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小范文

2024-08-27

偏头痛小范文(精选8篇)

偏头痛小 第1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来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志病科 (临床心理科) 治疗的伴头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患者共70例, 均满足以下条件: (1) 符合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3) 抑郁症诊断标准, 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评分≥17分。 (2) 符合2004年第二版国际头痛协会的诊断标准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Ⅱ) [3]。 (3) 患者入组时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正常, 排除器质性病变所致头痛。入组患者均有自知力, 并自愿配合治疗。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其中干预组35例, 男性20例, 女性15例, 年龄25~60岁, 平均 (41.23±9.55) 岁;对照组35例, 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18~64岁, 平均 (37.71±10.32) 岁。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氟西汀胶囊20 mg Bid, 干预组加用小针刀治疗, 共进行3次小针刀治疗, 分别为治疗开始时、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任何抗精神病、抗抑郁及止痛药物。

小针刀治疗为针刀闭合松解术, 具体步骤为:患者坐位或俯卧位, 在头颈部压痛点处用紫药水做好定位标记, 常规消毒、铺巾, 一般不用麻醉。选用四号针刀, 沿颈部纵轴方向刺入达骨面, 退出1 mm, 进行松解剥离, 有突破感, 出针后压迫针孔1~2min, 至不出血为止, 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1.3 疗效评估标准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 (即第一次针刀治疗1周后) 、3周后 (即第二次针刀治疗两周后) 、5周后 (即第三次针刀治疗1周后) 统计患者头痛发作频数 (n) 、持续时间[T (h) ]及发作时头痛程度 (P) , 并以此计算患者的头痛指数 (Z) 。

头痛程度: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 (VAS) [4]进行评定, 即患者在一根长10 cm, 两端分别标有“不痛 (0 cm) ”“最痛 (10 cm) ”的尺子上指出自己体验到的疼痛程度。

头痛指数:为各次疼痛程度得分与疼痛时间之积的和, 即:Z=P1×T1+P2×T2+…+Pn×Tn。

头痛缓解度= (治疗前头痛指数得分-治疗后头痛指数得分) /治疗前头痛指数得分×100%。头痛缓解度<25%为无效, 25%~50%为有效, >50%为显效, >90%为痊愈。显效率= (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 /各组样本数×100%。

抑郁程度用HAMD进行评定。HAMD减分率=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HAMD减分率≤30%为无效, >30%为有效, >50%为显效, >75%为痊愈。显效率= (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 /各组样本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经5周的治疗, HAMD评定结果:痊愈:干预组7例, 对照组3例;显效:干预组15例, 对照组10例;有效:干预组12例, 对照组17例;总显效率干预组为62.86%, 对照组为3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头痛缓解度评定结果:痊愈:干预组13例, 对照组5例;显效:干预组15例, 对照组11例;有效:干预组7例, 对照组11例;总显效率干预组为80.00%, 对照组为45.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 入院时两组的HAMD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1周、3周、5周后, 干预组的HAMD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注:*表示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 入院时两组的头痛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1周、3周、5周后, 干预组的头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2。

注:*表示P<0.01

3 讨论

抑郁症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多种躯体性症状、生活及工作能力减退为主要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健康和躯体健康, 使患者丧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并具有较高的自杀倾向。程淑英等[5]对青少年抑郁症的首诊状况调查发现, 48.51%的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 主要因失眠、疲乏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就诊, 容易被误诊、漏诊。有研究表明[6,7], 疼痛是抑郁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许多抑郁症患者以头痛为第一主诉, 但多数患者的疼痛特点和规律与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不符, 同时伴有睡眠障碍和其他躯体症状, 并且对镇痛或安眠药物的治疗反应较差。

针刀疗法是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疗法[8], 集合了这两种疗法的优势。一方面, 运用针刀在病变局部刺入, 并行运针法, 有得气和循经感传的效应;另一方面, 在病变局部进行松解手术时, 能够切断和松解组织粘连疤痕, 使病变局部组织结构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解除病变局部血管神经的压迫和牵拉, 消除物理致痛因素;同时也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 使积蓄的酸性代谢产物和其他化学致痛性物质运至循环血液, 在机体代谢中排出体外, 使疼痛进一步减轻[9]。

本研究中, 伴头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常常对其躯体症状 (主要指头痛) 非常重视, 并常以头痛症状的缓解作为治疗的主要目的, 且以此来衡量治疗效果。抗抑郁药物治疗虽能对抑郁症头痛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要, 因此, 笔者在前人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上, 探索小针刀治疗抑郁症头痛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数据显示, 使用小针刀治疗的干预组抑郁程度及头痛症状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明小针刀对于抑郁症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并有助于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使得抑郁症的治疗起效更快、疗程更短、效果更好,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陶丽, 高玲, 任清涛.非精神科门诊抑郁症的躯体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7) :783-784.

[2]Kirmayer L J, Robbins J M, Dworkind M, et al.Somatiza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rimary care[J].Am J Psychiatry, 1993 (150) :734.

[3]Headache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second edition) [S].2004.

[4]Revill S I, Robinson J O, Rosen M, et al.The relialility of a linear analogue for evaluation pain[J].Anaesthesia, 1976 (31) :1191-1198.

[5]程淑英, 刘伟, 苑杰.青少年抑郁症的首诊状况调查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1) :1314-1316.

[6]郎森阳, 于生元, 王国平.以头痛为第一主诉的抑郁症[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998, 4 (4) :193-196.

[7]韩彦超, 宗艳红, 张彦恒, 等.抑郁症的躯体症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5) :575-577.

[8]朱汉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天热预防头痛小妙招 第2篇

◆冰淇淋头痛

顾名思义,“冰淇淋头痛”是指吃冰淇淋或其他冷饮时引起的头痛。吃冷饮时注意让腭部尽量避免接触冷食,可有效预防冰淇淋头痛的发生。一般不要快速摄取冷冻食物或饮料,有头痛史和发作过冰淇淋头痛的人更要少吃冷饮。冰淇淋头痛一旦发作,可用手反复进行局部按摩,缓解突然的冷刺激引起的头部血管、肌肉的收缩,减轻疼痛,如果头疼得特别厉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

◆缺水性头痛

夏季气温常高于人体体温,因而汗液蒸发也多,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人体就容易脱水。人体脱水后,脑脊液也就减少,颅骨和脑组织的间隙就会加大,当体位变化,尤其是站立时,脑组织因轻度下沉或震动,使得脑部的神经根和血管受到牵拉而出现头痛症状。

对于这种因脱水而出现的头痛,可以输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以消除或减轻脱水症状。同时,患者应卧床休息,不用枕头以保持头的低位。预防这种头痛的关键是要及时补充水分。夏季易发生腹泻,腹泻时要防脱水,否则也易发生缺水性头痛。

◆苦夏性头痛

有些人一到夏季,特别是在气温突升的初夏和气温超过37℃的酷暑时段,就会经常头痛并伴有食欲不振、低热和全身乏力。入秋凉爽之后就不治自愈。这种头痛称作“苦夏性头痛”,是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大多发生在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身上。

预防苦夏性头痛主要是注意环境降温,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

◆偏头痛

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因颅内颅外血管发作性舒缩功能障碍出现头部剧痛。疼痛可以是单侧,也可能是双侧性的,疼痛发作时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有的患者头痛出现前30分钟左右有视觉症状,即闪光幻觉,如有闪烁的暗点或者是“眼前冒金星”等。为减少偏头痛的发生,夏季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避免焦虑和紧张。

偏头痛小 第3篇

关键词:常规理疗,小针刀,慢性颈源性头痛

慢性颈源性头痛为临床多发疾病, 主要表现为颈椎、颈部软组织缺损诱发的头痛, 疼痛为牵涉痛, 痛感主要呈放射状, 对患者正常生活、工作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临床治疗此病方式众多 (如理疗、拔罐、局部封闭等) , 但效果均不够理想[1]。本次研究对本院108例患者分别采取常规理疗与小针刀综合治疗, 就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9月~2014年7月108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8例, 女50例, 年龄22~61岁, 平均年龄 (38.26±8.58) 岁;病程1个月~2.8年, 平均病程 (1.58±0.38) 年, 多选患者均经颈椎X线片检测, 排除结核、骨折、肿瘤、颅内器质性疾病者, 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5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理疗治疗, 主要包括推拿、颈牵、功能训练及中频电等, 患者取端坐位, 按摩放松颈肌, 30 min/次, 后用电脑颈椎治疗机间歇牵引治疗, 取坐位, 牵引角度15~20°, 初始力度6 kg, 后逐渐增加, 持续牵引10 s, 后保持2 kg牵引力间歇10 min, 重复进行上述操作, 总时间为20 min。后以调制中频电治疗, 使用9号处方, 电极板并置法放于穴位上, 电流强度视患者实际耐受度而定, 1次/d, 20 min/次。功能训练主要包括主动颈训练, 包括金狮摇头、前伸探海等。上述理疗均治疗20 d为1疗程。

研究组采取针刀松懈、手法整复、功能训练、缓解疼痛等小针刀综合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反坐于椅中, 双手放于椅背, 体位呈上颈前屈位, 暴露后颈部并完全放松颈部, 选择1~5个压痛点, 常规消毒、浸润麻醉后在原压痛点进针直至病灶, 疏通剥离粘连瘢痕挛缩的软组织, 横行摆动, 并切开剥离, 刮除瘢痕, 松懈粘连及结疤的软组织, 上述治疗每10天1次, 视患者情况治疗1~2次。手法整复时患者取仰卧位, 采取弹拨、推拿等手法放松颈部, 头部前倾15°牵引1 min, 左右旋转颈部2~3次, 如疼痛明显患者无法耐受则在疼痛明显处进行复方倍他米松封闭, 功能训练同上。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VAS、QOL评分; (2) 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疗程后临床疗效, 痊愈: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月内未有头痛发作;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1月内无头痛发作或发作次数≤2次;有效:临床症状一定程度上改善, 头痛无发作;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QO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30%高于对照组7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慢性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颈部软组织损伤后的动态失衡相关[2], 颈部软组织损坏可导致无菌性炎症发生, 引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正常活动受限, 同时可累积椎动脉交感神经丛或者其他交感神经导致头痛发生[3]。

小针刀具备与手术刀相似作用, 可有效解除局部软组织粘连, 并改善微循环, 调节新陈代谢并促进组织修复, 使局部组织动态平衡失调得以矫正, 从根本上缓解疾病[4], 同时小针刀还具有针刺作用, 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 同时在小针刀治疗过程中, 可刺激中枢神经, 提高啡呔类物质水平, 从而缓解疼痛。另辅以按摩手法, 可复位错位小关节, 扩大变窄的椎间隙与椎间孔, 从而完成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恢复[5]。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取小针刀综合治疗, 临床疗效及VAS、QOL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表示小针刀综合治疗较常规理疗效果更为显著, 与俞梦瑾等[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小针刀综合治疗慢性颈源性头痛效果显著, 优于常规理疗治疗, 可作为优选方案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苗志远, 战梅, 钱小路, 等.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近况.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 (4) :65-66.

[2]赵枫林, 洪雁, 史玫, 等.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9) :866-867.

[3]杜国君, 周俊, 刘红, 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颈椎病致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颈腰痛杂志, 2013, 34 (4) :347-349.

[4]王东雁, 丁俊, 周文江, 等.注射针刀与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 (5) :73-74.

[5]李石良, 韩峰, 王全贵, 等.枕部针刀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中国骨伤, 2012, 25 (1) :22-24.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偏头痛患者共1 2 0人, 其中男4 2人, 女7 8人, 年龄1 2~6 0岁, 平均3 5.5岁, 均符合1 9 9 8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 排除高血压、颅内占位性病变、癫痫和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患者, 以及孕妇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头痛患者。将1 2 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6 0人,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头痛宁胶囊 (国药准字Z 2 0 0 2 6 8 5 1) , 每日口服3次, 3粒/次, 西比灵胶囊 (每粒含氟桂利嗪5 m g, 国药准字H 1 0 9 3 0 0 0 3) , 每晚睡前口服一粒;对照组只服用西比灵胶囊, 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服用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

包括治疗前后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的变化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疗效。疼痛强度参照1 9 9 8年国际头痛协会标准: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疼痛, 但不影响活动;Ⅲ级:中度疼痛, 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疼痛, 不能活动。临床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疼痛程度减轻2级, 伴随症状减轻, 或发作次数, 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疼痛程度减轻不足1级, 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 或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并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注:*表示与治疗组比较P<0.0 1

由表1可知, 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 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中, 两组有少数患者出现头胀、困倦、思睡、胃部不适等症状, 但均未影响治疗。

3 讨论

(1)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头痛, 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饮食、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一定关系。较为公认的理论有血管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2]。通常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主要与颅内、颅外血管的神经调节不稳定以及某些血管活性物质改变有关, 因此, 有血管源性学说和神经源性学说之争。

(2) 头痛宁胶囊是由土茯苓、天麻、制何首乌、防风、全蝎、当归6味药材组成的中成药。主药天麻含有天麻素等1 0余种活性成分, 3种有免疫活性的多糖, 1 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以及1 6种氨基酸, 对脑神经、肝脏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全蝎含有蝎毒多肽, 为小分子形式, 活性极强, 能刺激血脑屏障开放, 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调控位点, 有效止痛。天麻、土茯苓、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这些中药成分具有熄风涤痰、逐瘀止痛功效, 可缓解脑血管痉挛, 增加大脑供血、供氧、改善大脑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和血粘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脑细胞功能, 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 且头痛宁为纯中药制剂, 无明显不良反应, 患者容易接受。

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降低程度与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6, 29 (6) :379.

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诊治的98例偏头痛患者, 其中, 男48例, 女50例;患者年龄为19~48 (33.52±1.08) 岁;病程为0.4~19 (9.52±0.24) 年;分析患者病情:42例为轻度疼痛, 38例为中度疼痛, 18例为重度疼痛;并随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为49例, 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基本资料, 均没有显著差异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每日口服3次1.2g头痛宁胶囊;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2次5mg的西比灵胶囊, 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4w的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未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不足1/3, 疼痛程度减轻不足Ⅰ级, 甚至临床症状出现加重现象;有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不足2/3, 或者是间歇性发作, 疼痛程度减轻Ⅰ级;显效:患者实施治疗后, 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头痛时间缩短2/3以上, 疼痛程度减轻Ⅱ级;痊愈:治疗后,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治疗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 (48/49) , 其中, 34例为痊愈, 11例为显效, 3例为有效, 1例为无效;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 (40/49) , 其中, 15例为痊愈, 14例为显效, 11例为有效, 9例为无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上, 偏头痛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疾病,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中重度疼痛、搏动样疼痛及发作性疼痛等, 发病部位位于患者额颞部或者是眶后, 主要为单侧疼痛, 疼痛发作时间持续4~72h。且该疾病具有迁延难愈及反复发作的特点, 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在脑干-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中认为偏头痛疾病因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功能出现缺陷导致的。当刺激患者硬脑膜颅血管壁上三叉神经末梢时, 释放出的血浆内皮细胞素及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血管活性肽物质比例出现失衡现象, 导致患者脑血管扩张, 进而出现偏头痛现象[3]。

偏头痛在中医学上属于"头痛"范畴, 头痛宁胶囊中的天麻成分具有活血通络、平抑肝阳及息风止痛的作用, 该成分同土茯苓相结合对头痛疾病具有显著效果;防风成分对因风邪导致的脉络瘀阻引起的头痛疾病具有治本的作用;当归成分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 从而清除瘀血, 促进新血生长, 祛邪不伤害正等作用;全蝎具有逐恶血、通经络及搜逐风邪的作用, 可以将停滞于经络血脉中的瘀血痰浊清除, 可有效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疾病;诸成分合用可有效治疗患者偏头痛疾病,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结果显示, 头痛宁胶囊在治疗偏头痛疾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采用头痛宁胶囊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 但采用西比灵胶囊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存在显著差异性, P<0.05。因此, 头痛宁胶囊值得在治疗偏头痛疾病的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娟, 刘宁, 陈军, 等.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西部医学, 2013, 12 (2) :124-125.

[2]鲁锐.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3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11 (7) :520-521.

偏头痛的治疗探究 第6篇

关键词:偏头痛,治疗,研究

作为一种原发性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综合疾病, 偏头痛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者双侧连续发作、搏动性中严重头痛, 在疾病发作前期有的人会出现过性视物不清晰、闪光、偏盲、偏侧肢体感觉和运动困难以及言语障碍等先期病灶, 发作期往往伴有恶心反胃、畏光怕声、等并发症的出现。偏头痛人群发病率极高,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以现在医疗发展水平来说, 很难彻底根治, 其治疗目的治标不治本, 只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1 治疗现状分析

发作期间临床治疗:偏头痛发作期间的治疗, 在用药2 h时以后疼出现效用, 具体表现为患者的头痛症状减缓或者消失, 一些头痛程度为中度或者是重度的偏头痛患者在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 减弱成为轻型头痛患者, 这就成为了最为关键的临床指标。发作期间的治疗药物主要根据其特色分为特异性药和非特异性药, 其中, 非特异性药的分类又根据功能具体划分成以下几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镇静剂、阿片类药物等。而特异性药物也依据功能分成麦角胺和曲坦类药物。对于非特异性药物的使用方法, 应该首先在控制环氧合酶的基础之上, 直接或间接影响一种酸类物质的新陈代谢, 充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功能作用, 阻碍前列腺素的合成, 主要使药物能够直达头部, 起到消炎止痛以及退热的功效, 不但可以缓释头痛的病况, 而且又能对于相关神经节的神经性病症有抗菌消炎的实质效用。在经历了大量的试验探究和临床治疗后发现非特异性抗菌消炎药有多种不同种类, 根据世界神经疾病研究学会的推荐, 可内服nsaids的体系药物, 主要是已酰水杨酸1 g, 安乃近片1 g, 托芬那酸0.2g, 乙酰氨基酚1 g或者同类型栓剂, 阿司匹林缓解片1 g, 能够得到和其他同一类型或者类似口服药物的同种止痛疗效。外用主要是静脉滴注布洛芬0.2~0.8 g。这类非特异性抗炎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以肠胃道的损伤为主, 主要症状表现在:胃胀、消化不良、呕吐恶心以及肠胃道炎症十分严重, 有的甚至出现胃穿孔或是胃出血的具体症状,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急剧下降, 肾脏功能和肝功能的伤害对于有的患者来说也是无法避免的, 皮肤或者身体内部过敏反应也会表现在一些人身上。另外, 服用一些止吐药物也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的吸收, 发挥药物的疗效。口服胃复安少量或者注射少量栓剂能够帮助患者药物吸收, 不良反应是出现四肢活动不便, 怀孕妇女及幼儿禁止服用。对于幼儿, 可以让其口服少量多潘立酮, 并结合服用抗焦虑药物, 此种服用方式的不良反应较小, 利于吸收。这种服用方法曾经经过大量数据研究和临床试验。对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让患者内服哌替啶治疗, 在新闻报道此种药物的随机抽样分析对比试验中, 强效麻痹止痛药哌替啶的见效慢, 比不上其他止吐药物, 而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 例如头部晕眩和胃肠道的不适等症状[1]。

2 外科治疗方法

2.1 肉毒杆菌疗法:

21世纪初始,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机构曾经于2010年10月15日所做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美国某美容机构使用抗皱专用肉毒杆菌注射针进行慢性偏头痛的治疗, 另外, 还指出在美国有不少偏头痛患者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来治疗慢性头痛病。虽然, 这种治疗方案并不比那些正常治疗的患者头痛程度减少。

2.2 手术治疗:

一项由权威数据部门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 对症状不同程度的偏头痛患者采取皱眉肌手术之后, 大部分轻度或者中度头痛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十分明显, 也比传统保守的治疗方式更加令人感到喜悦, 年龄越小的患者在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之后, 比一些年龄大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而且症状减轻较快, 疗效也提升了5%以上, 而对于那些重度病患, 可以采用显微镜下颞神经减压术治疗, 也经过证实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2.3 神经阻滞治疗:

颈椎部位的神经节阻滞对于疼痛缓解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 一般人们都会采用不同形状的神经节阻滞来阻碍颈部的相关神经。研究观点是这种治疗法则不但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 而且能够很好调节偏头痛病患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这早已经获得了大量科学事实的证明。

2.4 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在得知罹患偏头痛疾病后, 往往会产生巨大心理压力, 心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躁, 不能够适应日常生活和工作, 影响办事效率。这时, 应该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转变患者思维模式, 减少焦虑的产生, 提高病患的应对策略。进而可以有效减少病患的头痛频率, 对于一些心智发育依旧不成熟的患者, 应该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让病患能够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情绪的好坏也对于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不但能够使病患的病痛有所缓释, 而且还能够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有助于病患的长期治疗[2]。

3 结语

偏头痛的治疗工作主要是通过内服加外用的双重治疗, 在治疗时期, 医师和患者要做到相互配合, 双向沟通, 只有在加强沟通和不断改进之后才能够使得偏头痛的症状得到长期有效的缓解。除了药物疗法, 其他疗法也要引起关注、重视, 因为只有在弄清各种疗法的具体治疗方案后, 才能依照具体的病况以及发病频率进行治疗方案的慎重选择, 心理干预治疗不但减轻了患者的心理障碍, 而且对于发病时的痛苦也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1]李萍.受体阻滞剂预防更年期偏头痛的双盲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5) :120-121.

儿童偏头痛46例分析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46例患儿, 发病年龄为2.5~15岁, 男27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为7.58岁。

1.2 诊断标准

根据1988年头痛分类标准[1]及Prensky (1976) [2]所提出的标准, 具备以下几条:①反复发作的头痛, 间歇期完全正常;②具备以下6条中的3条:a.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b.偏侧头痛。c.博动性或跳动性疼痛。d.短期休息或睡眠后缓解。e.视觉性、感觉性或运动性先兆。f.有肯定的家族史。

1.3 临床特点

本组46例患儿经分析有以下特点:男孩病例偏多。发作时间1小时至数小时, 很少超过1 d。多数为双侧性头痛, 典型患儿为偏侧, 视觉症状较少, 但恶心、呕吐常见。询问病史其家族患有偏头痛或不明确头痛者居多。约有17%的患儿有夜尿、夜惊及梦游的表现。多数患儿常见特点为头痛发作前无先兆, 偏侧或双颞间歇性博动性头痛。1例患儿有抽搐表现, 另外1例患儿表现为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伴有眩晕、耳鸣、共济失调等, 17例发作时均见有腹痛表现。

1.4 实验室检查

脑电图检查29例异常, 14例呈弥漫性慢波, 11例出现阵发性棘波、多棘波及慢波。头颅CT扫描均未见异常。头痛较剧烈患儿腰穿脑脊液化验均正常。

1.5 治疗

①适当应用镇静剂, 使患儿进入睡眠状态, 如地西泮0.3~0.5 mg/kg, 肌内注射;10%水合氯醛0.5 ml/kg, 保留灌肠等;②异丙肾上腺素吸入, Lipton (1986) 报告[3], 吸入此药可使视觉先兆解除;③剧烈疼痛时可应用氨酚待因、杜冷丁、布洛芬等止痛剂;④阿司匹林和乙酰氨基酚栓剂直肠给药, 本方法较为方便, 对恶心、呕吐患儿有效;⑤必要时给予吸氧, 10~20 min后可使部分患儿偏头痛发作缓解;⑥心得安或噻庚啶在患儿缓解期应用能起到一些预防作用。

1.6 预后

本组患儿经治疗后, 48%的患儿发作停止, 30%的患儿症状明显改善, 余无变化。

2讨论

偏头痛又称原发性血管性头痛, 据临床资料显示, 小儿偏头痛可占全部偏头痛患者的46%, 儿童发病率约2%-4.6%[4]。关于偏头痛的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一般有血管源性或神经源性假说[5]。多数人主张为脑的原发性功能性变化, 继发血管性反应。本组病例头痛发作常见因素一般为情绪紧张、焦虑、寒冷、强光等, 1例为变态反应所诱发, 发作时与成人偏头痛表现有许多不同。首先, 男孩比例较大, 发作时间短, 视觉症状少, 恶心、呕吐多, 夜尿、夜惊及梦游者也不少见 (曾有人将梦游症列为次要诊断标准[6]) 。另外, 发作时伴腹痛患儿常需排除腹部疾病, 如:急腹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胃肠型) 、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等。但经实验室检查及查体可排除, 如触诊时腹软, 腹痛有间歇期等。部分患儿发病至15岁左右, 即使无系统治疗症状多明显改善。儿童偏头痛发病率较高的原因除其相关诱因外, 也考虑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和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健全。治疗上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使患者保持安静, 避免焦虑和紧张, 适当使用镇静药物。阿司匹林不但可以治疗偏头痛的急性发作, 也可以预防复发。一般认为是阿司匹林能够抑制TXA2的合成, 也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心得安可以阻断颈外动脉系统的血管扩张, 干扰血小板对5-HT的摄取。已证明, 心得安对脑5-HT受体有立体特异亲和力, 有抑制血栓烷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7]。总之, 儿童偏头痛作为儿童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由于儿童疾病诊断的特殊性, 应力求详细询问有关病史, 进行常规的小儿神经系统检查, 必要时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坚持随访, 力求得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偏头痛/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瞿志平.最新国际头痛学会头面部疼痛分类法.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4, 20 (2) :121.

[2]Prensky AL.Migraine and migrainous variants in pediatric patients.Pediatr Clin North AM, 1976, 23:461.

[3]Lipton SA.Prevention of classlc migraine headache by digital mas-sage of the superfieal temporal arteries during visual aura.Amm Neurol, 1986, 19:515.

[4]Bile B.Migraine in school children.Acta Paediatr, 1962, 51:14.

[5]蔡琦.偏头痛的缺血假说.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 1998, 1:38.

[6]赵德明.夜游症与儿童偏头痛.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1981, 21:58.

偏头痛的中医药治疗 第8篇

1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基本方法。我们对偏头痛的基本辨证分型分为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和痰瘀阻络型。肝阳上亢型临床上较为常见,我们选用的基本方是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 如果患者伴有心烦急躁、目红眼赤等肝火偏旺症状,我们往往加龙胆草、白蒺藜等加强平肝降火之力。 气血亏虚型常用补中益气汤健脾补气,调补气血。痰瘀阻络型,如果痰湿较重,久而化热,如伴头晕目眩、 口干口苦、舌苔黄厚腻,可以选用黄连温胆汤。如果伴有痛有定处、舌紫暗等症状,可以选用通窍活血汤来达到化瘀通窍之效。

也有医家采用不同的辨证分型方法。如刘伟[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将偏头痛分为4型: 风寒外袭型: 治以疏风散寒,药用柴胡、菊花、川芎、白芷、羌活、荆芥、防风、细辛、丹参、蜈蚣; 肝郁气滞型: 治以疏肝理脾、解郁泻火,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牡丹皮、栀子、赤芍、白芍、菊花、薄荷、 丹参、蔓荆子; 痰湿上蒙型: 治以化痰降逆,药用姜半夏、陈皮、白术、川芎、柴胡、苍术、厚朴羌活、天麻、茯苓、竹茹; 瘀血阻络型: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药用柴胡、枳壳、当归、 川芎、川牛膝、延胡索、郁金、赤芍、 丹参、甘草。共治疗偏头痛70例, 总有效率为100% 。杨瑞平[2]认为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应重在散风、祛痰、清火、化瘀,缓解疼痛; 缓解期要标本兼顾,重在益气养阴。分肝阳上亢、肝气郁滞、痰浊上泛、血瘀阻络、肝肾阴虚、气血两虚、风寒外袭七型,采用自拟川芎止痛汤( 川芎、 细辛、茺蔚子、柴胡、牛蒡子、白芍、 甘草) ,随证加减共治疗偏头痛86例,总有效率为91. 5% 。

2经方治疗

经方一般指古代经典医著中的方剂。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当归芍药散即出自《金匮要略》,有健脾利湿、养血益脾等功效,可以治疗脾虚运化失司的气血不足型偏头痛。出于明代《松崖医经》的川芎茶调散,主治风邪头痛,也是常用的经典方剂。

著名医家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年间《医林改错》,是他行医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其著名方剂补阳还五汤,原本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 临床上也可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通窍活血汤也出于《医林改错》,我们往往用其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

3自拟方治疗

很多医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经典方剂,创造出自己的经验方,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文宗军等[3]自拟偏头痛方,药用川芎、天麻、钩藤、当归、牛膝、地龙、细辛、白芷、全蝎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疗效确切,效果满意,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P < 0. 05) 。焦玉娟等[4]自拟疏肝止痛汤,药用川芎、当归、赤芍、柴胡、白芷、羌活、芥穗、全蝎、僵蚕、郁金、香附、延胡索; 晕者加天麻、半夏等;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吴茱萸、竹茹等; 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石决明、钩藤、菊花等; 痰湿甚者加苍术、制半夏、陈皮等; 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枸杞等; 烦躁易怒、心火炽盛者加丹皮、栀子、灯心草、珍珠母等;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牛蒡子、芒硝等治疗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痊愈2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5% 。段文艳[5]自拟天麻芎芍汤,药用天麻、川芎、白芍、赤芍、柴胡、黄芩、丹参、夏枯草、牡蛎、 菊花、炙甘草治疗偏头痛98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5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 2% ,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张英等[6]自拟天蝎止痛汤,药用全蝎、蜈蚣、钩藤、僵蚕、川芎、白芷、天麻; 淤血者当归、桃仁、 丹参、红花; 痰浊者加半夏、白术、陈皮、白茯苓; 肝阳上亢者加龙胆、柴胡、黄芩、石决明; 风湿者加苍术、羌活; 血虚者加当归、熟地; 肾虚者加生地、枸杞治疗偏头痛89例,其中痊愈46例( 51. 7% ) ,显效39例( 43. 8% ) ,无效4例( 4. 5% ) ,总有效率为95. 5% 。黄戎[7]自拟芎芷桃红汤,药用川芎、白芷、桃仁、红花、白芍、全蝎、延胡索、石菖蒲、甘草; 并风寒者加羌活、细辛; 兼风热者加菊花、山栀; 兼风湿者加羌活、 藁本; 兼肝阳上亢者加天麻、石决明; 兼痰浊者加半夏、胆南星; 兼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黄; 气虚者加黄芪共治疗偏头痛30例,临床治愈18例,好转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93. 33% 。梁建[8]自拟平肝通络汤平肝祛风,化瘀通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 5% ,对照组为60. 5%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厉秀云等[9]自拟清肝活血汤,药用龙胆草、黄芩、赤芍、川芎、桃仁、柴胡、生甘草、白芷、元胡、 郁金、决明子、蒺藜治疗偏头痛患者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 和81. 67%,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5) 。

4中成药治疗

有不少中成药对偏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用。如川芎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为86. 7% ; 通心络胶囊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总有效率为87. 1%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为94. 1% ; 正天丸治疗偏头痛血虚阳亢挟瘀型总有效率为75% ; 全亚萍等[10]应用天宁饮治疗偏头痛患者120例,总有效率为92. 5% ; 王艳昕等[11]应用羚芎胶囊治疗风阳上扰、络脉不和型偏头痛64例,总有效率为92. 2% ; 张阳等[12]应用全天麻滴丸治疗本病肝阳上亢型24例,总有效率为87. 5% 。

5名家经验

偏头痛经久不愈符合中医内伤头痛之特点,往往与肝风肝阳相关, 但外风可引起内风,因此临床上诸多偏头痛患者遇风则痛剧。头为诸阳之会发挥其正常功能主要依赖肝肾精血的充盈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的濡养,故肝脾肾病变均可引起头痛。因此,在病情发展任何阶段均可见虚实夹杂证。如刘福友教授运用川芍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药用为川芍、荆芥、羌活、防风、蔓荆子、延胡索、甘草加减[13]。 周慎教授认为,脑络瘀阻,绌急而痛是偏头痛的基本病机,病变部位在于脑之脉络,病理机制为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病理因素则责之为寒、 痰、风、瘀、虚,其主要治法为通络止痛,兼以散寒、化痰、熄风、活血、补血、益气[14]。王松龄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头痛的致病因素概括为风、 痰、瘀、虚,现代医学所云偏头痛,多属“内伤头痛”范畴,但常为外邪所诱发,故在辨证论治时首察风、痰、 瘀、虚[15]。王松龄对头痛的治疗多以祛风散邪、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以及滋补肝肾、气血等方法,并配合使用外治法,提高中医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

6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偏头痛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如徐红[16]针刺颈夹脊穴治疗偏头痛,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疗效稳定。王非等[17]在常规针刺及电针的基础上用刺络放血法治疗偏头痛54例,总有效率为97. 30% 。白忠勇等[18]取风池、太冲为针刺主穴,加以辨证配穴,治疗偏头痛的总有效率为92. 59% 。陈宏伟等[19]对45例偏头痛患者采用毫针针刺双侧C1 ~ T4夹脊穴,患侧耳门、太阳、头维、 丝竹空、率谷、风池、太阳透率谷、 丝竹空透率谷、耳门穴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加以辨证选穴,各穴加以G6805型电针治疗仪,总有效率为95. 6% 。郑盛惠等[20]对60例偏头痛患者针刺“颞三针”,得气后行捣法,总有效率达93. 33% 。

7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配合西药治疗偏头痛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中药可以与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配合治疗。 对一些焦虑性偏头痛患者可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配合治疗,而伴有抑郁情绪的可与舍曲林配合治疗。如冯宝静等[21]应用川芎清脑颗粒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44例,总有效率为93% ,且起效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游国芹[22]对51例偏头痛患者予头痛宁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总有效率为90. 20% ,试验组治疗期间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频次减少明显大于对照组( P < 0. 01) 。邓毅等[23]以天舒胶囊联合舍曲林胶囊治疗偏头痛60例,总有效率为91. 7% 。

8讨论

上一篇:高原草地论文下一篇:旅游经济效益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