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滞涨范文

2024-07-26

经济滞涨范文(精选5篇)

经济滞涨 第1篇

经济滞涨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根据凯恩斯理论,增加货币供给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但同时推动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供给,有利于抑制通胀,却导致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因此,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不能同时达到,或者说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现象,经济滞涨现象受到关注。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累积了一些消极问题。而随着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受外界经济状况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就目前来看,外部金融危机和内在问题的双重作用促使我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经济持续快速上涨的压力较大,物价上扬的趋势明显,经济运行中的滞涨隐患不容忽视。

二、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滞涨隐患

由上表可看出,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且收紧银根的力度非常大,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6%一路调高到17.5%,体现了当时货币管理当局对于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决心。而从2008年9月份开始政策却发生改变,这一比率不断下降,政策目标从抑制经济过热转变为刺激经济更快发展,这似乎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出现逆转。同时,2009年2月份我国CPI六年来首度出现负增长,PPI同比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宏观经济的通胀压力似乎已经消除,并且出现了一定的通缩苗头。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这种物价的变化主要来自输入性因素。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出口渠道不畅,使得众多商品出口转内销,国内商品供给增加,抑制了物价水平。同时,由于2008年上半年物价飙升,CPI基数效应放大,这直接导致2009年的物价指数下降。而这种输入性通缩是否会持续,取决于内外两个因素。就外部因素来说,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国通过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导致石油等重要物资的价格一路攀升,带动物价上扬;而中国政府把保持经济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采用多种措施增加内需,减轻对出口的依赖。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事实表明,以上政策的调控效果已经显现,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剧,通胀隐患已经显露。

引发通缩向通胀转变的潜在因素有:第一,美联储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导致美元面临巨大贬值压力。在次贷危机恶化之初为挽救陷于衰退的经济,美国采用了多项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大量投放货币,增发国债,为未来世界性通胀埋下祸根。第二,国际能源价格开始企稳回升。能源价格的止跌回升,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并通过进口渠道传导至我国上游产品价格,进而向下游传导,带动整个物价上涨。第三,国内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埋下通胀隐患。管理当局为保持经济增长,鼓励银行放松信贷,导致2009年信贷额度和货币供给大幅高于往年。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也拉动物价上涨。第四,巨额民间游资向股市和房市等泡沫行业回流,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涨速甚至超过前期。第五,金融市场的开放增加了政策难度。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更多外资进入国内,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游资,它们往往游离在政策监管之外。大量游资流入,加上人民币实行稳定的汇率政策,逼迫国内本币发行,这也形成了通胀的一个诱因。

在我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的同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双重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遭遇瓶颈。一方面,欧美等国的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恶化了我国的出口环境。我国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顺差,欧美又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外部经济的变化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结构不合理削弱了政策效果。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且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越南等国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出口优势在削弱,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不足。因此仅通过积极的大量资金投放和金融机构的放贷来保增长扩内需是行不通的。大量资金投放造成通胀压力的同时,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刺激内需的效果却有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警惕经济滞涨隐患,采取必要措施未雨绸缪。

三、缓解经济滞涨压力的建议

经济滞涨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在西方是有前车之鉴的。由于长期一味推行凯恩斯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陷入经济滞涨的泥沼。为了应对滞涨,80年代美国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采用“里根经济学”。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减税政策,减缓政府的储蓄增长,增加民众的储蓄增长,实现藏富于民,让利于民;通过对最终消费者的减税让利,而非助推投资行为,实现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转型。我们应将他国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滞涨隐患。

(一)采取各种措施拉动内需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侧重于出口和投资,却轻视消费。在经济连续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政府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有了大幅增加,尤其是外汇储备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已突破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固然提升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但同时也成为引发通胀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百姓的收入增长却相对缓慢,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虽然从1978~2006年我国居民收入在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增长了6.7%,但同两位数的经济增速相比,仍显得缓慢。消费能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出现了所谓产能过剩的现象,其实是消费能力不足。因此,要减轻国内经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必须促进消费。国内人口众多,存在广阔的市场,消费前景非常可观。

分配结构失衡是造成我国投资消费失衡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好处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享的,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将眼前利益适当让位于企业和个人。要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长有利于促进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长远来说又扩大了税基,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从而达到多赢效果。而在提高居民收入的问题上,还要注意收入差距问题,应着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根据消费边际倾向递减的一般规律,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对拉动消费的贡献更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经济稳定发展。同时,改善供给结构,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使生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

(二)加速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改革

除了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消费以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关键。目前银行持有巨额的储蓄存款,储蓄率过高说明大家对将来的预期不够乐观,不敢消费。要让大家放心消费,将存在银行的钱流动起来,必须解决压在百姓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只有把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才会真正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1、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未来,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这些年实行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尽管大大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减轻了财政压力,也使更多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但高额的学费也导致贫困生群体的出现。子女教育支出成为大多数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目前国家财政资金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有利条件下,政府应考虑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重新承担起在教育上的主要责任,减轻家庭在教育上的负担。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医疗问题

医疗也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看病难是一个老问题。现状是医疗服务跟不上需求,医院总是人满为患。建立社区医疗体系,一方面给群众带来便利,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另外,扩大医保范围、提高大病医疗保障程度,可大大降低百姓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3、住房问题

增加廉租房建设。对于低收入者,首要的是有房子住,而不是必须拥有住房的产权。因此,搞经济适用房不如搞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公平,因为可以比市价便宜得多的价格取得住房的产权,一定时期后还能转手,其中存在盈利的空间,这将导致在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寻租问题。能买到经济适用房的不一定是穷人,穷人不一定买得到或买得起经济适用房,这样反而加剧了矛盾。而廉租房的面积较小、地点较偏,又无产权,只能自己住,不存在盈利的可能,对普通人不存在吸引力,因此也大大减少了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当然,这里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

另外,导致此轮通胀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房价上涨过快。发展房地产对于经济指标的短期拉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此,为实现2009年GDP增长“保八”的目标,当局从税收、信贷等各方面对房地产业给以扶持,各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直接导致2009年各地房价扶摇直上,并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经济是否好转,并不能简单地只用GDP来衡量,也不应一味追求短期数据是否好看,而应长期全局考虑。

(三)做好经济结构调整

这次欧美等国的金融危机也暴露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过强,抗冲击能力较弱。经过多年的经济低水平高速增长期后,我国已进入了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期。

从经济增长结构看,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并未齐头并进。长期以来,国内投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过剩的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没有市场,就只能在国外寻找出路,这就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外贸出口的大幅下降,就成为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因。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多依赖工业,其中又以加工制造为主,几乎完全依赖外需,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工业,这已成为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在外需减少的冲击下,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近期出现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也是产生通胀压力的一个原因。从企业发展水平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中小企业更面临着生存压力。从城乡结构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成为摆脱发展瓶颈的关键。外部冲击导致了大批技术含量低、实力弱的小企业倒闭,客观上来说对于市场资源的整合是有好处的。但光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流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政府应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各种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等大力发展成长性行业,引导资源流向,逐步完成经济转型。

(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松紧搭配

对于经济滞涨问题,如何使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控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情况将更加复杂。因此,在经济滞涨显露端倪之时未雨绸缪,灵活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成为关键。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松紧搭配,即实施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各大经济体都在积极救市,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是,过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不景气的现状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一旦这个“度”控制不合理,极有可能滋生通货膨胀,还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愿放贷,借贷人不愿或不能借到钱,因此扩张的货币政策失去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而仅仅导致通货膨胀。我国2009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明显,这和前阶段过松的经济政策是有关的。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较长的滞后性,往往出现这种现象:经济形势已改变,而前期的货币政策才显效。所以,当前应及早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投放、信贷等适当紧缩。

根据西方治理经济滞涨的经验,单独使用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必须和财政政策配合使用。我国目前充足的财政资金具备实施宽松财政政策的优势,而不会造成财政过度透支对央行发行货币的倒逼,也就不会加剧通胀压力。政府投入的增加,必然会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还应注意财政资金的投向,要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对于2008年以来我国大笔财政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做法应予纠正,否则不但不能解决滞涨问题,反而会加剧通胀。

(五)改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由于人民币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尽管2005年汇改以来,这种挂钩有所放松,但实质未变。汇率机制缺乏弹性导致外部经济对国内经济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在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情况下,汇率不随之调整,外汇储备的巨幅增长就会对国内本币的发行造成“倒逼”,极易形成通胀压力。这也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严重通胀和前一轮通胀的主要原因。另外,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极大地制约了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当局宁愿一年连续十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也没有更多的使用更常见的利率政策,原因就在于如果调高人民币利率,使得人民币和美元利差拉大,在人民币当前的汇率机制下,由于几乎没有汇率风险,就会导致大量套利资金流入,不利于抑制通胀的初衷。

从理论上来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但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问题已成为欧美对我国实行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双方的贸易战升级。它们通过加大对反倾销反补贴的打击力度,提高技术标准等手段限制对我国商品的进口。2009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其中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特别是美国,当年1至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因此,目前我国的出口环境并不乐观。也就是说,即使人民币不升值,出口也面临巨大障碍。如果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反而能改善我国的出口环境。当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必须要和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这样才能对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渊.近忧通缩.远虑通胀[N/OL].2009-03-27.中国证券报http://hi.baidu.com/%CA%A2%CE%C4%CC%CE999/blog/item/457362dec723ca1b6227985c.html

[2]戈泽宁.对当前中国经济滞涨的忧虑[N/OL].2009-07-28.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81703

[3]王顺.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N/OL].2009-12-2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china/091223/14320728.html

[4]梁雅乔.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N/OL].2009-06-11.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jingji/090611/10213343.html

关注滞涨股 第2篇

2015年5月21日,上证指数高开高走,以光头长阳报收于4529点,大涨1.87%,沪深两市合计成交1.54万亿,当日共有384只个股涨停。在2734只A股中,涨停比例高达14.04%,这意味着,每7只个股中就有一只涨停板,这样的景象,笔者入市以来从未见到过。每天成交量上万亿,每天涨停板动辄二三百只,融资融券余额高达2万亿以上,凡此种种,足以表明,牛市毕竟是牛市,它仍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市场之火爆,人气之热烈,已经超越历史上所有牛市。

在本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当中,十倍牛股多如牛毛,之前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个股也纷纷暴涨N倍以上,如中恒电气(002364)、赛象科技(002337)、新宁物流(300013)等等。不过,此轮疯狂牛市,明显两极分化,互联网等热门概念股已经“涨到了天上”,但一些滞涨的板块和个股,却还“趴在地上”。笔者以为,牛市的基本规律就是轮涨普涨和暴涨,所有的板块和个股,最终都会追随指数上涨,因此尚未取得理想收益的投资者,不妨多关注一下滞涨股。

牛市不言顶。立足于当下,从指数走势,市场量能、社会大类资产配置等综合考量,A股年内突破6000点无疑是大概率事件,从历史的高度和全球范围来看,A股理应站到8000点以上。这也意味着,此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仍有较大上行空间,其最终的高度也许超乎我们的想象。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错过了月亮,还可以抓得住星星;错失了大牛股,还可以珍惜滞涨股。

关注滞涨股,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智慧。当前,A股市场极其火爆,而房地产、信托、实体经济等普遍不景气,资金除了股市之外并无理想去处,而持续暴涨的股市更加吸引各路资金跑步入市。虽然股市总市值在不断膨胀,但股本毕竟有限,除去控股股东、中长期投资者后,市场真正容量相对有限,一些个股领先暴涨之后,资金必然流向涨幅较小的滞涨股,形成所谓的“板块轮动”。对于大多数个股而言,早上涨晚上涨早晚都会上涨,何必急在一时?

每天二三百只涨停板,市场机会多如牛毛,刻意去追涨停未必获利,持仓不动反到坐收涨停。所以,在目前剧烈震荡的牛市背景下,逐利心切的短线客们,费心费力累死累活,到头来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观察那些短线暴涨的大牛股,它们真正的拉升时间都极为短暂,往往集中在短短十几个交易日,甚至更短的几个交易日之内,其余大多数时段都在无效震荡。持股的投资者,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等待,用耐心和信心熬过无效震荡,最终收获时间的玫瑰。

在通达信行业板块中,最滞涨的板块莫过于煤炭。煤炭指数从2014年3月11日的1576.17点开市起涨以来,到2015年4月28日创出3562.19点,区间涨幅不过126%,甚至落后于同期大盘涨幅。在40只煤炭股中,大多数涨幅也乏善可陈。的确,煤炭行业进入极寒,行业性亏损无法回避,但无论如何,过去长达三年的惨烈杀跌,已经是利空出尽跌无可跌,尽管煤炭是传统能源,但其依然属于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未来仍具备较大投资价值。

关注滞涨股,更应该关注那些低价绩优股。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除工商银行(601398)和申万宏源(000166)外,中国石油(6018570)、平安银行(000001)等两市十大权重股涨幅均已翻倍以上,而且这些权重股基本都是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如果投资者合理加杠杆,收益将会更高。权重蓝筹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低价中盘绩优股?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滞涨与转型取向 第3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滞涨,转型,价值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 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成人对高等教育的学历需求, 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前行步伐, 极大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当然, 成人高等教育在超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质量不高的现实, 加之办学过于功利缺少特色, 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信誉度下降、生源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滞涨危机。当前,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终身学习理念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抓住机遇, 采取多元的价值取向, 积极探讨并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现有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终身教育特色的学习型教育转换, 进而实现自身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发展滞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之困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也加速了教育领域的转型与变革, 同样, 成人高等教育在经历了由精英向大众教育快速发展以后, 也因过分偏重学历教育的提升、过于注重规模和效益发展, 忽视了其应有的终身性、职业性以及服务性特点, 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短缺、质量下滑, 不仅阻滞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也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 关注学历教育的提升, 忽视了成人教育的终身特性

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成人群体对高等教育的主动接受, 纵观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不难看到, 决定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其能否满足社会不同主体的需求。自建国初期的高校夜大正式招生, 成人学历补偿教育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社会对各类人才日趋重视, 作为拥有知识象征的学历文凭成为广大成人的内在需求, 学历文凭成为越来越多成人的追求目标, 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年年攀升, 极大地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当然, 在成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其功利色彩也日渐突出, 许多高校把成人学历教育当成了“摇钱树”, 只考虑规模的扩张, 不考虑内涵的发展, 只在乎数量的膨胀, 不在乎质量的提升。在这种唯学历观引导下, 成人高等教育顽强地固守学历教育和经济利益, 无法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和时代日益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逐渐丧失了其终身教育的特性, 尽管得到了一颗参天大树, 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森林, 其结果就是不仅面向的教育对象日渐收窄, 而且其灵活的办学功能也日渐僵化, 陷入了生源危机、质量下降、办学形式单一等尴尬现状, 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质疑和生存挑战。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打破学历教育的束缚, 贴近时代发展的脉搏, 以终身性教育作为发展方向, 借助高校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 采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一种全新的转型。

(二) 注重规模和效益发展, 忽略了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尽管成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很大, 但是成人教育在高校发展的地位中却一直是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上, 许多高校在发展成人教育时往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的主要手段, 毫无节制地扩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 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忽略了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不仅导致了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信任危机, 也引发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大战。许多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生源, 遍地开花, 到处布设函授站点, 而这些函授站点大都各自为政, 甚至有些站点根本不具备办学基本条件, 不仅师资匮乏, 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 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 更不要说教学质量的提高了。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 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日趋减少, 这种无序的生源大战势必会愈演愈烈。新经济时代要求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协调统一的发展, 然而当下成人高等教育功利色彩过于明显, 经济利益至上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难以科学地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急需人才, 而且也难以最大限度地借助于非学历培训的形式开发人力资源, 更难以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达到最佳状态。

(三) 秉承高等教育的体系, 遮蔽了成人教育的职业特性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尽管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遵循着共同的教育规律, 但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成人高等教育在目标、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存有很大的不同, 其办学方式应该有其自身独有的特色。然而, 现行的成人高等教育过多地秉承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 几乎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 职业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不仅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独有特色和成人学习的特点, 抑制了成人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致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无法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实用性、灵活性、适时性、多样性等特性, 而且由于没能及时地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变, 致使成人高等教育无法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的步伐, 及时找准与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丧失了其拥有的职业教育特性, 因而失去了因社会全面转型而产生的大批转岗再就业人员重新接受新的学习和培训这一广阔的生源市场, 最终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多元取向: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之需

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成人学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进而改善了他们的社会生存现状和生活质量, 极大地促进了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成人高等教育实现转型既是一次质变和飞跃, 也是其基本形态的更替。因此, 成人高等教育只有以终身性、社会性和职业性为价值取向,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模式, 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进而满足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多规格、多层次需求。

(一) 以个体素质提高为核心, 确立学力提升的价值取向

构建学习型社会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必须坚守学习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原则, 必须以成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延续性为主线, 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为核心, 采取多元的、切合成人学员个体实际的教育方式, 切实提升成人学员个体的学力。为此, 成人高等教育要彻底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立足成人学员个体的职业特征, 实行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衔接,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 还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学员个体的内在需求, 为成人学员个体的发展设计个性化的最有价值的课程结构, 构筑能够满足成人学员个体生活和职业需要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以培养成人学员个体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 提升和拓展他们在人文、自然以及社会科学领域方面的素养和知识;还有就是要符合成人学员个体所在岗位和职业的特点, 立足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生活实际,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 充分尊重成人个体的内在需求, 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发成人个体的经验资源, 以生活的语言气息为成人学员个体搭建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平台, 真正实现“文化下移”和“知识解放”, 以吸引更多的成人个体参与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进而重塑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声誉。

(二) 以实现品牌效益为根本, 确立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品牌不仅是高等学校资源、实力以及成果的结晶, 也是社会对其内在素质的检验结果, 更是高等学校社会声誉的象征。品牌作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 不仅是高校品位高低的标志, 更是吸纳社会生源的金字招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人高等教育价值观念陈旧, 办学方式落后,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造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下滑、信誉不高, 极大地束缚了成人学员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严重影响和诋毁了高校的成人教育品牌。有鉴于此, 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打破普教化、功利化等原始视域, 突显成人教育职业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特征, 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为目标,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成人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 充分挖掘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 真正办出成人特色, 形成自身品牌, 进而自觉地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规律以及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为此, 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主动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 为成人个体提供灵活、有效和实用的就业和创业培训服务, 同时, 还要按照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律, 破除办学行政化运作模式, 开放成人高等教育市场, 积极与社区、企业、民间团体等机构合作办学, 主动搭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标杆, 确立符合职业特性的价值取向

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发人才需求结构的调整与变化, 同时也对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必须紧随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面向职业技术教育, 找准与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结合点, 及时调整和规划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培养类型, 不断满足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以增强成人学员的社会适应性, 并为其提供极具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因此, 以职业特性为价值取向的成人高等教育首先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 把培养实践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 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 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 以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建设为导向, 按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制定凸显成人学员岗位技能的人才培养和训练方案。其次要通过产学研的途径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的通道, 采取订单式培养和模块化教学的方式, 以便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 使成人学员能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中, 切实提升的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以满足他们求职谋生以及转行、转业等个性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大力开展在岗、转岗、职业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大学后继续教育, 以满足岗位变化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不断提高成人学员个体的综合素质, 真正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 也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尽管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教学质量下滑、办学缺少特色、功利色彩过浓等诸多问题和不足, 但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当前, 成人高等教育只要顺应社会转型需要, 及时调整和规划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培养类型, 尽快实现办学转型, 采取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 满足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多规格、多层次需求, 就一定会凤凰涅槃、绝地重生, 承担起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终身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余小波.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困境与转型[J].教育研究, 2008 (12) .

[2]李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才需求及供给的选择[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2) .

“高油价+滞涨时代”到来 第4篇

世界经济正变得越来越能源密集型,与此同时在技术上,经济上,政治上和环保上值得开采的石油储备的新发现速度却远远低于消耗的速度。能源消费扩张过快的世界经济正在严重压迫石油产能的极限,目前的全球石油年产量只比全球年消费量高几百万桶,可供缓冲的产能少得可怜。

自2011年初以来,伊朗危机,阿拉伯之春和一些子虚乌有的谣言使得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一直高居100美元/桶之上。正是因为石油可供缓冲的产能太小,才使得石油价格对诸如此类的风吹草动如此敏感。

四年前国际能源组织警告说全球需要在25年内投资20万亿美元于能源项目,从而保障对亚洲工业化革命的能源供应,要不然就会发生严重的能源紧缺。不过随之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淡忘了这个严重的警告。

后来阿拉伯之春开始了,油价几个月内涨了40%。然后伊朗威胁说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再后来又造谣说沙特东部城市阿瓦米亚的输油管发生了爆炸,油价都闻鸡起舞般地攀升,市场自欺欺人地以为一旦威胁淡化了,价格就会复原。结果没有,恍然若梦的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经济危机里油价亦超过100美元/桶的年代。

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油价从 3美元/桶攀升到12美元/桶,然后一直在那个范围内波动,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被推到了38美元/桶的峰值。1986年迅速扩张的石油产能使得石油价格在11美元/桶触底。从3美元/桶到11美元/桶,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石油的低谷价攀升了260%。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油价在15美元/桶到30美元/桶之间波动。到今天,石油的低谷价可能已经达到了70美元/桶,因为如果低于这个价格的话,加拿大的油砂油,美国的页岩油和全球各地的深海油井项目就会入不敷出,与此同时OPEC国家需要油价最低在80美元/桶才能平衡国内财政预算。这就意味着过去十年间石油低谷价从15美元/桶攀升到了70美元/桶,也就是增加了367%,这使得1973年到1986年260%的石油低谷价增加相形见绌。由此看来,石油低谷价攀升的幅度越来越大。

回顾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的这四十年,石油低谷价的稳健攀升伴随着石油作为地缘政治博弈工具的属性不断加强。第一次石油危机中,OPEC国家为了打击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发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对西方实行了石油禁运。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20%以上。严重的经济后果使得美国不得不迫使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石油作为地缘政治武器的强大威力始为世人所知。由此看来高油价时代是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比如美国自小布什时代便力图在中东地区推进美式民主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阿拉伯之春,迫使许多中东国家增加民生开支以维持政局稳定。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年初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宣称为了稳定民心,政府需在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加投入,为了平衡运算,沙特需要油价维持在最少100美元/桶。而与此同时,高油价又是伊朗制约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武器。过去五年的数据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美国的ISM制造业综合指数就会跌破50——经济活动扩张与萎缩的分水岭,经济复苏就会步履蹒跚。所以只要想方设法制造高油价,美国就不敢对伊朗轻举妄动。在石油地缘政治的地平线上,还有一股影响力正蓬勃升起,那就是俄罗斯。俄罗斯已于2010年超越沙特成为世界第一石油产国和出口国,在用石油收入收买民心和维护俄罗斯的地缘利益方面,普京从来都不手软。俄罗斯石油的主要市场是欧洲和日本,因此俄罗斯在2010年修建了从斯科克罗沃基诺到中国大庆的输油管,这样就可以有恃无恐地减少对欧洲和日本的出口量,从而增加在诸如北方四岛和北约扩张等问题上交涉的砝码。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为了击溃衰退,美国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经济没有提振,高通胀却来了;今天的情形和当初也很相近,美联储又站到了新一轮QE的边缘,未来的世界除了要面对高油价之外恐怕还要面对滞涨。

看涨但滞涨的汽车股 第5篇

广汽集团、比亚迪汽车上市后一路下跌的事实,是上市车企的缩影。沿着广汽和比亚迪的脉络,我们将92家上市车企进行梳理后,找出了那些近两年来上市后大幅跌破发行价的车企,并进行排名。

从中发现,汽车零部件企业占多数,而汽车经销商和乘用车企业占少数。其中,跌幅前十位的车企中, 9 位都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仅有一家汽车经销商跌幅位居第二位。

涨与跌的较量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的大幅下跌始于2011年8月,尽管2012年1月开始触底回升,但从今年5月起再度走下坡路。这一路上,机构不断喊涨,唯一一位平安证券,去年就看出了庞大集团下跌的端倪。

2011年前三季度,庞大实现收入408亿,同比增长5.8%,实现净利润7.03 亿,同比下降10.9%。彼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9亿。

前三季度公司收入同比增长5.8%,与我国汽车行业销量增幅相当,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去年三季度末期为7.4%。

与此同时,资产和负债也出现了恶化。2011年因经营网点增加,存货储备增加,2011年三季度较年初存货增长31%,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增长8.2倍为21亿元,主要由于本期内公司通过融资租赁方式销售整车收入较2010年同期增加所致。在建工程增长77%为16亿元,主要是公司持续增加建设4S店数量所致,最终使得固定资产增长25%为30亿元。长期借款增加30%为21亿元,短期借款减少10%为87亿元,总体而言,由于公司成功上市募集资金,资产负债率较年初降低了13个百分点为77.9%。

随着汽车行业景气回落,庞大加速扩张下费用攀升及萨博投资损失等负面影响,2011公司盈利下滑延续到了2012年。据其2012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为1.81亿元,同比下降90%。庞大集团内部人士表示,尽管还没有到严重超负荷的程度,但我们也明显的感受到库存上升压力。

实际上,经销商作为联系厂家与消费者的中间平台,一直承受着厂家的压货压力,汽车市场行情不佳时,经销商作为下游,成为了厂家消化库存的最好方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库存深度接近2倍。7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有所回落,综合库存系数降至1.70,但仍高于1.5的警戒水平;与6月份相比,自主品牌库存系数明显下降,合资和进口品牌库存系数小幅下降;高库存(库存系数大于2.5)品牌10个,与上月相同;7月份库存系数最高的品牌是讴歌,库存系数为5.72。

根据国际同行业通行的惯例,库存系数在0.8至1.2之间,反映库存处在合理范围;库存系数大于1.5,反映库存达到警戒水平,需要关注;库存系数大于2.5,反映库存过高,经营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

受此压力影响,同属经销商的上市公司如物产中大、亚夏汽车、建发股份、国机汽车等股价都有不同程度下跌,同时也连累了一拨汽车零部件企业。

在大多机构看来,车市需求有所回暖之际,长期看涨的仅是核心乘用车。中信建投分析师陈政所表示,无论防御整体风险还是把握个股机会,在汽车子行业内继续相对看好乘用车行业,建议超配,因为大众汽车消费需求符合经济转型的方向,中期内可能 超出市场预期;由于主流企业行为对盈利敏感,行业供需现状及动态再平衡的前景都较优,盈利能力的中枢较高。但是,对中重卡、汽车经销商子行业相对谨慎,建议低配,因为中重卡行业产能过剩明显、产能收缩/整合意愿不足、盈利能力难出现有意义的改善,经销商行业短期扩张过快、估值溢价仍趋于收敛。

涨的秘诀

熊市是消灭机构和高手的地方,这两年的汽车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2012年的上半年并不平静,库存爆仓、负增长、亏本经营……据《中国证券报》消息,截至8月14日,共有21家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发布了半年报,这些公司上半年共实现营业总收入322.44亿元,同比下滑4.87%;实现净利润18.28亿元,同比下滑12.39%。汽车行业销售增速放缓已经对业内公司的业绩产生了影响。

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汽车行业从高增长转入低增长阶段,使得商用车和乘用车自主品牌车企受到较大挑战。对整车制造商造成业绩冲击的同时,这种低迷态势也逐步延伸到上游零部件行业。

尽管汽车行业高速增长形势不再,但是仍然有不少公司由于自身竞争力较强,或者下游客户稳定发展,在市场低谷中保持着稳定较快的发展速度。

上一篇:植物景观功能下一篇:电子多功能