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本范文

2024-05-14

汉英文本范文(精选5篇)

汉英文本 第1篇

关键词: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文化差异,策略,方法

一、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概说

在众多旅游景点中, 名胜古迹一直都是国外旅游者了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的首选去处。它包含了历史典故、宗教信仰、园林艺术、民俗风情、中外审美差异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 全方位地展示了其所处社会的文化特性。可以说, 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其具有信息性、启示性和跨文化性等特点, 及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 是国外旅游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二、汉英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文化差异

1、审美习惯差异

不同的审美观会给翻译带来较大困难, 这也是文化制约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 汉文化中的“龙”是传说中“上天”的神物, 被视为权利、力量的象征, 其文化含义为“高贵、神圣、珍异”。然而, 在英语文化中, 龙 (dragon) 指一条拖着长尾巴, 浑身长鳞, 口中喷火, 有着双翼的巨大蜥蜴。因而它是“罪恶”的象征, 其文化含义为“怪物、魔鬼”。因此我们在翻译时, 要注意文化转换。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 其文化如文艺、历史、地理、哲学、科技、工农业等也各不相同。

2、语言风格差异

由于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是一种应用文体, 要实现其文体在译文中的再现, 绝非易事。中西方旅游文本所采取的语言风格不同。中国人介绍旅游城市时, 辞藻华丽, 四字词组居多, 常引用历史事实、文学典故, 读起来朗朗上口, 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英文的景物介绍则完全不同, 用词平实、简单的文字, 讲究事实, 其描述更加具体。

3、思维方式差异

在名胜古迹旅游文本中, 汉英文字的句式差异主要归因于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多采用归纳法, 即先描述或先叙理由, 后作结论, 用外位式结构句归纳全文。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却正好相反, 他们往往采用演绎法, 即开门见山摆出结论, 然后再推演。英语重客体, 重形式上的逻辑关系;而汉语重关系, 重意会, 重主体, 尤其注重主体的感受。在英语中, 各种词、词组、时态、语态、主句、从句等都有明确的形态标志;各种短语、从句围绕核心句 (即主句) 通过相关的联系词复杂地组合在一起。

4、风俗习惯差异

这方面的差异为数很多。比如, “松、竹、梅”在中国被喻为“岁寒三友”。当一个中国人在游览古代名人故居时, 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子,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竹子的高贵品质, 进而联想到人的意志坚强, 清远自高, 而一个外国游客恐怕就没有这些联想。为了使他们能和我们有基本相同的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在介绍时加入“竹”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的意义。

三、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文化阐释的策略和方法

为增强名胜古迹旅游文本汉译英的文化交际效果, 翻译时应采用以下文化阐释的翻译策略:推敲原文文化信息, 弄清原文实质;体味字里行间意蕴, 引申原文内涵;发挥译语优势, 注重读者效应。根据具体情况, 通过增译、省译和类比等方式进行调整, 使译文在语境中具有实际意义, 保留文化信息, 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增强其可读性。

1、增译 (Amplification)

增译指按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在译文中适当增词, 将原文的内涵加以引申, 尽量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欣赏习惯和阅读心理。在介绍名胜古迹时, 常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可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l B.C.”这个人名的后面加了一句同位语, 进一步说明了这个人物在特定历史阶段中的地位及作用。这些注释使历史变得清晰, 保证了信息的准确, 不会让读者产生不解或误解。

2、省译 (Reduction)

这是指在不影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文的词句进行适当的删减。如, 有这样一段对西安附近“八水”之一的“洋河”的描写:在我国最早的典籍中, 即有关这条河的记载。《尚书·禹贡》:“漆沮既从, 洋水彼同。”《诗经·大稚》:“洋水东注, 维禹之绩。”但是, 外国游客很难明白这些引文。不如将这些不影响原文中主要信息量的冗余部分删去:Records about this river can be found even in the earliest Chinese classics, which prove that the Feng River has been well known since ancient times.显然, 这种干净利落、重点突出的表述更易于外国游客的理解。

3、类比 (Analogy)

许多中国的历史人物、事件、典故等如果直译成英语, 外国人未必理解, 如果能在英美文化中找出类似的说法, 则会显得通俗易懂, 更能吸引游客。例如:译文“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中, 将济公比作外国游客非常熟悉的罗宾汉, 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济公这一人物形象。可见, 类比可以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使外国游客将他们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人物和事件等与他们熟悉的人物、事件等联系起来, 便于理解。

四、结语

要使名胜古迹旅游文本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 使外国游客既能读懂译文, 又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原文的文化信息, 就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审美习惯、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具体翻译技巧上, 应在透彻理解原文的前提下, 灵活运用增译、省译、类比的翻译方法, 使名胜古迹旅游文本的汉译英工作更好地发挥对外宣传、弘扬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 海南旅游英语[M],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2]樊宁瑜, 论旅游资料英译中的文化阐释[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Vol.27 No.2。

[3]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第2篇

关键词:旅游文本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很多的描述。为了使得本文读者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者将介绍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关键不同,包括两者的定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他们的定义,很容易找到归化和异化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种策略有各自的目的、优点和语言样式。归化是指翻译策略中,应使作为外国文字的目标语读者尽可能多的感“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对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1997:59)。换句话说,归化翻译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需要更接近读者。归化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最基本精神和内容含义。这种翻译策略明显的优势就是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它流畅的语言风格。例如,济公是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不过,外国人可能没有在这种明确的翻译方式下获得信息。因此,适合的翻译方法是找出西方国家中类似济公这样的人物。因此最终的翻译为:济公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的传奇人物(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罗宾汉)。这样的翻译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异化是指在在翻译策略中,使译文打破目地语的约束,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这一战略要求“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Venuti,1995:19)归化可能保留源语的主要信息。异化的目的是使读者产生一种非凡的阅读体验。异化可以容纳外语的表达特点,将自身向外国文化靠拢,并将特殊的民族文化考虑在内。例如,如果将“岳飞庙和墓”翻译成英语,可以翻译为:“Yue Feis temple and his tomb.(Yue Fei was a national hero in Nan Song Dynasty)”(徐淑婷,2010:94)

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需要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翻译亦是如此。“(戚玉晶,2015:23)。归化和异化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关系。一种是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补充。我们可以发现在定义方面,归化和异化之间存在的矛盾。对于归化,所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目地语的语言表达应译为由读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而异化会则维护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

例1: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Better city, better life.

(2)Cities make the life better.

例2:

龙马精神

(1)full of vitality

(2)the spirit of horse and dragon

在两例子中,(1)是归化翻译,(2)是异化翻译。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前者提供为读者可接受的信息,和后者保留原始信息,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由于归化异化既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解决翻译。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语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接受译文。

例3:三峡之美在于它的雄、险、奇、幽,这里无峰不雄,无滩不险,无洞不奇,无壑不幽。

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 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 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 (卢敏,2010:213)

这个例子应用归化和异化的结合。“The beauty of the Three Gorges lies in their majesty,danger, singularity and seclusion”采用了异化。译者在目地语的基础上使翻译保留了原文风格。采用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而这句“and this applies respectively to every peak, shoal, cave and canyon in the Three Gorges”则采用了归化。如果这句话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目的语读者很可能会产生疑惑。相比之下,将后半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扫清文化交流的障碍,且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翻译方法。

随着旅游翻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旅游景点的整体翻译质量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翻译不考虑游客的感受,对旅游文本采取直译,这对传播我国旅游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语法错误、混乱的语序、和不当的翻译策略都可能出现在旅游翻译中。这种现象十分不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针对这种现状,翻译有责任将游客的感受考虑在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归化和异化策略,为旅游者提供有效的旅游信息。

例4:冬季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因此哈尔滨有“冰城”之美誉。

In winter, when it snows, everywhere would be covered with snow, it seems like a charming and dreamlike world composed by the snow and ice. So the Harbin is known as the Ice City.

这个例子主要是描述冬天哈尔滨的特征。利用中国传统的四字结构来形容哈尔滨冬天独特的美。如果译者采取直译,游客很可能会产生困惑。所以找出这些短语的共同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这四个词组都涉及到冰雪,且都描述的是哈尔滨的冬季之美。通过这种翻译方式,有效地向游客传递冰城的信息。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归化采用的是迎合目的语游客的思维习惯。如果希望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归化翻译是一种合适的选择。归化主要采用四种方法:“增译和注释、打比方、减译和调整、加说明”(胡志红,2006:158)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从上文的内容中,我们对这两个翻译策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每个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所以译员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受益。通过对比和关联分析手法,笔者总结:为实现旅游文本翻译归化和异化的理想的结果,且达到汉译英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即对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出于这个原因,旅游翻译的内容不仅应该迎合读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传递特定的本土文化。换句话说,将汉译英旅游翻译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1)传递旅游景点主要信息,吸引更多外国游客关注;

(2)按照外国读者可接受的语言风格进行翻译,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

(3)在翻译过程中,根据适用场合翻译关键点;

如此看来,合格的翻译不能没有归化和异化的组合。对比其它行业,旅游业是对外宣传力度最大的行业。译员须担负起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传递给外界的责任。所以,中国旅游业要高度重视,汉译英作为主要的宣传手段,以实现成为旅游强国的重要目标。翻译质量越高,游客回应越好。为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翻译需要遵循以下规则:尊重旅游者的文化习惯,同时弘扬中国独特文化的色彩;学习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化知识,如定义、关系、应用和意义等。归化和异化的应用在汉译英的旅游文本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旅游业宣传。因此不难发现,旅游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归化和异化的结合。为了达到较高的翻译标准,译者应该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习惯,多阅读有启发性的翻译理论,结合具体情况翻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归化异化的翻译优势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Bell,Roge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St Jerome,1997.

[5]Venuti,L.Strategies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6]W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汉英文本 第3篇

关键词:美术文本,语篇重构,翻译

1 美术文本翻译综述

明末到清末民初, 国人开始大量译入西学, 最初以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为主, 代表人物有李善兰、李之藻、魏源、严复等,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欲制外夷者, 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 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1]”甲午战争后, 人们发现科技不能救国, 后来慢慢转入人文思想领域, 代表人物有林纾、马建忠等, 但在美术翻译的专业领域涉猎的翻译家却很少, 当时的代表人物是陈树人, 1908年陈树人摘译了英国人波露然布罗运的《美术概论》, 并连载于广州《时事画报》的第9-17期, 在美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并且对当时的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1912年, 陈树人翻译了另一部西方美术理论著作《绘画独习书》, 发表于高其峰主编的《真相画报》, 发表时将其更名为《新画法》, 将西方美术史和西洋画法传入中国[2]。随后, 鲁迅先生翻译了日本学者板垣鹰穗的美术学著作《近代美术史潮论》, 推动了中国20世纪初美术界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翻译家朱光潜也翻译了很多西方美术学著作, 促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 同时推动了西方美学研究的深入。翻译家傅雷也译入了一些西方美术著作, 包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米开朗基罗传》、法国艺术家丹纳的《艺术哲学》等[3], 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美术界的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 各国间的艺术交流也逐渐增多, 中国很多艺术家逐渐走出国门, 进行国外讲学、展览、交流等活动, 对美术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 国内对美术翻译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根据近日笔者对中国知网的搜索, 共有六位作者以硕士论文的形式对美术翻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高上星从奈达的对等理论视角分析了美术作品的翻译, 并指出, 在形式对等理论的指导下, 美术作品要采用直译、音译、异化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 则应选用意译、转译和归化的方法和策略[4]。黄千容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了美术杂志的翻译, 并从语言风格、译者、受众、媒介、效果等各方面研究了美术杂志翻译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目的是使读者在了解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要获得审美享受[5]。郭家麟分析了美术教材的翻译方法, 作者从理论性、文学性、实用性三个角度对美术教材的文本进行分析, 并指出如何从上述三个方面解决美术教材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阎洁研究了中国美术家李本正的美术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分析了美术翻译的基本特点, 并比较了不同译本的优劣[3]。唐吟分析了国内西方近现代美术著作的翻译对“85新潮美术”产生的影响, 并指出, 国内西方近现代美术的译介和传播, 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并进入人们的意识领域, 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影响[6]。彭筱分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25年鼎盛时期 (1495-1520年) 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并根据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 研究了艺术文本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以及如何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7]。

此外, 还有19位作者分别以论文的形式研究了美术家的翻译活动, 分析了美术史、美术著作、美术教材、美术标题、美术颜色等方面的翻译特征和翻译方法, 指出了美术翻译中的误译及其原因。

2 美术文本的翻译要求

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译者不仅要精通外语, 还要对所翻译的材料熟悉, 因此懂外语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好翻译工作。译者不仅要加强双语学习, 还要学习和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美术翻译是专业性很强的翻译活动, 如果译者对美术知识了解不多, 对美术翻译中遇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词组就会一头雾水, 译者因此必须要进修学习相关美术知识, 阅读大量美术文本, 从而熟悉美术术语和篇章技巧;只有对美术文本的篇章技巧和文本特征掌握并熟悉, 才能在美术文本的翻译中准确而合理地传递原文内容, 并使目的语受众接受, 达到文本信息传递的目的。

美术文本汉英翻译的受众是西方读者, 而原文是为中国读者设计的, 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特征。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 如果照搬原文直译, 不仅不能达到文本信息的传递目的, 反而会让西方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那么就很难实现美术文本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因此译者要采取措施首先对相关的美术文本进行语篇重构, 使重构后的语篇能够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特征, 然后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生产出合适的译本, 将汉语美术文本的主旨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3 语篇重构下的美术文本汉英翻译策略

世界文化存在很多相通之处, 因此, 大部分美术文本的信息传递是可以用直译的方式来实现的;然而对于存在中西方思维习惯和文化内涵差异的美术文本, 语篇重构还是非常必要的。语篇重构时, 译者在直译方法之外, 还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增译、编译等方法。

3.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在美术文本的汉英翻译中, 如果直译能够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并为西方人所接受, 那当然很好;如果直译的文本不能为西方人所接受, 或者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没有此类信息, 作者还要对译文进行意译, 使译文最大限度上被西方读者熟悉和认可。比如, 美术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Grassland Lunch, 原文与译文内容与形式一致, 达到了美术翻译的目的。但有些作品的翻译, 如北宋画家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图》是不能完全通过直译实现翻译目的的, 如果将其译为Thousand Li Landscape, 未免太过直译, 因为Li是中国的距离计算单位, 西方人没有Li的概念, 所以很可能看不懂其含义, 另外, Thousand Li太确切, 因为原作品的题目有夸张的成分, 因此可能西方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是Thousand Li Landscape。因此译者要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江山”采用直译的方法译为Landscape, 而“千里”则采用意译的方法译为Boundless, 因此《千里江山图》的英译文宜采用Boundless Landscape, 这样就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内容, 也保留了原文夸张的表现手法。

3.2 增译

增译法即在翻译时由于语义、修辞或句法的需要, 增加一些词, 以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8]。美术文本翻译的题材多种多样、包罗万象, 小到美术作品题目、展会标题、宣传海报;大到画家简介、作品评介、宣传册、画册等。有些情况下, 美术文本中暗含了一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内容, 比如宗教、习俗、节日等, 这些内容对于中国欣赏者一目了然, 无需赘述, 然而对于外国欣赏者却是晦涩难懂的, 这就需要译者对原作进行阐释, 可以采用文中增译或文后增加注释的方法来翻译, 从而收到较好的翻译和文化交流的效果。以陶瓷作品《回娘家》的翻译为例, 有译者将其译为Go Home, 外国读者对照译文看作品, 可能不能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回娘家”的特殊含义, 中国出嫁女子回娘家深含着特殊的情感, 不是Go Home所能涵盖的, 此时可以采用增译的方法, 将其译为A Married Woman Visiting Her Maiden Home[9], 这样通过增译的方法就能将“回娘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含义表达出来, 更易于外国人理解。

3.3 编译

编译也就是编辑和翻译, 二者缺一不可, 一般是先编后译或者编辑与翻译同时进行。对原文的编辑应遵循原文的内在逻辑, 不能与原文的主题相悖。美术文本的汉英编译以摘取和合并为主, 因为汉语美术文本中往往包含汉语表达的一些套话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内容, 对于这些内容译者应编辑整理, 找出原文的主旨, 然后将主旨内容再翻译给外国读者。以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英文介绍为例, 下面选取吴先生个人官网上其英文简介和英国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网站中关于吴先生的介绍加以对比[10]:

吴为山, 1962年1月生, 哲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 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教授, 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 (FRBS) , 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

译文A: (吴为山先生个人官方网页译文)

Wu Weishan (b.1962) , a doctor of philosophy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is the de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ulpture affiliatedto the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As a professor at NanjingUniversi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as well as the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Art Committee Guiding Urban SculptureDevelopment of China.He is also a fellow of Royal British Societyof Sculptors and a member of British Society of Portrait Sculptors.

译文B: (英国剑桥大学费茨威廉博物馆网页上关于中国艺术家吴为山的简介)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the works of world-renowned Chinesesculptor Wu Weishan (1962--) .Professor Wu, who is currently di-rector of the Nanjing University Sculpture Arts Research Center, isone of the foremost contemporary sculptors in China today.Not on-ly was he the first Asian to be invited to the venerable Royal Soci-ety of British Sculptors, but during his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areerhe has been commissioned to make sculptures of over 200 heads ofstate, scientists, artists, and other prominent figures.A

A译文较长, 内容较多, 可以说比较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内容, 但该译文内容繁琐, 包含了许多中国特色的内容, 这些内容并不是外国读者所关注和在意的, 因为外国读者所关注的就是中国雕塑家吴为山的艺术造诣和艺术成就, 而吴先生除此之外的社会身份并不能引起外国读者的兴趣, 所以这部分内容要采取语篇重构的措施, 然后采用编译的方法, 简言之或不言之, 也不会影响原文本的信息主旨, 编译后的内容反而会使读者感到言简意赅、准确达意。

B译文的译者考虑到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接受习惯, 从而采用编译的方法, 将与吴为山艺术成就和艺术活动无关的内容进行语篇重构, 编译后的译文只保留吴先生的艺术相关部分, 从而使译文重点突出, 行文简练, 语篇结构更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习惯, 因此B译文采用编译的方法很好地实现了美术文本信息的沟通效果。

4 结论

汉英文本 第4篇

一、景区标牌误译的几种类型

1.拼写错误。标识语英译的拼写错误是最常见也是在外国人看来最低级的错误,因为稍懂英语的人都能感到拼写的错误,所以我们更要重视这一部分,否则就有损景区用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整体形象,便如,“洗手间”本应该是 “TOILET”,而在泰山的洗手间里却被译成 “TOLLET”, 在略懂英文的人看来,都知道是拼写错误,难免给游客留下景区不规范,不正规的印象。

2.语法错误。在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中,常见的不仅是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的出现率也极高,原因在于译者在翻译时没有进行规范地思考和深入地分析,同时,也没有外语的语法习惯,最终导致错误层出不穷,笑料百出。

“请勿攀爬”,稍有英语功底的人都知道,“don’t ” 后是要接动词原型的,正确的译法应该是“don’t climb”. 而“No”后面是要加动词的“ing”形式的,也就是同样可以译为“No climbing”而景区中工作人员却译成了“don’t climbing”.显然,工作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考虑过语法问题, 但是却将两个语法点混淆起来,就此反应出这一错误的出现与英语语法基本功不扎实有关。

3.中式英语直译错误。在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中,难免会碰到中式英语翻译的译法,各种各样的译法都会被运用到标识中,被游客发现,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主要问题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上,很多译者不了解外国的习俗和风俗,便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例如,“顾客止步”的正确译法本应该是“No Visitors”但在很多旅游景区却被译为“Visitor stop your foot”,直译过来就是“旅游者停住你的脚步”,这样的译法不仅达不到提示游客的目的,反而在语气上强硬,令游客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4 . 汉字逐字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单词。在景区中,“让我们做鸟类的朋友”竟然直接被译成“Let‘s do the birds friend”这里译者将“做”直接译成了“do”,简直让人啼笑皆非。英语中“和···交朋友”正确表达应为“make friends with ···”“让我们做鸟类的朋友”正确译法应为“Let’s make friends with the birds”,出现这样的错误,无论对于国内游客还是国外游客都会对泰山这样的国家五A级景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二、改进方法

通过分析景区标识英译中出现的几方面问题,我们可以逐一找出症结和问题所在,最后对症下药,避免类似的问题继续出现,主要改进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进行研究。

1.提高译者自身素质。景区的宣传解说英译文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译者肩负着文化传播使者的重要角色,如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翻译中草率行事粗枝大叶,则必定会造成很多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语法等方面的低级错误,试想一下,如果英译文中充斥着这样的错误,怎么能够不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因此,无论政府还是相关的标识制作单位,都应该加大对译者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使译者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如此一来,标识语英译质量低下,引起歧义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了,由此可以看出,净化翻译机构,提高译者素质在旅游景区标识英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任何高校、政府以及标示板制作单位应该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改善标识英译的基本理念。旧有的直译理念没有体现翻译背后的风俗习惯和人文关怀,只在于字面意义上的英译,这样远远不能适应当代对标识英译的需求,尤其是有众多外国友人参观的景区对标识英译的需要,因此,旅游景区的标识英译工作也要与国际接轨,不断学习外国的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从而选择和采用正确的表达方式,使其减少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行业,而其中, 旅游景区标识的英译无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在指引外国游客,让游客获取必要信息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一定角度来看,旅游景区的标识语是公共场合必备的要素,可以指导游客,传递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应用功能,因此,更要把握标识语英译时简洁、醒目、清晰易懂的特点,使标识语在文体上趋于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既然标识语英译的理念与一个国家旅游业悉悉相关,甚至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和一个国家的形象,那么,旅游业应该更加注重旅游景区标识英译理念的研究,从而使我国旅游业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摘要:旅游景区双语标牌是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合格的双语标牌不仅能够向中外游客传递直接正确的信息,而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举例说明若干泰山景区标牌误译现象,分析当今我国景区外宣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从译者翻译功底、工作态度、文化修养等层面提出尝试性的改进办法。

汉英文本 第5篇

一、语言维度

在语言表达形式上, 汉语旅游文本讲究声韵和谐、整齐对偶, 表现为大量使用四字结构和华丽词藻。英语的景物描写则大多实景实写, 力求忠实再现自然, 在遣词构句上常常显得客观朴实, 以便给读者一个直观明确的印象, 更多地借助鲜明可感的语言去表现景物, 而不刻意在描绘的语言上做过多的意象渲染。因此, 对景物描写中过多的言辞渲染, 有可能被英语读者认为是极度夸张, 不知所云。如:

陕西展馆:展馆建筑为唐式宮殿风格, 以华清池、华清宫、《长恨歌》为题材和主线, 呈现“昔日皇家宫苑, 今日百姓家园”的生活场景, 塑造“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形象。馆内分“千年帝都”、“千载文华”、“千里秦岭”、“千人英姿”四个单元, 选取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实物场景, 将陕西的历史文明、现代城市生活和自然景观展示给世界, 两个高仿真机器人唐明皇与杨贵妃与观众互动, 现场还有精彩的民俗和唐代歌舞表演。

The pavilion takes the form of Tang-style palaces, andpresents the living scenes of the royal family in the past andordinary people at present, by mainly depicting the Huaqing HotSpring, Huaqing Palace and the story in Song of EverlastingSorrow.Exhibitions on four themes are held to display thesplendid culture, modern urban life and natural beauty of theprovince, with interaction between robots and visitors, as wellas wonderful folk show and Tang-style performances.

此例摘自世博会官网陕西展馆的中英介绍, 原文充分体现了汉语的优美精妙之处, 但若字字对等去翻译, 译文势必冗长繁杂, 也不符合英语景物描写的特点。译文处理得相当到位, 原文的四字词语“千年帝都”、“千载文化”、“千里秦岭”、“千人英姿”在译文中均未翻译, 但是, 译文转而以“the splendid culture, modern urban life and natural beauty of the province”表达出来, 将原文的神韵和气势以简洁明了的句式译出, 令人读起来一气呵成又能深会其意。

二、文化维度

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 译者要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语言风格方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包括的范围很广, 如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道德规范, 社会礼仪等, 无不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要处理好旅游文本中大量的文化信息的翻译转换, 译文必须要以侧重译文读者的方向为准则。如:

展馆采用广东特色的骑楼造型, 借鉴广东潮汕剪纸工艺, 虚实结合、土洋结合, 呈现出浓郁的广东味道。展馆分为“绿色生活”、“绿色城市”和“绿色神话”三个展区, 以高科技的展示手段和奇思妙想的创意演绎对绿色生活的追求, 极具趣味性和现场感。其中特效电影演绎的绿色神话震撼感人;“天涯共此时”则采用“三重时空”和公共艺术活动形式展示广东绿色生活的美好场景。

The pavilion in the shape of Qilou (special local structure) isinspired by the local paper-cutting techniques to demonstrate thestrong Guangdong taste.The three sections of Green Life, GreenCities and Green Myths interpret the pursuit of green life throughhigh-tech means and ingenious thoughts.Green Myths interpretedby special-effect movies are especially moving; Brightening theWhole of Heaven shows Guangdong's beautiful green life via 3Dpresentation, performances and shows.

此例摘自世博会官网广州展馆的中英介绍,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 形式多样, 保存完整, 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 下面一边向街敞开, 另一边是店面橱窗, 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 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 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 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 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但在英语文化中, 这些对不谙中国文化, 特别是广东文化的西方读者却未必能领会, 因此译者加上了“special localstructure”进行解释, 有利于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 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基于汉英旅游文本的不同之处, 译者应该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从而使译文能够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才能使交际成功, 译文才不会导致误解或交际失败。

摘要: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因此在语言结构和遣词造句方面差异甚大。同时, 在旅游文本的写作方面, 汉语重语言的华丽和言辞的渲染, 而英语通常以简单朴实的语言给读者直观明确的印象。本文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英译为例, 探讨了汉英旅游文本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旅游文本,世博会,展馆英译,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建平, 愈惠.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英译[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9 (8) :92-9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汉英文本】相关文章:

汉英翻译06-26

汉英交际06-27

汉英词语08-11

汉英08-24

汉英语用失误06-24

汉英习语06-15

专八汉英翻译05-18

汉英词汇翻译论文05-23

汉英翻译论文提纲10-03

汉英翻译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气象的资料下一篇:大规模并网风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