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道德思想范文

2024-09-05

教师道德思想范文(精选12篇)

教师道德思想 第1篇

高校既是传播科学技术的场所,又是精神文明的辐射源。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教师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

1、教师师德的含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全面的,是伴随着教师的之思,教师之言,教师之行,教师之态而发生和发挥作用的,教师的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思想渗透在教师的思维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达和传递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内心的表面。”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扬、批评、说明、疏导,激励评价等,无不展示着教师的语言艺术,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之情。教师之态是教师的一种无声语言,是教师用表情、动作、姿势、体态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方式。

2、高校教师道德评价指标

师德评价指标要求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特别是定量指标要能够反映师德建设发展的方向性与目标性,能够尽量剔除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的差异导致定量指标计算结果的较大差异,便于进行高校教师之间的比较。而且,教师思想道德的评价指标体系还要注重师德、教学、科研的协调状况,又要能够体现师德建设进程的阶段性,还要能与不同学校的师德建设进程相比较。加强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的评价体系的研究,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则关系到师德工作的成效和实效。

3、高校教师道德评价与内涵

教师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方式,对教师道德行为所作的善恶性质及程度的判断。教师道德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精神力量,不仅是维护一定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保障,而且是教师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教师道德行为和教师规范价值的审定。教师道德评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对促进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起重大作用,而且对形成学校和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一个教师不仅要经常对自己,而且还要对别人进行教师道德评价,这就要求进一步领会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方式。

(1)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正确的道德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规定教师道德修养的指向,促使教师沿着正确的修养道路前进,还可以巩固教师善的行为,逐渐形成善的行为习惯。相反,错误的道德评价,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它会抑制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改变教师修养的指向性,从而导致不符合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行为的发生,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成效,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道德教育不够深入,有些教育部、学校及教师中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师道德评价标准,而是用一些不正确,甚至错误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给广大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对教师道德的贯彻和落实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消除这些不正确的评价标准。

(2)正确进行道德评价的方法和方式。在教师道德评价过程中,应运用一定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赞扬或批评、鼓励或谴责、示范或劝阻、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教师的行为符合社会和阶级的道德要求,给人们起一种榜样作用,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第一,持实践的观点,时间是联系动机与效果的纽带,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评价,就能够把动机和效果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看一个人动机好坏,不能停留在他的表白、许诺上,而要着重看他的行为是否在实现自己的诺言,即通过时间来检验。第二,评价时应注重动机的客观性、效果的全面性、和效果的系统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太好的效果,这时就不能简单地给予评价,而要把这种效果放在事情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的考察。第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道德评价的三种方式的内在关系。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这三种道德方式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师道德评价的完整体系,为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教师道德和社会风貌根本好转,提供了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

总之,教师的道德评价,不仅对教师自身修养起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教师思想道德评价的偏离

1、绝对主义的道德观念

教师应该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成为人类美德的化身,是一切道德偏执论者进行师德审判的假设前提(尽管这个假设是伪命题)。个人品德修养及践行的有限性与社会对教师道德期望的无限性,成为道德评价的悖论。应该看到,教师职业道德上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宗教狂热,都与绝对主义的道德观紧密相连。不管社会教育条件的变化和教师正当合理的权利需要,盲目信赖、绝对遵从某种道德原则与要求,都必然忽视职业道德修养中的自觉性和意义性。

2、非对称的道德责任

教师职业道德是同教育活紧密联系的符合教育规律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包含着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为要求,同时也包含着教师有效从事教育活动向社会诉求的权利。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系统事业,不独为教师的职责,故不可将教师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道德要求,演变为必须在不可抗力的灾难面前慷慨赴死的道德律令。职业道德是约定的,不是单方面的强加,起码应该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

三、完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1、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师德规范

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道德规范中存在的缺陷,迫切需要对现行的师德规范进行深入的研究,从教育学与伦理学的高度对传统的师德规范进行重新审视,在承认教师道德专业性的前提下开展教师道德规范的制定工作。新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伦理基础、能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特性、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师德规范的内涵也应不断丰富,补充更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内容,要突出体现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理想、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精神等。

2、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整个过程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第2篇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一: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二:

x中学,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学校。

登上客车,背上行囊,渐渐远离了我的大学,前往一个全新的环境。初来这里,是一个温暖的中午,校园里没有人,很安静,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脱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学校的大门很简单,教学楼有三层,单面带阳台的那种,全篇《弟子规》悬挂于二层阳台上,正中间写着“学知识学做人,做有用之人”。整个教学楼的走廊里,挂满了各种书法作品,有一种很浓的文化气息。当时就像爱玲的小说给我的感觉一样,我惊讶的发现这所学校有一种突兀之美。

食堂楼一共四层,很是宽敞明亮的,一层正在使用,三、四层是男生宿舍。食堂有两个阿姨和一个叔叔做饭,还有一个胖胖的主任。早餐是小米粥、腌青椒加油饼,午饭是馒头白菜炖豆腐,晚饭是小米粥、腌青椒加馒头干,天天如此。宿舍楼一共有三层,有厕所,有网线,有地砖,环境不错,屋里5个上下铺,一个屋子只住四个人,还算宽敞。最意想不到的是,在如此偏僻的乡镇中学里,还有洗澡的地方。

操场不大,只有二百五十米一圈,土质的。东南角有厕所,西南角有活动器材。主席台只是简单的用水泥砌成的台阶,旁边有两排乒乓球台。学校里还有一栋实验楼,楼上有会议室和微机房。院墙东面是一片树林,每天清晨都有金灿灿的太阳光透过树枝,照进校园。

在这里的生活满是艰辛和挑战。这里的生活很艰苦,经常会停水停电,冬天暖气不够热,食堂饭菜单一,自己做饭时间紧而且厨房地方小等等,但于我而言,这整整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过得快乐、充实又难忘。

学校安排给我每周4节美术课,8节体育课,还加上3节早自习,每天还要看课间操。我一共教4个班的孩子,总共240人左右。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光里,有快乐也有悲伤,有信心十足也有悲伤绝望。因为他们还小不懂事,做事都不考虑太多总是随心所欲。

农村的孩子不太好管,这里的老师偶尔还会打他们,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总是下不去手。只想他们上课时不再调皮捣蛋,只想他们回家时好好完成作业,只想他们长大后不会后悔,只想他们能对得起爱自己的每一个人。我想在操场上看见天真的微笑,在教室里看见求知的眼神,听见一声声真切的老师好。

有的孩子说我漂亮,有的孩子说我可爱,有的孩子说我严肃,也有的孩子说我幽默,还有孩子说我调皮,像姐姐,上我的课总觉得时间太短。我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优点,没有一个孩子是坏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而且我们不但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更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深深的爱着这群可爱的学生,带着这份回忆,相信我们会走得更远,为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都说时间如流水转瞬即逝,的确,五个月的顶岗实习生活悄然而去,难忘记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虽然哭过,最艰难的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地走完了整个过程。回望整个阶段,我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纯洁的心灵,我会永远记得。

xx中学,一个熟悉的地方,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学校。

教师思想道德自我评价范文三:

一个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这个学期我担任一年一班班语文兼班主任工作,一年来,我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语文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我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学生掌握最好的,我在备课中,根据大纲要求,从班级的特点出发,着重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种种情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学生出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务必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讲,多练,大面积铺开,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我赋予教师真诚的爱,暗中给他们鼓励,扬其所长,让他们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学生“结对子”,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进步,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也树立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索的新时期,在不断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胆尝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以及老师们的肯定。

二、班主任工作方面

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从参加工作至今,我已担任了九年的班主任工作。我觉得,做一个班主任也许不难,但要做一个好班主任就很难了。根据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我努力做到了两个字: “爱” 和“严”,这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既改变了一大批后进生,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带着一颗“爱心”去工作,可以让学生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他们犯了什么错误,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很快地加以改正。这种爱,有对学生思想形成的正确引导,更有对学生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关心。

2、细心、耐心、诚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观察,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我想,只要付出努力,学生是能够接受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愿意把心事倾诉给你,那样的话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3、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保障。

学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有着一定的帮助和促进。面对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和家长会积极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使学生、老师、家长这三者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推荐

一年中,还有许多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今后,要更加努力工作,争取各项工作有更大进步

浅议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第3篇

一、加强教师对公民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使自己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积极参加团队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民主观念和现代道德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道德水准的提高。这不但关系到受教育者本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加强教师对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的认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地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的认识,以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中学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中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并渴望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应注意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同他们讨论道德价值取向,帮助他们系统地认识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自觉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对学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是说各科教师课内课外都有育人责任,各科教师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必须成为学生的榜样,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质决定的。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地关心每一个学生,要把道德的公正、平等、诚实意识贯彻到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才会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同。

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一,应有坚定的信念、追求。教师要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树立职业理想、献身教育事业;要做时代的先锋,积极进取,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要立足现实,艰苦创业,在求实中创新,在困境中迎难而上。

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以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园丁”“蜡烛”“人梯”的献身精神为人生价值。

第三,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最终目的或目标,它关系着人的一切思想行为,贯穿于人的各种社会实践的始终。人民教师的价值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体现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境界。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坚持正确的方向,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投身改革,做建功立业的奉献者;不断吸取和运用新知识,做当代人的表率;更新旧观念,做良好道德风范的体现者;具有开拓意识,做振兴教育的开拓者。

第四,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教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树立高度责任感,积极维护和宣传社会公德,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为教学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一、在教学能力方面,主要应具备备课能力、传授能力和组织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吸取新知识和社会信息,提高备课质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础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在育人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说服引导能力、言传身教能力和教育感化能力。说服引导能力是指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以提高思想觉悟。言传身教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进行言教,做到既有思想性、科学性,又有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还要严于律己,处处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教育感化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培养先进,帮助后进,促进“中间”向先进转化等方面。

第三、在科研能力方面,教师应具备综合归纳能力和推理论述能力。只有具备了综合归纳能力,教师才能把自己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成果。推理论述能力是教师撰写论文或实验操作能力之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把推理的过程用文字或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力。

第四、在社交能力方面,教师要具备与人交往、与社会、单位组织交往的能力。教师应该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在与人交往中,应讲究礼让、仁爱、信义、忠诚、谦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与社会上的一些部门、单位进行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各方面教育的积极性,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教育基地和实习场所。

第五,教师的自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教师要培养出现代化建设人才,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就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以获取知识。

3、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精神昂扬振奋,心胸开朗豁达,意志坚忍不拔,对挫折和失败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只有教师具备了健全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4、提高教师的身体素质。

要适应快节奏的繁重工作,肩负起艰巨的教育教学任务,需要教师精力充沛、体质健壮、反应敏捷。因此,教师要具备体育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道德思想 第4篇

一、党校提高教师和学员道德修养的途径

(一) 立足于思想 政 治 工作 , 提 升 党 校教 师 和学 员 的 道 德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党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校领导应当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校教师和学员管理的首要任务, 提升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首先,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培养党校教师和学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党校领导要调动广大党校教师和学员参与党校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 做好党校教师和学员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在面对利益调整时摆正心态, 正确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让他们支持教育教学改革, 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 党校领导要主动关心党校教师和学员的心理、生活状况, 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党校教师和学员排忧解难, 消除本职工作的后顾之忧。党校要营造用心留人、安心敬业的文化氛围, 为党校教师和学员道德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 开展师德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党校要始终将师德建设作为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性工作。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主要表现在师表、师品、师能、师智四个方面。在把握师德内涵的基础上, 通过师资培训、政治学习等方法加强师德建设, 使教师具备以下道德素质:首先, 教师要坚持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观念, 坚持正确的原则, 增强自身责任感和职业光荣感, 使自己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其次, 教师要有严谨治学的精神, 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 用严于律己的治学态度, 追求学术的不断创新并且教书育人;再次, 全面践行素质教育,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素质教育。最后, 教师还要主动关心学生生活、品德、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状况, 以德育教育优先, 坚持育人为本;最后, 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为学生做出榜样。

二、党校教师提高学员道德素质的方法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生力军, 而党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必须承担起德育和智育的双重责任, 在重视党校学员学业完成的同时培养党校学员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一) 加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学员的思想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以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为主, 引导和帮助党校学员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党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重点课程建设范围内, 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提升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水平, 促进党校学员身心健康发展。

校风学风建设是塑造师生人格、陶冶师生性情、展示师生精神风貌的必然选择。校风学风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 加强校风学风对于规范师生道德行为、提高师生道德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将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爱国敬业、勤奋务实作为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宗旨,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 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教学观念, 营造优良教风;通过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切实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和准则, 确保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从而营造奋发向上、勤奋好学的良好学风。在大力开展校风学风建设的校园氛围中, 可以促进师生在道德素质建设方面共同进步。

(二 ) 职业 道 德 建设 与 制 度 建设 相 结 合 , 规 范 学 员 道 德行为。

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道德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职业道德建设不具备强制性, 所以为了使职业道德规范充分发挥行为约束的作用, 就必须运用制度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从而提高职业道德建设成效。新时期, 学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既要依靠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有效途径, 又要依靠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在职业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 应遵循引导与制约、教育与管理的原则, 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通过树立先进模范弘扬学校良好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约束和规范学员的行为。学校应当杜绝将职业道德建设停留在口号、文字上, 而是要将其渗透到学校管理中, 使学员成为教书育人的践行者, 良好职业道德的推动者, 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总之, 对于党校教师和学员而言, 应当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建设、制度建设着手, 提升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水平, 规范党校教师和学员的道德行为;对于党校学员而言, 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养成教育、情感教育着手, 提高党校学员思想素质, 培养党校学员道德习惯、完善党校学员道德人格。党校学员的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党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为此必须重视党校学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为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滨.试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种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2) .

[2]贾少英.试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01) .

[3]朱云生, 熊礼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效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1) .

[4]陈友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1) .

教师政治思想及职业道德考核 第5篇

张金超同志担任我校教务主任一职,自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态度,谦虚的作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艺术,认真学习实践新课标、新理念。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出色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现就他任职以来的政治思想表现及职业道德素养作出如下总结:

该同志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中,团结同志,严于律己;虽然不是党员,但还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鞭策自己——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品德言行堪称学生的表率;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展示才艺,收获成功的喜悦,助生成长。

自从教以来,张金超老师所表现的能力和素质,已经得到学校各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学校衷心希望该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学校声誉再做新贡献。

教师道德思想 第6篇

关键词:德性思想道德建设

.人类对德性的探讨从很早就开始了,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伦理学著作《尼可马克伦理学》,在这本书里不仅探讨了诸如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德性等一般伦理学问题,而且还讨论了许多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正是在此,亚里士多德奠定了道德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石,中外思想家、哲学家们对德性问题的探讨也在不断的深入。本文拟探讨教师德性的内涵、教师德性的重要性,以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几点启示。

一、德性与教师德性

德性 (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目的论的人性观认为,德性是人性的最终目标,德性不会自然出现于人心中,而是人藉着努力得来的,并藉着习惯持之以恒地实践,才可趋于完美。

教师德性区别于教师道德,教师道德是外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如我国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德性是内在于教师的精神结构中的气质。是指一种能担当起教师角色职责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品格,并且,这种品质、气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的教化和实践的结果。概括的说,教师德性是已经内化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教师道德。教师的专业角色决定了教师的德性至少需要善良、爱心、公正、责任等成分。

二、传统教师德性观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师道德等同于教师德性。罗尔斯认为,德性应当理解为“由一个更高秩序期望所控制的意图和倾向的相关类属,在此情况下,行动的期望来自相应的道德法则”[1]。格沃斯( Allan Gewirth) 也主张, “道德德性源自道德规则设定的命令内容;拥有道德德性就是具有依照道德规则所指而行动的倾向”[2]。例如,.我国有媒体曾报道,乡村医生刘玉莲为民众奉献服务41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还上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但是,以往的先进事迹报道.被翻了出来,人们发现,她忙于工作却疏于照顾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女儿在11个月大时因未及时治疗而病夭,一场有关“全国道德模范是否反人性”的争论由此在网上展开。尽管刘玉莲的悲剧只属于那个年代,在当时公共托幼制度根本不存在的农村,备受推崇的“公而忘私”精神的宣传就变成了不是召唤而是强制。同样,传统的教师德性观认为有德性的老师就是没有丝毫利已之心,乐于奉献自己、自我牺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是教师德性的最高体现。越不顾自己和家庭,越牺牲自己,就越有道德。从规范的形式上来说,把道德的要求看作是教师德性本身,这种教师的德性表现为“你应该”,而不是“我应该”,对教师形成约束、压制甚至是否定。正如我国学者所指出“道德的高尚主要不是体现在与个人情感紧密相关的私人圈子里,而是体现在人如何对待他的远邻,对待阶级、民族、国家及其人类的行为中。人所善心的对象越不是与自己有关的人,人也就越有道德”[3],在这里,教师德性即为一种极强的社会强制力。

三、教师德性的重新构建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德性也予以重新建构。尤其强调教师德性的能动性。斯宾诺莎认为德性不是别的,就是以理性为指导,而去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他指出:“保存自我的努力乃是德性的首先的唯一的基础。因为先于这个原则,我们不以设想别的基础,而没有这个原则我们又不能设想任何德性。”[4]德性保存自我的存在就是使他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人,是人的存在的提升或转换。人活着就是要成为人自己,就是要发展人的潜能,根据人本性展现人的力量。在这里,教师职业道德就不是一种“强制力”而是一种自愿服从的方向,教师感到的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的、超功利的道德意识、道德信念,个人在实施道德实践后感觉喜悦和满足。由此可见,教师德性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压抑,不是意味着教师必须做出悲壮而又无耐的行为,而是对教师生命的维护,对教师价值的肯定和对教师素质的提升[5]。

四、教师德性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教师的言行是合理的,教师的价值观也成为大学生的推崇对象,教师的德性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起着榜样的作用。教师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教師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可以“不令而行”,“不教而教”,教师德性当中所体现的善良、爱心、公正、责任等,作为一种教育力量以无声的方式召唤着学生道德的生成。

1.教师的善良和爱心,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思维方式

在中国,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了“善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6] 也就是说,善是人类本性意义上的目的,是人作为一个种类所特有的追求目标,善对人类最终意味着幸福,即拥有善,就会使一个人幸福。教师善就是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这种善是需要情感投入的,教师善才能自发的去爱学生,善是教师道德行为的出发点。荀子所谓的“积善成德”和“继善成性”,教师善是教师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教育生活中,教师善表现在教师拥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和一种悲悯情怀,胸怀宽广,和蔼可亲,善解人意,鼓舞激励,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促人行者莫过于导。教师善的行为也会感染着身旁的每一个人学生,以善促善, 爱得到有效传播和发扬。在教师善的引导下,能使学生感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追寻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这种引导并不是“告知”,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经验的分享和价值的商谈,让学生不断自我激励、完善,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独立、健全的人格,高校大学生群体所表现的关心他人、诚信为人、见义勇为等行为,以及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使友善和关爱在各种动人的氛围中更好的被传播和释放出去。

2.教师的责任意识与行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与使命感

.“德性的社会价值,最现实、最普遍地体现在人们的责任感上”[7]。教师德性正是通过教师在履行其社会角色应有职责过程中的责任心得以体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把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 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全身心地投人教育的劳动与创造, 在教育实践中成就忘我品格教师的责任不仅表现为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更要表现为对自己负责,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理念和体系,勇于开拓创新,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学技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教师负责任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勇于担责,奋发图强,立志成材。.

3.教师的公正态度,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预期、社会评判和思想行为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公平公正” 。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既是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 又是教育活动的公正。教师是教育活动公正的承担者。教师必然形成公正的价值信念, 才会有公正的教育行为。教师的公正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侪、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中,教师公正的处理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良好的学校外部教育环境的形成,公正的对待同事、领导,有利于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良好的教育内部环境,公正的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要做到公正的对待学生,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学生、理解生活, 熟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能够想象到并相信学生拥有美好的未来生活,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发展。

总之,教师德性是在教育工作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对教师生命和价值的肯定,高校教师理应在教育实践中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自觉追求教师卓越的人格品质,自主有目的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教学生涯,形成优秀的教师德性,这种主动完善和超越自己的精神,在提高自身德性的同时,也必将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成长,甚至一生。

参考文献:

[1]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Allan Gewirth.“Rights and Virtues,”Review of Metaphysics,1985 ( 38) ]

[3]龔群.人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61-62页.

[4]窦炎国著.情欲与德性——功利主义道德哲学评论第8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6).

[6]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P12).

[7]陈根法. 德性论[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P9).

教师道德思想 第7篇

(一)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引发的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 世俗化主宰垄断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仅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 而且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物欲、金钱、消费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 金钱逻辑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本身的逻辑。

高校扩招以后, 大学生入校人数每年都以几何级的数字递增, 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 一年一度的人才招聘市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真正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他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如今, 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条件越来越苛刻, 所设门槛越来越高。不管招聘的是何种工作岗位, 何种工作性质, 都一律对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毕业生进行全方位严格的考核, 如是否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 等等。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被拒于职场大门之外。

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下, 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沉醉于理想的乌托邦之中, 他们努力的目标已不仅仅满足于考取好的成绩, 而是有着越来越多的世俗欲望和追求。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像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大学生那样听话、顺从,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我主体意识, 一般不愿意按照学校的课程安排表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 往往根据市场需求, 从自身的未来发展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科目, 包括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 等等。

当然, 迫于学校考勤等制度的约束,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能按照学校课程安排表到教室上课, 但他们对不同课程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差别巨大。一般而言, 对于专业课, 大学生比较重视, 认真对待。他们认为, 学不好专业课, 毕业就等于失业。然而, 对于公共课尤其人文社科公共课, 部分大学生认为, 人文社科公共课见效慢、周期长, 对他们的未来就业没有实际帮助。所以, 他们对人文社科公共课往往是抱着一种学与不学都一样的消极态度。

目前, 某些高校对人文社科公共课普遍重视不足。在课程安排上, 人文社科公共课一般都被安排在下午或晚上, 而且主要是大课, 学生人数少则七八十人, 多则上百人。于是, 一些人文社科公共课课堂, 教师站在讲台上, 讲得眉飞色舞, 唾沫横飞。而听讲的学生, 有的专心致志地看小说、背英语单词或者看专业书、做作业;有些手拿手机, 看视频或浏览五花八门的新闻和信息;还有个别无所事事的学生则干脆趴桌子睡大觉。更有甚者, 个别平时纪律观念淡薄的学生, 一遇到上人文社科公共课, 就干脆堂而皇之地逃课。

当然, 有一些大学生非常或比较重视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他们认为, 学习人文社科公共课, 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 对于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对于今后立志成才、立德树人, 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这部分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认真,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为教师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大学生受到市场功利化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致使人文社科公共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引发部分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对自身的价值表现出怀疑的态度, 对自身的角色出现错误的认识:认为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比低人一等;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得不到学生的信赖和最起码的尊重;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活得没有尊严, 等等。

(二) 从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引发的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越来越趋于细化和专业化, 加之受到市场功利主义的影响, 高校办学目标日趋功利化, 偏重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忽视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在功利化办学目标的指导下,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 但知识面却越来越狭窄, 尤其“缺乏对真、善、美的品位和体认, 缺乏对信仰、理想的追求与执著, 缺少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 也缺少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道义感”[1]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高校人才培养出现畸形化现象。

高校出现的上述现象, 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党中央领导批示, 在中宣部、教育部的精心组织策划下, 全国各高校先后开设了门类不同的人文社科公共课程。然而, 因人文社科公共课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由于学生人数多, 涉及面广,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操作难度比较大。加之如今高校的很多专业是文理兼收, 学生原有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不一, 进一步增加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的难度, 且人文社科公共课程是给大学生讲授做人、做事的知识和道理, 教会大学生如何准确把握人类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 认识和理解人性的真、善、美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博爱心、宽容心、有责任感和道义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所以, 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讲授人文社科知识, 就不能像专业课教师那样, 只把相关概念、理论讲清楚就能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而必须既要讲清楚理论知识, 做到以理服人, 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做到以情感人。教师讲授人文社科知识必须做到情理交融,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 仅仅如此, 还很难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因为人文社科知识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 把理论转变为人们的具体行动, 人文理论知识才能展现它应有的魅力, 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 要确实提高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如果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 就背离开设人文社科公共课的最初宗旨。

以“基础”课为例。“基础”课是一门对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对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础”课是一门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知、情、意、行”相统一, 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把道德规范转变化为具体行动的课程。因此, 要确实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两条逻辑主线, 把相关的理论讲清、讲透之外, 还必须从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社区义务劳动、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活动等。开展形式各异的实践教学活动, 使大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指导自己的行为, 并把相关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如何关心人、照顾人和爱护人, 进而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义感。

事实证明, 充满情感性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深受大学生的欢迎。然而, 应该如何评价这种教学效果及怎样评定教师的成绩呢?令人遗憾的是, 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正因为缺少这样一套考核评价制度, 使很多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虽然付出很多的劳动, 但他们的劳动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当然, 作为人民教师, 特别是从事人文社科知识教育的教师应该提倡为社会多作贡献, 少计较个人的得失。但当下社会处处充满功利和世俗, 在高校, 教师的职称、学历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地位、前途和命运。“基础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生活在同样的世俗社会里, 他们自然难以超脱社会现实, 难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依然主要以科研学术成果为基本评聘条件, 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 他们就不得不腾出更多的时间搞科研、撰写学术论文等。在教学、科研的双重重压下, 部分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慢慢对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产生倦怠, 失去往日的工作热情和激情, 最终使“基础课”陷入“教师不愿教, 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处境。

二、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有效路径

(一) 制度保证是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关键。

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 使他们理解和坚守人性“真、善、美”, 有爱心、耐心和宽容心, 有理想追求、信念坚定、信仰执著, 勇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敢于担当和具有道义感优良品质。因此, 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稳定的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队伍, 使他们乐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终生坚守教师的职业操守。国家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考核评价体系, 尤其需要出台一套针对“基础课”等人文社科公共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的制度评价体系。同时, 必须从制度上确保“基础课”等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专业课教师, 在进修学习、科研等方面享有与专业课教师同等的机会和扶持力度。

总之, 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相关的制度保证和具体的有效措施, 才能使“基础课”等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真正感受到劳有所获, 教有所值, 安心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甘做大学生勇攀人生高峰的人梯, 甘做大学生奔向美好未来的铺路石。

(二) 理解和尊重大学生是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正确定位的根本前提。

物质、金钱、消费是世俗社会的三大主要特征。在世俗社会里, 人人谈论金钱, 处处散发铜臭味。因此, 对于生长在世俗社会的大学生, 让他们不谈论金钱, 远离物质和消费是不现实的。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整个社会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 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求选择学习对他们未来就业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无可厚非的, 恰恰说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 主体认知水平提高了,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另外, 大学生做出上述选择, 就是希望自己走出大学校门之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获取丰厚的劳动报酬, 为自己或家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创造条件。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人们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2]

可见, 对大学生来说, 他们要解决吃、喝、住、穿等物质上的需要, 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学习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术, 找一份好的工作。否则, 如果连工作都没有, 那么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所以, 作为“基础课”等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应该敢于直面社会现实,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当然, 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过分注重功利化的不当思想和行为, 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 必须及时地加以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 提高教师修养,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 是大学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角色正确定位的必要条件。

笔者从事多年“基础课”教学, 发现虽然有些大学生比较功利, 但绝大部分很尊重和敬佩那些学识渊博、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人热情大方、善解人意的人文社科公共课教师。因此, “基础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增强责任意识;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 一心一意地投入教学与教学研究中,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 “基础课”教师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赢得大学生的信赖、尊重和爱戴。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所言:“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 坦诚无遗, 同学生建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 这个时候, 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3]

参考文献

教师道德思想 第8篇

笔者于2009年3月对平南镇第三中学九年级两个班, 达开高中高三两个班, 共30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结果如下: (1) 政治的倾向。有45.2%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16.8%的学生认为当前应少谈些主义, 多研究些实际问题。 (2) 理想。在学习目的上, 选择“报效祖国, 振兴中华”的初中生占45.7%, 高中生占28.2%, 有25.3%的初中生和46.7%的高中生选择了“实现个人价值”。在选择高考志愿时, 表示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的, 在306名学生中仅有33名。 (3) 喜、怒、哀、乐。对学习感到烦恼的占59.2%, 对家长和教师的批评感到烦恼的占6.8%, 对交往感到烦恼的占13.2%, 对家庭感到烦恼的占3.3%, 对未来理想感到烦恼的占1.23%, 其他占14.4%。最害怕爸妈吵架的占3.5%, 害怕老师叫家长的占9.3%, 害怕考试的占19.6%, 害怕孤独的占17.2%, 其他占29.1%。最喜欢听流行歌曲的占99.4%, 喜欢听民歌占0.73%, 喜欢学校组织春游的占21.7%。 (4) 遇到烦恼事时的态度。想跟家长说的占40.3%, 想跟朋友说的占43.9%, 想跟老师说的占14.3%。 (5) 上网。80.6%上过网, 13.7%上网每天超过2个小时。

二、加强中学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及措施

以上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说明, 在现阶段, 中学要坚决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切实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才能真正把学校办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 谈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中学思想道德建设。

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要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过程。

第一要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知识水平。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国家观念的教育;其次, 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河山、文化、人民以及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教育;再次, 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教育;还有, 就是对学生进行个人前途和祖国前途相联系的教育。

第二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经常化, 形式多样化。

第三要充分挖掘学科爱国主义题材, 各任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爱国主义题材,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掌握本领, 报效祖国”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

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3条: (1) 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 并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2) 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注意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 使孩子从懂事时起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属于中华民族子孙, 长大要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 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 做合格的中国人。 (3)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齐抓共管;四是建立市 (乡) 规民约, 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

3. 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在党的教育方针中, 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是:教育学生懂得勤劳光荣, 懒惰可耻;要热爱劳动, 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 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要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 爱惜粮食和学习用品, 培养勤劳节俭的习惯;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勤俭建国的精神。

4. 努力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教育

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 既属于学校智育的范畴, 又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文化科学知识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 又会促使他们去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校应该做到: (1) 提高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水平, 端正学习态度; (2) 组织各门课程教师的学习, 不断改进教学艺术;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交给学生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4) 既要重视智力开发, 又要加强学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鲜明的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 深刻的认识到民主是法制的基础, 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1)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

(1) 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2)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3) 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 学校要变控制型管理为民主管理, 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性, 着眼学生自我服务, 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的能力。

(2)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1) 学:学习法律常识; (2) 听:听法律课和法律报告; (3) 看:看监狱、看守所、少管所等改造犯人的地方和法庭审判活动、公判犯罪分子的活动; (4) 议: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提高思想认识; (5) 用:开展法律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的能力; (6) 查:一查掌握法律常识的程度, 二查遵纪守法的行为; (7) 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和正当的兴趣爱好上来, 防止和戒除吸烟、喝酒、穿奇装异服等恶习。

6. 时事政治教育

时事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 使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关心国家大事,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提高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改革开放的自觉性, 并逐渐把个人前途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时事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1) 认真上好时事政治教育课; (2)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注意形势发展动态; (3) 运用学校各种宣传工具及时向师生传播国内外新闻和地方新闻; (4) 把政治课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5) 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 开展教育活动; (6) 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

7. 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活的真谛,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 担当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 分阶段进行理想教育。

第一, 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 学生把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理想。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组织文娱活动等形式, 多给学生积累一些理想的积极材料。第二, 生活理想阶段, 就是学生对衣食住行、娱乐和对未来婚姻等生活方式的向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 在他们的生活理想中渗入社会理想的内容。第三, 职业理想出现和开始发展阶段, 就是学生对未来工作部门和种类的向往。要有意识把相关的知识提上教育日程。第四, 社会理想发展阶段, 就是学生对社会制度关系的向往, 出现了社会信仰。学校要充分发挥系统教育的优势, 并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积极的影响, 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认清时代潮流, 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2)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

第一, 引导学生寻找理想———学习榜样活动;第二, 指导学生辨析理想———讨论不同的理想;第三, 激发学生树立理想———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第四, 组织学生实践理想———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8. 心理和个性发展教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受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外因, 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心理和个性发展教育,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性, 才能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和个性辅导、教育内容很多, 应重点培养: (1) 确立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良好自我意识。 (2) 培养学生成就动机和进取品格。 (3) 发展正当兴趣, 强化学生求知欲望。 (4) 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耐挫力。 (5) 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善处人际关系。 (6) 加强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指导。

9. 科技道德教育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巨大作用, 但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 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和造成新灾难, 为此必须在科技发展与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 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科学精神培养侧重于人的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公正、协作、献身等精神塑造;科学价值观培养要提高人对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运用科技的自觉性。科技道德素质培养是现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赋予的新内容。

1 0.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即环境道德。生态道德的提出, 使德育内容大为扩展。道德价值观、道德原则、道德行为均不同程度地扩展到自然界、动植物和人类后代, 使得人与自然关系、当代人与下代人关系得到新定位。通过生态道德教育, 增强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 促使人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有序性,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这些都是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1 1. 经济伦理教育

经济伦理协调着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 保证经济活动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经济伦理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勤俭、公正、平等、守信、诚实、惜时和高效等品质, 它有助于国家经济良性运行, 促进经济发展, 是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

1 2. 网络伦理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迅速便利的传播手段, 对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他们获得知识渠道、启迪他们智慧等具有积极意义, 但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时刻诱惑、腐蚀着人们。网络伦理教育通过价值观、道德判断力与意志力、网络道德意识及责任感的培植, 提高学生辨真伪、求真理、慎判断、善选择能力, 以抵御不良信息诱惑, 消除上网不良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学习文件中提出要求, 要把文明上网、网络安全知识列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提高未成年人抵御有害信息的能力。

1 3. 合作精神教育

教师道德思想 第9篇

一、道德品格的内涵

道德品格是一种人内在的心理倾向, 往往支配一个人的外显行为, 通常以社会规范作为评判的标准。品格是用道德观点对个体性格所做的描述, 如诚实、虚伪、吝啬、公正、偏狭、狂妄等。

1. 在教学课程中的应有之义。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都很大。大学生的道德品格, 在教程中就涵盖了两个范畴的内容。首先是外界对于大学生的要求, 表现为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等;其次是指大学生人们的道德实践, 包括道德意志力、道德信念、道德标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等。

2. 在实际生活中的丰富含义。

关于道德品格的解释很多, 但一般情况下, 道德品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通常集一个人的德性、尊严和价值观于一身。大学生个体道德品格修养最终形成的结果表现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价值观念, 包括心理行为等方式, 但中坚力量依然得依靠社会, 特别是教育行为。

二、道德品格内容教学的现状

1. 日常课堂教学与学生道德需要脱节。

在高校中, 对大学生道德学习活动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高校教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关于道德品格的内容, 是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师为了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无论在课堂教学, 还是实践教学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 但目前尚未完全走出“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困境, “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一些高校尚存。但是每天在大学生的身边都会出现很多道德缺失的案例, 有很多同学在现实面前出现难以抉择的困惑, 比如“要饭碗还是要道德”、“身边有老人摔倒时不是应该扶起来”、“为什么有人让座了连一声谢谢都换不来”等作为教师该如何解释, 难道仅仅是逐字逐句讲授课本的内容吗?难道还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就是职责所在吗?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 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正经历着从道德培养论向道德学习论的转变, 道德学习作为一种学校道德教育新思维, 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的主动意识不足。

在现实中, 许多学生自身人格心理方面存在问题, 比如人际关系敏感、自卑自罪感、抑郁、焦虑、空虚、游戏理想、无德无才等。对于自身的道德品格提升似乎并不关注, 比如学生知耻懂耻意识淡化, 觉得“道德”这一层次太高深了, 认为道德修养对自身影响不大。有学者把当今的大学生称为草莓一族, 他们大多为“90后”, 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 与前几代人有明显不同:外表光鲜亮丽, 但是抗压性不足, 稍一受挫就会萎靡不振, 完全变形, 学习需要中的主动认知需求较低。所以, 大学生道德学习离不开他们的道德心理活动, 因而也自然会被烙印上独特的年龄特点, 这些是大学生道德学习区别于其他年龄段道德学习的关键所在。对此, 我们应该具体把握,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生道德学习活动, 进而提高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效果。

3. 校园及外部环境的消极影响。

环境虽然只是传递学习活动的背景, 但它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过程。如果说道德品格内容的显性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那么其软环境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 比如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它的影响是潜在地隐藏于各种显性教育背后, 也隐藏于学习活动环境之中, 学生会不知不觉会受到其隐含影响。如果说显性环境对学生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那么软环境对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影响。它的作用方式和效果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行为体现。目前网络的发达带给大学生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一些消极的、庸俗的、隐讳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也充斥着大学生的眼球。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人不能坚守道德底线, 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虽然固守校园这片净土, 但是走出校门那一刻, 他们又会如何抉择?况且, 在校园中已经有一些道德缺失现象, 比如无故旷课、不排队、不文明等言行。其实这些无德行为, 学生都知道是错误的, 但是却又表示可能哪一天也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通俗地讲, 学生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受影响的。

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大学生道德品格

1.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变灌输式教学为主动参与型教学。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 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希望, 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比较和谐, 学生则有机会学到更多东西, 并积极合理地表现自我。显然这正好是一个培养学生健康品格的过程。相反, 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和低期望则会直接产生抑制学生情感智慧发展的作。从教育社会心理角度看,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学生一生的个性发展具有潜在的、广泛的、长远的、深刻的定向作用。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避免对学生形成消极态度和用忽视、否定、拒绝、不公正、贬低等方式对待每个学生, 这是当代教师社会角色之中的责任。从哲学角度看, 教师还应随时提醒自己, 要用变化发展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随时注意他们的积极表现和变化,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印象和态度, 使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能够起到积极引导培养健全道德品格的作用。

2. 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品格培养中的能动作用。

德育课程要成为吸引学生的课程, 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知识讲授, 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自觉要求。在教学活动中, 应当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有关道德品格活动, 有意识地使学生身临其境, 并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比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 我们就可以通过观看时下被大家所热议的一些道德伦理视频, 让学生自己体味何为荣、何为辱, 真正明白知耻懂耻的重要性。另外, 道德品格的培养, 绝不是仅仅是单纯地教会学生一点书本知识, 把书中仅有的一点内容讲到所谓的条理清晰, 其实对于这门课本身来说, 这种教学效果并不是理想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且如何使这种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向着一种更高的方向发展, 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接受道德层面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考验。很多时候, 在利益和道德面前, 大学生需要在一念之间学会抉择, 学会用道德的高尚克服内心阴暗的小虫和外界物质的诱惑。以上的过程, 作为教师, 能做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主动参与意识, 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所谓的理论, 现在在中国的大学生身上, 其实不缺乏知识和理论的灌输, 缺乏的是自身日常行为和修养的习惯性养成。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才能让学生真正从灵魂深处得到净化, 否则可能出现的就是教师的说教学生都懂, 但是学生从来不思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促进学生不断地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 只有让学生感到“我这样做是对的”, 有“必须这样做”的正确意识形成才能实现。

3. 校园文化建设同社会环境相结合。

当代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讲, 学校是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地方, 但道德品格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家庭、社会的影响。各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实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学生的道德品格方面, 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校园文化的宣传和耳濡目染, 可能比教师仅仅利用课程的教化达到的效果要好很多。比如, 校园文化建设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相结合, 利用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从真实的历史现象中感受道德品格的重要性。同时在当下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 社会对于大学生诚信和德行修养的在意, 必须让学生提前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到。可以通过一些讲座和培训实现。这也是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除了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也要依靠社会环境, 从外部形成良好的氛围, 比如当前加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 这就是弘扬一种新型的高尚的社会情趣和文明行为, 这样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学生自发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境界, 尤其通过主流的媒体和网络宣传“正能量”, 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中哪一类人是我们学习效仿的楷模, 哪类人又是应该遭到唾弃和鄙视的。比如之前的例子, 遇到老人该不该让座, 老人摔倒了应不应该扶, 到底该不该从众, 走中国式过马路的老路子, 等等。这些现实的活生生的案例, 就在为我们敲响警钟, 社会需要正能量, 大学生更需要正能量。净化社会空气,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对于大学生道德品格提升的意义重大。另外, 抵制各种封建迷信、腐朽思想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家庭, 让学生心理充满阳光, 能够健康有爱地成长, 这也很重要。家庭对于孩子未来的影响不可小视, 很多数据都表明, 家庭和睦, 父母有爱, 孩子犯罪道德沦丧的几率要远远低于那些父母离异或遭抛弃、没人管教或者是失去父母关心的孩子。对于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来说, 接受最早的、渲染最多的就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之,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教育, 让学生做一个知荣辱、讲德性的人, 是高等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 也是一名大学生的应有之修养。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大学生德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冯光.论道德学习的特性[J].天津教育, 2006, (5) .

[4]戚万学, 等.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第10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带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不少人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而感到迷惘,甚至会走入重大的道德困境,继而产生重大的道德失范,这对我国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重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一方面需要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回看中国先哲们的道德教育思想。老子的《道德经》为我国当今教育思想提供的许多可借鉴之处,探究《道德经》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探究

老子并没有像孔子一样,成为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但老子著书立人,他以自己的睿智与丰满的人生经验为后人留下了饱含道德教育思想的《道德经》,细细探究,将会发现许多对当今道德教育有借鉴意义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脚踏实地,切莫空谈

老子是十分推崇踏实苦干的,他最忌讳的就是夸夸其谈,在老子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这一点。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孔子一副年少气盛、春风得意的样子,就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批评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予子之身”。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主张内敛平实的为人之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写“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言辞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老子所欣赏的就是一种脚踏实地,切莫空谈的躬行实践法,这在我国现今大学的道德教育极力所倡导的。

(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是十分深入中华文化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在此指出了人过度的享受物质生活,放纵自己的欲望去不加节制的追求物质生活中的五音、五色、五味。必定使精神生活受到干扰,使自己迷失堕落,也给社会、人生带来巨大的灾难,诚如《道德经》中所说的“罪莫大于多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老子倡导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即我们要保持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减少自己个人的私欲,唯有此才能斩断一切祸乱的根源。

(三) 仁慈宽容,谦卑处世

老子的慈悲思想是十分浓重的,而谦卑与宽容则是老子所提倡的。《道德经》中指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爱的人不凶残,节俭的人不会放纵,谦卑的人则不会争夺。老子所讲的“慈”,是要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心,而不敢为天下先则是一种谦卑处世的人生态度。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说圣人经常救助他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拯救万物,所以没有被抛弃的东西。也就是说,老子是抱着一种慈悲天下,兼济苍生的慈爱心的。《道德经》中老子把谦卑处世的美德比喻为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美德就像水一样的谦卑,水善于滋润万物,却处于万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因此老子赞扬这种从不争夺、甘于卑下的处世之道。这也是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所应倡导的。

三、《道德经》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今大学生德育思想的启示

(一)躬行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子认为仁、义、忠、孝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是自自然然的本性。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言行偏离了本性,教育正是要帮助人们恢复原本具有的一切美德和智慧。百姓是可以教育的,也是能够教育好的。关键是治国者要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之见贤思齐。在当今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应注重为学生树立榜样,正如老子提倡的躬行实践法。教师亲身将美好的道德实践了,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就有好的参照物可以模仿,就能开启榜样教育的示范作用。这样自然会收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做到深入人心。

(二)心怀质朴,营造纯洁的校园文化

现今许多大学的教育一直强调为大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甚至有些学校存在了偏向了功利化的趋势。同时也是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校园也存在了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与等级划分的校园现象。在利益当头的校园文化中学生是难以心存质朴的做学问搞研究的。因而大学的道德教育是必须提倡质朴精神,并努力营造纯洁的大学校园文化,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是应该在大学道德教育受到提倡与发扬的,这有益于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心怀质朴的优秀品德。同时基于老子对物质生活淡薄理念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也应更加重视精神需要的满足,从而让学生能够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的超越。

(三)师生互动,仁爱慈悲的实施道德教育

大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目前存在了联系少,了解少的现象。有些大学教师一到下课铃响起就拿起书本离开时间离开教室,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与老师交流,师生间的互动有些基本趋于零,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就存在教师帮助少的困难,更别提学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帮助。因而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关爱。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吸收老子所倡导的仁爱慈悲的智慧,就像老子一样充满爱心、同情心、宽容心的去对待学生,并在这种充满爱的互动中实现道德教育。将“仁慈”的伦理道德融进我们的教学课堂,融入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互动中,并将这份仁爱慈悲留在学生的心里,让道德德育充满关爱,并让学生同样成为具有仁爱慈悲美德之人。

参考文献

[1]、张海婴、陈秋平、饶尚宽译注《论语.金刚经.道德经》[M]中华书局出版社, 2009年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第11篇

一、坚持永恒性,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

永恒性是指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进行的那些永不过时永远“年轻”的德育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本德育思想的永恒性;这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教材自始自终贯彻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内容;二是与此有关的高尚的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的永恒性。它的坚持与否取决于教师下功夫钻研课本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七年级《思想政治》(上册)第138页讲“集体主义是高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时,引用了雷锋同志1958年6月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四个“如果”,排比跟进,对于增强集体主义思想的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意义重大。但雷锋同志在日记的后半部分又是怎样讲的,教材没有引用,可同学们想知道。于是,我就“满足”他们这种求知欲望,将雷锋日记全文抄写在黑板上。和前两次一样,当学生们以其深含感情齐声朗诵时,对集体主义这一高尚的思想内涵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见,此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们在倍受鼓舞、情绪饱满中受到一次次神圣而壮严的德育熏陶和德育洗礼。这需要两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课下有益的“实”和“学生”课上激昂的“诵”的高度统一。

二、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

趣味性使在教学中为使受教育者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动机,教师运用的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基本德育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对过去那种单纯的灌输式、训导式、说教式德育教学模式的摒弃,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学思想实际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

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例如:在讲授八年级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时,我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听着宋祖英优美而深情的歌声,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随着乐曲唱起来“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长大后,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歌曲已结束,可同学们仍沉浸在那动人的旋律、朴实的话语里。我用充满深情的语调轻声说道:“老师是我们的引路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老师,与老师沟通.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呢?让我们走近老师,与他们一道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吧!”从而使同学们在感情上自然而然的亲近老师、融入教学。

三、坚持示范性,以自身的德育经历影响人

示范性,是指在教学中为使一定的德育思想积极能动地影响、启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显示出与之相关的榜样的教育特点。它分为无声和有声两种。前者,注重身教,以“润物细无声”的静止形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的情态、言行及衣着上等;后者,则注重言传,将课本中的德育思想人格化。我的做法是两种方法配合运用。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只要在学生面前出现时,我都会衣着工整,彬彬有礼,从不带着情绪进课堂。

在讲‘噪体对个人的重要性”时,我结合课本上有关“良好的集体能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向学生们讲述了我在大学其间于本班开展的一次打雪仗活动中的“光荣史”。当时,我们班同学为开展此项活动,分成了敌我两方,每方32人。由于某种原因,我方在活动中被打得“一蹶不振”。可我不服气,就径自采用了偷袭战法,将对方两名同学打个措手不及。还没等我高兴起来,对方立刻集合了十几名同学呈半月形向我猛冲猛打过来。一如战场气势,我吓得撒腿就跑。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瞪大眼睛、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故意停顿一会儿。待学生们的心思从故事情节中回到课堂上来,我才若有所思,惋惜地说:“当时,我是多么盼望着我方其他成员能给我有力的支援啊!”然后再把马克思那句“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集体就是力量”的名句写在黑板上,此时,集体对个人的重要性自然就会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坚持规范性,以思想引导正确道德观

要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衔接,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青年、大自然的好朋友,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对自身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在大自然中体验,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体现时代要求的教育特色,使学生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少先队员具有诚实、勇敢、活泼、团结的优良作风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拥抱未来的宽广胸怀,逐步培养志存高远、眼光远大、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格;使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进行性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并在思想道德的知识、态度、能力、习惯等四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使青少年通过自主的体验来感知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见,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拉近、缩小师生间在心理、知识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已经内化了的德育思想,以心与心交流的途径,为初中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有着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略论思想道德修养中的节制思想 第12篇

柏拉图认为, “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1]P150., 是一个人的较好的部分统治他的较坏的部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能做“自己的主人”。柏拉图所理解的节制, “不单是的个人对自己的情欲和行为的控制, 节守, 而且还是指国家按照统治和被统治的隶属关心使秩序协调一致。”[2]P163

在亚当·弗格森看来, “节制是为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而避免平庸快乐的能力”[3]P75, “是摆脱那些误导我们追求的低级快乐和娱乐的抑制力。如果人们易受那些虚掷年华、扼杀情歌、败坏才能的庸俗快乐和娱乐的腐蚀, 那么无人能够有效地投身与任何有价值的追求当中。”[3]P122。

弗兰西斯·培根也很重视节制, “他认为节制从生理上讲就是节制欲望, 躬身检点, 节省钱财, 不要放纵享乐, 同时也包括对自己情感的控制, 克服嫉妒、暴躁、怒气以及狂欢和隐痛等”[4]P84。

于亚当·斯密而言, 对舒适、享乐、赞扬和其它许多只是使个人得到满足的事情的爱好是属于容易在瞬间, 甚或在较短的时期内加以抑制的激情;“但是, 由于这种激情频繁地而且几乎是连续地进行诱惑, 它们在人的一生中非常容易把人们引到偏差很大的歧路上去”[5P308, 对这种激情的控制则可以说成是节制、庄重、谨慎和适度。

(二) 作为美德的节制

自古希腊以来, 节制就一直作为古希腊“四主德”之一而被人们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和谐来追求着。

首先, 节制是一种基本德性。保尔·霍尔巴赫认为:“德性就是真实地并且经常地对结成社会的人类有益的一切”[4]P355。因此, 他热烈地提倡人道、正直、明智、节制的德性, 并把这些看作是人类的高尚美德。亚当·弗格森认为, 节制与正义 (正直) 、审慎、坚韧一起构成了德性的四个最主要的分支。他说:“人们普遍推崇适合个人去拓展人类福祉的品性。如智慧、正义、勇敢和节制。这样的品性一般被理解为德性”[3]P18, 而“德性是尊重人的权益和所有增进人类的善之事”[3]P47。

其次, 节制是对人的感情、情绪、欲望等的控制和支配, 属于意志力。在斯宾诺莎看来, 节制是属于意志力的一种, 他说:“所谓意志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6]P149而他认为欲望是指“人的一切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6]P151“好名是追求名誉没有节制的欲望, 好吃是对于美味无节制的欲望或爱好, 酒是对于醇酒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 贪婪是对于资财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 淫欲是对于性交无节制的欲望和爱好。”[6]P162-P163

再次, 节制是一种和谐的美德。普罗塔格拉强调, “公正、节制和虔敬, 应当成为人人必备的品质”[2]P100。柏拉图则认为, 只有大家都有节制的美德, 才能产生一种和谐, 各等级之间以及各等级内部, 才不至于互相争夺。他说:“它 (节制) 贯彻全体公民, 把最强的、最弱的和中间的 (不管是指智慧方面, 还是指力量方面, 或者还是指人数方面, 财富方面, 或其它诸如此类的方面) 都结合起来, 造成和谐, 就象贯穿整个音阶, 把各种强弱的音符结合起来, 产生一支和谐的交响乐一压”。[1]P152

在我国古代的道德范畴中, 虽没有明确的“节制”概念, 但与之相近的提法却不少。反映在物质财富的消费方面的有“节俭”、“节约”、“节用”等, 反映在综合意义方面的有“克己”、“制欲”、“适欲”等, 并通过“克己复礼”、“理欲之辨”等形式来表述和论证。孔子早就说过:“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第十二》) , 就是说克制自己不正当的、不合乎“仁”, 即理性要求的思想和言行, 已达到“仁”的境界。须知, 节制乃是禁欲和纵欲的对立面, 是一种适度, 一种适中, 一种中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 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 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 才是中道, 亦即最好的中道。”[7]P296-P297

综上所述, 节制不仅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为追求更有价值的事物而对快乐、欲望、舒适、享乐、赞扬、情感等激情进行有效控制进而获得幸福的一种能力, 还是自我引导各种快乐、欲望、舒适、享乐、赞扬、情感等激情欲望向良性发展的美德。

摘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本文从节制的角度, 论述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节制思想。

关键词:节制,美德,思想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2]罗国杰,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3]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M].孙飞宇, 田耕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罗国杰,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5]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 钦北愚, 朱众棣, 沈凯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7.

[6]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3.

上一篇:武汉公租房亮相下一篇:序贯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