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2024-07-20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精选12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价值,有效措施

案例教学,即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指根据学科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增设恰当的案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言,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目前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效率仍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还是受了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自觉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锻炼,甚至出现了抵触心理,丧失对知识的热情。目前,案例教学已经在我国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地理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高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强调和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基本地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一、案例教学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首先,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高中地理本身综合性较强,在教学中增设恰当的地理案例,以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还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其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案例分组讨论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再次,案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基本地理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地理的学习效率。

二、实现高效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和对策

( 一) 明确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选择恰当的地理案例

要实现高效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完成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具体而言,自然地理和地理基础技能部门两大部分不适用案例教学。自然地理由于理论性较强,如大气洋流运动、地球运用等,基础技能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绘图的能力,都不适宜应用案例教学。而人文地理部分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讲授。其次,地理教师还要从教材出发选择一些恰当的地理案例。该案例不仅要囊括基本地理知识,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教学模拟案例。最重要的是,该案例中有需要学生思考和解决的地理问题,有一定的复杂和开放性。如在工业园区布置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本市工业园区布置图为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 二) 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具体表现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两大重要环节。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要在综合考虑基本教学要求、学生学习状况、案例难度水平等因素,在深厚的地理知识背景基础上,精心准备案例教学的内容; 按照具体内容确定案例教学的形式,如分组讨论、实际走访、实际调查、辩论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而布置和创设相关的教学环境;确定开展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拟定具体的案例教学课堂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鼓励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积极思考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工作。学生在面对任何全新的知识时都是茫然的,接受能力因人而异,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学生能在课前预先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那么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时便能游刃有余,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容易在教师的讲解下掌握知识。

( 三) 鼓励学生搜集地理案例,积极主动参与到案例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寻找自己身边的地理案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楼房布局与光照地理知识分析自己小区哪些楼房获取阳光时间最长; 将自己亲手感受或经历过的照片展示给大家,如旅游所拍摄的地理环境等; 自己家乡的农业发展或河流走向等。教师将学生收集的地理案例编制成册,成为学生后期复习功课的案例库,既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 四) 适当进行激励和评价

为了培养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观念,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期间可以进行小组间的评比,这样一来,小组成员能真切意识到短板效应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间接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 五) 注重学生反馈,积极反思教学效果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要真正实现对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衡量,就必须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消化程度两个方面入手,这就让我们认识到,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听课后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接受程度。中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较低年级要成熟,可以独立对事物进行评价,辨别是非,也有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的方式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可以是提问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同时要大力支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对不懂的地方提问,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课下,教师应当主动同学生交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并对反馈的信心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选择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第2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譬如,新教材中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可以说是新体例结构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案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以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对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

一、设置地理案例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属于基础地理教育向高等地理教育的过渡阶段。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的知识难度和结构的复杂性都比较大,具有明显的梯度。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降低知识难度,地理案例的引入就尤为必要。其主要作用包括:让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规律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整合、归并同构性知识,避免知识的反复、堆砌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创设具体的地理情景,缩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促进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通过对案例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案例的类型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案例按照其侧重的功能不同,可以划分为示范性案例、例证性案例、应用性案例和启发性案例。1.示范性案例

为更好地诠释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以及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的案例设计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其特点是通过特殊认识一般,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教材选取发展阶段完整的案例,以示范地理现象演替的一般过程(例如,“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选取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或在同类现象中地位突出的案例,以示范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例如,“必修2”中农业及工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的案例);选取典型区域的开发和国土整治的案例,以示范相同结构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的一般方法及途径(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案例,“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2.例证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以客观的地理事实例证和说明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特点是以具体解释抽象。这类案例在新教材中引用的频度也比较大。譬如,在“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教材引用“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例证交通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以“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选取“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案例,阐述暖流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等等。3.应用性案例

应用性案例是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实际应用,特点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即人类活动有意识地依据地理原理、规律进行调整。这类案例包括“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合肥市环城公园”,“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等等。4.启发性案例

启发性案例通常呈现在示范性案例之后,与示范性案例的区位条件及核心问题相似,目的是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挖掘地理现象的本质及相互联系,通过方法的迁移培养探究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思考、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及问题探讨,等等。

三、地理案例的处理技巧

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1.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城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2.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3.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大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可进行一定的拓展。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譬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为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材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的调整。譬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4.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案例教学逐步应用于各科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和教学能力提高都有很大帮助。

1 案例教学的应用概述

在新课程中,案例教学独具特色。有学者这样定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1]。重庆师范学院的李晴定义地理案例教学为:“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一般分为三部分: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3]。

1.1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种主动的建构又必须是学生自己对自己已掌握的现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感受、深思反省的基础上实现的。

认知-发现理论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的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认知-发现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学科本身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潜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人本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马斯洛认为驱动人所有行为的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人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七个层次,第一类属于缺失需要,第二类属于生长需要。

1.2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理论方面,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从理论高度上厘清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实际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其次,案例教学的研究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方面,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第三,案例教学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新一轮基础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 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基本概念区分不清

教师对案例和案例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能够深刻理解,大部分教师是一般的了解。甚至有一些教师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师对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没有真正体会到,教学效果没有显著表现,对于地理案例分析与理论分析没有清楚地认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是偶然的,地理新课改在教授理念和学习理念上确实有了重大突破,但是就实际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来讲,一线教学人员参与度不足,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都对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充分理解,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就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与教学目标的距离也就不清不楚,这样的情况下师生有这样的认识也是情有可原。

2.2教师使用案例的方法不妥

首先,师生间互动不充分。与学生相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起到方向性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地理课堂肯定是积极活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保持不间断的交流,使得地理课堂成为一个循环系统,地理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双向过程。[5]然而,教师没能适应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等各项活动没有做好。其次,师生没能熟练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教学程序。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介绍材料背景,确定讨论题目;激活学生思维,逐层研究分析;注意点评总结,把握评价模式。教师们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没有加以强化。

2.3地理案例素材少

地理教科书的更新速度有限,教材中的地理案例会产生“过时”问题,地理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地理案例的这种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有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然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上的案例,对本区域的地理案例的使用程度不高,这说明教师们的地理案例搜集和编写能力有待提高。

2.4地理案例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显著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没有完全明显的提高,只是“有帮助”“有提高”。这与新课改没被完全适应有关,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对新课改的适应是一步步的前进的,这也不能一蹴而就,一日见效。一线的教师要加强理论和方法的培训,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若是正确使用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学生会收获更大。不仅仅对学习理论知识有帮助,加深理论了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的学习重难点。更加会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案例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3.1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的培训

高中地理教师没有熟练掌握案例教学,对其意义和作用还没有真正领会,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希望能在理论培训之后,教师们能够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基本概念辨别清楚。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下进行地理教师专业培训,区内各个高中定时进行地理教学交流、研讨[6]。教师们在经过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后深刻理解案例教学的思想和原理这样才能在方向上领导好学生。

3.2加强案例的使用方法指导

教师们有了专业的理论基础还是不能熟练运用案例教学的。可以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这主要是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借鉴,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过程。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节进行增加或减少程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的步骤主要有:案例展示,引出问题,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总结评价。此外,为了增强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效果,教师们要照顾到案例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引导学生的思维。

3.3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采取学生们熟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的欲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案例的讨论,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做好最基本的概念识别和理解问题,传递当前教育理念的变化之处,让教师和学生的教育理念同时进步。告诉学生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实施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思想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的实施。

3.4扩大案例来源

在使用案例时,由于教科书上的案例更新速度有限[7],案例又具有区域特性,这就需要教师增强搜集案例和编写案例的能力,找出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积极收集本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结合乡土地理,做到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连,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区域概况、工业、农业、旅游等各个方面的案例都可经过地理教师的收集和编写运用到地理课堂中。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定时安排优秀地理教师进行本区域的案例编写,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案例来源。

案例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的特色之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地理案例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将地理学中各种原理、概念与生产生活结合使之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的理解抽象知识还能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体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峥嵘.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16-19.

[2]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9):4-5.

[3]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06:9-10.

[4]周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策略[J].高中地理,2006,(06):18-19.

[5]赫兴无.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20):145.

[6]傅永儿.高中地理教学所遇瓶颈及建议[J].教研,2011,(08):47-48.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第4篇

一、案例教学内涵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对蕴含地理知识点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思考,解决地理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满足新课标要求,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鲁教版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人文地理进行大胆取舍,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大量的教学案例反映了全球变化形式,为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较,案例教学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案例教学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不仅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以讨论的学习形式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案例教学过程中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从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理解教材教学框架

对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解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先决条件,而对教材教学框架内容的掌握是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这在有效开展案例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十分必要。新课标对课堂教学有重要指导作用,不仅能保证教师把控教学活动,贯彻教育理念,更有助于学生端正课程学习态度,获得准确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组织严谨,脉络清晰,具有鲜明的阶梯性和层次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时,要以教学框架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做好课程衔接,这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基础内容,还要求教师通过教材延伸和扩展实现教学目的。

2.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鲁教版高中地理三册必修教材具有相同的主线,即协调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教材的这一特点,并合理运用案例教学进行系统的地理知识网络体系构建。首先,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点等多个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案例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建立初步的地理知识点。其次,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延伸与扩展。比如,在鲁教版教材必修三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章节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前两册中的相关知识点,促进学生构建网络知识体系。再次,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资源和设备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地理地貌等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设置固化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情境的设置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真实体验而理解掌握地理知识,并学会有效运用,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固化情境,还原或迁移某一地理事实进行引导性教学,这不仅能优化案例教学设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固化情境教学还可以融入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化知识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地理案例搜寻,如家乡河流走向、自然气候变化等,进行固化情境设计,加深学生对周边环境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为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对技巧 第5篇

一、引出问题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先要构建一个教学环境,而后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探讨,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其中,原理和案例的统一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向。注重方法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实现对各个层次地理知识的考核。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在问题中找出原因,从中体会本质。为此,要重视案例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二、具体教学案例分析

1、对“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案例的分析

(1)课程主要内容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涉及地球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介绍了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原理。

(2)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公转,明确太阳移动的特征,从而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能够对同一地区不同纬度以及不同地区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做到深刻理解。

(3)主要教学步骤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主要存在如下三种方式:①图表讲解。鉴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加之学生想象力不足,仅仅依赖图像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充分调动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公转模型。但是,在具体应用中,效果不佳。②运用多媒体。借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更为直接地展现地球公转的规律。虽然这种方式深度上更加广泛,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不强。③实地演习。选择篮球当作地球,形象演示公转和太阳直射的关系,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会由对篮球的兴趣,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对各知识点进行规律总结,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

2、教学思考

教学案例源于生活,也缩短了地理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本案例,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调动了参与性,学习效率提升,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鉴于高中地理知识的抽象性,运用案例教学后,变抽象为生动,便于知识的讲解,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总结的能力,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第6篇

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核心功能之一的空间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包括:空间查询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数字地形分析以及网络分析等。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种语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使传统单一的“死”地图变为多样的“活”地图,对不同的地图信息进行处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中的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数字地形分析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作具体阐述。

一.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个数据层面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这个新的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各个数据层面所具有的属性。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教学准备:获取某一区域的DEM,准备研究区域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通过ArcGIS从DEM中提取等高线(图4);将等高线与DEM叠加(图5),引导学生从二维空间中分析不同地形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通过DEM创建TIN表面,并将等高线转换为3D数据,在ArcSense中进行叠加,得到立体的山地模型,通过三维显示,呈现山地立体效果(图6),对图像进行旋转,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各种地形部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三维空间的分析能力。该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地形的特征,对于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理解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峰等地形有很大的帮助。关于地形特征的学习对学生的三维想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通过立体山地模型的创建,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建立三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7篇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 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能用所学原理或概念, 对实际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成因以及相关的地理规律进行一定的了解与探索, 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起来。案例教学正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并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特点

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教师只教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很少提到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而案例教学却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的源头, 积极动手实践, 并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其次, 深入实践, 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案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有很强的实践性。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 多来自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与现实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拓展环节, 这就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或是搜索相关的资料, 了解地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具体状况。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形式灵活多样, 学生可以围绕一个知识点, 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 学生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 注重双向交流, 侧重总结归纳。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十分重要, 学生了解案例后, 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这就要求教师在遇到教学难点或是学生没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时, 从旁予以一定的指导, 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而又独立思考的过程。对案例进行实际研究后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资料进行汇总, 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后得出结论。通过对分析综合理论的具体运用, 达到促使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目的。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分为提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和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四个环节。

1.提出案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案例, 可以采用口头叙述、阅读教材、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出示案例。呈现的案例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索。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这一节的内容中, 通过“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这一案例的引入,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很想知道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呢?这时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 以教材上的知识点为基础, 针对案例收集资料, 分析问题, 小组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最终做出决策。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进行启发、引导,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使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3.总结案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后, 需要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才能对已掌握的知识和获得的实际体验进一步消化、融合。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使之深化对地理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4.案例教学的学习评价。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完成, 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索活动作出评价。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 在分析方向上有无偏差, 该如何在以后的案例分析教学中弥补和提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深入拓展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探究 第8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程上的应用和实践, 其立足点是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 选取包含地理特征、地理事物、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的材料作为地理课程教学案例,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学习讨论,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地理案例教学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突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和过程的动态性等特点, 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具有深厚且广泛的理论基础, 比较著名的有多元智能理论、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备语言、身体运动、音乐、人际等八种智能用以学习、创造知识和解决问题, 每一种智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以组合方式进行运作,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我国目前的地理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认为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提出相关假设, 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假设范围和思考顺序, 迁移到之后的问题解决方法之中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符合莱文的迁移假设理论的要求条件, 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地理问题解决的迁移;范例教学理论认为, 在地理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 在教学时能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 提高学生对现今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综合迁移、推断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实践

1. 案例的选择。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又是教学内容的体现方式, 是提供学生开始思维拓展的认知材料, 其严谨性和科学性是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首先, 要紧紧把握高考命题方向选择案例。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科试卷, 大部分的主观试题从命题形式上出现了“案例导理论”的特点, 学生需根据高考试题中所出现的案例, 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 分析和解决地理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实际问题。

其次, 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感。接着, 应引入乡土地理内容使选取的案例贴近生活。乡土地理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具体而直观的, 紧密联系着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 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挖掘乡土地理内容作为地理教学案例, 在实践中应用, 在补充了教学内容的同时, 丰富了学生课堂生活,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最后, 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挖掘案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强调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搜集和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素材作为教学案例。如此案例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并密切联系实际生活,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 还能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来源和实践应用,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案例教学实施。

(1) 案例的呈现方式。

以文字描述为形式的案例呈现是最常见的一种,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应用广泛。这些文本案例通俗易懂、篇幅短小、可读性强, 对一些阅读兴趣不怎么高的学生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如地理教科书中所呈现的“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 用简短的四百多文字介绍了美国自16世纪初以来的人口迁移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特点, 内容丰富且可读性强, 学生不会因为是纯文字形式而失去阅读兴趣。其次还有多媒体案例呈现方式和口头描述方式, 教师可以把课本中提到的台风、泥石流等现象用口头描述或视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让他们有更加直观和详细的认识。

(2) 案例的分析探究。

农业的区位分析中可以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案例”为例子,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时, 如果从福建安溪盛产铁观音的原因、影响茶叶生长的自然因素、举例说明农作物生长要求的气候条件这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从生活环境周围找到刚刚掌握的地理知识的应用,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3) 案例的讨论总结。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以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对刚刚分析理解的地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 不同观点进行碰撞, 在知识互补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集体作用, 提高了学生们协同合作的能力。在上述几个环节完成以后, 最后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梳理和归纳, 找出重点和难点, 加强记忆, 同时对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时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

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 第9篇

(一) 背景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的, 后经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 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 案例教学引入我国。

(二) 定义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 锻炼能力的方法。这里的案例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收集的典型事件、人物或者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别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策略和建议

(一) 做好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工作

在地理案例教学中, 案例的选择和呈现对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的选择与呈现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 因此, 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教师要特别谨慎与尽心。首先, 选择的案例不仅要与所学的知识有关联, 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现实和实际意义, 不能脱离现实, 要学生认为地理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 而不是让学生觉得地理是无用的学科。其次, 案例的呈现要打破以往的呈现方式, 不能只是简单的用文字图片呈现, 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仪器, 多种呈现方式相结合,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的黄河流域治理的章节中, 教师就要避免直接说教, 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解有关黄河的知识, 通过一些文字和图片、影片来编写一个案例:由于地势地形以及河流冲击的原因, 在世界各大河流两岸, 居民都是居住在比河流高的地区, 但世界有一条河流例外, 居民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 这条河流就是黄河, 在黄河下游很多居民都居住在比河流低的地方, 当地居民戏称黄河为“地上河”。同时教师也要向同学展示一些有关“地上河”的图片与影片。看了这个案例, 很多同学都会好奇, 会有很多问题, 如河流不都是在“地下”流吗, 怎么流到了“地上”呢?想到这些问题, 很多学生就会觉得非常好奇, 为了弄清问题, 学生不用老师监督就会自己主动去找查阅资料, 寻找答案。这样图文并茂的案例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更好地了解案例内容。

(二) 善于利用问题来进行案例教学

教师不能仅仅简单地呈现案例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 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成效的。教师呈现案例后要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隐藏的地理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然后师生可以一起探讨案例中的各种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产生令人吃惊的效果, 使学生不会觉得地理无用、无聊, 而是积极去思考问题, 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根据黄河流域的治理案例, 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2) “地上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3) “地上河”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4) 如何才能根本的治理黄河?等等。通过案例教师把要教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小问题, 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主动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中, 学生就需要不断地查阅各种地理资料, 在了解“地上河”为什么形成之前, 学生就必须先掌握黄河流域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等相关的知识点, 从而就慢慢了解了黄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这就比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说教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希望通过案例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更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把地理知识“活学活用”, 这样案例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例:在地理教学中有关空气保护问题, 就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空气保护这一节知识教学中, 老师可以先向学生阐述空气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再通过书本、多媒体等向学生讲解当前存在的空气问题, 再以此引出教学案例, 在2012年, 我国各大城市出现了雾霾天气, 不仅造成了空气质量的下降, 更危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严重影响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其危害是巨大的。老师向学生呈现案例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思考, 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雾霾天气是如何产生的? (2) 雾霾天气有什么危害? (3) 雾霾天气发生后, 该如何去做? (4) 以后如何预防雾霾天气的再次发生?学生看到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后, 就会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有关雾霾天气的种种问题, 通过对雾霾天气的分析和探讨, 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有关空气保护的知识, 更主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 学生会发现地理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 可以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 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生地理知识, 也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运用地理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摘要:2004年, 我国正式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 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上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种与新课标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下面就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进行初步的探讨, 希望可以给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与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吴子萍.新时期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0) .

[2]郝亚丽.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7)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第10篇

一、案例教学法内涵解读

案例教学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对于选修课程的高中《地理》而言, 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 有着非常显著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可以很好地实现将地理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 通过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更侧重运用相关经典案例,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身特性, 有利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新修订的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看, 教材创新之处在于对人文地理进行了大胆的取舍, 必修三册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强, 人文地理的原理思想和方法能够很好地渗透到三册的具体地理内容中, 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阅读、思考、分析以及讨论总结等综合学习活动的掌控, 突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高中地理教师运用好案例教学, 离不开《课程标准》的“定盘星”, 还需要充分、全面地分析地理教材作为“导航仪”, 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传感器”, 才能更好地做好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1.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指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标准》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实践运用, 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效果影响至关重要。要想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 很好地做好课程教学设计, 必须对《课程标准》中体现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受到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感受和把控的影响, 这种选择最终体现在影响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端正课程学习态度, 乃至影响到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塑造。因此, 正确解读《课程标准》, 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 只有在准确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向, 才能在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中准确地传输给学生有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才能有效地体现教育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准确地理解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堂案例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 也就是要具体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实施案例教学法, 要依据教材蓝本, 通过对教材的引申和扩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高中《地理》必修三册内容本身具有层次感,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如何设计好教学案例, 需要综合考核各个知识点, 做好各方面的有机衔接, 从大的方面讲要实现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小的方面讲要有案例体现的知识点和教学因子的显性关联。

案例教学从根本上说是在教材再开发和再利用的基础上, 通过恰当的案例展示学生应该掌握和学习的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是源于教材, 但是高于教材, 是在具体落实《课程标准》基础上对教材的驾驭和拓展。

3. 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

学生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导者, 从这点上讲, 学情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学情是高中地理实施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依据, 必须正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等客观的差异性。如果超过了教师的预料, 那么所有的精心设计都会成为无的放矢。所以, 教师必须以全面了解真实的学情为起点, 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水平来设计课堂的案例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 例如在《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时, 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梯级的案例, 以台风、寒潮为简单案例介入, 形成直观感;结合教学时节的天气预报, 引入冷暖气团的概念并加以剖析, 为教学锋面天气作铺垫,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 掌握学情还体现在教师要学会分析哪些知识学生易学易懂, 哪些需要点拨和引导, 哪些又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强化学生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在情境案例教学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案例教学策略的思考

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纯理论的教学模式, 课堂氛围比较活跃, 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于实施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 网络建构式

建构主义要求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地理案例开发的相关活动, 让学生成为具体教学内容案例的指导者和主动建构者。高中地理知识往往某个知识点是融会贯通、自成体系的, 因此网络构建需要充分利用教材, 对同一知识内容形成贯通的体系。例如鲁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中关于流域综合开发的章节, 主要是针对长江流域的。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有效地结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使要讲授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网络构建来设计案例教学, 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 不断改进授课的技巧。例如讲黄河水系时, 通过自然、人文、区域三个层面的分析, 各自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所举案例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给学生, 不仅内容具有冲击力和精炼性, 而且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图, 在主动意识的驱动下, 在知识的迁移中不断加以补充和优化, 最终得以构建起高中地理某个知识体系的网络知识结构图。

2. 主动发现式

认知主义认为, 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1]案例教学模式正好切合了认知主义的理论, 即教学就是发现, 就是教师教会学生主动发现、主动学习, 最终趋向类别化的过程。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通过提供一定的案例、材料, 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展示给学生, 学生需要通过主动思考、分组研讨等形式加以自主归纳出相应的问题、原理和规律。

以关于水土流失问题的分析为例, 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 通过展示黄土高坡郁郁葱葱的电脑还原图, 与今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黄沙飞扬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形成分析该类问题的思维模式, 即能够从人为角度和自然角度去分析。对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又可以展示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统治者的连年征战、民众的过度采伐等让学生从几个大的角度加以分析。学生在掌握知识、发现问题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甚至还可比照教材发现其中表达不够精确、不够到位的内容。

3. 固化情境式

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获取真实的感受和体现。但是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 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环境中去进行教学是不现实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还原或者迁移某一个真实事件, 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境中自主地思考形成问题。问题思考是对所学知识的刚性需求, 问题解决思路的形成则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考量。很多学生通过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 有效地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固化情境模式还可介入小组的讨论、师生的互动、问题解决的评价等操作方式, 可以更好地优化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

固化情境式的案例教学还可以有机地结合乡土文化和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周边的环境, 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运用得当, 可以进行很好的固化情境设计,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甚至可以到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加深体验。

参考文献

结合乡土地理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 长寿区 乡土地理 新课改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69-01

一、新课改对乡土地理的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明确作为必学内容。并且对乡土地理的范围及教学做了进一步说明:“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新课改背景下,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在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而富有实效的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可以强化课堂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进行地理新课程教学与乡土地理整合显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

二、区县高中地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首先,从区县的整体教学来看,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质量,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采取题海战术来换取高的升学率,从而为学校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素质教育成为空头口号。

其次,从地理学科状况来看,由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缺少地理专业教师,使区内初中和小学对于地理学科教学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地理课。这与新课改背景下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求背道而驰,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地理教学也只是纸上谈,缺乏实际行动。

三、用乡土案例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案例教学的定义和特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学生通过和他人进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一方面可以相互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励落后者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

引导学生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能力。案例教学却既能让学生从案例内容中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和相互交流中提高能力。

案例教学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先对案例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

2. 丰富的乡土地案例储备

地理案例是地理事像的载体,案例教学就是以某事像作实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抽象的地理原理,案例要体现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案例,所以需要选择高质量的少数典型案例。

3. 形成乡土案例,并充分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学具有的重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强,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形成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中讲到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形成一个乡土案例。操作步骤如下:

(1)学生和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目标和调查的内容,以体现哪些知识和问题;

(2)将学生分为农村实际调查组和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利用网络和他们自身的条件进行查阅地理信息;

(3)分派任务。农村实际调查组要调查的内容主要有长寿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组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区内各乡镇的主要农作物,长寿区的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交通,植被破坏的主要方式和原因等;

(4)组建兴趣爱好组,让组内学生分别负责将内容落实到学生并监督完成,保证完成的质量;

(5)整理﹑筛选﹑组合材料,形成乡土地理案例;

(6)讨论案例是否达到了初定目标,体现了初定的知识和问题,有哪些新的问题没有考虑到;

(7)回归教材,通过自己形成的案例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和水土流失问题等方面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8)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状况。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而形成乡土案例和利用乡土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了解了长寿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也掌握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和自然地理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懂得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更主要是知道这些区位因素怎么影响农业生产的;了解了长寿区植被破坏的方式和原因;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激发学生为今后农村的发展有所思考,增强爱乡热情。

另外,学生们进行了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掌握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步骤,并通过同学们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进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 曹传道.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振云.新课程理念下乡土地理教学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第1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中地理,鲁教版

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科学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学更加灵活、开放,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获得知识是他们主动建构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案例分析研究活动,使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参与教学者。在选择、确定地理案例时,应当制定合理的计划,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视角考虑,以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为基础,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事实上,很多案例可作为所授知识的承载。以鲁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三第四单元的《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节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是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长江流域的整治与开发。在这部分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结合必修一、二的内容,引导学生构建长江流域的网络知识结构,形成综合系统,并使本节内容丰富、饱满;可结合必修一中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对河流水文概况、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等进行分析;可结合必修二中的相关内容,对该流域沿岸的代表城市交通发展、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二、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有效推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师生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实施难度也较大,这与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有关。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典型的资源,我们很难开展教学活动。基于此,我们应当建立省市、县、校三级资源库,编制教材时应当针对实际情况,构建电子资源库体系,其中包含视频、图片等资料,编制教辅资料,让学生事先预习,全面了解背景知识。学校应当全面推进校本教程开发进程,校本案例的选择应当结合乡土地理,并且结合类似案例优化设计,让学生对案例感觉更加亲切,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主动性。

三、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案例,并且要使之接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实践来看,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三观。比如,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及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上游、中游以及下游的区域自然环境条件,适当补充人文方面的知识。譬如,上游区域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以及著名景点,中游区域的典型城市、知名人物以及发展历史。下游区域知识教学时,可选择一些学生了解的内容,如区域方言、建筑以及饮食文化等,使学生能够从另一视角对该区域进行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时,情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可持续发展,并且结合本地情况,列举出学生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真切的感触中树立环保、责任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素养非常有必要。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中比较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主要对南水北调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活动主题,让学生扮演调入和调出区的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对上述两个区域的居民生活、水资源方面情况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环境等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为我们创设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实践情景,将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不同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在课上交锋,生生之间可以获得启发和反馈。从这一层面来讲,该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值得一提的是,有好的案例是前提,没有好的教学案例,也就没有好的教学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时常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案例,确保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过程合理等,及时反思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付银久.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2).

[2]段丽雅.鲁教版高中“地理活动式课文”教学方法的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2012.

上一篇:口译教学实践下一篇:热点及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