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国际贸易范文

2024-07-07

食品国际贸易范文(精选12篇)

食品国际贸易 第1篇

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角度分析,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 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并对不同时期的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模型理论, 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 直到现在仍然是世界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贸易日益发达, 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参与贸易的商品已远远超出了原来商品的范畴, 有着其自身的文化禀赋及文化属性。而传统的贸易理论似乎都忽视了商品的另一个特征———文化特征。

二、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文化禀赋比较优势

不同的学科对“禀赋”一词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般认为“禀赋”是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1]。在经济学中, 禀赋则用来指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类型、数量及特质, 包括国土面积、矿产、森林、能源等先天资源。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而文化禀赋 (cultural endowment) 则指一国生产者或生产组织源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和发展路径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特征, 以区别劳力、自然资源等禀赋[2]。文化禀赋是一国经济赖以运行、发展的重要人文要素, 浸透在生产者和生产组织的日常行为之中, 与国家的贸易结构和贸易政策紧密相关。在食品国际贸易活动中, 文化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食品的文化属性与消费者的饮食偏好。

1、食品的文化属性

食品的文化属性是指与形成食品相关的文化禀赋在食品实体中的凝结。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禀赋, 在食品的生产、消费等过程中赋予其文化的特性也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而言, 食品国际贸易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食品便是文化禀赋的载体。国内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节庆食品无不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 每一种食品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在世界各地广受青睐的日本寿司, 人们认可的不是饭团本身, 而是认可了日本文化的对外输出和日本生活方式的心理认知;美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之所以风靡全球, 同样也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的个性文化与快餐文化, 体现了时代精神。相比较而言, 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同样有着自身的文化属性, 而这一部分往往在食品国际贸易中却最容易被忽略。相反重视农产品的品牌策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 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则大有裨益。美国新奇士脐橙、雀巢咖啡等世界著名农业品牌的发展便是融合了文化理念与相对应的文化营销策略。近年来, 国内知名农产品也纷纷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如阳山水蜜桃、阳澄湖大闸蟹、云南普洱茶等, 在确保特色农产品内在品质的同时增加了文化属性, 丰富了文化内涵, 对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国际销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阳山水蜜桃为例, 由于阳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通过长期的引种选育和驯化栽培,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步进入国际市场。2004年首次出口到有“果品王国”之称的泰国, 2005年出口泰国达到1.5吨, 而到2007年则达到了40吨, 增加了近26倍。

2、消费者的饮食文化偏好

食品消费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对某种食品的兴趣偏好, 理性认知和购买该食品的从众心理。其中, 饮食消费偏好作为文化禀赋效应的前提条件, 为文化禀赋效应提供了内在根据。

图1中, 假设A、B两个国家某种食品的供给曲线相同 (S) , 但饮食偏好不同, 就会形成不同的需求曲线DA和DB。在Qi供给数量下, A国愿意支付P0价格, 而对产品有更多偏好的B国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P1, P1-P0之间价格差促使该种食品从A国流向B国, 饮食偏好影响了供求, 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2004年, 英国向德国出口了1500吨马铃薯, 但又从德国进口了同样数量的马铃薯;英国向法国出口了1.02万吨牛奶和奶酪, 又从法国进口了9900吨同类产品, 就可以用消费者的饮食偏好来解释。

这种消费偏好的差异可用来识别不同的文化禀赋, 如:多数西方文化假定人可以主宰自然。自然做不到的, 通过人力也要做到。因此美国人一年四季吃着同样的蔬菜和水果。尽管不合时令的水果可能没有旺季的好吃, 但科学家们还是会在不同的气候和环境下培植遗传工程植物, 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相比之下, 日本人则更喜欢吃应季的蔬菜和水果, 在他们的饮食偏好中, 更倾向于寻求与自然生长季节相和谐的食物。可见, 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经济行为的差别, 这也说明了食品贸易为什么有时候与要素禀赋、成本价格无关, 因为这些因素无法解决穆斯林国家为什么不进口猪肉及猪肉制品, 即使是免费都不要。

三、文化禀赋对食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食品国际贸易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文化禀赋的影响与制约, 而这种影响大体可分为对食品贸易需求的影响、对食品贸易格局的影响以及对交易成本、效率的影响等三个方面。

1、对食品国际贸易需求的影响

文化差异作为食品贸易的一种驱动力, 是食品国际贸易交流扩散的重要原因, 在发生食品国际贸易的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国际扩散, 如中国向西方国家输入茶叶, 而西方国家向我国输入咖啡, 所贸易的产品便是一种国家文化的载体与象征, 这种食品中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了食品国际贸易的需求变化。

根据文化禀赋要素模型[1] (罗能生, 2006) 来阐述这种文化禀赋对食品国际贸易需求所起的重要作用。假设:国家1和国家2生产同一种食品 (或农产品) X出口到W国, 并且两国生产的食品全部用来出口, 即生产量等于消费量;为分析文化禀赋对食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假设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 TT1表示为国家1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TT2表示为国家2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其中国家2相对于国家1拥有生产X食品的文化比较优势, 故其生产可能性曲线较国家1更偏向进口方向;VV1表示为国家1过Q0点的一条等价值线, VV2表示为国家2过Q0点的一条等价值线;U1、U2分别表示为W国消费者消费了国家1出口BE单位、国家2出口CF单位的X食品效用水平的总和。

该模型表明, 在生产条件相同时, 由于国家2在生产该X食品上具有文化比较优势, 其生产的食品出口到W国后, 给消费者带来的单位效用要大于国家1出口X食品对W国消费者的单位效用, 表现在图中C点的位置要高于B点的位置, 其相对应的消费量之差 (CF—BE) 就是因文化比较优势而产生的贸易需求增加量。换言之, 文化禀赋的比较优势促进了食品贸易需求, 是推动食品国际贸易增长和发展的现实力量。

2、对食品贸易格局的影响

不同国家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不同, 对不同的食物消费偏好和消费需求, 以及加工烹饪食物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这种基于差异性与共同性的饮食文化禀赋对食品国际贸易竞争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我国为例:从饮食文化的趋同性出发, 选择与本土饮食文化相近或相似的国家和地区, 则更容易进入市场:中国农产品输入至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就具备这样的文化竞争优势。由于同受东亚儒家文化的影响, 相近的的饮食习性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亚太地区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据统计, 亚洲一直是我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 我国农产品贸易仅对亚洲的出口额就高达223.2亿美元, 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0.3%, 其中日本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国, 出口贸易额达83.7亿美元[2]。

从饮食文化的差异性来看, 饮食文化的不同也进一步诱发了欲望和好奇, 这种差异促使了文化互补与兼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 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 但中国农产品同样也能成功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 并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欧洲一直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 2007年, 我国对欧洲出口70.6亿美元, 占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19.1%。进口方面, 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 进口额达91.3亿美元[3]。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这个角度来看, 来自遥远国度的食物和饮食文化反而更容易在一个陌生的地区安家落户, 并成为当地食品市场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麦当劳、肯德基、日本寿司、意大利馅饼等外国饮食在中国“遍地开花”, 原因就在于此。

3、对食品贸易交易成本、效率的影响

除宏观影响外, 交易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同样也会影响食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李嘉图模型与H-O模型中, 都不曾考虑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成本与交易费用。而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模型虽考虑运输成本问题, 但一般仍假定交易费用为零。事实上, 由于食品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人类自利的动机等原因, 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 甚至有时会阻碍食品贸易的发生。

以一般的食品国际贸易交换活动为例, 影响交易费用、交易效率及其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即基础设施 (搜集信息的费用) 、交易成本 (商务谈判、结算在内的契约费用) 、地理环境 (交通运输费用) 以及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规则的影响) 。其中, 文化对交易费用的影响最为复杂, 它是影响交易费用和贸易效率的根本性要素。若不加以重视, 甚至可导致由文化因素引发的贸易壁垒。

文化禀赋对食品贸易交易成本、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交易费用与贸易不确定性的影响。一方面, 人们可以通过对贸易方文化传统的熟悉和了解, 产生文化认同, 进而合理选择交易规制, 减少贸易的不确定以及信息的不对称, 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 由于食品国际贸易是在异质文化中进行, 贸易双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都存在差异, 难免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产生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 从而增加交易费用, 加大贸易的不确定性。尤其当文化冲突与经济利益相互交织时, 贸易双方沟通成本更高, 贸易风险更大, 直接影响到贸易活动的正常开展。最典型代表便是宗教文化冲突。据报导, 欧洲曾有一冻鸡出口商因不了解《可兰经》关于杀鸡的规定[《可兰经》规定:杀鸡只能用工人, 不能用机器;只许男性杀鸡, 不许女性插手;必须把鸡血清洗干净, 不能留一点血渍, 否则皆被认为不吉祥。],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触犯阿拉伯国家禁忌的加工方法, 违背了这些国家的宗教习俗, 导致大批出口冻鸡被退回, 损失惨重。而巴西冻鸡出口商则吸取了欧洲商人的教训, 他们一方面对阿拉伯国家出口的冻鸡严格按照《可兰经》的要求进行宰杀, 清洗及精密包装;一方面邀请阿拉伯商人参观, 获得信任, 使巴西冻鸡一举打进阿拉伯国家的市场。可见, 人们在社会实践、习俗习惯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也同样存在, 文化禀赋就是通过这种时刻存在的“共同理念”来影响人们的交易行为和消费偏好, 在食品国际贸易活动中或降低或增加交易费用, 从而影响国际贸易。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 食品国际贸易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 同时也是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济、文化互动的过程。文化比较优势是影响食品贸易需求, 推动食品国际贸易增长和发展的现实动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食品国际市场中, 各国应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食品文化比较优势, 促动本国食品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同时积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秉赋, 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贸易壁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以文化禀赋角度为突破, 提出加强我国对外食品贸易的主要建议:

1、了解不同风俗, 尊重异质文化。

在食品国际贸易中要充分了解出口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偏好, 尊重不同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出口地区更要多接触、多交流、多了解对方的文化, 用包容与理解来代替摩擦与争端, 尽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贸易损失, 实现食品贸易双方共赢。

2、站稳亚洲市场, 逐步向世界市场扩展。

相同饮食偏好的驱动, 使得我国食品国际贸易应首要立足于亚洲, 以亚洲市场为中心, 在保证亚洲市场的份额的同时, 由亚洲走向世界, 走进世界各地的食品市场, 扩展我国的食品国际贸易。

3、挖掘食品文化内涵, 增强食品文化比较优势。

五千年中华文明构成了中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饮食文化资源。从“民以食为天”的民生论述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主张, 到历经千年的茶、酒、汤文化的传承等都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应对这些特殊的文化资源进行最大限度与尽可能完美的开发、利用、加工, 并且物化到所生产的食品中, 进而在食品国际贸易交换中实现自己的文化比较优势。

4、重视文化禀赋效应, 创建农产品品牌。

食品企业和食品外贸经营者要充分重视文化禀赋的作用, 利用本土饮食文化优势, 促进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努力提高和优化食品的文化品质, 同时强化区域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品牌意识, 走食品品牌的国际营销之路, 以文化力启动经济力。

5、制定文化战略, 三方共同合作。

食品贸易公司简介 第2篇

乐天(上海)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9月,主要生产高质量的可可、巧克力和糖果产品。公司位于上海金山工业区,是由韩国乐天(LOTTE)株式会社和美国好时(HERSHEY)公司共同投资的合资企业,主要巧克力产品包括知名品牌LOTTE、HERSHEY’S、KISSES等。另外,公司有一整套先进的可可豆加工流水线,一套工业巧克力成型流水线,可以生产可可产品(可可脂、可可粉、可可液块)、工业巧克力和巧克力糖果,主要销往食品加工厂、分销商和零售商。

乐天(韩国)食品成立于1958年日东产业(株),主要从事肉加工、乳加工及各类生活食品。乳制品品牌包括:With Mom系列,Grand Noble 系列,生活食品包括:enNature, 义城蒜味火腿,肠帕斯特冰淇淋等

食品国际贸易 第3篇

【关键词】食品工业 产业化 国际贸易 系统 日本

1980年以后,国际分工的发展给东亚地区的食品产业化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加入WTO和东亚地区内自由贸易圈的进展。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而且使食品制造业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本研究将以日本为中心,分析东亚食品贸易与直接投资情况,同时以食品制造为中心,探讨国际分工和食品系统的进展问题。

1.食品产业的国际分工

1.1 国际贸易类型

在分析国际贸易时,不仅看贸易量,还要关注贸易是根据什么样的体系和形式来进行的,即需要关注其质的一面。研究国际贸易的类型有多种方法,现主要围绕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类型展开探讨。

产业内贸易虽是同一资本的双向贸易,但其体系并不单一,而是存在多种类型。例如,在关于产业内贸易研究方面,通常应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中间产业贸易率(IM)和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概念。根据三个指数的高低组合,可以将国际贸易分成五个类型,见表1。

1.2 食品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与类型

为了研究食品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形式和机理,以国际产业关联表为基础开展分析,采用的是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国际A-sian International Input-Output Table(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对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中间产品贸易率(IM)、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M)等三项指标进行计算,根据其高低组合进行分类。对于中间产品的把握,基于产业关联表,将对同一产业的中间投入视为中间产品。

从计算结果,可将1995年的状况归纳如下:

(1)可以说明在东亚地区产业内贸易比例在加工食品贸易中所占比例(45%)及中间产品贸易比例(44.83%)都非常高。在同一集团中,在ASEAN内产业间贸易比例较高,在NIES内具有最终产品差别化特征的产业内贸易也正在展开。

(2)关于日本与其他东亚地区的贸易,主要由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构成。在产业内贸易上,与新加坡之间存在着最终产品的差别化特征,而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之间中间产品贸易的特征较强。而且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之间在制造工程差异化分工上以及与菲律宾之间在中间产品上的差别化特征较强。

(3)在产业间贸易方面,与泰国之间主要为中间产品的单方向贸易,与中国、中国台湾、韩国之间主要为最终产品贸易。

总之,在东亚地区的加工食品贸易上主要表现为垂直分工,也就是说,日本与东亚诸国之间的关系并非竞争,而且互补。

但从200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亚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及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而中间产品的贸易率则不断下降。在贸易类型这一点上(见表2),东亚地区具有最终产品差别化(类型c)与单方向的最终产品贸易特征的贸易在增加。在日本与其他东亚地区的贸易中,最终产品的差别化代替了中间产品的差别化,曾占第二位的单方向最终产品贸易(类型e)占了最大比例。根据最终产品的差别化,产业内贸易与最终产品的产业间贸易有两个不同方向的变化。将2005年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两者发展状况与1995年相比,几乎具有同样的倾向。这意味着东亚食品制造业间的关系已由原来的互补关系发展到相互竞争的关系。其背景是以日本为中心的食品制造业向同一地区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和食品系统的变化。

2.以食品制造业为中心的食品系统

将食品产业的范围界定为由农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以外的产业、最终消费等4个部门所构成,以下对1995年到2005年间以东亚食品制造业为中心的食品产业变化状况加以分析。

2.1食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结构

了解东亚食品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结构很重要。表3对1995年与2005年的附加值率与原材料的加工度进行了概括总结。从整体来看,食品制造业的附加值率处于上升趋势,附加值率的地区间差别非常大。可见日本的附加值率处于稳定提高,而印度尼西亚则在近期迅速提高了附加值率。食品制造业的主要原料为农产品和加工的中间产品,原材料加工度是表示原材料加工程度的指标,原材料加工度指数(IPI)由下式定义:

IPI=(XDmm+XFmm)/(XDam+XFam)×100

式中,国内的中间产品投入为XD,国外的中间产品投入为XF,下表按顺序分别表示中间产品投入的供方产业与需方产业,a为农业,m为食品制造业。

从表3可以看出,1995—2005年间新加坡以及2005年马来西亚的原材料加工指数非常高,这说明两国食品制造业的原材料直接依靠农业的比率低。除了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外,从1995年到2005年,东亚地区的原材料加工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

2.2食品制造业中原材料的国外依存度

现分析一下日本食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对国外农业、国外食品制造业的依存度。计算方法:设定国外依赖指数为IFP,以下等式成立。

IFPam=XFam/XDam×100

IFPmm=XFmm/XDmm×100

式中:IFPam为对国外农业原材料的依赖指数;IFPmm为国外食品制造业的中间产品的依赖指数;XD为国内总需求;XF为来自国外的部分。

从计算结果看,在来自农业的原材料投入方面,除了几乎没有国内农业的新加坡需要全面依赖国外进口之外,其他国家的国外依存度较小。从1995年到2005年国外依存度上升的趋势上看不明显。另外,从来自食品制造业的中间产品投入看,1995年到2005年国外依存度處于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东亚地区食品制造业对来自国外中间产品的依存程度比农业原料更加严重。可见,以食品制造业为中心的日本与东亚地区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日本企业对国外食品加工业投资的增加而得到了强化。

2.3相关产业的国外依存度

食品产业中的相关产业是指除了农业和食品制造业以外的产业部门。由于食品制造业还要使用一些来自相关产业的原材料,所以,根据使用相关产业原材料的情况可以求出相关产业原材料的国外依存度指数IFP,以下公式成立:

IFP=XFmn×100

从计算结果看,相关产业的国外依存度比食品制造业的国外依存度一般稍微低一些。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相关产业的国外依存度很高。与其他国家相比,他们与国外食品制造业的结合关系更为密切。从1995年到2005年期间,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日本等国的国外依存度处于上升趋势,其他国家则处于下降趋势。近年来,日本餐饮业的进口原材料不断扩大,这与国外依存度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2.4最终消费的加工食品的国外依存度

根据最终消费的加工食品的国外依存度(IFPmd)来定义下式,d表示最终消费。

IFPmd=XFmd/XDmd×100

由计算可知,最终消费水平上的国外依存度除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外并不是很高,这说明食品的最终消费与国内食品制造业的关系比较紧密。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对国外食品制造业依存度大小的排列顺序为:食品制造业>相关产业>最终消费。但是,除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外,各国各地区普遍在最终消费阶段的国外依存度从1995年到2005年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食品消费与国外的食品制造业的密切关系正在逐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齐藤高宏.开发输入和FOOD BUSYNES.农林统计协会,2007.

[2]Kiminami, L.Y. and Kiminami,A., Intra-Asia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23):57-59.

[3]Yiping, t. and Trewin, R., Intra-industry Trade of Processed Food in APEC Economies[J]. Australian Agribusiness Review, 2006(5):76-78.

[4]Kiminami, L.Y. and Kiminami,A.,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Foof Industry in East Asia[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Rural Economics, 2007(2):97-99.

食品国际贸易 第4篇

一、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签约总金额达725万美元, 其中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在德国博览会期间签约达147万美元。

二、促进了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打入国际市场

四川高福记食品公司通过参加日本展会, 产品成功进入日本市场。在美国展会期间, 美国一大型连锁超市的总裁邀请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代表参观其连锁超市并签署了合作协议;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先后与希腊、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43家参展商进行洽谈, 并达成了有机枸杞、阿魏菇等产品出口协议。通过参加上海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 四川砚山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产品成功打入韩国、日本市场;南充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沃尔玛超市签署合作协议, 其有机蔬菜产品进入香港市场。

三、加深了我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对国际市场信息的了解

食品贸易规章制度 第5篇

篇一:北京XX公司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贸易商)北京XX商贸有限公司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实际,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公司区域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公司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日常工作。

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应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四、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不得涂改,过期、笔迹不清无效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要求

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应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组织新入职员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并能够贯彻执行。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流通经营,并建立培训档案。

二:及时将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政策对员工进行培训,对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一、负责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培训,并做好建立培训档案工作。

二、负责组织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并做好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督促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三、制定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等,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负责检查记录餐饮服务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状况,并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提出处理意见。

五、负责受理投诉举报工作,对每起投诉举报要认真记录并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处理。

六、接受和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单位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如是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况。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一、每天对销售的食品进行查验。销售人员要求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确保食品质量合格和食品安全。

二、对即将达到保质期的食品,集中进行摆放,并作出明确的标示。

三、用于食品销售的容器、工具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四、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五、召回及封存食品的情况要及时通知供货商及政府监管部门。

六、不合适食品的处置。与供应商有合约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政府监管部门有明确要求的,按照政府部门的通知要求进行处置。

七、政府部门明令召回的不合格食品,其召回和销毁处理流程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政府监管部门的通知要求执行。

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的规定:一:制定食品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保证食品的来源 合法,签订购货合同,索取 食品的相关材料,对 2 食品进行查验,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出保质期的食品。

二: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销售散装食品,要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内容。

三: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一、场所

1、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食品加工操作时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包括原料)应有保护措施。

2、使用杀虫剂进行除虫灭害,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

3、发现老鼠、蟑螂及其他有害害虫应即时杀灭。发现鼠洞、蟑螂滋生穴应即时投药、清理,并用硬质材料进行封堵。

4、三防设施有效:纱门、纱窗或门帘、金属防鼠板、防鼠隔栅等设施能有效起到防蝇、防鼠、防尘作用。

二、设备及维修保养

1、配备冷藏、冷冻设施,烹调炉灶、蒸箱设施,餐用具消毒、保洁设施,留样设施,专用空气消毒设施,清洗设施,通风防潮设施,废弃物存放设施,防蝇、防鼠设施,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2、定期组织对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的检查,加强对有关员工的安全操作规程培训,设备、设施维护及时有记录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

一:公司严禁采购下列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12、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二:检查预包装食品包装的标签是否标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9、法律、法规或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三: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禁止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采购的不合格食品。

四:严格执行索证票制度,在购进食品时,本单位员工必须向供货方索取有关票证,以确保食品来源渠道合法、质量安全。

五:采购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及我国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规定的,不得进口。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一: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货采用计算机管理,须建立电子台账。

二:设立一个存放上一级批发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应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类容,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篇二:商贸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2016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目录

1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2人员培训制度

3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4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5食品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6食品贮存制度 7散装食品标签标注制度

8不合格食品召回及处理制度

9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

10食品投拆处理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从事经营直接接触食品活动的每一位员工每年必须在区以上医院体检一次,体检除常规项目外,应加做肠道致病菌,胸透以及转氨酶,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精神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参与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员工患上述疾病的,应立即调离原岗位.病愈要求上岗,必须在指定的医院体检,合格后才可重新上岗。

公司发现有患传染病的职工后,相关接触人员必须立即进行体检,确认未受传染的,方可继续留岗工作。

每位员工均有义务向部门领导报告自己及家人身体情况,特别是本制度中不允许有的疾病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以确保食品不受污染。

在岗员工应着装整洁,佩戴工号牌,勤洗澡,勤理发,注意个人卫生。应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六安市金旺工贸有限公司

2016-06-23 人员培训制度 各级管理人员,经营人员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维修,保洁,仓储,服务等人员,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根据各自的职责接受培训教育。质量管理部负责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报总公司批准后下发实施.行政部门按照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全年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职工教育培训档案.3 培训方式以企业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方式为主,以外部培训为辅.任何人无正当理由,均不得缺席公司的培训,并应自觉完成学习计划。

新录入员工,转岗员工上岗前须进行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各类质量台帐,记录的登记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统一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参加外部培训及在职接受继续学历教育的人员,应将考核结果或相应的培训教育证书原件交行政部门验证后,留复印件存档。企业内部培训教育的考核,由行政部门与质量管理部共同组织,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选择笔试,口试,现场操作等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结果存档。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有关岗位人员聘用的主要依据,并作为员工晋级,加薪或奖惩等工作的参考依据。

六安市金旺工贸有限公司

2016-06-23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严格遵守公司的质量和卫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食品的卫生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内外环境整洁,保证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有效。

每年负责安排公司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监督检查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

负责监督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检测和记录,保证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食品的质量。

保证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发现可能影响食品质量的问题时应立即加以解决或向总公司报告。

对公司食品的经营负全面责任,保证公司执行国家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负责建立,健全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教育,保证公司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篇三:最完整的食品仓库管理制度

山西宗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仓库管理制度

为加强公司产品食品卫生安全和仓库安全,为提高仓库的基础管理工作,为加快货物的进出库效率,进一步规范产品流通、保管和控制程序,维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特制定本制度:

一、仓库基本管理:

1、产品必须码放在垫板上,不允许产品直接接触地面,产品摆放要做到“三齐”,堆码整齐、码垛整齐、排列整齐,不得出现混放或错放现象。产品必须要集中码放,一种产品必须码放在一排或并排二排,不能相隔另一种产品或过道码放。

2、库房码放产品必须留出进出货通道,码放垫板产品离顶部和墙壁不得小于30CM,食品库房内不得存有非食品、个人物品、药物、杂物及亚硝酸盐、鼠药、灭蝇药等有毒有害物品。

3、经常检查所存放的产品,发现有霉变或包装破损、锈蚀、鼓袋等异常、变质时做到及时清出,清出后在专用区域内落地另放并标明“不得食用”等字样,及时销帐、处理、登记并保存记录。

4、仓库内保持清洁、卫生,仓库要每周一次进行全面卫生清扫,仓库要保持空气流通,要有防潮、防火设施,要有防鼠粘板。做到无鼠、无蝇、无虫、无灰尘。仓库内严禁吸烟。

5、仓库要有产品储存区、产品出货区、产品退货待处理区、不良产品存放区,用标签将每个区域标识明确,用胶带将每个位置区分清楚,不同的产品放置相对应的区域。

6.仓库消防灭火器要固定在墙壁上或水泥柱上,消防通道位置不能存放货物,货物放置也不能影响灭火器的取拿;紧急出口一定要保持畅通,为了产品不丢失,可用公司封条将安全紧急出口封上,定期检查是否损坏,并定期组织消防演习,对新进员工进行消防工具使用培训和消防安全培训。

7、加强入库人员管理。非仓库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仓库。

二、入库管理:

1、入库产品必须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有发霉、变质、腐败、不洁的产品不准入库。

2、对采购的产品认真验货,做好登记,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保存,将卫生检疫资料、海关资料收集并分类存档,登记台帐。

3、产品入库时,仓库管理员必须查点物资的数量、规格型号、合格证件等项目,如发现物资数量、质量、单据等不齐全时,不得办理入库手续。未经办理入库手续的物资一律作待检物资处理放在待检区域内,经检验不合格的物资一律退回,放在暂放区域,同时必须在短期内通知经办人员负责处理。

4、入库的产品要做好各类物料和产品的日常核查工作,仓库保管员必须每月一次对库存产品进行盘点,并做到账、物、卡三者一致。如库存产品有变动应及时向仓库管理部和财务部用时反映,以便及时调查原因调整库存数据。

三、出库管理

1、所有产品出库时必须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执行。

2、产品出库时要保证产品质量卫生符合要求,不合格不得发货,同时出货产品不得出现串货、混发、混装或错发现象,3、产品出库时必须做到按单出货,出货人员应根据出货单核对物品的名称、规格、数量、质量状况,核对正确后方可出库发货;出货后,仓管人员要将出货数据登记入卡,管理人员登记入帐。

四、退货管理:

1、退货产品入库时仓管人员要区分良品和不良品,要将良品放置在退货待处理区,将不良品放置在不良产品存放区,不得混放,不得随意不分区域放置。

2、区分好的合格产品要整理分类、清点数量、做好标识。能够在市场上重新销售的产品要重新包装重新入库,不能再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要通过特殊渠道销售,或做促销活动时采用。

3、对确认报废的不良产品由仓管人员填写 《报废处理单》交于仓库经理确认,并经财务人员审核后,仓管人员根据《报废处理单》将报废产品的型号、数量清点清楚,方可报废处理。

4、报废产品不得随意倾倒处置,要将报废产品统一倒倾之当地相关部门指定的垃圾处理区域。

五、监督管理:

1.产品有效证件不全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仓库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入库。如有仓库有效证件不全的、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入库,对仓库管理人员处罚50元/次。

2.异常库存未上报的,盘点时发现有质量问题产品未上报的处罚相关责任人50元/次。

3仓库存放物品不符合规定的,仓库卫生没有按时打扫的第一次给予整改,以后处罚50元/次。

4、将不良产品和合格产品未分开存放的处罚20元/次,将不良产品未规定出库的处罚相关责任人100元/次。

5、产品出库时未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执行时,处罚相关责任人50元/次。

6、将不良产品未经过《报废处理单》处理的,由仓库管理人员全额赔偿。

山西宗安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逐步国际化的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 第6篇

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是俄罗斯食品行业首屈一指的添加剂及配料的专业展览会。为观众展现俄罗斯市场最新的配料及相关产品。在10年多的时间里,作为业内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的参展企业及面积就一直保持着持续不断的增长,向观众展现最新的行业内产品。2008年是展会迁至Crocus举办后的第3个年头,全新的展馆为展会未来的发展及吸引新的企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提到10年来创办展会的成功之处,俄罗斯食品配料展的展会项目经理Julia Gowda表示:“俄罗斯食品配料展的举办,满足了配料行业内的需求。展会一直在随着俄罗斯配料市场共同发展,尤其是海外展商已经通过这个展会,逐渐认识到了俄罗斯市场的发展潜力。不仅如此,与俄罗斯配料展同期举办的论坛及‘年度配料产品’的评选,还为参展企业获取业内权威资讯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为了证明配料行业最新的发展,展会特别开拓了一片“特别展示区”给创新的产品及技术。观众们可以通过这块特殊展区对俄罗斯乃至国际上配料生产商的新成果有所收获。

纯商业性的活动是此展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按照惯例,本届展会同期组织了以“21世纪的食品配料”为中心议题的国际论坛。

2008年,莫斯科食品机械和包装设备展已经是与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同期举办的第三年。此展主要的展示范围集中在食品行业的设备、技术及包装方面。两个展会的同期举办给生产及终端产品(包括配料、设备包装及全球食品生产上的技术)提供了全面的展示机会。

以上这些展会及活动都是由英国国际贸易与展览有限公司(ITE)——俄罗斯展览业内最强展览公司所举办。ITE同时也是东欧规模最大的食品展“莫斯科国际食品展”以及食品行业的相关产品及设备的引导性展会“西伯利亚国际食品展”及“西伯利亚国际食品包装展” (在俄罗斯的新西伯利亚市举办)的品牌拥有者及主办单位。

俄罗斯国际食品配料展的优势还体现在每年这个项目都是在国家权力机构及专业协会的支持下举办的。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第7篇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地址

FAO,Viale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 00153 Rome,Italy

电话

+39(06)5705 1

传真

+39(06)5705 4593

电子邮件

Codex@fao.org

网址

http://www.codexalimentarius.org

文种

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中文;俄文

机构简介: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3年创立的。CAC制定了一系列协调性的国际食品标准、指南和行为准则,其宗旨是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确保食品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操作。此外,该委员会对国际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承担的所有食品标准方面的工作起促进协调作用。

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往往将食品法典置于全球舆论的热点。生物技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是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上进行讨论的一些问题。CAC的标准是建立在可利用的最好科学技术之上的,同时得到了独立的国际风险估计机构或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专门咨询机构的协助。尽管推荐规范是由成员国自愿使用,但在许多情况下,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起到国家立法的的基础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协定)中所提及的CAC食品安全标准表明,该法典对解决贸易争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希望实行比CAC所设定的更严格食品安全措施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要求在科学上证明这些措施的合理性。CAC成员覆盖的人口占全球的99%。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地加入食品法典的进程——不少情况下得到了食品法典信托基金的资助,该基金致力于为来自这些国家的参与者提供经费与培训工作,使其能更有效地参与食品法典的工作。成为一名CAC的活跃成员有助于所代表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中展开竞争,并且为本国人民改进食品的安全。同时,出口商也能了解进口商需要些什么,进口商也能免于不符合标准的进货。

国际间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成为公共认可的食品法典观察员,向CAC提供专家咨询信息、建议和协助。从1963年开始,食品法典系统就已经以一种开放、透明和包容的方式渐进地面对所出现的挑战。国际食品交易是一个年度额为2,000亿美元的产业,有数十亿吨的食品进入生产、经销和运输的环节。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确保食品交易中的公平操作,还有许多利害攸关的工作需要推进。

关于食品法典方面的所有信息均是公开和免费的。

CAC的成员和观察员

目前CAC具有:186个成员——185个成员国和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及220个观察员(50个国际间的政府组织、154个非政府组织和16个联合国组织)。

成员

对国际食品标准感兴趣的所有成员国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准会员而言,委员会的成员资格永远是开放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成员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可以成为会员,并适用于特殊的规则。

观察员国

不是委员会会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的任何成员国或准会员,经请求可出席委员会和其附属机构的会议,或作为观察员出席特别会议。那些虽然不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或准会员的国家,但却是联合国成员国,经请求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被邀请出席委员会的会议。对于邀请函的索取,有兴趣的国家应至少在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向CAC秘书处提交书面申请。

观察员组织

其他联合国组织、国际间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观察员的参会,应做出下列申请:

联合国组织应填写申请表,并授予观察员资格。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具有官方关系的国际间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应填写申请表,并授予观察员资格。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官方关系的国际间政府组织应填写申请表。申请将接受CAC秘书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法务室的审查。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向申请者提问更多的问题。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官方关系的非政府组织应填写申请表,按表格的要求提交相关的信息。在申请核准之前如果满足条件,应检查非政府组织参会文本。申请将接受CAC秘书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法务室的审查,以及CAC执行委员会的审查。而后由执行委员会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或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们进行申请推荐。

公众

在可用空间范围内所有的食品法典会议都是公开的。想要参加食品法典会议的民众应至少在会议1个月前向CAC秘书处提交书面申请。

标准编号:

① CODEX STAN+数字顺序号+发布年代+(确认年代)

例:CODEX STAN 310-2013

② CAC/RCP(MRL、MISC、GL)+数字顺序号+发布年代+(确认年代)

例:CAC/RCP 73-2013;

CAC/MRL 2-2012;

CAC/MISC 6-2013。

标准简介:

CAC标准目录,可从CAC网站免费下载。登录CAC网站,选择主页上的“Standards”,点击进入“List of standards”,即可检索CAC的所有标准目录。目录按标准类别、顺序号编排,可查询到标准号、标题、委员会、修改状态、语言等信息。

所有的CAC标准可从其网站(http:// www.codexalimentarius.org)公开获取:

构成法典的所有标准、指南、行为准则和咨询文本可从标准目录中获取。

通过能促进标准应用的数据库,可以访问食品添加剂、兽药最大残余水平和农药最大残余水平的数字化食品法典标准。

(依据2014年2月27日更新的数据)

可以下载或订购食品法典文本的专题汇编。

就文本的形式和使用语言而言,网站上的食品法典文本自动更新(见表1)。

食品法典在线数据库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GSFA)

“食品法典添加剂通用标准”(GSFA, Codex STAN 192-1995)对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可用于所有食品设定了条件,不论食品法典是否先前已经对其进行了标准定型。食品法典添加剂通用标准的导言含有对数据进行解释的附加信息。当使用这一数据库时鼓励用户参阅该导言。本数据库以可搜索的形式提供所有经CAC准许的食品添加剂条款。

食品法典在线食品数据库的兽用药物残余

对某一物种或某一生物组织,在该数据库中用户可获取一种兽药或某些兽药的法典最大残余量信息。

食品法典在线食品数据库的农药残余

数据库含有CAC截止35届(包括35届)大会(2012年7月)所批准的农药最大残余极限值和外来最大残余极限值。数据库中,用户可获取关于农药/商品组合的最大残余极限值和外来最大残余极限值等方面的信息。商品的名称和定义在食品和动物饲料的法典分类中给出。

专题汇编

自上一版本出版以来,包括专题出版物在内的一些文本可能已更新。关于更新文本,请浏览“正式的食品法典标准”。

程序手册

CAC的程序手册主要用于帮助成员国的政府有效地投入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标准联合方案方面的工作。手册对出席食品法典会议的国家代表团,对作为观察员身份出席的国际组织特别有用。

设定了对食品法典标准和相关文本进行解释的基本程序规则和步骤,以及CAC运作所使用的基本定义和指南。

同样,授予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成员资格。

标准数量

截至2014年3月,CAC标准总计338项。

出版物

我国有机食品贸易问题与对策 第8篇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 (FOAM) 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 (有机农产品) 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 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 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 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 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 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 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 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 产品1, 113个, 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 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 产品总数达到3, 010个, 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 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 预计2010年将达到1, 000亿美元。与此同时, 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需求量逐年增加, 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 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 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 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 而在有些发达国家, 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15年, 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 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 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 市场环境越来越好, 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 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 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 前景非常广阔。但是, 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 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 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 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

目前, 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 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 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 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 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 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 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 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 在有机食品中, 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 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 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 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 (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 出口受阻。

(二) 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

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 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 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 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 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 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 相互之间盲目竞争, 自相压价, 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 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 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

目前, 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 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 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 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 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 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 深

提要商业模式创新实践产生的效果是大是小, 是利是弊, 不能仅仅在自身范围内做出检验。要在与其发生关系的外部活动中得到验证, 在更大尺度的参照系统中给予评价。运用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角度检验创新, 就可以防止人在创新活动中的狭隘眼界。在此提出从逻辑、经济、文化、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检验。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合理性;检验

本文获得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生学位论文资助项目资助和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项目批准号:08C593) 资助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

创新需要思想和知识因素的参与, 但在本质上创新属于实践活动, 创新的结果和效果都要以对象化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所以, 从这个方面来说, 实践是检验创新的最重要标准。但创新实践产

加工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 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 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

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 难以与国际接轨, 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 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 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 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 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

商业模式创新的合理性检验

□文/郭毅夫

生的效果是大是小, 是利是弊, 就不能仅仅在自身范围内做出检验。创新要在与其发生关系的外部活动中得到验证, 在更大尺度的参照系统中给予评价。运用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角度检验创新, 就可以防止人在创新活动中的狭隘眼界。在此提出从逻辑、经济、文化、法律和伦理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检验。

一、逻辑检验

从直觉的角度考虑故事的逻辑性, 隐含的各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商业模式创新所讲的故事没有意义, 则企业运营

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 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 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 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 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 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 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 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 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 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 规范出口企业管理, 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 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 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 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 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 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 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 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 加快健全我中必备的参与方不会按照假设行动。逻辑检验可以从下面几个标准来, 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相关者实现共赢。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 其关键在于营造出一种新的优于现存方法的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方案。因而能否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应是其创新成功与否的标准。所以, 商业模式创新的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 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另外, 长期而言, 为了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

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 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 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 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 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 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 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晓钟, 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 2007.12.

[2]江琦, 仲健心.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08.9.

食品添加剂国际新标准即将出台 第9篇

会议共审议了20种食品添加剂的新标准或修订标准, 以及111种香料的新标准。一旦今年7月得到国际食品法典大会的审核批准, 即成为新的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

有关专家在本届会议上通报了2008年两次特设工作组会议的最新科学建议, 一个是食品加工用含氯消毒剂的使用利弊, 另一个是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危险性评估。关于后者的通报显示, 2008年12月初, 有关部门的专家联合在加拿大召开了专家会议, 除评估三聚氰胺的化学特性、分析方法、产生和暴露原因外, 还确定了三聚氰胺的日耐受量为0.2毫克/千克体重。“但这只是针对食品包装渗透进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含量, 而不是针对有目的人为添加。”参会专家表示, 中国2008年发生的情况比较特殊。

食品国际贸易 第10篇

法国国际食品饮料展(SIAL)将于2010年10月17~21日在巴黎举行。SIAL创建于1964年,由法国第一大展览集团爱博国际展览集团主办,每两年一届,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爱博国际展览集团的大力推动之下,该展会已发展为和德国科隆国际食品展(ANUGA)比肩的全球食品行业最知名展会。

2008年,SIAL展出总面积为21.5万平方米;有来自世界101个国家的5500家公司参展(国际展商占78%);有来自世界185个国家的147860位参观商到场采购(国际买家占58%);平均每个展台接洽了154位参观商(其中新客户又占到55%)。按行业分类,对参观商的统计为:零售业和商业44%、农产食品工业34%、饭店行业17%、服务业5%。展出内容几乎囊括了食品行业内的所有产品。

2010法国国际食品饮料展参展活动由国家商务部主办,将组织国家展团参加展会。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参展成本,该项目已获得国家财政支持。

来自国际食品安全大会的声音 第11篇

国际上有很成熟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直接把国外的经验搬过来,还要结合中国企业本身的特点,建立中国企业的食品追溯体系。

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适应共治要求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治理体系。

“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4月14-15日召开的2016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如是说。

我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

“中国食品工业2016年将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据统计,2015年全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中国工业经济6.1%的增速。中国食品工业连续5年换档降速,利润率下跌。其中,要使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发展,有五个主要矛盾需要化解,即食品安全中的原料污染问题凸显;环保压力加大;主要产品产能过剩,食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原料价格偏高,进口依存度加大;此外,最难以消解的是百姓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孟素荷教授表示,“曾经出现的大头娃娃、三聚氰胺、原料奶标准之争,引发消费者经历了从疑虑到震惊,到愤怒直至用脚选择这样不断递加的不信任感,因此尽管中国政府对乳品企业的监管是全球最严的:2015年抽检数据表明,乳制品合格率99.6%安全水平位列中国食品行业之首。然而,2014年,在中国食品行业主要进口食品品项分布中,乳制品仍占到65.1%。反思这一背景,不能仅责怪消费者的崇洋媚外,而是要通过提升原料奶标准等一个又一个主动的作为,重拾中国消费者对中国乳品的信任”。

食安水平如何提升?

关于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美国农业部前副部长、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任筑山认为,食品安全的责任是五方面的人共有:政府、工业界、学术界、媒体及顾客。而且这五个方面一定要交叉互相合作,才能做到最好。透明度是食品安全必需的一件事情,政府立法也要透明,工业界也不能包含虚假的东西,只有透明度才能引发诚信。政府要制定法律方案,发证书、监管,可是政府立的法要可行才行。工业界要把食品安全的成本算在商品里,很多国内的朋友现在也开始知道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而且在所有的过程中,加工过程、运输和最后销售,都要有这方面的认识。学术界要培养食品安全的人才,很高兴现在有350个院校开始在这方面有相关的课程。另外要培训食品安全的工作者,尤其是公司,甚至是政府机关。最后是食品安全的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食品,泡菜怎么样安全,要中国人想办法研究出来才行。媒体不能夸大事实,一定要实事求是。每个顾客也必须要有在家庭里怎么样继续保持食品安全的知识,看到周边有不安全的事件,要向政府去举报。

食品追溯 中国如何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对于我国应如何做好食品追溯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对照国际上的做法,我们中国应该怎么做,其实从原则上来讲很清楚,第一,政府应该做的是颁布法律,食品安全法有规定很好,相应的法规规范也是可以的。第二,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指导性的文件,我们要求食品企业去追溯,是为了万一需要召回的时候,能够很明确的召回,这是根本的目的。中国的食品追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企业和政府都需要了解可追溯性,要了解基本的知识,什么叫可追溯性,到底是谁的责任,谁该做什么。最后,国际上有很成熟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直接把国外的经验搬过来,还要结合中国企业本身的特点,建立中国企业的食品追溯体系,是企业要建立,而不是政府要建立”。

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表示,现在进口食品监管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进口贸易,从2001年开始,食品农产品的贸易279亿美金增长到去年1861亿美金,增长了6.8倍。进口的贸易额从118.3亿美金增长到去年1159.2亿美金,增长了9.8倍,将近10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的进口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进口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原料、加工和销售可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性的挑战,全球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给我们进口食品监管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依照进口食品安全“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适应共治要求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治理体系。该体系中,将涵盖进口前、进口时以及进口以后三个环节。进口前,主要设置了境外体系的审查制度,对于审查的这些体系,只有体系合格的国家,它的产品才能出口。同时,设置了境外的企业注册管理制度,设置了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备案的管理,进口食品到达中国口岸之前,已经对其采取了系列管理措施,而不仅仅靠在口岸的监督检查。

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分析 第12篇

1 食品安全国际规制的法理基础

1.1 食品安全权在国际人权公约中的体现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密切, 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国际社会如何在法律框架下对食品安全进行国际监管与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纵观整个国际法, 有关“食品安全权”或“获取安全食品权”之类的文字却少之又少, 由此可见, 人类获取安全食品的权利还没有上升到人权的层次。但是, 和食品安全权相关的健康权和食物权却得到了国际规制的认可。食物权和健康权的结合起来就可以体现出食品安全权的核心内容。

1.2 国际规制中软法与硬法齐头并进

国际硬法是指直接受法律约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法规, 具有法律约束力和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而国际软法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但具有实际效力, 主要包括跨政府网络中的国际软法和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软法。

在现实生活中, 单单依靠国际规制的硬法是远远不够的, 而国际软法在食品安全国际规制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补充和辅助功能, 其中就包括一些建议、宣言、行动计划等, 其实际效力来源于行为体的自愿遵守。国际软法对食品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甚至为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指明了方向。

2 食品安全风险国际卫生法规制

国际卫生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对国际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早期国际卫生法规制中有很多条例并不完善, 在公共卫生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较大问题, 甚至存在一些不适当的原则, 因此, 世界卫生组织对《国际卫生条例》的制度进行了修正、完善和创新, 使其可以应用到类型更广泛的传染病。除此之外, 世界卫生组织还制定一系列条例加强监督、早期预警的安全应急体系, 用来遏制和控制一些可以间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到人畜的疾病以及更好地应对其他各种可能发生的新类型的风险。

3 食品安全权的国际贸易法保障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 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食品安全的风险也跨越了国家的界限。经研究表明, 引发食品安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食品加工、食品产业和食品供应的全球化。

当一国的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时, 其危害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害到其它国家, 因此, 及时修改和完善国际贸易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 要想在国际人权法的框架之外更好地实现食品安全权, 就应该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另外, 有关卫生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正确把握好。

4 国际法规制食品安全的发展趋势

经研究数据表明, 全球各地频繁爆发食品污染事件, 并逐渐兴起了一些食品安全全球治理运动。而国际法在规制食品安全中分为了三种路径, 一是公共卫生安全, 二是人权保障, 三是市场监督。

4.1 公共卫生安全

在公共卫生安全路径中, 世界卫生组织及时的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在食源性疾病的风险管理上严加布控, 在应对食源性疾病引发的全球化经济危机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并丰富了经验, 提高了应对此类危机的能力。

4.2 人权保障

在人权保障路径中, 虽然有关“食品安全权”的文字出现的比较少, 但联合国扩充了“食物权”的内涵和外延, 并使用了“安全”这个词语,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关注。

4.3 市场监督

在中国, 食品方面的进出口量十分巨大, 相应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比较严重。市场规制产生于国际食品贸易与公共健康的冲突, 通过制定严格的国际标准、准则、建议, 并严厉打击那些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问题的厂商和各大企业, 才能更有效的保护食品安全。

食品贸易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食品安全风险, 使食品安全的全球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但是,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 国际社会也采取了很多相关措施, 制订了一系列食品安全国际规制来保障食品安全。不仅如此, 各个国家也逐渐提高食品标准水平,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为食品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在近年来,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也是法律中关注的核心, 其涉及生物科技、消费者保护、转基因食品等知识, 在这一背景下, 必须要关注法律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国际规制,分析

参考文献

[1]涂永前, 张庆庆.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在我国食品安全立法中的地位及其立法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 2013 (03) .

[2]龚向前.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的法律地位及我国的应对[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

[3]汪鸿昌, 肖静华, 谢康, 乌家培.食品安全治理——基于信息技术与制度安排相结合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3) .

上一篇: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下一篇:宏观经济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