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

2024-07-25

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精选9篇)

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 第1篇

教学艺术作为表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技巧, 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补充手段, 必然受到教育原则和规律的约束[1]。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规律授课的同时, 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施行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 教师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又使教学具有审美价值。教学艺术也具有表演性, 教师表演艺术的水准决定了教学艺术, 教师教学艺术的展示显现出表演艺术的魅力[2]。教师用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 使教学寓于娱乐之中。

一、教学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工具。课堂讲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开发其智力。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同其在人们交往中的重要性一样。语言水平在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教学语言必须把思维、交际、知识、信息和创造融为一体[3]。教学语言要有鲜明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体现准确与精炼的特点, 即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避免啰唆和概念循环;避免“口头语”和用词不当的“病句”, 务使自己的语言通顺, 语句完整。用普通话授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许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教师的教学语言用普通话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定要避免教学语言太地方化。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语言, 自然影响了教学效果。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教师通过教学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运用语言教学的同时, 还应进行思想教育, 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使用赋予教育性的语言, 把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情趣。语言运用得好, 会有愉悦、美感作用和批评教育作用, 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知识的奥妙和思想的哲理。幽默能使教学气氛恬静而又活跃, 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不把学习当做负担。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教师用正确的语音、语义, 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 对教材内容、问题等进行叙述, 深入浅出地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教学语言在引导学生学习, 启发学生思维, 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 而且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而教师的语言艺术应该是教学艺术的核心, 是成功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缺乏语言艺术修养的人, 很难做好教师工作。

二、组织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除了要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以外, 还应将科学知识以美好和富有感染力的传授方式艺术化[4]地再现给学生,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组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技艺活动, 它是保证教师上课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的反馈, 观察学生听课的面部表情, 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心理状态, 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程序与教学方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必须注意教学节奏。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 另一方面涉及教学内容的难易, 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 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堂课45分钟, 就一个调子, 没有起伏变化, 平铺直叙, 学生会感到乏味, 提不起精神。一堂课的开始尤其重要, 设计并组织好新课的导入, 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它能为整个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有经验的教师在一堂课开始的5分钟之内, 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为讲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前提。一堂完美的课, 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 而且要求结尾更精彩, 余味无穷, 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 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在教学过程中, 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打乱正常的课堂纪律。采取各种手段, 灵活处理, 善于处理突发事件是教师教学方法机智灵活的表现, 是一种组织教学的艺术。有经验的教师会凭借高超的教学机智, 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其具体方式多种多样, 或转移注意, 或随机发挥, 幽默诙谐等, 因地制宜地采取冷处理、温处理或热处理方式加以解决[5]。冷处理, 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 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 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 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温处理, 即因教师自己的失误, 使教学受到不利影响, 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热处理, 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 趁热打铁, 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教师要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 随机应变, 灵活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将偶发事件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

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是整个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除了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和手段之外, 还要看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受一定的时间限制, 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好的教学组织艺术, 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渊博的知识是教学艺术的基础

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业务功底, 丰富渊博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内容, 还要了解相关学科, 从不同的侧面论述所讲的内容。此外, 还要尽可能地联系一些具体事例进行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师, 应该将专业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有机联系,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讲授重金属污染时, 列举了导致伟大的罗马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铅污染。饮水通过铅管流进住房, 污染的水损害了人的大脑和身体, 特别是损害了儿童的大脑, 最终削弱了整个罗马社会的实力。就这样, 古代世界一个统治区域极大的社会因污染而消失了。由于联系了一些具体事件, 学生的思维活跃, 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 教学效果较好。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皆具有可塑性, 教师的学识与品质, 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6]。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对学生既传授知识, 又传授文化, 培养学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具有渊博的知识, 像海绵吸水一样获取社会的、人文的、科学的新鲜知识, 为自己“充电”, 改变老化的知识结构。

教师知识渊博, 文理相通, 多才多艺, 为学生树立了一座无言的丰碑。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精博的了解, 才能将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没有太大的压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追求生活的真谛, 探索人生的健康之路, 教育教学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情感能显示艺术的真挚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 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是双边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输, 而且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 常常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教师讲课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秩序井然,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教师也因而更加热爱学生, 不遗余力地投身教学。教学中的情感, 实质是愉悦性和功利性在教学对象中的有机结合, 在师生中共同起作用。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就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 教学活动就能愉快地进行。反之, 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能有效地接受知识。

教师要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 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正确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 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融洽、温馨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爱为基础,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召学生, 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 产生共鸣, 融洽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使情与知相互融合,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具有像文学一样的感染力, 并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即“以情感人”。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学, 是在情感的陶冶中、思想的愉悦中接受教学。这种情与理的结合, 表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五、风度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风度, 即人的举止姿态, 是一个人内在实力的自然流露, 也是一种魅力。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 主要取决于人的气质、礼仪、口才、形象, 是人们最直观的素质。

教师的风度, 既是教师经过长期的锻炼和陶冶所形成的一种受人尊敬的稳定的个性气质, 又是凝结着各种美感和气度的外部流露, 它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因素。

就课堂教学而言,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身上, 教师的衣着、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心灵美, 而且要讲风度仪表美。重视风度仪表之美, 是人类文明与开化的表现, 它意味着人类在认识和完善自我方面向着更高层次追求。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劳动手段和劳动者本身是融为一体的, 即用本身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优雅的姿态作风体现了教师高度的文化修养, 给学生以优美感, 能增强教师的感染力。所以, 风度仪表对教师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的风度仪表, 对发挥和完善教学艺术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得体的衣着、举止、仪表, 看来是一些平凡的生活琐事, 但它体现了教师的思想作风、品德修养、情感素质, 绝不是物质躯体的外表。

六、结语

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直观形象和教材, 创设教学情境, 遵循教学规律, 灵活运用教法, 实现教学任务的各种素养的总和。教学艺术的获得, 是在掌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长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的体现, 是教师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素养的综合体现。

摘要: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 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没有固定不变的规格,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总是受自身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教学技艺的影响。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之所以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决定的。

关键词:教学艺术,高校教师,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罗德红, 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J].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78-82.

[2]李如密, 潘朝阳.课堂教学表演艺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4:3-6.

[3]刘博逸.案例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 (5) :60-62.

[4]陈的非.试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艺术[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 :56-58.

[5]林彦君.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南昌教学学院学报, 2010, 25 (1) :46-47.

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 第2篇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它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注入主体精神的合金,成为一种处理问题的习惯或思维方式。各学科素养的融合,构成了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形成学科的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学科基本素养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学科基础知识。由学科基本符号、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组成。学科基本符号包括词语、名称、术语或标记等,也有人统称为事物的名称。学习这一类知识的最重要条件是重复练习与反馈和纠正。如知道“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我国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下降”等都是属于基本事实。许多事实性知识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运用复述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特别是利用精加工策略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这一类知识并保持持久的有效方法。学科基本概念是同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关键特征的概括。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把不体现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属性,概括成为对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的认识,这时,我们对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达到了“概念”的阶段,也就掌握了这一类事物。学生掌握了学科基本概念,就会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概念学习的重要过程就是对某一具体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类比,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某一类知识的本质属性。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就是指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即给概念下定义作划分。给概念下定义的方式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进行,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征。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种重要形式。学科基本概念有着许多的内在联系,学科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能更有效地利用概念解决学科基本问题。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就是要使具体知识的学习达到概括化的水平,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就是要使概念的学习达到结构化的水平,学科基本结构在纵向上要不断分化,横向上要综合贯通,组成一个结构网络。对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基本符号、基本事实而言,要努力达到持久化水平,基本概念、基本结构的学习要达到概括化和结构化水平。这样,便于掌握的基础知识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迁移应用。

二是学科基本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实际是个人习得的一套程序性知识并按这套程序去办事的能力。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本质上由概念和规则构成。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习得了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则表明他已习得了动作技能。如果学习者通过练习,习得了某种规则或程序完成智慧任务的能力,则他习得了认知技能。认知技能包含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由于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知识的迁移应用价值就越大,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时,知识就容易转化为技能,当学生掌握了概括化、结构化的操作步骤时,即概括化、结构化程序时,知识就容易升华为智慧。因此在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以及概括化、结构化的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程序。可见,我们对学生进行某种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时,要尽量传授给学生呈概括化、结构化概念和规则,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呈概括化、结构化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应当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纳入到学生原有的命题网络或认知结构中,然后通过设计变式练习,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的问题情景中进行训练,以促进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转化基本技能,而不是将学生埋入题海之中,埋头苦练。用知识来解释技能,无疑是引导我们正确认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是学科基本经验。所谓学科基本经验是指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在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体验。如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思考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积累学科基本经验创设良好的时空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四是学科基本品质。学科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学科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品质,即学科基本品质。学科基本品质的培养必须体现学科的特点,并将基本道德品质要求具体化。结合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体现学科特点的道德认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倾向。

综上,在学科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从而生成基本的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

基于生成性教学的教师素养 第3篇

一、教师应具有捕捉生成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学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 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反思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情绪等, 都有可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教学资源意识, 能从教学中挖掘出有意义的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师需要有挖掘生成资源的意识, 在面对课堂上有可能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教师一定要及时把握捕捉生成资源的机遇, 果断作出决策。通过个人的辨别力和鉴赏力, 准确判断生成资源的价值与意义。在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中能有效选择和组织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能力并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 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积累的结果。精心的预设、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师的教学预留可能性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冷静地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 合理有效地利用生成资源, 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资源, 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方案作出调整, 不能过于固守预设方案。教师除了要具备捕捉生成资源的意识, 还需要具备资源整合的智慧和能力。教师要学会去发现、去创造和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 通过自身的教学智慧将课堂上的意外因素转化为有力的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走出课堂。

二、教师应具有引导教学生成的能力

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不是教师主宰的课堂, 而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只是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师生之间通过多向互动, 实现思想交流、知识传递以及精神承领。生成性教学把儿童当下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以学生的幸福生活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2]教师是学生走向幸福的“引路人”,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断发现精彩生成的瞬间, 享受知识带来的精神充裕。

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活力与热情一旦被激发, 生成有时就会变得让教师应接不暇。面对无序、散乱的信息资源, 教师需要悉心筛选、敏锐判断、及时调整。互动生成的课堂上, 教师需要消解个人的话语霸权, 学会以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同时要悉心观察, 仔细聆听,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前提下, 才能相互接纳、相互包容, 从而实现精神共享。只有在精神相遇的境域中, 生成的意义才会悄然而至, 师生的精神世界和品位才会得到提升。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无法预定性,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引导教学生成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境作出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享受轻松愉悦,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以及与其他同学的相互对话中自主建构知识, 并与教师共同创造和演绎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教师应具有应付教学生成的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3]在教学过程中, 面对不期而至的教学信息, 容不得教师细细推敲, 瞬间就需要教师果断作出抉择, 稍有不慎, 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失控”的局面, 教师只有“润物细无声”地将“危机”巧妙转化为契机, 才能实现有效生成。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应付教学生成的教学智慧, 只有不断回应变化着的学生, 不断迎战变化着的课堂, 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实践, 才可能使教学智慧的涌流不断。[4]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教师教学智慧的积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需要教师通过知识的沉淀以及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往往会被教学中的意外因素弄得手足无措, 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课前的准备不足。课前的精心预设和充足的教学准备, 能为课堂留下弹性的空间。生成性教学的无法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弹性的教学设计, 对于每一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都要全面地进行考虑。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 或以预设为主, 或以生成为主, 或以预设与生成并存, 教师需要时时根据教学的二重性, 不断地处于“变”与“不变”之中。[5]除此之外, 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不断重组生成性教学资源, 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状况时也能做到随机应变, 能够及时抓住矛盾, 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地化解矛盾。

四、教师应具有把控教学全局的策略

生成性教学中的意外因素, 很容易打断教师的正常教学, 教师如果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 往往会使课堂处于僵化或者失控的状态。教师对教学节奏的把控以及对教学主旨的把握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的点拨或适时引导则会形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和有意义的情境。教师的宏观调节能使教学资源由“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6]因此, 在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必须具备把控教学全局的策略, 能及时排除无意义生成的干扰, 让教学回归到主题。

在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并不需要严格控制整个课堂教学, 而是要通过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对于学生以及个人的教学情况, 教师必须有深刻的体察和认知。教师要有意识地仔细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 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教师必须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同时能够根据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表现, 对某些学生的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只有对教学和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才能见微知著, 把握好整个教学全局。除此之外, 对课堂活动的仔细反思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堂上整个教学节奏是否得到有效掌控, 生成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及时反思和调整的,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有效地驾驭生成。

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是复杂的、多变的, 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 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风景, 需要教师能积极运用个人知识与教学魅力迎接挑战, 每一次情感的真实体验和实践的历练都可能会成为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生成需要教师的引导, 更加需要富有素养与个性的教师将其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生成性教学作为新课程的核心价值观, 已经渗入到了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的复杂性与过程性,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捕捉生成资源的意识、引导教学生成的能力、应付教学生成的智慧、把控教学全局的策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素养, 才能使教学生成变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生成,生成性教学,教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继玲.论理解性教学——一种哲学诠释学的视角[D].西南大学, 2006.

[2]李雁冰, 程良宏.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8) .

[3]张春玲.初中化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4]杜萍, 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2007 (6) .

[5]王鉴.论课堂的历史形态及其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 第4篇

旌德中学

吴志明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六个寒暑,在送走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同时,我们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也在不断提升。当我们对教学过程有些许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可曾记录总结过?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许困惑的时候,我们可曾思考归纳过?课后的归纳和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素养迅速提升和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是在原有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学问题进行改进、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教学经验进行积累等教学反思的一次量变到质变、全面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巩固科学的、实用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自我指导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培养,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经验化、格式化教学。笔者就几年来的教学反思作简要阐述,并就教于方家。

一、教学手段的反思

1.反思传统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为“学生主动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变化和现象也是最能提升学生求知欲的一帖良方,化学老师应该想方设法

多做演示实验、改进生活实验,有条件的多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繁琐耗时、现象效果不明显、实验注意事项不突出、危险性不可控等,对于这些实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CAI动画、录像教学的方式简洁直观、重点突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对于如甲烷和氯气的反应、苯和液溴的反应等这些现象不明显、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反应,可采取录像技术演示,对重点操作进行强调、备注,使学生既体验了实验,又避免了有毒试剂的侵害,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化学原理、基本概念、微观结构等抽象知识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对电子云的描述,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方式,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对于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两个概念,利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学生通过直观的变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纳出两种反应类型的实质变化规律和区别;通过动画模拟聚合物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小分子和聚合物(高分子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和判断。

2.反思课本实验操作,简化、优化、重新设计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反思重在对课本实验的重新加工和设计,使化学实验操作更加简洁、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实验结论更加突出。例如:对于原电池的实验不仅仅只有设计水果电池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自制原电池装置触发一些简单的用电器运转,如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子音乐盒的工作等,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相互转化的知识,课本采用的是化学试剂的相互反应,通过颜色的变化说明相互转化过程,实验效果相对单薄。而我通过简单的小

魔术“茶水变墨水,墨水变茶水”,深入浅出的使学生了解了亚铁盐和铁盐的相互转化过程;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快慢的比较,课本采用的是利用气球袋装的方式进行比较,而笔者简化为用尖嘴玻璃管深入洗涤剂中,通过比较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二氧化碳量的多少。如何对课本演示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趣味性实验,这对化学老师的技能和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反思学生课后作业,编制、精选、优化试题。

针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如何精选课后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至关重要。教辅资料的市场化经营给我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不乏有许多品质低劣的教辅资料充斥于世。随着电子编辑技术的普及,编辑试卷和课后作业早已不是件难事。课后作业的反思重在教师精心选编试题,控制试题的难度,提高试题运用的效率,编辑符合学生学情的课后作业也将是教师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1.课后的反思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或者是疑问是常有的事,而名师和庸师之间的差别往往在于是否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是否对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回顾和交流。对教学过程进行重现,扬长避短、有疑有悟、揣摩研究、精益求精,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提炼至理论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的教学体系,这将是是教师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2.公开课的反思

通过别人公开课的观摩和自己公开课的课评分析,总结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自身教学某些方面的不足,既是迅速提升自我素养的捷径,也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方面。通过参加和观摩优质课大赛、分析名师、专家的特色课例,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认识,找出自身差距并弥补不足。在听课记录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平和、求实的心态,课后积极与授课、评课老师交流,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 第5篇

举例来说, 有的老师没处理好知识呈现的层次, 教学结构相当混乱;有的老师抓不住研讨的重点, 游离课文, 处处蜻蜓点水;有的老师是抓住重点了, 可只擅长机械问答;有的老师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语句脱节现象时有发生, 自然无法谈及语言的形象性与感染力了……尤其严重的是, 相当一部分老师集大量缺陷于一身却不自省、不进取。

课堂是反映教师素养的一面镜子。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许多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与教育专业素养难以胜任新课程教学。

正因如此, 大量的语文课给人的感觉是糊里糊涂, 而很少有“清水里看珍珠”的享受。难怪有位历史老师说, 听什么课都比听语文课舒服。在这样的教学中, 新课程还能体现出什么优势与价值来呢?

于是, 抱怨新课程的声音出来了, 讨伐苏教版语文的声音多起来了。不反省自己的过错, 反而归罪于新课程, 这真是不该有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要在教师素养普遍偏低的环境中振翅飞扬!

弄不懂课文, 我们不能一味责怪新教材有些选文偏深。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不少文章是多么深入人精神内核而又令人激动欣喜的文章啊!对这类文章感到陌生、难理解, 是因为以前只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那些老文章里转圈, 没有主动留心当今的新思想新文章, 阅读视野狭窄, 涉猎内容太少!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指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 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现在我们应尽快主动地研读新课程里的新课文, 类似的文章平时也要多找些来读读, 尽快锻炼出足够的素养来担负起引领学生在高起点上体悟人类精神内核的责任。

不能处理好教材, 不能设计好教学思路, 不能抓住重点, 不能驾驭口语表达, 是任一门课程、任一堂课所不能容忍原谅的“硬伤”, 更何况是新课程呢?

尊重学生,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主动探究, 是新课程理念先进性的体现, 我们教师应努力具备这方面的素养。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说:“教育系统中的什么元素是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生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呢?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国际上一些研究认为, 这个关键性的元素是人——教师, 是教师的质量。”

美国一位教授在江苏教育学院与学生座谈时谈道, 美国前些年的新课改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素养跟不上。

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 是不能忽视教师素养的提升的, 教师素养的高低优劣, 实为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当务之急,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简单操作的措施以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第一, 应加强评课指导。目前的很多评课, 都是走过场, 或是以表扬为主, 适当指出点小问题, 或是只抓住表层现象, 泛泛而谈, 即便评得好一点的, 也只是就事论事, 没触及本质及规律。以上所提的那些课, 我也听了领导组织的评课, 从根本上讲, 都是走过场。可以说, 这样的评课是没有价值的, 评课的结果是没有指导意义的。科学、正确、积极的评课, 应深入本质, 不仅要指出实质性的问题, 还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更要开出解决问题的“方子”, 建议他读些什么书, 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素养, 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出优质的课。比如说课堂气氛不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课堂气氛不好, 你没阐明, 没能指导人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那当事人下次上课还会出现同样的困境。只一个课堂气氛问题, 就可能涉及教师素养的方方面面, 如理念、情感态度、人格特征、民主平等意识、交流方式、方法能力技巧等, 其中任一因素都对课堂气氛起到制约或影响的作用。

第二, 加强教师业务学习, 大兴教师学习之风, 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教师各方面素养。学校应划出充分的时间, 规定教师研读高档次的教育教学类理论著作, 并定期考试检测。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说课、上课、辩论等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的比赛。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地“请进来, 走出去”——请专家名师来上课, 组织教师去外校取经。

试论物理教学与教师的素养 第6篇

1 教育素养

1.1 教学技能

物理教学的核心是教好物理、教会学生学会物理、使用物理。围绕着这个核心, 教师还应关注许多相关因素, 如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因素, 物理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就难以顺利实现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 物理教学也是一项综合工程, 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以实现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物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三种技能:应试技能、自学技能和分析技能。应试技能,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与素质教育相悖。但考试本身并无过错, 关键是考什么, 怎么考, 考试至少是相对公平的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标准。不能谈考色变, 神话素质教育, 把本不应该对立起来的对立起来, 这是片面的, 甚至是有害的。同样, 凡学必考, 过于夸大考试的作用, 也是不全面的, 也是有害的, 会误导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妨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步。

1.2 教育知识

教师的教育知识应当是其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知识等构成教师知识的总和。古今中外那些博大精深、学富五车的人多为教师出身, 如苏格拉底、孔丘、爱因斯坦、毛泽东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知识, 会给教育教学增添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动力。

2 爱岗敬业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于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有许多优越性, 深受国家重视、社会尊重、学生爱戴, 且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等, 还特别有助于洁身自好, 远离腐朽, 清静而且清白!

3 身正为范

教师应为人师表, 不仅要言教, 还要身教, 以自己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教师有教师的形象, 也应当有教师的风范。教师言行举止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 课堂上不可没有目的的讲一些庸俗的笑话、发一些低级牢骚, 或有意贬损他人、辱骂体罚学生等, 如此有辱自身形象, 还会给部分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修养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也不会把不满转嫁到他人或社会利益之上。踏踏实实工作, 老老实实做人, 这才会走好路、教好书。

4 兼收并蓄

物理教师对各种教学法应兼收并蓄, 取各家之长。物理教学法门派林立, 从传统的讲授法到现行教材具体操作较近的探究法、演示法、举例法等等, 林林总总, 很难确切地说那一种方法为最好。因此, 大家不可人云亦云, 说什么好, 就好得没办法;说什么不好, 就不好得一塌糊涂, 沾上就等同于过时或落后, 惟恐避之不及、惹人耻笑。应当摈弃壁垒森严的门户观念, 提倡百花齐放, 取各家所长, 融会贯通, 以游刃有余。在教学实践中, 应抱定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 不可惟我独尊, 反而应当积极吸取其他教师教学当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 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正所谓:“教无定法, 只要得法。”强调教法并不是唯一的, 只要能让学生听得懂, 能使教学质量提高, 就是好教法。

5 与时俱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这个速度化、超前化、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 生存方式在变化、生活理念在变化。在这样一个一切都在迅猛变化的时代, 落后一拍、甚至半拍, 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因此, 教师就应顺应潮流, 与时俱进, 就应不断提升理念, 转变观念。过去, 一本教材教几轮, 一种方法传几代, 一套教案用几年。如今理论在变、大纲在变、教法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 一切都在迅速地变。教师老穿着那双旧鞋走路肯定不行了, 穿新鞋走老路那也不妥;而如今应当是一只脚穿新鞋, 另一只脚光着准备去穿另一只更新的鞋、走最新的路。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 只有更好的。虚心学习, 与时俱进, 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养。

6 个人魅力

魅力是什么?魅力就是很吸引人 (指学生) 的力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怎么才能吸引人?除了物理专业教学水平和宽广的知识面外, 物理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6.1 责任心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是难以获得学生信任的老师。教师的个人的魅力常常来源于一名教师高度地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心。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热情观察、感悟、欣赏、敬佩的过程和结果。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 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

6.2 幽默感

幽默的语言、举止可以感染学生, 使课堂气氛活泼、热烈,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 能促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物理知识。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是一种魅力、幽默是一种奉献, 但幽默不是搞笑, 更不是恶作剧。对于教师, 可以积累幽默, 也可以准备幽默, 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以至信手拈来皆幽默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6.3 亲和力

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若脱离了情感说教育, 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鱼, 教育势必会“曲高和寡”, 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拒人千里之外, 何以教好书、育好人?因此, 亲和力来源于与学生的沟通和心底的共鸣。只有亲和力才能将教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走向共同的目标。

7 结束语

作为一位崇高的人民教师, 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完整的物理学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更需要具备有利于物理教学的其他方面的素养。其实, 当好老师的感觉无外乎就在于:“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参考文献

教师的教学幽默素养 第7篇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轰轰烈烈地改变着世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巨变。自《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布实施以来, “计算机信息化外语教学”这一理念已渗透到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成为大学外语教学领域被广泛接受的模型、式样或共同的纲领。这种共同纲领正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S.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中所言的范式, 就是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方法论体系”, 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

库恩认为, “范式的转变, 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方法的改变, 是现实科技、思想等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催生的一种全新的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当一个社会发生生产力或者重大科技革命时, 人们就需要重新调整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这就是范式的转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使旧的外语教学体系被打破, 新的外语教学观孕育而生。传统的“黑板、课本、粉笔”的教学方式逐渐向信息化、网络化的教学范式转变, 一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高速度、高效率、高性能、高体验”的外语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技术学习语言” (Learning Languages through Technology) 已成为外语教学广泛的共识与行动, 标志着外语教学新范式的确立。

新的范式不仅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而且也改变着外语教学过程中技术与人、技术与语言、技术与教学的关系与作用。在新的外语教学范式中,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便成为值重新审视的问题。外语教师应如何面对新的教学范式以顺应“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变化?这就必然触及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这一核心问题。

二、外语教学新范式的依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网络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外语教学新范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者越来越多地通过技术来学习语言。传统的单人单个传声筒似的教师可以变为基于海量知识储备的“教师”, 教师已不仅仅是人, 机器也完全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学生, 从被动接受教师信息的受众变成了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主动学习的知识筛选者与知识构建者;原有的单调、枯燥、固定、封闭的教科书变成了多媒体、多模态、多情境、多资源渠道、综合、立体、开放式的学习系统。然而, “通过技术学习语言”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基于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电化教学无疑要以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依托。何克抗先生明确指出, 信息素养就是教师“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 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 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外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要求教师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作用于外语教学的成效。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够提高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化发展又能推动信息素养的提升和教学、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良性互动、循环提高的过程。

然而, 目前我国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不容乐观。发达国家在信息素养理论和课程的研究、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和信息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还没有对信息素养制定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有调查显示, 还有许多外语教师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 不懂外语教育技术理论。他们不善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不善于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去开发利用信息时代海量的教育资源;即便拥有了一定的教育资源, 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等。甚至有些外语教师信息运用的技能还停留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阶段, 信息技术水平非常薄弱。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承担外语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外语教师更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当今在贯彻实施《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11计划》的过程中, 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信息技术已不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一环, 而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影响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甚至比课程、教学方法甚至教学内容更能决定外语教育计划的成败。

三、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

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催生了外语教学“教”与“学”的新范式。这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可以从中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那么, 外语教师怎样才能在新的范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呢?或者说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才能够胜任工作呢?我们认为, 外语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理论素养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外语教育技术的理论素养有广泛深厚的理论基础, 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语言学、方法论、教学论、学习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美学理论等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外语教师信息理论素养的培养应从诸多相关的学科中汲取营养。从狭义的角度讲, 语言习得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石。一位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理解语言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找到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2.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外语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 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获取、加工与教学相关的图文音像资源, 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具体而言, 外语教师的技术素养首先表现在能够对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宏观上统筹设计专业技能——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专业知识——语法、词汇、文学、社会、文化等人文知识的掌握。其次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针对某一门课或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媒体等因素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 全方位地考虑如何在某一堂课上体现多媒体呈现原则、时空同步原则、注意分配原则、个体差异原则和紧凑性原则等, 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意识素养

意识素养是人对信息的反应和态度, 表现为对信息的价值取向, 这是一种自觉的心理反应, 属于情感范畴。对外语教师而言, 对教育技术既不能固步自封, 报以排斥或抵触的心理, 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其感兴趣或爱好。应该对教育技术做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随时随地发现和积累语言、文化、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等信息的意义和价值, 形成一种需要信息、积累信息、加工、利用信息的自我需求。因此, 我们说教育技术意识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能够将此反应在自己的情感领域, 加以价值化, 产生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

4.审美素养

教育技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 因为“教育技术是形象直观的教育, 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通过科学美、教学美来传递教学信息, 增加知识美的艺术魅力。”所谓科学美体现在“真”上, 即真实而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揭示事物本质的客观规律。教学美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美的意境, 把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艺术化, 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增强知识传递的感染力。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也是科学美、教学美的完美融合。美可以融入语言教学声像材料和多媒体教材之中。优美简洁的画面构图、五彩缤纷的色彩搭配、悦耳动听的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都可以让学生融入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思维美的境界之中, 从而使学生陶冶心灵, 激发学习兴趣, 轻松愉悦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 教育技术中的美是科技与人文、技术与教育、教与学的和谐与统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具备这种感受、把握、表现、创造教育技术美的思维和品质。

5.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 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危害。如今, 不良信息的泛滥、计算机病毒的肆虐、电脑黑客、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涉及到人的道德素养、文明程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外语教师, 不但要身体力行, 提高道德修养, 还需教育学生担负信息社会责任, 遵守信息的伦理道德和法规, 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 净化信息环境, 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立。因此, 信息道德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师生共有的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教学范式的转换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最终都体现在外语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面对21世纪开放式、多元化、虚拟性、交互性、协作性的多媒体教学框架, 面对“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外语教学新范式, 教学设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 已经成为外语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方能掌握新范式中的现代外语教学技术, 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艳, 胡加圣.外语教学的范式转换与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理据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12) :65.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

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第8篇

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通读教材和参考书, 还要做到博览群书, 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阅读是丰富教师文化的有效途径, 这说起来很容易, 做起来却很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教师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读书, 而是没时间静不下心来读书, 教学时, 很多教师出现“吃老本”的情况, 引用的教学素材大多都是以前积累的, 一个例子、一段名言、一篇文章经常是用了再用, 缺乏新意、创意。教学手段通常也无非就是学习生字、讲解字词、背诵课文, 不管是课堂提问还是课后习题都有标准答案, 教师教得很轻松也就不怎么认真备课了。如今, 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重新定位, 提倡“大语文”的教学观, 这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下子茫然失措, 不知道该如何适应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其实, 无论怎样改革, 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只有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够“笑谈教学变革”, 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进步。因此, 教师应秉承“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博览古今, 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要具备较强的语言功底

语文是一门非常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科,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使命。教师的语言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素养, 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教师在教学时, 不仅要将语言说得流畅、清晰, 语言还要饱含丰富的情感。情感主要来源于教师对文章的体会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学生的热爱。但是, 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 在进行范读的时候往往也是平淡无味, 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悲痛的课文时, 很多教师的范读缺乏必要的感情, 平淡的朗读无法触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去, 语言苍白无力, 情感更是平淡无奇, 致使学生无法感同身受, 体会不到作者的心情。而有较强语言功底的教师, 范读时语言简练、准确, 条理性、逻辑性非常强, 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 只有拥有较强的语言功底才能促使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抓住文章中心, 明确文章重点。

三、要有语文学科的系统知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逐渐走进课堂, 电脑的广泛应用使得很多教师认为不必再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使用电脑就可以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 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上, 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确, 电脑可以储存知识, 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但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来领会的, 如果过度依赖电脑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语文知识博大精深, 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个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些是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悟, 有些则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 里面可能涉及到一些典故、一段历史, 甚至会有科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如果没有语文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系统专业知识就很难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具备开设第二课堂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知识、受到教育。例如, 可以组织小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绘画, 或者是指导学生做风筝, 然后在风筝上写毛笔字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 用心感受,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 教师应仔细钻研教材, 全面、系统、扎实地把握专业知识, 注重吸收新的知识, 优化知识的结构, 做好知识储备, 教师还应拓宽知识面, 拥有丰富的情感, 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功底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还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这主要是指教师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概括、总结、应变的能力。教学要有预测, 即教师在备课时要能想到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疑问、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等, 但预测是不完全的, 小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经常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这就为教师带来了挑战, 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就很难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 从而难以驾驭课堂。例如, 当学生问出一些跳跃性很强的问题时, 教师要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些问题值不值得探究, 是简单回答还是加以引申, 是直接回答还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者是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以及通过回答问题能否让学生得到启发。又如, 在与学生对话的时候, 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 还要迅速地分析学生的语言,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再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点拨, 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思维敏捷的教师不仅能够化解学生的问题, 还能够巧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例如, 在上公开课时, 很多教师会遇到课件不能打开、电脑死机的突发状况, 有的教师会焦急等待, 手忙脚乱地试图修复电脑, 思路也被打乱, 影响课堂效果。但有的教师却很镇定, 迅速改变教学方式, 在幻灯片不能播放的时候凭借自身的教学功底, 使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 最终博得众人的掌声。

总之, 小学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还有很多方面, 如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拓展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艺术修养等,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语言功底、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进步,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引导者的新要求, 因此, 教师应积极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那么教师应该提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养呢?从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强的语言功底、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这四方面谈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的素养 第9篇

在如今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优质课评比, 还是日常的音乐课, 老师费尽心思地进行教学设计, 却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不配合”或“不买账”而草草收场,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老师常感叹:“现在的音乐课好难上啊!”有幸拜读了《在观摩音乐课评选活动中感思音乐教学》一文, 细细品味之后, 心境豁然开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按照你的意愿行走, 作为对你苦心钻研的回报, 可是, 教师又是拿什么奉献给学生呢?

一千锤百炼的专业基本功

众所周知, 音乐教师的说、弹、唱、跳是必备的专业基本功。首先, 说贯穿于教学流程的始末。新颖、独特的课堂导入语言;灵活、机智的课堂组织语言;流畅、感性的激励语言;都是通过说向学生传达的。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练就深情地、激情地、煽情地说的本领。其次,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展示弹、唱、跳的才艺。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通过平时的刻苦学习提升自己的基本功, 在课堂上能动听地演唱歌曲、娴熟地操作键盘、优美地舞动身姿, 以自身的“言传身授”直接地给予学生美的形象, 引导他们正确地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 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也因此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服力, 由欣赏、崇拜而转化为爱上你的课。

二合理、精湛的课堂设计

1. 挖掘亮点

课堂的亮点即一节课中闪光、出彩的环节。老师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上公开课的老师基本功扎实, 文化底蕴深厚, 有热情、有激情, 可当我们听完整节课后, 脑海中却一片空白, 只有老师的个人形象在熠熠生辉。殊不知, 这就是课堂设计中缺少亮点而导致的现象。所以,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并不是仅仅满足于驾驭课堂的娴熟, 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挖掘课程中的亮点, 巧妙地设置个性化的精彩环节, 让公开课如绵绵余香, 能在学生与听课者的心中久久回味。

2.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通过欣赏者的倾听使之被音乐内在美吸引、感染、陶醉并产生情感共鸣, 而获得审美体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 如录音机、电脑、音响、多媒体控制台等, 是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还能有助于创设丰富的音乐情境, 以视听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如在教学《小巴郎, 童年的太阳》时, 多媒体展示如梦如幻的喀纳斯湖、晶莹剔透的葡萄、热情好客的新疆人、优美奔放的新疆舞后, 学生立刻了解了新疆是怎么样的少数民族地区, 进而对学习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 多媒体还可以灵活掌握课堂的整个进程, 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 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 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音乐教学排忧解难, 并在老师灵活多变的操作下, 发挥出最佳的教学功能。

三真诚地关注学生

1. 真诚的关心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 音乐教师往往习惯于以自己具备的音乐技能为标准去审视学生, 让学生说出老师设计好的话, 让学生唱出老师理想中的歌, 让学生完成老师所预想的创造。可是, 学生只是个孩子, 思维懵懂, 所以,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 经常进行师生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视角分析教材, 以学生的思维审视音乐, 时刻洞察学生的反馈, 灵活机智地调整课堂进程。如学生在演唱或回答问题时, 不轻易打断学生, 哪怕是他们跑调或离题了, 也以真诚的目光注视学生, 等他们唱完说完, 再用亲切、真诚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

2. 赏识有度, 批评有方

赏识与批评是教育的两翼, 正确的赏识可以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学生进步, 只有两者共存的教育才是完整、正确的教育。

孩子是需要激励的, 但音乐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夸赞学生, 不管是平时的课还是公开课, 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们都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如学生有了好的表现时, 我们不能夸大其词, 要用真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肯定与赞赏, 如“不错, 很好, 你很棒”等, 也可以用简单的体态语言来认可, 如鼓掌、点头、微笑等;孩子犯了错误以后, 我们要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批评, 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批评他, 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 是对他有更高的期望, 从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 培养他有错就改、勇于负责的品质。所以, 我认为, 真诚的赏识与批评, 缺一不可, 关键在于:赏识有度, 批评有方。

让音乐课“伊始趣亦生”的方法举不胜举, 只要我们勤于动脑, 肯于钻研, 不断反思, 一切想着学生, 想着学生的一切, 那么, 音乐教学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上一篇:农资产品下一篇:利用VC实现网络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