能耗和空调能耗。在实验测试期间, 对大楼内人员 (包含医务工作人员和病患人员及其家属) 进行调查, 使室内空气品质满意度达到80%以上。

2 实验测试

2.1 测试内容

选取该大楼10层第1套排风系统为实验测试对象, 对该排风系统三种运行工况 (100%、75%、50%的额定风量) 下的系统风量、风机风压及消耗功率进行了现场测试, 同时对大楼内人员进行室内空气品质满意度调查。该排风系统及测点布置见图1。

该被测试风机装置类型为D型:管道进口, 管道出口。断面0-0为距排风口一定距离的断面;断面1-1为排风机出口端的断面;断面2-2为排风机进口端的断面;断面3-3为主管测试位置断面;断面4-4为支管测试位置断面。

2.2 测试方法

1) 在距风机进口断面2-2的直管段距离大于6倍当量直径且距第二个支管三通距离大于4倍当量直径的断面3-3处布置测点, 测点布置见图2;同样在支管断面4-4处布置测点, 测点布置见图3;

2) 启动电机, 调节风机至100%风量工况;

3) 待风机运行10分钟左右达到稳定状态后, 测试风机的输入功率;

4) 将风速探头接至多用途仪表, 同时测试主管和支管各测点风速及温度;

5) 将毕托管接至数字压力计, 同时测试主管各测点全压;

6) 分别将风量调至75%、50%风量工况下, 重复步骤3~5;

7) 为保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以上测试重复进行三次。在调节不同风量工况时, 气流稳定后方可测试。

2.3 测试仪器

主要测试仪器见表1。

备注:以上仪器均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

3 结果分析

3.1 100%转速工况分析

测试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0℃, 排风系统调至100%转速, 约10 min后, 输入功率稳定在470 W, 各测点空气温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

图4为100%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和支管4-4断面各测点风速, 图中主管vi为主管3-3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风速值, 支管vi为支管4-4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风速值。由图可知, 系统运行较为平稳, 风速波动不大, 但主管5-8测点风速大于1-4测点, 是由于5-8测点靠近支管一侧, 使该侧气流速度加大。

图5为100%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和支管4-4断面各测点空气温度, 图中主管ti为主管3-3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空气温度值, 支管ti为支管4-4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空气温度值。由图可知, 支管测点空气温度大于主管测点, 是由于测试支管位于卫生间, 温度相对较高, 使得支管测点温度较大。

图6为100%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各测点全压, 图中主管Pi为主管3-3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全压值。

根据测得数据和效率计算公式, 可以得到该工况下通风系统的效率, 其中通风系统效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Pu—通风系统空气功率, W;

Pr—通风系统输入功率, W, 由功率检测仪表测得。

通风系统空气功率计算公式为:

式中Pu—通风系统空气功率, W;

Q—通风系统风量, m3/s;

P—通风系统压力, Pa。

3.2 变转速 (75%、50%转速) 工况分析

测试时室内空气温度为20℃, 排风系统调至75%转速, 约10 min后, 输入功率稳定在197W, 排风系统调至50%转速, 约10 min后, 输入功率稳定在73W, 各测点空气温度基本保持在20℃左右。

图7为75%、50%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各测点风速, 图中vi为75%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风速值, vi’为50%转速工况下主管3-3断面各测点第i次测试风速值。

对比图4和图7可知, 各测点风速值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但数值还是有很大差别, 这一差别是由于转速改变后通风系统风速也随之改变造成的, 而转速与风速成正比关系。

图8为75%、50%转速工况下各测点全压值, 图中Pi为75%转速工况下各测点第i次测试全压值, Pi’为50%转速工况下各测点第i次测试全压值。

由图6和图8对比可知, 随着转速的降低, 测点全压波动越来越小, 在50%转速下基本稳定。

3.3 各工况对比分析

各工况测试结果经计算整理得表2, 可以看出随着转速的降低, 通风系统压力、风量、输入功率和单位风量耗功率均在下降, 而通风系统效率却不是简单随之下降, 而是先达到峰值再下降, 说明仅以单位风量耗功率评价通风系统是不够全面的, 特别是所需压力较大的通风系统。

由计算结果可得到该通风系统的效率曲线, 如图9所示:

通过图9可以得知, 该通风系统在风量75%工况左右到达效率最高值, 接近68%, 通风系统效率随着转速改变而改变, 但变化较小, 均在59%以上。对比国内通风系统效率, 该系统效率较高, 这是由于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提高通风系统整体效率的措施。

4 结论

通过对该工程通风系统效率的实验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当系统所需风量减少时, 通过降低转速来调小通风系统风量, 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2) 通风系统整体效率决定了该系统的性能、能耗等, 因此, 提高通风系统的整体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到目前为止, 用通风系统整体效率来评价通风系统还没有广泛使用, 建议在评价通风系统时考虑到通风系统整体效率;

3) 在通风系统方案设计时, 应根据各房间功能需要, 适时选择变风量或恒风量系统, 以降低通风系统能耗;

4) 该通风系统效率虽然高于国内整体效率,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以后仍需要研究如何通过设计和运行调节来提高通风系统整体效率。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通风系统运行整体效率普遍低下的状况, 本文对某工程通风系统实际运行中整体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 介绍了该工程通风系统设计特点和实验测试状况,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 当系统所需风量减少时, 通过降低转速来调小通风系统风量, 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提出了用整体效率作为通风系统的重要评价指标, 并指出提高通风系统整体效率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通风系统,整体效率,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贾明岩.地板辐射采暖应用技术研究[D].大庆:大庆石油学院, 2007.

[2]邓玉谦, 付祥钊.分布式变速泵与风机代替风阀与水阀的可行性研究[J].制冷与空调, 2007 (2) :48-51.

[3]阮文渊.如何正确设计离心风机的进风系统[J].节能, 1990, 11 (6) :31-34.

[4]石兆玉.变频调速在供热空调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 2004 (5) :13-18.

系统整体性 第11篇

摘要:整体叶盘复合铣削加工是基于国际同类整体叶盘制造技术提出的一种整体高效和高质量的制造加工工艺.针对开式整体叶盘盘/插/侧复合铣削刀具与切削参数优化系统的开发需求,构造了集高速切削工艺参数库、刀具库、实例库等子数据库和铣削参数优化数据库于一体的铣削参数优化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了各功能子模块的构成,并分别提出了基于铣削参数的目标预测模型,以及基于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模型,为科研生产提供参考和依据,保证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参数优化;数据库;复合铣削;整体叶盘

DOI:10.15938/j.jhust.2015.05.008

中图分类号:TG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683(2015)04-0039-07

0 引言

整体叶盘是新一代航空发动机中压气机、涡轮和风扇的关键零件,对改善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作用,一些航空发达国家在新型发动机设计中普遍采用了这一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整体叶盘将叶片和轮盘设计为一个整体,省去用榫头、榫槽连接,减少和避免了榫头气流损失、榫槽损伤隐患,使得叶盘整体重量减轻而刚性和平衡精度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发动机的推重比和可靠性.制造整体叶盘用的材料,主要有钛合金和镍基合金;其结构大致可分为开式、闭式结构,以及大小叶片转子结构——开式结构中大叶片间含有小叶片.

整体叶盘属于薄壁类复杂型面零件,叶片薄、叶展长、扭曲度大、受力易变形,叶片间的通道深而窄、开敞性很差,且属于典型难加工材料,实际加工时,不仅材料切除率很高,铣削加工难度也较大,对于开式整体叶盘而言,由于其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过程中,约有90%的材料将被切除,为提高通道粗加工效率、缩短制造周期,西北工业大学提出了一种集成的高效强力复合铣削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盘铣切削效率高的特点对叶盘通道开槽,最大限度去除材料;在此基础上,对盘铣不可达区域(切削干涉区域)进行高效插铣,实现扩槽加工与曲面成形;最后,使用圆柱铣刀或球头铣刀侧铣,完成除棱清根,完成通道粗加工.整体叶盘及其复合铣削加工方式如图1所示.

在整体叶盘复合铣削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方法的改进,为进一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供了可能,但是铣削参数的合理选择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外的整体叶盘制造己基本形成全数字化集成制造单元,实现了整体叶盘的高效率、高质量及低成本制造,并建立了完整的工艺参数库;而在国内,由于整体叶盘所用材料加工成本高、难度大,供参考的数据信息不多,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仅凭个人经验或参照切削用量手册进行选择,很难获得十分满意的参数.随着金属切削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切削数据库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选择合理的优化算法建立切削数据库,可以更好地选择切削参数,然而,由于根据切削参数建立的模型非常少,数控加工切削参数优化的问题值得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根据项目需求,结合整体叶盘开槽粗加工材料去除率高的实际,展开了复合铣削参数优化的研究.本文针对以上加工工艺方法,将智能优化算法和金属切削理论相结合,建立了铣削参数优化模型,运用切削理论、数学建模和模型分析方法寻求铣削参数的最优组合,并根据软件设计思想,设计出整体叶盘(开式)复合铣削参数优化系统,以有效实现铣削参数管理、预测、优化和相关知识查询.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是在用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逐步明确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包括数据需求以及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业务处理需求,对于任何一个加工优化过程而言,必须选择确定的优化目标作为衡量标准.工艺参数优化策略的研究集中在加工效率、加工精度和加工成本3个方面,其切削优化模型可归纳为加工需求、目标函数、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等4个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盘/插/侧复合铣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机床动态特性、刀具材料及几何参数、工件材料及特征等.在本文所研究对象中,加工需求和切削条件是一定的,对于通道开粗加工,主要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同时考虑侧铣加工表面质量的情况.因此,本系统主要是在规范管理机床、刀具、丁件、试验数据和用户信息等基础上,将这些信息与工艺系统中各铣削参数(铣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切削深度)结合起来,根据已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切削力、材料去除率、铣削扭矩、铣削功率等进行预测,并结合加工要求、约束条件等,通过已建立的优化模型进行铣削参数的优化,同时对以上预测、优化结果进行数据管理.

当然,以上内容主要是从系统目标需求、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数据库系统而言,还必须充分考虑其性能需求,如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以及面向特定群体的适用性等,以此满足软件用户需求.

1.2 体系结构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是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对一般性数据库系统而言,大多采用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构成的三级模式结构,这三级模式分别对用户观念下的局部数据结构、对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和对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进行描述,为解决系统复杂性可能会带来的系列问题,本系统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将系统结构分为应用层、逻辑层和数据层,如图3所示,这种结构不仅清晰呈现了三级模式与三层结构的关系,还为解决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打下良好的结构基础.

在系统三层结构中,应用层(也即用户界面层)呵为用户提供友好的界面展示,用户可根据权限和导航进行相关操作;逻辑层用于描述数据整体的逻辑结构,连接着数据访问层和应用层两部分;数据层主要是与逻辑层进行交互,负责数据库的访问,为系统提供支持.其中,逻辑层作为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层,一方面作为调用者,从数据层获取数据完成逻辑运算,同时也作为被调用者,执行用户相关业务需求,并保证系统的安全、可控性能.其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信息、基础数据的查询、添加、删改,铣削试验数据的分析,不同铣削方式下的切削力、功率等预测,以及铣削参数的优化等,

在图3中,人机交互模块可以面向管理员和一般用户,针对不同需求选择进入到信息查询、数据管理、目标预测和参数优化等4个基本功能模块,而数据库与4个模块之间也可进行数据、信息的存人或输出,形成完整的系统架构和信息交互.同时,系统数据库还将目标预测和参数优化的约束信息、预测和优化后的数据结果纳入其中,以方便用户调阅查看,使用户获得更好的操作体验.

1.3 系统流程设计

系统流程用于表达系统内各部件(程序、文件、数据库、表格、人工过程等)的流动情况.结合系统功能设计需求和软件总体操作流程,将系统的总体工作流程设计如图4所示.

从总体流程来看,用户进入系统时,首先需要进行身份验证,通过创建连接对象与用户数据库比较,确保系统入口安全;然后,用户根据权限和需求进行功能选择,并执行相应的操作,系统经过处理之后输出或显示相应的结果,其中,在对铣削参数进行优化时,先确定复合铣削工艺特定加工方式和相应的加工条件,根据加工要求选择适用的预测模型,并确定约束条件的合理区间,再通过调用MATLAB优化模型,以实现铣削参数优化.

2 系统关键技术

2.1 切削力预测建模

切削力是机械加工过程中最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不仅影响加工件表面质量、硬化层深度、残余应力,对刀具的使用寿命和磨损情况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切削过程中,切削条件的改变,如加工参数、刀具几何尺寸工件材料特性和机床加工设备等,都会引起切削力变化.当然,在机床、刀具、工件都确定后,主要还是切削用量对切削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整体叶盘复合铣削加工,加工方式不同、参数组合多样,使得铣削参数与切削力之问的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基于铣削参数预测切削力(以及铣削功率、扭矩),对于优选铣削参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铣削过程中,由于受到周期载荷冲击、刀具磨损和切屑变形等因素综合影响,根据几何建模方法建立的铣削力模型与真实切削力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偏离.基于对现场真实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而建立数学模型则成为准确性较好的铣削力研究手段.为此,根据复合铣加工中的3种不同方式和对应工序,分别进行了整体叶盘典型材料(钛合金TC4)盘铣开槽、插铣扩槽和分层侧铣试验研究,并采集工艺参数选取范围内的切削力合力和各向分力数据.由铣削试验关于铣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可知,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可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切削力关于铣削参数的回归方程,并基于概率统计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铣削参数与切削力之间的通用关系可描述为

其中:Fj分别为x、y、z向分力和该方式下合力;i代表盘/插/侧铣削加工;CF、m1、m2、m3、m4分别为铣削参数的影响系数和指数(可根据不同切削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vc、fz、ae、ap分别为铣削速度、每齿进给量、径向和轴向切深.

通过以上预测模型,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下铣削力寿命受影响规律,对不同铣削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以达到在此约束条件下,较准确地预测任意参数组合的目标预测结果.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铣削参数优化

2.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根据整体叶盘加工实际,参数优化的目标主要是综合考虑机床、刀具、工件等因素影响,以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低生产成本的最佳铣削参数组合,同时在侧铣加工确保表面质量.尽管三种铣削方式涉及的铣削参数均有所不同,但从理论和实际来看,切削过程实际上是材料去除问题,且单位时间材料去除率是作为衡量加工效率的重要指标,而生产成本也主要考虑刀具的损耗.因而,本文将多目标优化问题通过几个重要的单目标函数线性加权求解.

1)单位时间材料去除率的表达式如下:

式中:Qi为整体叶盘盘铣、侧铣单位时间材料去除率,mm3/min;n为主轴转速;Zn为刀具齿数.由于插铣沿轴向进给不受插铣深度限制,在试验加工分析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时,主要选择切削速度vc、每齿进给量fz和径向切深ae三项,插铣加工模型及去除材料部分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因此,整体叶盘插铣加工单位时间材料去除率可表示为

其中:AS为插铣加工材料去除截面积,可根据几何关系分析得出.图5中s为插铣步距.

2)刀具使用寿命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CT、n1、n2、n3、n4分别为铣削参数的影响系数和指数.为此,可通过钛合金TC4刀具磨损试验,参照切削力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求解得出模型中各影响系数、指数.

3)根据以上内容,为实现生产率较高和生产成本较低的复合铣削加工,可通过采用线性加权法建立铣削参数优化的多目标函数,表述如下:

其中: 为加权系数, 中X2可由主轴转速n求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材料去除率和刀具使用寿命均为非负值,可将上式中的目标函数转化为求最小值的优化目标,目标函数如下:

2.2.2 约束条件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浅析 第12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 对地铁监视系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是维护地铁乘车秩序, 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重要装置。在正常情况下, 调度员依靠监视系统加强组织运行管理, 当灾难发生时, 电视监视系统可以成为调度员调度抢险的重要指挥工具。

2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概述

近年来,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发展已日渐成熟, 地铁是人流密集的场所, 对监控需求也日益加大, 以高清摄像系统为代表的监视系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今后的地铁监控项目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1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的组成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由车站监控系统和中心监控系统这两部分组成, 并且分为两级结构。车站监控系统由图像获取、显示及录制、车站控制处理组成;中心控制系统由中心控制动力及显示、音频信号传输以及网管等设备组成。

2.2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的功能

新时代的发展对电视监视系统的功能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车站监控主要负责对图样的摄取, 同时中央控制系统则只是负责信号的传递和处理; (2) 当灾难发生时, 调度员在隧道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能及时地根据摄像机图像疏散旅客, 减少损失; (3) 车站值班员能够监视列车运行区域的所有情况, 方便其开展工作; (4) 对于列车司机而言, 监视系统能够帮助了解停车位置游客的流向及流量情况。

3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设计

3.1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设计原则

地铁监视系统的设计应遵循简单、易升级、易维护、易扩容的原则, 而且监控操作程序要尽可能的简便, 监控界面图形化, 系统功能可对车站电视设备进行遥控[1]。并且车站要设置网络视频录像储存设备, 可对站内全部图像进行一定期限的保存, 在视频控制中心可调取全部监视画面。

3.2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方案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在选择方案时, 由于城市交通轨道必须遵循行车安全、系统可靠、经济适用、功能合理实用的原则。由于一些地铁监视系统存在着潜在的弊端, 所以在方案选择时要有风险意识, 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方案。除此之外, 对于站台监控的终端选择, 要便于司机对上下车情况的观察。所以可以在停车位置安装凸面镜, 由于站台常年高油灰、高磁场, 因此对于站台监视器的防护罩就需要特别注意, 要在防磁场的基础上做到具备易散热、易清洁的特点, 凸透镜很轻易地做到了这一点。

3.3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CCTV系统在过去历经了模拟视频阶段、数字和模拟混合应用阶段、纯数字系统3个阶段。[2]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地铁监控系统使用的是以矩阵为中心的数字模拟混合方案, 这种方案属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 此系统还包括另一种方案, 即基于以太网的全数字传输方案。

1) 数字模拟混合方案。车站监控系统采集的视频图像, 是车站工作人员对车站视频的监视, 都是依靠矩阵来完成的, CCTV系统就属于在矩阵基础上的模拟系统。控制中心图像视频经过车站编码器压缩编码数字系统实现传输, 该方案在车站对于云台控制的优先级也无疑是通过车站矩阵来实现的。该方案的优势是经验非常丰富, 发展技术也比较成熟, 但是缺点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其灵活性有待提高。尽管如此, 地铁电视监视系统对此方案使用还是较多。

2) 全数字传输方案。基于以太网的全数字传输方案, 是通过在控制中心以及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机, 实现光传输网互联的方式来完成的。车站摄像设备采集了图像视频之后, 经过视频编码以及控制设备编码, 接入以太网交换机, 控制中心的监视器再通过解码与本地交换机对接, 从而实现对云台控制的优先级通过控制设备软件和视频编码来完成。

4 结语

地铁是人流密集区的主要场所之一, 采用地铁电视监视系统可以加强调度组织运行管理, 并且能在事件发生时提供现场录像, 以维护地铁治安的稳定, 从而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燕平.地铁高清电视监控系统设计[J].中国公共安全 (综合版) , 2012 (03) :174-179.

上一篇:甬优系列水稻下一篇:营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