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范文

2024-05-25

中国画家范文(精选12篇)

中国画家 第1篇

首先,向别人学习。怎么学习别人呢?那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已有的成果与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这个阶段称为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深浅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将来步入创造的容量和能力。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也是要因人而异。好的老师只教规律,关键。他会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原创性根源。平庸的老师和平庸的医生一样带给你的是毫无用处的处方。

我对中国画的教学有自己想法:首先要理解中国画的理念:主客观交融的意象绘画。也就是说,你得承认当你掌握了一种大师的绘画模式的“讲究”,你也就让大师的主观绘画特征“老实”地锁定了,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大师绘画模式的规律,(思想,形式,语言技巧)你就能解码,举一反三,悟出来,化出来。否则你就会被深度套牢。你再怎么小打小闹也逃不出大师的阴影。为什么中国人画水墨画总是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千篇一律?因为你只是在模仿,没有理解人家个性创造的规律,离开了师父,你无法画鲜明的自己东西。学习就是这样的原则,你掌握了别人的方法,同时不是他的俘虏。你就是学到东西了。山怎么画,水怎么画,花怎么画,最终是由你说得算的。学习中国画研究书法加写生带一些临摹不算什么新方法。关键是为什么?你把书法的理解放在绘画里一定会“自作主张”,现实也没有现成的“绘画模式”让你模仿。临摹让你明白人家是怎样概括客观,而不是照搬人家的画法。

其次,要探寻本真。探寻本真就是要对已学过的东西进行怀疑并根据自己的本性进行总结与梳理打破种种清规戒律,追求与发现出符合自我意识的艺术语言。作为中国绘画形式对宣纸的性能掌握,对笔墨运用的丰富变化,对色彩的选择与运用,都要有一个符合自己本性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探索出个性图式来。这是个寻求自我的阶段,这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你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熬过这个过程,曙光就在前面。

第三,应该自成体系。自成体系是指艺术家已步入能自由表达自我心境的阶段,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那么创作已不是形式与技巧的问题了,而是艺术家的人生观,修养,学识,来决定你的艺术个性的品位高低。这是个“自然之道”的修炼阶段

事实上不是每个画画的都能抵达终点的。有的人永远在第一阶段只是个画匠而已,无非是这个画匠比那个画匠好一点而已。(这样讲话太尖刻得罪很多人但是实话)有的人困在第二阶段出不来,很痛苦,不得已又退回第一阶段,或者就成了四不像。很少有人到达第三阶段。就是到了,修养的高度再来选择谁是大师?谁是大画家?还是小画家?你说做画家多难?

年轻的时候听陆先生(俨少)讲,“画国画不到五六十岁不会有什么名堂的”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功力,悟性只是一方面,对人生的看法越来越超脱,胸怀宽阔充满自信,笔性会变的更自然了。陆先生那时在上海因为画的好,受排挤,虽然很孤独,但他坚持自我。虽然活着时候不像林风眠那样凄凉,但寂寞是肯定的。远离当时的是是非非,作品留下来,历史会公正地对待他们的成就。

艺术创造是要靠长期的技巧,修养,见识的积累。年轻的时候是打基础的阶段,要追求,要拘谨,不聪明也要学聪明,要非常理性地分析一切。年轻时就强调境界,基础不纵深,到了晚年,境界到了,手上东西不全面,不扎实,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会不够的,因此还是没有完成画家三部曲的高标准要求

中国古代画家故事 第2篇

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见梅兰芳也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

齐白石认识了陈师曾后,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才得以转变。陈师曾虽然比齐白石小13岁,但其时已名满天下,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他鼓励齐白石尽快自成一体,走艺术的创新之路。于是齐白石开始了“衰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扫除凡格实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从19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的:“懂得我的画的,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的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但绝望中亦孕育着希望。齐白石在 “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一眼就发现了“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在徐悲鸿看来,齐白石绝对是大师级的画家。在反对派的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妙造自然”;齐白石的画“致广大,尽精微”……徐悲鸿在不仅在展览会上贴条预定齐白石的画以提升其地位,而且为齐白石编画集,亲自写序,送到上海出版。除此以外,徐悲鸿还请齐白石到自己任院长的北京艺术学院做教授,并亲自驾马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齐白石曾在一封写给比自己小32岁的徐悲鸿的信里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中国当代画家排行榜 第3篇

王明明,1952年5月4日生于北京,山东蓬莱人。自幼酷爱绘画,儿童时代的作品曾到三十几个国家展出,曾获世界儿童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青年时代的王明明曾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等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国画、版画、连环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大展井获奖。1978年考入中央工艺美院未入学,同年调入北京画院从事专业创作。代表作如《杜甫》、《招魂》、《卖炭翁》、《虔诚的信徒》、《苗乡三月》、《林泉高逸》等作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画展,引人注目,深得同行们的认同和赞许。王明明曾在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加拿大等地举办个展及讲学,影响颇大。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北京美协主席、北京市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点评

在中国画坛,作为“神童”画家,能在成年后亦享有大名者,仅王明明一人而已。如今王明明已是当代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坚力量。许多成功者的路总被描述得如何艰难坎坷,王明明却不同,他的灵气使他的画笔挥洒得轻松自如,充分显示了传统绘画样式在新世纪的生命力。赏王明明的绘画作品,人物造型与画面的意境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可分割而又互相映衬的局面,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其现实题材的作品中,着力表现了藏族和沿海地区的生活,立足于水平面与海拔高度的两极,把牧放和渔猎这两种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得那么优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扬的牧歌或渔歌。而在其古装题材作品中,听泉、行旅、垂钧、消夏、七贤、屈原、东坡、诗圣,细笔勾勒,彩墨渲染,林林总总的各式古代人物活灵活现,毫无拘束地层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王明明吸取了明代绘画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配景以强化氛围的表现,这不仅区别了当代其他画家的风格,而且在多种技能的交织中表现出了他自己的个性特点,并领风气之先。

何家英

何家英,1957年生,天津市人。198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何家英以工笔人物画著称,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他着眼于中西方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他的创作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出版有《何家英画集》等。

点评

何家英是幸运的,他开始人物画创作,恰恰正与中国当代工笔画艺术的复兴同步。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工笔画又进入一个新的创作活跃期,正是有了一个难得的学术氛围,加上他个人对艺术的独特悟性,何家英在众多的人物画家中渐渐脱颖而出,他领风气之先,成为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但件件都是精品。何家英以其一幅又一幅精美的作品,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同时也为自己艺术人生增添了一份绚烂的色彩。赏何家英的作品,不知不觉中会被其自然流淌出的那种动人魅力所打动。何家英不仅对古代工笔画传统做过深入研究,而且在表现现代人物又有技巧语言上的新突破。他把西方造型手法和中国造型观念巧妙结合起来,在他的作品中,女性重复出现,却不媚俗、不雷同,实在难能可贵。女性人物这个艺术领域的永恒题材,在何家英的笔下有了新的样式,何家英不是简单地以变幻面孔、变幻姿态这种看似丰富的手法来展现自己,而是把功夫下到笔墨语言的刻画表达上,使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如幻似真,纯情与美善融为一体,充满了浪漫与抒情的氛围。

于志学

笔名问津,干城,1935年生于黑龙江肇东市。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关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全会长、美国国际传记协会副理事长、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午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关展三等奖,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校予的全钥匙奖脾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奋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1992年作品《雪月送根图》获中国笑协颁发的仑质奖章,1995午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完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友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家画展”铜奖,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现巳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和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中国画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吏学》等专著。

点评

于志学自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旦,创造了中国旦新的样式——冰雪山水亘。冰雪上水匣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学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一千多年釆不能直接叵雪更不能亘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旦的表现对象田山、水、石、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冰雪山水旦的王旋律是白色的,但是圈于于志学将自己火一样的激情融于他倾心创作的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白色世界带给人们以南国无满勃勃生机的春大世界同样的精神享受。进入20世纪90年代,于志学逐渐意识到要逐步跳土原有写实的圈子,向冰雪上水旦的更深的精神层面和抽象表现阶段进行探索,把冰雪山水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于志学的艺术实践不仅力干国画在20世纪增添了重要因素,同时他的艺木实践已和北方的文化现象紧密连接在一起,冰雪山水画推动厂北方冰雪文化和其他姊妹艺木的发展。正如著名美木理论家陈传席先生所说的那样:“美术史必须记载他”。

史国良

1956年生于北京。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0至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笑术系任教,1985年调入北京画院任一级画家,1989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1995年在美国西业寺披剃出家-作品《刻经》荣获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大奖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嘉奖-现为中央关院国画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出版有《史国良作品选》、《史国良速写集》、《史国良画集》、《水墨人物画技法》、《史国良新作集》等。

點评

作力当世画价最高的几位画家之一,史国良始终保持着极认真的创作态度,据说他从

不画所谓应画。史国良关注人物,关爱藏胞的命运,上世纪90年代史国良身在国外,仍然跋涉万里多次归国赴西藏写生。从他近年来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西藏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其西藏题材的作品《转经》、《礼佛》、《大昭寺》,不仅充分显不出了画家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向人们展示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性的光辉。而史国良另一件全景式作品《大昭寺》长卷,宛如一首叙事长诗,七八下个人物组成十分庞大、结构非常复杂的叵面,他们井然有序地从画面左方进入,有行有汇,人物形象更是洋洋大观,极妍尽态,绝少雷同,在人物组合上,特别注意动与静、疏与密的对照,此外在光线明暗、色彩冷暖、服饰的丰富以及各种器物、壁画等等,都看到画家在构思上的巧妙与老练。在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轻松喜悦,充满生活气息,如正在哺乳的母亲,嬉笑的儿童,气氛明显轻快生动。用宣纸水墨工具画意笔人物画本身难度很大,何况如此宏大场面和众多人物。然而,从以上这些描绘西藏风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史国良很善于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构思布局的整体安排方面可谓独具匠心,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史国良的西藏风情叵,突出了藏族文化的审美特征,比如强烈的色彩配置,金、红、蓝、绿是基本色,在墨色和留白部分调节下,画面效果既丰富又协调。

孔维克

孔维克,1956年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芙术师。代表作《孔子周游列国图》获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大赛全奖,被中国邮电部选为电话磁卡图案向全国发行;《乡会图卷》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公车上书》获第七届全国荚展铜奖;《杏坛讲学》获第八届全国关展优秀奖;《白英点泉》获新亚欧大陆桥全国笑术作品汇展特别荣誉奖。先后在北京、深圳、斯加坡、台湾等地和美国举办作品联展,在曲阜、济南等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作品经常被收入各类画册、专业辞书。代表作品载入《现代中国关术全集》中国画卷、壁画卷。1997年孔维克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定为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之一。2000年在北京举办孔维克作品研讨会,2001年代表作入选“百年中国画展(1999~2000)”,2003年作为山东的十位画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名家系列展”。出版有《孔维克画集》、《孔维克画辑》、《扇面集》、《孔维克古典物画集》等15种。

点评

孔维克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坛的优秀匣家之一。孔子第78代孙的身世,给这位敦厚耿介的中东画家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他追慕先祖遗德,自幼结缘翰墨,苦学绘画,青年时期即创作了一系列人物画佳作,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他的巨制《公车上书》,以悲壮淋漓的笔墨,塑造了满怀忧患意识与报国赤忱的清末儒生群像,抒发了呼唤改革的时代强音,充溢着弥天大勇的阳刚之气。而小品《聊斋》系列中那些婉丽多情的花仙狐魅,《故乡小调》系列中那些朴野天真的童稚村姑,寄托着一个身居城市的现代画家对梦幻诗境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眷恋,流露出飘逸清幽的阴柔之美。

最近,他根据自己日益浓厚的又化寻根意识,廾始尝试孔子题材的创作。题材固然下能决定一切,但画家选择特定的题材无疑会有助于发挥他特长酌优势、个性和才能。孔维克作力孔子的后裔,创作孔子题材的绘画,可谓得天独厚。《孔子周游列国图》与《六艺图》等,直接表现了他对儒家传统文化渊源的审视、反思与追寻。

《孔子周游列国图》以巨幅壁画式酌恢宏气势夺人心魄,把我们带回到春秋末期“礼崩乐环”的变革时代,长天巍巍,大野荡荡,古道漫漫,征尘仆仆,孔子及弟子们止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跋涉。构图选取开阔的大全景,以一条横截四分之一旦面的地平线分割天地,凭添厂一种左右扩展、无限延伸的视觉张力。作品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王笔画技法,对人物刻画精细入微,形神毕肖。坐在车中的孔子是一位安详睿智的蔼然长者,一副诲人不倦的圣哲风范。扬鞭驭车的樊迟、与师问答的曾参、追车求教的颜回、切磋礼仪的子路……把这些因素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线描造型、重彩平涂、装饰风味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叵面既不同于传统工笔匣又富于中国旦的特点。

周矩敏

周矩敏,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执教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后调任苏州国画院任副院长、院长,兼任苏州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会员、苏州市关协副主席。作品《白鹭》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北京)(1984);《鸣》参加第一届中国漆画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北京)(1986);《和平卫士》参加国际和平年美术展览(北京)(1987);《江南丝竹》参加第七届全国是术展览(华东区)(南京)(1989);《丝竹》参加日本艺术中心国际艺术交流展,获中心年度奖(日本)(1989);《弦叙》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最高奖(北京)(1994)《双陆》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获一等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同年获江苏省体育羌展全奖(北京)(1997);《港人》参加第四届全国当代工笔、重彩画欠展,获优秀作品奖(北京)(1998);《粉云》参加江苏省首届美术节欠展(南京)(1998);2002年“教淡人生”个人画展在台北、宜兰、澳洲墨尔本等地展出,并由台湾佛尤缘美术馆收藏;2003年《昨夜海风》参加江苏省七彩世纪画展获侗奖;2003年《沧浪雅集》参加全国画院双年展。

点评

当今中国画坛求嬗变者众多,而自成一格者鲜见,周矩敏的人物亘以其绚丽、典雅、华美的画面,给人以崭新的视觉感受和美的享受,独树一帜的新叵风到了广泛的好评。周矩敏的作品大多取材十江南闺阁女性,画画寂寥平和、闲适恬淡,人物服饰精致、富丽,镶滚衣裙在游龙若丝的弧线勾勒下愈显柔动有序,使吴地女性的纤巧、秀美跃然纸上。其人物多置于室内,帐幔、旦屏、家具、笼鸟、瓶花、地毯,几近繁缛的刻画不但没有迂腐气,相反营造出一种近似梦幻般的辉煌,把原本湮没于历史的一幅幅尘封久远的民俗风情描绘得簇新发亮,情景交融,亦真亦幻,艳而不俗,十分雅逸。

周矩敏的水墨叵在葆有水墨意趣的同时,更注重对于色彩的品质、规律及表现性的挖掘。他用色的品类虽然不多,但却使吏每种色彩的美性结构都能得到一个极致的表达。他是在宣纸上演绎着“色彩的梦”,这个梦传达给我们的是:《夏倦》中一对庸懒迷人的美少女、《周庄绣楼》中略显凌乙的闺阁、《周末》中悠闲的一家三口、《双陆》中优雅的年轻女子、《相语》中一倚一坐两个安静恬淡的美女,还有那少女身上美丽的裙装、古老的中式家具、华丽的地毯……这如诗的亘境郡是用色彩编制而成的,周矩敏的用色是一种心象之色,而不是对自然物理色彩的直接摹拟,因此能广纳色彩而不显抢眼,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综合素养和取精用宏的能力。

汪國新

1947年生于湖北宜昌市-现为中国笑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中

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委会委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三峡画院院长、法国瓦朗谢纳大学客座教校-汪国新先生所作的《百马图》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全日成主席,因此被誉为国礼级画家,在当代中国画坛也被赞誉为具有欠师风范的实力尿画家、吉祥画家。他的作品率先采用了现代高科枝防伪保真查询手段,为中国当代书画保真十大家之一。他其出版发行各种诗集、画册、专著等1500余万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绢本百米长卷《长江万里风情图》、《三国演义》、《华夏英杰百图》、《长江三部曲》等。

点评

汪国新的作品取材广泛,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巨幅长卷外,观汪国新历年来那些饱蘸岁月沧桑的单幅作品,使人如闻一曲从遥远年代飘来的苍凉的歌,我们下禁惊叹十画家非凡的表现力:那飘逝的往事、远云的记忆、离奇的梦幻都能在画家笔卜复活,从而弓发观众对人生的深层思考和对人性的珍惜。

从汪先生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汪先生水墨人物有以下特色:

第一,以神取胜,意境深沉,耐人寻味。汪先生是一位善于叙事的画家,他善于造境,乜善于借境,他的画,若借舞台文艺的种类来分,下是相声小品,而是话剧,有舞台布景,采提不故事发生的时司和地点。所以,他笔卜的人物、山石,总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和遥不可及的“遗憾”。

第二,笔法雄浑苍劲,设色简洁明快。汪先生运笔生拙老辣,故显浑朴租犷之态、雄强苍劲之姿。设色简洁明快,与生拙墨线相映,凝重中又透出灵气。加上构图有意寓平稳于奇险之中,于是形成汪先生特有的豪放艺术风格。在汪国新表现民族精神的系列作品中,人物造型及笔墨形态均有别于当代流行的人物模式,观《江魂》、《人在旅途》、《喜相逢》、《是非成败转头空》等作品,金石昧十足的墨线,处处显示出阳刚之美,让一批学院派人物画家望尘莫及。

第三,关注人物,关爱人生的疾苦和灵魂的追求。作为一个艺术家,汪国新不仅仅只停留右绘画表面形式语言结构的研求,他更重视中国匣与中国文化的表里关系,不断用深远广大的传统哲学的“大道归一”、“天人合一”的统一精神去参照自己的绘画与人生,他散淡其志,远离喧嚣的画坛时风,他下趋时流,与当今画坛的一片浓墨重彩、横涂竖抹的浮躁画风相比,读汪先生的画,如饮一杯清茶。汪先生的画是有灵魂的,他创作的人物画,从不同角度和思想上表现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历史的重复与位置、物质与精神的并存与矛盾,从他的作品甲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

关玉良

关玉良,男,满族,出生于1957年11月,黑龙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90年~2003年出版专著有《关玉良画集》(韩国)、《关玉良的艺术》(台湾)、《关玉良画集》(香港)、《关玉良墨彩艺术》、《关玉良艺术风·墨彩集》、《关玉良艺术风·墨象集》、《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彩墨》、《关玉良艺术风·中国水墨》、(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土陶)、《关玉良艺术风·中国字》等。1985年~2003年在北京、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30余次。1982年~美2003年参加团体展60余次,发表在国内外报刊的作品千佘幅;1990年获韩国现代美术大展“特别招待作家奖”,1991年获韩国艺委会“中国现代优秀画家奖”,1992年获纽约国际艺术基金中心“东方艺术创新大奖”,1994年获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三硕大奖,1997年获新加坡东方艺术成就大奖;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艺术一等奖,2001年获法国蒙特维市艺术奖章。

点评

关玉良擅长人物和上水画。他的作品充满冷峻、静穆和神秘,同时却有着强悍、粗犷而饱满的力量,这力量含蓄而不张扬,令我们进入一个超越时空而又难以破解的幽玄世界。传统与现实交织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画乍看上云像传统的水墨匣,但细看之下不难发现其传统主题之下的陌生化效果。下管是人物还是山石,这些传统意象并不是简单地被照搬过采,而是被打碎后、变形后,以画家的独特视角重新融合在一起。画家关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神秘的离合关系,捅捉生命甲偶然呈现的诗意瞬间,透过视觉的表层,以一种诗化的距离来叙述想像与现实相凝聚的意象世界,一个变异了的真实和现代文明甲人的种种复杂心态。关玉良的画虽然在整体图式上沿用传统水墨符号,但在笔墨素材的运用上体现出纯粹的个人化倾向,强化笔墨自身的精神深度,强调心灵表达的直接性,发挥想像的自田。情绪语言淋漓尽致地发挥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作品散发出浓烈的笔墨魅力。

王炎林

王灸林,1940年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关术师、历任全国芙展陕西评委。作品参加第六届、第八届全国关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全国首届人物画展、南京——加拿大“首届艺术双年展”、广州——香港”20世纪之星——中国当代杰出青年著名画家新作展”、中国美协主办的德國”当代中国画展”、陕西当代中国画展(15位学术型画家作品展)等。其中入选第六届,第八届全国芙展优秀作品,获“全国首届宣传画展”银奖及全国、国际性水墨展奖项多次。艺术专题片《绘画信天游》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国际艺苑芙木馆、日本村上是术馆、韩国关术馆等收藏。

点评

王炎杯,画坛称为狂人。他是从骨子里狂的,狂得可爱,受他抨击的人也爱他。每次亘家集会,或某一展览座谈,第一个发言,大家郡拥推他。他不在,人就问:炎杯呢,炎林怎么说的?

炎林善巨人物,人物皆丑,经商的老板不在客厅里挂,做官的大大也不在卧室里挂,所以炎林不富。但有同行,定期来欣赏新作,甚至有人临摹。临摹者总是不及,或者过之,请教他,他说:未力奇奇。

炎杯迷于色彩,大胆涂染,极尽灿烂,其法却无迹可寻,人不知如何有这样的感受。传说他目有双瞳,他听后大笑,说眼睛并不可靠。果然在他背上涂蓝涂红,能准确说出。

画坛工人人都说炎杯是现代派,但炎林匡的地地道道中国画。他下搞题材的图解,更反对纯粹的意会组合。他注重形式构成,注重虚幻的空间。

他的画下是新文人画,他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观念,以个体的生命宋体证艺木的大的境界,但他选择儿童绘画、民司艺术、原始艺术为主要参照系,竭力传达东方人的感觉、中国人的感觉、—个西北黄士高原上的汉人的感觉。

他的叵给人以刺激,不能平静,想喊,想在币地里痛痛快快一场,想在河滩里没命地跑……

有人说:王炎林,你这么画下去,是会疯的。

王炎林说:疯了也是体验宇宙自然人生的一个法门吧?

王生才

王生才,号榆阳,1951年生,陕西榆林市人。现居北京,南京市画院特聘画家。

点评

王生才作画追求简、纯、疏、松,具备了“真情”和“趣味”,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秘底蕴。王生才借笔墨传情,对形象语言只是意到而已,他把全部功力用到一种空境中。

简淡为高,应该是最知道沉郁之贵。特立不群,应该是最关平人情世态。不流时弊自洁,懂规矩不按规矩办事便是创造。

黑白真世界,虚实大文章。知白方可实黑,处虚万是实生。黑白得当,虚实相生,佳构以寄奇思,托物遂成妙想,才能明是非而下论是非,懂规矩而不死于规矩。世之道,亦画之道。

生才对生活的要求极简,照他的话说:“过日子嘛,一杯老酒,一口清茶,一碗稀粥足也。”可谈到画画,他却总是无不感慨地表述:“要画好一张画,真是太难太难了……”

画家刘二刚认为,生才的画有“真情”和“趣味”,他把功力全用到一种空境中,使人在一尘不染、静寂流石、落花无声中享受清凉、淡泊的情趣,下笔有“仙风道骨”,应归入“文人画”的一种,是逸品。

也许,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依然有人能欣赏这样的艺术。大概这便是多兀化的审美。大概也是当代人回归自然,追求平和的一种取向。

中国画家 第4篇

1 画家与茶的渊源

中国古代画家的创作内容多以山水花鸟为主, 这与画家的生活方式及性情感悟有很大关系。古代画家向往平和质朴的生活意境, 希望与自然亲近, 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突出天人合一的特性。随着明代历史的不断发展, 政治文化环境逐渐变得宽松, 许多画家更倾心于这种自然宁静的人生追求。其中在明代中后期画家中, 尤以“吴门四家”最具代表性。“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其中又以文征明与唐寅最具代表, 他们从事绘画活动, 其中的茶画作品极为丰富, 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许多画家的共同追求。因此, 他们从绘画创作中获得了自由的精神体验, 凡事随心而动, 率性而为, 任由自己的内心自由地放飞, 这种独特的文化行为也使中国的绘画艺术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明代画家文征明正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曾说过:“天地假我有其躯也, 丹青假我有是图也。我尚假农有禾一尘, 有一豆一区, 我尚假儒有此衣冠, 有些走趋……”这是文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好的诠释, 他希望以最率性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 完成自己思想的自由驰骋, 不受世俗的局限, 享受隐逸的田园生活, 感受自然的平和质朴。明代政治生活的宽松也促使了画家率性而为性情的形成。许多画家的心智受到启迪, 豁然开朗, 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进而开始率性自由的人生追求。

中国古代盛行科举制度, 许多古代文人都以此为主要出路, 希望通过科举入仕, 为国效力, 施展个人的抱负。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举制度越来越趋于僵硬化, 尤其到了明代, 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金榜题名的是极少数, 许多文人都名落孙山, 无法入仕, 尤其一些文人多次参与科举考试, 都无法入仕, 这种现象屡见不鲜, 于是许多文人放弃科举, 转而进入文学艺术的行列。明代“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之人, 但是也都是科举考试失败者。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文征明, 他曾多次参加科举, 但是屡试不中。于是, 他不再沉迷科举, 而是转身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在绘画品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乐趣。明代的茶文化发展十分繁荣, 于是许多文人与茶结缘, 希望在饮茶中获得情感的宣泄, 以寻求更随性的生活方式。他们或寄情山水, 或游玩品茶, 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升华。例如文征明的《煮茶》正是真实再现了他与友人共同品茶的情景。从中也可以看出, 画家从茶性中看到了自己的品性, 二者相融合, 对画家的绘画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画家从绘画中感受到自然的茶性,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使自己的精神品质得到升华。

2 茶文化对画家性格的影响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深厚的思想内涵。在中国茶文化中, 包括了饮茶、赏茶、品茶等形式, 在与传统文化内涵相融合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明景观。

茶来源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 茶有清新淡雅的自然特性。在唐代的《茶经》中, 对茶的生产过程与饮茶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书中提到了茶性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功能, 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重在体现茶之自然品性。儒家讲究中庸之道, 与茶性中的平和质朴相近, 道家讲究自然, 与茶性中的清新雅质相近。所以, 在茶文化的特性中, 更集中彰显的是自然闲适的生活感悟。这也是古代文人非常喜爱饮茶的原因所在, 中国的茶文化正是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相融合, 体现出清静高雅, 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

从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可以发现,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 画家们对饮茶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品茗清谈, 抒情作画已经成为画家们所特有的情结, 他们希望能够在这种自然幽静的意境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绘画创作中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以达到净化心灵, 升华品质的目的。由此可以得出, 是中国茶文化塑造了画家的性格, 使他们融合了茶性的特点, 形成了高雅恬静、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画家们在饮茶中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之美, 提升了审美价值。在山水之中品茗清谈, 收获的不仅仅是茶之清香, 更是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慰藉。

儒家思想与茶性相通, 画家们对于茶的喜好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最真实的体现。因为许多文人画家无法“学而优则仕”, 所以, 他们只能在品茶中“独善其身”。画家们同时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于是他们开始远离尘世, 归隐山林, 进入一个全新的世外桃源, 使身心得到更大的放松和自由, 进而使内心更加沉静, 思想更为清澈, 创作出更多意境优美, 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

文征明作为一位爱茶之人, 他的许多书画作品中都有茶的影子, 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正如茶性使然。文征明喜欢平淡质朴的生活, 恪守道德规范, 经常与友一起品茗清谈, 在山水间谈诗论画, 抒发情怀, 获得了平淡高雅的人生乐趣, 思想品质得到升华。他曾在《煮茶》诗中写道:“绢封阳羡月, 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 闲情手自煎。地炉残雪后, 禅榻晚风前。”诗中充分地表达了文征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他从这种闲适的归隐生活中, 感悟到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使精神品质得到升华。

文征明也是一个性格善良、本性纯净之人, 这种性格既是与生俱来, 也是后天修炼而成的结果。他的这种性格特点与茶性中的淡雅、平和、质朴相一致。可以说, 文征明身上所具备的这些品质与他的饮茶习惯是分不开的, 是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茶性与他的特性相融合, 使文人画家与茶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渊源。

3 茶文化与画家绘画风格的融合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 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而且人如其画, 彰显了自然淡雅的艺术内涵。他的绘画作品题材十分丰富广泛, 其中包括了山水花鸟、人物肖像等等, 许多作品都极具艺术内涵,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宝贵财富。文征明的绘画风格质朴平和、含蓄隽永, 没有其他画家的热情奔放, 也没有其他画家的苦闷清逸。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 更多的展现了一种平稳细腻的画风, 笔墨多秀美苍润, 这种画风特点与茶的特性十分相似, 这正是因为文征明是爱茶之人, 他的性格中融合着茶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文征明的画中可以体会到品茶的感觉, 体会到茶的清新淡雅, 并将它融入到了绘画创作中, 赋予了茶画作品更深远的意境之美和高格的审美价值。

作为明代的著名画家, 文征明将茶画艺术表现得入木三分, 在他的茶画作品中, 大多表现了超凡脱俗的意境之美, 这也是他如茶性一般的人生情怀。例如《煮茶图》、《惠山茶会图》、《茶具图》等等, 描绘的是人在山水之间品茗清谈的意境之美, 同时, 他还喜欢在茶画之中题上优美的小诗, 使书与画的融合更加完美, 表现了他的趣味情感。文征明正是在这种闲适的品茶作画中享受着茶的平淡自然情趣, 身具茶性的人, 将茶完美地融入到他的绘画作品中, 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令人无限向往。

文征明师从沈周, 但却并没有受到其画风的束缚和影响, 反而自成一家, 开创了独特的画风特点。由于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画风更加细润含蓄, 尤其在山水画创作中, 他表现更多的是文人的隐逸生活, 从细腻的画风中可以看出其绘画的艺术特色。文征明如茶般的人生情怀深深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 他才创作出了极具灵性的茶画作品。在茶画的绘画过程中, 文征明细腻的笔触也是他作品的成功之处, 他对于自然界的观察细致入微, 无论是山水形态还是花鸟的姿态, 他都仔细地观察, 然后加以内心的体味, 进而表达出自己的理想追求, 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意境之美。文征明本身的性格特点是平和质朴, 因此在他的描绘花鸟生灵时, 也以自然质朴为意境, 因此, 在他的茶画作品中, 写意花鸟作品更具代表性。

文征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过着隐逸的生活, 他为人正直, 是画家中的典范。文征明的茶画作品很多, 其中多以水墨绘画为主, 这也体现了自然万物中高雅脱俗的艺术特征, 这也正是画家本身性格特点的象征。文征明闲适自然的生活与平和质朴的心态, 与茶性是相吻合的, 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摘要: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茶是自然之物, 有着清新淡雅、闲适悠然的特性, 这些特点与画家追求自然的精神境界相吻合。本文以明代画家文征明为例, 探讨茶文化与画家绘画风格之间的关系, 希望对中国民族传统茶画艺术发展有更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茶文化,画家,绘画风格,文征明

参考文献

[1]吴智和.明代的茶人集团[J].史学集刊, 1993, (6) :49-56.

[2]雷子人.人迹于山:明代山水画境中的人物、结构与旨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1.

中国知名钢笔画家臧金龙简介 第5篇

臧金龙,笔名:津仑 赤峰市翁牛特旗人,生于1981年7月20日。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几年间的他就获得了如下荣誉和资质全国十佳校长、中国知名钢笔画家、全国科监委委员、副理事长、翰墨中国艺术名家、全国伯乐教师、燕京书画院副院长、内蒙古晨旭艺术专业训培学校校长。

2000年举办了内蒙古首届学生个人画展,在内蒙古日报刊登; 2003年举办了内蒙古首届大型家居装饰画组合画展,在电视台报道; 2004年6月成立艺美画廊;

2004年7月在政府机关幼儿园任特色美术教师;同年7月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金星奖

2004年12月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内蒙古地区唯一出席者。2005年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145米长钢笔装饰画长卷; 2005年1月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老师;

2005年1月6日内蒙古日报《草原画廊版》刊登钢笔画作品《黄土瑶》、《胡杨》、《水乡》、《农舍》《江南老屋》同时有著名书画家、评论家滑国璋的评论《对生命现象的深层思考——臧金龙钢笔画赏析》;

2005年2月论文《正确引导儿童呈现自我意识》荣获金奖并在中华少儿艺术网、中国艺教网和《中国教育实践于研究指导全书》发表;

2005年3月被中国书画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翰墨中国》大型系列丛书授予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的荣誉称号,作品装饰画《翔》和《思想》被第二卷收编,且作品被评为“翰墨中国金奖”;

2005年6月被中国书画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翰墨中国》大型系列丛书授予翰墨中国艺术名家的荣誉称号,钢笔画作品《头绪?头绪!》《古屋》被第三卷收编,且作品被评为“翰墨中国金奖”; 2006年1月晨旭艺校授予臧金龙独家首创钢笔装饰画培训基地; 2006年2月荣获中国国际青少年书画展金奖;2006年3月入中国青少年书画协会,担任理事职务;

2006年3月入中国青少年书画协会,担任理事职务; 2006年6月入中国书画研究院,担任艺术委员会委员; 2006年7月被北京中艺燕京书画院聘为副院长;

2006年7月内蒙古日报《草原画廊》刊登臧金龙钢笔画作品选“村头部落”、“古屋”“黄土窑”;

2007年5月荣获呼市政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7年6月23日首创的145米长钢笔装饰画长卷《悠悠历史》应邀参加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

2007年6月30日臧金龙正式通过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被认证为中国优秀钢笔画家,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亲自签证。此认证是中国唯一被认证的钢笔画家。

2007年7月内蒙古商报专版刊登《百米长卷迎奥运》 ; 2007年8月呼市晚报专版报道《臧金龙用钢笔勾勒神韵》

2007年10月首创的145米长钢笔装饰画长卷<<悠悠历史>>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2007年十月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播出臧金龙人物专访(关于为奥运会开幕式创作145米钢笔装饰画长卷的报道。拍摄于第十三届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现场。博览会会上多家媒体对长卷进行了报道。)2007年12月党政机关刊物《华夏纵览》刊登钢笔装饰画作品“起舞”、“独尊”、“年代”、“出水芙蓉”;

2008年1月作品《硕果累累》荣获2008奥林匹克之旅水墨华夏书画艺术展钢笔画类银奖;

2008年6月12日被《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行业十大创新人物”与今年十月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文献首发式暨“改革开放三十年功勋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届时在开幕式上全面展示臧金龙奥运会开幕式钢笔装饰画145米长卷《悠悠历史》;

2008年6月30日臧金龙正式通过ISQ9000A艺术体系资质认证。被认证为中国知名钢笔画家,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亲自签证。此认证是中国唯一臧被认证的钢笔画家。

2008年7月《奥运经济》上半月刊“奥运收藏栏目”刊登百米长卷《悠悠历史》局部“胡杨”、“驼群”;

2008年8月6日应中国文化部和韩国Narin青少年文化舆论团体邀请臧金龙和他的5名钢笔画学生(王婷、李彬、王逸铎、程钰喆)于2010年8月9日到韩国举办师生钢笔画大展;

2008年9月钢笔画作品“风俗民居”、“乡音”、“古渡”、“风度”、“威楼雄姿”、“贝壳钱”、“头绪?头绪!”、“硕果累累”在《中外艺术交流》发表;

2008年11月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论文“臧金龙钢笔画长卷剖析”-------奥运会开幕式钢笔画百米长卷(145米)《悠悠历史》跋”;

中国著名书画家——柳国庆 第6篇

柳国庆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法,多年来,遍临诸帖,主攻魏碑,并加以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榜书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其魏碑韵达古雅,创意独到。

柳国庆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他曾在 20 世纪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大赛中获“金杯奖”。1987 年至 2005 年,多次为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泼墨挥毫。2001 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二周年——“中华魂书画作品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 年,三次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京西宾馆举办的“全国著名书法家笔会”。2003 年,应邀参加“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庆祝活动”和“首都著名书画家新春联谊会”。 2004 年,应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周恩来诞辰 106 周年、邓颖超诞辰 100 周年”、“邓小平诞辰 100 周年”的庆祝活动。

柳国庆先生精心敬录的巨幅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他用魏碑书写的十米长卷《海南赋》(北京著名记者屈金星策划、岭南著名记者贾玉宝撰写)被《博鳌亚洲论坛》收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光明日报》《中国检察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矿业报》《北京日报》《大河报》《中国名人书画》等近百家媒体曾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他的事迹及书法作品分别被收入《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当代名人录》《当代书法家大词典》《世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等近百部大典中。

中国画家 第7篇

一、近代西方绘画观传入中国引起中国画绘画观的变化

不论艺术的哪一种分支, 都是为政治而服务, 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着政治的发展, 政治的发展就会影响艺术的表达。自上个世纪初西方多元化的哲学传入中国, 作为哲学一个分支的美学便受到了冲击, 如此, 中国所特有的画种——中国画及笔墨传统的思想也相对弱化。

由于西方美学观点及绘画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论坛上针对中国画出现了不同的思想热潮, 由于多种思潮的影响, 中国画所固有的绘画创作方法就被遗失或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是模仿西方绘画的方式。为了提高所谓的绘画视觉冲击力, 用了一些特殊的表现技法 (如:故作水纹、漂洗、撒盐等) , 当然表现技法固然是有的, 但是它要适合中国画, 服务于中国画, 而不是“西方的中国画”。

“笔墨等于零”的主导思想其主张是中国画通过“绘画中西结合”的方法来改造, 那么, 对改造中国画以何种艺术思想作为指导以及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却没有人去深究。故而, 就有了很多中国画家单纯的模仿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或者是追求西方绘画的形式, 那么这种绘画方式的结合不仅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绘画中西结合”的意义, 而且中国所固有的传统文化中中国画气韵却没有了。我们不否认材料与技法的改变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但是从当今国展作品中看看中国画技法的应用与材料的改造所带来的弊病:形形色色、画风各异, 让人感觉并非中国画, 反而像西方的“印象派”或“抽象派”画风。然而, 此类的绘画表达方式就连西方的绘画表现技法都没有吸取到, 无非是把眼前较为流行的东西进行一系列的装扮加工组合来吸引人的视觉;还有就是故意制作出一幅矫揉造作的陌生画面, 看似有种绘画老成的个性, 但是在这些“另类的中国画作品”中很难看到所谓的“中国画画家”对中国画笔墨内在意韵的追求, 而在绘画作品中往往能够反映一个画家的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及绘画才能, 类似这些庸俗、矫揉造作的作品恰似这类画家修养的写照。西方的绘画思想及绘画技能可以借用但是中国传统的绘画精髓不能丢弃。

当西方绘画思想观念传入中国, 对中国画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也有一定的冲击, 有的画家甚至完全丢弃了本国传统绘画文化的精华不去追寻研究本国的绘画文化思想, 而是完全以西方的艺术思想来作为自己创作中国画的指导思想这种忽视了东西历史与文化发展的差异, 这种把西方的艺术思想生搬硬套在中国画创作的指导思想上, 并且一味着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先进的、发达的, 即使他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转瞬即逝。因此, 作为中国画画家就应该吸取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继而以自己所具有的创新思路, 从新的角度去审视客观事物, 以“师法自然”去深度挖掘中国独特的绘画文化内涵。中国画讲究以笔墨为中心, 不要简单地去追求表面材料或流行趋势的变化而作为自己绘画的理念。因此, 只有潜心去研究中国画本体的语言——笔墨, 才能摆脱浅层意义上的创新继而走向更深层意义的绘画创作。

二、当今中国画画家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认识不足

当一个画种的形成并且以一个形制所存在时, 它们都渊源于一个民族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所以我们看待中国画时, 必须从中国画渊源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文化来认识中国画的本质。不论是古人所讲述的骨法用笔还是书法中的力透纸背, 不论是绘画中的经营位置还是墨分五色都可以说是中国的整个文化和哲学内涵的浓缩, 因而中国画所特有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都是通过中国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笔墨”来完成的。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笔墨内存的感情与精神, 在大写意花鸟上继承古代的同时又大胆的勇于创新以致他的花鸟画充满气韵的同时还带有特殊的灵性, 一代具有影响力的大家的情感、气度通过笔墨的手段在纸上一一呈现。因此, 人们可以通过中国画中所特有的笔墨形式来领悟到画家纯真的心境以及崇高的艺术修养, 从而能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西方经济、网络文化及艺术观念等各种意识形态不断输入中国, 于是人们的审美观点、艺术表达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各种观念都似乎与时尚或潮流搭上了关系。受此影响, 艺术也在追求着某种意义上的时尚。如今的中国画也一味着追求流行, 这就表现出了他们对中国画本体认识上的不足, 忽视了中国画所特有的本体语言的价值所在以及他们对书法的忽视导致了只会画画不会书法, 这样在绘画过程中线条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 随着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解体, 而使中国画呈现出一种孤调的景象, 这便折射出画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不足或是修养上的缺失。倘若对中国画传统文化认识上不足或缺失必然会导致对中国画本体认识的模糊, 那么, 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涵养也将不复存在了。

三、当今中国画画家缺少对书法、笔墨关系的理解

元代赵孟頫有“书画本来同”之说, 中国画的绘画用笔与书法书写用笔具有相同之处。书法应用工具、材料及书写技法中的提、按、顿、挫无不折射着中国的文化。书法与中国画有着必然的联系与相通之处, “读画如读其人”那么书法当中以能反映出人得学识与修养, 故而有“字如其人”之说。因此, 提高书法修养是提高中国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 因此作为中国画画家必须要掌握用笔用墨及笔墨之间的关系。北宋韩拙曾说:“笔以立其形制, 墨以分其阴阳, 山水悉从笔墨而成。”清代沈宗骞说:“笔为墨帅, 墨为笔充。”现代黄宾虹讲“论用笔法, 必兼用墨, 墨法之妙, 全从笔出。”这些足以说明笔墨在绘画中的作用及关系, 更是中国画画家所要明白的基本道理。然而, 看看当今的中国画画坛上所出现的问题及弊端比比皆是, 现在艺术普遍市场化成为一种商品而存在, 如此一来, 中国画画家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们不再去追求绘画的艺术境界, 不再去提高自己的人身修养, 而是为迎合流行趋势创造大众化的艺术商品。可想而知, 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是失去了艺术价值。

纵观古人留下来的中国画作品, 无不折射出书画同源的哲理, 他们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 甚至有好多画家是以书法为基础以书入画。然而, 现在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导致了对中国画本身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如今从现代中国画作品的落款形式来看大多为穷款或是无款, 这说明了中国画画家缺乏书法在作品中作用的认识。

作为中国画画家除了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之外, 还要潜心致力于提升个人修养以及对笔墨关系的深入探索与研究, 把自己的艺术理念与价值以及自己的情感通过笔墨的关系表述出来用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8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

[5]郭熙.林泉高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8

中国画家 第8篇

2007年12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仪式,接受印度尼西亚华裔画家马永强创作的组画《嫦娥一号》(之二)的捐赠。马永强,祖籍福建福清,今年72岁,是第三代华裔。他虽然常年在海外发展事业,但始终心系故土,酷爱中华传统文化。2007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宣布“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马永强随即创作了《海外侨胞心向祖国——月球物语》系列组画,表达了对这一伟大成就的热烈祝贺。中共中央党校管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孙钱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副院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纪委书记李长林,以及院内各职能部门的代表出席了捐赠仪式。

中国画家 第9篇

他是澳大利亚籍华人,侨居海外30多年,一直凭借手中的画笔传播着中国文化。

他心中有大爱。他说,不管他走到哪里,身为一位艺术家,他都要自觉地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和赞美那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他就是著名画家姚迪雄。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就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一些热点话题,姚迪雄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他说:“我在澳洲生活了几十年,澳洲人对中国画非常喜爱……”他希望中国画艺术能够大胆地走出去!

姚迪雄表示在世界画坛中,中国画不是一个“小画种”,所以,中国画理应走向世界。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既是民族的,也同属世界。过去,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画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画种”。我之所以不这样认为,是因我在澳洲所亲身感受是,澳洲人非常喜爱中国画。

姚迪雄是1979年移民澳洲的。移民后不久, 他在澳洲当地政府的赞助下, 开始了第一次环澳旅行, 并完成了第一幅中国画长卷《2000袋鼠图》。这幅画完成以后, 没想到立刻受到了澳洲政府的重视。后来, 澳洲政府多次将这件作品带到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姚迪雄发现, 运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所在国的题材, 是一个把中国画推介到世界舞台的一个非常好的做法。

姚迪雄说:“中国画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记得在澳洲举办展览时,澳大利亚的艺术部长、派驻各国的使节等在为画展剪彩的时候,总要提到一句话——“《2000袋鼠图》是一幅表现澳大利亚特有的袋鼠和澳大利亚的山山水水的长卷,她是一幅中国画。”姚迪雄认为,这对中国画的地位在海外的提升有着非凡的意义。正是因为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这幅画在澳洲影响也非常大。澳洲政府接受了这幅作品,以官方的途径让澳洲社会认识了中国画,并以此让世界各国认识了中国画。借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宣传中国画,远远胜过我们自己去评价和推介。

西方人认为,西画具有造型能力强、色彩冲击力强等优势。于是,姚迪雄在创作《2000袋鼠图》时,努力在造型上求精准,并也大量使用了颜色。很多澳洲人在他的作品前惊讶地说:“中国画太神奇了!”。

姚迪雄认为,目前中国画已经在国外引起关注,国外的很多画家也在进行中国画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就现实而言,画中国画的画家中仍然以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华侨为主。中国画走向世界仍面临一些限制和阻碍。但我认为,爱是传播文化的最有效方式,爱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要想让世界人接受中国画,就要求我们要爱世界,尤其是画家要善于通过画笔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和亲近。只要画家爱世界,世界才能从情感上接受我们的作品。因为文化是兼容并蓄、相互借鉴的,而不是一种炫耀、侵略和掠夺。

姚迪雄说:“我作为澳大利亚的一名华人画家, 如果我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生活的话, 不管我走到哪里, 身为一位艺术家, 我都要自觉地用我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和赞美那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因为艺术和爱一样, 属于人类, 没有国界。创造好的文化形式, 是为了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和丰富精神世界。艺术的价值贵在与人分享, 而不是任何人的一己之利。”

中国画走向世界,需要中国画艺术家有渊博的学识和宽阔的胸襟。姚迪雄奉献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种笔墨的呈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分享。

姚迪雄是从油画转向中国画的,姚迪雄说,在去澳洲生活之前,也曾一度困惑过,“我的艺术道路通向何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将画笔瞄准澳洲。经历了18年的筹备, 通过画大量的速写、写生以及素材的采集和生活的积累, 他的第二幅作品《人与自然·澳洲魂》 (该画作长约120米) 终于问世了。这幅画完成后, 立即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成“纪念澳中建交30周年”的一个特别节目在海内外播放。国务院侨办、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对此十分重视, 由这两家单位共同主办了姚迪雄的个人展。在那次展览上, 这幅作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 令他十分欣慰。

姚迪雄说,过去在西方人的眼里,认为中国画没有深度。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记得在澳大利亚展出《2000袋鼠图》的时候,他在展览现场进行中国画绘画表演,一个澳洲的画家就很轻视地笑着说:太简单了!面对他的轻视,姚迪雄没有反驳,而是重新铺好一张宣纸,把毛笔沾上墨递给他。他很客气地说:“请你试一试!”只见他一笔下去,纸上一下子出现了一个晕开的大墨团。“哎呀!我该怎么办?”见他束手无策,姚迪雄把笔接过来,信手勾勒几笔,一只袋鼠跃然纸上。他看到这一幕,激动地说:“中国画太奇妙了!是你帮我收拾了一个败局。”

中国画是个宝!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现在,我们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国画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创新中让中国画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姚迪雄在两会上倡议,让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出去”,同时,也要将异域他乡的优秀元素“带回来”。

姚迪雄艺术简介

中国画家 第10篇

图 1 绿荫组图一 孙为民Figure 1 Shade pursues one Sun Weimin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多年来系统的学院派熏陶使孙为民掌握了一些绘画的根本要素。他研究过安格尔、大卫、委拉斯贵支和伦勃朗, 研读他们的理论, 斟酌他们的绘画技巧, 都有一定收获。后来慢慢开始研究印象主义绘画, 在写生阶段, 他临摹过大量的印象主义绘画作品。在美院附中工作的孙为民, 除了上课, 其他时间就是泡在图书馆里大量地学习临摹印象派的作品, 像莫奈、毕沙罗、雷诺阿、凡·高等。虽然作品图片很小, 但仍能够捕捉、体会到作品中的色彩关系。经过研究, 孙为民发现作为画家最终还是要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受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和艺术思维的影响, 他开始对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比较深入的认识。“我自己的绘画理想和艺术追求就是纯粹的绘画之美, 而这种纯粹性是人所独有的一种东西。……我觉得在绘画中, 这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最钟爱印象派绘画的最根本的原因。”[1]因此, 印象主义绘画对孙来讲影响最大的, 是其更关注绘画本身, 注重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和规律。在孙看来, 欧洲从古典绘画到近代油画其语言体系均是建立在外光基础之上的, 这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不同, 油画是以色彩的丰富打动人, 从而引起人们感觉上“通感”愉悦。“光”是色之母,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没有色彩便没了油画的美感。认识和理解光与色的关系, 是通往油画精髓的通道。因此, 孙的油画作品都洋溢着室外光线的丰富变化和浓郁的自然生活气息。

图 2 花卉 邵晶坤Figure 2 Flowers Shao Jingkun

孙为民的作品《绿荫》组画 (如图1-2) 中有一种宁静的幸福感, 细细品味那斑驳的光影仿佛洒落的银色落花, 使得整幅画面津润在温暖的阳光里。他的画里有一种沉稳而凝重的体量感, 温暖而厚实。画中人物的动态如定格的时光一般宁静, 其中细节的变化丰富而微妙, 造型典雅又不乏生活气息, 其中自有一种未经雕饰的自然美, 画面上少有因线条或色彩而产生的视觉冲突, 更多的是深远的空间感与物象厚实的体感等, 这才是他自己最真实的性格与艺术禀赋的自然流露。

邵晶坤, 中国著名油画家, 是受印象主义绘画影响的女画家之一。她的作品重视整个画面的和谐结构和浑然一体的感觉, 光与色的相互辉映, 情与景的和谐交融。这也是女画家的独特之处。她酷爱印象主义各画家的力作, 并不断的从莫奈的华丽瑰奇的色彩、劳克雷克的怪诞奇变的视觉冲击、维亚尔的神秘虚幻中汲取丰饶的养料, 用本名族的文化内涵和其自身的人生哲学与之相融, 逐渐的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气质和艺术情趣的表现特色。

她用色的特点是在大面积强烈的补色对比中寻求和谐的存在, 在微妙色差中寻找对比色, 把光与色的浑然交织一起, 从而产生一种梦幻、迷离的知觉感受。画面中充满了光与色交织在一起的韵律感和动感, 因此, 当细细品味她的每一幅油画时, 仿佛倾听一曲交响乐, 感受到画面中的生命在舞动、似乎跟我们在一起感受生命的赐予, 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是我们女性独特内心世界的美丽呼唤。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 只有生命之树常青。”艺术往往就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共情, 当她在法国看到印象主义绘画大师的原作后被强烈震撼到了, 仿佛瞬间找到了她的最爱, 那就是“色彩”, 那些灿烂的、晶莹剔透的、未经反复调和的油彩。从此, 她的画布上的色彩变得明亮而梦幻。

最终, 邵晶坤突破了传统意味的绘画理念, 开始更加关注绘画本身, 但她没有停留在印象主义画家们所追求的物象表面而更迷恋于对人内心情感世界的探讨和不断深化。她学习印象主义绘画但又不拘泥于它。印象派喜爱捕捉物象的外表和光影的变幻, 她钟爱的是物象的本质, 就像对待情人一样, 她力图把自己的情感渗入对象的内部并占其所有。印象派钟爱光色, 她爱的是色彩本身, 是阳光下的变幻无穷的斑驳色彩。

或许是女性画家的缘故, 邵晶坤潜心创作了大量的静物花卉油画作品 (如图2) , 就画面来讲她的作品往往晶莹透明, 若不是对色彩有了本质性的把握, 如何能画出银光闪闪的花蕊?画面中对色彩明度和色相的把握也十分到位, 而深色和重色的使用则是惜墨如金。她使用了印象主义绘画的一些技法, 但因她对于人和自然有特殊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写生功底, 才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面貌。

印象主义绘画史无前例的将色彩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无疑问这将绘画语言大大纯化, 使得很多艺术家从中汲取艺术精华, 甚至有的还将其深化。不管如何, 艺术历史会毫无声息的淘汰糟粕留下精华。纵观中国整个油画画坛, 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研究成果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色彩作为绘画语言的一个关键语言仍然需要我们在艺术实践中不断领悟, 正如美术批评家尚辉所言“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画家色彩和空间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若要在绘画道路上走的更远, 对于色彩方面的学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摘要:目前中国的油画界, 但凡受到较正统油画训练的人, 多半都能领会到印象主义绘画的表现方法和理念并加以运用。除了直接留欧的画家外,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受印象主义绘画影响并潜心学习印象主义绘画的画家有邵晶坤、赵友萍、张文新、孙为民、申胜秋、张垦……, 他们共同的点是:尊重客观规律, 坚持写生;尊重自己真诚的内心, 对大自然进行潜心的研究、总结归纳前人经验、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创作, 不闭门造车。

关键词:印象主义,中国油画家,影响

参考文献

中国友好艺术交流院画家简介 第11篇

贵在创新的国画家刘岳林

刘岳林,生于1950年,原籍河北雄县,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品价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友好艺术交流院画家、一级美术师。

刘岳林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志立于书画。由于家境贫穷,童年时常常以树枝代笔、大地为纸练习绘画。年纪稍长便开始读经典,学习临摹历代经典画作。在长年的勤学苦练中,他逐渐领悟到绘画艺术的奥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刘岳林专攻画哈密瓜已有数十年之久。哈密瓜是一个新画种,在三希堂画谱和介子园画谱上都没有。在长期赴新疆考察过程中,他吸收了中国画传统画法和西方绘画技巧,巧妙地把写实和写意结合起来。作品中,栩栩如生的哈密瓜纹理清晰、色彩明快。在表现哈密瓜藤叶时,画家采用了中国画的写意技巧,使画面水墨淋漓,神韵丰沛。

刘岳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体现在他的一幅幅哈密瓜画作中。他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被公认为画哈密瓜国手。

作品荣获文化部国际老人年全国美术展一等奖、文化部民族之花——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大展银奖、艺术家作品博览会艺术金奖、中国文联海峡两岸艺术家交流展一等奖等多个奖项。出版《刘岳林画集》(哈密瓜专集)。

作品为文化部、国家民委、毛主席纪念堂、中國民族博物馆等和海内外收藏人士所收藏。

集诗书画联创作为一体的青年书画家王春生

王春生,1965年生于河北省雄县。自幼受父亲和舅父的熏陶,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学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初临唐楷。在启蒙老师、县文化馆干部张金钟、路作舟的指导下,学习了楷书、美术字、速写、素描、水粉画等专业知识。

1984年中师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学10年。1997年考入中国画函授大学,专修中国花鸟画。凭着自己的天性和内心感受,在艺术上法古鉴今,注重传统。书法艺术广涉诸碑,精心揣摩,博采众家之长。多年来得益于著名画家娄师白、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张虎、中国书协理事田伯平等名家指点。为了练好字外功,博览群书,自学诗、词、联。2004年参加中国楹联界第二届自撰楹联书法创作研讨班,受到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副会长古向阳的教诲,文学修养有了长足的进步。

几十年来,诗、书、画、联作品先后30多次在全国省级以上展赛中入选,并获金、银、一、二、三等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人五百佳”称号。作品与传略入编《园丁画集》、《二千年中国艺术家长卷》、《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典》、《中国书画作品收藏宝典》等十余部典籍。

中国画家 第12篇

君寿的创作风格沿袭古代六法和八大、石涛画论之精义, 以形写神, 精于大写意及工笔画, 尤喜花鸟、山水和人物。为表现中国画大写意的气魄, 常作巨石、苍鹰、古柏、秋荷及青山绿水, 潜心研究历代名家, 上追唐宋至元明清, 揣摩古今中外诸名家之作, 特别推崇八大山人和西方印象派、抽象派和凡·高之精神, 以物写心写神。

君寿擅作巨幅, 写意大气磅礴、激情奔放, 笔墨淋漓、古朴苍劲, 潇洒飘逸, 色彩艳丽, 栩栩如生, 风骨独具, 是从古到今中国绘画突出的代表, 其作品博采众美, 开创独特的自家风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画家】相关文章:

中国的画家范文05-26

当代中国画05-12

中国画材料08-19

传统中国画09-07

中国画与中国诗06-01

中国画的魅力06-14

东北地域中国画07-04

中国画的心性07-31

中国画色彩观08-05

中国画艺术创作08-23

上一篇:整治行动下一篇:企业会计信息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